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瓷器鉴赏 > 导航 >

清宫御瓷九秋同庆鉴赏

清宫御瓷九秋同庆鉴赏

古代瓷器鉴赏 古代瓷器足部鉴赏 瓷砖墙面

2020-07-10

古代瓷器鉴赏。

清宫御瓷九秋同庆:康熙后期清宫彩瓷一改此前雄丽苍劲之风格,特别在吸纳西洋技艺之后,彩料细腻柔和,气息婉约清新,以致名品迭出,惊艳古今,焕发彩瓷魅力之新姿采。2010年秋天在北京保利上拍的“御制珊瑚红地珐琅彩九秋同庆碗”即为当中杰出的一例,成交价高达448万元。

此器隽秀而娇巧,优雅而尊贵,胎体细薄坚致,内壁施白釉,温润莹美,外壁敷设珊瑚红彩为地,色泽匀净浓妍,以诸色珐琅彩料绘就牡丹、秋葵、菊花、兰花、罂粟花、秋海棠、山茶、芍药、栀子花等九种秋天盛开的花卉,构成九秋图,图中花枝招展,风姿绰约,妍美妩媚之态在秋日华光之下一展无遗。画匠以墨彩勾勒花枝叶脉,覆以各式彩料,斑斓绚丽,其中墨绿一色极为凝厚鲜亮,翠韵悠然,为后世所不及,釉上蓝彩淡雅悦目,为康熙后期彩瓷的重要色彩。此器绘画技巧高超,借以彩料之浓淡的变化来表现花叶的阴阳向背,突出花卉的立体质感。布局繁密而有致,不减清疏之气,亦见设计构图之佳妙。因秋天是收获的季节,遂采集九种秋草于一图,寓意九秋同庆,共贺丰收。底为青花双方框“康熙御制”四字款,为内府标准的宋椠体,笔道硬朗,端庄周正,青花深沉,紧贴胎骨。

近二十年来学术界曾出现一种观点认为康熙珊瑚红地彩绘花卉纹碗系列属于五彩而非珐琅彩瓷,并在鉴藏界产生较大的影响,然而此说未能细审珐琅彩瓷的烧造背景,故多有不妥之处。随着对清宫档案的深入研究,关于康熙珐琅彩料研制的诸多史料揭示,其实珐琅彩瓷创烧成功的过程不是孤立的,除了直接复制西洋彩料以外,在研制当中不断吸收康熙时期五彩瓷器的技术,包括部分彩料的配置均与五彩存在许多相同之处,也即是说一件康熙珐琅彩瓷不单敷饰纯粹的西洋颜料,也使用了五彩当中的大部分颜料,基本化学成分一致,因此瓷胎画珐琅器不是纯粹西洋舶来之物,而是与中国传统彩绘技术、原料相结合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是脱胎于五彩而融入西洋因素为主导的产物。如果我们以此心态看待本品所代表的康熙珊瑚红地彩绘花卉题材的御瓷即可理解它们自身具备五彩的风格,但是彩料的种类上更为丰富,而且色泽、画法与康熙朝公认的珐琅彩瓷毫无差别,尤其写款一项,所有康熙五彩御瓷当中未见署写“康熙御制”的款式,唯独珐琅彩瓷方见,因此性质上仍应归属珐琅彩瓷。

taoci52.com扩展阅读

“故字头”汝窑瓷器鉴赏——清宫旧藏


关于汝窑的传世数目有两种说法,一是根据《中国陶瓷史》的说法,认为传世不足百件。另一种说法是上海博物馆出版的《汝窑的新发现》中列举了传世汝窑瓷器六十五件,且注明了出处。

根据河南省考古研究所统计,目前已知传世汝窑瓷器为七十七件。另外根据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馆二〇〇九年十二月「传世汝窑青瓷一览」的统计,世界范围内收藏的传世汝窑共计七十四件。(你别激动,这些只是博物馆有据可查的。你的没统计在列!)

北宋 汝窑天青釉圆洗

上海博物馆藏

北宋 汝窑天青釉玉壶春瓶

大英博物馆藏

北宋 汝窑天青釉盏托

大英博物馆藏

故宫博物院收藏传世清宫旧藏「故字号」汝窑瓷器十五件(另有两件为一九三五年郭葆昌捐献。尚有一件原清宫旧藏借拨给了国家博物馆,实际流传有序的汝窑瓷器故宫博物院现藏有十七件),另外属资料性质的汝窑瓷器一件(孙瀛洲先生捐献,底刻「丙」字)。

这十七件传世故字号汝窑瓷器分别旧藏于如下地点:

●「芥字号」—造办处、重华宫厨房存放两件

清初在紫禁城皇宫内廷养心殿置造办处。康熙三十年(一六九一年),除裱房等留在殿内外,其余迁至慈宁宫茶饭房。康熙三十二年开始设立作坊。康熙四十七年(一七〇八年)全部迁出养心殿,后又将部分作坊设在慈宁宫南、白虎殿(已废)北的青瓦建筑里,负责制造各种物品。

内廷西六宫以北五座院落统称为乾西五所,始建于明初,与东路的乾东五所相对称,由东向西分别称为头所、二所、三所、四所和五所,每所均为南北三进院,原为皇子所居。清代乾隆皇帝即位后,将乾西二所升为重华宫,头所改为漱芳斋并建戏台,三所改为重华宫厨房,而后拆建四、五所改建建福宫及花园,从而彻底改变了乾西五所原有的规整格局。

宋 汝窑天青釉洗及局部

口径12.8厘米,底径9厘米,高3.2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芥三七七 旧藏收贮地:造办处、重华宫厨房

底刻“丙”字,铭乾隆御制诗文。诗文如下:“淡青冰裂细纹披,秘器犹存修内遗。古丙科为今甲第,人材叹亦或如斯。”乾隆甲午春御题。由此看来这件洗上面的“丙”字的刻写要早于乾隆御题诗的刻写时间。

宋 汝窑天青釉洗及局部

口径12.8厘米,底径8.9厘米,高3.2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芥三七七 旧藏收贮地:造办处、重华宫厨房

●「籠字号」—南库四件●「劍字号」—乐寿堂、遂初堂一件

乐寿堂为紫禁城东北隅宁寿宫后区中路建筑之一,其南是养性殿,其北有颐和轩。乐寿堂仿长春园淳化轩规制,其南北庭院东西廊壁嵌敬胜斋帖石刻。乾隆皇帝以此为退位后的寝宫,御题「座右图书娱画景」联句,故此堂亦称宁寿宫读书堂。光绪二十年慈禧太后曾在此居住,以西暖阁为寝室。

遂初堂位于宁寿宫花园中轴线上,古华轩后,为宁寿宫花园第二进院落的主体建筑。建于清乾隆三十七年,嘉庆、光绪年间重修。乾隆御笔匾额,典出晋孙绰之《遂初赋》。乾隆皇帝曰:「宣祖(康熙)临御六十一年,予不敢上同皇祖,是以践阼之初,苍天默祝,至六十年即拟归政,冀得遂初心愿,如践阼之初所盟宿忱。」故命名为「遂初堂」。

宋 汝窑天青釉洗及局部

口径13.6厘米,底径9.2厘米,高3.2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籠一五八 旧藏收贮地:南库 底刻“乙”字

宋 汝窑天青釉洗及局部

口径13.4厘米,底径9.2厘米,高3.4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籠一五八 旧藏收贮地:南库 底刻“乙”字

宋 汝窑天青釉洗及局部

口径13.5厘米,底径9.1厘米,高3.5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籠一五八 旧藏收贮地:南库 底刻“乙”字

宋 汝窑天青釉洗及局部

口径13.9厘米,底径9.1厘米,高3.8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籠一五八 旧藏收贮地:南库 底刻“乙”字

宋 汝窑天青釉盘及局部

口径19.3厘米,底径12.6厘米,高3.5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劍一一三 旧藏收贮地:乐寿堂、遂初堂 底刻“寿成殿皇后阁”铭

●「成字号」—斋宫、诚肃殿一件

斋宫在紫禁城内廷乾清宫的东面,西六宫区的南面,与乾清宫西面的养心殿区域两相对应。此区域院落为清雍正朝修建,为皇帝大祀典礼之前在宫内斋居的处所。

斋宫区院落前为斋宫门外院落,斋宫门内为斋宫与其后殿诚肃殿,前后二殿以东西游廊连接。

皇帝宿于斋宫举行斋戒期间,斋宫丹陛前会设立斋戒牌和铜人,皇帝与陪祀大臣都佩戴斋戒牌,各殿宇门前也悬斋戒木牌与帘额。

宋 汝窑天青釉洗及局部

口径18.5厘米,底径12.5厘米,高3.9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成三三五 旧藏收贮地:斋宫、诚肃殿

●「夜字号」—颐和轩、重华宫厨房一件

颐和轩为紫禁城东北隅宁寿宫后区中路建筑之一,南有乐寿堂,北为景祺阁,轩与阁之间有穿廊相连,形成工字殿。

颐和轩面阔七间,进深一间,单檐歇山式顶,覆黄琉璃瓦。颐和轩前月台左侧设有日晷,月台接甬路与乐寿堂相通,甬路两侧各设琉璃花池。轩两侧有游廊连接乐寿堂,廊壁镶嵌敬胜斋帖石刻。

宋 汝窑天青釉洗及局部

口径12.9厘米,底径8..9厘米,高3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夜二二 旧藏收贮地:颐和轩、重华宫厨房

底刻“乙”字

●「鱗字号」—慈宁宫东跨院、古物馆库房一件●「號字号」—宁寿宫、体和殿、蹈和门内西北屋一件

宁寿宫位于皇极殿后,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一六八九年)。初为宁寿宫后殿,乾隆三十七年(一七七二年)至四十一年将前殿建为皇极殿,原匾额移至后殿,遂改称后殿为「宁寿宫」。

体和殿位于西六宫的翊坤宫之后,原为翊坤宫的后殿,清光绪年间将此殿改为前后开门的穿堂殿,名曰「体和殿」。殿为黄琉璃瓦硬山顶,面阔五间,前后开门。东两间相连,慈禧太后居住储秀宫时曾在此进膳。

宋 汝窑天青釉圆洗及局部

口径13厘米,底径8.9厘米,高3.3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鱗四 旧藏收贮地:慈宁宫东跨院、古物馆库房 底刻“乙”字

宋 汝窑天青釉刻御题诗文碗及局部

口径17.1厘米,底径7.7厘米,高,6.7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瓷一二二〇四號四 旧藏收贮地:宁寿宫、体和殿、蹈和门内西北屋

乾隆御制诗文:“秘器仍传古陆浑,只今陶穴杳无存。却思历久因兹朴,岂必争华效彼繁。口自中规非土匦,足犹钉底异匏樽。盂圆切已廑(《御制诗文集》中写作“近”)君道,玩物敢忘太保言。”乾隆丁酉仲春御题

●「總字号」—外廷洪宪馆两件

一九一一年清逊帝溥仪退位后居住于紫禁城内廷,外朝由北洋政府接管。一九一四年二月四日成立了古物陈列所,所址设在紫禁城外朝部分。此前,当时的内务部与逊清皇室将盛京(沈阳)故宫、热河(承德)离宫两处所藏宝器二十余万件运至紫禁城,然文物存放之地尚未解决。

时内务部与外交部协商批准从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中拨出二十余万元建文物库房,其基址选定在原咸安宫基础上。当年六月开工,历时一年,于一九一五年六月正式建成,交付使用,这是中国近代建成的第一座专门用于文物保藏的大型库房。

库房为两层楼西洋式建筑,其中所藏集历代古物之萃,青铜、书画、陶瓷、金玉,至珍且奇,因定名曰「宝蕴楼」。一九四七年,古物陈列所并入故宫博物院,宝蕴楼所藏文物遂逐步移出。

宋 汝窑天青釉盘及局部

口径19.6厘米,底径,13厘米,高3.4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總五四二 旧藏收贮地:外廷洪宪馆 底刻“蔡”字

宋代能够收藏汝窑瓷器的蔡氏可能只有两人,一人为徽宗时宰相蔡京,他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获得皇帝赏赐的机会大大多于常人,从而得到汝窑瓷器的机会也会很多;另—人为蔡京的儿子蔡絛,他是宋徽宗的驸马,宋徽宗曾七次至其府第,赐予无数珍宝,其中很可能就有珍贵的汝窑器。

宋 汝窑天青釉刻御题诗文三足洗及局部

口径18.5厘米,底径16.9 × 17.1厘米,高4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總五三八 旧藏收贮地:外廷洪宪

乾隆御制诗文“紫土陶成铁足三,寓言得一此中函。易辞本契退藏理,宋诏胡夸切事谈。”乾隆戊戌夏御题馆。

● 其他

另有留字号(未参加南迁文物)一件,原藏古物陈列所。外借国家博物馆一件,旧藏地点不详。郭世五(郭葆昌)捐献两件。

综上所述,通过对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的十七件汝窑器物分析、排比,以及对其传承过程的追考,结合当时清代乾隆皇帝对这些汝窑器物的褒奖和赞誉,可以明确得知,当时部分收藏到皇宫中的宋汝窑瓷器来源于进贡或是呈献。

清代对宋汝窑的认识只是停留在对某些历史文献的解释,以及对汝窑瓷器的欣赏。这是一种历史的局限性,通过这次解读可还原当时人对汝窑的认知,也是对现代人通过科学手段对汝窑调查、发掘、整理的肯定—正是诸多现代陶瓷研究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才使我们能够看到如今汝窑的历史全貌。

宋 汝窑天青釉弦纹三足樽及局部

口径18厘米,底径17.8厘米,高12.9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留字号(未参加南迁文物)

宋 汝窑天青釉圆洗及局部

口径13.7厘米,底径9.3厘米,高3.7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拨借中国国家博物馆(原中国历史博物馆)

宋 汝窑天青釉盘及局部

口径16.9厘米,足径9厘米,高3.1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一九三五年郭葆昌捐献

宋 汝窑天青釉盘及局部

口径17.1厘米,足径9.1厘米,高3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一九三五年郭葆昌捐献

嘉靖御瓷群仙祝寿瓶


点击查看原图

与明代其它帝皇相比,明世宗嘉靖皇帝继承大统出乎其人生意料,一夜之间由藩王脱胎贵为天子,因此他比谁都深知荣华富贵得来之不易,对帝皇生活的痴心眷恋成为他祈求神灵、信仰道教方士的主要动因。正如谷应泰在《明史纪事本末》中所言“世宗起自藩服,入缵大统,累叶升平,兵革衰息,毋亦富贵吾所已极,所不知者寿耳。以故因寿考而慕长生,缘长生而冀翀举。惟备幅于箕畴,乃希心于方外也。”嘉靖二十一年他更是不问朝政,移居西苑(今北京北海、中南海)一心修玄,日求长生。当时宫殿所饰之物均为道教仙人众神、灵符祥瑞之类,其中瓷器一项也不例外。据嘉靖本《江西省大志》卷之七“陶书”一章载录嘉靖八年至三十八年里烧造御瓷的名目,当中不乏道教色彩浓厚的器皿,例如“二十一年青花白地八仙过海罐一百(件)”、“二十三年青花白地外海水苍龙捧八卦寿比南山久福如东海深里三仙炼丹花碗二千六百(件)”、“二十七年青花白地龙凤群仙捧寿字花盆五千(件)”、“三十年青花白地外四画神仙里云鹤花盘一百(件)”“三十一年白地青花里八仙捧寿外云龙花盘二百五十(件)”等,而且检阅其全部名目记载,发现嘉靖二十年前后道教色彩浓重的器皿开始大肆出现,应该与嘉靖皇帝二十一年移居西苑潜心修道密切攸关。御器当中有葫芦瓶一式,颇为嘉靖皇帝所爱,造型多样,纹饰丰富,大小各异,为道教题材的造器与纹饰结合的佳例,富具时代气息。据北京保利拍卖资料介绍,此件青花群仙祝寿大葫芦瓶为嘉靖御瓷葫芦式瓶当中非常珍罕的一类,其上下腹均丰硕圆润,口部细直,圈足高深外撇,颇见豪迈古拙之气。其口沿与束腰均绘缠枝灵芝纹,上腹上下饰变形莲瓣纹和蕉叶纹,中间主题图案则是五仙行乐图,见有寒山凌波戏水而行,刘海骑金蟾腾飞,拾得携帚而坐,似与执杖佩葫芦仙人对语,后面松下仙人则执笔书卷,神态悠然。下腹主题为群仙贺寿图,场面热闹非凡,共有十三位仙人为寿星祝寿。见寿星端坐石上,泰然自得,观刘海为之戏蟾,众仙献寿,见有捧灵芝托蟠桃者,持宝瓶敲鱼鼓者,吹紫箫鸣玉板者,络绎不绝,气氛喜庆祥和。圈足外侧锦地四开光绘折枝瑞果纹。其青花一色浓妍泛紫,为回青典型之特征,绘画繁缛细致,众仙仪态不一,生动逼真,各见精彩,尤以寒山拾得为佳,拙朴木讷,又不失活泼、诙谐,与嘉万时期画家尤求所作《寒山拾得图》极为相似,由此可见画手技法不凡。底款楷书“大明嘉靖年制”,字体稚拙古朴。本品装饰造型独见嘉靖一朝出现,后来万历时期继承嘉靖御瓷葫芦式瓶的众多式样,唯独缺失此类。结合其绘画风格、青花发色和款字等诸种特征,左证以前述文献记载,估计其制作时间应是嘉靖中期,流行时间极短,故制作数量罕少,除本品贺寿图以外,相同造型尚见其它纹饰如见香港苏富比1986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第53号“明嘉靖青花松鹤寿字葫芦瓶”,主题纹饰绘福寿云鹤仙鹤图,高为45.5厘米,和香港佳士得2003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第620号“明嘉靖青花云鹤纹葫芦瓶”,主题纹饰为上书“风调雨顺”下书“国泰民安”云鹤海水图,高47.2厘米,均不及本品尺幅之高。据悉,此件嘉靖青花群仙祝寿大葫芦瓶于北京保利2013秋拍中以2127.5万元成交。记者傅晓燕

本文来源:山东商报

慈禧御瓷:大雅斋瓷器


“大雅斋”粉彩荷塘鹭鸶纹缸

“大雅斋”瓷器,得名于口沿上书“大雅斋”三字,属于堂名款瓷器,是慈禧太后专门为自己设计、烧制的御用瓷。长期以来,“大雅斋”瓷器珍藏深宫,世人很难一窥真容。

这些浓艳华丽的瓷器,代表了晚清时期的宫廷风尚,也展现了慈禧个人的审美追求和取向。异样的奢华,为渐趋衰微的晚清制瓷业平添了一道独特风景,堪称晚清最为著名的御窑瓷器。

“大雅斋”黄地墨彩花鸟图碗

慈禧御瓷

“大雅斋”瓷器,得名于口沿上书“大雅斋”三字,属于堂名款瓷器,是慈禧太后专门为自己设计、烧制的御用瓷。长期以来,“大雅斋”瓷器珍藏深宫,世人很难一窥真容。

这些浓艳华丽的瓷器,代表了晚清时期的宫廷风尚,也展现了慈禧个人的审美追求和取向。异样的奢华,为渐趋衰微的晚清制瓷业平添了一道独特风景,堪称晚清最为著名的御窑瓷器。

慈禧其人

提到“大雅斋”瓷器,首先要了解慈禧其人。

慈禧,叶赫那拉氏,满族镶蓝旗人,生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其祖父景瑞当过刑部郎中,父亲惠征当过安徽徽宁池广太道道台,都是五品官员。清咸丰帝奕詝登基后,于咸丰元年(1851年)二月第一次挑选八旗秀女,叶赫那拉氏中选,时年16岁,次年五月进宫侍咸丰帝,为兰贵人,住储秀宫。咸丰四年(1854年)封懿嫔;六年(1856年)三月生载淳,晋懿妃;翌年春又晋封懿贵妃。咸丰帝死后,载淳继位,懿贵妃被尊为皇太后,诏旨尊称圣母皇太后,旗籍亦抬入上三旗。同治元年(1861年)四月上徽号曰慈禧皇太后,以后又累上徽号。光绪帝死后,慈禧决定立溥仪为嗣皇帝,她自己被尊为太皇太后,次日即死于中南海仪鸾殿,终年74岁。在清朝二百多年的历史中,慈禧经历咸丰、同治、光绪三朝,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之久,是中国近代史上显赫一时、影响至深的一个重要历史人物。

慈禧是一个拥有最高统治权力的人,但同时也是一个女人。在她的一生中,除了朝纲独揽,除了擅权专政,还有许多作为女性的共通点。她喜欢花,喜欢听戏赏景,喜欢华美的服饰,也喜欢精致的瓷器。

“大雅斋”来由

关于“大雅斋”,清人吴士鑑在《清宫词》中写道:“大雅斋中写折枝,丹青钩勒仿笙熙。江南供奉虽承旨,不及滇南女画师。”诗后小注有曰:“内廷如意馆画工,皆苏州人。光绪间,昆明缪素筠女史嘉惠,工画花卉,承直二十余年。每当拈毫染翰,孝钦并坐指示之,眷遇始终不衰。大雅斋,孝钦自署名也。”魏程搏《清宫词》亦云:“二十余年侍圣慈,内廷供奉女筌熙。金笺宝篆红泥印,认得先朝老画师。”李珍注:“内廷如意馆画工,皆苏州人。光绪间,昆明缪素筠女史嘉惠,工画花卉,承直二十余年。每当拈毫染翰,孝钦并坐指示之,眷遇甚隆。内有大雅斋印,即孝钦自署。”从以上清代诗文及诗注可知,“孝钦”即慈禧太后,“大雅斋”是慈禧自署的斋号,是她写字作画的地方。

但“大雅斋”到底位于何处,一直困惑着人们。后据学者考证,“大雅斋”位于“天地一家春”的西间,而“天地一家春”是圆明园内“九州清晏”中一处建筑名称。“大雅斋”瓷器,正是为这处建筑特别烧造的慈禧专用瓷。不幸的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大雅斋”随“天地一家春”被焚而无存。

“大雅斋”蓝地粉彩花鸟图盘(一对)

烧造始末

同治皇帝亲政后,并不能完全掌握朝政,为了拥有更多的自由和自主权,他一直在寻找机会让慈禧退出权力中心。于是,以感恩皇太后为大清朝所作贡献为名,下旨重修圆明园,把圆明园辟为慈禧颐养天年之所,以示自己的孝心。慈禧曾经居住过的“天地一家春”是此次重修工程的重点。

慈禧对于“天地一家春”的重修参与良多,多次召见负责设计的雷氏父子,并对装饰中用到的各种花卉画样给出许多修改意见。同治十三年(1874年)正月十九日,圆明园正式开工重建。在圆明园开工重建的两个月后,内务府传办江西九江关烧造一系列的陈设及日用瓷器,并且下发了瓷器的画样,在这些画样上标有“大雅斋”、“天地一家春”和“永庆长春”的款识。

故宫中留存的画样详细地记录了烧造“大雅斋”瓷器的釉色、纹饰及器形等方面的规定,现存实物也与之对应。画样中,器形设计和纹饰描绘均出自内廷如意馆画工之手。晚清如意馆画风多流行工笔花鸟,故而瓷器上的纹饰也多花鸟。画样是统治阶级对瓷器生产的直接干预,通过画样把统治者的审美情趣,对于自然,对于艺术的理解转化为一种可以留存的物质载体。同时,画样的回收制度也体现了统治者对于这种物质载体的垄断性和皇权的不可侵犯性。

清代的御窑厂在咸丰五年(1855年)毁于太平天国的战火,同治五年(1866年)筹措十三万两白银,在景德镇复建御窑厂,由九江关监督领其事。虽恢复重建,但是重建后的御窑厂由于工人的流失,硬件条件的限制,使得这些御用瓷器的烧造困难重重。还有时间紧迫,烧造数量大等因素,时任江西巡抚的刘坤一不得不上奏肯请延期交付。直到光绪元年(1875年)、二年(1876年)头两批“大雅斋”瓷器才陆续完成。不过此后,随着内忧外患的加剧,景德镇的御窑厂再也没有烧出第三批“大雅斋”瓷器。

从现存的“大雅斋”瓷器来看,釉面并不十分光滑,多存在气泡和橘皮纹现象,且在色地与彩绘纹饰之间有明显的接痕。“大雅斋”瓷器与雍正、乾隆时期的粉彩瓷器相比,缺少了工艺上的精细度,这与当时御窑厂客观存在的困难有很大关系。

这些“大雅斋”瓷器的原意,是为重建后的圆明园“天地一家春”内的西间堂室陈设和日用所用。但彼时,清政府的国库并不充盈,对内危及半壁江山的太平天国运动刚刚平定,对外在与列强签署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付出了巨大的经济代价,已无力负担重修圆明园工程庞大的开支,甚至连修园所需的大型木材都难于购得。加之朝中大臣的极力反对,圆明园不得不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七月二十九日被迫停工,慈禧期望重温当年景象的愿望也成为了镜花水月。因此,“大雅斋”瓷器转而入紫禁城专供慈禧在后宫里使用,并主要集中在长春宫内。

艺术风格

“大雅斋”瓷器烧造于晚清时期,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慈禧无暇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关注瓷器的创新,并且御窑现有的条件连生产原有品质的瓷器都存在困难。种种因素的限制,使得“大雅斋”瓷器基本沿袭了乾嘉时期御窑瓷器的艺术风格,体现了宫廷的华丽美感。所有瓷器均为色地彩绘,器形也延续了前朝的样式,只是在制式上更偏重于秀丽精致,带有独特的女性审美特质。这种特质的形成与慈禧太后的喜好是分不开的,因为御窑瓷器本身就是君主审美观念的物化。

可与同时期其他官、民窑器物相比,“大雅斋”瓷器无论在质地和工艺上都较为考究,体现了光绪朝御窑瓷器的最高水平。“大雅斋”瓷器的艺术风格可以归纳为釉色鲜艳、纹饰精美、器形多样、款识讲究。

釉色

“大雅斋”瓷器地釉的色彩有粉地、藕荷地、浅藕荷地、明黄地、大红地、蓝地、深蓝地、浅蓝地、翡翠地、豆青地、浅豆青地、浅绿地十二种。其中以粉地、藕荷地、明黄地、蓝地为多。在色地之上绘制有设色的花鸟,也有单一的水墨花鸟。在设色方面充分汲取了传统工笔花鸟画的设色方法。

“大雅斋”瓷器的釉色带有强烈的情感化、写意化的特征,充分利用色彩的对比变化,象征性地去表达大自然中固有物象的美感。色彩是表情达意的途径,为了实现统治阶级的情感思维和画面情节的融合统一,用色不再是拘泥于自然的色彩,而是具备了更多的主观审美意识的创作。

“大雅斋”绿地墨彩花鸟纹捧盒

“大雅斋”松石绿地粉彩藤萝花鸟图椭圆盘

“大雅斋”陈设瓷器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器皿的内部施一层淡绿色釉,此种施釉方法创自乾隆朝,初为仿铜胎画珐琅的制作方法。之后各朝的陈设用瓷均有仿制,只是内部施釉厚薄不均,且无细小的纹路,这也是晚清粉彩陈设瓷的特点之一。

“大雅斋”瓷器充分表现了粉彩的装饰性,整体的色彩搭配充满了柔美的女性特征。花卉、虫鸟的配色取自自然又不是完全地模仿复制,只是提取了自然中的精髓。“设色不以深浅为难,难于彩色相和,和则神气生动,否则形迹宛然”,“大雅斋”瓷器同一件器皿上常常出现四到五种颜色的搭配,但是色与色之间和谐的搭配,却创造出别样的韵味。时而是清新雅致的文人情调,时而是静穆深沉的贵族之气,都显现出“大雅斋”瓷器的艺术质感。

纹饰

“大雅斋”瓷器纹饰精美,以色地黑线双勾花者最多,很有新意。纹饰描绘有藤萝花鸟、藤罗月季花、藤罗蝴蝶、莲塘荷花、鹭鸶莲花、栀子桃花、葡萄花鸟、荷花蜻蜓、喜鹊登梅、牡丹花、牵牛花、桃花、紫藤花、萱花、绣球等。“大雅斋”瓷器的纹饰告别了传统官窑常见的龙凤题材,代之为各式花卉、禽鸟,气息隽雅,意境清新。所勾画出的花团锦簇、鸟鸣蝶舞的瓷上花鸟世界,是慈禧太后对于自然的一种美好向往。

由于慈禧生平酷爱花卉,所以“大雅斋”瓷器上自然也以花卉纹饰为最。然而,“大雅斋”瓷器的纹饰已经不是选取单一的花卉主题去表达了,而是几种花卉共同组合成富有象征意义的复合主题。画面构图不追求多层次叠加,只是选取自然中的一个场景,经过宫廷画师的审美想象,创造出一种兼工带写的绘画风格,呈现了柔美娇媚、清新淡雅的女性气质。

宫廷造办处下发画样时,并不是每一种器形都附带小样,所以景德镇御窑厂的画工要根据瓷器造型的不同特点,在不改变画样主要布局及纹饰的基础上对构图做少许的改动。本来,画样上的纹饰是以大件器为模板绘制的展开图,而同样的纹饰在小件器形上就无法原样复制,只能选择主要的花卉图案根据具体的器形进行再次构图。

纹饰与釉色、器形等的完美结合才能诞生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但是,同治朝的御窑厂在经历过战火后,画工的瓷绘水准也较盛世时期有所下降。对比“大雅斋”瓷器的画样和成瓷,不难发现,绘制于瓷上的纹饰多了些装饰的图案感,少了些纸上纹饰的气韵流动,。

器形

“大雅斋”瓷器在器形选择上并无太多大件器皿,多是秀丽小巧的器皿,突出了慈禧太后的女性专用标识。概言之,主要有如下两个特点:

一、品种十分丰富,多日用瓷。“大雅斋”瓷器是为慈禧太后专门烧制的堂名款瓷器,准备烧成后在大雅斋中使用的,故而其品种十分丰富,涵盖了陈设和日用的多种器形。其中陈设用瓷有:花盆、盆奁、鱼缸、花瓶。还有高足碗、高足盘等供器器形。日用瓷有如下几种:碗(因尺寸不同分为海碗、大碗、中碗、怀碗)、盘(分为九寸盘、七寸盘、五寸碟、三寸碟)、茶碗、盖碗、渣斗、圆盒子、长靶羹匙。其中渣斗的造型尤其小巧,高大约在8 厘米左右,口径 9 厘米,便于随身使用。

二、花盆的款式众多。在“大雅斋”瓷器中,花盆的烧造量也很大。花盆除了大小型号的区别外,还有器形上的差异,包括正四方形花盆、长方形花盆、八角花盆、扇形花盆、银锭式花盆、梅花式花盆、圆花盆等,形制多样。有的花盆底部出于功能性考量,带有渗水透气孔。烧造如此多的花盆和慈禧太后对花的喜爱是分不开的。清代自雍正帝之后,皇室贵族的生活偏于享受园林美景带来的清新雅致。在烦乱的朝廷人事倾轧中,皇室贵族藉由花草来放松和转移紧张的心情。慈禧则更不例外,在宫中的御花园里遍植奇花异草,“大雅斋”瓷器中花盆数量的众多也是这种生活风尚在器物上的显现。

款识

“大雅斋”瓷器口沿处有“大雅斋”三字横款,右边多用红彩图章款“天地一家春”。对于里外均绘制粉彩纹样的碗盘类器物,在内壁的口沿处书“大雅斋”及“天地一家春”,而内里施白釉或绿釉无纹饰的器物,则在外壁口沿处书写二款。椭圆形的“天地一家春”篆体闲印章的印纹文字排列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双排法,“天地一”三字居右侧,“家春”二字居左侧。另一种被称为“顶天立地”法,即“天”与“地”二字上下分布,中间空白部分是“一家春”三字。其中“一家”列右侧,“春”独自撑起左侧。款字的外围是海水双龙戏珠图案。

“大雅斋”松石绿地粉彩藤萝花鸟图渣斗

“大雅斋”松石绿地粉彩仙芝寿桃图大缸(一对)

除了少部分高足盘碗类的器物,“大雅斋”瓷器大部分器底都用红彩书写有“永庆长春”四字楷款,但并不是所有书写“永庆长春”款的瓷器都书写“大雅斋”、“天地一家春”款。“永庆长春”为四字吉言款,寓意了慈禧太后希望自己永葆青春的美好愿望。

需要指出的是,就款识而言,广义上的“大雅斋”瓷器应包括“大雅斋”、“天地一家春”和“永庆长春”其中任意一种题款,或其中两款或三款的组合形式以及个别制作、装饰艺术风格相近的无款器物。像“大雅斋”瓷器这样一器三款的,在中国制瓷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大雅斋”瓷器属于堂名款瓷器,但在清代的女性中,无论是贵为后宫之主的皇后,还是各个贵妃、福晋,使用的瓷器都无如此的专属标识。慈禧之所以能享此特权,是缘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后,整个国家的权力都已经归在她的手中。“大雅斋”是堂号,同时也是慈禧个人审美情趣的象征,在处理朝政之余,她舞文弄墨、写诗作画,“大雅斋”正好契合了她对于“艺术”的追求。

古代清宫瓷器赏玩的极致像生瓷


像生瓷也叫仿生瓷,在今天倒是经常可见,但是在大清朝只能官窑才有闲情逸致制作像生瓷,是清宫皇帝对生活和艺术审美的高追求。

官窑像生瓷(仿生瓷)在清朝得以发展,跟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分不开的,他们都喜欢瓷器,而且将中国古代瓷器制作和瓷器鉴赏发展到巅峰。而执行力最强的还是雍正皇帝和督陶官唐英。

清雍正六年(1728年),醉心于陶瓷工艺的改进督陶官唐英入驻景德镇,在近三十年的时间里,不仅把《陶成纪事碑》里的57种陶瓷继续发扬光大,还自创一类,从仿自然到仿器具,无所不仿,有松石,有珊瑚,有虾蟹海螺等。就这样,清代的仿生瓷在一夜之间成熟起来,并攀上顶峰,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成为绝唱。

仿生瓷器从出现那一刻起,其烧制就被朝廷垄断,用专窑专烧;或由朝廷设定标准,用窑不限,最后由朝廷派专人按统一标准验收,合格者统一采办,所以,能留存于世的清代仿生瓷基本上都是以官窑器为主。由于官窑仿生瓷的生产数量本身有限,加之瓷器又容易坏,目前留存于世的清官窑仿生瓷并不多见,而且大多收藏于国内外的大型博物馆内。

像生瓷在乾隆年间最为盛行,模仿的生物种类有很多:如禽鸟类;海中生物类,如海螺、螃蟹等;果品类,如瓜果盘,盘内盛有石榴、樱桃、瓜、栗子、花生;草虫类,如蝉、蝈蝈、螳螂等。还有仿青铜器、金属、漆器、大理石纹盒、木纹盒、织金锦、锦皮书函等等,实在逼真精美至极。

像生瓷(仿生瓷)特点

1.像生瓷(仿生瓷)仿制各种工艺品。“乾隆有专仿木制各皿, 望远俨然如木而质为瓷者, 名曰仿木釉; 有仿漆器者名曰仿漆釉; 有仿景泰法琅者, 名曰仿景泰釉; 此外更有玳瑁釉, 石釉, 花釉等等, 骤视绝不类瓷, 细辨始知皆釉汁变化神奇之至也。

2.象生瓷。象生瓷是指模仿花果类或动物形象的瓷器, 是“唐窑”专门为宫廷生产的高级陈设和玩赏品。吴自牧 《梦梁录·四司六局筵会假赁》 曰:“果子局, 掌装簇钉盘看果、 时新水果……象生花果。”

从陶瓷发展史看, 明清之际, 宜兴象生紫砂器的制作十分成功, 并开象生瓷制作之先河。 但只有到了乾隆时期的唐窑, 因景德镇陶工对釉、 彩配方及烧窑技术的熟练掌握, 才能做到随心所欲地仿制各种物品, 使象生瓷技术得以升华。

3.仿制生活用品。乾隆时期, 由于藏传佛教在内地的传播, 特别是在皇室内得到崇信后, 使得藏蒙地区的喇嘛僧侣与清宫交往频繁, 因此一些藏民族风俗的生活用器大量出现在宫中, 给瓷器仿制提供了条件。 清宫中仿制藏蒙习俗的生活器皿主要有: 仿金属制品盛酒器的僧帽壶、 仿银制盛乳汁或酒的多穆壶、仿铜制酥油灯的高足杯、 仿西藏喇嘛僧侣用的木质碗等。

4.仿制宗教用品。清朝皇帝尊崇、 优待喇嘛, 主要是出于政治上的需要。 乾隆时期是藏传佛教最兴盛的时期, 乾隆皇帝不仅凭借国力不惜巨资, 在全国修建了众多藏传佛寺庙, 以此表示朝廷对藏传佛教的崇奉,提高清帝在藏传佛教领袖中的威望, 以使他们竭诚拥戴清朝政府。

仿生瓷海螺您能看出来这是瓷器做的吗

清宫限量复制名瓷亮相世纪坛


“天下吉祥”大清国宝名瓷展近日在中华世纪坛举行,展览首次汇集了中国文物学会联同艺术大师精选康乾盛世时期的12种国宝。

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国文物学会联同艺术大师,精选康乾盛世时期的国宝12种,命名为“天下吉祥”,进行原样限量复制。每种绝版发行80件,均有绝版编号和权威收藏证书。国宝名瓷“天下吉祥”近日在中华世纪坛展出发行。“天下吉祥”中的12件瓷器,是众位专家从清中期40万件国宝瓷器中精挑细选出来的,可谓国宝三千选其一,每件都是国宝中的国宝。随行展出的还有清代著名宫廷画师朗世宁所绘的“福禄寿喜”四条屏。

此套瓷器主釉色分珊瑚红与明黄两类,包含了清官窑瓷中的多种顶级器型和工艺,造型十分奇特精巧。中国文物学会有关专家介绍,为使“天下吉祥”制作工艺得到严格保证,文物专家专人专职全程跟踪督造每件国宝,从原材料的选择到制坯、绘画、施釉,完全采用清代传统工艺、纯手工操作,严格遵循古法,确保柴窑烧制。

惟妙惟肖的康熙仿明初御瓷


景德镇出土的明宣德斗彩鸳鸯莲池盘

清代康熙朝的制瓷业是中国陶瓷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康熙一朝六十余载,御窑瓷器不仅在创新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高度,在摹古方面也有极高的艺术造诣。尤其是对于明初官窑制品的仿制,不仅形似,对于器物的韵味把握更是惟妙惟肖,几可乱真。

早期的陶瓷研究学者一直认为明代官窑五彩瓷肇始于成化,对于明代《博物要览》中“宣窑五彩,深厚堆垛”的记载,因为缺乏实物资料而无从考证,只能将信将疑。直到1984年摄影师王露在西藏萨迦寺偶然拍摄的一对宣德斗彩鸳鸯纹碗的照片,才逐渐揭开了宣德五彩瓷的神秘面纱。而后在1988年景德镇明代御窑遗址中发掘出一件明宣德斗彩鸳鸯莲池纹盘,则进一步印证了文献对于宣德五彩记载的真实性。康熙仿宣德斗彩鸳鸯莲池纹盘,盘口用青花书写藏文吉祥经一周。经比对,虽然康熙仿品与宣德母本在个别藏文字体的写法上稍有偏差外,所书字数完全一致。盘外壁绘对称莲荷纹四组,并绘有鸳鸯四只,构图与宣德母本别无二致。笔者推断,当时应该是有宫廷图样或者是参考宣德实物制作的。这件器物属于“纯摹古”,没有写康熙本年官窑款,而落“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

永乐、宣德两朝的三十余年里烧造的青花瓷堪称稀世珍品,其颇具异域风格的造型、浓重明艳的发色、超凡脱俗的纹饰,被誉为“发旷古之未有,开一代之奇葩”。康熙朝在仿制时,同样刻意模仿青料浓艳流淌的艺术效果,神形兼备。仿永乐青花花卉斗笠碗,胎体轻盈,釉质细腻,釉面晶莹肥润。经过查考,其制作母本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碗外壁绘缠枝牡丹四朵,线条疏朗,笔法流畅,可以清晰看出描绘青花时,用反复点染描摹追求“苏麻离青”色调。碗外壁所绘的四朵花卉并没有按照一般官窑作“十”字状对称。通过与馆藏永乐原器比对发现,原器的花头就是不对称的,同样是两朵紧贴,相互依偎。可以说,康熙仿品是对原物一比一复制的忠实写照。据笔者查考,除了这种无款花卉斗笠碗外,康熙一朝烧制过为数不多的落有本朝款识的缠枝花卉斗笠碗,其花头同样不对称。

清康熙仿宣德斗彩鸳鸯莲池盘 私人藏品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永乐缠枝花斗笠碗

广州御藏精品推荐:唐诗宋“瓷”


唐诗宋“瓷”,壮哉秀哉。唐代之盛,从唐太宗贞观开始,拓土开边,威震中亚、西亚及南海诸国。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武功之盛,可想而知。到了唐玄宗开元之治,国威更加繁盛,远近各国都派人前来“访问”。如今唐人遍布全球,唐人街独特、唐风盛行,大可诗歌以咏之。宋瓷瑰丽,代表着中国陶瓷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打破了唐代半陶半瓷的僵局,烧制出了真正的瓷器。现今传世的代表就是宋代五大民窑:汝、官、哥、钧、定,形制优美,高雅凝重,是收藏界公认的瓷器收藏典范。西方学者通过对宋瓷的研究,更称誉宋朝为“中国绘画和陶瓷的伟大时期”、“现代的佛晓时辰”。汝窑星辰变2012年4月5日,一件汝窑葵花洗以2.786亿港元成交,刷新了宋瓷的拍卖纪录。汝窑瓷器是北宋后期的宋徽宗年间建立的官窑,为皇宫烧制供御瓷器的窑口,前后不足20年,窑口成名大约在北宋末年。南宋《坦斋币衡》中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可见汝窑在当时烧制青瓷窑口中的地位和统治者清新素雅的审美追求。相传汝窑以玛瑙末入釉,故能使瓷器釉面呈现出色泽青翠、似玉非玉的奇特效果。《汝釉水仙盆》宋代高5.6cm口径18.8cm汝窑以其美丽的色泽和制作的精湛而受世人的瞩目,其窑址在宝丰清凉寺,宝丰在宋代属于汝州,故称为汝窑。此水仙盆方圆口、浅腹,直壁下收,下承以四云头足,通体满釉,釉色如澄澈的天空,似“雨过天晴云开处”的淡青色,釉中掺有汝州当地的玛瑙石成分,釉面光泽莹润多变,如春水般柔和清澈,妙不可言,且开细片,纹线细小,底有细小的支钉痕,为裹足支烧,通过支丁痕可见胎色为香灰胎。由于汝窑烧造时间短,制品较少,南宋文献就有“近尤难得”的记载,目前宋汝窑传世品极少,可见其珍贵程度。有极高的收藏价值。汝窑瓷器以其温润的天青釉色闻名于世,被视为青瓷之冠。因烧制时间短,传世品极少,历代被视为稀世珍宝。一尊“汝釉奁式炉”让您知道追求古拙素雅的汝窑瓷器也有如此豪放的外表。《汝釉奁式炉》宋代高8.5cm口径9.1cm汝窑是中国宋代五大著名瓷窑之一,始于北宋晚期,因为窑址在汝州境内(今河南汝州、宝丰一带)故名。汝窑以烧制青瓷闻名,有天青、豆青、粉青诸品。汝窑的青瓷,釉中含有玛瑙,色泽青翠,釉汁莹若堆脂,有“似玉非玉”之美誉。此器口底相若,底部支撑烧制,下呈三足,直筒造型。釉色为天青色,内外施釉,胎薄釉厚,釉质凝厚,均匀,自然。釉表面布满细腻的开片,外壁起弦纹二道,底有五个支钉烧造痕迹。开片疏密得当,手感极佳,整器制作精细,釉色莹润,为十分少见的汝窑之器。此炉为早年传世,十分少见。为宋代典型的汝窑标准器。官哥总相宜北宋官瓷造型多仿青铜古玉,釉质如凝脂,鳞片多姿多变,自然天成,上无唐瓷之鲜艳,下无清瓷之俗丽,它是中华民族朴实无华精神的写照,也是宋人崇尚自然、淡雅的缩影,最能体现中国人温润内敛的性格特点。官窑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在京师汴梁建造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因受热差异,耀青流翠的釉面上有冰裂纹片,微黄者称金丝”,暗红者称“鳝血”,两者对应,精美绝伦。《官釉镶宝石瓜棱瓶》宋代高39.3cm此器花口微外撇,短颈,溜肩,扁圆腹,圈直足外撇。瓶身通体施哥釉,釉面肥厚,釉色莹润呈米黄色,开片自然,釉面布满大小不同的片纹,片纹深者如铁色,浅者呈金黄色。足底呈铁黑色。颈部双弦纹,辅以鱼耳,腹部剔花雕刻御题诗,镶嵌蓝宝石,周身瓜棱花瓣形,优美大方,线条流畅,整体高贵雅致,古朴老气,十分难得。也难怪清代干隆皇帝看了北宋官窑后大加赞赏:李唐越器久称无,赵宋官瓷珍以孤。色至粉青泯火气,纹犹鳝血裂冰肤。2012年,一件北宋官窑深腹碗以2.07亿港元成交,官窑价值之高可见一斑。宋瓷——下一个收藏洼地做为中国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宋瓷是真正意义瓷器的开创。在明清时期,甚至有十件官窑瓷器难换一件五大名窑瓷器的说法。其实在我国90年代初期真正玩收藏的也是高古瓷器,不过当今宋瓷的收藏价格却比明清瓷器要低得多。由于宋朝艺术很大程度上迎合了现代品味,宋代瓷器、绘画、书法和丝织品无一不传递出有节制而不失驾驭能力,微妙而不失洗练的韵味。相比较与繁复的清瓷,宋瓷以其简洁的造型与雅俗共赏的色泽,得到了世界各国收藏家的认可。随着中国财富阶层的成长和审美经验的发展,走向一个低调的奢华,是必然趋势,更是艺术审美的升华。广州御藏展览有限公司本次香港澳门2014香港民间古董艺术品精品展暨中国艺海展览拍卖有限公司秋季拍卖会不乏精品之作,以上三件宋瓷是本次精品展拍卖会特别推介之精品;期待眼“缘”之人前来莅临观赏。

毛瓷鉴赏


“毛瓷”是在文革的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下生产的,代表了那个世纪的瓷器烧制最高艺术水平,存量稀少,并且蕴含着伟人毛泽东主席的伟人信息,所以毛瓷不单单是艺术品,因是极其珍贵的收藏品,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与投资价值。今天,小编就为您带来的是几款精美毛瓷鉴赏。

第一款 毛瓷四季花卉高档茶杯

四季花卉杯套件造型源于延安时期使用过的“中山筒”茶杯,改良后加盖加彩,底部略为内收,杯身呈现出流线型。当年被称为“胜利杯”,寓意中国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为毛泽东所钟爱,具有独特的政治意义与历史价值。

2008年版再造毛瓷• 四季花卉杯包装盒共分三层:第一层外包装为暗红色纸盒;第二层包装为极其名贵的梅花图案真丝苏绣锦套;第三层内包装为非常珍稀的印度紫檀木盒,盒顶四季花卉图案扬州漆雕点缀,更显华美。盒内还配置了一张古雅的印度紫檀木桌,可作展示毛瓷之用,除产品外还配有参照《毛主席语录》设计制作的《毛瓷语录》一册、毛瓷国画一卷、铜板内芯收藏证书一本、梅花形合格证一份,品质精良之外,更凸显毛瓷特殊的文化品位与精神内核。

第二款 毛主席瓷十二件套

毛主席用瓷,是1974年为庆祝毛泽东主席82岁生日寿宴专门烧制的釉下手绘双面花五彩瓷。特制了月季花、芙蓉花、菊花、梅花系列产品器型为碗类,杯类等。从瓷质到造型、釉质、釉色、花纹的描绘、堪称陶瓷经典之作。是当代醴陵窑中的极品。二十世纪最荣耀的中国名瓷。 月季花:应春、夏、秋、冬四季中的春季。月季花又名月月红,常开不谢,全年好景,以证毛主席“只争朝夕” 之意(1963年《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象征全国山河一片红。 芙蓉花:芙蓉,又名木芙蓉、拒霜花、木莲,原产我国南方。毛主席曾有梦“芙蓉国里尽朝晖”(1961年《七律。答友人》),以芙蓉入画,以解主席故乡之思。 菊花:菊花盛开于秋季,言寓收获之意。人云“自古清秋多寂寥”,然而毛主席认为秋季“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并有诗赞曰“黄花分外香”(1931年《采桑子重阳》)。 梅花:毛主席最爱梅花,有诗云“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1961年,《卜算子。咏梅》)。梅花在风雪中昂扬风姿,此亦主席逆流而上、乐观旷达、永不气馁的精神写照。

毛主席用瓷十二件套_毛瓷精品:依照原“毛主席用瓷”设计专稿,采用专用的瓷土原料、颜料配方及独有的生产工艺,依托“毛瓷”制作组精湛而娴熟的技艺,制作的“毛主席用瓷”十二件套。全套12件,分红月季、红芙蓉、红秋菊、红梅竹四个花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