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瓷器鉴赏 > 导航 >

古代瓷器的鉴赏和鉴别

古代瓷器的鉴赏和鉴别

古代瓷器鉴赏 古代瓷器足部鉴赏 贴花和印花瓷器的鉴别

2020-07-06

古代瓷器鉴赏。

瓷器收藏一直是古代艺术品收藏的热门,中国经历了那么朝代,每个朝代瓷器都有自己的特征,瓷器如和鉴别,瓷器如何断代就是瓷器收藏必须要知道的学问,说一下瓷器鉴赏常识。

(一)、看瓷器造型鉴赏瓷器

1、整体风格。一件器物的造型,与其时代总的风格是分不开的。商周原始瓷器是继承陶器的造型,到春秋时期仿照青铜器的风格,六朝早期时的瓷器矮胖、后期直到隋甚至唐初都是趋于瘦长,唐代瓷器造型丰满、圆润,宋代总的风格又变修长,元代厚重,大件器物较多,明代敦厚、古朴,清代瓷器轻薄、新颖。所以,总的风格趋势要记住。如:青釉鸡头壶,最早出现在西晋,隋唐五代都有烧制,但各时代风格不尽相同。从造型上看,西晋时鸡头壶,矮、粗,罐状,鸡头无颈无流。东晋壶体高了一些,趋于瓶状,壶颈变细变长,出现了略高于壶口的把柄,鸡头处也有了伸出的脖颈。南北朝,壶身更高更细了,鸡头也变得高大挺拔。隋代,壶体瘦高,壶柄变成竖直的双龙造型,而且高于壶口多些。唐代,壶体丰满,壶嘴短小直挺,被置于壶肩之上,壶柄变小。五代时,壶身下部向内收敛,壶嘴变长变弯,柄变大,显得很秀气。掌握了这些要点,再综合胎釉等其他因素,就可以判定出年代。再如瓷枕,最早年代为唐,其形制为:方形、腰圆形,唐晚期以后出现花形、兽形、童子形、元宝形等,同时,器形加大,枕身变长。元代出现了如意形瓷枕、镂空瓷枕、戏文故事枕,形制较前代更大。这就是说,瓷枕形制越大年代越晚。

2、造型的局部变化。例如盘碗,一要看口沿。六朝至唐代往往都是圆口,厚口缘,唐中期至五代出现花口沿,宋代出现了无釉芒口。景德镇明清窑器无论盘碗瓶壶,凡边沿外翻者,多做圆口,平切口者常见于民窑直口碗类。二要看底足。汉晋,平底没有足,南北朝出现了假圈足,唐代以实心饼形足、玉璧底足为主,晚期至宋初又有玉环底足和少量圈足。唐至五代,圈足呈外撇状。元代,枢府瓷为小圈足,底面平切,明清时的碗盘总体上的浅圈足,但明比清稍高,足墙呈内八字形,盘碗底多数下榻。清代圈足较直,底平等。

3、器型的时代性。例如:青瓷谷仓瓶,仅限于六朝时代有;元代盖罐,盖子大多为荷叶形;球星熏炉一般是宋代而以宋代居多;鼻烟壶都是清代或清代以后制品;双联瓶、五联瓶,都是清代乾隆以后的。

(二)、看瓷器的胎釉特征

瓷器制作在长时间发展的过程中,因时代、地区、窑口,在取用瓷土、制作工艺灯方面不同,变现出的胎釉特征不大相同。首先是胎质。古代至此工艺是在手工方式下进行的,宋以前的瓷器,胎子大多为灰色、灰白色、紫灰色、橙黄色、米黄色、褐红色等,这种情况直到宋代才有改变。宋元时景德镇等南方瓷窑烧制的青白瓷,胎体薄,胎质白,制胎工艺有很大进步。另外,元代瓷器器底多数不施釉,火石红现象很多,明代少量出现,清代基本消失。以上这些特征,是瓷器鉴定的要点。

从瓷釉上看,首先要记住什么釉在何时出现、盛行和消失,各时期分别有怎样的特点。比如,宋代哥窑器,除了胎呈紫、黑色,器型较薄、紫口铁足特征外,还有釉质肥润(甚至釉质比胎要厚)、釉色青中偏黄、开片较规整、不饰花纹等特点。再如定窑,始于五代,盛行于宋代,受邢窑影响很大。邢窑白瓷釉为雪白色,巩县窑为牙白色,定窑为奶白色,有泪痕(白中闪黄),芒口、覆烧、胎白精细。黄釉最早出现在唐代,当时安徽的寿州窑、河南密县等烧黄釉器,但决不是明清时代意义上的黄釉。弘治黄釉代表着明清两代的黄釉的最高水平,以铁为着色剂,用氧化焰低温烧以后逐渐减少,天启停烧。清代从康熙年起,历朝都烧制黄釉,有浇黄、蜜蜡黄、蛋黄等。康熙时蛋黄釉釉色深,釉层透明。到乾隆时因釉中掺有玻璃白,釉汁混而不透,呈色淡嫩,此釉直至道光仍有烧造。红釉元代由景德镇烧造,到明代有了很大发展。永乐时红釉比较鲜艳称“鲜红”,釉面厚润。宣德时红釉发深,称为“宝石红”,其显著特征:一是橘皮釉现象比较明显,二是器物口沿部分自然形成一条白线,红白分明,被称之为“灯草口”,康熙时期的红釉器多有仿制,但应是人为加上去的白釉,看上去不自然。成化时红釉较为难得,色泽浓艳。嘉靖时鲜红釉技术失传,改为矾红,至清代才恢复生产,并出现了若干个新品种。康雍时祭红釉艳丽,乾隆时黑红,嘉、道比乾隆时浅,但不如康雍时鲜艳。

(三)、看瓷器装饰风格

瓷器装饰大体有三类,即胎装饰、釉装饰、彩绘装饰。胎装饰有刻、划、剔、印、堆贴、镂空、雕塑等手法和形式。如西晋器物,常见的有刻划的弦纹、水波纹、模印的网纹、圆珠纹,贴花、堆塑大多为人物或动物。东晋南北朝盛行莲花瓣装饰。唐代越窑流行刻划花蝶、花鸟纹。长沙窑采用模印贴花装饰。其后又有耀州窑、临汝窑、定窑、磁州窑及景德镇影青等刻划剔印装饰手法,及至明清彩瓷仍有此种装饰工艺穿插其间。

釉装饰除了各种单色釉外,另有其他诸多种,如宋代建阳窑、吉州窑烧造的玳瑁、油滴、兔毫釉等结晶釉装饰。还有在一件器物上施以两种以上不同色釉的装饰方法。比如,唐代的花瓷,宋元钧瓷的窑变,明清时的三彩,清代炉钧、窑变红釉等。宋代钧瓷釉面比较细密平整,釉里有蚯蚓走泥纹,用彩釉斑块装饰,颜色主要有蓝、红、月白、海棠红、玫瑰紫。元代钧瓷胎体为土黄、黑灰色胎,釉不到底,足内不施釉,足底有沙粒现象。釉质变粗,釉面可看出明显的气孔、气泡,多数为蓝灰、月白色,很少见有天青色,彩斑颜色也不如宋代艳丽。清代雍正开始出现模仿钧窑的窑变红釉品种,又称“钧红”。其特征是:雍正窑红釉是蓝色多于红色,乾隆是红色多于蓝色,达到了宋钧彩色斑的效果。嘉、道时期红色更多些,咸同光时几乎都变成红色,釉面很粗糙,有槽坑。光绪时在窑变红中又出现了由红黑两色颜色交织组成的瓷釉器。

彩装饰最早出现在西晋晚期。在当时南方的一些青瓷上,就出现了由褐色斑点组成的简单图案。进入隋代,已使用黑彩点画人物的眉毛、眼睛、衣纹等。唐代,出现了长沙窑的釉下褐彩,磁州窑的白胎黑花。釉上彩始于宋代,有白釉红绿彩的盘、碗类器物。青花、釉里红、金彩崭露头角。明代宣德、成化时期,各种彩瓷相继出现,如釉下青花、斗彩、五彩,改变了以单色釉和青花为主的装饰方法,入清以后,景德镇又创造出篮彩和翠彩。康熙年间制成珐琅彩,粉彩,并在雍、乾时达到鼎盛阶段,清中期以后,粉彩称为彩瓷主要装饰品类,随着西方装饰艺术传入中国,又出现了洋彩,进一步丰富了瓷器的装饰。

(四)、看瓷器纹饰风格

瓷器的装饰纹样极为丰富。装饰手段有刻、划、剔、画、彩绘等。各时代纹饰图案均有自己的特色,是鉴别瓷器时代、真伪的主要依据之一。现仅就明清常见纹饰图案择要作以分类归纳。

1.植物图案。主要有莲花、,牡丹、菊花、兰花、蕉叶、卷草等纹饰。

(1)莲花纹。从南朝起莲瓣纹大量用于青瓷装饰,元代景德镇青花瓷器上几乎每件器物上都有缠枝莲或各种莲纹及莲瓣纹,莲瓣之间留有空白是元代特点。莲花也是明清瓷器常见的图案,常以轮廓线形式出现。

(2)牡丹纹。有缠枝、凤穿牡丹等,还常和梅、菊、水仙花组成四季花卉;再加之杏、桃、石榴、荷、葵、桂、芙蓉、山茶,组成十二月花卉。其装饰方法,以青花为主,其次有斗彩、珐琅彩和粉彩。雍、乾官窑牡丹有粉红、黄、蓝、绿、紫等颜色。

(3)菊花纹。明代洪武时,常见扁菊花纹形式出现,花心为网格状;永乐官窑以单层菊瓣较为常见,民窑多为写意之作;宣德官窑花叶有明显的勾脉,民窑勾线填色留白;成化官窑花大叶稀,民器粗犷;弘治民窑构图繁密,双层花瓣;康熙官器线条流畅,花瓣细长,民器花头圆润饱满;乾隆官窑构图繁缛,辅助纹饰见多,民窑图案化倾向明显,花形夸张,层次较少。(4)卷草纹。由南北朝时期的忍冬纹发展而来,唐代定型为卷曲的缠枝草叶纹,明清两代经常用做瓷器边饰。洪武时为一笔勾画,无叶片;永乐时变为勾线平涂有叶片;万历出现了五彩卷草纹;清代卷草纹主要用于青釉印花、斗彩、粉彩以及仿永乐、宣德青花瓷上,其特点又变成洪武时的纤细、卷曲,无叶片。

2.动物图案。瓷器上的动物图案,有龙、凤、麒麟、朱雀、 狮、虎、鹿等神和野兽类;牛马羊、鹤雁鸟、鱼鸭鸳鸯等家畜和飞禽,以及水禽类。在此仅以龙纹为例:龙纹最早出现在唐代瓷器上,其形象似兽状,龙首有角无须。宋代以后为蛇形,身、尾渐细。元代龙身细,头尾小,爪瘦劲有力,以三爪居多。明代龙两只眼睛点在同一侧面,龙嘴向前突出,称为“猪嘴龙”。多数为张嘴龙,五爪刚劲,为“风车爪”,腿部带火焰纹,龙发竖直向前飘动。明代龙纹种类有龙穿花、海水龙、云花、飞翼龙、游龙、龙凤纹等。成化时的夔龙,尾巴似香草,分叉、卷曲,又称“香草龙”。嘉靖时出现正面龙。清代龙头部增大,牙齿减少,鹿形长角,无颈,龙发向后披散,身子较粗胖,爪似鸡爪。明清时期,龙纹被大量用于各类瓷器装饰上,装饰方法有刻、印花和堆塑、绘画。在绘画中按用料的不同,可分为青花、五彩、斗彩、粉彩、青花抹红等;以颜色不同又分为白地绿龙、白地蓝龙、白地红龙、蓝地白龙、黄地绿龙、绿地紫龙等。以上龙纹特征,是鉴定明清瓷器时代和真伪的重要依据。

3. 人物图案。有单个人物,也有成组人物形象。总体风格是:明代任务多写意,清代多写实。常见图案有八仙、罗汉、刀马人、婴戏、历史典故、戏曲故事等。其中,麒麟送子、婴舞龙灯、百子图、福禄寿三星是清代特有的图案。明代瓷器上的人物图案比起动植物图案要少得多。绝大多数是民窑产品,而且除成化斗彩外,多为青花瓷器。康熙以后五彩、粉彩绘制的人物图案增多,特别是康熙朝的粉彩刀马人图案,色彩鲜艳前所未有,至晚清民国时期

,以历史故事人物为题材的瓷板画甚为流行,景德镇出现了绘瓷名家“珠山八友”,作品中有不少粉彩,浅绛彩人物图案。

除以上举例外,还有吉祥图案、山水、几何、文字等纹饰图案。在瓷器装饰上具有各自不同的装饰风格特点。

瓷器鉴定是对历史文物的综合考证,除用上述鉴定要点外,还要注意观察起舞烧造支点、施釉方法、铭文、款识等其他方面的特征,如,凡是盘碗里面有三个支点的,都应是唐代以前的器物;景德镇烧造的盘、碗,元代至明前期几乎都是砂底;隋唐器物施半截釉,其中向下流淌似烛泪痕的是唐器;宋龙泉足内施满釉,元代足内不施釉,明代足内点釉等。总之,这些特征,包含着深邃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信息,需要去认真研究、掌握和探索。

taoci52.com扩展阅读

古代手工拉坯和现代作坊瓷器工艺之鉴别


众所周知,古代瓷器是靠工匠手工拉坯成型,而现代小作坊生产是靠模压成型(精仿除外),或者高速机器旋转生产,所以在极短的时间可以生产出大批量的新工艺品。

而手工拉坯,包括手工淘胎,都是需要时间,一个人,可能花2天的时间,才能淘洗完高岭土,才能把一件立件拉坯成型.而现代,靠高速旋转的机械或者事先做好的模具成型,往往1天可以生产几千几百件。

手工拉坯纹,每件瓷器的内部,都有不规则(注意,是不规则)的手工拉坯纹,康熙立件口部(可以仔细观察.哪怕一件盘子,都有手工拉坯留下的一圈一圈,不规则的,深浅不一的拉坯纹。

手工拉坯和现代机械拉坯的区别

1.如果是模压成型,此件瓷器上找不到任何拉坯纹

2.如果是机械拉坯,此件瓷器上的拉坯纹是细细,密密麻麻,一圈一圈规则的,好像是被尺量过的拉坯纹.,而且深浅一致。

3.机械淘的沙,往往颗粒超细(康熙时期再细的胎都自叹不如),就像拉面成型前的面粉一团。

4.现代的胎,玩玩比较干枯,或者比较潮湿,前者是做旧的,但不做旧,因为年代关系,往往胎又显湿气过重了。而老胎,往往看上去都有一层宝光,哪是岁月在露胎处留下的印记。

明清釉里红瓷器的区别和鉴别


釉里红是中国瓷器重要的釉色种类之一,釉里红起源于元代,发展于明清时期,明代釉里红与清代釉里红让釉里红瓷器走上巅峰,由于元代釉里红创造,但是没有太大发展,所以介绍一下明代釉里红与清代釉里红瓷器区别和明清釉里红瓷器鉴别。

釉里红属于釉下彩品种之一,系以氧化铜为呈色剂在胎上彩绘,然后施釉,经高温一次烧成。因其在釉下彩绘,故称釉里红。釉里红的白地红花,色彩鲜艳,给人以热烈喜庆的感受,自元代创烧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由于铜对窑室内的气氛要求严格,高温下易挥发,因此烧成难度大。元与明初的制品有些呈色不稳定。明、清时烧制的釉里红色彩稳定,且更加艳丽,尤其是清雍正朝的釉里红,不仅色泽鲜红,而且成品率高。

明代釉里红瓷器特点

明朝洪武年间,釉里红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釉里红瓷器的造型纹饰上颇有元代遗风,瓷器颜色浅红浅灰,很少有纯正的,尤其是洪武早期的釉里红制品大多呈黑红色,不够鲜艳,有些甚至烧成了“釉里黑”。直到宣德年间,因为对铜红釉烧造技术掌握较好,所以出现了较纯正的红色,纹饰浓淡自如。值得注意的是,宣德釉里红瓷器主要采用涂抹法,而洪武朝盛行的细线描绘图案的釉里红瓷器却并不多见。

清代釉里红瓷器特点

清三代时,官窑很注重釉里红技术的恢复,这三朝官窑中都有上乘的釉里红瓷器。清代釉里红瓷器和明代相比,清代釉里红呈色有了改进,呈色红中透紫,既无元明釉里红的红艳,也无因烧制不好而出现的灰黑或烧飞。同时,清代的釉里红呈色已能分出浓淡色阶,这是又一个重要进步。这时的官窑釉里红大多采用白描的方法,和同期青花复杂而多样的绘画方法相比,在表现能力上还有有一定差距这是明清釉里红瓷器鉴别方法之一。采用青花和釉里红合绘一体,是最多的装饰手段,如雍正官窑的八仙过海青花釉里红碗上,以青花画八仙人物、釉里红画海水,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乾隆时的云蝠纹以青花画灵芝云,以釉里红画蝙蝠,也是很成功的创作。这些成熟作品在清中后期的官民窑中被不断仿制,但无论从青花、釉里红的呈色和绘画技巧来看,都相距甚远,讥以效颦并不为过。

清代中后期民窑的釉里红生产一直没有停止过。

诞生于民窑的釉里红在明代被官窑袭断,到清代官民窑并举的盛况又被民窑独秀的局面替代。到了清末民初,釉里红经过数百年发展,至此也许是一个圆满的句号。

小知识:古代瓷器鉴赏概说


1、清代瓷器的造型:顺治、康熙时,古拙、丰满、浑厚,雍正时的秀巧隽永,乾隆时则显规整,嘉庆、道光以后则稚拙笨重。

2、胎体,琢器类,一般薄厚适中,圆器类则有厚有薄。康熙时,胎体体重,质地坚硬细密。雍正时有胎质轻薄、细润,洁白度高。道光以后的胎体厚笨、质地粗松。清代的琢器类腹、颈部接痕极为少见。明代留器露胎处,常泛火石红色斑到清代已基本消失。

3、釉面不及明代肥腴光亮,施釉稀薄,色泽略显青白。顺治、康熙两朝,釉面平整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面分别呈青白、粉白、酱白,硬亮青等几种色泽。雍正时釉面细臼莹润,多有桔皮皱纹。乾隆时的平整泛青,嘉道以后的不够平整,波浪明显。晚清时施釉稀薄,釉质疏松,不够坚致。

4、纹饰深受同时期绘画的影响,民窑瓷器,写意写实并存,用笔豪放。御用官窑连器,图案趋向规范化,用笔细致入微,构图拘泥、繁缚。早期纹饰中的山水、树木多采用斧劈簸,并加镀点,古装仕在高警秀丽,柔细的花绘采用没骨画法。晚期纹饰中的人物面部无神,鼻部隆大,这一时期龙纹形态不一,既有方头大额、正肃苍劲的,也有纤柔细身的,一般为狮子头,龙发较多,龙脚明显突出,两支脚立体感强,龙身粗笨,一般画为四爪和五爪,如同鸡爪。

5、在清代,由于瓷器工艺受到了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因而在瓷器上出现了具有西方绘画风格特点的花纹图案。如在珐琅彩瓷器和部分出口瓷器上,时常可以看到一些绘画西洋人物,楼房、船和狗之类的花纹图案。

6、清代八宝图案为轮、螺、伞、盖、花、罐、鱼、肠。

7、大件器物和早期器物,多为光滑的砂底。顺治、康熙时瓷器足型较为多样。有双圈层底、斜削式底、二层台式底、卧足、滚圆泥鳅背形足等。

8、景德镇官窑多属皇帝年号款,民窑有干支年款、吉祥语款、私家款及图记款等。有印、刻、青花、红釉、金彩、料彩、等多种,楷篆均有。康熙楷多篆少,雍正楷、篆并用,乾隆以后篆多楷少。晚期同治、光绪、宣统三朝,又以楷书款为多,外围以圆圈或方框格式。民窑款识多随意乱写,字体草率。

利用科学方法进行古代瓷器鉴别


中国陶瓷,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它是我国历代文化的结晶。喜爱古陶瓷艺术品的人不少,但是懂得鉴定的人却为数不多。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利用科学方法鉴别瓷器,欢迎阅读。

利用科学方法进行古代瓷器鉴别(篇一)

中国历代名窑精品层出不穷,且在如此漫长的岁月里,还有很多优秀的仿制品。例如宋代的定、汝,官、哥、均五大名窑,在当时就有其它地方窑仿造,虽有精粗之分,但也能风行于世。至于元、明、清,仿制古瓷之风更是有增无减。可以说千百年来所制仿古瓷器几乎是到处可见。偶不经心就易出错。

由于许多瓷器仿品都十分精致,同样可以作为文物来收藏,如清代乾隆朝仿宣德青花瓷、哥窑瓷很多,但本身制作就十分精致,也无需假冒,在底款上就明确写有“大清乾隆年制”字样。

这类情况相当普遍,至于民间烧制的瓷器,仿造官窑产品以抬高身价,这种情况自然会有很多破绽。例如,至今景德镇生产的一些青花瓷器尚用“乾隆年制”字样,这只是一种仿古制品罢了。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这部分仿制瓷器一概按伪作论。

那么,如何鉴别真假瓷器?

首先,掌握各时代各类器物的基本特征,将所需鉴别的器物与标准器物对照、比较。

其次,瓷器辨伪最根本的是从瓷器本身着手。因为瓷器本身是由胎釉、造型、纹饰及款识和烧制工艺组成,各时代有各自的特点。

另外,可以从瓷器所反映的外部特点入手,如瓷器所反映的各时代的文化特征(可以从器形、纹饰上体现出来)、瓷器的用途(用作日常生活器皿,各地区的不同使用情况)等来辨伪。我们知道,瓷器作伪很困难。

第一,胎质。

因为各时代、各窑口烧制瓷器的胎体是各不相同的,并且“瓷质之贵,在于瓷泥”,瓷土的成分不同,它的炼泥方法也不同,因此,烧制成器所表现出来的胎骨各具特征。

如龙泉窑瓷器与哥窑瓷器,都是原处州的窑口,使用的基本特征是同一地区的胎土,两窑胎质都是白的,略微带点灰色。但龙泉窑淘炼最纯,哥窑另有紫泥、黑泥两种。由此,就可以分别出龙泉窑瓷器与哥窑瓷器。

      仿制、伪造的瓷器,胎土区别更大,由于时过境迁,很难找到相同的瓷土,这就是辨伪需要掌握的第一个要点。

第二,造型品名。

因为历代所制作的瓷器,造型品名不尽一致,有的叫盘,有的叫盆,甚至有的叫洗,再加上尺寸规格没有统一的定制。历代仿制、作伪的瓷器,一是照蓝本模仿,虽然形制正确,但尺寸规格又不能完全一致。二是仿制、作伪的瓷器,是根据文献或历代相传而做,所以更差,而有些“创造性”的假瓷器,就更没有衡量的标准了。

第三,釉药。

历代瓷制品的釉药多是凭借经验所得,没有文字记录,除了清代唐英首先研究记录制瓷的方法和釉药的配方外,在他之前,几乎没有人做过此类工作,一些仿制、作伪的瓷器,由于釉药的配方,各种釉料的比例不用,再加上烧造技术差异,包括窑温、气氛的掌握不一致,烧制出来的釉色,很难与原器相同。

另外,瓷器的纹饰、款识、青花料、彩料等,要仿制得如同真品一样,确实很难。辨伪瓷器一般采用的方法是:

(1)分类法:将各时代的同类器(包括相同器形、相同纹饰题材)理出发展序列,先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再找出它们的不同点,摸索它们的发展规律和各时期的特征。

(2)比较法:主要是利用考古发掘出来的、有地层年代的器物作为标准器物,将所需鉴定、辨伪的器物与之比较,从而得出鉴别的结论。

(3)鉴别法:利用同时代的同类器物或不同类器上的时代特征来对照、比较所需鉴别的器物,从而得出综合鉴别的比较合理的结论。

历代文物鉴赏家对瓷器的辨识下了很大的力气,总结出较多的经验。孙瀛洲先生在《元明清瓷器的鉴定》一文中曾说:“辨其色泽,度其厚薄,审其片纹,观其气泡,用手摸,以别粗细,用手扣敲以察音响。” 这也是鉴定瓷器通用的手段。

总之,鉴定、辨别中国古代瓷器,通过以上几种方法,再从造型、纹饰、款识、釉质、釉色、胎质等几方面着眼,同时注意全面加以详查,在掌握出土的或传世标准器物的前提下,是一定能够辨别出真伪、鉴定出好坏的。

利用科学方法进行古代瓷器鉴别(篇二)

古瓷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精髓,具有实用性、艺术性、科学性与经济性等多重价值。古瓷鉴定是一项复杂的专门性工作,鉴定内容主要是辨真伪、断时代、定窑口、评价值,鉴定方法有历史学的、经验性的、科技学的、逻辑学的和艺术学的等,准确的鉴定是各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和互相印证。本文对鉴定内容与鉴定方法体系进行了论述。

古瓷器鉴定传统经验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对古瓷器的“五大特征”(即造型、胎釉、纹饰、工艺、款识)或者“七大特征”(即造型、胎质、釉质、彩料、纹饰、工艺、款识)的比较辨识来对古瓷器的窑口、生产时代、官民窑区别以及真伪状况进行定性分析和判断。

古瓷器鉴定步骤:

(1)鉴真伪,即识真与辨伪。这是鉴定工作的第一步。识真是指研究、分析、比较、确定古瓷的主要特点和时代风格。辨伪是指了解瓷器作伪的各种手法,与真品的区别,以此来辨别赝品。仿古作伪瓷一般有以下几个特征:胎体过重或过轻;胎釉质过细,轮廓线条生硬;色彩太鲜;纹饰描绘不自然;笔力拘谨,线条不流畅,线条粗细不匀等。

作伪方法通常有:

①去光,即用高锰酸钾、硝酸和松香水混合,刷于瓷器表面去浮光,再用砂轮、砂纸打磨出粗细痕迹;或用茶水加少量食碱久煮;或用烟气久熏、入土久埋等。

②手工做胎。陶泥用脚踩,不用机器加工,瓷土会留有气泡和细小颗粒,成瓷更似古瓷。

③后加彩,即在古代素白瓷或青花瓷后补挂各种彩色;或将旧瓷用酸浸泡后重新画彩。

④移花接木。将两件破损的旧瓷器合二为一;或将一新一旧瓷器做成一件完整的瓷器。

⑤加款。把没有款的旧瓷器重新加款,特别是把民窑精品加款后变成官窑器;或是把原民窑款磨掉,加上所需款式等等。

(2)鉴时代,即确定古瓷的烧制年代。宋代以前的年代主要依据墓葬,通过对带纪年墓穴出土瓷器的科学排比,找出各时代在造型、质地、釉色、纹饰等方面的不同特征,作为鉴定的科学依据。

明、清时代墓葬少,带纪年的更少,鉴定依据通常是看官窑瓷器的年款。

对瓷器年代断定,学术界的惯例是:最好是通过器物本身铭文等确定准确年代,此可作为标准器;明代以前的器物,能定出朝代即可;而历时较长的唐宋等,则以分出早、中、晚期为好。

(3)鉴窑口,即确定烧造地点、技术和工艺水平等。方法通常是根据窑口标本的气泡特征来辨别。如:商周及秦汉原始瓷的釉层较薄,釉中基本上无气泡;唐五代时期的定窑白瓷一般只在底足和口沿等局部釉厚处才有细密均匀的小气泡。

利用科学方法进行古代瓷器鉴别(篇三)

众所周知,瓷器收藏是中国收藏界最受关注的门类之一。近年来,随着关注、收藏瓷器的群体越来越多,市场中藏品的流通量没有减少反而“水涨船高”,市场中必然也存在着一定数量的赝品。那么如何鉴别瓷器的真伪?

一、从釉面老化程度来辨别真伪

1.先看釉面光泽:光芒内敛,有如薄雾覆盖其上,这是非常老化的釉面才具有的“如雾状膜皮”,若是一般状态的老化釉面,只是光芒柔和、不刺眼。

2.釉面老化形成塑膜状局部斑块和结晶:首先要绝对确认这种斑块和结晶是天然的、是人力不可制造的,那么,才能肯定它绝对是真古瓷。这件瓷器的“塑膜状老化斑”和“结晶斑”,是现代最高科技手段也仿造不出来的。一般古瓷要达到这件瓷器的老化程度,是不可能的。因此,凡是生长有类似的“天然如雾如膜状”的瓷器,绝对是真古瓷。

3. 塑膜状结晶斑、雪花状结晶斑和釉层内外层次分明的结晶斑点共生,完全是天然状态。这种多形态、多样化的老化特征同时出现在一件瓷器上,更是现代科技无能为力的。

二、从釉层内部结晶来辨别真伪

釉层内部老化产生出很有规律的结晶,形成花朵状,而且在釉层的上中下层次非常清楚。这是显微拍摄的效果,肉眼裸视根本看不到。这是人力无法仿制的。釉泡破孔周围形成老化“晕圈”,有逐步过渡的层次,破孔口周围的钙化状较严重,而晕圈的最边缘却与正常釉层融为一体无明显的界限分别,这就是自然老化的破损釉泡状态——这种老化的破损釉泡对鉴定所有的古瓷器都是通用的。

并不能说凡是釉体上有结晶的都是真古瓷,真正的古瓷器一定要有更多的“自然古迹”为其佐证。因为现代通过配釉技术的不断探索,人力是可以烧制出较小结晶花的(但用高倍放大镜才能看清楚的结晶花是无法做出来的),并且这种结晶花形态单一,没有其它“自然古迹”互为印证。而且整体釉面很“嫩”或者“很脏”,或者釉面有“人工腐蚀痕迹”。目前,只有青黄色茶末釉和类似的青黄釉可以通过配料实现釉层内部产生结晶花,其它釉色可能是化学元素不同,拟制了某些产生“有序结晶”的元素,因而仿制不出釉层内部那种“自然结晶”。

三、从胎土表面“附生物”的坚固程度和古旧程度鉴定真伪

附生物必须“古旧”,必须坚固。比如:土碱,水锈,其它非自身的“外来杂物”。“古旧”和“坚固”必须同时存在。现在的仿品千方百计想做出“自然古旧”的样子来骗人。但是,老天不允许他们造的与“自然的”一样,所以他们“仿造”不出来自然状态的“古迹”。

四、从钙化现象来辨别真伪

若有缺损可见胎骨的,看断口的胎骨有没有钙化现象。钙化程度有轻重不同,老化程度也不完全相同。断口口面有干涩感;或有一层很薄的胶膜感觉,缺乏光泽,但无论如何也洗不掉;有的断口口面生长有干涩、灰白的钙化物,但极薄、刷洗不掉。凡是露胎处或是缺口面的胎骨上“生长有薄雾状钙化物,或相当古旧而又洗不掉的土碱”、或者生长有“圆点状”的古旧钙化物,都是不需要请专家鉴定的真古瓷。

越窑瓷器鉴定和鉴赏


越窑瓷器是中国古代瓷器重要代表,在考古发掘的许多古墓、古文化遗址中出土了不少各窑口的瓷器制品,有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的器物,这为我们鉴定越窑瓷器的年代提供了典型的标准器。根据考古发掘中所接触到的越窑瓷器,在鉴定时必须掌握五大要领,即越瓷的造型、纹饰、釉胎、支烧工艺与款铭。这五个方面互为补充,不可偏废,偏重一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鉴定便会有误差。五个方面联系起来看,对一件器物的断代、产地(窑口)的判断,其可靠性系数就比较大。

1、造型与纹饰

造型与纹饰两者密不可分,是鉴定越窑瓷器的关键。抓住了这两个方面,鉴定的可靠系数已占大半,再结合釉、胎、支烧工艺和款铭更为精确。当然在某个时期有个别器物例外这种情况也是有的。

我在上文运用了大量的纪年墓、纪年地层、纪年器物的资料,有的资料内容相当丰富,但由于不是纪年墓出土或无相对年代的也就不用了。早期青瓷(109—447),唐代越窑(663—848)中的纪年资料都配有线图,因此各类的器物从造型、纹样可以说已经很具体形象。这些纪年器物或相对年代的器物当是我们鉴定中十分关键的样本。典型器物的纹样中可以看到典型的纪年纹样和纹样的器物分类。从纹样题材上看,它们的分期是:第一期中唐时期,第二期晚唐时期,第三期五代时期,第四期北宋时期。现就典型的器物再略作剖析。

唐代越窑的造型从总体上看廓线明快,秀雅端巧。碗的六朝的深腹型平底器,逐步演变为敞口(侈口)斜腹。初唐的平底器或假圈足,到了中唐时,假圈足中挖一小孔俗称玉壁底,同时开始出现矮圈足的环底、大环底器外,而且出现了端巧美观的花口,或称荷花碗。特征是口沿作成四缺五缺不等,在腹部与缺相对位置压有突筋。过去有学者称葵口。总之从底足的变化发展到口沿的变化,使碗的巧美观,犹似一朵盛开的荷花。

壶类,从初唐开始,仍沿用了门朝时的盘口壶,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器型由硕大丰满变为瘦雅秀丽。到了中唐元和朝时壶的盘口消失,为侈口所代替,同时出现了六角形的短嘴和扁带状把,底总有的仍保留了平底,尔后也由平底变为矮圈足。这类壶,从那时候起称它为注子,即后来我们所称的执壶。执壶的原来的壶全变了一个面貌。

晚唐时期的执壶,造型基本格调不变,但具体的线条变化多姿,使人感觉器形丰富多彩。这时有带銎流瓜棱壶,筒口双系圈足大型执壶,喇叭口、瓜棱、圈足的执壶等等。越窑执壶的特点:

①釉色青翠或青中微微泛黄;

②多角形流扁带状把;

③瓜棱腹与矮圈足;

④从廓线清秀、端雅,几乎以美丽的釉色取胜。在唐代所有执壶(朵花)是一件刻花卉的标准器,这种刻花恰恰与宁波和义路唐代“大中二年”、“寿”字纹碗地层出土的刻花盒、刻花碗、刻花盘的纹样似出自一人之手。

五代时,执壶两种类型。一类为敛口、瓜腹、平底,配以长流与双股圆的把,整个造型似一个倒挂的青瓜,清秀美观。另一类则为直口,弧腹,长圆嘴,圈足。流、肩上线刻云气纹,腹四周均线刻花朵与双鹤纹等。

北宋时期,执壶的特点腹部出现开光并在开光中刻绘花朵。更为引人注目的是出于公元995年墓的“人物坐饮图”执壶,不但有相对的年代,而且在执壶腹部四周线刻人物坐饮图,也就是把书画上的画面移植到执壶腹部,这是属于首创。这种人物坐饮,神仙活动等图案残片在上林湖窑场均有出土,是北宋前期秘色瓷的典型器物,也为我们鉴定提供了样品。亲宋后期,执壶制作粗糙,特别是筒形颈一肩部连接和圈足的接头都显得接处不规整,烧制后往往脱开成为废品。

盏与托具,晚唐时期制作最精,大中朝生产的盏与托具为美观。与“大中二年”铭文碗共存的荷花盏,内底刻花卉,釉色青雅;托具则是以卷荷叶状的托盘,圈足微微外撇。这种造型似一朵盛开的荷花在荷叶上,可算是一件极为精致的秘色瓷。五代时托具托台与托盘以素面为多,盏则花口,翻圈足,以青绿釉为多。北宋盏则以花口内线刻连一半纹或四荷连环纹,托具的托台高突,托盘沿上线刻蜂蝶及云气纹。和统十三年墓出土的盏托具就是一个典型器。

盘,初唐至北宋早期,造型为浅腹型。初唐以平底素面为主、青黄釉为多。中唐开始出现矮圈足与玉壁底盘。晚唐时则品种增多,常见的有玉壁底刻花盘,圈足刻花盘,圈足刻花盘,委角圈足盘和花口盘等等。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花中秘色瓷盘是标准器。五代时出现了方形委角迭盘,盘身有镂孔。北宋时纪年的花口牡丹纹盘、花口双蝶纹盘、鹦鹉纹盘、龟荷纹盘,丁字款盘等均为越窑鉴定对照之代表作品。

盂,初中唐时期,多为敛口的平底或假圈足,全属素面。晚唐时出现四蹄足水盂,五代时则器形变小,还有小小的四足。北宋时水盂四周开光,内刻牡丹花等。

洗类,初唐时器形大,以素面为多。中唐时洗的口径大者达35厘米以上。镇海小洞岙出土的大洗,内底印龙纹。上林湖生产的大洗,四周刻荷叶纹,内底划荷花。晚唐时则釉色青翠,以素面为多。宁波市和义路出土大洗,口径大,釉色青翠,是越窑的代表作。北宋时在宁海瓦窑山窑发掘中也出土了外壁刻连花纹的洗。

盒类,晚唐时期越窑生产的品种极为丰富,不但有中小型的成套盖盒、油盒和印盒,而且主纹样以刻花为主。五代时出现云鹤纹迭盒。北宋时尤以粉盒为盛行,纹饰有凤凰纹、牡丹纹、双蝶纹、鹦鹉纹、菊花纹等等,制作方法有刻、刻划结合、模印和印刻结合手法进行美化。

根据纪年材料研究表明,生产于公元977年前后的器物的主要纹样有:龙纹,双凤凰纹,双鹦鹉纹,摩羯纹,水款凤凰纹、单鹦鹉纹、双鹤纹、四荷凤凰纹,孔雀纹,荷花翠鸟纹,飞雁纹,双蝶纹,蝶恋花纹,龟荷纹,丁字款龟荷纹,莲子莲瓣纹,龙飞凤舞纹,凤凰花卉纹等。

装烧的方法

在瓷器鉴定中,辨别器物的装烧工艺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每个窑口装烧工艺除有共性以外,还有它自己的个性,这个个性就越窑而言,恰恰为我们鉴定提供了一个依据。

第一,越窑器物装烧,首先应考虑它是否用匣钵装烧还是明火迭烧。这是中第一个直觉。凡是用匣钵烧器物,其内底可以说是没有支烧印痕,仅仅在外底有一周泥点印痕。内底中没有泥点印痕的器物,其时代不会早于中唐元和朝。凡是在内底和外底均有泥点支烧印痕的器物,可以他定是明火迭烧,其时代可以早到初、盛唐时期,晚至北宋元祜、政和朝。

第二,肯定了匣钵装烧还是明火迭烧之后,你就要判别这件越瓷的相对年代。仅仅说唐、五代、北宋,这宽度实在太大。为了更接近相对年代,我们就要进一步研究迭烧段或枷烧段的具体工艺,反映在器物上遗留的支烧泥点印痕十分重要,泥点印痕的排列形式与泥点印痕的形式则是一个关键。

初盛时期,随着人们从席地而坐逐步发展成用桌椅配套座饮、会客,因此许多瓷器从较大器形逐步为端巧多样的造型所代替。施釉也由半釉向满发展。所支烧的器物,例如碗类,往往用豆状的泥点,排列在内底,颗粒一般四至六颗不等,在成品中肉眼可以看到遗留的泥点印痕;在碗的外底也遗留了四到八粒豆状粉红色印痕。在罐、壶类的底部则留下灰白色豆状泥点印痕。这种豆状的泥点所反映的情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信息,它的生产年代是在初盛唐时期,可根据纪年器物提借助的标准泥点,确定相对或绝对年代。例如唐元和十四年罂底部的泥点就是标准形式。

中唐晚期到晚唐,越窑窑工在间隔窑具的使用上有很大的创新,各种形式的间隔窑具的出现,反映在使用时泥点遗痕也有很多变化。初盛唐所用间隔窑具粗大,用泥点分隔颗粒也就硕大,中晚唐时大量采用薄形间隔具,因此泥点的分嘏亦采用了比豆状更为好看的松子状泥点,松子状排列细密有规律。匣钵烧的器物则同样在内底无泥点印痕,玉壁底碗、盘的外底排列较疏松,烧成后处呈微微的粉红色颗粒状或松子状形遗痕,这种器物上的遗痕是胎体中氧化铁的反映。这种现象在“贡瓷“与纪年器物上都较典型。

五代时期,越窑生产器皿不但品种丰富,而且釉色青翠、湖绿。在间隔窑具制作上也应物帛宜,极其规整,所遗留的泥点支烧印痕也与晚唐时期大不一样。首先是采用的间隔窑具是扁平、扁饼形式,因此散布的泥点多呈长条形,松子状,排列稀而有规律,这一现象一直持续到五代前期;五代后期时上林湖、东钱湖、与上虞典型窑址遗存与纪年器物下支烧泥点印痕在盘、碗一类的器底下,多为三、四条,中间尚有空隙。这种支烧印痕的时代在吴越开运朝后一直沿用。

北宋前期,由于越窑各大窑场中大量使用各种大小不等规格的垫圈(环)及扁平(圆)形、环形间隔窑具,因此在各类器物内外中均布长条形,烧制后留下的遗痕排列紧密,有的窑中,则近似相连。凡这种印痕我们从纪年墓中标准印痕看,应是北宋前期之物。

总之,在鉴定中要十分注意泥点印痕的变化与特征。支烧特征也不是所有窑口都有,但可以说绝大多数窑口都有自己的支烧特征。湖南长沙窑唐代器物中,它的支烧印痕在碗、盘、壶类中找不到像越窑这样的支烧印痕。这由于长沙窑是一个著名的民窑,它所烧制的壶类因施釉不到底部,不存在着粘釉,所以它也不需要泥点等间隔窑具,因此也就在器物上没有遗留任何印痕。在盘类的内底有的也不施釉,因此迭烧也不会粘釉,也就没有支烧印痕。在碗类虽在匣钵中烧制,但圈足部分不上釉也就不可能遗留有间隔窑具的印痕。这为我们鉴定该窑器物提供了一个依据。

3、越窑瓷器釉色与胎体

釉色与釉料的化学组成成分与烧成气氛切切相关,因此所呈色调鉴定其时代也有一定的帮助。初唐时期,采用了浸釉法,往往浸釉不到底,因此烧成后,未施釉的下半腹至底部呈现了胎体的色调;另一方面在初唐时期 ,越窑虽然在窑炉结构上获得了改善,但烧造的气氛除一部分还原焰较好的器物呈青色外,有很大一部公弱还原焰或氧化焰呈色便为青泛黄或米黄色。

中唐时期,尤其是元和朝后,越窑匠师发明并使用匣钵装烧制品。这类制品的釉色多为青色,因此凡用匣钵烧制的瓷器色调绝不可能现像初唐时期半釉和青中泛黄或米黄色的情况。因此说中唐的越窑制品釉色以青为多。但由于各窑原料、窑炉和釉料配方差异,所以呈色也略有差别。

晚唐时期,由于越窑制瓷业的发展,中心窑场上林湖大量器物用匣钵烧制,使这一时期越窑青瓷的釉色大为改观,另上窑炉烧造技术改善与提高,使制品呈色以青翠色为主,所出土的“贡窑“烧制的秘色瓷就是典型的器物。其中有的大器也有青中泛黄釉色,唐水邱氏墓出土香熏就是一例。唐未到五代初,所烧的器物多为满釉,呈色达到青翠、湖绿,釉面“似水”、“类玉”,晶莹滋润。

4、铭文与款识

款识指在瓷器上书写的文字。这些铭文主要有纪年款、作坊款等 。在越窑青瓷(褐瓷)器物上不管哪一类铭款,对于我们鉴定年代都有很大的帮助,有时候还可推知精确的年代;即使是朝代,也比宽容度很大的所谓唐、宋这类断代好得多。有相对年代或绝对年代铭记的瓷器,是我们鉴定中的标准器。例如唐代越窑中初唐时生产的钵形碗(直口,折腹,平底)施半青釉、褐釉,这类碗内印有”利记”,其生产年代据记年墓出土物所知,是在初唐。中唐时生产的”元和拾四年……”铭罂,晚唐时的“会昌二年”墓志罐,“会昌七年改为大中元年”铭文的刻花执壶,“大中二年”、“寿”铭云鹤纹碗,晚唐和五代的“官”字款,北宋时期的“太平戊寅”纪年鸡头盖执壶,“太平戊寅”刻花粉盒和“丁”字未、“乙”字款等。这些铭文款识的器物,它们的造型、纹样、支烧工艺以及釉色均为越窑的标准器。诸如此类的铭款在越窑中政治家不少,所以作为一个览定者也必须了解它出现的进代、特征,才能更科学地运用这些铭款鉴定器物。

嘉靖青花瓷器的特点和鉴别方法


嘉靖青花瓷器在造型上更加的古朴凝重,和前朝的瓷器风格有很大的差异,大型器物如大龙缸、大罐等制作的数量非常多,而且工艺比较粗糙,不太重视修胎,琢器腹部的胎体接胎痕也是比较明显的。但如果是官窑所制造的小件器物则要精细很多。虽然说工艺没有太多优势,但是在制作水平上有所突破,下面我们来看下嘉靖青花瓷器的特点都有哪些?

一、嘉靖青花瓷器的特点是什么?

1、道教色彩纹饰盛行

之所以在瓷器上出现了很多的道教纹饰,主要是因为嘉靖帝尊道教,所以在当时所制作的青花瓷器上就很经常会看到八卦、云鹤、鹿鹤等道教纹饰。而在花纹图案上也更加的华丽复杂,在形象上比较生硬,没有前朝那么生动。这个时期的龙纹还是猪嘴龙,显得格外的憨态可掬。

2、色调为回青,蓝中泛紫

嘉靖官窑青花瓷所使用的色调是“回青”,颜色十分的浓烈,蓝中泛紫。拥有很多中色泽,使用不同的青料制作而成,而官窑中之所以可以制作出如此典型的浓翠艳丽的青色,就是因为千锤百炼经过多次的配比后所产生的效果。

3、品种繁多,色彩丰富

嘉靖青花瓷器在品种和颜色上都非常的丰富,在色调上多为大红大绿,给人的感觉十分的古朴艳丽。青花瓷的特点多为颜色名亮,可以看到明显的用笔涂抹的痕迹。

二、嘉靖青花瓷器如何进行辨别?

1、辨胎釉:在底足胎釉的连接处大多都有火石红

明嘉靖时期的青花瓷在胎质上已经是没有前朝那么的精细、致密洁白,胎色中大多科见白中闪灰,而胎质较为干涩,里面有较多的空隙。

2、辨纹饰:线条如硬笔绘制而成

嘉靖青花瓷器的纹饰大多数使用的是双线勾勒填色法,所以在轮廓线条上会比较硬朗,就像是使用硬笔绘制而成的一样,会出现比较严重的回青料晕散的情况,而青花填色也进化成那个会出现溢出线外的现象。嘉靖青花瓷器在纹饰画风上会显得较为稚拙,就好像是孩童绘制的一样,在纹饰上有繁缛的趋向,画面缺乏层次。在纹饰中的人物、动物等元素经常会出现比例失调的情况,比如婴戏纹中的孩童往往脑袋的比例要比身体大很多,而麒麟瑞兽又显得老态龙钟。

嘉靖青花瓷器的特点和鉴别方法就为大家介绍到窗帘,在进行收藏的时候不妨可以参考,从而让价值更好的体现。

嘉靖青花瓷器价格参考:

1:明嘉靖青花群仙祝寿大葫芦瓶,尺寸:高56厘米,估价:RMB 16,000,000 ~ 20,000,000,成交价: RMB 18,400,000 ,成交时间:2019.06.05,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2019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明嘉靖年制」款。

与明代其它帝皇相比,明世宗嘉靖皇帝继承大统出乎其人生意料,一夜之间由藩王脱胎贵为天子,因此他比谁都深知荣华富贵得来之不易,对帝皇生活的痴心眷恋成为他祈求神灵、信仰道教方士的主要动因。正如谷应泰在《明史纪事本末》中所言「世宗起自藩服,入缵大统,累叶升平,兵革衰息,毋亦富贵吾所已极,所不知者寿耳。以故因寿考而慕长生,缘长生而冀翀举。惟备幅于箕畴,乃希心于方外也。」嘉靖二十一年他更是不问朝政,移居西苑(今北京北海、中南海)一心修玄,日求长生。当时宫殿所饰之物均为道教仙人众神、灵符祥瑞之类,其中瓷器一项也不例外。据嘉靖本《江西省大志》卷之七「陶书」一章载录嘉靖八年至三十八年里烧造御瓷的名目,当中不乏道教色彩浓厚的器皿,例如「二十一年 青花白地八仙过海罐一百(件)」、「二十三年 青花白地外海水苍龙捧八卦寿比南山久福如东海深里三仙炼丹花碗二千六百(件)」、「二十七年 青花白地龙凤群仙捧寿字花盆五千(件)」、「三十年 青花白地外四画神仙里云鹤花盘一百(件)」「三十一年 白地青花里八仙捧寿外云龙花盘二百五十(件)」等,而且检阅其全部名目记载,发现嘉靖二十年前后道教色彩浓重的器皿开始大肆出现,应该与嘉靖皇帝二十一年移居西苑潜心修道密切攸关。御器当中有葫芦瓶一式,颇为嘉靖皇帝所爱,造型多样,纹饰丰富,大小各异,为道教题材的造器与纹饰结合的佳例,富具时代气息。而本品为嘉靖御瓷葫芦式瓶当中非常珍罕的一类,其上下腹均丰硕圆润,口部细直,圈足高深外撇,颇见豪迈古拙之气。其口沿与束腰均绘缠枝灵芝纹,上腹上下饰变形莲瓣纹和蕉叶纹,中间主题图案则是五仙行乐图,见有寒山凌波戏水而行,刘海骑金蟾腾飞,拾得携帚而坐,似与执杖佩葫芦仙人对语,后面松下仙人则执笔书卷,神态悠然。下腹主题为群仙贺寿图,场面热闹非凡,共有十三位仙人为寿星祝寿。见寿星端坐石上,泰然自得,观刘海为之戏蟾,众仙献寿,见有捧灵芝托蟠桃者,持宝瓶敲鱼鼓者,吹紫箫鸣玉板者,络绎不绝,气氛喜庆祥和。圈足外侧锦地四开光绘折枝瑞果纹。其青花一色浓妍泛紫,为回青典型之特征,绘画繁缛细致,众仙仪态不一,生动逼真,各见精彩,尤以寒山拾得为佳,拙朴木讷,又不失活泼、诙谐,与嘉万时期画家尤求所作《寒山拾得图》极为相似,由此可见画手技法不凡。底款楷书「大明嘉靖年制」,字体稚拙古朴。

本品装饰造型独见嘉靖一朝出现,后来万历时期继承嘉靖御瓷葫芦式瓶的众多式样,唯独缺失此类。结合其绘画风格、青花发色和款字等诸种特征,佐证以前述文献记载,估计其制作时间应是嘉靖中期,流行时间极短,故制作数量罕少,除本品贺寿图以外,相同造型尚见其它纹饰如见香港苏富比1986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第53号「明嘉靖 青花松鹤寿字葫芦瓶」,主题纹饰绘福寿云鹤仙鹤图,高为45.5厘米,和香港佳士得2003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第620号「明嘉靖 青花云鹤纹葫芦瓶」,主题纹饰为上书「风调雨顺」下书「国泰民安」云鹤海水图,高47.2厘米,均不及本品尺幅之高。与本品构图相近的其它造型葫芦式瓶尚可参见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明嘉靖 青花八仙云鹤纹葫芦瓶」,高58厘米,亦为嘉靖御瓷之佳品。

2:明嘉靖青花龙凤纹活环双耳瓶(一对),尺寸:高17.7厘米;高16.5厘米,估价:RMB 10,000,000 ~ 15,000,000,成交价: RMB 15,640,000 ,成交时间:2017.12.03,拍卖公司: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7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款识:“大明嘉靖年制”六字单排楷书款。

青花活环耳瓶,乃明代御窑最为传统的样式之一,于嘉万年间尤为盛行。此形制乃源自古青铜投壶造型,早于洪武时期内府便有烧造,见美国旧金山美术馆藏一例明洪武釉里红云龙纹环耳瓶,因器形典雅肃穆,当为供器。嘉靖时期承袭此瓶式,亦符合当时信奉道教之时代背景。

此明嘉靖御用青花凤纹活环耳瓶,造型小巧规致,遍身青花瑞福图式,仙气袭人,应为帝王掌中把玩之物。通体施釉,青花装饰,口沿横书“大明嘉靖年制”款。观其双耳活环处,轻薄纤细,成形不易,尤可窥彼时官窑烧造工艺之高度。完整保存至今,实属难得。本瓶以云凤纹为主饰,自上而下环饰多层纹样,纹饰虽层层相隔,实则互为呼应。凤凰展翅飘尾,尾部毛发呈锯齿状,画风朴拙奔放,富集时代特征。且见四周伴以祥云纹,仙气缭绕,道教色彩甚浓。明世宗祈愿万寿无疆,喜好祥瑞图式,下必趋之好之,故令此种纹饰于嘉万年间蔚然成风。嘉靖青花以石子青与回青料配合使用,最是独特,不见成化青花之浅淡,亦无永宣铁锈斑之冷峻,自是鲜亮艳丽,诚如《陶说》所称“幽菁可爱”,与人以浓烈而自然的美感。此瓶釉色肥腴莹润,青花色泽明亮,甚具嘉靖青花之时代特征。此形制虽非少见,而制作却不流于形式。尤其青花纹饰之绘画,笔意潇洒,着色自由,乃匠心所至也。此式铺首衔环双耳瓶的原型来自周代盛酒之具—青铜壶。宋代金石学兴起,尚古之风盛行,青铜壶与其它商周古物一起得以出土,并被好古者收藏和摹制。宋室南渡之后朝廷对礼制的匡复和修订不遗馀力,极大推进礼器的复古思潮,确立新式礼器的功用,此式铺首衔环双耳壶随之更多地向礼器性质转变,其材质也在多元化发展,其中瓷制者日益风行。在元代此式瓷制瓶开始成对供奉于神台前,已成制度,并且被元代的龙泉窑和景德镇窑广泛生产,质量高低不同,充分适应社会各阶层的需求,如英国戴维德基金会所藏的著名至正十一年铭元青花龙纹瓶因其铭文“奉圣弟子张文进喜拾香炉一副”而明确其作为神前供器的身份,亦可以证明,此式样的花瓶是与香炉配套使用。明承元制,洪武和永乐时期内府继续在景德镇烧造此式供瓶,可证实物为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藏“明洪武釉里红云龙纹环耳瓶”和1983年景德镇珠山明代御器厂遗址永乐地层出土甜白釉铺首衔环耳瓶。永乐时期内府供器的组合已确立为“五供”之制,沿用至清初。明代“五供”所指为一炉、二烛台、二供瓶,其使用范围比较广泛,包括佛道两家在内的所有天地神灵及先祖等祭祀场所中均予以供设。例如永乐皇帝的长陵明楼前设置石五供一套,当中一对铺首衔环的花瓶,形制与瓷供瓶相同。目前所知完整一套明代瓷质五供为法国吉美博物馆所藏“嘉靖霁蓝釉地金彩凸云龙纹五供”,这可让我们窥知嘉靖一朝供器的面目,其供瓶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嘉靖青花云龙纹双耳瓶”形制纹饰一样,原本耳上有环,后损毁。据此我们可以确认在嘉靖时期,凡是此式样的瓷瓶均是供器。故宫同类藏品还有“嘉靖青花五灵图活环耳瓶”,“嘉靖青花云凤纹活环耳瓶”,尤其后者装饰八卦之“离”卦符号,更加可以判明它是专供道教敬奉之用。而本件拍品则是上述宫中供器之一,其形庄重典雅,釉汁厚润泛青,外口沿青花横书“大明嘉靖年制”楷书款,长颈凸起弦纹二道,两侧饰对称兽首耳下衔圆环,体现着独具特色的古老传统,而兽首缩小,耳洞变大,与圆环大小相近,是此时造型演变的特点,瓶腹绘青花云龙纹,躯干蟠曲,灵活矫健。下承覆盘式平底,纹饰层次繁密。所用钴料为回青,发色妍丽泛紫,明王世懋《窥天外乘》记载:“回青者,出外国。正德间,大铛镇云南,得之,以炼石为伪宝。其价,初倍黄金,已知其可烧窑器,用之果佳。”回青多与石子青配合使用,配制时二者比例不同,则呈色各异,时人王宗沐《江西大志 · 陶书》:“回青淳,则色散而不收;石青多,则石沉而不亮。”此瓶青花发色妍美正是成熟掌握了回青与石子青恰当的配料比例的结果。皇室供器体现着朝廷对天地神灵、圣贤先祖的敬畏与膜拜,被赋予尊崇与神圣的地位,务必精心制作,小心使用。在明代御窑烧造当中供瓷的数量与其它瓷器相比少之又少,而且在宫中使用时间长久,历数十年而不变,若一旦损毁,再行更换时已是另一朝天子,又该烧造新年号的供瓷了。因此,此铺首衔环双耳瓶流传至今已属珍罕之品。

3:明嘉靖青花庭院婴戏纹罐,尺寸:高34.5厘米,估价:RMB 7,000,000 ~ 11,000,000,成交价: RMB 12,075,000 ,成交时间:2018.12.08,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2018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大明嘉靖年制」款。

罐直口,短颈,丰肩,敛腹,圈足,通体绘青花婴戏图。众童子姿态各异,活泼可爱,三三两两相簇,或坐而刻苦攻读,或嬉戏游玩,有的拖车,有的斗蟋蟀,有的骑竹马,形象地表现出儿童在嬉戏中生动活泼的姿态,各个生动传神。肩部饰一周“卍”字纹锦底,等距开光内绘折枝花果,足墙为莲瓣纹,器底正中书“大明嘉靖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整器画面将童稚世界的无忧无虑表现而出,这正和受儒家教育的中国传统文人淡泊的思想符合,也与道教所推崇的无欲思想所契合。图纹布局疏密有致,画法层次丰富而不乱,画工古拙而朴实,胎釉精良,釉层厚腴,青花发色艳丽纯正,为嘉官窑难得之佳品,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之婴戏罐极为相似,可资参考。嘉靖时期,青花以回青为原料,色泽鲜艳明亮。此器胎骨厚重,釉色肥腴莹润,甚具嘉靖青花的时代特色。嘉靖朝瓷画风格以古拙著称,画面富有童趣,随意、夸张,对后世的瓷画风格有极大的影响。嘉靖时期婴戏图的表现内容较前朝明显增多。而此题材表现儿童的天真烂漫,与受儒家教育的中国传统文人淡泊的思想符合,也与道教所推崇的无欲思想所契合,显示万历帝崇敬道教的时代特征。老子云:“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老子·二十八章》)意思大致为:虽知阳刚的显要,但仍能坚守阴雌的柔静心态,就像是能包容天下的溪谷一般。能够如同溪谷一般,就能保持好的德行,像婴孩一般纯真自然。虽知好的名声能让自己显得尊贵荣耀,但仍能坚守平常无奇的位置,这是天下人的榜样。能够做天下人的榜样,就能保持好的德行,虚怀若谷的处于无极的境界。虽知荣耀的珍贵,却能怀谦卑柔软之心,就像包容天下的溪谷一般,德行富足,自然朴实。朴木经过适当的加工后,就可成为有用的器具。圣人用谦卑柔软之心、行光明正大之事,去造福社会大众,自然就成为百官之长。所以,阴阳共存、刚柔并济行事,为一体两面、相辅相成的上顺之道,不可分割独施。在道教思想体系中,“元婴”的概念极其重要。道教十分重视保持“婴儿”、“赤子”的状态,元婴的修炼也是内丹修炼的一种方式,此种修炼方式在道教中真实存在,元婴即是指修真之人凝聚全身元气,化成的一个纯能量体的自己,为了寻求本性而练化元神。嘉靖帝本人笃信道教,婴戏题材也是道家“修炼元婴”思想的图像化体现。晚明时期,杰出的思想家李贽曾提出其“童心说”的文学观念。他将认知的是非标准归结为童心。其在文章提出,“天下之至文,夫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童心者,真心也”。李贽以“童心”说来做为孔孟之道的对立面,认为“道理闻见”使人的言谈举止不再发自本心,因而言谈举止成为“以假人言假言”、“事假事而文假文”的虚假世界,而他所说的童心是“好察迩言”,“则得本心”(《答邓名府》)。

4:明嘉靖青花赶珠云龙纹(江山万代)图盖罐,尺寸:高66.5厘米,估价:RMB 6,000,000 ~ 9,000,000,成交价: RMB 10,350,000 ,成交时间:2011.11.25,拍卖公司:荣宝斋(上海)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1首场大型艺术品拍卖会。

中国的青花瓷,在明代以前有三个发展高峰。一为元青花,二为永宣青花,三为嘉靖青花。这件青花大罐规格高大,釉色完美,从明代传承至今,殊为难得。罐直口,大腹,内凹平底。盖罐通高66.5厘米,器型宏大,体量惊人。胎质细腻。口沿略向外卷,短颈,弧肩,鼓腹,平底。上覆平顶盖,宝珠纽。器盖绘云龙纹,间以“寿”字;肩部饰缠枝莲纹一周,腹部绘海水、山石、灵芝、“寿”字,面目狰狞的五爪巨龙作腾跃之状,矫健有力的穿行于云海之间;近底部绘一周如意纹。器为细砂底,中心一圆形地带施白釉,以青花书写双行楷书款“大明嘉靖年制”。为明代嘉靖朝御窑产品。这件盖罐造型浑厚雄伟,绘制精美,构图严谨,画面疏密有致。青花色调翠蓝泛紫,浓艳明丽,呈现典型的嘉靖青花特征。所用钴料为回青,发色妍丽,颇具异国风情。明代王世懋《窥天外乘》记载:“回青者,出外国。正德间,大铛镇云南,得之,以炼石为伪宝。其价,初倍黄金,已知其可烧窑器,用之果佳。”明嘉靖帝朱厚熜崇信道教,醉心炼丹祈求长生不老,这在此罐所绘的灵芝、“寿”字上都有所体现。作为主题纹饰的龙纹形象醒目,昂首奋爪,威风凛凛。《说文》十一中载:“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几千年来,龙被视为统治者权力的象征,广施于皇家王室的建筑、车舆、旗帜、衣冠服饰、日常用具等。在明代,五爪龙的纹样只有帝后可用,品官用龙则皆绣四爪。若蒙御赏才可用五爪,但只可称“蟒”,不得称“龙”。这件盖罐上的五爪龙纹饰体现了显赫的皇家气派,配合盖罐的硕大器型,令人叹为观止。盖有小修。

5:明嘉靖青花龙穿花纹大缸,尺寸:口径71厘米;高36厘米,估价:咨询价,成交价: RMB 8,580,000 ,成交时间:2007.12.18,拍卖公司:北京嘉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7年秋季拍卖会。

此龙缸是从一位英国收藏家回流国内的巨型陶瓷龙缸,缸体高36厘米,上口直径70.7厘米。缸形硕大周正,风格敦厚古朴,龙缸外壁用青花饰一条龙穿梭在两束莲花之间,画风古拙,青花发色艳丽。大缸口沿处落楷书“大明嘉靖年制”六字一横官窑款,字体古朴端正。此缸为明代嘉靖朝(1522-1566)生产,传世品极为少见,是难得的明嘉靖大件官窑瓷器,具有很高的欣赏收藏价值。此前,它曾被收藏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大学的Palmer艺术馆内。大龙缸是皇宫的专用品,一是用来养鱼观赏,二是盛水防火。嘉靖朝大龙缸瓷质坚硬,胎体厚重,不太注重修胎,底心下凹和塌陷。釉质肥厚泛青,青花使用回青料,发色蓝中泛紫。嘉靖朝成功掌握烧制大龙缸的技术,是难得的成就。明人王世懋《窥天外乘》载:“嘉靖间……上忽命烧大缸,围至六尺,所用土料青料既多,比入火,十无二三完好者,坐是为虚费甚巨,而人莫教言。"可见龙缸的制作技术复杂,烧制困难。据史料记载“明初年有龙窑32座,后将其中16座改砌为青窑,仍存16座专烧龙缸。”龙缸由于器形巨大,十分难烧,有专人专窑烧制。专门掌握烧造龙缸技术的工匠叫“龙缸匠”也称为“大匠”,另外还有敲青匠、画匠和各种夫役。烧造龙缸耗资成本巨大,倘火候不当就要裂口,青土缺乏同样制不成功,因此很难烧造出一件完整的龙缸,当时有十窑九不成之说。史籍中有这样一段记载:陆定新,因父母早丧,家境贫寒,只得到窑上学艺。他性情刚直勇猛,而待人宽厚仁慈。嘉靖皇帝需要龙缸,派太监潘相到御窑厂督造。因龙缸不易烧制,工匠无人敢接掌管窑火的差事。陆定新毅然承担其责。但经多次烧制,没有一个成品。太监潘相大怒,下令重责窑民,然而龙缸依然烧制不出。潘相又下令对工匠窑民进行断粮和殴打。几天之内便有五人相继死去,眼看同伴受此苦役之累,陆定新遂于夜间面对熊熊烈火,奋身跳入窑中。翌日开窑,龙缸竟成。众人无不泪下,收其遗骸葬于凤凰山下。窑民感其英烈,在窑厂旁建祠一座,以示缅怀和纪念。这段记载不免带有传奇色彩,但明代为烧制龙缸,确有用女子祭窑的事件。这传说在史料中也有记载来印证:唐英《陶人心语》中《龙缸记》青龙缸,邑志《浮梁县志》载:前明神庙造。先是累弗成,督者益力。火神童公悯同役之苦,激而舍身而成。所以后来景德镇每窑口烧窑前必须先祭拜这位“火神童公”,这一习惯延续至今。嘉靖四十一年,在督工大臣的监督下烧出了12口青花瓷缸后,欲返京领赏。临行前,摆下酒宴,请掌管烧制火候的工匠来饮。席间,这位督工大臣问工匠:“匠师烧制青花瓷器,艺高技绝,劳苦功高。我走后,若朝廷另派他人督工,是否还能烧出更好的瓷器?”工匠不解其意,回答道:“艺无止境。”督工大臣听罢,暗派人在工匠杯中施放毒药,将其毒死。自此,景德镇再也烧不出精美的青花龙缸,万历随葬的青花龙缸,也只好用他祖父嘉靖年间制造的了。许多古玩瓷器艺术品都凝聚着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大龙缸历经数百年战争洗礼,朝代变迁,社会动荡及自然灾害,能保存到现在是非常不容易的事。

6:明嘉靖青花缠枝莲纹长颈瓶,尺寸:高37厘米,估价:RMB 2,000,000 ~ 4,000,000,成交价: RMB 8,200,000 ,成交时间:2010.12.22,拍卖公司:未来四方集团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0秋季北京文物艺术品拍卖会。

钤印款识:款识:“大明嘉靖年制”款。

瓶撇口,长颈,溜肩,圆腹下垂,高圈足,足内署有双圈“大明嘉靖年制”六字楷书款。瓶分四层装饰,通体绘青花缠枝莲纹。此瓶造型清瘦、优美,青花发色青翠闪紫,画面满而不塞、繁而不乱,笔致劲挺、流畅,分水均匀,十分难能可贵。

7:明嘉靖青花赶珠云龙纹「江山万代」图盖罐,尺寸:66.5厘米,估价:HKD 5,000,000 ~ 7,000,000,成交价: HKD 5,720,000 ,成交时间:2006.10.07,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6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8:明嘉靖青花翼龙纹双耳活环洗口瓶,尺寸:高22厘米,估价:RMB 4,200,000 ~ 6,200,000,成交价: RMB 5,290,000 ,成交时间:2016.12.22,拍卖公司:保利华谊(上海)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保利华谊(上海)首届艺术品拍卖会。

钤印款识:款识:「大明嘉靖年制」款。

此式铺首衔环双耳瓶的原型来自周代盛酒之具—青铜壶。宋代金石学兴起,尚古之风盛行,青铜壶与其它商周古物一起得以出土,并被好古者收藏和摹制。宋室南渡之后朝廷对礼制的匡复和修订不遗余力,极大推进礼器的复古思潮,确立新式礼器的功用,此式铺首衔环双耳壶随之更多地向礼器性质转变,其材质也在多元化发展,其中瓷制者日益风行。在元代此式瓷制瓶开始成对供奉于神台前,已成制度,并且被元代的龙泉窑和景德镇窑广泛生产,质量高低不同,充分适应社会各阶层的需求,如英国戴维德基金会所藏的著名至正十一年铭元青花龙纹瓶因其铭文「奉圣弟子张文进喜拾香炉一副」而明确其作为神前供器的身份,亦可以证明,此式样的花瓶是与香炉配套使用。明承元制,洪武和永乐时期内府继续在景德镇烧造此式供瓶,可证实物为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藏「明洪武釉里红云龙纹环耳瓶」和1983年景德镇珠山明代御器厂遗址永乐地层出土甜白釉铺首衔环耳瓶。永乐时期内府供器的组合已确立为「五供」之制,沿用至清初。明代「五供」所指为一炉、二烛台、二供瓶,其使用范围比较广泛,包括佛道两家在内的所有天地神灵及先祖等祭祀场所中均予以供设。例如永乐皇帝的长陵明楼前设置石五供一套,当中一对铺首衔环的花瓶,形制与瓷供瓶相同。目前所知完整一套明代瓷质五供为法国吉美博物馆所藏「嘉靖霁蓝釉地金彩凸云龙纹五供」,这可让我们窥知嘉靖一朝供器的面目,其供瓶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嘉靖青花云龙纹双耳瓶」形制纹饰一样,原本耳上有环,后损毁。据此我们可以确认在嘉靖时期,凡是此式样的瓷瓶均是供器。故宫同类藏品还有「嘉靖青花五灵图活环耳瓶」,「嘉靖青花云凤纹活环耳瓶」,尤其后者装饰八卦之「离」卦符号,更加可以判明它是专供道教敬奉之用。而本件拍品则是上述宫中供器之一,其形庄重典雅,釉汁厚润泛青,外口沿青花横书「大明嘉靖年制」楷书款,长颈凸起弦纹二道,两侧饰对称兽首耳下衔圆环,体现着独具特色的古老传统,而兽首缩小,耳洞变大,与圆环大小相近,是此时造型演变的特点,瓶腹前后各绘青花升降穿花应龙,上下呼应,躯干蟠曲,灵活矫健。下承覆盘式平底,纹饰层次繁密。上绘有翼飞龙——应龙。应龙是明代御瓷装饰的重要瑞兽之一,始见于宣德时期。《广雅》载:「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另据《述异志》中记述:「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相传禹治洪水时有应龙以尾画地成江河使水入海。所用钴料为回青,发色妍丽泛紫,明王世懋《窥天外乘》记载:「回青者,出外国。正德间,大铛镇云南,得之,以炼石为伪宝。其价,初倍黄金,已知其可烧窑器,用之果佳。」回青多与石子青配合使用,配制时二者比例不同,则呈色各异,时人王宗沐《江西大志·陶书》:「回青淳,则色散而不收;石青多,则石沉而不亮。」此瓶青花发色妍美正是成熟掌握了回青与石子青恰当的配料比例的结果。皇室供器体现着朝廷对天地神灵、圣贤先祖的敬畏与膜拜,被赋予尊崇与神圣的地位,务必精心制作,小心使用。在明代御窑烧造当中供瓷的数量与其它瓷器相比少之又少,而且在宫中使用时间长久,历数十年而不变,若一旦损毁,再行更换时已是另一朝天子,又该烧造新年号的供瓷了。因此,此铺首衔环双耳瓶流传至今已属珍罕之品。

9:明嘉靖青花鱼藻纹大缸,尺寸:高39厘米,估价:RMB 2,500,000 ~ 3,500,000,成交价: RMB 5,290,000 ,成交时间:2014.12.07,拍卖公司:北京盈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4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款识:大明嘉靖年制。

本品形制巨大而气势磅礴,造型饱满端庄,青花发色浓妍夺目,胎质厚重坚致,釉色滋润泛青,布局层次清晰,口沿以缠枝莲纹装饰,缸身上下绘莲瓣钱纹为辅助装饰,规整疏朗,而主题画面则为鲭鱼、鲌鱼、鲤鱼、鳜鱼四种吉祥鱼饰,辅以水藻纹,是为嘉靖官窑最具表现力的“满池娇”装饰。若以绘画而论,则“满池娇”并非以嘉靖为最早,但嘉靖官窑在“满池娇”画面的运用上是最为成功的。试以本品而论,则可见其绘画之线条并非如明早期官窑或稍晚之清代官窑那般工致细密,然则古拙有力,运笔恣肆而不失神韵,在鱼儿与水藻的空间分布上亦是十分自然,绘者似未刻意经营画面空间,然而此类“满池娇”画面则给人意蕴无穷之感,因为它质朴自然的生动,得以更好展现诸鱼无拘无束之游姿。近口沿处落青花楷书六字款式“大明嘉靖年制”亦是古拙遒劲,一如其画面风格,此类官窑风韵实在耐人寻味,为嘉靖御瓷之中风格别致的一类隽品。传世所见嘉靖官窑瓷缸多为口大底小的斗形式样,而本品则沿袭明代正统瓷质龙缸的形制,直口内斜,丰肩深腹,为嘉靖官窑绝少出现的造型,查阅目前公私收藏资料未见与之相同者,惟见香港苏富比1996年春拍第0336号拍品“嘉靖青花狮子滚球纹大缸”,造型和纹饰布局与之相同,可资参考,只是主题纹饰改为狮子滚绣球图,现为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典藏。此式胎壁厚重、形体巨硕的瓷缸,景德镇自明代以来统称为龙缸,但对绘画鱼藻纹者在嘉靖时期则有专门名称“鱼缸”,成书于嘉靖年间的《江西省大志·陶书》对此有详细记录:“(烧造前的尺寸)大样鱼缸:高二尺八寸、阔三尺;二样鱼缸:高一尺八寸、阔二尺五寸;三样鱼缸:高一尺六寸、阔一尺五寸。”以本品的尺寸比例应归入“三样鱼缸”。有明一代龙缸(鱼缸)的烧制分别为宣德、正统和嘉靖、隆庆、万历五个时期。龙缸制作困难,仅烧制就需要历时十九天,且成器者“百不得五”,极容易变形疵裂。烧制龙缸有专门的窑炉,名曰“大龙缸窑”,《景德镇陶录》记载:“缸窑,明厂有‘龙缸窑’,称‘大龙缸窑’,亦曰‘缸窑’。窑制前宽六尺,后如前,饶五寸,入身六尺,顶圆。鱼缸大样、二样者,止烧一口。瓷缸三样者,一窑给砌二台,则烧二口。缸多画云龙或青花,故统称以‘龙缸窑’名之。”专门掌握烧造龙缸技术的工匠叫“龙缸匠”,也称为“大匠”。御器厂自明正统停烧以来,历经一百余年之后,至嘉靖朝再度重新成功掌握烧制大龙缸的技术,成为当时难得的一大成就。

元青花和元青花瓷器鉴别


元青花无疑是中国瓷器的发展史巅峰艺术品瓷器之一,元青花的出现成为我国制瓷工艺划时代的事件,不仅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青花是瓷器釉彩之一,被用作白地蓝花瓷的专称。因蓝花在釉下,所以青花属釉下彩。青花瓷原料为含氧化钴的钴土矿,以蓝青色料在瓷胎上描绘纹饰,然后施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中一次烧成。元代景德镇已能烧制成熟的青花瓷器。青花瓷器的盛行改变了青瓷为主的局面,成为明、清两代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

元青花是元朝政治思想、宗教信仰、治国方略,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产物。在元代以前,中国瓷器还没有形成书写纪年款识的惯例,元朝末代皇帝元惠宗的正定青花瓷第一次向世人宣称,中国元代景德镇烧造过青花瓷器。

元代青花瓷器装饰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青花料直接在白色胎体上描绘纹饰。另一种是以青花为地,衬托白色花纹。这种装饰形式始于元代。留白纹饰都有凸起。

元青花瓷器注重绘画笔法,绘画技术高,挥洒自如,有时锋芒太露、不究细节,一笔点化往往越出边线。尤其是人物,运笔急速,但求神似。但其沉着痛快、爽利劲健却为后世青花远远不及。元青花瓷器“纹饰繁密”,却繁而有序、层次清晰。

元青花发展的三个时期

元代青花瓷发展经历了三个重要的时期。

1,元青花初创期(1278年---1347年至正七年):元代1271年---1368年,1278年忽必烈就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烧造枢府瓷器。有朋友提到,在设立浮梁瓷局之前元军已经占领中亚(伊利汗国1258年灭阿拉伯帝国阿拔斯朝),中亚一直烧制釉下蓝彩陶器(冯先铭《中国陶瓷》有详述),用的青料就是苏青,元青花就是把蓝彩陶换成蓝彩瓷,质量远优于陶器。伊利汗国的传统需求导致了元青花的诞生,因此元代早期的枢府釉印花和青花结合的资料就是元青花初创期的实物。

初创期的断代标准器有杭州纪年墓出土的青花塑像(1336年),景德镇出土的带年款青花釉里红器两件(1338年),在三件器物上我们可以发现,青花都不是主题装饰,而且发色不佳,说明此时的青花还未成熟。

2,元青花成熟期(1347至正七年---至正20年1360年):四川雅安至正七年的罐是质量非常高的青白釉,写款青料是上等进口料,说明到这时元青花已经非常成熟,这段时间还有至正11年款的大瓶存世。朱元璋占领景德镇的时间应该是至正20年,那么这13年的优质元青花作品主要用于对外贸易和进贡蒙元贵族使用。包括高安窖藏和土耳其托布卡比宫的多数元青花都应该是这段时间制作的。

3,元青花元明过渡期,即朱元璋控制时期(1360至正20年---1369洪武2年):这一时期的优秀作品质量与明初官窑接近,并且出现大量汉文化及和亲故事题材,主要用途是御用、赏赐宠臣、作为国礼笼络中东汗国,一些大件的人物画元青花在国内基本上都出于明初的王侯大墓。洪武2年御窑厂建立,开始烧造洪武官窑,这9年可称为元明过渡时期,一些器物很明显具有明初官窑的特征。反映了景德镇窑瓷器从元至明永乐朝一脉相承之关系。

元代青花瓷器的鉴别

1.元代青花瓷存世量非常少,元青花鉴别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数量,元代青花遗址只有两处,北京元大都后英房遗址和江苏扬州宋大城遗址,出土4件元青花瓷器,传世的元青花主要收藏的在国外,一共存世的就15件,所以收藏元青花要知道目前世界上和中国元青花存世量就不会盲目收藏,不要被古玩市场上的价格所迷惑,这是收藏大忌。

2.从元青花瓷器烧造工艺档次鉴别

元青花瓷器跟明清元青花官窑瓷器不一样,在景德镇御窑没形成之前,元青花烧造活动是根据精美多少烧制的,所以形成了不同档次的瓷器,分为三个档次:

第一类:至正型青花是元青花的标准器(最高档次,相当于明清官窑瓷器),以外销为主的大型青花瓷器,采用进口的波斯钴料。

第二类:元青花是中档青花瓷器,主要是国内窖藏以及墓葬出土的元青花文物,这些青花瓷一般青花颜料是国产的,造型中等,泛灰的居多。也有深黑的颜色,显得不干净。50年代以来,国内陆续发现元青花一百多件,器形有玉壶春、花觚、梅瓶、纹盘等。

第三类:这类青花瓷是抵挡青花瓷器,这类元青花主要是出口菲律宾、印尼等东南海国家。元青花用灰黑色土青料,过火发黑、欠火发灰。

从元青花瓷器烧造工艺档次鉴别元青花的发色以及散晕和工艺,虽然元青花没有款识,但是这些工艺是鉴别元青花的依据之一。

3.从元青花造型上鉴别

鉴别和辨别元青花年代,跟其它种类的瓷器鉴别方法一样,从器形上鉴别,器形有大中小,胎体厚重的大件瓷器有梅瓶、葫芦瓶、兽耳瓶、大盘、大碗等,还有中小瓷器玉壶春瓶、蒜头瓶、花觚、戟耳瓶、执壶、凤流壶等,这些造型也就20多种,完全可以记住的,对后仿造的需要仔细鉴别细微变化,有无手工力坯或拉坯的痕迹。

4.从元青花胎质瓷器圈足鉴别

瓷器胎质粗细要与元代同时期的其它品种瓷器相同,不能太细。太细腻多是经过现在机械球磨所致。自然粗胎和加工的粗胎还是有区别的,真品元青花胎色灰白,颗粒较粗,器物底部不施釉涩圈沙底,圈足内常有沾沙现象,火石红的胎偶有发生,但是已经不能作为主要鉴别依据了,以为你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已经可以做得很像的火红石了。

大罐底部的涩胎上沾有滴状釉泪,也是元青花较为普遍的现象。玉壶春瓶圈足的圆圈多位不规则,留有手工制坯的痕迹。瓶罐内分烧接坯痕明显。

5.从青料上鉴别元青花

元青花的用料比较负责,既有进口的波斯青料,也有国产的青料,用料不同直接导致烧出的花纹色泽的千差万别。

6.从元青花瓷器纹饰鉴别

元青花受到蒙古族和西亚的影响,多是西方元素图案,所以中原地区的人物故事纹饰图案不多,所以收藏元青花一定要注意这些细节。

景德镇窑青花云龙纹梅瓶

青花云龙纹梅瓶,元,高41.6cm,口径6cm,足径14cm。

梅瓶折沿,细颈,丰肩,肩以下渐敛,圈足。足底无釉,泛火石红色。外壁自上而下以青花双弦线把纹样分成5层。肩部绘卷草纹和下垂云肩纹,云肩内绘缠枝菊纹,云肩纹间饰卷草纹。腹部绘云龙纹。胫(jìng音径)部绘卷草纹和仰莲瓣纹。

此器造型秀美,做工细腻,云龙纹描绘得形象鲜明,是元代青花瓷器中的典型器物。

元代青花的装饰借鉴了一些元代丝织品图案,大量使用的垂云纹和如意云头纹便是由披肩演变而成。

从气泡死亡程度来断代瓷器和鉴别瓷器


瓷器有气泡很多收藏瓷器的人都知道,但是您知道什么样的瓷器有气泡,甚至你听说过瓷器气泡有死亡状态吗?通过瓷器气泡图片让你了解从气泡死亡程度来断代瓷器和鉴别瓷器。

瓷器不是所有的瓷器都有气泡,在瓷器收藏和鉴别中我们发现凡是釉上彩瓷器,基本上是没有气泡的,没有气泡的瓷器:粉彩、法郎彩、广彩等。凡是釉下彩瓷器,一般都是有气泡的,比如青花瓷、单色釉。斗彩瓷器:凡是青花部分都是有气泡的,青花是釉下,所以有气泡,而斗彩部分,是没有气泡的。

瓷器气泡死亡断代方法

怎么通过瓷器气泡死亡时间进行瓷器的断代和瓷器的鉴别呢? 利用气泡断代,必须搞清楚什么是气泡,什么是气泡死亡, 200年至400年的瓷器,气泡死亡在百分之二十,400至600年的瓷器,气泡死亡在百分之四十,600年至800年的瓷器,气泡死亡在百分之六十。800年至1000年的瓷器,气泡死亡在百分之八十。1000年以上的瓷器气泡,基本上死亡,如果是很大的气泡,比较难已死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