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清雍正官窑粉彩瓷器鉴别 > 导航 >

清雍正官窑八仙人物纹青花瓷碟鉴赏

清雍正官窑八仙人物纹青花瓷碟鉴赏

清雍正官窑粉彩瓷器鉴别 雍正青花瓷器鉴别 大清雍正瓷器鉴别方法

2020-07-03

【www.taoci52.com - 清雍正官窑粉彩瓷器鉴别】

残碟高2.1厘米,口径12.4厘米,足径6.8厘米,由三大一小四块粘成,周边破碎缺失得只剩下7毫米宽的边棱(见图)。

瓷片是研究古瓷的最好资料,笔者对此碟的鉴识如下:

一、胎质异常细白致密,无任何杂质和气孔。

二、釉色微青,施釉虽薄但有肥润感。

三、侧视釉面,可见均匀而细密的“桔皮纹”。

四、圈足修削光圆,器型十分规整。

五、青料淘炼精细,毫无杂质和微粒。

六、青花呈色沉稳纯正,不温不火,不深不艳。

七、碟心纹饰精美,画技高超,一丝不苟,普通民窑无法相比。

八、外底“大清雍正年制”双行竖写六字楷书款字体工整,笔力老到,与已知雍正真款相符。

从以上八点可证,此碟为雍正官窑青花器确凿无疑。但从碟心破裂纹及敲击特征看,属官窑产品在检验中对不合格者用锐器凿破后挖坑掩埋性质。

为何如此精美之器被凿破坑埋?笔者认为可能性有三:其一是款字书写在双圈中偏差太大,六字款整体偏向左上方。经测量,“正”字左上起笔点同双圈中内圈的最短距离为3毫米,而“雍”字最后落笔点同双圈中内圈的最短距离将近7毫米。如此成倍的误差率,造成六字款在青花双圈中的偏心现象,视觉偏离感明显;其二是六字款竖向轴同碟外壁所绘“寿山福海”纹也不能对正。

以上两点在封建社会官窑器讲求款识与纹饰两相对正的严格标准看来,是不合格的。何况还碰到像雍正皇帝这样对瓷器颇有研究且苛求质量的冷酷君主,御窑厂在对解往宫廷的产品上是一点不能马虎的;其三可能是此碟烧成后发现口沿有裂或有其他瑕疵而销毁,因边沿缺佚太多,只是猜断。此碟虽已残缺,但仍不失为难得一见、可遇不可求的官窑青花精品标本。

八仙为道教传说中八位神仙的总称,他们是:吕洞宾(持宝剑),张果老(持鱼鼓),汉钟离(持扇子,八仙祝寿纹中捧寿桃),韩湘子(持花篮),铁拐李(持葫芦),何仙姑(持笊篱),蓝采和(持横笛),曹国舅(持云板)。八仙人物在瓷器上入画,始于元代而流行于明清,明代嘉靖皇帝崇迷道教,故嘉、万时期八仙内容的画面在瓷器上比比皆是。

有的纹饰只绘八仙各人所持物件,称“暗八仙”。此雍正官窑八仙纹青花碟所绘人物比例恰当,面容生动,更兼笔锋细微,毫发毕现,眉目传神,栩栩如生,在笔者所见八仙人物瓷绘中,无出其右者。器虽残而画面精美,捧之观赏,爱不释手。

taoci52.com小编推荐

雍正官窑青花缠枝芭蕉纹碗鉴赏


这只雍正官窑青花缠枝芭蕉纹碗(图1-图3),胎体精细,洁白坚致,重量较轻,修胎一丝不苟,看不见旋削痕,薄厚均匀。釉面肥厚莹润,玻璃质感强,纯净无瑕,白中微闪青,青花发色浓重艳丽,色调深蓝,釉中有小气泡,釉面有橘皮纹,线条略有晕散。整体纹饰极其规整,但细看运笔灵动。款识为“大清雍正年制”两行六字双圈款,为典型的馆阁体。艺术成就不亚于永宣,冠绝古今,堪称最为精美的雍正官窑御用瓷之一。

雍正官窑青花缠枝芭蕉纹碗(图1)

据清宫造办处档案记载,雍正皇帝本人曾多次规定瓷器的造型、花纹图案,不仅要求烧成的瓷器各部分尺寸适度,而且得重视气势和神韵,讲究轮廓线的韵律美,对于要烧造的御用瓷器必须经雍正皇帝审定,方可烧造。雍正皇帝的审美情趣,对这时期瓷器的造型、绘画艺术风格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雍正官窑青花缠枝芭蕉纹碗(图2、图3)

推荐阅读:

清三代官窑展露帝王心性

鉴定清代雍正乾隆墨彩瓷浅谈

这只小碗可以肯定是雍正帝亲自参与设计的,这纹饰的涵义完全表达了帝王的情怀。整个碗的纹饰分三层装饰,最底层是变体海水纹和仰莲纹,并设计成佛龛和莲台的样式(图4),这与雍正皇帝笃信佛教有关。雍正自幼喜读佛典,广交僧衲,深通佛理,身为天子,却起两个法号,自号圆明居士和破尘居士。深通禅宗心法,融法王兼人王之尊于一身。历来被公认为中国帝王中唯一一个真正亲参实悟、直透三关的大禅师。并在雍正11年刊行了最权威的禅宗语录集--《雍正御选语录》。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体现佛教对他的影响以及他对佛教的影响,对于御用的饭碗,每天捧在手里,看在眼里,想在心里。可以说,他是手中捧佛,眼里看佛,心中有佛。而“佛龛”中并没有佛的形象。一圈的仰莲形成一个莲台的样子,大雄宝殿中的佛祖释迦牟尼,端坐在莲花宝座之上。“西方三圣”之首的阿弥陀佛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也都是坐在莲花之上。而这莲台上同样没有佛的形象。

第二层纹饰是海水纹(图5),分为基础纹饰与主题纹饰。佛是长生的,佛也是没有具象的,海水纹自是无形的、永生的。福山寿海,当然也是所有帝王孜孜追求的。

第三层纹饰是主体图案(图6),画的是缠枝芭蕉。《杂阿含经》卷十中有以下的譬喻:诸比丘!譬如明目士夫,求坚固材,执持利斧,入于山林,见大芭蕉叶,佣直长大,即伐其根,斩截其锋,叶叶次剥,都无坚实。因此,芭蕉在佛教中常比喻空虚无有。而佛教追求的就是“四大皆空”。但是作为封建帝王,他能“目空一切”吗?显然不能,他有江山社稷,有黎民百姓。君舟也,民水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他需要和谐稳定。芭蕉结子一条心。因此用芭蕉来表达他的心愿,就是君臣联手,同心同德共同治理大清江山!因而,绘画缠枝芭蕉于饭碗之上,足见他用心良苦。另外,芭蕉叶振摇的形态也被用来形容心中的忧虑不安,那么雍正皇帝他忧虑什么呢?那自然就是饭碗里装的食物了。如果百姓都能丰衣足食,他自然可以高枕无忧了。

雍正官窑青花缠枝芭蕉纹碗(图4、图5、图6)

可雍正皇帝心中的佛到底在哪里呢?民以食为天,君只是天子而已,因此在他眼里,众生皆有佛性,碗中之物就是天,黎民百姓就是佛,因此每餐捧起饭碗之时,也就是他对天、对佛进行虔诚供养之时。古时天子尚且如此,如今太平盛世,我等自然更应对天、对佛心存敬畏了。

参考阅读:

绿地粉彩描金镂空花卉纹香炉(清雍正)

清雍正官窑粉彩瓷器

清雍正青花八骏图方形花盆


清雍正青花八骏图方形花盆

湖北武汉 李笙清

在古代,马是人类一种十分重要的交通工具,又是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之一,因具有勇猛向前的精神、奔腾不息的毅力,以及任劳任怨的秉性,而深受人们喜爱,并赋予它许多美好的寓意。历朝历代,以马作为素材,既被文豪诗人写入诗词歌赋,传吟至今;又被众多画家争相绘于画中,丹青不渝。在各种各样的工艺品上,马也屡见不鲜,或单独,或群现,或扬鬃奋蹄奔驰在原野之上,雄烈刚猛气势豪迈;或漫步于草场溪边,性情温顺闲适安详。在武汉博物馆举办的一次展览中,展出了一件广州市博物馆珍藏的方形花盆,盆上八匹骏马各具其态,表情丰富多彩,组合成一幅生机勃勃的八骏图画面,深深吸引住了我的目光。

这件青花八骏图方形花盆(见图),为清代雍正年间烧制,高9.5厘米,口径12厘米,足径7厘米。四边方形。敞口,平肩。四边上宽下窄,呈弧形下收,下方有内缩四方圈足,使花盆平稳踏实。盆中施白釉,盆底有孔,显然是作为浇花漏水之用。平肩没有纹饰,四面的腹壁分别用线条圈成正方形,圈中各绘两匹骏马,四面组合起来,就是一幅完整的八骏图图案。盆底部有款:“雍正二年黄菊圃置”。

骏马的绘制可谓别出心裁,八匹马分为四组,布局疏朗,姿态各异。有的一匹马卧于地上,四肢放松,漫不经心地吃着地上的青草,另一匹马前蹄趴下,后蹄撑起,尾臀高耸,正扭颈与卧于地上的马一起吃草,动感十足。有的一马趴于地上,马鬃散乱,正侧身扬起脖子,另一匹马将一只前蹄扬起,似在轻轻移动,用嘴唇亲着地上的马的脖子,仿佛是一对恩爱情侣,状极亲昵……马胖瘦不一,比例适当,造型挺拔敦实,端庄朴实,胎质细密,釉彩丰厚,举止神态颇具风貌,惟妙惟肖。除了马外,四周还配以辅助景物,如杨柳垂下如帘的丝条,茂密的枝叶,如茵的青草,还有初生的竹叶,静静的坡石,透出一缕浓郁的春天气息。

作为一种栽培鲜花的器皿,花盆在我国历史悠久,应用广泛,形制大小不一,式样众多。花盆的制作有多种材质,以瓷质最多,具有工艺精致、釉彩丰厚、洁净素雅、造型美观等特点,古人多烧造使用。

雍正时期虽然只有13年的短暂历史,但由于正处于清王朝繁盛时期,加上雍正皇帝本人雅好瓷器,所以这一时期的陶瓷业得到很大发展,烧造了一大批精美绝伦的瓷器精品。这件青花八骏图方形花盆烧制于雍正二年(1724),制作精细不苟,器型秀美端庄,工丽妩媚,胎质洁白细腻,胎体轻薄。釉色白中泛青,釉层肥厚莹润,釉面光洁照人。主题纹饰构图疏朗,简洁清新,线条纤细柔和。经历了290年的沧桑风雨,依然器型完整,风采依旧,颇具观赏性,诚为一件难得的佳品。

清雍正款青花缠枝莲纹贯耳瓶


清代雍正一朝,虽仅存13年,但制瓷工艺发展达到了历史上的新水平。器型之美,可与纤细秀丽著称的明永乐、成化瓷相提并论,在产品质量和工艺技术方面均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其大器不显厚重,小器隽巧玲珑。不论是器型的比例关系,还是线条、画工,都有很高标准。康熙时期初创的一些品种,如粉彩、墨彩、斗彩和釉里红等,此时又有新面貌。而仿古各名窑及仿明代宣德、成化之器品种更加繁多,尤其是雍正青花在青花器中以仿古著称。总的来说,雍正一朝在制瓷方面,无论是对古代器物,还是对自然界的花果形状的模仿,都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以简洁、洗练的手法在仿制中创造出新的品种、纹饰,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彰显于世。

雍正青花一改康熙敦厚挺拔的风格,趋于轻巧隽秀。雍正早期青花瓷器风格与康熙晚期类似。中期以后,出现模仿明代永乐、宣德的器型,造型、胎釉、青花色泽以及纹饰,极其相似。如镇江博物馆藏雍正款青花缠枝莲纹贯耳瓶(见图),高54.5、口径12.3、底径18.2厘米。瓶直口,长颈,颈部设一对贯耳,折肩,肩以下渐收,浅圈足。整器绘缠枝莲纹,肩部绘莲纹以及回纹和海水纹,近底部绘变形莲瓣纹。圈足内有青花“大清雍正年制”三行篆书款。缠枝纹是瓷器装饰的纹样之一,因其图案花枝缠转不断,故称缠枝纹。构图机理是以波状线与切圆线相组合,作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展开,再在切圆空间中或波线上缀以花卉,并点以叶子,形成枝莲缠绕的缠枝纹。缠枝纹兴起在宋代,元、明、清三代盛行缠枝纹,多作主题装饰出现。此器端庄典雅,质朴古拙,刚中带柔。胎体精细,重量较轻,修胎一丝不苟,厚薄均匀,是少见的仿永宣青花大器。釉面光亮莹润,青花发色浓重艳丽,色调深蓝,为了体现永、宣青花的特点,以较浓的青花料在纹饰上刻意点染,但这些斑点漂浮于釉面。

清代雍正青花瓷器鉴赏


雍正朝的官窑青花,早期接近康熙时的瓷器,部分瓷器色调艳丽明快。中期具有本朝特点,青花色调灰暗,一部分仿宣德青花类瓷器有晕散,纹饰上有人工点出的小黑色斑点(永乐、宣德两朝青花上的黑色斑点是自然形成的),没有金属光泽,也不沉入胎体;一部分仿嘉靖、万历的青花瓷深蓝色艳,呈色稳定;还有一部分仿成化时的青花瓷,颜色淡雅闪灰。

雍正官窑青花瓷器的胎子坚致洁白,非常细润,胎体轻薄,修胎非常规整,造型俊秀,在清代瓷器中是很突出的。其釉子光润,仿永乐、成化时的瓷器釉面洁白,仿宣德时的瓷器呈橘皮釉面闪青(但这时的棕眼气泡此宜德时的要小),仿嘉靖、万历瓷的釉面则是亮青釉。此时青花纹饰的总风格是清秀雅致,常用的皮球花、过枝花(从器外壁起画,经过口沿,延续到器内壁,也叫过墙花)、过墙龙、八桃、蝠桃(取福寿意)等纹饰是这一时期开始或流行的。这时的山石用"披麻皴"技法,形成一层层的苔点,所绘人物从康熙时的大人小景变成小人大景,人物只居于景中一角。文字中用梵文装饰,有时用排列整齐的瘦体梵文满饰器面,亦是此时独有。总体看,雍正青花构图疏朗,简洁明快,人物面目洁秀,花卉则细腻纤巧。

雍正青花瓷器造型很多,除仿永乐、宣德等前朝的器型,还有一些具有本朝风格的器型,这时盘、碗的口面、底足都比较大(在清代一朝中,只有雍正、道光时的盘和碗有这一特点)。雍正青花瓷无论什么器型,线条都非常柔美、秀丽,比例协调,恰如其分,是清代造型设计最完美的瓷器。雍正青花官窑瓷器的款,字体基本一样,应是一人所写,楷款、篆款全有,字体洁秀规矩,六字二行、三行款都有。双圈画得很规矩,几乎看不出起落笔。

雍正官窑瓷器鉴赏


清雍正一朝,虽仅存13年,但制瓷工艺发展达到了历史上的新水平。器形之美,可与纤细秀丽著称的明永乐、成化瓷相提并论,在产品质量和工艺技术方面均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其大器不显厚重,小器隽巧玲珑。不论是器形的比例关系,还是线条、画工,雍正官窑瓷都有很高的标准。尤其是在色釉瓷方面成就卓越,仿古创新,集中国古代色釉瓷之大成,创烧出数十种具有宫廷风格的色釉瓷器,釉色纯正高雅,超凡脱俗,代表雍正官窑的最高水平。

镇江博物馆收藏的雍正时期景德镇御窑厂生产的瓷器近百件,有青花、五彩、斗彩以及仿宋代五大名窑及新创的釉色品种,仿古水平极高。现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瓷器作一介绍:

青花:

早期青花瓷器风格与康熙晚期相似,中期以后出现模仿明永宣青花瓷,以较浓的青料在纹饰上点染,达到永宣时青料所形成的疵斑。如青花缠枝纹贯耳瓶,高54.5厘米,口径12.3厘米,底径18.2厘米(图1)。长颈,颈部设一对贯耳,折肩,下腹内收,浅圈足。整器绘缠枝花卉纹。底有“大清雍正年制”三行篆书款。胎体精细,重量较轻,修胎一丝不苟,厚薄均匀。釉面光亮莹润,青花发色浓重艳丽,色调深蓝,是少见的仿永宣青花大器。

青花器除了仿明永宣色调浓艳之外,还有仿明成化色调淡雅。如青花缠枝牡丹纹碗,圆唇,深弧腹,圈足。内底、外腹绘缠枝牡丹纹。足内双圈有“大青雍正年制”双行楷书款。高6.6厘米,口径13.1厘米,足径4.6厘米(图2)。青花色调淡雅,图案纹饰轻描淡绘,线条纤细清晰。

五彩:

五彩盛极于康熙时期,而雍正时期的五彩有其独特的面貌,色彩一变前期的浓艳为淡雅,纹饰纤细疏朗。如五彩海石榴纹碗,高6.2厘米,口径12.4厘米,底径4.4厘米(图3)。敛口,深腹,下腹内收,圈足。碗内心与外壁绘五彩海石榴纹。圈足内有“大清雍正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海石榴系从伊朗传入,最早出现在唐三彩陶器上,多与宝相花、莲花、葡萄等相配。其形象是在盛开的花朵中心露出饱绽的石榴,被民间视为象征多子的祥瑞之果。

斗彩:

斗彩为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结合的一种彩瓷装饰工艺。用青花在胎上勾描出完整构图的纹饰轮廓,然后罩透明釉入窑高温烧成,再于釉上青花轮廓线内填画各种彩料完成彩色图案,复入彩炉低温二次烧成。此时斗彩多为仿明成化斗彩品种,有瓶、杯、碗、盘等。如白地斗彩瓜楞直口瓶,直颈,溜肩,瓜楞腹,浅圈足。颈部绘穿花龙纹,腹部为松竹梅等花卉纹。红彩油润,绿彩莹亮明澈,图案布局简洁雅致,器形小巧玲珑。圈足内有“大清雍正年制”双行楷书款。高10.5厘米,口径1.7厘米,底径3.4厘米(图4)。

白地斗彩八吉祥纹高足瓷碗,敞口,深腹,高圈足,圈足中部有一道凸棱。内底心为一“寿”字,口沿下为菱形图案纹,外腹绘八宝纹,近圈足处绘莲瓣纹;足上部为回纹,中间为花卉纹,下部为变体莲瓣纹。圈足内有“大清雍正年制”三行篆书款。高10.8厘米,口径18.4厘米,底径7.4厘米(图5)。八吉祥纹是宗教纹样之一,又称八宝,八吉祥物为:法轮、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瓶、双鱼、盘长结,由西藏喇嘛教流传而来。

清雍正二年试乙号样款粉彩荷莲纹盘(清雍正)


清雍正二年试乙号样款粉彩荷莲纹盘

现藏天津博物馆。

清雍正二年(1724),高6.1厘米、口径33.8厘米、足径25厘米。

粉彩是雍正时期最著名的品种之一,在康熙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因吸收了珐琅彩的制作工艺,在彩料中加入了铅粉并施玻璃白,而烧成的釉上彩瓷。画法上采用中国传统绘画的没骨法,突出了画面纹饰的阴阳和浓淡,立体感极强。比五彩更加娇艳、淡雅、柔和,又称为“软彩”。

馆藏清雍正粉彩荷莲纹盘,高6.1厘米、口径33.8厘米、足径25厘米。敞口,曲壁,圈足。盘里洁白的釉面上用粉彩绘出水荷花图。碧绿的荷叶随风摇曳、向背翻转,深绿的叶面和浅绿的叶背交相辉映。色彩雍容华贵,浓重艳丽而又不失清雅之趣。由此盘可知,雍正粉彩已不单纯是在白釉上进行彩绘,而发展成在各种色地上彩绘,其工艺特点大大超过了康熙朝的水平。盘底暗刻的“二年试乙号样”六字两行楷书款,更明确地告诉我们这是清雍正二年(1724年)烧制的,是将要呈现给皇帝御览的一件瓷器样品。这种款识粉彩瓷中极为少见,也为我们研究雍正早期粉彩瓷的烧制水平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青花人物纹缸


收藏机构: 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 高14.5cm,口径19cm,足径9.5cm

生产时代: 崇祯

生产窑口或产地: 景德镇窑

品种: 青花瓷

陶瓷造型: 容器

说 明: 明崇祯

缸直口,平沿,深腹,腹下渐收敛,平底,底心略凹。内施白釉。外壁绘青花人物纹。山石掩映的军帐前旌旗招展,大将吕布头戴束发冠,身穿百花袍,身后有一侍者,周围站立几名武士,手持各式兵器。吕布对面李肃手捧珍宝,献给吕布,其身后的几名随从也各持宝物。周围绘有旗帜、军帐、城池、山水、草木等。外底素胎无釉。无款识。

此缸描绘的故事出自《三国演义》中的《馈宝说吕布》一节,李肃受董卓之命,带着赤兔宝马、黄金、珠宝、玉带等宝物来到洛阳城下的吕布军帐中,说服吕布投降。匠师巧妙地将此故事情节移植到器物的装饰画中,人物形象生动,青花色泽浓艳,为崇祯朝青花瓷器中的上乘之作。

明末清初时期,文学艺术繁荣,不仅为瓷器纹样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而且还深刻影响着瓷器装饰画面的艺术表现手法。民窑瓷器上的许多人物画中除了常见的婴戏图、八仙祝寿外,表现戏曲故事也特别盛行,《三国演义》、《西厢记》、《水浒传》等作品中的内容比比皆是,这与明代万历以来带有版画的戏曲剧本的大量流行有关。

琳琅阁珍藏 清雍正瓷器收藏鉴赏


琳琅阁珍藏 清雍正粉彩福禄寿软棒槌瓶

开门雍正粉彩福禄寿三星软棒槌瓶,非常典型的画片,高43厘米,绘画彩头甚为精美,胎釉彩明显的清早期特征,画工细腻,出自名门,流传有序,是一件精彩漂亮器物。

软棒槌瓶,是与硬棒槌瓶相对而言,特指雍正初期烧制的一种器形,造型不及硬棒槌瓶挺拔,口外侈,束颈,溜肩,直筒形腹,腹下略收,足尖圆滑。常见青花,五彩。清光绪及民国时期方棒槌瓶的仿品较为多见,然胎体较厚重,口边较薄且不规整。

琳琅阁珍藏 清雍正青花一束莲绶带耳抱月瓶

雍正仿永宣青花一束莲绶带耳抱月瓶,器连座通高28.9cm,净高26.1cm。

瓶身扁圆,两侧微鼓,正面观似满月,两面绘一束莲纹;束颈、蒜头型小口,侧附绶带如意双耳,细砂底小方足; 发色浓艳入骨,画风清雅洒脱,胎质细腻致密,为雍正仿明永宣青花精品。为追求永宣苏泥勃青料风格发色,此器由人工使用国产青料浓色堆点来体现黑斑和晕散,做工甚为精致逼真。更难得老配红魔底座,雍容华贵,典雅大气。抱月瓶向来是藏家热捧的对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