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玻化瓷砖 > 导航 >

千变万化的陶瓷耳式

千变万化的陶瓷耳式

玻化瓷砖 万利瓷砖 陶瓷艺术

2020-07-06

玻化瓷砖。

耳, 是陶瓷器物的组成部分,也叫器耳。在陶器产生不久它就出现了,已经历了7000年以上的发展史,留下了众多的历史信息。了解和认识器耳是文物工作者、拍卖工作者、收藏爰好者的基本常识。这对于认识器物、正确为陶瓷器命名、掌握瓷器发展的时代特点以及陶瓷器的鉴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为瓶、壶、罐、陆等陶瓷器附属物的耳,多附于器物的颈、肩部。有的学者将附于肩、腹的也称之为耳,并将附于颈部的耳称颈耳,附于肩部的耳称肩耳,附于腹部的耳称腹耳。耳一般呈对称分布,式样丰富多彩。据不完全统计,陶瓷器耳的式样至少有50种以上。大致可分为象形耳、态势耳和特殊耳三类。

象形耳是以耳的形象命名的耳,又分为动形耳、植物形耳和其他形象耳。动物耳又称鸟兽耳或牺耳。牺,古代祭祀用的纯色牲畜。《辞源》《牺尊》条引《南史•刘沼传》附刘杳:“尝与(沈)坐语及宗庙牺尊,……杳曰:“古者樽彝刻木为鸟兽,凿项及背以出内酒。”可知牺尊为鸟兽尊。同理,牺耳为鸟兽耳。兽耳有龙耳、螭耳、夔耳、虎耳、鹿耳、犬耳、兔耳、羊耳、牛耳、狮耳、象耳、铺首耳、鼠耳、蝙蝠耳等。鸟形耳和凤耳、海燕耳、鸠耳、鹦鹉耳等。这一类里也包括鱼耳、摩羯耳、面形耳。龙耳,龙一般蟠伏于器肩和颈部两侧,有的龙头作回望状,有的龙头向外、有的龙头向内;多流行于隋唐时期,以双龙耳瓶最为典型。元、明、清时期的龙耳也常见。对初学者来说,龙耳中最难区分的是螭龙耳和夔龙耳。螭龙,又称螭虎龙,是无角的龙,神话传说为水神。一说为雌龙,一说为龙子,又名蛟龙、蛟螭。

青花釉里红扁瓶(夔耳) 也称花式龙、香草龙、一足龙,是神话传说中的瑞兽。其状如牛,上唇上翻呈象鼻状,口吐一朵莲花或串珠,有前足而无后足,多有双翼,自前足之后都化成卷曲的花式。这两种耳式流行于商、周至春秋战国肘期的印纹硬陶、原始瓷器上;明、清瓷器也常见这两种耳式,以清至民国时期最多。虎耳,一种是铺首塑成虎面衔环耳,如南宋龙泉窑青釉双环虎耳弦纹瓶、清乾隆青花釉里红缠枝莲纹虎耳尊等。另一种耳塑成虎形,有立虎和卧虎。立虎后爪立于器肩、前爪搭于器沿,虎头则向高于器口,虎眼圆睁,两耳竖起,虎尾圆卷于后背上,这种耳多流行于宋元时期的香炉上;卧虎伏于器颈两侧。作回首凝望状,见战国朱绘陶壶。鹿耳,流行干西汉的陶瓿和清代的瓷仿铜器尊或鹿头尊上,两只鹿或鹿头塑于器肩部。犬首耳,见1990年河南新郑卷烟厂春秋墓出土陶器,鼎、盘、钵、盆多附此耳;犬两眼圆睁,两耳竖立,翅首仰望,似与家族有关系,以后很少见。兔耳、羊耳、牛耳、狮耳、象耳等多流行于元、明、清至民国时期,以瓶尊等为多见。其中的羊耳,多为羊首耳,除双羊首外,还有三羊首,取“三羊(阳)开泰”之意,以清代蟮鱼黄釉和蟮鱼青釉尊上最为流行。铺首耳,铺首原指附于门上、兽面衔环的门环,后来用于青铜器和瓶、罐、壶等陶瓷器的装饰。铺首耳一钟是做成兽面衔坏的模型贴于器物上,环不能活动;另一种是只帖首面,配以活动的环,故又称环耳或活环耳。陶瓷器的铺首装饰以西晋青瓷为多,元、明、清代延续使用。鼠耳流行于三国两晋时期,见西晋青釉扁壶,肩部附鼠形耳一对。蝙蝠耳流行于清代,且乾隆青花农耕图扁瓶(壶)和粉彩缠枝莲荷花壁瓶。鸟 形耳状如两只鸟伏于器物的颈、肩、腹上,常见有凤耳、海燕耳、鸠耳、鹦鹉耳等。凤耳,制成凤首形,宋代的龙泉窑瓶、汝窑尊流行此耳。海燕耳,只见清代"海晏河清尊"的耳式。鸠耳,流行于清代,见景德镇官窑茶叶末釉尊和粉青釉壶,颈两侧附鸠衔环耳一对。鹦鹉耳,流行于清代,见乾隆朝松石绿釉扁瓶,肩腹部有一对鹦鹉附其上。鱼耳,一种称鳅耳,其状呈鳅鱼形,宋代官窑、哥窑、龙泉窑的瓶、炉流行此耳,清代有仿制品;另一种做成鲌色状,鱼头、鱼尾、鱼鳞、鱼鳍清晰逼真,弯曲帖于器口下,见元代青花罐。摩羯耳,摩羯是印度神活中的一种长鼻利齿、鱼身鱼尾的神异动物,被尊为河水之清乾隆鳝鱼贵釉炉(狮耳)精、生命之本。常见于古代印度的雕塑和绘画之中。东晋时随着佛经汉译传入我国,到了唐代,成了金银器的装饰图案。后来也移入瓷器装饰,但作为器耳则见于元代。人面形耳,见清乾隆茶叶未釉瓶,口及器身均为四方矮角形,直颈,斜肩,鼓腹,圈足,颈部饰人面双耳。

植物形耳有花耳、石榴耳。花耳,耳制成花形,多为菊花,明代的瓶类流行此耳。石榴耳,流行于清末、民国时期,多为瓶类耳,颈部饰石榴一对。

其他象形耳有牛鼻式耳、山形耳(包括山字耳、峰形耳)、月牙耳、云耳、火焰耳、鸡冠形耳、绶带耳、如意耳、如意绶带耳、朝冠耳、戟耳、凤眼耳、索耳、牌耳(蝶耳)、翅式衔环耳、瓶形耳、压经耳等。牛鼻式耳,形体宽大,呈牛鼻状,流行于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的陶罐上。山形耳,最早见春秋时期原始瓷鼎耳的造型,鼎腹浅盆形,平底,口沿平折,上置两个峰形耳。清代流行山字耳,其形如同横“山”字,多见于瓶的耳式。月牙耳像月牙状置于瓶颈两侧,流行于明代正统时期前后。与月牙耳形差不多的是戟耳,因其形似兵器戟而得名。戟耳有两种,一种如同方天化戟的一半,器颈部横出两个柱状体,在两个柱状体头上连有月牙刀;另一种是半月形,与器壁单柱相连,与月牙耳的区别在于月牙耳正面略宽,没有凸棱,戟耳边上有凸棱,与器壁连接的扁柱体比月牙耳窄;戟耳流行于宋代,明清有仿制品;月牙耳流行于明代。云耳,如同卷云,有内卷云匀外卷云,内卷云耳半圆形扣于器颈两侧,半圆内饰云卷镂空;外卷云向外饰云卷,有的云卷如同“回”字纹镂空;流行于清至民国时期。绶带耳,颈部弧形伸出两条绶带,作半环形后,带尾帖于肩上;流行于明永乐至宣德年间,多见授带耳葫户瓶(壶),又称宝月瓶、 抱月瓶;清代有仿制品。如意耳形同s形如意,清代流行,最典型的是乾隆时创制的如意耳葫芦瓶。清乾隆时还将绶带耳和如意耳合在一起,如意下飘着绶带,称如意授带耳。火焰耳,流行于春秋时期,多见原始瓷罐的耳式,罐肩部对称立一短圆柱,柱面帖塑火焰状耳。鸡冠形耳,流行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时期,出土的深腹罐、鼎和缸等陶器上装饰这种耳。朝冠耳,因其形似朝冠的耳而得名,流行于明清时期,多见于香炉的耳式。索耳,也称绳耳,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黑陶绳耳罐,西周有原始青瓷盂,以后各代都有此耳式。凤眼耳,又称桥形耳、虎眼耳。流行于明清时期的香炉或熏炉上,常在炉沿上塑相对的镂空外侈耳,如耳面较宽平,桥形,称桥形耳;眼,则称凤眼耳;如镂空处两角浑圆,形如虎眼,则称虎眼耳。牌耳,流行于清末、民国时期,耳上饰镂空的圆点,如同牌九上的点一样,多为瓶类耳。这种耳又如蝴蝶的翅膀,故也和蝴蝶耳。与这种耳差不多的是翅式耳,耳形如鸟的翅膀,但翅膀中间只有一个圆形镂孔。有的还从其镂孔中贴塑一环,成为翅式衔环耳,这种耳流行于元代,见卵白釉连座小瓶。瓶形耳,只见清代乾隆炉钧釉瓶,灯笼尊式,翻口,短颈,溜肩,长圆腹,圈足外撇,肩下、腹上饰瓶形耳-对,瓶上饰瓶耳,瓶上加瓶,仅见此一例。压经耳,双耳的上端微微上翘,如同用镇纸压住一般,故名。多见明清香炉的耳式。

态势耳,是指由耳的状态和气势命名的耳式。有大耳、卷耳、扁耳、贯耳、冲耳、曲耳等。大耳,耳形扁宽,从口沿外弧向下一直到腹部,与腹壁相连,流行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和齐家文化的陶罐上,有一种不让主体的气势。卷耳,是耳向外侧卷曲、流行于明清时期;明成化香炉、清代大吉瓶多见此种耳式。扁耳,有的方片形斜贴于器颈上,有的方形中空,有的半环带三凸起,但厚度都较薄,故称扁耳;最早见春秋时期的彩绘陶双耳壶,耳宽面对壶体,正视耳为侧(窄)面;以后流行于明代,以正统时期为多,一般耳侧面对器体,正视耳为宽面。贯耳,又称投壶耳。呈竖置管状,管上下贯通。如管较短,则称鼻式耳。早期多用于系绳,后来用作装饰;始于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黑陶贯耳壶,宋代官窑、哥窑、龙泉窑,明、清景德镇窑的瓶、尊上多流行此耳式。因汉魏时游戏用的投壶多附这种耳,故也你投壶耳。冲耳,又称冲天耳、朝天耳。有的耳从器颈或肩上伸出,或连着口沿,微斜上伸,直刺苍穹;有的口沿上半环直立,气势冲天;元、明、清香炉上常见此种耳。冲耳的特点是直立向上,故有人也称其为直耳、立耳或直立耳。相对于直耳的是曲耳。曲耳有内曲耳和外曲耳,内曲耳由颈部伸出向内弧曲;外曲耳则从颈部伸出向外微呈s形弯曲,有的耳顶部稍显粗大,有的耳顶部尖扁;如s形上部外展较大,则为朝冠耳了,也可以说朝冠耳是曲耳的一种。曲耳多为明清香炉的耳式。

特殊耳,是指耳式独特,无法归类者。有盲耳、单耳、双复耳、三耳、夹耳、扁环凸起耳等。盲耳,见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山类型的陶壶上,鸡冠状,其上有孔的称系,无孔的为盲耳,起装饰作用,一般竖置于壶口沿两侧。单耳,即一只耳,有单颈耳和单肩耳,流行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陶壶上,多为环形。双复耳,即两侧各有一对形制相同的耳;见于隋代双复耳瓶。三耳,流行于春秋时期,见原始瓷三耳钵,肩上置三兽衔环耳。夹耳,流行于五代南方地区,宋代也有制作,为仿木桶式耳;罐肩部有对称立夹式双耳,耳上都有相对的穿孔,盖两侧各伸出一横栓,栓端各有穿孔,器盖横栓合于立夹内,可于一端孔中穿上横轴,使器盖能自由开闭;也可两端都穿上横轴,令器盖闭合,移动时器盖不致滑落。有的与二立耳成直角方向又各有一单耳,也有穿孔,用于穿绳提携。扁环凸起耳,底部为扁环形,环上部向外凸起一个或两个扁方柱体,不是环耳,不是兽耳,也看不出象形和态势;但在西汉原始瓷青釉水波纹瓿上,却显得匀称、和谐。浙江省博物暗藏一件西汉原始瓷罐,其耳式与这种耳差不多,右耳已残,耳面压印一手举剑,一手持盾的武士图案,和其为兽耳,不知何据。安徽涡阳石弓山汉墓出土陶瓿,半环上只有一个扁方凸起,耳面饰铺首,并称之为半环耳。看来这种耳式有必要深入研究并给予恰当定名。

除了上述耳式外,也有将系称作耳的。故也顺便谈一下系的同题,系,是壶、罐、瓶类器物肩、腹部用于穿绳提携的附属物。按一般的理解,凡是用于穿绳提携的都应称“系”,而用于装饰的才称“耳”。但由于地方习惯和传承的原因,常见有明明是系也称耳的。细想起来,器物上的附件,没有单纯用于系绳提携,而不起装饰作用的。从这一点上看,“系”叫“耳”也是可以理解的。

系有环形、条形、桥形、龙首、鸡形、鼠形等式样的双系、四系、六系、八系,呈对称排列,多见早期器物。也有等距三系、五系者。三系流行干五代时期,见孔雀蓝釉三系陶瓶;明清时期也有制作,明有翠青釉三系罐,清有撒金描金三系壶;五系见北宋钧窑花口莲花尊。环形系,呈圆环形,其中小而圆,中部有一孔的,又称小系。系环有圆形、方形、扁形;扁形有宽有窄。条形系,采用泥条形式贴塑在器肩部,有竖贴和横贴的不同;以东晋器较多见,各朝代器物都有这种系。桥形系,在东晋至南北朝时期的陶瓷器物中较为多见,明清时期的紫砂壶也有这种系,其外观如梯形,内为拱形,如同一座拱桥贴塑在器物的肩部。每侧成对贴塑的环形、条形、桥形系,又你复系,有双复系和四复系,多流行于汉魏六朝时期。龙首系,龙首形,龙鼻下卷构成圆环;鸡形系,流行于西晋时期,见越窑青瓷鸡形四系罐,肩至腹中部上对称贴塑四鸡形系,鸡引颈展翅匍匐在器上,喙紧贴脑肩部,呈喙食伏,构成系环。鼠形系也即鼠耳。

以上是我们对陶瓷器耳式的初步学习和归纳,因资料有限,肯定不够全面。整理出来,请专家指教,也请有兴趣的同行补充完善。

taoci52.com延伸阅读

千雕万琢,陶瓷浮雕


不一样的陶瓷演绎风格

在小编看来,陶瓷虽然很多漂亮的花纹,但是我一直觉得只是泛泛之品,算不上是极具艺术感的,但是当你看到陶瓷浮雕的时候,感觉就像是上了一个档次,陶瓷已经不再肤浅的停留在了一个表层的阶段,而是已经提升到了另外的一个层次,一个更加高尚,更加艺术的位置。

浮雕很美,很大气,相信看过的人都不会否认这一点。但是你看到过陶瓷浮雕吗?尤其是餐具上的,相比于大面积的墙上浮雕,餐具陶瓷浮雕更加地精雕细琢,更加的雅致典雅。虽然算不上大气,但是别有一番风情。

这一片花海,蝴蝶跃然于餐碟上,感觉是那么真实,不同于普通的彩绘,浮雕创造了一丝生机,多了那么一份灵动和活跃,让人们知道,原来,陶瓷是有生命的,它不再是死板的,无趣的。

杯子上的花纹略显简单,白色的杯子搭配这样的素雅小花纹,不是更加别致吗。不会有大红大绿来喧宾夺主,不会有复杂图案来让人忘记,其实,这不过是一个杯子而已。它再美,也不能忽略它的用途,这才是它的价值所在。

小鹿斑比的身影透着柔和的橙色光芒,轻轻摸一摸,。你会发现,这是一只藏起来的小鹿,或许是害怕猎人的捕捉吧。轻昂着头,仿佛看见阳关的映照,一切,都是充满生机,生气勃勃的样子。

浮雕艺术,让我们看见了不一样的陶瓷,感受到了这份穿越千年的陶瓷带来的生命气息。

千钧万变意景无穷 中国名陶名瓷展开展


中国工艺美术馆将于6月8日-28日举办《中国名陶名瓷展》。此次展览汇集了多个陶瓷产地的20多位名家的500多件作品。这些作品分别来自宋代五大名窑的作品:钧瓷、汝瓷、官瓷、哥瓷、定瓷;具有“瓷都”之称的景德镇瓷;明清时进入鼎盛时期的石湾陶;创始于清代末年的醴陵瓷;在醴陵瓷基础上创新并发展起来的汉光瓷等名陶名瓷名家之作。

作品中包括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以及著名陶瓷艺术家及中青年优秀创作人员的佳作。有已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富安的钧瓷,他创作的钧瓷作品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有新的突破和发展,作品充分体现出钧瓷所特有的“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钧瓷无对,窑变无双”、“千钧万变,意景无穷”的窑变效果,造型古朴大方,纹饰简练,工艺精细,代表了当代钧瓷的最高水平。现年已76岁高龄的石湾陶艺泰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庄稼的陶塑,他善于文人和仕女的创作,通过对人物的面部及衣纹的细微刻划,使作品达到形神兼备,生动传神的艺术效果,刻画出人物的内心世界。河北省工艺美术大师陈文增的定瓷,体现了定瓷胎质薄如蛋壳,釉色浑厚凝重的特色。汉光瓷创始人上海工艺美术大师李游宇的作品,是在醴陵瓷的基础上,通过对瓷质的改造,使汉光瓷质比醴陵瓷更加细腻洁白,具有玉质的感觉。配以淡雅的花卉装饰,使造型和色调清新雅致,协调统一,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参展的作品中,还有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赖德全、涂翼报、朱正荣、宁勤征等人的作品,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刘建军和靳琳琳的作品;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毛正聪等人的作品;还包括精心挑选的陶瓷艺术家的代表作,如景德镇陆如的釉下青花,醴陵陈扬龙的釉下彩瓷等。

这些作品代表了当代中国各地区、各瓷种的较高水平,众多大师的作品在中国工艺美术馆汇集,让更多的收藏家和观众了解到我国悠久的陶瓷历史和丰富的陶瓷文化内涵,同时,有机会零距离接触大师、名家的作品。

触摸陶瓷古韵 光耀千年文化


继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之后,景德镇又迎来了一位重要客人。

9月22日至23日,中国国际贸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洪敬南来到瓷都考察。作为成功运营了香格里拉酒店、北京的国贸中心酒店投资管理的“大佬”,洪敬南此行与光耀景德镇千年的陶瓷文化有关。

循着景德镇璀璨窑火,洪敬南探名坊园、访陶瓷市场、进重点陶瓷企业,在古瓷与现代工艺间品味文化回荡千年的绝响。虽然对陶瓷深有研究,但真正触摸千年古韵,洪敬南还是感到了发自内心的震撼:“瓷文化的根在景德镇,瓷文化的魂在景德镇!”

洪敬南表示,以千年璀璨瓷文化为金字招牌,景德镇是江西最有条件走国际化路线的城市。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到访景德镇,愿意在国际奥委会这个平台上帮助景德镇“走出去”,而洪敬南则愿意助推景德镇进一步提升城市接待能力,帮助景德镇将四方宾朋更好地“请进来”。

洪敬南的话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在缜密考察基础上得出的商机判断。在景德镇的两天时间,他考察了全市的宾招市场。发现景德镇城市接待能力略显薄弱:只有1家五星级酒店、4家四星级酒店,“缺乏与世界交流与对话的大舞台”。

洪敬南的见地与景德镇不谋而合。重振千年雄风,景德镇正在谋划城市品位与功能的全面升级,希望聘请包括洪敬南在内的一批具有国际宽广视野、丰富操作经验人士担任发展顾问。

洪敬南愿意担任这个顾问,却也不仅满足“问一问”。带着此行的考察成果,洪敬南将和他的团队一起,着眼于江西发展升级、绿色崛起战略,着眼于擦亮景德镇金字招牌,考虑以适当形式参与景德镇的酒店建设、城市建设,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陶瓷名词:桃式洗


桃式洗——洗的一种式样。浅体,形如半个桃子,故名。宋代龙泉窑、官窑均有制作,明清时景德镇窑、宜兴窑亦有制作。

访谈:把艺术通过陶瓷的渠道推到千家万户


记者:王总,您好!今天,楼兰·陶瓷与楼兰艺术馆合作举办了一场“旷野太行魂旷小津国画山水展”,作为陶瓷行业里的知名品牌,楼兰为什么要在陶交会期间举办这样一个画展呢?这与楼兰的营销策略是否有关呢?

王军:从长远上来说,应该是关系的。因为我们一直在做陶瓷如何跟艺术结合这一块,一直在探讨这个东西,我们也最早提出了“瓷艺双修”这个概念,包括在最近,丁卫东也成立了一个有关陶瓷跟艺术的协会,也在探讨陶瓷与艺术怎样去结合这一问题。陶瓷跟艺术如何去结合?这是我们一直在想的,现在我们可能在做一些简单的画展这些东西。今后如何进入到终端?实际上我们主要做是这个艺术,如何把艺术通过我们陶瓷的一种渠道推到千家万户去,把艺术作为一种平民化的东西去做。

记者:本届是第十一届陶交会,在陶交会上,楼兰有没有推出一些新产品呢?还有,可以介绍一下,楼兰在陶交会上的进展吗?

王军:新的产品,我们是基本上一天就有一款新产品推出来。但是说,市场能不能接受或者说市场能不能容纳这些东西呢?因为推新产品,对于作为生产厂家的我们来说应该是一种长期的概念,不是说因为陶交会我们就去推出新产品,这个我们是有一个长年的计划。所以,我们可能不会专门去为陶交会做这些东西。但是从长远来说,公司下半年还是在“瓷木地板”这一块作推广。

记者:刚刚王总说到了这个”瓷木地板”,可以为我们具体地介绍一下吗?

王军:我们的“瓷木地板”应该说是可以取代很多的东西吧,可能应该说是不同的材料用到不同的场所去吧。我们的“瓷木地板”可能最后并不是跟陶瓷在竞争吧,因为整个陶瓷的木地板这一块,我们的分额应该是占了8%,那如果能够扩大分额的情况下,我们真的会相应地去为用户做更好我事情。可能很多用户,比如用木头地板的、用实木地板的人,很多客户可能不知道原来还有一种陶瓷的地板,实际上就是这种概念。

记者:据我们了解,楼兰最近要在品牌、服务以及客户终端上攻关,请您为我们具体介绍一下情况?

王军:因为对我们来说,可能对销售,包括产销这一块都不是很大的问题。应该说不能把陶瓷上升到很高的地步去吧,作为设计师、作为用户来说,它是一种材料。作为陶瓷这一块,它主要就像很多传统的建材一样。所以,我们下半年要做的工作主要是在终端上面作文章吧。

记者:这是针对消费者来做产品吗?

王军:也不是相对消费者来做产品,相对来说,我们是让终端的客户能够找到我们,认识我们楼兰,我认为这是关键。

记者:那就是说要做一个品牌的推广吗?

王军:对,因为很多东西可能是以前做出好的东西来,酒香不怕巷子深,这是一种概念。那你现在要让人家知道,原来还有这些东西,原来还有这么漂亮的瓷砖,是吧?那可能我们会在终端展示这一块会做得更加强一点。因为陶瓷的推广期渠道相对来说是比较单一,老百姓不用、不装修的时候是不关心的,到装修的时候才会关心这些东西。

记者:我们知道,楼兰由于它的高品质以及出色的设计风格,不仅受到国内消费者的青睐,而且在出口上处于领先的地位。但现在在出口这方面来说,很多国家都进行反倾销,请问这对楼兰有影响吗?

王军:包括现在的汇率上升,包括反倾销这些东西,应该对楼兰都没有很大的影响。因为我们的出口,不是说一种简单的贴牌。包括现在国外很多专卖店,很多以前经销楼兰产品的都纷纷要求做我们的专卖店。以前在中国买磁砖,主要是便宜的,但我们的瓷砖,有部分产品达到了世界级的水平。所以,应该说所有的定价权都是我们说了算的,不是说客户说了算的。按照陶瓷这个行业,可能是3美金或者多少美金一方卖给别人,那我们可能最贵的产品能卖到十来美金。

记者:我觉得这应该是跟楼兰的设计风格有关吧?因为楼兰与中国画结合,在外国人看来,中国画、山水画应该是一种很神秘的东西,像今天这样的画展对于楼兰来说应该是一种很好的营销手段吧?

王军:这个我认为,实际上也就是说这次包括以前,我们都有跟很多人谈到文化的东西,实际上就是文化如何做到国际化的问题。就中国的话,包括中国的那种为人处事的理念,因为现在来说,世界的距离是越来越小了,如何做到世界性的一种文化,我认为我们在这方面还不是很有发言权,但我们可以借鉴日本的产品,日本推广产品的经验,包括他们的汽车、电子器材、音像制品、手提电脑这一类的东西。应该说,它这种文化不是说我有中国的符号就代表我有文化了,我认为文化是一种世界通用的,这种文化不能够说是本身的哪个烙印或者说是怎么样的。

陶瓷器型——耳杯


耳杯:杯的一种式样,亦称“羽觞”,饮具。系仿汉代漆制羽觞,器身呈椭圆形,两侧有对称的小耳,故名。流行于东汉至两晋、南北朝,品种有绿釉陶、青瓷等。 羽觞出现于战国时期,一直延续到魏晋南北朝,名称逐渐通俗化为“耳杯”,到唐代的时候绝迹,至明清又有出现,不过这时形制已有改变,用途也已不作为实用器,只作为礼器或摆件。

艺术陶瓷产业化的行进


艺术陶瓷产业化的行进

艺术陶瓷,是指在陶瓷白胎或坯胎上,包括瓶、尊、屏、瓷板画、薄胎碗、雕塑等其它器皿,通过陶艺家、陶瓷艺人精心创作绘画烧成后,可供人们陈列、欣赏、收藏的陶瓷艺术制品,也称陶瓷艺术。如今在千年瓷都景德镇,艺术陶瓷可以称得上是陶瓷界一支独一无二的奇葩,代表了景德镇千年陶瓷之精华。现在面对艺术陶瓷的产业化,则要求具有同一属性的艺术陶瓷企业或组织集合成社会承认的规模程度,以完成从量的集合到质的激变,真正成为这一产业的排头兵。

随着人们对生活情致的艺术追求不断提高,艺术陶瓷产品的市场不断升温,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已经满足不了对艺术陶瓷产品的需求,艺术陶瓷产业化势在必行。艺术陶瓷如何实现产业化,一是企业组织形式要创新。按照产业化的要求,要使艺术陶瓷成其为产业,首先要达到一定的规模程度,才能从量的集合实现质的飞跃。过去几千人的艺术瓷厂为景德镇艺术陶瓷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现在成千上万的工作室和生产作坊,虽然也能带来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繁荣的景象,但形成不了规模效应。这就要创新企业组织形式,像农村的经合组织、文艺界的经纪人公司,承接订单,接洽业务,负责销售,或按照品种器型成立各种专业协会,来负责与各工作室和作坊的沟通,艺术陶瓷才能达到一定的规模,形成量的集合。

这其中,景德镇市陶瓷研究所就利用自己的人才优势、品牌优势,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企业固定资产增加了,职工收入提高了,实现了质的飞跃。景德镇市雕塑瓷厂陶瓷创业基地则通过工业旅游带动艺术陶瓷生产的集合,中外172 家陶瓷艺术家、教授的工作室在该厂落户,有13 名外国人长期在自己的工作室进行创作、香港乐天陶舍也在该厂设立了分支机构,中外陶瓷文化艺术的交流在这里欣欣欣向荣。

二是传统技艺传承要创新。艺术陶瓷的生产很大程度上要靠手工制作,娴熟的技艺千锤百炼、炉火纯青,这也就是景德镇艺术陶瓷精美绝伦的关键所在。景德镇千年窑火不断,是靠一代一代人的传承而继往开来的,父传子、师傅带徒弟、祖祖辈辈做陶瓷的,在景德镇比比皆是,陶瓷技艺的传承、提高、创新得到了保证。现在,虽然大专院校、职业学校能培养一些陶瓷技术的专门人才,他们可以补充到创作设计或高级技工人员队伍里,但实际操作的做坯、烧炼、绘画工人,还是要师傅带徒弟的办法来传承。要改变这种传统的传承模式,那就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加大陶瓷技艺人员的培训力度,发挥陶瓷创业基地的作用,为企业和陶瓷小作坊输送合格的人才,也可以把培训工作办到企业去,还应该给那些享受政府津贴的陶瓷技艺传承人压担子,让他们也承担起培训陶瓷技艺人才的责任,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绝技传给后人。

三是艺术陶瓷的产销要有创意。光有量的集合,没有适销对路的产品,也实现不了质的飞跃。所以在艺术陶瓷产业化形成时,就要做到生产一代、研制开发一代。根据人们的需求、掌握市场的变化,在陈设瓷、纪念瓷、庆典瓷、旅游瓷等众多领域里,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器型优雅、画面独特,有创意的艺术陶瓷精品,这样才能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艺术陶瓷是景德镇的优势,艺术陶瓷是景德镇人的骄傲,把握艺术陶瓷产业化的发展机遇,景德镇艺术陶瓷将迎来百花争艳的艺术春天。

说瓷“耳”


陶瓷器的部位有口、颈、肩、腹、胫、足之分,颈肩部常有附加部件,名之为“耳”。耳多见于瓶罐类器物。《考工记·栗氏》:“其耳三寸”,疏:“此釜之耳,在旁可举。”设“耳”原是起到提举的作用。

陶瓷器物之“耳”式样丰富,时代特征明显。新石器时代彩陶罐的扁环耳,西周原始青瓷上的索耳,在宋代官、哥、龙泉等窑的瓷瓶上衍变为贯耳、鳅耳;元代瓷罐上采用铺首,明永乐、宣德、正德年间瓶上的戟耳,嘉靖时的兽耳、活环耳都颇为新颖;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制瓷工艺精湛,设计出螭、象、羊等象形耳。

一、“耳”的分类

按制作工艺特征可分为:

1.平贴式:贴在器物的表面,外形如浮雕。常有铺首式耳。铺首是门上用以衔环的底盘,作兽形,其作用是铺首与衔环碰撞而发出声音。罐类器物多选铺首耳。平贴在器物上,略高于表面的又称“呆耳”。

2.粘接式:一般为动物图案“耳”和带状“耳”,有象耳、螭耳、凤耳、鹿耳、牺耳、如意耳、贯耳、绶带耳、出戟耳、套环耳等,突出于器体之上。

二、“耳”的制作工艺

首先用设计的“耳”式样制成模,将泥料入模,印坯成型为部件。第二步要分辨器物胎体在做坯成型时的旋转方向,再确定“耳”在器物上的部位,粘接时充分把握并确定“耳”与器物底面的倾斜方向和倾斜角度,以确保烧成瓷后“耳”是垂直向下,不偏不欹。第三步彩绘(釉下彩)、上釉、烧成瓷或上釉、烧成瓷、彩绘(釉上彩)。

随着烧制工艺的进步,套环耳由粘环发展到活环。比如元代、明代的兽耳套环,嘉靖时相似的兽耳套环下垂,制作时刮削掉“耳”与“环”相接触处的釉料,挂着烧成后,即成为活动之环,但留下欠釉露胎的瑕疵。到清代乾隆年间工艺有了革新,在“耳”与“环”都上满釉后,用细小的支钉撑住活环,留下小的空间,避免“耳”与“环”之间接触而釉溶粘连,烧成后敲掉支钉,不易看见无釉支钉截面。

器物的“耳”与器身用泥粘接附着并形成棱角,烧成后常在耳部出现裂痕或缩釉、缺釉的毛病,所以烧制成本高的高温铜红釉没有带耳器物。带环耳的器物工艺难度大,不易制作,较不带环耳的器物更少些。

三、“耳”的审美与文化内涵

“耳”的造型可分为写实式和变形式两种。元青花兽耳盖罐常以模塑兽耳作衔环状,再用青花绘怒目、张口、露牙、扬须,增添了器物狞厉神秘色彩。明宣德梅瓶上也偶尔效仿。饰以写实式“耳”的器物,如著名的明弘治黄釉描金牺耳尊之牺牛耳,清代流行的“象耳”等。

常见变形式的“耳”有螭耳、夔耳、象耳、如意耳、绶带耳等。动物图案式“耳”贴于器物两侧,头部向上,有攀援之势。这类耳的两端粘接于器物的颈肩之间,它把一定空间包容在“耳”中,作为器物形体的一部分,构成器物实体与“耳”包容空间的虚实形态对比。而带状本身亦在空间有凌空飞动之感,与器物本身产生动静的变化。

“耳”的造型与瓶体造型有密切关系,两者主次要呼应协调有变化。“耳”的装饰也体现艺人独具之匠心。因为“耳”在器物上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乾隆年间,皇帝还直接下旨令改动“耳”的式样。乾隆七年(1742年)八月二十九日,太监高玉交“青花白地双云耳六方尊”一件,传旨:“此尊花样、款式甚好,着唐英照样烧造几件……其尊耳子不好,着唐英另改好款式耳子。再照此尊款式、花样收小些烧造几件……”(据《清档》“乾隆纪事”)。青花龙纹寿字螭耳六方尊应是唐英遵命依原样改“云耳”为“螭耳”后烧造数件中之一珍品。

瓷之“耳”或“环耳”也受到文人关注。以倡导“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明代文学家袁宏道在《瓶史》中云:“瓶忌有环,忌放成对。”同时代的张谦德在《瓶花谱》中也持相同的观点。大概是环耳器物颇有家堂香火之气息,用于插花者,讲究参差变化,意态天然,两者凑合终不伦不类。

器物之“耳”,不仅仅是器物形制之一部分,与器物上的装饰题材和艺术构思一样,还是文化的载体,蕴含有深邃的内涵。瓶上之“象耳”寓“太平(瓶)有象”之意,瓶上之“如意耳”挽下垂飘带(或系“”字形),寓“万代(带)”之“平(瓶)安如意”。

明弘治黄釉描金牺耳尊,牺指古时宗庙祭祀用的纯色牲畜,(色纯曰牺)牺牛,就是古代祭祀用的纯色牛。作为明代宫廷祭祀之器,此尊的肩部两侧对称的牛头形“耳”较为真实具体,尊通身也施以纯黄釉,烘托了庄严而肃穆的气氛。清雍正青花祥云白龙纹夔凤耳瓶,青花勾绘祥云,用刻划法表现的云中白龙,瓶肩塑夔凤耳,复以青花点睛描羽,瓶上“龙凤呈祥”一派瑞气。

雍正年间有一种特殊的“鸠耳”,以上尊“耳”作鸠首状,或为具象的鸠鸟形,其内涵颇为丰富。在古器物中,有以鸠鸟造型作装饰的玉器“鸠杖”。一说见《水经注》卷七引应劭《风俗通义》:“高祖与项羽战于京索,遁于薄中,羽追求之,时鸠止鸣其上,追者以为必无人,遂得脱。及即位,异此鸠,故作鸠杖以扶老。”鸠鸟对汉高祖有救命之恩,因此作鸠杖以扶持老人。二说见范晔《后汉书·礼仪志》:“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玉杖,之以麋粥。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玉杖长(九)尺,端以鸠饰。鸠者,不噎之鸟也,欲老人不噎。”噎是食塞咽喉,明文震亨《长物志》解释云:“盖老人多咽,鸠能治咽故也。”

清乾隆玉鸠首杖雕刻一鸠鸟栖于弯杖上,杖下端为一上仰的羊首,羊口承接杖与鸠,杖上还刻有乾隆御制五律诗,配有紫檀木座,座底也刻有同一首诗。此器为仿汉玉鸠首杖(见《西清古》)。诗作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收录于御制诗四集卷十九),《题和阗玉鸠首杖头》:“铸铜及削玉,(原注:内府有汉铜及玉鸠首杖头)鸠首杖头为。养老汉朝制,贡珍西域驰。因他食葚譬,(《诗经·卫风·氓》:“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葚,桑实。据说鸠吃了桑葚能醉,比喻女子不要沉溺在爱情里。此句是说《诗经》早有借鸠食桑葚为喻而在此引发启示。)启我教民思。设曰资扶策,将留待异时。(原注:予尝有八十五岁归政之志,彼时或需杖扶持,今则无藉乎此也。)”作为官窑器青花尊之鸠耳,自然包含有此诗的真意,传达了乾隆皇帝提倡从汉代以来就形成的养老、敬老的制度。

陶瓷之“耳”,由最初实用性发展到装饰性,由直观的审美性到深隐的文化性,反映了我国“器以载道”的厚重文化底蕴。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千变万化的陶瓷耳式》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千变万化的陶瓷耳式》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玻化瓷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