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景德镇古代瓷器 > 导航 >

论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历史分期及其特征

论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历史分期及其特征

景德镇古代瓷器 景德镇瓷器鉴别 景德镇瓷器怎样鉴别

2020-07-06

景德镇古代瓷器。

中国是瓷之母国,青白瓷是瓷之母国的一朵奇葩,青白瓷是宋代六大瓷系之一,以景德镇窑为代表,其釉色介于青白之间,青中闪白,白中显青,故名。宋代是青白瓷的辉煌时期。考古发掘资料表明,目前已在国内十多个省,近150个县和国外20多个国家或地区出土了宋代青白瓷。景德镇从宋代生产青白瓷以后便声名鹤起,为天下所注目。宋真宗将青白瓷定为贡品,并以其“景德”年号(公元1004——1007年)命名此地,使天下皆知有“景德镇”。因此可以说,青白瓷是景德镇成为世界瓷都的起点,在中国乃至世界制瓷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通过考察和研究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瓷胎、釉原料、装烧工艺以及各个时期器物形制、装饰技法、纹样及其风格等,以揭示北宋、南宋两个历史时期内各不相同的内在和外在特征。

一、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特征分期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建立了北宋王朝,逐渐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战乱纷争,形成了统一的局面。公元1127年,在金兵入侵下,宋室被迫南迁,史称南宋。由于北宋、南宋的社会历史条件不同,人们的审美观和思想不同,从外部影响了景德镇青白瓷的风格。同时,制胎、制釉原料的区别和装烧方法的不同,则是形成北宋、南宋景德镇青白瓷不同风格特征的内在原因。

1、北宋早期景德镇青白瓷的风貌及特征:

北宋早期的青白瓷,尚属于草创时期,带有草创时期的鲜明特征:胎质粗糙,质地疏松,青白釉色不纯,多泛黄,釉面开有细小纹片,釉层稀薄,且施釉多不及底,装饰粗朴无纹,以手工拉坯,旋纹为多,器形较五代丰富,但器物形制仍不脱五代痕迹,并向宋代秀丽挺拔过渡。钵由五代时的敛口变为敞口,器身多折肩,器形由浑圆演变为斜腹壁,已有宋青白瓷造型秀挺之美;瓜棱形壶,形制与五代相似,但器底变厚了,壶流也变成细长了,流口低于壶口,整个器形显得修长;碗与五代相比,器底厚,圈足高,足径小。器物装烧工艺主要为垫饼匣钵装烧,器底露胎,但仍有许多器物用五代支钉叠烧法烧制,仍有支钉叠烧的风格。

北宋中、晚期景德镇青白瓷胎质精细,胎壁薄腻,体薄透光,釉色莹润亮丽,釉质如玉,釉面晶莹碧透,造型秀美精巧。装饰以刻花、划花为主,印花装饰渐趋流行,纹饰仍以莲荷、牡丹、菊花等为主,手法简炼,技巧娴熟。成型工艺为手工拉出粗坯,再用旋坯法成型,使得器坯薄腻规整,胎薄透光。在装烧方法方面,以仰烧法为主,垫钵覆烧法所烧芒口瓷亦不鲜见,且芒口常镶金包银,五代时的支钉叠烧法亦有遗留,器物品种日渐丰富,釉色除纯正的青白釉外,青白褐色釉也是常见釉色。

陶瓷考古专家撰文指出:“从江西大量宋墓出土器物看,北宋初期景德镇青白瓷白色偏黄,釉质较差,施釉不及底。到北宋中晚期景德镇青白釉的釉质晶莹如玉,白中间青,凝釉处呈水绿色,光泽度、透光度强”。这种状况,也为宋代景德镇湖田窑考古发掘报告所证实。这说明,北宋时期景德镇青白瓷的发展确实经历了一个兴起和发展以至于成熟,形成典型的青白瓷这样一个过程,并形成独特的景德镇青白瓷风格和审美魅力。这也说明,北宋时期景德镇青白瓷应该作为一个独立的历史分期,只是它经历了两个过程。到南宋,其风格为之一变,南宋晚期时又呈另一种独特的风貌与特征。

2、南宋景德镇青白瓷风貌和特征

南宋时期的景德镇青白瓷,也经历了南宋早期、南宋中期和南宋晚期三个历程。在每个历史阶段,都有其不同的风貌与特征。南宋早期,具有北宋中、晚期特征,是青白瓷发展的盛期,具有典型的青白瓷的审美特征;南宋中期,总的来说,青白瓷的制作和生产趋于滑坡,整体的质量已不如前,但仍有不少青白瓷有很高的工艺水平和艺术水平。下层瓷石制胎、支圈覆烧以及包金镶银印花芒口瓷成为南宋青白瓷的主要特征。南宋后期,景德镇青白瓷的制作和生产,已风光不再。当然,元初又曾一度兴盛并持续生产,并形成自己的时代审美特征。

二、宋代景德镇青白瓷产生历史分期的原因

景德镇地区自古以来水土宜陶,有着悠久的陶瓷史。宋代景德镇青白瓷是在其五代白瓷的基础上发展演变的结果。从考古发现、文献记载和现代科学技术测试结果来看,景德镇青白瓷在北宋、南宋所用的原料和釉料是有区别的,从而所制器物的胎质、釉质及其整个风格都不同。

1、宋代景德镇青白瓷制胎原料的分期

北宋、南宋景德镇青白瓷制作和生产所使用的瓷石原料不同,是构成宋代景德镇青白瓷制品分期为北宋、南宋的主要物质基础的原因。从总体来看,整个宋代景德镇青白瓷所用的原料和釉料是相同的,都是单一瓷石成瓷,都是用传统的釉果、釉灰配釉,因此整体呈色和胎质大体上一致。但起决定作用的,往往是物质的细部。据专家考证,北宋、南宋尽管都是用景德镇本土瓷石制胎,但北宋、南宋所用瓷石所处层位不同,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能各不相同。正因为此不同,才造成了北宋、南宋青白瓷风格不尽相同。考古考察情况表明,宋代景德镇青白瓷制胎原料——瓷石分布分上层和下层两个层位。上层瓷石性能更加优越,其Al2O3的含量较高,达17%—19%,钾钠含量较低,约为3%。又因为上层瓷石风化程度比中下层大,硬度不高,约为莫氏4度,这种瓷石的矿物组成中含有一定量的绢云母与高岭石,可塑性能较好。下层瓷石性能与上层瓷石相比,化学组成和性能均不如上层瓷石。

2、宋代景德镇青白瓷制釉原料分期

蒋祈在其《陶记》中说:“攸山山槎灰之,制釉者取之。而制之之法,则石垩炼灰,杂以槎叶、木柿、火而毁之,必剂以岭背‘釉泥’而后可用”。“攸山、山槎灰”:即攸山、山槎二处所产之釉灰。“攸山”,攸、游同音,即景德镇与婺源县交界处之“游山”,距镇十八公里,“山槎”,即景德镇与乐平交界处之“仙槎”,距镇十七公里,以上两地均盛产石灰石,且柴草茂密,距清代釉灰产地寺前仅十公里左右。“灰”,即釉灰,用石来与草木灰拌匀制备,在釉中起熔剂作用。所谓的“釉泥”,即指釉石,亦指釉果。釉石与釉果只是一种物质的两种称呼。它是指一种风化较浅的瓷石,其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与不(dǖn)子(即指瓷石)很接近,主要为绢云母、石英、还有少量的长石。其硬度较高,可塑性弱,钾、钠物质含量较高,耐火度比瓷石低,原矿呈坚硬的浅绿色石块,其中助熔剂含量较高。

宋代景德镇青白瓷釉是用釉石配以釉灰制备而成的,这形成景德镇釉料制备的传统。根据科学测定,宋代景德镇青白瓷制胎原料——瓷石和制釉原料——釉石,基本为同一种原料。其区别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风化程度不同。从本质上看,从性质上看,两者都是瓷石,只是制釉用的原料——釉果,是一种风化程度较浅的瓷石或尚未风化的瓷石,而制胎的原料——瓷石,是一种风化了或内风化度较深的瓷石,一般分为风化型和蚀变型两种类型;二是化学组成上略有不同,釉石中的K2O和Na2O的含量比瓷石略高。釉果和瓷石加工成的不(dǖn)子的制作工艺,几乎相同。因此,构成北宋、南宋青白瓷制瓷原料——瓷石的不同,其釉料——釉石也随之不同,更何况,景德镇制釉原料往往就用瓷石,或者瓷胎原料直接用釉石。

三、结语

对上面考察的探讨,笔者认为: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发展,可分为北宋、南宋两个历史时期;经历了北宋初期草创与兴起、北宋中期至南宋初期为发展高峰、南宋中后期演变和趋于衰落这样三个过程。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历史分期,是和历史的分期相一致的,只不过是青白瓷经历了自身发展的过程。北宋青白瓷、南宋青白瓷具有不同的历史风貌和风格特征。但不管如何划分,宋代景德镇青白瓷是一个整体,有着共同的时代特征和共同的审美风格和魅力,它是宋代整个审美思想、审美观念的折射与反映,它是宋代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它适应和满足了宋代社会审美的和实用的需要,是宋代哲学观念、美学思想和审美情趣的综合反映。

taoci52.com编辑推荐

宋代景德镇窑青白釉特征


景德镇窑青白釉是北宋初中期独创的瓷器釉色品种。在宋、元时期曾行销海内外,深受人们喜爱。青白釉釉质含铁量低,釉色白中泛青,青中闪白,介于青、白二色之间,故称青白釉。除景德镇外,安徽、福建、湖北等地都有烧青白釉瓷器的窑场,以景德镇的湖田窑青白釉瓷器最为突出。湖田窑在宋代创烧青白瓷,元代主要烧造卵白釉瓷、青花瓷、釉里红瓷、青白瓷等,明代以烧造青花瓷为主。特别是其在宋代所首创的青白瓷,代表了当时青白瓷烧造的最高水平,

宋景德镇窑青白釉带盖瓶

景德镇窑青白釉带盖瓶,宋,通高21.6cm,口径3.6cm,足径10.8cm。

瓶小口,短颈,硕圆腹,肩部置对称的双耳,圈足。瓶盖形如倒扣的茶杯,口部脱釉。里外满施青白釉,釉质光润,釉面开片。底部露胎无釉。 

景德镇窑青白釉瓷器特征

景德镇窑青白釉瓷器整体特征是“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景德镇窑青白釉瓷器胎质洁白,声音清脆。

因青白釉的釉质中含有微量的铁质,釉色白中泛青,釉层细薄晶莹,具有温润如玉视觉感。

景德镇窑青白釉瓷胎薄质坚,所印、刻的花纹迎光透视,说明透光性特别好内外可见。

景德镇窑青白釉刻花在宋代陶瓷装饰中极为普遍。

景德镇窑青白釉双鱼碗

景德镇窑青白釉双鱼碗,宋,高5.9cm,口径18cm,足径6.8cm。

碗敞口,口沿因覆烧形成较宽的芒口,斜腹壁,圈足。通体施青白釉,釉色青中透白。内壁六条线出筋,碗心处刻划双鱼水波纹,刀法犀利流畅。外壁光素。

此器造型规整,胎体轻薄,釉色光润。盘心所刻划的两条小鱼在青色的釉面衬托下仿佛在清澈的湖水中游弋嬉戏,形态自然逼真,艺术感染力极强。

景德镇窑青白釉刻花婴戏纹碗

景德镇窑青白釉倒流壶,宋

北宋景德镇青白瓷有什么特征


北宋景德镇青白瓷有什么特征。

北宋景德镇青白瓷玉壶春瓶

北宋时期,景德镇创烧了青白瓷,成为我国制瓷历史上的又一亮点。青白瓷质地如玉,受到人们青睐。那么北宋景德镇青白瓷有什么特征?

胎釉

北宋早期,景德镇烧造青白瓷还处于摸索阶段,出产青白瓷胎质粗糙、疏松,釉料含有较多杂质,釉色偶有泛黄,釉层稀薄,釉面遍布细小纹片。北宋中晚期,景德镇产青白瓷胎质细密、胎壁轻薄,釉色白中闪青,釉质如玉,釉面晶莹剔透。

装饰工艺

北宋早期青白瓷多没有装饰,因为是手工拉坯,所以瓷器多有旋纹,略显朴素。北宋中晚期景德镇青白瓷主要装饰手法有刻花、划花,并伴有印花逐渐流行的趋势;纹饰上多以花卉为主,有牡丹、菊花等,手法简练,技巧成熟。

器形

北宋时期,景德镇青白瓷器形有碗、盘、瓶、罐、壶、炉、盒、盏托等,形状有圆形、八角形、瓜棱形、菊瓣形等,较之五代时期丰富多样。

烧造工艺

北宋早期景德镇产青白瓷采用了垫饼匣钵装烧,器底露胎,但是其中一部分仍然使用了支钉叠烧的烧造方法。北宋中晚期主要使用了仰烧方法,但是使用垫饼匣钵装烧出产的青白瓷也不在少数。

宋代名窑景德镇青白瓷注子注碗


龙泉窑在浙江这片有着深厚青瓷工艺基础的土地上,宋代又诞生了龙泉窑青瓷。龙泉青瓷继承了汉唐五代以来越窑青瓷的优秀传统,再经过对原料的筛选和烧制技巧的提高,烧制出如玉石般温润美丽的粉青和梅子青釉,代表着中国古代青瓷工艺的巅峰。

景德镇享有“瓷都”之称的江西景德镇,在宋代以烧造青白瓷为主。这种青白瓷的釉色介于青白两色之间,青中寓白、白中显青,所以叫作青白瓷,又称“影青”。景德镇青白瓷与北方定窑白瓷有密切关系,这是由于宋王朝国都从河南开封南迁至浙江杭州后,北方的各类工匠部分到了江西景德镇和吉州。他们把烧制白瓷的高超技艺与南方传统的青瓷工艺相结合,利用当地优质的瓷土、燃料和水源,创制出晶莹剔透的青白瓷。这种瓷胎体洁白、致密、精细,透光性极强,使釉色因厚薄不同而发生变化,釉厚处呈青绿色,釉薄处作青白色。景德镇青白瓷晶莹透彻的釉质与定窑象牙白的乳浊釉形成明显的对比,而全靠优质胎质本身形成的白色,使青白瓷成为真正本色的瓷器,为后来各种彩瓷的产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哥窑宋代名窑中,除六个主要窑系外,需要特别说明的还有哥窑。哥窑瓷的“开片”技法,被誉为一种人为的“瑕疵之美”,在宋瓷艺术中颇受推崇。所谓“开片”,就是釉面的裂纹,它是因釉料中加入特殊添加剂形成的一种釉面龟裂效果。最精美的叫“金丝铁线”,即先在窑炉中冷却形成大开片裂缝,然后在裂缝间填嵌褐色紫金土后造成暗色的“铁线”;出窑后,器物釉面继续出现细小的龟裂,遂又呈现出细密的金黄色小开片,这便是“金丝”。金丝铁线,满布器身,形成哥窑瓷的奇异风格。

宋代瓷器以瓷胎、釉质和釉色最负盛名,同时宋瓷的造型艺术水平也极为高超。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定窑白瓷孩儿枕,塑造了一个仿佛刚刚玩耍累了而伏地休息的童子形象,圆圆的大脑袋偏枕在前屈的双臂上,压在下面的右手中还握着系有长穗的彩球,两腿略微蜷曲,双脚上扬,姿态自然顽皮,造型生动而有神韵。同时,考虑到器物的实用功能,中间凹曲的腰部正好形成适于人头枕的枕面,造型美和实用性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宋代青白瓷


青白瓷也叫影青瓷或隐青瓷,指的是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青中泛白、白中透青的一种瓷器。青白瓷是宋元时期景德镇及受其影响的窑场烧成的、具有独特风格和鲜明时代特征的新品种。青白瓷系窑场多分布在南方几省,主要有江西浮梁景德镇窑、南丰白舍窑、吉安永和窑,广东潮安窑,福建德化窑、泉州碗窑乡窑、同安窑、南安窑等。

江西景德镇是青白瓷的烧造中心,北宋时其青白瓷的基本特征是:胎质细密,呈白色,透光度极好;釉的透明度高,光泽性强,流动性较大,釉色青白,最好的呈色如天青稍淡,釉薄处泛白,积釉处则呈水绿色,北宋偏早的一些器物积釉微泛黄色器型多见盘、碗等日用器皿,还有瓶、壶、盏托、注壶、枕、油盒等,油盒底部多有"吴家盒子记"、"段家盒子记"等标记,均为阳文直书,此外尚有"蓝"、"朱"、"程"等共计14家;装饰的方法主要是刻花和印花,多在碗、盘的内壁,刻花花纹吃刀深浅不同,施釉后,吃刀深处积釉成青绿色,浅处泛白,层次感很强。刻印花图案内容主要是花卉。宋代景德镇青白瓷传世最多的是盘、碗、碟、盒及魂瓶等,尤其是魂瓶,江南地区宋墓儿乎都有出土。直至现今一个做工完好、堆塑各种龙、虎、龟、蛇、鸡、犬、凤等纹饰的魂瓶真品,在市场上最多只能卖到几千元。

南宋中期以后,景德镇受定窑影响采用复合支圈覆烧法,盘、碗的口沿也形成"芒口"。此时胎质比以前稍粗,釉色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偏白,一类偏青。在造型方面,南宋前期与北宋相似,主要有斗签碗、平底碟、弧壁浅盘等南宋中晚期碗演变为撇口弧壁形。在装饰手法方面,南宋早期多为刻花、划花,内容以牡丹、荷花等花卉为主,也有婴戏晚期印花很多,图案层次较多,构图繁缛,除花卉、水波游鱼外,还出现了人物故事题材。

青白釉注子温碗一套 北宋

估 价:RMB40000一60000

此器为盛酒、温酒的酒具。圈足处皆上釉,为北宋时期流行的生活器具。南北窑场昔遍烧制,此套乃景德镇湖田窑烧制青白釉典型作品,俗称 "狗头壶"。传世下来极为难得。小伤。 青白釉凤首瓶 宋 高 40·9厘米

估价 :RMB5O0000- 800000 成交价 :RMB478000

景德镇青白瓷学术研讨会召开


10月19日上午,景德镇青白瓷学术研讨会在开门子大酒店召开。市委常委、副市长黄康明,副市长熊皓出席。参与该会的还有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福建博物院研究员栗建安、台北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廖宝秀、国家博物馆研究员耿东升,江西省博物馆馆长彭明瀚、江西省文化厅文物保护处处长刘昌兵及国内外专家、收藏家近200人。

会上,9名研讨会专家学者就青白瓷相关内容作了报告。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一平作总结。

研讨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学术研讨会有着重要的学术成果及意义。对景德镇青白瓷器起源和早期状况有新的发现和新的认识,过去认为,青白瓷起源于安徽繁昌窑或景德镇青白瓷是受繁昌窑影响而产生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对景德镇青白瓷窑址考古研究首次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对海外及水下出土、出水的宋元景德镇青白瓷器有新的大量发现,说明宋元景德镇青白瓷器在海内外影响非常大。对景德镇青白瓷的性质与历史地位有了重新的评价,以湖田窑为代表的景德镇青白瓷是最典型的青白瓷,被公认是中国青白瓷的最高代表。

明代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的分期与特征


民窑是对官窑而言的,广义的讲,凡属非官府经营的,进行商品性生产的瓷窑及其产品都是民

明代景德镇的民营窑厂,几处遍及景德镇全市,从盛产优质制瓷原料的瑶里山区开始,沿东河、南河流域,以至昌江两岸及市区北起观音阁,南到小港嘴,西自官庄,东至湖田,连绵不断,比比皆是,分布广泛,规模宏大。 从国内外传世品、出土标本并结合作者自己收藏的数百件及接触过的数万件实物考察分析,可以粗略地将明代民窑青花制瓷业分为三个时期。

是明代前期(1368-1464年),也就是洪武至天顺时期,为明代民窑恢复和发展壮大的阶段。

此间民窑制瓷业在明初经历了一个不太长的恢复阶段后,便逐渐崛起并发展起来。据成书于明嘉靖年间的《江西大志》记载,洪武三十五年,即建文四年(1402年),明廷在景德镇设置御厂。当时的御厂虽规模较大,但与民窑相比,无论在产量,还是满足社会需求的能力上都是极小的。大量生产的自然是民窑青花制瓷业。仅在景德镇瑶里乡便发现这个时期的民间青花制瓷遗址三十余处,至今留有堆积如山的大量窑业遗物,可以想见当时民间青花制瓷业的生产是多么繁盛。

1988年景德镇考古工作者发掘出明代御厂瓷窑遗址,出土永乐至成化官窑瓷片总计不过十余吨,显然与民窑的生产规模是无法相比的。

就目前所知该时期的民窑青花瓷出土标本来看,明初,景德镇民窑确是生产一种纹饰疏简、工艺粗率的日用青花瓷器,并延续烧造过相当一段时间。这与当时生产刚刚从元末战争时期的停滞状态恢复过来,经济尚不发达的社会形势是相应的。但如果就此而低估明前期民窑青花制瓷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把高档民窑青花瓷的烧造年代推到明中期的成化年间,甚至成化以后,恐怕是过于保守了。这不但与文献的记载及传世和出土实物的全貌不符,而且会在鉴定和研究工作中将人们导入误区。

其实,早在洪武后期,至迟不晚于永宣,民窑即已发展到相当水平,并开始生产出高档青花瓷产品。从技术上讲,生产过典型元青花的景德镇是完全有能力的。

永宣时期的官窑青花瓷器,以其胎釉精细青色浓艳、造型多样和纹饰优美著称于世,被称为我国青花瓷器的黄金时代,历来被视为青花瓷的楷模。如果不是将民窑生产高档青花瓷现成的成熟技艺直接移植到御厂,要使御厂在初创的短短二十几年中,自始就不断生产出这样的绝代佳品是很难想象的。御厂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显赫的成就。与民窑相比,御厂只是可以不计工本,刻意求精。因此,民窑只要具备较雄厚的经济实力,生产一定数量的高档青花瓷器是不成问题的。

在永乐年间的一些精细青花瓷中,肯定有一部分是当时的高档民窑青花瓷器,如不仔细研究,很容易因永乐官窑瓷也多不落款,而将它们统统划入御厂产品的范围。至于宣德时期尚有相当数量,可以比较确定的高档民窑青花瓷传世品,足以印证上述观点。

据《明英宗实录》记载,正统元年(1436年)浮梁县民陆子顺一次就向北京宫廷进贡瓷器五万余件。这些当然不会是日用粗瓷,必是高档民窑瓷器。由此也可见得宣德、正统时期民窑高档瓷产量之巨大。

据《中国陶瓷史》,明代上解的御器“每件瓷器的耗费,已和银器的价值相近”,“每件瓷器的平均烧造费约为白银一两”。即使按半价计算,陆子顺一次进贡的瓷器就价值白银二万五千两,相当于明廷御厂烧造高峰期年烧造费用的四分之一。如此算来,陆子顺的产业当不少于白银五万两,甚至可能达到十万两以上。若按梁淼泰《明代后期景德镇制瓷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一文提供的资料推算,明代具有一“处”坯房的窑户其资本约合白银一百六十两。那么陆子顺所拥有的资本,就足以开设三百至六百“处”坯房。可见当时民窑资本和生产实力已相当雄厚。

也正是为此才引发了正统三年(1438年)和正统十一年(1446年),明廷两次下令禁止民窑仿制某些御器,违者处以极刑。这反映出民窑已经掌握了御厂的某些先进制瓷工艺,民窑生产优质高档的青花瓷甚至已能达到与御厂产品乱真的程度,否则朝廷三令五申予以严禁就无的放矢了。

正统末年至天顺时期,国势转弱,经“土木之变”,皇帝被俘,又先后两次改元,内忧外患接连不断,朝廷对御厂较难顾及,对民窑的种种限制也必然有所松驰。与御厂的初现衰落形成鲜明的对照,此间民窑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主要表现在青花粗瓷的生产已日趋减少,中上等民窑青花瓷的比重明显增多。

正如研究明代民窑青花瓷的前辈王志敏先生论及这一时期的瓷器时所描述的,“釉质腴润其中一种呈极淡豆青色,凝釉莹莹有如玉质感”,另有“粉白、刀切凝脂般的腻白釉诸种”,“多数表里匀净一致,其质僵者为数极鲜”。结合作者的收藏及所见大量实物,深感先生所言极是。

景德镇窑的历史及特点


景德镇窑的历史及特点。

景德镇是江西的偏僻小镇,也是历史上闻名的瓷都。它在唐朝时就开始生产青瓷,一些瓷器被列入朝廷的贡品;五代时,这里的青瓷和白瓷也有相当大的影响。景德镇原先叫昌南镇,其名犹如英语China的发音。宋真宗景德年问(公元10041008年),皇帝对这里生产的瓷器爱不释手,就干脆把自己的年号“景德”赐予了这个小镇,从此它的声名大噪。

景德镇窑自唐代起即烧制青瓷,至北宋时以烧制青白瓷为主。其瓷釉色白而略带青味,这种白中泛青、青中见白的色釉,为景德镇窑的新创,其色调给人以清新爽快之感。青白瓷以光素者居多,亦间有刻花者。靖康之变后,随宋室南迁,北方定窑的许多制瓷工匠也随之南下,他们带来了定窑瓷器制作技术,在景德镇仿制定窑瓷器。所产瓷器,胎体釉色纯白如粉,有粉定之称。受其影响,景德镇窑所烧青白瓷,装饰逐渐为印花所替代。青白釉瓷器的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青白的瓷釉罩在刻花、印花的器皿上,纹样的凹下处积釉稍厚而较青,胎薄的花纹在迎光下若隐若现,故又有影青、映青、隐青、罩青之称。景德镇窑青白瓷曾作为贡瓷,供御府使用,其品种有碗、盒、盘、注子、瓶等。造型上常作成瓜棱口、花瓣等形状,纹饰有牡丹、梅花、芙蓉、莲花、鸳鸯、鱼、鸭及儿童形象等,其装饰方法为刻花、划花、印花和贴花等种类。

到了元代,景德镇窑继续发展,已成功地烧制出了青花、釉里红、红釉等品种,并逐渐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明清时期,景德镇窑获得了空前发展,由于原材料的丰富和工匠技艺的高超,使所制瓷器在花色品种、器物类型,以及造型、装饰等方面较之前代,均有极大的丰富、提高和创新,成为中国古代制瓷工艺的鼎盛期。此一时期着名的品种有:明代永乐(1403——1424)、宣德(1426——1435)年间的青花、红釉、青釉等,在元代的基础上,又向前推进一步,成为当时及后来景德镇窑的主要品种。成化(1465——1487)年间的斗彩、正德(1506——1521)年间的孔雀绿釉及嘉靖(1522——1566)、万历(1573——1620)年间的五彩等新品种,也以胎质细腻、釉色晶莹柔润、纹饰图案精美,而风靡于世。清代康熙(1622——1722)、雍正(1723——1735)、乾隆(1736——1795)年间的青花、五彩、红釉、天青釉、素三彩、粉彩、珐琅彩、窑变釉、广彩等,更是绚丽多彩,竞相争辉,产品行销全国,远销海外,成为中国瓷器的主要产地,有瓷都之称。清代后期至民国时期,由于社会动荡,景德镇窑的制瓷业出现凋零或停滞状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又重获发展。目前景德镇窑在继承传统工艺,恢复传统品种,创造新的品种样式等方面,进行广泛深入地探索,并已取得了突出成就。五代烧制青瓷和白瓷,产品以碗、盘类为主,青瓷釉色青中带灰,白瓷釉色较白。采用支烧法,碗、盘器内和底有一周长形支烧痕。以胜梅亭,湘湖为主。

宋代时烧青白瓷为主,有名的湖田窑就在景德镇的湖田村,器型有碗、盘、合、瓶、壶、罐、枕等。装饰上有刻花、划花、印花、篦划纹等技法。纹饰有龙纹、凤纹、婴戏纹、海水纹、缠枝花纹等。

宋代景德镇窑瓷器


景德镇窑以青白瓷而闻名,青白釉瓷器胎质洁白,其胎体坚致,釉质细薄,迎光透影,釉料中铁元素含量约1%,釉色介于青、白之间,青中有白,白中泛青,故称青白瓷。宋元时期青白瓷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个以景德镇为中心的庞大体系,并曾作为外销瓷运往世界各地。

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执壶

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执壶高12厘米,口径5.5厘米,足径6.2厘米酒具。青瓷质。撇口,口沿捏流,束颈,溜肩鼓腹,隐圈足。施青白釉,外不及底,釉色青中泛黄。该器型为宋代的新品种,功能为舀液体器具,起瓢、勺作用。

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渣斗

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渣斗高8.2厘米,口径14.6厘米,足径5.3厘米。卫生用具。青瓷质。喇叭形口,束颈,鼓腹,圈足。整器施青白釉,釉色青中泛黄。

宋景德镇窑青白釉印花盒

宋景德镇窑青白釉印花盒通高3.4cm,口径5.2cm,底径4.8cm。盒呈菊瓣形,子母口,平底,造型精巧别致。盖面印有密集的锦纹,纹饰模糊不清。盒里外施青白釉,施釉不到底,露胎。外底印有“蔡家盒子记”。

带铭记的盒子在宋代景德镇窑的产品中比较常见,是不同的作坊在各自产品上所作的标记,以起到广告宣传的作用,一般均为印在盒子外底的“×家盒子记”阳文一行款,而且“盒”均写作“合”。目前已发现的有“段、许、蔡、吴、汪、蓝、朱、徐、程、张、余、陈、潘”等13家。这种带作坊名称标记的青白瓷盒在国内外均有出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商品竞争之激烈。

南宋景德镇窑影青刻花牡丹纹筒式炉

景德镇窑影青刻花牡丹纹筒式炉高15.7、口径12、底径10.4厘米。通体施釉,圈足砂底见“锅巴红”。炉呈筒式,大圈足。靠口沿处一周饰回纹,中部主题纹饰为牡丹花卉,底部饰水波纹,均用刻划手法。布局繁而不乱,刻纹精细、清晰。

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暗花盆

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暗花盆高4.2、口径18.8、底径5.9厘米。釉色青白,晶莹。通体施釉,釉底有乳点。口沿折翻,浅腹,坦底,口沿处有一对铜纽攀(仅存一),盆内壁口沿下饰模印仰莲瓣纹一周,莲瓣瘦长似菊瓣,盆内心饰狮子滚球暗花纹。仿定窑覆烧工艺,是景德镇窑典型瓷器。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论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历史分期及其特征》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论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历史分期及其特征》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景德镇古代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