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白瓷砖 > 导航 >

唐代白瓷

唐代白瓷

白瓷砖 爵士白瓷砖 瓷砖墙面

2020-07-17

白瓷砖。

唐代白瓷窑口多集中于北方,主要有河北的邢窑、定窑,河南的巩县窑、密县窑,山西的浑源窑、平定窑,陕西的黄堡镇窑。五代时期,江西景德镇也开始烧造白瓷。

邢窑白瓷按其胎、釉的质地,可以分为粗、细两大类。粗白瓷的胎质又有粗、细之分,粗胎的一类胎色灰白,胎质粗糙;细胎的一类胎体致密,胎色较淡,但仍不够白,往往施一层白色化妆土。粗白瓷的釉质较细,有些还有细碎的纹片,釉色为灰白或乳白色,还有黄白色。细白瓷的胎色纯白,个别的白中闪黄釉质很细,釉层中有微细的小棕眼,器物多施满釉,釉色纯白或白中微泛青色。邢窑白瓷多是素面无装饰,唐代中期以后特别是晚唐五代,邢窑常常采用雕塑、堆贴、印花、刻花、压边、起棱、花口等装饰方法。

唐初定窑瓷器胎质较粗,胎色为青灰色,淘洗欠精者呈褐色,瓷胎均己烧结;白釉器物内璧施满釉,外施半釉,釉面光润,积釉处呈灰色。唐代中期,胎土经过仔细淘洗,胎质坚硬,胎色纯白,釉直接施于瓷胎上,无化妆上,釉色乳白,个别积釉处呈灰绿色或浅青白色,釉质细洁失透。晚唐至五代时期胎土质地此前期更细,胎壁薄而轻巧,釉质细洁,呈乳白色,器物除底足等接触面外,均施满釉。

晚唐五代直到宋初,定窑还有一种带有"官"或"新官"款字的精白瓷,其基本特征是:胎薄轻巧,质地细洁,呈纯白色;釉面滋润,釉为乳白色或白中泛青色,除底足外,均施满釉。一般讲,"官"、"新官"款宇刻在胎薄细腻、制作精巧,釉色纯白或白中闪青器物上的,属于唐、五代时期;刻在釉色白或白中泛黄或部分微微闪青,有时带有刻划花装饰器物上的,属于北宋早期;刻在用覆烧法烧成,口沿无釉并带有刻划花装饰的器物上的,则属于北宋后期。

邢窑白釉碗 唐 直径14·3厘米 估价:RMB8000 口外卷贴壁成唇,斜弧壁,浅宽足似璧,全器光素无纹。胎体坚致,釉色雪白,有"类雪类银"的说法。

白釉双龙耳瓶 唐 60.8*12X15.5厘米 此瓶盘口,弦纹长颈,长圆鼓形腹,平底。两只龙柄连接于盘口与瓶肩之上,龙口紧紧衔住盘口,形成了此瓶最突出的部分,给人以匀称稳重之感,同时亦便于提拿,集装饰性与实用性于一身。瓶身通施白釉。此类器物形成于隋代,盛行于唐代。

邢窑白瓷执壶 唐 高33·2厘米 估 价:RMBl560000一1950000 成交价:RMB2344600 邢窑白瓷在唐代与越窑产的青瓷同时著称于世,代表了唐代瓷器生产的两大主流。此壶线条流畅,造型优美,胎质坚硬,釉色洁白莹透,通体素净,有 "美银类雪"的美誉。

白釉广腹盖瓶 唐 高 14.6厘米 估价:RMB96000一120000 成交价:RMB148995

taoci52.com精选阅读

白瓷之母——唐代《邢窑》


邢窑作为我国白瓷的发源地,其始于北朝,到唐代发展至巅峰,并成为全国白瓷的生产中心。人们用天下无贵贱而通之来形容邢窑白瓷 。唐朝,邢窑出产白瓷釉色洁白如雪,造型规整,胎骨轻薄,敲击能发出清脆的声响。邢窑白瓷的产量多且价格便宜,使得其不仅为宫廷使用,还为全国老百姓 提供生活瓷具。对我国的物质文明和世界文化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从出土文物看来,白瓷最早出现于北朝的北齐,迄今发现最早的白瓷是北齐武平六年(575年)范粹墓的白瓷。邢窑遗址主要分布在内邱、临城和邢台县境内的太行山东麓的山前丘陵、平原地带,大部分集中在京广铁路以西的李阳河、泜河两岸。分布着不同时期的瓷窑遗址26处。

一,看工艺:目前在市场见到赝品邢窑白瓷,工艺粗糙,不具备邢窑工匠高超的技艺,技术低劣,修坯不精,造型也没有真品的十分之一;真品邢窑做得端庄规矩、精美,棱角分明,刀切斧断,干净利索。

二、看烧制:现在一些小作坊用现代手段加工制作,烧制瓷器燃料是煤、煤气,或是用电烧制,也有用柴烧制的,但白瓷白度过高,胎质极为精细,总有一种新的感觉,缺乏真品所具备的韵味。

三、看坯体:仿制邢窑白瓷由于加工时间短,密度不够,手感不好,有发飘之感、也有的极为沉重,有坠手之感。坯体和釉的结合掌握不好,造成坯体和釉收缩不一致,产生裂釉现象;而真品邢窑白瓷轻盈精致,手感适中,轻重适宜,舒服顺眼。

四、看釉色:赝品釉层稀薄,白度高,洁白光亮。白中不泛青,而是白中泛灰。唐代邢窑白瓷釉质细,釉光莹润,色调偏冷。正如唐人陆羽所说的那样:“邢瓷类银”。的确如此,邢窑白瓷是如银似雪。

五、款识辩伪:唐代邢窑白瓷翰林、盈字款,均是在器物成型后、烧成前刻划于器物外底部,字体清晰,笔画遒劲,当由具备有一定文化修养的陶工所刻划。赝品邢窑白瓷刻款,字体呆板拘谨。

出土唐代白瓷皮囊壶赏析


唐代白瓷皮囊壶出土数量不多,但件件制作精美,代表了唐代白瓷最高工艺与艺术水平,体现了唐代白瓷独有的雍容、饱满与恢宏气度。下面通过对资料整理与研究,详细介绍几件出土唐代白瓷皮囊壶。

造型忠于皮囊容器

唐代白瓷皮囊壶的制作工艺相当纯熟,基本特征为:腹身肥硕,下宽上窄,腹宽大于腹高,平底,带有横梁。壶口上本均应置有竖插盖,惜难以保存而存世稀罕。之所以称作皮囊壶,是因它的器形仿自北方游牧民族的皮囊容器,主要功用是作为酒器或水器。具体而言,唐代白瓷皮囊壶可分为两种形制:

一种是柱尾、高提梁、鼓腹型,即高提梁,弧度陡些,梁后为圆柱形的尾饰,腹部圆鼓。

唐代白瓷皮囊壶,1996年河北省故城县出土,现藏于河北省衡水市文物管理处

以1996年出土于河北省故城县的这件为代表。壶高24厘米,底径10.3厘米,口径2.9厘米,梁高5.7厘米。胎质洁白细腻,釉色白中微泛青,釉面光润。凤首形盖,凤眼点黑釉,短流,半圆形提梁,鼓腹,饼状实足。腹身整体饰凸起的仿皮囊缝合线,前后腹部饰鞍形图案,左右两侧贴塑有花朵纹。造型优美,装饰华丽,工艺精湛。

另一种是鸭尾、矮提梁、鼓腹型,即提梁矮些,弧度缓些,梁后为上翘的鸭子尾巴形状的尾饰,腹部圆鼓。

唐代白瓷皮囊壶,1956年陕西省西安市西郊白家口出土,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以1956年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白家口出土的邢窑白瓷皮囊壶为代表。壶高16.2厘米,口径2.4厘米。灰白胎,细密坚致。通体施白釉,釉面匀净、光润。壶身上扁下圆,平底。竖直管状口,环形提梁。壶身两侧为仿皮囊缝合的起线装饰,上部饰花叶纹鞍鞯。整体忠实模仿,细节讲究,线条干净利落,富有韵律感。

两种造型的白瓷皮囊壶,均未脱离皮质容器的基本面貌,属于北方创新瓷器造型之一,独具北方民族生活情趣与艺术特色。

装饰技法多变

唐代白瓷大多为素面,无装饰的居多,但就皮囊壶而言则是个例外。出于要忠实于皮囊容器原作的缘故,其造型讲究,图案精美,技法多样,仿制效果惟妙惟肖。具体解析如下:

1.用堆贴凸线技法表现缝合线装饰

堆贴凸线是胎装饰的一种常见技法。其具体做法是:完成制坯,待器坯稍干后,以瓷泥条堆贴于器表,然后在器表施透明釉入窑烧成。白瓷皮囊壶为了真实表现真皮质感则运用了此法。

唐代白瓷皮囊壶,1980年河北省临城县祁村窑址出土,现藏于河北省临城县文物保管所

典型如1996年河北省故城县出土的这件白瓷皮囊壶,扁圆的壶身犹如三片皮页连缀而成,流、提梁、尾及腹身的转折连缀处均装饰以堆贴凸线纹,凸线上还模仿真皮囊壶刻划出缝合的针脚线,褶皱自然,形象逼真。

采用堆贴凸线纹表现皮囊壶上的缝合线

2.用贴花技法表现图案与铆钉装饰

贴花也称贴塑。其具体做法是:在胎坯未干时,将模印或刻划出的花纹泥片,用泥浆贴于器胎表面,然后施透明釉入窑烧成。贴花技法在唐代白瓷皮囊壶上普遍运用,其中尤以陕西省西安市东郊沙坡砖厂出土的这件白瓷皮囊壶最具代表性。

唐代白瓷皮囊壶,1996年陕西省西安市东郊沙坡砖厂出土,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壶身侧面采用的装饰即为模印贴花技法,花纹完全忠实真皮质地的皮囊壶图案,铆钉装饰效果更是十分逼真。

采用贴花表现皮囊壶上的图案与铆钉

3.用戳印技法表现背披花毯图案

戳印,一般只是作为地纹出现,有时也与刻花与印花技法相结合。其具体做法是:在胎体未干时用尖状工具直接在瓷坯上戳出花纹或先制作出戳形花纹范,然后在瓷坯上印拍,其印痕为凹下的阴纹,最后施透明釉入窑烧成。唐代白瓷皮囊壶上即采用了此技法,典型如1996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沙坡砖厂的这件白瓷皮囊壶,腹部采用戳印技法制作圆圈联珠纹、方形几何纹等,真实再现了背批花毯上的精致图案。

采用戳印技法表现皮囊壶上的背披花毯

4.用减地浮雕技法表现鞍鞯图案

减地浮雕,即浅浮雕,其具体做法是:先用刀具在瓷坯上划出主体图案的轮廓线或刻出主体图案,再将线外的地子剔去一层,使纹饰凸出,具有立体感。唐代邢窑白瓷皮囊壶运用此法表现的马背鞍鞯,图案凸起,极具立体效果。

采用减地浮雕技法表现皮囊壶上的鞍鞯

5.用刻划技法表现花纹装饰细节

刻划,即刻花与划花的二者结合。相比较而言,划花线条细浅柔和,而刻花则刻痕深且粗,线条刚劲有力。这种技法在唐代白瓷皮囊壶上也有较多运用。典型如1980年河北省临城县祁村窑址出土的这件白瓷皮囊壶,腹部两面三道三角形纹饰和密布在三道纹饰之中的斜线纹、交线纹以及环绕在三道纹饰之外的叶状纹、花状纹等,皆是由扁形刻刀或梳篦齿形刻刀刻划而成。

用刻划技法表现皮囊壶上的图案细节

另外,1996年出土于河北省故城县与1996年陕西省西安市东郊沙坡砖厂的两件白瓷皮囊壶,腹部模仿真皮质皮囊壶缝合针脚线的地方也都使用的是刻划技法,效果逼真写实。

6.用捏塑、点彩技法表现凤首形器盖

捏塑,顾名思义,即用手捏而成,唐代较为普及。各地窑址与唐代墓葬中经常出土有捏塑作品,除了人物,还有猴、羊等小动物。唐代白瓷皮囊壶上的凤首形器盖,整体即以捏塑手法塑造而成。同时,还采用点彩法表现动物的眼睛,造型准确,形象逼真。典型如1996年河北省故城县出土的这件白瓷皮囊壶上的凤首形器盖,其凤首眼睛点染的黑彩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得整个器物显得活灵活现。

用捏塑、点彩技法表现凤首形器盖

目前研究表明,上述出土的唐代白瓷皮囊壶与1980年河北省临城县祁村窑址出土白瓷皮囊壶标本质地、造型、风格相似,因此推测它们的产地为邢窑。

邢窑自唐末五代衰落后,堪称经典的白瓷皮囊壶也随之消失,但工艺继续传播与发展,产地也由河北扩展至内蒙,以缸瓦窑为代表的辽代白瓷皮囊壶,不仅成为契丹民族独特造型之一,还在文化上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

你能认出唐代白瓷吗


瓷有万彩,各美其美,而论及“静美”之风范、“圆通”之神韵,则白瓷当仁不让,是数一数二的瓷器品类。而在收藏界,白瓷的名号也是极大的,在拍卖场上皆有佳绩。那么你能认出唐代白瓷吗?应该怎么去鉴赏、辨别唐代白瓷呢?

首先,唐代白瓷作为一种在唐代北方盛行起来的瓷器,初始的状态是较为粗朴的,从器型就能看出来。唐代白瓷器腹部丰润圆满,腰圆而底平,有稚拙之气,而且此时烧造白瓷的窑口基本集中在河北、山西、陕西等地,在唐代后期,有圈足白瓷的出现。所以鉴赏唐代白瓷,首先观察其器型,然后看其瓷器底足,从平底与圈足的区别就可以大致断定其烧造的年代。

其次,应该看其胎质。唐代白瓷的烧造技艺的逐步成熟也使得瓷胎壁越来越薄、透,精巧之外独具几分灵秀丰韵。而从色泽上来说,唐代中期的白瓷色呈乳白,虽无十分透亮,却也有端庄、明丽、隽秀之态,尤其是在唐后期,白瓷更是通体呈现出乳白,加之内满釉、外半釉,有的加之以开片纹,更增添了古朴典雅之美。

但唐代白瓷的鉴赏中,也应当注意区分粗胎白瓷与细胎白瓷。此二种白瓷最大的区别除了顾名思义,胎质不同,前者粗糙后者细腻之外,在装饰手法上也有较大的区别。·粗胎白瓷的釉料往往选择灰白、乳白甚至于略带黄色的黄白釉料,在精纯上略胜一筹,开片纹无明显艺术性;但细胎瓷器选择的釉料则多为纯白色,甚而微微泛青,釉面可见光润明滑,并且往往施以满釉,通体明莹,与前者有较大差别,在鉴赏时应当注意,后者的艺术价值与收藏价值都是更高的。

总而言之,要鉴赏唐代白瓷,就需要从其烧造年代、窑口地域、瓷胎釉面等多方面进行考察。而唐代白瓷在这些方面都有着明显的特点。比如在唐代的北地风靡一时,器型便一直较为端庄、古朴,在瓷器二次品类的划分上还有粗胎白瓷与细胎白瓷的区别。而随着工艺的成熟,在唐代中期,瓷胎也较为清透、精巧了,这一时期的白瓷以细胎白瓷为上品,讲究满釉、薄而雅,有白瓷之静美、圆通之神韵。掌握了这些要点,不仅能够认出唐代白瓷,更能进行准确的鉴赏。

浅谈唐代邢窑白瓷注壶


白瓷是唐代陶瓷中的一个重要品种,它初始于隋代。盛唐时期得到很好的发展。白瓷著名的瓷窑是河北内邱的邢窑,和南方的越窑齐名,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此外唐代烧造白瓷的还有四川的青羊宫窑、邛窑,河南的巩县窑、鲁山窑等,河北省烧造白瓷的窑口最多,除邢窑外,曲阳、平阳、平定、霍州等地都有烧造白瓷,有些发展到宋代时出现了以烧造白瓷而出名的定窑,列入宋代的五大名窑之中。

邢窑白瓷有细粗之别,细瓷胎质坚硬,胎色洁白,直接在胎上施釉,粗瓷胎质粗松,胎色灰白,在胎釉之间施有一层白色化妆土,釉间施有化妆土的瓷器是北方窑口的特征。

图为唐代白釉执壶,高23.5厘米,口径5.3厘米,足径6.5厘米。壶为广口,短流,饼形平底,柄连接于口,壶身修长,造型规整,形体丰满,健实大气,胎体厚实,胎色灰白,质地粗松,白色化妆土和釉不及底,施釉不均匀。略有漏釉现象,釉色乳白,聚釉处呈闪乳黄色。釉层开片不均匀,光泽温润,腐蚀痕迹明显,柄接连处胎骨有窑裂,边沿处剥釉明显,下部胎质严重脱落,另外,在柄身下垂处柄尾上添加一小块类似纽扣(帽钉)的堆贴装饰,这可能是古人从服装上得到启发,效仿将工体牢牢扣在一起。综合分析,笔者认为此壶应是唐代邢窑的粗白瓷。

唐代是我国工艺美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脱离了前期的那种古朴的特色,出现了样式新颖的格局。壶的造型主要以轮制、堆塑、分段制作接连的方法制作,壶为盘口、广口、短流、鼓腹,造型优美,形体饱满,是唐代丰满健实的艺术特色。

与唐代刑窑白瓷不同,定窑白瓷有什么特点?


定窑白瓷的驰名始于北宋,而定窑白瓷的烧造则始于唐代。定窑窑址位于河北曲阳涧磁村。唐代的定窑白瓷具有与邢窑白瓷相似的特征,器形有碗、盘、托盘、注壶、盆、三足炉和玩具等。造型与五代时期的作品相比,器沿均具有厚唇,丰肩,平底,底加圆饼状实足,有的为玉璧底。唐代定窑白瓷大多与当时邢窑白瓷相似,胎骨断面较细,胎色洁白,另有一类胎骨比较厚实,断面比较粗,但烧结较好。

所装饰的纹样在暖白色的釉层映衬下相得益彰,风格鲜明,可谓独步一时,冠绝当世。始于唐代晚期,终烧于元。定窑在宋代主要烧制白瓷,也兼烧绿釉、黑釉、褐釉。首创覆烧法。定窑以丰富多彩的装饰花纹取胜,工整雅素的印花定器,一向被视为陶瓷艺术中的珍品。以烧造白瓷著名的定窑瓷器质地洁白细腻,造型规整而纤巧。装饰以风格典雅的白釉刻、划花盒印花为主,此外尚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北宋早期定窑刻花的构图,纹样简单,以重莲瓣纹居多,仿似浅浮雕,十分优美。北宋中晚期的刻花更趋精妙,用单齿、双齿状工具,刻划出各种线条构成的物象,生动自然,富有立体感。装饰图案有花卉、禽鸟、游龙、游鱼、婴戏等。

装饰技法:定窑白瓷的器物,口部不挂釉,露出胎体而成毛边,俗称“芒口”。即是采用覆烧工艺,把盘碗反扣的方法烧制,这是定窑的首创,北宋时期定窑曾一度专门为官府烧制宫廷用瓷,从而促进了定窑的发展。定窑白釉瓷器的装饰技法主要有划花、刻花、印花三种。

陶瓷纹饰特点:定窑器物纹饰的特点是层次分明,最外圈或中间常用回纹把图案隔开。纹饰总体布局线条清晰,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定窑印花题材以花卉纹最为常见,其次是动物纹饰。

陶瓷文化:唐代白瓷概况及欣赏(一)


唐代中国瓷器的白瓷窑口多集中于北方,主要有河北的邢窑、定窑,河南的巩县窑、密县窑,山西的浑源窑、平定窑,陕西的黄堡镇窑。邢窑白瓷按其胎、釉的质地,可以分为粗、细两大类。粗白瓷的胎质又有粗、细之分,粗胎的一类胎色灰白,胎质粗糙;细胎的一类胎体致密,胎色较淡,但仍不够白,往往施一层白色化妆土。粗白瓷的釉质较细,有些还有细碎的纹片,釉色为灰白或乳白色,还有黄白色。细白瓷的胎色纯白,个别的白中闪黄;釉质很细,釉层中有微细的小棕眼,器物多施满釉,釉色纯白或白中微泛青色。邢窑白瓷多是素面无装饰,唐代中期以后特别是晚唐五代,邢窑常常采用雕塑、堆贴、印花、刻花、压边、起棱、花口等手法装饰瓷器。

唐邢窑白釉碗:口外卷贴壁成唇,斜弧壁,浅宽足似璧,全器光素无纹。胎体坚致,釉色雪白,有“类雪”、“类银”的说法。邢窑白瓷执壶:邢窑白瓷在唐代与越窑产的青瓷同时著称于世,代表了唐代瓷器生产的两大主流。此壶线条流畅,造型优美,胎质坚硬,釉色洁白莹透,通体素净。

收藏知识:浅谈唐代邢窑白瓷注壶


白瓷是唐代陶瓷中的一个重要品种,它初始于隋代。盛唐时期得到很好的发展。白瓷著名的瓷窑是河北内邱的邢窑,和南方的越窑齐名,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此外唐代烧造白瓷的还有四川的青羊宫窑、邛窑,河南的巩县窑、鲁山窑等,河北省烧造白瓷的窑口最多,除邢窑外,曲阳、平阳、平定、霍州等地都有烧造白瓷,有些发展到宋代时出现了以烧造白瓷而出名的定窑,列入宋代的五大名窑之中。

邢窑白瓷有细粗之别,细瓷胎质坚硬,胎色洁白,直接在胎上施釉,粗瓷胎质粗松,胎色灰白,在胎釉之间施有一层白色化妆土,釉间施有化妆土的瓷器是北方窑口的特征。

图为唐代白釉执壶,高23.5厘米,口径5.3厘米,足径6.5厘米。壶为广口,短流,饼形平底,柄连接于口,壶身修长,造型规整,形体丰满,健实大气,胎体厚实,胎色灰白,质地粗松,白色化妆土和釉不及底,施釉不均匀。略有漏釉现象,釉色乳白,聚釉处呈闪乳黄色。釉层开片不均匀,光泽温润,腐蚀痕迹明显,柄接连处胎骨有窑裂,边沿处剥釉明显,下部胎质严重脱落,另外,在柄身下垂处柄尾上添加一小块类似纽扣(帽钉)的堆贴装饰,这可能是古人从服装上得到启发,效仿将工体牢牢扣在一起。综合分析,笔者认为此壶应是唐代邢窑的粗白瓷。

唐代是我国工艺美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脱离了前期的那种古朴的特色,出现了样式新颖的格局。壶的造型主要以轮制、堆塑、分段制作接连的方法制作,壶为盘口、广口、短流、鼓腹,造型优美,形体饱满,是唐代丰满健实的艺术特色。

唐代邢窑白瓷如何鉴别真假 只看款识行不通


对于瓷器收藏,我们都非常明白官窑瓷与民窑瓷之间有着数个量级的差异,尤其是在经济价值方面,毕竟任何收藏,其本质都是一种投资。官窑瓷器历来是人们追捧的对象,而对官窑瓷器的真假辨别也就成了最为关键的一件事。不少人以为,自元代景德镇窑异军突起以后,官窑瓷才开始有固定程式的款识。实则不然,以唐代为例,唐代瓷器虽没有特定的官窑之分,也不像后世一样有纪年款或堂号款,但是也有固定的进贡窑口和特殊记号。

今天,我们就来分享一些关于唐代邢窑白瓷真假鉴别的知识,希望对广大藏友有所帮助。唐代邢窑白瓷被赞誉为“圆似月魂坠,轻如云魄起”,其胎细腻坚致,壁薄而声脆,釉色如银似雪,却又更多一分灵动莹润,令人叹为观止。在陶瓷技术上,邢窑白瓷的烧成温度有1380度之高,与现代世界制瓷业最先进的“硬质瓷”十分接近,这种烧瓷技术将薄胎细瓷的起源提前了近十个世纪。

唐代邢窑白瓷的鉴别,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造型:唐代邢窑白瓷的造型具备典型的唐代陶瓷特征,工整端稳、朴素大方,器型普遍偏大,有一种雍容的气度。这种造型上的特征具体到线条上,就表现为线条的饱满、酣畅,如果一件邢白看上去蔫头耷脑或者明显扁平化,那么应当存疑。

②胎釉:唐代邢白瓷有粗细之分,胎釉亦不相同。细白瓷的胎体致密,胎色洁白,个别闪黄,釉质细腻,釉色雪白或微微泛青,釉面光滑莹润。细白瓷在胎釉之间往往还施一层化妆土作保护釉。而邢窑粗白瓷胎质粗松,胎色灰白,釉质细腻度不够,釉面平整欠佳且乳浊感明显,釉色常为灰白、乳白色或黄白色。唐代宫廷用瓷均为邢白瓷器。

③工艺:不论邢白瓷粗细,施釉均采用器内施满釉、器外釉不到足的方法,仅极少数器物足心也施釉。因为在还原焰下烧造,器物的积釉处显现纯正的青白色。邢窑白瓷较细者的制作工艺非常精细、严谨。

④款识:唐代邢白细瓷仅供宫廷用,刻有两种款识,一种是“翰林”竖刻款,为翰林院定烧瓷,多见于罐;另一种是“盈”字款,为皇家私库大盈库定烧瓷,多见于杯碗。邢白的款识基本都是阴刻文,是在瓷坯成型以后刻划在器底,然后经过烧造。因此款识字迹清晰、笔画遒劲。现代仿品很多在烧制完成以后再后刻款识,较易分辨。但是,也有不少作伪的人会按照唐代邢窑白瓷的原始工艺去仿制款识,因此鉴别时光看款识是行不通的,需要结合多方面特征来判断。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唐代白瓷》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唐代白瓷》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白瓷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