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中国古代瓷器的发展 > 导航 >

宋代中国陶瓷发展的辉煌

宋代中国陶瓷发展的辉煌

中国古代瓷器的发展 中国古代瓷器发展 中国古代陶瓷器

2020-07-21

中国古代瓷器的发展。

宋代是中国陶瓷发展的辉煌时期,不管是在种类、样式还是烧造工艺等方面,均位于巅峰地位,也是扬州陶瓷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

宋代是中国的瓷器艺术臻于成熟的时代。宋瓷在中国陶瓷工艺史上,以单色釉的高度发展著称,其色调之优雅,无与伦比。当时出现了许多举世闻名的名窑和名瓷,被西方学者誉为“中国绘画和陶瓷的伟大时期”。难怪当代陶瓷收藏高手对手中的每一款宋代瓷器都会爱不释手:钧瓷的海棠红、玫瑰紫,好似晚霞般光辉灿烂,其“窑变色釉”釉色变化如行云流水。汝窑造型最丰富,来源于生活,如宫中陈设瓷,瓷釉显得晶莹柔润,犹如一盅凝脂。翠绿晶润的“梅子青”是宋代龙泉窑中上好的青瓷。被美术家誉为“缺陷美”和“瑕疵美”的宋代辞瓷(又名冰裂、断纹)令人玩味无穷,其“油滴”、“兔毫”、“玳瑁”等结晶釉正是宋人的创举。宋代定窑的印花、耀窑的刻花是瓷器装饰手法的新贡献。

宋代是中国陶瓷生产和外销的高峰时期,也是扬州陶瓷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唐末到宋初,接踵而至的三场战争,扬州承受了巨大的牺牲,此后还有战争的浩劫。尽管如此,扬州由于政治、经济、交通的优势,还一直保持着相当的繁荣,作为传统的陶瓷市场和外销口岸,并没有因为南方福州、泉州、杭州等港市的崛起而衰弱,这从城市遗址出土的大量陶瓷标本得到了证明。

品类和数量的丰富程度空前

这一时期南北方各窑之间风格迥异,一些以州命名的瓷窑体系特点明显,令后人一目了然。

根据考古资料分析,这一阶段的陶瓷器有着更广泛的地域特征。其品类和数量的丰富程度也是空前的。主要商品来源是南方地区江西景德镇窑、南丰窑、吉州窑、赣州窑,浙江龙泉窑,安徽萧窑,福建建阳窑、同安窑,北方地区则有陕西耀州窑,河南临汝窑、钧窑、当阳峪窑,河北定窑、磁州窑,山东淄博磁村窑等。还有一些像山西介休窑、霍窑,广东西村窑、海康窑,福建泉州及其沿海地区的窑口,也都有产品在这里销售,其中不少是当时生产外销瓷的主要窑口。

景德镇窑是市场上的第一销售大户。扬州出土品包括了它不同时期几乎所有常见品种。据1992年汶河北路拓宽工程考古资料统计,仅在350平方米的范围内,就出土景德镇窑系的各类瓷片23079片,其中有完整器61件,大部分为景德镇当地的产品。从市场反映的情况看,北宋时期景德镇生产的主要品种是青白瓷,常见的器类为各式的碗、盘、盒、注壶、瓶等。青白釉香熏和刻花石榴瓶,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器物。

由于宋代斗茶风气盛行,南北各地都在大量生产黑釉茶盏,景德镇窑也不例外。扬州出土的一种黑釉器身、白釉边沿的茶盏就是景德镇的产品。南宋青白瓷鱼藻纹印花盘、仿定窑印花碗、刻花三足炉和元代生产的“枢府”型卵白釉器物都是这一阶段后期景德镇的特色产品。

龙泉窑是这个时期崛起并产生广泛影响的窑口。在扬州,龙泉窑产品的输入输出主要集中在南宋和元代。除常见的青瓷品种,梅子青、粉青和仿官窑的优质品也不在少数。双鱼纹折沿盘、菱口盘、琮式瓶、青釉罐、荷叶盖罐、蔗段洗、高足碗、鬲式炉、环耳瓶等与韩国新安海底沉船上发现的外销龙泉瓷器完全相同。

吉州窑是南方地区另一个高产量、多品种、装饰手法丰富、具有代表性的瓷窑。它在此期间运抵扬州的大宗产品是茶盏,有运用结晶釉形成窑变的鹧鸪斑、兔毫盏、玳瑁碗,也有剪纸漏花、彩

绘等其他工艺。此外,吉州窑还生产类似磁州窑的白地釉下绘黑彩和仿定产品,褐彩莲花纹小瓶、开光罐、玉壶春瓶、仿定窑白瓷印花盘等都是典型器物。

定窑在晚唐时期就在扬州崭露头角,北宋和金代进入了生产的极盛时期。扬州出土宋金时期的定窑器资料比较丰富,既有划花、刻花、印花和素面的白瓷器,也有黑釉(黑定)、酱釉(紫定)产品,印花鸳鸯戏荷纹盘、柳斗纹穿带扁壶都是北宋晚期的传世精品。白釉褐彩刻花六角枕的制作时代可早到北宋中期;而白釉印花小碗的产地是属于定窑系的山西霍窑。

充满民间气息的磁州窑创烧于北宋中期,它风格独特的釉下黑、褐彩绘的装饰方法,影响了北方广大地区。此外,宋代磁州窑还生产像绿釉枕这样的低温三彩或单彩陶器。宋金分治以后,处在南北边缘地区的扬州,由于交通、贸易的关系,白地彩绘的磁州窑系商品开始批量出现。用红绿彩在碗、盘内题写诗句或描绘花卉,具有明显时代特色的产品,或来自山西长治八义窑,或来自河南禹县扒村窑、新安城关窑和山东淄博的磁村窑。

继越窑之后,耀州窑在北方地区形成了一个有别于越窑的青瓷系统,耀州窑系的产品在扬州北宋中晚期城市遗址和墓葬中均有出土,其中也有部分属于这个窑系的临汝窑产品,器类比较单调,以刻划花、印花或素面的薄胎斗笠盏为主,少数碗、罐的外壁有深刻花装饰。刻划花纹碗就是这一时期耀州窑的典型产品。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钧窑,在扬州见到的最早实物是北宋晚期或金代产品,数量不多。有天青釉海棠红斑折沿盘、罐和小碗。

“高丽青瓷”见证当时有大量侨民寄居扬州

宋元时期,仍有许多外国侨民寄居在扬州从事商业或宗教活动,主要是阿拉伯人、新罗人和欧洲人。其中的一些人客死异乡,长眠于此,留下了一批重要物证。新罗人在临近出海口的楚州有聚居的“新罗坊”,扬州也是他们侨居和活动的主要城市。1983年以来,先后在扬州城郊发现了一批“高丽青瓷”。这种先在胚胎上镂刻纹饰,再在缝隙中充填矿物颜料,最后上釉焙烧的瓷器,在当时曾受到中国人的青睐。扬州出土的“高丽青瓷”有杯、碗、瓶等,不仅地下有出土,还有像青釉嵌云鹤纹胆瓶这样的传世品。

延伸阅读

中国陶瓷的发展历程


从现有的考古资料来看,断定中国原始陶器开始于距今七千年左右是不成问题的。最早的彩陶发源地在黄河流域,龙其以陕西的泾河、渭河以及甘肃东部比较集中。甘肃东部大地湾一期文化,不仅在器形上比较规整,而且绘有简单的纹饰,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彩陶文化之一。这一时期已出现陶轮技术,制陶术已成为一种专门技术。半坡文化的彩陶在略晚于大地湾一期文化,其纹饰也略为复杂,以几何纹样为主。在陕西、河南、山西三省交界地区为中心的庙底沟文化,彩陶花纹则更加富于变化,以弧线和动感强烈的斜线体现变形的动物形象。日常生活中所常见的鱼、鸟、猪以及人类自身都被作为装饰纹样。这些纹饰的描绘手法都很生动,布局合理,是原始绘画的佳作,也是研究中国绘画史的可靠形象资料。

距今约四千年左右的马家窑文化,是由半坡文化派生发展的古羌集团的一个分支。与之相关的另外两个支系是半山文化和马厂文化,是龙山文化之后的又一个辉煌时期。马家窑文化类型的陶瓷,表面都经过打磨外理,器表光滑匀称,以黑色单彩加以装饰。装饰图案以满见长,在钵、盘、碗一类的敞口器物内侧,也都绘有图案。

上古之民,穴居野处,生活中的工作中心都围绕着渔猎饮食,所以最初迫切的发明需要都釜瓮之类。陶瓷上出现装饰,说明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大有进步,解决果腹问题以外,尚有余力,于是人们开始在满足最低需求之外,追求美的表现。

河西走廊一带的马厂类型彩陶,器形一般较小,有的器皿上留有穿系小孔,便于携带反映出这一地区半农半牧的经济状况。而在半山彩陶瓷上则出现了播撒种子的人形图案,说明农业的发展和人们创造力的进步。

中国现代陶瓷艺术的发展


现代陶艺是在上个世纪40年代后期开始迸发出的一个新的艺术形式,当时有美国的彼得·沃克思,日本的八木一夫,还有英国的一些陶艺家。他们首先对陶瓷进行反思,这种反思建立于一种跟传统陶瓷的“背叛”,把陶瓷材料作为艺术形式,作为一种媒介来进行运用,也就是和油画、国画借助油画布、油画颜色,国画用宣纸来对陶瓷进行一种新的艺术创作,完全排斥了实用的形式,作为一种艺术手段来利用一、创造。现代陶艺就是在这样形势下出现的一种艺术形式。

在国外上世纪40年代后期,中国在各个领域闭关自守,对国外了解很少。像台湾、韩国的艺术家在世界性的交流中,逐渐吸收和发展起来的。而我国则是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逐渐吸纳了国外艺术新的理念。当时台湾、日本的陶艺家访问大陆和中国,向我们播放一些现代陶艺的有关资料。比如来得早的台湾李茂宗先生,到景德镇来传授现代陶艺新理念。

当时景德镇也有一批艺术家,像周国桢、刘远长老师等老一辈艺术家,在接受新的理念,在艺术创作上有了新的突破。追求源头。中国陶瓷艺术对世界的贡献无可非议,但现代陶艺是从国外引用过来的,完全打破了传统陶瓷的理念。我们过去的理念就是以实用为主,重温历史,从原始社会的原始陶到彩陶,到东汉时期的原始瓷器,一直发展过来,都是从粗糙慢慢到精美的过程,这个过程都是为了实用,无釉陶 、有釉陶,陶到原始瓷,到现代瓷都是为了实用,越做越精细、越做越灵巧,最后越做越玲珑剔透,形成景德镇瓷器具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的四大特点。

中国陶瓷的不断发展


“倾缥瓷以酌酃。”——《笙赋》字串5

陶器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陶器的烧制是人类继掌握了用火之后的又一项伟大成就。陶土可以塑造出各种形状,焙烧后就定型为一种坚固的器具,这就是陶瓷的起源,世界上所有的民族几乎都是独立掌握了制陶技术。当人类开始了相对稳定的农牧业定居生活时,陶制的烹饪器、饮食器、储存器就成为了生活的必需。中国陶瓷有8000年的历史,几乎在每个时期,中国陶瓷都在不断改进,不断创造,攀登一个又一个陶瓷技术的高峰,创造出精妙绝伦的陶瓷产品。中国陶瓷是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紧密结合,是一种物化的文化。中国陶瓷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制造、探索和欣赏陶瓷艺术所形成的精神和物质文明的总和。

http://

马家窑文化彩陶瓮,约前3000—前2000年。

陶经过了从灰陶、黑陶、白陶到印纹硬陶、彩陶的发展变化之路,在陶器的造型上也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粗放到精细、由平淡到生动的渐进过程。早期陶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是出土于陕西临潼秦始皇陵陪葬坑的兵马俑,也叫秦俑。秦俑位于陕西临潼附近,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自1974年开始,迄今已发掘了呈品字排列的三个俑坑,出土了真人大小的兵马俑6000余个,其中有活马大小的陶马30余匹,战车100余乘,组成了规模宏大的秦俑博物馆。一号坑规模最大,长230米,宽62米,深5米,面积达14260平方米,是主力步兵战阵,排列着一个一个整齐威武的军队方阵,间有雄健高大的战马。陶俑有士兵、驭手、铠甲军士、军官、将军,姿势有立姿、跪射姿。二号坑略小,是骑兵战阵,有战车上千辆。三号坑最小,仅有六七十个军官和将军俑,似为指挥部。这些兵马俑做工极其精良,须发毕现,面部表情生动,姿态自然,衣纹流畅,显示出严肃刚强、器宇轩昂的神态,战马也敦实有力、蓄势待发。这形象地证明了当时中国陶瓷技术达到了何等卓越的水平!这是一支为秦始皇死后护卫的冥军,为了建造它,老百姓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是也为我们留下了这举世瞩目的珍宝,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现任法国总统、当时的总理希拉克说:“不见金字塔,就不算到过埃及;不见兵马俑,就不算到过中国!”字串5

秦俑博物馆内1号坑,这是一个以步兵为主的长方形军阵。

陶的第二个辉煌时期是唐三彩。唐三彩是唐代的一种彩陶工艺品,主要由黄、绿、白釉彩涂胎,故称唐三彩。它是在继承汉代绿、褐釉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中国制陶技术的高峰,当时就闻名中外。常见的唐三彩有三彩马、骆驼、仕女、龙头杯、乐伎俑、枕头等。三彩马威风凛凛、健壮雄武,是最常见的品种。最出色的作品是三彩骆驼,背上载着丝绸或驮着乐队,仰首嘶鸣。那赤髯碧眼的牵驼俑,身穿窄袖衫,头戴翻檐帽,生动再现了中亚胡人的生活形象,使人回忆起当年骆驼跋涉在丝绸之路上的情景。唐三彩的生产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它吸取了中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的特点,采用堆贴、刻划等形式的装饰图案,线条粗犷有力。涂在陶胚上的彩釉在烘制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自然垂流,相互渗化,色彩自然协调,花纹流畅,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唐三彩是中国制陶工业的里程碑式的作品。http://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陕西西安鲜于庭诲墓出土。

陶的第三个高峰是紫砂陶器。紫砂陶器是一种紫色泥料制成的无釉陶器,由含铁量高的紫泥以1200度的高温烧成,外观精致细腻,亮泽柔和。紫泥因含铁量不同而呈现猪肝、冻梨、淡赭、铁色等色调。紫砂陶器成型多以打片拼贴或揿模手法,高品质制品多以手工成型,注浆成型用于大批量生产的大路货。宋代文献中已提及紫砂器,到了明清两代,紫砂陶器进入鼎盛期,以江苏宜兴紫砂最为著名,极品往往价值连城。紫砂壶泡茶有保持茶香、不失原味、耐热性好、隔宿不变等优点。字串9

字串8

http://

字串9

紫砂壶中的名品常以“素面朝天”为贵。图为明朝紫砂提梁壶。字串4

http://

中国是举世公认的瓷的故乡,瓷甚至是中国的同义语。陶瓷是陶和瓷的总称,其主要区别是,陶由陶土烧制,瓷由瓷土烧制,瓷是陶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的产物。烧制瓷的瓷土中含有高岭土、石英石、长石和莫来石,含铁量低,烧制温度为1200—1300度,涂在表面的釉必须和瓷一起经过高温烧制,烧制成的瓷色白,坚硬度提高,不吸水或吸水率在1%以下,扣之有金属声。

在经历了铅釉的出现和青瓷、白瓷技术的竞相发展之后,成熟的青瓷成为瓷器的主要代表,中国瓷器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在宋代达到第一个高峰。那时有六大窑系:定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磁州窑系、龙泉青瓷窑系和景德镇青白瓷窑系,这些都是民窑,产品供整个社会需求。官窑专门为皇宫王室生产用瓷,最著名的是五大名窑:汝窑、哥窑、定窑、钧窑、官窑。元代青花瓷器特点是形态较大、胎体较厚、分量较重。装饰花纹所使用的青花料,颜色鲜蓝、艳丽,采用影青作面釉,所绘图案构图严谨、笔法工整、描绘细致。这类产品体积都比较大,系当时浮梁瓷局的高档产品,其器型豪放、青料浓重,总体风格气势磅礴而不拘谨,大气天成。还有一些器型较小的元青花瓷器,施以乳浊的卵白釉,所绘图案构图疏朗,笔法淳朴,风格粗犷。这类产品大部分为小件产品,多为普通民窑所生产,目的也多为日用器皿。装饰纹样主要有松梅竹莲、龙凤鹤鹿、人物花鸟、卷草锦地等,此外,历史故事也风行一时。大型、高档元青花瓷器存世极少,总计不过几百件,因为当时就是用于商品交易,大部分已经流失在国外,因而弥足珍贵。20世纪50年代,得知了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博物馆卡普陀比宫珍藏有元青花瓷器上百件,中国陶瓷专家思得一见,但是土耳其方面极其审慎,此事迁延再三,直至21世纪之初,经过多次磋商甚至外交周旋,土耳其总理特批,此盛事方得实现。一连三天,中国的七名陶瓷专家在土耳其方面荷枪实弹的军警严密监督下,见到了、鉴赏了这批稀世珍宝。这批元青花瓷器共40件,器型硕大,通体满绘,色彩浓艳,青翠亮泽。中国专家激动不已,一位老先生说:“初看咽声细,一抚再抚赞不停。”还有一位老先生说:“有生之年得睹此珍宝,了却平生心愿,死当瞑目矣!”可见青花瓷器在专家心目中的位置之崇高了。

字串6

宋代酒具,景德镇青白瓷注子注碗。

青花梅瓶

明清两代的瓷器生产继承了历代之长,以景德镇为中心的瓷器生产又不断攀登新高峰。有人以这样的话称赞瓷器的品质:“薄如纸,明如镜,色如雪,声如磬。”可见明清瓷器已经进入了尽善尽美的境界。

中国·陶瓷艺术(二)——中国陶瓷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篇 中国陶瓷的起源与发展

从初创于商代、到真正创制于东汉时期的中国瓷器,是中国人为世界文明史的又一重要贡献。唐代瓷器的制作技术和艺术创作已达到高度成熟;宋代制瓷业蓬勃发展,名窑涌现;明清时代从制坯、装饰、施釉到烧成,技术上又都超过前代。我国的陶瓷业至今仍兴盛不衰,质高形美,其中比较著名的陶瓷产区有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广东石湾和枫溪、江苏宜兴、河北唐山和邯郸、山东淄博等。

原始时代

从现有的考古资料来看,断定中国原始陶器开始于距今七千年左右是不成问题的。最早的彩陶发源地在黄河流域,龙其以陕西的泾河、渭河以及甘肃东部比较集中。甘肃东部大地湾一期文化,不仅在器形上比较规整,而且绘有简单的纹饰,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彩陶文化之一。这一时期已出现陶轮技术,制陶术已成为一种专门技术。半坡文化的彩陶在略晚于大地湾一期文化,其纹饰也略为复杂,以几何纹样为主。在陕西、河南、山西三省交界地区为中心的庙底沟文化,彩陶花纹则更加富于变化,以弧线和动感强烈的斜线体现变形的动物形象。日常生活中所常见的鱼、鸟、猪以及人类自身都被作为装饰纹样。这些纹饰的描绘手法都很生动,布局合理,是原始绘画的佳作,也是研究中国绘画史的可靠形象资料。

距今约四千年左右的马家窑文化,是由半坡文化派生发展的古羌集团的一个分支。与之相关的另外两个支系是半山文化和马厂文化,是龙山文化之后的又一个辉煌时期。马家窑文化类型的陶瓷,表面都经过打磨外理,器表光滑匀称,以黑色单彩加以装饰。装饰图案以满见长,在钵、盘、碗一类的敞口器物内侧,也都绘有图案。

上古之民,穴居野处,生活中的工作中心都围绕着渔猎饮食,所以最初迫切的发明需要都釜瓮之类。陶瓷上出现装饰,说明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大有进步,解决果腹问题以外,尚有余力,于是人们开始在满足最低需求之外,追求美的表现。

河西走廊一带的马厂类型彩陶,器形一般较小,有的器皿上留有穿系小孔,便于携带反映出这一地区半农半牧的经济状况。而在半山彩陶瓷上则出现了播撒种子的人形图案,说明农业的发展和人们创造力的进步。

在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完善成熟。图案形象直观性强,在当时具有标志性、装饰性等性能,所以对彩陶图案的研究也会给古文字研究提供佐证。中国自古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在原始时期,氏族部落更为繁杂,在特定的生产条件下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需求的文化特征,它们各自有着代表氏族文化的标志性形象,也产生着不可低估的精神凝聚力量。而随着氏族文化盛衰变化,陶器装饰也出现了不同的内容的形式。

早期人类在制陶过程中,对原料的探寻和使用上缺乏经验,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在火的使用上也不够成熟。所以制成的陶瓷质地疏松。至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陶器种类开始增多,从泥质或夹砂陶发展到灰陶、黑陶、彩陶和白陶等。另外,为装饰或提高质量方面着想,又创造出白色、红色陶衣,以及用Fe2O3(黑)、MnO2(红)为着色剂的彩料。在成形工艺上,开创并住处逐步完善了轮制、模制、表面抛光、薄胎成形、拍印纹饰等多项手段。原始的烧成条件比较简陋,这使早期陶器的胎体多为红棕色。这是因为在烧成过程中,大量空气的混入形成强氧化焰,使粘土中的氧化铁成份变红、变黄,加之原料中AL2O3较低,助熔剂量高,也对陶器红色的形成有明显影响。

远古时期的陶瓷烧造技术资料,迄今尚无从找寻,但从现有资料推测,可能在新石器时代初期是用柴草在平地上用篝火直接烧制,这种方法至今在许多偏远落后地区被使用,统称为“无窑烧陶”。抑韶文化的窑型基本是横穴式和竖穴式,就泥地挖掘而成,以柴草为燃料,无烟囱,窑内温度较均匀,热量损失较小,烧成温度可达1000度。从龙山文化时期以后,普遍采用竖穴窑,由火膛、火道、窑室三部分组成,窑室直径1米左右,燃烧时空气供应较足,使柴草充分燃烧,火焰可沿窑底均匀进入窑室,使窑内温度提高,可达1050度高温,也为后来出现的馒头窑、倒焰窑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纵观中国彩陶的技术与艺术,历时四千八年。其实它的上限年代还是个难以考据的迷,随考古发掘工八的不断进行,可能还会出现不同的新认识。就目前现有的资料而言,可以说原始陶器不仅是我国古代艺术的瑰宝,它在世界文化艺术史上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它是全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史上无比辉煌的一章。

中国早期陶瓷的釉色发展历史


中国陶瓷从来就不是单纯的实用器,通过各种各样的装饰手段使陶瓷的形式更美、承载更多的文化内涵是历代陶瓷制造者的不懈追求。早期的青瓷之所以以胎装饰为主,并非人们刻意所为,而是因为在釉色上取得突破难度极高,人们不仅要从理论上了解金属成分的呈色原理,还要在实际操作中毫厘不差地拿捏好分寸,稍有差池,便前功尽弃。要烧制出一件令人满意的瓷器,技术和经验固然重要,有时还需要一点运气。

南北朝以前生产的瓷器主要以铁为呈色剂,经还原焰烧成,瓷器釉色大多呈青绿色。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陶瓷工匠认识到,控制和排除胎釉中铁成分的干扰,可以烧制出白瓷。反之,如果加重胎釉中铁的含量,又可以烧制出黑瓷。在北齐时期,白瓷终于出现。到了唐代,以唐三彩、长沙窑彩绘、巩县青花为代表的釉装饰得到空前发展,最终突破了传统的单色釉格局。

宋朝是中国陶瓷发展史的高峰期,其最突出的成就就是在釉装饰上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度。这一时期的汝窑、龙泉窑只凭单色釉本身就呈现极佳的装饰效果,虽无雕琢之工,却有凝重、深沉、含蓄、厚润之美。官窑哥窑创“金丝铁线”、“鱼子纹”等开片釉,为釉装饰工艺开辟了新途径。尤其突出的是钧窑创造的窑变釉(两种以上釉合用变化出的特殊釉),这种窑变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多种色彩交相辉映,争奇斗艳,流光溢彩,美轮美奂。

钧瓷釉色的烧成原理来源于唐代鲁山窑的花釉瓷器,当时出现了局部有彩斑的“唐钧”。北京故宫(微博)博物院瓷器专家杨静荣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说他曾见到一件民间所藏的钧窑净瓶,高33厘米,造型规整,具有唐代特征,但釉色却是钧窑的,而且还有红斑,釉色瑰丽,可与传世钧窑媲美。经检测,该产品是宋代或宋代以前的产品。

唐代花釉瓷器的施釉方法是在较深或较浅的底釉上涂上与之色彩对比强烈的另一种釉,因不同的釉所含金属氧化物的呈色原理不同,烧制出来的器物表面便出现色彩斑斓的艺术效果。宋钧窑变釉也是利用这一原理烧成的,但工艺比唐代花釉复杂得多,宋钧之所以在窑变上登峰造极,关键是高温铜红釉的稳定烧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