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瓷器浆胎与泥胎的鉴别 > 导航 >

古瓷器胎体的变枯与吸水

古瓷器胎体的变枯与吸水

瓷器浆胎与泥胎的鉴别 古瓷器胎质鉴别 瓷器的欣赏与鉴别

2020-07-06

瓷器浆胎与泥胎的鉴别。

我在《也谈古陶瓷鉴定》(总第1238期)一文中,已将我的收藏经历和相关情况,坦诚地作了一些简单的交代,因为我仅进过几年学校,没有高深的学问,也没有走南闯北,见识相当肤浅,是个地道的“井底蛙”。

我担心有一字错漏,生怕有一语误解,连续几遍地细读了今年10月27日《中国文物报》收藏鉴赏周刊涂先生的文章《瓷胎变枯与吸水》。涂先生亲自做了试验,并附上详细的特写照片,这种认真的态度令人敬佩,同时也可以看出他是很专业的。不过,关于“瓷胎变枯与吸水”的问题,我还得与涂先生商榷,别无他意,只是为了把问题搞清楚,求得正确的结论,以免误人误己。

第一,涂先生拿他的“至少土埋了千年以上的青釉四系罐”和“元香炉”做试验,结果证明那两件“瓷胎不会变枯也不会吸水”。完全可以相信,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是完全对的。但是,仅仅通过试验两件瓷器“不会”,就下结论“瓷胎不会变枯也不会吸水”,这就很有点不对了,很有点片面了,我们不能因为某些人的身体很健康,就说全世界的人都没有病。凡是有经验的古瓷器收藏者,都会知道,由于埋藏环境的不同,釉面的品相、表现也会各不相同,有的唐代的釉面光滑如镜,坚硬如初,有的宋元明的釉面反而被腐蚀得相当严重,有的甚至还能用指甲将其刮落。其实胎体也一样,有的唐代以前的坚硬如初,用针尖试划,纹丝不动,而景德镇窑的万历青花大盘的胎体,却能用针尖挖出粉末来,留下一道道的划痕。

我诚恳地接受涂先生的意见,再次认真地给元青花梅瓶重新做了一次试验其实以前已做过多次 ,其结果与“也谈”里所说的完全一致:往底足处倒上超过10克清水,五分钟内全部被吸下。

这个元青花梅瓶的青花呈色正常,釉质玻化良好坚硬,由此可以推断它当时绝没有因窑温过低而生烧,也由此可以推断它的胎体应该瓷化良好坚硬。凡是正常坚硬的瓷胎,包括其他任何易碎的坚硬的物质,不管因什么原因所致,其所产生的裂纹都是“硬”而“直”的,都是有力的。大家可以做个试验,不管用何方法,看看是否能够使坚硬的瓷胎等产生柔和而又曲折多变的裂纹。不能,绝对不可能。而硬度较低的老瓦片、老砖头,或风化了的石块,那就完全不同了,它们的裂纹必然比较柔和曲折,而想它们产生“硬”而“直”的裂纹,反而不容易。

胎体既然变枯,结构也就必然疏松,那么“凡是真正自然变枯的胎体,绝大多数都是吸水的……”自然就不会成为问题了。

“也谈”里面我是这样写的:“我发现几百年,特别是近千年以上的瓷器,凡是出土的,很多都能用针尖挖出粉末来……”,涂先生可能没有真正理解我“很多”的意思。很多者,不少也,而绝非所有,决非全部。

顺便说一下,凭我的经验,发现凡是白色或黄色的胎体,会变枯和吸水的较多,而含铁较高的灰胎,特别是黑胎,会变枯和吸水的很少,仅发现一件建窑免毫盏会吸水,而且很厉害,将其晾干,声音响亮当然不是很响亮 ,浸入水中几秒钟,抹干后声如敲击腐木,晾干后声音又照样响亮,但用针尖却又挖不出粉末,为什么﹖我还没有搞清楚。同时又发现,凡是含铁高的黑色的釉质,很少有被腐蚀的。看来铁质能使胎釉更坚硬,或对古瓷的胎釉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涂先生拿他的“元铜红釉青花兽耳香炉”做试验,而且“在这里不去研究它的真假问题”,我觉得这就很有点“那个”了。如果是假的,是现代仿品,就是拿一百个一千个做试验,其结果百分之百的“不会”,也与我所说的“我发现几百年,特别是近千年以上的瓷器,凡是出土的,……很多都能用针尖挖出粉末来。……另方面,凡是真正自然变枯的胎体,绝大多数都是吸水的……”无关。我说得毫不含糊,第一是“几百年”以上的瓷器,第二要“凡是出土的”,第三必需“凡是自然变枯的胎体,”才会“很多都能用针尖挖出粉末来”,也只有“真正自然变枯的胎体”,才会“绝大多数都是吸水的。”与真假未辨的元香炉,与到底是几年还是几百年的瓷胎,与到底是不是出土的瓷器,完全对不上号。不管对其试验的结果如何,也绝对不能证明我的结论是错误的。

第二,涂先生在文中说: “……同时,我也明白了,黄先生在研究自己的作藏 品时,所疏忽的关键地方。”好,现在先谈第一个“关键”。

“首先得搞清楚,黄先生用的是缝衣针呢﹖还是合金钢针﹖前者是绝对奈何不了瓷胎的……”我认为我们没有必要在这里钻牛角尖。既然要做试验,证明瓷胎有没有变枯,硬度有没有降低,我想再愚蠢的人,也不会使用硬度高于正常瓷胎的什么合金钢针。否则,不能叫试验,而是自我欺骗告诉涂先生,我使用的是普通缝衣针或大头针。

第三,再谈第二个“关键”,涂先生在文中又说: “依据而论,黄先生的针尖挖出的不是瓷胎的粉末,而是附着在瓷胎表面上的土锈皮壳或化妆土或砂浆皮层处。”而且还教我“将其胎骨表皮上的任何附着物拇指甲一块 清除干净,露出真正的胎骨,再用缝衣针,清水试之……”。这就叫我啼笑皆非了。涂先生可能认为我连真正的胎骨与胎骨上的附着物都辨别不清楚了!

涂先生在文中又说:“其结果如不同于我的试验,我愿在《中国文物报》上刊登道歉广告,向你赔礼道歉。”这就言重了。你我都是古陶瓷收藏者,爱好者,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目的都是为了找到正确而又可行的鉴定方法,从而提高自己的鉴定水平。

taoci52.com扩展阅读

瓷器有魅力的地方竟不是胎体


釉是陶瓷的美丽嫁衣有的洁白如玉有的五彩缤纷釉是对陶瓷胎体的装饰和保护也能提高陶瓷的机械强度和绝缘性能历史上人们对釉的的重视程度甚至超过胎体

中国陶瓷釉色种类繁多 大致可以青花、粉彩、珐琅彩、晶彩、结晶釉、斗彩、古彩、墨彩、水点桃花、釉里红、料器珐琅、白釉、黑釉、钧釉、青白釉、白釉黑彩、乳白、金属釉等。

从烧成工艺上又分:

釉上彩

在烧好的素器上彩绘,再经低温烘烧而成。

釉下彩

在生坯上彩绘,后施釉高温烧成,彩纹在釉下,永不脱落。

釉里红

以氧化铜为色剂在胎上彩绘,施釉后高温烧造出白底红花。

斗彩

在坯体上以青花勾绘花纹轮廓线,施釉烧成陶瓷后,在轮廓线内填以多种色彩,再经底温度炉火二次烧成,画面呈现釉下青花与釉上色彩比美相斗。

开片

即是冰裂纹,釉面裂纹型同冰裂,因胎、釉膨胀系数不同,过早出窑遇冷空气产生。

青花

釉下彩品种之一,以氧化钴为色剂,在坯胎上作画,罩以透明釉,经高温烧成。

唐三彩

唐三彩,盛行于唐,系素烧胎体涂白,绿,褐,蓝色釉,800度窑温烘烤。

祭红

郎窑红

宝石红

胭脂水

均红豇豆红(美人醉)

火焰红

粉红

辣椒红

祭蓝(霁蓝)

天蓝釉

宝石蓝

雪花蓝

豆青

粉青

梅子青

天青

娇黄

淡黄

粉黄

鳝鱼黄绿釉

孔雀绿

松石绿

翠绿

茶叶末

苹果绿

乌金釉

无光黑釉

兔毫

玳瑁

虎斑

鹧鸪

油滴

褐釉

古铜釉

定白釉

甜白釉

卵白釉

象牙白

玫瑰紫

淡茄皮紫

深茄皮紫

中国人在科学技上的成果

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

在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

形成各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

中国作为文明古国

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陶瓷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

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古瓷器的鉴定方法胎釉篇


市场上的古瓷器,不乏不法商贩造假的,那么怎样去鉴定古瓷器的真假呢?下面来说说古瓷器的鉴定方法。

古瓷器的判定办法之看胎釉。

断定方法,只需打破传统的阅历断定方式,从胎土和釉体一定发生:由重生到老化这一本质改动的天然规律去知道、去研讨,才干不断得到开展。

瓷器断定方法不能局限于微观方面的研讨,还必须从微观方面下手,运用高倍放大镜或显微镜去分析、去研讨古瓷器与作伪瓷器不一样的微观物理现象。分析哪些微观物理情况是器物内在的改动要素致使的,哪些是外在要素致使的;哪些是人力可为的,哪些是人力不可为的;特别要精心分析天然物象情况与人为物象情况发生的根源和本质差异,然后总结其规矩性,抵达理性知道期间。

对古瓷器的研讨和断定,便是破译古瓷器承载的前史信息密码的工作。学过化学常识的人都知道,陶瓷器是由多种化学元素化合而成的化学分子构成的物体。而化学元素的核外电子老是时间处于运动傍边的。有运动,就一定有改动。瓷器的分子结构,遭到外界各种化学元素、磁场、电场、各种力和水分、温度等要素的影响后,瓷器内部的化学元素就会与外来元素发生化学反应,瓷器胎釉的分子结构就会不断改动。

这种由瓷器外围的化学成分致使瓷器内在的分子结构改动,然后使瓷器胎釉的性质发生改动,便是瓷器最本质的改动。瓷器的胎釉不断进行内部结构调整的进程,便是瓷器从重生走向老化、走向衰亡的进程。

真品瓷器的釉质和胎骨的化学元素,在天然环境中,经过漫长时间发生化学反应构成的、具有前史改动层次感的物理情况、特征,以及胎釉同步老化后,天然表现出来的那种稠密的古拙气味,是高仿大师无法拷贝的。如今的断定方式和方法只是根据断定者自己的阅历,对器物的形制、饰纹、彩料、胎土、釉层、技能、款识的表面现象进行概括鉴别,短少对瓷器本质改动的研讨。

器物的形制、饰纹、彩料、胎土、釉层、技能、款识等表面现象都是当今的编造大师的。他们的“高仿品”虽然不可能抵达与真品无别和“神是”的程度,但也足以令大多数人真假莫辨。当然,真品与伪品所表现的气质是不一样的(实在的古瓷器具有浓郁的古拙气味)。这种气味就像京剧演员的气质与盛行歌手对比一样,他们穿上一样的服饰,行家也能从气质上分辨出谁是京剧演员。

出土瓷器在土壤里阅历过几百年的化学反应,胎骨和釉体在老化进程中,由于遭到外界温度、湿度、酸碱类化学元素、冷热、压力、引力、排斥力和磁场、电波、放射线等各种要素的影响,使器物的分子结构在外来元素影响下,发生,使原有的化合物性质发生了改动。新发生的化合物要在物体内得到合理的方位,物体就会有序化的内部结构调整,以使物体的结构得到相对的安稳。

经过高倍放大镜或许显微镜,可以明白看到出土瓷器的釉层上和釉层里,一定会生长出各种化学元素化合而成的水土沁斑和呈晶亮半透状的银白色、灰白色或许白中泛黄的土锈花结晶。这些土锈花结晶呈不规矩纤细斑斓或许斑块。有些釉面上会发生半透明微细晶粒构成的烟雾状、流云状、圆圈状等多种形状、多种颜色的结晶斑,釉层内部也生成有乳白色或黄白色的絮花状粉化斑,或许是透明的聚生水晶状、雪花状、玻璃碴状等各种形状的结晶体。有些结晶体表现为极细极短的“毫毛”状或短纤维状,类似于磁铁吸附的细毫状铁末(这种结晶多隐藏在南宋的官、哥窑瓷器的釉层中,要用40倍以上的放大镜,以最好的眼力,平心静气地调查)。

这些有着独立表现形状的结晶体,便是化学成份在漫长的结构调整进程中按照“物以类聚”的天然规律进行有序摆放的效果。这种瓷器本质改动天然表现出来的胎釉老化特征,与人为的编造结晶有着明显的不一样。编造的结晶形状单一,简直都是好像霜状的银白色结晶,并且简直都在釉体的浅表层或许在开片纹处,有些在釉面微有磨损处构成灰白色条块状,类似于天然土碱,但都有明显的人为痕迹。编造的老化情况有一个规矩:釉面受损失去光泽,人工痕迹明显;天然老化的釉面光泽莹润,毫无人工痕迹。天然老化是物体内在的化学成分在天然环境中与外界的化学成分在漫长的时间里经过缓慢的化学反应表现出来的物理情况,它不是人为方法急速推进的腐蚀情况。

如今,大家尚未重视胎釉老化这一本质改动特征的研讨价值,更没有人去仔细研讨天然结晶与编造结晶的纤细不一样。

宋朝及其从前的瓷器,各地窑口都是选用本地的瓷土本钱制作瓷器,瓷土中的化学成分和功用各不一样。景德镇出产的影青瓷基本上都是选用天然界中的初始高岭土混合物,加工进程中不添加任何矿产质料,即一元配方。高岭土的构成成分大致为:39.5 %的Al2O3 ,46.5%的SiO2,14%的水和混合微量元素。

高岭土淘洗纯真、陈腐时间长、制作精细的瓷器,瓷土结构紧密。北宋的汝窑、钧窑和南宋的官窑与哥窑的瓷土,Al2O3的含量都比高岭土的含量低,SiO2的含量又大大高于高岭土的含量;因而,广泛存在可塑性差一些,烧成温度偏低,音韵较沉、时间短,烧成的瓷器不非常正圆,总有偏跛不平的缺陷。

汝、官、哥瓷器都制作得对比小,以尽量保证烧成的瓷器正圆、规范。但就胎骨较厚、器型稍大的钧窑盆奁来看,都不可避免地出现口沿偏跛的坏处。宋代瓷器的胎骨比起清朝的官窑瓷器缺少细腻,缺少润泽。

例如南宋官窑的瓷土,其二氧化硅的含量高达62~70%,而三氧化二铝的含量只需14~28%,耐高温功用差,简略变形,因而扣击南宋官窑瓷器的动静消沉、时间短。后仿的汝、官、哥瓷器,可塑性较强。因而可以烧制出较大的器型,并且不会翘跛。

宋末元初起,景德镇改动了南宋从前单纯用高岭土制作瓷胎的成分,掺入了瓷石和瓷土,提高了Al2O3的含量,增强了瓷土的可塑性,减少了瓷胎在高温下的变形。由于提高了烧成温度,元明清瓷器都广泛带有钢铁那种偏高音韵。北宋从前,各地窑口运用的釉汁,主要成分是釉灰。釉灰是用石灰石与凤尾草叠压煅烧而成,主要成分是CaO,玻璃质感强,透明度高。唐朝晚期至北宋前期的秘色瓷和北宋的汝窑、钧窑、龙泉窑等瓷器,都在釉灰中掺入了釉石或许其他成分(釉石的主要成分是石英和绢云母,并富含少数长石、方解石、高岭土和铁矿石等其他矿产质),减少了CaO的含量,添加了SiO2和绢云母以及少数其他矿产,可以使釉层厚度添加,使釉面光泽柔软。

古瓷器的判定办法之看外型。不相同朝代、不相同期间的瓷器外型是不相同的,因此把握了各个年代、地区的瓷器外型的特色,在对比详细的什物古瓷器,就能很容易的判定古瓷器的真假。

古瓷器的判定办法之看纹饰。纹饰同外型相同,都具有鲜明的年代特征,是古瓷器制作其时审美观的表现。因此经过了解各年代瓷器的纹饰特色,也能成为判定古瓷器的主要依据。

古瓷器的判定办法之看款识。所谓款识,是刻、印、划在瓷器上的文字或图画标识。而不相同的朝代的款识是不相同的,如宋代的瓷器款识为“内府”与“正和年制”,而元代的为“枢府”二字款。因此,看瓷器的款识也是古瓷器判定的一个主要办法

明代陶瓷鉴赏 注意观察胎体和甜白釉


古人对陶瓷既有书籍记载,又有诗文赞颂。下面是笔者从实践中得出的对明代陶瓷的一些感悟。

首先,明代陶瓷胎体迎光透视,多显肉红色。对明清瓷器的胎体有这么几种说法:一是明代江西瓷器的胎体迎光透视,多显肉红色;明成化胎体透光显牙白或粉白色;而清代及民国仿品则显青白色。二是在强光下透视明代陶瓷可以看到胎釉是一种粉红、肉红或虾红色的倾向。

不管是迎光透视、强光下透视,还是在日光或灯光下映照,这里的关键是“光”是什么?怎么透视?开始笔者拿着明代瓷器在日光下映照,在日光灯下迎光照,在节能灯下透视,在白炽灯下迎光照,就是看不到粉红、肉红和虾红色,心里很纳闷。后来,笔者突然醒悟,这里古人说的光有三种:一是灯,它不是电灯,而是烛灯、烛光;二是太阳、太阳光;三是燃烧的柴火,如灶堂里的火。你拿着明代的碗盒,点是蜡烛,凑近烛光看,胎体肯定多显肉红色;你拿着明代的碗盘,迎着通红的太阳强光透视,胎体肯定显肉红色;你拿着明代的碗盘,迎着燃烧的柴火透视,胎体肯定呈粉红、肉红或虾红色。

其次,明代永乐宣德朝甜白釉,具有甜润的白糖色泽。永乐年间以出产“甜白釉”而著名。怎样理解这个“甜白”?专家认为甜润的白糖色泽,瓷色甜净,釉质洁白,温润如玉,奶白,填白(可以填画彩色的白瓷)。当今有不少人理解“白糖”为现代生活中绵白糖、白砂糖的洁白色,但有一点不容忽视,现在的绵白糖和白砂糖产是近代工业机器提纯的产品,洁白如雪。古时的麦芽糖、蔗糖色泽不是纯白,而是带一点淡黄色或白中带淡青色。我想,明代永宣的“甜白釉”,应和现在榨出的甘蔗水经过沉淀后的色泽相近吧。至于明代白瓷发奶白色泽的,至少应该是永宣以后的白瓷了。

瓷器鉴定凭胎体轻重、器型、绘画风格科学吗


中国文化有着千年的历史而我们的陶瓷也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受到许多收藏爱好者的喜爱,但是懂得去如何鉴定的人却很少。在漫长的岁月中,陶瓷的发展可以说是越来越丰富,同时工艺技艺和烧制的技术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比如说:宋朝时期的五大名窑、清朝的青花瓷、元明清是的仿制古瓷之风更是越来越多,一般我们鉴定瓷器首先根据其瓷器的外表图案、纹饰,以此来判断瓷器的朝代,其次是观察瓷器的胎体、胎土是否符合当时朝代所烧制的特征,最后就是通过判断瓷器的外形,例如:宋朝的双耳瓶等,不同的朝代其烧制的方式、原料的提纯使用、绘画风格以及瓷器外形都是不同的,有着非常大的区别,所以通过纹饰、胎土、形状可以初步的帮我们进行正确的判断。

首先是通过其瓷器额的外形进行鉴别,观察其器型首先要对历代的造型有个初步的了解,当时的人们生活特征,生活习惯以及审美标准都是不同的,再加上工匠的水平都是参差不平的,所以烧制出的瓷器也有着很大的区别,例如:元朝的造型大多的瓷器都比较笨重,不论是青瓷还是白瓷都比其他朝代缺少了轻巧感,器型比较大,而明朝时期的盘、碗的底心也大多都是外凸内凹,圆足较大,比较的平稳,造型轻重适宜,如青花缠枝莲纹的压手杯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其次是从其纹饰、图案上来说,陶瓷的纹饰造型上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由简到繁、由划印贴刻到雕刻描绘、由单纯一色到色彩丰富都有着较大的差别,例如:元朝时期的青花和釉里红等釉下彩的出现开始了瓷器的新时期,打破了以往一色一釉的局面,釉里红中常有色调灰暗或者变为绛褐色的缺点,而后期成熟的青花、釉里红的纹饰则非常的美观,图案的主次布局和谐,花边的纹饰也更加的丰富。而明清之后对于瓷器的色彩发明进一步丰富了瓷器的装饰,所以纹饰、图案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最后就是最主要的胎釉方面,通过细致的观察可以看出釉质的粗细、光泽的新旧以及胎质的疏密和气泡的大小等,例如:元朝时期的瓷器底足多露胎且胎质粗糙,一般呈火红色,而明清时期的落款之处多挂釉,胎质洁白细腻,杂质非常少,清朝中期之后露胎减少,这些都是因为原料本身发生的变化,以及制作方法和烧制时长火候不同造成的。

所以说收藏爱好者在入手一件瓷器时可以通过观其纹饰、图案以及胎质的粗细,胎体的轻重和造型进行初步的判断就算是现代仿制也无法百分之百的进行复刻,通过了解时代特征和观察瓷器是可以做到初步辨别瓷器的。

古陶瓷之绞胎陶瓷器


绞胎陶瓷器物枕呈长方形,以切片贴合技术制作,素身无釉;胎体以绞胎形式制作,呈褐、白双色混合,纹饰层层叠叠,在枕面上做出菊花般的纹路,在两侧做出水波纹,具有朴素的美。

陶瓷课堂:纹饰款识

绞胎陶瓷器物自唐代开始出现,延及宋代,宋之后就已消失,直到清代乾隆时期才又再出现仿制品,而其时绞胎技术已经失传,只好采用人工描绘的方式画上绞胎纹理。唐、宋时河南当阳峪窑、登封窑、巩县窑、扒村窑,山东淄博窑等窑口都有制作这类瓷器,同时还发展出绞釉贴面、绞化妆土饰面等技术。大部分绞胎瓷器表面施以亮青釉,少部分采用素面无釉的形式,直接显示绞胎纹饰的魅力。

唐代绞胎瓷器的出现,恐怕与唐代的外来文化,特别是外来的玻璃制作工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中国很早的时候就出现了原始的玻璃制品,古代称为琉璃,也就是最早的含铅玻璃。英国人李·约瑟在他的《关于中国古代的玻璃》一书中将这类琉璃称为“paste”,认为在东周以后中国人就已经开始制作玻璃了。

素面绞胎脉枕(唐)

现实考古发掘中,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战国和汉代的墓葬中都有古代琉璃制作的器物出土,如1975年湖南长沙杨家山18号墓出土的楚国谷粒纹琉璃壁、1959年安徽淮南蔡家岗出土的战国谷粒纹壁等等。但是在唐代,人们却认为玻璃是外来的,《册府元龟》就曾记载西方使团来朝时以玻璃为贡,唐人段成式在其《酉阳杂俎》中说:“玻瓈,西国之宝也。玉、石之类,生土中。或云千岁冰所化,亦未必然也。”将玻璃列为与玉石相似的自然生成之物,可见其时对玻璃的认识相当肤浅。

古罗马时期西方的玻璃制作技术已经非常发达,1948年在河北省景县北魏封氏墓曾出土一件网纹玻璃杯,杯壁仅有0.2厘米厚,内壁光滑,外壁有明显的水平纹理,显然是采用有模吹制方法制成的,且经科学测定为钠钙玻璃,是拜占庭帝国的产品,足可证明当时确有西方人带来中原的玻璃制品。东罗马制作的玻璃包括了纯净的无色玻璃和各类鲜艳的有色玻璃,还有以不同颜色的玻璃绞接起来的双色或者三色玻璃,这在今天的威尼斯仍然能够看到,而这种绞接玻璃所使用的技术与绞胎、绞釉陶瓷器如出一辙。因此,绞胎陶瓷器与绞接玻璃制品之间一定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孰先孰后虽一时难以考证,但却足以证实中国与西方悠久的文化、技术交流历史。

古瓷器的取放与保管


古瓷器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它凝结着先祖们的聪明智慧,艺术创造和辛勤劳动,是人类文明的见证和取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对于古瓷器的收藏与保管必须遵循轻拿轻放,小心谨慎的原则,根据器物的不同造型和大小情况,灵活掌握,避免造成损失。如果千百年来保存完好的古瓷艺术品,一旦损坏在我们的手里,那真是永世的遗憾!

一、器体大的瓶、罐、尊移放时因形体大,一般都是由下而上两段拼接而成,且有一定的重量,所以不能一只手提物件上部的脖子。应该一手拿住脖子,一手托住底,以免分量过重,使原来拼接起来的两节分离。有的瓶、罐、尊装饰有双耳,我们在取放时不能仅提双耳,以免折断和损坏。

二、瓷器人物在取放时,须注意当心人物的须发和手指部分,因该部分最纤细,易损坏。同时在提放人物时,忌单手拿人物的头部,因人物的头部大多系插进身子中去的,要防止头与身分离,所以应一手拿住人物的头部,一手托住人物的身子。

三、瓷器的大盘、大碗体质较重,移动时应该双手捧,或是一手的拇指和食中二指扣住边缘,另一手的四指和手掌托底。忌用单手拿盘、碗的一边,以防断裂。

四、薄胎的器皿,胎薄、质轻、娇嫩,移动安放时更须小心,要双手捧,忌用单手,尤其是瓶件,底足小,长度高,还须防风吹倒。

五、带座、带盖的瓶器取放时应将座、盖和主体分别单拿单放,不能连盖带座一起端,防止移动时脱落打碎。

遇到多人鉴别欣赏时,要一个一个来,待一个人欣赏完毕,把瓷器放到桌上,下一个人再来欣赏,不要两人将瓷器手递手的传着,以防万一失手。

在民间流传的瓷器经千百年的流通或土蚀,往往都沾有油渍和污点,收藏时常须经过洗刷清洁,使古瓷器神采焕发。在洗刷和整理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和掌握这方面的技巧和方法:

1.一般的污渍、土锈可以用碱性的稀释后的溶液(如84消毒液,超市里都有售)浸泡,视污渍的情况确定浓度和时间。当然酸碱性质不同的污渍应取不同的液体浸泡,如碱性污渍可用白醋和草酸浸泡,中性污渍用二甲苯浸泡等。浸泡以后再用猪鬃或尼龙刷蘸肥皂,或皂粉洗刷,再以温水冲洗,直到污渍退尽为止。须注意,洗刷时瓷器表皮遇到碱性物质更加滑溜,要心平气和,慎重拿放。

2.冬季洗刷薄胎瓷时,要控制水温,以防冷冻和遇热水爆裂。

3.有的瓷器的表里,因水浸太久,水锈黏附其上,不能除去,可用上述酸性液体浸数日,刷之即去,若水锈很厚,可用竹扦剔去。

4.粉彩瓷器,有的因彩色中铅的成分多,出现泛铅现象,可用药棉蘸淡硝酸擦之自去,再用清水冲洗。

5.如瓷器有开片(哥窑)或冲口、裂纹之类,污渍嵌入很深,浸之不去,可用棉纸蘸淡硝酸,贴在裂纹处,稍时污渍即除,但有的娇嫩的釉彩上不宜用此法,以免硝酸损伤釉彩。

洗刷瓷器最好用木盆和塑料盆,不宜用瓷盆和水泥盆,以避免瓷器碰伤。

上述对古瓷器的保管和收藏方法,对于陶器并不完全适用。

瓷砖的吸水率与瓷砖厚度的关系?


2015年12月1日开始实施的陶瓷新标准首次对干压陶瓷砖厚度作出限定。有不少消费者便质问,新标准大大降低了陶瓷砖厚度,虽然有利于促进陶瓷砖的薄型化发展,但是瓷砖变薄了,质量和硬度会不会下降?有关专家说道消费者完全不用担心,新标准是在保证陶瓷砖强度、吸水率等方面技术指标不变的前提下,降低了陶瓷砖厚度的。难道,瓷砖的吸水率真不受瓷砖厚度影响吗?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个概念,什么是瓷砖的吸水率?瓷砖的吸水率就是指砖本身重量与吸足水后重量的比值,是瓷砖对水必须的吸附渗透能力,吸水率愈低的瓷砖,胚体密度越大,相对抗污性越强硬度越高。

然后我们在来说说瓷砖厚度与吸水率的关系,通常来讲,瓷砖厚度越厚,其吸足的水分越多,相反,瓷砖厚度越薄,其吸足的水分变少,依据瓷砖的吸水率的定义解释,是本身重量与吸足水后重量的比值形成的吸水率,从这个角度上来讲,瓷砖的吸水率似乎真不受瓷砖厚度影响。

当然,也有网友质问,在我们的现实装修中,为什么薄一点的瓷片贴在墙上容易脱落?而厚一点的瓷片贴在墙上不容易脱落呢?是不是因为厚瓷砖吸水率低,强度大、不易膨胀,具有较高的内在稳定性;而薄瓷砖吸水率过高,容易引起坯体膨胀而开裂,进而导致墙砖脱落呢?小编告诉各位,这其实与瓷砖的薄厚是没有关系的,而是要考虑很多因素,比如说该瓷砖是否符合国家标准的吸水率值,铺贴环境是否过于潮湿或者干燥等等。

小编在此还想啰嗦几句,告诉各位,传统观念认为,瓷砖吸水率越低砖就越好,其实这是错误的,而是要根据使用的位置来确定,地面应铺设吸水率低的地面砖,因为地面会经常用大量的清水洗刷,这样瓷砖才能不受水汽的影响、不吸纳污渍,墙砖吸水率要高相对高些,它的背面一般比较粗糙,这也有利于黏合剂把墙面砖贴上墙。

什么是瓷器的胎? 瓷器的胎有哪几种?


什么是瓷器的胎?瓷器的胎有哪几种?

瓷器主要由胎、釉及彩构成。瓷之美丽关键在于胎。胎是瓷器的体,瓷器未烧前称坯,在景德镇窑业中有做坯(成型)、印坯(正型)、利坯(修整)和挖坯(挖底足)等名称,坯烧成后就是胎。胎土由氧化硅、氧化铝、三氧化二铝、三氧化二铁等主要化学成分组成,此外还含有少量的钙(主要是氧化钙)、钠(主要是氧化钠)和镁(氧化镁)。

瓷胎。凡普通之瓷器均属瓷胎,撷瓷粉之精液澄清,融成泥浆,以成胚胎。瓷胎碾石为粉,研细成胚。瓷胎音清而脆。瓷胎之沙底,设底露胎而不涂釉。沙底贵白贵细,以细沙底为上。

浆胎。凡极轻而薄之瓷器,均属浆胎。浆胎质轻而松。指明清两代澄浆成形的一种瓷器,浆胎瓷器胎薄体轻,以康熙、雍正时期的白釉印花及青花碗、印盒等为多。

缸胎。又名瓦胎,专指胎土粗而厚重的一种陶瓷,质地粗糙,如辽瓷和山西、陕西一带烧制的黑釉厚胎瓶之类。缸胎质重而坚、贵亮贵响,年久之缸胎多有铜音,故鉴别家往往叩其声而知其历年之长久。

石胎。凡凝重粗厚之器,属石胎而并非真石,只是质凝重而坚,略似大理石琢成之器物。康熙有石胎三彩。

铁胎。铁胎是专指胎土含铁量较多的瓷器,如宋建窑兔毫盏之类。

铁胎非真铁,瓷质近黑,犹如铁色,其胎的厚薄轻重亦不一致。

脱胎。脱胎是专指明永乐白釉薄胎盘碗而言。这种瓷器薄似卵壳,故又名卵幕。宛如釉质脱胎去,其薄能映见手指螺纹。此制始于明代乐,亦以永乐所制为最精,宣德所制亦可媲美,清代康雍所制虽也极薄,然只能映见花与字。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古瓷器胎体的变枯与吸水》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古瓷器胎体的变枯与吸水》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瓷器浆胎与泥胎的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