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古代瓷器 > 宋代龙泉窑瓷器鉴别 > 导航 >

宋代龙泉窑支钉烧制工艺

宋代龙泉窑支钉烧制工艺

宋代龙泉窑瓷器鉴别 古代龙泉窑瓷器 古代龙泉窑瓷器鉴定

2020-07-02

宋代龙泉窑瓷器鉴别。

支烧工艺不是龙泉窑所创,早在五代时期,北方的耀州窑,四川的霍州窑等就已出现了支烧,当然也不是汝窑发明的,但支烧最出名的非汝窑莫属,汝窑的支钉非常特殊,精细如芝麻,后世称为“芝麻挣钉”,芝麻钉也成为汝窑瓷器的一大特色。汝窑为什么要采取支烧呢,自然是为了实现器物的满釉。宋人叶寊《坦斋笔衡》说:“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烧青窑器。”芒即芒口,定窑覆烧,芒口难免,芒口虽然可以进一步“扣金”用金属来包边,终属瑕疵,汝窑器的烧制,就是要比定窑完美。而要最大程度的实现满釉,也即尽可能减少与窑具的接触面,细支钉则是最佳的选择。所以,汝窑的支烧实质是一种精烧工艺,是北宋追求极致美的一个表现,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天下宋瓷,以汝窑为魁,因为汝窑是宋代最精工细作,最完美的代表。汝窑烧制时间非常短,二十年不到,存世量十分有限,目前即使一件残破的汝窑器,在国际上的拍卖价格仍然非常昂贵。 龙泉窑在南宋早期至南宋晚期也出现过支钉烧制工艺,尤其是黑胎器物,支烧现象更突出,比如一些鸟食罐、文房使用的小洗之类小型器物的支烧标本相对多一些,而瓶、罐之类尺寸较大的器物,则很少见到相应的支烧标本。与汝窑支钉相比,龙泉窑支钉较粗,一般呈圆形。 以下是几例南宋龙泉窑支烧器物标本:

南宋早期龙泉窑支钉标本 二层台式圈足,胎色灰黑,薄胎厚釉,裹釉支烧,做工细腻规整,釉面莹净柔和,器物形制隐隐有汝窑风范,但圆而稍粗的支钉痕却是典型龙泉窑风格。

南宋中晚期龙泉窑支钉标本 灰白胎

南宋中晚期龙泉窑黑胎支钉标本 溪口窑 洗类器物残底,黑胎厚釉,四足呈如意形,底部六个支钉痕呈椭圆形排列,支钉痕较粗大。

南宋中晚期龙泉窑支钉标本 杭城出土 圆洗 ,胎质细白,釉水莹润亮泽,开有冰裂纹,器底八个支钉痕呈圆形排列。

总的来说,龙泉窑支烧器物数量非常少,其在整个南宋龙泉窑青瓷中所占的比例很低,支烧工艺绝非主流。从支烧的实物标本来看,这些器物的质量都很高,做工细腻,精美,绝非一般的普通器物。尤其最近发现一枚重要瓷片,一支烧碗底,圈足裹釉,釉下刻款“徳寿宫六月初六告……”瓷片是典型南宋中晚期龙泉窑产品,虽然刻款残缺不完整,但根据这几个字可以推断,它很可能是南宋时期德寿宫定制的产品。这不禁引起我们深思:龙泉窑支烧器物虽然少,但它从南宋早期到南宋中晚期一直存在,除了窑址遗存的发现,还有杭州城的出土,而这些精工细作的器物其使用对象很可能是宫廷。那么龙泉窑的支烧器又是如何进入宫廷,属于什么性质呢?尤其在南宋中晚期,南宋朝廷拥有自己的官窑,为什么还在使用龙泉窑的支烧器?龙泉窑支烧器属于官窑,贡窑,还是土贡制度下的产物?此处只做抛砖引玉,留待大家探讨研究。

扩展阅读

南宋龙泉窑精品赏析


龙泉窑是历史悠久的一处南方瓷窑,以烧造青瓷享有盛名。其自成体系的生产始于北宋,衰落于清初,长达七八百年之久。窑址广泛分布于今浙江西南部,并进而影响到福建、江西、湖南乃至更远的地区,已发现的各时期青瓷窑址多达500余处,其中仅龙泉境内的古代窑址就有300多处,构成了我国历史上罕见的一个窑场众多、分布范围广阔、产量巨大的瓷窑体系。 两宋之际,社会动荡,全国各地包括浙江的其他瓷业都处于低潮,浙江瓷业生产的格局因此发生了重大变化,越窑、婺州窑、瓯窑已相继衰落,而地处偏远山区的龙泉窑却凭借它优越的制瓷条件,在原有基础上加速发展。此期的龙泉窑瓷业开始摆脱越窑等窑系的影响,烧造出以厚胎、薄釉、刻划花为标志的龙泉窑产品,确立了与众不同的独特风格。

南宋龙泉窑青釉雕镶蟠龙盖瓶 故宫博物院藏

通高22.5厘米,瓶呈盘口,盖钮为一卧鹅,形象生动。瓶颈凸雕蟠龙一条,腹部一周饰浅浮雕莲瓣,通体施粉青釉。瓶口有损,用金粉补之。蟠龙瓶是宋代江南地区流行的一种陪葬器皿,大多数有盖,盖顶常饰虎、狗、鸡、鹅、鸟等禽兽形钮,以虎钮居多,故又常被称为“龙虎瓶”。

南宋龙泉窑青釉划花纹碗 故宫博物院藏

口径17.5厘米,碗身好似倒置的尖顶斗笠,是五代、宋以来流行的一种碗形。碗内壁釉下刻划极其少见的两组飘带绣球纹饰,线条清晰流畅。此器以其口沿包镶铜扣并拥有“清宫旧藏”的身份而显现非凡的身价。

南宋龙泉窑粉青釉印花粉盒 丽水博物馆藏 2005年12月南宋嘉定壬午年(嘉定十五年,1222年)李垕妻姜氏墓出土

口径8厘米,盒呈扁圆柱形,卧足。淡粉青色的厚釉匀净滋润,底部及子母口扣合处露深灰色胎,胎质细腻致密。润泽的质感、精致的做工,令人遥想墓主人生前优雅的生活。

南宋龙泉窑粉青釉盂形罐 丽水博物馆藏 2005年12月南宋嘉定壬午年李垕妻姜氏墓出土

高4.8厘米,口部露胎,盖顶平弧,罐身较矮。与同墓出土的粉青釉印花粉盒具有极相似的呈色及胎质,让人猜测是否为一窑所成之器。

南宋龙泉窑菊花鼓钉纹三足炉 丽水博物馆藏 2005年12月南宋嘉定壬午年李垕妻姜氏墓出土

三足炉是宋代开始流行的一种炉式,常呈筒状。此器造型小巧规整,高4.7厘米,釉呈透明的水绿色,器身上下各饰一周菊花鼓钉纹,为原本普通的造型平添几分秀美,推测为焚香用具。 南宋中期以后,在大窑等地的部分窑场,由于受到官窑的深刻影响,开始烧制明确具有仿官窑性质的黑胎青瓷和白胎青瓷两种高档厚釉制品。这种高档制品不仅被征作宫廷用瓷,而且其中的主打产品——白胎类厚釉青瓷还被远销到日本等海外市场。龙泉窑对青瓷的造型设计、胎釉配方、上釉技术和成型装饰等都作了重大改革,使产品釉层丰厚,制作精细,式样优美,种类繁多。尤其是光泽柔和的粉青色釉和碧绿的梅子青釉的烧成,使青瓷的烧制技术达到新的高峰。由于加厚了釉层,此前流行的刻花、印花纹饰容易被厚釉盖住而显现不出来,故这一时期产品器面的装饰性开始减少,更注重在造型上下功夫,装饰有浮雕、出筋和贴饰等,在厚釉的映衬下,显得安静素雅。此期的龙泉窑开始进入全盛时代,完全取代了越窑的历史地位,成为我国南方青瓷的中心产区,并由此而驰名世界。 南宋时期的龙泉窑,因其日益增长的海外贸易而为人所称道。事实上,其用于内销的量也非常大,就南宋时期的墓葬、窖藏而言,出土器皿中以龙泉窑数量最多。显然它在当时已占据了国内大半的瓷器市场。除此之外,高品质的南宋龙泉窑还是当时皇室及高层社会中相当普及的日用器物。在南宋皇城遗址和宋六陵墓地,大量出土龙泉青瓷就是有力的证明。

南宋龙泉窑粉青象钮盖罐 丽水博物馆藏 2005年12月南宋嘉定壬午年李垕妻姜氏墓出土

高14.9厘米,饼形盖,上塑立象为钮,生动传神。盖下有子口,筒形身。在灰白细腻的胎骨外,粉青釉醇厚润泽,光洁如玉。整件器物风格素雅,工艺精湛,是南宋龙泉窑中绝无仅有的造型,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南宋龙泉窑粉青釉渣斗 丽水市博物馆藏 2002年12月丽水市南宋墓出土

渣斗为古代贵族宴饮吐鱼骨或兽骨的承器。从东汉始出瓷质渣斗开始,一直持续到晚清,历朝历代都广泛使用,只是造型各有变化。此器高8.7厘米,整体施粉青厚釉,为龙泉窑精品。

南宋龙泉窑海棠盏 丽水市博物馆藏 1986年丽水市城西路出土

口径11厘米,此器优美而奇特的造型令人爱不释手,如玉般滋润的厚釉质感尽显“粉青”的风采。

南宋龙泉窑粉青水注 丽水博物馆藏 1998年丽水市中山街出土

水注又称砚滴,系文房用具,常与砚合用,用以贮水。此种器盛行于宋元时期,以龙泉青瓷为大宗。此器高8.9厘米,造型秀巧,圆润可爱,原物应配有盖。

南宋龙泉窑鱼耳炉 湖州市博物馆藏 1978年湖州市下昂乡石泉村坟山头墓葬出土

口径8.5厘米,宋代流行的一种炉的样式,将器耳做成鱼形,常见于龙泉窑、哥窑及南宋官窑产品。其整体造型模仿古代青铜器,多用于陈设或焚香。

南宋龙泉窑青瓷何仙姑像 浙江省博物馆藏

此像采用露胎氧化法烧造,通高17.5厘米,何仙姑端坐于山石之上,神态怡然自若。服饰及左手所执荷叶皆施青釉,开片,头、手、足及山石皆露胎呈深红色,工艺巧妙精湛。

南宋龙泉窑青瓷刻划花梅瓶  私人藏

梅瓶通高36.2厘米,通体施薄釉,釉色青中带黄,器身上下分饰莲花、荷叶及莲瓣纹。过去古陶瓷研究界常把此类器物归为北宋龙泉窑的典型产品。

南宋龙泉窑青瓷把杯 浙江省博物馆藏

高4.1厘米,通体施米黄色和灰青厚釉,遍布开片,紫口铁足,处处彰显龙泉窑“类官”产品的特色。

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款龙泉窑青瓷刻划花盒盖  私人藏

直径17.3厘米,盒盖盖面刻荷叶莲花纹,有粉蝶、蜻蜓穿行其间。盖壁边缘刻有“不忍自生祸,岁登无由自诊,万事大吉利也。乾道七年正月上。自记耳。□子”铭文。这件盒盖因其盖面刻划有与图11的梅瓶风格极为相似的荷叶莲花纹,为同类器物的断代提供了参照。

南宋龙泉窑莲瓣碗  丽水市博物馆藏 1963年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进士叶梦登妻潘孟光墓出土

口径18厘米,细密的莲瓣,在如水般淡雅柔和的绿釉映衬下,显得格外清新可人。这类广口小圈足的莲瓣碗是南宋龙泉窑的常见造型。

龙泉窑梅盘赏析


盘的形制是元代流行的式样,却是甚为少见的五出花口。盘面采用露胎贴花手法将梅枝顺着盘的左缘作弧度呈现,上方一弯新月以较小的反方向弧线与之相应,右缘则有一山石与梅枝对称,下方刻划水纹及梅月倒影。釉色炉火纯青,温润如玉。而堆饰的梅梢月纹及倒影则另我想起,林和靖的那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此盘在整体造型上布局合理,其精湛的工艺和超凡的艺术构思紧密结合,相得益彰,其堆塑的梅月纹颇具文人画的气质韵味。梅树造型古拙优雅,肥不臃肿,瘦不枯槁,枝有偃仰,花分疏密,枝相依,花相向,势体自在。王冕《梅谱》云:“枝须立其意老;花须成其意逸”,堆塑的凝重和立体感更能发挥造型艺术的优势,有力刻画梅枝曲如斗柄的形态,势若屈铁的苍劲桀骜,传达出梅花受天地之气,禀霜雪之操的神韵。而釉面青绿如玉恰似一倾碧波,釉下所刻梅花月影则淡雅清秀,有一种若有若无的朦胧,恰似梅花的暗香,含蓄内敛,似淡又浓。浅浅的水纹似动又静,似乎漫溢梅的幽香,牵引出一个意蕴悠远的时空。画面各元素刚柔相济,阴阳相应,虚实相生,形、神、意俱佳,堪称诗画艺术与龙泉青瓷这一载体的完美结合。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梅花是中国古代诗词书画中的传统题材,有恋梅成僻者如林逋以“梅妻鹤子”自居著称。梅诗梅词在宋代很盛行,而林逋此句一出,被后世奉为咏梅绝唱,影响深远。南宋著名词人姜夔即以《暗香》、《疏影》为词牌名谱唱了咏梅词,梅花疏影横斜的风韵也成了一种审美标准,梅与月更从此结合为一组特定意象,广泛运用于漆器、金银器、铜镜等器物。就瓷器而言,景德镇青白瓷、青花瓷、吉州窑瓷等都不乏梅月纹的例子。

类似藏品还见于大英博物馆和大维德基金会。大英博物馆梅月盘原为20世纪英国顶级收藏家,伦敦“东方陶瓷学会”创始人George Eumorfopoulos(尤摩弗帕勒斯)藏品;大维德梅月盘似受过火患,釉面开片沁黑,这两只盘的独特处是梅花作白色,雪梅式样算是踵事增华吧。另,浙江省博物馆古瓷标本中心“元龙泉大窑窑址标本旧藏”有类似梅月纹盘瓷片,可证这类梅梢月纹盘为元龙泉大窑所出。 比较不禁发现,雪梅与红梅的梅枝式样,以及相应的露胎呈色、盘式似乎都是区别开来的,这也是古人的匠心所在吧。

宋元龙泉窑青瓷之美


青瓷雪花漂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

宋代 龙泉窑刻莲瓣纹盖缸

龙泉窑在今浙江省龙泉县一带,主要集中在大窑、金村周围。至南宋晚期,除龙泉当地外,浙江庆元、运和等县以及江西吉安、福建泉州等地都烧造龙泉风格的青瓷,形成龙泉窑系。

宋代 龙泉窑花觚

龙泉窑是继越窑发展起来的瓷窑,创烧于北宋早期,至南宋前发展,进而形成独特风格,使青釉品种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也是南方地区产量最大的瓷窑。

南宋 龙泉堆塑龙虎纹盖瓶

龙泉青瓷的美,是“如蔚蓝落日之天,远山晚翠;湛碧平湖之水,浅草初春”,是“青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它契合了中国文人对美的追求:含蓄、内敛、优雅、深沉。它静默成景,却又意境深远。

宋元 龙泉折沿洗

龙泉青瓷之美还在于其器物的造型,瓶、觚、罐、壶、碗、盘、杯、碟、灯、洗、砚、等等,大者尺,小者寸,或日用,或陈设,诸器无不匠心独运,制作精巧,高矮长短比例谐调,实用功能与审美理念有机结合,天衣无缝。

宋元 八卦纹三足炉

南宋 龙泉鬲式炉

元明时期龙泉窑精品赏析


龙泉窑划花龙纹碗 明初十四世纪后期

碗高8.8公分,口径18.8公分,足径7.6公分,撇口、圆唇、圈足,腹上部较直至近底虚使弧形收束,底鞍厚实:圈足满釉,足里有环形无釉垫烧区,中心釉块突起。外壁光素,器里划花为饰。壁面为双云龙,中心以四朵如意首组成团云纹。龙,双角细颈,怒目张口,龙身躬起,怖细麟片,四足跨步迈行,具五爪,爪趾有力的犄张开,如雄鸡爪般有一距趾在掌的高虚。此件龙纹碗的造型舆龙纹躯体,舆院藏洪武祭红龙纹碗相似:而枫洞岩窑址也出现类似的龙爪残片。

龙泉窑匜式盂 元-明十四世纪

匝式盂高6.0公分,通嘴长20公分,底7.8公分,器身作敛口浅碗,圆唇,底内挖为足,足里刮出环形无釉垫烧区。一侧横出方流,流口圆弧斜出,高于孟口,流缘亦具圆唇棱。器裎底部以弦文为界,浅挖宽平。韩国新安元代沉船(1323年)中有相近器物。

龙泉窑匜式盂 元明十四世纪

匜式盂高8.5公分,通宽21公分,底径6.5公分,器身作敛口浅碗,圆唇,底内挖为足,足里有环形无釉垫烧区,环内另押印圆形面低下。一侧横出方流,流壁斜直,微高于盂,流口略经磨平。器里底部以弦文为界,浅挖宽平。外壁雨道弦纹周绕。此种单边出流的匜形器,应即为《格古要论》所称名为“有嘴折盂”的酒器,元时与玉壶春瓶并用。从十三世纪后期元代初年的斡脱赤墓已出现青白瓷作品,1323年韩国新安沉船中亦有之,且形式变化不大。此器底部中央圆形凹入的痕迹,有认为是元晚期特色。

龙泉窑刻印花青营纹匝式盂 明初十四世纪后期

匝式盂高4.9公分,通嘴长16.5公分,底径7.3公分,器身作敛口浅碗,一侧横出方流,流较短,器口与流缘均作圆唇棱。底内挖为足,足里刮出环形无釉垫烧区。器外壁长身龙纹绕壁一周,以浅浮雕式拱现,再以线纹快速有力的勾勒。龙作双角长吻,口紧闭而圆睁双目,细颈长身,身上铺满麟片,四足作跨步行走状,伸展豪迈,前足直伸至龙首之前。趾掌如雄鸡,距趾于掌的上方;作五指或四指不一,刻划有力而线条参差。器内壁割划花转枝莲纹,纹饰疏朗。器里底部以弦文为界,浅挖宽平,印有团龙纹一,而张口回首,团身曲绕,亦双角五爪:隐线呈现,部分模糊。外壁龙纹,双目圆睁,闭口而下颚圆弧前伸的面貌,也见于英国戴维德基金与日本私人收藏。

龙泉窑碗 元-明十四~十五世纪

敝口碗高9.2公分,口径20.5公分,足径6.2公分,敝口、深腹、弧形壁、小圈足。裹足满釉,足内环形无釉垫烧区,底心尖突出。全器光素无纹,制做工整,釉色光润。

龙泉窑莲瓣碗 元-明十五世纪

莲子碗造型高6公分,口径15.2公分,足径5.1公分,广口、深腹、弧形壁、小圈足。以划花为饰,外壁满筋尖首莲瓣纹,瓣与瓣间分立不相连。器口缘回纹一周,里心一朵五瓣葵花纹。以莲瓣浮雕于碗外壁的装筋,为宋元龙泉窑的普遍形式。此器则仅于器壁作线状刻划,且刻意于瓣端另出尖首的形式,与景德镇宣德款青花或白瓷莲子碗的莲瓣相似。

龙泉窑划花莲瓣碗 明前期(1368年—1500年)

莲子碗造型高9.5公分,口径20.1公分,足径6公分,广口、圆唇、深腹、小圈足。以划花为饰,器表通壁为窄长条状尖首蓬瓣纹,器裎通壁作转枝花卉。刀笔快速,枝蔓曲绕自如。里心为一朵六出尖瓣的花朵。裹足满釉,釉色较偏翠绿色调,足内一环形无釉塾烧区。龙泉窑莲瓣碗 明前期(1368年—1500年)

莲子碗造型高10.4公分,口径21.3公分,足径6.3公分,广口、深腹、小圈足。以划花为饰,器表通壁以窄畏条状尖首蓬瓣纹为饰,仅口下两道弦纹。口内回纹一周,底心凹下,刻六瓣葵花纹。裹足满釉,足内一环行无釉垫烧区,仅中心有釉黠。

龙泉窑划花花卉碗 明前期(1400年—1450年)

广口碗高9.3公分,口径20.7公分,足径6.5公分,深腹、小圈足。器内外以划花为饰,刀笔轻快,外壁口缘卷草纹一周、腹壁折枝花四组,下腹短蓬瓣:内壁转枝四季花卉,中心团花果。裹足满釉,足里褐色小环形无釉垫烧区。釉色偏翠绿色调,外壁釉汁流动不匀。此种短蓬瓣微浮起的广口小足碗形,大量出现于龙泉大窑枫洞岩窑址。

龙泉窑划花四季花卉碗,明十五世纪

敞口碗高10.4公分,口径18.5公分,足径7.O公分,口缘微敛,深弧形壁、敛腹、圈足,底有环形无釉垫烧区。外壁划花蓬、牡丹、茶花、菊花等转枝四季花卉四朵,足圈饰回纹,内壁转枝花卉四朵,内底宽平,满饰拱起之花卉一枝,底与壁间凹入界痕一圈。内外壁图案布置繁密,几无空隙,而花形舒展优美,枝叶掩仰折屈,佐以篦纹细致的划梳隐影,更增华丽姿态。

龙泉窑划花四季花卉碗 明十五世纪

敞口碗高10.3公分,口径18.5公分,足径7.3公分,口缘微敛,弧形壁窄而深、敛腹、圈足,足端平整满釉,底有环形无釉垫烧区。外壁自窄唇下便作划花转枝四季花卉四朵,花形舒展,且部分叶缘越过唇棱,更见雕工的熟练自在。足圈饰回纹,内壁转枝花卉四朵,内底平宽,满布拱起之栀子花一枝,似于押印花纹上再加细部划花。内外壁图案布置繁密,畿无空隙,而花叶掩仰,自具姿态。

龙泉窑直口大碗 明前期(1368年—1500年)

直口大碗高10.5公分,口径21.8公分,足径11.8公分,广口、深腹、圈足,垂直的壁面至下腹始收束,一名“墩子碗”。全器光素无纹,釉色莹亮碧绿,外壁釉汁流勤。足里环形无釉垫烧区,色朱红,并遗有粗涩的白色垫烧痕。

龙泉窑印花格纹锦大碗,明十四至十五世纪

墩子碗高12.6公分,口径26.5公分,足径11.5公分,直口宽广,圆唇棱,口壁直,至腹下始弧形渐收。圈足,足端平而满釉,底部环形无釉垫烧区,边缘色朱,底心有釉。内底心印有格纹,格线内曲,原应为毬纹或钱纹的四方连续花纹。印纹区边缘低陷,为押印痕。釉色深,外壁釉汁流淌。

古代瓷器:宋元龙泉窑精品赏析


青瓷之美,当推龙泉窑。龙泉青瓷始于五代,盛于南宋,极具典雅、端庄、古朴、青淳之特色。纵观两宋和元朝龙泉窑青瓷,特别是鼎盛时期的南宋和元朝,每一件器物都设计精妙,匠心独运,造型端庄秀丽,釉色温润如玉。即使露胎,出筋,也刻意为之,做到一丝不苟,从不经意中见深意。造型与装饰,露胎与釉色,互为关联,自然流畅,妙然天成,表现了一代匠师高超的艺术造诣,如一首大气磅礴的古典韵律诗。

宋代龙泉窑长颈瓶

宋元龙泉窑刻蕉叶纹尊

宋代龙泉窑刻莲瓣纹盖缸

南宋龙泉纸槌瓶

南宋龙泉堆塑龙虎纹盖瓶

宋元八卦纹三足炉

南宋龙泉弦纹长颈瓶

南宋龙泉刻莲瓣纹碗

南宋龙泉鬲式炉

南宋龙泉鬲式炉

宋元龙泉琮式瓶

古代瓷器:南宋龙泉窑精品赏析


龙泉窑是历史悠久的一处南方瓷窑,以烧造青瓷享有盛名。其自成体系的生产始于北宋,衰落于清初,长达七八百年之久。窑址广泛分布于今浙江西南部,并进而影响到福建、江西、湖南乃至更远的地区,已发现的各时期青瓷窑址多达500余处,其中仅龙泉境内的古代窑址就有300多处,构成了我国历史上罕见的一个窑场众多、分布范围广阔、产量巨大的瓷窑体系。两宋之际,社会动荡,全国各地包括浙江的其他瓷业都处于低潮,浙江瓷业生产的格局因此发生了重大变化,越窑、婺州窑、瓯窑已相继衰落,而地处偏远山区的龙泉窑却凭借它优越的制瓷条件,在原有基础上加速发展。此期的龙泉窑瓷业开始摆脱越窑等窑系的影响,烧造出以厚胎、薄釉、刻划花为标志的龙泉窑产品,确立了与众不同的独特风格。

南宋龙泉窑青釉雕镶蟠龙盖瓶故宫博物院藏

通高22.5厘米,瓶呈盘口,盖钮为一卧鹅,形象生动。瓶颈凸雕蟠龙一条,腹部一周饰浅浮雕莲瓣,通体施粉青釉。瓶口有损,用金粉补之。蟠龙瓶是宋代江南地区流行的一种陪葬器皿,大多数有盖,盖顶常饰虎、狗、鸡、鹅、鸟等禽兽形钮,以虎钮居多,故又常被称为龙虎瓶。

南宋龙泉窑青釉划花纹碗故宫博物院藏

口径17.5厘米,碗身好似倒置的尖顶斗笠,是五代、宋以来流行的一种碗形。碗内壁釉下刻划极其少见的两组飘带绣球纹饰,线条清晰流畅。此器以其口沿包镶铜扣并拥有清宫旧藏的身份而显现非凡的身价。

南宋龙泉窑粉青釉印花粉盒丽水博物馆藏2005年12月南宋嘉定壬午年李垕妻姜氏墓出土

口径8厘米,盒呈扁圆柱形,卧足。淡粉青色的厚釉匀净滋润,底部及子母口扣合处露深灰色胎,胎质细腻致密。润泽的质感、精致的做工,令人遥想墓主人生前优雅的生活。

南宋龙泉窑粉青釉盂形罐丽水博物馆藏2005年12月南宋嘉定壬午年李垕妻姜氏墓出土

高4.8厘米,口部露胎,盖顶平弧,罐身较矮。与同墓出土的粉青釉印花粉盒具有极相似的呈色及胎质,让人猜测是否为一窑所成之器。

南宋龙泉窑菊花鼓钉纹三足炉丽水博物馆藏2005年12月南宋嘉定壬午年李垕妻姜氏墓出土

三足炉是宋代开始流行的一种炉式,常呈筒状。此器造型小巧规整,高4.7厘米,釉呈透明的水绿色,器身上下各饰一周菊花鼓钉纹,为原本普通的造型平添几分秀美,推测为焚香用具。南宋中期以后,在大窑等地的部分窑场,由于受到官窑的深刻影响,开始烧制明确具有仿官窑性质的黑胎青瓷和白胎青瓷两种高档厚釉制品。这种高档制品不仅被征作宫廷用瓷,而且其中的主打产品白胎类厚釉青瓷还被远销到日本等海外市场。龙泉窑对青瓷的造型设计、胎釉配方、上釉技术和成型装饰等都作了重大改革,使产品釉层丰厚,制作精细,式样优美,种类繁多。尤其是光泽柔和的粉青色釉和碧绿的梅子青釉的烧成,使青瓷的烧制技术达到新的高峰。由于加厚了釉层,此前流行的刻花、印花纹饰容易被厚釉盖住而显现不出来,故这一时期产品器面的装饰性开始减少,更注重在造型上下功夫,装饰有浮雕、出筋和贴饰等,在厚釉的映衬下,显得安静素雅。此期的龙泉窑开始进入全盛时代,完全取代了越窑的历史地位,成为我国南方青瓷的中心产区,并由此而驰名世界。南宋时期的龙泉窑,因其日益增长的海外贸易而为人所称道。事实上,其用于内销的量也非常大,就南宋时期的墓葬、窖藏而言,出土器皿中以龙泉窑数量最多。显然它在当时已占据了国内大半的瓷器市场。除此之外,高品质的南宋龙泉窑还是当时皇室及高层社会中相当普及的日用器物。在南宋皇城遗址和宋六陵墓地,大量出土龙泉青瓷就是有力的证明。

南宋龙泉窑粉青象钮盖罐丽水博物馆藏2005年12月南宋嘉定壬午年李垕妻姜氏墓出土

高14.9厘米,饼形盖,上塑立象为钮,生动传神。盖下有子口,筒形身。在灰白细腻的胎骨外,粉青釉醇厚润泽,光洁如玉。整件器物风格素雅,工艺精湛,是南宋龙泉窑中绝无仅有的造型,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南宋龙泉窑粉青釉渣斗丽水市博物馆藏2002年12月丽水市南宋墓出土

渣斗为古代贵族宴饮吐鱼骨或兽骨的承器。从东汉始出瓷质渣斗开始,一直持续到晚清,历朝历代都广泛使用,只是造型各有变化。此器高8.7厘米,整体施粉青厚釉,为龙泉窑精品。

南宋龙泉窑海棠盏丽水市博物馆藏1986年丽水市城西路出土

口径11厘米,此器优美而奇特的造型令人爱不释手,如玉般滋润的厚釉质感尽显粉青的风采。

南宋龙泉窑粉青水注丽水博物馆藏1998年丽水市中山街出土

水注又称砚滴,系文房用具,常与砚合用,用以贮水。此种器盛行于宋元时期,以龙泉青瓷为大宗。此器高8.9厘米,造型秀巧,圆润可爱,原物应配有盖。

古代瓷器:龙泉窑梅盘赏析


盘的形制是元代流行的式样,却是甚为少见的五出花口。盘面采用露胎贴花手法将梅枝顺着盘的左缘作弧度呈现,上方一弯新月以较小的反方向弧线与之相应,右缘则有一山石与梅枝对称,下方刻划水纹及梅月倒影。釉色炉火纯青,温润如玉。而堆饰的梅梢月纹及倒影则另我想起,林和靖的那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此盘在整体造型上布局合理,其精湛的工艺和超凡的艺术构思紧密结合,相得益彰,其堆塑的梅月纹颇具文人画的气质韵味。梅树造型古拙优雅,肥不臃肿,瘦不枯槁,枝有偃仰,花分疏密,枝相依,花相向,势体自在。王冕《梅谱》云:枝须立其意老;花须成其意逸,堆塑的凝重和立体感更能发挥造型艺术的优势,有力刻画梅枝曲如斗柄的形态,势若屈铁的苍劲桀骜,传达出梅花受天地之气,禀霜雪之操的神韵。而釉面青绿如玉恰似一倾碧波,釉下所刻梅花月影则淡雅清秀,有一种若有若无的朦胧,恰似梅花的暗香,含蓄内敛,似淡又浓。浅浅的水纹似动又静,似乎漫溢梅的幽香,牵引出一个意蕴悠远的时空。画面各元素刚柔相济,阴阳相应,虚实相生,形、神、意俱佳,堪称诗画艺术与龙泉青瓷这一载体的完美结合。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梅花是中国古代诗词书画中的传统题材,有恋梅成僻者如林逋以梅妻鹤子自居著称。梅诗梅词在宋代很盛行,而林逋此句一出,被后世奉为咏梅绝唱,影响深远。南宋著名词人姜夔即以《暗香》、《疏影》为词牌名谱唱了咏梅词,梅花疏影横斜的风韵也成了一种审美标准,梅与月更从此结合为一组特定意象,广泛运用于漆器、金银器、铜镜等器物。就瓷器而言,景德镇青白瓷、青花瓷、吉州窑瓷等都不乏梅月纹的例子。

类似藏品还见于大英博物馆和大维德基金会。大英博物馆梅月盘原为20世纪英国顶级收藏家,伦敦东方陶瓷学会创始人GeorgeEumorfopoulos(尤摩弗帕勒斯)藏品;大维德梅月盘似受过火患,釉面开片沁黑,这两只盘的独特处是梅花作白色,雪梅式样算是踵事增华吧。另,浙江省博物馆古瓷标本中心元龙泉大窑窑址标本旧藏有类似梅月纹盘瓷片,可证这类梅梢月纹盘为元龙泉大窑所出。比较不禁发现,雪梅与红梅的梅枝式样,以及相应的露胎呈色、盘式似乎都是区别开来的,这也是古人的匠心所在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