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瓷砖区别 > 导航 >

陶器和瓷器的区别有哪些

陶器和瓷器的区别有哪些

瓷砖区别 瓷砖有哪些 古代的瓷器有哪些

2020-07-06

瓷砖区别。

陶器和瓷器的的工艺和艺术的发展成就了中国陶瓷史的发展,中国从高古瓷到元明清瓷器发展的鼎盛时期,陶和瓷虽然并称,但是陶器和瓷器的区别从原材料和工艺上还有很多差别。

1.陶器和瓷器的使用原料不同

陶器烧造的原材料都是黏土,陶器的胎土有二种:一种是黄土直接烧出来,不做处理,所以是红色的胎土,和北方窑差不多;另外一种是青色的,这种烧制方法是一样的,就是在烧制好了,从窑顶浇水,这样出来的陶瓷就变成青色的了。也 有一些变成了灰色。

瓷器的胎土是石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高岭土。 宋代瓷器的胎土,现在只能发现,有南方窑与北方窑的区别,北方窑的胎土是带色的,而南方窑的胎土,基本上是不带色的。到了元代,景德镇瓷器成为主流,据有关资料称:景德镇元代瓷器就二种胎土,一是麻仓胎,也叫高岭土,其实,高岭土不是土,是一种石头,使用它制作出来的瓷器,精细、紧密、有透明感,胎土含有很多化合物,由此,瓷土中有象麻子一样的颗粒,如下图:

其次,元代晚上,由于高岭土的不足,瓷工们采用二元配方胎土,这种胎土细腻、光滑、坚实、不透明,到了明代早期,还在使用。

明代成化时期,由于成化皇帝对皇后的痛爱,景德镇专门研制了一种瓷胎,就是我们现在发现的斗色瓷器。据有关化验资料,成化斗色瓷器的胎土成分与玉石成分差不多,应该认为,成化斗色瓷的胎土就是玉石制作出来的,当时成化皇帝付給窑工一个斗色瓷器,不管大小,都是一千两银子一件。

明代末到民国,宫廷瓷器一部分采用成化瓷器胎土外,基本上都是采用“糯米胎”。

陶器和瓷器的坚硬程度不同tAoCi52.CoM

陶器烧成温度低,陶器烧成温度一般都低于瓷器,最低甚至达到800℃以下,最高可达1100℃左右,所以陶器的坯体并未完全烧结,敲击时声音发闷,胎体硬度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钢刀划出沟痕。瓷器的烧成温度高,瓷器的烧成温度则比较高,大都在1200℃以上,甚至有的达到1400℃左右。瓷器的胎体基本烧结,敲击时声音清脆,胎体表面用一般钢刀很难划出沟痕。

陶器和瓷器的釉料有区别

陶器有不挂釉和挂釉的两种,挂釉的陶器釉料在较低的烧成温度时即可熔融。瓷器的釉料有两种,既可在高温下与胎体一次烧成,也可在高温素烧胎上再挂低温釉,第二次低温烧成。

瓷器和陶器虽然不同,但是两者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果没有制陶术的发明及陶器制作技术不断改进所取得的经验,瓷器是不可能单独发明的。瓷器的发明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制陶过程中,不断认识原材料的性能,总结烧成技术,积累丰富经验,从而产生量变到质变的结果。

这些是陶器和瓷器的主要区别,就为你介绍到这里了。

taoci52.com扩展阅读

瓷器与陶器区别


在收藏陶瓷过程中,究竟该怎么区分瓷器和陶器?

瓷器脱胎于陶器,我国在1万年前就已出现了陶器。上釉与否是瓷器与陶器的明显区别,但真正上釉的原始瓷则出现在3500年前的商周时期。上釉提高了陶瓷的硬度,没有上釉的陶瓷一般不容易保存,早期陶器出土后甚至会变成废泥,古陶器因此较少。

文化珍藏册有升值空间?

近日在市面看到《八闽风采》文化珍藏册,其中收录了郑成功、林则徐、陈景润、陈嘉庚、邹韬奋等福建名人及妈祖文化、福建特色景点的相关邮票,还有名人的彩色镀银箔片,是否有升值空间?值得收藏吗?

中国邮政总局陆陆续续发行了郑成功、林则徐、陈景润等福建名人和融入福建特色的邮票,但一般不容易全部集齐,一次集齐具有地方特色的邮票是可取的。藏品是否有升值空间与它的主题有关。

货币基金也有风险

货币市场基金是否为保本型基金?是否有风险?

股票型开放式基金的投资风险比较大,当其基金净值低于1元并到一定低点时,投资价值显现。而在大多数投资者心目中,以投资货币市场品种为主的货币基金收益率稳定,但是,货币基金也有“负”风险。货币基金的最大风险在大额赎回上,由于基金公司不得不对债券进行减持而发生亏损。

饮茶别不分陶瓷!陶器和瓷器的区别在哪


茶具,按其狭义的范围是指茶杯、茶壶、茶碗、茶盏、茶碟、茶盘等饮茶用具。我国的茶具种类繁多,造型优美,除实用价值外,也有颇高的艺术价值,因而驰名中外,为历代饮茶爱好者所青睐。由于制作材料和产地不同而分陶瓷茶具、漆器茶具、玻璃茶具、金属茶具和竹木茶具等几大类。茶具材料多种多样,造型千姿百态,纹饰百花齐放。究竟如何选用,这要根据各地的饮茶风俗习惯和饮茶者对茶具的审美情趣,以及品饮的茶类和环境而定。

人们通常所说的陶瓷茶具其实是“陶器”与“瓷器”茶具的总称。用陶土烧制的茶具叫陶器茶具,用瓷土烧制的茶具叫瓷器茶具。陶瓷则是陶器、炻器和瓷器的总称。凡是用陶土和瓷土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粘土为原料。经过配料,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流程制成的茶具都可以叫陶瓷茶具。瓷器茶具和陶器茶具虽然是两种不同的物质,但是两者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果没有制陶术的发明及陶器制作技术不断改进所取得的经验,瓷器是不可能单独发明的。瓷器的发明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制陶过程中,不断认识原材料的性能,总结烧成技术,积累丰富经验,从而产生量变到质变的结果。

详细区别

一、使用原料不同。

陶器茶具使用一般黏土即可制坯烧成,瓷器茶具则需要选择特定的材料,以高岭上作坯。烧成温度在陶器所需要的温度阶段,则可成为陶器,例如古代的白陶就是如此烧成的。高岭土在烧制瓷器所需要的温度下,所制的坯体则成为瓷器。但是一般制作陶器的黏土制成的坯体,在烧到1200℃时,则不可能成为瓷器,会被烧熔为玻璃质。

二、烧制温度不同。

陶器茶具烧成温度一般都低于瓷器,最低甚至达到800℃以下,最高可达1100℃左右;瓷器茶具的烧成温度则比较高,大都在1200℃以上,甚至有的达到1400℃左右。

三、釉料不同。

陶器茶具有不挂釉和挂釉的两种,挂釉的陶器釉料在较低的烧成温度时即可熔融;瓷器茶具的釉料有两种,既可在高温下与胎体一次烧成,也可在高温素烧胎上再挂低温釉,第二次低温烧成。

四、坚硬度不同。

陶器茶具烧成温度低,坯体并未完全烧结,敲击时声音发闷,胎体硬度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钢刀划出沟痕;瓷器茶具的烧成温度高,胎体基本烧结,敲击时声音清脆,胎体表面用一般钢刀很难划出沟痕。

五、透明度不同。

陶器茶具的坯体即使比较薄也不具备半透明的特点。例如龙山文化的黑陶薄如蛋壳,却并不透明;瓷器茶具的胎体无论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点。

古代原始瓷和陶器瓷器有什么区别


原始瓷和陶器瓷器是两种陶瓷,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瓷器工艺的进步它们还存在着传承的关系,也就是原始瓷和印纹硬陶,并且这还存在共生的关系。

原始瓷与陶器的主要区别:

首先,从胎质上看,原始瓷与陶器有着很大的区别。原始瓷其胎质是用瓷土烧制而成,而陶器的胎质则是用陶土烧就的,二者胎料不同。

其次,从釉看,原始瓷与陶器的不同之处表现为,陶器一般不施釉,而原始瓷则施釉。

从出土的的大量原始瓷和印纹硬陶看,在使用功能方面,原始瓷与陶器也是有区别的。原始瓷和印纹硬陶都留存了大量的生活日用器,但在生活用器方面,二者分工不同,使用功能也存在明显的差异。相对于陶器来说,原始瓷的瓷土比较细腻,同时又是施釉的,所以原始瓷实用器物较多,即如碗、杯、盘等与人的嘴巴直接接触器物类较多。相对瓷器来说,陶器的器型一般都比较大,所以陶器则以存储器为多,古人大多用陶器来储存谷物和水等。

在功能方面,原始瓷与陶器的另一个区别表现为,原始瓷除了那些小件的实用器皿以外,还有大量的仿青铜礼器的器物,而陶器特别是其所接触的印纹硬陶,虽然也有仿礼器的器物,但数量非常少,大多是一般的生活用器诸如储存器之类的。

原始瓷与成熟瓷器之间既有联系也存在差异,“东汉时期才出现成熟瓷器,但商周时期的原始瓷对东汉时期成熟瓷器的出现产生过积极的影响。但因对相关工艺技术掌握程度不同及社会发展等各方面的客观原因所影响,成熟瓷器与原始瓷器之间还是有所区别的,所以一个被称为‘原始瓷’,一个则直接称之为‘瓷’。”

原始瓷的制作工艺不如后来的瓷器成熟,首先在胎质方面,尽管原始瓷的胎料(瓷土)也经过一定的淘洗,但肯定不如成熟瓷器那么精细,是它的淘洗比较粗制。所以原始瓷与后来的成熟瓷相比较,显得比较粗糙。其次,原始瓷的烧造温度虽然也高达上千度,但还是没有后来的成熟时期的瓷器特别是青花瓷器的烧造温度高,所以原始瓷不如成熟瓷器精致细腻,也不如成熟瓷器色彩丰富。

原始瓷图片

陶器原始瓷与瓷器的区别


从陶瓷学上界定,原始瓷应该是介于陶器和瓷器之间的一个时期。迄今为止,考古发现最早的中国陶器是20世纪后半叶在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遗址出土的距今约12500年的夹粗砂红陶。浙江也是中国较早制造陶器的地区。迄今发现浙江最早的制陶实物,距今约11000-9000年的浦江上山遗址。这些陶器的特征是火候低、陶色不纯、厚薄不均、内壁凹凸不平,制陶技术相当原始。

中国古代史籍中多有关于制陶的记载。《太平御览》卷78引《逸周书》:“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耕而种之,作陶、冶、斤、斧。”《史记·五帝本纪》里有“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神农为何人?神农即神农氏,也即炎帝,是远古神话传说中的太阳神。传说炎帝神农,人身牛首,三岁知稼穑,长成后,身高八尺七寸,龙颜大唇。神农氏本为姜水流域姜姓部落首领,后发明农具以木制耒,教民稼穑饲养、制陶纺织及使用火,功绩显赫,以火得王,故为炎帝,世号“神农”。曾建都山东曲阜,并被后世尊为“农业之神”。

2001年5至7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萧山区博物馆对跨湖桥遗址进行第二次发掘,出土了一大批陶、石、骨、木器,其中陶器复原器近150余件,器物形态及其组合迥异于余姚河姆渡、罗家角等附近地区发现的早期文化遗存,可明确为一个新的、独立的考古学文化类型。而且在出土的小陶釜中发现了盛有煎煮过的草药,印证了史前“神农尝百草”的美丽传说。《易·系辞下》中说:“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庄子·盗防篇》中也说:“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陶器的制作,开启了人类生活的新篇章。

起初,作为实用器的陶器,丰富了人们生活的内涵,改变了生活习惯,提高了生活质量。之后,陶器走向了实用和审美的结合,陶器由朴实、素雅变得华丽而富有文化、精神内涵,这是一种进步,也是一种升华。人类对美的追求确立了人类的价值规范。原始瓷在文明时代开始的商朝已经出现,从它的釉料使用和胎体结构看,比陶器是进了一步。这种进步,是经过了人类几千年的探索和发现。人类历史上的任何一次科技进步都是经历了漫长的积淀,一代一代的叠加,丰富了深度和厚度。中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文字便是刻在陶片上的文字——“刻契陶文”。由原始瓷到瓷器,人类也经历了一千五百多年的思考、探索和实验。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夏鼐先生曾说:“原始瓷(ProtoPorcetain即加釉硬陶)的烧造,当为南方长江下游地区的发明……后来在长江下游地区逐渐改善,终于在汉末出现了瓷器,成为中国文明的特点之一。”

专家解析原始瓷与陶器瓷器的区别


原始瓷

考古发现了解到,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即吴越文化区域曾生产过大量的原始瓷和印纹硬陶,并且这两类器物在此区域还存在共生的关系。安吉县博物馆原馆长程亦胜称,对比二者,能发现原始瓷与陶器的主要区别:

首先,从胎质上看,原始瓷与陶器有着很大的区别。原始瓷其胎质是用瓷土烧制而成,而陶器的胎质则是用陶土烧就的,二者胎料不同。

其次,从釉看,原始瓷与陶器的不同之处表现为,陶器一般不施釉,而原始瓷则施釉。

程亦胜称,从其接触的大量原始瓷和印纹硬陶看,在使用功能方面,原始瓷与陶器也是有区别的。原始瓷和印纹硬陶都留存了大量的生活日用器,但在生活用器方 面,二者分工不同,使用功能也存在明显的差异。相对于陶器来说,原始瓷的瓷土比较细腻,同时又是施釉的,所以原始瓷实用器物较多,即如碗、杯、盘等与人的 嘴巴直接接触器物类较多。相对瓷器来说,陶器的器型一般都比较大,所以陶器则以存储器为多,古人大多用陶器来储存谷物和水等。

程亦胜表示,在功能方面,原始瓷与陶器的另一个区别表现为,原始瓷除了那些小件的实用器皿以外,还有大量的仿青铜礼器的器物,而陶器特别是其所接触的印纹硬陶,虽然也有仿礼器的器物,但数量非常少,大多是一般的生活用器诸如储存器之类的。

原始瓷与成熟瓷器之间既有联系也存在差异,程亦胜说,“东汉时期才出现成熟瓷器,但商周时期的原始瓷对东汉时期成熟瓷器的出现产生过积极的影响。但因对相 关工艺技术掌握程度不同及社会发展等各方面的客观原因所影响,成熟瓷器与原始瓷器之间还是有所区别的,所以一个被称为‘原始瓷’,一个则直接称之为 ‘瓷’。”

原始瓷的制作工艺不如后来的瓷器成熟,首先在胎质方面,尽管原始瓷的胎料(瓷土)也经过一定的淘洗,但肯定不如成熟瓷器那么精细,是它的淘洗比较粗制。所 以原始瓷与后来的成熟瓷相比较,显得比较粗糙。其次,原始瓷的烧造温度虽然也高达上千度,但还是没有后来的成熟时期的瓷器特别是青花瓷器的烧造温度高,所 以原始瓷不如成熟瓷器精致细腻,也不如成熟瓷器色彩丰富。

程亦胜

程亦胜,1953年生于浙江省安吉县,中共党员,副研究馆员。原浙江省安吉县博物馆馆长、安吉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中国博物馆学会会员,浙江省考古学会理事,越国文化研究会理事。2005年度“浙江省文物工作先进个人”。

程亦胜长期从事田野工作,侧重于商周考古,多次主持古遗址、古墓葬的发掘整理,为国家抢救保护了大量的珍贵文物。主功越国文化研究,造谐颇深、成果丰硕。 《早期越国都邑初探——关于古城遗址及龙山墓群的思考》、《安吉古城土墩墓考古调查》、《安乐遗址出土玉器分析》、《山区古民居保护管窥》等多篇学术论文 先后发表于国家和省级专业刊物,主篇出版了《安吉文物精华》。

印纹硬陶

明清釉里红瓷器的区别和鉴别


釉里红是中国瓷器重要的釉色种类之一,釉里红起源于元代,发展于明清时期,明代釉里红与清代釉里红让釉里红瓷器走上巅峰,由于元代釉里红创造,但是没有太大发展,所以介绍一下明代釉里红与清代釉里红瓷器区别和明清釉里红瓷器鉴别。

釉里红属于釉下彩品种之一,系以氧化铜为呈色剂在胎上彩绘,然后施釉,经高温一次烧成。因其在釉下彩绘,故称釉里红。釉里红的白地红花,色彩鲜艳,给人以热烈喜庆的感受,自元代创烧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由于铜对窑室内的气氛要求严格,高温下易挥发,因此烧成难度大。元与明初的制品有些呈色不稳定。明、清时烧制的釉里红色彩稳定,且更加艳丽,尤其是清雍正朝的釉里红,不仅色泽鲜红,而且成品率高。

明代釉里红瓷器特点

明朝洪武年间,釉里红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釉里红瓷器的造型纹饰上颇有元代遗风,瓷器颜色浅红浅灰,很少有纯正的,尤其是洪武早期的釉里红制品大多呈黑红色,不够鲜艳,有些甚至烧成了“釉里黑”。直到宣德年间,因为对铜红釉烧造技术掌握较好,所以出现了较纯正的红色,纹饰浓淡自如。值得注意的是,宣德釉里红瓷器主要采用涂抹法,而洪武朝盛行的细线描绘图案的釉里红瓷器却并不多见。

清代釉里红瓷器特点

清三代时,官窑很注重釉里红技术的恢复,这三朝官窑中都有上乘的釉里红瓷器。清代釉里红瓷器和明代相比,清代釉里红呈色有了改进,呈色红中透紫,既无元明釉里红的红艳,也无因烧制不好而出现的灰黑或烧飞。同时,清代的釉里红呈色已能分出浓淡色阶,这是又一个重要进步。这时的官窑釉里红大多采用白描的方法,和同期青花复杂而多样的绘画方法相比,在表现能力上还有有一定差距这是明清釉里红瓷器鉴别方法之一。采用青花和釉里红合绘一体,是最多的装饰手段,如雍正官窑的八仙过海青花釉里红碗上,以青花画八仙人物、釉里红画海水,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乾隆时的云蝠纹以青花画灵芝云,以釉里红画蝙蝠,也是很成功的创作。这些成熟作品在清中后期的官民窑中被不断仿制,但无论从青花、釉里红的呈色和绘画技巧来看,都相距甚远,讥以效颦并不为过。

清代中后期民窑的釉里红生产一直没有停止过。

诞生于民窑的釉里红在明代被官窑袭断,到清代官民窑并举的盛况又被民窑独秀的局面替代。到了清末民初,釉里红经过数百年发展,至此也许是一个圆满的句号。

官窑和哥窑瓷器怎么鉴定区别


官哥汝定钧,一片值千金。”“宋代五大名窑”(官、哥、汝、定、钧)中,官窑被排在首位,这是因为官窑是皇家官府直接营建的。官窑有北宋官窑、南宋官窑之分。北宋汴京的官窑青瓷,其形制、釉色、工艺等均与汝窑有共同之处。釉色有淡青、粉青、灰青等多种色调,釉质匀润莹亮,大纹片,胎骨深灰或紫色,满釉裹足支烧,器底有支钉痕。

北宋官窑葵口盘

哥窑瓷器和官窑共同之处。如:都开片,都是金丝铁线,都是支钉和垫砂两种烧法,以支钉为主,都是紫口铁足,都是古朴典雅。

那么它们的区别呢?如:哥窑看起来有出汗感觉、哥窑器口比官窑厚。官、哥两窑在鉴别上是可以区别的。这要认真、细心是可以鉴别的。如:官窑器看起来上扬,而哥窑不是这样,哥窑厚重,官窑口薄等。这些都是区别的依据。

这要反复的认识实践才可以练出眼力,感性经验是需要长期实践的。官哥区分型和釉,也看器口和厚重。紫口铁足官哥有,官窑口薄釉竖用。器形古朴口上扬,胎薄是官确坚重。哥窑出汗线左旋,胎体不薄确厚重。器口釉凸有水渍,官窑釉亮哥出汗。

对官窑哥窑要抓住几个主要的区别点。官窑的器形多数是由青铜器发展来的,哥窑不是单从釉上也可看出,但哥官窑两窑的瓷器都出现紫口、铁足,也都开片,都是灰胎,这是共性,但有几个重要的不同点:

1.口:官薄、口釉淌、竖向水渍,口上扬;哥口厚、釉厚有横向水渍。

2.釉:官釉亮;哥釉有出汗相,官没有汗相。

3.开片:官竖线长、横线短、线方向不定,横线根粗稍细;哥竖线长、横线短、竖线多左旋。

4.胎:官薄,但坚重;哥厚,没有官坚密重。

哥窑明显金丝和铁线。鱼籽蟹爪百圾碎,胎体厚薄都可见。粉青月白米黄色,釉面光泽如肤汗。注解:哥窑金丝铁线明显,泡似小小鱼籽、有蟹爪纹、俗称百圾碎、胎厚薄都有,色粉青、月白、米黄都有。釉面有肤出汗的感观。这是哥窑的最大特点,近些年有报道说窑址在浙江省乌龟山。

北宋官窑仿青铜

哥窑看泡线型口小泡密乱不太均,大泡均称浅层守。哥窑水渍支钉有,水渍顺着口沿走。细碎纹片鱼籽纹,紫口铁足汗光瞅。口釉外沿有凸感,胎釉厚重超过汝。哥窑釉厚胎灰色,灰胎施釉粉红有。还要观察线走向,假的釉子过于厚。区别需要多过手,铁线多向左旋走。大线多黑上下行,小线横行短小走。开片大小粗细清,内反线迹小钉钮。大线小线分两色,各条都对别离手。

哥窑小件比较多,杯盘洗瓶确都有。小泡零乱不太均,大泡均匀浅层守。

注解:哥窑的器件口上大多数有水渍,水渍顺着口沿走,存在着显白色的水渍。(水渍:即口沿在高温下釉熔化的流淌痕迹。)有细碎纹片、紫口铁足,有皮肤出汗一样表层的釉光,这是最明显的,口沿外釉有凸感,支钉烧造,器件厚和重都超过汝窑,胎显香灰色,多数铁线由上而下显现出向左旋的裂痕,痕迹小的线多横行的是,短的小线,断线不长。有支钉是隐现的印迹,有支钉的件不一定是铁足。而垫圈的出铁足的多、哥窑是裹足,但是裹圈足立圈(即:足壁)不裹圈底的也有。大线左旋和窑车旋转方向及火走方向、胎、釉裂等因素有关,通过大小线、器件的器口也可区别官哥窑的器件。

哥窑观泡哥窑气泡像官窑,区别层上把泡瞧。泡大层浅变化小,均匀不深认哥窑。

哥窑五足香炉

注解:哥窑的釉泡像官窑,不同点是大泡层浅变化小,均匀。官哥互比竖官横哥看水渍,官大哥小来观器。薄胎厚釉是官窑,相比双薄哥窑毕。玉质滑润是官窑,薄釉出汗哥窑遇。官线短毛不横穿,金线根粗尖确细。注解官窑的口上水渍竖着淌,哥窑水渍横向走,胎釉厚是官窑,特别是口上扬而薄,而哥窑胎厚釉厚,口厚不上扬,玉质滑润是官窑的特别之处,釉相比哥窑比官薄,但哥釉显出汗,官窑金线几乎不穿竖线,金线短,根粗稍细像牛毛纹。

南宋官窑,是北宋汴京官窑的继续。南宋早期的青瓷器,为薄胎薄釉青瓷,胎薄质细,色黑褐或深灰,釉色以粉青为主,兼有青灰、青黄和炒米黄等色调,釉层薄而润泽,有纹片,满釉支钉装烧,器底有圆形支钉痕,工精质高。南宋后期官窑青瓷的烧造追求玉石质感,改变制瓷工艺,创用素烧胎多次上釉二次烧成的厚釉工艺,制出薄胎厚釉青瓷,釉质如玉石般的光亮莹润,釉面上显露横竖交织的蟹爪纹片或层层叠错的冰裂纹片,有说不尽的奥妙。厚釉工艺的具体做法是先低温素烧坯,后施三至四道釉,釉厚如堆脂,再经高温成器,一般釉层厚在2毫米以上。和官窑相比,哥窑排在第二位,也历来受到宫廷、达官贵人、收藏家、鉴赏家、考古学家等的重视和关注,但迄今未找到确切窑址。哥窑瓷器非常珍贵,据统计,全世界大约仅有一百余件,主要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北京故宫博物院等著名博物馆,数量远少于元青花的存世数量。关于哥窑的文献记载,最早可见于明代《宣德鼎彝谱》:“内库所藏柴、汝、官、哥、定各窑器皿……”,由于柴窑被传为五代所烧,明代就已经难以见到,故后世所列五大名窑,即:官、哥、汝、定、钧。由于哥窑的窑址至今尚未发现,目前仍无法揭开其神秘面纱,可以说,哥窑瓷器是宋代五大名窑最为神秘的。

苏永超:浅述陶瓷和瓷器的区别和粘土的性能


一、陶瓷和瓷器的区别

通俗地讲:用陶土烧制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烧制的器皿叫瓷器,陶瓷则是陶器炽器和瓷器的总称。凡是用陶土和瓷土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粘土为原料,经过配料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流程制成的器物都可以叫陶瓷。

陶瓷包括的范围较广,有些能耐水,有些能耐酸,广泛应用于建筑化工电力机械等工业及日用装饰街方面。此外,用粘土以外的其他原料,依陶瓷制造的工艺方法制成的制品,也叫做陶瓷,如块滑石瓷、金属陶瓷、电容器陶瓷、磁性瓷等。广泛应用于无线电、原子能、火箭半导体等工业。目前,将所有陶瓷制品通称为“无机非金属固体材料”。

从结构上看,一般陶瓷制品是由结晶物质,玻璃物质和气泡所构成的复杂系统。这些物质在数量上的变化,对陶瓷的性质起着一定程度的影响。

陶瓷的老祖宗是“硅酸盐”,习惯也称“硅酸盐陶瓷”,由于现代陶瓷发展的非常快,人们进行了大量的试验来改进硅酸盐陶瓷,不断提高配方中氧化铝的含量,加入许多纯度较高的人工合成化合物去代替天然原料,来提高陶瓷的强度,耐高温性和其它性能,后来发现,完全不用天然原料,完全不含硅酸盐,也可以做成陶瓷,而且性能更为优越。于是历来完全由硅酸统治着的陶瓷家族,发生了变化,现出了完全崭新的不属“硅酸盐”的现代陶瓷。

确切地说“陶瓷”的定义为:陶瓷是由天然或人工合成的粉状化合物,经过在形和高温烧结制成的,由金属和非金属无素的无机化合物构成的多晶固体材料。不论是传统的硅酸盐陶瓷,还是现代陶瓷,都包括在这个范围里。

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瓷器,如吃饭的瓷碗,喝水的瓷杯,卫生间用的瓷面砖,洗脸池便池等。那么你知道什么叫瓷器吗?瓷器这个概念,长期以来,是指采用天然的硅酸盐矿物原料中的粘土、长石、石英等,经过加工处理,成型,烧成等生产工艺而制成具有致密坚硬的器物。简言之,即上釉或不上釉的粘土类制品,其特点是坯体洁白、细密,较薄者呈半透明,音响清彻,断面具不吸水性。可分为硬质瓷和软质瓷两大类,前者烧成温度较高,物理化学性能和机械强度较好,如化学瓷电瓷,我国的日用瓷和艺术瓷等。后者烧成温度较低,如骨灰瓷。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生产的发展,逐步扩大了制瓷原料的范围,出现了不用或只用少量的硅酸盐矿物原料的制成品,这些制品的制造过程和传统瓷器基本相同,因此人们也把它们称为瓷器。这样,瓷器这个概念包括的范围就扩大了。

“陶瓷”是人们惯用的统称,其实陶瓷与瓷无论从外表和本质上都有区别。

陶的出现比瓷早,根据史籍记载,几千年前,我国就在烧制陶器。史书载述:“神农耕而作陶”,足见远古时代,我国便有了陶器。从出土文物考证,早在新石器时代,即公元前3500年至1500年间,我国便已经有了彩陶工艺。公元前1500年至1000年间,又有了青黄釉的陶器。直到魏晋时代,才进一步创造了瓷器。

陶与瓷的构造也不同,陶器胎体原料是粘土或青土。精陶器制作原料除粘土外,还加入有适量的长石和石英,泥料要经过充分陈腐和捏练。瓷的原料主要是瓷土、粘土、瓷石、长石、石英等。原料要经过精选、淘洗、粗粉碎、细粉碎、搅拌、除铁质等工序之后,再经过压滤、脱水、陈腐、捏练才能制造瓷坯。他们的烧成温度也各有差异,陶器入窑后,在摄氏900~1200℃温度下烧成,低的只有600-700摄氏度。瓷器一般则在1300-1400℃的高温之下烧成。与其相应,陶的釉彩属低温釉,瓷器用的釉属高温釉。瓷和陶的物理特性了迥然不同,瓷器较之陶器胎体坚硬密实,敲击声清脆洪亮,吸水率小而颜色洁白、半透明,化学稳定性好,机械强度较高。而陶器质地较疏,敲击声哑,吸水率高,其颜色有杂色属不透明体,化学稳定性差,机械强度也差。

瓷器与陶器的根本区别在于:瓷器的坯体是完全烧结的,气孔率很小,机械强度大。烧成温度较高;而陶器坯体烧结程度较差,气孔率较大,烧成温度较低。如果把瓷器打破,它的断面却显得粗糙、疏松。

广义地讲,瓷器是从陶器发展而来的,可以说没有陶器的发明与发展就不可能有瓷器。瓷器出现以后,陶器还是在继续生产,不是有了“瓷”而代替了“陶”,而是各自独立发展。

二、粘土有哪些性能?它在陶瓷中的作用是什么?

①粘土具有可塑性。粘土与适量的水混合以后形成泥团,这种泥团在外力的作用下产生变形但不开裂,当外力去掉以后,仍然保持其形状不变。粘土的这种性质称为可塑性。可塑性是塑性法成形的基础。

②粘土的结合性。粘土塑性泥团干燥后,变得坚实,具有一定的强度,能够维持粘土颗粒之间的相互结合而不散,这种现象说明粘土有一定的结合性能。这种性能我们称为粘土的结合性。如果粘土和非可塑性物料混练在一起。也具有上述性能,我们说粘土对其他物料也有一定的结合能力。粘土的这种性质,保证坯体有一定的干燥强度,是坯体干燥、修理、上釉能够进行的基础.也是配料调节泥料性质的重要因素。

③颗粒度。颗粒度是各种不同粘土矿物特征性质之一,一股粘土矿物的颗粒平均在5m到lm之间,大部分在2m以下。这一部分直接影响到粘土的可塑性、干噪收缩、孔隙度和强度,以及烧成收缩和烧结性等。因此,颗粒组成对粘土的工业技术性质影响很大。

④吸附性。由于粘土颗粒具有很大的表面积与表面能,所以许多粘土都是良好的吸附剂。粘土能从溶液中吸附酸与碱.也可以使有色物质溶液脱色,漂白土是釉脂工业中良好的漂白剂。

利用粘土的吸附能力对有机色剂阳离子结合的生牢固程度,是粘土矿物色剂研究法的基础。色剂研究是粘土矿物鉴定方法之一。

⑤干燥收缩与烧成。收缩什么是干燥收缩呢?塑性泥料干燥后,因水分蒸发,空隙减少,颗粒之间的蹁缩短而产生体积收缩,称为干燥收缩。

什么是烧成收缩呢?烧结以后,由于粒土中产生液相填充在空隙中,以及某些结晶物质生成,又使体积进一步收缩,称为烧成收缩。两种收缩构成粘土的总收缩。

⑥粘土烧后颜色。粘土因有机物质和其他杂质矿物存在,被看成各种颜色,如灰、浅灰、黄、褐、紫、绿、黑等色。对烧后颜色影响最大的为铁铁化合物。粘土因Fe:O,含量的不同,烧后可以被着成以下颜色.:

Fe20,的含量(%)看成色泽

0.8白色

1.3灰色

2.7浇黄色

4.2黄色

5.5浅红色

8.5红色

10.5深红色

Fe20,含量应在0.5%以下为宜。

由此可见,粘土的烧后呈色,是陶瓷工业原料选择的重要条件之。

⑦粘土的烧结性。烧结性是粘土的重要烧后物性特征.它决定着粘土在陶瓷生产中的适用性,作为选择烧成温度,确定烧成范围的主要参考性能指标。什么叫粘土的烧结性呢?就是当粘土被加热到一定温度时(一般超过1000℃),由于易熔物的熔融而开始出现液相,液相填充在未熔颗粒之间的空隙中,靠其表现而张力作用的拉紧力,使粘土的气孔率下降,密度提高,体积收缩,变得致密坚实,在气孔率下降到最低值,密度达到最大值时的状态称为烧结状态,烧结时对应的温度称为烧结温度,烧结温度因粘土而异,一般低于熔融温度几十至几百不等。

什么叫烧结范围呢?粘土烧结后,温度继续上升时,会出现一个稳定阶段。在此阶段中,气孔率与体积密度不发生显著变化。持续一段时间后,当温度继续升高时,气孔率又开始逐渐增大.密度逐渐下降,出现过烧膨胀。从开始烧结到过烧膨胀之间的温度间隔称为烧结范围,这个范围的大小通过实验来确定。

粘土的烧结范围在陶瓷生产中十分重要,它是制定烧成制度,选择适当烧成温度.决定坯料配方,选择窑炉等的参考依据之一。

⑧耐火度。耐火度是耐火材料的重要技术指标.它表征材料抵抗高温作用而不软化的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它指出了材料最高使用温度,并作为衡量材料在高温使用时承受高温程度的标准。

由于天然粘土是多成分的混合物.没有一定的熔点,只能随着温度的上升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逐渐软化熔融.直至全部变为玻璃态物质。耐火度测定的方法是用粘土制成三角锥,在加热后锥顶软化。并弯倒在锥脚,这时的温度即粘土的耐火度。

Al:O。提高粘土的耐火度,碱性氧化物降低粘土的耐火度,A1203,siO:比值越大,粘土的耐火度越高。

坯体的成型是借助于粘土的可塑性,注坯泥浆则赖于粘土的细分散性而获得良好的悬浮性与稳定性,故配料中必须用一定量的粘土。

①粘土是瓷坯组成中Al:O。的主要来源,是坯体耐火性质的主要依靠

②粘土富有可塑性,在瓷坯中用以对一些非可塑性原料(长石、石英等)产生结合能力。使瓷坯在干燥过程中避免变形与开裂的缺陷,并产生了强度。同时因粘土的粒子很细.而非可塑性原料的粒子较粗,二看相混,可得堆积密度很高的坯体结构。③坯泥在加热到1000℃以上时,由于脱水后粘土矿物——高岭石分解,而有莫来石结晶生成,并赋予坯体的强度。

100℃3,Al203·2Si02)——3Al203·2Si02+4Si02以上。

结束语:粘土在引进制瓷胎体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从久远的制瓷经历数万年的发展直到今天,仍是制瓷胎的最基本的原料。

(作者简介:苏永超,男,汉族,1965年出生,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人,大专学历,河南省工艺美术师,河南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其自1986年被招进河南省禹州市钧美一厂,从事陶瓷生产;1993年到神垕镇晋家钧窑跟随其岳父(中国首届陶瓷大师、中国钧瓷泰斗)晋佩章大师学习钧瓷生产的各种工艺技术。此期间,其烧出的作品曾多次获奖,并被多家部门和钧瓷爱好者收藏。钧瓷《益寿瓶》被中央文史馆收藏。1.8m钧瓷大花瓶被省文史馆选送到国家文史馆收存。《天球瓶》被新加坡人收藏。钧瓷铺耳尊在2005年“中国钧瓷”精品展会上被评为“中国钧瓷”精品奖。《钧瓷梅瓶》在第十一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及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上获得2010”天工艺苑·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优秀奖。钧瓷《菊花尊》在第九届中国陶瓷艺术设计与创新评比河南陶瓷艺术大赛中获金奖。钧瓷《三足炉》、《象鼻活环瓶》、《铺耳尊》在河南省首届钧瓷藏家珍品展上获得金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