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青花瓷器的鉴别 > 导航 >

品中国陶瓷 青花瓷: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品中国陶瓷 青花瓷: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青花瓷器的鉴别 古代瓷器青花瓷砚台 仿古青花瓷器鉴别

2020-02-12

青花瓷器的鉴别。

“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有来太极生。”清代龚轼先生此言着实不虚。 青花瓷 无论从用料、纹饰、烧制时间还是制作工艺上都极为考究,所以青花瓷在古时的使用频率是相当高的。平常人家中多将青花瓷用做容器,坚硬、耐磨且不易损坏。而书香门第、官宦人家大多将青花瓷作为装饰品,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可谓各取所需。

青花瓷又称白地 青花瓷器 ,英文名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它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釉下彩的一种。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目前发现最早的青花瓷标本是唐代的(也有学者称唐青花并非青花瓷);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种。

不管是从造型还是从纹样来看,元至明初的青花瓷器都基本上呈现出与传统一脉相承的发展状态,是在前代瓷器生产的基础上,随着技术及工艺的创新、创烧条件的成熟,形成的新的“统领”中国瓷器发展的一种独特品种。但是,青花瓷器纹饰布局纷繁,造型厚重健硕,国内发现的数量远远少于国外,这些又怎么解释呢?国内外学者根据元代和明初时期的情况作了许多论证,因此有了关于青花瓷起源的“外传说”和“自身发展而成”两种看法。瓷库中国专家朱学者认为青花瓷器的产生及风格的形成并不能简单归结为工艺的创新和创烧条件的成熟所带来的结果,而是应该把其放入元代至明初的历史大背景下去探究,寻找影响其产生并最终成为引导中国瓷器发展的一个独特品种的原因。

青花瓷器的出现,是中国 瓷器 史上从白瓷向彩瓷发展阶段中的一个重要标志。青花瓷器不仅继承与综合了瓷器生产的各种技艺,而且也为中国瓷器更进一步发展开拓了广阔的道路。随着青花瓷器的大量生产,促进了江西景德镇瓷业的空前繁荣,使之以“瓷都”之名而享誉于世。与此同时,青花瓷器也便成为了中国古瓷中最富民族特色的优秀品种,赢得了国内 说 外人士的珍爱和赞许。 中国的青花瓷器遍布于全世界,这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物质文明的重要贡献。因此,对于青花瓷器的专题研究,向为中外学者所瞩目。

taoci52.com延伸阅读

明代青花瓷和清代青花瓷有什么区别?


明代青花瓷和清代青花瓷有什么区别?青花瓷被誉为“瓷中之王”。明朝时期人们主要烧造的瓷器品种就是青花瓷。此后各朝各代都有烧造青花瓷,烧造的青花瓷带有该朝代的时代特征。作为紧邻明代的清代,其出产了较多青花瓷,那明代青花瓷和清代青花瓷该怎么区分呢?

要区分明代青花瓷和清代青花瓷,记住两个朝代青花瓷特征就可以了。历史上明代后面紧接着清代,一般说来,下一个朝多少都会继承一些上个朝代的制瓷工艺手法等,但是明代和清代不同,清代国家昌盛,清朝初期制瓷继承了一些明代制瓷特征,但是之后人们不断发挥想象力,不断进行改革,并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制瓷烧造工艺手法。烧造瓷器也就和明代大不相同了。

明朝初期,是我国青花瓷的鼎盛时期,不管是种类还是样式,都非常繁多,并以做工精细,样式多样,胎釉细致精密,图案纹饰精美、色调明艳闻名。其中永乐时期,因为受到波斯文化影响,所以当时出产的青花瓷带有波斯器皿的一些特征。明代后期,青花瓷釉面肥厚、滋润,但是光泽没有前期的好。明代青花图案纹饰内容取自大自然、题材广泛,多为写意、较少写实,用笔豪放,画面生动。

清朝早期延续了一些明代青花瓷的制瓷工艺手法,所以出产青花瓷与明代相似。到了清朝晚期,包括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各个时期青花瓷带有各朝代文化、艺术特征,从款识上来说,咸丰时期青花瓷款识主要有纪年款和堂名款,民窑青花瓷还有图章式的篆书款。同治时期青花瓷款识有纪年款、堂名款,民窑还有四字篆书款、六字戳记印章款和四字抹红楷书款,甚至为慈禧专门制作的青花瓷还有专门的款识--“体和殿制”铭款。光绪时期青花瓷款识有纪年款、堂名款,字体样式多为篆书款和楷书款,民窑还有“光绪年制”楷书抹红款和图记款。宣统时期青花瓷款识也以纪年款和堂名款为主。

此外四个朝代都有仿制明朝、清朝前期的青花瓷样式款识,且仿制的款识各不一样。如咸丰时期仿制明朝的青花瓷款识有成化年制、天启年制等,而到了光绪时期,仿制明朝、清朝前期款识多为大明永乐年制、大明宣德年制等。

咸丰时期青花款识文字分为雕刻和手写两种,雕刻的是四字两行排列了、手写的是六字两行排列,且文字外围都没有边框。光绪时期青花瓷款识文字多为四字两行和六字两行排列,也有六字三行排列的,且文字外围没有边框。宣统时期款识文字则多为六字三行或四字两行排列,没有边框。

元青花瓷的仿品有什么特征?


元青花瓷的仿品有什么特征?对于鉴别高仿品确有一定难度,必要时,还要采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进行辅助鉴定,但就一般仿品而言,只要熟练掌握古陶瓷工艺知识,就能作出明确判断。以下列举代仿品中的常见问题,凡具有下述特征之一者,就必定是现代仿品。

(一)瓷胎过白,过细或过密者。景德镇产元代青花瓷器的胎质与宋代青白瓷的胎质相似,只是氧化铝含量比后者高出约1.5%,其中含有微量铁元素,看上去白中泛灰。元代青花瓷器原料加工过程中,除去在粗加工时使用水碓粉碎外,其余均是手工操作。它与使用球磨机和真空练沿线机加工出来的现代材料相比较,无论是细度和密度都有明显差异。一般中低档仿品为降低成本,都使用机械加工原料生产,其胎质不是过白,过细就是过密。

(二)底足露胎部位有人工涂抹或喷洒的氧化铁锈色者。社会上曾普遍认为元代青花瓷器的露胎部位均有“火石红”现象,并将此作为鉴定标准。其实不然,“火石红”现象仅存在于部分元代青花瓷器上,有相当数量古代真品上没有“火石红”现象。大量实验证明,“火石红”现象的出现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坯体中存在一定数量的游离铁,二是坯体在入窑时含有足够数量的水份。只有这样,在窑炉起火升温的初始阶段,随着坯体之中的水分迅速蒸发,将游离铁带到坯体表面形成“火石红”。一般来讲,第一个条件属于内因,是元代青花瓷器普遍具备的,而第二个条件是外因,不是元代青花瓷在烧制前的必备条件。有的器物在烧制前已经“干透”,甚至装窑时使用的“垫饼”也已不含水分。尚若如此,所烧器物的表面就很少出现“火石红”现象。由于低档仿品的坯体内不含游离铁,仿制者就用涂抹或喷洒氧化铁锈的方法来造假,实际上是欲盖弥彰,它与真正的“火石红”和“糊米底”存在明显差异,懂行者一看便知。

(三)内壁光滑无纹者。元代器物多采用手工拉坯或脱坯成型工艺,在瓶、罐等器物内壁往往会流下明显的指纹和旋纹。如果在器物的内壁没有发现指纹和旋纹就是采用现代注浆成型工艺生产的低档仿品。我们仔细观察这类器物内底靠圈足部位还会发现一圈凹下去的“注浆印”。如果是带双耳的器物,其双耳也往往是空心注浆而成,在其下方隐蔽处存在有排气孔。注浆成型工艺是在民国中期以后由欧洲传入我国,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普遍用于工艺瓷器的生产。曾有读者误将《中国陶瓷史》中提到的唐代以后出现的“浆胎”器当作“注浆”器,这种理解是错误的。

(四)内壁有修坯刀痕者。凡是了解景德镇陶瓷制作工艺的人都知道,修坯用的刀具有两类,一类叫“条刀”,是用来修整器物内壁的;一类叫“板刀”,是用来修整器物外壁和足圈的。“板刀”的出现至少已有二千多年以上的历史了,而“条刀”仅仅是在清代康熙年间才有的。换句话说,就是康熙之前的瓷器只修外壁,不修内壁,康熙中期以后的瓷器才开始修整内壁。有些仿制者不了解这点,只是根据图录进行制作,经常画蛇添足修整内壁。

(五)具有均匀细密线状刀痕者。明代以前的修坯刀是在铁匠煅打成型的基础上,再用磨刀石磨制而成。欧洲工业革命以后,钢锉。景德镇的陶瓷工匠很快发现用钢锉加工出来的刀具要优于磨制刀具。钢锉加工刀具的刀口呈锯齿状。使用它修坯省工、省力又耐用。于是,这种加工刀具的方法在清代康熙年间迅速普及,并流传至今。与此同时,景德镇的陶瓷工匠还发明了各种形状的条刀。使用这种刀具修整的瓷坯,留有均匀细密的线状刀痕。

(六)釉色过白者。俗话说:“衣对骨必对”。这里的“衣”是指瓷器的釉,“骨”是指瓷器的胎。元代青花瓷器的釉质都白中泛青,特别是早期产品与宋代青白瓷的釉色基本一样。这种透明釉的颜色往往与胎质有关,在烧制过程中,胎中的铁元素会在高温的作用下向釉内扩散,加之窑炉内的还原气氛,致使成品的釉面呈现出亮丽地青白色。大部分仿品的胎都含铁量不足,其釉面看上去都青色不足。

元青花瓷元青花瓷

(七)釉面光滑平整或釉质稀薄者。瓷器釉面的平整度与施釉方法有直接关系。由于元代青花瓷器是采用蘸釉、浇釉和刷釉工艺,所以看上去釉质丰满肥厚,但平整度欠缺。特别是采用浇釉和刷釉工艺的大件器物,釉面往往留有“泪痕”和“刷痕”现象。清代以后景德镇普遍采用吹釉法施釉,釉面的平整度较前朝大有提高,现代又采用电动空气压缩机代替人工吹釉,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釉面过于光滑平整稀薄者,均是现代吹釉产品。

(八)青花中的铁元素浮于釉表者。古代使用的“苏勃尼青”是一种天然矿物材料,其主要成份是氧化钴兼有少量氧化铁。铁与钴相互融合,均匀分布。在高温的作用下“苏勃尼青”中的氧化铁会在硅酸盐液态中互相聚集,形成深色斑点。它们一般不会浮到釉子表面上来,形成所谓的结晶,在显微镜下观察,多呈不规则状酱褐色斑点沉于釉下。现代绝大多数仿品,都只是在国产青花产中简单地加入氧化铁粉,也不作高温煅烧处理,所以氧化铁不可能均匀地融合在氧化钴中,在高温的作用下,这些氧化铁会迅速浮到釉子表面形成结晶。在显微镜下观察多呈矿渣状斑点。

(九)青花色泽过于灰暗或鲜艳者。中国青料与“苏勃尼青”比较,除铁含量偏低外,锰含量又明显偏高,前者是后者的60~300倍。如果不能有效祛除国产青料中的锰,只是一谓加铁,青花的色泽就会显得灰暗。如果直接将化学工业中的氧化钴用作青料(俗称“洋蓝”),其色泽就会显得过于鲜艳。

(十)所绘纹饰有破绽者。观察纹饰是鉴别的基础。一般来讲,仿品的纹饰与真品都十分接近,否则就不能称其为“仿”了,往往需要仔细观察才有可能发现破绽。

(十一)器物造型与时代或工艺特征不符者。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造假者追求新奇,好让收藏者摸不着头脑,俗话说:物以稀为贵。万一是最近出白的“绝品”,可就捡了大“漏儿”了。另一种是仿制者的功夫不够,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自觉不自觉地就作走了样。

元青花瓷馆藏中国高古瓷精华

(十二)器物的口沿和足圈线条生硬或过于规整者。使用现代机械加工出来的制瓷原料的可塑性,一般不如元代手工制备的原料。就陶瓷成型工艺而言,现代景德镇流行的说法是:三分拉坯,七分修坯。这就是说,器物的形状主要是靠修工用刀修出的。元代工艺恰恰相反,是七分拉坯,三分修坯,有人认为是技术问题,其实不然,主要是由于现代泥料的可塑性已大不如前。由于元代泥料可以拉得很薄,所以器物的上半部和内部根本不需要修整,只是需要对下半部和圈足做简单修整。因此元代器物的口沿和脖颈都线条流畅,外型圆润,不落刀痕。现代仿品的拉坯拉得很厚,不但要修上半部,甚至还要修内壁,因此,线条生硬,规整有余,刀痕累累。

(十三)器物的体积与重量之比明显超常者。器物过轻或过重都说明有问题,过轻者往往是采用“注浆”成型工艺。采用手工拉坯成型工艺的器壁,是上薄下厚。而前者是上下一样厚,如果器物口沿部位厚薄合适的话,下半部就显得薄了,一般又不易察觉,只有通过重量来体会。过重者又往往是由于泥料的可塑性差所至。可塑性差的泥料会给拉坯成型带来难度,薄了,器型不准,厚了又重量超标。就是仿品的壁厚与真品类型,它也会显得比真品重,因为仿品胎质的致密度一般都高于真品。

(十四)成型工艺与时代特征不符者。前面所说的“注浆”只是成型工艺中的一种。曾有一件青花条案,是用坯板拼粘而成,景德镇称作“镶活”。收藏者仅根据青花纹饰就说它是元代真品。事实果真如此,就是国宝级珍品。遗憾的是元代根本没有“镶活”这种成型工艺,只是到清代景德镇才采用“镶活”工艺。

元青花瓷瓷器-元青花大罐

(十五)垫烧工艺特征不符者。目前景德镇普遍使用石油液化汽窑烧制瓷器。为了防止器物与碳化硅棚板粘连,要在两者之间撒上石英砂或氧化铝粉。仔细观察器物的足圈,如果上面粘有上述两种材料且十分牢固,必定是现代仿品。不仅是元青花,明清瓷器亦如此。古代根本不用石英砂和氧化铝粉作垫料。

(十六)表面有明显人工作旧痕迹者。要想使仿品招摇过市,就离不开“作旧”工艺。人工作旧痕迹与古陶瓷的自然旧貌有着本质区别。

(十七)采用X荧光检测,指标元素超标者。随着时间的推移陶瓷釉面的光亮度会逐渐减弱,它是由于釉质本身“脱玻化”所至。为了降低仿品釉面光亮度,向釉内添加锌、锆、钛等氧化物作消光剂,是现代仿制者的常用手段之一。采用X荧光分析可以无损地检测出各种元素在胎和釉中的含量。如果上述某元素超标,既是现代仿品。

清雍正青花瓷和清嘉道青花瓷如何区分


同款式的清雍正青花瓷和清嘉道青花瓷乍一看上去非常相似,但是我们仔细观察,还是可以发现这两个时期的瓷器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那么究竟怎么区分这两个时期的青花瓷呢?今天会从以下四个方面给大家分析。

第一个方面:青花发色的区别

青花发色是青花瓷很明显的一个特征,清代嘉道青花瓷的发色略显沉闷,没有什么层次感,并且显得非常污浊。而清代雍正青花瓷的发色非常老辣,而且色泽要比清代嘉道青花瓷更加鲜活。我们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这两个不同时期的瓷器对比起来非常强烈。

第二个方面:纹饰画法的区别

虽然清代嘉道青花瓷和清代雍正青花瓷的款式造型这一看别无二致,但是通过仔细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清代雍正青花瓷对细节的描绘和清代嘉道青花瓷有着非常大的区别。就拿龙纹来说,清代雍正龙纹青花瓷上面的绘画龙的嘴巴、爪子、鳞片、须发等细节部位看上去就比较细腻,而清代嘉道青花瓷相对来说就更加松散一些。在龙的气质方面,清代嘉道龙纹青花瓷比清代雍正龙纹青花瓷更加精神,在龙的凶猛程度上,清代嘉道龙纹青花瓷也是不及清代雍正龙纹青花瓷的。这就是两个不同时期的青花瓷在画风上的明显区别。

第三个方面:瓷器胎釉的区别

清代嘉道瓷器的胎质比较疏松,釉面也比较稀薄,尤其是瓷器的侧面,施釉非常薄。薄到了什么程度呢?清代嘉道青花瓷连胎体拉胚时的旋纹都可以看得很清楚,用手触摸底胎会感到非常粗糙,有颗粒感。而清代雍正青花瓷的釉面显得非常紧实、光洁,并且用手触摸底胎没有粗糙的感觉。

第四个方面:瓷器修足的区别

清代嘉道青花瓷的足墙宽窄不一,用手触摸也是很粗糙。而清代雍正时期瓷器的整个足墙

宽度几乎是一样的,并且足墙修得非常细腻,胎质非常细致,在足墙露胎处施了姜黄色的护胎釉。清代嘉道时期瓷器的整个底胎、修足都远远不及清代雍正时期瓷器。

以上就是清代雍正青花瓷和清代嘉道青花瓷在细节方面的诸多区别,我们在区分不同年份瓷器的时候,也需要把握好这些特点哟。

顺治青花瓷的发展和工艺特点


清代顺治朝历时十八年,社会动荡,百废待兴,政局尚未完全安定下来,御窑厂不可能全面恢复大规模生产,所以景德镇瓷业一度萧条,产量很少。官窑生产时停时产,所以官窑瓷器并不多见,而民窑则开始全面恢复大规模生产。此间,御窑厂施行“官搭民烧”制度。“官搭民烧”不仅为陶瓷生产闯出了新路子,同时也为后期康熙瓷器的繁荣与蓬勃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清顺治(公元1644—1661年,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年号)朝历时十八年,由于新政权是在明末战乱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社会动荡,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百废待兴,政局尚未完全安定下来,御窑厂不可能全面恢复大规模生产,所以景德镇瓷业一度萧条,产量很少。清人叶梦珠《阅世编》记载:“顺治初,江右甫平,兵燹未息,瓷器之丑,较甚于旧,而价逾十倍。”景德镇仍旧沿袭明末采取的临时应急措施,“有命则供,无命则止”。官窑生产时停时产,所以官窑瓷器并不多见,而民窑则开始全面恢复大规模生产。虽然也曾令御窑厂生产,但基本上未能恢复,因此传世收藏品中署官窑款的器物很少见,常见的多数为民窑生产的日常用器和供器之类,大多制作欠精细,胎体厚重,釉面青白,器足高深,具有明显的明末初特征,造型及图案也较多地保留了晚明风格。然而青花瓷的绘画技巧却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改变了明代以来的粗犷笔法,运笔时勾、染、擦并用,纹饰多能分出阴阳面和层次,已经显现出清代风格的面貌。据蓝浦《景德镇陶录》记载,顺治建厂烧造御器始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先是饶州守道董显忠、王天眷、王英等督造龙缸未成。在顺治十六年(1659年)再由守道张思明、工部理事官噶巴、工部郎中王日藻等督造栏板、龙缸等大器,尽管花费了很多人力和物力,仍没有成功。这说明当时景德镇官窑生产虽处于低潮期,但始终没有停止过,官窑器数量较少,精细度也明显不高,个别还比较粗糙。顺治窑主要烧造了青花、五彩、白釉、黄釉和茄皮紫釉等几个品种,这其中青花占主流。清初景德镇的瓷器生产亦如明代晚期推行的“官搭民烧”制度,顺治二年(1645年),朝廷废除了明代官窑那种官办、官烧的制度,而采用官搭民烧的制度,这不仅充分释放了民窑的生产潜力,调动了工匠们积极性,提高了民窑作坊的规模及烧造精细瓷器的技术,同时也无形中刺激了民窑青花的进一步发展。官窑、民窑相互影响,相互推动和促进,因此,顺治青花民窑数量居多,这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这种“官搭民烧”的制度灵活实用,不仅为陶瓷生产闯出了新路子,同时也为后期康熙瓷器的繁荣与蓬勃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明嘉靖青花瓷价格和特点


一说起明代的青花瓷成就,永乐和宣德两朝应当是当之无愧的榜首,以至于其他几朝的青花瓷似乎总有点被人忽视的错觉。但实际上,对于涉猎明代青花瓷收藏的藏家来说,永宣以外仍有很多值得关注的上佳之作,明嘉靖青花瓷就是其中典型。嘉靖一朝虽然已属明代晚期,国力和政权稳定性整体有所降低。但是,嘉靖是晚明历史中寿命最长的,青花瓷的烧造时间也最久。这个时期的青花瓷,官、民窑口的烧造数量都是很大的,目前存世量也不是特别小。

基于这种情况,嘉靖青花瓷的价格普遍遵循官窑>民窑的原则。在拍卖市场上,嘉靖官窑青花瓷是高成交价区域的绝对主力。早在2010年以前,嘉靖官窑青花瓷中成交价突破千万的就有3件,其中2007年佳士得香港拍出的一件嘉靖-青花庭院婴戏图盖罐,成交价高达3056.75万,此项价格记录至今仍是嘉靖青花瓷最高。2010年以后,嘉靖官青拍卖目前成交价破千万的总计10件,破百万的则在50件以上(不含重复上拍)。可见,嘉靖官窑青花瓷的价值是不容轻视的。至于嘉靖民窑青花瓷,粗瓷价格是很低的,大几千、万元上下都有可能,而精品美品的市场价格则普遍要15~30万。

嘉靖青花瓷的价格,关键因素还是在青花呈色上。相比于明代早中期青花瓷发色只能“听天由命”的情况,嘉靖朝的制瓷艺人通过改进工艺,巧妙地掌握了青料的科学性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青花瓷的呈色方向。嘉靖官窑青花瓷的烧造已经改用回青料,同时为了改善纯用回青料带来的色散而不收的呈色情况,还在其中加入石青。由于青料配比的不同,嘉靖官青也就出现了不同的发色。

①一两回青加一钱石青,发色幽青鲜翠,浓重处呈发红的深紫色,是嘉靖朝独有之色,也是最上乘的青花发色。②当回青比例或者窑温过高,嘉靖官青发色就偏黑蓝,深沉甚至灰暗,图文晕散效果明显,与正德青花类似。③嘉靖中期,用的是比较纯的回青料,发色蓝雅浅淡,纹样线条显得细密纤柔,与成化青花颇相近。民窑青花则仍用浙料。

除了青花发色的独特性,嘉靖青花瓷还有一个突出的、不同于其他各朝的特征,那就是道教色彩浓厚的瓷器装饰。明代的嘉靖皇帝是一个极为信奉道教的帝王,当时全国范围内道教都很盛行,这在瓷器装饰上体现颇多。当时的青花瓷,不论官民窑口,纹饰题材都大量运用道教元素。比较典型的,有八卦纹、云鹤纹、老子讲经图、缠枝莲托八宝纹等,并且还独创了一种“花捧真言”的纹饰手法。

从现代仿品谈青花瓷辨伪


凡仿品有两种:一是旧仿旧,一是新仿旧。旧仿旧毕竟是一种文物,而新仿旧就是新瓷器了。如果它带有欺骗牟利的性质,就是赝品或假货。古陶瓷鉴定的4个方法(辨真伪、断年代、定窑口、评价值),同样适用于鉴定青花瓷器,如果是没有新仿品或只存在旧仿旧的器物,其主要任务在断年代和定窑口。如果新仿旧的器物存在,其主要任务是辨真伪。在旧仿旧这个问题上,我国陶瓷界的专家经过不断研究,已使历代仿品泾渭分明,界限明确。现代仿品同样是陶瓷史的延续,它为古陶瓷的鉴定增加了新内容,随着文物市场的兴起,现代仿品还会愈演愈烈,鉴定工作还要不断与之较量。

清康熙青花婴戏图盖碗

传统的鉴定方法是建立在精研真品的基础上的,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鉴定青花瓷器要深刻全面准确地把握其精神实质:一要对青花瓷器的历史发展有所了解,二要对各个时期的器物及特点有深刻的记忆,烂熟于胸。制作仿品的人依循的原则一是“尊古”,二是获利。作伪者为挣钱而制作仿品,往往不择手段,他们大量购买图片精美的书刊,收购真正的古瓷器以为获利的标本。于是出现了3种仿品:一、按图索骥。二、以真器作标准仿真。三、依照书本介绍的特点去仿。对于仿品,我们除要认真学习鉴定知识和大量了解鉴定信息外,还要能说出仿器仿的是什么,然后顺藤摸瓜,找出其与真品的不同之处。

现代青花瓷器仿制的源泉和基础来自于专家的研究成果,包括仿真与制旧。因青花瓷的旧碎片多,故套底的伎俩最突出。凡仿器为遮人眼目,除造型和纹饰仿得真外,还要制旧。因为不制旧,火气尚存,一眼便可看出是新。第一种制旧的方法是30份水添加1份氢氟酸,加芝麻油、高锰酸钾调匀后将仿品置入浸泡,然后取出晒干,此法在仿品片纹内往往留有污迹。第二种制旧方法是氢氟酸加老墓土与水配合浸泡,仿品可出现土锈现象。第三种制旧的方法为鸡蛋清加老墓土入窑回温,做出水碱现象。第四种制旧的方法为牛皮纸摩擦消除浮光。

鉴定古青花瓷,要通过对器物的胎、釉、器形、纹饰、工艺特点来判断是否真品。鉴定现代青花瓷器同样要运用这一方法,现代仿品的制作思路离不开传统鉴定方法的框架,但制作过程中由于条件的制约而无法返回到古代工艺流程的原貌。鉴定有3种情况:一是确定为古代真品,二是确定为旧仿旧的仿品,三是确定为现代仿品。为保证真品,必须排除仿品。

河北保定元代窖藏青花瓷品赏


河北博物院《名窑名瓷》展厅陈列的众多精美瓷器中,有四件青花瓷令世人惊艳,它们是1964年5月在河北保定市永华南路元代窖藏内出土的器物,当时共出土瓷器11件,其中包括6件青花瓷器、2件卵白釉瓷器和3件蓝釉描金瓷器。此次青花瓷器的出土曾轰动一时,是国内首次发现的成批元代青花瓷,这些器物造型典雅端庄,纹饰丰富,制作工艺精湛,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研究价值,堪称元瓷极品,弥足珍贵。此处笔者将四件绝美的青花瓷器作介绍,以飨读者,在悦目的幽蓝神韵中体味青花独具的艺术魅力。

青花釉里红开光贴花盖罐

青花釉里红开光贴花盖罐罐底

青花釉里红开光贴花盖罐罐盖顶部

高42.3厘米,口径15.2厘米,底径19.4厘米。盖罐直口,短颈,溜肩,上腹较鼓,下腹至底部渐收,宽圈足,足底露胎,胎色白,伴有粘砂、铁质斑点和釉斑,胎釉结合处有火石红。该罐通体施青白釉,釉层凝厚,釉面润泽光亮,所绘纹饰题材丰富,层次清晰,主题突出,全器装饰纹样达10余层。盖顶塑一昂首翘尾蹲踞的狮子,盖面绘青花莲瓣纹、卷草纹和回纹。罐身颈部饰一周缠枝菊花纹,肩部饰卷草纹和大朵如意云纹,下垂的云头内采用蓝地白花装饰技法绘水波莲花,云头之间点缀折枝菊花纹。腹部主题纹饰为四组菱花形开光,开光以双重串珠堆贴而成,开光内贴塑四季花卉和山石,枝叶用青花渲染,花朵和山石以釉里红涂绘,瑰丽的红色与莹亮的蓝色交相辉映,形成了极强的装饰效果。下腹饰卷草纹和莲瓣纹。器物上的装饰纹带或写实、或变形,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总体来看,这件大罐既具有青花幽静雅致的特质,又融入了釉里红浓重热烈的色调,集绘画、浮雕、贴塑等多种技法之大成,是存世元青花中的顶级艺术珍品。

青花海水龙纹八棱带盖梅瓶

高51.5厘米,口径6.6厘米,底径14.5厘米。瓶盖及瓶身均呈八棱形。小口,折沿,短颈,丰肩,腹部修长内收,足微侈,足底露胎。通体施白釉,釉色白中闪青。肩部和近底部饰大朵如意云纹,内绘青花花卉、凤鸟和怪兽。瓶身纹饰布局繁密,主题纹饰为青花海水火焰纹,采用留白手法装饰四条矫健有力的游龙在波涛汹涌的海水中飞舞翻腾,四条白龙以刻、绘结合的技法塑造,看上去凹凸有致,富有立体感。龙均为双角,头小,颈部细长,双目圆睁,张口吐舌,异常凶猛生动,是典型的元代龙纹的特征。整件器物造型硕大丰满,纹饰繁密,层次丰富,一改唐宋以来瓷器纹饰布局疏简的传统,且形象对比鲜明,白地蓝花与蓝地白花相映成趣,极富艺术感染力。这件梅瓶形制规整,充分展示出元代制瓷工匠高超的成型技艺。

青花双狮戏球纹八棱玉壶春瓶

高32.5厘米,口径9.7厘米,底径9.8厘米。通体呈八棱形,敞口,细颈,圆腹,圈足微外撇。胎薄而致密,釉细腻润泽。瓶身由上至下绘九层青花纹饰,口沿内侧绘八朵如意云纹,颈部饰蕉叶纹、回纹和覆莲瓣纹,腹部主题纹饰为双狮戏球图,狮身系彩绸缨络,回首翘足,嬉戏玩耍,周围间以火焰、方胜、灵芝等杂宝,下腹及底部绘钱纹、莲瓣纹、回纹及卷草纹。这件玉壶春瓶造型优雅美观,纹饰生动活泼,青花色泽浓艳,是元代景德镇窑青花器的代表作。

青花折枝花卉纹八棱执壶

高23.6厘米,口径4.9厘米,底径7.8厘米。通体呈八棱形,壶盖中心置圆尖钮,盖面绘覆莲瓣纹。壶口为喇叭状,颈细,下腹鼓,颈腹间一侧有流,对称的另一侧有柄,近底处内收,圈足外撇。颈中部饰一周回纹,上半部绘蕉叶纹,下半部绘覆莲瓣纹,覆莲内饰火焰宝珠纹。上腹部在两周卷草纹之间饰6组折枝花卉,下腹部饰仰莲瓣纹,圈足饰卷草纹一周。流细长,流颈间有S形花饰相连接,流身两侧饰卷草纹,柄宽扁,顶部堆贴卷云纹。这件执壶造型秀美典雅,纹饰布局繁而不乱,层次清晰,堪称元青花中的精品佳作。

元朝的建立结束了宋、辽、西夏、金长期对峙、战争和分裂的局面,使中国走向大一统。元朝发达的交通为各地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尤其推动了元朝海外贸易的发展,美轮美奂的中国瓷器也就这样走向了世界。元朝历史不足百年,而在中国陶瓷史上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究其原因,主要是元代创烧出成熟的青花瓷和釉里红瓷。这些色彩斑斓的瓷器逐渐取代了之前色调单一的素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从而开创了中国陶瓷史上的新纪元。

在保定元代窖藏出土的这几件青花瓷器以其古朴浑厚的器物造型、精湛绝伦的绘画技法和明艳动人的纹饰色彩给人以美的享受。其中的青花釉里红开光贴花盖罐和青花海水龙纹八棱带盖梅瓶器形硕大,浑圆饱满,是典型的元代青花瓷器的特征,而八方造型也是元代青花瓷器中的常见式样,这种造型是制瓷工匠们模仿伊斯兰金银器的样子制作出来的。几件器物的瓷胎采用的是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高岭土的加入使瓷胎中的三氧化二铝含量提高,因此拓宽了烧成范围,减少了器物变形,从而能够烧制出大件器物;它们的釉色皆白中闪青,从科学检测数据看,这种釉色既与青白釉不同,又与卵白釉有别,正好介于青白釉和卵白釉之间;器物上的图案花纹发色青翠浓艳,浓重之处有黑色疵点,应是采用进口“苏麻离青”钴料烧制而成。耐人寻味的是器物上的装饰纹样,布局繁密,层次丰富,构图严谨,主次分明,采用横向带状分布的形式,在主题纹饰之间均以卷草、弦纹、回纹、钱纹等辅助纹饰相隔,看上去繁而不乱,井然有序。

保定元代窖藏出土瓷器精美,堪称元代瓷器的精品,其埋藏者应是当时的官宦显贵之家。这些窖藏之所以遗留到现在,是由于埋藏者当时因为各种原因死亡或离乡背井,无法再返回故乡的缘故。

目前所见元代青花瓷器存世很少,这四件器物保存较为完好,青花发色自然,釉面清亮润泽,纹饰丰富,充分体现出元代青花瓷器的时代特征,为研究、鉴定元代青花瓷器提供了珍贵的标准器型和重要的实物资料。

元青花瓷的胎釉特征和青花呈色


元青花的工艺建立在新的技术前提下。胎釉、青花、绘画、制作,烧制诸方面都显示出前所未有的的科学水平,以下诸种特征是识别元青花瓷的必要依据。

一、元代青花瓷的胎体特征

景德镇瓷用料有一个渐变的过程。唐五代时,瓷胎由单一的瓷石构成,宋末元初起,发明了瓷石掺合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有些原料中高岭土达20%。二元配方使瓷胎中三氧化二铝(AL2O3)的含量得以提高,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瓷胎在高温条件下的变形,保证了大件器物的制造,同时提高了烧制温度,使瓷化程度增加。在此基础上,景德镇烧出了体型巨大的青花器,有直径近60厘米的大盘和高达70厘米的大瓶。

元青花胎料有两类:一类用进口青花瓷,胎骨较白,稍含灰,手感沉重,致密坚硬;另一类用国产土青料,胎骨灰白,胎体手感轻。元末有些青花小器胎色土黄,较粗松,用国产青料。

用进口料绘制的器物中,体型巨大的器物底面等露胎处有深浅不等的窑红,碗、高足杯等小件器物则一般不见窑红,大罐、大瓶等大件器物的盖里面虽露胎,但不见窑红。

大型瓶罐类器物由上下数段拼接而成,外壁接痕经打磨,但内壁接痕仍清晰可见。在器物颈部内侧略加切削,内壁均不修削。

器物底部有切削的螺旋痕,大瓶、大罐的底部旋削纹较粗、较疏,盘和碗的切削痕较细、较密。器物底部和圈足内外粘有窑砂,有些已熔入釉中。高足杯的高足与杯身以泥浆拼接,交接处可以看见黄色或浆色挤压泥浆。

二、元代青花瓷的釉层特征

元青花胎土二元配方的使用提高了烧成温度,这样就能相应地改变釉的配方。

景德镇瓷釉历来是用釉果掺以釉灰配制而成,釉果是一种风化较浅的瓷石,主要成分是石灰石,煅烧后含氧化钙(CaO)达90%左右。唐宋进,景德镇瓷的主要成分是釉灰,元代时增加了釉果成分而减少了釉灰成分,这样,釉层的三氧化二铝增加而氧化钙减少,改变了釉面状态,使釉层厚度可以增加,釉表光泽柔和。用高倍放大镜观察部分标本的釉层,在密布的雾状小气泡中散落着大气泡,无中等气泡过渡。同期的青白釉和枢府釉并无这种情况。明初青花瓷釉面也见气泡,但是大、中、小气泡混杂,和元青花惟见大、小两类气泡的分布不同。有些器物釉表面有橘皮纹或棕眼。

元青花的釉面先后有三种:

1、影青釉:又称青白釉,在元代早中期青花上使用,用国产青料。元末青花瓷的青白釉是影青釉的衍生物,和元代早中期青花的影青釉或青白釉有所区别。国产青料,釉面泛灰或泛黄,釉层光泽较强或亚光木讷,除了烧成技术欠缺外,还与釉层中釉灰比例较高有关。

2、卵白釉:元末青花上开始使用,釉层乳浊,用国产青料,多小型器。

3、白釉:从14世纪中的至正年间开始使用,用进口青料。釉面白中泛青,积釉处水绿色,具恰到好处的透明度、光亮度和色泽,能更好地衬托青花的表现力。

元青花除玉壶春瓶器物外,底部一般无釉。底部露胎的有大小,形状不一的釉斑。高足杯的高足内侧近底处有一圈宽窄不等的釉痕。

梅瓶等细身类瓶内侧口沿下素胎。大罐内壁以荡釉法施釉。 器盖内侧素胎,浅土黄色,见细微釉斑。

三、元代青花瓷的青花呈色

青花是由钴料绘画而成。天然钴料中除钴外还有铁、锰等成分。因各种元素的构成比例差别和烧成条件不同,使青花呈色出现变化。

元代青花瓷用进口和国产两种钴料绘画,进口青料用于大型、中型或小型元青花上,国产青花料仅用于中、小型器。

1、进口青料

进口青料,又称苏泥勃青、苏麻离青、无名异、撒卜泥等名称。苏泥勃青、苏麻离青和英语中Smalt的发音相近,意为用钴料、钾碱、硅石制成的蓝玻璃或大青、花钳青、藤紫色颜料。无名异、撒卜泥和西域语中Sabum的音相近,意为浅绿宝石。这两个词的音又很近,似为同一物。进口青料据载来自大食国(今阿拉伯米岛),又说来自南洋。现查明世界上的钴料矿有百余种,以南非和中亚为多,元代时通过贸易渠道输入中国是完全可能的。

元代进口钴料的成分是低锰、高铁,含硫和砷,无铜和镍,和唐宋青花、明青花的青料成分都有区别。

苏泥勃青料呈色有如下特征:

①呈鲜丽的靛青色,略含程度不同的紫色,有些呈非常幽雅的紫罗兰色。

②有浓淡色阶,勾勒线条较深,填色青料较浅。青料积聚处有蓝黑色或蓝褐色斑点,釉面下凹并哑光。

③青料都较细匀,线条边缘稍有晕化。有些呈色浓重,有放射状流散,见蓝黑色结晶或结晶线,应为青料颗粒较粗所致。明初永乐、宣德青花上也有类似现象。

2、国产青料

钴矿在我国江西、浙江、云南、甘肃等处都有发现。元青花所用国产青料成分为高锰、高铝,与同时的进口料差别很大。

国产青料呈色蓝灰或蓝黑,见浓淡色阶。青料积聚处有蓝褐色或黄褐色斑点,釉面下凹并哑光。

对元代青花瓷的胎釉特征和青花呈色的归纳是一个相对的和模糊的描述。因古代制瓷技术经验性特点所决定,器物之间的个性差异非常明显,完全相同的胎釉,完全相同的呈色只能是理论上的假设。因此必须以全面的观点和综合的方法来认识鉴定对象。以某一局部表征来替代整体研究,就会失之偏颇。这是鉴定元代青花瓷,也是鉴定其他文物必须注意的方法问题。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品中国陶瓷 青花瓷: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品中国陶瓷 青花瓷: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青花瓷器的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