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瓷器青花瓷砚台 > 导航 >

青花瓷起源及辨别

青花瓷起源及辨别

古代瓷器青花瓷砚台 青花瓷器的鉴别 仿古青花瓷器鉴别

2020-07-03

古代瓷器青花瓷砚台。

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青花瓷器是继青瓷、黑瓷、青白瓷和彩瓷之后,被公认为瓷器艺术的一朵奇葩。从古至今为皇室贵族、达官贵人所青睐。而唐宋青花瓷更被陶瓷界大多数学者所接受,其胎体、釉质、彩色均为上乘,但较完整的上品瓷器却难得一见。近日,笔者有幸拜见了唐宋青花瓷民间收藏家王俊选先生,听他讲述了20多年来研究唐宋青花瓷发展史,饱览了他收藏的唐宋以来的青花瓷珍品,令人耳目一新。

青花瓷起源之辩

青花瓷是以钴土矿为着色剂,用钴料直接在瓷坯体上描绘纹饰,然后施以透明釉,在1280℃的高温还原气氛中一次烧制而成的釉下彩瓷器。由于钴料在高温作用下呈现蓝色,习惯上称为“青瓷”。至今研究青花瓷发展史不过百年,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约翰·列克塞·波普博士根据一只高63.6CM、带有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题记的“青花云龙象耳瓶”,对照伊朗德黑兰阿迪拜尔寺和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博物馆收藏的众多青花瓷器进行比较,划出74件与之风格相似的景德镇青花瓷,定名为“至正型”青花瓷,并写了两本书,由此就有了青花瓷起源于元代的说法。1975年南京博物馆在发掘扬州唐城遗址时,在江苏农学院基建工地晚唐地层中发现了一块用蓝料绘有几何形图案纹样的枕片,推测是“唐青花”。三年之后的1978年,香港毛文奇先生撰文说,香港冯平山博物馆收藏的白釉蓝彩三足罐是唐青花。这是首次将一件完整唐青花披露于世,引起极大震动。五年之后国家文物局在扬州举办的陶瓷培训班中,四届学员在唐城遗址拣到20多块青花瓷残片,其数量、品种、烧造工艺都超过青花枕片,这就使我国青花瓷起源于唐代的看法渐趋成熟,成为我国古陶瓷研究领域的一项重大收获。

1999年12月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出版了“中国青花瓷”一书,该书作者马希桂先生写道,唐宋青花瓷一说,目前已被陶瓷界大多数学者所接受,但亦有个别的尚持有不同意见。鉴于目前对实物资料掌握太少,研究工作有一定困难。我相信,随着新资料的不断被发现和对这个问题的深入研究与探讨,青花瓷的起源问题,终将得到解决。

“胎是瓷之骨,釉是瓷之衣”

北京民间唐宋青花瓷收藏家王俊选先生从事青花瓷收藏近30年,对唐宋元青花瓷颇有一番研究。20多年前王俊选先生经常到北京后海的古玩市场去“闲逛”。一天他在一个小店铺见到一个又黑又旧的小罐罐,有盖,很完整,透着那么深沉厚重,经过几番交涉,终于低价购得。回到家中,他用两瓶消毒液长期浸泡,终于把小罐上的土沁生生地给拔了出来,青花的颜色也呈现出来了。当时,店主卖时说是永乐或洪武年间的,现在看来,这只青花小罐是唐代的,要比元青花早好几百年,收藏价值自然很高了。

王先生认为,对于古瓷釉面的研究,是经过长期的观察、探讨而得来的,“胎是瓷之骨,釉是瓷之衣”。研究高古瓷,不但要研究古瓷的胎,更要花大精力去反复揣磨,潜心研究古瓷的釉。往往“看走眼”就在于对釉研究得不透,张冠李戴,谬论百出,甚至出现连自己也搞不懂的似是而非的谬误来。

辨别真伪的钥匙

王俊选先生告诉笔者,通过老化与裂变看年代,甄别唐代的釉下彩,本身就像是欣赏一幅唐代的历史诗画。唐代青花瓷的发色有些已经是很纯正的了,虽然画工过于简单些,但用笔设色不低于现代的水平。据记载和专家论述,唐代中早期就有青白釉了,但解释青釉、青白釉总是含糊其辞。其科学解释应该是:白釉的含铁量在0.63%-1%之间。在唐代只讲白瓷或青瓷,没有青白瓷一说,这就给后人带来模糊的认识,影响了对陶瓷的研究。对高古瓷的研究要从胎和釉两方面进行,不能只考虑造型或纹饰,主要研究胎釉的老化与裂变的特征、特性、规律,如果发现釉下有钴做原料的蓝彩,就能确定是唐代的青花瓷。确定了年代再进行纹饰、彩绘的研究,也不能凭纹饰、彩绘和造型去判定年代,因为纹饰、彩绘和造型可以仿画仿造,而胎釉之间的老化与裂变到目前为止,还很难造假,能工巧匠也做不出来,这一点就让造假者过不了关。俊选先生说到这里,显得很有把握,“掌握了这关键的一点,你对高古瓷与现代仿品的根本区别,心里就有底了,高低也就见分晓了。现在用的是波普测试仪,电子眼帮了我大忙,是这把‘钥匙’打开了古陶瓷年代久远的‘锁’,揭开了唐青花瓷的神秘面纱。”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松下时一看,支公亦如此”,古人用诗句表达窑工用了九年时间研磨、淘洗瓷石或瓷土,才烧出越窑的“秘色越器”,所以才有“秘瓷览来不看胎,瓷父要数秘色器”的诗篇。可喜的是,湖南省文物考古所在河南巩义黄冶进行考古发掘唐三彩窑址时,首次发现了唐代青花瓷的产地,引起了考古界和陶瓷史专家、学者的重视。这次发掘为唐、宋青花瓷的悠久历史提供了有力证据,也为唐、宋青花瓷史的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北京收藏家王俊选先生从事收藏数十载,为了收藏他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和精力,倾其所有,潜心学习钻研,成果颇丰。在众多收藏品中,有一件青花瓷器盖罐是他的最爱。十几年前王先生为了验证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他将此罐送到中陶古艺术品鉴定技术开发中心,仪器检测的结果为唐晚期青花瓷罐。这个结果让王先生欣喜不已。更加激起他对古代瓷器的研究和收藏。

taoci52.com小编推荐

怎么辨别青花瓷?


怎么辨别青花瓷?大体讲,瓷器鉴定主要是从器型、纹饰、胎釉、款式等各方面来看。

器型方面:应侧重于器物造型的古拙、敦厚、粗笨、秀美、玲珑、华丽等不同风格进行研究,详加分析对比,摸清其演变规律。自宋代始创至晚清民国,历朝均有制作,而风格却每代都有变迁。试举一个明青花

纹饰方面:也同造型一样,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无论题材内容、不同时期的纹饰均有不同的表现。例如明初永宣瓷器中的青料晕散和下凹斑痕等特有现象,后代仿品都不能准确再现,清雍正仿永宣器,常用复笔加重点染青花来刻意仿效宣青的效果。试举一例明青花

胎釉方面:胎为骨,釉为衣。鉴别胎质时,可从器足的无釉处入手,注意胎土淘炼的纯净与烧结的缜密程度。因时代淘炼方法有别,明代以前较之清代、民国,胎土中含金属杂质为多,露胎处可见金属自然氧化形成的黑褐色星点。另外明代胎体迎光透视,多显肉红色;明成化胎体透光显牙白和粉白色,而清代及民国仿品则显青白色。清康熙瓷胎质纯净、细腻、坚硬,为清末民初仿品所不能及。至于鉴别釉面,主要应注意观察釉质的粗细,光泽的新旧,釉层的厚薄,以及气泡的大小和疏密程度。试举一个清代青花

款识方面:历代更是千差万别。体会各代款识的不同风格,可以从研究笔法入手,然后将真假瓷器款识相互比较,排列的形式,落款的部位,以及款识色泽的深浅浓淡等。另外,还应注意总结同一时期早、中、晚期款识不尽相同的变化规律。

谈谈青花瓷器起源


一日,偶读《明代民窑青花》一书,见其中李铧先生大作《洪武民窑青花圆器》一文,介绍他于1992年冬在江西省景德镇市珠山以西的中山北路西侧街边的基建工地中,发现了一件饼足青花碗残器。

残碗胎釉发灰,内心用青花书写一“地”字,所用青料发黑,并被作者定为发现时期最早的元代中期青花碗。

从照片上观察,碗体制作规整,碗壁薄厚均匀,无手工拉坯之施痕,碗中“地”字,青料浓重,除最后一笔略带行草之意外,其它诸笔划顿笔截锋,效唐楷中柳书之法,饼足较元代后期碗足略低,应属元代中期之物,其从景德镇珠山所出,尤为可贵。

青花瓷器是如何产生的,东西方的很多学者,历来认为我国青花瓷器是受古代波斯影响从制瓷的钴青料到制作工艺都从波斯传入,这个观点对国内的陶瓷考古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尽管我国有些学者提出了青花瓷器产生是根据我国陶瓷发展自身规律和传统,受一定的外来文化艺术和制瓷工艺影响而产生的,但能佐以论证的实物与文献资料的稀缺,使这一论点缺乏有效的说服力。

随着近年来各类青花瓷器的不断出土和发现,青花瓷器起源的“唐代说”、“宋代说”、“元代后期说”与青花瓷器产生所依据文化艺术和制瓷工艺的“本土说”、“外来说”交织在一起,成为争论的焦点。

江西地区自古就有用“圹碗”入葬的习俗,而碗内所书“地”字,既无祈福,也非特殊文字之装饰纹样,可能是丧葬习俗中“天”与“地”之祭祀牌位,或类似“买地券”功用的瓷器。它的出现,使江西省景德镇烧制青花瓷器的历史从元代后期推进到元代中期提供了又一实物佐证。而与“地”字纹青花饼足碗相似的又一完整青花瓷碗的出现,把中国青花瓷器的产生年代上溯得更远。

右上图是一件江西地区出土的青花饼足碗,其唇口外撇,浅腹矮足,里外施青白釉,釉厚处呈青绿色,足墙内敛,露胎处泛火石红色,沾有少量黑褐色砂粒,胎体上有明显的手工拉坯的旋痕,碗内底用青花书写一不可辨识文字。周围用锯齿状纹环绕,碗内壁用青花写有“李甲大口”(口为不可辨识文字)四个字,字之间用四个相似的简笔环状纹区分,而与其在型制、胎釉等各方面相似的“影青瓷”碗。烧制时期为南宋晚期至元代早期,在江西等地多有出土发现。

碗中文字系釉下青花书写,青花在釉中略有晕散,伴有少量黑蓝色星状斑点。青花发色黑蓝,呈色较浅,从文字内容推测,一种可能这是墓中“圹碗”,“李甲大口”为墓中主人名字;另一种可能是生产瓷碗的陶窑商号主人名称广告。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此碗是供当时社会下层人民的低档日用瓷,虽不能代表当时青花瓷器生产的最高水平,但它与青花“地”字纹饼足碗承前启后地演示了中国青花瓷器在南宋晚期至元代中期,运用国产的钴青料,国产的制瓷工艺和汉文化装饰艺术缓慢发展的历程。

如果我们把1957年在浙江省龙泉县发掘到、定烧为北宋初期的几件青花碗碎片和1970年在浙江省绍兴县发掘到、定烧为南宋中晚期的青花碗残片联系起来,我们不难断定,在北宋时期,青花瓷器在有烧制瓷器悠久历史传统的南方已有一定规模、范围的生产。

在随后的几百年里,中国青花瓷器经过漫长的、艰苦的由简至繁、由粗至细、由陋至美的发展演变过程,呈现给人们一个个精美无比的“至正型”青花瓷器。

江西省景德镇自五代起烧瓷,积累了大量的烧瓷技术经验和一定规模的产业匠人,丰富的优质高岭瓷土的江西乐平、瑞州及浙江江山等地的青花钴料矿藏,为日后元代青花瓷器的崛起奠定了物质基矗北宋灭亡后,北方各地制瓷艺人大量南迁,尤其是磁州窑中用笔着色进行瓷绘的技术对景德镇的制瓷艺术带来一定影响,使各地制瓷艺术得到交流。

元代领土不断扩张,版图横跨欧亚大陆,为青花瓷器进一步完善发展,提供了契机,产于西亚波斯钴青料和各种技术工匠的输入,中西多民族文化艺术的融合及中、西亚地区对美瓷的需求,使美伦美奂的青花瓷器在元代进入辉煌时期,翻开了中国陶瓷史上最光辉的一页,唐代就开始萌动的青花瓷器的幼芽在600年后的元代开出了鲜活的花朵。

令我们遗憾的是,中国历史上最精美的青花瓷器现在大量流落在海外公私博物馆中,但这并不能成为青花瓷器“外来说”的论证。从两件青花饼形足碗和江西省陆续出土“延六年青花牡丹塔式盖瓶”、“至元四年青花釉里红四神盖罐”、“青花釉里红楼阁式谷仓”、“戌子年青花缠枝灵芝纹罐”等青花瓷器证实了元代早期和中期,青花瓷器已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和水平,很有可能在“至正时期”以前就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对元代青花瓷器,我们的目光不能只局限在“至正十一年”铭青花云龙象耳瓶上,与其同时的元代御用、官用和外销瓷水平应是高于它。

中国的青花瓷器应产生在南宋中期,在江西和浙江这片历代名瓷辈出的土地上,汉民族的工匠们利用国产的钴青料和制瓷技艺,用汉民族文化艺术的风格来装饰青花瓷器,为元代青花瓷器奠定了基矗“至正十一年”铭青花云龙象耳瓶的偶存,使历史没有给我们留下太多的遗憾。也许有一天,我们会发现比之更精美、更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遗存。

历史不会简单的重演,但有时能惊人的相似。两个青花饼形足碗的出现,不就是这样吗?

青花瓷的历史及款识


【历史】

青花瓷器起始于唐宋,但了元代,景德镇青花瓷器的制作已经成熟,这是我国制瓷史上的时代的进步。元代以前,影青刻花的运用较为普遍,自庄重浑厚的青花出现以后,影青刻花的装饰变便渐渐退居次要地位。明代永乐、宣德年间,成化年间,嘉靖、雍正、乾隆三朝的青花,以康熙朝的青花最为突出,有莹澈青翠、明亮静丽的艺术效果,因此在明清两代,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备受人们喜爱,成为帝王嫔妃、达官贵人的必备之物。就连欧洲人也常以珍藏青花瓷来炫耀自己的富有。据说15世纪的萨克森国王,竟用4队近卫军向邻国君主换取12个青花瓷瓶,来取悦新的王后。

新中国成立后,景德镇的青花瓷器继承历代优秀传统,开发了清新、明丽、具有时代气息的新品种,在礼品瓷、展品瓷盒内外销商品瓷等方面,都获得了显著的成效。不但国家机关、人民大会堂和我国驻外100多个使馆选用了青花瓷器,全国各大中城市的宾馆、饭店,甚至单位团体、家庭等几乎都用青花瓷器。更值得一提的是,青花瓷器已成为我国外交礼仪上的珍贵礼品。如美国总统尼克松1972年访华时,周恩来总理送给他一套名贵青花餐具;1978年10月邓小平副总理访日以青花文具礼赠日本皇太子、福田首相。

现代景德镇青花瓷器从总体上看,釉质白里泛青,青料发色青翠,造型美观大方,装饰有古朴典雅的艺术效果。在众多的青花品种中,人民瓷厂生产的“青花梧桐餐具”是青花瓷中的代表产品。它由数十件乃至一百几十件大小不同、器型各异的瓷器配套组成,器型轻巧大方,轮廓秀丽匀称,线条工整细腻,色彩和谐诱人。

“梧桐”是指青花传统画的名称,“梧桐”为呈吉祥之意,这是根据我国民间传说“梧桐引得凤凰来”的美句而定的。画面通过点、线、面的巧妙结合,对江南的园林风光做了理想的描绘:近处是石桥杏仁、花鸟树林、楼台亭阁,远处是层峦叠嶂、平波荡舟,如此湖光山色,确有“白浪青峰非人间”的意境。艺人运用中国画散点透视法,将繁杂的景、物、人铺叙在一幅画面上,运用吊珠图案装饰,中间衬以民间象征吉祥的“八宝”图案纹样。整个画面构思深邃,寓意深刻,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和东方艺术风格。优秀画面除“梧桐”外,还有芙蓉、海棠、满莲、敦煌、双龙、锦葵、金鱼等装饰,或丰满严谨、端庄秀丽,或挥洒自如、诗情画意,令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1979年人民瓷厂生产的青花梧桐餐具荣获国家优质产品金质奖,1984年又荣获法国莱比锡、捷克布尔法、波兰波兹南国际博览会三枚金质奖章。

【款识】

我国古代青花瓷,绘画装饰清秀素雅,瓷器底部的文字,图案款识种类繁多,各个时期的款识均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根据青花瓷款识的形式、种类来看,主要可分为纪年款、吉言款、堂名款、赞颂款和纹饰款五大类。

(1)纪年款

在青花瓷上,用写、刻、印等方法标明瓷器烧造年代的款识,称为纪年款。我国古代瓷器款识,以纪年示为主,纪年款又帝王年号的年款和以天干地支表明年号的干支款两类。明代永乐年间,在青花瓷上开始出现纪年款,篆书字体飘逸流畅,边饰莲瓣纹。宣靖款端庄刚劲。成化款铁划银钩,釉面有云蒙气。嘉靖款笔画粗重,劲中藏秀。前人曾将明代纪年款归纳为:“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五句话。清代康熙款字体工整,青花料色明丽。雍正款楷书苍劲有力,格式讲究。乾隆、嘉、道光款多为篆体,字体排列紧密,犹如一枚篆印。近代款识中“江西瓷业公司”款较多,楷书秀逸,其中还有英文款识“CHINA”,是近代出口瓷的标志,是青花中最早使用的英文款。民窑青花瓷的纪年款很少,有“大明年造”等,字体草率。书写得很随意。

(2)吉言款

书写含有吉祥寓意的词句,民间青花瓷上常普遍见到。字体多为行草,潇洒飘逸,一气呵成。“福寿康宁”、“长命富贵”、“万福攸同”等语句表达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3)堂名款

以典雅的堂名、人名书写在瓷器上,作为私家收藏的标志。有“浴砚书屋”、“若深珍藏”、“白玉斋”等。堂名款瓷的制作精良,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4)赞颂款

寄托了陶瓷艺术对瓷器的喜爱之情,如“玉石宝珍”、“今古珍玩”、“昌江美玉”等。“哥瓦弟玉”四字款,清新俊逸,很有意思。“瓦”即陶,比瓷器历史悠久,是为大哥,而瓷又比美“玉”更洁白光润,“玉”就只能屈居为“弟”了。

(5)纹饰款

又叫“花样款”,以简练的图案装饰器底,为民间青花瓷的特色款识,与篆刻中的“肖形印”有异同工之妙。图案有博古图、暗八仙、八吉祥等。纹饰款中的“豆干款”为菱形框架结构,犹如现代建筑中的高楼大厦,是民间作坊的记号,又叫“花押”。

什么是青花瓷及年代介绍


青花是我国陶瓷装饰中发明较早的方法之一,名列景德镇四大名瓷之首。创烧于唐代河南巩县窑,元代在景德镇成熟发展。明代诗人周晋的一首《咏瓷花》词:“如轻云宿墨,似春葓泛幽;甚可夸,浮梁瓷器白无瑕,巧借蓝色写青花。”

青花属釉下彩,以氧化钴为着色剂,在坯体上绘画后罩以透明釉,在1320度高温一次烧成。青花可分青釉青花、本釉青花和白釉青花。元明清三代数朝的官、民窑青花瓷各具时代特征和艺术风格。

青花瓷是明清瓷器生产的主流,以江西景德镇为中心,官窑和民窑都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明初青花瓷还带有元代粗犷豪放的遗风,色泽偏暗。永乐、宣德两朝是明代青花瓷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这两朝青花瓷典雅秀丽,色泽浓艳幽深,呈色如宝石蓝般鲜艳。自成化开始,青花瓷变得精巧轻盈,色泽淡雅稳定,赢得了后人极高的评价。明代后期,景德镇的青花瓷在规模上有了更大的发展,数量远远超出了明初洪武至正德时的官窑青花烧造总数。青花呈色蓝中泛紫,发色浓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明末由于局势动荡,青花瓷的生产也每况愈下,官窑传世品很少见,多是制作粗率的民窑产品。清代是青花瓷发展的鼎盛期,以康熙青花最为卓越。康熙青花质量上乘,呈色翠蓝,浓淡层次分明,有“青花五彩”的美誉。雍正青花以质地优良、细巧精致而著称,呈色艳丽,但不如康熙时的丰富。乾隆青花以正蓝为主,色泽明艳稳定,无晕散现象。因粉彩瓷的逐渐增加,青花瓷自乾隆后期慢慢衰退了。道光时曾一度复兴,但主要是仿康熙青花瓷,青花呈色浮躁,釉面疏松。

如何通过烙印辨别青花瓷的制作年代?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这首《青花瓷》大家想必都很熟悉吧,看看这歌词的描述,把它的特点都描述出来了。今天就来和大家说说我国瓷器中非常有名的青花瓷,还如何通过烙印辨别青花瓷的制作年代?

元延祐青花

元延祐青花(1314—1320)

延祐青花有施青白釉、用国产青料这两个显著特点。此件的画法采用勾勒点染,减笔没骨,其用笔富于变化,点线面结合,画面和谐有动感。

元至正青花

元至正青花(1341—1368)

至正青花,也称“典型元青花”,用源于西亚的钴(苏麻离青料),在胎坯上绘彩作画,施上透明釉,经高温烧制,其绘彩变成了鲜丽的靛青色,这就是流芳至今的青花瓷器。至正时期的青花开创明清色彩缤纷的彩瓷世界之先声。

明初(洪武、建文)青花

明初(洪武、建文)青花(1368—1402)

发色有的淡蓝,有的泛灰。细节上,蕉叶的中梗留白;花瓣留白边较之元代更明显清晰;牡丹叶子“缺刻”部位较深,不如元代的肥硕;菊花绘成“扁菊”,花蕊以方格纹表现;龙纹仍是细长身,但除了三四爪外,已出现五爪,爪形似风轮,气势不如元龙凶猛矫健。辅助纹饰的如意云头由元代的三阶云改为二阶云;莲瓣纹内多绘佛家八宝(元代多绘道家杂宝)。碗、小盘多绘云气纹,仅绘于器物外壁的上半部。器物底足多平切、砂底无釉见窑红。未出现年款,带款的器物也极少。

明永乐、宣德青花

明永乐、宣德青花(1403—1435)

此期所用青料,以苏勃泥青为主,多见“铁锈斑痕”。纹饰多见各种缠枝或折枝花果、龙凤、海水、海怪、游鱼等。胎质较以前细腻致密。釉质肥润,多见橘皮纹。宣德青花数量大、品种多、影响广,故有“青花首推宣德”之说。

明正统、景泰、天顺青花

明正统、景泰、天顺青花 (1436—1464)

正统初即多次下令“禁造官样瓷器”,故这一时期瓷器数量较少,被称为陶瓷史上的“空白期”。

明中期青花

明中期青花(1465—1521)

成化和弘治中期以前使用平等青,发色淡雅。弘治晚期与正德则发色灰蓝。但此期也有个别器物发色浓艳,有铁锈斑。纹饰布局前期疏朗,后期繁密,多画三果、三友、九秋、高士、婴戏、龙穿花等。花叶似手掌撑开状;叶子多齿边,花叶均无阴阳正反;十字宝杵、阿拉伯文等伊斯兰教内容的纹饰多见。

明嘉靖、隆庆、万历青花

明嘉靖、隆庆、万历青花

明嘉靖、隆庆、万历青花(1522—1620)

此期独具特色的是使用回青料。纹饰除传统的仍流行外,道教色彩的纹饰大量增加,如云鹤、八仙、八卦、道家八宝等。花组字为独具特色的纹饰。此外还有婴戏、高士、鱼藻图等。婴戏图的娃娃头前额突出明显。胎、釉均是小器细、大器粗。大器较多。八角形、四方形、六角形、上圆下方式葫芦瓶等异型器多见。

明天启、崇祯青花

明天启、崇祯青花(1621—1644)

天启年款器甚少,此期的纹饰较疏朗,生活气息较重。胎体厚重、胎质粗松、器形不规整、器底粘砂、塌底、跳刀痕等已成时代特征。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藏友们看出来了吗?

以上是由基收藏网搜集整理的“如何通过烙印辨别青花瓷的制作年代?”的相关知识,更多收藏知识,请持续关注我们。

青花瓷的介绍及鉴赏技巧


青花是运用天然钴料在白泥上进行绘画装饰,再罩以透明釉,然后在高温1300摄氏度上下一次烧成,使色料充分渗透于坯釉之中,呈现青翠欲滴的蓝色花纹,显得幽倩美观,明净素雅。青花是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瓷器装饰,是釉下彩瓷的一种,也是我国陶瓷装饰中较早发明的方法之一。 

清代龚轼在他的《陶歌》中这样称赞青花瓷:“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由来太极生”。

【鉴赏】

古代陶瓷款识,是鉴定其制作年代的重要依据,由于历代青花瓷的款识的字体、写法、料色和风格都有其显著的特点,因此,只要掌握了款识的基本规律,就能准确地判断古瓷的时代、窑口。古代青花瓷款识中的书法、图案,对于书画、篆刻艺术的创新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特点】

青花是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瓷器装饰,也是我国陶瓷装饰中较早发明的方法之一。其特点一是着色力强,发色鲜艳,呈色稳定;二是纹饰永不退色;三是丰富多彩,明净素雅,有中国水墨画的艺术魅力;四是不含铅、砷等有毒元素,对人体无毒副作用;五是不但适合装饰餐、茶具等日用瓷,而且也适合装饰花瓶、大缸等陈设瓷;六是其制作原料含钴天然矿物蕴藏丰富。

【历史】

青花瓷器起始于唐宋,但了元代,景德镇青花瓷器的制作已经成熟,这是我国制瓷史上的时代的进步。元代以前,影青刻花的运用较为普遍,自庄重浑厚的青花出现以后,影青刻花的装饰变便渐渐退居次要地位。明代永乐、宣德年间,成化年间,嘉靖、雍正、乾隆三朝的青花,以康熙朝的青花最为突出,有莹澈青翠、明亮静丽的艺术效果,因此在明清两代,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备受人们喜爱,成为帝王嫔妃、达官贵人的必备之物。就连欧洲人也常以珍藏青花瓷来炫耀自己的富有。据说15世纪的萨克森国王,竟用4队近卫军向邻国君主换取12个青花瓷瓶,来取悦新的王后。 

新中国成立后,景德镇的青花瓷器继承历代优秀传统,开发了清新、明丽、具有时代气息的新品种,在礼品瓷、展品瓷盒内外销商品瓷等方面,都获得了显著的成效。不但国家机关、人民大会堂和我国驻外100多个使馆选用了青花瓷器,全国各大中城市的宾馆、饭店,甚至单位团体、家庭等几乎都用青花瓷器。更值得一提的是,青花瓷器已成为我国外交礼仪上的珍贵礼品。如美国总统尼克松1972年访华时,周恩来总理送给他一套名贵青花餐具;1978年10月邓小平副总理访日以青花文具礼赠日本皇太子、福田首相。 

现代景德镇青花瓷器从总体上看,釉质白里泛青,青料发色青翠,造型美观大方,装饰有古朴典雅的艺术效果。在众多的青花品种中,人民瓷厂生产的“青花梧桐餐具”是青花瓷中的代表产品。它由数十件乃至一百几十件大小不同、器型各异的瓷器配套组成,器型轻巧大方,轮廓秀丽匀称,线条工整细腻,色彩和谐诱人。 

“梧桐”是指青花传统画的名称,“梧桐”为呈吉祥之意,这是根据我国民间传说“梧桐引得凤凰来”的美句而定的。画面通过点、线、面的巧妙结合,对江南的园林风光做了理想的描绘:近处是石桥杏仁、花鸟树林、楼台亭阁,远处是层峦叠嶂、平波荡舟,如此湖光山色,确有“白浪青峰非人间”的意境。艺人运用中国画散点透视法,将繁杂的景、物、人铺叙在一幅画面上,运用吊珠图案装饰,中间衬以民间象征吉祥的“八宝”图案纹样。整个画面构思深邃,寓意深刻,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和东方艺术风格。优秀画面除“梧桐”外,还有芙蓉、海棠、满莲、敦煌、双龙、锦葵、金鱼等装饰,或丰满严谨、端庄秀丽,或挥洒自如、诗情画意,令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1979年人民瓷厂生产的青花梧桐餐具荣获国家优质产品金质奖,1984年又荣获法国莱比锡、捷克布尔法、波兰波兹南国际博览会三枚金质奖章。

【装饰】

青花陈设瓷装饰更为精美,如绘有苏州园林、北京天坛、颐和园、桂林山水、庐山风景、“四美图”、“史湘云就最少要眠”等纹样的千件青花缸、万件和超万件青花瓶,画面生动,料色层次清晰,装饰别具一格。 

民间青花是来自民间、淳朴活泼的一种青花瓷器装饰形式。民间青花最大特点在于用笔流利豪放、点染错落有致。如画山水小景,仅两棵杂树,一个山坡,一条小溪,着笔不多,却把幽静秀丽的大自然美景描绘的意趣无穷。不少婴戏图中的小孩,五官发眉可以完全不着笔墨,只在圆圈商洛以浓料就成小孩的头部,天真活泼的形态却表现得惟妙惟肖。

【款识】

我国古代青花瓷,绘画装饰清秀素雅,瓷器底部的文字,图案款识种类繁多,各个时期的款识均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根据青花瓷款识的形式、种类来看,主要可分为纪年款、吉言款、堂名款、赞颂款和纹饰款五大类。 

(1)纪年款 

在青花瓷上,用写、刻、印等方法标明瓷器烧造年代的款识,称为纪年款。我国古代瓷器款识,以纪年示为主,纪年款又帝王年号的年款和以天干地支表明年号的干支款两类。明代永乐年间,在青花瓷上开始出现纪年款,篆书字体飘逸流畅,边饰莲瓣纹。宣靖款端庄刚劲。成化款铁划银钩,釉面有云蒙气。嘉靖款笔画粗重,劲中藏秀。前人曾将明代纪年款归纳为:“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五句话。清代康熙款字体工整,青花料色明丽。雍正款楷书苍劲有力,格式讲究。乾隆、嘉、道光款多为篆体,字体排列紧密,犹如一枚篆印。近代款识中“江西瓷业公司”款较多,楷书秀逸,其中还有英文款识“CHINA”,是近代出口瓷的标志,是青花中最早使用的英文款。民窑青花瓷的纪年款很少,有“大明年造”等,字体草率。书写得很随意。 

(2)吉言款 

书写含有吉祥寓意的词句,民间青花瓷上常普遍见到。字体多为行草,潇洒飘逸,一气呵成。“福寿康宁”、“长命富贵”、“万福攸同”等语句表达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3)堂名款 

以典雅的堂名、人名书写在瓷器上,作为私家收藏的标志。有“浴砚书屋”、“若深珍藏”、“白玉斋”等。堂名款瓷的制作精良,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4)赞颂款 

寄托了陶瓷艺术对瓷器的喜爱之情,如“玉石宝珍”、“今古珍玩”、“昌江美玉”等。“哥瓦弟玉”四字款,清新俊逸,很有意思。“瓦”即陶,比瓷器历史悠久,是为大哥,而瓷又比美“玉”更洁白光润,“玉”就只能屈居为“弟”了。 

(5)纹饰款 

又叫“花样款”,以简练的图案装饰器底,为民间青花瓷的特色款识,与篆刻中的“肖形印”有异同工之妙。图案有博古图、暗八仙、八吉祥等。纹饰款中的“豆干款”为菱形框架结构,犹如现代建筑中的高楼大厦,是民间作坊的记号,又叫“花押”。

【色料】

“苏麻离青”又称“苏尼勃青”,是元末明初景德镇青花瓷器使用的一种优质色料,据专家考证来自于伊拉克。 

明代永乐年间,郑和七次下西洋从伊斯兰地区带回一批“苏尼勃青”料,这种青料含有高铁低锰,在适当的火候烧造下呈现出蓝宝石般的鲜艳色泽来,同时又因含铁高,在烧制过程中在青花上会出现黑斑点,平添了几分自然美,这也是永乐青花瓷器的一大特色。

青花瓷的鉴赏及收藏要领


青花瓷的鉴赏及收藏要领。

广东博物馆艺术部主任黄静对中国陶瓷有着20余年的研究经历,日前接受了记者的专访,向读者介绍了青花瓷的鉴赏及收藏要领。

成熟的青花瓷

出现在元代景德镇

记者:青花瓷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特殊地位。关于青花瓷的历史溯源,存在很大的争议,有人认为肇始于唐或宋,也有人称起始于元。在您看来,青花瓷的源头在哪个历史时期?

黄静:青花瓷最早出现在唐代,唐代的巩县窑就开始使用含有钴的蓝釉彩来装饰陶瓷器,但是唐代青花瓷的制作还不成熟,量不大,对后代的影响也小。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到了元代后期,由于国际上,特别是西亚对青花瓷的大量需求,并且得到了来自于波斯的优良青花料苏麻离青(简称“苏料”,是来自伊拉克的一种青料),青花瓷器才开始成熟并被规模生产出来。

记者:青花瓷工艺能在元代逐步成熟,还有什么历史原因?

黄静:这不得不感谢元代的开创者,即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族。他们是游牧民族,对白色和蓝色青睐有加,这代表着圣洁与干净。所以说,我们要想真正掌握青花瓷的鉴赏要领,除了要懂得青花本身的工艺史,还要熟知与工艺史相对应的社会史,包括当时的文学艺术、市井风俗、政治活动等。

记者:能否结合明代,再谈一下当时的工艺如何与社会生活互动?

黄静: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个从底层走出来的平民皇帝,是吃过苦的,深知劳苦大众之艰辛,所以他在安排祭祀等政治活动时,就取消了金银器的使用,改用瓷器。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包括青花在内的瓷器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再看明晚期的青花瓷,纹饰中出现了戏剧故事,而这又与当时戏剧的勃兴分不开,再次证明青花瓷工艺的发展与社会生活贴得很紧,不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就很难理解青花瓷为何出现了这样那样的新工艺。

鉴赏青花瓷

看器形胎釉纹饰和款识

记者:具体到鉴赏的细节,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黄静: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既要看器形与胎釉,又要看纹饰与款识。就器形而言,元代多大罐与大盘,而明代的罐与瓶变得修长,而到了清代,器形就更复杂多样了。就胎而言,元代因为工艺水平不够高,胎相对粗糙,而康熙时期的胎就很精细。就釉而言,元到明的青花瓷釉有淡淡的泛青色,而康熙以后则比较白。

记者:那应该怎么样从纹饰方面鉴赏青花瓷?

黄静:元代的青花瓷纹饰丰满,层次丰富,且繁而不乱,而到了明晚期,青花瓷上的人物形象多了起来。对纹饰的鉴赏最重要的是看青料,康熙年间,工艺师对青料的使用达到了最高水平,纹饰显得淡雅青翠。当时纹饰借鉴了国画的技法,比如山水画皴法的使用,再加上当时康熙皇帝很开明,鼓励追求个性,纹饰的个性就特别突出。而随着国门的逐渐打开,西方的审美原则逐渐影响到青花瓷的纹饰表现,且这种影响越来越大,比如西方的造型方法就在青花瓷上运用得多了起来。

记者:青花收藏入门者该如何尽快提升自己的鉴赏及辨别真伪的水平?

黄静:现在,陶瓷收藏界的赝品越来越多,造假的本领也越来越大,这就对收藏者辨别真伪的能力形成越来越大的挑战。对此,我想强调三条建议。首先,收藏爱好者要多到博物馆去看实物,博物馆的级别越高越好,因为这意味着藏品的规模大、规格高、水准严。其次,多看各大博物馆整理或出版的图书资料。现在市场上关于青花瓷的出版物很多,但真正有水准的占少数,应该选择那些真正有实力的鉴赏家写的书。第三,最好能去窑址实地考察,借此获得亲身感受。有些人提出通过瓷片练习鉴别瓷器的眼力,其实,瓷片也不可靠,造假也很普遍。

青花瓷图案装饰及颜料饰用


明清期间,青花瓷器的主产地集中于江西景德镇。由该镇产出的青花瓷制品,品类花色众多,质料上乘。从外观上看,其大多数产品型制作工规整,轮廓自然舒展,装饰图案线条流畅而富于变化。当中特别要以那些贡品官窑(明代称“御器厂”,清代称“御窑厂”)器和部分“官搭民烧”器为其代表。此类瓷作皆为瓷中精品。这些精品瓷作,首先在制胎、拉坯及修坯方面,操作流程要求极其严格,工艺十分考究。因此成品瓷,胎土匀净,胎质洁白坚密。而在器表图案装饰方面,更是一展两朝画师之所长,他们对瓷胎上的画作进行缜密地推敲,并予以合理布局。

随着时代的变迁,两朝画师所用青花颜料(氧化钴)在不同阶段也不尽相同。既有采用明代早中期从阿拉伯(伊拉克)等地区购进的进口“苏麻尼青”料;也有明中期以后取自国内新疆的“回青”料、浙江的“浙青”、江西的“平等青”和云南的“珠明料"";还有明至清代民窑最常用的江西“石子青""等青料。国产青料的使用,早在明代早中期民窑青花瓷图案中就有所反映。如明成化年的“青花夔龙纹盖罐”,既是明中期典型的民窑器,所用青料就是国产“石子青”,其发色蓝中带灰。而此时官窑器的青料仍以进口料为主。到明成化年后期,由于进口“苏麻尼青”料的严重匮乏以至枯竭,官窑器上的图案也必须以国产青料来作画。成化晚期的官窑器,基本上采用的是呈色淡雅清亮产自江西的“平等青”。为能达到青料发色的完满,瓷艺匠师们,只能在原有民窑国产青料的使用基础上加大研发力度。他们经过在画作中的长期实践,创造性地用国产钴料研配出各种不同色阶,因而得到了迅速地推广及运用,最终摆脱了进口青料在青花产业上的局限。

“苏麻尼青”料与优质国产料的相继应用,使画师们能更充分地运用其手中的丹青妙笔,在作画时挥洒自如,尽情地采用勾、描、填、涂、抹、皴等行笔技法。凡在瓷胎上绘制花鸟鱼虫、山涧溪流、海浪祥云、怪石芭蕉、草木瓜果或是楼台水榭、神仙佛道、飞凤游龙、瑞兽八宝、刀马人物以及人物故事、玩婴嬉戏等诸多的装饰图案,均能展示出他们高超而深厚的艺术功力。

明早期永乐、宣德年的官窑瓷器,纹饰题材日趋丰富,以动植物图案为主要装饰,作画用进口“苏麻尼青”料。如“青花花果带盖梅瓶”,为明永乐官窑传世品。通高41.2厘米、口径5.5厘米、底径12.2厘米。瓶设钟式宝珠纽盖、溜肩鼓腹,腹上提、胫内敛。器表青花图案发色浓艳,大小不均深陷胎骨中的黑褐色斑点,不规则地散布于略带晕散的花果叶蔓之中。盖面绘缠枝莲与折枝海棠纹,肩部勾画变形覆莲瓣纹。主题纹饰或以双勾填色或以平涂勾边的写实技法,将叶蔓、花朵、石榴、枇杷和桑椹等花果描绘的鲜嫩欲滴,香气四溢。而胫部则以平涂勾边,细描叶脉纹来绘制重叠上仰的蕉叶纹一周,该纹象征环抱托起之寓意,使梅瓶挺拔而显稳重。

“青花海水白龙纹扁瓶”,明宣德官窑传世品。通高47.4厘米、口径8.1厘米、底径15.7厘米。直口、束颈、溜肩、圆扁腹。颈部饰青花缠枝牡丹花纹,以单勾平涂技法绘成,颈下肩部书横向“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器腹满饰勾边露白青花海水波涛,使蓝白相间的波涛翻腾汹涌、层次分明。青花发色浓艳深蓝,亦有小颗粒黑褐色晶斑散布于图案之间。主题纹为一条穿波戏浪回首观望的白龙,白龙轻舒利爪,回首开口,舞动劲键的躯体,搏浪前行,神态威猛,极富动感。

“青花一束莲纹折沿盘”,明宣德的传世品。高7.9厘米、口径44.8厘米、底径29厘米。折沿、弧壁、深腹、圈足。沿面绘青花海涛浪花纹,海涛以单线细描,浪花双勾露白。这种蓝白互用的表现手法,尽显浪涛汹涌澎湃之立体感。内壁平涂勾边,饰一周青花缠枝莲纹,莲花绽放、叶蔓繁茂。盘内心主题纹为青花一束莲。朵花、叶蔓分别以双勾填色、一笔点画绘制而成。青花呈色浓艳,图案运笔细腻流畅。

进入明中期后,纹饰发展趋于多样化,除动植物纹外,人物和景物装饰图案也较常见。此时的官窑器,最善用由“回青与石子青”配制而成的国产混合青料,“佛头青”是此时最上乘的青料,其发色深蓝泛紫,清亮艳丽。“青花云龙纹罐”,明嘉靖官窑传世品。通高52.8厘米、口径24.7厘米、底径30厘米。直口圆唇、溜肩、鼓腹,平底略凹。颈之间书“大明嘉靖年制”横向楷书款。肩部巧用勾边填色技法,饰以青花缠枝莲纹。腹部主题纹,亦以勾边填色之法绘制出青花双龙庆寿图。双龙腾空飞舞,张口瞪目,首尾相随,龙首与龙尾之间草书一“寿”字。整体纹饰布局繁满,龙文虽矫健生动,但图案线条较前朝龙纹比照仍觉力度欠缺。

“青花人物龙凤纹盘”,明万历官窑传世品,足底书“大明万历年制”楷书款。高5.5厘米、口径32厘米。撇口、弧壁、浅腹、圈足。内壁饰青花双龙凤火珠云气纹,青花主题神仙人物纹绘于盘心。主题人物纹与辅助龙凤纹,皆以勾边填色绘画而成。人物清瘦高古,衣无折皱,眉目迷蒙,给人某种神秘之感。龙凤纹体态修长,飞舞飘逸。

我国青花瓷器的图案装饰工艺,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至清代时已经完全成熟。此时官窑和民窑器的图案题材不仅广泛,而且绘画更为精湛。清康、雍、乾三代,是青花瓷发展中的又一鼎盛时期。“康乾盛世”,为了满足皇族的需求和高档瓷的外销,御器厂开始实施“官搭民烧”制度,至此形成了清初制瓷业“百花齐放”、“官民竞市”的繁荣景象。清代官窑器所用青料,为色泽深蓝闪黑或灰蓝淡雅的珠明料和浙青料;而石子青料则为民窑最善用的青料。这些国产青料着色稳定,质佳量足,在青花瓷产业中已无可替代。如清康熙民窑“青花如意开光牡丹纹将军罐”,1984年,广东省东莞市大朗松山乡出土。通高41厘米、口径13.5厘米、底径18.8厘米。设白釉瑞兽纽盖,直口,短颈,丰肩鼓腹,广平底。采用国产石子青料作画,青料深蓝闪灰。盖、颈部分饰青花缠枝牡丹与缠枝莲纹,腹绘四对称如意头开光,内饰蓝白青花缠枝牡丹各一朵,底足处饰四朵互对上仰的荷花。取蓝地留白、勾边的绘画技法,使图案布局疏密有序,大大增强了花卉图案的立体感。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青花瓷起源及辨别》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青花瓷起源及辨别》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青花瓷砚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