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十大瓷砖 > 导航 >

看那些十大瓷厂生产的年代感宝贝们!

看那些十大瓷厂生产的年代感宝贝们!

十大瓷砖 十大瓷砖排名 中国古代十大国宝瓷器

2020-02-12

十大瓷砖。

几乎每个中国人的家里都有着一、二件十大瓷厂时期的景德镇瓷器,或盘或碟,或杯或碗,更多收藏群体开始关注这段时期的精品陶瓷。那么,你知道这些带有明显年代感的瓷器分别是哪家生产的吗?

“十大瓷厂”是新中国成立后,景德镇集合私人窑场等组建的大型国有瓷厂,主要包括建国、人民、艺术、光明、新华、景兴、红星、红旗、宇宙、为民等十余家,习惯统称“十大瓷厂”。伴随着新中国的建设与发展,以十大瓷厂为主要代表的景德镇瓷业突飞猛进,取得了新中国陶瓷史上辉煌的成就,是一段激情燃烧又不可忘却的珍贵历史。

人 民 瓷 厂

景德镇市人民瓷厂,1956年由公私合营的华光、群益、光大三个瓷厂合并而成,称“景德镇第三瓷厂”,1957年更名新平瓷厂,1969年改为景德镇人民瓷厂。人民瓷厂以生产经营青花瓷为主,产品分日用瓷和陈设艺术瓷两大类。

主要产品有:中西餐、茶、咖啡具、文具、酒具、烟具、凉墩等系列产品。代表产品是:青花梧桐瓷。

建 国 瓷 厂

景德镇市建国瓷厂,前身为明、清皇家御窑厂,1950年成立建国瓷业公司,1952年更名为景德镇建国瓷厂,是景德镇解放后第一家国营企业,也是全市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瓷厂。

主要产品有:高低温颜色釉瓷,青花瓷和影青瓷。代表产品是:高温色釉瓶“三阳开泰”。

艺 术 瓷 厂

景德镇市艺术瓷厂,原名工艺美术瓷厂,始建于1958年,1972年改为景德镇艺术瓷厂。艺术瓷厂是最能代表景德镇绘画技艺的国营瓷厂。1965年7月,郭沫若在艺术瓷厂视察工作时即兴挥毫,题写了“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在此都.....”的赞美诗篇。

主要产品有:各类釉上粉彩艺术瓷和日用瓷。代表产品是:各类手绘精品艺术瓷。

红 星 瓷 厂

景德镇市红星瓷厂,1958年由原第一、第四制瓷手工业合作社,分别改为第十一和第十四瓷厂,再由二者合并而成,全市实现陶瓷生产半机械化最早的企业,是景德镇釉上新彩出口瓷生产专业厂。

主要产品有:各式中西餐具、茶具、咖啡具以及薄胎工艺瓷、陈设瓷等。代表产品是:“玉燕”牌皮灯、壁灯,飞鹤”牌新彩54头中餐具,57头水晶刻花西餐具,金钟双层手绘杯。

红 旗 瓷 厂

景德镇市红旗瓷厂, 1952年由137户私营制瓷坊合并联营,建立裕华、益民、永新、赣华、永和、新生等6个私营瓷厂。1956年,并为公私合营第六、第七、第九3个瓷厂,1958年,合并称为“红旗瓷厂”,是景德镇生产釉下彩的专厂。生产釉下彩和釉上彩各种中西餐具、茶具、酒具、咖啡具和各类单件碗、盘、杯、碟等日用瓷。

主要产品有:精制花碗、薄胎碗、薄胎皮灯、挂盘等。代表产品是:稀土釉下彩系列产品。

为 民 瓷 厂

景德镇市为民瓷厂,始建于1957年,原名“高级美术瓷厂”,1965年建成投产, 1966年改名为景德镇为民瓷厂。投产初期品种以单件为主,有金瓜水筒,正德汤碗,正德汤盘,异风杯碟以及异风咖啡具。彩绘有粉彩、新彩和贴花三大类。60年代末,被定为出口瓷主要生产企业。手工绘制彩瓷,除保留绘制部分高档陈列瓷、礼品瓷外,全部转为贴花。

1987经国家计委批准,初期贷款投资4369万元人民币,在为民瓷厂建立出口瓷样板厂,从西德引进等静压成型为主体,素烧、本烧燃气隧道窑各一条相配套的高档瓷生产线,简称“4369”工程。

主要产品有:西餐具,各式茶具、咖啡具等。代表产品是:尼克松杯。

宇 宙 瓷 厂

景德镇市宇宙瓷厂,原为建国瓷厂第一分厂,建于1954年,1958年与第十三陶瓷手工业合作社和第四瓷厂合并成立景德镇市宇宙瓷厂。是第一家机械化国营瓷厂,唯一一家“国家二级企业”,被外商称为“中国景德镇皇家瓷厂”。

主要产品有:青花釉中彩咖啡具、茶具、西餐具、彩色挂盘等。代表产品是:《红楼梦》十二金钗艺术系列彩盘。

东 风 瓷 厂

景德镇市东风瓷厂,1951年由瓷商集资成立裕民陶瓷股份有限公司,后公司合营,1956年改称第一瓷厂,1958年第八、第十八和第十九瓷厂的一部分并入,1959年2月转国营,称为景德镇市东风瓷厂。

主要产品有:各类陶瓷壶。代表产品是:100件乔梁壶。

光 明 瓷 厂

景德镇市光明瓷厂,1961年由红旗瓷厂一部分划出成立,是生产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青花玲珑瓷的专业厂家。

主要产品有:各类青花玲珑陈设瓷、日用餐具、茶具等。

景 兴 瓷 厂

景德镇市景兴瓷厂,前身是1949年由私营制瓷作坊联营组建的建华瓷厂。1954年由上海生太油行投资,为公私合营企业。1956年改名为景兴瓷厂,1958年转地方国营。1961年全厂转并为华电瓷厂日用瓷车间。1962年8月从华电瓷厂分出,厂名仍为景德镇市景兴瓷厂。

主要产品有:日用瓷、陈设瓷、礼品瓷,“磬声”牌日用传统瓷正德器餐具、饭具。可适用于个人、家庭和宴会的中西餐具。代表产品是:和合器、瓷质毛主席塑像、毛主席语录牌和毛主席像章。

新 华 瓷 厂

景德镇市新华瓷厂,原属新平瓷厂(今人民瓷厂)一部分,1965年成立,是中华唯一民族用瓷定点生产厂。民族用瓷系列造型优美、瓷细胎薄、白度高、亮度好、色彩艳丽、古朴雅致、民族气息浓厚等特色,画面装饰多以神话传奇为主。

主要产品有:系列碗、碟等,民族用瓷、薄胎瓷、瓷质酒瓶、颜色釉等。

代表产品是:民族用瓷。

华 风 瓷 厂

景德镇市华风瓷厂,1978年筹建,1985年投产。花园式现代化青花瓷生产企业,曾拥有“东南亚第一瓷厂”的美誉,是计划经济时期最后一个国有瓷厂。景德镇最早量产陶瓷功夫茶具的企业。90年代初与香港某集团合资成立了景德镇华峰瓷业有限公司,1993年投产,引进了德国和意大利的两条玻化砖生产线。

主要产品有:青花鲤鱼餐具、青花蝴蝶玫瑰西餐具,青花木棉西餐具。代表产品是:8头高白釉青花功夫茶具。

十大瓷厂近半个世纪的兴衰变迁,是景德镇近现代陶瓷发展史上不可抹去的光辉记忆。曾经的辉煌不复存在,那些烙有时代印记的瓷器,承载着人们对当年最温暖的回忆……

taoci52.com编辑推荐

“消失”的景德镇十大瓷厂之:为民瓷厂


为民瓷厂作为“当代官窑”十大瓷厂之一,走过了建厂、创业、经营、改制、转型的历程,有经典和辉煌,也有探寻和艰辛,留下了珍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

为民瓷对于大部分景德镇当地人来说,她的辉煌,恍如隔世。“我记得80年代时,为民瓷厂的效益达到了鼎峰,当时为民瓷厂的产品造型新颖、美观、花面丰富多彩,集实用与艺术于一体,一直为国内外客户所喜爱,销售往往供不应求,大家每天都热火朝天干着活。”为民瓷厂退休党员叶日新回想起厂里的点点滴滴,仍掩饰不住激动。

近日,记者走进为民瓷厂,尽管瓷厂已经物事人非、尽管瓷厂的特色产品已经淡出人们视线、瓷厂的厂房大部分都已经租赁出去……但是它仍是许多景德镇人心中的以瓷为傲的为民瓷厂。

瓷厂规模不断改善和创新

1958年开始筹建,1965年正式投入生产,原名国营高级美术瓷厂,专门生产新彩出口杯碟和高级美术瓷,1966年6月,改名景德镇市为民瓷厂,是景德镇新彩日用瓷出口重点企业之一。

当时的为民瓷厂厂房集中、布局紧凑、工艺流程合理有序、机械化程度较高,是当时景德镇较先进的新型企业,生产工艺实现“两大”突破,一是原料精制,首创原矿进厂,经双轮粉碎,搅拌榨泥,经陈腐后再真空细练。整个过程机械化生产。二是,成型毛坯干燥,以锅炉蒸气为热源,彻底改变了传统“日晒”或“燃煤坑道烘房”的干燥方式。

“我很怀念几十年前的为民瓷厂。”叶日新告诉记者,1965年1月份为民瓷厂正式投产,主要生产单件品种和少量的餐具,有异风咖啡具、异风合具、金瓜水筒、正德汤碗、正德3寸8汤盘等。进入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为民瓷厂成为生产出口瓷主要企业之一。手工绘制彩瓷除保留绘制部分高档陈列瓷和礼品瓷外,全部转为贴花。进入七十年代,随着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条件不断改善,生产技术进一步充实提高。美研室、试验组人员设计、开发大量适合中东、欧美国际市场需要的中、高档配套产品。为满足国际市场需求,为民瓷厂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1970年自己设计、施工的第一条91M煤烧隧道窑建成投入生产运作。

在采访中,为民瓷厂的厂长朱丽芳说:“我从一线普通工人到现任职务,角色转换十次,当过烧炼车间又苦又脏又累的进车工,担任过成型车间统计员、分工会主席、厂团委书记、厂女工委员会主任、工会主席到如今的职位,我和为民瓷厂共同奋战,我们共同经历了风风雨雨,我和为民瓷厂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缘。”

曾经的辉煌,享誉中外

在朱丽芳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为民瓷厂厂区内,水泥道路,道路两旁的绿化带葱葱郁郁,被翻新过了的厂房,犹如见到了以往辉煌的为民瓷厂。但是在辉煌之余,记者又感受到了她的落寞,瓷厂内的大部分厂房都被租赁出去了,连厂区内的食堂和电影院也被租出去了,厂区内稀稀朗朗的人群。“去年,我们把厂区的墙面都进行了翻新,把被腐蚀的墙面都重新刷新了一遍,让她不显得那么落寞。”朱丽芳说。

记者在为民瓷厂内,作为较早一批入厂的员工,在谈起为民瓷厂昔日的光景时,作为老职工的叶日新特别健谈,“为民瓷厂是主要生产出口瓷厂家之一,一直都获得外商好评。随着生产展出口订货量的增加,厂里又相继生产了玉玲、异小莲等咖啡具配套,当时,我们每天都很忙,忙着生产和创新,有时晚上都顾不上吃饭,大家围在作坊旁开创新质量分析会,虽然很忙碌,但感觉生活的很充实。”他表示,当时的工作场景已经成为他脑海里永不褪色的记忆。

在他的记忆中,为民瓷厂获得了无数的荣耀,“我在为民瓷厂工作了几十年,对为民瓷厂有着深厚的感情,我也见证了为民瓷厂的发展和变化,我们无法忘记那份荣誉和辉煌。”

据叶日新介绍,为民瓷厂生产“高美”牌高中档新彩中西餐具、茶具、咖啡具、茶杯、盘类和部分陈设瓷、礼品瓷。日用瓷器制作工艺精细、瓷质光亮洁白,获江西省优质产品奖、1983年日用陶瓷盖杯获轻工部产品评比第一名、1984年获全国同行业质量优胜奖。其中20头新彩西餐具、“高美”牌新彩金菊花杯、45头西餐具分别荣获江西省优质产品奖;1986年有机硅在石膏模具中的应用获轻工部科技进步奖;1987年高铝质纺织瓷获江西省优秀新产品奖;1991年高美牌45头西餐具、15头咖啡具获第二届北京国际博览会金质奖。

1965年原上海市委书记曾狄秋同志一行来高级美术瓷厂参观。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为民瓷厂特意为接待尼克松生产了一种茶杯,此杯采用高白釉原料,造型秀丽,线条挺拔,杯体与杯盖结合得体,给人一种轻松愉悦之感。之后,这种茶杯被称为“尼克松杯”,被人们广为流传。“尼克松杯”名声世起,许多名人和有识之士纷纷慕名前来选购这馈赠与收藏的珍贵佳品。二十多年来,她长盛不衰。

1898年5月,为迎接戈尔巴乔夫访华,为民瓷厂美研部全体陶瓷艺师们全部上阵,日以继夜不停描绘、烧炉烤花,终于在戈尔巴乔夫访华的前五天,将“戈氏西餐具”安然无恙送抵北京。“这为瓷都景德镇争了口气,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争了光,当时在餐具成品后,大家都欢呼着,大家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叶日新说。

记者了解到,为民瓷厂还有很多国内、外及港、澳、台地区的旅游参观团,国内著名影星秦怡,电影《闪闪红星》摄制组和影星们都曾经来为民瓷厂参观。

在“乱动”中,扭转局面

据朱丽芳介绍,为民瓷厂刚刚投产十八个月便迎来了一场“文革”风暴,他和所有的企业一样,在“乱动”中,正常运作的工作秩序、生产秩序和各项厂规厂纪、岗位责任全部冲夸,生产半停产,生产抢工图快、粗制滥造,产量、质量、经济效益急剧下降。

1966年6月6日,“高级美术瓷厂”更名“为民瓷厂”。1977年4月中央召开“工业学大庆”会议,提出要“建设大庆式企业,普及大庆式企业”。为民瓷厂被市委、市政府列入首批建成大庆企业之一。在市委、市政府和陶瓷工业公司的指导下,投大庆式企业的标准进行企业内部整顿,首先是整“软、散、懒”的企业领导班子,然后恢复和完善在“文革”中被冲击掉的“八大”规章制度,对全厂126个生产工种岗位和46个生产辅助(服务)工作岗位,全面落实岗位责任和经济责任,真正做到,事事有人责、人人有专责、岗位有纪律,办事有准则。同时开展“红旗岗位”、“红旗能手”的劳动竞赛,把工人在“文革”中压抑多年的劳动热情和劳动积极性,主动性充分激发出来,人厂出现工作井井有序、生产热气腾腾的新格局。

同年10月下旬,市委在该厂召开“学大庆”现场交流会,会上提出了许多先进思想,先进经验,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的口号。会后仅5天的时间里有景德镇市陶瓷系统、工作、国防、交通、二轻、商业等六个系统31个企业和单位,计4500余人来厂参观和学习。

1980年2月中共江西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为民瓷厂《大庆式企业》称号。“用现在的眼光回顾和观察当年的做法。大庆的经验确实扭转了‘文革’造成的‘脏、乱、差’,‘懒、松、散’现象,给为民注入了新的生机,为82年进行全面企业整顿工作夯实了基础,这是一段为民人值得引以自豪的历史。”原党委书记张小良回忆起厂里当时的情况激动地记者说。

未来:华丽转身,再续传奇

为民瓷厂进行技术改造,全面提高企业素质的前提下,产品逐步走向中高档,花面品种以美国市场为主攻方向,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对美瓷20头西餐具,首先投入生产,并获得良好效益。45头各式西餐具相继投入生产,成交数逐步以30%递增,逐成为该厂主导产品。

由于在生产过程中,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外观符合对美瓷要求,深受国外客户青睐。

今后为民瓷厂将重点建设文化科技产业园,形成转型再发展的局面,“建设文化科技产业园,可谓是顺应时势,正当其时,延续古代御窑到当代官窑的珍稀文脉。为民瓷厂作为‘一轴四方六片’的核心区域,将实现凤凰涅槃,欲火重生的华丽转身,再续为民传奇,达到质的飞跃。”朱丽芳说。

“消失”的景德镇十大瓷厂之:东风瓷厂


说起东风瓷厂,对于老一辈的景德镇人来说,会感慨万千。

“我老爸也在这里度过了大半生的岁月。每当看着瓷厂的旧照片,老爸就会思绪万千。”原东风瓷厂职工子女小余告诉记者。

东风瓷厂的辉煌,对于现在许多当地人来说,恍如隔世。在很多人的记忆中,讲述东风瓷厂的风采就必须回到几十年前。“上世纪八十年代,东风瓷厂的效益达到了鼎峰,当时厂里的瓷器制作工艺精湛,绘画技艺精美细腻,瓷器生产数量之庞大,供不应求,工人们每天都干得热火朝天,虽然辛苦,但是大伙心里都很满足。”64岁的东风瓷厂退休干部方陶生回想起当时厂里的点点滴滴,仍掩饰不住激动。

近日,记者试图寻访东风瓷厂的过去和现在。尽管瓷厂已经搬迁、尽管瓷厂已经物是人非、尽管瓷厂的特色产品已经淡出人们视线,但是它仍是许多景德镇人心中的以瓷为傲的东风瓷厂。

东风瓷厂的辉煌前身

现在的东风瓷厂已经搬迁至高新区,保留在原址的东风瓷厂与记者记忆中的印象有很大区别:没有工人忙碌的身影、没有随处可见的陶瓷,只有一栋陈旧的行政大楼。

“我很怀念以前的东风瓷厂,对于它,我一直有归属感。”退休干部方陶生告诉记者,那时的工作场景已经成为他脑海里永不褪色的记忆:东风瓷厂建厂至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阶段。

东风瓷厂始建于1951年,当时是由几十家手工陶瓷生产作坊和彩绘加工红炉自行集资筹建起来的合作社性质的陶瓷生产企业,取名为景德镇裕民陶瓷股份公司。1953年10月,公私合营后改名为景德镇裕民瓷厂。1956年,裕民瓷厂由陶瓷管理局规划并扩大生产规模,成立了景德镇第一瓷厂。1959年,为加快景德镇的陶瓷生产发展步伐,由省陶瓷工业公司批准将第一瓷厂扩建为景德镇国营东风瓷厂。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东风瓷厂历经了“十年动乱”的浩劫,由于当时极左思潮干扰,瓷业生产经营一落千丈,面目全非,运作艰难。

1976年后,东风瓷厂开始全面恢复日用瓷生产,厂党政各级领导审时度势,着手将原改产的生产作业线逐步恢复过来,并进行了以班组为单位的劳动纪律、工艺操作、基础管理等方面的全面整顿。1978起,东风瓷厂再次恢复往日生机。

1980年,在进行市场调查的基础上,东风瓷厂参加了当年的“广州春季国际贸易洽谈会”,接到了大批量前苏联及中东、西欧等国家碗类产品的订单。为圆满完成出口瓷任务,让企业重振雄风,企业加大了碗类生产的步伐,组建了以原二分厂为基础,技术科、试制组等部门协同参加的碗类新产品开发中心。

“根据广交会出口瓷订单的图样,新产品试制组克服了技术资料不全,机械设备简陋,工艺技术力量不足等实际困难,尤其是解决了试制中的工艺技术和产品质量上的一系列问题,在几十次反复实践中摸索和积累了经验,一个多月后试制成功的产品定名为系列英碗,品种规格共8个品种,40多个花面,试制出来的系列英碗样品瓷造型精致,花色新颖,瓷质优良,已下订单的外国客户见到样品后非常满意。”说起这段回忆,方陶生面带微笑。

东风瓷厂相关负责人鄢跃年告诉记者,从1976年起,厂里进一步扩大了生产规模,在壶类大量生产的基础上,产品不断地更新换代,并向品种多样化发展,由各式东风壶、汽球壶、30件四合壶、系列青花玲珑壶和景德镇壶,发展到大规模生产系列英碗、庆莲碗和各式盘、杯、碟、匙等近500个品种、1000多种花面,制瓷工艺也由纯手工化向机械化、半自动化发展,企业生产经营蒸蒸日上,呈现一派繁荣昌盛的辉煌景象。

方陶生说,“上世纪八十年代,东风瓷厂的经济效益达到了鼎峰,当时的瓷器制作工艺精湛,绘画技艺精美细腻,瓷器生产数量之庞大,供不应求,工人们每天都热火朝天,虽然辛苦,但是大伙心里很满足。”

改制后的东风瓷厂

过去的东风瓷厂坐落市中心,也就是如今的国贸广场。东风瓷厂于1959年正式成立后,经过几代干部职工的同心协力,东风瓷厂在很短的时间里发展壮大,1982年,拥有职工4700人,其中技术管理人员就达300多人。固定资产(原值)2000万元。

当年,东风瓷厂是典型的分散型陶瓷生产企业,年生产日用细瓷4000多万件,其中出口瓷1000多万件,年产值3000多万元,年销售额2950万元,其中出口创汇600多万元,年上缴国家利税300多万元。跨入生产十强企业行列,列为省、市重点陶瓷生产企业。

东风瓷厂的职工们怎么也没想到,曾经辉煌的瓷厂却慢慢走向没落。1995年,景德镇十大国营瓷厂一夜之间改制,只有关停,没有并转,东风瓷厂当然也在其中。

方陶生情绪低落地说:“瓷胎还晒在场里,瓷窑依然火烫,一纸令下,几千瓷业工人全部遣散。上下班常常塞车的东风瓷厂,一下子门前冷落,没了生计的工人们,只能自寻生计。”

景德镇的千年陶瓷文化是历史留给景德镇人的丰富灿烂的稀有资源,一定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一资源。1995年后,东风瓷厂面临着生存危机和市场竞争激烈的挑战。在困境中,东风瓷厂并没有止步,而是积极探索在新时期企业发展的模式,率先在企业中进行了企业改制,改制后的东风瓷厂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中心内容,实行了企业内部股份制重组,组建了景德镇蓝博瓷业有限公司。

尽管当时厂里的经济状况十分困难,但大家面对种种困难,依然不气馁、不懈怠。重组后的景德镇蓝博瓷业有限公司象征着雨后彩虹,将重放异彩。

鄢跃年介绍,蓝博成立后,按全新的发展思路、全新的工艺流程、全新的先进设备和技术来投入市场机制中营运,开发了“新工艺、新材质、新品种、新花面、新包装”,注册了“蓝博”品牌商标,生产出的各式陶瓷产品单件瓷、配套瓷、系列瓷、中温瓷、色釉瓷、釉上、中、下彩瓷花面新颖,造型别致、设计独特、质地优良,产品一投放市场就受到国内外新老顾客的满口赞誉。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多种经营体制共存,市场经济全面确立的局面形成,东风瓷厂也逐步演变成个体陶瓷租赁企业,此时的管理功能慢慢演变成了服务功能。

别称“壶子大王”

老一辈的景德镇人都知道,东风瓷厂创建后,素有“壶子大王”之称。东风瓷厂是江西省陶瓷公司所属企业的“壶子大王”所生产壶类品种繁多,其壶类产量约占全公司的80%以上,而100件乔梁壶更是壶中之王。

东风瓷厂100件乔梁壶生产历史悠久,建厂初期的裕民瓷业股份有限公司就将该产品为企业特色的拳头产品。鄢跃年告诉记者,但当时100件乔梁壶的生产工艺相对落后,完全靠手工拉坯成型,然后由修坯工将上、下两节壶身用泥浆接上,再接壶嘴和提牌,生产一把100件乔梁壶,工序繁多,规格不统一,生产技术落后,产品质量低下,客户常有意见。

东风瓷厂成立后,厂领导根据市场需求和100件壶生产工艺现状存在问题,将该产品列为企业重大产品立项攻关课题,并决定采用新的生产工艺来取代拉坯制壶工艺,经过反复试制,最终研究出一种当时较为先进的离心注浆成型工艺方法来生产100件乔梁壶,工效一下提高了十几倍,而生产出来的100件乔梁壶规格统一,厚薄均匀。由于新生产工艺方法的运用,新生产出的100件乔梁壶受到广大新老客户的欢迎。

“在景德镇,只要提到东风瓷厂,就会联想到100件乔梁壶。100件乔梁壶在某种意义上成了东风瓷厂的代名词。”鄢跃年说,1983年,由东风瓷厂自行设计的新花面金雀牌100件乔梁壶获得了国家经贸委优质产品奖,一把名不见经传的壶类传统产品,在东风瓷厂几代人的努力下,铸就了辉煌,为发展景德镇大件壶类生产作出了较大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为满足市场需求,1982年初,“景德壶”系列产品月产量达10000多把,单件售价60元,是当时东风瓷厂所有壶类产品单价的十几倍,“景德壶”的投产,为企业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记者了解到,远航牌系列“景德壶”于1991年荣获江西省优质产品奖,1990年获首届中国瓷都——景德镇国际陶瓷节精品大奖赛二等奖,1991年获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北京国货精品展览会银奖。“景德壶”填补了景德镇壶类生产工艺精品系列功夫小茶壶的空白,为景德镇的壶类生产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消失”的景德镇十大瓷厂之:光明瓷厂


谈起光明瓷厂,在老瓷都人心目中它是“青花玲珑瓷”的代表。青花玲珑瓷是传统名瓷,是中华民族二千年制瓷技艺与民族文化的结晶,而光明瓷厂正是将千年制瓷技艺传承下去,就像青花玲珑融入光明瓷厂的血脉一样,它们已经合二为一。

光明瓷厂位于景德镇中心市区偏南,西临母亲河昌江,距最早贯穿东西的交通枢纽昌江大桥仅有150米,在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环境下,光明瓷厂给瓷都人民留下无穷的财富和回忆。

6月18日,瓷都下着大雨,记者来到光明瓷厂,瓷厂的大门被掩没在雨中,一直往厂里走,依稀见到几间破旧的厂房,仿佛见到了建厂初期的光明瓷厂场景……

由小制瓷作坊变成瓷厂

20世纪50年代初,由几十家制瓷小作坊合并联营为私营瓷厂。“谁也没想到就是由小作坊合成的私营瓷厂会成就出让瓷都人民骄傲的两大瓷厂。”光明瓷厂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1958年私营瓷厂转归国营瓷厂并改名为红旗瓷厂。1960年红旗瓷厂划出一部分厂房、设备、人员建立红旗二厂,1961年8月改名景德镇市光明瓷厂。“建厂初期,厂房都是未经改造的小作坊,即坯房。原料和成型都是手工生产,只有两部机压成型车。”光明瓷厂党委书记刘火金回忆道。

虽然厂房都是简陋的坯房,零散地分布在黄家下弄、戴家上弄、花园弄、油盐街、小路园、珠弄里等弄头巷尾,且和居民区混杂在一起,但是通过上一辈光明厂老员工们努力,1964年建造了配电间,同年12月开建煤烧园窑,不到一年的时间完成了土建和八座煤烧园窑。1965年6月,原料车间厂房竣工。

由此,原料制作从分散走向集中,由手工向半机械化迈进。

20世纪90年代初,全厂设备在同行中应该是遥遥领先,主要有机压成型生产线23条、注浆成型线19条、手工成型生产线2条……年生产日用瓷1850万件,其中出口瓷870万件。

技术由落后变为先进

从建厂第一天起,光明瓷厂老员工们就义无反顾地踏上一条艰苦的创业之路,他们白天生产、晚上义务劳动,他们挑来泥土、运来竹子搞基建,将一座座简陋的坯房变成现代化的生产车间。

光明瓷厂党委书记刘火金自1975年进厂之后,就从未离开过厂里,他用30多年的时间完成了从一名工人到党委书记的大转变,而光明瓷厂的前世今生,他应该最为了解不过。“在20世纪90年代初,光明瓷厂职工工资在同行业里面也是要高出一点,因为光明瓷厂被誉为国家二级企业,能进光明瓷厂是景德镇人的骄傲。”刘火金说。

让刘火金印象深刻的是,生产设备、技术、窑炉经过了“六五”“七五”“八五”的技术改造逐步由落后变为先进,产品也由生产一般粗瓷发展到生产青花玲珑细瓷。何为“六五、七五、八五”呢?刘火金解释道,从1980年至1990年,厂里连续进行了技术改造。“六五”技术改造完成了轻工业部和省市安排的24个项目的改造,技术改造加快了青花玲珑产品的升级换代,扩大了生产规模,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七五”技术改造,引进德国煤气隧道窑、彩绘包装和二条电烤花滚道窑。

项目于1990年全面竣工投产并通过了国家验收,被评为2个优良工程和5个合格工程,成为陶瓷系统技改工作的一面红旗。特别是引进德国煤气隧道窑是当时国内陶瓷行业现代化程度最好的焙烧瓷器的隧道窑;“八五”技术改造,制造两条仿德国引进窑的煤气隧道。

不仅如此,光明瓷厂还是景德镇接待来访,对外开放参观的必到之处,是展示景德镇瓷都特色的一个重要窗口。党和国家领导人经常到光明瓷厂考察指导工作,为光明瓷厂分别题词:“玲珑生辉”“玲珑之家”。

“以前我们光明瓷厂出产的青花玲珑多次被选为国家礼品馈赠外国元首,如1979年邓小平访美赠给当年美国国务卿的就是青花玲珑150件瓶,1987年中央政府赠来访的民主也门总理青花玲珑20头餐具等”,刘火金自豪地说。

在继承传统上突破创新

18日上午,记者来到光明瓷厂厂区,厂区内已经见不到昔日生产火热的场景,厂里大部分的厂房、设备都租给了私人经营,这种场景仿佛回到了多年前的光明瓷厂,由几十个小作坊变成十大瓷厂之一。

只要熟悉光明瓷厂的人都知道,光明瓷厂主要出产青花玲珑瓷。光明瓷厂老员工卢爱民告诉记者,青花玲珑是景德镇四大传统民瓷之一,在光明瓷厂成立前,我市的青花玲珑瓷不仅品种少,而且画面装饰纹样单调。通常都是玲珑孔洞单一的“米粒”形状,排列在器物的腰部,上口边和脚底部为青花描绘的“云蝠、芭蕉和工字边”,底心为龙纹,别无它样。

自从光明瓷厂成立之后,一直积极开发新品种,在继承前人传统品种生产的基础上,致力革新工艺,发展新品种,到1978年时已能大批量生产各式配套餐、茶、咖啡具,品种发展到近百个。1979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光明瓷厂加快了新产品开发,从各部门、车间调集了20多名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和有技术的老工人组建了青花玲珑瓷研究所,投资十万余元,购置了试验、计量、测试、分析等一整套设施,展开新产品设计,新花面研制、新工艺、新技术运用的攻关活动,并经过职工代表会议讨论,通过“新产品、新花面,革新工艺成果奖励制”鼓励设计人员和工人从事创新活动,广大科技人员的创作热情得到极大发挥,工人的小改小革成果不断涌现。

进入80年代以后,不但能生产各式中西餐具、茶具、咖啡具、酒具等,并且餐具的件数日益增多,最多能生产195头餐具。还能生产30到500件的各式鱼缸、果盘、果盒、台灯等,装修内容丰富多彩,题材丰富、千姿百态、形象生动。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光明瓷厂在产品供不应求、国际市场销售火爆的情况下,始终没有放松产品质量,视质量为企业生存发展的生命线,产品多次获得省、部及国际产品质量金质奖。其中“玩玉牌”青花玲珑瓷分别于1981年和1984年连获国家质量金质奖。另外,青花玲珑50件牡丹扁肚瓶和80件桃花翻口扁肚瓶荣获市迎春展瓷优胜奖……这些年来,光明瓷厂的青花玲珑获奖无数。这些获奖产品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纳进了新的时代气息,造型优美,花面构思新颖,突破了传统青花玲珑瓷的格局,工艺的运用,把青花玲珑瓷的装饰艺术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艺术境地。

将老光明精神传承下去

老龚是光明瓷厂退休职工,从1978年开始她就一直从事着修瓷的工作,中途由于企业改制离开了厂里,之后在私人企业打工。如今老龚又回到光明瓷厂,与以前不同的是这次她在一家私人企业打工。

老龚一手托着青花玲珑碗,另一只手用尺刀将碗的底部修饰好,在工作之余向记者讲述厂里的往事。讲到激动的时候,老龚停下手中的活说道:“我在厂里的时候,有九个车间,每一个车间里都有十多条生产线,我和厂里的兄弟姐妹们每天都热火朝天地在厂里工作,哪里像现在一样,我一个人做三个人的事情。从前一起工作的同事们都为了前程各奔东西了。”谈到这里时,老龚显得有点失落。

“以前在厂里就是个小社会,理发师、工人俱乐部、幼儿园,知道现在的第15中学吗,前身就是我们光明中学。”今年40多岁的汪忠保虽然在光明瓷厂工作时间不长,但是对于光明瓷厂他还是有着深厚的感情。

虽然现在换了一个地方工作,但是没事的时候汪忠保还是时常到厂里转转,看看曾经工作的厂房,尽管厂房一年比一年破旧,但是看着厂里烧窑的大烟囱他还是能够回忆昔日厂里的辉煌。“我现在所有的手艺,都是在厂里学会的,当时在厂里特别注重技术管理与技术改造,可是没想到厂里曾经那么辉煌一下子就不行了。”汪忠保说。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多种经营体制共存,市场经济全面确立的局面形成,光明瓷厂也逐步演变成个体陶瓷租赁企业,管理功能慢慢演变成了服务功能。作为青花玲珑瓷的专业大厂光明瓷厂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中,在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下,艰苦创业,打造了光明瓷厂的一度辉煌。

如今光明瓷厂不再生产青花玲珑,但是传统的东西还是依然要传承下去。据光明瓷厂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虽然目前厂里不再生产,但是这门技术还是依然传承下去,现在租赁在厂里的多数企业,他们都从事着青花玲珑的生产,从厂里出去的一批优秀的陶瓷艺术大师也为景德镇青花玲珑手艺做出不可估计的贡献。在今后,我们还设想将光明瓷厂打造成为一个青花玲珑的基地。

虽然光明瓷厂辉煌不再,但是光明瓷厂曾经获得的荣誉依然被许许多多的瓷都人铭记。

从光明瓷厂走出去的人,都为自己曾在光明瓷厂而骄傲,因为它的玲珑生辉,因为它曾经拥有过的璀璨。

“消失”的景德镇十大瓷厂之:华风瓷厂


在过去的许多年里,人们对于瓷厂的印象大多是低矮简陋的坯房,窑火熏黑的厂房……但在30多年前,一座花园式的现代化青花瓷生产企业——景德镇华风瓷厂落户西郊,彻底颠覆了人们心中对瓷厂的印象。

规模宏大、厂房现代、设备先进的华风瓷厂,曾经拥有东南亚第一瓷厂的美誉,因发展青花瓷而壮大,是发展史上一颗闪亮夺目的明星。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的发展,华风瓷厂早已褪去光环,甚至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其对陶瓷行业发展做出的贡献和辉煌的成就势必在瓷都人心中烙下印记,瓷都的历史也将留下其浓墨重彩的一笔。

日前,记者走进华风瓷厂,历经风霜的厂区大门已被侵蚀得斑痕累累,常年被卡车碾压的路面,风一吹便卷起厚厚的尘土……彷佛在向人们诉说它曾经的辉煌。

建厂时寄托无数人的希望

“可以说,华风瓷厂的建立,经历了无数波折,寄托着老一辈‘瓷人’的期望。之所以取名华风’,有着继承和发扬富有中华民族传统风格的青花瓷和重振中华陶瓷雄风的双重内涵。”华风瓷厂厂长万仁辉对记者说。

在省、市领导的大力支持下,1978年国家轻工业部正式批复同意新建华风瓷厂,建设规模为年产1600万件高、中档以青花瓷为主的餐茶具,并采用国内成熟的最先进的设备和技术。

万仁辉说,为了早日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青花瓷厂,华风瓷厂筹建处的老职工们翻山越岭寻找厂址,北上南下远赴兄弟产瓷区考察先进工艺技术,反复修改调整设计概算报告,四处落实各种机械,窑炉设备制造和采购,精心制定陶瓷工艺路线和产品生产方向。

“终于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仅仅用两年多一点的时间,在昔日蛇兔出没的荒山野岭之上建起了一座占地2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89905平方米的现代化青花瓷生产厂(华风瓷厂)。”神情中,万仁辉难掩兴奋。

“东南亚第一瓷厂”风光无限

在万仁辉的带领下,记者来到华风瓷厂厂区内,满是尘土的道路,少得可怜的绿化带,曾经引以为傲的煤气发生炉已锈迹斑斑,原料车间、成型生产车间人去楼空。这一切仿佛都在诉说着华风瓷厂的衰败。

记者在华风瓷厂生活区,见到了正准备出门的老职工许更龙。许更龙1985年进入华风瓷厂,作为较早一批入厂的员工,说起华风瓷厂昔日的光景他很健谈,“别看华风瓷厂现在这样,曾经可是‘东南亚第一瓷厂’,全都是高科技,全自动化生产”。

许更龙告诉记者,华风瓷厂成立时与景德镇乃至全国其他瓷厂比较,有4个显著特点,一是投资规模最大,有13条大型成型生产作业线和4条高压注浆作业线,并有煤气窑炉6座,其中93米、62.5米煤气隧道窑各2座,32米煤气烤花窑1座,22米煤气间歇式隧道窑1座;二是工艺设备先进,在全国首创冷静混合发生煤炉焙烧青花瓷,不仅烧成质量高于煤烧及油烧隧道窑,而且烟气烟尘排放量远低于国家标准;三是布局合理齐,从原料、成型、烧练到选瓷、包装等制瓷工艺一应齐全;最后就是职工素质高,当年要想进华风瓷厂要考试。

建厂初期,杨师傅是作为人才被特招进厂的,“1982年厂里组建了美研室与试制车间,给人才的成长与发展提供空间,其设备齐全、条件优越是全市其他瓷厂无法比拟的”。杨师傅说。

“家有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华风瓷厂尚未投产,就以其先进的设备、优雅的环境吸引了许多身怀绝技的陶瓷工艺高手,不少陶瓷人才在这里得到了施展才华的机会。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华风瓷厂自全面建成后,经历了1985年试产受挫,次年就通过全厂职工的努力,工艺技术日趋成熟,青花瓷质量、产量节节攀升,并一举扭亏为盈。

五年“黄金时期”记忆珍贵

万仁辉告诉记者,由于煤紧缺,厂里经常在过年时停产。尽管如此,1987年到1992年,华风瓷厂进入了黄金时期,那时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都灯火通明。

1987年,华风瓷厂完成青花瓷产量1789万件,不论是产量、品质上面都创全同类产品的最高水平。其青花瓷质量既发扬了景德镇传统青花瓷的风格技艺,又在样式上进行了不断创新。

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华风瓷厂十分注重产品的自主创新和更新换代,先后设计和制作成功青花鲤鱼20头早餐具、青花蝴蝶玫瑰20头西餐具,青花木棉45头西餐具等等。尤其是8头高白釉青花功夫茶具,以其胎薄晶莹通透,造型美观别致,一经推出就畅销闽贵粤市场,从而打破紫砂功夫茶具一支独秀的垄断地位。华风瓷厂成为景德镇最早量产陶瓷功夫茶具的企业。

“我的一位同事当年在广东就以一套高白釉功夫茶具换回来两只重量不轻的金戒指”,华风瓷厂的一位老职工回忆道。

好产品必然带来大市场。华风瓷厂青花瓷以质地优良、配套齐全、批量供货的特有优势畅销国内外市场。万仁辉说,当年各省、市、自治区的经销商纷纷上门订货,经常有汽车通宵达旦到仓库催货,宾馆饭店更是以用上华风瓷厂生产的青花瓷餐具招待来宾为荣,本地人则以华风瓷器馈赠亲朋而骄傲。

昔日辉煌如烟花般消逝

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竞争的愈加激烈,华风瓷厂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尝试进行改革。该厂与香港某集团合资成立了景德镇华峰瓷业有限公司,并于1993年6月30日投产,主要引进了德国和意大利的两条玻化砖生产线。

“当年全省仅有3条,其中华峰就有2条,自投产以来共生产160万平方米玻化砖,产品合格率达到了88%,填补了景德镇玻化砖生产的空白。至今,我市许多宾馆、办公楼里还可以看到。”万仁辉感慨地讲述当年华风瓷厂转型。

张伦照1982年进厂时,华风瓷厂还处于筹建工作当中,“那时候的员工都特别有干劲,把厂里当成自己家。像一些拉电线、拉管道线的事情,都是员工们自发建设。而且当时很多福利设施都在建设当中,食堂、医院、幼儿园、电影院等都快建好了。”“要知道当时市里的娱乐设施都很少,后来电影院建好了,好多人偷偷地跑进我们厂里来看电影。”张张伦照一脸得意地说道。“因为福利好,进厂还有住房分,所以大家挤破头都想进来。”华风瓷厂老职工笑道,“跟考大学一样,进厂是要考试的,十多个人才进一个,跟现在考公务员一样”。

然而没过几年,由于大趋势的改变,厂里的生产效益就开始不行了,直到厂里彻底停产,为了生活,一些没有结婚的青年员工,大都各奔东西谋求发展了,而还有一些像许师傅、张师傅、杨师傅等这些已经在华丰瓷厂成家立业落地生根的老职工,依然还留在华风瓷厂。

纵观华风瓷厂30年的兴衰变迁,在发展史上,它无疑是一颗耀眼的明珠。曾经的辉煌如今已不复存在,那些老职工回忆昔日的辉煌时都是淡然笑之,但内心的感情和珍贵的记忆却是无法抹去的。那些在公车上一起高歌的日子,那些在电影院里拥挤的场景,那些拉电线时忙碌的身影,都将成为他们心中最温暖的回忆……

回眸:原景德镇十大瓷厂


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景德镇在原有的小作坊的基础上重新组建了景德镇十大瓷厂。

景德镇市人民瓷厂,1956年由公私合营的华光、群益、光大三个瓷厂合并而成,称“景德镇第三瓷厂”,1957年更名新平瓷厂,1969年改为现名;

景德镇市建国瓷厂,1950年10月成立,是景德镇解放后第一家国营企业;

景德镇市艺术瓷厂,原名工艺美术瓷厂,建于1960年,1972年改为现名;

景德镇市红星瓷厂,1958年由第十一和第十四瓷厂合并而成;

景德镇市红旗瓷厂,1957年由第六、第七和第九瓷厂合并而成;

景德镇市为民瓷厂,1965年建成投产,原名高级美术瓷厂,1966年改现名;

景德镇市宇宙瓷厂,原为建国瓷厂第一分厂,建于1954年,1958年与第十三陶瓷手工业合作社和第四瓷厂后改现名;

景德镇市东风瓷厂,前身是1951年由瓷商集资成立的裕民陶瓷股份有限公司,1953年公司合营,1956年称第一瓷厂,1958年第八、第十八和第十九瓷厂的一部分并入,改称现名;

景德镇市光明瓷厂,1961年由红旗瓷厂一部分划出成立;

景德镇市景兴瓷厂,1961年由华电瓷厂的几个分厂和国光瓷厂合并而成;

景德镇市新华瓷厂,原属新平瓷厂(今人民瓷厂)一部分,1965年成立;

到了80年代景德镇又建一大型陶瓷工厂华风瓷厂(景德镇市华风瓷厂,1978年筹建,1985年投产)。自90年代开始十大瓷厂和华风瓷厂因经营不善陆续停产。

“十大瓷厂”陶瓷博物馆设计方案


“十大瓷厂”生产的代表性产品设计独特、制作精美、做工精良,比如人民瓷厂的青花瓷、光明瓷厂的青花玲珑瓷、建国瓷厂的颜色釉和艺术瓷厂的粉彩瓷,它们是景德镇“四大名瓷”生产厂家的代表。另外,以前“十大瓷厂”烧制陶瓷,主要是用柴窑或者煤窑,有的还用油窑,这些非环保性窑炉现在都难以看见,而当今的环保型燃烧窑烧成的陶瓷与当年的柴窑和煤窑烧成的陶瓷韵味明显不同,这就大大增强了“十大瓷厂”瓷器收集建馆的必要性。

我们还要把国礼瓷和领导人用瓷的文史资料及实物单独列出,因为这部分陶瓷代表了当时景德镇产瓷的最高水平,是景德镇的历史财富。把“十大瓷厂”生产的部分陶瓷和文字资料进行整理并组织各大瓷厂老职工合影,出一套关于“十大瓷厂”的文史书籍,这将为“十大瓷厂”的产品延续复制生产提供最珍贵的标本资料,让世人难忘这段辉煌的陶瓷历史。

我们对“十大瓷厂”陶瓷博物馆进行了独具匠心的设计。中国窑景德镇“十大瓷厂”陶瓷博物馆,追求传统徽派风格,尽量用陶瓷和老窑砖头来作装饰材料,从外观上看体现了“十大瓷厂”陶瓷博物馆建筑的特色,集园林、生态、文化、历史、艺术于一体,并演示制作工艺,充分展示“十大瓷厂”50年的陶瓷生产历程。整个馆区形态是用一块硕大的“青花釉里红大盘”式样设计构成,在大盘中央有一个水塘,水塘上面设有观景台、演艺台。水塘外环绕“十大瓷厂”陶瓷博物馆展厅,沿着中轴线左面起依次排开是建国、人民、艺术、东风、红旗、光明、宇宙、为民、新华、曙光、红星瓷厂等十几家展厅,分立在主中轴线两侧,正好环绕水塘一周。各展厅的后面便可看到只有一路相隔的、碧波荡漾的中央水塘。出陶瓷展厅的正门,穿过一条环塘河的正对面,是各瓷厂的工业生产设备模型及原材料陈列室,并演示各瓷厂陶瓷制作工艺。

我们把原来的工业生产流程复制,展现给游客,让人们更直观地了解1950年至2000年间,景德镇“十大瓷厂”的陶瓷是如何生产的。设备陈列室展厅建筑物的布局十分具有特色,它们呈盘龙形曲线环绕在“青花盘”上,组成盘沿的花边装饰,作为“十大瓷厂”陶瓷博物馆同心圆建筑群的外沿。陶瓷展厅与设备陈列厅之间是一条用青花瓷片铺成的和用祭红瓷片点缀的梅花瓣镶嵌的道路,游客可沿此“青花路”环绕博物馆一周后,再来细细观赏这座名副其实的陶瓷博物馆。

在博物馆内游览一圈回到博物馆正大门时,观众会惊奇地发现,门口的两列建筑物原来是别有用意,从卫星图和飞机上鸟瞰,这两列建筑物正是一块“青花釉里红”大盘放在支架上。此两列建筑物为陶瓷(纪念品)销售部、饮食中心以及售票口。“十大瓷厂”陶瓷博物馆的整体规划还十分注重环境的绿化,陶瓷展厅与设备展厅之间有绿化环境地带,设备展厅背后是绿化区,让游客在参观学习的同时可以尽情地享受博物馆的环境美。

景德镇十大瓷厂历史贡献论坛侧记


“建国瓷厂、人民瓷厂、艺术瓷厂、新华瓷厂、东风瓷厂、景兴瓷厂、红星瓷厂、红旗瓷厂、光明瓷厂、宇宙瓷厂共计10家瓷厂,这就是景德镇在那个年代形成的‘十大瓷厂’,‘十大瓷厂’也由此叫开了。”11月22日,珠山东市景德镇十大瓷厂陶瓷博物馆内高朋满座,嘉宾云集。由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主办,市陶瓷产业发展局、瓷都晚报社、景德镇十大瓷厂陶瓷博物馆承办,景德镇市陶瓷协会、珠山东市陶瓷文化博览城、景德镇瓷都晚报文化商贸发展有限公司协办的“国窑风华——景德镇十大瓷厂历史贡献论坛“在这里隆重举行。

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中期的计划经济时期,我市相继组建了十几家大型国营瓷厂,统称为“十大瓷厂”。近半个世纪内,以“十大瓷厂”为主体的国有陶瓷企业,延续和发展了景德镇千余年来的陶瓷生产工艺,生产的精美陶瓷产品,走进中南海、走进人民大会堂,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国内外各类博览会上获奖数量雄居全国各大产瓷区榜首,赢得了世界沉甸甸的金牌赞誉,业绩光载史册。“十大瓷厂”还承制了众多的国家用瓷和国礼瓷,创造了巨大的经济财富,换取了大量外汇,有力地支持了国家经济建设。为实现陶瓷产业跨越式发展,“十大瓷厂”进行了全面的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造就了瓷都陶瓷史上的诸多奇迹,铸就了历史上的一个新高峰,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成绩。虽然“十大瓷厂”现已相继改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十大瓷厂曾经的辉煌,在中国陶瓷工业史上始终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始终是人挥之不去的一个情结,其为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工业所作出的贡献将永垂青史。

为弘扬陶瓷文化,总结历史经验,进一步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岀的“忠诚担当、真抓实干,为打造与世界对话的国际瓷都接续奋斗”的精神,景德镇十大瓷厂陶瓷博物馆,竖起十大瓷厂这面旗帜,推出国窑风华论坛这个平台,全面回顾十大瓷厂的发展创新历程,挖掘十大瓷厂的历史故事,总结十大瓷厂的成功经验,研究十大瓷厂的得失利弊,传承十大瓷厂的发展成果,促进产业在新时代更好更快的发展贡献光和热。

开幕式前,组委会特意安排与会者参观了景德镇“十大瓷厂”陶瓷博物馆展厅。在一件件(套)精美的十大瓷厂厂瓷面前,尤其是看到每个展厅装挂的十大瓷厂一任任负责人及劳动模范名单时,老同志们心情激动,称赞景德镇“十大瓷厂”陶瓷博物馆做了件功在千秋的大好事。

记者了解到,本次论坛分为主旨演讲和大会交流发言两个阶段。在上午的开幕式上,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原党委书记、经理徐希祉,中国工艺品进岀口总公司原总经理刘培金发表了主旨演讲。他们在演讲中,重点对景德镇十大瓷厂在企业特色、科技创新、工艺成就等方面内容进行了回顾。在下午的论坛交流中,各位专家学者围绕景德镇十大瓷厂在企业管理、科技创新、产品工艺、人才培养、市场营销、国家用瓷、国际交流等8个方面主题内容,以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印证的方式,开展了深入的研究与交流。总结疏理了工业建设发展的成就与经验,为新时代振兴产业提供了很好的意见和见识。除此之外,本次论坛另一重要成果是征集到论文24篇。这24篇论文从多角度总结了十大瓷厂的发展成果,颇有学术价值。论坛结束后,将编辑成《国窑风华——景德镇十大瓷厂历史贡献论坛论文集》并正式出版。

据悉,举办如此高规格的专门研究“十大瓷厂”历史贡献的学术会议在景德镇尚属首次。承办方之一的景德镇“十大瓷厂”陶瓷博物馆成立于2010年,其建馆宗旨就是要弘扬文化,抢救性地还原景德镇一段已然逝去的历史,给子孙后代再现“十大瓷厂”的辉煌。为此,这座民营博物馆聘请了一批国企时代的陶瓷艺术家、企业家为顾问,并斥巨资收藏了万余件“十大瓷厂”创制的陶瓷精品,还编写了《景德镇国窑60年》大型史料书籍,为研究当代中国发展历史填补了一段空白,为弘扬文化作岀了特殊贡献。

古瓷器投资的十大秘诀


一、不要一开始就买,不要一进入市场就买,不要一遇到就买,更不要一开始就买高价值的古陶瓷。而应该多看,少买。

二、无罪推定是司法的进步,然而,对于陶瓷收藏投资,还是要有罪推定。即进入市场,首先要把所有的古瓷当成是赝品,然后再找真的地方。

三、如果一开始就把古瓷当成真的,再找假的地方,对于刚入道的收藏投资者,是找不到它假在哪里的。因为人的思维一旦有了先入为主的定性,就很难更改。在收藏实践中,一开始就把它当成真的,就有了要拥为己有的欲望。而收藏投资是不能有过于强烈的主观欲望的。

四、经验源于虚心,知识源于学习,成功源于理性,吃亏源于贪心,上当都是源于侥幸。这些都是一些最基本的常识,而古瓷收藏投资最需要的往往不是渊博的知识,倒是这些常识更为重要。

五、不要抱怨没有学习的环境,知识就在手边、眼下。我们吃饭、喝茶使用的新瓷器,都值得我们观察、研究和玩味,眼力就是这样练出来的。作为一个古瓷收藏投资者,痴迷是通向宝藏的桥梁。

六、读书是必须的,然而,读实物比读书更重要。

七、不要相信官窑,不要相信珍贵古瓷。官窑和珍贵古瓷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当然,有心人长期积累,有了知识才有偶然得之的可能。

八、初学者应从瓷片开始收藏,如果没有瓷片可买,就从清末或民国价值低形象差的瓷器买起。

九、要选择一目了然、明明白白的品种,一目了然、明明白白的品种人人见到都会喜欢,因此增值较快,并易于脱手。而那些偏、冷、怪的品种增值较慢,并难于脱手。

十、某些品种在市场上较多并市场价较低,是人人都能收藏得起的品种,因现在存世量较多,而价格不高,这是收藏投资的首选瓷器。对这类瓷器,要选择美好的品种。所谓美,就是釉色、图案、器型美观大方,所谓好,就是品相好。这类瓷器现在价格较低,因收藏热潮正在普及,收藏的人越来越多,这样的瓷器市场流通只会越来越少,那时的价格将直线上升,而升幅最快的就是这类瓷器中美好的品种。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看那些十大瓷厂生产的年代感宝贝们!》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看那些十大瓷厂生产的年代感宝贝们!》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十大瓷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