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宋代湖田窑瓷器鉴别 > 导航 >

宋代湖田窑影清瓷的工艺特色

宋代湖田窑影清瓷的工艺特色

宋代湖田窑瓷器鉴别 瓷砖的工艺 瓷砖工艺

2020-07-07

宋代湖田窑瓷器鉴别。

湖田窑位于景德镇市东南湖田村。五代时烧造青瓷和白瓷,青瓷胎色青灰,白瓷洁白,产品以盘、碗为主。北宋早期普遍使用仰烧法,烧造青白瓷唇口、葵口碗。造型简单,瓷胎较厚,釉色偏灰或米黄。多光素无纹饰。这一时期的产品,尚不具备影青瓷的基本特征。

北宋中晚期,选用表层风化最佳的瓷石原料,淘洗澄湛工艺逐渐完善,拉坯成型技艺日趋成熟。尤其采用旋坯工艺,用铁刀在阴干的毛坯上旋削修整,使瓷胎薄腻至极,造型规整秀美,其实大批量烧造的斗笠碗,口径20厘米有余,面碗壁厚度尚不足0.2厘米。如此大口径薄胎器,即便明、清两朝造瓷技艺发展至巅峰,也无法大规模再造。

这一时期,釉料中釉灰用量较多,釉熔融较透,透明度特别好。釉层中气泡、析晶以及其他残留物较少。刻花、划花、模印花纹的凹痕宽度、深度不同,釉层堆积厚度和块面大小多有变化,釉色由淡淡青白色向天青、湖绿渐次演变。纯净明澈并富于色调变化的硬青釉,大大强化了纹饰的艺术效果,给人以“音乐旋律绎如心灵”的美感。

棕眼是影青瓷釉面的一个重要特征。坯胎用的是生料,高温烧结产生大量气泡,气泡通过釉面逸出,有些釉表面未被及时填平,而形成大小不同的棕眼。棕眼不光凹馅面大小不一、深浅不同,形态也有差异。多数只是釉表面的凹痕,一些却有针管样细孔穿透釉层,连通瓷胎。经近千年土浸,釉层下的胎上,形成大小不一的放射状扇型土浸斑。灯光照射影像明显,可作为鉴定的重要佐证。

影青瓷造型美,装饰技艺更是独步青云,特别是刻花、划花技法。娃娃纹、莲纹、水波纹等等,构图饱满,线条流畅,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粗线条先垂直刻一刀,再沿线斜刻一刀。这不由得让人联想到汉代玉雕之“汉八刀”工艺。匠师根据构图需要,刻痕深浅、斜线坡度、斜面宽窄等等都富于变化。每根线条都明显起顿,犹如中国书法之提、按、顿、捺。细线条则以深浅宽窄变化,表现花、叶、水波、娃娃等范围轮廓。流畅有力,有韵律美感。线条的起顿衔接,准确而自然。匠师专业而有自信,手法娴熟,正可谓“庖丁解牛”。匠师们还就地取材,创制刻、划花的专用工具,不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取得了超乎想像的艺术效果。一种竹制成用以划花水波纹的扁平斜口面竹笔,形似现在的排笔,宽1~2厘米,笔端削成阶梯状排列的一根根细竹丝。通过手腕的提按顿捺,划出长短不一、粗细变化的同心水波纹。这些同心水波纹,自然而有序地排布在粗线条的轮廓内,与复刀主线、单刀轮廓线共同构成一幅完整图案。律动的线条变化,赋予莲花荷叶风中翩然,莲子荷包欲出:近看湖面水波涟漪,远眺江水激流翻滚,寥寥数刀轮廓线勾勒出的娃娃,头大体腴,生灵活泼,嬉戏于河塘水际……看似纷繁的画面,其实自然有趣。整个画面根本找不出一根可有可无的线条,仅此一点,足以想像当时匠师是何等胸有成竹之“高人”。

纵观出土实物,北宋中晚期至南宋,优质湖田窑产品,多用匣钵垫块仰烧法烧成。当时已经普遍推广使用的多数垫钵匣钵内覆烧技术,以及定窑发明并广为运用的垫圈组合式窑具装烧芒口碗盘的技法,虽然生产效率极大提高,但优质湖田窑产品却很少采用,最重要的原因是芒口影响品质。匣钵垫烧产量虽受制约,但可以最大限度保持产品的优良品质。其实最突出的成就就是窑工能娴熟掌控强还原焰,使瓷胎烧结致密,透光度愈加良好。釉熔融透彻,焕发出影青釉白里带青、温润如玉的迷人魅力,而且,胎釉结合极紧密,透明度和硬度都达到近代硬质瓷器的标准。

北宋中晚期至南宋,影青瓷制作工艺发展到历史巅峰。产品以碗、盘、壶为主,还出现花瓶、香炉、雕塑等新品种。湖田窑、湘湖窑最具代表性。

南宋中晚期,表层优质瓷石资源匮乏,社会动荡不安,熟练工匠大量流失。为片面追求产量,广泛推广使用垫圈组合式窑具,窑内湿气难以及时排出,不利于窑内升温,易造成釉面阴黄。此时模印图案花纹的芒口碗铺天盖地,成型单调呆板,纹饰繁缛琐碎。不过,模制成型的产品更周正:垫块组合式窑具也大幅度降低产品烧制过程中的变形率。这一时期也有少量垫块仰烧产品,纹饰构图简化,刻、划花线条流畅,但明显纤弱乏力,且不注意线条的衔接连贯。南宋末至元代,仍有影青产品烧造。特别是元代中期,不少产品的胎釉造型等特征,明显具备优质影青瓷的基本要素。

taoci52.com编辑推荐

湖田窑影青瓷怎么鉴定?


湖田窑影青瓷怎么鉴定?影青瓷也叫映青瓷,其前身是青白瓷,被称作“色白花青”的影青瓷是北宋中期景德镇所独创,其釉色青白淡雅,釉面明澈丽洁,胎质坚致腻白,色泽温润如玉,所以历史上有“假玉器”之称。南宋李清照在《醉花阴》中有“玉枕纱窗”之句,玉枕指的就是青白瓷枕。元代的青白瓷产品有的还印有“玉出昆山”和“玉出昆冈”铭款。南宋时大量生产,而且“著行海内”,是市场上的抢手货。当时的影青瓷绝大部分为薄剔而成的透明飞凤等花纹。这些花纹由技艺高超的陶瓷艺人在坯体上刻制之后,以透明青釉,以高温烧制而成。

“影青”的造型非常丰富,主要有盘、碗、洗、盏、钵、盒、瓶、壶、罐、枕、注子、博山炉、动物、堆塑人物等等。从窑址调查和纪年墓出土情况来看,“影青”瓷草创时期是在宋太祖建隆至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这一时期产量小,器类简单,主要为碗、盘、碟之类,也有盒、钵、注子、注碗等。器物造型多承袭晚唐、五代遗风,器型低矮,圈足宽大,唇口及壁都较厚。为防止烧时变形,因此在器物口沿下常留有一道厚纹,这种做法至今尚存,俗称“撑口泥”。也有的器型仿金属器,如瓜棱形的壶身、细长弯曲的壶流、盘碟腹壁的棱线及碗、盘多作花口五出或六出等。而宋真宗天禧至宋神宗熙宁年间,“影青”瓷产量大增,器类也多种多样。这时期的产品多为广口小底,圈足窄而高,器壁弧度加大,胎体多上薄下厚,与前一时期的厚唇形成鲜明对比。器型以盘、碟、碗居多,较多见的还有盆、炉、钵、罐、盂、盏托、盒子、注子、注碗、盘盏、台盏等,堆塑瓶也偶有出土。其中,注子、注碗是配套使用的一套酒器,注子曲流带把,壶身作瓜棱形,盖顶饰以狮钮,注碗则多呈仰莲形,全器造型生动,恰似一朵含苞欲放的荷花,是北宋市民生活的常用之物。盘盏与台盏则是与注子、注碗相配使用的酒具,相当于现在的酒杯。

影青瓷釉质的手感和观感,犹如青白玉一般,这是在鉴识宋代影青瓷时首先要考虑的。若遇干枯无光,釉面粗糙,或反之过于莹洁润滑者,则要谨慎。

又如影青瓷的胎色,洁白细腻,淘洗精细,有的器物精细到几乎脱胎的程度,但在制坯和上釉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不够均匀之处,坯胎有厚薄,釉面有流淌,故若遇胎质过分精细洁白,状如粉末,露胎和釉面均光润无瑕疵者,须小心。

再如其纹饰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北宋早期影青瓷和元代的同类器物,花纹都不及南宋;若遇上像元青花上的人物故事图案,则显然值得怀疑。

宋、元时期的影青瓷器的底部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北宋影青瓷器的底部较高,南宋次之,元代则很矮,甚至接近平底;且底部颜色各异。

在瓷器作假的传统手法中,有种接胎法,但它在影青瓷的作假中并不流行。原因在于:其一,影青瓷使用的是透明釉,容易看出接胎痕迹,技术上不好处理;其二,若是高档的印花工艺影青瓷器,工艺根本不可能统一;若是刻花工艺的影青瓷器,前后刻划的花纹定然风格难以一致;其三,若是素胎器,由于目前市场价格并不高而作假的成本却不低,接胎的经济价值甚微,作假者极少。

宋代湖田窑真品的特征


湖田窑是中国在宋代、元代时期制瓷规模最大、烧制时间延续最长、生产瓷器中最为精美的窑厂,因为其遗址保存的非常完整,所以在这儿出土了许多珍贵的文物。经过长期的战乱,宋代时期国家开始安定下来,民众的生活也逐渐的向正常的轨道出发,在制瓷也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仅生产广大民众日常生活用瓷还将瓷器的工艺质量和技术都有了非常大的提升,生产出的瓷器除了艺术品和生活用品来满足皇家、贵族、官僚、富商等上层社会生活和欣赏的需要。

而湖田窑代表性瓷器就是青白釉瓷器,结合了北方定窑的印花、覆烧技术,还创造出了薄如纸、声如磐、色如玉的独有风格。

湖田窑烧制的早期,其瓷器的主要特征光素无纹,有细小的开片,造型整体规整加上其釉色为润洁如玉,受到收藏爱好者的喜爱。而到北宋中期时,刻画等大量不同的纹饰在瓷器的外形上呈现出来,一般都采取定窑覆烧工艺的技法,均为芒口。而到北宋晚期时印花的装饰技法盛行,由于湖田窑烧制出瓷器工艺精细、技艺高超、釉色温润,使得湖田窑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形成了几十里外窑火冲天、夜如白昼的壮观场景。

各类日用品都有涉及,尤其是以壶、碗、油盒、盏托较多,在其口沿往往会涂抹一层淡褐色的假芒口,而这一显著的特征也成为人们辨别它是重要特征之一。

因为青白瓷的釉面玻璃质感非常强烈,可以说是光亮如镜,原料为景德镇的优质瓷土,湖田窑烧制出了最薄的瓷器,透光性较好,轻轻敲击就会发出悦耳的声音,这些特点都是湖田窑的一张名片,是它所独具有的,其他朝代所模仿不来的,所以其价格上等的瓷器在三百多万左右,甚至还有更加昂贵的,收藏价值就会随着价格的上升随之上升。

南宋时期的湖田窑仍然以影青瓷为主,早期在品种。造型上与北宋后期相同,其划刻的题材更加的广泛,主要构图集中在碗盘内底以及器壁上,纹饰上在植物类和动物类比如:牡丹、荷花、水波纹等等,都出现在瓷器上,图案更加的生动有趣。瓷器的整体层次就凸显而出,并展现出了其人物故事题材,器型上也是更加的丰富。

直到元政府在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磁局”专门管理皇家烧造瓷器,所以它促进了景德镇瓷器的发展和兴盛,但是湖田窑受到了冲击,在制瓷技术上开始转向“卵白釉”瓷,是专门为元政府定烧的瓷器,所以属于湖田窑独具特色的青白瓷走向了下坡路,慢慢的淡出了大众的视线。但是对于爱好者而言,青白瓷则是不可取代的,反而由于后代没有这样成功的技艺,对于宋代烧制的更是热爱,促使湖田窑烧制的瓷器价格飞速上涨。

湖田窑影青瓷器图片及价格


中国瓷器种类真的是太丰富了,每一个朝代拿出来都是一部精彩的瓷器史,因而,在收藏瓷器方面,不少人都沉迷其中,为这些古代留下来的精神文化瑰宝而痴迷。今天,小编要带大家了解的是湖田窑影青瓷器,这也是宋代一个非常有名气的瓷器。

说到瓷器,我们都会提到景德镇,但你知道吗?景德镇其实是一个统称,在景德镇下面还有很多细分的村落窑口,这些窑口烧制出来的瓷器各不相同,千姿百态,风采迷人,湖田窑影青瓷器就是来自于景德镇市东南湖田村。

湖田村在五代时期就开始烧制瓷器,当时烧制的是青瓷和白瓷,青瓷色青灰,白瓷洁白如玉,因瓷器精美因而备受世人喜爱。当时湖田村生产的瓷器多以碗、盘为主,非常实用。到了北宋时期,早期的湖田村窑口开始使用仰烧法来烧制青白瓷唇口和葵口碗。这种烧制方法烧制出来的瓷器造型简单,胎质较厚,釉色偏黄,没有纹饰,因而此时的湖田村瓷器还未被全国熟知。

到了中晚期的时候,湖田村采用表面风化的瓷石原料,经过淘洗澄湛等工艺,逐渐制成完美瓷器。尤其是后期采用旋坯工艺,使得瓷胎更加薄细,造型规整秀气,碗口口径达到20厘米,而碗壁却不足0.2厘米。如此大口径薄胎器物,即使是到了明清时期也无法再造,足见当时湖田村的烧制工艺达到了何种地步。

这个时期的湖田村在烧制瓷器的时候,用釉灰量非常大,而且釉熔融透明度高,气泡、残留物很少,釉色也慢慢转向淡青白色、湖绿色,给人纯净明澈之感,大大增强了瓷器的纹饰效果,给人一种全新美感,后逐渐形成闻名世界的湖田窑影青瓷器。

湖田窑影青瓷器最大的特点就是棕眼,坯胎以生料为主,经过高温烧制,产生气泡,并经过釉面逸出,有些釉表面没有填平,后来就形成了大小不一样的棕眼。

湖田窑影青瓷器的造型非常优美,技艺更是举世无双,尤其是在刻花、划花方面,更是后世都无法比拟的。这时候的湖田窑影青瓷器充满了生活气息,很多纹饰都与百姓的喜好、生活有关。匠师们根据构图的需要,每一个线条都有明显的变化,以此来展示各种纹饰,从而让整个瓷器看起来富有韵律美。这种线条起顿衔接自然流畅,给人一种天然之美。

正是因为湖田窑影青瓷器的高超烧制工艺,连后世都难以防制,因此,现在市场中出现的每一件湖田窑影青瓷器都价值不低。

南宋湖田窑青白瓷茶盏


饮茶之风“始于唐,盛于宋”。随着茶业的兴盛,饮茶风习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从皇宫欢宴到友朋聚会,从迎来送往到人生喜庆,到处洋溢着茶的清香,到处飘浮着茶的清风。如果说,唐代是茶文化的自觉时代,那么,宋代就是朝着更高级阶段和艺术化的阶段迈进了,如形式高雅、情趣无限的斗茶,就是宋人品茶艺术的集中体现。斗茶又称茗战,是以竞赛的形态品评茶质优劣的一种风俗。斗茶具有技巧性强、趣味性浓的特点。斗茶对于用料、器具及烹试方法都有严格的要求,以茶面汤花的色泽和均匀程度、盏的内沿与汤花相接处有没有水的痕迹来衡量斗茶的效果。因此,各种茶具应运而生。

而陶瓷工艺发展到宋代,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成熟阶段,艺术上取得了空前绝后的成就。举世闻名的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产品为世所珍。耀州窑、磁州窑、龙泉窑、湖田窑、吉州窑、建窑等南北各大窑系更是争奇斗妍、各领风骚。青瓷、白瓷之外,黑瓷、青白瓷、窑变彩瓷纷纷兴起。而产于江西景德镇的湖田窑青白瓷是最具有独特风格与审美价值的一个陶瓷品种。

青白瓷,“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温润如玉,釉色介于青瓷与白瓷之间,青中有白,白中闪青,故又称“影青瓷”。

这只南宋湖田窑青白瓷素盏,造型简约,线条流畅,无任何装饰。通高:15.2厘米,杯:口径8.3厘米,足径3.8厘米,托:腹径14厘米,足径9.2厘米,杯为敞口,深腹,高圈足外撇。托为折沿口,台阶式浅腹,高圈足,托中央设一高台,台边缘凸起一周托圈,圈内仅容杯足于内。杯与托通体施白中闪青的青白釉,仅底部露胎。杯足积釉甚厚,如镶玉于上,器型清秀典雅,令人回味无穷。茶盏传递给我们的是一种端庄、恬静、淡雅之美。

湖田窑瓷器鉴别


湖田窑瓷器釉色属于青白瓷,类似于影青,是江西景德镇烧造的瓷器,宋元时期流行于景德镇市东南湖田村。是中国宋、元两代各大制瓷规模最大,延续烧造时间最长、生产的瓷器最精美著名的古代窑场。

湖田古窑遗址始于五代,终于明。其遗址位于今景德镇市东南竟成乡湖田村,遗址总面积约26万平方米。五代时烧制灰胎青瓷和白胎白瓷。宋代创烧了著名的青白瓷,俗称“影青”。青白瓷釉层透明度高,光泽度强,釉中气泡大而疏,多用刻花装饰,线流畅、灵活;刻线深处釉厚,呈青色,釉层薄处色淡泛白,釉色和纹样互相烘托,艺术效果极佳,为湖田窑青白瓷独特成功之处。元代创制了釉里红和卵白釉器(枢府器)等著名品种,并是青花的重要产地。明代只见青花和白瓷两种。青花多以“苏麻离青”为彩料,早期器皿多大盘,纹饰繁缛华丽,多为蓝地白花;晚期纹饰简洁、疏朗,器皿有高足杯、折腰碗等。

湖田窑五代时烧造青瓷和白瓷,青瓷胎色青灰,白瓷洁白,产品以盘、碗为主。北宋早期普遍使用仰烧法,烧造青白瓷唇口、葵口碗。造型简单,瓷胎较厚,釉色偏灰或米黄。多光素无纹饰。这一时期的产品,尚不具备影青瓷的基本特征。北宋中晚期,选用表层风化最佳的瓷石原料,淘洗澄湛工艺逐渐完善,拉坯成型技艺日趋成熟。尤其采用旋坯工艺,用铁刀在阴干的毛坯上旋削修整,使瓷胎薄腻至极,湖田窑瓷器造型规整秀美,颜色简约素雅。

湖田窑瓷器,考古发掘证明,其在五代主要烧造青瓷和白瓷,宋代创烧青白瓷,元代主要烧造卵白釉瓷、青花瓷、釉里红瓷、青白瓷等,明代以烧造青花瓷为主。特别是其在宋代所首创的青白瓷,代表了当时青白瓷烧造的最高水平,若用“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来形容,恰如其分。

湖田窑瓷器鉴别

湖田窑瓷器首先从釉上看,真正的湖田窑瓷器青白瓷釉稍厚,施釉不均匀,积釉处多发青色,上手后润滑挺括,叩之清脆悦耳。而仿品施釉均匀,釉薄而无神,上手后发飘,发色青绿不一,摸之釉面发涩、发黏。

二.从湖田窑瓷器底足上看。真品青白瓷很少有底满釉的,多为垫烧,由于胎土细洁,所以垫烧处多有黑褐色色斑。一般情况下是高圈足,足壁深且薄。而仿品胎土不致密,黑褐色色斑多为人为所做,很不自然且胎足发软,为提高档次还多有满釉现象,正如这件仿品的底足一样,圈足很矮,满釉但无神。

三.从湖田窑瓷器工艺上来看。湖田窑瓷器青白瓷印花水平不一,有精有粗,图案也是有清晰有模糊,印花处釉水有厚有薄,积釉现象明显。而湖田窑瓷器仿品多为机器印制,做工死板但很精细,一般图案较清晰,釉色均匀但偏薄,无积釉与沉着感。

四.从棕眼进行瓷器鉴别,棕眼是湖田窑影青瓷釉面的一个重要特征。坯胎用的是生料,高温烧结产生大量气泡,气泡通过釉面逸出,有些釉表面未被及时填平,而形成大小不同的棕眼。棕眼不光凹馅面大小不一、深浅不同,形态也有差异。多数只是釉表面的凹痕,一些却有针管样细孔穿透釉层,连通瓷胎。经近千年土浸,釉层下的胎上,形成大小不一的放射状扇型土浸斑。

湖田窑的千年窑火


青白瓷又称“影青瓷”、“映青瓷”、“隐青瓷”、“罩青瓷”等,为宋代景德镇所创烧,是我国宋元时期主要瓷器品种。而景德镇烧制青白瓷最重要的窑址是湖田窑,其烧瓷的全盛时期长达700多年。在2004年景德镇庆祝建镇千年之际,湖田窑遗址群以一批重要的发现揭开其近千年的烧瓷历程。

考古资料显示,在景德镇所在的昌江及其支流东河和南河流域,晚唐五代及宋时期的窑业遗存十分丰富。晚唐五代的窑址主要有湖田、杨梅亭、黄泥头、社公庙、十八渡、新厂、湘湖、白虎湾、南市街等地。至宋代,东河及南河流域的窑址已发现136处(按《陶记》的记载则有300余处)。规模极其庞大,产量十分丰富。其中最具代表的遗址有湖田、银坑坞、小屋里、南市街、柳家湾、白虎湾等。“若夫渐之东西,器尚黄黑,出于湖田之窑者也;江、湖、川、广,器尚青白,出于镇之窑者也。”蒋祈文中所说的“湖田”, 即今之湖田窑遗址。它位于景德镇市东南约4公里的竟成乡湖田村。遗址南面环山,北面临水。南河自东向西,环湖田村而过,在景德镇市区汇入昌江。遗址坐落在南山山脉缓坡地带及南河南岸一级台地的窄长地带,面积约40万平方米。遗址内窑包密布,窑渣堆积遍地,各个时期瓷片俯拾皆是。1982年,国务院将湖田窑址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截至2003年底,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先后在湖田窑址进行过16个基建项目的抢救性考古发掘,清理了大量与窑业生产有关的制瓷作坊和窑炉遗迹,获得了陶器、原始青瓷器、青釉器、白釉器、青白釉器、酱釉器、黑釉器、卵白釉器、蓝釉器、青花器等各类文化遗物数十万件,时间涵盖五代、北宋、南宋、元、明各时期共七百余年。这些珍贵的文化遗迹和遗物,为湖田窑从晚唐五代到明代中晚期的窑业生产、销售;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青白瓷由于瓷胎洁白,釉料在高温下流动的原因,使瓷器釉薄处为白色,积釉处透青,故其总特征介于青白之间,可谓是白中闪青,青中泛白,青白淡雅,色质如玉。此类瓷器“光致茂美”,有“饶玉”的美称。景德镇青白瓷一经出现,很快为世人接受并成为十分畅销的商品。同时,其烧造技术也很快传播到江西境内的十余个县市。福建、广东、广西、浙江、湖北、湖南、安徽、河南等省区的一些窑场也相继仿烧,形成了一个以景德镇为代表的青白瓷烧造体系,产品风靡大半个中国。它不仅销往大江南北、漠北草原,还远销日本、高丽、东南亚各国和中东、非洲等地区。

景德镇古称“新平镇”,因其位于昌江之南,又称“昌南镇”。最新的考古成果显示,早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商代中期,景德镇就能烧制原始陶瓷器。文献记载至迟在东汉时期,景德镇就已开始了成熟的青瓷器制作,“新平冶陶,始于汉季。”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景德镇开始引起世人注目。在陈朝至德元年,皇室命新平镇贡陶础,这是景德镇为朝廷所关注并生产“贡瓷”的最早记载。唐高祖武德年间,陶瓷名匠“陶玉”将自己制作的瓷器带入关中,并向朝廷进贡,被称为“假玉器”,受到皇室青睐,于是昌南瓷器名扬天下。宋景德年间,真宗皇帝在景德镇设置御窑,专门为皇室烧制瓷器,并在器底书“景德年制”款。从此,景德镇的瓷器生产取得了根本性的进步。元代,朝廷在景德镇设置“浮梁磁局”,专门管理官窑瓷务,烧制宫廷用瓷,同时对民窑实行课税等管理。这是元朝在全国唯一设置的专门管理陶瓷生产的机构,是景德镇设立官窑的开始。此时,瓷器的生产(主要是青白瓷)有新的提高和发展,而且创烧了卵白釉瓷、青花瓷、釉里红瓷、青花釉里红和高温蓝釉瓷、绿釉瓷等。景德镇的瓷器逐渐占据了中国瓷器艺术的中心,也从此由宋代其他五大体系转向到了景德镇,并以此带动了明清景德镇窑场的繁荣。特别是明洪武二年朝廷在珠山设立御窑厂后,景德镇形成了“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之势。

湖田窑制瓷始于五代。考古发掘证实,五代时期,湖田窑的窑业活动主要集中在刘家坞、龙头山以及今战备公路两侧的湖田窑中心区域,距现地表深约8米。采用马蹄形窑烧制白瓷和青瓷器。马蹄窑为土制,窑炉烧结面较薄,瓷器烧成温度相对较低。器物种类主要有碗、盘、壶等。因采用支钉叠烧,只见垫柱,没有使用匣具,故器内底及器足上往往留有椭圆形支钉痕。青瓷多数胎色灰褐、质地粗松、釉色青灰,除少数葵口及内壁出筋外,没有其他装饰。窑址内也出土了少量瓷胎致密、白度很高的白瓷或青瓷。

北宋真宗景德二年(1004)建镇后,景德镇瓷业生产获得重大进步。重要表现就是青白瓷的创烧。宋初的青白瓷,胎质较粗,色灰白;刷釉稀薄、透明,釉色青灰或米黄。器物种类较少,主要有碗、盘、罐、折肩钵、注碗、多管器等。器形普遍敦实、厚重。装饰较少,仅在碗外壁用利器刻画粗大牡丹或莲瓣纹样,纹饰粗犷古朴;或用梳齿状工具,在碗心画出简单水草。一些器物上有少量北方瓷器的贴花工艺及仿金属器造型。还发现一些酱黄釉器及褐彩青白釉器,器型类似青白瓷,有瓜棱罐、四系罐及八棱罐等。

北宋中晚期,湖田窑的青白瓷生产,除继续采用单件仰烧外,开始使用一种造价昂贵的瓷质覆烧匣具,大小不同的多件器物一匣覆烧,故出现了芒口器。此时的瓷胎细腻、致密、洁白;刷釉加厚,使釉色莹润青翠,青中闪白,白中透青,近似玻璃透明状。器物种类显著增多,造型趋于挺拔,装饰丰富多彩。日用品碗、盘、碟、盏类品种多样;盏托、注碗、瓶、炉、香熏、枕等形态各异,造型丰富;联子盒、鸟食罐、俑、动物塑像、围棋、象棋等文娱用品大量涌现。龙形碗、狮形枕、虎形枕、婴孩枕、仕女枕、荷叶形枕、元玉形枕层出不穷。早期的粗犷古朴的刻画法被成熟的“半刀泥”刻画所取代;刻画工艺娴熟、流畅,刻画题材广泛;构图集中在碗、盘内底及底壁交界处,早段多对称或单体图案,如植物类团菊、三束莲、折枝牡丹;动物类游鱼、龙凤、三团鸾等,稍晚纹饰布局趋于繁复、细密,如人物类婴儿戏水、婴孩攀枝,植物类缠枝菊花、缠枝牡丹等。

随着宋室南渡,一些北方的优秀技术和窑业工人纷纷南来。南宋初期,湖田窑窑业生产与北宋晚期相似。主要表现在碗、盘类器物的造型和装饰与北宋基本一致。但此时的碗、盘器壁更斜直,圈足更矮,仅毫米高;斗笠碗流行。特别是定窑组合式支圈覆烧具传入后,窑业生产出现很大变化。因支圈烧瓷密度加大,水气增多等原因,瓷器的胎质较前期粗松,釉色泛黄,几乎失透,器口普遍“芒口”。器物组合也发生较大变化。北宋流行的墩式碗、仰烧盘、注碗等基本消失,饮酒、斗茶之盏托及有座香炉等均明显减少,以至绝迹。装烧的变化还导致装饰的变化。北宋流行的刻画风格开始为印花装饰所代替。早期在碗、盘底心印各类题记,如“宋”、“詹”、“吉”、“酒”、“茶”,还印一些简单的单鱼、双鱼、芦雁、朵梅、折枝梅、荷莲纹等。此时,吉州窑、建窑的产品流入湖田,湖田窑开始试烧黑釉瓷。湖田窑的黑釉瓷胎质较粗,色灰黑,结构紧密;釉色漆黑,釉层厚。器类有高足杯和盏等,无论胎、釉、器型均与吉州窑、建窑产品有别。晚期的碗、盘印纹开始复杂、繁密。如狮舞绣球纹、开光盆景纹、凤穿牡丹纹、芦雁穿花纹等,器口沿多印有回纹、如意纹等。

南宋后期,器物组合又有所增多,青白瓷的釉色也较前期要好,釉层较北宋晚期薄,透明度稍逊,呈淡青色。芒口类碗、盘继续流行,高足杯、梅瓶、各式香炉开始出现,水注、砚滴、印章(盒)大量涌现,还出现了一些仿铜器陈设瓷如琮式瓶、鬲式炉、尊形器等,罐、炉、壶等基本消失。装饰方面,刻画花、印花、雕花及镂空同时并存。但仍以印花装饰占主导地位。荷、莲、菊、石榴、荔枝,凤穿牡丹、喜鹊闹梅、水波游鱼等成为主题。此时还出现了人物故事题材,构图繁密,层次丰富,对元青花的装饰有一定影响。

元统一全国的前一年,元政府就在景德镇设立的“浮梁磁局”,专管皇室烧瓷。“浮梁磁局”的设立,促进了景德镇窑业的兴盛,带来了景德镇窑业的技术变革。由于湖田窑也是“浮梁磁局”的定点窑场,湖田窑先前的窑业秩序必然受到冲击,首先是创烧了“卵白釉”瓷。“卵白釉”瓷专为元政府枢密院所定烧,所以瓷器内壁常印有“枢府”字样,又称“枢府”瓷。“卵白釉”瓷胎质灰白,颗粒较大,釉色乳浊失透,具有凝脂般的感觉。器形有折腰碗、圈足盘、高足杯等,造型与宋代有异。器物内壁常模印云龙纹、缠枝菊纹、开光八宝纹等,还有鎏金装饰。在元代中晚期的窑址内还出土了大量的“卵白釉”、“白磁瓦”、玻璃等建筑用瓷。

元统一全国后,因对外交流及赏赐的需要,又在景德镇生产青花瓷器。最新考古成果显示,至迟在元代中期,湖田窑就开始了青花瓷器的生产,南河南岸就是生产“卵白釉”瓷和青花瓷器的重要场所。元青花可分为“菲律宾型”和“伊斯坦布尔型”。前者器物形制小,工艺较简单,器形有高足杯、折腰碗、带座炉、小罐等。采用国产青料绘制传统的缠枝花卉、回纹、芦雁、龙凤图案,青花发色青翠,主要供国内及东南亚地区使用。后者以大件器物为主,器形硕大,胎体厚重,器形有盘、罐、瓶等。采用进口青料绘制青花图案,纹饰层次繁密,青花发色浓艳,人物故事题材丰富,主要供伊朗、土耳其等西亚地区使用。

此外,窑址里还出土了釉里红瓷、蓝釉瓷、高温绿釉瓷等。釉里红瓷主要见建筑构件,如龙纹瓦当和飞凤纹滴水等,这也是湖田窑在元代为皇宫生产御用瓷的又一重要资料。与“卵白釉”瓷、青花瓷、蓝釉瓷、绿釉瓷相比,元代湖田窑的青白瓷生产迅速萎缩。此时,日用粗瓷产量大增。器类有碗、高足杯、圈足盘等。饼足碗占多数,这种碗胎粗、釉薄、色灰黄、内涩圈。品质低下。芒口薄胎碗与宋代碗相似,但印花更模糊,圈足内刷有一层薄薄的泥浆,泛火石红。高足杯、折腰碗类似“卵白釉”器,但均胎粗釉薄,远不如宋瓷精致。

明朝建国,于洪武二年就在珠山设立御窑厂,从此,景德镇的制瓷中心逐渐转到市区。但湖田窑的窑业仍很兴旺。明代湖田窑的面积约10万平方米。此时的窑炉,已不是宋元时期的龙窑、瓢形窑,而代之以一种全新的葫芦形窑。一匣一器垫沙仰烧成为主流。明初,主要生产青花器,少量青白釉和白釉器。青花器胎质普遍较粗松,色红褐,釉色暗涩,青花暗黑。但也有的胎质细腻,釉色清亮。器形可见碗、盘、高足杯等。多带元器遗风,折腰碗最具特色。有一种足径大于7厘米的大碗新近出土,其工艺考究,装烧复杂,青花发色青翠浓艳,釉色青亮,实为碗中精粹。其碗心绘简笔折枝莲,口沿绘十字锦边饰,有的碗心绘山水人物,外壁绘仰莲及海涛、祥云仙山、仙人乘舟图案,证明后者也是明初湖田窑青花器的主题纹饰。还常见内心绘“福”、“寿”梵文,外壁绘卷云、菊瓣纹饰的高足杯等。青白釉折腰碗的造型与元代卵白釉折腰碗近同,唯足径较大,底心乳凸渐失,釉色暗灰。

明代中期,器类主要还是青花瓷,少量青白瓷。青花器类有碗、盘、高足杯、罐等。造型规整,不见变形现象。碗的器形较为轻盈、灵巧,没有了早期的敦实、厚重。青料普遍青中透蓝,少量有蓝中泛紫的现象。纹饰构图较繁密,题材也丰富。内底绘二字宝杵结带纹、“福”字纹、“仙人乘槎”纹、月华纹、人物舞蹈纹、狮舞绣带纹等。器物内壁常常不加装饰,或仅在口内装饰几组缨络纹饰。外壁装饰较丰富,如缠枝莲、缠枝菊、变体仰莲、凤穿莲、莲池水藻、莲池水禽、树石栏杆、海涛云气纹、柳下婴戏、水草、蕉叶纹等。绘画多一笔点捺而成,所绘枝叶肥润、圆柔;出现少量双线勾勒,平涂渲染的“分水”现象,常见的一蹴而就的粗犷绘法开始演变成勾勒轮廓并渲染细部的工笔画形式,有图案化趋向,但仍不失流畅,飘逸之感。

明代晚期,湖田窑瓷器生产水平江河日下。此时的青花器形主要见小碗类,其碗壁斜直、圈足矮小、胎质灰黄、釉色浅白、烧制粗糙;仅在外壁绘以简单的排点装饰,内底书写一些“吉”、“三”字吉语或数字,绘法草率,成为一种低水平、再无创意的廉价产品,最终被市场所抛弃。湖田窑也终于走完了她七百余年的风雨历程。

湖田古窑址


湖田古窑址

坐落在我国宋代著名窑场、雄居青白瓷生产魁首地位的湖田窑遗址上的景德镇民窑博物馆,湖田窑是我国宋、元两代各大制瓷规模最大,延续烧造时间最长、生产的瓷器最精美的古代窑场。遗址保存的遗物非常丰富,历代古窑启遍地,有宋末的“马蹄窑”,明早中期的“葫芦窑”等。在该遗址上建立起来的湖田古窑址陈列馆,展示了在这里出土各种窑具和瓷器。1982年,湖田古瓷窑遗址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2003年9月25日正式揭牌。此馆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始建的湖田窑陈列馆的基础上,进行重新整修,调整补充藏品,完善景点布局后,改为现在馆名对外开放的。在湖田窑遗址约40余万平方米的地下,积淀了五代至明朝(公元907年至1644年)制瓷历史的丰富遗存,它清晰地反映了700多年间陶瓷工艺史上重大变革和集我国制瓷历史之大成的全过程,是全国乃至世界陶瓷史学研究者、陶瓷艺术爱好收藏者和中外游客的朝圣之地。

民窑博物馆不仅收藏陈列了湖田窑各个历史阶段生产的各类典型标准器物和历次考古发掘出来的珍贵文物及标本,还保护了宋、元、明各个重要历史时期弥足珍贵的窑炉、制瓷作坊等遗迹,向人们展示了古代制瓷场景。在民窑博物馆目前确定的12处26万平方米的保护区范围内,较完整地保存了历史原貌,它的历史地位和人文价值,使湖田窑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扬海内外。

怎么鉴定湖田窑?


怎么鉴定湖田窑?湖田窑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位于今景德镇市东南湖田村。是中国宋、元两代各大制瓷规模最大,延续烧造时间最长、生产的瓷器最精美著名的古代窑场。遗址保存的遗物非常丰富,历代古窑遍地,有宋末的“马蹄窑”,明早中期的“葫芦窑”等。在该遗址上建立起来的湖田古窑址陈列馆,展示了在这里出土各种窑具和瓷器。1982年,湖田古瓷窑遗址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宋中晚期,选用表层风化最佳的瓷石原料,淘洗澄湛工艺逐渐完善,拉坯成型技艺日趋成熟。尤其采用旋坯工艺,用铁刀在阴干的毛坯上旋削修整,使瓷胎薄腻至极,造型规整秀美,其实大批量烧造的斗笠碗,口径20厘米有余,面碗壁厚度尚不足0.2厘米。如此大口径薄胎器,即便明、清两朝造瓷技艺发展至巅峰,也无法大规模再造。

这一时期,釉料中釉灰用量较多,釉熔融较透,透明度特别好。釉层中气泡、析晶以及其他残留物较少。刻花、划花、模印花纹的凹痕宽度、深度不同,釉层堆积厚度和块面大小多有变化,釉色由淡淡青白色向天青、湖绿渐次演变。纯净明澈并富于色调变化的硬青釉,大大强化了纹饰的艺术效果,给人以“音乐旋律绎如心灵”的美感。

棕眼是影青瓷釉面的一个重要特征。坯胎用的是生料,高温烧结产生大量气泡,气泡通过釉面逸出,有些釉表面未被及时填平,而形成大小不同的棕眼。棕眼不光凹馅面大小不一、深浅不同,形态也有差异。多数只是釉表面的凹痕,一些却有针管样细孔穿透釉层,连通瓷胎。经近千年土浸,釉层下的胎上,形成大小不一的放射状扇型土浸斑。灯光照射影像明显,可作为鉴定的重要佐证。

鉴别方法

一、湖田窑瓷器首先从釉上看,真正的湖田窑瓷器青白瓷釉稍厚,施釉不均匀,积釉处多发青色,上手后润滑挺括,叩之清脆悦耳。而仿品施釉均匀,釉薄而无神,上手后发飘,发色青绿不一,摸之釉面发涩、发黏。

二.从湖田窑瓷器底足上看。真品青白瓷很少有底满釉的,多为垫烧,由于胎土细洁,所以垫烧处多有黑褐色色斑。一般情况下是高圈足,足壁深且薄。而仿品胎土不致密,黑褐色色斑多为人为所做,很不自然且胎足发软,为提高档次还多有满釉现象,正如这件仿品的底足一样,圈足很矮,满釉但无神。

三.从湖田窑瓷器工艺上来看。湖田窑瓷器青白瓷印花水平不一,有精有粗,图案也是有清晰有模糊,印花处釉水有厚有薄,积釉现象明显。而湖田窑瓷器仿品多为机器印制,做工死板但很精细,一般图案较清晰,釉色均匀但偏薄,无积釉与沉着感。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宋代湖田窑影清瓷的工艺特色》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宋代湖田窑影清瓷的工艺特色》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宋代湖田窑瓷器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