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古代点油灯的瓷器 > 导航 >

解读省油灯的来历

解读省油灯的来历

古代点油灯的瓷器 古代瓷器油灯 古代的瓷器的名字

2020-07-08

古代点油灯的瓷器。

形容一个人不好惹,我们会说此人“不是省油的灯”。这句俗语,十分通行,使用频率很高,大多情况下含贬意,暗指某人工于心计,不好对付,从不吃亏,贯于损人利己等等,比喻“不是省事的人”。

“省油灯”一说最初出自陆游的诗文中,《老学庵笔记》卷十记载:“宋文安公集中,有《省油灯盏》诗,今汉嘉有之,盖夹灯盏也。一端作小窍,注清冷水于其中,每夕一易之。寻常盏为火所灼而燥,故速干,此独不然,其省油几半。”意思就是,这类灯盏带有夹层,夹层内可注入冷水,盏中添油。当灯被点燃后,夹层内的冷水可以控制燃油的温度,减少蒸发,达到省油目的。

唐宋之际,省油灯就已在民间普及,以四川邛崃窑生产的最为出名,体现了实用性、艺术性、科学性的统一。早期的省油灯只有壁孔式一种,釉色有青绿色釉、酱褐色釉和酱黑色釉等,以青绿色釉为上品。油灯带夹层,通过小孔可以向夹层中注入凉水,在油池底下形成一个“冷却水套”。燃灯时,凉水能起到降低油温减少蒸发的作用,从而达到省油的目的,这一原理即便是用今天的眼光去看都是非常科学的。

编辑推荐

钧瓷片的来历


钧瓷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而著称于世,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和“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美誉。是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独有的国宝瓷器,凭借其古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复杂的配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湖光山色、云霞雾霭、人兽花鸟虫鱼等变化无穷的图形色彩和奇妙韵味,被誉为中国“五大名瓷”之首。新中国成立后,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钧瓷的恢复烧制工作开始,钧瓷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钧瓷生产工艺与水平都得到了划时代的提升,不断的作为国礼现身世界,受到了世人的关注。很多人对它的历史感生了兴趣,为了方便大家了解钧瓷,就跟着小编来随着思想回到古代把。

 图:钧瓷双系葫芦瓶

从前,也说不清是哪个朝代了,在烧钧瓷窑的地方,出了个恶霸,叫万乐。这人横行乡里,无恶不作,是地方一霸,人送外号“万恶”。窑工们都很恨他,但又拿他没办法。

有一天,万恶听说有个小窑工拾到了一个钧瓷片,是件宝物,就去找那小窑工,要强行抢占到手。

原来,小窑工拾到这个钧瓷片,能知天气阴晴变化,天气晴朗时,瓷片色变白;天阴时,瓷片色变蓝;天将下雨时,瓷片又变成红色的了。窑工们有了这个宝贝,干活可方便了。因为用手拉成的湿坯子,每天都要从作坊里端到外面的坯架上去晒,天晴的话,晚上也得晾晾,靠风把坯吹干,不然第二天就无法接着干活。若遇阴天,院里有坯,天滴两星儿就得赶紧收坯。雨下大以前,必须把坯收完,要收不完,雨水就会把坯全部淋坏,活算白干。到了夏天,天说下就下,可苦了众密工们。白天还好说,到了晚上觉也不敢睡,都囫囵衣躺在床上,眼似睁不敢闭,心提到嗓子眼儿,耳朵还得留着神听。听见几滴雨响,赶紧就得起来收坯,经常是刚躺下就得起来。

自从有了这个钧瓷片,窑工们知道晚上该下雨不该下雨,睡觉都敢脱衣裳了,眼也闭上了,心也放到肚里了,耳朵也不那么留神去听了,睡觉也安稳了。

这一天,小窑工正在屋里看钧瓷片变色没有,万恶突然闯了进来,冷不防一下子把钧瓷片夺了过去。小窑工一看是万恶,敢怒不敢言。万恶说:“听说这钧瓷片是个宝贝,大爷我拿去玩几天。”说完,不等小窑工开口,就耀武扬威地走了。

等万恶一走,小窑工就哭开了。大伙儿知道后,都气炸了肺,但又没办法,要知道万恶这家伙是谁也惹不起的人物啊!大伙儿只有气往肚里咽,背地里把万恶骂了个“万死”。

万恶回到家里,急着看那钧瓷片,看着看着,那钧瓷片突然放射出耀眼的青光,一下子把万恶的眼睛给照瞎了。万恶这个疼啊,大叫一声,捂着眼倒在地上,钧瓷片也被摔得稀碎。万恶的眼睛疼得厉害,像无数银针扎着一样,没过多久,就给疼死了。

窑工们听说了这事,都拍手称快,说老天有眼,这是报应。一个小小的钧瓷片为民除了一大害。真是无巧不成书,就在万恶死后的第二天,小窑工在去窑场的路上,又捡到了一个钧瓷片,这个钧瓷片与原来的那个一模一样,也能变色,也能知天气阴晴。大伙儿别提多高兴啦!万恶也死了,这地方也平安了。从此窑工们过着自自在在的舒坦日子。据说,这种会变色的钧瓷片,只有钧官窑遗址有,所以现在还有好多人经常去那里寻找呢!

鼓钉洗的来历


相传宋徽宗赵佶,通音律好歌舞,喜欢画画儿,字却特别差,他每次歌舞和画画儿以后,总爱临池弄墨,最让他伤脑筋的是字始终没有长进。

有一次,徽宗演乐赏舞,宫里新选进来几个漂亮的舞女,所以身心很投人,自己亲自去鼓。妙龄少女长袖翻飞,玉足轻勾,舞姿美丽极了。徽宗不知不觉饮酒饮醉了,最后被内侍扶到寝宫。睡下不久,他突然起身,大呼展纸备砚。内侍听到传召,忙备齐一切。徽宗衣衫不整,龙飞凤舞一般写起字来,并且笔在纸上运走,有鼓声隐隐作响,节奏感很强。写罢,好像什么也没发生一样,徽宗倒床又睡。内侍很累,也不在意,就找地方打盹去了。

第二天早朝归来,徽宗突然发现案上有一幅好字。字体飘逸,起笔如长袖飞舞,落笔如玉足轻勾,秀丽极了。于是忙召内侍,问字的来历。内侍很纳闷,对皇帝说了昨晚发生之事。徽宗忙命内侍再备纸砚,可他写出的字还不如从前,气得折了笔砸了砚。

后来,徽宗有天晚上做了一梦,梦到自己手持大笔,在钧瓷洗里一蘸,又在一面大鼓上一青,在鼓面上挥笔疾书,顿时鼓面上出现清雅秀丽,刚劲洒脱的字体。这鼓和上次喝醉时所击的鼓不同,这鼓下面用三只如意支撑,鼓面大,没有鼓腰,形状像是拦腰锯开的半截鼓。

徽宗醒来后把这梦说给众臣,大晟府提举周邦彦,精通音律,很得徽宗的喜爱。他为徽宗圆梦说:“皇上梦中用的笔洗是钧瓷宝洗,鼓上膏笔。这正是取鼓中的灵气,收音乐中的韵律,融在洗中。那鼓如意相托,定能心想事成。只要让阳翟(今禹州)烧制这样的器物,皇上用了,定能写出漂亮的字体来。”徽宗听了大喜,忙命阳翟官员监造这样的笔洗。

监窑官领旨,让阳翟官窑最拔尖的窑匠赶制。窑工们费尽心血,终于烧制出一件精美的笔洗:下面三只如意足、上下沿儿各有一圈鼓钉,洗里不添水,看着总是水汪汪的。

这钧瓷笔洗送到宫里,徽宗用时,膏笔不用添水,并且每次用都能听到轻轻的鼓声,写出的字自成一体(就是后来的“瘦金体”)。徽宗随即下旨定鼓钉洗为国宝,并御书“钧官窑鼓钉神洗”几个大字。这就是现在鼓钉洗的来历。

哥窑的来历是什么?


相传为南宋时章氏兄弟所创,分别为“哥窑”及“弟窑”(弟窑又称龙泉窑)。 宋代龙泉县,有一位很出名的制瓷艺人,姓章,名村根,他便是传说中的章生一、章生二的父亲。章村根的擅长制青瓷而闻名遐迩,生一、生二兄弟俩自小随父学艺,老大章生一厚道、肯学、吃苦,深得其父真传,章生二亦有绝技在身。章村根去世后,兄弟分家,各开窑厂。老大章生一所开的窑厂即为哥窑,老二章生二所开的窑厂即为弟窑。

兄弟俩都烧造青瓷,都各有成就。哥哥的烧造技术比弟弟高明,招致弟弟的嫉恨。为破坏哥哥的声誉,弟弟就偷偷地在哥哥配好的釉料中添加了许多草木灰,而哥哥全无察觉。烧好后开窑一看,瓷器釉全裂开了,裂得很有趣味,有的像冰裂纹,有的像鱼仔纹,还有的像蟹爪纹。心地善良的哥哥见此情景惊呆了,怎么办呢芽只好拿到市场去处理,没想到一到市场,人们对这种带有裂纹的青釉瓷产生极大兴趣,一抢而空,于是哥窑便由此而闻名天下。而弟弟仍烧造青釉瓷器,质量总是略逊于哥哥一筹,人们称其为弟窑。然而,现在虽有流传下来的哥窑产品,但哥窑窑址却至今未能确定,成了一个谜。

克拉克瓷的来历


公元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海上捕获一艘葡萄牙商船—“克拉克号”,船上装有大量来自中国的青花瓷器,因不明瓷器产地,欧洲人把这种瓷器命名为“克拉克瓷”。80年代中期,阿姆斯特丹举行题为“晚到了400年的中国瓷器来了”的大型拍卖会,拍卖品均是从16世纪至17世纪沉船中打捞出来的中国瓷器,其中不乏被称为“克拉克瓷”的青花瓷器。

近年来沉没于1600年的菲律宾“圣迭戈号”,1613年葬身于非洲西部圣赫勒拿岛海域的“白狮号”,埃及的福斯塔遗址、日本的关西地区等均相继发现大量的“克拉克瓷”。令人费解的是,这种盛产于中国的瓷器在国内却罕见收藏。考古界根据其工艺、风格、纹饰特点,曾经推测它是明清景德镇或武昌所产的青花瓷。

克拉克瓷

历史渊源

自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至崇祯六年(1633年),共有13位江西籍人士主政平和。时值月港海上贸易十分繁荣,瓷器又是对外出口的大宗商品,为造福百姓,获取厚利,这些到任的知县赋予瓷业优惠的税收政策,加以扶持,组织民间生产烧制参与市场竞争。从平和采集到的瓷器标本看,尽管其胎釉有别于其它窑口,但其模印或刻划技法、构图与景德镇窑产品如出一辙,这也是其有时被混淆为景德镇瓷的原因。

当时西欧资本主义发展处于原始资本积累阶段,西方对中国瓷器的需求日益增加。据史料记载,仅荷兰东印度公司就在17世纪的80年间从中国运出1600万件。这样大量的瓷器,等级不一,而且仅靠处于困境中的景德镇窑是难以承受的。西方东印度公司的经营者们一方面寄希望于具有一定实力的地方民窑,当然更希望在口岸附近开辟窑场就地生产,以减少运输之苦和搬运过程中的大量损坏。也就在此时,明万历(1573—1620)年中,景德镇制瓷业出现原料危机。窑工反对陶监的斗争发展为火烧御窑厂的暴力斗争,加之明末清初朝代更替中出现的政治动乱,造成景德镇外销瓷生产的减产甚至停歇。东印度公司的经营者们手持景德镇瓷器样品和西方人喜爱的图样四处寻找供货方。于是,福建沿海民窑就成为大量制作景德镇瓷器替代品的生产基地,平和南胜、五寨等地的民窑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发展壮大。据文献记载:1621至1632年间,荷兰东印度公司曾三次在漳州收购瓷器,数量动辄上万,同时,日本人也从漳州购买瓷器,其中不乏数目可观的的南胜、五寨窑产品,考古资料已经证明。

到了清初,清政府实行“海禁”,月港衰落了,平和制瓷业也因销路受阻而颓废,“克拉克瓷”随之在海内外基本销声匿迹,带给后人一连串遥远而美丽的遐想。

红色官窑毛瓷最初的来历


红色官窑烧制的毛泽东用瓷(16张)“红色官窑”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府直接投资,它的发展是国家根据国民经济计划的需要而迅速发展壮大起来的。由于国家公有制为企业的根本制度,企业生产完全按照国家下达 的计划进行,企业的职工无需为产品的销路、生产和扩建资金的来源操心,一门心思用于生产和技术革新,厂与厂之间,不同技术之间开展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以景德镇建国瓷厂、景德镇艺术瓷厂、人民瓷厂、红旗瓷厂、雕塑瓷厂、湖南群力瓷厂、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等单位,先后为中央国家机关生产过一定的生活用瓷、陈设瓷及礼品瓷,这些单位也堪称当代的“红色官窑”。“红色官窑”的发展和壮大,经过了“抗美援朝”、“三反五反”、“三面红旗”、“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以及以后的改革开放的不同历史时期。在各种特定的历史时期,“红色官窑”产品无不打上历史的烙印。特别是“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的文化大革命”中,“政治第一”,“一切服从、服务于大众”成为这一特定 历史时期的生产指导思想和方针。尽管“文革”中为不计成本、只求精品的“红色官窑”,在制作了大量印有毛主席语录、最高指示、“文革”专用宣传口号的生活 用瓷外,也生产了一种特殊历史背景下的精美艺术瓷一一一政治艺术瓷。景德镇雕塑瓷厂生产的“收租院组雕”、“样板戏组雕”,景德镇艺术瓷厂创作的大量画工优美、紧跟形式的瓷板画和瓷瓶,如“红灯记”系列画瓶、“收租院”系列画瓶。当时以“吴康”、“章鉴”、“章文超”、“赵惠民”等著名美工画师,绘制了大量的“礼品瓷”、“国家机关陈设瓷”,均为政治艺术瓷精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