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怎么鉴别瓷器的年代 > 导航 >

凝固烽火年代的抗战瓷器

凝固烽火年代的抗战瓷器

怎么鉴别瓷器的年代 怎样鉴别瓷器的年代 如何鉴别瓷器的年代

2020-02-12

怎么鉴别瓷器的年代。

一级文物——陪都防空瓷水壶

蒋介石、宋美龄像瓷盘

“铁血救国 抗战到底”盘

2005年8月15日,建川博物馆聚落在四川大邑县安仁镇开放,其抗战主题的正面战场馆、不屈战俘馆、川军抗战馆等均填补了国内抗战博物馆的空白。在建川博物馆庞大的抗战文物系列收藏中,瓷器收藏颇为壮观——这也是抗战瓷器最大的收藏地。

在抗战系列之中流砥柱馆中,有一方珍贵的瓷砚。瓷砚正面绘山水,山谷间小桥流水,青松凉亭。在这一派和平宁静的景色中,题写的不是风花雪月,而是慷慨激昂的歌词:“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这是那个年代中华儿女的一致心声。从落款看,瓷砚是为了纪念“九一八”事变七周年烧制的。

1937年7月17日,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兼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在庐山发表《对卢沟桥事件之严正声明》:“政府对于芦沟桥事件,已确定始终一贯的方针和立场,且必以全力固守这个立场,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准备应战,而决不求战。我们知道全国应战以后之局势,就只有牺牲到底,无丝毫侥幸求免之理。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当时,每位与会将领获赠一把清代瓷壶。国民革命军第36师师长宋希濂将军(1907-1993年)的瓷壶,底款为“大清光绪年制”,壶身有“庐山受训纪念,二十六年七月”字样,落款处有刮除痕迹。宋希濂将军的外侄冷豫民先生在捐赠时介绍,刮掉的字为“蒋中正赠”。刮掉这四个字实属情非得已,否则此壶无法保存至今。如今,这把历经晚清、抗战、“文革”的瓷壶静静地在建川博物馆抗战系列之“正面战场馆”中讲述那段热血沸腾的历史。

历时3个月的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中国军队精锐尽出,投入75个师和9个旅计75余万人,日军投入9个师团和2个旅团约30余万人。是役以中国军队失败告终,但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想,并从上海等地转移了大批工厂、机器及战略物资,尤为重要的是迫使日军调整战略部署,进攻轴线由自北向南转为自东向西,并削弱了日军攻势,并最终在中国地理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地带形成长期对峙,使日本陷于全面被动。川军也参加了这场血战。第21军146师师长刘雨亭率军一度从日军手中夺回泗安。为表彰此功,21军军需官郭叔皋特制一套瓷盘赠刘雨亭将军。盘中绘一条五爪火龙,象征抗日军人的军威,并亲笔题字“雨亭师长泗安胜倭纪念”。刘雨亭将军还有一组五件套瓷器,都有相同款识:“珠江瓷业誉满环球,余长一四六师经理,转战江浙皖赣者四年。辛巳秋奉调驻浮爱,制此以作纪念。止开题于长江军次,文侯敬绘。”

在正面战场馆的抗战空军展厅,有见证空军将士喋血长空的物证,也有反映那段历史的陶瓷杯、碗、罐等。这些寻常之物,从民间的视角记录着抗战中国空军的豪情和悲情。抗战时期,美军、日军装备的制式铝制、铁制水壶是中国军队所不敢奢望的。1941年6月,重庆“陪都空袭服务总队”发给防校高射班士兵曾维学的是一只有“防空水壶”字样的陶瓷水壶。而以破釜沉舟的“沉船”战法阻隔日本海军溯长江而上的中国海军也没有被人们忘记。

在那个“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的年代,各式各样抒发中华民族抗争热情的瓷器数不胜数。虽然绝大多数在后来的风风雨雨中香消玉殒,但是人们还是能在建川博物馆抗战系列馆中不经意地遇见。“精忠报国”彩瓷墨盒,上书“精忠报国伯弗表叔清玩一九三八年侄刘崧生制赠于彭县国防建设区”。1938年是川军出川抗日的年代,刘崧生以这样一件墨盒送给或许是身为军人的表叔,希望他像岳飞那样精忠报国。“民国二十七年四月”在景德镇烧制的整套题写“铁血救国,抗战到底”的瓷器,湛,彰显出其主人直面抗战的豪情。题写“忠勇为爱国之本、孝顺为齐家之本、仁爱为接物之本、信义为立业之本……”、“新生活 整齐清洁 简单朴素”的瓷壶、瓷杯,表现出当年直面强敌时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抗战必胜”的双手柄瓷壶和“渴饮倭奴血”的酒杯,更是道出了国人抗战必胜的信心。

而一件美国上世纪40年代初生产的瓷盘部分地注解了那个特殊年代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瓷盘绘蒋介石、宋美龄夫妇画像。蒋介石一身戎装,宋美龄身着旗袍,背后是蒋介石老家浙江奉化溪口、宋美龄母校美国威尔斯利学院的风光。瓷盘背面题有英文,其中说到中国人民对侵略者的不断抗争赢得了世界的尊重,盟国非常有幸能够联合到这样一个坚定的盟友。

如今,距离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已隔66个春秋了,而一件件主题鲜明的抗战瓷器,凝固了那个年代的不同瞬间,穿越时空,默默警示后人:珍爱和平,捍卫和平。

taoci52.com编辑推荐

景德镇的“抗战瓷” 全民抗战的时代记忆


瓷器本是生活物,与生活息息相关,又紧紧贴近时代,表达制作者的情趣和志向。无论是山水花鸟还是人物故事题材都是如此,既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又有独特的个人风格表达,尤其在近现代瓷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像“洪宪瓷”、“文革瓷”都是如此。另外,还有民国时期的“抗战瓷”。

抗战瓷,是抗战期间的瓷呢,还是以抗战为题材的瓷呢?广义的抗战瓷应该两者都涵盖,而狭义的抗战瓷,则是指民国期间出产的以抗战为题材的瓷器。抗战瓷上经常会出现一些抗战口号,比如“抗战到底”、“抗战必胜”、“誓雪国耻”、“国家至上”和“民族至上”等,至今读来,仍旧让人热血沸腾。

抗战瓷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独特标志之一,反映了当时国人的抗战热情,也反映了全民皆兵、保家卫国的战斗情怀。抗战瓷是制瓷界对抗日的“振臂一呼”,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进行抗战。所以,抗战瓷是时代的记忆,是全民抗战的有力见证。

笔者曾收藏有一套抗战瓷,茶壶四只,香炉一只,碗一只,虽然没有抗战口号,但图案为当时的常见题材“打飞机”。当时,我国的空军力量十分薄弱,经常眼睁睁看着日本的飞机在头顶肆虐,忍受着他们的空中袭击。后来,偶然出现了用步枪把低空飞行的日本军机打落的案例,各种“打飞机”的故事便层出不穷,而针对“步枪打飞机”的研究也接连出现。所以,“打飞机”的故事在当时是比较常见的,而在瓷上做以描绘刻画,也顺理成章,它反映了时人的美好愿望,看着一架架日本军机从茶杯上跌落,老百姓打心眼里痛快,也算是出了口恶气。

时至今日,抗战瓷已经成为历史的见证,见证着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见证着中华民族抵抗外侮的顽强斗志。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抗战瓷不仅具有收藏价值,更重要的,是爱国教育意义,它让世世代代的中国人,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时刻不忘保家卫国的情怀以及与侵略作斗争的精神。

鉴定古瓷器年代的方法


古陶瓷鉴定是一非常复杂而又综合的技术,要掌握它,需要下一番功夫。有能力的鉴定师都要对中国几千年各地陶瓷的生产了如指掌,才能从胎质、釉色、造型、纹饰、款式甚至重量等方面作出准确的判断。而对初学者来说,可以通过掌握一些鉴定古瓷器年代的方法,继而循序渐进地来掌握诀窍。

简单地说,就是要根据各期陶瓷胎质、釉色的特点来判断。

一般来说,从胎质、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窑口。例如,距今25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的青釉瓷器,又称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级阶段,其胎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质坚硬,瓷化程度较高;其釉色青,釉层较薄,厚薄不均。这是因为当时采用沥釉方法进行施釉的缘故。

五代时的釉色为天青色。据传说,五代后周柴世宗指雨过天晴的天空,对向他请示御用瓷釉色的官员说:"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所以,五代的瓷釉便被钦定为天青色。这种釉釉色莹润,施釉较薄,青中闪着淡淡的蓝色。

宋代龙泉窑的梅子青釉。这是宋代龙泉的最佳色,是青釉中的代表作。其色可与高级翡翠媲美。釉层较厚,釉面光亮,玻化程度高,釉面不开纹片,质莹如玉,其色近似梅树中生长着的"梅子"。

明代永乐、宣德、清代康熙的江西瓷器的胎釉各具特色。永乐时期白釉最负盛名,釉质肥厚,润如堆脂,纯白似玉,釉面光净晶莹;胎色纯白,胎质细腻,并且有厚薄不均现象。如在强光下透视可以看到胎釉呈一种粉红、肉红或虾红色的倾向。这一特征,是其它瓷器中所没有的。

明代宣德年间,与明永乐年间时间虽近,但瓷胎釉色却迥然不同。同一器皿,永乐胎厚,宣德胎薄。宣德时大件琢器底部多无釉,露胎处常有红色点,俗称"火石红斑",还有铁锈斑点。清康熙、雍正时的仿宣德瓷器则无此特征。

清代康熙时瓷器的胎釉,胎色细白,胎质纯净,细腻坚硬,与各朝代的同一器皿相比,它的胎体最重。此外,这一时期的同一件器,往往施两种白釉,器内、口缘、器外底施粉白釉,其釉较稀薄,往往见有小缩釉现象;底部还现有坯胎中旋纹痕迹。器身施亮青釉,其釉莹润光亮,胎釉结合极坚密。一件器皿施两种釉,是清代康熙年间生产的瓷器的最大特点。

此外,近年来,利用科学仪器检测技术来鉴别古陶瓷的年代也成为了一种常用的重要手段。

古瓷的底足很关键

根据鉴定专家的经验,要鉴定古瓷的真伪,底足是很关键的。底足是古瓷所含信息量最大的地方。透过底足,可以见其胎、其釉,可以见其胎釉结合情况、烧造工艺、老化程度等。那么,如何从底足鉴定古瓷真伪呢?首先也是要掌握各个朝代瓷器的特征,如足的形状,胎的质量等,还可从以下几方面鉴定古瓷真伪。

首先,底足是否有粘沙现象。明代以前的器物多有不同程度的粘沙现象,明清瓷器足内积釉处也有粘沙,而仿品却很少有粘沙。虽然仿品也有少数粘沙,但不像真品那样显得老化干燥。因仿品的烧造工艺高于古时,釉也施得不是那么厚,不会造成积釉,使之极少有粘沙。

其次,看底足露胎之处胎骨磨损情况。一般来说,仿品的磨损比较平滑,没有真品那么自然。真品的露胎处显得比较干燥,而仿品显得细腻。

然后,看底足露胎之处的火石红。各个时期瓷器的火石红不同,或多或少或无。如明代民窑瓷底足处火石红特别浓郁,而其仿品的火石红就完全不同,有的是用浆釉涂抹的,显得轻浮不定,有的颜色偏黄。

最后,看底足的垫烧痕迹。明以前的瓷器时常可以清晰地看到垫烧痕迹,只不过各窑有各窑的垫烧方法。如汝窑有芝麻钉支烧,哥窑有"跌足"等。

看各时期底足的特别之处,主要是观察各个时期瓷器底足露胎处的痕迹。如南宋瓷器有旋纹;元代多有旋坯痕并有鸡心点;明代则多有放射状的跳刀痕,旋坯痕较少;清代官窑瓷几乎看不到什么痕迹。

从古瓷的底足来判断的方法比较专业,适用于已经积累了一定经验的收藏爱好者。

哪个年代的瓷器价值高


瓷器一直以来深受着藏家的青睐,中国瓷器品种众多,几乎每一个年代的瓷器都有自己的特色。许多新藏家往往看着这些玲琅满目的瓷器,不知如何评估其价格。哪个年代的瓷器价值最高呢?近些年,宋朝的瓷器和“清三代”瓷器在海内外各大拍卖会上屡屡创下天价记录,比如一件北宋的汝窑天青釉瓷器,曾以3400万新元(2.08亿港币)的天价成交,可见宋朝瓷器的珍贵程度。因为历史的进步,清朝的青花瓷在收藏界也格外引人瞩目,这时期的彩绘瓷也有极高的定价,而且,“瓷器要玩清三代”一直是收藏界的流行语,清朝乾隆时期的一件珐琅彩就有过1.2亿元的成交记录,价格与宋朝瓷器不相上下。

宋朝的制瓷业在我国历史中拥有着辉煌的一页,这一时期的瓷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创造了一个高峰。宋朝的瓷器发展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审美:瓷型古朴,纹饰简洁、釉色纯粹,具有一种超前的简约之美;放到现代来看,竟与一些最求极简风格的艺术品相吻合。在我国古代,曾出现过把瓷器当作陪葬品的习俗。

不过,宋朝时期这种情况几乎没有,所以导致宋朝出土的瓷器寥寥无几,存世量相对来说也就更少一些。而且,就制瓷的制作难度而言,宋朝的技术难度要高于明清瓷器。所以,即使现在的宋朝瓷器非常名贵,在瓷器收藏界有着非常高的地位。但是由宋朝时瓷器得到大规模生产,是常见的器物,所以除了官窑烧制的瓷器之外,多数瓷器并没有得到重视,也增加了其传世量少的局面,价格也就跟着更加昂贵了。

清朝的瓷器,我们可将其称为中国制瓷业“最好的年代“,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中国烧制瓷器的技术,通过前朝的不断积累,到了清朝已经算是“集大成”的阶段,清朝瓷器吸收了前朝的所有精华,通过前朝留下的精神技艺,将其升华,使得瓷器的品质更上一层楼,技艺也更加精湛。我们所说的“清三代”瓷器一般指的是康熙、乾隆、雍正三个时期烧制的瓷器。这三位皇帝分别以大度、精细、潇洒著称。

不知是不是巧合,三位皇帝的这些特质不止体现在其治理朝政的风格上,也深深影响着瓷器的制作风格。清三代官窑瓷器或古拙、或华贵、或雅致,风格迥异之中又透着承上启下的一脉相承之风。历史上的清朝瓷器也曾出现过高峰,且千姿百态种类别繁多。它们整体轻盈俊美,制作手艺非常考究;精细华丽,不惜工本。清朝瓷器还有一个特别之处,除了技术成熟,质量上层之外,这一时期的瓷器对色彩的运用达到了极高的水平,雍容华贵之分被收藏爱好者们所接受。

如何从瓷器的釉面鉴定瓷器的年代


瓷器是由原始瓷发展而来的,商朝的原始瓷到东汉,才完成了由原始瓷向瓷器的过渡,原始瓷釉层薄,常凝聚成芝麻点状。早期以青、青黄、青绿、黄绿、绿褐、或茶叶末等釉色为主,但釉色质量一直在不断改进与优化。

白釉是从北朝才出现,真正烧制成功却在隋代;红釉在古瓷中较少见,一般被认为烧制较晚,但其实唐代越窑、耀州窑已有偶然窑变的棕红器物。唐代至宋代的古瓷中有许多土黄釉色的器物,可能与古代方位和五行学说有关。中为土或黄,代表神权、中央、集权,所以在封建集团特别崇尚这种色调。

以上关于古瓷器釉面这种现象,反映了不同时期瓷器釉面是存在差异的,可能是颜色、釉层厚度、形状以及宗教色彩等等。那么按照此理论来说,既然不同朝代瓷器釉面有所差异,那我们应该可以通过瓷器的釉面来鉴定瓷器的年代。

但实际上,通过瓷器釉面来鉴定年代一直都是古瓷鉴定的一个难题。因为瓷器的保存、使用、流通、环境完全不同,导致了瓷器釉面的“老化”程度也完全不同,如出土的与出水的瓷器虽同属一个年代,但它们的釉面风化和被水腐蚀的程度是不同的。

因此,用瓷器釉面来准确鉴定瓷器的年代是很难的,至少用肉眼是无法判断的。但是,借助现代高科技,可以做粗略的鉴定,常见的方法有“热释光”、“元素鉴定法”。

本文简单介绍热释光鉴定法,它有叫有损鉴定。陶瓷胎中含有的不同矿物(石英、长石和方解石),其中石英含量最大,具有最强的热释光效应。热释光方法是通过测量所累积的辐射能得出矿物古剂量,古剂量除以年剂量可以得出该器件烧制后距离现在的时间,从而达到断代鉴定的目的。

另外,还有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通过高倍放大镜、专用陶瓷鉴定显微镜,也可以有效的观察瓷器釉面,准确率也非常高。因为做旧只能做在外表而无法做到釉面里,所以通过自然老化痕、老化纹的层次感也可以辨别。

年代久远的釉面质变收缩会形成萎缩纹(即皱皮现象),如老人的面纹。萎缩纹在适度的光照下晃动易见,放大十倍左右效果最佳。唐至五代时期器物的萎缩纹相对明显,宋代以后已呈递减之势,但在宋元以后的器物上很少明显看到此纹,乾隆瓷器的釉面大多有橘皮纹。

看瓷器山水纹,断瓷器年代!


山水是古代文人雅士的一种心里安慰,往往是怀才不遇了,对世道看不惯了,就隐居山水之间,过世外桃源生活。山水是古人追求的一种意境,山水画在瓷器上已经有很久远的历史,湖南省文物考古所收藏的一件长沙窑青釉山水纹罐,算是开了在瓷器上画山水的先河。宋代五大名窑不见山水纹,可是宋磁州窑瓷枕多有山水纹。

元代瓷器上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山水,有些人物故事图片只是画一点山水纹作为衬托,如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就有山水辅助纹饰。这种瓷器上山水纹作为辅助纹饰的画法一直延续到明末。从明天启、崇祯时期就一改嘉靖、万历时期瓷器纹饰的繁缛杂乱,变得舒朗雅致,山水纹饰在瓷器上开始流行。清初顺治、康熙时期更是把瓷器上画山水纹饰推向了高峰。那么明末清初瓷器山水纹是什么样的呢?

第一,瓷器上的山水纹饰产生的背景。瓷器上的山水纹饰是明末清初比较流行的比较有特色的纹饰。瓷山水纹饰在明末清初时期的官窑瓷器上并不占主流,无论什么事,一般官方都要慢一点。但是在民窑瓷器上山水纹饰早已盛行,康熙时期的山水纹饰瓷器在外销瓷中也占了非常大的比重,在瓷器上表现水墨丹青的效果,中国味很浓,外国人很喜欢。更有趣的是民窑瓷器的这种山水风也影响到了官窑,渐渐打破程式化的图案。明末清初瓷器上的山水纹饰盛行和晚明时期板画的兴起有密切的关系,天启年间是板画的黄金时期,《顾氏画谱》、《唐诗画谱》、《诗余画谱》等是其代表作。这些画谱对明末清初时期瓷器上的山水纹饰影响极大。在康熙时期还编撰的《芥子园画传》,作为在瓷器上画山水纹饰的基础。

第二,明末清初瓷器上的山水纹饰画法。在清康熙时期需要特别提出的是斧劈皴和披麻皴,斧劈皴是唐人李思训所创之发,是一种偏锋直笔皴法,落笔轻,起笔重,清晰简洁,形势雄壮、磅礴,墨气混厚。犹如刀砍斧劈,故称之为斧劈皴。披麻皴由五代董源所创,其笔法如同乱麻披散,而又错落交搭,以写代染,故称之为披麻皴。这是两种画山水纹饰的方法。就是在青花、五彩等瓷器上用画瓷器纹饰的方法来模仿中国画的效果,清康熙早期的瓷器多用斧劈皴,康熙晚期瓷器山水多用披麻皴。斧劈皴和披麻皴的方法在清康熙以后就迅速衰退,这种山水纹样在雍正以后几乎没有。光绪时期仿康熙瓷器盛行,在瓷器又看到了山水纹饰,但是山水纹饰的艺术效果和康熙时期瓷器上的山水艺术效果相差极大。

第三,关于山水的一点感想。其实山水是简单的山水,可是在人的心中就不一样了,因为人的心情会影响到山水意境,周围的环境又会影响到人的心情。所以每个朝代瓷器上的山水纹饰是不一样的,直接反应当时的社会心态,康熙时期瓷器上的山水纹饰大刀阔斧。雍正瓷器上的山水纹饰处处都透着风雅,远山近景,层层分明,山高水长,水波荡漾。乾隆时期瓷器上的山水虽然气象万千,但缺少风韵。这种感觉都是社会的心态造成的,魏晋时期躲避乱世,归隐山水。宋代时期享受山水而又不是山水给人们带来的一种山水以外的感受等等。

粉青釉瓷器年代鉴别


在中国的瓷器中,青釉属于最早的颜色釉,而粉青釉是属于青釉中的一种,表现最为典雅的釉色。粉青釉初次创烧是在南宋时期的龙泉窑,属于一种石灰碱釉,以铁的氧化物为主要显色剂,含铁量一般介于1%到3%。

粉青釉是生胎挂釉,釉层较厚,釉面光泽柔和,釉色青绿淡雅,器物的釉色能在适当的温度以及还原气氛之下,达到淡雅柔和的玉质感,是青釉中较为出彩的色调之一。

清代的景德镇继承了龙泉青瓷的优良传统,烧制出了各种类型的粉青釉瓷器。雍正时呈色均匀、烧制技艺稳定;乾隆时烧制技术趋于成熟,颜色控制娴熟,制作出了各式各样优良的粉青釉质瓷器。这些瓷器出了含铁外,还含有微量的钴元素,呈现浅湖绿透微蓝的色彩,素雅匀净,闲有情趣。

在清雍正时期,粉青釉的发展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突破。在青釉分支下的豆青、冬青、粉青这三种釉色中,它是最为雅致美观的。色调匀净,苍翠欲滴,烧制水平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出现了诸多名贵的瓷器。当然,瓷器越珍贵越容易出现以假乱真的现象,所以我们要能够充分认识粉青釉并且鉴定粉青釉。

首先,粉青釉在色泽方面,是介于粉青色与天青色的过渡色泽之间。光线较足时,粉青釉会呈现如玉般的油脂感和润泽感,并在油脂感中呈现淡淡的天青色;光线较弱时,粉青釉会呈现如雨后般的天青色,并且略带淡淡的玉润光泽,如此的呈色十分自然。

其次,由于粉青釉里的粉青含有大量的未熔石英颗粒,由此在釉面上会呈现出与普通玻璃釉完全不同的效果。粉青釉含有钴元素时略微显示蓝色,所以粉青釉一定是要带有乳浊性的青釉类型;同时,在青釉里面还有一种粉粉的视觉感受,给人感觉瓷器柔和淡雅的玉质之感十分强烈。所以,在鉴定时,这种乳浊感非常重要。

最后,需要知道的事,雍正时期的粉青釉瓷是模仿明代永乐年间的同类釉色品种而制,和永乐时期的粉青釉瓷相比,雍正时期的粉青釉釉层更加纯润厚实。所以在选取不同时代的粉青釉瓷器时,需要格外仔细。

怎样辨别珊瑚红釉瓷器年代


珊瑚红釉是清代初期成功首创的一种低温铁红釉,釉色红中透黄,类似红珊瑚之色。珊瑚红釉基本需要上两道釉,即先用高温炉将其烧成白釉器,然后再上一层珊瑚红釉,入低温炉烧制而成,制作工艺复杂。

明代以前,有各类红釉瓷器,如宝石红、祭红、积红、霁红、醉红、大红、鸡血红、牛血红等等,数不胜数。但是只要看到瓷器名为珊瑚红釉的,那产出的年代一定是清代以及清代以后。

清代自康熙王朝开始,除了生产单色的珊瑚红釉器物以外,还将珊瑚红作地色,在其上用金彩、五彩、粉彩等直接描绘或者做成开光以后再用用粉彩、五彩等描绘,如此一来,整个作品显得十分绚丽多姿、美不胜收。

清代从康熙时期开始,珊瑚红釉才开始多见,原先创烧的郎红釉、豇豆红釉渐渐替换成了珊瑚红釉、祭红釉、胭脂红釉,多为瓶、罐类。

雍正时期的珊瑚红釉器常见有瓶、炉、盆、洗、碗、盘、杯等。该时期红釉器的胎体轻薄匀称,珊瑚红釉器物的釉面细润匀净,呈色统一,色泽娇艳。和康熙同类器物相比,雍正朝的釉层较薄,釉面有微小颗粒,珊瑚红釉呈现红多黄少,釉色红中微闪黄色,更显娇嫩。

乾隆时期的珊瑚红釉则非常光洁,与白釉紧密结合,不易磨损脱落。据说,该时期制成的“珊瑚红釉开光粉彩山水图碗”堪称传世精品,该品釉面有较强的“蛤蜊光”,会闪现五彩变幻色。这种“蛤蜊光”,更是现在市面上新仿的“松垮釉面”珊瑚红釉碗盘所无法企及的。而且,被施加金彩的珊瑚红釉会由于长期的氧化,出现部分金彩变为黑色的现象,这都是现代现代仿品所不能比拟的。

咸丰时期的珊瑚红釉的器物要比乾隆时期的器物细节方面稍次一些,很多地方得以简化了。珊瑚红釉的底部白釉面出现了许多缩釉点,珊瑚红釉与其他粉彩结合的也不够甚紧密了。这与乾隆时期的同类品相比要差许多,可能原因之一是咸丰时期受到了朝廷内忧外患的影响,社会的局势从侧面反映在了民间器物上。

总之,想要较为准确的辨别珊瑚红釉的年代,需要详尽掌握以上清历朝的珊瑚红釉器物的主要特色,甚至更多。此外,也需要结合到当时的社会现象,来充分考量每一件器物所承载的历史背景,从而更准确地辨别各珊瑚红釉器物所产的时代。

怎么从开片鉴定瓷器年代?


怎么从开片鉴定瓷器年代?瓷器表面有纹路的,叫做“开片”。分为“大开片”、“小开片”。小片细碎的,叫“鱼子纹”;大片稀疏的,叫“牛毛纹”、“柳叶纹”、“蟹爪纹”,都是形容其形状的。瓷器的开片是收藏鉴赏者必须了解的一种知识。

造成瓷器开片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人为的开片,一种是自然的开片。

人为的开片,多属浆胎瓷器。所谓“浆胎”,是在制胚时,撷取浸泡过的精细瓷粉,澄清后融成泥浆,制成胚胎。人为的开片,在这些浆胎制作过程中,就配好了药料。人窑烧时,必使之开片,开大片或者开小片,都可以按照用不同的配料来实现。这样烧制出窑的瓷器,开片形似龟裂,开坼都在胚胎里面。

而自然的开片,则是瓷器历年既久,表面釉层渐渐内裂,或呈鱼子纹,或成牛毛纹。无论何种纹形,开坼都与胚胎无关,开片纹痕绝不会深入,而仅仅开在釉面上。

所以凡是瓷器因年久自然开片者,其釉总似坼而未坼,在若隐若现之间。若为人工开片者,则在瓷胎上豁然显露。这是二者的根本区别。

人为开片始于宋代哥窑,此后有仿制。哥窑是宋代处州(今浙江丽水)龙泉县人章氏兄弟中哥哥章生一开设的窑厂。哥窑瓷胎质细,性坚,体重,多断纹隐裂如鱼子,亦有大小碎块纹。

古瓷器上牛毛纹微带黄色鱼子纹的开片,既属自然的开片。自然开片的瓷器,据传见于北周柴世宗所创柴窑瓷器中,有一种豆绿色,釉中有细纹开片。北宋定窑瓷器乃古瓷中精丽之品,其中开片者,都是柳纹。南宋景德镇粉定,则有的开片,有的不开片。宋代平阳窑又称土定,其瓷多有蛇纹开片。宋代西安耀窑有一种细胎细釉带暗花者,釉极细而带有开片。不识者往往误认为定窑。这种耀窑瓷暗花开片与定窑瓷微有不同,非鉴定行家是辨识不出来的。宋代福建建窑瓷有一种白色颇似定窑,但无开片,是二者区别之处。

清代郎窑产瓷有先后之分。凡瓷器里外都有开片,底足有灯草旋纹,其色深红如凝牛血者,是先制之品。另一种绿郎窑瓷器,色深绿可爱,满身细碎纹片。其实这是一种明代仿弟窑之品。至于郎窑这个瓷器,既受近世人重视,但却又被人误解。一般瓷器商人通称的郎窑瓷,其实乃是明代祭红之宝石釉,并非都是郎窑所制。而且还有瓷商误会郎窑是雍正乾隆时代供奉内廷的外国人郎世宁所督造。其实,郎世宁从未监督造瓷。真正的“郎”应是指郎廷极,他是康熙朝监督瓷业之官,时任江西巡抚,《陶录》、《茶余客话》等笔记书中俱见记录。而瓷商口中的“郎窑”,其实是混淆了明清两代事实,且以讹传讹,相沿成习了。

正是这种习俗和风气的变化,在瓷器赏鉴上,及瓷器价格变化方面也十分明显。最初,瓷器小而开大片,以及瓷器大而开小片者,在瓷市上都价值十分昂贵。而近世以来,瓷器鉴赏界则不看重哥窑的人工开片,而以郎窑的开片为贵重。但是概而言之,瓷器开片以手扪之感觉不到痕迹者更为可贵。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凝固烽火年代的抗战瓷器》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凝固烽火年代的抗战瓷器》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怎么鉴别瓷器的年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