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釉里红瓷器 > 导航 >

明洪武釉里红的官窑性质及胎釉呈色特征

明洪武釉里红的官窑性质及胎釉呈色特征

古代釉里红瓷器 元青花釉里红瓷器鉴别 青花釉里红瓷器鉴别

2020-07-16

古代釉里红瓷器。

釉里红是以铜红釉在胎上绘画,施透明釉后,在高温下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它在工艺流程上和青花瓷几乎完全相同,区别仅在于釉里红用铜作呈色剂,青花用钴作呈色剂。从装饰方法和绘画纹样看,釉里红和青花也几乎完全相同,可以说两者是共生的。

元代中后期,在青花瓷渐渐成熟的同时,釉里红工艺也有了进步,已能烧出纯正的红色。由于釉里红对烧制温度和窑中气氛要求严格,大多数元代釉里红偏黑灰,红艳欲滴者很少,这样就限制了釉里红的发展。其时装饰手段单一,大多用刻划涂抹的手法,产量也非常稀少。

釉里红的真正成熟是在明初洪武年间,从原料萃取、制作成型、绘画装饰到烧制工艺都有了突破。釉里红工艺的进步是由官窑来完成的。

洪武釉里红的官窑性质

在君主专制的封建体制中,许多物质的东西都被赋予超物质的意义。黄色是皇室象征,明清时,黄釉瓷成为宫廷专用瓷,严禁民间生产和使用,只限于官窑生产。而明初将红色也定为皇室专用色之一,明初釉里红也仅限于官窑生产。这可从以下三方面加以认识:

1、明初礼制对釉里红生产的限制Www.tAocI52.CoM

明代建国之初就制定了详尽的礼仪制度,对日用物、服饰等都作严格规定,君臣有别,上下分等,不可逾越。

从器物材料看,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公布的居室器用制度规定,酒具自君王至庶民分别使用金、银、锡、磁(瓷)、漆等材料制作。明初宫廷仍沿承元代旧制,日用器皿多见金银器,但大件器物仍用瓷器。因此迄今我们所见洪武官窑瓷以大碗、大盘、大瓶、大罐为主,绝少小件器物。

从瓷器釉色看,洪武二年(1369年)规定了祭祀用青、黄、红、白四种色釉,其中青(蓝)、红、白是高温色釉,黄是低温色釉。这四种釉色禁止民间使用。

在诸色中,红色尤得洪武皇室重视。据刘辰《国初事迹》载:“太祖以火德,五色尚火,将士战袄、战裙、壮帽皆用红色。”古代五色指青、赤(红)、黄、白、黑。洪武皇帝对红色很偏爱,因此把将士都以红色装饰起来。这种偏好,也会旁及其他,其中包括对瓷器装饰中红色的垄断。

单一的红釉瓷作祭器可以,但因视觉上较为单调而并不适于日用。因此选用线描釉里红作为宫廷用器就成为明初礼制和帝王爱好的必然结果。

2、宫廷需求对洪武釉里红生产的促进

釉里红工艺大约出现在14世纪前期。韩国新安海底沉船上曾发现景德镇窑外施影青釉的釉里红碟。到14世纪中叶的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烧制出以涂抹为主的釉里红器,但工艺不成熟,产量稀少,而和釉里红差不多同时发展的青花却成就辉煌。究其原因是社会需求的不同。蓝白相映的青花深受伊斯兰民族的喜爱,外销需求量大;釉里红主要用于内销,人们对它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心理尚有一个适应过程。

元末时,景德镇产生了一批小型釉里红器,如小罐、小瓶、小碗之类,销往东南亚地区,这种需求对釉里红发展产生推动,采用线描简笔画法,呈色也较鲜艳纯正,为洪武釉里红大规模生产提供了技术准备。

洪武时期釉里红得到急速发展,根本原因在于需求的拉动,而且主要是由于皇室的喜爱而产生需求。在封建集权社会,皇室的意志往往可以决定一切,这正是洪武釉里红得以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

3、考古发现对洪武釉里红性质的证明釉里红被明初皇室选为宫廷用瓷,并限制民间使用,使其退出流通领域,成为非商品性质的官窑器。和其他一般官窑器如青花不同的是,釉里红和明初黄釉、蓝釉、红釉等品种仅限于官窑生产,而从明初开始,青花瓷器基本维持着官、民窑平行的生产格局。可证明洪武釉里红官窑性质的考古发现很多:

a、遗址发现

明代故宫的釉里红器有过几次重大发现,这些出土器物具有非常明确的官窑器性质,最重要的有:

1964年,在疏浚南京明故宫遗址御城河时,发现釉里红残片,同时出土的有洪武官窑青花、洪武釉上红彩五龙盘、内外双色釉暗龙纹碗等。

1964—1989年,南京明故宫遗址先后四次发现釉里红装饰的建筑构件,饰龙凤纹。同样的釉里红龙凤纹瓦当在安徽凤阳县明中都皇城及皇陵遗址也有发现。中都于洪武二年(1369年)开始营造,洪武十一年竣工。因此这些釉里红建筑构件的制作时间和性质是明确的,属于洪武初年生产的官窑瓷。

1983—1984年间,在北京四中的原明代宫廷库房区发现大量洪武时期的釉里红和青花残瓷,出土的釉里红残瓷从器物特征和造型纹饰来说,都与洪武官窑遗址出土物及清宫旧藏的釉里红器相同,为洪武官窑产品。

b、墓葬发现

明代王公官吏用瓷器随葬似有定例,最常见的是梅瓶。从各地历年出土的梅瓶看,青花居多,另有白釉、哥釉青花、蓝釉堆粉、珐华、孔雀绿釉、茶叶末釉、釉里红等品种,而釉里红最为少见。

1957年,江苏省江宁县的正统八年(1443年)宋琥夫妇合葬墓出土一件釉里红岁寒三友图梅瓶。1991年,在同一墓区的正统十三年宋铉唐氏合葬墓也出土一件釉里红岁寒三友图梅瓶。两件瓶从胎釉并釉里红呈色、纹饰特征看,都属于洪武产品。宋琥、宋铉为父子。宋琥是明初西宁侯宋晟之子,其妻系明成祖永乐皇帝之女。这两件梅瓶应是经赏赐而流出内宫的。

南京及各地明初王公大墓出土的梅瓶有一定数量,均是青花绘制,釉里红难得一见,证实了釉里红在明初只有皇室才可使用,且不轻易赏赐,其宫廷御用性质是显而易见的。

同样可以证明这一结论的是,明初墓葬中出土的民间青花瓷为数不多,但基本不见釉里红踪迹,其原因也在于民间没有使用甚至被禁止使用釉里红器。

c、窑址发现

景德镇明初釉里红瓷有数次出土,出土数量较多的是1994年在明御厂东院的发现。在同一地层中出土了青花、釉里红和红釉等洪武官窑产品,器物有大碗、大盘、盏托等器,画工精致,纹饰以扁菊纹、牡丹纹、西蕃莲纹等花卉题材为主。对这批珍贵的出土物,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两个认识:首先是出土物中青花和釉里红从器物造型到装饰纹样均具有相似性,可以相互印证部属于洪武官窑产品,都应视为洪武官窑标准器。其次是传世釉里红和出土洪武釉里红两者的工艺方法和艺术风格相同,证明目前所见传世釉里红均属洪武官窑器。

相反的情况是,大量景德镇明初民窑窑址中没有发现釉里红瓷器,说明了明初民窑禁止生产釉里红,进一步证明了洪武釉里红仅限于官窑生产这个结论。

洪武釉里红的胎釉特征和呈色

洪武官窑釉里红和青花在同一技术条件下产生,两者除呈色剂分别为铜和钴外,工艺流程基本一致,使得胎釉特征大体相似;但因釉里红和青花对釉的要求和窑炉条件略有不同,因此两者的外观特征又有所差异。

洪武朝历时31年,釉里红的原料配方和制作工艺前后不同,从胎釉特征和釉里红呈色上也能看到这种差别。

1、胎釉特征

洪武釉里红的胎骨有粗松和致密两类。粗松的一种手感稍轻,瓷化程度差。致密的一种断面细腻、紧密,白中略灰。据理化测试,釉层CaO的含量比青花瓷高,含钾量较低,属钙碱质,高温烧成时粘度变化不会太大,较少流釉。

洪武釉里红的釉层有两种:一种肥厚莹亮如堆脂,乳白色,有冰裂状或长条状开片;另一种肥润致密,釉表有极细微橘皮纹,白中含青或青灰。普遍见缩釉点或缩釉线,露胎处见窑红。

釉里红呈色红艳的大多釉色乳白,呈色灰暗的大多釉色趋灰。

2、釉里红呈色

洪武釉里红呈色多样,大多较灰暗,少数较红艳。

a 艳红色——呈色纯正浓艳,线条外缘大多有晕散,有些甚至整个釉面都呈浅红色。呈色艳又无晕散的极少。检看这种洪武釉里红残瓷,莲瓣间不借用边线推断这种工艺在洪武早期使用。

b 赭红色——色厚重,剖面用高倍放大镜观察,釉里红处于白釉层中间,即胎上有一层白釉,其上是釉里红,釉里红上又有一层白釉。

c 灰红色——釉里红彩较薄。

d 灰黑色——呈色以灰黑为主,微见红意,称釉里灰或釉里黑。有些呈色黑灰的可见明显的铁褐斑,这是含较多铁质之故。

南京明故宫和凤阳皇陵的釉里红建筑构件有数种呈色,如赭红色(局部有绿苔点)、酱红色(有晕散)、赭褐色(有绿苔点和晕散)、黄褐色、黑褐色等,呈色极不稳定。

taoci52.com扩展阅读

明洪武釉里红瓷器鉴定要点


釉里红瓷器,是我国瓷器中的一个名贵品种,创烧于元代中期的景德镇窑。釉里红瓷器是釉下彩,属于高温铜红釉。烧制时,瓷器匠人要先在瓷胎上以彩料绘制纹样——这种彩料就是以铜为着色成分,然后罩一层透明釉,再入窑以1300℃的高温烧成。釉里红瓷器以装饰技法的不同,实际上常分为三类,分别是釉里红线绘、釉里红拔白和釉里红涂绘。而元代,多见最后一种装饰手法,线绘及拔白两种技法,则普遍被认为以明洪武时期的釉里红瓷器居多。

明代洪武年间,是釉里红瓷器的生产成熟时期,这个时期流传下来的釉里红瓷器甚至比青花瓷还要多。同时,也因为釉里红瓷器的珍贵,如今洪武釉里红常成为收藏热点。今天我们要讨论的,就是来自老藏友总结的,洪武朝釉里红瓷的鉴定要点。

①造型:明代洪武年间的釉里红瓷器,基本都是大件器物,有瓶、壶、炉、盘、碗等,目前传世或出土器中均不见杯盏之类的小件。盘、碗一类算是其中器型较小的,但直径最小也在20cm左右,釉里红碗最大直径可以达到40cm,而盘的最大直径则在58cm上下。

至于壶或者瓶一类的立件,洪武釉里红瓷器的高基本都在30cm以上。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如玉壶春瓶、执壶在33cm左右,梅瓶在45cm左右、尊在50~60cm之间。而洪武釉里红瓷香炉,高度也在30cm以上,并且少见方正造型,即使有,形制也不会完全如现代方形那种规规矩矩、有棱有角。

②釉里红发色:洪武釉里红瓷器的呈色,总体上来说都具有偏灰或者偏暗的色泽感,一般主要分为四种。1)较为纯正的红色,有浓艳的色泽感,但是不会很鲜亮,这种发色的洪武釉里红瓷一般线条外缘多有晕散。2)厚重的赭红色,也有的说纯正的铜红色,这种发色显得更加端稳。3)泛灰明显的红色,偏暗,一般出现在釉里红彩料较薄的情况下。4)黑红色,这是釉里红色料中含铁质较多造成的,最严重的呈灰黑色,俗称釉里黑。

③装饰技法:洪武釉里红瓷器的装饰技法,主要是白地红花和红地白花,也就是釉里红线绘和釉里红拔白两种。

1)釉里红线绘:以釉里红彩料在瓷胎上用线条描绘各种纹样图案,是洪武釉里红最主要的装饰手法,但是烧造过程中容易飞红,也就是造成红彩晕散。在笔法上,线绘一般有单笔勾勒和双钩回填,前者呈色多为较纯正浓艳的红色,后者因填色的浓淡变化常呈灰暗红。

2)釉里红拔白:这种装饰技法,是在瓷胎上以釉里红彩料涂地,仅留出纹饰内容的白地,纹饰的颜色也就是胎和透明釉本身的颜色,烧成后形成红地白花的艺术效果。

④纹饰题材:洪武釉里红瓷器的纹饰,最常见的是四季花纹,尤其是缠枝花卉。此外各纹样图案与同时期青花瓷基本一致,布局舒朗、线条流畅,龙凤纹、山石纹、芭蕉纹、海水纹等均很常见。

明代洪武官窑 釉里红大盘


在瓷器藏品中,釉里红和青花格外受藏家喜爱,南京博物院旧藏的一只釉里红大盘,为明代洪武官窑出品,实乃釉里红不可多得之精品。

这件釉里红大盘高10.2厘米、口径57厘米、底径35.4厘米。胎体厚重,方沿折唇,弧腹浅圈足,内外斜削,足端平切,砂底。盘内外施白釉,釉下绘三重釉里红图案。盘心绘山石和折枝牡丹,盘内外壁均为缠枝四季花卉(牡丹、茶花、菊花、石榴),盘沿绘卷草纹。

釉里红是以铜红釉在胎上绘画,施透明釉后,在高温下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它在工艺流程上和青花瓷几乎完全相同,区别仅在于釉里红用铜作呈色剂,青花用钴作呈色剂。从装饰方法和绘画纹样看,釉里红和青花也几乎完全相同,可以说两者是共生的。

元代中后期,在青花瓷渐渐成熟的同时,釉里红工艺也有了进步,已能烧出纯正的红色。由于釉里红对烧制温度和窑中环境要求严格,大多数元代釉里红偏黑灰,红艳欲滴者很少,这样就限制了釉里红的发展。其时装饰手段单一,大多用刻划涂抹的手法,产量也非常稀少。釉里红的真正成熟是在明初洪武年间,从原料萃取、制作成型、绘画装饰到烧制工艺都有了突破。釉里红工艺的进步是由官窑来完成的。

釉里红工艺大约出现在14世纪前期。韩国新安海底沉船上曾发现景德镇窑外施影青釉的釉里红碟。洪武时期釉里红得到快速发展,根本原因在于需求的拉动,而且主要是由于皇室的喜爱而产生需求。

釉里红被明初皇室选为宫廷用瓷,并限制民间使用,使其退出流通领域,成为非商品性质的官窑器。和其他一般官窑器如青花不同的是,从明初开始,青花瓷器基本维持着官、民窑平行的生产格局,而釉里红和明初黄釉、蓝釉、红釉等品种仅限于官窑生产,因此青花瓷素雅,釉里红高贵。

明代洪武釉里红研究


釉里红是以铜红釉在胎上绘画,施透明釉后,在高温下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它在工艺流程上和青花瓷几乎完全相同,区别仅在于釉里红用铜作呈色剂,青花用钴作呈色剂。从装饰方法和绘画纹样看,釉里红和青花也几乎完全相同,可以说两者是共生的。

元代中后期,在青花瓷渐渐成熟的同时,釉里红工艺也有了进步,已能烧出纯正的红色。由于釉里红对烧制温度和窑中气氛要求严格,大多数元代釉里红偏黑灰,红艳欲滴者很少,这样就限制了釉里红的发展。其时装饰手段单一,大多用刻划涂抹的手法,产量也非常稀少。

釉里红的真正成熟是在明初洪武年间,从原料萃取、制作成型、绘画装饰到烧制工艺都有了突破。釉里红工艺的进步是由官窑来完成的。

洪武釉里红的官窑性质

在君主专制的封建体制中,许多物质的东西都被赋予超物质的意义。黄色是皇室象征,明清时,黄釉瓷成为宫廷专用瓷,严禁民间生产和使用,只限于官窑生产。而明初将红色也定为皇室专用色之一,明初釉里红也仅限于官窑生产。这可从以下三方面加以认识:

1.明初礼制对釉里红生产的限制

明代建国之初就制定了详尽的礼仪制度,对日用物、服饰等都作严格规定,君臣有别,上下分等,不可逾越。

从器物材料看,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公布的居室器用制度规定,酒具自君王至庶民分别使用金、银、锡、磁(瓷)、漆等材料制作。明初宫廷仍沿承元代旧制,日用器皿多见金银器,但大件器物仍用瓷器。因此迄今我们所见洪武官窑瓷以大碗、大盘、大瓶、大罐为主,绝少小件器物。

从瓷器釉色看,洪武二年(1369年)规定了祭祀用青、黄、红、白四种色釉,其中青(蓝)、红、白是高温色釉,黄是低温色釉。这四种釉色禁止民间使用。

在诸色中,红色尤得洪武皇室重视。据刘辰《国初事迹》载:“太祖以火德,五色尚火,将士战袄、战裙、壮帽皆用红色。”古代五色指青、赤(红)、黄、白、黑。洪武皇帝对红色很偏爱,因此把将士都以红色装饰起来。这种偏好,也会旁及其他,其中包括对瓷器装饰中红色的垄断。

单一的红釉瓷作祭器可以,但因视觉上较为单调而并不适于日用。因此选用线描釉里红作为宫廷用器就成为明初礼制和帝王爱好的必然结果。

2.宫廷需求对洪武釉里红生产的促进

釉里红工艺大约出现在14世纪前期。韩国新安海底沉船上曾发现景德镇窑外施影青釉的釉里红碟。到14世纪中叶的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烧制出以涂抹为主的釉里红器,但工艺不成熟,产量稀少,而和釉里红差不多同时发展的青花却成就辉煌。究其原因是社会需求的不同。蓝白相映的青花深受伊斯兰民族喜爱,外销需求量大;釉里红主要用于内销,人们对它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心理尚有一个适应过程。

元末时,景德镇产生了一批小型釉里红器,如小罐、小瓶、小碗之类,销往东南亚地区,这种需求对釉里红发展产生推动,采用线描简笔画法,呈色也较鲜艳纯正,为洪武釉里红大规模生产提供了技术准备。

洪武时釉里红得到急速发展,根本原因也在于需求的拉动,而且主要是由于皇室的喜爱而产生的需求。在封建集权社会,皇室的意志往往可以决定一切,这正是洪武釉里红得以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

3.考古发现对洪武釉里红性质的证明

釉里红被明初皇室选为宫廷用瓷,并限制民间使用,使其退出流通领域,成为非商品性质的官窑器。和其他一般官窑器如青花不同的是,釉里红和明初黄釉、蓝釉、红釉等品种仅限于官窑生产,而从明初开始,青花瓷基本维持着官、民窑平行生产的格局。可证明洪武釉里红官窑性质的考古发现很多。

元青花瓷胎釉特征及青花呈色


元青花的工艺建立在新的技术前提下。胎釉、青花、绘画、制作,烧制诸方面都显示出前所未有的的科学水平,以下诸种特征是识别元青花瓷的必要依据。

(一)元代青花瓷的胎体特征

景德镇瓷用料有一个渐变的过程。唐五代时,瓷胎由单一的瓷石构成,宋末元初起,发明了瓷石掺合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有些原料中高岭土达20%。二元配方使瓷胎中三氧化二铝(AL2O3)的含量得以提高,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瓷胎在高温条件下的变形,保证了大件器物的制造,同时提高了烧制温度,使瓷化程度增加。在此基础上,景德镇烧出了体型巨大的青花器,有直径近60厘米的大盘和高达70厘米的大瓶。

元青花胎料有两类:一类用进口青花瓷,胎骨较白,稍含灰,手感沉重,致密坚硬;另一类用国产土青料,胎骨灰白,胎体手感轻。元末有些青花小器胎色土黄,较粗松,用国产青料。

用进口料绘制的器物中,体型巨大的器物底面等露胎处有深浅不等的窑红,碗、高足杯等小件器物则一般不见窑红,大罐、大瓶等大件器物的盖里面虽露胎,但不见窑红。

大型瓶罐类器物由上下数段拼接而成,外壁接痕经打磨,但内壁接痕仍清晰可见。在器物颈部内侧略加切削,内壁均不修削。

器物底部有切削的螺旋痕,大瓶、大罐的底部旋削纹较粗、较疏,盘和碗的切削痕较细、较密。器物底部和圈足内外粘有窑砂,有些已熔入釉中。高足杯的高足与杯身以泥浆拼接,交接处可以看见黄色或浆色挤压泥浆。

(二)元代青花瓷的釉层特征

元青花胎土二元配方的使用提高了烧成温度,这样就能相应地改变釉的配方。

景德镇瓷釉历来是用釉果掺以釉灰配制而成,釉果是一种风化较浅的瓷石,主要成分是石灰石,煅烧后含氧化钙(Cao)达90%左右。唐宋进,景德镇瓷的主要成分是釉灰,元代时增加了釉果成分而减少了釉灰成分,这样,釉层的三氧化二铝增加而氧化钙减少,改变了釉面状态,使釉层厚度可以增加,釉表光泽柔和。用高倍放大镜观察部分标本的釉层,在密布的雾状小气泡中散落着大气泡,无中等气泡过渡。同期的青白釉和枢府釉并无这种情况。明初青花瓷釉面也见气泡,但是大、中、小气泡混杂,和元青花惟见大、小两类气泡的分布不同。有些器物釉表面有橘皮纹或棕眼。

元青花的釉面先后有三种:

1、影青釉 又称青白釉,在元代早中期青花上使用,用国产青料。元末青花瓷的青白釉是影青釉的衍生物,和元代早中期青花的影青釉或青白釉有所区别。国产青料,釉面泛灰或泛黄,釉层光泽较强或亚光木讷,除了烧成技术欠缺外,还与釉层中釉灰比例较高有关。

2、白釉 从14世纪中的至正年间开始使用,用进口青料。釉面白中泛青,积釉处水绿色,具恰到好处的透明度、光亮度和色泽,能更好地衬托青花的表现力。

3、卵白釉 元末青花上开始使用,釉层乳浊,用国产青料,多小型器。

元青花除玉壶春瓶器物外,底部一般无釉。底部露胎的有大小,形状不一的釉斑。高足杯的高足内侧近底处有一圈宽窄不等的釉痕。

梅瓶等细身类瓶内侧口沿下素胎。大罐内壁以荡釉法施釉。

器盖内侧素胎,浅土黄色,见细微釉斑。

(三)元代青花瓷的青花呈色

青花是由钴料绘画而成。天然钴料中除钴外还有铁、锰等成分。因各种元素的构成比例差别和烧成条件不同,使青花呈色出现变化。

元代青花瓷用进口和国产两种钴料绘画,进口青料用于大型、中型或小型元青花上,国产青花料仅用于中、小型器。

1、 进口青料

进口青料,又称苏泥勃青、苏麻离青、无名异、撒卜泥等名称。苏泥勃青、苏麻离青和英语中Smalt的发音相近,意为用钴料、钾碱、硅石制成的蓝玻璃或大青、花钳青、藤紫色颜料。无名异、撒卜泥和西域语中Sabum的音相近,意为浅绿宝石。这两个词的音又很近,似为同一物。进口青料据载来自大食国(今阿拉伯米岛),又说来自南洋。现查明世界上的钴料矿有100多种,以南非和中亚为多,元代时通过贸易渠道输入中国是完全可能的。

元代进口钴料的成分是低锰、高铁,含硫和砷,无铜和镍,和唐宋青花、明青花的青料成分都有区别。

苏泥勃青料呈色有如下特征:

① 呈鲜丽的靛青色,略含程度不同的紫色,有些呈非常幽雅的紫罗兰色。

② 有浓淡色阶,勾勒线条较深,填色青料较浅。青料积聚处有蓝黑色或蓝褐色斑点,釉面下凹并哑光。

③ 青料都较细匀,线条边缘稍有晕化。有些呈色浓重,有放射状流散,见蓝黑色结晶或结晶线,应为青料颗粒较粗所致。明初永乐、宣德青花上也有类似现象。

2、国产青料

钴矿在我国江西、浙江、云南、甘肃等处都有发现。元青花所用国产青料成分为高锰、高铝,与同时的进口料差别很大。

国产青料呈色蓝灰或蓝黑,见浓淡色阶。青料积聚处有蓝褐色或黄褐色斑点,釉面下凹并哑光。

对元代青花瓷的胎釉特征和青花呈色的归纳是一个相对的和模糊的描述。因古代制瓷技术经验性特点所决定,器物之间的个性差异非常明显,完全相同的胎釉,完全相同的呈色只能是理论上的假设。因此必须以全面的观点和综合的方法来认识鉴定对象。以某一局部表征来替代整体研究,就会失之偏颇。这是鉴定元代青花瓷,也是鉴定其他文物必须注意的方法问题。

元青花瓷的胎釉特征和青花呈色


元青花的工艺建立在新的技术前提下。胎釉、青花、绘画、制作,烧制诸方面都显示出前所未有的的科学水平,以下诸种特征是识别元青花瓷的必要依据。

一、元代青花瓷的胎体特征

景德镇瓷用料有一个渐变的过程。唐五代时,瓷胎由单一的瓷石构成,宋末元初起,发明了瓷石掺合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有些原料中高岭土达20%。二元配方使瓷胎中三氧化二铝(AL2O3)的含量得以提高,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瓷胎在高温条件下的变形,保证了大件器物的制造,同时提高了烧制温度,使瓷化程度增加。在此基础上,景德镇烧出了体型巨大的青花器,有直径近60厘米的大盘和高达70厘米的大瓶。

元青花胎料有两类:一类用进口青花瓷,胎骨较白,稍含灰,手感沉重,致密坚硬;另一类用国产土青料,胎骨灰白,胎体手感轻。元末有些青花小器胎色土黄,较粗松,用国产青料。

用进口料绘制的器物中,体型巨大的器物底面等露胎处有深浅不等的窑红,碗、高足杯等小件器物则一般不见窑红,大罐、大瓶等大件器物的盖里面虽露胎,但不见窑红。

大型瓶罐类器物由上下数段拼接而成,外壁接痕经打磨,但内壁接痕仍清晰可见。在器物颈部内侧略加切削,内壁均不修削。

器物底部有切削的螺旋痕,大瓶、大罐的底部旋削纹较粗、较疏,盘和碗的切削痕较细、较密。器物底部和圈足内外粘有窑砂,有些已熔入釉中。高足杯的高足与杯身以泥浆拼接,交接处可以看见黄色或浆色挤压泥浆。

二、元代青花瓷的釉层特征

元青花胎土二元配方的使用提高了烧成温度,这样就能相应地改变釉的配方。

景德镇瓷釉历来是用釉果掺以釉灰配制而成,釉果是一种风化较浅的瓷石,主要成分是石灰石,煅烧后含氧化钙(CaO)达90%左右。唐宋进,景德镇瓷的主要成分是釉灰,元代时增加了釉果成分而减少了釉灰成分,这样,釉层的三氧化二铝增加而氧化钙减少,改变了釉面状态,使釉层厚度可以增加,釉表光泽柔和。用高倍放大镜观察部分标本的釉层,在密布的雾状小气泡中散落着大气泡,无中等气泡过渡。同期的青白釉和枢府釉并无这种情况。明初青花瓷釉面也见气泡,但是大、中、小气泡混杂,和元青花惟见大、小两类气泡的分布不同。有些器物釉表面有橘皮纹或棕眼。

元青花的釉面先后有三种:

1、影青釉:又称青白釉,在元代早中期青花上使用,用国产青料。元末青花瓷的青白釉是影青釉的衍生物,和元代早中期青花的影青釉或青白釉有所区别。国产青料,釉面泛灰或泛黄,釉层光泽较强或亚光木讷,除了烧成技术欠缺外,还与釉层中釉灰比例较高有关。

2、卵白釉:元末青花上开始使用,釉层乳浊,用国产青料,多小型器。

3、白釉:从14世纪中的至正年间开始使用,用进口青料。釉面白中泛青,积釉处水绿色,具恰到好处的透明度、光亮度和色泽,能更好地衬托青花的表现力。

元青花除玉壶春瓶器物外,底部一般无釉。底部露胎的有大小,形状不一的釉斑。高足杯的高足内侧近底处有一圈宽窄不等的釉痕。

梅瓶等细身类瓶内侧口沿下素胎。大罐内壁以荡釉法施釉。 器盖内侧素胎,浅土黄色,见细微釉斑。

三、元代青花瓷的青花呈色

青花是由钴料绘画而成。天然钴料中除钴外还有铁、锰等成分。因各种元素的构成比例差别和烧成条件不同,使青花呈色出现变化。

元代青花瓷用进口和国产两种钴料绘画,进口青料用于大型、中型或小型元青花上,国产青花料仅用于中、小型器。

1、进口青料

进口青料,又称苏泥勃青、苏麻离青、无名异、撒卜泥等名称。苏泥勃青、苏麻离青和英语中Smalt的发音相近,意为用钴料、钾碱、硅石制成的蓝玻璃或大青、花钳青、藤紫色颜料。无名异、撒卜泥和西域语中Sabum的音相近,意为浅绿宝石。这两个词的音又很近,似为同一物。进口青料据载来自大食国(今阿拉伯米岛),又说来自南洋。现查明世界上的钴料矿有百余种,以南非和中亚为多,元代时通过贸易渠道输入中国是完全可能的。

元代进口钴料的成分是低锰、高铁,含硫和砷,无铜和镍,和唐宋青花、明青花的青料成分都有区别。

苏泥勃青料呈色有如下特征:

①呈鲜丽的靛青色,略含程度不同的紫色,有些呈非常幽雅的紫罗兰色。

②有浓淡色阶,勾勒线条较深,填色青料较浅。青料积聚处有蓝黑色或蓝褐色斑点,釉面下凹并哑光。

③青料都较细匀,线条边缘稍有晕化。有些呈色浓重,有放射状流散,见蓝黑色结晶或结晶线,应为青料颗粒较粗所致。明初永乐、宣德青花上也有类似现象。

2、国产青料

钴矿在我国江西、浙江、云南、甘肃等处都有发现。元青花所用国产青料成分为高锰、高铝,与同时的进口料差别很大。

国产青料呈色蓝灰或蓝黑,见浓淡色阶。青料积聚处有蓝褐色或黄褐色斑点,釉面下凹并哑光。

对元代青花瓷的胎釉特征和青花呈色的归纳是一个相对的和模糊的描述。因古代制瓷技术经验性特点所决定,器物之间的个性差异非常明显,完全相同的胎釉,完全相同的呈色只能是理论上的假设。因此必须以全面的观点和综合的方法来认识鉴定对象。以某一局部表征来替代整体研究,就会失之偏颇。这是鉴定元代青花瓷,也是鉴定其他文物必须注意的方法问题。

洪武釉里红的造型和装饰


洪武釉里红的造型和装饰

1.造型

洪武釉里红目前发现均为大件器物,有瓶、盘、碗、壶、炉等,基本不见杯盏之类的小件。

(1)碗

洪武釉里红碗有直径40厘米的大碗和直径20厘米的中碗两类。

直口大碗直口,深壁,矮圈足。釉底或底足露胎,砂底有火石红,涂姜黄色或赭色护胎汁,胎体厚重。碗心饰折枝花卉纹,碗心外饰—圈回纹,内外壁绘缠枝花卉纹,常见有莲、菊、牡丹三种。内外沿有灵芝、卷叶、海浪及莲、菊纹等几种边饰,外腹一周16瓣仰莲纹,圈足回纹。口径40-42厘米不等。这种大碗另有青花者,是洪武官窑特有造型。青花大碗见赏赐或外销,釉里红大碗唯在宫内使用。

撇口大碗撇口,深弧壁,圈足,足底露胎,胎质洁白细腻,釉里红呈色较灰。内壁白釉,碗心饰折枝菊或折枝牡丹纹,外壁饰缠枝牡丹或缠枝莲纹。另有红地白花装饰。口径38厘米左右。为洪武晚期产品。

中碗直口或侈口窄唇,深壁,矮圈足,胎骨厚重,足底部分露胎,有些釉面布满冰裂纹,呈色大多红艳,有晕散。口沿内外及圈足绘回纹,内外壁及碗心绘菊花纹或牡丹纹。口径20厘米左右。

(2)盘

大盘均折沿,圈足,圆口或菱口。菱口盘有12办和16办两种,模制,弧壁,瓜楞,矮圈足,砂底。口径45—58厘米。

小盘折沿,圆口或菱口,弧壁,浅圈足,砂底。口径20厘米左右。

(3)盏托

折沿,圆口或菱口,弧壁,浅圈足,砂底,盏心有一圈凸棱。直径20厘米左右。

(4)石榴尊

器身石榴状,腹部鼓,口、足外撇,厚足,砂底,荷叶盖。全器由颈、腹、足三节拼接而成。口沿外侧和肩腹处饰云头纹,肩、颈部绘变体莲办纹,腹绘四季花卉纹或松竹梅纹。系盛酒器,高50—60厘米。

(5)玉壶春瓶

侈口宽唇,短颈,硕腹,矮圈足,釉底。全器由颈、腹、圈足三部分拼接而成。口沿绘勾云纹,颈绘蕉叶纹、回纹、如意云纹及缠枝花叶纹,腹绘缠枝菊纹、缠枝牡丹纹、缠枝莲纹或松竹梅纹。高32—33厘米。

(6)执壶

器身同玉壶春瓶。曲流,扁平执手,上有小系,下端有品字形分布的三个钱纹。

(7)炉

仿铜鼎形,两耳,三足。胎体厚重,釉色白,腹内及足底无釉,露淡褐色胎。口沿满饰串枝花卉纹。高33.8厘米。

(8)军持

唇口,直颈,平肩,圆腹,敛足。颈中有凸环,腹侧有肥短管状流。肩、腹中部有接痕。

(9)梅瓶

小圆口,短颈,平肩,敛腹,浅圈足,砂底。有盖,盖中有系口。腹绘松竹梅纹。连盖高44—45厘米。

2.装饰

洪武釉里红的装饰主要取法青花,唯因釉里红特殊的理化性能,绘画方法稍有差异。

(1)装饰方法

装饰采用白地红花和红地白花两种工艺。白地红花为在白地上绘纹饰,从元代釉里红的涂抹到洪武的线描是一个飞跃。红地白花是用釉里红涂地,留出纹饰。这种方法在元代和明早期釉里红上偶然见到,费时费力,工艺要求高。这种方法到永乐宣德时期衍化为红地剔花的新工艺。

(2)绘画笔法

釉里红性能特殊,线描技巧难以驾驭,洪武釉里红有两种主要笔法,一种为单笔勾勒,如卷草纹、变体莲办纹、花卉的枝叶、花办等都用粗细不一的线条单笔勾勒,犹如中国画的没骨画法。用这种笔法的釉里红呈色大多红艳,釉层肥厚、乳白。另一种是双钩填色,双钩线条有粗细变化,填色有浓淡深浅。用这种笔法的釉里红呈色大多灰暗,釉层白或白中含青灰。

绘画笔法和釉里红呈色及釉层的相关性是个值得重视的问题,这可从以下两个角度分析:

首先是两类不同绘画笔法的釉里红是否有先后之分。因为在单笔勾勒、釉里红呈色红艳、釉面乳白的作品中,如变体莲办不借用边线等特征常有元代遗风,因而有理由认为这种作品洪武早期已在生产。从景德镇出土的永乐初年的釉里红器看,绘画笔法、釉里红呈色和釉面状况和上述第二种笔法完全一致,因而有理由认为双钩填色、釉里红呈色灰暗、釉面白或白中含青灰的作品是洪武后期生产。至于单笔勾勒和双钩填色的作品何时出现,两者是否共存及共存的时间,则需进一步研究。

其次是这两类作品出现的原因。釉里红理化性能没有青花优异,一是难以表现纹饰细节,笔画之间相互叠加遮盖,晕散严重,用双钩填色非常困难。经观察研究,釉里红晕散的原因之一是釉里红和底釉的铜含量浓度差过大(张福康、张浦生:《景德镇历代釉里红和“填红”的研究》),因此可以推测为了改善绘画性质,不得不放弃呈色的要求,在釉里红中掺和其他成分,降低纹饰和底釉间铜含量的浓度差,改善绘画性能,减少晕化。这就是我们所见到的釉里红呈色红艳者绘画粗糙、绘画优异者呈色较差的原因。由此看来,洪武釉里红有些呈色灰暗的并非烧制失误,而是有意识地通过原料成分控制的手段来提高绘画效果所致。

(3)纹饰题材

洪武釉里红的装饰纹样和同期青花基本相同,只是受到釉料性能限制,画法稍简,如牡丹花的花办外勾勒一圈细线留白,青花在留白处再染淡青色,釉里红则没有这道工序。

洪武釉里红装饰纹样以四季花卉纹为主,主要有牡丹、菊花、莲花和茶花,另外松竹梅也较多使用。辅助纹有卷草纹、回纹、灵芝纹、蕉叶纹、变体莲办纹、海水纹等。其纹饰的时代特征基本同青花,两者可相互参照断代。

釉里红大盘来自官窑


在瓷器藏品中,釉里红和青花格外受藏家喜爱,南京博物院旧藏的一只釉里红大盘,为明代洪武官窑出品,实乃釉里红不可多得之精品。

这件釉里红大盘高10.2厘米、口径57厘米、底径35.4厘米。胎体厚重,方沿折唇,弧腹浅圈足,内外斜削,足端平切,砂底。盘内外施白釉,釉下绘三重釉里红图案。盘心绘山石和折枝牡丹,盘内外壁均为缠枝四季花卉(牡丹、茶花、菊花、石榴),盘沿绘卷草纹。

釉里红是以铜红釉在胎上绘画,施透明釉后,在高温下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它在工艺流程上和青花瓷几乎完全相同,区别仅在于釉里红用铜作呈色剂,青花用钴作呈色剂。从装饰方法和绘画纹样看,釉里红和青花也几乎完全相同,可以说两者是共生的。

元代中后期,在青花瓷渐渐成熟的同时,釉里红工艺也有了进步,已能烧出纯正的红色。由于釉里红对烧制温度和窑中环境要求严格,大多数元代釉里红偏黑灰,红艳欲滴者很少,这样就限制了釉里红的发展。其时装饰手段单一,大多用刻划涂抹的手法,产量也非常稀少。釉里红的真正成熟是在明初洪武年间,从原料萃取、制作成型、绘画装饰到烧制工艺都有了突破。釉里红工艺的进步是由官窑来完成的。

釉里红工艺大约出现在14世纪前期。韩国新安海底沉船上曾发现景德镇窑外施影青釉的釉里红碟。洪武时期釉里红得到快速发展,根本原因在于需求的拉动,而且主要是由于皇室的喜爱而产生需求。

釉里红被明初皇室选为宫廷用瓷,并限制民间使用,使其退出流通领域,成为非商品性质的官窑器。和其他一般官窑器如青花不同的是,从明初开始,青花瓷器基本维持着官、民窑平行的生产格局,而釉里红和明初黄釉、蓝釉、红釉等品种仅限于官窑生产,因此青花瓷素雅,釉里红高贵。

各大拍行明洪武期间釉里红瓷器为何比青花还多


很多人对釉里红瓷器并不了解,甚至有一些误解,这与其烧制有一定的关系。了解过釉里红瓷器的人都知道,釉里红瓷器实际上并未一直烧制,而是断断续续,所以,有些时期根本就没有这种瓷器的存在。

釉里红瓷器与其他瓷器存在很大的不同,首先它与青花不同,青花是从元代成熟烧制,并且一直都没有间断过,而釉里红瓷器是一个时期一个时期的,有好多朝代时期,都没有这种瓷器的烧制,因此对这种瓷器的了解非常少,也导致现代人对釉里红瓷器产生一定的误解。

釉里红瓷器的创烧时间也是元代,但仔细探究起来,实际上它的废品率比青花瓷器高很多。这也是为什么后来烧制少,且数量少的原因之一。釉里红瓷器在元代并未达到成熟,因此此时的釉里红瓷器出土量非常少,比如建国后,我国曾出土过一次文物,其中釉里红瓷器只有寥寥几件,非常稀有。

至于釉里红瓷器为什么废品率这么高,与其烧制环境有一定的关系。简单的说,釉里红瓷器的烧制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是氧化,一个是还原,这两个缺一不可,任何一个条件的缺失都会导致失败,因此在元代,废品率极高。而到了明朝时期,经过很长时间的发展和传承,釉里红瓷器的烧制工艺也渐趋完善。

再加上釉里红瓷器确实非常漂亮,稀有,因此,当时的帝王贵族对这种瓷器的热爱度也是极高,所以,在明洪武期间,釉里红瓷器的烧制量非常大。再加上技艺传承与提升,成功率也高了很多,因此这个时期的釉里红瓷器更容易成功。不仅如此,因为当时世人对釉里红瓷器非常追捧,再加上市场价格也不低,所以,烧制这种瓷器的越来越多,青花瓷反而少了很多。

明洪武期间的釉里红瓷器不仅釉面白洁,而且色彩鲜艳,偶有干涩开片,这主要是因为烧制的窑口温度不够的原因。洪武釉里红瓷器基本上保留了元代时期的特征,红色晕开,色彩不像后世那么鲜艳,有时候还有飞红或者是呈单色、偏灰色的色泽现象。洪武时期的釉里红瓷器纹饰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白底红花,一种是红花白底,其中红底白花后来越来越少。

以上就是关于明洪武期间的釉里红瓷器的介绍,看过这篇文章之后,你就会明白,为什么当时的釉里红瓷器要比青花更多一些。毕竟当时的文风喜好如此,自然就会有跟风行动,这也造就了釉里红瓷器的一时红火。

明洪武期间釉里红瓷器精品赏析:

1:明洪武釉里红缠枝牡丹纹玉壶春瓶,尺寸:高32厘米,估价:HKD 15,000,000 ~ 20,000,000,成交价: HKD 18,040,000 ,成交时间:2014.05.28,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4年春季拍卖会。

瓶撇口,束颈,垂腹,圈足。通体绘釉里红纹饰,内口沿饰一周卷草纹,颈环绘芭叶纹,下承一圈回纹、卷草纹及下垂如意纹。瓶身饰缠枝牡丹纹,牡丹花或仰覆或正面绽开,胫部绘变形莲瓣一周,足墙饰卷草纹。铜红发色浓郁,微泛灰。

2:明洪武釉里红缠枝花卉执壶,尺寸:高33厘米,估价:RMB 4,000,000 ~ 6,000,000,成交价: RMB 5,750,000 ,成交时间:2013.06.02,拍卖公司: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3春季拍卖会。

壶唇口,细颈,斜肩,硕腹,圈足。壶身作玉壶春瓶式,壶体一侧置弯曲细长的壶流,并以一云板形饰件与壶身相连,另一侧置曲柄,连接于颈腹之间,柄上端置一小系。壶通体绘釉里红纹饰,颈部分层绘焦叶纹、回纹、缠枝灵芝纹各一周,腹部满绘缠枝牡丹纹,壶流亦满饰缠枝花卉,壶柄绘有缠枝花卉及卷草等纹饰,近足处为一周变形莲瓣纹,足外墙绘卷草纹。足内满施白釉,无款。壶盖为鎏金錾刻,做花卉钮及莲瓣纹,有细链与壶柄相连。此壶造型优美,纹饰线条流畅,一气呵成。在装饰风格上一改元代纹饰繁密的特点,布局渐趋疏朗,采用分层装饰的手法,绘画粗犷而不失工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英国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均藏有相同器形及纹饰的藏品,可资比较。明洪武时期的釉里红瓷器多为大盘、大碗、大罐、玉壶春瓶、梅瓶、执壶等大件器物,纹饰以各种缠枝、折枝和串枝花卉为主,此外还有松竹梅、庭院芭蕉及龙凤等纹饰。此时期的釉里红发色不甚鲜艳,多为红中偏灰黑的色调,此壶发色较为纯正,是一件难得的珍品。

3:明洪武釉里红花卉纹大碗,尺寸:直径20.5厘米,估价:RMB 4,500,000 ~ 5,000,000,成交价: RMB 4,945,000 ,成交时间:2011.12.05,拍卖公司: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1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碗形硕大,深弧腹,圈足。胎体坚实厚重,整器以釉里红绘画,釉面白腴光润。碗外壁口沿及足边以釉里红饰回纹,碗腹以釉里红绘缠枝葵花花卉,纹饰疏朗,发色浓艳,釉里红涂绘到位,颜色艳丽,略有晕散,底部露胎之处胎质坚硬,厚重。整体古朴素雅,为明代洪武时期釉里红的典型之作。

4:明洪武釉里红花卉纹棱口杯托,尺寸:19.7厘米,估价:HKD 4,000,000 ~ 6,000,000,成交价: HKD 4,820,000 ,成交时间:2011.04.07,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1年春季拍卖会。

元时,短足杯托渐取缔前朝高足茶器,其盘心有凸棱一圈作托。洪武年间,多见器形独特的茶托,以双模制胎,绘青花或釉里红。故时相配之杯,至今已难确考。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的相类青花茶托,并见青花瓷杯残片,惜器型偏小、比例不乎,不似与本品成对。

5:明洪武釉里红缠枝花卉菱口盏托,尺寸:直径19.5厘米,估价:RMB 1,500,000 ~ 2,000,000,成交价: RMB 3,795,000 ,成交时间:2019.06.05,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北京保利2019春季拍卖会。

釉里红创烧于元代的景德镇窑,发展于明洪武朝,这个时期的釉里红装饰以描拓纹样为主,画面布局层次丰富,纹样处理满密。此拍品敞口,呈菱花花瓣形,弧壁,浅底,浅圈足,器形周正内敛,沉稳中不失灵动,显清雅之风。盘足底无釉露出胎底,其余各处施白釉作地,并于其上施展开精湛的釉里红制作工艺:盘口环绕连绵卷草,内壁满布缠枝番莲,外壁整列仰莲,盘底菊瓣连枝的中心又有如意头组成的仙花纹样,仅以红与白两色就将全器点缀得精巧细致,清明舒朗,淋漓尽致地体现出釉里红制品的特色,具有独特的魅力。元蒙时期,短足杯托渐取缔前朝高足茶器,其盘心有凸棱一圈作托。洪武年间,多见器形独特的茶托,以双模制胎,绘青花或釉里红。故时相配之杯,至今已难确考。

6:明洪武釉里红缠枝花卉纹菱口盏托,尺寸:直径20厘米,估价:HKD 500,000 ~ 700,000,成交价: HKD 2,500,000 ,成交时间:2017.11.27,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7年秋季拍卖会。

盏托菱花口,折沿,浅弧腹,托心凸起一槽,槽内饰十字花纹,外环六组缠枝菊纹,内壁饰八朵折枝莲纹,折沿饰卷草纹,外壁饰仰莲瓣纹。足内无釉。纹饰相若的洪武釉里红盏托虽见诸于全球公私珍藏,但如此发色鲜红者则极少。

7:明洪武釉里红缠枝菊纹玉壶春瓶,尺寸:高35.2厘米,估价:RMB 1,500,000 ~ 2,000,000,成交价: RMB 1,904,000 ,成交时间:2007.12.03,拍卖公司: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7年秋季拍卖会。

说明:玉壶春瓶为酒具,是北宋时期创烧的一种瓶式,因宋人诗句“玉壶先春”而得名。此种瓶式宋代以后历朝均有生产。朱元璋是一个农民出身的开国皇帝,其早年投身红巾军,在他看来红色象征着光明与胜利。此外,大明朝起事于南方,而建都北平的大元朝则起自蒙古大漠,拿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学说来推论,朱元璋将国号定为“大明”,这其中暗含着对红色的崇拜。红色是其朱家皇朝的吉祥色,这一好尚同样影响到御器厂瓷器的装饰。釉里红,是元代景德镇窑创烧的以氧化铜为呈色剂的名贵釉下彩瓷。由于铜元素在高温下极易挥发,以及其对窑室中的气氛要求十分严格,稍有变化都会对它的呈色产生影响,因此烧成难度极大。本场此件玉壶春瓶通体以釉里红为饰,发色鲜丽,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虽局部稍显深暗,却亦不失妍美,反愈显沉稳;釉质肥腴,一如凝脂之光泽,抚之手感温润。与元代同类器相比,此瓶腹部以下渐显圆硕,益增敦实稳重之感。从中可以看出洪武时期此一器型的微妙变化。此瓶腹部主体纹饰缠枝菊是用弹性好、笔锋尖的毛笔,以极富中国画传统笔墨意韵的笔法绘就,一如国画的中锋用笔要求,笔道酣畅有力、干脆利索,运笔痕迹清晰可见。整器绘制尚存元代瓷绘粗犷豪放的画风,但似乎更能体现出严谨扎实的笔墨功底。双线描绘大片菊叶,勾勒出叶子的翻卷正侧、偃仰起伏之态,虽一片涂红却亦使观者察其明暗向背,极富写实韵味;缠枝的运笔尤显婉转自若,无不将国画骨法骨线的意念渗透其中,大有在精炼用笔之中一气呵成的贯气之美;枝间嫩叶的描绘亦十分精到,其明显带有书法的撇写意味,爽利俊健,看似率意为之,实则画匠对其形态的把握早已心中有数,一笔而成;外层花瓣廓内粗笔点画,与里层留空花瓣区分出鲜明的层次;花心呈斜网格状,承袭元代画风。全器用笔劲利,缠枝菊纹纵横往复,笔意绵绵而气脉不断,极富于艺术感染力。洪武朝釉里红这一名贵品种的发展得到了朱元璋本人的推崇,其甚至颁布了“以红为贵”的旨意,但是由于受烧制难度所限,因此釉里红瓷一直是皇宫之中珍贵之物,它体现着至高无上的皇权。

8:明洪武釉里红缠枝花卉执壶,尺寸:高33.7厘米,估价:RMB 1,000,000 ~ 1,500,000,成交价: RMB 1,848,000 ,成交时间:2010.06.07,拍卖公司: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0春季拍卖会。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明洪武釉里红的官窑性质及胎釉呈色特征》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明洪武釉里红的官窑性质及胎釉呈色特征》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釉里红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