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元青花瓷器气泡鉴别 > 导航 >

元青花瓷收藏进入误区

元青花瓷收藏进入误区

元青花瓷器气泡鉴别 元青花瓷器高仿鉴别 元青花瓷器的真伪鉴别

2020-07-07

元青花瓷器气泡鉴别。

“识古不穷,贪古不富。”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期间,南京博物馆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张浦生在正举行的景德镇元青花国际学术研讨会上,面对几百件“新近发现”的元青花“藏品”,告诫一些盲目投资甚至怀有投机心理的收藏者,现在陶瓷收藏市场秩序混乱,假货居多。因为,目前全国元青花瓷完器的真品还不到300件,不可能一次性新增如此多的真品。

作为中国古陶瓷研究的顶级专家,张浦生介绍,目前全世界研究元青花的时间相对短暂,可借鉴的资料极为有限,这让大量民间收藏者根本无法系统地辨别元青花的真伪。从上世纪50年代,美、英的两位专家开始首次对元青花进行研究以来,元青花在中国先后掀起过四次研究高潮。尤其从去年7月12日起元青花《鬼谷子下山》瓷罐在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以约2.3亿元人民币的高价售出后,人们在惊呼中国瓷器魅力的同时掀起全世界投资收藏中国古瓷、尤其是元青花瓷的热潮。

“真正的元青花瓷少之又少,且有人物故事画的元青花瓷更是极品中的极品。”张浦生介绍,在全球目前仅有的几百件元青花瓷完器中,只有不到30件绘有人物形象,中国仅保留有8件,分别藏于江苏、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广东和香港的专业收藏机构。“目前世面上所见到的元青花瓷,可能绝大多数均为历代甚至现代的仿制品。”

收藏陶瓷实际上收藏的是一种文化、历史、艺术和科技,其经济价值反而是次要的。针对目前社会上盲目的投资收藏风,张浦生极力反对,并对上门要求其鉴定陶瓷藏品真伪的要求一概拒绝。“说真话怕打击收藏者信心和积极性;不说实话又担心收藏者血本无归,终生遗憾。”张浦生告诉记者,鉴于元青花在全国范围内存在的实际现状,自己干脆称眼睛不适无法辨别真伪。

张浦生希望人们对陶瓷收藏应该有正确的态度,绝不能持有一夜暴富的心态,也不能有“钱眼里面学文化”的态度。而应该以提升自我鉴赏水平,丰富业余生活和提升精神世界为收藏的前提和根本。

taoci52.com延伸阅读

收藏元青花有哪些误区?


收藏元青花有哪些误区?元青花瓷开辟了中国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实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近年来,随着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在海外市场天价拍出,国内外收藏领域掀起了一股疯狂的元青花热潮。热潮之下,难免泥沙俱下,出现了一些收藏误区。

遍地国宝。元青花收藏热的兴起,使得近年来国内出现了大量的“元青花”,有的甚至是成百件现身,一些“元青花”爱好者惊呼:遍地国宝!果真如此吗?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被称为学界“泰斗”“青花王子”的张浦生认为:“目前全世界元青花瓷器的真品只有300件左右,人物纹饰元青花更少。”事实上,随着元青花收藏价格直线上升,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高仿,元青花收藏市场秩序混乱,鱼龙混杂,“遍地国宝”一说明显带有盲目乐观之弊。

天价瓷器。2005年7月,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拍出1568.8万英镑(约合2.3亿元人民币)的成交价,相当于整整两吨黄金!元青花身价果真如此之高吗?完整的元青花存世量稀少,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元青花毕竟是瓷器,对于瓷器的收藏,人们更应该着眼于它的文化、历史、艺术和科技,而不应以收藏为平台去炒作它的经济价值。作为元青花的爱好者或收藏者,应将研究元青花视为增添生活乐趣、丰富精神世界、开阔眼界、增长学识的一种途径。“一夜暴富”的心理必将毁了元青花和收藏本身的高雅情趣。

纹饰单一。有人认为,元青花的主体纹饰以生物类为一统天下,如牡丹花纹、莲花纹、菊花纹、松竹梅纹、月梅纹、龙纹、凤纹、麒麟纹、鱼藻纹、鸳鸯卧莲纹、孔雀纹、鹿纹、海马纹等。其实,除此之外,元青花的主体纹饰还有人物类。全球目前仅有的几百件元青花瓷器中,只有不到30件绘有人物形象,中国仅保留有8件,分别藏于江苏、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广东和香港的专业收藏机构:鬼谷子下山罐、尉迟恭单骑救主罐、昭君出塞罐、锦香亭罐、周亚夫细柳营罐、西厢记罐、百花亭罐、三顾茅庐罐。但也有些专家认为,除此之外还有西厢记、“唐太宗”“四顾茅庐”“追韩信”“项庄舞剑”“负荆请罪”“姜太公”等,并有实物为证。

鉴定细微。有些专家在鉴定元青花时,喜欢看细枝末节,如气泡、笔触等,而忽视了元青花的整体。其实,元青花纹饰精美,富丽雄浑,场面宏阔,设计饱满,具有强烈的美学效果和时代风格,它的美是整体的美、宏观的美,而非细节的美,过分注重细枝末节,无异于肢解了元青花本身所承载的艺术之美。

收藏元代青花瓷要注意哪些误区?


收藏元代青花瓷要注意哪些误区?元代青花瓷开辟了中国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它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实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近年来,国内外收藏领域兴起了一股疯狂的元青花热潮。热潮之下,难免泥沙俱下,出现了一些收藏误区。

误区一:遍地国宝。元青花收藏热的兴起,使得近年来国内出现了大量的元青花,有的甚至是成百件现身,一些元青花爱好者惊呼:遍地国宝!果真如此吗?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被称为学界“泰斗”的张浦生认为:“目前全世界元青花瓷器的真品应只有300件左右,人物纹元青花只有9个。”

误区二:天价瓷器。2005年7月,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拍出1568.8万英镑(约合2.3亿元人民币)的成交价,相当于整整两吨黄金!元青花身价果真如此之高吗?完整的元青花存世量稀少,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元青花毕竟是瓷器,对于瓷器的收藏,人们更应该着眼它的文化、历史、艺术和科技,而不应以收藏为平台去炒作它的经济价值。

误区三:纹饰单一。有人认为,元青花的主体纹饰是生物类一统天下,如牡丹花纹、莲花纹、菊花纹、松竹梅纹、月梅纹、龙纹、凤纹、麒麟纹、鱼藻纹、鸳鸯卧莲纹、孔雀纹、鹿纹、海马纹等。其实,除此之外,元青花的主体纹饰还有人物类。

误区四:鉴定细微。有些专家在鉴定元青花时,喜欢看细枝末节,如气泡、笔触等,而忽视了元青花的整体。其实,元青花纹饰精美,富丽雄浑,场面宏阔,设计饱满,具有强烈的美学效果和时代风格,它的美是整体的美、宏观的美,而非细节的美,过分注重细枝末节,无异于肢解了元青花整体所承载的艺术之美。

元青花瓷概说


(元末明初青花一束莲玉壶春瓶)

云南青花瓷的大量发现,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初以后。它以朴实无华的造型,粗犷的青花线条,繁简不一的纹饰布局,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深深地吸引着人们去跟踪收集,到20世纪末已达高潮,至今方兴未艾,仿品亦应运而生,使云南青花的研究和断代变得紧迫起来。

云南青花瓷为少数民族地区民窑烧造,无纪年标识,延续时间长,数量多,分布广。本文拟在收集云南窑址、墓葬出土青花实物的基础上,借助历史、考古、陶瓷资料,对云南元青花瓷的起源、分布、特征等问题进行探讨。

一、云南元青花瓷产生的时代背景

云南元青花瓷的产生,是元王朝对云南实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基础上诞生的。

1253年忽必烈率军攻陷鹤庆、剑川直逼大理首府,大理王段兴智逃亡,结束云南最后一个地方政权的统治。1259年忽必烈选派赛典赤为“平章政事行云南中书省事”,集军政大权,“下立州县”,鼓励发展经济、文化,手工业方面为加强管理在各路设立“人匠提库司”。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大理《忽必烈平云南碑》所载:“既有典章,被之服章。我吏我民,我工我商,万国一家,熟为要荒”,为云南元青花产生创造了良性历史环境。

二、元青花瓷起源的追溯

云南发现和发掘的窑址,有玉溪窑、建水窑、禄丰县罗川窑、白龙井窑、大理市敬天山窑、易门县上浦背窑等。除建水窑址群中的旧窑、土窑、古窑烧造元青釉为主,其他窑址都发现青釉和青花堆积成混合层,说明云南窑址烧造青花时代有先后,而且不同地区的青花都是经过青釉烧造过程而发展起来后,青釉才逐渐退居次要地位。较为典型的是建水窑址群中的洪家窑堆积,经试掘下层为元青釉,中层为青釉印划花、印花青花、青花,上层以洪武青花为主。联系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窑为中心的附近苏家坡、坡头村、泸西县和尚塔、蒙自县瓦渣地火葬墓、红河县牛皮寨、个旧王林寨土坑墓、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县黑井、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钟科山、大理市大丰乐火葬墓的清理发掘,以出土明青花居多,元青花少,由此推知元青花的烧造时间不会太早,相当元晚期。

但是从云南元代火葬墓大面积的发掘,出土器物又有不同,是以泥质灰陶、釉陶为主。滇中宜良县孙家山一期火葬墓群发掘,M18出土木牍楷书“岁次丁酉年十二月庚寅朔”,按干支推算为元成宗贞元三年(1277年),相当元初,鉴于一期墓多,延续时间长,出土泥质灰陶、绿釉葫芦塔形盖敛口鼓腹平底和带座罐,以刻划莲瓣纹、三角形实茎蕉叶纹、折枝花、十二生肖图像、附加带状荷叶边纹为代表。曲靖市八塔台二期元代火葬墓的发掘,出土泥质细灰陶、绿釉葫芦塔形盖、平顶珠形钮荷叶形盖、敛口或短颈溜肩鼓腹折胫莲瓣座或镂空座罐,以刻划和彩绘三角形实茎蕉叶纹、莲瓣纹、缠枝牡丹、缠枝覆莲、附加带状荷叶边纹为代表。大理市大丰乐三期元代火葬墓发掘,出土泥质红胎绿釉、黄褐釉高拱盖短颈椭圆腹平底罐,以刻划和彩绘三角形实茎蕉叶纹、印贴茎状宝杵或宝相花和莲瓣纹组成纹饰,十二生肖图像为代表。地理上宜良县和曲靖相邻近,罐的形制虽不相同,却都以葫芦塔形盖和莲瓣座为突出,泥质灰陶、绿釉陶也相似,大理市大丰乐元罐区别大,但它们都以泥质细陶、釉陶为主,以刻划、附加、贴印、彩绘技巧表示相似的题材。

三、元青花的分布和特征

目前发现元青花的地区有:以滇南建水窑为中心的附近地区,滇西以禄丰县黑井火葬墓为中心及周围地区,以大理市为中心的洱海周边地区。尽管滇西尚未发现元青花窑址,但墓葬已有青花出土,并具地区特点,而且烧造青花延续时间长,数量多,是构成云南青花多元体系的主要内容。附近地区火葬墓出土零星元青花,按元代行政区域划分,可归入这三个青花类型或传播地区。

云南元青花以青釉下钴料彩绘为主,但是在元青花器中出现了钴蓝地刻划白花,贴印花青花、印花青花、附加带状荷叶边纹青花,这些器物在造型、纹饰技法吸收同期泥质灰陶、釉陶、青瓷的许多特点,可分为5类:

Ⅰ类:钴蓝地刻划白花瓷器,出于禄丰县黑井。狮纽荷叶形盖短直颈溜肩鼓腹平底罐,或粘接在圆形镂空梯形座上(图1),造型硕大,通高58厘米,肩腹交接处突出,器身上下小,中间大,釉不及底边。盖、肩、腹刻划三层缠枝莲花,缠枝和莲花划纹,线条细劲流畅,叶纹肥大刻凹,腹下莲瓣纹,边纹弦纹或卷草纹相间,纹饰布满全身,气势宏大,蓝白色差衬托出很强的立体感。狮钮荷叶形盖、镂空座在云南元代火葬墓出土的陶、青瓷罐中并不泛见,划缠枝莲花、莲瓣纹,在建水窑元代青釉碗已广泛采用。

Ⅱ类:印贴花青花,出于江川(图2)。斗笠形盖敛口圆肩鼓腹平底罐,高25厘米,口、底径小,11.5~12厘米。烧造粗率,胎厚重。螺丝钮由泥条盘成,似简化的多檐形塔,盖上青釉,无饰,肩、胫无釉。印贴花在南诏兴起,大理国釉陶、青瓷延续并易为印贴人物。元代陶罐上流行朱书十二甲子刻划图像,十二生肖和图像象征佛教十二辰神,以证明死者为佛教使,灵魂能升入佛界。青釉罐上采用印纹、印贴、青花三种装饰技法组成纹饰于一件器物上,尚属罕见。

Ⅲ类:印花青花瓷器,出于建水窑址群中的洪家窑。在二层青釉印、划花、青花堆积中发现。形制、印花是延续下层青釉印莲花折沿盘,印莲留白,青花彩绘枝干叶纹,组成一束莲花纹,开启上层洪武菱口折沿钴蓝地白莲瓣内心绘青花一束莲盘的烧造。从地层上印花青花一束莲残盘(图10)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为过渡期装饰特点。

Ⅳ类:附加带状荷叶边纹青花瓷器,出于禄丰县黑井。敛口或短颈溜肩鼓腹平底罐,(图3、4)高35~44厘米,口、底径小,10~12厘米,下层缠枝牡丹,单个花瓣只勾不填,枝短细,两侧开叉大叶、小叶、嫩芽作仰覆、转折、穿插变化。另一种为短颈留白,施满釉。肩上青花三角形实茎蕉叶纹,腹上勾填缠枝莲花,花心鸡心形,叶纹实色向两侧延伸,胫部旋纹变形莲瓣。这类罐的肩下附加带状荷叶边纹,是延袭大理国灰陶罐上的装饰纹样,到元代时,陶、青釉罐相对减少层次,不像前期从盖到身密布多道附加带状荷叶边纹,罐的形制保持元之风尚,以青釉饼足荷叶形盘、平底弧形碗为盖,内有子口。

Ⅴ类:青釉青花是元末以后的主流,延续时间长,数量增多,分布昆明、建水、禄丰、元江、大理等地。以罐为多,少数瓶、盘、高足杯。烧造工艺进入成熟期,造型规整,内外施釉,罐、瓶内壁釉不够平整,底无釉,釉有深浅,青花黑灰和黑蓝,用笔奔放流畅,层次清晰。

青花罐缺盖居多,个别为狮狃荷叶形盖,蕉叶纹或如意纹(图5、6、7),罐的口、底径增大,腹部突出,器身矮胖,也有腹部不突出,一般高在40厘米左右,短直颈或口唇微外卷,无纹饰。肩部题材多样,缠枝莲花、花心圆形和喇叭花状,实色彩绘或勾填花瓣微露白边,细枝上大葫芦形叶,或大云肩内画松、竹、梅,或双勾大小莲瓣相间,大莲瓣上细笔双勾如意纹,或双狮绣球等。腹部主绘缠枝牡丹和缠枝覆莲,花瓣写意,花瓣之间微露一线白地,淡色细枝流畅婉转,浓色大叶用笔奔放,叶尖伸入卷草纹之上。肩腹之间配上一周卷草纹。胫部靥形莲瓣,层次清晰。禄丰黑井双狮戏球罐与“大元宣光九年”圆形墓志同出。

梅瓶和玉壶春瓶出于大理和建水(图8)。景泰《云南通志》载:“人死后,以瓷瓶盛骨而葬”。“”与“白”相通,瓶也是葬具。梅瓶呈小口短颈,宽肩往下内收,小平底,身修长,青花简朴,肩上三角形实茎蕉叶纹。玉壶春瓶呈撇口细长颈,圆腹,小圈足,瓶身线条柔和匀称。内口沿青花如意纹,外壁由实茎蕉叶纹、莲瓣或开光折枝花、水纹或卷草纹、一束莲或折枝莲花、双勾覆朵莲,组成多层次纹样布满全器。

青花盘主要出于建水窑及其附近火葬墓(图9),为敞口或菱口、折沿、浅腹、折腰、圈足。绘画粗简,仅在折沿上涂染青花料,或在盘心绘一束莲。盘心青花楷书“元”字,外圈青料宽带。内壁绘梅花数朵,内心大朵梅花。禄丰县出竹节形高足小杯,外壁以梅花装点,高足上绘莲瓣纹,内口沿回纹,杯心水纹涟漪,侧立松后。这些青花瓶、盘、高足杯的时代与青花罐相当。

四、元青花的工艺价值

云南元青花尽管烧造的时间不长,毕竟它开创了云南青花延续烧制三百余年的历史,功不可没。它在短短的时间里,经历了从粗到细,由简而繁的艺术发展过程,为明青花的浮现奠定了基础。

云南元青花是实用和技艺的结合体,也是一种古老、传统、大众的艺术。在烧造工艺上虽显得土气、笨拙、简单,但它拥有少数民族的本色:纯真、自然、原始、深沉的品质。它记录着云南各民族历史,传播着民族文化,是研究我国民族、民间陶瓷造型艺术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元青花瓷匚也


青花瓷,元代景德镇窑烧制的釉下彩瓷,古人净手之器,一件出土文物,距今已有900余年历史,完好无损,莹润光泽,不可多得。

青花瓷,仿古代青铜造型。《左传》中有“奉沃盥”的话,“沃”的意思是浇水,“盥”的意思是洗手洗脸,说明 是古代 盥洗时浇水的用具。在西周中晚期出现,前有流,后有,底部还有四足。春秋时有三足或无足,无足的 很像瓢。这件元青花“瓢”高4.3厘米,口径13.2厘米,底径8厘米。平唇,口微敛,腹部稍鼓。外口沿边和内壁近底用青料各绘卷草纹一周,内底绘折枝花朵。纹饰简洁,线条流畅,颇具民间风味。釉色白而微青,晶莹透亮。青花呈色较为浓艳,并有深色斑点。胎质细腻坚实,在口沿和底部无釉处,均见有“窑红”。窑红又称“火石红”或“枇杷红”,是元代瓷器较常见的现象,也是它的特征。

元青花,时代特征很明确。当时使用的青料有两种,进口和国产的。进口的料绘画青花色泽浓艳,釉面有黑色斑点,多用于大件青花器。国产的青花色调与进口的显然不同,不浓艳,也没黑斑点,纹饰比较简单,多用于小件器物。青花瓷,元、明时期南北各地窑场都有烧制,传世的还有青白瓷、釉里红等品种,以景德镇烧造产品最佳。然而,元青花瓷器却发现很少。像这件造型规整、纹饰鲜明、釉色透亮、完好无损的元青花瓷,十分难得,是研究元青花作品的重要实物资料。

【陶瓷文化】高安博物馆藏元青花瓷与元青花瓷鉴定


图1至正型罐延型杯简笔型碗

图2九江延六年墓出土的青花牡丹纹塔式盖罐馆藏延型高足杯

元青花的造型、烧造工艺特点元代青花瓷器中以高足杯、盖罐、梅瓶、玉壶春瓶、大盘5种造型的器物为多,此外还有觚、葫芦瓶、执壶、扁瓶、水注、小罐、小碗等。其成型、烧造工艺有如下特点:1.器型多数不是非常对称,大器用手抚之表面凹凸不平,这是由当时生产水平和生产工艺决定的。2.大罐、琢器由两节或多节分段成型后粘接,底部另接,腹部和底的接胎痕明显。高安博物馆藏云龙纹荷叶盖罐上充分体现出这种成型工艺(图4)。“数”字款梅瓶出土时脱底,能见内壁,为直观地了解梅瓶成型工艺提供了条件,其在成型上采用五段四接成型工艺,梅瓶的颈、肩、腹、胫、底分段制作后,再用胎泥粘接成型(图5)。3.瓶、罐等大型器物底部中心处常见一内凹的圆点(图6),在烧制大器时,为防止塌底,需在底部中心或稍偏处放一个用耐火土做成的圆饼或圆圈作支点,圆点就是由此形成的。兽耳盖罐、梅瓶、釉里红开光花鸟罐底部均有此特征。4.削足处理方法常见底足足端外墙斜削一刀,大器足底宽厚多为挖足,挖足有深有浅。器物圈足不十分整齐,呈弯曲状。大罐、梅瓶突出,底部多有旋痕。5.大器底无釉,多数带有粘砂痕,底部常见大小不一的釉斑,釉厚处呈鸭蛋青色。6.大件器物内壁粘接处常不修胎,但也有修胎的(图7)。7.碗类底足中心往往有乳钉状突起。8.高足杯的杯身与杯把为泥接,杯把足端的圈足厚薄不一(图8)。9.子扣套合结构的盖,采用子扣与器盖先成型后粘接工艺。“射”字款梅瓶的盖、云龙纹兽耳盖罐的盖上能清晰地看见接痕。10.器物的底部有带火石红的,也有不带火石红的。造型、工艺上的随意性体现在:1.高安博物馆藏6件梅瓶的盖,除“书”字款梅瓶的不带管柱形子扣,“数”字款梅瓶借展上海博物馆待考外,余者都为管柱形子扣套合结构(图9)。2.“礼”“乐”字款梅瓶的口沿转折处呈弧线弯曲,而典型元代梅瓶口沿转折处呈直角(图10)。3.9件高足杯的造型上或多或少都有变形,且高度不一(图11)。4.2件荷叶盖罐的高度、腹径和盖的大小、子扣的高度、盖钮的造型也不一致(图12)。仿品的特征:1.受蓝本的制约,仿品轮廓线显得生硬呆板,不及真品流畅。2.仿品的口沿和圈足过于规整生硬,如:高足杯仿品圈足足端厚薄一致,过于规整。3.仿品多数采用液化气窑烧造,有的为了在器底出现火石红的效果,在器底撒上一层谷壳灰烧制,但与真品上的火石红还是有差别的;而且仿品的粘砂集合板结,分布不自然。4.仿品有意突出某些特征,但是太强烈,看上去不自然。如有的大器为强调分段成型工艺,器物的接缝太突出,过于生硬;碗类底部的乳突过分强烈。

世界各地元青花瓷的发现与收藏


中国从距今3000多年前出现原始瓷器以来,一直以青瓷为主。景德镇青花瓷生产以后,从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青花瓷才逐渐取代青瓷在中国瓷器中处于执牛耳的地位。

距今半个世纪以来,在各个博物馆和收藏家的藏品以及世界各地遗址和中国国内窖藏、墓葬资料陆续发表后,对于元青花瓷的研究进入了一个高潮,研究主要集中在元青花的起源、所用钴料的产地、元青花瓷的类别、是否承认唐青花瓷和宋青花瓷的存在、元青花瓷的不同销售市场、元青花瓷的器型和图案内容以及元青花瓷和伊斯兰文化的相互影响等等。

世界各地的元青花收藏

完整的典型元青花瓷(即所谓的至正型元青花),应指纯净的透明釉和青花色泽鲜艳,图案花纹精细,不包括青白釉釉下青花及销售东南亚市场的那批青花色泽比较灰暗、图案较组的小罐之类和国内市场的一批小型日用器。最主要的公、私收藏大约如下:

1. 土耳其托普卡比博物馆的收藏。目前已发表了40件, 无论从数量上说或从质量上看都是全世界第一大收藏。

2. 原伊朗阿特别尔寺(现在德黑兰)的收藏, 合计达32件。这是全世界中典型元青花瓷第二大收藏。

3. 中国大陆收藏的情况:

a. 1980年江西省高安市元代窖藏出土元青花瓷19件, 现藏高安市博物馆, 这可以说是全世界典型元青花瓷的第三大收藏, 其中高达47厘米的带盖龙纹高颈罐l件、带荷叶盖龙纹罐2件以及带盖梅瓶6件, 都是元青花瓷中不多见的。

b. 1954年河北省保定市发现元青花、青花釉里红瓷和蓝釉金彩器9件,现分别藏于河北省博物馆及北京故宫博物院。

c.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北京元大都遗址陆续出土了一批青花器, 其中包括较多破残标本,现藏首都博物馆。

d. 近40年间全国各地陆续发现了不少元代窖藏和零星元青花, 其中不乏佳器, 如1985年江苏省句容市城东房家坝元代窖藏出土的一对龙纹梅瓶和一件龙纹纹饰特别大的带荷叶盖罐是比较难得的。

e. 此外, 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南京市、辽宁省、镇江、山东省、内蒙古自治区、湖南省、安徽省、江西省、广东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兰浩特市等博物馆以及安徽繁昌、江苏溧水等文物单位也有少量的出土品和传世品收藏。

4.香港葛氏天民楼收藏元青花瓷20件以上,既有典型的葵口、圆口大盘、最大直径达49厘米以上,也有带盖梅瓶、鱼藻罐、大碗、玉壶春瓶、高足杯、盖盒等等。葛氏天民楼的元青花收藏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私人元青花收藏。此外, 在香港等地私家还有一些值得重视的收藏,其中如金氏"静乐轩"的藏品等。台湾地区也有一些元青花瓷分散在各藏家、仅鸿禧美术馆己发表的元青花瓷就有50.4厘米高的高颈罐等6件。

5. 日本完整的元青花收藏主要在各公、私博物馆中, 如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出光美术馆、松冈美术馆、梅泽纪念馆、掬粹巧艺馆、MOA博物馆、户栗高颈罐、八角梅瓶、各类耀、梅瓶、玉壶春瓶及大盘、大碗等典型元青花器36件,可以说是日本的主要收藏了。

6. 英国典型元青花瓷主要集中在伦敦大英博物馆、维多利亚和埃尔拔脱美术馆、伦敦大学大卫德基金会和牛津大学阿希莫林博物馆、剑桥大学Fitzwilliam博物馆等单位。其中最著名的是大卫德基金会一对至正十-年的龙纹瓶。从数量上说, 大英博物馆发表的典型元青花有10件左右, 几乎是英国的最大收藏, 其中的带盖龙纹梅瓶、缠枝牡丹及杂宝灵兽高颈罐以及孔雀牡丹罐等都十分出色。维多利亚和埃尔拔脱美术馆的收藏虽然不及大英博物馆多, 但它的龙纹壶以及蓝釉留白飞鸟举世闻名。

至于牛津大学阿希莫林博物馆陈列的典型元青花瓷有6件之多,其高颈罐和竹石麒麟圆口大盘也是十分重要的。剑桥大学的Fitzwilliam博物馆收藏虽不多, 但它的龙纹带盖梅瓶、莲池鸳鸯大罐、缠枝莲大型器座及敞口高颈瓶,件件都是精品。

7. 美国的元青花除一些私人藏家和克利夫莱博物馆、哈佛大学萨格拉博物馆等博物馆有少数收藏外, 主要集中在波士顿美术馆、华盛顿佛利尔美术馆以及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早期以波士顿美术馆为最多,特别是戏曲故事图的大罐和梅瓶等,其中尤以《三国演义》三顾茅庐图的带盖梅瓶为著。

8. 欧洲其他国家元青花收藏的总量并不太多。如荷兰Napoli陶瓷博物馆的凤凰梅瓶十分著名。1987年11月5日至1988年2月15日在法国巴黎吉美博物馆举办了一次瓷器展,展出了国家陶瓷博物馆等单位收藏的4件元青花大盘,其中一件最大的直径达60厘米。目前欧洲最大的中国陶瓷私人收藏"玫茵堂"发表的元青花器有9件之多。

9. 菲律宾的收藏。

a. 菲律宾多年来不断有元青花发现, 但有一部分已进入国际市场。

b.在14世纪运至菲律宾的元青花瓷似乎应该是菲律宾市场所需要的东西。

c. 菲律宾庄良女士和LARRY GOTUACO、ALLISONI DIEM 3位合编的《菲律宾发现的中国和越南青花瓷》一书,发表了菲律宾发现的主要元青花瓷,其中有多棱梅瓶、庭院莲池鸳鸯大盘(48.7厘米)、荷叶盖鱼藻大罐以及多件大盘、碗、玉壶春瓶、军持、高足碗、多穆壶、瓢形壶及执壶、小罐等。但从整体发现的情况看,不见蓝地白花装饰的技法、印花与青花并用的技法、满绘和图案形的装饰。大盘中不见用如意头开光装饰。图案花纹主要是鱼藻、花卉、飞凤、走兽,但值得注意的是有庭院莲池的图案。

10. 印度尼西亚的发现和收藏。

印尼不同于非律宾,印尼是海上陶瓷之路的主要转口港,其元青花瓷除了供当地使用外,主要是转运到中东和非洲。在东爪哇,沙捞越南部、中部和Maluku的Halmahera岛等地多有元青花瓷出土,其中除了大量的非典型元青花的香料罐等小件器外,有极为精致的典型元青花瓷,如发现于Halmahera岛、现藏雅加达国家博物馆口径达46.5厘米的杂宝如意头开光大盘,发现于沙捞越南部、现为Adam Malik藏品的莲池盘和军持等。由于印尼发现的元青花瓷大部分归私人藏家,因此有相当数量流入国际市场,其中如现藏日本东京出光美术馆的双龙纹扁瓶即是从印尼流入的。此外在东爪哇曾发现-片满绘莲花及典型葫芦形莲叶大盘残片,带有阿拉伯字母,它和原伊朗阿特别尔寺以及美国哈佛大学萨格拉博物馆藏品中带有阿拉伯字的大盘相似。这说明他们都是为波斯定制的,上述日本出光美术馆所藏、发现于印尼的元青花扁瓶,也同样发现于伊朗的阿特别尔寺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更证实了印尼的转口地位。

此外,亚洲的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度等也有少量的收藏。

元青花瓷标本的重要发现

在世界范围内,元青花瓷标本的出土除了中国江西省景德镇古窑址和北京元大都遗址外,在埃及老开罗的Fustar遗址、叙利亚哈马和大片贫民窟以及红海沉船、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地都有零星出土,其中值得特别重视的是印度老德里Tughlaq宫殿遗址、中国黑水城遗址、埃及福斯坦脱遗址和印度尼西亚爪哇王都遗址等几处。为了有助于对伊斯坦布尔元青花的对比研究,下面简述上述几处出土标本的概况:

1. 印度老德里位于印度德里直辖区, Tughlaq宫殿遗址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元青花瓷标本的一次重要发现。这次发现72件标本, 其中44件青花盘、23件青花碗、5件青瓷。没有瓶、壶、罐之类的琢器,看来都是宫廷的食用器。

在装饰方法上有白地青花、蓝地留白、印花与青花相结合几种,最小盘直径24.2厘米,最大的52厘米。最大碗直径40.6厘米, 多数在26-30厘米间。

图案最多是莲池鸳鸯,此外鱼藻、束莲、多层次满绘花卉纹、杂宝纹、瓜果竹石芭蕉胖头、莲花双凤、莲池、瓜果竹石芭蕉麒麟、如意头开光花卉、庭院孔雀、如意头开光飞凤、菊花飞凤、莲花菱形开光菊及边饰杂宝纹和中东器物基本一致。

2.黑水城地处中国甘肃东部与蒙古人民共和因接壤处,是元朝统治下的一个边陲要塞。1368年明洪武后为元朝的最后国都。1380年以后废弃。科兹洛夫于1908年发现此遗址。1909年、1926年又两次前往。所获书籍、钱币、佛画、雕塑外,有瓷片2000片左右,其中有500片青花瓷,现存冬宫博物馆。其中大量是碗的碎片,有的胎较薄,直径以15-20厘米为多,盘极少,只有8个,其中一件大盘残片直径达42厘米。装饰方法只有白地青花,而没有蓝地留白的装饰。图案主要有莲池鸳鸯、莲池图、字杵、折枝花卉、如意头开光花卉、松竹梅、三爪龙纹、飞凤等,总体看与中东的器物有差异,而整个风貌接近元大都的器类,这和当时蒙古王朝居住在边陲地区的上层人士用器相适应。也有学者提示黑水城大量元青花瓷标本的发现,是否可以推断元代青花瓷远销中东除了海上陶瓷之路外,可能还有一条由北京出发经过辽宁、黑水城、撤马尔罕至大马士革的陆路通道。

3. 埃及除了出土一些完整器外, 福斯坦脱遗址出土大量的元青花标本,在装饰上有白地青花、蓝地留白和压印印花和青花并用的手法, 图案基本上是中东常见的类型。

4.20世纪70年代前后, 叙利亚的哈马和很多地方都发现了元青花标本, 同时在红海打捞的沉船上也有元青花瓷。

5.印度尼西亚出土了大量的元青花瓷标本, 特别是爪哇岛东部和沙捞越南部更甚, 其装饰有蓝地白花龙、蓝地留白、印花青花并用等手法,器型既有中东多见的大盘等,也有中东不见的小瓶、小碗、小罐和玉壶春瓶等。在图案以莲池、莲池鸳鸯、如意头开光花卉、杂宝、龙纹并有四爪龙、束莲等为多见。

我对元青花的几点看法

从前述全世界元青花瓷完整器收藏及标本出土概况,大致可以得出如下的几点看法:

1.景德镇元青花的生产存在着面向国外市场和国内市场两类不同的品种。总的来说,可能为国外市场生产的优质品早于国内市场,特别是那类中东常见而少见于国内的大盘、大碗之类的器物。玉壶春瓶、小盘、小碗、高足杯、出戟觚、执壶、盖盒、盏托等可能是主要为国内市场生产,而另一类胎质粗糙、图案简单、青花色泽灰暗的小件香料罐是专为东南亚菲律宾等地所制。梅瓶、多棱瓶、扁壶、高颈罐、鱼藻罐等这类琢器则是国外、国内市场都曾发现的。

2.在图案方面看,国外、国内市场的产品也有所不同,主要区别是中东所见大盘的多层次满绘杂宝纹不见于国内,而国内市场多见戏曲人物故事图则不见于中东及东南亚的外销品。至于花卉、瓜果竹石、莲池鸳鸯、鱼藻及走兽和龙、凤纹等是国内、外市场都见的。值得特别注意,比较精致绘制的瓜果竹石走兽图及精细的庭院莲池鸳鸯和禽鸟图也不见于国内出土。

3. 在装饰手法上,中东多见的大盘的大面积蓝地留白和白地青花并用技法在国内器物上较少见。同样印度及中东器物上多见的阳纹印花与青花并用的技法也是国内市场器物所少见的。

4.综合上述各点,元代青花瓷的高质量的器物是外销瓷,而国内市场的器物的总体质量不如外销中东的器物。

这里有一个先外、后内的过程,我过去也从现存英国伦敦大卫德基金会的一对至正十-年瓶、新安海底沉船不见元青花瓷和上海至正年间任氏墓群不见元青花出发,推断景德镇元青花瓷的出现不应该早于14世纪30年代。现在看来有必要进一步探索,即远销中东的那批高质量元青花是否可能更早。至于新安海底沉船不见元青花,那是当时高丽、日本市场还没有青花瓷的需求,在日本福井、京都、冲绳与和歌山等地出土的标本也不见中东型的实物,而国内市场则可能在至正年间才开始盛行青花瓷。

托普卡比藏元青花撷英

托普卡比所藏的元青花共40件,在器型方而主要是大盘、大豌、葫芦瓶、八棱梅瓶、高颈瓶、扁壶、鱼藻罐等大件器,不见玉壶春瓶、僧帽壶、带座梅瓶、觚炉、小盘、小碗、高足碗、盏托、执壶等小件器。

装饰手法除了白地青花外,有蓝地留白和青花相结合、阳纹印花和青花相结合。

图案既有国内出土器中少见的通体满绘如意云肩纹结合杂宝的精致纹饰,也有竹石瓜果结合走兽的图案和国内少见的庭院莲池鸳鸯和庭院孔雀、庭院双雉等图,同样有国内多见的莲池图、莲池鸳鸯图、龙纹、凤纹和鱼藻图等,但不见国内多见的戏曲人物故事图。

托普卡比元青花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有以下几件:

1.蓝地白花麒麟飞雉双凤图。菱口大盘,直径41.5厘米。这是传世最大的一件蓝地留白盘, 其麒麟飞雉双凤的图案是仅见的。北京故宫博物院、英国大英博物、英国大卫德基金会、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均有圆口蓝地留白盘,但口径都在16厘米以下,而且图案都是龙纹。

2.牡丹纹葫芦瓶, 高达70厘米,如此大型葫芦瓶是世界仅有的一件。

3.多棱葫芦瓶2件, 高度均60.5厘米, 是传世最高的。

4.龙纹高颈瓶, 高度为44.5厘米。此类高颈瓶在国内并无发现, 目前所能见到与此类似的器物只有英国剑桥大学博物馆莲池鸳鸯开光图案元青花一件。

5.多棱梅瓶,高40.5厘米。青花色泽极为鲜艳,此类多棱梅瓶以河北省保定市窖藏出土的一对带盖龙纹梅瓶为最佳。日本松冈美术馆所藏高44.5厘米, 图案布局与伊斯坦布尔藏品相似, 菲律宾发现的一件底部的纹饰已改变为类似仰莲瓣纹,显然有一种从简趋向,此外,香港佳士德拍卖行于1994年5月曾拍卖-件,目前新加坡私人亦有收藏。

6.牡丹杂宝(高40厘米)及牡丹龙纹(高39.5厘米)高颈罐2件。此类高颈罐, 中东地区及中国国内均有发现, 如江西省高安窖藏出土有牡丹杂宝云龙纹带盖兽耳高颈罐(高47厘米)。

7.大盘12件,是仅次于伊朗阿特别尔寺原藏19件, 属全世界元代大盘的第二大收藏。其中口径达45厘米以上的有10件之多。最大口径48厘米的2件。最小口径41.5厘米1件。在12件盘中, 菱口盘8件,圆口盘4件。装饰手法有纯粹的白地青花, 也有蓝地留白和阳纹印花与青花并用。

总之元代景德镇应中东伊斯兰地区的需要制作了大批出口元青花,最明显的器物是大盘和大碗,其他也有大型葫芦瓶、扁壶等,但其图案花纹并非为中东地区特定的而是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

青花瓷如何收藏?


青花瓷如何收藏?在收藏青花瓷的时候切勿随波逐流,本身青花瓷就非常的珍贵稀少,市面上出现的绝大多数都是仿造品,所以目前的青花瓷市场可谓是鱼龙混杂,就连真正的收藏高手都难辨真假。历代青花瓷的款识无论是字体还是写法甚至是风格都有着显着的特点,所以如果想要学习青花瓷的知识,就必须要掌握一些基本规律,这样才能准确地判断出瓷器的时代以及窑口。

首先我们看的是钴料,青花瓷钴料大致可以分为苏泥麻青,平等青还有石子青以及回青,收藏价值最高的是以进口的青花钴料烧制的青花瓷。因为能够用得起进口颜料基本都是当时的高级工艺师,才会有这么高的艺术价值。

其次我们主要看发色。如果说釉下的发色艳丽,不仅能看到青花还能有五色的青花瓷品种才是最珍贵的。鼎峰时期的作品应该是清康熙时的五彩青花制作的青花瓷。人们常说的青花见五色,并不是指用五种颜料来烧制,而是指的用一种青花颜料却能够烧制出五种颜色的瓷器,并且这些图案还会有深浅虚实等各种变化。

接着我们来说说艺术水平,这是一个非常关键因素。本身青花瓷就是器型优雅,层次分明的,我们只要看到图案层次分明的,就说明它的价值高了,收藏价值就不必细说了。

最后就是款识中的书法和图案,书法也是一种艺术,款识的图案对书法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所以我们可以从款识的书法来分辨出瓷器的真假甚至是估算出它的价值。

以上是由小编搜集整理的“青花瓷如何收藏?”的相关知识,更多收藏知识,请持续关注我们

元青花瓷器有怎样的收藏价值


元青花瓷器有怎样的收藏价值?近几年来古瓷收藏界的元青花瓷器热持续升温,收藏价值很高。那么,元青花瓷器有怎样的收藏价值呢?

元青花瓷器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则是它的历史价值,元青花是民族融合的产物;二则是元青花瓷器在瓷器领域的价值,它开创了从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同时也完善了瓷以记事的功能。

说它是民族融合的产物,其实是说元青花瓷器是汉族文化、蒙古族文化、伊斯兰文化的结晶。

蒙古族与古代西亚各民族在生活方式上有着许多共同之处,却与汉族相去甚远。蒙古族与古代西亚各民族的共同之处的根源,在于他们都是游牧民族的后裔。游牧生活,要蒙古族常使用可以在马上携带的器皿,这同时也导致元代早期的小型器皿多带系耳,以便于捆扎携带。器形上,扁形器皿较多。蒙古人会做白酒,他们的阿刺吉酒即蒸馏酒,酒精成分很高,易醉人,因此,蒙古人的酒器较多。

游牧民族特有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使他们对于便于携带的器皿,及金银制品具有特殊的感情。西亚诸民族在毡毯上席地而坐及饮食的方式也与蒙古族有许多不约而同之处。这些生活上的相同之处,是元青花大罐、大盘、高足杯(碗)、扁壶等器形产生的依据。

而元青花的装饰主要来源是汉文化。汉人在元朝低下的社会地位决定了元青花不会按照汉族的审美崇尚发展,但由于汉文化的强大,元青花不可避免地嫁接了诸多汉族传统文化因素。从主题纹饰上看,元青花的主题纹饰大多是中国的传统纹饰,如牡丹、束莲、龙凤、麒麟、松竹梅等。

元青花瓷器丰富多彩的造型与布满器身的纹饰,是对中国的青铜器、丝织物、绘画等传统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同时,也是对汉族、蒙古族、伊斯兰民族生活、文化的反映。元青花瓷的造型与纹饰在中国陶瓷的发展中起到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元青花瓷收藏进入误区》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元青花瓷收藏进入误区》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元青花瓷器气泡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