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导航 >

陶瓷鉴定也要闻

陶瓷鉴定也要闻

陶瓷知识 陶瓷文化 陶瓷瓷砖

2020-02-12

陶瓷知识。

古陶瓷鉴定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不仅需要各方面文化素养和知识积淀,更重要的是要用目测,靠手摸,凭的还是经验。医生诊病离不了“望、闻、问、切”。古陶瓷鉴定除了运用“望”和“问”,还应用“闻”这种手段。这里所说的“闻”,有别于医生诊病之“闻”,而是用鼻子直接在陶瓷上闻,闻它有无气味,如果能闻到某种气味,那就要特别注意了。在本报举办的藏品鉴宝会上,就“闻”这个话题,文物专家贾麦明提出了很多高见。

贾麦明说,有的气味可以判断鉴定对象的真假。比如有土腥味的陶瓷一般都真,像唐三彩之类;相反没有土腥味,只有土香味的陶器一般都假,像仿唐三彩之类。又比如有硫酸、高锰酸钾等酸味或胶水、烟熏、化学药水等气味的陶瓷一般都假。他见过不少用高锰酸钾染红的假钧窑器,只要拿在手上,闻一闻,便知真假。发出古香味的陶瓷一般都是真品,但真能闻出这种古香味的却不是一般人,更不是一日之功可以闻出来的。“闻”这种方法,看似神秘,实则客观存在,不可忽视。必须区分的是,这种古香不是人造的土香,而是悠悠岁月散发出来的自然香。

当然,鉴定陶瓷时“闻”只是手段之一,对那些基本无气味的陶瓷,则另当别论。

“闻”在古陶瓷鉴定中还包括另一层意思,那就是听觉,用手或用物体敲击陶瓷,听它发出的声音,就可以根据声音来辨别真伪。古陶大多声音沙哑,仿品则清脆响亮。有些古瓷因瓷化程度高,胎骨坚硬密实,叩之会发出金属声,例如古吉州窑产品。赝品则相反,其声音发“冷”,清脆不带沙哑。总之,古陶瓷鉴定中的“闻”是大有学问的。

taoci52.com小编推荐

陶瓷小企业也要在研发上下本钱


最近我捡索到两份科技资料,日本和德国在陶瓷用于环保领域获得成功。而我国还在摸索阶段。我国陶瓷行业还处于劳动密集型,陶瓷产品的研究尤其是日用建筑装饰方面,科技含量低,消耗高,企业本身也污染,实质上还是处于初期的陶瓷产品阶段。即使有的企业在开发研究新产品,也是投入成本大,一旦研制成功便有企业跟随仿制,因为仿制成本低。而且还得不到法律法规上的保护,谁也不想开发新产品。

前不久,报纸上报道了一则蜂窝陶瓷的新技术,有家企业便公开在报纸上招揽科技人才,我也是其中一名,开初那家企业真是求贤若渴,什么要求都答应,什么承诺都敢做,但他们把你的一些技术绝招弄到手后便一脚踹开。开始时他们热情招待,真诚待客,谦虚学习,然后以召开研究会名义来请教来咨询。请来一个专家懂了20%,又请来一个专家懂了50%,再请来三个专家又懂了90%,也许他们全懂了,也许还差那么一点点,反正他们用不着你了,便千方百计打发你走人。这时你才发现这些人真聪明很会算计人。其实他们根本不懂,以为就这样学到手了。其结果是模仿。你模仿我也模仿,模仿来模仿去也就是模仿了外观而已,在市场上毫无竞争力可言,这是笑话。

中国人有种传统观念,都不愿做出头鸟,总是看别人在做什么,然后自己跟着做,省事又省钱,其实国外尤其是美国,他们的企业和中国有很大不同,他们不管别人在做什么,只做自己的,而且要做最好的,连最小的企业也会在研究发现方面下血本。有了专利就迅速转化成产品。随时调整自己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的角色,劳动密集型基本上没有办法生存,所以都向高端,核心发展了。

瓷砖保养也要从细节着手


瓷砖是家居装修必备的主材,但是在日常的使用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瓷砖的磨损、破裂、掉色还是很常见的,尤其是浴室的瓷砖,因为浴室本身的环境就比较潮湿,所以就更为严重,是不是很头疼呢?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支几招,让瓷砖的修护保养不再是难题!

小编支招瓷砖保养 注意细节很关键

瓷砖保养技巧一:龙头完美卸装

水龙头(花洒)经常会沾到各种各样的沐浴露、洗发水、洗洁精等,这些洗涤用品会使龙头镀铬的表面变得没有光泽。你可以拿中性的清洁剂喷在软绵布上然后轻轻擦拭水龙头,每周一次。切勿用酸性的或具研磨作用的清洁剂、钢丝刷来“折磨”水龙头。

瓷砖保养技巧二:给马桶做增白面膜

先在马桶内放入适量的水,拿马桶刷清洗一遍后,再倒入约5-10毫升的清洁剂或盐酸液,用刷子涂均匀后刷洗,如污垢较重,可再倒少许清洁剂进行浸泡后刷洗,直至干净,接着用清水冲干净即可。

瓷砖保养技巧三:陶瓷光亮如新

清洁卫具还有一种既方便又环保的方法,就是用白醋和柠檬果皮。先将洁具表面的污垢擦洗干净,再用软布蘸上少许白醋擦拭洁具表面或用柠檬果皮擦拭,只需一会儿时间,洁具就会光亮如新,还会散发出清香呢。

瓷砖保养技巧四:打造室内“氧吧”

如今流行“负离子”空气,你可以养一些喜阴的植物,还可以买一种氧吧砖,一幅类似于壁画的氧吧砖能和植物一样起到清新空气的作用,且不用打理,又可装饰卫浴室,让卫浴室成为“氧吧”,你不妨一试。

瓷砖保养技巧五:营造淡雅香氛

市面上的空气清新剂品种不少,你可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试想,当客人在淡雅的香氛中使用卫浴设备,耳边同时传来悠悠的音乐,心情会是多么轻松自在。另外,净化卫浴间空气最简单的方法是:将一杯香醋或一盒开盖的清凉油放于卫浴室里,异味便会自然消失。

小编总结:瓷砖的养护要从身边的点滴细节做起,平时生活里多多注意细节的处理,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哦。

古代陶瓷鉴定


鉴定瓷器真伪和断代是初学收藏爱好者的首要问题,只要掌握鉴定规律,领悟其中诀窍,疑难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在古瓷器的鉴赏上,观形看釉上手敲是几种常见的鉴赏方法。现在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古代陶瓷鉴定”。

一、远距离摆放好,先观形,看造型尺寸比例是否协调对称,因为古瓷制作十分讲究协调对称。

二、近距离再看釉,古瓷施釉较厚,釉面闪烁柔光;新瓷施釉较薄,闪火光。

三、看纹饰画工,古瓷纹饰多有寓意,线条都很自然流畅;新瓷运笔呆滞,线条僵硬。

四、看彩料颜色,古瓷施彩从视觉上看,感觉柔和,但施彩较厚,颜色发色也十分准确纯正;而新瓷施彩感觉生硬,但施彩却不如古彩厚。彩釉结合不紧,有粗松的感觉。

五、看底足,古瓷底足修整自然,足端刮釉留下的脚线流畅整齐。各个时期的修足都有固定的手法和尺寸。新瓷底足端脚线刮釉较浅,切足较随意,圈足一般都过于做作。

六、看胎质,古瓷胎质细密坚致,上手感觉重量适中,因为每件瓷器根据胎壁厚度尺寸长短,都有固定数量的用料。新瓷胎质虽然也细密坚致,但因不能掌握古瓷胎壁厚薄和长短比例尺寸,所以和古瓷相比,上手的比重或重或轻。

七、看款识,古瓷官窑器大多都有款识,古瓷款识书写工整严谨,底款字都与主题图案相对应。

八、最后,还可以上手敲敲,听听声音,古瓷因为年代久远,胎质经过多年的风化,敲出的声音也显沉闷,新瓷声音则显清脆悦耳。

陶瓷鉴定方法


喜爱瓷器的朋友肯定会再挑选瓷器时有不同种类的困扰,下面小编给大家归纳几种陶瓷鉴定方法。

一、观型

瓷之型代表和展现着历史、人文、政治、经济乃至形制和生产力发展的传承脉络。是一个时段政治经济发展演绎过程最直接的体现。由于是最贴切、最真实的人文浓缩,因而,我们研究认识瓷之型的演绎过程也便于了解社会的进程与发展。如果我们对某一类的器物,从起源到发展的全过程有一番系统的了解,如瓷壶类,那么我们从器型,全然可以粗略地以型断代,然后依据同时代的取材、用料、配方工艺、人文历史等进行全方位的核实论证,就完全有可能准确的断其年代。假如说年代确立不了,那就容易张冠李戴,形成老虎吃天,无法下爪。由此可说,鉴定瓷器,观型断代是坚定的第一要素。

二、看纹

这里所说的纹主体放在绘、刻、划、印、堆、贴、塑、镂空、镶嵌等纹刻。老一辈的专家曾说,明白了形与纹就等于明白了器物的80%。这一论点在无造假的前提下是完全正确的。器物的绘画、装饰、纹饰反映和体现了一个时代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君王嗜好,以及生产力的发展和工艺水准。纹饰的范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皇家官类,二是民俗民风。由于纹饰表现风格、特征极其鲜明,为我们识别与断代提供了很多便利。例如我们将唐宋元明清的某一种门类的工艺器,做一番比对,我们从他们的变化演绎过程,便可读懂相关的文化与历史,并且能相应的了解当时的生产力的发展状况。而这些全然的了解与掌握,反过来等于为我们认识它们提供了最强有力的证据。比如:没有人会把定窑划、印花与耀州地刻花混为一谈;也没有人将元的贴花和吉州的印花分不开,这就是纹饰魅力与特征所在。

三、看釉

通常人们将釉比做瓷器之衣,十分形象。在一般人的眼中,仿佛所有的瓷之釉都是一样的,其实不然。大约从战国开始进入汉,就在陶器上挂釉。早期至唐多为石灰釉,而后为石灰碱釉。唐时釉中入玉粉,后来在加玉粉的基础上,又加入玛瑙粉等稀有原料。于是自从上釉以来到民国,如果能将所有年份的瓷器上手抚摸,便会感到他们的手感是不一样的。其中有的坚如钢,如五代柴之器(其中一种);有的非常润,像宋代民汝器;有的玉质感强;有的犹如石蜡;有的从釉至胎都一种感觉,有的釉硬胎绵是另一种感觉。这都源于配料和烧制工艺。功底深厚的藏家一摸器之釉面,就能断个八九不离十。而一元配、二元配以及内入玉粉多还是玛瑙多,高人皆能明白。看釉的另一方面,是观传世痕迹。只要传世的一定有传世痕;只要是出土的,一定有土沁。当然也与材质和年代以及存放环境皆有关。观釉的第三步是,看是否是出土器,因为只要入过土的,在器面上一定有入土的痕迹,而这里所说的入土痕,不涉及釉下,而是指釉面被地下土质中的酸与碱包裹之痕。这种痕迹,见水以后便在器表有显现,细如粉剂的尘沫状,为灰白,有涩手之感。这都是从观釉可以获得的信息。这些信息为鉴真论假,可提供着一定的论证依据。

四、识胎质

胎作为瓷之骨,是瓷器之根本。而这里所讲的胎,不是讲修饰,而只讲其原料成因。我们知道,从两汉三国、南北朝以至唐宋元明清,粗略的划分一元配和二元配;细致的划分则具体到某一个年代的官器民器,以至各个时期在原地取材。我们说胎泥理论与五泥的运用是贯穿于千百余年的制瓷工艺中的。而我们除了对胎质本身的区别外,一切官器御品都根据皇家的要求,溶入了玉、玛瑙、宝石等元素,形成官器御品中的特殊材质,可以这样说,一切官器御品之所以胎骨细如膏泥,缠绵如美玉,坚硬如刚,满足大与特大型工艺的烧造要求,根本的原因是材料决定一切的。而他们为了烧制出一代佳器,原则上在遵循这一个原则:“无宝不烧器”。于是一切官器御品中,除了展示着各自的风格特征外,统一的原则是:亭亭玉立,坚者如钢,绵者如玉。而如果我们细细的将各个年代的瓷器做一个对比,那么它们个性的凸显是相当清楚地。相信,不会有人把唐之胎会误认为是清之胎。这说明胎与胎在不同的年代,是有很大的差别的。而从大的差别去着手、从小的方面去着眼,熟记于心,对鉴定真伪十分有用。当然,从胎而言年代越是距离近的,越不好区别,这涉及一个功底功力的问题,但如果说我们真正的下到功夫,具有特殊风格的年代器,那还是可以分清楚的。如元代早期的疏松、元至正时期的坚实、永乐的绵中有硬、宣德的绵松、成化的膏泥状、康熙的致密等等,这都是极具风格的。如果一切掌握的很好,那么也可为鉴赏古瓷提供便利。从胎泥的进化演变来看,它的演绎过程是:河泥胶质状到窖泥浆包状,再到合保泥的玉质感,及莹润无杂的漂白泥,这种进化过程的了解都予鉴瓷十分有利。

五、看釉光

器物年代越久远,釉光越深遂,而这种深遂的釉光,是年代久远包浆厚实的最真实的体现。在釉光中观瓷,可分出土与传世两大类,其中又有釉厚釉薄的区别,还有釉中元素多与少不同的差异,而年代越久远,釉光层就越厚,而只要釉内添入了多种元素,那么釉面迎光内含五色也是必然的。而这种含五光的器皿原则上不存在徦者。收藏功底深厚者,可以从釉光中辨识器物之真假,并能划分出精美还是一般。出土器物与传世器物的釉光显象不可同日而语。出土器物由于地下水、土壤中的酸与碱,在漫长的岁月中,碱分子或酸的成分会侵入釉中,而依据胎的疏散和致密的差异,沁的程度也不一。但只要被沁,则表面光亮温润的釉光便不会真实的展示出来,这样会影响断真论假。这需要半年或三年之间的擦拭、挥发还原的过程。让其自然的釉光重新展示出来。比如说:一件官器御品,在不被侵蚀,完完全全在自然的传世之中,那将精美绝伦,而且其美感要远远超越一件同原料、同工艺的同类新器物。这是因为,古老的器物在漫长的岁月中,神奇的大自然在无数次冷热变化中,使得器物从内到外、多元素的不断地在变化,从而使古瓷表面形成一种似有非有的雾光之圈。如同一道雾光罩在古瓷上,显像出神秘之极的朦胧之光,而这种光是只有在大自然依据岁月的造化下才能形成的。如能看懂这种釉之光,也为鉴赏瓷器提供了又一便利的条件。

六、查土沁

土沁之痕是器物入土受浸所致。就器物的归类而言,土沁可分两大类:一是器表之沁,二是釉内釉下直入胎骨的沁。土沁之痕与自然界中的多色泽酸、碱、盐等土质相关。原则上宋以前一元配的器物较二元配的器物受沁严重。当然也与存放环境的墓穴坍塌、完好等因素相关;也与器物本身的多元用料、制作和所存放的地质的铁等元素含量不同有关。原则上可直入胎骨的多为可溶于水的如盐碱等类似铁矿山区的这种氧化物则多沁于表面。而在我国特定地区的特殊树种根须沁于器表的也有。从土沁观器物,可提供很多的便利。如黄土地的土沁痕,表面为干净的,沁点是反映在釉下的。而表面新、内部成点状的这种土沁斑器物,则不存在假的可能,当然前提是要懂得识别真实的沁斑。我国幅员辽阔,土质结构多种多样,酸碱等沁以及现代工业的微沁也是存在的。所以,目前的有些现代科技手段因数据难全,故也有误差。因而,不能以某一种环境下的器物之沁作为通用标准来试行运用,而要客观公正的,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合理的运用全方位的知识,做出正确的断定,如此将会极少出错。出土器会出现其特殊的变化。因受沁而气泡破裂,以及二次开片等,因受沁程度不一,也会使釉表发生另类变化。如观食用碱遇湿放干后的变化,再去观出土于盐碱地的器物,用这些自然现象去联想古瓷,会受到相应的启发。

七、查传世使用痕迹

在我国的古陶瓷系列中,虽然千百余年的战火连绵,王朝更替,但传世器物仍客观存在,当然也有些重复入土、反复传世。于是,一切器物只要传世,便会有传世使用的痕迹存留在器物的表面,而只要是传世痕均无规则而言,并且细观那些使用痕,定会有深浅不一的层次感。也就是说是有深有浅的,并且其痕线中的光感、润度也绝不相同。这是个要细细观察和长期历练方可把握的。而且由于瓷种不同和釉中元素的多样性,使用的痕迹是不一样的。所以需要分别对待、灵活应用。在使用痕的观察、体验中,最直接可以感觉到的是器物的老与新。其次是瓷器物表面的新与旧,不取决于年代,而取决于材质。直接能感受到配料精、工艺好的御用器物时,纵然年代久远,但远比不堪精美的器种显得更新。如唐的秘色瓷要远比清晚期的有些官器还要显得更新、更亮丽,这是材质之故。当然由于历史的原因,有些瓷器被重复出土传承下来。这种器物的传世使用痕极具特色。认识和分辨它们,主要源于见多识广,直接上手细观、勤思,便可渐渐掌握。

八、辨开片

器物的开片与材料、配方、工艺、炉温皆有关系。有的器物开片总体十分相像,这是某一类的器物已从配方、用料、烧制工艺等,全然形成了一整套的流程工艺。形成总体固定的规式化,对于它们而言可以形成一种思维模式。如北宋的部分官器:北宋官汝器、宋耀州窑、宋哥窑器等,他们全然具备了自己的特征、风格,因而深谙此道的大藏家,仅看器物的开片,也能大概的断个几分,像唐三彩也多如此。也有些器物的开片是没有规律的,完全是不成定格的。但只要会开片,自是事事有缘的。有的开片特征鲜明,风格突出,而且相距的年代甚远。如:明弘治的“娇黄”,细观其开片的纹路,竟然如同宋天青汝瓷开片;这说明仅在釉面的用料和烧制温度定然有其相似和接近的可能。所以说,我们将开片作为一个鉴定要素提取出来,对于认瓷识真十分有必要。宋以前的出土器多会形成二次开片,北宋厚实高温亮丽的官器中,有的会出现冰裂纹片。而类似像这种极具年代风格的器种,是不可仿制的。其原因是,其原料、配方不知。纵然今日得知成因,因果关系也爱莫能助。因此,古瓷之开片,释放的信息,有待我们去探究。也正是因为它不可仿制,因而为我们提供了鉴定的依据。

九、釉面色相认定

釉面的色相组成,是胎与釉的组合成像。而不同时代,不同器物的色相特征与它对应的年代、取材用料是密切相关的。如唐三彩釉面色相泛红,越之秘釉面温润发青。以及宋元明清各种窑口器物色相、种别都极其鲜明。了解掌握它们,对我们断代识真辨伪,极为有力。如果我们从色相涉及的取材用料等相关知识能够掌握时,我们很大程度上不会被造假所左右。因为现代人一不知过去的取材配方;二不可达到与古瓷一致的色相特征;三是色相还因年代、自然等等不可人为的因素所左右,所以不可仿制。认识釉面色相的特征,包括单色釉和彩瓷都大有益处。比如说粉青釉,从宋的湖田、龙泉、至元、明清,因不同的时代配方、用料独具特色,于是,它们的色相特征完全不一样。如果我们对它们了如指掌,仅此一点也不会从年代上张冠李戴。沿着这一切入点,然后以对应的器物时代取材用料、工艺特征、绘画风格等核实,便也会为辨真论假提供有力的帮助。而面对彩瓷,当避之彩光,影响到观本色底釉,并要不受彩绘色泽光晕的左右,抓住根本。瓷器同万物一样,有其自身的特点,但也大同小异。应融会贯通、灵活应用。大凡发青光的白色釉中,便是玛瑙多之故。而大凡只润不发青光的御用器,玉粉多之故,这一特性皆源于内在的原料,观表抓其本是鉴瓷里手的特点。

十、青花料的特征与绘画风格

青花用料的种类总体为进口苏料,石子青、平等青、回青和洋兰等,而苏料又分提纯和未提纯。未提纯的铁斑下陷严重,并集积严重的锡斑凝结块。严重的会在凝结块上出现冰裂。而经过提纯的,多沉浸于釉下,也有微量的锡斑点,但绝不会形成严重的凝集冰裂现象。回青料也含铁,多与石子青配用。而平等青基本不含铁,因而发翠兰色,成化青花有用。洋兰为化工料,仅出现在光绪以后。从使用年代来说,苏料自唐到成化早期,石子青、回青料有几种说法:一,元代小器上有用;二,唐宋始用,使用期限至光绪。从绘画风格来看,主要和时代的历史、社会文化相关。而古瓷的绘画用意、手法表现、风格特征都是最与时代贴切的真实写照。比如青花的纹饰层次以及表现寓意,尤其官窑都是有规有矩的,于是,当真正了解古瓷从龙到各类花式文化,也就可以基本确立一件官瓷的对与错。因为封建制度下的陈规戒律,恰巧非常明白的体现和展示在了当时陈设瓷的绘画当中,对于它们的全面了解,可以为鉴瓷奠定基础。比如,从龙凤纹的识别上,龙作为华夏的图腾,历代王朝在龙的绘画风格上极具特色。它是有定制与讲究的。如朱明王朝的猪嘴龙,绝不会出现在清器上。再如草莲配多为进贡器;王者奖赏的靶叶向下;教导廉洁奉公的少不了缠枝莲等都在官器上会有寓意表现。因此说官家之瓷是内含着深厚文化的。对它们的了解也有助鉴瓷。

十一、彩瓷用料的使用范围及绘画风格

彩瓷器的形成风格当在唐五代开始,虽说材料有的源于矿天然料,有的为釉彩烧结块,但由于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很多只有某一时段的器上才会出现的料种,后朝不得而见,这主要是配方不明,而这种料种的时代特殊性就极其明显。至于上彩的风格与绘画技法,更是各具特色的。书画中所说的摏擦、点、染及填绘等等一切技法,在彩绘器物上都有应用。只不过瓷上作画更难于纸而已。从彩瓷的料种色泽、绘料的纯度、材料的种类以及由简到繁的演化进程,原则上与时代共进。而一些特殊器物的料种与绘画风格,是极具时代性的。彩瓷的釉下、釉上、三彩、五彩、斗彩、素三彩、粉彩、珐琅进口料,国产料都会直接在瓷器上最真实的表现出来。它们从发展以至衰败都是有时段的,而这一切恰巧是我们认识、识别、鉴赏瓷的断代依据。原则上,古时的多种彩料现代人不可仿,而绘画技法更不用谈及。如能将古彩瓷的材料烂记于心,仅此一招。后仿与现仿一眼可辨。由此可见,古彩瓷的太多特征,只能是历史的产物,而不是我们后人随意可伪作的。

十二、器物釉下机理变化

器物的釉下机理特征,从汉到清,各种器类各不相同。而这种风格迥异,特征不一的成因,是瓷土配方、取材用料以及烧制温度的使然。假如我们有幸像那些大家一样,可以将其所有器物肌理特征细观,一路走来,全部过目以后,我们会发现,各个时代、各类器物,同时代同类器物是有规律可循的。比如唐邢器、唐越窑秘器以及北宋官、宋定、宋耀州、宋龙泉以至明清各类器物的釉下肌理变化,一定各不相同。从一元配到二元配,从一般器到特殊器,尤其是那些御用精品,它们的乳液状肌理,令你不敢相信,那是古瓷的胎质。犹如玉粉或玛瑙,或如脂,或像膏,这便是一种器种釉下的肌理特征。而釉下肌理的微量分相重组的微微变化,都是漫长岁月中大自然的造化。比如,只要是古老的瓷器,一定会随日月的延伸,肌理的稀释液会向稠、浓、密以至混浊的肌理方面转化。而只要已经展现出上述之证,则必然是拥有一定年份的古器。但到底怎样才能辨清,这要有功力。然而,只要肯用功,功到自然成。而如若可以从釉下的粉态到液态的细微变化(如像煮稀饭似的,出现的米汤、米粥、米油的这种现象)中寻找出其变化规律的话,必然有助于鉴别古瓷。这是一般情况下的表现特征。

十三、釉下气泡重组结构变化

器物的釉下气泡生成原因众多,而主导成因为胎质与温度,也就是说只要是高温器的两晋之器,也同样有气泡。总体来说釉下气泡不是无规律可循的。只要我们潜心研究,我们会发现,气泡的大与小、多与少、以及泡内雾状亮的底有很多小泡状(大泡包着小泡),以及聚集状和破泡等等的变化重组,都是各具特色,各不相同的。唐五代秘色瓷的气泡疏朗、明白,内含双亮针点。入宝石的北宋官窑大泡下方为晶体状小气泡;哥器为多泡组合成攒珠聚沫等等等等,各具风格。藏家们所言的元青花或斗彩,都是特征极其鲜明的。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文物鉴定不可陈习不变,应当从表走向内,从表面现象探究到内中,如此才不至看错。事实上,釉下的一切变化都是客观存在的。比如,出土的唐宋器之中,多者会出现破泡现象,而有的表面完整,而但下泡破,只要如此,必真无疑。这是器面釉厚,器内胎质剧烈变化所致……。由此可言,古瓷的气泡学问,一旦清楚明白,对鉴别真伪也可助一臂之力。

十四、查稀有元素的存在与变化

我国的古瓷之中,古人们为了令其精美,想方设法地将太多的珍贵元素碾碎,加入器物之中,有的在胎里、有的在釉内、也有的在彩中,这些不同的元素在器物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自汉最精美的器物之中有稀有元素入内如:宝石、玛瑙,玛瑙入胎、玛瑙宝石入釉;自南北朝开始玉粉入器。而唐时邢器入玉多,越器入玛瑙这是事实。唯越秘和耀秘则是玉和玛瑙入胎入釉最完美的结合器,并已有微量宝石入内,从而水晶莹润,成为国粹。进入北宋官窑、汝窑等,有大量宝石粉的溶入。于是五彩之光呈现。从宋至清,所有的官器中的御品,绝对是一种“无宝不烧器”的局面。据说国外以中国古瓷内含稀有元素的这一必然事实为基本点,在研究鉴定瓷的仪器应当是切实可以的。当我们不可理解为什么古瓷会闪烁出不同于器物本色之光彩时,应当认识到,其实由于太多鲜为人知的宝贵元素。被粉碎后添入器里彩中,它们的真实面貌发生了某些变化,这样我们不便一眼认出,但只要努力的下功夫探究,应不难明白。要观玉和玛瑙,要从两晋南北朝这种低温器开始,因为这样可观到原石粒。而观宝石则要从清向远古看,因为晚清御用器中更明白,而当从表上看明白后,再向釉中转入,如此方可看的更明白。我国的古瓷是国之瑰宝,说国宝不是夸张,而是真实的写照。从稀有品元素存在上认定,也是一个切入点。而釉下有稀有元素的在漫长的岁月中会出现分离、重组结构变化。这是一定存在的,它们的折射晶体之光。或成堆状、或成线状、或成点划线状。自有其道理和规律可循,而只要有这些真正的表现则无假器可言。

十五、釉下有机物生成结构变化

瓷器中的有机物生成,是从瓷器烧出窑的那一天(微博)开始,将伴随日月星辰和岁月的流逝再逐渐生成,并发生着变化。而这种有机物的生成变化,不仅在表面,同时在釉内以至周身的每一处,都在生成变化。相对而言,材质越精细,这种变化越小些。但这种变则是永恒不变的真理。通常情况下,一元配方器和二元配方器,由于胎质结构上的区别,釉面的厚薄不一,以至烧造上温度的差异。于是当各类的瓷器从胎至釉的致密坚硬度有别时,对器中有机物的生成变化会有影响。比如说宋代汝器易陈旧,而那些陈旧的有机物多为杂色斑,便是一种类型。那么早期元青花、明宣德以及康熙青花的釉下有机物的生成变化明显各不相同。他们相对各有各的特征。而如果细细进行剖析,便可以寻找出它们的规律特征,它们最大的特征是表面纵然整体一新,而釉下的有机物生成变化则非常明显。而只要同此一致,那必真无疑,天下没有表新内陈旧的假器物。

十六、时代特征的印迹确立

古瓷的任何器物都有一个成熟发展过程。而演绎进化的过程,从料而言、从一元配到二元配、从包罗万象的工艺、从青花到彩无所不包、无所不含。而诸如此类都有自身的局限性、和缺憾存在。而这一切的不可达至完美的缺憾,恰巧都是时代的印迹特征,而它们是不可效仿的。事实上很多的专家以至学者,正是从时代特征的印迹点上来确立和认定古瓷的。我们从一个罐瓶的不可无差错的圆度上来认定一件器物的对与错;我们从一对器物的不可同等高来初断他的对与错;我们从宋以前一元配不可成型大器的材料上确立一件器物的年代上限;我们从民族文化特征上断定是辽和其它时期的器物;我们从一种特殊的器物工法确定器物对与错等等等等。这不同时代的特征印迹,以及生产力发展的局限下,导致必然的工艺缺陷,这都有助于我们的鉴真论断。如若我们可以完完全全将这些时代印迹的多样性和特殊性熟记于心,以这些不可效仿的特征印迹断其真伪,同样可行。世人只言一点否决法,不知一点也可确定。事实上一点认定法同样可行,而且可以断真论假。

十七、微观识瓷认定法

我们通常看一件古瓷,容易看大,不看小。容易从宏观上观型看纹,而忽略微观的分析与认定。事实上,如能掌握微观的要素,则乃为鉴瓷里手。当我们从汉至晚清、民国一切古陶瓷全部主体可见识的情况之下,我们将某一个年代、某一类器物全面认真地从胎至釉等细细观察,我们会发现它们的共性之点存在特别突出。而只要抓住这一点,尽然足以断真论假。比如南北朝的塑件,只要以微观法看到器面有玛瑙原石粒和脱落的坑点,便一定没错。这是因为,只有此时的器物,因温度不达而出现这一特征。再如宋汝的斜开纹、元中期的釉面玛瑙粒小白点,以至唐黄釉金沉底、进口苏料早期铁斑深陷,并锡斑爆外有开裂痕。至正器锡斑内陷,成化中期因釉厚而平等青色极淡。康熙青花色分九种,故而有凸感等等。所有的一切器物,尤其以官器御品,都有极具特色的突出点,只要用心细细钻研便会找到。而一旦掌握这些微观识别的方法,将不会断错。任何器物,最大的可能只会出现:像将元器定在了元末明初,将永乐釉红和洪武的搞错,但真与假绝不会搞错。因为太多的最具特征的特殊现象,永远不可仿制。微观法所包范围极广,从形到胎至釉、彩料、配方和彩的裂纹等等,保罗万象。以至如宣德的桔皮纹、成化的气泡、康熙的铁斑点、道光的波浪釉等,都是微观范围。融会贯通合理应用,鉴瓷将不会出错。

十八、胎足的修饰风格认定

我们发现,从我国的战汉开始至民国,各个时代、各类窑口、以及各类器物的胎足修饰方法,极其特别。大体上一个时代是一、两种或最多三种风格,而且特征明显突出。从胎足的修饰风格,表现展示:一是实用,二是整洁,三是为了美观,如改变胎质缺陷(如黑色和粗糙。),上了护胎粉土、釉和彩釉等,形成了从原始的笨拙到美观的演变而这种各时期、各种器型迥异的风格,与那个时代的整体器型成为配套。我们看到所有的鉴定者都不会断瓷不看胎的。因为瓷胎的表现是直接的,修饰手段是独特的,释放的信息也是真实的。造假者正是因为并不知各个时代器物胎足的修饰风格,因而会张冠李戴,被人们识破。古瓷的胎足官器、民器、御品粗看一样、细看决不一样,而且御用器种有特殊的修饰方法。如:永宣御用器中胎足外墙高于内壁,成斜切口状。仅从款上看,我们常会将官器与御品混为一谈。事实上书御制的总体时为宫中所用,但未必为皇帝所用,而真是皇帝所用的,那一定更有特色,胎足的修饰也定然精美异常。我国幅员辽阔,疆域漫漫。为了满足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的需要,因而历朝历代的制瓷烧造都是就地取材。如:如此胎的色种所表现了极为明显的特征,有的影响着美观等。为了改变那些缺憾与不足,底足有的上化妆土,有的上护胎釉,有的则为接黄釉护胎底。这一切有的为时代特征器,有的是某类特种专用器,所反映的信息和文化内涵自然有别。这些深层的寓意,对于我们破译特殊器种极为有利。从一般到特殊修饰风格的渐进认识,不仅有益于识别,而且也有益于对器物的年代真假的准确定位。

十九、款致风格认定

古瓷的款致风格极具特色,如:唐为刻;宋有刻、有书;元器面有醮釉,釉下书写,也有底刻与书写的;洪武釉里红有器身书和年代书的;永乐多篆书;宣德满身书……等以至民国。器物款的书写方法、用款特征,以及不同时期所用如青花料种,在不同时代、不同器种的或下陷、或上鼓、或晕散等等。这都是在识别款致时,不可忽略的款的色相。受釉面的厚薄影响。成化中期御用器,因釉面肥厚而款色明显淡。乾隆御用器中,如九寿桃,底足釉太厚,青花色款成了紫青色。这都是特殊的缘由所造成。而越是特殊的,越要细细观之,如此便会掌握真谛。再如,我们都知道成化款的书写特殊,但其它写法也存在。有的书中确立出款的书写方式过于机械,还有的竟然规定了书款的料种,这不完全正确。我们识别款,不仅要注意形,也要注意神。还要确立书写款的用料,以及在器物上的必然变化。如苏料中含铁,那下沉只是多少而已,但沉是一定的。再如,书写的是金款,则要明白和认识金,金都不对自然就不用再看了。如何从某一点能够做到完全明白很不易。因为所涉及的不仅仅是个书款,同样涉及的是包罗万象。而一旦搞明弄清,对鉴真论假也有极大帮助。

注意事项:一定不能从表变判断真伪

陶瓷的传统鉴定和科技鉴定


陶瓷史研究有多种方法,亦有多种流派。而古陶瓷鉴定只有两种方法,一是凭借专业工作者的经验,依靠目测手摸等手段,鉴定古陶瓷的时代、窑口和真伪。这种方法俗称为传统鉴定。其科学根据有三条:一是纪年墓出土的文物;二是考古发掘的文化层;三是陶瓷本身的确切年款。根据上述三方面获得的陶瓷文物资料,对其造型、纹饰、胎釉及工艺诸方面进行综合排比分类,摸索出规律。传统鉴定的结论,难免受主观因素影响,但因其简便易行,故目前鉴定古陶瓷,主要还是采用这种方法。第二种方法是凭借科技手段鉴定陶瓷的时代、窑口和真伪。如碳14,热释光、裂变径迹及化验胎、釉的化学成分等,其结论不受人为因素干扰,客观而准确,代表着今后发展的方向,但其需要昂贵的科学仪器和精通专业的科技人员方能完成检测,尤其是取样会造成文物破坏,这是文物鉴定中不能允许的。随着现代科学水平的发展,无损测试的各种仪器已经问世,可直接测试陶瓷胎釉的化学成分及釉面玻璃相的老化系数。虽然这些方法尚有待完善,但已经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如测试其胎釉成分,如发现仿品中掺加的现代化工原料,可轻而易举地判断其生产年代。再如测试釉面玻璃质的老化系数,再经排比计算数据,可判断器物的大概年代,再与其它方法和传统鉴定相结合,则可鉴定出该器物的准确生产年代。传统鉴定和科技鉴定各有千秋,优点和局限性并存,前者易出现主观性错误,后者则因缺少数据,难于一锤定音。前几年陶瓷鉴定出现过一些问题,严重者尚引起国际纠纷,有人借此大做文章,全面否定传统鉴定的科学性,又否定科学鉴定的客观性,鼓吹不可知论的盲目性。凡是持这种观点的人,基本可分两类,一是对出现问题的前因后果一知半解,未作全面调查,而对陶瓷鉴定专业知识缺乏了解,故而陷入不可知论的怪圈之中;二是别有用心,揣着明白装糊涂,鼓吹不可知论的目的是障人耳目后以售其奸。其中许多人本身即是仿古瓷的生产者或组织者,有些则是收藏了不少赝品的“收藏家”,望广大收藏爱好者务必提高警惕。据笔者所知,前几年陶瓷鉴定出现的问题,并非是传统鉴定和科学鉴定本身的问题,因为传统鉴定的部分专家和科学鉴定的部分科学家事前都对出现问题的器物提出过质疑。出现问题的关键是鉴定体制不完善,部分传统鉴定的专家知识老化,固步自封,盲目地相信自己并不了解的科学鉴定的并不完善的数据。而部分科学鉴定的科学家,在数据缺乏逻辑性的情况下,急功近利,对传统鉴定更是一知半解,便想一鸣惊人的宣读科研成果,故而造成学术界的纷争。有些科学家明知其错,但在研讨会上看到一片赞扬声,碍于人情和国情,则不敢公开宣读自己的正确报告,直到错误报告公开发表,几乎成了国际笑话后,才于数年后发表了自己的正确报告。笔者认为,当前古陶瓷鉴定出现问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传统鉴定的专家对科学鉴定的专业知识不熟悉,而科学鉴定的科学家对传统鉴定的专业知识也不熟悉。如果二者能融洽地结合在一起,传统鉴定与科学鉴定真正的相辅相佐,在较短的时间内攻克古陶瓷鉴定的难关,当是可行之事。望有志者共同努力,迎接即将到来的春天。

陶瓷文化:古陶瓷鉴定


鉴定古陶瓷的四个基本要求或叫基本任务:辨真伪、断时代、定窑口、评价值,这就是鉴定的内容。即按古陶瓷研究,鉴定界若干年中相沿成习的一些规定,较为详细地介绍一此有关事项。辩真伪这里我们从真、伪品的比较,伪品作假手法等方面来提高辩别真伪的能力。要辨出真伪,只知道真的特征显然是不够的,还得知道伪品的特征、规律,才能明辨是非,正所谓要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常见仿古陶瓷品种。众所周知,社会上出现仿古陶瓷(即古代某些陶器瓷的假品、伪品),不外乎两种原因:

一、是对某些古陶瓷的爱慕,因真品太少或不易得到而仿造,这主要是封建帝王如此。如雍正帝酷爱宋代名窑瓷器,内府所藏尚不满足其把玩需要,便常将宫藏宋瓷真品交御窑厂仿造。这种情况历代都有,只是仿得多少不同,仿品质量优劣有差异而已。

二、就是为了盈利。自元明以至于近现代,许多人雅好古名窑瓷器,不惜重金刻意搜求。真品便价值日高,且供不应求。于是一些好利之徒,便集名匠高手作仿造,或名家自行仿造。

仿古作伪之风最为盛行时乃清末民国年间,主要是西方列强侵略我国,多次大规模掠夺我国文物包括大批陶瓷器而去,西洋人东洋人便知我国古陶瓷精美绝伦,无限爱慕,便来中国大肆购买,或托中国人代买。这一时期古代名窑瓷器价格更是十分高昂,日本人特别偏爱之龙泉窑青瓷,英、美人喜爱之宋代均窑瓷,法国酷爱之明清官窑彩瓷,尤其价高抢手,一件往往万金难买。于是许多古玩行人,制瓷高手投其所好,大批仿制名窑官窑瓷器向洋人们销售。此时仿古瓷大为盛行的另一原因是军阀混战,政局不稳,北洋军阀政府变更频繁。当一系军阀执政,便有一批新权贵产生,他们在北京及各大都会购买府弟,布置居室厅堂,都需要购买大批古玩字画以示文雅富有。民初政权几多更迭,权贵一批又一批,造就一个久盛不衰的古玩市场,大批仿古瓷也就应运而生了。应帝王喜好和市场需要而生的仿古作伪瓷器,主要是宋元明清的各大名窑、官窑器,愈是有名的窑,仿品愈多见。愈是市场需求大的名窑瓷,如前述英、美人偏爱之均瓷,日人喜爱之龙泉窑瓷,法国人酷爱之明清官窑彩瓷,仿得愈多。常见仿古作伪的陶瓷品种有:唐三彩、耀州窑、定窑、均窑、龙泉窑、宋元景德镇青白瓷、元、明青花、明、清官窑彩瓷(主要是斗彩、珐琅彩、粉彩)、康、雍、乾青化、吉州窑褐瓷、宋建窑黑瓷、明德化白瓷等。

仿古作伪陶瓷的一般特征:这就是鉴定工作中的"彼",因此十分重要。以下介绍的是古陶瓷鉴定家们经几代人百来年实践、研究、分析、比较才归纳出的经验,很科学,应高度重视。

①胎体不是过重就是过轻,这是因为仿制品与真品所用胎料不同,也不可能相同。现代造假古陶瓷者,用计算机等最新科技手段分析作伪对象的胎、釉成份、配方,及模拟古器的烧成窑炉气氛,乃至仿造古代窑炉等,所仿古器在胎、釉手感、外观上几可乱真,不易辨真伪,但鉴定者可从真、伪品的其他方面去突破,主要是不同时代的人的社会文化因素在器物上的反映。

②胎质、釉质一般过细。仿制古器时的社会生产力、生产手段,等等,均比被仿物生产时进步,而仿造者又惟恐做得不精不细不真,胎釉料加工时多充分利用当代之生产技术条件,故往往在精细程度上有过之而无不及。

③造型失去古物风格。这是最要害的一点。众所周知,不同时期,不同社会的人们的哲学、美学、科技等社会文化差异是巨大的,无法重合的,即古希腊哲人所说的至理名言;人们不能进入同一条河流。因此,仿古作品无论怎样精心研究被仿对象,着意模仿古器造型特点,仍必然打上仿造者的时代烙印,给辨伪者留下蛛丝马迹。这点似乎有点玄妙,待我们后面列举几个鉴定实例就明朗了。

④轮廓线条生硬。这亦是鉴定作伪品的~个重要突破口。因为仿品是"仿",任何高手制作时均在头脑中有一个兰本,其制作受该兰本制约,不能随意,只能尽心尽意去"依葫芦画瓢。"显而易见,在仿品上的各部位的轮廓,其线条是小心翼翼做出来的,必然显得生硬呆板,远不及真品的流畅自然。这是一切仿品之共性,是仿品"固有"的,不可克服的特征。

⑤无使用后的光滑感。陶瓷真品大都经历较长时间的使用把玩,器表均留有自然的、不太强也不太弱的,适度的光滑感。(只有清朝宫廷的"库货"除外:清代官窑年年烧造大批瓷器运进皇宫,保存于库房中,有部分从未动用过,这种"库货"有的虽也有近三百年历史,却无使用特征,是"老的新器"。)仿古作伪瓷器,生产出来的时间不长,经手把玩少,当然没有上述古瓷的光滑感。有的仿古作伪瓷虽经人工作旧(作旧方法我们下面要详讲),但其光滑陈旧感又不太自然,露人为痕迹。

⑥与上一点相联系的是仿品釉面光泽一般太强(有些人称此种现象叫"火刺"),不细腻,比较粗松。白釉太白,白中泛兰而不是泛青。

⑦造型方面,纹饰方面的有些特征太强烈、过份看上去极不自然。这是因为要仿得象,仿得真,仿造作伪者大多研究掌握了被仿真品的许多特征,历代好些作伪者,均是研究、生产制作陶瓷的专家、内行。但因要想蒙骗世人,特别怕被行家识破,所以仿造时便仔细做出若干特征来,不太高明的仿造者甚至有意突出某些特征,这便形成了一般仿品的此种现象,倒为鉴定者留下鉴定依据。

⑧彩太鲜,比如白彩太白,红彩大红,绿彩大绿成墨绿色,等等,没有真品的时代特色,真品彩色的意蕴。

⑨仿品纹饰的绘画不自然,笔力拘谨,线条不流畅,有些拙劣的仿品纹饰粗糙。仿品因其要仿,当然对纹饰图案要刻意描摸,必然十分小心谨慎,所画的纹饰也就拘谨生硬,很不自然了。当然,历来有不少绘画高手参与仿制,由于他们水平高,对真品绘画能心领神会,得其真谛,仿的画也极为形似,但终究不能完全表达出真品艺术的韵味来,不能神似。

⑩款识书法无力,字体做作不舒展自然,有些连边圈边框都明显不规整,线条粗细不匀。因为书法同绘画一样极具个性,要仿别人书法者,难免不露仿者的艺术个性来。

以上所述这种种仿品特征,在某件具体器物上,不大可能同时都鲜明表现出来。但只要我们知道这个道理,鉴定时用心观摩,抓住了一点两点,也就有了突破口,能顺利进行了。

我们讲的假陶瓷器的特征中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仿古作伪瓷釉面、彩色等往往现新象,不旧,这较易被人识破。于是,聪明的仿造者也总结出一些作旧的方法来,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又增加了鉴定的难度。

古陶瓷鉴定工作者针对仿造者的作旧方式,也总结出一些识破机关的方法来,举例如下:

青花器去光:仿造者先用氯氟酸轻擦器表,再用烟灰(最好是烤烟灰)涂擦,新瓷表面的光泽就会大大减弱,并现出久用瓷器所特有的烟黄色痕迹来。鉴定时如对此有怀疑,可用少许肥皂水或汽油轻擦,即可去掉,识破伪装。

有些新仿古瓷,为了卖个好价,还将其作得象是出土物的样子,称为作土锈,其方法是:

一、在老土中掺蛋白,涂拍于新器之上,时间稍久即可在器表生成一些土锈班痕;

二、用古墓中的泥土再适当参入一些铅粉,涂于器表,红700℃左右炉中烧烤,即可能现泥黄色斑点。这两种方法所作出锈均粘附牢固,不易去掉。不过这种斑痕太新、太过,形成不自然,仔细观察比较即可识破。

三、作金丝铁线:釉的开片乃胎釉不能配合,烧成时冷却过程中膨胀系数不同而形成,或无开片器物经久远年代后釉面发生变化而成。一般仿制者难以掌握烧成开片釉的技术,便用假的开片手段:在仿制瓷器已经烧成,开炉时,趁器物温度还很高,用含盐的水往器身浇洒,便可生成开片釉。待器物冷却后,先用墨染粗片纹,便成铁线,再用茶水染细片,即成金丝。此种金丝铁线器,用水冲洗,便现原形。

四、过去仿古作伪瓷器不全是新烧,有将旧瓷加彩加款者(彩瓷比白瓷价高,有款比无款价高),此种作伪方法名日坯新彩。

除此而外,作伪方法还有种种:复窑、提彩、脱釉、补釉、补缺、旧胎到填花、新物旧款、旧物新款、套口、撞底、磨底磨口、去耳、"去流、除柄、补彩、补画等等。凡此种种,作伪虽然巧妙,终有不可掩饰的痕迹,若仔细揣摩,认真观察,不轻易下结论,终会去伪存真的。

鉴定古陶瓷的四个基本要求或叫基本任务:辨真伪、断时代、定窑口、评价值,这就是鉴定的内容。即按古陶瓷研究,鉴定界若干年中相沿成习的一些规定,较为详细地介绍一此有关事项

断时代这个要求似乎同辨真伪差不多,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在鉴定时对陶瓷器年代的断定,学术界形成了一些不成文,但成习惯的规定,明代以前的器物,能定出朝代即可。再细一点,那些历时较长的朝代如唐、宋,能分出早、中、晚更好。

在鉴别时应特别注意,那些能定出绝对年代的器物,在科学上最有价值,往往作为标形器,作为研究资料,这种绝对年代,多由器物本身铭文显示。明代以后的朝代,要求能定出以帝王年号为阶段的相对年代,如明宣德、成化等等,清康熙、嘉庆等。只说是明代、清代,就不大够水平了。

还有,明、清历时长的朝代,如明之嘉靖、万历,清之康熙、乾隆,能分出早、中、晚更好。

断时代与辨真伪一个不同点在于:在古陶瓷中,有一些古人仿古器物,它们既不是被仿对象那种真品,也不是今人作伪,对今天来讲,它们也是一种古代陶瓷,精者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如宋元时期小窑仿名窑器,明清时期仿宋代名窑器,清代仿明代官窑器,等等。对这类器物时代的鉴定,要说出仿品的时代和被仿对象,如宣德仿哥窑,永乐仿宋龙泉,康熙仿永乐青花,雍正仿汝窑,"乾隆仿均窑,等等。对这类确属古人仿古器物,仍应充分重视,它们照样有一定的收藏、研究、陈列价值,只要我们拿准了是否为仿品,仿制时间,不致鱼龙混杂,就算很有水平了。

古董陶瓷怎么鉴定?


古董陶瓷怎么鉴定?很多人都喜欢收藏古董瓷器,然而历史上某些人出于各种动机,对古陶瓷制作了大量复制品或伪品出现很多在市面上,稍不注意可能就买到赝品。那么古董瓷器鉴定怎么做呢?下面小编简单介绍下古董瓷器鉴定方法吧。

1、看古董瓷器的成型工艺:瓷器成型工艺不同,烧成气氛和燃料不同,都会在陶瓷器上留下不同的特征。例如,定窑瓷器采用覆烧工艺,烧成的器物口沿无釉,俗称“芒口”;而元代的青花瓷时,就要看它的瓷器史如何成型的。元代的青花瓷是脱坯脱出来的,而不是手拉坯。它们的区别就是拉坯薄厚较均匀,脱坯摸上去则会高高低低,不很均匀;这些特征,都应着重掌握。

2、看古董瓷器的款识:款识表明一件瓷器的时代、制作者、窑口等,也是鉴定古瓷器的依据之一。不同的时代,书款的方法、书体和笔法,以至书款的部位都有所不同。例如,明清古董瓷器大多是青花为主,如果用放大镜照一下,发现多是深厚下沉,是后世绝难仿效的特征。道光以后的款字泛青则散涣,而且浅淡上浮。清末有不少仿清代乾隆官窑的瓷器,然而字体、笔法与乾隆时不同,基本可判断为赝品。因此,掌握款识特征来断代和辨伪也是一个非常好的依据。

3、看古董瓷器的注浆工艺:如果一件款式为清康熙年制的,采用的是注浆工艺,那么就可以确定是仿造品。因为注浆工艺是到了1949年之后才出现的制作工艺。

4、看古董瓷器的纹饰:瓷器上的纹饰都刻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例如,成化彩绘中没有黑彩,当时除用釉下钴画蓝线外,还用红、赭色描绘轮廓线。又如元青花瓷器的纹饰,少则三、四层,多则七、八层,层次多布局密,这些不同的特征,都为我们判断瓷器年代提供宝贵线索。

5、看古董瓷器的釉质:不同时代烧制的瓷器,由于胎釉成分和烧造条件不同,烧成的器物质地、釉色各不相同,成为我们鉴定古董瓷器的重要依据之一。一般是看古董瓷器釉质的粗细、光泽以及气泡、疏密等几方面的特征。例如老瓷器所谓的宝光,指的是站一米之外就能看出油油的光泽,光泽里含油,新瓷器的则是光泽直白,没有油光;很多仿古瓷器经过加工处理后,也能看见“油光”,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不自然的光泽。

古陶瓷鉴定口诀


中国历经几千年的历史,在瓷器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窑口多,品种多。历朝历代的效仿,窑口之间的效仿都是有的,因此作为如何可以鉴别出准确的窑口和产地是不容易的。所以要反复的训练和对比才行。如果能做到以其主要特点进行鉴别就更好。在鉴别古瓷中要掌握全面而又要知其特点,在甄别和对比中得到锻炼。

在中国古瓷中也有口诀,如:近代著名古陶瓷专家孙瀛洲先生,为了好记、易懂,在他的著论中就有对明代时期成化为款识的:“成字一撇直到腰,成字一点头肩腰”的口诀。当读到这个口诀就对“成”字感到头脑清晰的记住、不易忘掉。古陶瓷鉴定口诀:

收藏三境界

一好二迷三钻研,一层境界一层天,

收藏如破迷魂阵,闯过迷雾见真颜

唐三彩

三彩并非实指三,真假当须看开片,

开片有翘八成真,芝麻釉象最终断。

永乐压手杯

不似铃铛不似碗,大小宜人青光艳,

内画双狮为极品,四字篆款中央现。

紫砂器

宜兴紫石历千年,物精品高说鸣远,

文运寓奇遇神韵,一团紫泥值万千。

瓷尊

口底相若称作尊,雅俗贵贱窑口分,

官窑一件价百万,民窑不值几分文。

玉壶春

大肚小口玉壶春,古为酒器今显尊,

至宝当推元朝物,单色一瓶值万金。

梅瓶

小口乍肩气宇轩,宋代磁州工领先,

历代遍仿无新意,官窑一尊价过天。

瓷枕

纳凉瓷枕唐宋兴,磁州白釉好画工,

定窑瓷工出新意,荷叶底下一卧童。

酱釉扁壶

北朝扁壶出甘肃,浆胎酱釉瓷中殊,

腰悬玉液丝绸路,驼铃声声传千古。

清三代瓷

藏瓷当重康雍乾,多看真品勿走偏,

万里选一当为幸,岁月痕迹须细观.

四人肩舆

隋唐时代瓷轿兴,葬具映出盛世明,

定窑一具轰天下,再说谁敢定假真。

以上是网小编为您介绍关于古陶瓷鉴定口诀的问题,更多的收藏知识请关注我们。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陶瓷鉴定也要闻》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陶瓷鉴定也要闻》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陶瓷知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