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瓷器的欣赏与鉴别 > 导航 >

紫砂人与艺德的思索

紫砂人与艺德的思索

瓷器的欣赏与鉴别 瓷砖与地板 钧窑瓷器的鉴别与欣赏

2020-02-13

瓷器的欣赏与鉴别。

紫砂壶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一个产业之所以能闻名于世,必然是有着自身特有的文化理念。作为中国特色的紫砂文化,你我所熟悉的紫砂陶艺也是如此,它特殊的署款文化,造就了无数位大大小小的艺人们。

世人在注目宜兴,世界在关注紫砂,如何经营名人效应?如何稳步健康发展宜兴紫砂更值得你我思考。

紫砂市场的混乱和无序状态由来已久,它不但直接侵害到消费者的利益,助长了社会不良风气,造成资源浪费,同时紫砂艺品的低水平,低档次,低价位与假冒伪劣直接危及整个宜兴地区的经济发展。数百年薪火相传的制陶生产受到严重制约,国际形象与声誉受到严重的破坏,正常的商业流通渠道受到干扰,从业者敬业精神受到伤害。而为数不少的制假贩假者不仅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违法犯罪行为,反而心安理得以此为荣偷着乐。

说点真心话,更基于对紫砂的关爱,虽然每一个问题都是一记令人难堪的重击,但我们应该拿出面对问题的勇气。因为面对紫砂乱象,相信许多朋友一样大声呼吁了好多年,面临这样的局面宜兴本地的制陶业也在努力中。

紫砂是宜兴的名片,作为我们宜兴人拥有这样得天独厚的稀世珍宝,怎能不好好珍惜,不好好维护呢?但现今社会上一些不好的现象也渐渐腐蚀到了宜兴这片古老的土地,纯朴的宜兴人有些也开始变得心态浮躁,急功近利,虽然受市场因素和利益驱动,陶艺人员有增无减,各种商业性的展览,名目繁多的金奖、银奖评比活动。利益驱动的各类荣誉证,不负责任的吹捧拨高常见报道。出现了一种表面繁荣的泡沫现象,凡此种种,对传统的陶艺,尤其是对紫砂艺术的声誉,利弊相生、不可小观。

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我们会发现传统的却是最有价值的,最有生命力的。看看欧洲的那些小城大多是以当地的特色产品和美丽的环境去吸引世人目光的,他们销售的不仅仅是他们的产品,还有他们的特色文化,而得到的不仅仅是产品的销售收入,还有源源不短的旅游收入。随着世界信息的快速流通,国与国、地区与地区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地球村”的概论日渐成形,紫砂产业所形成的“紫砂村”将与爱壶人紧密联结,身为“紫砂村民”的你我,难道还不能正确看待问题嘛?……用心想象一下,如果一位游客看到本地这样的环境,我想宜兴失去的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游客,而是失去了“中国宜兴”这块几百年的紫砂金字招牌啊!

紫砂陶艺文化可说是中国工艺美术发展史中,“人文”色彩仅次于书画艺术的一个品项。几乎每一件紫砂壶都有一组款识,不但标示出它出自何人手底,这种特殊的署款文化,使得紫砂陶艺有别于玉器、铜器、瓷器等。在紫砂世界里,一个款识代表一个制陶人、一种风格,代表着一种工艺水平、更表示着一种责任。透过这种“自报家门”的署款文化,也让我们在数百年后的今天,得以透过文献、传器,梗概知悉这些陶艺先辈们的制器风格与点滴佚事。

细读“紫砂的字典”里,我们看尽了隐藏在狂热之后的贪婪与丑态。然而在爱壶人的耳中、眼中,无疑是一种幻灭与打击!一把紫砂壶到底写明了什么,告诉我们:陶人辛苦半生所经营起的个人效应,是禁不起攸攸众口的负面传播的,尤其是在名人效应已成为未来紫砂的行销主流下,再不知爱惜,真的要难免被大众、市场唾弃。

紫砂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又集艺术、收藏及实用为一体,还有谁能不折服于它的艺术魅力?还有谁会怀疑他的历史地位?还有谁会不坚信它虽然历经沧桑却仍能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呢?紫砂陶艺术品,要小点俗气,多些创新,少些模仿,十年磨一剑才是硬道理啊!此处无声胜有声,你一言我一语,一传十,十传百,你不知我不觉....。。或许,世界因你一言一行而改变....。。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言轻而不呐喊......。“器堕于地,不可摄也;言处于口,不可及也,慎之哉!”这是“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的告诫。

自从鲍照在《代白头吟》中写下“直知朱丝绳,清如玉壶冰”的诗句后,世人便将壶和德联系到了一起。王昌龄的一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历经数百年仍被人们津津乐道。

物皆有德,紫砂壶是紫砂泥做的,当然也就有泥德。说的泥德,我更应该有泥质。制壶人应用自己的颜色和质感让人悟出做人的道理。内敛的,含蓄的,深远的一定好于张扬的,浮艳的,浅薄的....。。有德之物一定会与人交流。有一种心的沟通。相处得久了,还可以物我两化。再谈谈和泥有关的应该是泥名,我认为这些名字应该是最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起的再花哨也是商业的需要嘛。对泡茶没有任何的功效意义,对收藏也没有任何意义。不妨大家细心想想,我们知道子冶石瓢、寿珍掇球、大彬如意、景州提壁等等,可是我们记住了这些壶是什么泥做的呢?

对紫砂市场的现状,我们也是要这样看待,虽然,假壶经常来伤害我们爱壶人、买壶人的心灵,但是我们还是会期盼着管理,期盼着正规,难道让自己抱着壶却扬弃紫砂生存的环境。喜欢宜兴,大有人会把去宜兴朝圣,黄龙山、龙窑、紫砂厂、娘娘庙、大水潭、紫砂博物馆等地方,去亲自走一走,看一看,摸一摸,踩一踩,心里会感受到那种沉积的紫砂文化,感觉到自己与紫砂的相融与充实。

精选阅读

天、地、人、茶四者与紫砂壶的统一


紫砂壶茶器的风行和推广,也带给壶艺以变革。自时大彬起,一反旧制,制作紫砂小壶。周高起《阳羡名壶系》说:“壶供真茶,正是新泉话火,旋瀹旋啜,以尽色声香味之蕴,故壶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壶盖宜盎不宜砥,汤力茗香,俾得团结氤氲。”冯可宾也在《茶笺》中对紫砂小壶的盛行趋势作了说明:“茶壶以陶器为上,又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紫砂小壶的精巧,带给人不光是茶的真味,而且融汇着天、地、人、茶的统一意念。说了茶具的诸多的好处,重点来了,如何选购一把紫砂壶呢?

专家认为应留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紫砂茶壶主要分:“光货”和“花货”两大类。所谓“光货”,就是以几何造型为主,如圆形、半圆形、旦形、方形、多方形、筒形等,壶体不加其它装饰物者;所谓“花货”,主要是仿形壶,如南瓜壶、竹节壶、鱼篓壶、梅段壶、鼠葡壶、荷叶壶、盉形壶等,有时还加上昆虫、鱼蟹等装饰。这两大类,各有各的妙处,只要做工好,爱壶者都喜爱。

二、既然是紫砂壶,首先就得看紫砂的质量。现在的紫砂泥是由专门的厂家从地下采出,制成紫砂泥卖给制壶人。固然紫砂泥是一样的,但到了制壶人的手里,他们还要掺入其它材料,如砂粒以及呈现不同颜色的矿物质等。拿起壶可以用手摸一摸壶身,好的紫砂壶,不但有砂的感觉,而且还光润不滞。粗砂壶,宜兴对这种壶叫“调砂壶”。所谓调砂,就是在紫砂泥中掺入一部门粗砂粒,这种壶不但造型古朴,而且透气性好,用久了,会透出“湛然之光”则更加可爱。紫砂壶的表面是不“挂浆”的,只有劣质壶才用“挂浆”的方法去掩饰泥料的差劲,所以这种劣质壶最好不要买。还有一种挂釉的紫砂壶。对于这种壶,除了要看紫砂的质量外,还要看釉色是否稳重纯正,釉面是否平均,釉边是否整洁,假如是开片青釉,那就更理想了。也有壶面贴砂者,即在壶的表面上粘贴一层同色的粗砂粒,这种壶多见于小型壶,只要手工精细,也是可以买一把的,很有装饰趣味。

三、有人买壶先看壶底印章。当前市上卖的普遍壶,壶底的名家印章可以说都是假的。所以,只要壶的质量好,式样满足就可以买。

四、买壶时将壶拿在手里,先看一看有无裂纹及破损,一般壶身的裂纹多发生在壶口及壶底的边棱处。然后小扣壶身,听一听有无破裂声,最好的办法是装满净水试验,如有裂纹很快就能看出。再把壶身放低,俯视壶嘴、壶盖、壶把是否在一条直线上,壶嘴、壶把是否端正,随后将壶盖掀开,看一看壶口是否端正,圆的要圆、方的要方,再看以壶口为中央,壶身是否与壶口同心。最后将壶平举至与视线水平位置,看一看壶身四面是否等高,否则壶身就不正。再盖上壶盖,检查壶口与壶盖的旷量,旷量过大则不可取。紫砂壶的壶身是打片镶接的,都有接缝,一般在壶嘴处。加工精细者多不留痕迹,加工粗拙者,不但接缝显著,而且还有刮削刀痕,这种劣质工艺品茶壶最好不买,由于这种痕迹是无法消除的,也可以说是一种残缺。

人品艺德淳风来


一场紫砂“黄金梦”,引发了前几年紫砂行业的疯狂、失序、失控。从业人员从几千人激增到超过3万人,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伪品、劣品、滥品充斥市场。“疯狂劲”过去,紫砂价格曾一度跌入低谷。

在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何道洪看来,经历一场“价值回归”,把反常的超高价位拉回到正常价位,还原紫砂的本来面目,这无论对紫砂从业者还是广大“壶迷”都是好事。

壶贵三品:名品、精品、孤品

何道洪被紫砂业内认为是继壶艺泰斗顾景舟之后又一位实力派大师,是当代紫砂艺人的领军人物。他的壶这两年在拍卖市场上炙手可热,拍价动辄几十万元、几百万元。2011年6月21日长风拍卖拍出的“集思壶”,成交价747.5万元。

拍卖场的规则是,精而稀为贵。何道洪的壶能拍出如此高价,奥妙全在“精”、“稀”二字。

作为一位技术全面的紫砂艺术家,何道洪擅长光素器、筋纹器等,创作题材以“松、竹、梅”最为出名,风格敦厚、有张力。在紫砂界,除了技艺高超,他对精品的不懈追求亦为人称道。

熟悉他的人说,他的壶年产量最少,一年只制2-3把壶,但件件都是精品,可谓“千金难得”。而且,他的作品都是孤品,绝不重复。

“现在很多人觉得壶难做了,卖不出去了。其实,道理没变:首先,壶要精,要功底好,还要创新;其次,壶不能滥做,所谓的名品、精品、孤品,热爱紫砂、嗜爱茶壶的,怎么能不收藏?”何道洪说。

紫砂国礼送日本首相

何道洪可以说是年少有成。他1943年出生在宜兴丁蜀镇,16岁进入宜兴紫砂工艺厂后,他有幸得拜“紫砂七老”中的两位为师。他先和王寅春学习制壶和雕塑技艺,在圆器、方器、筋纹器等方面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此后又投在裴石民门下,重点学习花塑技艺。他30多岁时就已经充分展现了“取形摄神、浑厚古朴”的何氏风格。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邓小平于当年10月22日出访日本这是中国国家领导人首次正式访问日本。当时,作为“国礼”赠送给日本首相福田纠夫的一套紫砂茶具,正是出自何道洪之手。

弹指一挥间,这件事过去30多年了,但对何道洪来说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他壶艺生涯中不竭的动力。

开创紫砂“豪放”新风

也是上世纪70年代,何道洪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主修造型设计,在系统地学习造型设计及现代美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后,他开始反思传统的紫砂壶艺。

经反复试验,他终于形成独特的“何氏风格”:豪放、大气、遒劲。“大松竹梅壶”、“集思壶”、“道鼎壶”等紫砂作品一面世,便在紫砂界引起了震动。

如今,沉醉紫砂50多年的何道洪,不仅贡献出了累累硕果,而且还培养了一大批紫砂专业人才。此外,他还潜心理论钻研,参与编写图书,出版专著。

紫砂文化:紫砂的起源与发展


紫砂创始在何时,在我国陶瓷史上一直是悬而未决的问题。明、清时代的史籍中明确地说,紫陶器创始于明代弘治、正德年间,金沙寺的和尚和书僮是创始人。如明周高起在《阳羡名壶系·创始篇》中说:“金沙寺僧,逸其名,闻之陶家云:僧闲静有致,习兴陶缸翁者处,搏其细土,加以澄练、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传口柄盖的,附陶家穴烧成,人遂传用”。周容《宜兴瓷壶记》说:“今吴中较茶者,必言宜兴瓷,始万历,大朝山寺僧(即金沙寺僧)传供春者,吴氏小吏也”。

供春和吴氏是何许人呢?《宜兴县志》记载说:供春是明正德年间(公元1504-1521)提学副使吴颐山随带的书僮,吴读书于金沙寺中(此寺今仍尚存遗址)。吴梅鼎的[阳羡茗壶赋]说:“彼新奇兮万变,师造化兮之功。信陶壶之鼻,亦天下之良工”。这些记载清楚地说明紫砂创制于明代中晚期,绝对不提宋代已有紫砂的事实。

1976年宜兴红旗陶瓷厂在施工中发现了紫砂古窑遗址,才得到证实宜兴陶瓷生产的始于新石器时代。宜兴是个古老的县,始设县于秦,远在新石器时代,勤劳的人民就在这里开创了原始陶瓷生产活动。先后多次进行了考古调查发现古文化遗址七处,其中就有新石器时代遗址五处。古窑址近百处,其中有汉代窑址三处,六朝窑址三处,隋、唐、五代窑址九处,宋、元窑址二十处,明、清窑址六十多处。因此民间传说,把越国的范蠡奉为“宜兴陶瓷创业的祖师”或“陶朱公”是不真实的。

古紫砂窑址位于宜兴蠡墅村羊角山,是丁蜀镇黄龙山的支脉系统,这里是盛产紫砂泥矿的地方,所以古人把窑建在原料的产地。古紫砂窑址是埋在长约十公尺的土堆下面,经破土清理,共分三层,上层厚二公尺余,为近代废窑陶瓷碎片堆积,以缸、翁碎片为主。第二层为混合堆积,从元代以迄清代初年,延续时间较长,堆积层较厚,约二至三公尺,多为瓯窑缸、缶、翁和肩部饰有菱花的陶罐、玉壶式的釉陶壶等残片,尤其后两种具有元、明代陶瓷造型风格;其次还发现“宜均器”残片,与瓯窑制品极为相似。

另外在附近偏北方向,发现有瓯窑遗迹,说明所堆积是元未明初瓯窑的堆积物。第三层为早期紫砂堆积层,厚1.5公尺,断面呈灰紫色,主要是紫砂壶残片,有壶身、壶嘴、壶盖等。在此堆积的附近,发现了一座长约十公尺、宽约一公尺余的龙窑一座,其中亦有紫砂片。窑的下层,是黄土,是建窑时用黄土人工填成的。南端用小砖砌成倾斜的砖垛两排,这一种小砖与江南地区常见宋墓砖极为相似。根据发掘出土的大量紫砂器残片分析研究,可以分辨出主要造型有:壶、罐两个大类,其中以壶为大部,均呈紫红色,器物里外无釉,从残片复原的器型分有高颈壶、矮颈壶、提梁壶等三类。紫砂泥质较粗糙,器身表面细密度亦差。由于没有用匣装,而是直接入窑烧成,因而常有火疵现象,在成型方法上已脱离用陶轮拉坯的做法,根据紫砂泥不同于其他陶土性能,而采用泥片镶接法,壶嘴、壶把、壶的子(俗称壶盖、壶顶)的粘接,则采用穿洞捏塞法。为后世紫砂器成型开创了新的工艺,奠定了紫砂器造型的基础。例如:龙头壶的壶嘴,捏成龙头型。六方形壶,壶的颈部起线,壶嘴根部附加菱花形纹饰,以及壶把上带有小孔的处理等,都相当成熟。从复原的三件造型、装饰来看,线条流畅,饰纹恰到好处,绝非免强而为之的处女之作。

此外,镇江博物馆近年来在一座南宋古井里发现了两件紫砂壶。壶身、壶嘴、壶底用泥片捏成,壶颈部留有刀削痕,壶身留有很明显的手捏痕,并且上半截还施了釉。据考证,认为是宋代酒壶。从用泥粗糙,制型朴素,比较古老看,在时代上可能早于南宋。不过今后还得作进一步研究,才能得出更正确的结论。

1234下一页

紫砂与普洱的内涵


紫砂与普洱,是上苍赐给宜兴与云南的得天独厚的礼物。紫砂壶是冲泡普洱茶的最佳茶具,普洱茶是“蹲在”紫砂壶里最久的茶;二者同具收藏的属性;二者皆具越用(存)越新(香)、“老而弥坚”的共性;二者的完美结合,给茶人带来无边的享受;二者溶为一体时,便兼具了水、金、火、木、土的五行之说。张智强博士如是说。

张智强是大学校董,又是儒商,他经营着吃吃喝喝的美食,却对书画艺术情有独钟,闲来挥洒几笔,装框补壁。而我最有感触的,便是“普洱张”。顾名思义,是张博士以他的眼光、情趣、资源、标准而精心制造的普洱茶,一个“张”,张扬的便是个性。

普洱至今,已走过了3000多年的历史,千年古茶树,其一片片茶叶,浸泡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沉沉浮浮,或浓或淡,象不知疲倦的寂寞的舞者,滋润着历代茶人的心田。面对普洱这个在云南的崇山峻岭中繁衍了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活化石,张博士很有感慨地说,收藏数十年的普洱冲泡之后,汤色透亮依然,茶气醇香依然,叶胫鲜活依然,这种普洱所独有的魅力,是任何食品都无法挑战的,因它独具“品饮、收藏、文物”的三重属性。

作为大众的普洱茶,只要卫生、便宜、味正,就很受追捧了。但作为小众的普洱茶,就多了几份讲究,对茶底的品质、工艺的过程、文化的内涵、收藏的潜力等等附加值有了别样的期待。一般的茶庄,灌输给普通茶客的,往往是将泡茶小姐们手势繁缛的茶艺表演,或单纯的陈茶年代,直观地冠以茶文化。其实,这至少是对传统文化的陌生。而张博士以其丰厚的学养以及“独辣”的市场眼光,举一反三地将文化溶入茶中。他将老子对水的形态力量的诠释,引入普洱茶包容、和谐与内敛的品质,将孔子比德于玉的诠释,引入普洱茶高贵、俨醇与经久的品质。

假如,你在夕阳斜照的黄昏,坐在阳台的茶几前,把玩紫砂壶,冲一泡禅悦,细细品味,静静冥想,相信,平素感到浓得化不开的烦恼欲念,都慢慢清晰、渐渐淡化,浅浅地浮在茶面,咕噜下肚,会想起林语堂博士的那句经典:人生不过如此!

张博士如此用心地挖掘、弘扬普洱茶文化、源于他对普洱的痴迷与敬重。他觉得许多人,面对一片陈年普洱,更多的是给它断代,品尝它的滋味,确认它的市值,停留在物质的层面,而他则是感受它的精神层面,每当他面对一片几十年的老茶,都会肃然起敬!会遥想也许它生长于那棵见证了历代风雨的老茶树,也许是位饱经磨难的茶农采摘、制作,而后在某位茶人手中珍藏,任凭世局动荡,也许这片老茶几易其主,面临多少次诱惑,却一直没舍得开汤喝掉,当某一天传至你手,小心剥落些许,放入紫砂壶,冲泡入盏时,你或许能感觉到它所承载的历史,所刻录的记忆,所包涵的苍桑。

紫砂文化:谈谈茶与紫砂的情缘


一般来说,紫砂壶是不挑茶叶的,任何一种茶叶都可以用紫砂壶来泡制,但是壶的特性与茶的特性相配更佳。

紫砂壶大家都一般认为宜兴的会更好。那么就拿宜兴紫砂壶来说,宜兴紫砂壶的颜色一般有紫褐、朱红、泥黄三种。一般紫砂壶是用于冲泡普洱茶和乌龙茶用。其原因是普洱茶和乌龙茶对冲泡的水温要求较高一般在95—100℃,而且要持久高温方能产生其茶叶特点。而紫砂壶有较好的保温能力,可以使乌龙茶、普洱茶的香味不易散失,所以,一般在冲泡这两种茶的时候都要采用紫砂壶。

乌龙茶在选用紫砂壶时一般要选择肚扁,较小的紫褐色紫砂壶。而在冲泡普洱茶时一般是要使用肚大、容量较大的朱红色紫砂壶。但是这也不是绝对的,也可以根据自己个人喜好来选择。在紫砂壶开壶时,一般如果是好的紫砂壶要先用细毛小刷将外壁和内壁刷洗干净,然后用茶水(如果要用于冲泡普洱茶就用普洱茶浸泡,如果用于冲泡乌龙茶可以用绿茶浸泡,不用选择太好的茶叶)浸泡三到五次直至没有了泥沙味为止,最好能一天换一次水,一两天换一次茶叶。还有一点是需要提醒的,冲泡普洱茶的紫砂壶和冲泡乌龙茶的紫砂壶最好不要混用。

再拿紫砂之中的朱泥来说,一般目数较高,密度大,对高香型茶品的香味吸附损失少,是乌龙茶伴侣。朱泥小壶宜冲泡条索状的安溪铁观音,表现茶香特质,平顺释放出铁观音的茶韵花香。现在烟台很多市民在家中,兴致盎然之时会选择“功夫茶”,如果是专门品茶,那么容器容量建议在100-200毫升的小壶品饮,其殷红象征吉祥。

段泥(本山绿泥)更适合冲泡绿茶类、铁观音、台湾包种茶、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胎轻质疏,好沏绿茶。高身筒(如井栏)是泡茶的不错选择。

紫泥、段泥、降坡泥中、大品壶适合冲泡黑茶类,身筒高一些更好。紫泥、段泥、降坡泥泥质较为疏松,利于吸附黑茶类不好的味道,其交换作用也可以使茶汤的味道更好,身筒高更有闷泡的作用。但熟普由于汤色过浓,容易造成段泥吐黑,应该在试养后再持续泡养。

收藏紫砂壶可改变着人的心境


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检察院副检察长。1979年2月调无锡市检察院工作,先后从事刑事检察、反贪污贿赂、法律政策研究和法制宣传工作;2001年3月起任现职。

1971年,我16岁,在远离江苏省无锡市区的宜兴新芳铁矿工作。每个月的休假期,我总有在水路上来回一趟的经历,从我的家乡无锡到宜兴。

三个半小时的水上行程,沿途是湖光山色。我时常在休假途中陶醉,但又感到一阵阵的迷惘。当时处在“文革”后期,前途未卜的我就像歌德笔下的少年维特,对人生充满了难以排遣的惆怅。每当这时候,我就喜欢徜徉在宜兴的街市小巷。日子久了,就发现随处可见的摊位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紫砂壶,便经常随手拿起一只来把玩两下。

殊不知小小的紫砂壶在不经意间,竟成了我打开世界的一扇窗口。当时缺少文化读物,也没有人能教授我知识,紫砂壶上刻画的宜兴山水、书写的诗词歌赋,让我产生了发现新大陆般的兴奋。从此,宜兴大街小巷的茶壶摊前,就出现了一个常常痴痴看壶却并不买壶的少年。

1974年,我离开宜兴到无锡机械制造学校读书。20年后的1994年,我已步入中年。那年春天,我在参观无锡博物馆时,看见馆内的商店有紫砂壶出售,并惊异地发现,在紫砂壶的渊薮之地,居然没有一件名家的作品。于是,我与当时的博物馆馆长杨建平先生一起,发起了一个“百位名家赠茶壶”的活动。活动参与之热烈出人意料,共有120多位名家赠送了茶壶。此后,凡有朋友来无锡,我总要带他们去博物馆,看看那批珍贵的“名人壶”。字串8

壶缘

提起收藏茶壶,要从我1979年进入无锡市检察院说起。从事机关工作,与茶的关系密切起来。伏案写作时,正襟开会时,午后闲暇时,都少不了它。喜欢上了饮茶,就对饮茶的器具在意起来。经过饮茶人的一致推介,饮茶的首选用具就是紫砂壶。德-化-陶-瓷-总-站

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情,让我对紫砂壶的认识发生了巨大变化。1985年的一天,我的朋友约我到工艺师蒋彦那里去买壶。听说就像画家徐悲鸿擅长画马一样,蒋彦做“南瓜壶”(类似南瓜状的壶)特别拿手。

直到亲眼见到蒋彦制作的壶,才发现和商场里陈列的那些壶完全是两回事。无论形状、样貌都是截然不同。原来地道的紫砂壶考究的是“方非五式,圆不一相”,名家制作的紫砂壶融入了自己独特的构思与技法,而且一次只做一把壶,自然体现出独有的个性特征。在朋友的怂恿下,我买下了蒋彦制作的“锦囊壶”。这把壶造型奇特,由8个花瓣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南瓜状。这是我正式收藏名家作品的第一把壶。

发现了其中的精彩后,我开始系统地进行学习。慢慢地,我懂得了欣赏把玩紫砂壶“泥、形、工、功、款”五字的讲究,也掌握了通过鉴别紫砂壶的形状、壶身的刻字、刻画以及制作人是否知名等等,来判断紫砂壶的优劣。

此后,我对紫砂壶的兴趣就不再只是用来饮茶,而是开始了我的收藏生涯。

壶趣

在我收藏的近300把茶壶中,我最喜爱的是“青狮壶”,这其中还有个有趣的故事。

潘持平先生,国家高级工艺师,宜兴紫砂壶协会的秘书长,他所制的壶每把价格都在万元以上。他的作品我十分欣赏,但平时只能隔岸观火,瞧个热闹。

一次,他和几个紫砂壶爱好者到我家来做客。潘先生看到我家的装修花费寥寥,质朴简单,十分喜欢。刚巧他家也要装修,便提出让我来设计。

推托不过,我利用两个月的所有休息日,精心地为他做了家居设计。没想到,事后潘先生居然送我一把由他亲手制作的“青狮壶”。“青狮壶”是他的力作,特点是拎起茶壶盖就能提起整把茶壶,是众多收藏爱好者垂涎已久的壶中经典。

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的紫砂壶之所以受到人们青睐,是因它与其他泡茶器具有着本质的区别,这就是得到一致公认的本质特征——“透气不漏水”。用它来冲泡各种茶有着特别的香味,而且时间用得越长效果越佳,其结果不仅反映泡茶的内涵,而且在紫砂壶的外观上也会发生奇妙的变化。

时光荏苒,我离开宜兴已经30多年了,工作之余却始终对出产五色紫砂土的宜兴有着深深的眷恋。随着对紫砂艺术研究的深入,我逐步领悟到紫砂艺术对人的心理渗透。

比如紫砂壶的壶形,绝大多数是以方和圆两种形式来表达,人们在市场上看到的千百个紫砂茶壶,都离不开方与圆的基本形态。我在20多年的检察工作生涯中,一直在琢磨着“方圆”二字,“方”代表着为人正直、品行方正;“圆”代表着圆满周全,为人处事灵活变通,正如古人所云:知欲圆而行欲方。字串7

2001年,我调至无锡市惠山区检察院任副检察长以来,对这“方圆”二字有了更深的体会:做好各项检察工作要做到方,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严格依法办事,执法公正;而待人处事、人际交往必须做到圆,为人处事圆通圆满。这“方圆”二字始终伴随着我的做人做事,并不断以此来改变着自己的心境。字串4

紫砂茶具与社会的契合


茶具又称茶器具、茶器,有广意和狭义之分。广义来说,是泛指完成泡饮全过程所需设备,器具用品及茶室用品亦统称为茶具。狭义来说,仅指泡和饮的用具,即主茶具。又因制作材料和产地不同茶其可分为陶土茶具、紫砂茶具、漆器茶具、玻璃茶具、金属茶具和竹木茶具等几大类。

从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精湛制瓷技艺,兼具实用性、文化性和艺术性的陶瓷茶具,到具有优美金属光泽、良好保鲜功效、能够充分表现创意和设计的锡制茶具,再到结合时尚流行元素、针对现代人饮茶习惯的现代茶具,我国的茶具,除实用价值外,也体现出颇高的艺术品价值。经过历史的沉淀,无论从设计创新还是工艺水平上都有所提升。

古人饮茶讲究的是一分闲情逸致,现代人面对节奏日益加快的都市生活,喝上一杯好茶往往成了一种既需要时间又需要心情的奢侈享受。而目前市场上各式现代茶具的应运而生,就满足了不同人群品茶的需求。有满足品茶爱好者的精致泡饮茶具,也有适合白领上班族的简易茶具,还有适合收藏、设计的越来越精美的工艺品茶具。正所谓,每个时代都有与之相契合的茶具产生,所以饮茶的历史能一代又一代的延续下来。

现代易泡壶组也给喜欢饮用功夫茶的人们提供了方便。一只壶、两盏杯,便组成了泡功夫茶最简易的装置。该壶组通常采用紫砂制成,为了节省空间,茶壶省去了壶柄,但使用者依然能从细微之处体会到它的贴心设计,易泡壶上套有海草环,冲入热水泡茶时,可隔热防止烫手;壶嘴内装有滤网,使茶汤过滤后清澈干净,不含杂质。它既可以当茶壶使用,也可以当茶海使用,能均匀茶汤浓度。这样,热爱功夫茶的使用者即使在条件受限制的情况下,无论是自斟自饮,还是与友人对酌,也可以用简单的工序喝到好茶,体会传统茶具所传递的浓浓味道。

紫砂文化:紫砂壶茶器的始创与兴盛


紫砂壶茶器制作中的艺术化变革,不但扩大了茶文化的思想内涵,而且丰富了茶文化精神的外延空间。中国茶文化本身追求朴拙高尚的人生态度,但唐宋时期繁琐的茶饮礼仪形式挤掉了茶人的精神思想,留下的只是茶被扭曲的程式形态,喝茶是在行礼,品茗是在玩茶。而紫砂壶茶器的风行,打掉了繁复的茶饮程式,一壶在手自泡自饮,文人在简单而朴实的品饮中,可以尽心发挥思想,体验紫砂自然的生命气息带给人的温和、敦厚、静穆、端庄、平淡、闲雅的精神韵律。

紫砂壶茶器的风行和推广,也带给壶艺以变革。自时大彬起,一反旧制,制作紫砂小壶。周高起《阳羡名壶系》说:壶供真茶,正是新泉话火,旋瀹旋啜,以尽色声香味之蕴,故壶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壶盖宜盎不宜砥,汤力茗香,俾得团结氤氲。冯可宾也在《茶笺》中对紫砂小壶的盛行趋势作了说明:茶壶以陶器为上,又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紫砂小壶的精巧,带给人不光是茶的真味,而且融汇着天、地、人、茶的统一意念。

宜兴紫砂壶茶器,是绚丽的中国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不但是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发展的灿烂成果,也是华夏文化进步的综合结晶。它的创始与兴盛,即是茶文化历史演变的必然,同时也对茶艺形式、品位、情趣的提高有关极大的推动力。

紫砂壶茶器是中国茶文化的骄傲,它永远是中华民族茶文化史上闪烁光芒的灿烂明珠。

紫砂文化:紫砂与茶的文化艺术融合


文人参与紫砂器的制作活动,有着多种的形式,除了邀请艺匠特别制作外,大多文人是自己亲自设计外形,题刻书画,运用诗书画印相结合的形式,从艺术审美的角度追求紫砂器的外在鉴赏价值。这样,也就使一些具有相当文化底蕴的艺匠同时成为制作紫砂精器的大家,象时大彬、徐友泉、陈鸣远、陈鸿寿、杨彭年等都是兼具文人艺匠双重身份的紫砂制作大师。文人对紫砂创作的参与,同时促进了茶文化与文学的交流,这种交流不是凑合附加,而是气血相容多方面的思想意识的交融。紫砂器外在形制的古朴典雅,凝着茶文化的深厚的自然气韵,文人在冲泡品饮的意境中寻求到了天地间神逸的心灵感受。

紫砂制作中的艺术化变革,不但扩大了茶文化的思想内涵,而且丰富了茶了精神的外延空间。中国茶文化本身追求朴拙高尚的人生态度,但唐宋时期繁琐的茶饮礼仪形式挤掉了茶人的精神思想,留下的只是茶被扭曲的程式形态,喝茶是在行礼,品茗是在玩茶。而紫砂器的风行,打掉了繁复的茶饮程式,一茶具在手自泡自饮,文人在简单而朴实的品饮中,可以尽心发挥思想,体验紫砂自然的生命气息带给人的温和、敦厚、静穆、端庄、平淡、闲雅的精神韵律。

紫砂器的风行和推广,也带给紫砂壶以变革。自时大彬起,一反旧制,制作紫砂小壶。周高起《阳羡名壶系》说:壶供真茶,正是新泉话火,旋瀹旋啜,以尽色声香味之蕴,故壶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壶盖宜盎不宜砥,汤力茗香,俾得团结氤氲。冯可宾也在《茶笺》中对紫砂小壶的盛行趋势作了说明:茶壶以陶器为上,又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紫砂小壶的精巧,带给人不光是茶的真味,而且融汇着天、地、人、茶的统一意念。

中国传统文化对茶饮的渗透,几乎涉及茶文化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各种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的融会,给茶文化注入了蓬勃的生命力。九流十派,百家争鸣,儒道释三家并存,不但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整个进程,也给茶文化的发展起着原动力的影响。光从陆羽《茶经》汇录的茶史人物来看,也几乎全是儒道释三家的代表人物。但在三家思想对茶文化的影响中,又以道家思想影响最大,并在茶文化体系建构中占主导地位,尤以柔静形成茶文化的主体思想特征。明代中期以后,社会矛盾极为复杂,社会问题急趋尖锐,难以解决,促使文化人开始从自己的思想上寻求自我完善和解脱。同时,程朱理学进一步发展,王阳明倡导心学,反释家禅宗与道家清静溶于儒学之中,形成新儒学,强调个人内心修养。茶文化的柔静思想恰好与这种推崇中庸沿简、崇尚平朴自然、提倡内敛喜平的时代思潮不谋而合。表现在对茶器具的追求上,紫砂器的自然古朴形象能够体现时代思潮与茶饮形式的融合。因此,大量文人参与紫砂器的创作活动,推动了士人的收藏品风尚,引导了紫砂技艺在艺术典雅情趣上的丰富与提高。

紫砂器,是绚丽的中国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不但是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发展的灿烂成果,也是华夏文化进步的综合结晶。它的创始与兴盛,即是茶文化历史演变的必然,同时也对茶艺形式、品位、情趣的提高有关极大的推动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