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清代霁蓝釉瓷器的鉴别 > 导航 >

清代景泰蓝的发展

清代景泰蓝的发展

清代霁蓝釉瓷器的鉴别 清代瓷器鉴别 中国古代瓷器的发展

2020-07-03

清代霁蓝釉瓷器的鉴别。

清代是景泰蓝发展的又一高峰。康熙时期就设立了“珐琅作”,制造各种御用器物,这时期制作的器物规模大、品种多,而且技巧精细,风格由粗犷向鲜明、华丽、清秀方面演变,制品更加结实实用。

到了雍正时期,景泰蓝工艺进一步发展,早期风格于康熙差不多。直至乾隆年间,景泰蓝工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一时期,景泰蓝制品在皇宫内比比皆是,小到床上使用的帐钩,大到屏风,甚至高与楼齐的佛塔,以及日用品,桌椅、床榻、酒具、砚、匣、笔架、建筑装饰、宗教用品等等,无所不备。多采用的物质材料“分上、中、下三等,上等者金胎金丝,中等者银胎银丝,下等者铜胎铜丝”;掐丝技术有了大的提高,各种锦纹丝地卷曲自如,而且开始使用手摇压丝机,达到了空前的匀称精美;花鸟草虫图案更加生动多姿,龙凤图案越显刚柔相济,整体趋向精美细秀,而且出现利用文人名画掐丝的作品;釉料品种丰富,粉碎技术也有很大提高,研磨更加精细,对点润技术的提高和作品的表现力起到很大的作用,制品的砂眼也大大减少。风格上不仅继承发展了明代景泰蓝豪华、古典、雅致的民族风格,而且也开始转变为纤巧绮丽,镀金技术远胜明代,镀金厚重,越显“圆润结实,金光灿烂”。乾隆时期可谓清代掐丝珐琅的鼎盛时期。

嘉庆初期,景泰蓝基本上保持了乾隆时期的风貌,但已经开始衰落,一直到道光年间遗存的作品数量很少。但同时,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民间铜胎掐丝珐琅制品受到西方人的青睐,开始作为重要商品出口外销,这也使得民间珐琅工艺稍有恢复和发展,咸丰年间景泰蓝作坊有德兴成、全兴成、天瑞堂等数家,精心研究制作景泰蓝,才开始有所兴盛。光绪时期,景泰蓝在国际市场上已是颇有名气。在这种对外贸易经济的刺激下,除了官营珐琅作坊外,民间也纷纷开商号和店堂,诸如老天利、宝华生、静远堂、志远堂等。1904年,老天利生产的“宝鼎炉”在美国芝加哥世界博览会上获得一等奖(后又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再次荣获一等奖)。自此,景泰蓝在国际上声誉大振,各国纷纷前往争购 ,出现一派繁荣景象。但清朝晚期的这一繁荣景象只是昙花一现,很快又进入了不景气的困境之中。

从总体来看,清朝对景泰蓝工艺的发展还是起到很大的作用。清初景泰蓝工艺缺乏独创性,无论造型、色彩和装饰大都沿袭明代的风格;清中后期,由于宫廷皇室的奢华,对景泰蓝工艺影响很大,这时期的制品造型丰富,表现内容题材广泛,色彩也较明代丰富,可以说是景泰蓝工艺发展的一个新的纪元。但也由于景泰蓝在清中期以前大都为宫廷所供奉,所以就其造型、装饰、色彩及做工而言,总体感觉上过于繁琐、过于奢华。

民国至解放前,由于整个国家和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时期,在这个战乱的年代,景泰蓝工艺及行业也基本上处于徘徊、低落的状态。这个时期的景泰蓝就风格而言没有什么自身的特点,沿袭的是清代的风格,而就其表现的内容而言,由于外国人的购买,所以出现了一些洋人宗教用品和百姓的日常用品。原料物质成本的提高、购买力的削弱、从业人员的急剧锐减等,都使得景泰蓝行业奄奄一息。

taoci52.com扩展阅读

景泰蓝大师谈景泰蓝


国家工艺美术大师、被称为“景泰蓝第一人”的张同禄大师作品展前一段时间在广州举行,记者日前专访了从北京来广州的张同禄。

张同禄认为,景泰蓝市场目前正面临低谷。他说,20世纪90年代以前,景泰蓝产品基本上都是出口,国内市场很少见到。但此后,市场放开,一些粗制滥造的小作坊大量涌现,使得市面上的产品质量和艺术水平急速下降。一些出口到德国的景泰蓝甚至出现“流泪”现象,原来是小作坊制作的景泰蓝灯罩质量不过关,颜色崩掉后只好用蜡补上,结果遇热后蜡全部流了下来。业内人戏称景泰蓝为景太烂。

那么,作为国家艺术珍宝的景泰蓝又该如何发展呢?张同禄表示,景泰蓝一定要在造型、材料、题材等方面不断创新,走精品路线才有出路。

令人欣喜的是,随着人们收藏范围的扩大,景泰蓝珍品的艺术价值也越来越被收藏界看好。广东省工艺美术珍品馆的谭馆长表示,随着大师们在技术上的改造和创新,景泰蓝的行情看涨。上世纪70年代以1000元出口到新加坡的一件张同禄大师的作品,如今的市场价格已飙升至5.7万美元。

收藏贴士

收藏景泰蓝,一是看年代,景泰蓝生产成本高,不像瓷器那样官窑民窑大批量生产,因此能够完好保存至今的景泰蓝很少。明代以前的珍品已不可求,明清的遗物就足够珍贵。

二是看器型,大型的以人物、动物为最好;其次是炉、瓶,造型奇特,以有出戟、附件为佳;再次是碗、碟、杯等。

三是看工艺,景泰蓝的掐丝十分重要,应选择掐丝细密、纹丝华丽、图案清晰、主题分明的。珐琅釉由于历史的原因,明代器的珐琅质厚,色透,砂眼凹坑大而多。清初器的珐琅也有砂眼,但比明代显著改进,珐琅质厚但不透。清末民国,珐琅稀薄,但砂眼几乎消失。火镀鎏金的色彩:明代器金厚,色泛红;清初器金薄,色泛黄;清末金色泛白;近现代采用电镀工艺,金更薄。当然,在现代作品中,最主要的还是要收藏名家名作。

景泰蓝的鉴别


泰蓝亦称“掐丝珐琅”,是一种金属与陶瓷相结合的器皿。景泰蓝是用细扁铜丝做线条,在铜制的胎上掐出各种图案花纹,再将五彩珐琅点填在花纹内,经烧制、磨平、镀金而成。其外观晶莹润泽,鲜艳夺目。

关于景泰蓝的起源,考古界至今没有统一的答案。一种观点认为景泰蓝诞生于唐代;另一种说法是元代忽必烈西征,从西亚、阿拉伯一带传入中国,先在云南一带流行,后得到京城人士喜爱,才传入中原。但有一点为学术界公认:明代宣德年间是中国景泰蓝工艺大放异彩的时期,景泰年间更是继承了宣德时期景泰蓝制作工艺优点,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达到辉煌阶段。“景泰蓝”一词也由此而产生。

收藏景泰蓝,除了认清年代外,在器型的选择上应以人物、动物为首;其次是炉、瓶,且须造型奇特,以有出戟、附件为佳;再次是碗、碟、杯等。景泰蓝的掐丝十分重要,应选择掐丝细密、纹丝华丽、图案清晰、主题分明或仿青铜器纹饰及双勾的缠枝花卉纹等器物。在观察珐琅釉时,必须考虑到历史的原因:明代器的珐琅质厚,色透,砂眼凹坑大且多;清初期的珐琅也有砂眼,但比明代有显著改进,珐琅质厚但不透;至清末、民国,珐琅稀薄,但砂眼几乎消失。火镀鎏金的色彩:明代器金厚,色泛红;清初器金薄,色泛黄;清末金色泛白;近现代采用电镀工艺,金更薄。上世纪60年代开始,景泰蓝出现仿制品,主要仿造清代乾隆以后的器物。景泰蓝使用的主要颜料为珐琅色料,伪造者为降低成本,往往用其他色料代替,伪造的一般方法是:先制成铜胎,并用铜丝掐成各种图案,接着将普通颜料研末后填入灼烧,烧成后镀金,再用细石将表面的硬棱磨掉。各道工序完成后还要在其表面涂上一层杏干粥,使其生锈。数十天后把表面的锈除去,再用胭脂油擦一遍,其颜色和光润程度可与旧器物相混淆,但藏家只要仔细观察,便能分辨真伪。

瓷胎景泰蓝


我们知道脍炙人口的中国景泰蓝其工艺名称叫铜胎掐丝珐琅,所以它是铜胎或金属胎。但你见到过瓷胎的景泰蓝吗?图中的瓷胎掐丝珐琅印泥缸便是一例。

该印泥盒直径12.7厘米,高6厘米,其外观造型极像清代康熙年间产品。但细观之下盒盖与盒底的吻合处,大小一致,没有康熙印泥盒(缸盖红)盒盖略大一圈的特点。同时盒底部与盖吻合的铸口处较薄,随之内壁再向外侧凸出,形成一个弧度如“5”,内是凹形圈底。

该盒的瓷胎洁白细腻,结构紧密,分量较重。叩之声音尖细,犹如金声(金属声音)。说明该瓷胎配方,烧制精密,温度高,几乎看不到车制瓷胎时的旋痕,当然瓷化的程度亦高。其白釉为青白釉色,质亦细洁温润,比之清代康、雍时期来得薄、细而硬朗。

印盒底盖的内壁有釉下青花绘制的樱花,发色鲜亮,有康熙风味。然用笔较小,笔力不逮。瓷胎的外部有以松耳绿珐琅釉为底色,周边掐丝(铜丝)几何形的碎小细花,盒盖中心部位作圆形开框亦是掐丝细小碎花,盒后部掐丝一圈如意头纹,构图疏朗,无底部的掐丝陪衬。丝纹亦细,盘曲绸缪,风格具有鲜明的日本特色。

珐琅釉的釉色较丰富,有黑、粉红、白、宝蓝、草绿等八种之多,质细纯正,较厚,其上有点小沙眼,不规则地分布在珐琅表面,应是提炼不纯的缘故,当然也是我们鉴定该物年代的标准之一。仔细观察珐琅釉的表皮有浅浅的冰裂,比之景德镇仿哥窑的纹片色淡痕浅,稍有疏心易忽略。松耳绿珐琅釉的表层有不规则的大小不一的片状脱落现象,可能是烧制时温差变化所致。然后片状珐琅釉脱落后露出珐琅釉内质,更显出纯净艳丽的玻璃状的珐琅质。该印泥盒无圈足为圆曲弧形的凹底,青白釉上用盖血红彩纵向书写“铃木造”的楷体款,一气呵成,较有力度。

铜胎掐丝珐琅在我国称之为景泰蓝,始于元,盛于明、清。

日本掐丝珐琅品种亦多,称之“七宝砂”,其工艺精美雅致,丝毫不逊于中国的景泰蓝,只是起步的时间较晚而已。而瓷胎的掐丝珐琅以前见所未见,不知厚厚的珐琅质和釉上的铜丝如何粘附于瓷胎之上。

从该瓷胎掐丝珐琅花卉印盒的器型、图案、胎、釉、珐琅、包浆、款识等方面考证,当是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的日本工艺品。鉴于本人见识浅薄,至于该类瓷胎掐丝珐琅器在我国晚清及民国期间是否亦有生产制作,目前尚未知晓和考证,只能待有关专家学者指教。

景泰蓝“厚古薄今”


景泰蓝是明、清两代专为宫廷生产的贵重工艺品,宫廷内设有专门的生产机构,以碗、盘一类为多,也有小型瓶、罐及盒子等,但流传下来数量极少,总计约400件左右。清嘉庆以后,景泰蓝仍没有多大起色。清咸丰、光绪年间,景泰蓝开始作为商品销往国内外,景泰蓝又一度兴盛起来。明清时景泰蓝工艺水平精湛,流传下来的数量又不多,其当然是投资者的首选。笔者认为,由于晚清以前的景泰蓝量少价高,普通收藏者自然无法涉足,所以现代的景泰蓝精品应该会受到一部分人的关注,但从目前市场行情来看却并非如此。

晚清和晚清以前用手工制作的景泰蓝用料十分昂贵,其胎以铜胎为主,亦有用金、银为胎的,珐琅釉多为进口天然矿石、半宝石加工提炼而成,还须鎏金工艺,耗金量也很大,因而它的工艺成本比同尺寸的瓷器要高出数倍甚至数十倍。所以只要一件上档次的景泰蓝,价格就在10万元人民币以上,而且景泰蓝虽硬,但珐琅脆、易碎,且无法修复还原。目前,国内遗存民间的晚清以前的景泰蓝几乎荡然无存。在一些大型古玩商场和艺术品拍卖公司中出现的明清景泰蓝制品,大多都是近年来从海外回流的。另外,从当今市场上所出现的晚清及其以前的景泰蓝器皿的价格看,其与同时代的景德镇官窑瓷器相比,价格低得多,所以它的升值潜力也极大。

与人们对明清景泰蓝的追捧相比,现代景泰蓝大师的作品却出人意料地遭到冷遇。在北京市工艺美术协会近日举办的一次北京工美大师作品拍卖会上, 国家级景泰蓝大师送来了自己的压箱之作,但拍卖会的结果却让他们颇感失望:全场从头到尾仅有7人举牌参拍,卖价也不甚理想。对此,业内人士分析,眼下包括景泰蓝在内的现代工美艺术品收藏情况之所以不如书画,除年代不够久远之外,工美大师知名度不高是最重要的原因。他觉得现在的景泰蓝精品,一般来说价格应该在六七十万元,再往下就是四五十万元,最低也要在10万元以上,才是比较正常的。

什么是景泰蓝?景泰蓝是怎么制成的?


什么是景泰蓝?景泰蓝是怎么制成的?

景泰蓝,历史上称为“珐琅器”,俗称“铜胎掐丝珐琅器”,是一种在铜质胎型上用细扁铜丝掐挂各种花纹,再把珐琅质料的色釉填充在花纹内烧制而成的器物。因皇室烧造金属珐琅器在明景泰时走向成熟,且以蓝色为基调,所以世称景泰蓝。

掐丝珐琅成熟于5至6世纪,从波斯传到阿拉伯、东罗马帝国,元代从阿拉伯传入我国,基本依据就是“大食窑”(宋元时期中国对西亚阿拉伯地区的称谓)。据明洪武二十一年曹昭《格古要论》记载“以铜作身,用药烧成五色花者,与佛郎嵌相似,常见香炉、花瓶、盒儿、盏子之类,但可妇人闺阁之中用,非士大夫文房清玩也,又谓之鬼国窑。”

景泰皇帝为宣德之子,据说,他酷爱铜胎掐丝珐琅的工艺品,不但参与器型图案设计、选择颜色,甚至把生产作坊建在了紫禁城里。这种铜胎掐丝珐琅器的制作在景泰年间得到了巨大发展,尤其是蓝色釉料有了新的突破,有淡白微绿的天蓝、有琉璃般凝重的钴蓝、有蓝宝石般浓郁的宝蓝,多层次的蓝色都被用来做底色,烧成后清新雅丽、高贵华美,形成了特有的艺术风格。景泰蓝也由此变成了这种工艺的标志。

景泰所有御前陈设无不用景泰蓝制作,种类繁多不胜枚举,凡瓷器所能烧制的器物,珐琅器也无不尽有。成化时期宫内景泰蓝的烧制几乎相当,所以景泰蓝的器物在景泰和成化两朝最为常见。其后经历弘治、正德、嘉靖、隆庆四朝,虽延续烧制,可是都因循守旧,在质量上已不能与景泰和成化年间媲美。到清朝乾隆时期,景泰蓝的制作迎来了它的最高峰。

乾隆时期的景泰蓝严格规定只有皇家可以使用,只有少量用于封赏二品以上大员及颁赐给大德高僧、寺庙作供奉之用。这时期的景泰蓝色泽与明代相比,追求艳丽,纹饰复杂,图案喜庆吉祥、题材丰富,广泛用于宫殿的摆设与实用器皿的制作。要特别指出的是偶有一些署有康熙、雍正年款的铜胎掐丝珐琅器物,通过仔细考究我们会发现与乾隆时所烧制器物没什么不同,实际上应该是乾隆制造的掐丝珐琅器上署了康熙、雍正的年款,并不真是康雍朝烧制的。

景泰蓝(珐琅)的收藏一直在收藏家的心中占有重要地位,自古就有“收藏若无景泰蓝,藏尽天下也枉然”之说,由此可见一斑。明清两朝的景泰蓝、珐琅彩等尤为受追捧,在各大拍卖会上频频出现千万天价,近几年现代工艺美术大师的景泰蓝的收藏仍处于洼点,因此有着巨大的升值空间。

景泰蓝主要制作工艺:

第一步:设计

第二步:制胎

制胎是使用延展性好的紫铜片按预先设计好的图纸下料,经裁剪后捶打出不同样式的铜胎,制作过程从头到尾全要用手工完成。

第三步:掐丝

景泰蓝制作好铜胎后,掐丝是主要制作的工序。掐丝工艺,技艺巧妙,全凭操作者的一双巧手和纯熟的技艺,掐饰出妙趣横生、神韵生动的画面,但这绝非易事。

第四步:点蓝

点蓝是依照图案所标示的颜色,用由铜丝锤制成的小铲形工具,一铲铲地填充入焊好的铜丝纹饰空隙中。

第五步:烧蓝

是将整个胎体填满色釉后,再拿到炉温大约800摄氏度的高炉中烘烧,色釉由砂粒状固体熔化为液体,待冷却后成为固着在胎体上的绚丽的色釉,一般要连续四五次,直至将纹样内填到与掐丝纹相平。

第六步:磨光

用粗砂石将釉面磨平,如釉面有凹下的坑洼之处再补点一次釉,经烧熔后用细石磨去火亮,然后用黄石磨。

如有不平之处,仍要用釉料补上烧好,最后用炭磨,整体打磨细腻。

除了上述制作工艺,景泰蓝制作还包括冶金、铸造、绘画、窑业、雕錾、锤、镶嵌等多种工艺,因此它的美不是偶然得来的,是广大劳动人民的汗水及智慧积累制作而成的。

景泰蓝的收藏


景泰蓝亦称“掐丝珐琅”,其用细扁铜丝做线条,在铜制的胎上掐出各种图案花纹,再将五彩珐琅点填在花纹内,经烧制、磨平、镀金而成,外观晶莹润泽,鲜艳夺目。

关于景泰蓝的起源,考古界至今没有统一的答案。一种观点认为景泰蓝诞生于唐代;另一种说法是元代忽必烈西征,从西亚、阿拉伯一带传入中国。但学术界公认的一点是:明代宣德年间是我国景泰蓝工艺大放异彩的时期,景泰年间更是继承了宣德时期景泰蓝制作工艺的优点,并提

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达到辉煌阶段。“景泰蓝”一词也由此产生。

我省藏家吴军科告诉记者,收藏景泰蓝,除了认清年代外,在器型的选择上应以人物、动物为首;其次是炉、瓶;再次是碗、碟、杯等。需要强调的是,景泰蓝的掐丝十分重要。因此收藏景泰蓝时,应选择掐丝细密、纹丝华丽、图案清晰、主题分明的器物。在观察珐琅釉时,必须考虑到历史的原因:明代的珐琅质厚、色透,砂眼凹坑大且多;清初期的珐琅也有砂眼,但比明代有显著改进,珐琅质厚但不透;至清末、民国,珐琅稀薄,但砂眼几乎消失。

上世纪60年代开始,景泰蓝出现仿制品,主要仿造清代乾隆以后的器物。景泰蓝使用的主要颜料为珐琅色料,伪造者为降低成本,往往用其他色料代替。伪造的一般方法是:先制成铜胎,并用铜丝掐成各种图案,接着将普通颜料研磨后填入灼烧,烧成后镀金,再用细石将表面的硬棱磨掉。各道工序完成后还要在其表面涂上一层杏干粥,使其生锈。数十天后把表面的锈除去,再用胭脂油擦一遍,其颜色和光润程度可与旧器物相混淆。因此藏家购买收藏时要仔细观察,才能分辨真伪。

景泰蓝种类


一、铜(金、银)胎掐丝珐琅器

人们一般将铜胎掐丝珐琅器称为景泰蓝,也有人称之为金属胎掐丝起线珐琅器。这类制品,由于采用 铜丝掐花起线的方法,通常被称作"铜胎掐丝珐琅",这是景泰蓝的主导产品,市场上95%以上的景泰蓝均为"铜胎掐丝珐琅",金、银胎掐丝珐琅由于胎体比较 贵重,市场需求也非常少,所以基本没有生产厂家。

二、金属錾胎珐琅器

金属錾胎珐琅器亦称"嵌珐琅",是将金属雕錾技法运用于珐琅器的制作过程中。金属雕錾技法是古 代一种传统的金属器加工方法。远在商周时期,当时的工匠已将这种技艺广泛地运用到青铜器的装饰上,制作出许多装饰精美的青铜器工艺品。金属錾胎珐琅器的制 作工艺,是在已制成的比较厚的铜胎上,依据纹样设计的要求描绘出图案的轮廓线,然后用金属雕錾技法,在图案轮廓线以外的空白处进行雕錾减地,使得纹样轮廓 线凸起,再在凹下处施珐琅釉料,经焙烧、磨光、镀金而成。

三、金属锤胎珐琅器

金属锤胎珐琅器简称"锤胎珐琅器"。按照图案设计要求,在金、铜等金属胎上锤出凹凸不平的图案 花纹之后,再在花纹内点蓝、烧蓝、镀金而成。珐琅呈隐起效果,恰似在金碧辉煌的地子上镶嵌的宝石,光彩夺目。锤胎珐琅工艺多用于制造七珍八宝等供器。锤胎 珐琅器和錾胎珐琅器的相同之处,都是在金属胎上直接运用金属加工工艺制作出凹凸的图案轮廓线。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錾胎起线的珐琅器,是于金属的表面施以 雕錾减地的技法起了线来;而锤胎起线的珐琅器,则是在金属胎背面施以锤击技法,使表面起出线来。

四、铜胎画珐琅器

铜胎画珐琅又称"画珐琅",俗称"烧瓷"。制作工艺是先在铜胎上挂釉,再用釉色绘纹饰,经填彩 修饰后入炉烧结,最后镀金而成。烧瓷工艺品一般有两类,一种是在胎体上精雕细錾或配上錾雕耳子花活进行配饰,然后彩绘;另一种是在光胎上进行彩绘。前者属 高档工艺品,后者为普及品。画珐琅大约于17世纪初经欧洲传入中国,主要流行于18世纪以后。现存最早的烧瓷制品是清康熙年间制作的《五福瓶》、《玉堂富 贵瓶》,造型精巧,色泽艳丽,描绘精细。清乾隆年间,在清宫供职的意大利画家郎世宁曾指导宫廷烧瓷,用西洋画法表现西洋和中国的景物,形成早期烧瓷彩绘中 的"洋味儿"。

五、金属胎露地珐琅器

金属胎露地珐琅器俗称"金地景泰蓝"。金属胎珐琅制品,多采用红铜制胎,这是由于红铜软,其延展性比较好,易成型,在制胎过程中不易开裂,且红铜与釉料的附着力比较好的缘故。 传世珐琅制品中亦有用黄金为胎者,其釉料显色比较鲜亮。有的作品只在轮廓线内填敷珐琅釉料,轮廓线外则显露金地,可谓灿烂辉煌。这类以金为胎的珐琅制品数 量很少,多为18世纪以后的作品。后来流行的金地景泰蓝,均彩用红铜胎,掐丝轮廓线为双线并行成纹样,或轮廓线相衔接处交代明确清晰,只在轮廓线内点填釉色,其余部位保留原胎形不点填釉色,待烧蓝、磨光后,丝纹和原胎形露地处镀上黄金。如金地《葫芦瓶》、金地《狮顶罐》等,凡露地凹处镀上金色,凸起处点填 有彩色釉色,效果似浮雕,金色与釉色相映生辉,别具一格。

六、透明珐琅器

透明珐琅器包括金属胎透明珐琅器和无胎掐丝透明珐琅器。金属胎透明珐琅器一般称为"透明珐琅 器",俗称"银蓝"或"烧银蓝"。制作工艺是将具有透明性的各种釉料涂饰在做过艺术加工的金胎、银胎(或铜镀银胎)上,经几次饰涂烧结后,露出胎上的花纹。釉料一般用紫、蓝、绿、黄四色,可用单色,亦可用复色。器胎处理分錾花、锤花,或錾、锤兼用,或錾花之后再贴金片,或在透明珐琅上描金。银蓝釉料的烧 结温度低于景泰蓝釉料,但其透明度和细腻程度却高于景泰蓝釉料。银蓝的最大特点在于烧完后不用磨光就具有平滑细腻、光亮如镜的自然美,这种工艺多用于花丝 首饰、徽章、标牌等工艺品。有人将烧银蓝称为"金属胎浅浮雕珐琅器",是因为其坯胎需先用金属錾刻或锤花技法施以加工后, 再罩以具有透明或半透明性质的珐琅釉料,经过烧制后,显露出因图案线条粗细和深浅不同,而引起一种视觉上的浓淡、明暗多变的效果。这种制作加工工艺,主要 是利用珐琅釉料的透明或半透明特点。这一工艺是在金属錾胎珐琅工艺衰落的时候兴起并发展起来的。我国的金属胎透明珐琅器始见于清雍正时期,而又以清乾隆年间广州所制造的最为著名。广州所产的 盆、瓶、五供等,器胎轻薄、錾花后再贴金银图案,涂上紫、蓝、绿三色珐琅,甚为瑰丽。此外,属清代内务府的广储司中设有"银作",也生产"银发蓝"一类的 器物。这类器物以银为胎,凿錾花纹后涂饰半透明性质的珐琅釉料,经烧制而成,常用于制作一些小件的首饰品,其表面效果与半透明珐琅器相似,因此也是景泰蓝 工艺中的一种。无胎掐丝透明珐琅器是将炭粉加白芨粉用水调和成泥状,塑成器皿形状后,再用掐丝方法装饰出纹样,填入釉料,经烧结后,再将塑好的胎形取即可。

七、金属胎综合工艺珐琅器

金属胎综合工艺珐琅器是将多种加工技艺和珐琅釉综合施于金属胎上制成的,有人将这种制品称为 "复合珐琅"。它是两三种工艺融于一器的制品,如:以掐丝珐琅工艺与錾胎珐琅工艺相结合的珐琅器,或以画珐琅工艺、掐丝珐琅工艺、錾胎珐琅工艺相结合的珐琅器。珐琅工艺还可与镶嵌、錾花、累丝等工艺结合应用。这种综合工艺在清代乾隆年间以后的皇家金玉手工艺中经常使用。

八、机制景泰蓝

机制景泰蓝是1958年以后由艺人们研制成功的,是根据设计纹样开出凹凸形模具后,运用机制冲压铜片的方法制出胎坯。这种机制冲压出来的胎坯在平面的铜板呈现出与掐丝相似的图案纹样,然后将冲压合格的平面四块或六块铜片焊成立体形,制成瓶、罐胎形。有的可以将平面坯弯成圆形后制成粉盒,也有的可以用上下两片焊接成立体小动物的坯形。由于机制冲压出的丝纹不可能达到很高的高度,所以在点填釉料并烘 烧后无须磨活。机制景泰蓝丝工纹饰较简洁,大多为小件成套的瓶、罐、粉盒等。

九、多种原料、多种工艺相结合的景泰蓝

多种原料、多种工艺相结合的景泰蓝俗称"景泰蓝结合产品",是以景泰蓝为主体,结合其他诸如玉雕、花丝镶嵌、象牙、雕漆、红木雕刻,以及内画工艺等多种原材料和工艺技术加工制成的工艺美术品。

十、金属胎平面掐丝珐琅画

传统的景泰蓝工艺大多用于三维工艺造型,如器皿类的瓶、罐,陈设类的塔、鹤、马等。后来艺术家 将绘画等引入景泰蓝工艺,形成了绘画与景泰蓝工艺相结合的新画种--金属胎平面掐丝珐琅画,简称"景泰蓝装饰画"。在工艺制作程序上,金属胎平面掐丝珐琅 画与一般景泰蓝的制作工艺基本相同。但是,从立体到平面,景泰蓝在装饰画中有了更为广阔的艺术表现空间。景泰蓝装饰画在创新中大胆借鉴油画、工笔画、写意 画、漆画、版画,以及民间剪纸的技法和意韵。景泰蓝装饰画除有单幅之外,还有一块块拼组而成的大幅装饰画,用以作为楼堂馆所建筑内的大型装饰壁画。景泰蓝 珐琅画的大小受烧活炉体大小的制约,目前国内最大的烧活大炉是北京市珐琅厂于2011年初建成的天然气智能烧活大炉,此炉能够烧制最大画幅为3平方米的景 泰蓝画。金属胎平面掐丝珐琅画的不足之处是平整度不好,面积越大,越不平。

十一、木胎平面掐丝珐琅画

木胎平面掐丝珐琅画又称"景泰蓝铂晶画"、"沙画",是艺人们在七十年代初发明 的。之所以称为景泰蓝铂晶画是因为其工艺借鉴了景泰蓝中的掐丝、点蓝工艺,且色彩均使用景泰蓝釉料。只是在制作过程中不经烧制,用的丝并非铜丝,而是用扁 铝丝。其制作原理是先在木板上进行掐丝、点蓝、喷胶、干燥,最后在表面铺上树脂,配上外框。由于景泰蓝釉料比较贵重,成本高,2005年以后,大部分景泰 蓝铂晶画都不再使用景泰蓝釉料,而是采用细沙染色来代替。严格说,景泰蓝铂晶画并非景泰蓝类别中的一种。

景泰蓝的起源发展与工艺特征


景泰蓝又称"铜胎掐丝珐琅",是北京著名的传统工艺品。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制作技艺比较成熟。"铜胎掐丝珐琅"制品,已被很多学者所共识。

景泰蓝,亦称“铜胎掐丝珐琅”,它是一种特种工艺品,是用细扁铜丝做线条,在铜制的胎上捏出各种图案花纹,再将五彩珐琅点填在花纹内,经烧制、磨平镀金而成。外观晶莹润泽,鲜艳夺目。

关于景泰蓝的起源,考古界至今没有统一的答案。一种观点认为景泰蓝诞生于唐代;另一种说法是元代忽必烈西征时,从西亚、阿拉伯一带传进中国,先在云南一带流行,后得到京城人士喜爱,才传入中原。但有一点是学术界公认:明代宣德年间是中国景泰蓝制作工艺优点,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达到辉煌阶段,“景泰蓝”一词也从此诞生。釉色均肥,丝工粗犷,饰纹丰富。

据此,中国元代后期已出现掐丝制品,应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而且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兽耳三环樽、勾莲鼎式炉、缠枝莲象耳炉等,应是我国元代晚期作品。在《宋史?外国列传》中记载:"大食国"本波斯之别称。"大食",是宋、元时期中国对西亚阿拉伯地区的称谓。有关专家根据史料分析,"铜胎掐丝珐琅"大约于13世纪末,由阿拉伯国家传入中国。传入之初,被称作"大食窑器"、"鬼国窑器"和"佛郎嵌"。1935年中华民国北平市政秘书处编辑的《旧都文物略》在谈到景泰蓝起源时,援引《陶说》写道:珐琅,在过去叫"佛郎",又叫"发郎"、"发蓝",产于"拂"。唐书称拂即大秦。大秦即中世纪罗马帝国。据有关史料记载,13世纪下半叶,元蒙军队远征,横跨欧亚大陆入侵西亚,俘虏了大批有专业技能的工匠作为工奴输往后方,专为蒙古贵族生产豪华日用品。此时,阿拉伯地区流行华丽的金属胎珐琅制品。在这种情形下,烧造"大食窑器"的阿拉伯工匠带着烧造技术和主要原料来到中国。

中国有句很有哲理的老话,"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即使这种以金属为胎填敷珐琅釉料烧制而成的作品是舶来品,但在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艺术土壤上,也很快就融会了中华民族的传统风格,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景泰蓝"这个称谓最先见于清宫造办处档案。清雍正6年(1728)《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记载:"五月初五日,据圆明园来贴内称,本月四日,怡亲王郎中海望呈进活计内,奉旨:……珐琅葫芦式马褂瓶花纹群仙祝寿,花篮春盛亦俗气。今年珐琅海棠式盆再小,孔雀翎不好,另做。其仿景泰蓝珐琅瓶花不好。钦此。"这一记载,把仿景泰蓝时期的珐琅制品称作"景泰蓝珐琅",这是目前所见"景泰蓝"称谓的最早文字记录。

景泰蓝见于实物,以明宣德年间(1426~1435)为最多。这个时期,工艺的风格特点已经形成,技艺精湛,接近成熟时期。品种有瓶、盘、碗、炉、圆盒、香熏等。后来出现了鼎之类的欣赏品。制作胎型的物质材料有金、铜两种。纹样多为蕉叶、饕餮,狮戏球、西番莲和大明莲。釉色多为天蓝(淡蓝)、宝石蓝(青金石色)、浅绿(草绿)、深绿(菜玉绿)、红色(鸡血石色)、白色(车渠色)和黄色。故宫所藏宣德年间的番莲大碗,花形饱满、色调鲜艳、釉质坚实,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景泰年间的景泰蓝制品,从故宫等地陈列过的实物来看,工艺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宫廷内的御用监(皇家厂坊)设有制作景泰蓝的作坊(《日下旧闻考》)。这个时期制胎水平已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胎型有方有圆,并向实用方面转化。除了瓶、盘、碗、盒、熏、炉、鼎之外,还有花,花盆、面盆、炭盆、灯、蜡台、樽、壶等器物,有龙戏珠、夔龙夔凤等寓意吉祥的题材,有云鹤、火焰等表现道教、佛教内容的题材。大明莲的纹样也日趋丰满,枝蔓形状活泼有层次,釉色也出现了葡萄紫(紫晶色)、翠蓝(天蓝、宝蓝的中间色)和紫红(玫瑰色)新色,这个时期的釉色具有内涵的亮度和纯度,放射出宝石的光芒。在以后任何时期也没有达到这种水平。在装饰手法上,非常重视金工的处理。器物的顶、盖、耳、足边线等部位,多有錾活装饰。朱家缙先生说这个时期的制?quot;'掐丝'整齐、'磨光'细润,'镀金'匀实","是在宣德时代基础上的又一步提高。"(《文物》1960年第一期)。

明代景泰蓝的造型大都为器皿,多数为历代陶瓷及青铜器的传统造型。其装饰纹样以大明莲为主,也有少数串联花卉和青铜器纹样变形的装饰,其色彩以二蓝(湖蓝)为主色调,配以少量红、白、绿、黄等色。色调统一、讲究、装饰得体,装饰铜活造型优美,粗细结合,重点突出。景泰蓝工艺成熟于明朝,以其绚丽多彩、富有民族气息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清代是掐丝珐琅工艺发展的又一高峰期。由于社会的安定与经济的繁荣,皇宫养心殿设立御用工厂,称?quot;造办处"。康熙三十年(1691)"造办处"的御用工匠多至几百人。康熙三十二年(1693),设"作"来制造各种御用器物。珐琅作也是其中之一。但这个时期的制作水平较之明朝无大发展。到了乾隆时期(1736~1796)景泰蓝与雕漆、金漆镶嵌等行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乾隆四年,从广州招来珐琅艺人梁绍文,邀扬州艺人王世雄进宫制作珐琅器。这一时期,景泰蓝制品在皇宫内处处可见。小到床上使用的帐钩,大到屏风,甚至高与楼齐的佛塔(故宫珍宝馆乾隆花园内,承德外八庙小布拉宫内的大殿都有陈设),以及日用品,桌椅、床榻、酒具、砚、匣、笔架、建筑装饰、宗教用品等等,无所不备。

这个时期所采用的物质材?quot;分上、中、下三等,上等者金胎金丝,中等者银胎银丝,下等者铜胎铜丝"(《北平珐琅工业近况》1928年)。花纹的内容也比明代更为广泛。花鸟虫草图案更加生动多姿,龙凤图案越显刚柔相济,大明莲也演变成精美细秀的勾子莲,并出现了利用历代文人名画掐制的作品。这时已开始使用手摇压丝机,使丝工技艺达到了空前的匀称精美。釉料不仅出现了粉红、银黄和黑等颜色,而且粉碎技术也有了很大提高。釉料研磨的加细,对点润技术的提高和作品的表现力起了很大作用,产品的砂眼也大大减少。这时的制品不仅继承发展了明代景泰蓝豪华、古典、雅致的民族风格,而且镀金技术远远胜过明代,镀金厚重。从保存的器物看,至今仍光彩照人,越?quot;圆润结实,金光灿烂"。可以说,乾隆时期是清代掐丝珐琅的鼎盛时期。景泰蓝与漆器、木器等其他工艺的结合,也是始于乾隆年间。嘉庆初期,景泰蓝基本上保持了乾隆时期的风貌,但已开始衰落,一直到道光时期(1821~1851),遗存的作品数量很少。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铜胎掐丝珐琅制品曾一度受到西方人的青睐,珐琅工艺有了稍许的恢复和发展?quot;咸丰年间,有德兴成、全兴成、天瑞堂等数家,精心研究珐琅一业,始又渐盛"(《北平珐琅工业近况》,《经济半月刊》1928年7月)。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攻进北京,海禁大开,景泰蓝向国外出口。在这种对外贸易经济的刺激下,除了官营珐琅作坊外,民间也纷纷开商号和店堂,诸如老天利,宝华生、静远堂、志远堂等。1904年,老天利生产的"宝鼎炉"在美国芝加哥世界博览会上获得一等奖(后又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再次荣获一等奖),在国际上声誉大振,各国纷纷前往争购,出现一派繁荣景象。内销方面,在咸丰中叶之后的一段时间,景泰蓝只有北京一地可以买到。由于当时交通不便,又多是外埠商人来京购买,所以销量很少。清朝晚期,珐琅(景泰蓝)制品虽一度呈现出较为繁荣之景象,但这种形势只是昙花一现,很快又进入了不景气的困境之中。

清代初期的景泰蓝缺乏独创性,无论造型、色彩和装饰大都沿袭了明代的风格。清代中后期,由于宫廷皇室的奢华,对景泰蓝的影响很大,这时期的作品造型丰富,除器皿造型外还有立体的建筑物、屏风、桌椅、动物造型和实用物等。可以说清代中期开始,景泰蓝在表现内容上,走上了一个新的纪元。其装饰题材广泛,像勾子莲、龙凤、吉祥花鸟等图案,色彩也较明代丰富起来。清代对景泰蓝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由于景泰蓝在清中期以前大都为宫廷所供奉,所以就它的造型、装饰、色彩及做工而言,总体感觉过于繁琐、过于奢华。

191l~1933年,景泰蓝行业基本上处于徘徊发展状态。民国初期,在国内市场上,水烟袋之类的实用品销量很大。同时,美、英、法等国的商人在北平设立洋行,争相购买景泰蓝。位于王府井大街的仁立公司则是专为外国人代收景泰蓝的机构。1923~1924年北平景泰蓝行业比较景气,仅老天利一家全年交易额就达15万余无,雇工350多人,并时常雇用零散工。工厂设在宝禅寺街,马立新街有它的销售门市,上海、汉口等地还有分销处。由此可见景泰蓝行业在当时的发展情况。在外销出口方面,据当时海关出版的《中国进出口贸易统计月报》和《历年海关报告编制》提供的材料来看,景泰蓝出口情况呈上下徘徊的趋势。

其他答案

景泰蓝是北京特有的传统工艺品,得名于明朝景泰蓝年间,且以蓝釉为其特点。

清乾隆年间,景泰蓝木品的花色、品种增多,除大量制作祭器外,还制有围屏、屏风、桌椅、绣墩、枕头、鼻烟壶等用具和陈设品。由于制作技木的提高与设备上的逐渐完善,不但能制作极小的精致器物,还能制作一丈多高的大佛塔。

清末,景泰蓝工艺品在国际市场渐负盛名,在1904年美国芝加哥世界博览会、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两次获奖。

新中国建立后,景泰蓝行业逐浙扩大,技艺精湛的工人和设计人员由建国初期的60多人增加到 5000多人,产值提高了好几百倍,品种规格达1000多种。近年来又恢复了炉、鼎、壶、立体兽、蜡台的生产,还恢复了过去认为最难做的"六瓣瓶"、"梅瓶"、"海棠瓶"的侍统产品。用景泰蓝形式仿制的部分出土文物,如"金银错豆"、"凤头扁壶"也都获得了可喜的成功。一些群众所喜闻乐见的龙凤、狮子、缠枝莲等图案,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实主义题材的"钢花瓶"、"咏梅盘"、"礼花盆"、"首都八景"等产品不断涌现,都具有高度的思想性与艺术性。

今天,北京景泰蓝工艺品畅销世界五大洲,成为中国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

江西景德镇

景泰蓝,亦称“铜胎掐丝珐琅”,它是一种特种工艺品,是用细扁铜丝做线条,在铜制的胎上捏出各种图案花纹,再将五彩珐琅点填在花纹内,经烧制、磨平镀金而成。外观晶莹润泽,鲜艳夺目。

关于景泰蓝的起源,考古界至今没有统一的答案。一种观点认为景泰蓝诞生于唐代;另一种说法是元代忽必烈西征时,从西亚、阿拉伯一带传进中国,先在云南一带流行,后得到京城人士喜爱,才传入中原。但有一点是学术界公认:明代宣德年间是中国景泰蓝制作工艺优点,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达到辉煌阶段,“景泰蓝”一词也从此诞生。釉色均肥,丝工粗犷,饰纹丰富。

清代初期的景泰蓝工艺已闻名天下,大量出口国外,成为海外贵族家庭中的摆饰品。这时期的景泰蓝品种丰富,制作工艺精湛,在原料上不再沿袭明代使用青铜作胎骨,而是采用延展性能较强的纯铜作材料,应用了新的制胎、掐丝技术。因此,景泰蓝造型比明代更匀实而变化多端,铜丝细薄均匀,掐丝技艺更是丝流畅婉,纹饰灵活精巧。器物的应用范围要比以往更为扩大,除了明代常制作的宫廷寺庙祭器,还出现鼻烟壶、屏风、香炉、围屏、桌椅、茶几、筷子、碗具等等。

景泰蓝器物以其浑厚持重,古朴典雅姿态,很久以前就进入国内外艺术市场,颇受人们喜爱。

北京是景泰蓝技术的发源地。最初的景泰蓝多为仿古青铜器皿,到明朝景泰年间,工艺家们找到了一种深蓝色的蓝釉材料,用这种材料制作的工艺品端庄富丽,沉着大方,这就是今天的“景泰蓝”;清代乾隆年间采用延伸性更好的纯铜作原料,使景泰蓝工艺达到顶峰,其中尤以明朝宣德年间的最为精致。景泰蓝是一种瓷铜结合的独特工艺。制作时先要用紫铜制胎,再用扁细的铜丝在铜胎上粘出图案花纹,然后用色彩不同的珐琅釉料镶嵌填充在图案中。这道工序完成后才是反复烧结,磨光镀金。可以说,景泰蓝的制作工艺既运用了青铜工艺,又利用了瓷器工艺,同时又大量引进了传统绘画和雕刻技艺,堪称中国传统工艺的集大成者。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清代景泰蓝的发展》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清代景泰蓝的发展》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清代霁蓝釉瓷器的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