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古代瓷器 > 瓷砖墙面 > 导航 >

清宫御瓷九秋同庆品鉴

清宫御瓷九秋同庆品鉴

瓷砖墙面 清宫窑瓷器鉴别 全瓷瓷砖

2020-07-15

瓷砖墙面。

清宫御瓷九秋同庆

康熙后期清宫彩瓷一改此前雄丽苍劲之风格,特别在吸纳西洋技艺之后,彩料细腻柔和,气息婉约清新,以致名品迭出,惊艳古今,焕发彩瓷魅力之新姿采。2010年秋天在北京保利上拍的“御制珊瑚红地珐琅彩九秋同庆碗”即为当中杰出的一例,成交价高达448万元。taocI52.CoM

此器隽秀而娇巧,优雅而尊贵,胎体细薄坚致,内壁施白釉,温润莹美,外壁敷设珊瑚红彩为地,色泽匀净浓妍,以诸色珐琅彩料绘就牡丹、秋葵、菊花、兰花、罂粟花、秋海棠、山茶、芍药、栀子花等九种秋天盛开的花卉,构成九秋图,图中花枝招展,风姿绰约,妍美妩媚之态在秋日华光之下一展无遗。画匠以墨彩勾勒花枝叶脉,覆以各式彩料,斑斓绚丽,其中墨绿一色极为凝厚鲜亮,翠韵悠然,为后世所不及,釉上蓝彩淡雅悦目,为康熙后期彩瓷的重要色彩。此器绘画技巧高超,借以彩料之浓淡的变化来表现花叶的阴阳向背,突出花卉的立体质感。布局繁密而有致,不减清疏之气,亦见设计构图之佳妙。因秋天是收获的季节,遂采集九种秋草于一图,寓意九秋同庆,共贺丰收。底为青花双方框“康熙御制”四字款,为内府标准的宋椠体,笔道硬朗,端庄周正,青花深沉,紧贴胎骨。

近二十年来学术界曾出现一种观点认为康熙珊瑚红地彩绘花卉纹碗系列属于五彩而非珐琅彩瓷,并在鉴藏界产生较大的影响,然而此说未能细审珐琅彩瓷的烧造背景,故多有不妥之处。随着对清宫档案的深入研究,关于康熙珐琅彩料研制的诸多史料揭示,其实珐琅彩瓷创烧成功的过程不是孤立的,除了直接复制西洋彩料以外,在研制当中不断吸收康熙时期五彩瓷器的技术,包括部分彩料的配置均与五彩存在许多相同之处,也即是说一件康熙珐琅彩瓷不单敷饰纯粹的西洋颜料,也使用了五彩当中的大部分颜料,基本化学成分一致,因此瓷胎画珐琅器不是纯粹西洋舶来之物,而是与中国传统彩绘技术、原料相结合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是脱胎于五彩而融入西洋因素为主导的产物。如果我们以此心态看待本品所代表的康熙珊瑚红地彩绘花卉题材的御瓷即可理解它们自身具备五彩的风格,但是彩料的种类上更为丰富,而且色泽、画法与康熙朝公认的珐琅彩瓷毫无差别,尤其写款一项,所有康熙五彩御瓷当中未见署写“康熙御制”的款式,唯独珐琅彩瓷方见,因此性质上仍应归属珐琅彩瓷。记者 傅晓燕

延伸阅读

宋代宫廷御用器“供御”茶盏


“供御”刻款、“進琖”印款,是建盏为宋代宫廷御用茶器确凿无疑的证据。然而,何时建盏才真正地进入宋代宫廷之内,成为确实的“供御”呢?

据现有史料记载,建盏最早出现于宋代宫廷,是宋徽宗在宴请时“以惠山泉、建溪毫盏,烹新贡太平嘉瑞斗茶”赐与蔡京。时间是政和二年(1112)四月八日。

(“建溪毫盏”即为建窑兔毫盏,“建溪”为古建州(今南平)境内的主要河流,福建闽江的上流,即指代“建州”。)

上海博物馆藏 “進琖”印款建盏

宋徽宗为蔡京举行的这次宫廷特宴,是在他第三次起用蔡京主持国政的时候,以此来表示对蔡京的特别宠遇。蔡京自杭州奉诏抵达开封时,徽宗已赐以“饮至于郊,曲燕于垂拱殿,祓禊[fúxì]于西池”等优异礼数,又决定为他举行这次特宴。赴宴者有宰相和执政何执中、郑绅、吴居厚、刘正夫、侯蒙、邓询仁、郑居中、邓询武、高惊、童贯,并以最宠爱的第三子嘉王赵楷陪宴劝酒,加上蔡京及子蔡位,共十三人。

(有关该宴会史料为蔡京自己记述的《上清楼特燕记》。)

此次宫廷宴席明确表明,至少在公元1112年、政和二年、徽宗当政第12年以前,建盏已进入宋代宫廷之内,成为“供御”茶器。此时比《大观茶论》成书晚四至五年。

徽宗的前任皇帝是兄长哲宗赵熙。哲宗在位15年,年仅24岁便病逝,因无子嗣,而由徽宗接位。那么,有没有可能建盏“供御”、“進琖”于徽宗之前呢?

元祐(哲宗的第1个年号)七年,公元1092年,苏轼一首诗文《次韵蒋颖叔、钱穆父从驾景灵宫》,叙写的是苏轼在与蒋颖叔、钱穆父随哲宗景灵宫行李,哲宗赐茶给大臣们的情景。其中,有二句诗文“病贪赐茗浮铜叶,老怯香泉滟宝樽”。南宋的苏轼诗词注本,注“铜叶”为“茶盏也”,“铜叶”是一种树叶形的铜质茶盏。

苏轼的诗写明了,哲宗赐茶所用的茶盏是“铜叶”,而非建盏。说明,建盏在哲宗元祐七年时还不是“供御”。

而一年后,元祐八年,祖母太皇太后高氏去世后,哲宗才开始亲政,时年17岁。与徽宗不同,哲宗是个励精图治、抱负远大的皇帝,在亲政到病逝的7年里,不仅在政治上进行变革,实施元丰新法,而且在军事上收复青唐、发动两次平夏城之战使西夏臣服。在这短暂的7年里,哲宗取得的了如此的政治、军事成就,且是在17至24最具理想抱负的时期,想必不会多心于茶事,或是为茶事之精细而更改赐茶所用茶盏。

因此,我们可以大致断定,在宋哲宗(1085年-1100年)期间,建盏还未进入宫廷,成为“御用”茶器。也就是说,在史料依据下,建盏成为“供御”始于徽宗,在公元1100年登位至1112年赐茶之间。

徽宗著写《大观茶论》的时间为大观元年或一年(1107年或1108年),文中写道“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按其书写所用的语气,以及徽宗对茶事之精,徽宗早在《大观茶论》之前就已经将“建盏列为斗茶之第一盏”。

中国古陶瓷藏品鉴定要领


中国陶瓷的生产历史悠久,成就辉煌,其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可谓博大精深。英语中的“CHINA”最初的意思是瓷器,由于中国古陶瓷上千年来远销世界各地,声播海外,享誉全球,于是,“CHINA”这个词就演变为“中国”的涵义。正因为中国古陶瓷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世界范围内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所以,自古以来,人们就乐于收藏中国古陶瓷。

人们在鉴赏和研究古陶瓷藏品的过程中,追思祖国悠久的历史和民族灿烂的文化,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丰富自身的精神生活,形成种种理性感悟 ,提高了自身的素质。

到了近代,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历史背景下,人们又认识到:古陶瓷因其久远、名贵、稀少和不可再生,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变得越来越值钱。保存它,远远超过保存金银和珠宝,是一种良好的不动产积蓄。收藏古陶瓷,既是财富的运用,资源的配置,也是投资赚钱,发财致富的重要途径。于是一代比一代多的人投入了中国古陶瓷的收藏、鉴赏和研究活动。

过去和今天,许许多多的人都有收藏古陶瓷的经历,但结果并不一样,有的人成功了,更多的人却失败了。

产生这种情况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是“眼力”的差别,是识货与不识货的差别。

所谓“识货”就是指要认得古陶瓷,要知道什么是古陶瓷。

什么是古陶瓷?顾名思义,中国古代生产的陶瓷就叫古陶瓷,在市场上,人们习惯于把古陶瓷和近代生产的陶瓷(主要指民国陶瓷)称之为“老货”。作为“老货”的陶瓷与其它陶瓷即现代生产的陶瓷相比较,当然有“共性”即相同的性质。这个“共性”就是指:作为“老货”的陶瓷和现代生产的陶瓷都属于“陶瓷”,都具有“陶瓷”的属性。鉴定古陶瓷最基本的要求是:要能区别、分清陶瓷的“古”和“今”、“老”和“新”,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进一步确定其具体年代和窑口等。古陶瓷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一样,也有其固有的个性即特殊性。古陶瓷的特殊性表明:古陶瓷就是古陶瓷,它姓“古”而不姓“今”,它是“老货”,而不是“新货”。任何现代生产的陶瓷,无论仿古做旧水平再高,赝品再逼真,都不可能具备古陶瓷自身特有的全部特征。因此,只要我们在总体上把握住古陶瓷普遍都具有的各种特征,从总体上搞清古陶瓷与赝品的区别,就能提高鉴定能力,少“走眼”,少“吃药”了。中国古陶瓷历史悠久,窑口众多、种类繁多,质有高低,品有优劣,属有御窑、官窑、民窑之分,复杂纷繁,要完全分别掌握它们各自不同的特点,就任何一个人而言,都是办不到的。对于刚开始学习鉴定和收藏古陶瓷的人,特别是年纪较大或者文化素质不高的人来说,要具体的去学习并通过学习掌握一个又一个的古代著名瓷窑的各种陶瓷品种,在不同时期的具体特征,是很难、很难的事。

即使综合素质很高的人,要把中国陶瓷史上各个时期有名的窑口、窑系的产品搞明白,在实践中能准确无误地鉴别清楚,非十年、二十年的工夫是不行的,还要看有没有相应的主、客观条件(例如,文化水平高不高,有无渊博的人文知识,有无大量的准确无误的古陶瓷标准器,有没有接受过较系统的专业教育或培训,有没有机会亲自到各个古窑址去考查,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有效,有没有专业老师指导等等)。

因此,在总体上去把握鉴定真假古陶瓷的标准,学会在总体上辨别和分清古陶瓷的真伪,对于业余古陶瓷爱好者和刚刚开始从事古陶瓷收藏的人来说,不仅是一种科学的方法,而且是一条有效的捷径。

就古瓷器的总体而言,只要是古瓷器和民国瓷器,下面所论及到的特点都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存在着。这些特点是由古代或农耕社会特有的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例如,工艺水平、原材料、生产工具、生产环境、生产条件和使用过程|、留存过程等)决定的,是历史的诸多因素的集合。如果,一件瓷器跟下面所论及的特点一点都不沾边,或者,某些“特点”似象非象,很不自然,是现代人在烧制过程中或烧制完成之后,通过各种手段,人为地强加上去的,那就一定是仿品或赝品。

“软道”是所有古瓷器和民国瓷器(以下我们统称为“老货”)都具有的带共同性的特征。

就古瓷器的总体而言,只要是古瓷器和民国瓷器,下面所论及到的特点都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存在着。这些特点是由古代或农耕社会特有的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例如,工艺水平、原材料、生产工具、生产环境、生产条件和使用过程|、留存过程等)决定的,是历史的诸多因素的集合。如果,一件瓷器跟下面所论及的特点一点都不沾边,或者,某些“特点”似象非象,很不自然,是现代人在烧制过程中或烧制完成之后,通过各种手段,人为地强加上去的,那就一定是仿品或赝品。

那么,就大多数古瓷器来说,它们普遍具有那些共同的特征或特点呢?

--主要就是“软道”和“瑕疵”。

“软道”是所有古瓷器和民国瓷器(以下我们统称为“老货”)都具有的带共同性的特征。

除故宫博物院和南京博物院保存的“库货”或“桶瓷”(即清代官窑烧制的瓷器保存于故宫博物院和南京博物院的库房里,至今尚未从木桶中取出、起封开包的“新”古瓷器)以外,凡是我们能见到的出土的和传世的“老货”,绝大多数都存在着或多或少、或明或暗的“软道”,几乎难有例外。

所谓“软道”,是指“老货”在漫长的岁月中由于正常使用、清洁(刷洗、擦拭、拂拭等)、搬运、移动、随葬、埋藏等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与其它物体接触、摩擦、碰撞,所自然留下来的历史痕迹。这些痕迹以点、线、面及其不规则组合的形态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存在于“老货”的某些部位。

这里所说的“点”可能是圆点、也可能是椭圆型的点或者不规则的点。点的深浅、力度、密度和分布是没有规律的。这种点状痕迹是“老货”与尖状物偶然发生冲击而留下的。

这里所说的“线”可能是直线、也可能是弯曲程度不一的曲线。线的长短、深浅、力度、密度、分布、特别是方向,是不一样的。这种线状痕迹是古瓷器与尖状物偶然发生擦挂而留下的划痕。

这里所说的“面”,就是指疤痕,也可以理解为是“点”的扩大,或者说是许多“点”的密集形的集合。这种疤痕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一次性生成,只能是“老货”在正常使用中长期与某种物体做力度很微弱地摩擦而形成,其型态当然也是不规则的。“老货”上的疤痕主要在盘、碗、盆、钵等日常盛物的器皿底部和某些器物的某些部位存在着,用手抚摩感觉仍然是光滑的,有些疤痕不明显,需要将上述器皿的底部或某个部位面向亮处倾斜才能观察到,甚至还要借助于放大镜。例如,“老货”中的各种茶壶、酒壶的流口下部必然有条状型的疤痕。这也是鉴定这类器物的一个重要标准。

“老货”“软道”中的“点”和“线”,主要分布在“老货”的突出部位,即古瓷器最容易与外部物体相接触的部位,例如,尊、瓶、罐、坛、盆、碗等器皿的外腹部和口部:某些折沿器(折沿盆、折沿洗、唾壶等)的口部和器内弯折处。

相对而言,“点”、“线”分布较宽,“面”分布较集中。明显的,用肉眼可以看见;不明显的,要借助于放大镜。

现在,古陶瓷赝品的制造者当然要在“软道”上做假。其方法是用卵石轻轻敲击、用浆砣或极细的金刚沙纸轻轻擦磨,甚至,还有用牛皮或橡胶皮沾油轻磨的。

但是,假的就是假的,假“软道”是有破绽的。用上述方法做出的假“软道“很难做出形态不同的“点”来;所做出的“线”往往是力度、深度相同,长短差不多,呈平行线状态;所做出的“面”极不自然,无深浅之分,无浓淡之别;很难出现“点”与“线”、“点”与“面”、“线”与“面”的自然组合,更难出现“点”、“线”、“面”三者的自然组合。

为了避免新瓷器表面出现明显的平行线,现在,有的造假者,采取螺旋形磨擦的方法,这种方法留下的痕迹,仍然是不自然的,往往是均衡而带规律的。

既然打磨要留下作伪的痕迹,为什么造假者还要去打磨呢?

因为古瓷器的釉面光泽静穆,给人一种含蓄而深沉的美感,而新瓷器有耀眼的窑光--浮光--燥光,刺眼,看起来很不舒服。所以,造假者是一定要千方百计去掉窑光的。

做假去窑光的主要方法有:

1、用氢氟酸、高锰酸钾等化学原料涂抹侵蚀,用这种方法处理的,瓷器釉色苍白、干涩,给人一种“木楚楚”的感觉,有时由于清洗不干净,还要留下化学原料的“残渣余孽”,在放大镜下就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2、用兽皮或零号砂纸轻轻打磨,用这种方法处理,必然留下平行线,作伪再高明,也躲不过放大镜。

3、用茶水加少量碱久煮,用这种方法处理的,釉色会变得不正常,有一种感到不对劲又说不出来的感觉,用干燥的手抚摩觉得不光滑,有些滞手。

刚刚做假用化学原料和茶水处理过的新瓷器,用手掌摸、握还会有粘手的感觉;如果,用热水洗洗手,马上用手摸此种器物,极有可能闻到“酸”味。

古玩交易防骗九大高招


古玩市场的日益火爆催生了许许多多的骗子,然而这些骗子的骗人的手法也是越来越高端。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些防骗的九大高招:

一、引入担保或中介

如果不是很熟很了解的朋友,一定要通过中介支付,或者通过担保人的形式,特别是涉及到金额比较大的时候,必须要学会保护自己。除非你已了解到他是一个有诚信的卖家或买家,否则千万别冒险,因为这个世界是没有后悔药吃的。

二、确认交易双方信息

如果不方便通过中介,或者担保的形式,非要直接交易的话,一定要对方提供详细而真实的联系办法,包括对方的环境,这些东西除了电话(座机、手机)、工作单位、住址、家庭情况等,越细越好,千万别相信对方嘴里说的。前些日子俺一朋友被骗,对方收了钱玩失踪了,结果朋友想报案都难,所以别怕麻烦,交易前多一点麻烦,就能保证你交易后多一点平安。如果对方以各种理由或者借口不提供他的资料,那赶紧走人,不要心存贪念,一有贪念,必死无疑。

三、人品决定藏品

买卖之前尽可能地了解跟你打交道的对方的人品,很多人以为,古玩行里决定藏品好坏真假的关健是眼力,俺以为不是,因为眼力只是其中比较重要的因素而已,这条行里有好眼力的人不少,但这并不能保证他不会卖假货或者掩盖瘕疵,因为那时候他的人品已经屈服于利益了。所以,买任何东西,如果你能清楚的知道这个人的人品,那是最重要的,因为对一个视人品如生命的人来说,在网络中,无论你跟他买什么,无论多长时间,他的承诺总是无条件的。而如果这个人的品质出现了问题,哪怕藏品再好,你的风险都不可避免地存在。

四、通过网络多和网友交流

买卖之前要确定你所买的藏品的真实性,除了向身边的朋友请教,最好能把东西传到网络上。网络是一座桥梁,虽然不能保证百分之百正确,但这个世界上有眼力有良知的人还有不少,他们的存在,能替你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风险,当传上来以后大家说法不一的时候,要多听听那些老玩家,或者真正的高手的意见,对那些滥竽充数的,可视为灌水处理。

五、摆正自己的心态,千万别贪小便宜

骗子之所以屡屡成功得手,抓的是人们贪小便宜,或者想一夜致富,拾石成金的心里。那些拿着东西走南闯北的人我见过不少,有时候没事的时候也跟他们聊天,听听他们怎么说的:这些傻冒一天到晚想买国宝,俺们就不断给他们送去,满足他们的心里,他们也不用脑子想想,如果真是国宝重器,俺们用得着费那么大的劲上千公里的跑来送到他这里啊,还没拿出来早被抢得一干二净了。

六、网络交易要谨慎

网上店铺很多,网络跟现实不一样,因为网络中双方无法直接面对面交易,这时候,很多卖家就会信誓旦旦,不老包退、不真包退、不到代包退。其实真正好的卖家退货是不会附加任何条件的,因为东西既然是真的,他就不会担心你退,因为就算你不要,真东西始终会有人要,对诚信卖家而言只是客户不同而已。如果说不老不到代包退,这简直就是骗小孩玩,我劝你离得越远越好,因为就算你有一万个办法证明不老或者不真,他只要一句我认为是老的,你就屁也不是了。

七、多跟行家交朋友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的人一开始接触的就是假货,加上周围的朋友也玩假货,把假货也当真的玩了。还有一些人对着书买东西,拿着买的东西跟书上一比,还差不多,以为就没事了。其实书也是人写的,之前就见过某私人博物馆以馆藏所有物品出过一本书,里面光完整的元青花梅瓶和罐子就有四五十个,其他国宝就不用说了,拿着这样的书去买东西,景德镇的朋友最高兴,因为他们也是拿着这样的书去烧制的。

八、学会放弃、沉得住气

买卖古玩一要学会放弃,二要沉得住气,除非是有相当多的闲钱,可以怡情,或者可以投资,否则劝你买卖古玩之前要慎重。这世间好东西真的很多,没有人能把所有喜欢的东西都囊括怀中,该放弃的时候人知道放弃,强扭的瓜不甜,真正的古玩是中性的东西,没有恶意,也不会伤害你。但有的人为之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或者影响了家庭安定,甚至把做人的尊严都不要了(见到不少为了钱不要尊严的了),那时候,如果你沉不住气,或者不知道放弃,一旦靠近,你就会成为他的猎物。

九、自己看不懂,对卖家也不信任的,最好别买

不管多好的东西,如果自己看不懂,尽量不要买,这既是保护自己,也是替卖家着想,因为卖家在经营的过程中付出了劳动,付出了艰辛,这应该得到尊重。虽然卖家会因为诚信让你退货,但始终要花费很多的精力。还有一些买家,货拿去了一两个月既不付款,也不退货,这就更缺乏相互间的诚信了。还是那句话,识古不穷,贪古不富,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希望所有的爱好收藏的朋友在每一天平淡的生活中,享受到古玩给我们带来的无穷乐趣。

古代瓷器:宋代宫廷御用器“供御”茶盏


供御刻款、進琖印款,是建盏为宋代宫廷御用茶器确凿无疑的证据。然而,何时建盏才真正地进入宋代宫廷之内,成为确实的供御呢?

据现有史料记载,建盏最早出现于宋代宫廷,是宋徽宗在宴请时以惠山泉、建溪毫盏,烹新贡太平嘉瑞斗茶赐与蔡京。时间是政和二年(1112)四月八日。

境内的主要河流,福建闽江的上流,即指代建州。)

上海博物馆藏進琖印款建盏

宋徽宗为蔡京举行的这次宫廷特宴,是在他第三次起用蔡京主持国政的时候,以此来表示对蔡京的特别宠遇。蔡京自杭州奉诏抵达开封时,徽宗已赐以饮至于郊,曲燕于垂拱殿,祓禊[fx]于西池等优异礼数,又决定为他举行这次特宴。赴宴者有宰相和执政何执中、郑绅、吴居厚、刘正夫、侯蒙、邓询仁、郑居中、邓询武、高惊、童贯,并以最宠爱的第三子嘉王赵楷陪宴劝酒,加上蔡京及子蔡位,共十三人。

此次宫廷宴席明确表明,至少在公元1112年、政和二年、徽宗当政第12年以前,建盏已进入宋代宫廷之内,成为供御茶器。此时比《大观茶论》成书晚四至五年。

徽宗的前任皇帝是兄长哲宗赵熙。哲宗在位15年,年仅24岁便病逝,因无子嗣,而由徽宗接位。那么,有没有可能建盏供御、進琖于徽宗之前呢?

元祐七年,公元1092年,苏轼一首诗文《次韵蒋颖叔、钱穆父从驾景灵宫》,叙写的是苏轼在与蒋颖叔、钱穆父随哲宗景灵宫行李,哲宗赐茶给大臣们的情景。其中,有二句诗文病贪赐茗浮铜叶,老怯香泉滟宝樽。南宋的苏轼诗词注本,注铜叶为茶盏也,铜叶是一种树叶形的铜质茶盏。

苏轼的诗写明了,哲宗赐茶所用的茶盏是铜叶,而非建盏。说明,建盏在哲宗元祐七年时还不是供御。

而一年后,元祐八年,祖母太皇太后高氏去世后,哲宗才开始亲政,时年17岁。与徽宗不同,哲宗是个励精图治、抱负远大的皇帝,在亲政到病逝的7年里,不仅在政治上进行变革,实施元丰新法,而且在军事上收复青唐、发动两次平夏城之战使西夏臣服。在这短暂的7年里,哲宗取得的了如此的政治、军事成就,且是在17至24最具理想抱负的时期,想必不会多心于茶事,或是为茶事之精细而更改赐茶所用茶盏。

因此,我们可以大致断定,在宋哲宗期间,建盏还未进入宫廷,成为御用茶器。也就是说,在史料依据下,建盏成为供御始于徽宗,在公元1100年登位至1112年赐茶之间。

徽宗著写《大观茶论》的时间为大观元年或一年,文中写道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按其书写所用的语气,以及徽宗对茶事之精,徽宗早在《大观茶论》之前就已经将建盏列为斗茶之第一盏。

乾隆皇帝陶瓷上的御制诗


清乾隆 青花粉彩缠枝花卉开光梅菊图御制诗文柿蒂耳瓶 高34.5cm 中国嘉德 2013春拍

带有御制诗的瓷器,是清宫瓷器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目前北京故宫收藏的历代瓷器中,大约有300件带有乾隆御制诗。品味这些瓷器,我们仿佛慢慢走进了乾隆皇帝的内心世界,看看这位盛世之君,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帝王,有着怎样的爱好和情趣,又有着怎样的心思和喜怒哀乐。

清乾隆 青花粉彩缠枝花卉开光梅菊图御制诗文柿蒂耳瓶 局部

乾隆皇帝是作诗能手,关于其一生作诗的数量,有学者统计为4.3万余首,也有人统计为4.1万余首,还有学者认为超过5万首。但不管怎样,清朝康熙年间编纂的《全唐诗》,总共才收录了4.89万首诗,而这些诗是2200多人花费数百年时间才写出来的。且不管乾隆诗作的水平怎样,至少可以说明他是一个勤奋的人。总体来说,乾隆皇帝一生所作诗文,大致可分为五类。

第一,勤政恤民之作。如《郊外即事》:“郊圻犬吠杂鸡号,策马霜华点素袍。收获才完仍播麦,田家四季总勤劳。”

第二,骑射讲武之作。如在《率侍卫等习射殿庭》诗中写道:“我朝弧矢服天下,太平讵敢忘戎焉?吁嗟荩臣听予言,克念尔祖勤劳者。”

第三,国家民族兴旺发达之作。如《山田》:“旧代常愁烽火惊,于今此地有人耕。混同中外皆天泽,倍切乾乾保泰情。”

第四,说理咏史之作。如《夜静观书》:“看书如看山,其境日日殊。随境不会心,多闻不如无。”

第五,个人生活的写照。如悼亡诗《慧贤皇贵妃挽诗叠旧作春怀诗韵》:“牛女岁一会,讵云隔天汉。崦嵫虽下舂,扶桑复明旦。人生赴壑蛇,去势谁能绊。永惟王衍言,言笑忆晏晏……”

清乾隆 青花粉彩缠枝花卉开光梅菊图御制诗文柿蒂耳瓶

乾隆一生的诗作虽多,但其中与宫廷瓷器有关的,就数量较少了。据统计,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带有乾隆御制诗的瓷器约有300件,器物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清代之前的历代名窑瓷器,特别是宋代五大名窑瓷器;另一类是乾隆本朝御制诗瓷器。

《紫禁城》1998年第3期刊载的吕成龙先生《乾隆御制诗中的瓷器误定举例》一文谈到,乾隆皇帝一生做了大量的咏瓷诗,新中国成立前,耿宝昌统计为199首,其中咏柴窑4首、定窑32首、官窑70首、汝窑7首、钧窑9首、哥窑22首、龙泉窑5首、宣德朝瓷器8首、成化瓷器2首、嘉靖瓷器l首、咏陶器15首、咏白瓷1首、咏宋瓷9首。

清乾隆 青花粉彩缠枝花卉开光梅菊图御制诗文柿蒂耳瓶 局部

从上述统计我们不难发现,乾隆皇帝对宋瓷十分热爱。他也曾在自己的诗文中谈到,在自己心目中,只有宋瓷才能真正称得上是瓷器,才是真正的人间珍玩。既然对宋瓷如此钟情,那么写下大量咏宋瓷的诗作,就在情理之中了。然而,乾隆皇帝做为一代盛世之君,他把玩瓷器的方式绝不是一般人能比的;他不但要写咏宋瓷的诗,而且还要把这些诗镌刻在宫廷收藏的宋代瓷器上面。前代瓷器上的乾隆御制诗:

据专家统计,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清朝之前的历代刻有乾隆御制诗瓷器20件,御制诗被镌刻在器物内、外底及外壁等各处。例如,宋官窑粉青釉圆洗、宋官窑葵瓣口碗、宋官窑葵瓣口盘、宋汝窑天青釉三足圆洗、宋哥窑双耳炉、宋定窑白釉碗等等。

这些镌刻在瓷器上的乾隆御制诗中,乾隆对瓷器的釉色、造型、纹饰等方面进行了品评,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收藏和把玩古物的喜悦之情。从中我们也能体会到,乾隆皇帝对这些瓷器是发自内心的喜爱,绝不是做为帝王的附庸风雅。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宋 哥窑双耳炉

例如,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宋哥窑双耳炉,造型典雅端庄,釉面开有许多深浅不一的片纹,深者色呈黑色,浅者色呈黄色,俗称“金丝铁线”,这种自然天成的美趣,备受历代文人及鉴赏家推崇。此件哥窑双鱼耳炉在传世哥窑器物中称得上是精典之作,器底有六个圆形支钉痕,及镌刻乾隆御诗《咏哥窑炉》一首:“伊谁换夕薰,香诗至今闻。制自崇鱼耳,色犹缬鳝纹。本来无火气,却似有云氲。辨见八还毕,鼻根何处分。”寥寥数句,即把哥窑釉色之美展示给世人。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宋 汝窑三足圆洗

对于宫中所藏汝窑瓷器,乾隆皇帝更是珍爱有加,在传世品的许多件汝窑器物底部都刻有乾隆皇帝的诗文,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一件汝窑三足圆洗,淡淡的天青釉色细润如堆脂,釉面遍布细碎片纹,韵味无穷。这件三足圆洗极为珍贵,底部镌刻一首乾隆皇帝于戊戌夏时所作的御题:“紫土陶成铁足三,寓言得一此中函。易辞本契退藏理,宋诏胡夸切事谈。”

乾隆皇帝除了在前朝瓷器上镌刻御制诗文外,本朝瓷器上也多见他的诗文。只不过,这些诗文是以一种装饰手段出现在瓷器上,并成为宫廷御制瓷器特有的装饰手法。

有关乾隆御窑御制诗瓷器制作或使用的情况,《清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档》中,最早的记载应是在乾隆七年,乾隆皇帝看到御制诗歌山水青花大罐发出“甚好”的赞叹,旨令景德镇御窑厂督陶官唐英“按其式样,别样瓶亦照有诗句、山水、花卉烧造。”

本朝瓷器上的乾隆御题诗: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乾隆 珐琅彩花卉纹瓶

北京故宫珍藏的一件清乾隆珐琅彩花卉小瓶,画面为洞石花卉图,画面一隅题五言诗二句:“夕吹撩寒馥,晨曦透暖光。”并钤印“金成”、“佳丽”、“旭映”胭脂红篆章三枚。瓶身整体装饰不仅诗绝、画精,且印更妙,达到了完美的和谐。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乾隆 粉彩开光花卉御制诗文瓶

北京故宫收藏有一件粉彩开光花卉御制诗文瓶,腹部呈八莲瓣形开光,四面开光内以粉彩绘牡丹、荷花、芙蓉、梅花四季花卉;另四面开光书楷、行、隶、篆四体乾隆御制诗各一首,其中一首咏牡丹的诗句写到:“锦绣堂中开画屏,牡丹红间老松青。日烘始识三春丽,岁暮犹看百尺亭。夭矫孥空欣得地,辉煊散彩正当庭。一般都是生意,坐对从知笔有灵。”描绘了一幅美妙的画卷,一诗一画,相得益彰。

中国嘉德2013春拍中,一件“清乾隆青花粉彩缠枝花卉开光梅菊图御制诗文柿蒂耳瓶”(lot3092)以原本估价6倍多的2702.5万元成交,该器亦是乾隆御制诗瓷器的佳器。

该瓶主体纹饰作于腹部四面开光之中。正背两面开光分别以墨彩隶书书写乾隆皇帝两首御制诗,诗作末尾分别钤“乾隆”、“宸翰”朱文、白文印。第一首为咏梅诗:“幽谷香凝冰玉腮,寻芳才见一枝开。雪过野径行行远,春到山村得得来。最爱轻盈含数点,莫愁狼藉落成堆。明窗雅助新诗兴,坐上曾延萼绿陪。”该诗是乾隆帝即位前青年时代的作品。主要表现诗人雪中探梅,偶有所得,仙风临身之感。

清乾隆 青花粉彩缠枝花卉开光梅菊图御制诗文柿蒂耳瓶 局部

第二首是咏菊诗:“霜华点染素花寒,枫叶纷披柳叶残。篱下爱看白玉盏,枝头忽作紫金盘。晚芳摇落香犹在,冷艳依迟秀转攥。我是诗人亦花史,一番吟赏一番看。”描绘了菊花生长于萧瑟秋风中,即使花瓣凋落仍香气犹存,歌颂了菊花清高的格调。

清乾隆 青花粉彩缠枝花卉开光梅菊图御制诗文柿蒂耳瓶 局部

两侧面开光中分别描绘诗中所赞咏的秋菊与冬梅。菊花图以各色不同品种的秋菊为主体,花朵漫生于画面之中,或含苞、或绽放,左上一隅,一只秋虫闻香而至,既巧妙填补了画面空白,又为花朵增添了动感与生气。

梅花图中,一株梅树于画面下方蜿蜒而出,左右伸展,布满整个画面,梅树枝头不见枯叶,唯有粉、白两色梅花傲雪而生,一株火红山茶与梅树同栖同生,绽放于梅干一侧,不仅为画面增添生机,也预示着春日将近。

乾隆御题诗除了与画面共同装饰器物外,还常单独作为主体装饰器物。在不少宫廷茶具上面,既有体现。如故宫珍藏的一套白地红花茶具,由长方盘、圆壶及两个盖碗组成,红彩书乾隆御制诗文:“荷叶擎将沆瀣稠,天然清韵称茶瓯。胜泉且免持符调,似雪天劳拥帚收。气辨浮沈原有自,火详文武恰想投。灶边若供陆鸿渐,欲向曾经一品不。”其情之高雅,显而易见。

清乾隆 矾红御制诗文茶碗一对 直径 10.8cm 中国嘉德 2011春拍

中国嘉德2011年春拍中,有一对“清乾隆矾红御制诗文茶碗”上拍(lot3962),以345万元成交。这对茶碗碗口微撇。碗壁以矾红御题诗文一首:“梅花色不妖,佛手香且洁。松实味芳腴,三品殊清绝。烹以折脚铛,沃之承筐雪。火候辩鱼蟹,鼎烟迭生灭。越瓯泼仙乳,毡庐适禅悦。五蕴净大半,可悟不可说。馥馥兜罗递,活活云浆澈。偓佺遗可餐,林逋赏时别。懒举赵州案,颇笑玉川谲。寒宵听行漏,古月看悬玦。软饱趁几余,敲吟兴无竭。”落款:乾隆丙寅小春御题,加盖“乾”朱文圆章,“隆”朱文方章。

诗中提到的梅花、佛手、松实,是乾隆皇帝自创的一种茶——三清茶,采三者入茶,以雪水烹之而成。并在品尝佳茗之时,作诗以和,文雅之至,于御瓷中体现。史料记载,乾隆时期仅重华宫所办的“三清茶宴”就有43次,也称重华宫茶宴。“三清茶宴”于正月初二至初十间择日举行,参加者多为词臣,如大学士、九卿及内廷翰林。每次举行时,须择一宫廷时事为主题,群臣联句吟咏。

在清宫的各种陈设用瓷器中,壁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品种。从史料看来,乾隆皇帝特别钟情壁瓶,将十四件式样各异的壁瓶装饰于珍藏稀世法帖的养心殿三希堂之东壁墙上。此时清宫对壁瓶的称谓改为“挂瓶”、“轿瓶”。名称的变化,亦反映功能的转变,因为乾隆时期壁瓶多出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悬挂在皇帝的御辇中。

有统计显示,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248件乾隆时期的各式壁瓶,其中的138件壁瓶上有不同体例的乾隆御制诗。这些诗文中,大多数是乾隆的《咏挂瓶》。

清乾隆 仿古铜釉御制诗文轿瓶 高20.5cm 中国嘉德 2011春拍

中国嘉德2011年春拍中,有一只“清乾隆仿古铜釉御制诗文轿瓶”上拍,以667万元成交。这只轿瓶隽巧别致,气质华贵,取双夔龙为耳,以仿古铜釉为底色,口沿以下分别装饰如意云头纹和夔蝠纹,瓶腹中间为长形倭角开光,围以模印鎏金夔龙纹,开光内白地墨书篆体《咏挂瓶》诗,篆法古雅清秀。末钤红彩篆书“乾”、“隆”关联章。底部为“乾隆年制”阴文四字篆款,端庄稳健,有别常见的描金篆款,是为乾隆壁瓶少见之款式。底部与背部皆敷设金彩,以模仿铜胎之效果。较之乾隆朝其它壁瓶,本品最为独特之处正是色釉之罕见,为乾隆壁瓶当中仅知的一例。

乾隆御制诗以它特有的内容、形式和风格,为瓷器装饰拓展了一片天地,同时也向我们展现了乾隆时期宫廷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瓷器上所镌刻或书写的诗文多是乾隆皇帝的有感而发,这些“历史价值大大超过艺术价值”的御制诗,不仅记录了当时宫廷中许多的政治活动,同时也为我们了解乾隆皇帝的审美取向和深厚的文化素养,提供了最直接的文字资料。

毛晓沪品鉴清康熙花卉草虫纹盘


清康熙 花卉草虫纹盘

清康熙 花卉草虫纹盘局部

今年春拍,我在北京一家拍卖公司见到的一件清康熙釉上彩折沿盘。此盘为敞口,浅腹,圈足,通体施白釉,胎质细腻,釉水肥润,盘底中心用青花绘双圈,内书“大清康熙年制”楷书款。它最吸引我的地方是盘中所绘纹饰。根据盘沿上书写的“万寿无疆”四字,我们不难推断出它是为康熙六十年祝寿而作。“万寿无疆”为古时祝愿皇帝长寿之意,《诗经》有“乐只君子,万寿无疆”。陈浏《陶雅》记:“康窑七寸碟四周淡赭锦纹,分嵌‘万寿无疆’篆字,盖六旬庆典所制以赐大小臣工者也。画笔各体皆工,人物、鸟兽、山水,博古乃无一不备,而以花卉草虫为绝生动,且贤于雍窑彩盆也。” 类似盘子在国内外各大博物馆均有收藏,前些年在国内外拍卖会上也出现过,只是图案不同,多为花鸟纹

此盘主体纹饰是一株蚕豆花,整株花卉在盘中呈S形展开,在豆绿色的节径间生长着翠绿色的偶数羽状复叶,在茎叶交汇处绽放出一朵朵萼钟状蝶形花冠。它没有艳丽的色彩,只是在洁白兼有豆绿的花瓣上,跳跃着像眼睛一样美丽的黑色斑点,黑与白之间的鲜明反差,带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无限遐想。习习微风中徭役的蚕豆花,散发出阵阵幽香,一只“花金子”也不期而至,展开双臂准备拥抱这美丽的世界。整幅画面可谓独具匠心,既表现出绘画者所具有的文人雅趣,又是对他儿时嬉戏于田间的回忆。历史上喜爱花卉和昆虫的文人比比皆是,但以蚕豆花和花金子为所画对象者只见此一例。

蚕豆是我国南方最常见的农作物,多种于无人照料的田埂地头,具有极其顽强的生命力。蚕豆与长寿谐音,寓意万寿无疆。豆子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又有子孙满堂之说。我注意到此花主体节节向上,共有四节,硕花累累,再加上面两节花蕾,共六节,既有四世同堂之喻又有六十大寿之意,可谓用心良苦。

“花金子”是儿时我和小伙伴们对蜂鸟蛾的爱称。蜂鸟蛾被称为昆虫世界里的“四不象”。它有些像蝶,具有尖端膨大的触角和收放自然的长长喙管;它又像膜翅目的蜜蜂,在夏秋季节飞舞在百花丛中采食花蜜,并发出清晰可闻的嗡嗡声;它还像南美洲的蜂鸟,夜伏昼出,很少休息,在取食时,和蜂鸟一样,时而在花间急驶,时而在花前盘旋。在动物分类上,蜂鸟蛾属昆虫界里蛾类,为蝶类的同族“近亲”,只不过它属蛾亚目。蜂鸟蛾有很多独特的习性和特征:它与蝶不同,腹部粗壮,飞翔速度快;也与蜂不同,采花不携粉,采蜜不酿蜜,能原地悬空取食;又与鸟不同,盘旋飞翔时既能前进也能后退。我小时候在盛夏时节的庭院中经常可以看见它的身姿,忙碌于百花丛中,现今已经难觅踪影。

拍卖行标注此盘为康熙五彩,通常来说,这应当没错。但我还是发现它与一般意义上的康熙五彩存在明显差异。首先作者的绘画技法十分细腻,以所绘“花金子”为例。在方寸之间,它鳞翅间的斑纹和身体上的绒毛都刻画的丝丝到位,甚至连四只爪尖上的分叉都要用深浅两种黑色点染的栩栩如生,比起当代绘画大师齐白石的草虫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是历史上任何一件五彩瓷器都不曾使用过的超写实绘画技法。

其次,绘画所用颜料也与传统五彩存在明显差异。盘中主题纹饰虽然用色不多,但可以看出它们都属于质地极佳的进口“洋彩”。无论是浅色的豆绿还是深色的翠绿都具有良好的透明度。黑色又分亮黑和浅黑两种。亮黑是画珐琅工艺中必备的洋彩料。传统五彩中多使用黑色或矾红勾勒纹饰轮廓线,未曾见有用进口洋彩中的赭石色者。此盘上描绘“花金子”使用的就是赭石料。它与上海博物馆馆藏“雍正画珐琅墨竹纹碗所用颜料如出一辙,亮黑、浅黑加赭石。此外,很少有人注意到,此盘中的花瓣处都点染有“玻璃白”,用以强调花瓣中的黑白对比。这更与传统五彩技法不同。

最后我们再分析一下此盘折沿处的辅助纹饰。先看一下故宫(微博)馆藏康熙五彩麻姑献寿纹盘。它的边沿仅使用深浅两种红色描绘花朵和锦地龟背纹。该盘在此基础上又用珊瑚红料做了进一步的渲染并绘以金边,使其显得更加华贵热烈。它又与盘中沉静淡雅的主题纹饰形成了强烈对照,更突显出此盘的非同凡响。

综上所述,此盘绝对不是人们所说的康熙“五彩”,而是一件极其罕见并具有承前启后创新价值的康熙宫廷瓷胎画珐琅器,俗称珐琅彩。瓷胎为景德镇御窑厂生产,彩绘应为宫廷画师,至少原稿应出自宫廷画师之手。尽管它所用笔墨不多,但是已经可以从中窥见日后雍正画珐琅的踪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