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瓷器中仿古气泡鉴别 > 导航 >

唐诗浸润中的长沙窑瓷器

唐诗浸润中的长沙窑瓷器

瓷器中仿古气泡鉴别 老窑瓷器的鉴别 唐代钧窑瓷器的鉴别

2020-07-06

瓷器中仿古气泡鉴别。

长沙窑瓷器是中国出口陶瓷中较早的品种之一,在中世纪繁华的城池,无论是豪华的宫殿陈设,还是贵族们的杯盘碗盏;也无论是僧侣们的饭钵净器,还是骚人们的文玩清供等,都能见到长沙窑的影子。但长沙窑昙花一现的历史,使得它久久尘封在茫茫的文化海洋中。直到20世纪,随着世界考古的发展,长沙窑瓷器才开始慢慢揭开其面纱,尤其是海外的发现,引起了世界陶瓷学界的关注。

与国内同时期的陶瓷相比,长沙窑瓷器显然被“南青北白”的越窑青瓷和邢窑白瓷所遮掩,但长沙窑的印记可称得上是“中世纪的绝唱”。关于长沙窑的名称定位,也有过困惑。而围绕这一名称的相关链接则有“岳州窑”、“瓦渣坪窑”、“湘瓷”、“铜官窑”、“石渚窑”等。“岳州窑”一词的出现较“湘瓷”要早。“茶圣”陆羽[唐肃宗上元(760年)前人]在《茶经》中提到:“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次,洪州次。或以邢州处越上,殊不为然。”唐代“岳州窑”瓷器1952年在湖南省的湘阴县的铁角嘴找到了窑址。比陆羽晚的唐代诗人刘言史(9世纪初)在《煎茶诗》中写道:“湘瓷泛轻花。” “石渚窑”的出现又在前两者之后,9世纪中期的唐代诗人李群玉在《石渚》诗中写到石渚一带烧制瓷器的情况:古岸陶为器,高林尽一焚。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云。湘浦,即今天的石渚一带。1956年在湘江岸边的铜官石渚瓦渣坪一带找到了“长沙窑”瓷器。“铜官”一词出现更早,在《水经注》中记载:“铜官山西临湘水。”可见,这个命名为“长沙窑”的瓷器包含了“铜官”、“石渚”和“瓦渣坪”三个含义。也就是说,长沙窑瓷器的名称界定,从某种意义上讲包含了以上各个名称的内涵,只不过是这一名称的时空不同而已。就像我们对“越窑瓷器”的命名一样,中国瓷器的命名很多是指瓷器的窑系,而非具体的某个局部瓷器产地。窑系的归位是拥有相同的瓷器特征和有遗传基因的瓷器脉系及延续关系。

瓷器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基因之一。与许多文化形态一样,瓷器本身就包容了很大的文化容量。瓷与茶、瓷与酒、瓷与绘画、瓷与书法、瓷与诗等构成了复杂的文化综合体。长沙窑瓷器在中国的瓷器舞台上较早地让我们领略了这种情怀和辉煌。

唐诗是中国文化链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承载着大唐的兴衰和荣辱,也托举了中国文学的光华和璀璨。长沙窑瓷器上出现的唐诗诗文,没有理由不让我们相信这承载唐代主流文化的载体之一——长沙窑瓷器的重要性。作为工艺美术的瓷器在与融会东方哲学精神和情致的诗学意境里得到了提升,这一方面告诉我们长沙窑瓷器透析出来的社会风尚和文化趣味,同时也说明了在越窑青瓷和邢窑白瓷独占风头的唐代社会里,长沙窑瓷器在试图跻进主流文化里保持了一分独特和个性,也因此得到了海外和时人的青睐。唐代以前瓷器上的装饰比较少见,而以诗文装饰则更少,可以说是长沙窑瓷器开创了诗文装饰的新局面。

在“诗言志”的哲学思潮影响下,唐诗被赋予了很多的社会意识和人文责任,它不仅是文人遣怀和抒发幽情的软载体,更重要的是时代情境和社会状态的一面镜子。这些唐诗的内容折射出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有边塞生活,也有文人雅趣;有商贾市井,也有婚姻爱情;有离别友情,也有仕途坎坷等。如杨师道《南行别弟》:“万里人南去”、张氲(713—756)《醉吟三首》:“去岁无田种,今春乏酒财。恐他花鸟笑,佯醉卧池台。”等等。

从这些诗文可以看出,唐诗文是长沙窑瓷器重要的装饰内容,随着它的外销,也将这些诗文传到了海外,传遍了全国。

长沙窑瓷器与越窑青瓷和邢窑白瓷是中国较早输往国外的三大陶瓷品种。随着长沙窑瓷器的国内外输出,这一独特的陶瓷装饰形式也在第一时间传达了一种信息:唐诗中所包孕的文化、心绪、责任和社会意识。考古证实,长沙窑瓷器在国内的十几个省份有发现,多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在长沙窑瓷器的视野中,我们在发现这些醒目的诗句外,也有很多的谚语、俗句等。除了与其他同期瓷器不同的文字装饰外,也有大量的动植物纹饰,俨然一个欢快的动植物乐园。也有如一幅幅精美的异域风情画,无论是在中国瓷器史上还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长沙窑瓷器都是值得浓墨重彩的一笔。

taoci52.com精选阅读

浅谈唐代长沙窑瓷器


中国的瓷器太多,每一种拿出来都是精品存在,都有无数人追捧、收藏。然而,在这些瓷器当中,也有一些充满神秘色彩的存在,比如唐代长沙窑瓷器。说到唐代,我们都知道,这是一个非常繁华的时代,文化繁盛,科技进步,此时的大唐人不仅生活富裕,他们的精神世界也更加丰富。

在这个时期,制瓷工艺不仅有了更好的发展,且进一步提升,带来很多变化。唐代瓷器是在青瓷、白瓷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它的精细程度让后人赞叹,也让当时的人痴迷。在唐朝时期,不仅有各种美轮美奂的瓷器,更有南青北白的瓷窑系统,而长沙窑就是在这个情况下出现的,犹如一匹黑马,冲进大唐制瓷工艺的领域。

从陶瓷行业来分析,最早的陶瓷其实就是起源于湖南,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它不仅传遍了大江南北,还走出了国门,成为很多国际友人追捧的对象。在唐代时期,瓷器制作窑系众多,南方以浙江越窑为代表,北边以河北邢窑为代表,这种格局在当时十分出名,甚至对后世产生影响。

唐代长沙窑并不是非常有名气的窑口,它在当时的名气并不大,直到宋朝之后才慢慢发展起来,成为一个大窑系。至于唐代长沙窑瓷器是什么时候开始烧制的?历史上没有确切的记载,不过,从之前的考古记录可以发现,唐代长沙窑瓷器最早的落款是元和,为唐宪宗时期的瓷器,后来还有唐穆宗的会昌、唐宣宗的大和以及五代十国时期的开平,唐明宗时期的天成,这些都死比较常见的,尤其是唐明宗时期的唐代长沙窑瓷器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也是发展最鼎盛的。

唐代长沙窑瓷器的胎质有两种,一种是陶胎,一种是瓷胎,这两种形成的产品系列达到70多种,除了日常用品之外,还有一些儿童玩具和雕塑,造型多样,惟妙惟肖,非常有趣。不仅如此,唐代长沙窑瓷器的造型非常小巧,珠圆饱满非常受人喜爱。

唐代长沙窑瓷器的主要特色是釉下多彩装饰,它分为图案、绘画以及书法三种。大部分图案都是褐绿或者是蓝色连珠纹,少数是大朵莲花。绘画纹饰多以花草为主,书法则是唐代长沙窑瓷器的首创,在当时非常出名。唐代长沙窑瓷器的书法以诗歌和警世格言居多,字体结构严谨,文体隽丽。除了汉字之外,在唐代长沙窑瓷器中还能看到阿拉伯文,是当时专门为阿拉伯人或者是伊斯兰教外商制作的。

唐代长沙窑瓷器价格参考:

1:明长沙窑系龙柄执壶,尺寸:高21厘米,估价:RMB 100,000 ~ 120,000,成交价: RMB 92,000 ,成交时间:2018.06.30,拍卖公司:北京中拍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8年春季拍卖会。

口沿微侈,圆腹平底。肩部置短流、双系和曲柄。腹部写“酒”字,胎呈灰白色,质地坚硬,除底外通体施青中泛黄色釉,釉色均匀稳定,釉面开细碎纹片。彰显古朴意味。长沙窑为唐代重要瓷窑之一,地处今湖南省长沙北郊铜官镇及书堂乡石渚瓦渣坪一带。始烧于中唐,盛于晚唐,至五代以后渐衰。长沙窑装饰方法多样,有贴塑、印花、划花、文字、绘画、点彩等,是釉下彩装饰工艺的发源地,并成功创烧了釉下铜红彩,是釉里红的鼻祖,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长沙窑器型繁多,除常见的碗、盘、碟、壶、罐外,文房用品、瓷枕、烛台也多见,并有净瓶、炉、佛像等佛教用品和笛、鼓等乐器发现。

2:唐长沙窑绿彩盖盒,尺寸:口径8.3厘米,估价:HKD 40,000 ~ 60,000,成交价: HKD 51,525 ,成交时间:2014.11.27,拍卖公司:宝港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4秋季拍卖会。

3:唐长沙窑青黄釉葫芦形执壶,尺寸:高19厘米,估价:HKD 20,000 ~ 40,000,成交价: HKD 47,500 ,成交时间:2018.10.04,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8年10月拍卖会。

4:唐长沙窑铜红釉红绿彩小枕,尺寸:长16.2厘米,估价:RMB 20,000 ,成交价: RMB 42,560 ,成交时间:2010.09.19,拍卖公司: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四季(第69期)2010金秋拍卖会。

5:唐长沙窑彩绘鸬鹚纹执壶,尺寸:高19.5厘米;口径8.5厘米,估价:RMB 25,000 ,成交价: RMB 34,500 ,成交时间:2016.12.11,拍卖公司:浙江佳宝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6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赏析:壶盘口,束颈,丰肩,腹壁斜直,平底。肩置八棱形流,对称处横向安三条形曲柄。与流、柄成十字形的颈、肩之间置一对三条形系,壶身呈瓜棱状,平底。通体施青釉,釉色青中略显灰黄。壶身青釉下褐、绿两色彩绘生动的鸬鹚纹、图案线条流畅,鸬鹚炯炯有神,气宇非凡,站立于花卉丛中。流有老磕,但不影响欣赏,其器型规整,是件不可多得的唐代长沙窑瓷器珍品。

6:明长沙窑“镇国茶瓶”执壶,尺寸:高21厘米,估价:RMB 30,000 ~ 50,000,成交价: RMB 34,500 ,成交时间:2018.06.30,拍卖公司:北京中拍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8年春季拍卖会。

执壶,樽酒之用。以诗歌为饰是长沙窑装饰的重要特征,这件壶绘有花卉纹,壶口沿外翻,粗颈短流,背部装有一执手。瓜棱形腹,平底。以褐彩在流下腹部题写题有“镇国茶瓶”四字,极为珍稀。长沙窑之所以能独树一帜的,成为中国彩瓷之路的源头和重要的彩瓷外销地的,据瓷库中国网专家分析的,主要是因为它具有我国历史上其他名窑所不具备的特点的。长沙窑在世界陶瓷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它的贡献是发明了釉下多彩技术的,此后的,陶瓷才呈现出五彩斑斓的面貌的,以前都是“南青北白”单一色调的。因此的,国外专家指出:“在中国陶瓷史上的,这是装饰技法上发生的划时代的变化”的。此外的,长沙窑所出土的文物形象地反映了唐朝时期的生活的,折射出那个年代的光芒的,如诗的、画及对外关系都有所反映的,文化内涵极为丰富的。“物以稀为贵”的,长沙窑作为唐代独具特色的民间釉下彩陶瓷美术工艺品的,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的。长沙铜官窑除了墓葬和窑藏中出土比较完整的器物外的,窑址中有些虽残损不全的,但却极为罕见的绘画的、雕塑和异国图文等珍贵资料的,同样具有重要的收藏价值的。

7:五代长沙窑褐彩双系罐,尺寸:高16CM,估价:RMB 25,000 ~ 35,000,成交价: RMB 28,000 ,成交时间:2010.12.08,拍卖公司:广州华艺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0冬季拍卖会。

整件器物形体大方,修胎规整,釉层莹润光滑;为衬托出彩料的成色,器物胎上涂有一层化妆土,起到了增强胎体的致密度和增加瓷胎白度的作用,是一件难得的五代长沙窑珍品。

8:宋长沙窑青釉褐斑水滴及白釉菊瓣盘,尺寸:盘10.3厘米,估价:HKD 10,000 ~ 15,000,成交价: HKD 21,250 ,成交时间:2018.05.31,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8年5月拍卖会。

长沙窑瓷器精品及图片


唐代长沙窑青釉褐彩瓷狮

单色釉瓷

在施单一色釉的唐代长沙窑瓷器中,以青釉瓷最为多见,另有少量酱釉、蓝釉、绿釉、红釉瓷等。青釉瓷器釉层较薄,釉色青中偏黄,釉面多开细碎片纹,有的胎、釉结合不好,产生剥釉现象。酱釉瓷釉层略厚,釉面亦多开细碎片纹,釉面滋润,呈酱褐色。绿釉瓷釉层亦略厚,釉色绿中略泛蓝,釉面光泽柔和悦目。笔者曾在窑址采集到一块浅碗形的绿釉瓷片,其内壁满施绿釉,外壁施半截绿釉,露胎处刻划符号“×”,系烧窑前在未干的胎体上刻划,瓷片一侧残留半圆形孔,显然这是一块绿釉试片,圆形孔的用途是在烧成过程中用铁钩将试片从窑内钩出以查验其色,这说明唐代长沙窑很重视绿釉瓷的生产。

唐代长沙窑青釉褐彩瓷水盂

蓝釉、红釉瓷标本极少见,说明这两个品种是因窑内温度、气氛变化而偶然出现的,不是刻意烧造。科学检测结果表明,青釉和酱釉的主要着色元素是铁,绿釉和红釉的主要着色元素是铜,蓝釉的主要着色元素是钴。

唐代长沙窑青釉褐彩连珠划纹瓷罐

青釉或灰白釉色斑瓷

长沙窑的青釉或灰白釉色斑瓷主要有两种,即青釉酱褐色斑和青釉或灰白釉绿斑。其做法是在器物上先施青釉或灰白釉,然后用毛笔蘸酱褐色釉或绿釉在器物上随意挥洒或点染,烧成后形成彩色斑纹。斑纹有的似山峦起伏,有的似行云流水,有的似彩球悬空,有的似匹练飞舞。图案多带有写意性,观之使人回味无穷。

唐代长沙窑青釉褐彩鸟荷三足盆

唐代 长沙窑青釉褐彩持壶

唐代 长沙窑青釉褐彩花卉纹枕

唐代 长沙窑青釉褐彩网络纹双系罐

个别以绿釉挥洒条形纹的器物,纹饰边缘或局部因窑内温度、气氛的微妙变化,绿釉中的二价铜离子被还原为一价铜离子而成红色,遂使整个斑纹红、绿二色相互映衬,清新明丽,妙趣横生。还有个别挥洒绿斑的器物,因绿釉中混入其他着色金属元素,烧成后绿色夹杂蓝、紫、月白等色,绚丽异常,产生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唐代长沙窑青釉绿彩瓷执壶

模印贴花瓷

以往长沙窑遗址出土的这类标本很丰富,笔者在窑址采集的标本中,带模印贴花的亦很多,说明唐代长沙窑瓷器上很盛行模印贴花装饰。其题材以椰枣、椰枣配小鸟最为多见,也有椰枣配蜜蜂者。椰枣枝叶繁茂,果实累累。另有胡人乐舞、婴戏莲、飞鱼、立狮、游龙、双鱼、武士骑马等纹饰,多见于壶嘴和壶系之下。模印贴花的做法是:先将揉好的坯泥压入阴刻有图案的扁平形陶范中印出纹饰,然后用泥浆将印有纹饰的片状坯泥粘贴在坯体上,整个器物施以青釉或酱色釉,然后入窑烧成。有的还在模印贴花部位的青釉上涂洒褐色釉,使纹饰更加突出醒目。

唐 长沙窑武士纹碗

唐 长沙窑青黄釉贴花人物注子

由于椰枣又名“海枣”,产于西亚和北非,胡人乐舞亦是典型的西亚风格,由此可知,这类瓷器主要用于外销,在国内港口扬州、明州(宁波)以及西亚的伊朗、伊拉克等国均出土此类长沙窑瓷器标本,即是证明。

唐长沙窑白釉褐绿彩碟

釉下彩绘瓷

从陶瓷发展史来看,长沙窑虽不是釉下彩绘技法的首创者,但却是将这一技法大规模发展的首个瓷窑,长沙窑瓷器也因此在唐代诸瓷窑中独树一帜。它从早期单一的釉下褐彩,逐渐发展成后来的釉下褐、绿彩,釉下褐、蓝彩,使图案的表现力进一步增强。褐彩的着色剂主要为氧化铁(Fe2O3),由于氧化铁在高温下呈色较稳定,不流不散,所以长沙窑工匠往往用单一的褐彩绘画,所绘图案线条清晰流畅。绿彩、蓝彩的着色剂主要为氧化铜(CuO),由于氧化铜在高温下易流散,因此,当褐、绿或褐、蓝彩并用时,就用褐彩勾线,用绿、蓝彩填涂或渲染。长沙窑釉下彩绘中还有一种釉下褐、红彩者,但数量极少,说明当时不是作为一个品种来生产的,而是在烧造釉下褐、绿或褐、蓝彩瓷器时,因窑内温度、气氛偶然变化,将绿彩或蓝彩中的二价铜离子还原成低价亚铜离子所致。

唐长沙窑褐斑贴花舞蹈人物瓷壶

长沙窑的釉下彩绘纹饰很丰富,有花草、花鸟、人物、动物、建筑等,其中以花草类最为多见,其次是花鸟类。鸟类以雀鸟最为多见,其次是雁、长尾鸟、凤凰、鹭鸶、仙鹤等。鸟的姿态各异,有的展翅飞翔,有的跳跃于草丛间,有的独立栖息,但均羽翼丰满,神态生动,显示出长沙窑工匠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娴熟的绘画技巧。

唐长沙窑褐釉兽首箕形砚

题写字、词、单句、诗文瓷

据研究长沙窑瓷器的专家们统计,历年长沙窑遗址出土的带题诗的器物共190多件,不重复的诗文共60多首。每首诗一般只在一件器物上出现,部分诗文在两件、三件多至十几件器物上出现。题诗多为五言绝句,极少数为六言或七言绝句。其位置绝大多数在壶嘴下方的腹部,个别题写在枕面或碟内。在格式上,多为竖写一句一行,也有少数一行未尽而另起一行者。诗文大多内容完整,文字容易辨认,少数因器物残损致使内容不完整,有些诗文中的个别文字因笔画不规范而较难辨认,也有些多次出现的诗文在字词或语句上略有出入。有的诗中还出现错别字,这些错别字一般都是音同字错,如“苦辛”的“辛”写成“新”,“前程”的“程”写成“逞”等。

唐长沙窑青釉褐彩“自如长信宫”诗文瓷壶

唐长沙窑青釉褐彩题记瓷壶

唐长沙窑青釉褐绿彩狮座诗文瓷枕

绝大多数题诗的器物上不再有其他纹饰,个别的则将诗文与绘画相结合。目前已发现有10首诗歌在《全唐诗》中能找到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语句,作者有韦承庆、张氲、高适、刘长卿、贾岛、白居易等,可以认为是当时文人的创作。其他均出自民间。其内容有的抒发离愁别绪,有的感叹世态炎凉,有的表现男女爱情,有的反映商贾活动,有的宣传伦理道德,有的表现饮酒作乐或规劝戒酒,有的描写边塞征战。另有应酬诗、写景诗、文字游戏诗等,反映了当时生活的方方面面。

长沙窑瓷器的工艺特性和装饰特点


长沙窑青釉四足盖炉

一、长沙窑简况

长沙窑位于湖南长沙北郊30公里的石渚湖至铜官镇一带。历时千年,几经兴衰、唐代墨客刘言史咏茶诗云。“湘瓷泛轻花”,《水经注》载:“铜官山土性宜陶”,杜甫途经铜官写下的《铜官渚守风》赞诗等文献纪录和国表里大量考古出土文物考据,长沙窑可上朔于初唐,兴于中、晚唐,大抵可分为四期:

第一期:初唐(公元618一684年),瓷器大部门是开片青瓷和陶塑艺术品。如十二生肖、镇墓兽、侍女、乐俑、胡人、骆驼、车马等。

第二期:盛唐(公元684—756年),以素釉青瓷为主,并开始出现彩瓷。

第三期;中唐(公元756一840年),在从单色釉到多色釉烧乐成的底子上,研制出釉下彩精堪瓷品,并以格言、警句与五言、六言句为内容的书法装饰瓷器,在陶瓷工艺中已形成新的情势,开创了一个极新的期间。

第四期:晚唐(公元841—907年),造型趋向纤巧多变,装饰盛行于花鸟画、印花、压花以及单情势的宣染画和彩釉画等特有风格。

五代,黄巢叛逆,外商横遭杀害,外销受阻;长沙窑产物大部门瓷化水平差,脱釉征象多,不如邢窑之细白和坚致,且湖南衡州地域的蒋家窑、瓦子墩窑及岳州洞庭湖一带,大量烧制雷同越窑的青瓷成品,给长沙窑的国内市场带来了很大威胁;再加之长沙窑规模很大,质料、燃料日逐匮乏,迫使窑主们不得不改迁窑址或另营生路,导致长沙窑晚期趋向衰落。 元末明初,长沙窑回光反照,继续和发扬了多色釉的传统武艺,特殊是对铜绿釉、宝石蓝釉、桔黄釉的研究很有造诣,并创制了器型多变,釉似流霞、色彩美丽的琉璃成品。清末民初,铜官镇陶业生产趋向高峰,发展到十二条龙窑、六百多制陶工人,号称湖南的陶都。但民国时期,长沙窑陶瓷又受到斫伤,艺术风格江河日下,濒于窑沉倒闭。解放后,在党的向导下,颠末四十年来的规复、改造,生产规模、制造技能都有了飞跃发展,良好传统武艺得以复兴和发扬,而且在国内首家研制乐成白炻器、芝麻釉炻器和精致铁炻器系列产物,沿着中古时期开发的陶瓷之路,远销美、加、欧、港澳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域,使历经千年沧桑的长沙窑又重展英姿。

长沙窑白釉绿彩枕

二、长沙窑陶瓷工艺特点

(一)胎、釉及釉彩特点

长沙窑成品有瓷胎与陶胎之分。陶胎土质不纯且带砂,烧成后呈褐色或铁灰色,断面粗糙、吸水性大,习称缸瓦胎。瓷胎大多呈灰白色、香灰色、青灰色,含铁1.5~2.5%,含SiO272~76.34%,含Al2O316.67~20.73%,含TiO2在1%左右,SiO2/Ai2O3在4.09 ±0.5,化学组成相似于浙江青瓷和景德镇瓷器,是具有南边光显特性的一种属富氧化硅质的瓷胎。

长沙窑彩绘花鸟纹注子

产物烧成温度约在1150-1200℃,大多偏生烧,瓷胎断面较粗,无半透明性,吸水率2-7%,气孔率大于10%,釉α>坯α,多数遗物釉层出现龟裂,用当代分类法应归属于炻器(STONE WARE)类产物,或称半陶半瓷。 其釉大多呈色,少数产物在灰白色胎上施以微泛青色的白釉,有的还先在坯体上涂抹薄层白色或淡灰色化装粉,然后施釉,以增长釉色亮度,烘托彩画图案装饰结果。

釉有青、酱、白、绿、红和三彩釉等。

青釉:色是枣黄、枣青、榨菜青或虾青色,总的感觉是青中偏黄,概称“青瓷”。

酱釉:色浅者呈棕色、咖啡色、酱黄;色深者呈酱玄色。酱色釉每每先涂青色底釉后再施酱彩,也有先施酱釉后再覆罩一薄层透明青黄釉的。

白釉:长沙窑的白釉作乳浊式或微带浅灰色,状如凝脂,积如蜡泪,滋润而不甚光亮。不透明,有碎纹,或作大块冰裂纹。近似“哥窑”成品,逊色于“定瓷”之光亮、质坚。

彩釉:有宝石蓝釉、孔雀绿釉、红彩等。

宝石蓝釉:釉色似湖蓝而不透明,似碧水而不清亮碧绿。釉质浑厚素雅,或作宝石状天然纹理,而雷同宝石,故称“宝石蓝釉”。

孔雀绿釉:一种呈蓝绿色,它在枣黄色罩釉的覆盖下形成草绿色;另一种是铜绿,即以铜粉为发色基在氧化焰高温中烧成孔雀绿。

红彩:有紫红、褐红、红绿诸色。这种红彩当属铜金属在还原焰中烧成。

重彩:除了釉下彩绘与釉下块状釉装饰外,另有青釉上通体复罩蓝彩的。

长沙窑模印贴花褐斑注子

(二)制作特点

大多以辘轳轮制为主,附件和零件如罐耳、壶柄、贴花等用单模或分模、手捏制成,另有接纳镌刻、镂空、堆塑、范模压铸等伎俩。

器物造型除园形器外,还出现了花形、瓜果形、仿动物形态和顺应胡人喜好的金属器式样酒壶和酒盏。品种繁多,造型丰富,前期产物形态丰满端庄,线条园润柔和,后期产物形态趋于隽丽,有一种出新意以应时宜之势,多数具有雄浑消洒的唐代韵律。

施釉方法重要用荡釉、浸釉、淋釉、滴釉和涂釉。

长沙窑褐釉模印贴花双耳罐

(三)装饰特点

以釉下彩绘花(包罗书法题字)、釉上彩绘(外表不罩釉)、块状浸釉(或附加模印贴片)、泼墨(彩)渲染等伎俩作为重要特色。别的,还出现剪纸和雕塑等别的工艺,很少利用刻划花。釉下多彩是长沙窑装饰工艺独具特色的新工艺。

详细地说,有以下独创之处。

1、素釉装饰:长沙窑早在中唐就在釉料中引入差别含量的铜或铁、锰金属做发色色基,经氧化焰或弱还原焰烧成而形成青釉、绿釉、酱釉、褐釉、红釉。举行素釉装饰。

2、模印贴花装饰。模印贴花是先用坯泥做成西方人制作琼浆的葡萄纹模印泥片,经低温素烧,贴后施青釉,再在贴花处浸上褐釉,举行综合装饰,颠末经心整修,产物规整光洁,是其时顺应外销的高级产物。

3、釉下装饰;是一千多年前长沙窑独步一时的巨大创举。釉下装饰有:

(l)釉下褐彩斑点图案。是运用含铁色料做成褐斑色釉先在素坯上点染揭斑图案,再施盖白釉或青釉,入1170℃左右窑中一次烧成,釉面平整光润,褐斑永不脱落。

(2)釉下绿色斑点。一样平常利用单一绿色料,也有效褐、绿、黑组成三彩,在胎上用斑点绘成斜方、四方、六方、环形、菱形等各种图案,再施盖青黄釉色,烧后色调极为调合。

(3)釉下绿彩。瓷工们运用铜金属发色制成绿色色料,在胎上恣意画几笔云霞或水波纹样,或瓜果、辣椒写意画,施盖透明釉,色调柔和,绿彩淡雅。

(4)釉下褐绿彩绘。习见于运用褐、绿色料在瓷枕胎上绘画花鸟题材。结构严谨,形态生动生动,春意盎然,富有气愤。

长沙窑釉下彩初创阶段,也有在坯体上接纳镌刻和绘画吞并伎俩,先刻划出花鸟纹表面,然后在表面线内填彩,使画面产生很好的立体结果。

四、笔墨装饰和款识。则又是长沙窑的始创,其情势多样。

(l)诗文装饰。在不少长沙窑青釉壶上,用褐色料誊写有:

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

春人饮春酒,着鸟哢着声。

自入新峰(丰)市.唯闻旧酒香;

抱琴酤一醉,尽日卧垂杨。

买民气难过,卖民气不安;

题诗安瓶上,将与买人看。

富从升合起,贫从不计束。

客人莫直入,直入主人嗔;

打门三五下,自有出来人。

男儿大丈夫,何用本乡居;

明月家家有,黄金那边无。

自从君去后,常守旧时心;

洛阳来路远,不消几黄金。

(2)广告款识。四十多年前在朝鲜龙媒岛出上的长沙窑瓷品上烧有“郑家小口天下第一”,“卡家小口天下著名”的款识。1958年在长沙出土的青釉褐色斑点贴花壶也楷书“张”字和“陈家美春酒”。

更值一提的,发现一件壶上誊写了一首抒发心情的诗:“去去关山远,行行湖地深,早知本日苦,多与画师金”。此中的“关、远、与、师”四字,都是简化字体,可见一千多年前长沙窑瓷工们就孕育了改革笔墨的愿望。 综上所述,长沙窑产物釉色、造型、色彩、装饰丰富多变,又和谐同一,光显地体现出繁荣兴盛的唐代特色,反映了广大群众的头脑运动、向往与寻求。同时还非常留意外洋的实用要求和文化欣赏习俗,突出了外销出口的顺应性、为发展后代陶瓷树立了榜样。

唐长沙窑


湖南长沙窑又称为:湖南长沙铜官窑、长沙铜官窑、铜官窑、瓦渣坪窑。现在我们称之为”长沙窑”。

自20世纪50年代起,经过多次的调查和考古发掘,基本搞清了唐代长沙窑窑区的范围。它北起望城县(今为长沙县)铜官镇,沿湘江东岸的十里河滨往南延伸至石渚湖一带。在望城铜官镇至石渚湖,两端相距约五公里的地域内,大分为3个窑区:即铜官镇窑区、古城窑区、石渚窑区。铜官镇窑区位于今长沙市北三十公里处的湘江东岸,窑区分布在铜官镇北部,在沿江千余米的地带至今仍保存有4处烧窑遗址。石渚窑区则在铜官镇南面的石渚湖南岸 ,与古城窑区(即瓦渣坪窑)仅一湖相隔,约一公里左右。古城窑区位于这两者之间,在铜官镇南五公里处,地属望城县书堂乡古城村,历史上即称为“古城”。由于当地窑址密集,遍地都有破碎的陶片,俯拾即是,当地村民相沿俗称此地为“瓦渣坪”(以前常被划归入石渚窑区)。这里是长沙窑生产釉下彩绘瓷器的主要窑区,占地面积约二十万平方米,北抵觉华山,西南滨湘江,东南临石渚湖。在这一片三角形地域内的数座保持着自然地貌的小山丘上,尚可见匣钵堆积的“窑包”十多处。瓦渣坪是挖泥段、蓝家坡、廖家屋场、都司坡、长城垅(又名“金鸡岭”)等地的总称。

1·器物的种类和造型

长沙窑彩绘瓷器的种类和比较丰富的,除大量的生活日常用器外(无论是内销还是外销),文房用具和玩具类也是比较丰富的。具体的器物造型有壶、瓶、碗、盘、碟、盆、杯、洗、盏托、盂、水注、枕、盒、唾盂、灯、炉、烛台等,文房用具有:镇纸、笔洗、笔添、砚等。玩具类有:动物、玩具式水注、鸟、兽、人物等。

2·器物的胎、釉、彩

器物的胎壁一般由厚重趋向轻薄,晚期有些器胎趋向粗笨。胎骨结构细密坚硬。胎色呈浅灰色,犹如香灰色,或呈土黄色(也称浅褐色),这是由胎中铁的今量比较高,以及窑炉中的气氛决定了的。胎质较粗,白度不高,淘洗不精。长沙窑所采用的原料为瓷石类原料,是一种富氧化硅质的制瓷原料,今氧化硅达70%左右,今三氧化二铁达1.5~2.5%,今钛也较高,绝大部分产品实际上是一种瓷化程度不高的半陶半瓷制品,严格地说是一种“炻器”。

绝大多数器物胎上涂有一层化妆土,化妆土不仅能增强胎体的致密度,也可以增加瓷胎的白度,在化妆土上绘画花纹,更能衬托出彩料的呈色,达到彩绘美 的预期效果。

长沙窑器物的釉是以磷灰石、方解石为熔剂的,即以氧化钙为助熔剂。由于釉层较厚,器物下部的釉多呈现滞流现象。施釉方法主要是荡釉、浸釉、淋釉、滴釉和涂釉、有些产品还兼用数种手法施釉。釉面莹润光泽。

长沙窑釉下彩绘瓷器的釉色大体上有米黄、浅青、乳白、褐、绿五个大类的色调。釉层厚度在0.05~0.4毫米,多数有细纹片。白釉瓷器则白中泛青,釉层较厚,色泽莹润者不多,有开片的不少。

长沙窑釉下彩绘的彩,有褐彩、绿彩两大类,还有一种红斑,但为数甚少。长沙窑的褐彩、绿彩所使用的助熔剂以氧化钙为主,其含量在14~21%之间,属于氧化钙釉系统。主要着色元素只有铁和铜两种。如长沙窑的绿色釉彩中很少有透明的绿色,绝大多数为乳浊的湖绿或绿松石色,其中少数绿中泛蓝。而褐彩中的氧化锰高达3.8%,除了一部分是从草木灰中引入外,大部分是从某种含锰的铁矿中引入的。

在绿彩的边缘部分有时也会出现红彩,在有些绿彩中还存在用肉眼不易分辨的红色斑点或流纹。这些红色斑点或流纹,是铜 红。铜 红釉彩对温度、气氛、冷却速度、铜含量等因素极为敏感,只有在这些条件都合适的情况下才会出现铜 红。绘于典型釉下彩生胎上的彩绘色料支很薄,一般只有约0.1毫米厚,而长沙窑器上所施加的彩绘色料层比典型下彩的色料层要厚得多。

褐红色的釉下彩是铜和铁两种离子混合作为着色剂而形成的色调。绿色和红色的彩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砷,可能起还原的作用。釉下颜色的变化与烧成气氛和铜、铁离子在釉中的浓度有密切的关系。钴蓝色上罩以青黄色釉,即黄色与蓝色重叠在一起而构成了绿色。

3·烧制工艺技术

日常生活中的实用器物大多数是以辘轳制为主,附件和零件(如罐耳、壶板、贴花)等大多是用模制,分单模和分模。少数器物手捏制成。正常烧成温度为1220±20℃,其中少数的釉虽然已经玻璃化,但胎仍属生烧,烧成温度吸有1170℃左右。胎的吸水率多数介于0.8~2%之间,个别生烧的则达到7%左右。窑中气氛不均匀,多数情况下是偏弱的还原焰,但有时也出现氧化气氛,是高温氧化焰烧成的一种,使用卧式龙窑烧成。装烧方法有单件装烧和多件叠装烧。两 种主法装烧的器物底部,均隔以大小相宜的垫饼、垫环或托珠,烧成后一般不留存痕迹。

4·器物装饰的主要特征

器物装饰是以釉下彩斑和釉下彩绘两种主要形式来装饰器物的。釉下褐色斑点——先在胎坯上点褐斑,然后施青釉。烧成后釉面平整,褐斑永有脱落。褐斑又可分两种:一种为大斑块或大斑点(常用在壶和罐的的口部或肩部,画三四个大斑块或大斑点);一种为小斑点,在壶、罐的器身上用连接成串的斑点组成菱形、斜十字或方形等图案纹饰。

釉下褐绿色斑点——斑点的排列方法是褐绿相间地连接在一起组成斜方、四方、六方和环状等多种图案纹饰。也有褐绿彩大斑点装饰在壶的上部。釉下褐绿彩是长沙窑瓷器中最美的一种,也是烧制过程中烧成技术最难掌握的一种,烧好它必须熟练地掌握三种金属的变化。

釉下绿彩——这种装饰一般用白釉或青黄釉。白釉绿彩的装饰分两种:一种是在瓶、罐或壶身上任意画几笔似云霞或水波状的花纹;白釉绿彩的绿彩应是铜元素呈色,白釉柔和,绿彩淡雅,配合协调。青黄釉绿彩也有两种,比较简单的是任意画几笔,图案比较繁复的即在器物上面画象征性的花草或花卉纹。这类青黄釉绿彩器的绿彩,有的是钴蓝+青黄釉而显绿色。

釉下褐绿彩绘——是长沙窑中最为复杂的一种。制法分两种:一种是用褐绿彩在胎上平画花鸟纹;另一种是在胎上先划刻花鸟的轮廓,然后在轮廓线内填褐绿彩,最后再施青釉。

长沙窑釉下彩绘以线描为主,图案装饰采用点彩和多彩互渗等手法。线描装饰用笔和用色趋向规范化,常用的线条有:铁线式、棉线式、复合式。铁线式线条多用于“没骨画“,90%呈绿色,常用作填补轮廓线中的色彩。复合式线条系铁线式与棉线式两种线条的配合使用,一般用绿色棉线式线条色画轮廓,再用褐黄色铁线式线条描绘细部,绿色轮廓与褐黄色细部相衬托。

用色以多彩为主,单彩次之。一般使用点、线、块的表现手法,而以彩线为主。点、线交替使用,块、线组合使用,有时兼用泼墨与渲染,因而具有在宣纸上画水墨画的效果。

5·装饰纹样题材

装饰纹样题 材分以下几类。

人物纹样——有婴戏、竹林七贤、外国女郎、异国情侣、袒腹者。

动物纹样——飞禽有雀鸟、长尾鸟、凤鸟类、雁、鹭、鹤、孔雀、鸳鸯等。走兽有狮、豹、鹿、獐、羊。象征性的动物有鱼龙、龙、摩羯。

植物花草类纹样——莲花、蔓草、水草、芦苇、宝相花、菊花、紫槿、石榴(状)、菠萝(状)、兰草或芝草、折枝(茨菰、羽状叶、荷花、蒲葵、牡丹等),是釉下彩绘中最多的一种,常画于壶流下碗、盘内底中心、枕面等。绝大多数为褐绿彩绘莲花。

云气山水画类——有云山、帆船、树木、茅庐。

图案画——由圆斑点组成方块形、斜十字形、菱形。桃形、圆形以及云霞、水波等图案。多见于壶、罐上,尤以罐为多;线画图案,多为荷莲,主要绘于盘内底中心;非点非线,略同剪贴的图案,多见于唾盂上。

长沙窑瓷器都有哪些特点呢


在唐朝的时候,长沙窑是中国出产量最高、出口量最大的一个窑口。现如今,长沙窑可以说是湖南地区的特产,也是我们国家的一个名牌。

也许有人会疑惑如此出色的长沙窑并为何没有进入宫廷,这是因为在唐朝的时候还没有官窑瓷器的概念,皇室可能使用过长沙窑,但是历史资料上没有记载,故而长沙窑究竟有没有进入过宫廷,后人不可得知。从现在一带一路的这些国家和地区出土的文物中,可以发现其他国家有很多长沙窑的存在。这足以证明在唐朝这么长的时间里,长沙窑的出口数量大,并且存在时间长。那么上千年前就远销海外的长沙窑都有着哪些特点呢?

长沙窑瓷器的特点都非常鲜明,长沙窑在过去釉上彩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个釉下彩,根据历史资料记载,我们可以得知是长沙窑首创了釉下彩,为中国制瓷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种釉下彩有多种样式,一种样式就是在灰胎上直接上彩;一种样式是在釉中间上彩,然后在加釉;一种样式是把诗文写上去之后再上彩;还有一种样式就是贴画,也叫作“贴彩”,就是把做好的人物图案贴上去以后再上釉,这种彩可以分成青釉、绿釉、铜红釉,其中最为珍贵的就是铜红釉。铜红釉堪称长沙窑中的佼佼者,在整个长沙窑当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铜红釉瓷器的烧制难度很大,所以铜红釉瓷器的生产量也非常少。再者,长沙窑的品种非常多,包括小洗、碗、盘、壶......长沙窑生产的壶和一般的壶不大一样,长沙窑所生产的壶的流口都是比较低的。并且从以往出土的长沙窑瓷器来看,青釉的颜色都非常明显,很容易分辨出长沙窑的特征。

一直流行到现在的长沙窑品种有绿釉、绿彩,而且是非常受国家的欢迎。过去长沙窑在我们国家中宣传得很少,故而名气并不大,但是现在长沙窑已经成为了一种非常珍贵的瓷器品种。以前长沙窑的价位非常低,但随着人们对于长沙窑认识程度的加深,长沙窑在国内瓷器收藏市场上愈来愈加火热,现在我们国家有几个收藏大家收藏长沙的数量都不少。

长沙窑址


在今湖南长沙市铜官镇,又名铜官窑。以烧制青瓷为主,兼烧少量的白釉、褐釉、酱釉、绿釉和蓝釉等,是唐代南方的重要青瓷窑。

其产品特征和鉴定要领是:( 1)胎呈灰白或青灰色,少量黄褐和微带红色,后者往往再敷一层化妆土。胎体较疏松。(2)釉色多种,以青釉为主,青釉青中带黄色者为多。釉面均有细小纹片。(3)产品以盘、碗、碟、杯、壶、瓶、灯等日常生活用品为主,还有猪、羊、马、狮、青蛙等玩具。器物造型前期丰满端庄,线条圆润柔和;后期趋于秀丽。以壶为例,前期腹体圆浑,短颈,卷唇或唇外折,多棱短流,单曲柄,条形横系竖系。后期多为瓜棱腹,喇叭口,细长颈,圆管长流,双曲柄,模制印花耳系。(4)装饰技法有釉下、釉中彩绘及印花、贴花、彩色斑点等。釉下、釉中彩绘初期形式是单一的褐彩,绘以简单草率的花草纹,以后逐步演进到褐、绿两种彩色,一种是以笔直接绘画纹饰,另一种是在胎上先刻划纹饰轮廓,然后在刻线上填绘褐绿彩。以彩色斑点作装饰较普遍,始饰以大圆斑四组,渐变为小斑点组成的纹饰,大圆斑有褐色、褐绿色两种,小斑点则多数为褐绿或褐蓝相间的纹饰。贴花多装饰在壶、罐腹部,题材有人物、鸟兽、双鱼、葡萄和圆景等,在纹饰上多施以酱釉圆斑。晚唐出现印花装饰工艺,主要见于盘、碗、碟的器内,纹饰以花卉居多,较简练。此外,以诗和商品宣传文字为题材的装饰也多见。(5)碗、盘、碟一类器物采用叠烧,器心与器底均无釉露胎,很少使用支具垫烧,故烧成后一般都不存在痕迹,仅个别喷心发现3枚支钉痕,其中一部产品在露胎部分加彩遮盖美化。

此外,盘心有作方块状露胎的。盒类器物平底外凸,口沿及底无釉露胎。罐类器物则平底内凹,一般器外底中心有釉,中心以外无釉露胎。 

长沙窑、铜官窑、潭州窑


大凡一个古陶瓷窑口的命名,古有旧名则援用其名,如岳州窑、越窑、邢窑等;没有旧名,则根据窑址所在地的名字重新命名,如河南的扒村窑等。长沙窑窑址在古文献上少有记载,更没有窑址名称,所以窑址的名称只能根据地名来设定了。

最初在上世纪50年代国家文物专家考察时,考虑到窑址紧挨铜官镇,而铜官镇烧制陶瓷又有悠久的历史,定名为铜官窑则大有追根溯源之意。然而,随着对长沙窑深入地考察和研究,一些专家认为“铜官窑”的名称不够准确,其原因有二:一是现在的铜官窑烧造的是陶器,而唐朝的窑烧造的是瓷器;二是“铜官”的地名太小,远不能与唐朝这个窑口的市场范围及历史影响相匹配。所以,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古陶瓷专家们的斟酌,遂以“长沙窑”作为这个窑口名称,但古陶瓷专家仍有不同意见,因此遗址保护牌上还是兼顾各方观点而铭以“长沙铜官窑”的名称。最早来考察这个遗址的专家,也就是我国著名的古陶瓷界权威冯先铭先生也曾提出过命名“潭州窑”较好,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最终没有采纳。

那么,现在用得最多的名称“长沙窑”是否得当呢?“长沙”一名,秦朝已有“长沙郡”,汉朝有“长沙国”,即使到了唐朝,“长沙”的地名也始终存在。武德三年,唐高祖曾封李世民之子李恪为长沙王;天宝元年,此地改名为“长沙郡”,唐太宗的重孙李岘便当过“长沙郡太守”;唐朝著名书法家怀素在他的自述帖中就说:“怀素家长沙”,而并非“家潭州”。据《旧唐书》地理志记载潭州“有府一,曰长沙”。

湖南省的古陶瓷专家对长沙窑的创烧年代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在安史之乱前后,兴盛于中晚唐;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是在隋唐时期创烧,延续于整个唐朝和五代。不管哪种观点,长沙窑的创烧时期正是此地名为“长沙”之时。

由此可见,定名“长沙窑”也不是没有讲唐代地名的历史渊源。而且,以历史地名的影响力来看,“潭州”之名远不及“长沙”名字的历史悠久和深入人心,对宣传长沙市而言,恐怕“长沙窑”的名字更为有利。

最后补充一点,曾有研究者认为唐代长沙窑是官窑性质。古陶瓷学术界所指的“官窑”是专门为皇帝烧造瓷器的窑口,并非官府管理的窑口就是“官窑”,连能够向皇帝进贡瓷器的“贡窑”都不能称为“官窑”。要证明“长沙唐代潭州窑是官窑”这个命题,我们以为还是要从实物中去寻找证据。最近有人发现了一片写有“窑司垸子”的长沙窑瓷片,窑司是官府中专门管理窑业的部门,由此便能够证明当年确实有官府在管理着这片规模庞大的瓷器窑场。

探长沙窑的发展轨迹


中国古陶瓷学会于11月中旬在湖南博物馆召开中国长沙窑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世界各地的130多位专家云集长沙市,将就中国长沙窑发展以及对中东彩瓷的影响,进行广泛深入的探索。湖南博物馆还从各地借得一批珍贵的实物标本,供专家们进行比较和鉴赏,还安排专家们到长沙窑窑址实地考察,力求弄清楚长沙窑发展的轨迹以及在制瓷工艺上的特点。笔者作为中国古陶瓷学会的会员,访问了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上海博物馆副馆长汪庆正研究员,围绕长沙窑发展史同他进行了对话。

中国长沙窑于1956年被发现,举世皆惊。因为过去 “不见于文献记载”,连唐茶圣陆羽对它也忽视了。长沙窑真是一颗被淹没的陶瓷明珠。9月25日,我应邀到长沙窑窑址实地考察,在当地文物库房里又看了许多实物,亲手抚摸了这些国宝。长沙窑的瓷器式样变化之多,超出了人们的想像。长沙窑的辉煌使它在唐代瓷器中独树一帜,它所创烧的铜红釉和釉下多彩瓷,突破了越窑青瓷单一的青色,形成了多色釉、彩绘、点彩、模印贴花和诗文题记等五大装饰艺术特色,极大丰富了唐代瓷器的装饰艺术,为后世制瓷工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如今召开中国长沙窑国际学术研讨会要解决哪些问题?它对火热的现实生活有什么关系或者说有何实际意义?

长沙窑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各地专家研究的成果将进行交流,对长沙窑的历史、器型、图案装饰,湖南专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绩,借此也可以提出新的研究课题。这次会议主要研究装饰的内容和手段,及对中东陶瓷生产的巨大影响。此问题国内外学者研究很不够,我读到有些海外专家写的书,认为九世纪前,中国给中东最大的影响仅仅是白瓷,如邢白窑等,错误地以为中国的陶工认为有白瓷已经很满足了,而中东的窑工才是艺术家,发明了陶器彩绘,真是莫名其妙,这说明他们不了解长沙窑的特色。我们研究也不够深入,用比较的方法研究陶瓷,回答中国陶瓷器对世界的影响,可以确实帮助我们搞清楚九世纪同中东的关系,了解中外贸易交往历史,进一步提高民族的自信心。

中国长沙窑始烧于中唐,盛于晚唐,衰于五代。笔者曾研究过长沙窑兴盛的原因∶唐中期发生的“安史之乱”,导致中原地区的瓷器工匠纷纷南下避祸,出现了“两京衣冠尽投江湖”的局面,如诗人韦庄《湘中记》所言∶“楚地不知秦地乱,南人空怪北人多。” 他们带来了唐三彩、邢瓷、金器等先进技术和工艺,促进长沙窑的发展。为此我还写了《烽烟催生长沙窑》一文(收入拙作《人间瓷话》)。长沙窑衰败的原因,根据我实地考察的情况,我想可能当地燃料发生困难,周围山林并非广袤无垠的,而长沙窑的烧瓷数量之大,十分惊人,林木大概被砍尽伐光了;另外一个原因唐五代的战乱,外销受到极大的影响,市场的萎缩,使长沙窑大伤元气,无可奈何花落去。这是我近来一直思考的问题?不知道汪老如何看这一问题?

这是历史问题,事实上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不同地区在同一项目上会产生突破,如北方巩县窑产生了唐青花,长沙窑出现了釉下彩,因为唐青花也是釉下彩。不同的是北方用钴料,南方用的是铁、铜。战争因素当然可以考虑,唐代官吏的陪葬品是实行供给制,根据等级领取大小不等的唐三彩。“安史之乱” 后,朝廷财政困难,供给制自然消失。原来生产唐三彩的工匠各奔东西,不少人来长沙窑是可能的。我认为不能单一的看问题,要加以全面地审视。长沙窑始烧并不是中唐,隋代就是南方重要的窑址,是岳州湘阴窑的前身,也是青瓷生产的基地。长沙窑大量出口中东是事实。唐五代出现了战乱,导致出口受阻,加上中国士大夫文人喜欢单色瓷,单色瓷比较高贵典雅,而不喜爱色彩斑斓的彩瓷,这都是长沙窑萎缩的重要因素。

长沙窑是我国生产外销瓷的重要产地,在国内分布很广,出土数量最多的是江苏扬州。唐代的扬州是国际贸易中心城市,波斯、阿拉伯商人来此经商的很多。1975年扬州唐代遗址发掘,出土唐代陶瓷片达15000多件,其中长沙窑瓷片不少。不少产品很可能是西亚信奉伊斯兰教的商人定制的,装饰图形中出现了椰枣、娑罗树等亚热带植物,捏塑中出现唐以前罕见异国裸体人物,如蓝眼高鼻、满脸髭须的胡人、骑士等,还有书写的阿拉伯文,如“真主最伟大” 等。可见长沙窑的产品是根据订单或是样品生产的,也是产销对路的。伊朗、伊拉克等13个国家考古中出土了长沙窑瓷器,出土的遗址,很多是国家重要的寺院和宫殿,而不是民间聚集地。这说明很可能是官方的贸易,大量出口使唐王朝获得一定的财政收入。听说在印尼唐代沉船里也发现大量的长沙窑精品。你是怎样看待长沙窑外销现象的?我们今天应该给长沙窑怎样的地位?

长沙窑同外销关系十分密切,我们要研究外销的刺激的作用,不能忽视,这一环节研究的很不够,无论从史料角度,还是实地考察都不够。但长沙窑在世界上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对中东的彩釉影响到多大程度,我们还无法猜测。长沙窑出口的产品中大量是彩瓷,波斯商人很会做生意,贸易做得很大。他们订了长沙窑,到河南巩县窑订了青花瓷,还订了邢窑等白瓷,然后组装船运出海。这次在印度尼西亚海域发现的沉船,就装有大量的长沙窑精品,海船不是中东的,也不是中国的,而是雇用印度的船,发现沉船是用椰子的壳做的。中国商人相对来说,生意做得还不够大。这也许同中国儒家文化“重农轻商”的理念有关。政府主要通过对进口中东香料、出口瓷器、丝绸等加以征税,来获得财政收益。在大量外销刺激下,长沙窑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中国士大夫文人往往对陶瓷工匠不屑一顾,很多事情都没有记载,如这么重要的唐青花、元青花,都不当一回事,实在可惜。这给我们的研究工作带来一定困难,我们中国学者有责任、有信心、有能力去还长沙窑历史的本来面貌。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唐诗浸润中的长沙窑瓷器》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唐诗浸润中的长沙窑瓷器》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瓷器中仿古气泡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