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元青花瓷器气泡鉴别 > 导航 >

云南烧造元青花瓷概说

云南烧造元青花瓷概说

元青花瓷器气泡鉴别 元青花瓷器高仿鉴别 元青花瓷器的真伪鉴别

2020-07-14

元青花瓷器气泡鉴别。

云南青花瓷的大量发现,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初以后。它以朴实无华的造型,粗犷的青花线条,繁简不一的纹饰布局,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深深地吸引着人们去跟踪收集,到20世纪末已达高潮,至今方兴未艾,仿品亦应运而生,使云南青花的研究和断代变得紧迫起来。9AX帝国开发

云南青花瓷为少数民族地区民窑烧造,无纪年标识,延续时间长,数量多,分布广。本文拟在收集云南窑址、墓葬出土青花实物的基础上,借助历史、考古、陶瓷资料,对云南元青花瓷的起源、分布、特征等问题进行探讨。

一、云南元青花瓷产生的时代背景

云南元青花瓷的产生,是元王朝对云南实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基础上诞生的。

1253年忽必烈率军攻陷鹤庆、剑川直逼大理首府,大理王段兴智逃亡,结束云南最后一个地方政权的统治。1259年忽必烈选派赛典赤为“平章政事行云南中书省事”,集军政大权,“下立州县”,鼓励发展经济、文化,手工业方面为加强管理在各路设立“人匠提库司”。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大理《忽必烈平云南碑》所载:“既有典章,被之服章。我吏我民,我工我商,万国一家,熟为要荒”,为云南元青花产生创造了良性历史环境。

二、元青花瓷起源的追溯

云南发现和发掘的窑址,有玉溪窑、建水窑、禄丰县罗川窑、白龙井窑、大理市敬天山窑、易门县上浦背窑等。除建水窑址群中的旧窑、土窑、古窑烧造元青釉为主,其他窑址都发现青釉和青花堆积成混合层,说明云南窑址烧造青花时代有先后,而且不同地区的青花都是经过青釉烧造过程而发展起来后,青釉才逐渐退居次要地位。较为典型的是建水窑址群中的洪家窑堆积,经试掘下层为元青釉,中层为青釉印划花、印花青花、青花,上层以洪武青花为主。联系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窑为中心的附近苏家坡、坡头村、泸西县和尚塔、蒙自县瓦渣地火葬墓、红河县牛皮寨、个旧王林寨土坑墓、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县黑井、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钟科山、大理市大丰乐火葬墓的清理发掘,以出土明青花居多,元青花少,由此推知元青花的烧造时间不会太早,相当元晚期。

但是从云南元代火葬墓大面积的发掘,出土器物又有不同,是以泥质灰陶、釉陶为主。滇中宜良县孙家山一期火葬墓群发掘,M18出土木牍楷书“岁次丁酉年十二月庚寅朔”,按干支推算为元成宗贞元三年(1277年),相当元初,鉴于一期墓多,延续时间长,出土泥质灰陶、绿釉葫芦塔形盖敛口鼓腹平底和带座罐,以刻划莲瓣纹、三角形实茎蕉叶纹、折枝花、十二生肖图像、附加带状荷叶边纹为代表。曲靖市八塔台二期元代火葬墓的发掘,出土泥质细灰陶、绿釉葫芦塔形盖、平顶珠形钮荷叶形盖、敛口或短颈溜肩鼓腹折胫莲瓣座或镂空座罐,以刻划和彩绘三角形实茎蕉叶纹、莲瓣纹、缠枝牡丹、缠枝覆莲、附加带状荷叶边纹为代表。大理市大丰乐三期元代火葬墓发掘,出土泥质红胎绿釉、黄褐釉高拱盖短颈椭圆腹平底罐,以刻划和彩绘三角形实茎蕉叶纹、印贴茎状宝杵或宝相花和莲瓣纹组成纹饰,十二生肖图像为代表。地理上宜良县和曲靖相邻近,罐的形制虽不相同,却都以葫芦塔形盖和莲瓣座为突出,泥质灰陶、绿釉陶也相似,大理市大丰乐元罐区别大,但它们都以泥质细陶、釉陶为主,以刻划、附加、贴印、彩绘技巧表示相似的题材。综合云南元代窑址和墓葬出土器物分析:由于云南不同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不够平衡,分别以泥质陶和釉陶及青瓷、青花出现,于是形成云南元代陶瓷并存局面,它们虽质地、烧温、装饰技巧不同,但处在同一时代,在形制或纹样上出现相似的风貌。

三、元青花的分布和特征

目前发现元青花的地区有:以滇南建水窑为中心的附近地区,滇西以禄丰县黑井火葬墓为中心及周围地区,以大理市为中心的洱海周边地区。尽管滇西尚未发现元青花窑址,但墓葬已有青花出土,并具地区特点,而且烧造青花延续时间长,数量多,是构成云南青花多元体系的主要内容。附近地区火葬墓出土零星元青花,按元代行政区域划分,可归入这三个青花类型或传播地区。

建水、禄丰、大理为云南腹地,是彝族、白族聚居地,也是当地最古老的民族。唐代樊绰《蛮书》载:“蒙舍及诸鸟蛮不墓葬,凡死后三日焚尸,其余灰烬掩其土壤。”“蒙舍及诸鸟蛮”是白族和彝族先民,其住地发现和发掘的火葬墓,主要以陶、釉陶、青瓷、青花罐为葬具。火葬墓不盛行陪葬制度,即使个别墓葬有小件器物或铜钱、铜镜出土,几乎不具断代意义,如铜钱和铜镜铸造时代明确,但一般有较长的流通时间;建水窑虽有元明青花堆积层,但元青花少且为圆器残件。火葬墓出土的青花罐成为研究中不可缺少的实物资料之一。

云南民窑青花瓷是就地取材和传统工艺生产方式。不同地区窑址都存在不同时期的青花标本,说明烧造时间长,工艺良莠不一,要从胎、釉、青花粗细、色泽来区别时代,颇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困难。而造型和纹饰随时代的变更而富于变化,赋予不同时代的审美时尚及相应的艺术手法、韵味、情趣。若将云南不同地区窑址、墓葬出土的陶瓷器,结合有地层、墓志、买地券共出的器物,按形制、纹饰题材归类排比分析,对元青花瓷的断代及特征辨识会取得帮助作用。

元晚期是云南青花的创烧阶段,在短短10多年里,其产量有限。瓷胎沿袭青釉瓷原生瓷土“一元配方”,烧成温度1250℃,由于瓷土含铁量高、铝低,呈色灰青,胎厚重粗糙。罐、瓶由不同部位拼接而成,口、底径小,腹径大。因器足小,足墙直,挖底不平,盘多菱口折沿、折腰。采用石炭釉,色青或内黄,裂纹,外壁施釉不及胫或底,罐肩部和内壁有的不施釉。圆器内心外周有支钉凹痕无釉。青花为原生钴土矿,色黑或黑灰为主,黑蓝少,用笔粗放、拙朴、简单。题材以绘缠枝牡丹、缠枝莲花、一束莲、折枝莲花为主,兼有松、竹、梅、鱼藻、双狮戏球等。辅纹为弦纹、卷草纹、蕉叶纹、如意纹、莲瓣纹等。布局繁简不一,地区性比较突出。元末通过实践经验的积累,吸收内地青花形制纹样,使烧造工艺技巧有所提高,无论造型、纹饰布局都趋于成熟。

云南元青花以青釉下钴料彩绘为主,但是在元青花器中出现了钴蓝地刻划白花,贴印花青花、印花青花、附加带状荷叶边纹青花,这些器物在造型、纹饰技法吸收同期泥质灰陶、釉陶、青瓷的许多特点,可分为5类:

Ⅰ类:钴蓝地刻划白花瓷器,出于禄丰县黑井。狮纽荷叶形盖短直颈溜肩鼓腹平底罐,或粘接在圆形镂空梯形座上(图1),造型硕大,通高58厘米,肩腹交接处突出,器身上下小,中间大,釉不及底边。盖、肩、腹刻划三层缠枝莲花,缠枝和莲花划纹,线条细劲流畅,叶纹肥大刻凹,腹下莲瓣纹,边纹弦纹或卷草纹相间,纹饰布满全身,气势宏大,蓝白色差衬托出很强的立体感。狮钮荷叶形盖、镂空座在云南元代火葬墓出土的陶、青瓷罐中并不泛见,划缠枝莲花、莲瓣纹,在建水窑元代青釉碗已广泛采用。

Ⅱ类:印贴花青花,出于江川(图2)。斗笠形盖敛口圆肩鼓腹平底罐,高25厘米,口、底径小,11.5~12厘米。烧造粗率,胎厚重。螺丝钮由泥条盘成,似简化的多檐形塔,盖上青釉,无饰,肩、胫无釉。肩上朱书十二甲子,下对应印贴十二生肖图像,腹部先印牡丹花纹,后又印贴4个圆形花朵,分成4组,以钴蓝料满涂十二生肖图像、花朵,枝干叶纹钴料粗画,形成折枝花,钴料凝聚呈铁褐色。印贴花在南诏兴起,大理国釉陶、青瓷延续并易为印贴人物。元代陶罐上流行朱书十二甲子刻划图像,十二生肖和图像象征佛教十二辰神,以证明死者为佛教使,灵魂能升入佛界。青釉罐上采用印纹、印贴、青花三种装饰技法组成纹饰于一件器物上,尚属罕见。

Ⅲ类:印花青花瓷器,出于建水窑址群中的洪家窑。在二层青釉印、划花、青花堆积中发现。形制、印花是延续下层青釉印莲花折沿盘,印莲留白,青花彩绘枝干叶纹,组成一束莲花纹,开启上层洪武菱口折沿钴蓝地白莲瓣内心绘青花一束莲盘的烧造。从地层上印花青花一束莲残盘(图10)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为过渡期装饰特点。

Ⅳ类:附加带状荷叶边纹青花瓷器,出于禄丰县黑井。敛口或短颈溜肩鼓腹平底罐,(图3、4)高35~44厘米,口、底径小,10~12厘米,肩下部都有一周附加带状荷叶边纹。敛口罐肩上无釉,腹部分上下两层彩绘:上层缠枝花卉,用笔用色不均;下层缠枝牡丹,单个花瓣只勾不填,枝短细,两侧开叉大叶、小叶、嫩芽作仰覆、转折、穿插变化。肩无釉,腹部草绘缠枝牡丹、花心旋纹、花瓣点纹,淡色细枝上以浓色绘葫芦形叶和花叶,胫部作独立形莲瓣。另一种为短颈留白,施满釉。肩上青花三角形实茎蕉叶纹,腹上勾填缠枝莲花,花心鸡心形,叶纹实色向两侧延伸,胫部旋纹变形莲瓣。这类罐的肩下附加带状荷叶边纹,是延袭大理国灰陶罐上的装饰纹样,到元代时,陶、青釉罐相对减少层次,不像前期从盖到身密布多道附加带状荷叶边纹,罐的形制保持元之风尚,以青釉饼足荷叶形盘、平底弧形碗为盖,内有子口。

Ⅴ类:青釉青花是元末以后的主流,延续时间长,数量增多,分布昆明、建水、禄丰、元江、大理等地。以罐为多,少数瓶、盘、高足杯。烧造工艺进入成熟期,造型规整,内外施釉,罐、瓶内壁釉不够平整,底无釉,釉有深浅,青花黑灰和黑蓝,用笔奔放流畅,层次清晰。

青花罐缺盖居多,个别为狮狃荷叶形盖,绘缠枝莲花或菊花、蕉叶纹或如意纹(图5、6、7),罐的口、底径增大,腹部突出,器身矮胖,也有腹部不突出,一般高在40厘米左右,短直颈或口唇微外卷,无纹饰。肩部题材多样,缠枝莲花、缠枝蕃莲,花心圆形和喇叭花状,实色彩绘或勾填花瓣微露白边,细枝上大葫芦形叶,或大云肩内画松、竹、梅,或双勾大小莲瓣相间,大莲瓣上细笔双勾如意纹,或鱼藻纹,或双狮绣球等。腹部主绘缠枝牡丹和缠枝覆莲,花心石榴花蕊状或勾填鸡心形,花瓣写意,花瓣之间微露一线白地,淡色细枝流畅婉转,浓色大叶用笔奔放,丰满开叉略显白茎,叶尖伸入卷草纹之上。肩腹之间配上一周卷草纹。胫部靥形莲瓣,层次清晰。禄丰黑井双狮戏球罐与“大元宣光九年”圆形墓志同出。

历史纪年宣光年号只有8年,由于战乱,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多用了一年。另还收集“至正二十六年”、“大元宣光七年”圆形墓志,但葬具已散失。宣光后改元天元(1378-1388年),为云南元果王统治。天元三年正值洪武十四年(1382年),朱元璋派傅友德统军三十万讨平北元果王。可以说云南在天元年间处于元明交错期,青花已受到明初影响,时代相当元末明初。

梅瓶和玉壶春瓶出于大理和建水(图8)。景泰《云南通志》载:“人死后,以瓷瓶盛骨而葬”。“”与“白”相通,瓶也是葬具。梅瓶呈小口短颈,宽肩往下内收,小平底,身修长,青花简朴,肩上三角形实茎蕉叶纹。玉壶春瓶呈撇口细长颈,圆腹,小圈足,瓶身线条柔和匀称。内口沿青花如意纹,外壁由实茎蕉叶纹、莲瓣或开光折枝花、水纹或卷草纹、一束莲或折枝莲花、双勾覆朵莲,组成多层次纹样布满全器。

青花盘主要出于建水窑及其附近火葬墓(图9),为敞口或菱口、折沿、浅腹、折腰、圈足。绘画粗简,仅在折沿上涂染青花料,或在盘心绘一束莲。盘心青花楷书“元”字,外圈青料宽带。内壁绘梅花数朵,内心大朵梅花。禄丰县出竹节形高足小杯,外壁以梅花装点,高足上绘莲瓣纹,内口沿回纹,杯心水纹涟漪,侧立松后。这些青花瓶、盘、高足杯的时代与青花罐相当。

云南元青花是在元代陶、青瓷的造型、纹饰的基础上,以钴蓝为地或略加涂染、彩绘为特征。印花和青花两种装饰技法组成一束莲,印贴花和青花组成折枝花到明初已不复见。而印花和青花到明代已发生了变化,即印花和青花分别表现在一件器物的不同部位,或者在印花上彩绘。钴蓝地刻划白花,附加带状荷叶边纹和青花,则延续到明早期,但随时代的变更,形制和纹样也不相同,如罐上荷叶形盖和腹径缩小,盖边起伏度小,有的呈圆口盖,颈增高卷唇划回纹,缠枝莲花简率,镂空座演变成圆形阶梯座。附加带状荷叶边纹锐化为齿纹,青花布局不一。青釉青花到元末已居主导地位,景德镇青花造型、纹样融入其中,显现时代共性,但原料、加工程序、烧造工艺、绘画技巧有别于景德镇民窑青花,具有地方特征。云南元青花产生于不同地区,烧造时间有早晚,早的可到至正晚期,晚到元末明初。 Www.taoCI52.coM

四、元青花的工艺价值

云南元青花尽管烧造的时间不长,毕竟它开创了云南青花延续烧制三百余年的历史,功不可没。它在短短的时间里,经历了从粗到细,由简而繁的艺术发展过程,为明青花的浮现奠定了基础。

云南元青花是实用和技艺的结合体,也是一种古老、传统、大众的艺术。在烧造工艺上虽显得土气、笨拙、简单,但它拥有少数民族的本色:纯真、自然、原始、深沉的品质。它记录着云南各民族历史,传播着民族文化,是研究我国民族、民间陶瓷造型艺术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taoci52.com延伸阅读

云南青花瓷


“目前陶瓷收藏专业单位和民间队伍都对云南青花瓷比较青睐。每次大型拍卖会陶瓷成交量占80%以上。”目前民间收藏队伍或专业研究队伍对青花瓷的研究和品鉴都还有一定差距。

元明时除景德镇外,云南的玉溪等地曾一度烧制青花瓷。产品虽无景德镇青花的精致华丽,但质朴而率真,如布衣荆钗别存风韵。

云南青花瓷品种以大罐为主,另见玉壶春瓶、执壶、碗盘之类。云南有些少数民族旧俗实行火葬,青花大罐作棺椁之用,在大罐中和罐外两侧用玉壶春瓶、碗盘等其他器物随葬。云南的曲靖、大理、思茅、丽江等地的古墓群都出土过元明青花瓷。这些和景德镇产品风格迥异的青花瓷经考古证明,属云南本地烧制。主要是玉溪窑、建水窑和罗川窑等处生产,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玉溪窑。

玉溪窑在云南省中部,距昆明约一百多公里,考古界对玉溪窑作过多次调查并建立了窑址博物馆。但大部分窑址未作宣传已垦作农田或夷为平地,殊为可惜。玉溪窑在元至正到明永乐、宣德间开窑烧瓷。有仿龙泉青瓷和青花瓷两大类。青花的烧制相当于元末明初,以碗盘为主,瓶罐较少。胎大多青灰色或灰白色,粗松且有气孔。釉玻璃质状,青黄或青灰色。青花采用当地的土青料,呈色不稳,青中含绿,青中含灰或青中含紫均有,见晕散和铁褐斑。施釉大多不及底,露胎处见明显的旋削痕。玉溪窑青花近年频见出土,云南友人曾持数枚残片相赠。经细观,其绘画笔法跌宕起伏,有奔石惊雷之势,极度夸张和变形的纹饰带有几分神秘,从中可以感受到原始艺术的野性之美。

网记者从云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获悉,近年来云南的青花瓷受到收藏爱好者们的青睐。为增进大家对青花瓷的了解和品鉴知识,日前多名专家就此进行了研讨。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云南省文物局副局长张永康介绍,一般说到青花,都会想到景德镇青花瓷器。其实近年来伴随着古窑址的发掘,福建、广东、四川、云南各地都相继有青花瓷器出现。

云南玉溪窑曾在上世纪80年代发掘出一条龙窑,出土了一些瓷器和碎片;建水窑发现了较大的窑口,已知的就有七八条龙窑,以青釉瓷和青花瓷为主;禄丰古瓷窑发现了精美的火葬罐。这些发现,引起了专家学者和收藏者的高度关注。

云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云南文物产业集团总经理王昆说,近年来随着考古发掘的不断进行,云南烧造的青花瓷器品种和数量开始增多,精品也不断出现。

云南建水青花瓷


云南建水陶瓷源远流长。在龙岔河谷发现的西汉古墓中出土的陶罐残片距今已有两千年之久。近年来,有关专家在城东郊与北郊的古窑址进行考古发掘,证明早在宋代这里就已生产青瓷制品,到元代有青花瓷,至明代达到鼎盛时期,与同时期景德镇的青花瓷相比,春兰秋菊,各具特色。史载元代景德镇烧造的青花原料即产自建水笔架山,称之类碗花石。郑和下西洋时,曾带有一部分建水窑生产的青花瓷器。自元迄明,建水青花瓷除满足本地需求外,还远销云南全省和东南亚一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后因建水地处边陲,交通闭塞,致使建水青花瓷湮没无闻。近年,随着建水苏家坡等地元明古墓的挖掘,大量出土的青花瓷器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建水青花瓷频频亮相于香港、北京、上海、广州、昆明等地的拍卖会,屡创高价,还被收入国家出版社出版的各种工具书和图录,成为收藏界的新宠。

我国早在唐宋时期,青花瓷器就已经渐露端倪,但留传下来的实物极少。大约在14世纪30年代的元代中期,成熟的青花瓷器再度崛起,这是景德镇、建水等地的制瓷业巧匠们在总结前人生产经验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的结晶。

我国青花瓷器的产地以南方为主,已知的有河南、浙江、江西、云南、福建、广东、湖南、广西、四川等省(区)。从目前出土的材料看,这首创于河南巩县,但质量最好、影响最大的当推江西景德镇,其次是云南的建水。建水青花瓷器与景德镇等窑口同类产品有着明显的区别。建水窑青花瓷釉色和装饰纹样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一是器物一般均为砂底,部分有流釉漏底现象,胎内灰黄色,胎中含铁量约3%左右。二是除大罐为浅底宽圈足或平底外,一般器物均有圈足和卧足,胎体较厚,造型古朴庄重。三是釉中含石灰最高,约在20%左右,烧成后收缩比例很大,开片情况十分普遍。又由于含铁量在3%左右,钠和钾的含量很低,所以釉显得不够清亮,不是泛青绿,就是泛黄。四是在钴土矿料中,锰和铁的比例较高,因而烧成的青花呈现铁灰色。又分3种,一种色深如豆青,一种浅青而又略显黄色,另一种色泽竹黄而又隐泛青蓝。与浙江的青花器呈现暗蓝色、江西景德镇青花器呈现天蓝色不同,一眼望去,即知是建水的产品。五是青花瓷器上花纹密而繁多,题材以缠枝花、牡丹、莲花、月季、龙凤、鱼藻、瑞兽、海涛、山水人物、梅兰竹菊及杂宝图案为主。六是器型大,品种多,以将军罐、荷叶盖罐、碗、盘、玉壶春瓶、香炉、象耳花瓶为主,其次有碟、盅、杯、盏、缸、盒、钵等器物。七是形式活泼,画笔流畅,具有粗犷润泽的美感。

建水青花瓷的造型、装饰、内容、手法和色彩,既明显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又有自己的创新,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建水窑青花瓷器不像景德镇等窑口那样的要求严格,出现大量的写意花鸟、人物山水以及各种大小动物题材,构图精致,线条洒脱。时而逸笔草草,画景自然逼真;时而率意勾勒,人物形神兼备。无论是吹箫引凤图、秋江晚渡图、寒山萧寺图、,还是狮子戏图、婴戏风筝图、梵文香草图、寒山萧寺图、临江远眺图、几何纹样图、春水泛舟图,都匠心独运,别具一格。从形式到内容,都力求在人物、动物的个性上用心,借以寄托作者的无限遐思,使观赏者产生联想,并为之动情。建水青花瓷画不强求过多过繁的纹样来显示华丽贵重,工匠们独有流畅自如的笔法,精练独到的风采。这种风格在元代就已经表现得极为出色,有明一代体现得更加突出,以青花瓷器、青花瓷碗、玉壶春瓶、青花荷叶盖罐为杰出代表。

青花瓷盘。有菱口盘和圆口盘,盘心和内壁的装饰图案有莲花瓣、蕉叶、牡丹、双鱼、鱼藻、蝌蚪、翔鹤、狮子滚锈球、水波、云龙海涛纹、菊花点线纹、龟背纹、猴子等。特别生动的是有的双鱼游弋水中,两条鱼之间有莲叶或浮萍、水草,把鱼戏水中怡然自得的姿态都描绘表达在一只一小小的盘子里了,神态惟妙惟肖。还有一种青花瓷盘,绘3层花纹,内绘牡丹含苞怒放,枝叶茂盛,中层绘缠枝莲花,外层绘回文几何纹。花纹既多又层次分明。

青花瓷器。器型有敞口深腹,也有浅腹、弧腹。装饰纹样有开光折枝牡丹,有的含苞欲放,有的呈怒放状。也有松树、蕉叶、太阳、莲花、菊花、杂宝、佛杵、桂鱼。最有魅力的是绘有仙山琼阁的图案,楼阁在山峦云雾中若隐若现,楼旁树丛在风中婆娑遥曳,颇有几分仙境情趣。民间艺人还爱在碗的外壁和内底随心所欲地画上鱼、凤、蝙蝠、瑞花仙草、八仙等吉祥图案,清新明快。

青花玉壶瓶。基本器型是撇口、细颈、削肩、硕腹、圈足,用变化的弧线构成柔和匀称的瓶体,亭亭玉立,极为典雅。纹饰多种多样,以“青花鱼藻纹”和“青花花卉纹”为主。前者瓶之撇口内沿装饰如意头、斜格纹、弦纹,颈部饰蕉叶,肩部绘复线或莲瓣纹,分成4组开光,内绘折枝花果,肩腹部带状斜格纹或编织纹,主体装饰花纹是腹部两组鱼藻纹,下面为水波纹。后者器型略小,口、颈花纹略同“鱼藻瓶”。肩上4组莲瓣开光,内绘水涡纹或牡丹,颈肩部是一周斜线编织纹。腹部绘缠枝牡丹或莲花,或者弧线开光3组,内饰折枝花卉,腹下绘变形莲瓣,给人以春深似海、荷香四溢的感觉。

青花荷叶盖罐。常见的器型有五种形式:一、敞口,无颈或短颈,肩腹交接处大。器身上大下小,往上收成平底。器盖为圆纽碗形,腹部装饰花纹为折枝牡丹或莲花、变形莲瓣等。一般高33~35厘米,时代在元朝“泰定”年前。二、盖为狮纽或莲干纽,盖边沿为荷叶边。器型变矮胖,中间大而上下小,时代在元代“至正”年间到明初。三、器型变修长,纹饰由繁至简,器盖为扁圆纽荷叶边和宝珠纽圆口盖,有的还在肩腹部附加2~4个对称的象鼻形器耳。此类罐的时代为明初。四、器型接近第3种罐而稍小,纹饰由简单变成粗糙,盖上饰叶纹,此类罐的年代为明中晚期。总的来看,建水青花荷叶盖罐装饰图案丰富多彩,新颖别致。

元明时期的建水青花瓷器图案,以鱼装饰的最多。在有鱼的罐、壶、盘、碗上,活灵活现的鱼总和娃娃、莲花、蕉叶、鱼仔、柳条、水草等结合在一起,极受人们的欢迎。其次有枇杷绶带鸟纹图案,一枝枇杷占据器物的中心位置,枝间果实累累,一只拖着长翎的绶带鸟憩息枝头,正啄食枇杷。绶与寿谐音,寓意高官与长寿。所以,枇杷绶带鸟图案寓意四时吉祥高官长寿。第三为鹭鸶莲花和芙蓉图案,寓意“一路连科”、“一路荣华”,是科举时代对应试考生的祝贺语。此外还有许多以寓意和谐音来象征吉祥的图案。

云南元明时期生产青花瓷器的地方除建水外,尚有玉溪、禄丰、风仪、祥云、弥渡等,但以建水烧制年代最早,制作最为精美,品种最为丰富,这是有原因的。公元1275年,赛典赤·瞻思丁任云南行省“平章政事”(代理省长),努力发展生产,提倡儒学,尊重佛教。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临安广西道军民宣抚使张立道创庙学于建水,开建水教育的先河。元代又以建水为中心,立宫屯、民屯,设驿路,置马站,有效地促进了建水经济的发展。明代,驻军大量移驻建水,汉族人以空前规模迁入,带来了内地的先进技术和文化艺术。因此,元明时期建水能烧制出成熟的青花瓷器也就不足为奇了。

建水青花瓷器的烧造地在距城北1.5公里的碗窑村。这里依山傍水,群峰滴翠,林木茂密,有着瓷业生产的丰富条件。其下蕴藏着大量的瓷土和黄粘土,瓷土质地纯净,呈灰白色,少部分黑灰色,均出自碗窑村后山,可就地取土制胎。黄粘土是青釉的主原料,经与本村附近的白沙土、外地的螺丝土按一定比例,再加石灰和草木灰配制,经烧造即为青釉。青花原料之钴土系采自本县笔架山,青花以氧化钴为着色剂,以铁、猛等为调色剂,故青花色泽深黑,浓重悦目,并有晕散现象。建水窑由3组窑群组成:一组是以洪家窑为中心的姜家窑、高家窑、大窑、小窑、小新窑、张家初窑、杨家窑等瓷窑。另一组是以张家窑为中心的湖广窑、何家窑、陈家大窑、旧窑、老窑、向家窑、陈家双胞窑等瓷窑。再一组是以老潘家窑为中心的潘家老窑、潘家新窑、安太窑、土窑、袁家窑、大坝窑等瓷窑。在以上这些窑址中,时代最早的是张家窑群中的老窑和旧窑,大约属元代早期窑址。其余为元代中晚期和明代窑址。

建水窑生产的青花瓷器装饰上也独具新意,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元青花瓷匚也


青花瓷,元代景德镇窑烧制的釉下彩瓷,古人净手之器,一件出土文物,距今已有900余年历史,完好无损,莹润光泽,不可多得。

青花瓷,仿古代青铜造型。《左传》中有“奉沃盥”的话,“沃”的意思是浇水,“盥”的意思是洗手洗脸,说明 是古代 盥洗时浇水的用具。在西周中晚期出现,前有流,后有,底部还有四足。春秋时有三足或无足,无足的 很像瓢。这件元青花“瓢”高4.3厘米,口径13.2厘米,底径8厘米。平唇,口微敛,腹部稍鼓。外口沿边和内壁近底用青料各绘卷草纹一周,内底绘折枝花朵。纹饰简洁,线条流畅,颇具民间风味。釉色白而微青,晶莹透亮。青花呈色较为浓艳,并有深色斑点。胎质细腻坚实,在口沿和底部无釉处,均见有“窑红”。窑红又称“火石红”或“枇杷红”,是元代瓷器较常见的现象,也是它的特征。

元青花,时代特征很明确。当时使用的青料有两种,进口和国产的。进口的料绘画青花色泽浓艳,釉面有黑色斑点,多用于大件青花器。国产的青花色调与进口的显然不同,不浓艳,也没黑斑点,纹饰比较简单,多用于小件器物。青花瓷,元、明时期南北各地窑场都有烧制,传世的还有青白瓷、釉里红等品种,以景德镇烧造产品最佳。然而,元青花瓷器却发现很少。像这件造型规整、纹饰鲜明、釉色透亮、完好无损的元青花瓷,十分难得,是研究元青花作品的重要实物资料。

云南青花瓷受到收藏爱好者青睐


2007年中国云南青花暨边疆地区青花学术研讨会

世界级著名陶瓷专家耿宝昌老先生

11月21日,由云南省文化厅、云南省文物局、中国古陶瓷学会主办,云南省文物产业集团、云南民族村等承办的中国古陶瓷学会“2007年中国云南青花暨边疆地区青花学术研讨会”在昆明举行,主办方邀请到了世界级著名陶瓷专家耿宝昌老先生等出席论坛。

会议期间,来自国内外的100位专家学者云集云南,就以“中国云南青花暨边疆地区青花”为主题进行了探讨。为配合研讨会的召开,主办方还在云南民族村举办“云南青花瓷器展”、“云南青花瓷器标本展”,其目的是能够给与会专家一个亲临实物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对云南历史上烧造的青花瓷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和认识。

据悉,此次入滇的专家学者中除了有国内权威专家外,还有来自英国、法国、日本、新加坡等国的专家学者,专家中有大部分年龄已过半百,还有1/3年近花甲的老专家。业内人士称:“这次活动对于整个云南陶瓷学术界及陶瓷爱好者来说,是第一次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盛会,对进一步提升云南古陶瓷在全国乃至世界古陶瓷学术界的地位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对云南在文物保护事业方面的重视和落实也将起到积极的宣传作用。”

云南青花瓷器 摄影/杨之辉

云南青花浮出水面

云南省文化厅厅长黄峻认为,能够将全国乃至世界近百位陶瓷界的专家学者请来,对云南收藏界和文化界来说都是一件意义深远的大事。不仅可以进一步让世人了解云南丰富的文物资源,同时可以从云南青花瓷中品读出云南神圣的历史文化,并依靠文化来推动云南的发展,将云南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向另一个全新的境界。省文化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熊正益也强调,这次盛会对云南青花瓷的进一步研究、古窑址的发掘清理和认识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还将对边疆地区青花瓷器生产起源、发展过程和产品艺术性、实用性、工艺性有更深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全面、系统的理论依据。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云南省文物局副局长张永康说,对于云南的青花瓷器,全国乃至世界都不是很了解,大家都很关注云南青花与周边越南、泰国等地的青花之间存在哪些联系和区别等问题。鉴于此,中国古陶瓷学会多年前就希望能够专题研讨云南青花瓷。他认为,这次系统性的研究和讨论,将掀起云南青花瓷器的研究高潮,为弘扬云南民族文化做出新的贡献。云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云南文物产业集团总经理王昆说,在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及云南民族村举行本次盛会,既有云南民族文化特色,又符合本次学术讨论会的主题,既有学术性,又能够宣传云南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本次青花学术研讨会将给云南收藏爱好者及专业收藏者提供一个理论引导,让大家能够从专家的交流和专业水平的切磋中,吸取理论知识,结合自己的实践最终找到正确的收藏和鉴定的方式方法。

权威专家深度解读云南青花瓷文化

云南省博物馆馆长马文斗研讨会上透露,目前云南青花瓷器有70%藏于云南省博物馆,很少露面。经考古调查,目前云南已发现龙窑窑址的地区约十多处,共有龙窑30多条,经过正式发掘的窑址仅玉溪窑一处。

“经过调查的窑址有七处,为红河州建水窑、玉溪市华宁窑、禄丰县罗川窑和白龙井窑、昆明市灰土窑。已发现而未调查的有易门窑、大理州洱源窑、凤仪窑、永胜窑等。”马文斗说,本来今年要发掘建水窑,出现一些情况没有进行。目前对云南青花存在三大争议,一是创烧年代;二是文化传播途径;三是是否使用匣钵。目前部分研究者认为云南青花瓷器应出现在元代末期,成熟于明初 。对此马文斗认为,云南目前未发现有明确纪年的青花瓷器,在明以前有明确纪年的火葬墓中,也没有青花瓷器出现,目前地层关系较为明确的是有明宣德四年墓志火葬墓出土的一个青釉火葬罐,可以说云南青花瓷器应该出现在明代。

此外云南青花受中原陶瓷发展影响,形成独特的风格,但是并没有对东南亚陶瓷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如果要分类的话,马文斗说云南青花瓷器,可以分为以玉溪窑、建水窑为代表的滇南青花类型、以大理为中心的滇西类型、以永胜窑为代表的滇西北类型。其中玉溪窑生产的青花瓷器虽然在工艺技术上全面学习景德镇,但以造型粗犷、纹饰俭朴生动、青花呈色深沉、遗存数量较大而独树一帜。

“从出土的窑址和青花瓷器来看,云南青花瓷的烧制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晚期。 云南青花因其淳朴和粗犷之美而在瓷器史上独树一帜,在元明时期,云南成为了仅次于景德镇的第二大青花产地。”云南文物总店总经理王昆说明了云南青花的兴与衰,他说,从明代弘治年间开始,云南青花出现了衰败迹象,在嘉靖之后进入了制作较为粗糙的时期,到清代初年基本绝烧。

陈泰敏玉溪市博物馆副馆长昨天在研讨会上语出惊人,他说,玉溪窑是一个窑口,包括主要今玉溪境内瓷土、釉料、烧造历史和烧造工艺具有共同特点的玉溪古窑(红塔区瓦窑村)、华宁窑、易门窑等几个窑场。这些古窑最迟从明代起就开始烧制瓷器,经历了青釉、青花瓷和颜色釉瓷的生产,一直延续至今。据透露,玉溪华宁窑和玉溪易门窑仅作过初步的调查,而通海、新平发现了窑址,但未作过调查。

【陶瓷文化】高安博物馆藏元青花瓷与元青花瓷鉴定


图1至正型罐延型杯简笔型碗

图2九江延六年墓出土的青花牡丹纹塔式盖罐馆藏延型高足杯

元青花的造型、烧造工艺特点元代青花瓷器中以高足杯、盖罐、梅瓶、玉壶春瓶、大盘5种造型的器物为多,此外还有觚、葫芦瓶、执壶、扁瓶、水注、小罐、小碗等。其成型、烧造工艺有如下特点:1.器型多数不是非常对称,大器用手抚之表面凹凸不平,这是由当时生产水平和生产工艺决定的。2.大罐、琢器由两节或多节分段成型后粘接,底部另接,腹部和底的接胎痕明显。高安博物馆藏云龙纹荷叶盖罐上充分体现出这种成型工艺(图4)。“数”字款梅瓶出土时脱底,能见内壁,为直观地了解梅瓶成型工艺提供了条件,其在成型上采用五段四接成型工艺,梅瓶的颈、肩、腹、胫、底分段制作后,再用胎泥粘接成型(图5)。3.瓶、罐等大型器物底部中心处常见一内凹的圆点(图6),在烧制大器时,为防止塌底,需在底部中心或稍偏处放一个用耐火土做成的圆饼或圆圈作支点,圆点就是由此形成的。兽耳盖罐、梅瓶、釉里红开光花鸟罐底部均有此特征。4.削足处理方法常见底足足端外墙斜削一刀,大器足底宽厚多为挖足,挖足有深有浅。器物圈足不十分整齐,呈弯曲状。大罐、梅瓶突出,底部多有旋痕。5.大器底无釉,多数带有粘砂痕,底部常见大小不一的釉斑,釉厚处呈鸭蛋青色。6.大件器物内壁粘接处常不修胎,但也有修胎的(图7)。7.碗类底足中心往往有乳钉状突起。8.高足杯的杯身与杯把为泥接,杯把足端的圈足厚薄不一(图8)。9.子扣套合结构的盖,采用子扣与器盖先成型后粘接工艺。“射”字款梅瓶的盖、云龙纹兽耳盖罐的盖上能清晰地看见接痕。10.器物的底部有带火石红的,也有不带火石红的。造型、工艺上的随意性体现在:1.高安博物馆藏6件梅瓶的盖,除“书”字款梅瓶的不带管柱形子扣,“数”字款梅瓶借展上海博物馆待考外,余者都为管柱形子扣套合结构(图9)。2.“礼”“乐”字款梅瓶的口沿转折处呈弧线弯曲,而典型元代梅瓶口沿转折处呈直角(图10)。3.9件高足杯的造型上或多或少都有变形,且高度不一(图11)。4.2件荷叶盖罐的高度、腹径和盖的大小、子扣的高度、盖钮的造型也不一致(图12)。仿品的特征:1.受蓝本的制约,仿品轮廓线显得生硬呆板,不及真品流畅。2.仿品的口沿和圈足过于规整生硬,如:高足杯仿品圈足足端厚薄一致,过于规整。3.仿品多数采用液化气窑烧造,有的为了在器底出现火石红的效果,在器底撒上一层谷壳灰烧制,但与真品上的火石红还是有差别的;而且仿品的粘砂集合板结,分布不自然。4.仿品有意突出某些特征,但是太强烈,看上去不自然。如有的大器为强调分段成型工艺,器物的接缝太突出,过于生硬;碗类底部的乳突过分强烈。

元青花瓷收藏进入误区


“识古不穷,贪古不富。”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期间,南京博物馆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张浦生在正举行的景德镇元青花国际学术研讨会上,面对几百件“新近发现”的元青花“藏品”,告诫一些盲目投资甚至怀有投机心理的收藏者,现在陶瓷收藏市场秩序混乱,假货居多。因为,目前全国元青花瓷完器的真品还不到300件,不可能一次性新增如此多的真品。

作为中国古陶瓷研究的顶级专家,张浦生介绍,目前全世界研究元青花的时间相对短暂,可借鉴的资料极为有限,这让大量民间收藏者根本无法系统地辨别元青花的真伪。从上世纪50年代,美、英的两位专家开始首次对元青花进行研究以来,元青花在中国先后掀起过四次研究高潮。尤其从去年7月12日起元青花《鬼谷子下山》瓷罐在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以约2.3亿元人民币的高价售出后,人们在惊呼中国瓷器魅力的同时掀起全世界投资收藏中国古瓷、尤其是元青花瓷的热潮。

“真正的元青花瓷少之又少,且有人物故事画的元青花瓷更是极品中的极品。”张浦生介绍,在全球目前仅有的几百件元青花瓷完器中,只有不到30件绘有人物形象,中国仅保留有8件,分别藏于江苏、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广东和香港的专业收藏机构。“目前世面上所见到的元青花瓷,可能绝大多数均为历代甚至现代的仿制品。”

收藏陶瓷实际上收藏的是一种文化、历史、艺术和科技,其经济价值反而是次要的。针对目前社会上盲目的投资收藏风,张浦生极力反对,并对上门要求其鉴定陶瓷藏品真伪的要求一概拒绝。“说真话怕打击收藏者信心和积极性;不说实话又担心收藏者血本无归,终生遗憾。”张浦生告诉记者,鉴于元青花在全国范围内存在的实际现状,自己干脆称眼睛不适无法辨别真伪。

张浦生希望人们对陶瓷收藏应该有正确的态度,绝不能持有一夜暴富的心态,也不能有“钱眼里面学文化”的态度。而应该以提升自我鉴赏水平,丰富业余生活和提升精神世界为收藏的前提和根本。

陶瓷知识:青花瓷的演变史——元青花


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元青花瓷的胎由于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烧成温度提高,焙烧过程中的变形率减少。多数器物的胎体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实饱满。胎色略带灰、黄,胎质疏松。底釉分青白和卵白两种,乳浊感强。其使用的青料包括国产料和进口料两种:国产料为高锰低铁型青料,呈色青蓝偏灰黑;进口料为低锰高铁型青料,呈色青翠浓艳,有铁锈斑痕。在部分器物上,也有国产料和进口料并用的情况。器型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镇墓器等类,尤以竹节高足杯、带座器、镇墓器最具时代特色。除玉壶春底足荡釉外,其它器物底多砂底无釉,见火石红。

高安市出土的元青花云龙纹兽耳盖罐

元青花云龙纹荷叶盖罐

南京市博物馆收藏的萧何月下追韩信青花梅瓶

元青花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动物、植物、诗文等;人物有高士历史人物等;动物有龙凤、麒麟、鸳鸯、游鱼等;植物常见的有牡丹、莲花、兰花、松竹梅、灵芝、花叶、瓜果等;诗文极少见。所画牡丹的花瓣多留白边,龙纹为小头、细颈、长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鳞纹多为网格状,矫健而凶猛。辅助纹饰多为卷草、莲瓣、古钱、海水、回纹、朵云、蕉叶等。莲瓣纹形状似大括号,莲瓣中常绘道家杂宝,如意云纹中常绘海八怪或折枝莲花、缠枝花卉,绘三阶云,蕉叶中梗为实心(填满青料),海水纹为粗线与细线描绘相结合。

宋代李封天目瓷古法烧造工艺


天目瓷是宋代八大名瓷之一,天目瓷是铁系结晶釉瓷器,以黑色和酱黄色为主。黑釉和酱黄釉在高温烧制过程中发生窑变,瓷器表面呈星状结晶体而发生曜变。油滴、兔毫、星盏、黑定盏、鹧鸪斑、玳瑁、黄天目等,为宋代铁黑结晶釉的通称。天目瓷的曜变艺术饮誉华夏,有“千金易得,一曜难求”之美誉。在宋代天目瓷属皇室御用珍品瓷器。

李封天目瓷窑遗址位于焦作市中站区李封村,一九八二年被誉为焦作市文物保护单位,南邻滔滔黄河,北依巍巍太行,距北宋国都开封仅一百多公里。这里文化底蕴丰厚,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府城早商遗址、许衡墓等古迹。李封天目瓷窑遗址面积约5600多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1至2.5米,地面上分布着大量的窑具和瓷器残片,其烧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宋金时期达到鼎盛,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天目瓷的古法制作工艺

天目瓷的古法制作工艺流程多达七十二项。瓷器主要工艺流程是:

一、采集,分选适合烧制的高岭土练成泥料;

二、制坯,选择手拉坯或者压坯;

三、干燥,不要太阳直晒,需慢慢自然阴干;

四、利坯,待坯体半干时进行修整;

五、素烧,在900℃多度高温下把泥胎烧成素胎;

六、天目瓷饰釉,因天目瓷不同的施釉方法,烧成的效果也大不一样;

七、天目瓷烧制,需要经过1300℃的高温烧制;

八、天目瓷出炉,火候得当才能烧出精美的瓷器。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云南烧造元青花瓷概说》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云南烧造元青花瓷概说》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元青花瓷器气泡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