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古代瓷器 > 什么是瓷砖 > 导航 >

什么是糊米底?

什么是糊米底?

什么是瓷砖 什么是好瓷砖 瓷砖是什么

2020-07-15

什么是瓷砖。

糊米底的特征就是:瓷器底面无釉处出现糊米状的铁锈色斑点。原因是垫烧的窑具和窑床所垫的沙含铁较多,在高温下氧化而变成深色附于器底。铁锈色斑点形状有成片的、有块状的,也有呈点状的。

延伸阅读

什么是陶瓷浮雕?


浮雕也称堆雕,属于平面雕塑。按表面凸出的厚度不同,又分高浮雕和低浮雕。浮雕作品一般都要依附在器皿上,如花钵、花瓶和未曾烧制的瓷板等。素材多以花卉、树木、鱼虫和云石为主,较为大型的也选取云龙和人物。工艺上按高低起伏不同,分出层次堆泥,由低层到高层一次堆足,也可将条条块块体积不同的泥料,按构思的各个部位堆成形象轮廓,以手指压紧,再用挜扒进行修整。

什么是反瓷


“反瓷”亦称“生瓷”或“素瓷”,反瓷瓷雕是一种用瓷土作胎,胎上雕琢纹饰,直接以素胎生烧的瓷器。明代万历时期景德镇窑始烧,清代同治、光绪年间烧反瓷雕瓷文房雅玩为多见。这件反瓷龙舟属于瓷雕或瓷塑,是一件颇为别致的瓷器圆雕艺术品。 反瓷初胎土是用典型的景德镇高岭土制成,矿物组成部分除高岭石外,还含有多量石英和云母,以产于景德镇高岭村而得名。胎土淘炼精细,胎质细密,有滑腻感,烧成的反瓷制品,如骨似玉,别具特色。 古人曾有“邢瓷类银、越瓷类玉”和“邢瓷类雪、越瓷类冰”之说,反瓷与之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它无釉彩,但洁白来自天然;它器型小而结构复杂,但又疏朗有余不见窄。陶瓷史上以德化白瓷、石湾广均以及景德镇加彩瓷塑最著,清代雍正朝协理景德镇窑务的六十四为著名的瓷雕家,瓷雕在乾隆期最盛行。

什么是蓄光陶瓷


蓄光陶瓷又叫蓄光性发光陶瓷、夜光陶瓷等,它是将蓄光材料加入陶瓷制品中而制得的具有蓄光发光性能的陶瓷制品。

蓄光材料就是当有可见光、紫外光等光源照射时,能将其光能储蓄起来,当光源撤离后在黑暗状态下,再将所储蓄的光能缓慢释放而产生荧光现象的材料。

蓄光材料可广泛地应用在军事、航海、消防、交通等。如当夜间发生地震、火灾等突发性灾难时,往往会断电或应急照明设施失效,人们在黑暗中需得到明确的夜视引导才能顺利逃生。在公共场所如影剧院、学校、医院和居民楼道,夜间灯光突然熄灭或停电时,蓄光材料能引导人们安全出入。在高速公路、立交桥、地下通道等场所需要夜视指标等。

陶瓷材料具有强度高、耐候性能好、耐热耐火、抗老化、表面易清洗、装饰高雅、使用寿命长等特点。蓄光陶瓷就是把蓄光材料的优点与陶瓷材料的优点集于一身而开发出来的一种新型功能陶瓷。

将蓄光材料加在陶瓷釉料中而制成的各种墙地砖就称为蓄光陶瓷砖。

蓄光陶瓷砖除以所述的特点外,还可使用在有间断光源的地方,或人为进行间断灯光照射,可产生连续发光的照明效果,即有装饰效果又可大幅度节约电能。因此,有人又把蓄光陶瓷砖称为"节能建材"。

目前,蓄光陶瓷砖的蓄光性能为:受光时间1~3min,发光时间2~12h。

目前还没有蓄光陶瓷砖相应的国家或行业标准,选用时供需双方应具体约定。

什么是窑变花釉?


钧釉 钧釉是窑变釉的杰出代表,创烧于宋代的钧窑。其特点是在通体天蓝色中,闪烁着红色或紫色的斑块。据分析,这是由于在连续的玻璃相介质中悬浮着无数圆球状的小颗粒;这些小颗粒能散射短波光,使釉面里现美丽的蓝色乳光;又由于釉料中还原铜的呈色作用,而现出红紫色,与天兰色互相掩映,好似—片彩霞。诗人曾用“夕阳紫翠忽成岚”的词句来赞美它的变化万千,绚丽多姿的色彩。此外,钧釉的釉汁很厚,釉泡较大,釉中有所谓“蚯蚓走泥纹”的曲折线,釉面开片大小不一。经测定,钧釉是在1260——1270摄氏度的高温下用还原气氛烧成。

古陶瓷底足鉴定真伪探讨


鉴定古陶瓷的真伪,可以说底足是关键。随着市场经济的步步深入古玩市场的赝品铺天盖地,笼罩着市场,可以说90以上为赝品,如宋之五大名窑之首的汝窑瓷,全世界不足100件,且都收藏在一些大博物馆和收藏家之手,件件价值连城。如今何来如此多的汝窑瓷?宋五大名窑之官、哥、钧窑瓷也到处都是,令人防不胜防。所以鉴定其真与伪就成了收藏中关键之关键了,而器物的底足为古陶瓷的信息量最大的地方在底足。底足,可以见其胎,可以见其釉,可以见其胎釉这结合情况,可以见其烧造之工艺,可以察看其老化程度等等。

一般来说,断代容易定位难。确实如此,一般的收藏者就是因为断得了代,却难分其真伪,懂得其物哪种造型、哪种纹饰、哪种特征为哪个时代,哪种珍品。所以一见那种造型、纹饰都对的器物就激动,结果呢,一经鉴定便傻了眼。

如何从底足鉴定真伪呢?笔者认为:

首先应掌握各个朝代的器代之工艺,再看其相符不相符,如足是什么形状的足,胎是什么质量的胎;

二、观察其露胎之处胎骨老化及自然磨损情况(伪品之磨损比较平滑,没有真品那么自然)。一般来说古陶瓷真品,其露胎骨显得比较干燥,而仿品则不同,显得轻滑或坚腻。当然也不能绝对而言,有的古陶瓷露胎也很细润坚腻,然而相比仿品还是稍显干燥;

三、鉴定其垫烧痕迹,如汝窑有芝麻钉支烧,官哥有“跌足”,明之以前之物器时常可以清晰地看到垫烧痕迹,只不过是各窑有各窑的垫烧方法而已;

四、鉴定其足底露胎之处之火石红,各个时期都有不同,或多或少或无,如明之民窑削足之处火石红就特别浓显,仿品之火石红就完全不同,有的是用浆釉涂抹的,尽显轻浮不定,有的还偏黄;

五、明之中期以前的器物,其挖脚就特别明显,如宋之瓶的挖脚,明之洪武碗之脚就特别突出,尤其是民窑,仿佛挖得像个小碗(因挖脚挖得浅),而仿品则挖得做作 不自然,甚至不是挖脚,而是模注;

六、由底足察看各个时期其胎釉的结合情况,尤其是明以前,一般都有护胎土,或化状土、或子金土呈现,而仿品则要不涂点朱砂红,要不涂点浆水,要不没有;

七、观察其粘沙现象,如明之以前的器物多有不同程度的粘沙现象,清官民之窑足内积釉处也有粘沙,而仿品这一点却极少做到(伪品也有少数粘沙,然不像真品那样显得老化干燥),因其烧造工艺高于古时,釉也施得不是那么厚,不会造成积釉,再加多为模注而过于规整等原因,使之极少有粘沙;

八、纵观各个时期的足之做法都有其特别之处,所以还可鉴察其露胎痕迹之纹路,如南宋瓶脚就有圆圈之旋纹,元之器物也都多有旋坯痕并有鸡心点,明时则多有放射状的跳刀痕,旋坯痕则少(仅前几朝带有元朝之遗迹),清之民窑大多数能透过釉层看到旋坯之痕,官窑几乎看不到什么痕迹了,而仿品则往往做不到这点,不是过左就是过右。

通过这些鉴定,若万一还拿不下来,那就不得细看纹饰和其他了。

梅瓶历史上是用来做什么的?


“酒闻十里春无价,醉买三杯梦亦香”,“佳肴美酒君莫醉,真情实意客常来”。说起喝酒,我还是有些酒量,从来没醉过——也没喝过。喝酒讲究用好的酒具,本节给大家讲一个古代盛酒的容器——我们现在称做“梅瓶”。

在历史上,梅瓶各大窑系都有,其造型的优美程度可以说天下第一,所以我认为梅瓶的造型是中国陶瓷中的“第一造型”。梅瓶跟我们传统意义上瓶子的概念有一点不同——它的重心在上面,头重脚轻。我们一般会认为头重脚轻的东西看着很不舒服,但是梅瓶就看着非常舒服。梅瓶在唐代晚期出现的时候,曲线没这么圆,上下偏直,样子显得很笨。梅瓶在历史上都是装酒的,往往直接写明,比如“清沽美酒”、“武林城里崔家酒,天上应无地下有”,相当于直接的广告词。冯小刚导演拍的电影《夜宴》中,道具就有用的不当的地方:皇帝身后搁俩梅瓶。我说,那就是俩酒瓶子,相当于今天拍一个国家领导人的纪录片,领导人身后却搁俩二锅头瓶子,都比较跌份儿。现代人对历史的误解,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来,所以我老说“容器的革命是文明革命的坐标”,容器的每一次革命都蕴涵着大量的信息。“梅瓶”这种器型得名比较晚,它在历史上还有一个名字,叫“经瓶”。这跟宋代皇家的经筵制度有关。凡是皇帝,无论小时候受过多好的教育,长大后一定还要再学习,接受再教育。作为中国的最高统治者,要虚心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这就是经筵制度,这个制度一直持续到明清时期。讲经的时候要喝酒,这又跟我们的文化习俗有关。当时“讲经”也叫“讲筵”,讲完经后,皇帝要招待大家吃喝,就是说皇帝作为学生,在听老师讲完后要反过来招待老师一下。皇家招待的等级是非常高的,当时的酒就是装在这样的瓶子里,所以它又叫“经瓶”。到了近代,“梅瓶”这个新名字出现了:一是由于讲筵制度废弃了,旧的名字不大相称;二是瓶子的功能发生了变化,文人喜欢用它插花——它的口很小,文人认为这和瘦骨嶙峋的梅枝是相匹配的,插一枝梅花显得特别雅致,要是插一朵牡丹就不美,所以它的新名字就叫“梅瓶”。

词典

经筵制度

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它在宋代正式制度化,为元、明、清历代所沿袭。经筵制度在清代持续时间很长。单就狭义的“经筵典礼”而言,顺治十四年(1657)首开经筵,至咸丰十年(1860)最后一次举行经筵大典,持续两百余年。如就广义的“经筵制度”而言,从皇太极崇德元年(1636)改国号为清起,至宣统三年(1911)止,整个清代都存在以“研经论史”为主要内容的御前讲席。经筵制度是与中国古代社会最高统治者密切相关的一项教育制度。

知多D

梅瓶的功能

除了盛酒,梅瓶还有插花、装饰和陪葬品的功用。陪葬品可以算祭祀一类。大量的梅瓶能够出土,主要跟它祭祀有关,我们今天能看到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的梅瓶。

庙底沟文化遗址出土陶器 古代瓷器知识


彩陶碗仰韶文化,1956年河南郏县庙底沟出土。

庙底沟文化遗址位于陕州古城南,是一处原始氏族公社的村落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是仰韶文化中期的代表,因首先发现于河南陕县庙底沟而得名。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相当于黄帝文化,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文化遗址中所出土器物特征与黄帝时代所发明使用的器物等等是相一致的。陶器的制作,基本上是泥条盘筑,也有用手捏制的,以深腹曲壁的碗、盆为主,还有灶、釜,甑、罐、瓮、钵及小口尖底瓶等,不见圜底钵。彩陶数量较多,颜色黑多红少,全为外彩而无内彩,纹饰主要有花瓣纹、钩叶纹、涡纹、三角涡纹、条纹、网纹和圆点纹等,亦有动物纹饰。这些纹饰交互组成,并不均匀周整,也无一定规律。

庙底沟遗址,是中原地区的新石器时代堆积,是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的证据。

什么低温色釉?


低温色釉一般指在釉胎或石胎上施上以铅为助溶剂加入各种着色剂的釉料,在红炉内以相当于低温粉、古彩湿度烧成的色釉品种。就化学组成而言,它们都属于PbO-SiO2二元系统,由于二元系统的熔点特别低,因此视加入着色剂的种类及份量能在700-900度的低火度下形成一系列光泽度很高的有色铅玻璃,有时利用一种色釉覆盖在整个石胎或釉胎上形成单色的低温色釉瓷,有时利用二种或三种以上的低温色釉同时装饰在一个瓷器上,形成绚丽多彩,花色繁多的低温色釉品种。

景德镇低温色釉自明初正式成批生产以来,品种日渐增多,按其色调不同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大类:红釉系统,如胭脂红、矾红、荔枝红、辣椒红等;绿釉系统,如浇绿、哥绿、苹果绿、鹦哥绿、湖绿、瓜皮绿、翡翠、鱼子绿、金星绿等;黄釉系统如浇黄、正黄、鸡油黄、淡黄、金星黄等;蓝釉系统,如深蓝、淡天蓝等;黑釉系统如乌金等。

兴趣是收藏的动力源


很早以前,科学家幻想要造一台能周而复始,不停运动的永动机,可惜最终因为没有动力而失败。同理,从事收藏活动也一样需要动力,收藏的动力来自于兴趣与爱好。

兴趣通常是指个体以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每个人都会积极探索他所感兴趣的事物,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一旦对收藏产生了兴趣,你就会自觉地关注收藏,全身心地投入收藏,持之以恒地坚持收藏,在收藏活动中精神得到愉悦、得到满足。

兴趣是收藏的永动力。在6000万收藏大军中,除极少数投资者外,大多数人玩收藏,都是源于兴趣爱好。兴趣让他们牺牲休息时间,整天泡在藏市四处寻宝;兴趣让他们不辞辛苦,上山下乡到处淘宝;兴趣让他们省吃俭用,却为了心爱的藏品一掷千金而无怨无悔。妻子不理解,为什么有钱不补贴家用?子女想不通,为什么周末很难见到父亲的身影?同事们不明白,为什么钟情于那些“废品”,与“酒圈子”、“牌圈子”格格不入?这些误会源于他们对收藏没有兴趣,没有兴趣也就无法理解收藏者的执着与乐趣。

兴趣陶冶了藏友的情操。迫于生活需要,许多人都在年复一年,机械地干着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精神十分压抑。工作之外,大家纷纷找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如打球、收藏、旅游、跳舞等,借此缓解工作的压力。通过这些活动也极大地陶冶了我们的情操,磨练了心智,精神世界得到升华。大藏家张伯驹为收藏毅然舍弃乌纱帽,为防止国宝流失海外,花掉了万贯家财。在被黑帮绑架的生死关头,他却嘱咐夫人宁死也不许变卖所藏书画去赎他。然而,新中国成立后,他却毅然将其所藏全部捐献给了国家,被藏界誉为楷模。

兴趣是收藏成功的保证。收藏家马未都原先是名编辑,当别人都在为做官、经商奔波时,他却因兴趣痴迷上收藏,在既没有行政命令,又没有领导授意的情况下,是兴趣让他在收藏的道路上执着前行,屡败屡战,百折不挠,像苦行僧那样,通过刻苦修炼终成正果,最终成为了当今收藏界首屈一指的大师。是兴趣指引他踏入收藏这门知识深奥的领域,是兴趣成就他走向事业的巅峰。

兴趣还让收藏变得丰富多彩。每个收藏者因年龄、性别、阅历的不同,对事物的兴趣爱好也有所不同。有的人喜欢收藏字画、瓷器、青铜器,有的人喜欢收藏邮币卡,还有的人喜欢收藏易拉罐、打火机、钥匙扣等小玩意,正所谓萝卜白菜各有爱,使收藏变得精彩纷呈。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不仅是我们从事收藏活动的巨大动力,同时又愉悦着我们的精神世界,它使我们的智力得到开放,藏识得到丰富,精神得到升华,面对人生光明磊落,面对生活充满热情。有兴趣相伴,大家纵使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也毫无怨言。

斗彩瓷不止是鸡缸杯


2014年明成化斗彩鸡缸杯以2.8亿的天价成交,创造了陶瓷拍卖史上的又一个奇迹,让人感到咋舌。实则成化斗彩自问世起就声名显赫,在万历时期早已身价百倍。明《神宗实录》中记载:“神宗时尚食,御前有成化彩鸡缸杯一双,值钱十万。”虽然斗彩因此名声大噪,家喻户晓,但大多只是围绕成化斗彩鸡缸杯本身的传奇色彩,大多数人对斗彩知之甚少。

斗彩是在宣德青花五彩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成熟于明成化时期。而“斗彩”这个词直至乾隆时才出现,《南窑笔记》中写道:“关于坯上用青料画花鸟半体,复入彩料,凑其全体,名曰斗彩。”,在此之前明清瓷书中多用“白地青花间装五色”的说法。具体而言就是以青花勾画轮廓线,施釉烧制后,于釉上在轮廓线内填彩,再以低温烧制而成。实际上斗彩不是一种彩,而只是一种装饰手法。而对于“斗彩”的称谓,历来有许多争论,其中许多的理解与认识都源于道听途说甚至凭空想象,目前比较一致的认识是:斗彩的“斗”,源于景德镇方言,有斗拢、拼凑之意。

明代斗彩瓷器以成化时期为最,不仅品种多,而且做工也最为精细。明代沈德符《敝帚轩剩语》中说:“本朝窑器用白地青花,间装五色,为今古之冠,如宣品最贵,近日又重成窑,出宣窑之上。”成化斗彩既保持了青花幽靓雅致的特点,还增加了浓艳华丽的釉上彩色,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相互衬托,争奇斗艳,形成绚丽多彩的新型彩瓷,成为彩瓷之冠。

成化斗彩瓷器以小件器物为主,素来有“成化无大器”的说法,多为各类小杯,瓶罐较少。据北京故宫与台北故宫统计,成化斗彩瓷器约250余件,40多个品种。除了最负盛名的鸡缸杯,还有莲花杯、三秋杯、葡萄杯、团龙杯、花鸟杯等。这些小杯形体不宜,口部有撇口、敞口、直口;腹部有斜腹、直腹、深腹、浅腹;足部有圈足、卧足、高足等。胎质细腻,轻薄透体,犹如蝉翼,享负盛名。明代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写道:“窑器初贵成化,次则宣德,杯盏之属,初不过数金。顷来京师,成窑酒杯每对博银百金,为吐舌不能下。”

我们特选其中几款进行仿制。纯手工制作,先拉粗坯,再精修,器形工整。胎体轻薄,迎光可透。通体施灰釉,白里泛青,釉色温润。填彩、勾线等多种技法并用,线条流畅灵活,足见匠心。圈足内为青花书写“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楷书。笔道粗,字体肥,柔中带有刚劲,格外显得遒劲有力,极为含蓄。

成化斗彩自问世以来,就备受藏家青睐。自嘉靖起历朝历代都有仿制,大多数都粗俗不堪,其中以雍正时期为最佳,所以收藏界对于斗彩瓷器有“明看成化,清看雍正”的说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