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艺宝瓷砖 > 导航 >

机器鉴宝 有时比人“更靠谱”

机器鉴宝 有时比人“更靠谱”

艺宝瓷砖 瓷器鉴别课 如何鉴别开片瓷器

2020-07-03

艺宝瓷砖。

最近,一场大规模的民间珍宝评比活动在无锡热闹上演。在民间藏品的认定方面,专家们的“法眼”固然重要,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指出,涉及到最基本的品类鉴定,广大的收藏爱好者最好不要光听专家说,也可以请求检测机器的帮助。“比如说瓷器的断代、断源等,机器检测可能更‘靠谱’一点!”

这两天,市民蒋先生就告诉记者,他也想拿着家里祖传的一个宝贝——“元青花”瓷前去参加“赛宝”,想请专家们给把把关。不过,他也有疑问,专家会不会看走眼呢?“常有一些玩收藏的朋友讲起来,说会有看走眼的情况,这样的话,万一丢弃了真东西,不是太亏了。”

据悉,书画、瓷器,玉器和杂项,是如今收藏界的四大品类。而对于一般的收藏爱好者来说,想要做到看东西“不走眼”,没个10年、20年的工夫不行。尤其是因为涉及到很多的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知识,普通人如果想要做到“慧眼识宝”,还真是件不太容易的事情。为此,很多的收藏爱好者喜欢拿着自己的藏品向专家请教。不过,这当中也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专家也有看“走眼”的时候,“不排除个别专家出于特别的目的,刻意地夸大或者贬低藏品的价值,甚至有些伪专家以骗取鉴定费为目的!”

那么,这种情况下,收藏爱好者该怎么办呢?有关人士透露,其实还有个办法,就是用机器来检测,尤其是在瓷器藏品一块,国内现有的光谱测量设备仪器就可以通过瓷器的成分检测,断定瓷器的真假和年代。一般来说,包括唐三彩、宋元明清瓷器都可以“鉴定”。位于红豆国际广场附近的无锡市古今艺术品鉴定中心的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就有相关的专业检测仪器,可以通过分析瓷器的化学成分,来确定瓷器的“真伪”。该人士称,目前作为无锡市唯一一台这样的设备,他们的光谱仪仪器就可以进行这样的“鉴定”。“很多仿品可以在外形、做工上造假,但是仪器检测出的制作材料成分和金属镀层等信息是无法造假的,机器可以分析出来。”

有关人士称,专家鉴定和机器鉴定的区别在于,前者是根据经验和学识来进行判断,而后者更多地以仪器设备,通过分析的手段来进行认定。“机器可以断出大体的年代,比如陶瓷的烧制材料成分可以显示是哪个朝代烧纸的,其烧制的手法如何,至于说具体的历史文化内涵价值等,则需要专家来给出精准的认定了。”

taoci52.com扩展阅读

民间收来官窑瓷,这事靠谱吗?


先来回答这个问题。虽然历来在人们印象当中,官窑瓷直供皇室,属于民间难得之物,但是毕竟其中纰漏重重,有很多官窑瓷器确实是流落民间的,所以,是不是好瓷器先放一边,对于民间出现官窑瓷,确实是不必大惊小怪的。

而下面,我们就说说民间官窑瓷的来源。

官窑制度,其实形成较早,在宋代时就有,但是那时年代较远,难以考究,所以我们仅说一下官窑制度明显的明清两代。因为处于封建社会,所以统治者的想法是,通过使用高逼格的独有瓷器,以显示皇家的气度。但是,在某些年代,皇室因为贫乏,国库空虚,皇室也会出卖一些瓷器。这是官窑瓷的第一个来源。

搭烧的制度。在官窑瓷器制作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比较盛行。就是官窑瓷的生产由太监监督,一旦有瑕疵,就会被摔碎,因而有时为了保障瓷器数量,太监会责令一些民窑搭烧官窑瓷,在那个时期,不少民窑瓷实际上就成了官窑瓷。而从中生产的瓷器,有的上供给了朝廷,有一部分则出卖到了民间。

另外,有的官员,瓷器生产者会偷偷保留一部分瓷器。这种现象,非常普遍,在明史之中,就记载了不少太监因为私自保留官窑瓷器,送人,而被杀头问罪的实例。而这种事情,一直到清代依然有记载。而除了官员,一些瓷器制作者,也会处于私利,保留一些品质最好的瓷器。这是民间官窑瓷的第三个来源。

皇室淘汰。是的,瓷器质量参差,就算是皇室,也不一定能得到最好的瓷器,因而,有的时候,皇帝会下令淘汰一大部分自己不爱的瓷器,出卖到民间,在康乾年间就比较多。后来官窑瓷出卖几乎成了一种制度。所以,这是民间官窑瓷的第四个来源。

当然,除了以上,还有些偷偷离开皇宫,携带瓷器而逃的众多小说故事,都在暗示,皇室垄断官窑瓷,是不可能的一件事。所以,下一次看见某位收藏家手中拿着比博物馆还好的官窑瓷的时候,一点也没有必要惊讶。

【一周鉴宝金榜】


汉代绿釉壶

藏友伍先生:有一绿釉瓷器,形制如图,高31厘米,品相完整。请老师鉴定估价,谢谢。

“中华鉴藏网”()鉴宝专家:从图片上来看:此壶造型纹饰见出时代特征,胎釉有老化迹象,初步判断是汉代制品。若完美,估价10000元。

清末民初青花龙纹盖盒

藏友阿军:家藏盖盒一只,长20厘米,宽14厘米,高10厘米,有“江西瓷业公司”款识,请专家鉴定。

“中华鉴藏网”()鉴宝专家:此盖盒胎釉形纹彩时代特征明显,胎骨老旧痕迹明显,结合整体制作工艺痕迹初步判断是清末民初时期制品。“江西瓷业公司” 创办于光绪时期,也是晚清时期的官窑。以现有品相估价6000元。

清代晋窑执壶

藏友沈女士:瓷壶一件,高26厘米,请教专家是何产地、年代,并请估价。

“中华鉴藏网”()鉴宝专家:此类胎釉形特点的器物,多是北方磁州窑系山西、河北等一代窑口,尤其是以山西地区为多。其年代跨度也较长,从金元一直到民国和新中国初期都有生产。此瓶胎釉皆见有老旧气息,结合其整体工艺特点初步判断,是清代中期山西一带窑口制品。因其传世量大,估价500元。

精彩纷呈的鉴宝会


清光绪祭红釉官窑瓷盘

2014年元旦过后的第4天,本报与扬州双博馆联合举办的每月一次的公益鉴宝活动如期在天宁寺内举行,这也是癸巳年的最后一场鉴宝会。而甲午新年的第一场鉴宝会则将在3月1日的上午举行。

唐代钴蓝釉三彩小水盂

虽说已进入“数九寒天”,但鉴宝的当天却令人毫无身在“九天”的感觉,很是舒适。当记者匆匆赶到鉴宝现场时,专家的鉴宝台前已围满了前来鉴宝的藏友。天气给力,当天的藏友们也很给力,第一件亮相的“宝贝”就博得了在场专家的一致好评。这是一件品相完好、器形饱满、小巧精致、时代特征明显的“唐代河南巩县窑口的钴蓝釉三彩陶瓷小水盂”。“这种小水盂很难碰到!”专家一边细细观赏一边解说道,“河南巩县窑是唐代的重要窑口,始烧于隋代,唐代最盛,到五代初时衰退。巩县窑也是已发现的烧造唐三彩的最主要的窑址。而巩县窑烧造的三彩陶器胎呈灰白色,釉色有黄、绿、红、蓝、白、褐等多种,其对后来的宋辽三彩和元明清的珐花、素三彩、五彩瓷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像今天这个小水盂这种纯蓝釉色的真的很少见。”经过与藏友的协商,这件稀见的唐代小水盂最后被扬州博物馆当场收购。

清光绪祭红釉官窑瓷盘

随后的一位藏友拿出的藏品同样精彩。“这对瓷盘是我的一个朋友转让给我的,而朋友则是他的父亲传给他的,请专家看看。”说话的藏友是一位中年男子,只见他从随身的一个蓝色盒子中,小心翼翼地取出了一对红色的瓷盘递到了专家的手中。“这对瓷盘是清代光绪年间的祭红釉官窑瓷形制优美、品相完好。你看,这口沿的一圈白釉,就是俗称的"灯草口"。你的眼力不错。”专家赞道。“谢谢专家!其实,当时朋友转让给我时,一方面我知道朋友急用钱,另一方面,我一见真是非常喜欢。所以当时在朋友开价的基础上我又加了他一些钱。”因为太喜欢,这位藏友还特地为这对祭红瓷盘定做了盒子,精心保管至今。听完这位藏友的讲述后,专家特地询问了一下他当时的收藏价,得知后,专家笑着告诉他,“如今是远远不止了。”

清代官服刺绣补子

除了上述瓷器外,本次鉴宝会上的刺绣藏品也是相当出彩,一位藏友将他家传的民国初年的湘绣《秋景图》刚一拿出来就吸引了在场专家以及观者的眼球。“不错、不错!画意盎然,绣工精致,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的湘绣。”听到专家的赞扬,这位藏友试探着问了一句,“那现在的价值是多少?”听闻此言,专家说道,“既是家传,并且一直精心保管至今很不容易,卖了也就没有了。只要不差钱用,还是不要卖,好好保存下去,毕竟留有几代人的气息呢。”另一位藏友拿出的刺绣补子也引起了大家的兴趣。“这是清代文官官服上的刺绣补子。”专家说。这件文官官服上的刺绣补子,为深藏青色底,补子的中心位置绣有一只似鹤似锦鸡似凤凰的鸟禽,上部有祥云缭绕,下部为海水纹,海水纹的两边各有一朵红色灵芝,鸟禽上面以及鸟禽的腹部下各有一只寓意吉祥的蝙蝠。整个补子图案精美、工艺精湛,应该属于较高品级的文官官服上的补子。

民国象牙镂雕13层套球

这边藏友刚刚将这文官的补子收起,那边的藏友已拿出另一件官员上朝用的象牙笏板请专家鉴定。这件象牙笏板长约40厘米,有大小头,品相完好。“这是古代官员上朝奏事用的笏板,电影电视中常常可以见到的。古人上朝,事先将要启奏的事项写在这笏板上备忘,到时可以照着念,下朝再擦掉。”专家详解道。“不瞒您说,我就喜欢收藏象牙的东西,专家您再看看这件东西怎么样?”这位藏友又拿出来一件象牙制品。“这是民国年间广州工的象牙镂雕套球,很精巧,这球总共有多少层?”专家一边说一边反问道。“总共有13层。”藏友回答。记者看到,这件象牙镂雕套球,分为球体与底座两个部分,球体部分层层相套,雕工之精美令人不由不对制作者的精湛技艺心生感佩。据相关文献载:牙雕套球又称“同心球”、“鬼工球”,取鬼斧神工之意,其制作相当繁复,工艺要求极高。这件“民国象牙镂雕13层套球”当是此类牙雕套球中的精品。见大家如此感兴趣,这位藏友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又拿出一件象牙人物雕像来。这件象牙雕像约有20厘米高,雕刻的是八仙中的铁拐李,形神兼备、惟妙惟肖,自然再次引来了现场观者的叫好声。“您说,这象牙镂雕套球有什么用?没什么用!但我就是喜欢这巧夺天工的工艺,喜欢象牙这种材质的高贵。闲时,看看都觉得这牙雕艺人真是了不起!这得需要多大的耐心和多灵巧的一双手啊!”我想,这百年前老玩意的作者如能听到这位藏友的话,定会将之引为知己邀其共饮三杯的吧。

其实,对于任何一件老物件曾经的拥有者来说,无论是字画、瓷器、老家具,还是如这件象牙雕套球样的工艺精品,之所以能够穿越千年、百年,历经数代人之手得以留存下来,不都是这些老物件的制造者在不同时代寻找到的各个知音吗?也因此,从一定的角度来看,收藏,有时就是一个对话的过程,是一场穿越时空的知己酬唱!

记者吴娟

隐于市的鉴宝高手


据了解, 当今鉴宝专家分成几种,从优到劣,第一种是出自新中国成立前的名门望族或清宫后裔, 本身就是大藏家,见过大量真品,眼力超凡,但不靠鉴宝谋生,只偶尔露峥嵘;二是新中国成立前即在琉璃厂等古董行业谋生的人,新中国成立后转入国家文物部门,从事文物鉴定,鉴宝经验丰富,但由于自己不事收藏,事不关己自然不够尽心, 眼力也比第一种稍逊;第三种是学术派和经验派, 学术派有学历、缺眼力,理论知识丰富而实战经验不足,容易被高仿品骗倒,经验派有眼力缺学历,也包括考古队出身的人,往往只认自己见过的东西, 容易犯经验主义错误,只要是自己没见过的精品或珍品,常常断真为假;第四种最多,就是类似上文所述那位专家一样的“江湖郎中”,他们或者在国家文博单位工作过,或者获得过非文物部门的一些技术职称,对鉴定缺乏正规学习和锻炼,却擅长于包装自己,言必称“专家”、“理事”、“研究员”,是什么都敢鉴、什么证都能开的“砖家”。

而即使是著名专家,也常常犯下低级错误。2006 年,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副秘书长张浦生在公开场合表态,目前全国元青花瓷完器的真品还不到300 件,在全球目前仅有的几百件元青花瓷完器中,只有不到30 件绘有人物形象, 中国仅保留有八件,分别藏于江苏、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广东和香港的专业收藏机构。“这是典型的‘外来和尚能念经’,盲目把国外的理论请进国内,国外专家说300 件,国内专家就跟着念。我不能理解的是,还有那么多元青花在土里埋着, 怎么就知道总数了? 上次在国家博物馆,讲解员竟然也这么说,我认为这简直太荒谬了。”据了解,在江西高安博物馆,单从一座元代晚期的窖藏里就出土了24 件质量上乘的元青花和釉里红瓷器。

黄云鹏认为,真正的鉴定高手,不是专家, 而是商家。“仿古瓷不可能做到100%乱真,谁都没这个本事。真正的专家在产区、在市场里。比如鉴定景德镇瓷器的专家在景德镇,定窑的在定窑,龙泉的在龙泉。博物馆专家只看到库房里的瓷器,数量有限,不懂工艺,不调查窑址,能鉴定好吗? 就算一般的能鉴定出来,但高仿做旧当真卖,他们就迷糊了。你看那些卖老瓷片的文盲,康熙雍正,一看一摸就知道真假,为什么? 他们做了二三十年的生意,过手的瓷器十几万片,能看错吗? ”

现场“鉴宝” 十有九假


文物收藏家望野作客文化周末大讲坛,现场为收藏爱好者鉴宝。

收藏家望野作客文化周末大讲坛分享“鉴宝”感悟

昨日下午,莞城文化周末大讲坛特别策划了以“收藏与鉴赏”为主题的讲座,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副秘书长、收藏大家望野先生不仅向收藏爱好者分享了自己的“鉴宝”故事和一些鉴赏古董艺术品的小窍门外,还现场为市民“鉴宝”。不过,不少市民不辞劳苦地从镇区带着自己收藏的古玩“宝物”前来“鉴宝”,却纷纷被鉴定为“赝品”。

当一位藏家将一只漂亮的“转心瓶”拿到望野面前时,他细细端详了一下无奈地说:“其实像这种乾隆年间的‘转心瓶’,本来就是皇室定制的,目前存世的非常少。”

望野随即告诫在场收藏爱好者,“乾隆年制‘转心瓶’在社会上流传的已经十分少,大家在市面上买对的可能性,比买中彩票的可能性还要低一千倍。”

记者在现场观察了一下,将近一个小时的专家“鉴宝”过程中,真正被认定为“真品”的古董只有极少数。当藏家李先生拿着清道光年间的杯子上台并被专家鉴定为“真品”时,全场爆发出了一阵掌声。

高手教路:鉴别古董一“掂”二“摸”三“看”

“有时候,触觉会比视觉更加敏感。”望野昨日还向东莞收藏爱好者透露自己的“鉴宝”窍门。

“我首先会‘掂’一下,感觉一下那种分量。另外,还可以‘摸’一下,感觉一下釉面的光滑程度和触感。”望野举例,不少是“修补”过的陶瓷品,肉眼是难以看出来的,但是,却可以通过手摸来感觉到,哪里有问题。“如果你摸到哪个地方有点黏黏的,或者摸到哪里不舒服,那肯定这件器物是有点问题的。”

望野还提出,通过观看整件器物的气象是否符合那件器物的朝代特征,也有助于鉴定藏品的真伪。“就好像唐三彩,就一定会带有那股盛唐的气象。”

隐于市的鉴宝专家“高手”


隐于市的“高手”

据了解, 当今鉴宝专家分成几种,从优到劣,第一种是出自新中国成立前的名门望族或清宫后裔, 本身就是大藏家,见过大量真品,眼力超凡,但不靠鉴宝谋生,只偶尔露峥嵘;二是新中国成立前即在琉璃厂等古董行业谋生的人,新中国成立后转入国家文物部门,从事文物鉴定,鉴宝经验丰富,但由于自己不事收藏,事不关己自然不够尽心, 眼力也比第一种稍逊;第三种是学术派和经验派, 学术派有学历、缺眼力,理论知识丰富而实战经验不足,容易被高仿品骗倒,经验派有眼力缺学历,也包括考古队出身的人,往往只认自己见过的东西, 容易犯经验主义错误,只要是自己没见过的精品或珍品,常常断真为假;第四种最多,就是类似上文所述那位专家一样的“江湖郎中”,他们或者在国家文博单位工作过,或者获得过非文物部门的一些技术职称,对鉴定缺乏正规学习和锻炼,却擅长于包装自己,言必称“专家”、“理事”、“研究员”,是什么都敢鉴、什么证都能开的“砖家”。

而即使是著名专家,也常常犯下低级错误。2006 年,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副秘书长张浦生在公开场合表态,目前全国元青花瓷完器的真品还不到300 件,在全球目前仅有的几百件元青花瓷完器中,只有不到30 件绘有人物形象, 中国仅保留有八件,分别藏于江苏、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广东和香港的专业收藏机构。“这是典型的‘外来和尚能念经’,盲目把国外的理论请进国内,国外专家说300 件,国内专家就跟着念。我不能理解的是,还有那么多元青花在土里埋着, 怎么就知道总数了? 上次在国家博物馆,讲解员竟然也这么说,我认为这简直太荒谬了。”据了解,在江西高安博物馆,单从一座元代晚期的窖藏里就出土了24 件质量上乘的元青花和釉里红瓷器。

黄云鹏认为,真正的鉴定高手,不是专家, 而是商家。“仿古瓷不可能做到100%乱真,谁都没这个本事。真正的专家在产区、在市场里。比如鉴定景德镇瓷器的专家在景德镇,定窑的在定窑,龙泉的在龙泉。博物馆专家只看到库房里的瓷器,数量有限,不懂工艺,不调查窑址,能鉴定好吗? 就算一般的能鉴定出来,但高仿做旧当真卖,他们就迷糊了。你看那些卖老瓷片的文盲,康熙雍正,一看一摸就知道真假,为什么? 他们做了二三十年的生意,过手的瓷器十几万片,能看错吗? ”

电视鉴宝引质疑 宝物究竟该由谁来鉴?


某鉴宝活动现场

专家在鉴宝

清粉彩镂空转心瓶

明永乐青花双系扁壶

西汉鎏金嵌琉璃乳钉纹壶

24亿;7280万,最近,这两个数字频频见诸报端,前者是几位专家给一件假“金缕玉衣”的估价;后者则是油画《人体蒋碧薇女士》得到的专家估价。

其实,类似藏品估价的数字游戏几乎每天都在电视鉴宝节目中发生:一件乾隆年间的青花瓷器,嘉宾甲作价30万,嘉宾乙估值200万,而最终专家给出500万。伴随数字的疯狂,躁动着的却是观众那颗“激动不已”的心。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电视鉴宝收藏类节目不下20档,最兴旺时多达50档。从央视《鉴宝》、北京卫视《天下收藏》、凤凰卫视资讯台《投资收藏》,到湖南卫视《艺术玩家》、山东卫视《收藏天下》……国内电视台无鉴宝节目的可谓凤毛麟角,而鉴宝节目所引起的混乱和争议,更在广泛的人群里蔓延,甚至成为人们对社会诚信感到失望的原因之一。有鉴于此,我们想向鉴宝节目提出几个问题。

一问:究竟该由谁来鉴宝?

藏家手执藏品出镜,一干自称爱好收藏的演艺明星与品鉴专家齐齐上台“看”宝。未几,各自亮评语。有人言假,有人出价惊人。一些节目还安排远观的现场观众也参与论真伪。

尽管众说纷纭,节目最终都会给出个唯一结论,下结论的无一例外都是电视台请来的鉴宝专家,他们中有的来自文博系统,有的是浸淫古玩市场的玩家或行家。这样一个看似由业界精英组成的专家嘉宾是否就可以对文物做出鉴定,并进行估价呢?2005年5月,央视《鉴宝》节目中,一幅吴作人的《牧牛图》,被专家现场鉴定为真迹,估价25万元。后来,包括吴作人妻子与女婿在内的家人均认定该画系伪作。2006年某电视台一期节目中,专家为一套齐白石通景屏估价上百万元,事后证实这套通景屏为赝品,画的笔法、款识都与齐白石真迹相去甚远。

最近,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现“壶王”赝品,假“金缕玉衣”案以及徐悲鸿油画《人体蒋碧薇女士》疑为学生习作等事件,让人们对参与鉴定文物真伪的专家生出了更多怀疑:当时都是怎么鉴别的?是能力不够还是另有原因?

“隔着玻璃罩走一圈就能辨识真伪?在一些人眼里,处处皆真品,而实际情况是赝品无所不在。”中华全国古玩商会鉴定中心主任王立军,一个自称“体制外”、“上过不少当”的收藏老顽童说,“当下收藏领域,所谓专家是最大祸根,充当着‘搅屎棍’角色。”据王立军介绍,当今文博系统不少专家最初学的是中文、档案,“看看真东西还成,辨伪并不擅长”。在他看来,一个合格的鉴定家需要具备三方面条件:一要有理论;二要有实践;三要有悟性。“鉴定还得靠实战型行家,他们是经过市场磨砺的‘野生动物’,眼光更准。”王立军说。

有业内人士反映,目前一些电视鉴宝节目中出现的所谓权威专家,圈内人甚至不认识。

“收藏领域范围很广,研究玉石的不一定懂书画,研究瓷器的不一定懂青铜器。这就要求没有鉴别能力的专家不要信口胡说,此外,公众也要敢于质疑专家。”玉器珠宝资深评估专家李彦君如是说。

撇开伪专家、隔行专家,真正的专家又在哪里呢?“由于政策、观念所限,拥有最大专家资源的国有博物馆,只对馆藏文物负责,并不允许为民间藏品提供鉴定支持。”中国文物信息中心研究规划部主任金瑞国回应。这也就造成了如王立军所说的现象,一些顶着研究员头衔的人士,只得四处“偷偷摸摸”走穴,而有关部门似乎也是睁只眼,闭只眼。

“依我看,也别以系统内外分为专家、行家,依照鉴定对象是否属于文物划分也许更恰当。”文物法研究学者焦晋林提出,“属于文物的,必须合乎《文物保护法》规定,由有资质的部门、个人鉴定,而非文物的可以放开让中介机构参与。”

谁有资格参与“鉴宝”,至今仍是自说自话,自行其事,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二问:鉴宝一定要估价吗?

看完藏品还未来得及落座,一众嘉宾和专家就被主持人吆喝着赶紧估价。娱乐节目常见的插科打诨出现了:其中一位嘉宾要么拿其他嘉宾取笑,要么抖落些自个的私生活。当然最终大家还是会亮出个价格,从零到上千万不等。

有人说,鉴宝节目的主角不是收藏者和观赏者,而是商家和专家。原因在于节目焦点从来就是商家关注的价格和鉴定专家给出怎样的价格。节目中最刺激的也莫过于识别真伪及估价这两个环节。“谁说鉴宝就一定要估价?”焦晋林认为,收藏对象绝不仅仅是文物,收藏也不意味着经营。他说,哪怕一块周朝的青铜器碎片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除了反映手工艺水平之外,还能体现当时当地的经济文化状况,对丰富和完善地方志与断代史都是不可或缺的。“这些不可能通过估价来体现。估价很容易导致价值单一化,落入重器物轻文化的境地。”在他看来,为文物估价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你参照的是什么?朝代不同、类型不同,你如何估值?”最让他啼笑皆非的是,有些物件被鉴定出的价格竟然精确到几角几分。

“不估价,没有怦然心动的数字,观众还会紧盯着电视看吗?”一位不愿具名的鉴宝节目制片人向记者大吐苦水,“只有价钱才能拨动观众心底的那根弦,为了收视率,必须这么做。”文化学者张颐武认为,作为一档电视节目,“鉴宝”无疑也会打上诸如“观赏性”和“戏剧性”这样的电视烙印。“如果娱乐性太强,文化引导就会变弱。尤其是如果有意制造噱头,过分强调藏品的价格,导向就偏离了”。在电视文化学研究学者苗棣看来,不少鉴宝栏目都被安排在重要时段和主流频道,理应肩负起传播器物所承载的文化信息的职能,否则只能流于低俗。“只希望观众不要太当真,千万不可把虚拟当作真实”。

“估价大多是应对方要求给出一个参考值,我想不会有人把专家的估值作为市场的成交价。”全国农业展览馆研究员贾文忠说。尽管反对为藏品贴价签,但在谈及专家为“金缕玉衣”估价24亿元时,焦晋林认为:“专家估价环节属于委托代理关系,而银行据此贷款属于经济合同关系,二者不应该被捆绑在一起说是道非。”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专业的他后来选择自修法律,就是想让自己有能力理清其中复杂的法律关系。

在不少国家,鉴宝纯属做公益,不向咨询者收取任何费用。但在国内,几乎没有免费的午餐,无论是上电视的专家,还是接私活的,收取鉴定费从几千元到数万元不等。“收费本身属于双方约定,除非与人串通、主观故意给出与事实不符的鉴定结果,它并不构成犯罪。”岳成律师事务所主任岳成说。“收费可以,但你得说实话。真专家们为何敢作伪鉴定?根源在于出具者除了名声可能受损外,几乎不受其他约束。”金瑞国提议建立文物鉴定诚信记录体系,将鉴定机构定期报送的鉴定记录作为其申请换发《许可证》的必要条件。

三问:对赝品能否“一砸了之”?

“砸它!砸它!该砸!”在观众的起哄声中,王刚手执紫金锤砸向已被证伪的“宝物”,瞬间,完好的藏品化身碎片,人们报以热烈掌声。

在不少鉴宝节目中,“砸宝”是最“激动人心”的时刻。焦晋林明确反对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草率砸掉,缺乏对文物应有的尊重。”

有人会说,自己的宝贝已被鉴定为赝品,总可以砸了吧。焦晋林认为也不成,“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都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你怎么能保证今天的鉴定结果就是最接近真实的?”他举例说,当年被命名为“司马戊大方鼎”的器物后来更名为“后母戊鼎”,就是因为研究者有了新的发现。

尤其让他不能容忍的是那些打着“出土文物”幌子的藏品,竟然也加入到“砸宝”行列,尽管其中有不少是冲着抬高价钱来冒充的。据焦晋林介绍,个人在向文物管理部门报备文物相关信息后,可以拥有文物的所有权,但同时也肩负起保护、传承的义务。“即使你已经签下‘生死文书’,‘砸宝’也是无效甚至违法的,你无权对拥有的文物自行处置”。

“假货该砸,太害人!”王立军给记者讲了一桩凄惨的故事。某人一辈子清贫,唯一爱好就是到古玩市场“捡漏”,临终时,他告诉妻子,那些藏品没一千万不要出手,而当其妻找人鉴定时,才发现没一件真品。“砸赝品不知惊醒了多少梦中人”。不过也有专家认为,中国自古就有仿制前朝的惯例,比如,明朝仿宋朝、清朝仿明朝的瓷器,后世书画家仿前朝名家书画作品的更比比皆是。从艺术性上来说,某些赝品同样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有的赝品属于收藏者几代家传,上面凝聚着浓厚亲情。“一砸了之,可以视为在获悉不能挣大钱后的冷漠宣泄。”一位电视文化学者说。

“盛世收藏、收藏盛世”常被鉴宝节目制片人和主持人挂在嘴边。“其实这话重点不在收藏活动本身,而在于通过收藏满足人的精神需求。”《谁在收藏中国》一书的作者、文化学者吴树认为,现如今穷人指望淘宝一夜暴富,富人指望艺术品投资,获取巨额收益。“国人收藏精神的物化,必然带来一砸了之的破坏行为”。

四问:高科技能拯救肉眼吗?

短短数分钟里,嘉宾、专家环绕摆放在桌面上的藏品走一圈,有的会拿起来瞧瞧、嗅嗅;有的则全凭目测,并不上手。

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艺术品市场全年总成交额达到573亿元人民币,已经超过英国,首次成为全球第二大艺术品市场。与漂亮的数据相比,国内文物鉴定手段却相当落后,民间文物鉴定仍停留在靠人的眼、耳、手等感觉器官望、闻、问、切的阶段。有学者笑言,目前文物鉴定技术还停留在“新石器时代”。“高科技制假”对“低科技鉴定”构成了巨大威胁。

北京古玩城文物修复中心实验室首席科技顾问关海森,是国内文物鉴定领域较早引入高科技手段的专家之一。“现阶段,单凭陶瓷的‘长相’来鉴定文物真伪已经捉襟见肘。”他介绍说,“每件古物都有不可摹拟的因素,它往往记录着穿越时空的不少信息。我的仪器就是要通过采集这些信息分析出诸多结果。”相比十年前发明的40倍带光源的便携式显微镜,如今老关手中的仪器早已升级换代,包括热释光剂量仪、LIBS激光诱导等离子体光谱分析仪等。前者能通过测量陶瓷最后一次热释光现象的年代精确检测其烧制年代,后者可以测出元素的化合价,根据这一点能辨别出送检物品表面是否涂有新添加的“化妆品”。

除了仪器,关海森还有另一个“武器”——全国第一家真假文物古玩对比标本库。它也是关海森这些年打假历程中的经验总结,赝品的配料、成分等是关海森重要的参考数据。不过,关海森也指出,单纯依靠“高科技鉴定”还不能完全解决文物鉴定中的所有问题。原因有二。其一,各种无损检测方式都需要先进设备和庞大的数据库,对于数据库中未涵盖的内容,检测形同虚设;另一方面,仪器检测结果给出的只是物理分析后的成分列表,诸如文物在艺术、市场方面的价值,还需要专家利用文史知识及“肉眼”加以综合鉴定。

记者手记

鉴宝的复杂与不复杂

“这个问题很复杂啊。”采访过程中,记者常听到对方如此感叹。鉴宝,顾名思义,就是鉴定“宝贝”的成色。无论单纯依靠眼力,还是借助科技手段,它理应都只是一项技术活。俗语说得好,“难者不会,会者不难。”再高难度的技能,掌握后就不算难事,何况鉴宝算不上有多高的技术含量,业界不少行家里手都是半路出家。

看来这个“复杂”比较少地出在技术层面。剔除掉“物”的因素,剩下的就是人的因素了。审视鉴宝活动各个环节,涉及的“人”不外乎藏品持有者、鉴宝者和相关行业管理方,他们共同构成收藏的“江湖”。“要不这样,我就不说啥了吧。”记者通过熟人联系过好几个受访者,对方要么以时机不成熟为由婉拒,要么听闻是记者便直接挂断电话。一些曾经“语必惊人”的文化学者,也选择了谨慎回应,几乎听不到个性化的声音。“你想听到的,恰恰是人家最不想说或者不能说的,人家只能回避了。”笑言与鉴宝无直接瓜葛的文物法研究学者焦晋林也不愿多谈鉴宝本身的话题。

在收藏界,鉴宝者因分属系统内外,有专家、行家的称谓之别,容易为大众接受、认可的文博系统内专家不允许公开给社会上的藏品做鉴定,而行动自由,掌握技能的圈内玩家、行家又极力想获得社会认可。不论谁瞧不起谁,其实,他们都是鉴宝的重要执行方,都难以置身事外。这是复杂之一。

再来看收藏者,据说国内有好几千万。不少人参与其中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想升值赚钱。谁不想自己的藏品被鉴定为真,被标注一个好价钱呢?既然有此需求,鉴宝者索取费用就变得理所当然,而收人钱财,难免“嘴短”,伪的说成真的,无处不真品,生意则源源不断。互相利用的双方构成了复杂之二。

“收藏热”必然导致对鉴定的需求旺盛,而事实上,拥有最大专家资源的国有博物馆由于政策、观念等因素制约,尚不能为民间收藏提供鉴定服务。“偷偷摸摸”接私活的;中介不具备资质胡乱出证书的,全活跃起来。更糟糕的是,目前鉴定机构都由工商部门批准,它只考虑是否具有开张的资质,而知晓其是否有经营能力的文物部门却没有审批权。此为复杂之三。

很显然,收藏的复杂往往与各方面的利益纠缠在一起。“收藏并不意味着就要交易,收藏对象也绝不仅仅是文物。”在焦晋林眼里,收藏反而是简单的,无论是准备投身收藏还是探讨收藏的,都应该厘清一些最基本的认识。而人为造成种种复杂的收藏界,倒是应该认真反思一下了,毕竟,文物不是大白菜。

延伸阅读

鉴宝领域著名纠纷案例

田黄石事件

2004年9月11日,央视《鉴宝》栏目,专家对天津藏友朱廷哲提供的一方“清代寿山橘皮田黄冻印石”进行鉴定估价,当时现场鉴定专家是天津市藏石学会会长靳志忠,他给这方寿山田黄冻印石开出了180万元的高价。节目播出后,很快就有观众在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5月出版的《田黄石鉴赏与收藏》一书中发现,该书刊有一件与《鉴宝》栏目中质地、形状、印记相同的田黄印石,而该宝物的持有人正是靳志忠。靳志忠后来承认,出现在那期《鉴宝》栏目中的田黄冻印石和书里的那方是同一件,不过物件并不归自己所有。此后,靳志忠从公众视线中销声匿迹。

青铜镜事件

2007年初,央视《艺术品投资》栏目和江苏省丹阳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2007民间寻宝记——走进丹阳”。其间,一面据称曾被陈逸飞等人出价100万美元的战国青铜镜,在礼仪小姐展示时不慎摔落在地,当场碎裂。

后来,据专家披露,那面铜镜其实并不为包括他在内的专家看好,只因铜镜所有人陈凤九另外还收藏了几面有价值的铜镜,所以才破例让那面铜镜登台亮相。至于铜镜值100万美元的说法,是陈凤九的一个朋友说的,并不可信。铜镜被摔碎后,央视工作人员和现场专家立刻对铜镜进行了更为慎重的鉴定,并将实际价值跟陈凤九进行了沟通,最后,陈凤九也同意不再追究此事。只是,公众再也无从知晓破碎铜镜的实际价值。

周六鉴宝逢七夕


上周六,恰逢七夕佳节,或许有意为天上那对有情人搭起彩虹相会,一天中雨水绵绵洒下,不知牛郎织女相会否,反正人间是清凉一片。在龙祥宾馆,藏友们纷纷拿着自己宝贝前来与大河鉴宝的专家相会,一件清末民初的和田青白玉执荷童子佩还为七夕鉴宝点题,增添不少意趣。

1青铜“副统之印”篆书印章(金代)

点评专家:钱币与青铜器鉴定专家 于倩

点评内容:

陈女士带来的这方青铜印章很是引人注目,经鉴定,这是一方金代的官印,印文为九叠篆书阳文“副统之印”,印面为正方形,橛钮,通高4.08厘米,印台厚1.23厘米,边长6.4厘米,重481.9克。钮旁阴刻有“副统之印”文字。钮顶部刻一 “上”字。

金代缺乏文献资料,可供参考的史籍甚少,所以研究金史的学者,比较注重对金石印章的研究。此方“副统之印”为金政权官印。金代的军职开始是都元帅府总掌军事大权,后改为枢密院,与尚书省对掌文武。地方最高军事长官是五京留守兼本路兵马都总管,再下是府尹兼都总管,州一级的军事长官是节度使。此外又于边境地区设统军司与招讨司。此印即为统军司副官之印,为了解金代军队的职官情况,提供了新的资料,官印上的文字虽少,却是金代当时官府所遗留下来的文字记录。

专家估价:6万元。

点评理由: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2青花戏曲人物纹盘(明末清初)

点评专家:陶瓷鉴定专家 乔红涛

点评内容:

这件青花戏曲人物纹盘口径11.63厘米,底径6.5厘米,内壁绘有青花戏曲人物三个,画工飘逸自然,青花色泽清丽淡雅。周围绘有楼台、山水、草木等。外底素胎无釉,无款识。一般了解青花瓷的藏友都知道,明代晚期青花瓷的特点是色彩相对淡雅,人物也画得自然飘逸。而且明末清初时期,文学艺术繁荣,不仅为瓷器纹样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而且还深刻影响着瓷器装饰画面的艺术表现手法,这与明代万历以来带有版画的戏曲剧本的大量流行有关。民窑瓷器上的许多人物画中除了常见的婴戏图、八仙祝寿图外,表现戏曲故事也特别盛行,《三国演义》、《西厢记》、《水浒传》等作品中的内容比比皆是。这也正好符合这件青花瓷盘的特点。

专家估价:1万元左右。

点评理由:具有鲜明时代特色。

3粉彩麒麟送子粉盒(清代)

点评专家:乔红涛

点评内容:

藏友的这件清代麒麟送子粉盒高5.3厘米, 直径7.7厘米,底径5厘米,保存非常完整,粉盒上的图案画工精细,色彩也比较鲜艳。

清代的粉盒多为当时大户人家的妇女常用之物,一般多以陶瓷为主,也有用玉及金银、料器、竹木等所制,图案上也常以人物、动物、花鸟等为题材。这件粉盒上所绘麒麟送子图案具有一定的生活文化气息,在清代器物中属于较常见的一种。

清代的粉彩瓷是清康熙时期在五彩瓷的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来的,也称软彩瓷,一般以康熙朝为最。清代雍正、乾隆及嘉庆、道光时期也各有特点。到清道光以后,随着国力的衰落,工艺水平也渐趋没落,做工比清三代时期明显粗糙许多。而这件粉彩粉盒的修胎修足较粗,器面上棕眼也较多,从器物特点上来看,应属于晚清同治光绪时期。而这一时期的瓷器在市场上尚有一定量的留存,所以价格一般不是很高。

专家估价:2000元左右。

点评理由:画工好,一定时期的代表器物。

4和田青白玉执荷童子佩(清末民初)

点评专家:玉器及杂项鉴定专家 张保龙

点评内容:

这件藏品高6.7厘米,重45.4克,和田青白玉质,玉质细腻油润。童子长头广额,发绾双角,细目高鼻小口,神情喜悦,天真可爱;身着束腰短衫、粗筒裤,脚穿布履,衣纹流畅,双手执一枝荷叶一朵荷花,自左肩举至脑后,作行走状,活灵活现地表现出七夕前后小儿执荷叶游戏的情景。

据载,北宋七夕前后,市民有折采荷花、荷叶的习俗,反映在当时的玉雕之中,便是执荷童子佩的出现。宋以后,执荷童子便成为玉雕的传统题材,特别是明、清两代,仿制的玉雕执荷童子极多,但整体均不如宋代作品简练有力和质朴自然。

专家估价:1万元左右。

点评理由:玉质较好,雕工较细。

5石雕辟支佛头像(北齐)

点评专家:张保龙

点评内容:这件北齐石雕佛头像高6.5厘米,长宽均为4厘米。石质为黑色大理石,包浆厚重,黑润亮泽,椭圆头型,两耳垂肩,广额丰颊,弯眉鼓目,悬胆长鼻,小口方唇,面带微笑,形象传神。其雕琢细腻,技法娴熟,表现出北齐石雕佛像的典型风格。辟支佛,是辟支迦佛陀(Pratyekabuddha)的简称,为缘觉乘的最高果位。

专家估价:6000元左右。

点评理由:年代久远,开像精美,具文物价值。

近期

鉴宝安排

鉴宝时间:8月20日上午9点半~12点,下午2点~4点

鉴宝地点:龙祥宾馆(郑州市金水路与花园路交叉口向西100米,路北)

咨询电话: 15138909872,15138909873,0371-65991160

主办单位:大河报

协办单位:河南省龙祥宾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