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五代柴窑瓷器的鉴别 > 导航 >

五代时期瓷器圈足特点

五代时期瓷器圈足特点

五代柴窑瓷器的鉴别 五代柴窑瓷器鉴别方法 瓷器圈足鉴别

2020-07-06

五代柴窑瓷器的鉴别。

五代时期瓷器多以单色瓷为主,五代时期瓷器其实是陶瓷,正由陶器向瓷器过渡的事情。由于五代十国时期战乱不断,隋唐大一统的瓦解,让五代时期成为上接隋唐,下启北宋,使得北方陶瓷和南方陶器进入交融的历史阶段。五代时期也是一个多事之秋,但在制瓷业上也是历史中少有的高峰期,为宋代成为瓷器的全盛时期奠定了基础。以长江为分界线,长江以南以越窑,长沙窑为主要窑场,长江以北以定窑,耀州窑为主要窑场,可见五代时期以青瓷作为主流品种。

由于五代处于唐,宋之间,历时不过六十年,因而辨别五代瓷器就变得相应困难些,若以底足为出发点,还是有规律可寻的。五代时期瓷器修饰工艺是刀法犀利,线条硬朗,器形流畅圆顺。

越窑是五代时期最著名的瓷窑,其出产的青瓷是该时期瓷器的代表性产品,其中精品的秘色瓷更是被当作“供奉之用”的贵器,使越窑具有了“官窑”的性质。之所以叫“秘色瓷”,常见的解释有两种,一是指其釉色。史料记载秘色瓷的釉色是“千峰翠”色,即“峰翠”色或翠色,但从目前所能见到的秘色瓷来看,其胎质多呈灰白色,釉质如脂似玉,清澈碧绿,造型典雅、凝重,表现出制造者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艺术创造才能。另一种解释是指其性质。曾有宋人对秘色瓷如此注释:“吴越秘色瓷,越州烧制,为供奉之物,故云秘色。”也就是说吴越国的青瓷是专供朝廷使用的,百姓不得沾边,所以叫“秘色瓷”。

从越窑的瓷器看,五代时期的瓷器在装饰方面集中了以前的各种方法又有所发展,其装饰题材有矫健的各式蟠龙,翱翔天空的鹤、凤,花丛中比翼双飞的鹦鹉以及钱塘江汹涌的潮水等等多种。其次饰以人物的也很多,轮廓勾勒都很准确,线条流畅生动。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五代瓷器似乎尤好喜用莲花瓣为装饰,有十多种不同形式与不同刻法的莲纹饰样。

同一时期的耀州窑位于现陕西省铜川境内,亦在瓷器烧制上取得了瞩目的成绩。耀州窑出产的青瓷不但器型丰富多样,而且胎体较薄、造型秀雅、工艺精细。它们或以青釉素裹,或配以刻花、剔花、印花和镂空等装饰,十分美观。有些瓷器的精细程度甚至在借鉴的基础上又超越了南方的越窑青瓷,尤其是该窑所采用的细小支钉装烧工艺和薄层釉开片的釉料配制及烧成技法,对后来宋汝窑片纹青瓷的烧制极具影响。

虽然从性质上看,五代时期的耀州窑属于民间窑业,但其“官”字款青釉残器的出土,却证明了其实质上是为宫廷烧制贡瓷的窑口之一。这不但拨正了所谓“东窑”青釉剔花器的断代错误,还意味着以耀州窑为代表且不断创新的北方青瓷,在我国陶瓷史上起到了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对后世宋瓷的辉煌具有无比深远的影响。

一,五代时期瓷器圈足直径宽大且外撇。不同于唐代时期的玉璧底和假圈足,为了增加瓷器摆放时的稳定性,延续了唐代仿金银器的造型,五代时期把圈足设计为宽而外撇,侧面观察呈梯形,也是制瓷工艺水平的又一次提高。耀州窑和长沙窑所产器物足壁较厚,定窑所产器物足壁则相反。

二,五代时期瓷器挖足呈弧形。大件器物,如罐子、壶、执壶挖足形成的圈足内壁与器底略呈弧线,形成一个倒扣的锅底,底足有挖足后形成的乳突。

三,五代时期瓷器足削规整。圈足与摆放时的接触面称为足底,足底平切,修饰规整,圈足外壁与足底相接的棱用刀斜削。器形变得不像唐时的雍容端庄,而是向小巧精致,典雅俊秀发面发展。

四,浅圈足外高内地。浅挖的圈足内外壁大致相同,但细细观察外壁略高于内壁,有点像鱼脊背。

五代瓷器胎质多数细腻光滑。但耀州窑胎质中颗粒杂质多,粘砂现象普遍。流釉现象在五代时期瓷器中也很常见

taoci52.com精选阅读

五代定窑白瓷瓷器釉色特点,如何鉴赏五代定窑


五代是定窑瓷业的快速发展时期,这时期制瓷的风格还保留了部分邢窑白瓷的特征,制瓷工艺比唐代更为精细,五代定窑白瓷釉色纯白或白中闪青,制作精工,造型优美,胎色洁白细腻,瓷化程度很高,有一定的透明性。

五代定窑白釉塔式罐鉴赏

尺寸:口径7.8厘米 底径12.5厘米 高39厘米

直口,圆唇,短颈,丰肩,深腹,罐底以仰莲为托,下承喇叭形高足。罐盖为覆碗形,上有桃形纽。通体光素无纹,仅在中腹划刻三道极浅的弦纹。胎体洁白坚硬,釉面光润明亮,釉色白中泛青。

五代定窑白釉凤首壶鉴赏

尺寸:底径11.8厘米 通高38.6厘米出土地:定窑

壶口呈三角形,长颈,溜肩,长圆腹,下呈喇叭形高足,结带三泥条柄。壶盖塑成凤首形,盖面以刻划的折线、弧线、以及小圆圈来表现羽毛。壶身光素无纹,仅在上腹部划刻三道极浅的弦纹。胎体洁白坚硬,釉面光润明亮,釉色白中泛青。

五代定窑白釉碗

定窑白釉碗圈足

定窑白釉刻“易定”铭碗

唐五代瓷器的特点都有哪些


瓷器在唐代得到了广泛的普及,而且在技术方面也是得到了更快的发展,而且由于唐代茶文化盛行,这就导致了出现了很多的餐具,酒具瓷器,比如壶、罐等等,拥有各种的种类,唐五代瓷器更多的就是沿袭了唐代时期的风格。唐五代瓷器在隋朝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更大的发展,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越窑和长沙窑这两个地方了。

1、唐代早期特点

唐代早期的时候,越窑瓷器胎的颜色大多是都呈现的是淡灰色,显得十分的紧密坚致,而且在釉汁上也是比较薄的,十分的均匀。温润似玉,颜色多呈现为青绿色,有的时候还会出现略微的带黄的颜色。在瓷器的造型上沿用了隋代的风格,立型器度大多都是比较瘦高的,而瓷碗大多是在碗口上比较大,而碗腹是比较浅的,口、腹垂直,在下面的位置呈现的是斜折内收的造型,且大多是都是平底。

2、唐中晚期的特点

唐中晚期所生产的唐五代瓷器,在胎上会比原先的更加的紧密,颜色大度都是灰白色,釉子匀净光润,同时还会有其他的颜色夹杂其中,比如鳝鱼黄、淡青等等,在整体瓷器上都是有施满釉的。这个时期的瓷碗盘多撇口,在底足上是比较宽矮的,有点像是玉璧,而在中间的位置上则会出现凹中施釉。在底足上有各种不同的造型,多呈现出三、五、七个不等的方形足底。

2、唐代晚期的特点

晚唐时出现了不少的荷叶式或花口式的唐五代瓷器,在进行装饰的时候大多数使用的都是光素为主,同时还有各种的划、刻、堆贴等,最为经常见到的就是以划花为多,此外还有很多的花鸟、水草和人物等图案,在进行绘制的时候线条十分的流畅,显得栩栩如生。

唐五代在陶瓷的制作工艺上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在青釉瓷器方面的造诣要高很多,其中最为出名的长沙窑主要的就是会生产出一些生活中的日用品,还包括各种的文房用品、玩具等等,拥有多种的种类。唐五代瓷器瓷胎细密坚致,拥有很高的瓷化程度,在胎色上有各种的颜色,包括灰白、灰黄、青灰等等,拥有良好的光泽度,同时在装饰品种上也是十分的多样,包括贴花、刻划、雕刻、镂空等。

唐五代瓷器精品鉴赏及价格参考:

1:五代龙泉窑五管瓶,尺寸:高40厘米,估价:RMB 800,000 ~ 1,200,000,成交价: RMB 1,380,000 ,成交时间:2017.07.15,拍卖公司: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7年春季拍卖会。

2:五代至北宋越窑青釉刻团花纹执壶,尺寸:高16.4厘米,估价:HKD 800,000 ~ 1,000,000,成交价: HKD 1,156,400 ,成交时间:2019.04.02,拍卖公司:保利香港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保利香港2019春季拍卖会。

此壶直口,丰肩,球状腹,圈足。双带式曲形把手,细长流微曲。通体施青色釉,釉质极其细腻匀净,如秋水碧玉,古朴典雅。腹身于釉下以细线刻画缠枝花卉团花纹,纹饰清晰,线条流畅,深浅不一,疏密变化有致。由于画面刻划层次丰富,以致积釉处色深,浮雕处色浅,设色对比,明暗相间,层次分明,将主体纹饰衬托得格外鲜明。整器底部为裹足满釉垫烧方式,此为晚唐五代以来,典型秘色贡瓷作品。

3:五代越窑青釉长颈瓶,尺寸:21.7厘米,估价:HKD 30,000 ~ 40,000,成交价: HKD 1,000,000 ,成交时间:2014.11.24,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4年11月拍卖会。

4:唐-五代·定窑四系穿带壶,尺寸:高16厘米,估价:RMB 500,000 ~ 800,000,成交价: RMB 862,500 ,成交时间:2017.12.23,拍卖公司: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7年秋季拍卖会。

定窑素以精美的白瓷著称于世,自晚唐至宋代,白釉一直是其最主要的品种。由于瓷质精良,釉色洁净,纹饰秀美,一度被选为宫廷用瓷。穿带壶外翻唇口,直颈、折肩、长圆形扁腹,肩、下腹各安放穿带孔两个,大圈足。通体施白釉,胎体细白,釉层匀净。此器制作规整,形制浑厚稳重,胎体洁白细润,是定窑白瓷精品。穿带壶又称穿带瓶、背壶、背水壶、携壶等,因瓶两侧有穿带绳索的环耳、沟槽而得名。瓷质穿带壶为仿唐代波斯金银器制品,唐宋时期多个窑口烧制,如北方的定窑邢窑、唐三彩,南方的越窑等,为世家贵族的高等级用瓷。

5:唐五代邢窑「大盈」款茶瓯,尺寸:直径16.6厘米,估价:HKD 400,000 ~ 600,000,成交价: HKD 812,500 ,成交时间:2016.06.01,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6年春季拍卖会。

邢窑是唐代盛极一时的白瓷名窑,而邢窑中带有「大盈」、「盈」以及「翰林」字款的制品更是进贡朝廷的宫廷内用瓷器。成书于约开元二十六年的《大唐六典》卷三记载:「河北道贡……恒州春罗孔雀等罗、定州两窠丝绫、怀州牛膝、洺博魏等州平綢、邢州瓷器」。由此可知,早在开元、天宝年间,邢州就曾向朝廷进贡瓷器。据上海博物馆陆明华考证,邢窑「盈」字款瓷器与百宝大盈库有关。

6:五代越窑青釉刻莲瓣纹盖罐,尺寸:高14.6厘米,估价:HKD 600,000 ~ 1,000,000,成交价: HKD 708,000 ,成交时间:2019.04.02,拍卖公司:保利香港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保利香港2019春季拍卖会。

瓶直口,平肩,肩往下收窄,平底,盖以莲藕为钮,肩上有四贯系,瓶身刻以仰覆莲瓣纹四层为饰,层层迭迭。通体施青釉,釉面肥厚莹润,造型敦厚端巧。此件越窑刻花莲瓣纹盖罐,胎体轻薄,胎面光滑,釉层匀净,釉质莹润,显示出当时高水平的制瓷技术,为五代越窑之上品。

越窑是中国古代南方青瓷窑。窑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省上虞、余姚、慈溪、宁波等地。生产年代自东汉至宋。晚唐至北宋初是越窑工艺最精湛的时期,技艺不断精进,达到顶峰,所烧青瓷代表了当时青瓷的最高水准。是当时的第一名窑,也称「秘色窑」。唐代越窑青瓷已很精美,博得当时诗人的赞美,如颜况「越泥似玉之瓯」,许浑「越瓯秋水澄」,皮日休「邢人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陆龟蒙「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等。五代吴越时越窑瓷器已「臣庶不得用」,作为吴越王钱氏御用及贡品。

7:五代东窑青釉贴凤凰盌,尺寸:12.7厘米,估价:HKD 300,000 ~ 500,000,成交价: HKD 625,000 ,成交时间:2017.04.05,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7年春季拍卖会。

陕西省铜川市黄堡窑址出土与此器形接近之盌,以及饰有相类塑贴之残瓷,图见《五代黄堡窑址》,北京,1997年,页38、54-62,图版21-4。这些窑口乃耀州窑之前身,称之「东窑」。

8:唐五代越窑秘色瓷高足海棠杯,尺寸:高6.6厘米;长14厘米;宽8厘米,估价:RMB 200,000 ~ 300,000,成交价: RMB 483,000 ,成交时间:2019.07.06,拍卖公司: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9年春季拍卖会。

此杯作32瓣海棠形,花瓣形口,腹部及圈足皆作瓜棱形,与杯口相呼应,整器造型一气呵成,犹如一朵盛开之海棠花,雍容华贵。胎质细腻,里外施满釉,釉色青翠,至花筋处愈显深沉,如潭深之处,浓淡相宜,明净洁雅,温润如玉,甚为美妙。此杯器形优美,素雅高贵,灵巧又不失稳重,妩媚又显雍容。使人想起唐代诗人陆龟蒙的诗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海棠杯是唐代流行的经典造型。此种造型来源于萨珊波斯金银器“多曲长杯”,具有浓郁的西域风格。此样式进入中国后,南北方瓷窑都有烧造,成为唐代较为流行的经典式样,多为4瓣、6瓣。如此件之同类器极为罕见,公私收藏仅见瑞士玫茵堂藏有一例,为28瓣海棠杯,较此杯少4瓣;釉色较为深沉,不如此杯青翠亮丽。

宋代黑釉瓷器的瓷器底足圈足特点


黑釉瓷器是高温釉瓷的一种,是在青瓷的基础上发张起来的品种,以氧化铁作呈色剂,其釉料中三氧化二铁的含量在5%以上。最早出土的黑釉瓷是安徽省亳县“建宁三年”(170年)纪年墓中出土的黑釉瓷,证实了黑釉瓷的烧造时间应在东汉中晚期。此时的黑釉瓷胎质较粗,器型简单,器物施釉一般不及底,釉层厚薄不均,常见流釉现象。到东晋时烧造技术更加成熟,以浙江德清窑所产黑瓷为代表,胎多呈砖红色、紫色或浅褐色,釉厚如凝脂,色黑如漆。

宋代,是黑瓷烧造的顶峰,河北定窑生产的黑瓷,胎质洁白细密,釉色乌黑发亮;福建建窑烧制的黑瓷品种如兔毫纹,油滴釉,曜变斑等黑色结晶釉,颇为珍奇;江西吉州窑的玳瑁斑、木叶纹、剪纸贴花黑瓷以及河南鲁山的花瓷,都颇具特色。其中,博主见到过的一件黑定,漆黑发亮,比之康熙乌金釉有过之而不及,没有见过黑定珍品的,非常容易把它当做一件新的瓷器。建窑的兔毫纹,油滴,曜变斑等,博主都收藏有标本。吉州窑剪纸贴花详见:瓷器学习笔记之七 --吉州窑:桑叶能通禅。

本文不讨论器型,只讨论瓷器的底足。黑釉瓷的底足,从宋代黑油瓷器底足收藏的标本看有如下几种:

1.平底微凸圈足,此类圈足胎土较白,底足无釉,足墙外撇,外壁施釉到底,此类瓷器的品级应该都是比较

高。还有一种灰黑胎,胎质较差,施釉不到底,这种瓷器品级较低。

2.小圆圈足,挖足都不深,胎质灰色,施釉不到底,此类瓷器的品级不高。

3.外撇圈足,圈足较大,内底有涩圈,从底足的形制看,此类瓷器年代较晚,有些应该到元明。

耀州青瓷鉴赏:五代青瓷常见削足手法


五代耀州窑白胎盏

持宝人:华夏收藏网 唐宋青瓷

口径14cm,完整。薄胎。

五代耀州青瓷一般有两种胎,一为白胎,一为灰胎(铁灰胎或黑灰胎);足底修削形式多样,且一般挖足不过肩。

圈足内外墙的触地面称为足底。观察完整器和残足标本可见,外墙近足底处斜削一刀是五代削足的一般特点。另一种较少见是外墙不削而内墙近足处又斜削一刀。

五代青瓷足修削呈现多样化特点。

以下是几种较为常见的削足手法:

一是外高内低斜坡底。近足外墙处高,近内墙处低。总体上说,外墙近足处斜削较轻,差不多仅是象征性倒棱而已。其坡度或有大、小变化,或有长、短之分。足墙宽而坡度缓且长,墙窄则坡徒,有的微斜而接近平底。

二是两刀一线底。这种内外墙各削一刀的方法,是近外墙处轻削而坡短,内墙重削而坡长。形成的触地线靠近足底外侧。在较窄的足墙上,两刀皆轻微,形成的锋线虽不甚突起,但仍然是一线触地。 在五代安徽宣州窑白瓷、闽北窑口的青瓷中也能经常见到这种修足手法,说明当时各窑场之间的交流甚为频繁。

三是近似弧形底。从足外墙线起弧,落止内墙底线。若以水平线为基准,多数情况下是外侧起点高而高侧落点低。如此以来虽是鱼脊形弧底,触地点仍然靠近外侧。艺师们仍然很看重器物的稳定性,即使是视觉上的稳定感之类的细节亦考虑得十分周到。有的内外起弧点基本在一同一水平线上,弧顶居于足底中央;有的弧度较平缓,甚者近似于平底。其优雅清秀中又透出浑圆稳贴之风格则是独树一贴的。补充一句,这种底多数是用托珠或堆沙支烧。而前两种多以三叉支钉支烧。

四是釉下裹足的平削底。这种足多见于胎土色浅的器足。内外足墙近于垂直,墙窄而略显高,足底刮釉露胎,或涂护胎浆,以垫饼或垫圈支烧。

五代耀州青瓷的挖足,浅挖的圈足则是外墙高而内墙低。也有挖足与肩基本齐平,足内外墙高矮大致相同的。总的看来,五代耀州青瓷挖足刀法细致,施釉烧成后,基本不见旋削痕的居多,少数显露同心圆式的旋削线痕。器腹近底和圈足一般不施化妆土,因而铁斑和红褐色窑红较为普遍。足部凸出的棱线也因釉薄,胎中铁质被氧化而较多出现红褐色筋线,这更突出了圈足线条硬朗流畅的美感。(华夏小邓/整理 报道)

盛世的华丽——隋唐五代时期的工艺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鼎盛阶段,重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社会经济、文化空前繁荣。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

隋唐时期,政府仍掌握着主要的手工业部门,管理机构更加完备。官营手工业在规模、组织、分工、工艺水平等方面占主导地位,许多产品通过贡赐、贸易销往国外,并通过专卖形式在国内销售。隋代手工业主要由工部下设的太府寺掌管。唐代政府管理手工业的机构更加庞大,例如少府监掌管百工技巧,总管中尚、左尚、右尚、织染、掌冶五署;分工也更细,例如将作监掌管土木建筑,军器监掌管铸造甲弩。不同工种的工匠还要接受九个月至四年不等的技术训练和学习,如金工学习四年,乐器车辂工学习三年,竹木漆工学习一年。

唐代舞马衔杯纹银壶,陕西省博物馆藏。

唐代铜镜,镜背褐色漆地上以螺钿镶嵌一龙

飞腾盘绕在云气纹中,制作精致,形态栩栩如生。

隋唐时期,民间手工业的发展和行会组织的产生进一步促进了以商品生产为目的的民间手工业。除了农民家庭手工业和官僚地主庄园手工业,民间手工业逐渐向城市集中,城市中的手工业作坊(又称“铺”或“作铺”)有显著发展,种类涉及染织、瓷器、漆木器、金银器、玉器、冶铸、车船、造纸印刷、粮食加工等。唐代还出现了行会性质的会社组织,协调内部关系,规定产销条例,并得到政府的承认和保护。行会组织对社会经济影响很大,普遍提高了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标志了中国手工业发展的新阶段。

唐代玉云形杯。 

隋代工艺中,陶瓷、染织和制船业比较突出。到了唐代,由于经济的高度发展、国家政策的开明、中外之间的频繁交流,工艺进一步繁荣,织锦、印染、陶瓷、金银器、漆木器等全面发展。此时的装饰风格脱离了商、周、汉、六朝以来的古朴特征,开始具有了近代装饰的风貌。装饰题材不同于以前的几何风格和现实或想象的动物纹样,而大量采用了植物纹样,面向自然与生活,富有浓厚的生活情趣,总体风格趋于博大清新、富丽丰满。装饰技法、工艺手段丰富多彩,例如:陶瓷工艺出现了多种釉色并运用洒釉、流釉、绞胎、绞釉等施釉方法;染织工艺亦有蜡缬、绞缬、夹缬、碱印、拓印等多种印染手法;漆器则有金银平脱、螺钿、描金、夹、雕漆等工艺。

五代越窑青釉瓷茶具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饮茶,始于神农时代,闻于鲁周公,兴于唐五代,盛在宋朝。唐代陆羽所著《茶经》系统地总结了唐代以及唐以前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讲究饮茶用具、饮茶用水和煮茶艺术,并与儒、道、佛哲学思想交融。一些士大夫和文人雅士在饮茶过程中,创作了许多茶诗,仅在《全唐诗》中,流传至今的就有百余位诗人的四百余首,从而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基础。

1975年镇江市何家门五代砖石墓,出土一组茶具共4件,均为越窑青釉瓷。其中,除1件青釉带托茶盏残缺外,其余3件器物均完好,现介绍如下:

青釉团花带盖执壶(图1),通高20厘米,口径4.9厘米,足径7.9厘米。塔式形盖,直口,短颈,丰肩,球腹,圈足微外侈。肩部设流,流细长略有弧度,流口与壶口相平,柄高于壶口。器盖饰云纹和羽状纹,颈部、柄与流饰云纹,肩部饰卷叶纹,注身饰四组缠枝团花与折枝花图案。胎浅灰色,细腻,全器施釉,釉色滋润。

青釉鹦鹉纹茶碗(图2),高7.9厘米,口径18.4厘米,足径6.9厘米。敞口,口微外撇,弧腹,下腹渐收,圈足。碗心(图3)饰一对鹦鹉纹,鹦鹉头尾相向,刻划线条简洁。胎浅灰色,细腻,全器施釉,釉色青翠润泽。

青釉莲瓣纹渣斗(图4),高9.2厘米,口径18厘米,足径6.9厘米。喇叭形口,口微敛,扁圆腹,圈足微外侈。口沿下刻划二周弦纹,腹部刻划三层莲花瓣纹。胎浅灰细腻,全器施釉。

这组茶具具有时代特征,因晚唐时期出现了点茶,短流水注变成长流的执壶,饮茶用的茶碗分为带托茶盏及大碗两类,通常在大碗里点好茶,饮用时再用茶勺舀出放入小盏中饮用。点茶法是将茶碾成细末,置茶器中,以沸水点冲。先注少量沸水调膏,继之量茶注汤,边注边用茶笼击拂。

五代越窑制瓷作坊集中在浙江省慈溪一带,这时期的越窑已被吴越钱氏王朝垄断,将越瓷生产推向新的高峰。由于装烧工艺的改进,成功控制窑炉还原气氛,使得“秘色瓷”即青釉色瓷比北方白釉瓷成色的稳定性有所提高,釉层匀净如玉,釉色晶莹滋润。秘色瓷是越窑青釉瓷制作最高水平的代表。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表明,秘色瓷至迟出现于晚唐时期,全盛于五代宋初,北宋中期以后渐趋式微,北宋晚期随着越瓷的衰落而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晚唐诗人陆龟蒙的《秘色越器》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诗文不但极尽赞美秘色瓷器釉如“千峰翠色”,而且明确指出其为越窑所产。晚唐诗人徐夤《贡余秘色茶盏》诗亦云:“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古镜破苔当席上,嫩荷涵露别江濆;中山竹叶醅初发,多病那堪中十分”,不惜连用“捩翠融青”“巧剜明月”“春水”“轻旋薄冰”“盛绿”“古镜破苔”“嫩荷涵露”诸溢美之词来形容秘色瓷的釉色纯净与器型精巧,且点明秘色瓷为当时贡品之一。

五代耀州窑的神奇倒装壶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陕西省宾县在对一段废旧的城墙进行维修改造时,一件不太引人注目的瓷壶在古城墙下被挖出。当将这个不起眼的瓷壶清洗干净后,在场的古陶瓷专家对这件造型别致、装饰精细的古瓷壶感到十分惊讶。

像所有的出土文物一样,魔壶通体带有一种神秘、沧桑、悠远的美。它强烈地吸引人的目光和注意力,不管是远观还是近赏,这只壶都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它表面润泽有光,壶呈圆形,有盖却不能打开

魔壶的外观呈现出灰白色,淡淡的釉色中带有些微青灰色,润泽有光。

壶的提梁是半圆形,好似一只飞翔中的凤凰,轻轻地落在了带有莲花的壶盖上。壶嘴出水处却似一只狮子张开的大口,其造型生动逼真,连狮子的牙齿都清晰可见。壶的腹部雕有缠枝牡丹,雕工精细颇具立体感。壶的底座上还装饰有精美的莲花纹饰。

专家们用现代科技手段,对魔壶进行了X光"透视"

从陶瓷工艺的角度看,魔壶胎体坚固,质地细腻,整体造型丰满华贵。特别是,这只壶用"凤凰"做提梁,以"狮口"做壶嘴,壶身缠绕有富贵牡丹,这不由不让人联想到凤凰为鸟中之王,狮子为兽中之王,牡丹为花中之王,集"三王"的灵气、霸气、美艳于一身,看来此瓷壶决非等闲之物!那么,它到底是作何用途的呢?

运用液面等高原理

当专家们观赏了魔壶的美之后,发现了一些"谜"。这些谜曾让当今的专家们一度百思不得其解。

晚唐和五代皇宫贡瓷秘色瓷


秘色瓷是浙江越窑烧制的一种青瓷,但是不是所有的越窑青瓷就是秘色瓷,秘色瓷在不同光线上显示不同的颜色,或者呈现娇滴滴的翠绿色,或者黄绿色。秘色瓷在晚唐时期烧制成功,不久之后,五代钱氏吴越国就把烧造秘色瓷的窑口划归官办,命它专烧贡瓷,为皇宫所专用,民间禁用。

秘色瓷的秘密何在

秘色瓷在陕西法门寺地宫打开之前,只在唐宋书籍中找到秘色瓷的描述,但是什么是真正的秘色瓷谁也不知道,古人可能见到过,但是见到也不知道是不是秘色瓷,成为千古之谜。

2.因为是皇家专用的供瓷,所以烧造工艺和数量都很神秘,从唐代晚期到北宋初年的近二百年间里,越窑烧造的秘色瓷一直都是专供皇家使用的珍宝。除唐、宋两朝皇帝外,使用过这些瓷器的还有辽、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郭、柴两姓以及吴越国的帝王)。唐、五代时期中央政府实行土贡制度,各州将本地物进贡给皇帝。《新唐书·地理志》载,进贡瓷器的州府有邢州、越州和河南府等三处。五代钱氏吴越国就把烧造秘色瓷的窑口划归官办,命它专烧贡瓷,民间不得使用,老百姓没见过,自然神秘的很。

3.秘色瓷的秘在说文解字中也读[bì],意思是罕见,稀有,如果这个解读[bì]秘色瓷可见当时这瓷器的神秘。

4.从今人角度如果不是法门寺地宫的考古发现揭露了秘色瓷就是越窑青瓷的一种,我们还不知道秘色瓷,进入21世纪以前秘色瓷的烧造工艺已经失传了,如何烧造还是个秘密,只是在浙江慈溪上林湖中心区域的后司岙发现了一处秘色瓷窑址。

5.秘色瓷釉色的秘密,关于秘色瓷釉色最出名的就是唐代陆龟蒙《贡余秘色茶盏》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描述的,但是这种翠色到底是什么绿呢,也不知道。

秘色瓷窑址的考古发现

2015年10月到2017年1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浙江慈溪上林湖中心区域的后司岙窑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揭露出了龙窑窑炉、房址、贮泥池等作坊遗迹。同时,出土了丰富的晚唐五代时期越窑瓷器精品,其中相当一部分器物与法门寺出土的秘色瓷相同。这意味着后司岙窑址就是秘色瓷的产地之一

浙江慈溪上林湖吴家溪唐代凌倜墓出土墓志罐记载,“光启三年(887年)岁在丁未二月五日,殡于当保贡窑之北山”。志文证实了唐代贡窑的存在。与民窑不同,贡窑是特定生产贡瓷的窑场,其产品的一部分须用于进贡。

秘色瓷烧造技艺

秘色瓷烧造决定于瓷土、釉色和温度。秘色瓷釉中相当部分的氧化铁被还原,釉色就呈现为较纯净的青色;反之,还原气氛弱,釉中相当部分的铁仍保持氧化状态,釉色就表现为青中泛黄的色调。

越窑采用匣钵烧制产品已是一大进步,但后司岙烧制秘色瓷所用的匣钵不是普通的粗泥,而是用纯瓷土做匣钵,并且瓷釉封闭,更有利于温度的均衡,色泽的莹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