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瓷砖墙面 > 导航 >

瓷塑童趣

瓷塑童趣

瓷砖墙面 全瓷瓷砖 瓷砖造型

2020-02-13

【www.taoci52.com - 瓷砖墙面】

泥与火的共舞如同浪漫故事的开端,瓷是一个曼妙的结局。在“爱家”的得雅轩里,陶瓷收藏家于红河先生轻轻摩挲着或质朴或童趣的瓷塑,逐一地娓娓道来,仿佛是讲着一个又一个变换流转的故事。于红河先生偏爱老艺术家的瓷塑作品,认为他们的作品有着更为真挚与朴素的诚意。

周国桢被后辈称为“陶艺泰斗”,他的瓷塑作品以“动物王国”最为人称道,而在材料技法上尤以色釉的运用最为得心应手。《本是同根生》是周国桢1987年的作品,表现了一对公鸡互斗时激烈的情景,伸长的脖子,咄咄逼人的眼神,无不惟妙惟肖。周国桢一反以往过于注重颜色釉装饰的效果,而着力追求内在生命的塑造。黑白双鸡通体素淡,只在鸡冠处色釉流淌,仿佛是汩汩鲜血,将殴斗的惨状形象地表现在人们眼前。色釉是一种浑然天成的陶瓷语言,施釉之后出现什么效果,全凭窑火的烧制,并非人力所能控制,因而它要求制作者对釉的特性驾驭非常娴熟。以动物为题材,这样既有利于充分发挥景德镇高温色釉、窑变釉等来表现其纹理的效果,又便于借助动物的情态寄意造境,含蓄地展示人的精神面貌。而古老的泥条盘筑动物雕塑,也是周国桢创作的一个高峰。一只造型卡通的盘条小猪吸引了笔者的眼光,小猪双目圆睁、小嘴微张,表情可爱、稚嫩,纯真如孩童般的目光惊恐地注视这个世界,憨态可掬之余又令人忍不住心生爱怜。作品完全脱掉了华丽的外衣——颜色釉,至善至美的泥土与火焰烧结凝集,泥土粗糙而有质感,回旋起伏的泥条错落有致,艺术创作在似与不似之间进入了质朴的全新境界。

 陶瓷艺术家张正海出身陶瓷世家,他的作品典雅细致,尤以传统题材的瓷塑最负盛名。张正海从事瓷雕创作至今已有三十余年,他最擅长的要数传统题材方面的镂雕创作。于红河先生向笔者展示了张正海的瓷雕精品《西游记》,小至寸草片叶,大至亭台楼阁,无不精巧逼真、巧夺天工,最为难得的是师徒四人的表情各得真味,唐僧的慈眉善目、孙悟空的灵活跳脱、八戒的憨态可掬、沙僧的老成持重,令人称绝。

 于红河先生告诉笔者,现在瓷塑并不像瓷器那样被大多数藏家认同的原因在于,很多人认为泥塑的数量多,“大家一说雕塑,都以为是灌浆的”。其实瓷塑按制作方法分为两种,一种叫捏雕,一种叫印坯。捏雕是完全以手工塑造出各种形象,而印坯则是“将泥放入坯中,用手一点一点压出来的”。即使是印坯,压制而成的也只是“大形”,细节还需艺术家分别修饰,“尤其是老艺术家,他们的每种印坯作品也就十几件,装饰手法各不相同”,所以和单品没有特别大的区别。于先生认为,目前瓷塑的市场价值被低估,并不代表它不具备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对于收藏者来说,瓷塑也是比较容易入手的门类。

延伸阅读

略述中国古代瓷塑玩具


宋代 定窑白釉人面埙

陶瓷玩具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仰韶文化遗址的儿童墓葬中,就出土有陶鸡、陶狗,后经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民俗学家考证,这些小陶鸡、陶狗就是最早的儿童玩具,是儿童们生前喜爱的小动物。在马家窑、马厂文化遗址,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有彩陶时期的各种动物和器物模型。到了汉代,早期青瓷中出现了瓷质的动物玩具,随后的唐宋之际是中国古代陶瓷玩具发展的鼎盛时期。明清以后,泥质、木质、布质、竹质等各种民俗玩具逐渐增多,陶瓷玩具逐渐减少。余姚河姆渡遗址也曾出土了一件完整的鹅蛋形陶埙,就是最早发现能吹出音乐的玩具。新石器时代的磁山文化也是8000年的历史泥玩具有捏塑与烧制的两种,瓷玩具要比其它瓷器更难烧制历史悠久,大汶口发掘的陶猪也是一件焙烧过的泥玩具,距今5500年的历史,瓷塑玩具系列是中国古代陶瓷艺术大花园里的一朵奇葩。

泥塑就是玩具中的始祖,新石器时代就有泥制或陶制的雕塑,单孔和三孔。造型上有杏核或桃核形、人物形、兽面形、飞禽形、蟾蜍形等,多在头上、背上留有一个或两个孔,一吹就响,注入水后更能长时间发出吱吱的声响,并能不断吐出水泡。哨子玩具是民间吟唱泥土之歌的工具,是用泥土塑造的爱心。商代的陶埙,两汉时期的陶俑,魏晋南北朝时期陶塑玩具已十分普遍。唐代受艺术繁荣的影响,面瓷塑玩具更趋于成熟和完美,并涌现了一大批雕塑艺人及著名的泥塑大师。宋代是我国瓷塑玩具生产的繁荣时期,各窑口普遍烧制,各地还出现了专营玩具的集市和挑担沿街叫卖玩具的货郎。元代瓷塑玩具生产逐渐走向衰落,玩具的质量和品种远不及唐宋时期丰富多彩。到了明清时代,瓷塑玩具生产便逐步被其它种类的玩具取代,是大自然的精灵和人间吉祥美好的象征。

汉代 彩绘鹅

金代 红绿彩童子

古代瓷塑玩具是古陶瓷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对于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民俗、艺术,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古代玩具对人文、历史以及动、植物生态演化甚至文学、美学、声学、力学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这些古代玩具大部分以写实为主,有些起初记录了当时动、植物以及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泥塑是原始的启蒙工具,也是一种教具。它让儿童在玩泥中增长智慧。泥塑世代相传,千百年来的泥土艺术,浇灌了一代又一代的心灵,启蒙了一辈又一辈人的智慧,代代辈辈积淀了人们心里的内涵和民族文化的意蕴,折射出璀璨的民族文化之光。在婴儿尚未出世之前,长辈就已开始利用玩具召唤新生命,开发智力,潜移默化地陶冶儿童情操。?陶瓷玩具在以往的陶瓷史、玩具史、雕塑史中很少涉及,即使保留一些儿童玩具题材的内容,也都零星散乱。因此,系统的瓷塑玩具的收集、整理、研究在我国基本上还是个空白。 宋代最为普及的泥玩具是“磨喝乐”,在农历七月七日之前大量上市,小孩子们都买回去“乞巧”。据《东京梦华录》记载,磨喝乐是一个小胖娃娃,穿着红背心,系着青纱裙子,手里拿着一枝荷花或荷叶,相貌端庄十分可爱。磨喝乐在当时不仅是普通人家孩子玩耍的主要玩具,也是皇室贵族孩子玩具之一。东汉的中后期就有了青瓷,主要的烧制地域是浙江地区,但是从记载上看,东汉时期的瓷质玩具是非常稀少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青瓷的烧造技术日趋熟,并开始大量烧造,主要为南方地区的窑口为代表,江浙一带为中心向四周发展。青瓷的发展也带动了瓷质玩具的发展。此时,瓷质玩具也开始增多。浙江越窑烧制的小动物瓷质玩具,瓷土比较细腻,工艺也非常讲究,釉面平滑光亮,一般为富贵人家享用,在当时价格就很高。

金代红绿彩母与子

宋代 定窑三彩孩儿笔格

隋唐时期,陶瓷玩具在延续两晋、北魏优良陶瓷传统下,又有了更大的发展。国家统一,政治开明、经济发达大大推动了市场的繁荣,在制瓷方面广泛使用匣钵装制产品进行烧制,其产品更加温润透亮,深受皇家贵族和文人墨客的青睐,同时白釉、唐三彩低温釉的出现也加大了陶瓷玩具的丰富性。陕西省博物馆收藏的隋代“李小孩墓”随葬品中就有陶瓷玩具多件,有小动物、小人物娃娃、小簸箕等,制作非常精细,但是造型显得很拘谨、生硬、严肃有余,活泼不够。

宋代黄釉瓷摔跤佣

唐代 白瓷卧羊

受中原地区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发达的影响、唐代的主要烧制陶瓷的窑口大都集中在北方中原一带,陕西的耀州窑、河南巩县窑、当阳峪窑,相州窑,江西景德镇窑,河北的邢窑、磁州窑、山东的淄博窑,以及湖南的长沙窑,四川邛窑。此时不同窑口所产的玩具作品,在烧造工艺和艺术风格等方面都存在着或多或少差异。如河南黄治窑的三彩陶玩具,造型在写实基础上作夸张,黄、绿、蓝、白等彩釉相互交融,视觉效果灿烂夺目。而湖南长沙窑的青釉彩绘瓷玩具,造型要夸张得多,并用褐、绿等色釉作点、线或块状装饰,以增强作品形象的生动性和可观性。河南安阳的白釉点彩瓷玩具的特点是小巧精致,大多数每件只有2—6厘米高,纯手工捏制的形象生动活泼,充满童趣。河南当阳峪窑的玩具最为精制可与定窑玩具相媲美。这些陶瓷小动物、任务指示各个窑口的副产品,为了节约空间,陶瓷巧匠把这些信手捏制或者翻模制作的陶瓷小动物用来填补空余匣钵窑位和其他的窑位与陶瓷器皿一起焙烧。瓷商店主也常把这些陶瓷玩具放在筐内,随时取出几件送给带着孩子来买东西的顾客,这是一种招徕顾客的方式,也是一种特有的民间风俗。古代民间陶瓷玩具是智慧、艺术的结晶,是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动力。一件乡土玩具,往往使上了年岁的人激动不已,仿佛又能回到童年时光,勾起了许多甜蜜的回忆。每个人对童年都有不同的恋想和怀念,记得我们小时候玩过:抓石子、摔泥炮、打面包、火柴枪、翻花绳、拉拉扣,大部分玩具都是自制的,没有今日的丰富多彩。特别是摔泥炮,随着一声脆响,泥点就会飞到脸上,引来一片欢笑。

唐代 黄釉 绿釉 狗一对

北宋 定窑骑马将军

随着近代工业的兴起,西方制造的动力玩具、机械玩具,给玩具制业注入了活力。各种机械化生产的飞机火车,加上动态和声音,巴比娃娃、音乐地毯、滑板车、变形金刚、声控摇控的气车摩托,使玩具更具魅力。而面对家长的是繁忙而无暇顾及儿童们身心成长;面对着削弱人与人之间热情的分隔式的高楼大厦;面对着沉迷于电脑虚拟化,导致了情感沙漠化,不断地冲击和动摇着人之初那友善、真挚的原始面貌。使玩物丧志者呈上升趋势。儿童食品袋里的玩具,仍有不卫生影响健康的因素;沉迷电脑游戏的少年,通宵达旦荒废学业,无资便盗,猝死机旁屡有发生;贪玩好赌者,输了金钱输了人生,可仍然有人再赌。在高科技玩具面前,我们失去很多,在玩高科技玩具的同时,不妨走进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家乡,了解民间玩具,培养对民间艺术的兴趣爱好,提高艺术鉴赏力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中国的民间玩具越来越受重视和关注,各种具有民俗意义的工艺玩具已成为各地主要的旅游品,甚至在世界都有极高的声誉。

唐 三彩牛

唐代白瓷鸳鸯

民间陶瓷玩具是速朽的艺术,它被随玩随丢,自生自灭,历来不受珍视,民间陶瓷玩具又是不朽的艺术,它繁衍发展,传承不绝,源远流长,化身万千。其中不少至今尚存的精品杰作,依然洋溢着艺术的魅力,仍能让人从中获得审美的满足。陶瓷玩具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给一代代的孩子们带来过许多温暖,欢愉和启迪,这些美好的感受伴随着我们的童年时光,留在我们记忆的深处。

唐代 黑釉猴面埙

唐代 黄釉母猴

瓷塑送福:福禄寿三星


瓷塑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据考古资料证实,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就已经出现有陶塑品。那时我们的祖先出于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对神秘大自然的虔诚和对原始宗教的信仰,用手工把泥土塑造成自己想像的神灵、偶像和人类自身,这就是我国陶瓷塑的先河。后经两汉、三国两晋开始出现单釉青瓷塑,特别是至唐代出现“唐三彩”的瓷塑,它汲取了中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采用堆贴、刻划等形式的装饰方法,线条粗犷有力,生动美观,更是享誉中外。宋元明瓷塑也有发展,品种增多,制作精细。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瓷塑工艺更是有了长足发展,如明代瓷圣何朝宗的德化窑瓷塑,就被喻为“天下共宝之”的珍品。特别是清代,由于制瓷技术的高超,加上观念的转变,制作瓷塑更是精益求精。当时瓷塑的显著特点,是在人物或动物塑造上大大改变了以往不刻意追求表现形象的酷似和不刻意追求比例精确的缺陷,采用“以形写神”的艺术表现手法,注重挖掘传统,追求表现对象的内在美和工艺美。在清代出现了许多像生瓷,如动物、人物以及玩具等等,惟妙惟肖,妙趣横生。

这里介绍的一组福禄寿三星瓷塑(上图),为当代福建省陶瓷艺术大师张祥琦创作,作品高度约26cm,烧制精细,栩栩如生。

福禄寿三星,是数千年来人民群众最喜爱的神仙,从此也就有福禄寿三星照耀,人间才能有喜悦祥瑞之气的说法。这些说法反映出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强烈追求,这个愿望是一致的、共同的、永恒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