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青花瓷器的鉴别 > 导航 >

青花瓷器收藏先学“观色”“抓底”

青花瓷器收藏先学“观色”“抓底”

青花瓷器的鉴别 仿古青花瓷器鉴别 青花瓷器鉴别

2020-07-03

青花瓷器的鉴别。

瓷器向来是藏家的宠儿,尤其自去年元代青花价值一路高升以来,青瓷的收藏又涌上一轮热潮。但是,许多藏家对于青瓷本身并不了解,福州瓷器收藏家方秀钢收藏瓷器多年,特别对收藏青花有自己的一番见解。

据方秀钢介绍,元、明、清三代所产青花目前价值甚高,因而多数藏家收藏这三个年代青花。明代以永乐、宣德、成化年间所产为上,清代则以康熙、雍正、乾隆年间较好,至于去年炒得很热的元青花,则是以数量稀少而显得尤其珍贵。

明代青花为青花鲜艳时期,由于使用原料是从国外进口的“苏泥勃青”,色性不稳。同样因为该原料含铁量高,因此明代青花皆有铁锈斑,湖水绿与窑红是色彩特征。而到了清代所产青花色彩明快淡雅,翠色自然。

青花瓷面上图案也是判断的标准之一。早期青花采用一笔画法,釉水厚,现代却非常薄。而且每个时期所描绘的图案都有一定历史内容,需要藏家去学习和积累。

除了“观色”之外,明代青花底部为平底,手可抓起,颜色翠青,伴有火石红;清代青花底部则为泥鳅背,无法抓起,并有鸭蛋青。这是普通藏家都可以用来辨别的简单方法,而对于无法判定的青花,最好让专业的专家进行辨认。

taoci52.com扩展阅读

瓷器收藏:赝品充斥 先练慧眼


瓷器是一种参与者广泛的收藏项目,厦门瓷器收藏者有两三百人,爱好者不下千人。

省收藏文化研究会会员柯利群是我市瓷器收藏专家。他收藏了300多件古瓷器,而20多件“文革瓷器”是其最有特色的收藏项目。“文革瓷器”往往是为完成政治任务而创作,从艺术到工艺,都可与古瓷器媲美,称得上是“现代官窑”作品。去年文革瓷开始现身拍卖场,一幅“毛主席去安源”的瓷版画拍卖价达50多万元。

由于瓷器投资收益大,它也成为赝品最多的收藏项目。据柯利群介绍,目前地摊上摆卖的瓷器99%都是赝品,商店卖的大概也只有两三成是真货。现在在景德镇等地,有专门制造古瓷器赝品和次品的作坊。而且造假技术越来越高明,一批赝品出来后,在市场上流行一段时间,骗不了人了,又来一批新的。所以,即使是行家,不了解赝品市场行情,也难免看走眼。据了解,厦门也有一些有钱老板,家里收藏了几百万元瓷器,而真正懂行的人知道,那些都是赝品,价格可能不足1万元。

赝品尽管可以作为工艺品欣赏,但没什么收藏价值。不过柯利群称:其实也可收集赝品作为反面教材。他自己就在搜罗赝品,写部《中国历代瓷器赝品大全》,提高大家的判别能力。

不过,柯利群认为,要想从事瓷器收藏,克服浮躁心态、静下心来学习是最重要的。包括从书本上学习理论知识,在现实中多辨认瓷片,更主要的是,要慧眼相中好的老师。一个不好的老师可能引人误入歧途,那些花重金购买大量赝品的人,往往是受到不好的老师蛊惑。

光绪青花瓷器有收藏价值吗


青花瓷是我国传统主流釉下彩瓷器之一,是以含氧化钴的色料在瓷坯上绘制纹样图案,然后在图案上层罩一透明釉层,最后入窑以1300摄氏度左右的高温烧造。其最早的雏形见于唐宋,但是即使包括墓葬器在内的传世器物都非常少。青花瓷真正的成熟在元代,景德镇湖田窑成功烧制出了发色深纯的青花瓷器。后来的明清时期,青花瓷的发展越来越繁荣,一直到清康熙时期达到鼎盛。嘉庆朝以后,青花瓷的盛况逐渐衰落,清晚期各朝更是在青花瓷制作上没有太多值得夸赞的地方。不过,也并非没有特例,光绪年间的青花瓷中兴也算是比较成功的一例。

光绪年间的青花瓷中兴以多仿制康熙青花瓷著称,官窑青花瓷有“小康熙”的称号。光绪朝处于“同光中兴”时期,为满足宫廷御用器的制造要求,政府曾给景德镇御窑厂拨巨款,因此御窑厂的资本变得雄厚,瓷器制造业自然也展现出复苏的一面。光绪时期的官窑青花瓷,胎体相比中早期仍然显厚重,但胜在胎土洁净,胎质细腻紧密。这个时期的青花用釉主要是白釉与青白釉,更多的还是出现白中泛青的釉色。由于釉层稀薄,釉面的莹润度不够,青花纹饰常有“浮”在釉面的感觉,甚至常有“波浪釉”现象出现。光绪官窑的青花发色有较为纯正的靛青色调,也有很多呈现出独特的浅蓝色调,少数还见青中发紫的状况,一般是仿古瓷中较多。光绪民窑青花瓷数量也很巨大,有精有粗,难以用比较统一的特征来概括。

在造型上,凡是康雍乾三朝烧制的较高档品种,光绪时期官窑青花都有仿制,不少器物线条圆润灵动可追真品。在纹饰上,光绪官窑青花的绘画技法主要有单线平涂法、单线平涂加点染法,以及模仿粉彩画法以呈现绢画效果的技法。但是总的来说,光绪青花纹饰在处理上仍然没有中早期细致,笔法虽然细腻,但是画法偏向简单,布局平白,属于较为朴实的风格。在款识上,光绪官窑青花大多写双行六字楷书款或者双行四字款,也有不少带堂号的作品,如“大雅斋”、“储秀宫制”、“乐敬堂”等,其中以“大雅斋”款最为精美。光绪官窑青花还有很多派生品类,如青花粉彩、色地青花等,也不乏精细之作。

2011年,北京匡时国际拍出了一件清光绪-青花粉彩鸡缸杯,直径7.5cm,最终成交价172.5万元。2013年,中国嘉德国际又拍出一对清光绪-青花“天下第一泉”大盖罐,成交价为264.5万元。迄今为止,光绪朝青花瓷器成交价最好的,是2017年由雷纳德国际拍出的一只光绪朝青花碗,碗的口径11cm,底径4.3cm,高6.3cm,虽然是小件之作,最后却获得了920万元之巨的成交价格。当然,更多的光绪官窑青花瓷还是保持在几万到几十万不等的价格,而民窑作品的价格还要相对更低一些。例如2016年,厦门翰风国际拍出了一只直径27cm的“大清光绪年制”款青花海水龙纹碗,最终获价12.49万元。因此,光绪朝的青花瓷是否有收藏价值这一问题还要看从哪个角度来判断。如果是官窑青花或者民窑青花中的精细之作,那么无疑是很开门的一个收藏,买入、卖出的压力都不太大。如果仅仅是民窑粗瓷,那么可能它的投资回报就不怎么好,升值空间也很狭窄。

元青花瓷底足辨识,千万别踩雷,收藏需谨慎


如今市面上很多瓷器已经充斥大街了,让很多人卖了假东西被公司一忽悠,两头上当受骗。

因此民间藏友我劝你们一定要自己学会鉴定,不懂一定要跟着老师学习。不要买一堆假货,损失财力不说还别人耻笑,所以民间的朋友在不明白真假的时候最好不要入手,没有那么多捡漏的好事,不要偏听偏心,好了,你有幸看到这篇文章, 请你转给你的朋友圈大家一起学习,

青花缠枝牡丹云龙纹罐一件古瓷,看底足,如同性别的判断,翻过来是“公”是“母”(是真是假),一下就可知。所以,底足是瓷器的“软肋”。抓住它,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对于元青花瓷来说,元代时“既仔细又随意”的制造风格导致了其造型品种的复杂多样和差异。这种差异又使得元青花瓷器的底足也都各有不同,再加上造假者的刻意模仿,给真假识别上带来一定影响。识别元青花瓷底足的依据1)有明确地点的出土器物和出土底足瓷片。2)特征明显的馆藏品和民间收藏品。3)传世品。

鬼谷子下山青花图罐这三点中后两点争论多。而第二点大多数馆藏品和收藏品都很难被证明为是第一点依据(一是公家馆藏或收藏,一是私人馆藏或收藏,不依公或私而改变性质)。目前所知除高安、包头、保定、蚌埠等地少数馆藏品为有明确地点的出土器物外,其余各地馆藏品和收藏品仍属于特征明显之列。第三点传世品对于国内器物来说很难对号入座,只有国外伊拉克、伊朗等国博物馆珍藏品可就此说。此三点依据也是识别元青花瓷其它诸多特征的基础。综合目前所知,元青花瓷底足特征如下1手工拉坯旋削结合,足底不上釉大、中罐、梅瓶1、平切足。显极干(仿品干度显弱)。2、足底旋削挖出,较浅(深几毫米之间),底削平,或有旋痕、或隐现旋痕、或无旋痕。

旋痕情况如下:1)宽道或窄道旋痕(海螺状),如从中心为起点计,纹路一般顺时针旋,也有极个别逆时间旋,其实为左、右手不同习惯加工者加工态。2)同心圆旋痕(类似纹,宽窄细密均有,实质仍属正常旋痕)。3)有的器物会出现跳刀痕或旋裂撕痕。4)有的器物中心留有乳钉痕,不是全有。对隐现旋痕的器物须认真仔细看才能发现。另外较特殊的为同心圆旋痕,如伦敦拍卖的鬼谷下山罐、包头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大罐等即类似。上述痕纹,不一定集中在一个器物上。3、足墙以宽大为特点,大罐等足墙宽2—4厘米左右,梅瓶、中小罐等小于该尺寸(依大小器型而不同)。4、足墙外胎釉结合处一圈手工斜削,宽几毫米之间不等。旋削中起刀收刀痕连续不断,而非一刀或循一线所为。5、足底整体平面略不平,略见其中有凹有凸。玉壶春瓶

故宫元青花海水白龙纹八方梅萍1、深足(大都10毫米左右至以上)。2、窄足墙,7、8、9、10毫米左右(依大小器而不同)。3、足墙脊扁平钝、不规则扁凸等。4、足底旋平多见,有些器物有乳钉。大盘

元代青花盘1、不深不浅足(多在5毫米左右)。2、窄足墙。7、8、9、10毫米左右(依大小器而不同)。3、足墙脊平扁、不规则扁凸、极个别泥鳅背者。4、足底平,或平而粗糙。旋纹多不明显。其它造型器物参考上述器物。2杂质现象足底可见散布有不均的黑渣点

这些黑渣点或3、5个,或数十个,大小不等,类似黑芝麻粒或黑高梁糠粒,被压在或附在或裹在或析出于表层里外,足墙表面为多。也被俗称为铁渣。为烧制过程中所现。也有的器物无此现象(不同窑口、不同胎土混合比例、不同烧制条件造成)。胎土所现的极小黑点极小黑点分布不均,比黑渣点小得多,量极少(如果器物足底清理不净会看不到。也有的器物胎土纯净难见。3火石红现象火石红现象是因胎土含有铁成份,在烧制过程中,或在长期历史过程中自然生成,是一种附于足底表面带有半金属光泽的褐红黄颜色的斑(或浓或淡)。

局部红足底各部位形成的红斑,有自然浸润感。一线红于底足外墙的胎釉结合处、足窝内釉斑边缘处,自然浸染析出的线状红斑。斑点红在足墙表面可见到的点点滴滴小红斑,有自然渗浸感。大面积红整个足底都被红斑布满,有自然浸润感。上述火石红中,斑点红、一线红的形成状态最为自然,最不好模仿,认可率最高。大面积火石红如果呈自然状态,一般也属真品,如江西高安出土的几只梅瓶底部呈现浓厚的大面积火石红,这种大面积火石红现象如果过于浓厚,往往把底部其他特征也遮掩住,很难使人看清楚底部真面目。这是观察中遇到的最棘手的问题。如见到这种器物,一定要谨慎,在其它特征均符合的情况下,切莫误杀。

还有一些无火石红器物,其它特征均符合,这时就要注意和现代仿品中无火石红的器物认真对比。只要谨慎,不愁真品识别不出来。现代仿品火石红,像刷上去再烧出来的样子,再加上现代胎土特征,因此很难乱真。最难区别的,是同自然渗因出的火石红相比中,一种很像用棕红色护胎釉涂抹后烧出的火石红器物,这种火石红也属真品(近年出现的一种博陵第品种此现象较多)。主要特征是其火石红色同胎结合比仿品紧密,颜色比仿品显熟厚实深重。更重要的是其胎质、釉质、颜料等主要特征不同,使真假本质能够区分。4气泡坑现象元青花瓷胎土由于加入麻仓土烧制,内中常混有零星小气泡,这些气泡随拉坯会现于表面,故在底足上面常会看到有破损小气泡坑,呈各种形态:狭长坑眼、变形圆坑眼等等(最好用30倍放大镜看)。不是所有器物都可发现,特别是小型器物底足上很少见(根据规律胎土内部是有汽孔的,只不过现实是不能打碎看)。5沾砂有的底足上沾有一些砂粒,一般不多,一两处而已。6足底釉斑

底足窝内常会见到一点或几点釉斑。釉斑形状似随意沾上或故意点抹。有多种说法:自然沾上说自然沾上说认为器物在上釉时底部无意间接触到台面上的釉水,或人工擦抹底部釉未擦净,所遗留下的自然痕迹。记号说记号说认为当时为了区别瓷器等级或为提供给不同阶层使用而为之。试釉斑说试釉斑说认为当时瓷工为了在涂釉前检验釉质成色而事先在最底部点几下看看以使心中有数,然后再决定上釉。其实这些说法集中起来就是要解释一个问题:是自然沾上还是人为的。这些釉斑从具体形态看,有的像溅上,有的像淋上,有的像笔点,有的像刷上,有的像贴上,不一而足。釉斑大小多少均不一样,有的斑稍大,有的斑很小很少,有的仅在足墙内侧存一线微弱状。

解释这一现象,最好多看出土瓷片或实物,切莫仅以一两件所见定乾坤,釉斑现象在大多数元青花瓷底足上均有(少数没有),且往往存在于足墙内侧至足窝内,所以人们觉得奇怪。为何着地的最易沾釉的足墙脊上却很少见,而大都沾到了不着地的足窝内侧和足底呢?显然是一种有意行为,即人为作用。这里,自然说显然不够充分,也就很难解释人们的这一合理提问。但不管怎样,这一点并非决定元青花瓷本质属性的关键。还是那句话,对于景德镇来说,上不上釉斑,实在是一件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事。仿品有无釉斑,都不能使其变成真的。真品有无釉斑,都不能使其变成假的。因此,底足釉斑现象只可做参考。这里,应特别重视的是那些釉斑边缘渗出一线红的器物,其真品认可率是最高的。除釉斑外,少数玉壶春瓶底部有涂釉现象。7瓷化程度中等,坚致。看起来粗糙实略滑润(不是很滑。足墙表面有沾砂或黑渣点时有挡手感)。仿品则瓷化程度太高、太硬,拉手感太强。8胎色问题一般来讲,通过底足看胎色是最方便的。

但实践中却往往受到很多条件限制,如要看清:1、底足必须清理干净。2、足底有磨损处。3、有磕碰轻微损伤处。通过这些可大致看出胎色。实际中,那些保存度完好的器物,往往不具备这些条件,足底大多无磨损,也无损伤,表面火石红或原始包浆遮住里面,很难观察细致。特别是那些清理不彻底也无法彻底的器物,如高安馆藏梅瓶等器物,要想完全看清,凭肉眼非能及。还有,就是能看清表面,也无法保证胎内的颜色。如,有的表面为洁白,而内部深处却又变成了带点灰。这在出土瓷片中常见到。当然并非全部,也有白到底的。因此,通过底足来看胎色,只宜参考。这里需强调的是,不能因为要看胎色将底足擦磨,不管主人同意与否,也不管这种损失多么微小,我们都应尽力回避。以下信息仅供参考明清瓷器底足信息丰富,是鉴别的重要方面,主要把握以下几点:1要认真观察修足工艺

一件明代瓷器底足上的跳刀痕迹明代瓷器罐、瓶底足墙多采用削足工艺,盘和碗底足常有跳刀痕迹。清代瓷器盘和碗底足墙大多修成“泥鳅背”状,露胎的盘和罐底常有旋纹。总的看,老瓷器修足自然顺畅,新仿品修足呆滞、生硬。

清代瓷盘底足墙修成的“泥鳅背”状图例2要认真观察款识

明清瓷器部分款识特点瓷器款识一般都处在底部。鉴别款识真伪主要是要了解每个时代款识的特点,特别是要了解字体的写法,进行仔细对比,从而得出鉴别结果。3要认真观察底足上“火石红”和棕眼的真伪

明代龙泉窑碗底足上的“火石红”

一件清代瓷器底足上的“火石红”很多明清瓷器(尤其是民窑瓷器)底足上有“火石红”和棕眼,要看这些“火石红”和棕眼是否是人为做出来的。4要认真观察自然磨损痕迹大多数古瓷器因长期移动摩擦,底足会变得较为平滑;新仿品底足没有自然磨损,用手轻抚之会有滞涩感。

元青花的瓷质由于二元配方的运用虽然得到了优化,但仍受到当时原料加工水平的限制,胎质、胎色表现出以下的特征:一、是白而不细,制瓷原料优良但用水椎加工,手段比较落后。二、是粗而不松,胎土颗粒较粗但烧结紧密。三、是腻润不干,胎泥经过陈腐工序,不但提高了可塑性,而且烧成后胎质滋润 。四、是胎内多有偏狭形缝隙,气孔较多。

孔隙五、一般元青花瓷胎体都较为厚重,大器烧成后底部常有开裂,釉面有窑裂痕。

釉面开裂六、胎质细白坚致,胎釉结合处常有淡红色火石红形成,这种火石红,在器身的白釉较薄之处也会泛出一种肉红色来。七、麻仓土内含有一定数量的铁元素,在烧制过程中,还原至釉面、胎内形成一定数量的铁质斑点。

斑点清早期以前的民窑瓷器该现象比较明显。目前造假者也开始注意,并在胎泥内参入铁元素。从近年仿元青花的水平来看,现在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以前人们鉴定元青花一般是从元代青花料的铁锈斑,釉面,胎的火石红来看。由于近年高仿的技术提高,有些都可以做到以上符合元代的特征而仿古瓷器里,最难仿的部位就是底足。元代瓷器底足一般都会有窑粘渣,从接触的许多元代标本底足,馆藏元代瓷器底足来看,元代大多数垫烧底的窑粘渣并不是均匀的粘在底部每个位置,大多数却是集中在底部内圈和内墙,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个人猜测可能是元代瓷器较厚重,防止塌底,而集中垫在内壁和圈足内线,这也许就是元代瓷器底部大多数不上釉的原因。现在仿品为了达到底部窑粘的效果特征,而在烧之前用电饼均匀的撒上糠灰和敲碎的古代匣钵碎渣,所以烧出以后的底部整个的窑粘比较均匀,而没有集中在圈足内线和内墙,经常接触元代标本的网友可以去仔细观察这一现象。当然这一方法只能作为参考,看瓷器的新老还是要综合整体来看开门的元代底

新仿底识别

玩瓷器的朋友一定要注意,现在仿品很多以假乱真了,一定要注意分,如果你分辨不出来,一定记得不要入手,这样会让你手上很多,瓷器鉴定也很简单,也不是学不会的东西,大家要记住,只要你认为一点不准确直接就给毙掉就好了,不要抱着侥幸心里,大家都聪明,不会让你那么轻易捡漏

青花瓷如何收藏?


青花瓷如何收藏?在收藏青花瓷的时候切勿随波逐流,本身青花瓷就非常的珍贵稀少,市面上出现的绝大多数都是仿造品,所以目前的青花瓷市场可谓是鱼龙混杂,就连真正的收藏高手都难辨真假。历代青花瓷的款识无论是字体还是写法甚至是风格都有着显着的特点,所以如果想要学习青花瓷的知识,就必须要掌握一些基本规律,这样才能准确地判断出瓷器的时代以及窑口。

首先我们看的是钴料,青花瓷钴料大致可以分为苏泥麻青,平等青还有石子青以及回青,收藏价值最高的是以进口的青花钴料烧制的青花瓷。因为能够用得起进口颜料基本都是当时的高级工艺师,才会有这么高的艺术价值。

其次我们主要看发色。如果说釉下的发色艳丽,不仅能看到青花还能有五色的青花瓷品种才是最珍贵的。鼎峰时期的作品应该是清康熙时的五彩青花制作的青花瓷。人们常说的青花见五色,并不是指用五种颜料来烧制,而是指的用一种青花颜料却能够烧制出五种颜色的瓷器,并且这些图案还会有深浅虚实等各种变化。

接着我们来说说艺术水平,这是一个非常关键因素。本身青花瓷就是器型优雅,层次分明的,我们只要看到图案层次分明的,就说明它的价值高了,收藏价值就不必细说了。

最后就是款识中的书法和图案,书法也是一种艺术,款识的图案对书法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所以我们可以从款识的书法来分辨出瓷器的真假甚至是估算出它的价值。

以上是由小编搜集整理的“青花瓷如何收藏?”的相关知识,更多收藏知识,请持续关注我们

康熙雍正乾隆青花瓷器收藏与鉴定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中华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

清康熙山水青花瓷大盘

青花瓷的制作历史悠久,传世作品数量较多,尤以景德镇青花瓷传世作品为多,康乾三代的的青花瓷收藏价值不同,要看该瓷器的钴料、发色和艺术水平等方面。世博会礼品中,世博青花瓷作品也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典雅的风格,为历代收藏家所青睐。在每次拍卖会上,青花瓷器都可以见到,但并不是所有的品种都有高价位和热销的市场表现。

近年来,“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官窑青花瓷器受到市场热捧。这首先是由于“清三代”的瓷器烧制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又加上康、雍、乾三朝帝王对瓷器的热爱,不惜耗费人力、物力、财力精心制作,所以烧制出的青花瓷器堪称是中国陶瓷史上的巅峰之作,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和收藏价值。其次,“清三代”的御用瓷器,必须经过督窑官的精心挑选,如有瑕疵立即销毁,所以民间极少流传,存世数量并不多,具备很高的升值潜力,市场价格十分惊人。2007年初,广州艺拍迎春拍卖会上,一只康熙朝的青花八美图瓶以121万元的价格成交。

此外,对于初涉收藏的投资者来说,“清三代”较其他藏品易于识别。简单鉴别的重点如下:

第一、看钴料。青花瓷钴料种类分为苏泥麻青、平等青、石子青、回青等几种。

故宫藏清康熙青花福山寿海图花盆高

青花瓷钴料的种类:

1、苏泥麻青,又称苏泥勃青、苏勃泥青、苏麻离青等,其名称的来源,一说是来自波斯语“苏来曼”的译音。这种钴料的产地在波斯卡山夸姆萨村,村民们认为是一名叫苏来曼的人发现了这种钴料,故以其名字来命名此料。另一种说法是,苏泥麻青应为苏麻离青,是英文smalt的译音,意为一种蓝玻璃。此料属低锰高铁类钴料,故青花呈色浓重青翠,有“铁锈斑痕”,俗称“锡光”。元代青花的一部分和明代永乐、宣德官窑所用青料均是这种,产地均在古波斯或今叙利亚一带。

雍正时期青花瓷器

2、平等青,又称陂唐青,产于江西乐平。明代成化、弘治、正德早期时使用。此料呈色淡雅、青亮、稳定,尤其使成化青花器名噪一时。

雍正时期青花瓷器

3、石子青,又称石青,产于江西高安、宜丰、上高一带。此料单独使用时,青花发色灰暗甚至发黑,明清二代民窑普遍采用此料,官窑则用于与回青调和使用。

雍正时期青花瓷器

4、回青。有产于西域、新疆、云南等多种说法。此料发色菁幽泛紫,若单独使用则浑散不收,故多与石子青混合使用。明代嘉靖至万历前期多用此料。其中分上青:混入石子青10%,用于混水(填色),发色青亮;中青:混入石子青40%,用于设色(勾勒轮廓),笔路分明清晰。

雍正时期青花瓷器

5、浙料,又称浙青,产于浙江绍兴、金华一带。国产料中以浙料最为上乘,其发色青翠,明代万历中期至清代,景德镇官窑青花器均采用此料。

6、珠明料,产于云南宣威、会泽、宜良等县,其中以宣威料最好。此料发色明丽纯正。康熙青花多采用此料。

乾隆时期青花瓷器

7、化学青料,即用化学制品氧化钴配制的青料。发色紫蓝、纯粹、浓艳,但轻浮而缺乏附着力,价格也低廉。使用此料制作的青花器,缺乏天然青料的美感。

乾隆时期青花瓷器

上述国产钴料多属高锰类,而进口青花钴料烧制的瓷器更具收藏价值。因为,使用进口颜料烧制的青花瓷,大多由当时算得上高级的工艺师创作,因此,艺术价值更高。本届世博会的世博会纪念品展出中,少不了当代大师的青花瓷作品,其收藏价值也很高,升值潜力很大。

乾隆时期青花瓷器

第二,看发色。釉下发色艳丽、“青花见五色”的青花瓷品种尤为珍贵。清康熙时正是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发展到了巅峰。所谓“青花见五色”,指的是使用一种青花颜料烧制出来的瓷器,图案出现深浅虚实等各种变化。例如,“康熙青花釉里红人物图棒槌瓶”就是“青花见五色”的代表作之一。

乾隆时期青花瓷器

第三,艺术水平。这是决定青花瓷的一个关键因素。器型优雅、构图有立体感、层次分明,人物景致清晰明显的青花瓷具有更高的收藏价值。

元青花瓷器有怎样的收藏价值


元青花瓷器有怎样的收藏价值?近几年来古瓷收藏界的元青花瓷器热持续升温,收藏价值很高。那么,元青花瓷器有怎样的收藏价值呢?

元青花瓷器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则是它的历史价值,元青花是民族融合的产物;二则是元青花瓷器在瓷器领域的价值,它开创了从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同时也完善了瓷以记事的功能。

说它是民族融合的产物,其实是说元青花瓷器是汉族文化、蒙古族文化、伊斯兰文化的结晶。

蒙古族与古代西亚各民族在生活方式上有着许多共同之处,却与汉族相去甚远。蒙古族与古代西亚各民族的共同之处的根源,在于他们都是游牧民族的后裔。游牧生活,要蒙古族常使用可以在马上携带的器皿,这同时也导致元代早期的小型器皿多带系耳,以便于捆扎携带。器形上,扁形器皿较多。蒙古人会做白酒,他们的阿刺吉酒即蒸馏酒,酒精成分很高,易醉人,因此,蒙古人的酒器较多。

游牧民族特有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使他们对于便于携带的器皿,及金银制品具有特殊的感情。西亚诸民族在毡毯上席地而坐及饮食的方式也与蒙古族有许多不约而同之处。这些生活上的相同之处,是元青花大罐、大盘、高足杯(碗)、扁壶等器形产生的依据。

而元青花的装饰主要来源是汉文化。汉人在元朝低下的社会地位决定了元青花不会按照汉族的审美崇尚发展,但由于汉文化的强大,元青花不可避免地嫁接了诸多汉族传统文化因素。从主题纹饰上看,元青花的主题纹饰大多是中国的传统纹饰,如牡丹、束莲、龙凤、麒麟、松竹梅等。

元青花瓷器丰富多彩的造型与布满器身的纹饰,是对中国的青铜器、丝织物、绘画等传统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同时,也是对汉族、蒙古族、伊斯兰民族生活、文化的反映。元青花瓷的造型与纹饰在中国陶瓷的发展中起到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

乾隆青花瓷器


乾隆时期,国泰民安经济发展。皇帝酷爱瓷器,景德镇瓷器生产的数量和质量都达到历史高峰。

乾隆青花依然是瓷器中的主角,继承有雍正的仿古之风气,又有本朝特点的工细新作。雍正仿永宣青花,乾隆年也效法,其作品有时不看款识很难分辨是乾隆还是雍正。乾隆早期青花浓烈晕散,纹饰中点染的地方很多。著名的有乾隆五六年景德镇督窑官唐英监制的一部分青花贡器。中期以后,青花的发色清丽,很少再有晕散,作品也就不再模仿永宣,而把乾隆一朝的工整、秀丽、强调形式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到乾隆晚期,青花作品中部分出现了略带紫色的现象,胎体也变得干白,这种现象一直延续至嘉庆。

乾隆青花比起康熙少了随意,比起雍正少了古雅。乾隆青花最大的特点就是将青花瓷器生产逐渐程式化,让作品变得美丽得不能再美丽,尽可能地表现制瓷技巧。

乾隆青花存世量大,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造型丰富,题材广泛,许多作品仅为摆设,不为实用。

乾隆官窑青花价格比较高,一件可以赏析的精品100万元左右。民窑瓷器价格在千元,乾隆以后的民窑清花就没有什么收藏价值了。

康熙青花瓷器


清代康熙朝(1662——1722),经济贸易发达,康熙十九年景德镇恢复御器厂,青花瓷器取得了突出成就。

康熙青花瓷以胎釉精细,青花鲜艳,造型古朴多样,纹饰优美而负盛名。

康熙青花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是康熙元年至康熙十九年;中期是康熙二十年至康熙四十年;晚期是康熙四十年至康熙朝终,其中康熙中期青花瓷器最为突出。

康熙青花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胎釉。早期青花胎体厚重,釉面肥润呈现青白色,有缩釉和小棕眼,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层酱釉,底足处理不是很细腻,有粘砂,不光滑现象,器物底足内常见放射状的跳刀痕,许多大盘及琢器的底足出现台阶的形状,俗称“二层台”。双圈足也在这一时期大量流行,尤以大盘居多,里圈都较外圈矮,两圈间无釉。中期青花胎体洁白坚硬,很少有杂质,胎体薄厚适中,注重修胎,釉面有粉白和浆白两种,粉白釉面硬度高,浆白釉面略疏松,偶有小开片,还有一种亮白釉。底足露胎处光滑细致,多呈泥鳅背状,少见炎石红,瓷器的质量明显提高胎釉结合紧密,器内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当时还出现用精细淘洗的浆泥制成的瓷胎,俗称“浆胎”胎体偏轻。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胎体比中期要轻,底足普遍平切,切削整齐。

二、色料。早期青花使用浙料,呈色灰蓝,个别发色较灰暗,与顺治青花特点相近。中期青花使用云南省的“珠明料”,这种青花色料提炼精纯,呈色鲜蓝青翠,明净艳丽,清朗不浑,艳而不俗,有的呈宝石蓝色,鲜蓝而不火气,它与明嘉靖青花蓝中泛紫的特征有很大的区别。康熙青花有五个层次的色阶,有“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之分。这也是康熙青花备受世人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晚期青花,呈色趋于淡雅,有的泛晕散。康熙朝除了烧造传统的白地青花外,还有浆胎青花、哥釉青花、郎窑青花、蓝地白花、豆表釉青花、青花釉里红、青花加黄、青花加紫、青花戗金、青花镂雕等派生品种。

三、造型。康熙青花瓷器的造型,千姿百态,仿古创新。既有陈设瓷,也有日常生活用瓷、祭器、外销瓷等。大件器物多是民窑烧制,尽管体积较大,但极少变形,风格挺拔向上,粗犷豪放,制作规范,丝毫没有笨拙感。中小件器物富有独创性,严谨大方。主要品种有:盘、碗、碟,杯、盒、瓶、尊、壶、罐、炉、钵缸、香熏、笔筒等文具、挂钟等。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青花瓷器收藏先学“观色”“抓底”》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青花瓷器收藏先学“观色”“抓底”》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青花瓷器的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