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明代天启瓷器鉴别特征 > 导航 >

天启瓷的特征与釉口

天启瓷的特征与釉口

明代天启瓷器鉴别特征 古代瓷器玛瑙釉的特征 瓷器的欣赏与鉴别

2020-07-20

明代天启瓷器鉴别特征。

衔接万历和崇祯的天启瓷,两边的界限是很难确定的,尤其是与崇祯的交接更是不好确定。目前只好根据有些有款的,或者确实有考古证据的和一些当时的书面记录来进行确认,以下是关于天启瓷鉴别的简单常用的方法。

粘沙底:这是一个比较具有明显特征的天启瓷鉴定要点,即使是为皇家烧造的带有“天启年制”双圈款的瓷器有时候也会呈现出这个特点。

虫咬现象:在瓷器的边沿部分,如口沿、角边出现釉的自然脱漏,这是天启朝瓷器的特有特征。景德镇的瓷器早已经解决了脱釉的现象,而偏偏在天启这一代重出江湖,可谓返祖现象。日本后代仿造这种虫咬现象的很多,注意观察,区别自然脱釉和人为脱釉的表现,以免走眼。

纹饰上的特征:天启瓷构图的独特方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比较直观的断代依据。如从青花罗汉盘(见上图),可以看到一个与以往瓷器纹饰构图不同的现象。一般来说,碗盘背面的构图也有天地之分,靠底足为地,口沿为天,人物、风景、树木总是从底向上。而在这件盘子中可以看到一个天地倒置的现象,草木之根在盘子的口沿,往下伸延。这是天启瓷构图的特征,其他朝代真是不多见。反之,在盘子的正面也有从口沿向盘心伸延的草木。结合其他特征,可以为综合断代提供一个比较可靠的依据。

酱釉口(俗称口红):景德镇白瓷口沿涂酱釉的现象也是天启朝首创的。这主要还是由于虫咬现象的出现降低了瓷器的质量,陶工们想出了这个不是方法的方法来补救。大量出现这一现象的应该是崇祯朝以后的器物,也是人们区别天启和崇祯的重要标志。

天启瓷:万历皇帝仙逝,短命的泰昌皇帝按遗诏免除了没有烧制完毕的官窑瓷器,撤回了督窑宫。景德镇明代官窑历经200余年终于落下帷幕,直到康熙初期才恢复景德镇官窑的生产。景德镇经历了一个没有官窑的40多年,史称过渡期。这是一个改朝换代的历史时期,也是瓷器史上一个继往开来、推陈出新的时代。天启正是这一变革时代的开创期,而变幻莫测的时代也带来了新颖之趣,“趣”正是天启朝瓷器的特点。

taoci52.com延伸阅读

怎么鉴定天启瓷?


怎么鉴定天启瓷?衔接万历和崇祯的天启瓷,两边的界限是很难确定的,尤其是与崇祯的交接更是不好确定。目前只好根据有些有款的,或者确实有考古证据的和一些当时的书面记录来进行确认,以下是关于天启瓷鉴别的简单常用的方法。

粘沙底

这是一个比较具有明显特征的天启瓷鉴定要点,即使是为皇家烧造的带有“天启年制”双圈款的瓷器有时候也会呈现出这个特点。

虫咬现象

在瓷器的边沿部分,如口沿、角边出现釉的自然脱漏,这是天启朝瓷器的特有特征。景德镇的瓷器早已经解决了脱釉的现象,而偏偏在天启这一代重出江湖,可谓返祖现象。日本后代仿造这种虫咬现象的很多,注意观察,区别自然脱釉和人为脱釉的表现,以免走眼。

纹饰上的特征

天启瓷构图的独特方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比较直观的断代依据。如从青花罗汉盘,可以看到一个与以往瓷器纹饰构图不同的现象。一般来说,碗盘背面的构图也有天地之分,靠底足为地,口沿为天,人物、风景、树木总是从底向上。而在这件盘子中可以看到一个天地倒置的现象,草木之根在盘子的口沿,往下伸延。这是天启瓷构图的特征,其他朝代真是不多见。反之,在盘子的正面也有从口沿向盘心伸延的草木。结合其他特征,可以为综合断代提供一个比较可靠的依据。

酱釉口(俗称口红)

景德镇白瓷口沿涂酱釉的现象也是天启朝首创的。这主要还是由于虫咬现象的出现降低了瓷器的质量,陶工们想出了这个不是方法的方法来补救。大量出现这一现象的应该是崇祯朝以后的器物,也是人们区别天启和崇祯的重要标志。

天启瓷

万历皇帝仙逝,短命的泰昌皇帝按遗诏免除了没有烧制完毕的官窑瓷器,撤回了督窑宫。景德镇明代官窑历经200余年终于落下帷幕,直到康熙初期才恢复景德镇官窑的生产。景德镇经历了一个没有官窑的40多年,史称过渡期。这是一个改朝换代的历史时期,也是瓷器史上一个继往开来、推陈出新的时代。天启正是这一变革时代的开创期,而变幻莫测的时代也带来了新颖之趣,“趣”正是天启朝瓷器的特点。

黑釉瓷器与典型黑釉窑口产品的价值


元代瓷器被人记住最多的,非青花莫属,而黑釉瓷则相对较少地被提及。一方面,确实是因为元代的青花瓷烧造技术进一步成熟,尤其是更烧出了青花釉里红这类精品;另一方面,黑釉瓷的烧造自宋晚期后的确逐步衰落,到元代时甚至出现了南方黑釉瓷窑口基本停烧,仅部分颇具规模的北方窑口仍继续烧造的局面。这也造成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元代流传下来的黑釉瓷以北方器物为主,绝大部分都是北方民间黑釉瓷用物。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也正是这样一件元代的、北方民间的黑釉大缸。这件大缸器型较高大,造型为经典缸形——缸口直径大于底足径,缸身上部三分之一处向外呈圆鼓状,下部往内收,釉色厚润光亮,缸身釉面稍有不平整,整体保存状态堪称完美。并且难能可贵的是,这件大缸还具有些微的窑变特色,属于元代黑釉瓷器中非常少见的。这一类的元代大缸,目前市场流通价格普遍在1~3万元之间,而这件大缸的拍卖估价则要高一点,为5万元。这首先是因为它的保存实在太完整了,几乎没有损耗性的瑕疵;其次就是它烧出了釉色窑变,这是比较能增值的地方。但是年代的限制也是比较大的,如果这个缸出自宋代,那价格一般都要几十万,就因为出自元代,黑釉瓷已经势微,烧造水准较此前的确有所下降,加上在北方器物中,这类形制的大缸既典型又比较常见,故而价格也无法攀升。

那么据此来看,在黑釉瓷发展鼎盛时期的传世器物自然价值更大,如果是典型窑口的,价格还要增长。目前公认的比较典型的几个黑釉瓷窑口,一个是磁州窑,一个是建窑,还有一个就是吉州窑。磁州窑是北方民窑体系中最大的,也是黑釉瓷生产最突出的典范,大众对它的了解相对多一些,因此这里我们主要说一说建窑和吉州窑。建窑在宋朝专攻黑釉烧造,以茶盏数量为最多。其黑釉瓷的美是一种反向的瓷器之美,不同于瓷器发展中追求色浅、胎薄、瓷细、体轻、装饰美等规律,建窑一直倾向于用厚重的形体与深沉匀净的釉色来凸显黑釉瓷大雅趋俗、大巧如拙的美感。并且在工艺上以不变应万变,即胎土、釉料和烧制技法基本沿袭不动,但在器物的外观上,点线面的组合变化多端,迎合时代特色而有千变万化的姿态。

吉州窑是另一个具有代表意义的黑釉瓷窑口。吉州窑的兴盛在唐宋时期,与建窑一样,元代基本就断烧了。吉州窑最大的特色是发明了独特的黑釉木叶贴花装饰,这在其他窑口是不可见的。在彩绘艺术上,吉州窑与磁州窑倒是有较多的相通之处,除类似磁州窑技法的彩绘外,吉州窑还有特征鲜明的剪纸贴花、虎皮斑、釉面剔刻花、月影梅等装饰技法,纹饰图案多见民间生活现象和传统吉祥图案。

目前市面上流通的建窑或吉州窑黑釉作品,一般都是宋朝的,很少见元代的,如有号称明清时代的则要注意基本为仿品。就2017年的拍卖情况来看,品相、保存俱佳的建窑黑釉瓷器的普遍价格都在百万级别,中国嘉德拍出的一件南宋-建窑黑釉兔毫盏价值为354万元,香港蘇富比在2015年和2017年拍出的两件南宋-建窑黑釉兔毫茶盏则分别取得308万元和364万元的成交价格,这也可以看出其升值空间还是比较良好的。吉州窑黑釉瓷的形制更多,价值高的也不在少数,早在2014年左右,宋朝吉州窑出产的木叶纹茶盏或小碗,单只拍卖成交价格就可以达到100余万元了,今年6月拍出的这一件宋代-吉州窑黑釉长颈瓶,最终更是以2838万元的高价成交。

天启瓷如何鉴定


天启瓷如何鉴定。

说起来天启瓷的时间段是很难界定的,因为它的年代正好在万历年间和崇祯年间之间,所以目前的方法是一个模糊的时间概念。在如今的陶瓷市场中,只好根据有些有款的,或者确实有考古证据的和一些当时的书面记录来进行确认,以下是关于天启瓷鉴别的简单常用的方法。

这是一个比较具有明显特征的天启瓷鉴定要点,即使是为皇家烧造的带有“天启年制”双圈款的瓷器有时候也会呈现出这个特点。

在瓷器的边沿部分,如口沿、角边出现釉的自然脱漏,这是天启朝瓷器的特有特征。景德镇的瓷器早已经解决了脱釉的现象,而偏偏在天启这一代重出江湖,可谓返祖现象。日本后代仿造这种虫咬现象的很多,注意观察,区别自然脱釉和人为脱釉的表现,以免走眼。

天启瓷构图的独特方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比较直观的断代依据。如从青花罗汉盘(见上图),可以看到一个与以往瓷器纹饰构图不同的现象。一般来说,碗盘背面的构图也有天地之分,靠底足为地,口沿为天,人物、风景、树木总是从底向上。而在这件盘子中可以看到一个天地倒置的现象,草木之根在盘子的口沿,往下伸延。这是天启瓷构图的特征,其他朝代真是不多见。反之,在盘子的正面也有从口沿向盘心伸延的草木。结合其他特征,可以为综合断代提供一个比较可靠的依据。

景德镇白瓷口沿涂酱釉的现象也是天启朝首创的。这主要还是由于虫咬现象的出现降低了瓷器的质量,陶工们想出了这个不是方法的方法来补救。大量出现这一现象的应该是崇祯朝以后的器物,也是人们区别天启和崇祯的重要标志。

万历皇帝仙逝,短命的泰昌皇帝按遗诏免除了没有烧制完毕的官窑瓷器,撤回了督窑宫。景德镇明代官窑历经200余年终于落下帷幕,直到康熙初期才恢复景德镇官窑的生产。景德镇经历了一个没有官窑的40多年,史称过渡期。这是一个改朝换代的历史时期,也是瓷器史上一个继往开来、推陈出新的时代。瓷器网认为天启正好是当时朝代的特色之一,它直接代表了当时瓷器的最高水平,哪怕到了现代它也是瓷器中的佼佼者。

清瓷水盛的特征与收藏


随着市场上收藏热的不断升温,文房类物品也成了重要的收藏对象,价格不断地在上涨。市场上所见到的文房用具,民窑烧造的普通器较多,随处可见,还有一些新仿的也充斥在其中,使得这些物品即便是旧的也价值不高。但是清三代的文房用具,即便是民窑烧造的也很有价值,尤其是一些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器物,如康熙时期的郎窑红水盛。

水盛——盛水之器,古人砚墨,滴水时盛水用器,上口较小,身较高,底部较大,像田鸡篓。而郎窑是康熙时江西巡抚兼御窑厂督理郎廷极所烧制的名品,是一种有代表性的红釉器,此器有两种釉,一种是施单层釉,另一种为双层釉。单层釉薄而有细小的开片纹。双层釉器,施釉较厚,釉面平而无开片纹。但无论单层釉还是双层釉都有其独特之处,即为器物的口里部釉为白色,或浅米黄色,多带有开片纹,器身有垂釉,但垂不过底足旋削线,俗称“郎不流”。到了雍正时期,水盛的器形小巧而又精致,形式也较多,有瓜形,圆珠形,马蹄形,鱼篓形,四方、八方形,荷叶形,海螺等,釉色也很好,有青花、粉彩、斗彩、红彩、红釉等,还有仿官、仿哥、粉青、天青、窑变釉。这一时期的特点除彩釉多外,最为多见的要数粉彩器。

此时的粉彩已烧造成功,由于粉中含铅,使彩色富贵而又不失典雅,粉彩烧制小件器较多,所以清代的精致文房用具大多为雍正时烧造。乾隆时期的水盛造型也很多,釉色除一道釉外,最多见的是青花釉,这一时期的青花色有多种表现,仿明代宣德青花的,但已没有结晶凹凸不平的感觉了,青花色稳定,纯正,色调均沉着,层次没有康熙时期的多。到清代的晚期青花大多仿前代,层次感越来越少,花纹繁复,具有本时代特征的青花水盛大都烧制粗糙,民窑器居多,这种器物在收藏时一定要多加考虑,最好是少收藏或者不收藏。因为升值的空间很小,少收藏是为了可以有一些学习资料,不是旧的文物就一定有收藏价值,有的文物只有其历史价值,而没有经济价值。有的文物没有太久的历史,但由于其烧制精美而价值不菲。

精致完整的水盛应该在器口里带一小勺,用于舀水,滴到砚台上,极为方便,但流传到今天,水盛里的小勺早已不见了,配套的极少见。现在的人们也很少知道水盛里应该有小勺,所以仿品也极少有带配套小勺的。其实东西如果配套,它的价值绝对不是1+1=2的价值,这就是今后收藏时要注意的,还须注意要收藏一些精品之作,如果是普通藏品,一定要具有时代特征。

南宋官窑的口与足


玩南宋官窑,避不开开片及紫口铁足一说,其实南官的开片、紫口、铁足等表象特征,只是做为甄别南官的重要依据之一,能真正理解对与不对的倒无所谓,但不能真正理解者,往往依此而严重打眼。

因为造型依古而来,特征依物而仿,手法技艺到位者,其产品不象都难!金丝铁线般的开片,甚至极富层次的冰裂纹片,一切表象的、即书上所说或馆藏实物的一些体表特征,

在当下科技及人心不古的仿制者面前,仿得个个象模似样得很!

出窑后,再施以独到的做旧方法,不知蒙蔽了多少人。

但是,几百年的东西,日积月累的过程,使用、土埋、水浸等千奇百怪的不同变化,有其共性,也必有其特性。共性好仿、特性极难,这才是仿制者难以攻克的关口。所谓仿得象“真”的一样,一是仿者自己说,这样为东西好卖;二是不懂者瞎胡说,此为不懂装懂!

藏友们可以想一想,市面上有多少与书上、与馆藏实物都近似的东西?但它象了真的就是吗?

个人认为,一样者并非真老,不一样者并非真的不老。

真正的老物,它反而不需要自我标榜它象谁,不象的老,可能反而恰恰真的老。能仿象为何不仿?按常理是说不过去的。

所以,从开片如何、紫口铁足等特征去对比,如果真理解透彻、拿得准的话,确实可以做为鉴定的重要依据,但这些特征并没有绝对的定律,如果读不透、理解片面的话,恰恰是打眼上当的前提。

争论官窑,一百个人最少有十几种说法和论调,争得不亦乐乎!

读书多的以书说为准;

器物多的以器物为准;

片片多者以片片为准。

不过,大多数藏友一定是先书后物,即书与物结合对比分析来研。目前对官的研讨及仿制,实际上还无法突破古人那两本著名的书论。

无论有多少的官片可以证明,可以推翻官仅书论是不全面的,仍然大多数认为凡论物必言书。

实际上,从目前得以认可的片片来讲(整器不谈,因为没几人会相信世间自清宫老皇玩官之后,还会有南官不被他们收进宫)。官除了书论的基本框架之外,其实仍有不同的特色,且各有特色。但是,有些研究瓷片者又容易钻入另一个牛角尖,即瓷片片已经证明,官如何如何!否则绝对不对!!某些人甚至达到不研片、无以言官的地步。其实片片是对的,但不能绝对。

南官片,在玩友中争议不大的,基本是杭州货,所以,瓷片与实物的鉴定比对,多以杭州片为准,但这其实一个弊端,即这些瓷器片,多是打碎深埋的残次品,本身与正品就有所不同,并不能完全体现南官正品的精美程度。

不再多言,下面有图有真象,那先声明一下,纯探讨交流,能不喷尽量不喷哈。

一、开片细节:

那个仿官不开片?不过看看有没有这样地开,我的理解是釉衣萎缩撑不住,嘣开口缝(图下)。

二、铁骨铮铮:

那个仿官不黑胎?不过看看胎黑质如何,侧光照射下,微微泛出金属般的银光(图下)。

三、紫口微现

那个仿官不紫口?但这紫口,其实仿制者往往弄得过黑,原因是书上说有紫口,就弄一个黑圈。其实从实物来看,紫口是釉在边沿的积聚稍不足而隐约露出胎质的结果,其实那有那么紫如黑?

所谓的紫口,是口沿在弱光、在光的角度不同的情况,背光面的口沿出现的效果,光照强的话,并不一定看到口沿有多紫(图下)。

正常室内日光

室外光下拍照

玩官窑的藏友可以寻一寻市面上的官,看有没有图例中存在的现象。

不过《菩提树下》有一句话说是:“它是或者不是、它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历代各个窑口陶瓷气泡的特征


以肉眼观察而言,我国古代陶瓷中绝大多数窑口或品种的器物,气泡特征均不是很明显,有的甚至观察不到气泡,仅有少数窑口或品种的器物才具有比较明显的气泡特征。以下对历代陶瓷的气泡情况予以简要说明:商周及秦汉原始瓷的釉层较薄,釉中基本上无气泡。六朝时期的青瓷,由于器表布满密集的开片,只在聚釉处能观察到不明显的气泡。唐代陶瓷如邢窑、长沙窑、邛窑等器物表面一般无明显气泡;唐五代时期的定窑白瓷一般只在底足和口沿等局部釉厚处才有细密均匀的小气泡,也有个别器物全身均匀分布密集的小气泡;越窑青瓷的釉面浑身都均匀分布有隐约的密集小气泡,局部釉厚处则清晰可见。宋代陶瓷中的定窑和磁州窑瓷器,以及一些属于定窑系和磁州窑系的瓷器,釉面一般无明显气泡。此外,黑瓷诸窑,如建窑、吉州窑等器物的釉表面一般也无明显气泡,耀州窑黑瓷的釉中虽有密集的小气泡,但由于气泡是在黑釉之中,肉眼看起来并不明显。宋代影青瓷,有很大一部分无明显气泡,部分器物的釉面有分布均匀的密集细小气泡,仅有少数釉层较厚的器物或施釉不均的器物气泡较明显。宋代龙泉青瓷的釉面均有密集的小气泡,但因年代和釉质不同略有差别,北宋龙泉青瓷的釉层较薄,釉的润泽感不强,釉中的气泡与南宋龙泉青瓷相比显得略大且稀疏;南宋龙泉青瓷由于使用的是石灰碱釉,釉层肥厚滋润,釉中的细小气泡密集且均匀分布,粉青釉由于釉色纯正,施釉均匀,釉中气泡看起来不如梅子青釉明显。宋代陶瓷中具有典型气泡特征的主要有汝窑、钧窑和耀州窑等。汝窑瓷器的釉层较厚,釉中有少量较大的气泡,古人称之为“寥若晨星”,在光照下时隐时现,似晨星闪烁,从汝窑瓷片的断面观察,可见一些稀疏的气泡嵌在釉层的中、下方。需要说明的是,汝窑有多种釉色,由于釉色不同,气泡特点也有差异,除常见的稀疏较大气泡外,也有的气泡较大且分布相对密集,也有的釉中无明显气泡。钧窑瓷器的釉中一般都有大小如针孔的稀疏大气泡,以及由中小气泡组成的气泡群,各气泡虽然大小不一,比较稀疏,但各气泡间的距离大体均匀。钧窑瓷器的气泡,在器物全身的分布并不完全一致,而是有的部位较明显,有的部位却不明显,也有的钧窑器物通体都无明显的气泡。耀州窑瓷器的气泡可分为两种,一种气泡细小且密集均匀分布,看起来并不明显;另一种气泡较大,分布稀疏、有层次感,看起来比较清晰,此种气泡的特征最为典型。有的器物上同时有两种不同特征的气泡,也有的器物上只有其中一种气泡(图4、宋代耀州窑青釉印花碗,图5、宋代耀州青瓷钵,图6、新仿耀州窑青瓷碗)。此外,元、明、清青花及单色釉瓷器,釉中有气泡的现象也比较普遍,有的也具有一定的特点和规律。

芒口瓷


口沿部位无釉而有芒刺的瓷器。芒口瓷的产生是北宋定窑采用覆烧工艺的结果。宋以前,瓷器的装烧工艺无论南方还是北方均采用匣钵套装叠烧,即每个匣钵装一件瓷器,数个匣钵叠成匣钵柱,排列于窑床上。此种装烧方法占用空间较大,产量有限。北宋中期河北定窑率先改革装烧方法,采用覆烧工艺,将同样规格的碗、盘等器物口朝下叠码在匣钵中,其间以垫圈相隔入窑烧造。同样窑炉,同等燃料,采用覆烧工艺要比叠烧工艺产量高出许多,覆烧工艺使用的垫圈质地与器物胎质相同,高温烧造时二者膨涨系数一致,因此采用覆烧法产品的成品率相当高。所以覆烧工艺一出现,很快被接受并推广,北方的霍窑、南方的湖田窑、德化窑等也先后采用覆烧工艺大量生产芒口瓷。芒口瓷产品主要以碗、盘为大宗,器形简单,器壁较薄。装饰以印花纹为主,也有少量刻花划花。纹饰题材有双鱼、荷花、菊花、缠枝花卉等。印纹一般略显呆板,刻花纹饰较生动流畅。芒口瓷因其口沿无釉有毛涩感,影响使用效果。为了弥补这一缺点,当时用金、银、铜镶饰其口,称为扣(釦)金、扣银或扣铜,故有“金装定器”之称,其作法是根据器物口沿大小、毛涩宽窄选料,将裁好的金属薄片制成截面呈倒U字形,套在瓷器口沿上,再用木制工具轻轻敲打,使其牢固咬住器口。镶饰金装的芒口瓷愈显华贵典雅。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北宋镶金口刻花纹盘即为典型的高档“金装定器”。扣金工艺并不复杂,然而瓷器口沿薄且脆,在上面镶饰敲打如覆薄冰,增加了工艺成本,故民间使用芒口瓷不需要装饰。芒口瓷长期使用口沿易挂污垢,不易清洗,所以元代中期以后,芒口瓷终被淘汰。

元釉里红瓷有哪些特征?


元釉里红瓷有哪些特征?

釉里红瓷是以氧化铜着色后烧制而成的。因为烧制难度大、成品率低、传世较少,价位居高不下。元釉里红瓷如何鉴定,中国古玩收藏鉴赏研究会会长卢鹤寿在此为读者支四招:

一、器型:和同时期的青花相比,元代釉里红瓷器种类比青花少得多,而所见器型都是至正型青花造型,有罐、瓶、壶、高足转杯等。元代釉里红有两种类型:一为大气古朴的器物,直口圆肩,鼓腹下斜收,近底外扬,浅圈足;另一为外销瓷,器型较小,有圆罐、方罐、瓜棱罐。

二、胎体:元釉里红和元青花一样,瓷质坚实厚重、致密,大件作品呈灰白色,小件胎白度高,接胎痕明显,修胎不太规整,胎体略显粗糙,常见一些或大或小的黑褐色砂粒,足底中心部位有小乳钉状钮,为器物平添了几分古意。

三、釉色:元代釉里红为两种,一为淡青白色或灰白色,釉面平整,釉色莹润光洁,有玻璃质感,成色鲜艳,纹饰清晰。二为成色不稳,显现浅红、深红夹杂灰色,花纹晕散飞红。这是当时对铜彩料的烧成气温不能有效控制所致。

四、纹饰:元釉里红绘法有三种:线绘、拔白、涂绘。元早期采用涂抹方法,或在胎上刻画纹饰后再做填红,形成红底白花;或在刻画的纹饰上填红,形成白底红花。纹饰题材丰富,有植物、动物和人物故事等。元后期作品多为线描纹饰釉里红,技法单一,勾勒加简单点染。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天启瓷的特征与釉口》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天启瓷的特征与釉口》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明代天启瓷器鉴别特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