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红色瓷砖 > 导航 >

七旬老人的“红色之恋”

七旬老人的“红色之恋”

红色瓷砖 古代红色瓷器 古代朱红色瓷器

2020-07-03

红色瓷砖。

宝丰县有这样一位老人,他五十多年如一日地收藏了2万多件毛泽东主席的各种纪念品,包括他人对毛主席的回忆、评论文章,毛主席的各种图像等,并在家里办起了“毛主席纪念馆”。

这位老人,就是宝丰县退休干部孙江。6月13日,记者怀着崇敬的心情拜访了这位老人。

收藏品琳琅满目

走进孙江老人现在居住的县城春风大院三排一号院,便被一种红色的温暖和感动包围着。

红色铁大门门顶上至今还悬挂着“隆重纪念毛主席诞辰一百一十七周年”红布黑字横幅。屋内东西两墙壁上挂着32张毛泽东主席的巨幅彩照。后墙上,“毛泽东思想永放光芒”9个红字光彩醒目,下面立着2.2米高、价值数万元的汉白玉毛主席招手雕像,雕像的两侧摆放着两个1.2米高的陶瓷大花瓶,上插两束鲜花。在毛主席雕像的底座前,贴着《井冈山》影片片尾曲词“抬头望见北斗星,心中想念毛泽东,迷路时想您有方向,黑夜时想您指路程……”wWW.taOci52.com

东墙上面,挂着一台巨型电子日历钟,钟的两侧写着“毛泽东是人不是神,毛泽东思想胜过神”字样。这台电子日历钟每天定时地播放着“东方红”歌曲,声像相映。东墙中央,装置着8尺长、4尺宽的精美镜框,镜框上边写着“伟大领袖毛主席永远活在我们心中”15个光彩夺目的红色大字,里边陈列着毛泽东各个历史时期战斗、工作、学习、生活的60张照片。

走进东耳房,既是“图书馆”,又是“展览馆”。室内北墙中央,挂着2米高、1.5米宽的毛主席刺绣遗像,上书“日月同晖”,左联“开国创业千秋颂”,右联“振兴中华万代传”。东墙,一字形排列着七个白色的精致巨型大书柜,书柜里收藏着数千套(册、本)毛主席的各种著作、画册、语录、录像、音像影碟等珍品。

其中,毛主席著作有论文、讲话、诗词、书信、选集、手稿、墨迹合订本和单行本,计37种1300多套(册、本),还有有关老一辈革命家、专家、学者颂扬毛主席的文章52种173册,如《伟人毛泽东》、《论说毛泽东丛书》、《毛泽东大辞典》等经典大作。有关毛主席的各种纪念品,如毛主席像章、图像谱3600枚,其中金质套章240枚,同时还有相册、书画册、合影像、铜像、夜光头像、陶瓷全身像、仿制手表、钢笔等300件(个)。

孙江老人到底收藏了多少件毛主席的纪念品,他自己也说不清楚,总之,14米深的两间屋子,四周墙上挂的贴的,书柜里一层层一摞摞摆的放的,全都是有关毛主席的纪念品,邻居们估计他最少收藏2万件。

为了收藏不惜代价

今年77岁的孙江老人1934年10月出生在宝丰县商酒务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旧社会受尽了地主恶霸的压迫剥削,差点冻死、饿死,是党和毛主席从火坑里把他一家人救了出来。他1955年参加工作,1956年入党,在党的培养、教导下,他先后担任过大队(村)、公社(乡、镇)机械厂党支部书记及镇党委副书记,亲自主持创办过3个煤矿、2个炼焦厂、1个矿山设备供应公司和1个铁路煤炭中转站等乡镇集体企业,曾先后荣获优秀党员、省级老模及优秀企业家等称号。

“吃水不忘打井人,翻身不忘毛主席。”孙江说,“没有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也就没有我孙江一家人的幸福今天。”所以,为了报答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恩情,从1956年起,他就下决心,倾其所有、不惜重金收藏有关毛主席的著作、像章、诗词、照片、手稿、影碟等。50多年来,只要看到各地新华书店和专卖店销售有关毛泽东主席的珍贵资料,他都视为珍宝,一一买到手里,珍藏在家。

为能得到24卷本《毛泽东藏书》这套书,他到郑州、北京、西安、辽宁等地寻找无果,后托平顶山新华书店联系才买到。他的家人和亲朋也都积极相助:《解放战争》全套影碟,是他大女儿买给他的;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高级镀金纪念章(5套90枚),是他的老同事在韶山为他买的……

孙江的事迹,在中州大地广为流传。近几年来,数万人慕名前来参观,接受红色教育,还有人愿出巨资收购全部藏品,但孙江说:“我搞收藏一不图名、二不图利,主要是为了报答毛主席的恩情、教育子孙后代。给我再多钱也不卖。”为此,2010年10月他立下遗嘱:希望我子孙后代,皆应倍加珍惜,严加保管,一定要珍视“传家宝”,代代传承。

taoci52.com精选阅读

七旬“瓷痴”别样乐


扬城收藏界,家住富丽康城的江苏油田退休高工吴永筑是个“新秀”,但是,他的收藏种类颇为独特——古青花瓷片。

收藏小屋别有洞天

吴永筑年过七旬,4年多来收藏了千余片古青花瓷片。瓷片虽然残破,但是瓷片所蕴含的古代陶瓷文化信息却很丰富。据吴老介绍,他收藏的古青花瓷片,最老的能追溯到元代,“年龄”最小的,也来自清代。

吴老热情地将记者领进他的收藏“小屋”。毫不起眼的“小屋”内四处摆放着古青花瓷片,床上、书桌上都有。碎瓷片上有福、禄、寿等字体。

当提起为何热衷于收藏这些毫不起眼的古瓷片时,吴老表示,起初是出于自己对书法的热爱,古瓷片上的文字颇有功力,风格各不相同,对于他提高书法水平有帮助。

把玩古瓷片到忘我境界

几年来每逢周末,吴永筑喜欢去扬州古玩市场淘瓷片,许多经营古瓷片生意的老板知道吴老喜欢,凡遇到有“福”“寿”等文字的瓷片特意为他留着。

时间长了,吴永筑在古玩市场有“瓷痴”雅号。这一方面是因为他喜欢钻研,看了大量关于古陶瓷方面的书;另一方面是他沉浸其中,爱瓷如命。每当遇到有文字的古青花瓷片,他都爱不释手,与喜爱的古瓷片形影不离。玩瓷给他的生活带来无穷乐趣。

“一到晚上,他就呆在房间里,拿着放大镜,专心致志地摆弄那些‘玩具’,都到了忘我的境界。”吴永筑的妻子告诉记者。

吴老说,瓷片虽然是残破的,所蕴含的艺术却是古人留给我们的财富。比如瓷片上的“福、禄、寿”等文字,体现了元明清时期书法的演变过程。

“您会卖掉这些瓷片吗?”当记者提出这个问题时,吴永筑郑重回答:“古瓷片就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无法割舍。”

六旬老人收藏民俗珍品二千件


苍南新闻网10月14日消息: 矾山镇有位乐于收藏古董文物的退休老人朱良越,今年63岁。他常说让这些古朝货丟弃太可惜,现在不抢救收藏,以后子孙后代也不知道现在东西如何发展来的。他从事收藏己30年,花去10多万元共收藏文物珍品己二千件。

他从六十年代开始收藏,收藏东西广泛,只要他看到中意的总是千方百计得到手。一次到山区,他发现一只玻璃灭蝇罩,他看了又看,爱不释手。出价收购,持罩姓朱老人见他喜爱,就将罩送之。他逢人就津津乐道自己收藏一个奇特少见灭蝇器,让人欣赏。又一次他到杨子山村作客,而他的心思,却在百年老宅寻找文物,当他发现墙角一个瓷制大水缸,直径1.2米、高1米,边厚8公分,可装十几担水。看了又看不愿离开,主人知情言道相送,他即请来三五壮汉将缸抬上车运走,他达到目的便心满意足。

有一次令他最为激动最难忘是一位朋友从厦门邮来刻有“中国实业”4字的搪瓷八角碗,晚上高兴地笑醒好几回。时过5年,至今还念念不忘。还有一次走到山区寻找文物,他进一家老宅,发现有一个瓷盐罐,制作奇特,罐内分两层,上层装盐,隔板有多孔,下层装盐水,罐外有耳和口,他花120元买到手。他还收藏古桌古椅古橱,特别他对来参观清代女裤椅详细解说,同时揭露封建社会妇女地位低下。他曾是知青上山下乡,参加茶场劳动,当过茶农,劳动工具一应收藏齐全,特别铁打的大剪刀保藏30年。他收藏门类可分为木制品、棉制品、铜制品、竹制品、陶瓷品五大类,分别陈列三间房屋:街后巷、老南山坪老厝、棋杆内老宅,收藏品大大小小陈列整齐,琳琅满目,使人看了赞不绝口。

用朱良越的话说,他走遍半个中国,收藏许多民俗珍品,因为再不抢救收藏,让这些文物丢弃,多么可惜,子孙后代就不会知道中国悠久文化历史。他决心活到老收到老 。

红色收藏 正在刮起的“红色旋风”


近期,为纪念2013年毛泽东诞辰120周年的献礼大片《毛泽东》火热播出,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尤其是在藏友中,每一段精彩剧情都成为了他们茶前饭后的闲聊话题。

岁月飘红,收藏也飘红。在剧情真实、客观地展现一代伟人辉煌人生的同时,收藏市场也刮起一阵“红色旋风”,红色收藏市场一片红火。

从1998年开始从事红色收藏的陈亮说,新年的“红色剧献”注定了2014年成为“红色收藏年”,红色纪念品的火爆销售场面眼下已是一发不可收拾,这股“红色旋风”很是强劲,正在蔓延沈阳乃至全国的收藏市场,各种红色藏品价格更是水涨船高。

红色收藏孕育红色情结

“事实证明,我的眼光没有错,当初的判断是对的。即便现在选择红色收藏,我相信还是大有可为的。”盛京古玩城凝思阁业主陈亮对记者说,他从1998年开始收藏红色藏品,一直致力于红色收藏方面的收藏和研究,如今的行情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念,在红色收藏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

陈亮回忆,1998年前后,在普通百姓家中,花很少的钱便可收来大量红色藏品,甚至在一些废品站都有机会得到。“就拿毛泽东纪念章来说,别看这些东西不起眼,它不仅记录了当时的历史,而且从工艺上来讲,代表着中国徽章艺术的最高水准。”此后,陈亮便投入到了红色收藏活动中。

“收寻不过是采购员,保存只不过是保管员,只有研究才是红色收藏真正的意义所在。”陈亮讲,红色收藏,其实就是收藏那一段历史,主要指对自1840年以来中国在反对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进行革命战争、建设新中国等活动中涉及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遗存的收藏。

纪念章成红色收藏主流

从实际来说,红色收藏也是从纪念章开始的。据了解,全国至少有15万人在收藏毛泽东像章。普通像章品种几元钱一枚,质量稍好的能卖几十元至几百元,极少数精品大套章价格可达上万元一枚。之后才出现藏书、瓷器、油画、文献、老照片等藏品的收藏热。

陈亮介绍,我国最早的毛主席像章于1932年出自上海,是当时上海地下党组织为了祝贺毛主席在江西担任当时的中央政府主席而制作的。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又两次出现毛主席像章,一次是1943年,再一次是1945年在延安出现。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上海出现了一枚22K金质毛主席像章,是由老凤祥银楼制作的……此后,从北京到全国各地,群众纷纷自发地大量制作毛主席像章。

毛泽东纪念章从出现至今,仅品种就达上万种。单从像章的规格来说,以圆形为例,直径最小的0.48厘米,最大的1.2米,绝大多数都是4~8厘米。特别指出的是,10厘米以上的大型像章尤为值得收藏,因为大章表面面积大,可容纳的内容多,图案精美、舒展、大方,再加上能制作大像章并非一般单位。因此,无论从存市量还是制作工艺上,大章都是名章、精品章之首,升值潜力不可低估。

红色藏品众多价格飞扬

不止是像章这样的大众藏品,记者在沈阳收藏市场上发现,不少专售瓷器、油画、文献、革命宣传画的门店,近期的经营业绩也不错。“同比去年销售额增加40%左右。”盛京古玩城的一位经营业户表示,建党90周年纪念币一共两枚,零售价为65元,三天内就卖出近十套。

除像章外,一些和“红色”沾边的邮票、纪念币、画册和书籍等也是身价倍涨。如原本170元的中共第十一次代表大会的纪念邮票近期的价格就超过了200元。又如一个印有毛主席头像的小挂盘,其直径不过15厘米,价格竟在200元以上。中国银行发行的以建党90周年为题材的纪念币,一枚面值为5元,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市场价值已经涨到了20元左右。

“由于红色收藏涉及邮票、金银制品、瓷器、印刷品、书画等诸多收藏门类,因此包容性极强,沈阳收藏爱好者中起码有十分之一收藏有红色藏品,而且藏品质量均很高,有些藏品甚至是文物级。”红色收藏爱好者韩先生介绍,沈阳红色收藏水平高于国内其他城市。

红色收藏同样也有风险

“入行以来,身边的几位朋友陆续转行了,现在只有我坚持到了最后。”一位资深收藏人士告诉记者,确定收藏题材后,短期内很难看到效益,必须通过时间积累,得到广大藏友的认可,才能显现出真正的收藏价值,所以收藏要有始有终。但任何收藏都是有风险的。

红色收藏渐热后,不少商家以建党、建军、建国等为题材,推出了“限量珍藏”的邮册、纪念币册,并铺下海量广告吸引市民购买。这样的“限量”不一定升值。收藏人士解释,藏品的价值如何,关键看藏品本身意义和市场对其的认可程度,所以不要迷信限量版。另外还要弄清藏品的真实成本,有些专题邮册,收入的邮票价值本来不高,但加上精美包装后就敢叫出天价,这注定了其收藏投资价值不大。

这位收藏人士表示,任何市场都有涨有跌,收藏市场也不例外。从目前来看,红色收藏市场处于上升行情,但当藏品价格形成透支状态时便会出现回落,人们投资避险的意愿也会随之降低,所以收藏者要把握收藏节奏,别盲目跟风投资收藏。

红色瓷器的种类


红色瓷器是中国人最喜欢的瓷器颜色,寓意红火吉祥之意。红色被称为中国红。红瓷是以铜为呈色剂,经还原焰高温一次烧成。红釉于北宋初年已出现,但呈色不太稳定。真正纯正、釉色稳定的红釉是景德镇窑在明初创烧的鲜红釉。嘉靖年间又创烧以铁为呈色剂的矾红釉。 铜红釉为高温釉,铁红釉为低温釉。高温红釉种类很多,按色泽分别称宝石红、霁红、豇豆红、郎窑红。如按其发展状况,则永乐鲜红、宣德宝石红、嘉靖矾红、康熙的郎窑红和豇豆红较为著名。古代红釉瓷器种类有郎窑红瓷器、霁红釉、豇红釉、钧红釉、胭脂红瓷器、中国醴陵红瓷等。

红釉瓷器品种

1.霁红釉瓷器是明宣德时创烧的著名铜红釉品种,因祭红器作祭祀郊坛之用,故名。釉色深沉,釉面光润,不甚透明,不流釉,不脱口,不开片是瓷器中的精品,非常珍贵。用普通制釉原料,加入釉灰、氧化锡,氧化铜含量少于1%,生坯挂釉,高温还原烧成。

2.郎窑红釉是由清代康熙时期江西巡抚郎廷极(1663—1715年)督理景德镇窑务时所创烧,故名郎窑红。它是在模仿明宣德宝石红釉基础上的一种高温铜红釉,因釉色浓艳,如初凝的牛血,故又称“牛血红”。它是以氧化铜为着色剂,经1300℃以上的高温还原焰焙烧而成。烧造过程中对烧成的气氛、温度等技术指标要求很高,烧制一件成功的产品非常困难,所以郎窑红釉瓷器在当时就很名贵,民谚有“若要穷,烧郎红”的说法。 器物胫下部至底边由于釉汁的流垂凝聚而近于黑红,器物口部釉薄露骨,多呈粉白、淡青或浅红色,世有“脱口垂足郎不流”之说。

3.矾红瓷 矾红釉色瓷器是以氧化铁为着色剂的低温红釉。因是以青矾(FeSO4.7H2O)煅烧所得到的氧化铁(Fe203)配入釉中,故称矾红。与铜红釉相比,矾红釉容易烧造,明代嘉靖年间,铜红釉瓷器烧造难成,有关官吏一再上疏皇帝,请求改烧矾红。 

4.豇豆红釉是创烧于清康熙时期的名贵的高温铜红釉瓷器,因其呈深浅变化的粉红色,有时掺杂绿斑或色晕,恰似豇豆色泽,故名。又有“桃花片”、“美人醉”、“娃娃脸”等美名。

5.胭脂红瓷器”。胭脂红釉的呈色有深、浅之分,深者称“胭脂紫”,浅者称“胭脂水”,比胭脂水更浅淡者称“淡粉红”。被称为“蔷薇红”、“洋金红”、“玫瑰红”,为低温釉彩。包括釉和彩两种:一为浓艳的粉红釉,因色若胭脂而得名,始见于康熙晚期,雍正时用得较多,施釉较薄,色调鲜艳。另一种指绘画于粉彩器上的桃红色彩,多用于花卉图案上。

6.金红釉瓷器是以黄金为着色剂的低温粉红色釉。金红呈色鲜丽,娇柔悦目。17世纪晚期从西方传入我国,故也称洋红。清代康熙晚期的彩瓷中已见应用,雍正时期金红普遍用于粉彩瓷器上。根据呈色的浓淡,有胭脂红、胭脂水、粉红釉的区别。大约在釉中掺入0.2‰的金,可得较浓艳的胭脂色,掺入0.1‰的金,即呈淡粉色。金红釉一般施于白瓷器上,在800-850℃的炉内烤烧而成。

7.中国红瓷亦称醴陵红瓷,中国红瓷是湖南醴陵特产,醴陵红瓷以精湛的制瓷技艺著称于世,在四大发明出现以前,它就已经传遍世界。红色是中华民族最喜爱的颜色,醴陵红瓷承载着吉祥、尊贵、自古就成为皇室追求的珍品。今天,中国红瓷将红瓷技艺运用到日常生活器具中,使古代只能皇家享用的红瓷进入到我们现代人的生活中。

8.鲜红釉瓷器颜色釉品种之一。景德镇窑自元代开始烧造高温铜红釉瓷器,初创阶段呈色多偏暗。明初永乐、宣德时期景德镇窑烧制出纯正鲜艳的红釉,前人称之为鲜红。它以铜作呈色剂,在还原气氛中高温烧成。由于其对温度、气氛的要求特别敏感,稍有不慎即得不到纯正的红色,因此高温铜红釉是最难烧造的颜色釉品种,历来为人珍视。这种红釉器釉汁莹厚,器色鲜艳。因是当时祭日坛的用器,故也称祭红,又有积红、宝石红等异称。

红色收藏的别样景致


一个国家特定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在收藏界再现出来的无论是鸿篇巨制抑或雪泥鸿爪,皆为本民族的情感所系。“红色收藏”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所产生的历史现象,自然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文物收藏价值。

《红色收藏》一书的作者秦杰先生,已有数十年的收藏经历,对“红色收藏”见解颇深。他认为,“红色收藏”是专指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活动相关联的历史遗物和文献的收集整理。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已经出现过“红色藏品”收藏活动。随着收藏热的进一步兴起,社会怀旧思潮的涌动,在这一方面的市场投资热情逐渐高涨。红色收藏品富于时代内涵、历史韵味和信念指向,使收藏鉴赏的过程也成为了解历史、感怀今昔的过程。

秦先生认为,红色收藏涵盖了六大门类。

第一类是毛泽东像章。全国收藏者至少有15万人,收藏门槛低,存世量也比较多,品种约16万枚以上。

第二类是红色书报刊(含连环画)。目前拍卖最高纪录为《参政员毛泽东行踪》,2006年在中国书店秋季拍卖会上以18.6万元成交。

第三类是“文革瓷”(含“文革镜”)。“文革”时期的陶瓷器皿中带有毛泽东像的市场最火。

第四类是“抗日战争遗存”,其中手抄本《镇江沦陷记》以109万元拍卖成交并捐赠给博物馆。

第五类是“红色经典画作”。带有毛泽东肖像或形象的场景油画、国画最为瞩目,如刘春华1967年创作的《毛主席去安源》,1995年在中国嘉德以605万元拍卖成交。

第六类是宣传画和海报,在新中国建设高潮时期,宣传画和革命历史题材电影海报引领潮流。

红色收藏带来的不仅是感受和享受,更是思索和求索。时间从中国翻天覆地的1911年,历经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创建,直至新中国诞生这俨然是整个20世纪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缩影。红色收藏品,实际上提交了几组关于中国革命史的“同一主题”的“不同变奏”,具有内在的贯穿性。红色收藏变成了时代话语权的丰满承载体,以极高的精确度靠近史学的真实,从中开掘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表现力。

早在1993年正值毛泽东诞辰100周年之际,著名肖像画家刘宇一的油画巨作《良宵》在香港拍出836万港元,创当时中国油画最高成交纪录,同时也标志着“红色经典”油画首次进入拍卖市场。1995年嘉德秋拍中,颇受人们关注的著名油画《毛主席去安源》以605万元的高价成功拍出,标志着“红色题材”油画正式进入内地拍卖市场。2007年,陈逸飞的《黄河颂》在嘉德拍卖会上再次受到藏家的青睐,以4032万元的天价成交。红色收藏品中的经典,是受到海内外各界人士广泛尊崇的,被视为当代文物收藏中的顶级藏品。

对于红色收藏的保值增值,秦杰先生的建议是“藏两头”。即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井冈山、长征、抗日初期的书报刊为一部分;新中国美术作品和艺术性强的出版物为另一部分。在文物文献越来越具有艺术品投资氛围的今天,收藏爱好者进行组合投入,时间和时机节点的把握是成功的关键。

红色系列收藏品构成了极为丰富、极具传奇色彩的历史画卷,毫不逊色地屹立于中国现代史册上。中国现当代“红色”艺术精品伴随着时代脉搏,承载着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绩,凝固了历史,锁定了瞬间。

老人热衷收藏醴陵瓷


小酒杯、碟子、茶杯……这些在很多人看来再普通不过的家庭日用品,对于79岁的陈显明老人来说,却都是宝贝。1月8日,我们在老公安局宿舍区2栋陈老的家里,看到了他数十年来收藏的700多件瓷器。

陈老出生在株洲醴陵的一个农村家庭。一次偶然的机会,陈老得知醴陵群力瓷厂为毛主席定制过瓷器,他出于一种崇拜的心理,开始收藏醴陵的各种瓷器,特别是群力瓷厂的产品。

一有休息时间,他就到当地瓷厂转转,希望收藏到更多和毛主席有关的瓷器。“对我们这一辈人来说,都是搭帮毛主席翻身做了主人。”

“那时我的工资只有50多块钱,有一次花了10多块钱买了一个装饰品,刚开始家人有些不大乐意,后来一看,觉得挺好看的,还鼓励我多收藏……”回想起往事,陈老仍然记忆犹新。

“平常我都舍不得用,特地做了两个柜子专门用来收藏这些瓷器。”陈老说,他主要是想做个纪念,让后辈也知道醴陵瓷器的历史。

市民老张和他的红色收藏


老张小心翼翼地擦拭着一个个毛主席像章

1967年出生的老张不算老,只是总一身布衫布鞋,一副老年人的打扮,熟悉的人都喊他老张。

老张的爱好有两个,一是有空的时候端着相机四处走,拍下喜欢的照片慢慢欣赏。另一个是红色收藏,而且这个爱好已经坚持了20多年。

对于收藏的人来说,每一个藏品的取得都有一个艰辛曲折的过程,老张也不例外。

收藏第一件藏品时,他还是学生,看到同学家有几个还没有上色的半成品毛主席纪念章,当时他就喜欢上了,最后用自己的书包和同学做了交换。收藏的习惯也由此坚持了下来。如今,他收集的毛主席像章有2万多枚,材质从金银铜铁锡到竹子、塑料、陶瓷各类都有。

他还收集了不少毛主席塑像和绣品。记忆最深刻的是一个高、宽各1米多的毛主席石膏像。那是1995年的冬天,下着鹅毛大雪,在一个熟人的带领下,他们先坐长途车后倒三轮车找到了甘肃的一个小山村。当天晚上10点,他在村里找了辆“蹦蹦车”,把石膏像捆在车厢里,下面垫着玉米秆,担心石膏像被颠坏,他一路上都把石膏像抱得紧紧的,就这样“蹦”到第二天下午5点才到西安。

让老张得意的收藏还有他的50多部老胶片电影。2001年夏天,他在一家废品回收站转悠时,恰巧碰到一个老年人刚刚从回收站收了3部胶片电影,说是回去提炼银子。他觉得很可惜,当即掏钱把3部片子买了回来。片子收回来了,可是没啥放,他又四处打听,从山东收回来了一部电影放映机,这台红旗牌的老式放映机,现在使用起来仍然很好。而他收集的胶片电影也从最初的3部增加到现在的50多部,包括《闪闪的红星》《地道战》《东方红》《雷锋》等,还有《白毛女》《红灯记》等当时的样板戏。现在,老张在家里专门腾出一个房间放电影,放给年轻人和小孩子看。这些片子他已经看了很多遍,但每看一次,他仍然热血沸腾,感触很多。

除了胶片电影,老张还收藏了50多部带有红色痕迹的收音机,以及2万多首红色歌曲的黑胶木唱片。

老张收藏的东西还有很多。说起收藏的意义,老张说自己是个粗人,说不出个啥,但这个自称为“粗人”的一番话却打动了记者,他说:“我刚开始收藏时,是觉得好玩、喜欢,有些东西是小时候自己想要但是没有的东西,所以就收藏起来。现在时间长了,我越来越觉得这些东西是有精神和记忆的,精神的传承是最高贵的,而这些东西才能代表那个时代的精神和记忆,这种记忆,也是不可再复制的记忆。”

天津“瓷痴”老人的碎瓷片儿生活


盛世兴收藏。有人笃爱古籍书画、有人偏好老木玉石,也有人喜藏瓷器珍玩。河北区老市民边正明的收藏却大不同。他大半辈子的收藏中,最主要的藏品之一就是近三吨的碎瓷片儿。可别小看这些碎瓷片儿,为了得到这些碎瓷片,他跑遍了全国各老窑址;为了收纳这些碎瓷片,他耗资修建了民间古陶瓷博物馆;为了能系统地研究这些碎瓷片,他废寝忘食几十年。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年近花甲的“瓷痴”老人将多年的研究成果集结成书《青花瓷鉴别与断代——青花残瓷比较研究》。“这本书是我从碎瓷片儿中,扒拉出来的。那些残破的古瓷片才是历史元素最忠实的记录者。”面对沉甸甸捧在手上的一本新书,边正明谦和而淡然。

一块儿有故事的瓷片

搜集古瓷片儿,险些搭上命

年近花甲的边正明先生出生于天津老城厢的一户富庶家庭。儿时家中摆设有青花、钧窑等或沉稳或华美的装饰瓷,给他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自70年代开始,他步入收藏圈。在天津的旧城改造中,他经常有空儿就往老城厢、运河和海河边的基建工地跑,对捡到的出土碎瓷爱不释手。有时候,出土的瓷片多,他就花些钱让工地民工帮忙收集。他很看重这些不起眼的碎片,认为它们不仅反映了天津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多彩的民众生活,更是与天津古代物质文明、精神文明、风俗习惯息息相关。

在搜集过程中,边正明几次遭遇生命危险。2005年的夏季雨后,他在老城厢的一开过的基坑侧壁上只顾挖掘碎瓷片,上面回填作业的推土机不知下面有人,一铲土倒下来,险些将他活埋。还有一次,他在工地上只顾搜寻就瓷片,不慎踏进沼泽一样的工程泥浆之中,瞬间被泥浆没过了胸口,所幸旁边有工人,用挖掘机将其迅速地从泥浆中挖出,才捡了一条命。尽管这样,遇险的经历让他至今心有余悸,但都不曾让他停止疯狂的搜寻瓷片的行为。

三十多年来,边正明潜心研究古陶瓷工艺技术及鉴定方法,实地考察全国的景德镇、河南钧窑等主要烧窑遗址,收集到八万余件残瓷,装满了40只大竹筐。另有一些精美的古瓷器更是价值独具。在多年的研究和收藏中,边正明在天津收藏界成了知名人,现任天津市河北区华夏文博收藏家协会会长。

釉层里大有学问

瓷片儿当教具,蕴藏非凡价值

目前,边正明把分类明确的一部分碎瓷片和部分完整的古陶瓷收纳在古陶瓷博物馆中,供市民免费参观。昨日,在南开区东马路附近的三楼古陶瓷博物馆里,记者看到了琳琅满目的瓷器和分类明晰的各种陶瓷和碎片。北宋汝窑瑞兽、元青花罐、明万历罐、成化青花瓷碗、乾隆珐琅彩瓷、唐代仕女俑等是重量级藏品。

几个大规模展柜内,主打展品就是宋朝到民国期间各时期的碎瓷片,颜色、形状、大小,其中没有任何两块是相同的,成了一道无序中见有序的风景。“这些碎瓷不但是我研究古陶瓷的资料,是博物馆展品,还担负着教具的功能。以后有余力的情况下,我打算面向市民开普及瓷器知识的培训班,用这些碎瓷片做教具来教大家如何判定古陶瓷的年代,最鲜活、最直观不过。”

“来这儿参观,不收费!”

民间古陶瓷博物馆是一家免费向市民开放的展馆,其中展品的经济价值保守估计已超10亿元,收集这些藏品用了馆主近40年的时间。人们在这里学知识、长见识,受益匪浅,它的公益性得到了参观者的认可。馆中的陈列是边正明藏品中极具代表性的官窑和民窑烧造器。每件展品的背后都有一个精彩的收藏故事,边先生对它们充满了感情。 

边老师和学生在一起

为碎瓷著书立说,值!

碎瓷展示是古陶瓷博物馆有别于其他博物馆的一大特色。介绍起那些瓷片来,边正明如数家珍。边正明二十岁出头就开始收藏古陶瓷,在收藏成器的同时,他也兼顾碎瓷片的收集和整理。他认为,古陶瓷的碎片上有更多值得研究的知识和历史信息。一个古陶瓷收藏者要想研究透一个门类的古陶瓷,就得从它所处时代的制瓷工艺,懂得选矿、研磨、揉泥、制坯、绘画、烧制等步骤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用料等。这样才能在赝品充斥的古玩市场中慧眼识宝。

“古陶瓷,即使是残片,那也是空前绝后的。”从在碎瓷片上,边正明揣摩出了不同时期的青花瓷的画料和做工的细微差别,总结了更多的鉴赏知识。他说,这些碎瓷虽然没有太大的经济价值,但它的研究价值是不可估量的。边正明希望古陶瓷博物馆能发挥社会效益,成为藏家和市民交流学习的平台。他在收集收藏中搞研究,历时3年编写了《青花残瓷比较研究》一书。该书中通过20万字及一千幅图,对各时期青花瓷进行了分析,教给读者如何从胎土、釉料、淘炼工艺、化学成份方面对古陶瓷进行断代,如何在收藏中鉴别古陶瓷的真伪。“青花瓷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更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把多年来收藏、考察及研究青花瓷的心得体会、学术成果奉献给社会,是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面对自己汗水换来的成果,边正明这样说。

目前,该书由天津科技出版社出版,并开始在新华书店正式发行。而边正明的碎瓷研究工作仍在继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