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导航 >

黄釉浮雕龙纹瓦当(清)

黄釉浮雕龙纹瓦当(清)

瓷器鉴别 瓷砖 陶瓷文化

2020-01-20

瓷器鉴别。

沈阳故宫的瓦当

古时的瓦是圆形的陶片烧造而成,主要用于覆盖屋顶以遮风挡雨防水排水,保护木构的屋架部分。说到“当”,《辞海》解释为:“当,底也,瓦覆檐际者,正当众瓦之底,又节比于檐端,瓦瓦相盾,故有当名。”瓦当因其所处的位置和作用而得名,为古建筑极富特色的构件之一,俗称瓦头,是陶制筒瓦顶端下垂的特定部分,也是屋檐顶端的盖瓦部头,起着保护木制飞檐和美化屋面轮廓的作用。形制主要有圆形和半圆形两种,其图案设计精美,字体行云流水富有变化,融书法、绘画、雕刻、工艺于一身。纹饰主要有云头纹、饕餮纹、动物纹、几何形纹、文字纹等多种。半圆形多用于早期,纹饰以兽面纹为主,后来逐渐向卷云纹等其他纹饰发展,可谓美化建筑的精致艺术品。

瓦当的历史悠久,最早源于西周时期,到了春秋晚期形成较完善的模式,各诸侯国烧造和使用的瓦当种类繁多,且各不相同。秦时瓦当纹饰取材广泛,以各种动物形象为主,禽鸟、虫草、山峰、鱼龟皆有,图案写实生动。汉代瓦当工艺得到巨大发展,做工精细质朴浑厚,宫殿楼台屋顶瓦片上的模印文字多作篆书,结字因势变体抑扬顿挫,后世书家篆刻常模拟瓦当风格入印;除了出现祈福的吉祥语篆体文字,纹饰题材还有四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昆虫、鸟兽、翼虎、云纹、植物等。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字瓦当锐减,以卷云纹为主。唐代莲花纹居多,宋时主要为兽面纹,到了明清时期,开始多用蟠龙纹,以游龙为多,或双龙争珠,或回首而望,或游于海涛,或舞于彩云。

黄釉浮雕龙纹瓦当

上图这件清黄釉浮雕龙纹瓦当,厚4.5厘米,直径17厘米,一边缘有少许包浆脱落。瓦当上高浮雕龙纹,异常生动,不但龙姿优美,而且纹饰清晰,龙鳍隐露,龙鳞片片重叠凸起,雄姿勃发,圆润健壮,生动活泼。龙头居中,双角上翘,眼睛圆睁视前,鼻翼高挺,龙须飘拂,腾挪间似腾云驾雾,浑身上下充满了力量。龙尾从龙身下穿出,自然舒展,展示出龙纹的柔韧与和谐。前后四只龙爪上下左右各有一只,均五爪劲张,弯曲如钩,张牙舞爪,活灵活现,给人一种凶猛、威武、气势冲天之感。图案写实简明,虽不见云彩,但其盘旋腾飞之态,尽显风云变幻之势,神态天真栩栩如生,富于生气。器物遍施黄釉,釉色黄润光滑,釉面晶莹透澈,光亮度好,呈色鲜艳。五爪龙为皇室专用,这件瓦当应为典型的清代官造风格,构思巧妙,造型奔放大气,雍容堂皇,从中可见清代宫殿建筑金碧辉煌的威严景象。

瓦当具有很高的收藏、研究价值,行情看好。对瓦当的收藏,最早的记载是北宋王辟之所著《渑水燕谈录》(卷八事志)载:“秦武公作羽阳宫,在凤翔宝鸡县界。岁久,不可究知其处。元祐六年正月,直县门之东百步,居民权氏浚池,得古铜瓦,五届破,独一瓦完。面径四寸四分。瓦面隐起四字,白羽阳千岁,篆字随势为之,不取方正。始知即羽阳旧址也。……武公之初年,距今千有七八百年矣。武功游景叔方总秦凤刑狱,模刊于石,置之岐阳宪台之瑞丰亭,以贻好事者。”这说明到了千年前的北宋时期,瓦当已成为文人雅士的收藏品了。至清代,瓦当更是为藏家所青睐,尤其是图案瑰丽、纹饰精美、文字隽秀的秦汉瓦当,其市场价格在乾隆年间就已达到高位。据清代钱坫《汉瓦图录》载,在乾隆年间,“长生无极”的瓦当就卖到了10两白银一枚的高价。Www.Taoci52.cOM

taoci52.com小编推荐

清黄易集秦汉瓦当册(清)


清黄易集秦汉瓦当册封面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纵18厘米, 横18厘米。

此为清乾隆拓本。凡四册,黄易鉴藏,题签并识记。

瓦当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筒瓦顶端部分,是兼实用与装饰为一体的建筑构件。汉代瓦当根据纹饰的区分,基本上分为三大类,即图像纹瓦当、图案纹瓦当和文字瓦当三种。其中,文字瓦当在汉代最具时代特色,内容有吉祥颂祷之辞,如“长生无极”、“长乐未央”、“长生未央”、“富昌未央”、“千秋万岁”、“延年益寿”、“与华无极”等,也有宫苑、陵墓、仓庾、私宅之名,如“长陵东当”、“长陵西当”、“冢上”等。文字瓦当绝大多数为阳文,字数从一到数十不等。

黄易《小蓬莱阁金石目》著录。清代学者多将瓦当也纳入金石学研究的范畴,并相互交流,如王昶《金石萃编》中就在汉画象题字之后,又收录汉“瓦当文字共三十三种”。黄易也是如此,在《小蓬莱阁金石目》中,他不但将“长乐宫瓦”等37种汉代文字瓦当列在“汉石刻”章节之中,而且还置于东汉碑刻之前,以充分展现汉代“篆”、“隶”、“八分”的发展脉络。

乾隆高浮雕瓷黄釉田园山水纹灯笼瓶


乾隆时期是中国瓷业最重要的阶段之一,此时期,圆雕,捏雕,镂雕,浮雕,琅雕,门门皆有。三代瓷器中属乾隆朝纹饰内容最为繁杂,但均以吉祥如意为主题,纹饰必有寓意,同时又高度追求工艺上的繁狡,所以华丽的加彩雕瓷风行一时。

高浮雕装饰富丽堂皇,但对工艺要求极高。为了达到逼真的视觉效果,各种犄角和叶片边缘处均纤薄如纸。在进行雕刻的过程中,瓷胎太湿不易成型,太干不易雕刻,时间要求极其苛刻。只有手艺高超经验丰富的技师才能较为熟练的进行操作。

在烧造过程中,由于高浮雕使得胎体薄厚不均,极易出现窑裂现象。故在众多雕瓷作品中,很难找到一件十分完美的作品,这种烧造缺陷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是难以避免的。其次,高浮雕工艺使得器物多细小缝隙,上釉难度极大,但整件器物通身满黄釉,釉色纯正饱满,发色自然天成,达到了统一的色调,可见当时工艺之精妙,十分不易。

此件高浮雕瓷黄釉田园山水纹灯笼瓶,瓶腹雕刻田园山水纹饰,纹饰中山林繁密,叶脉舒展,纹理清晰,丝丝可见;亭台楼阁,人物走兽应有尽有;各种花卉争相怒放,花团锦簇,美不胜收。

画面中表现了一种情景交融、澄怀观道的艺朮理想境界,展示的是简淡、玄远的意味,以大自然的山川草木、花鸟、云烟明晦为创作源泉,赋予瓷器本身以灵感,山水成了创作者书写情思的媒介,意欲将人生境界和艺朮境界融为一体,表现出乾隆时代所追求的思想情趣和审美趋向。

乾隆 高浮雕瓷黄釉田园山水纹灯笼瓶 尺寸:

口径:18.3cm

高:52.7cm

足径:18.4cm

清代皇宫皇后和嫔妃使用黄釉龙纹瓷器等级划分


在封建社会的清代王朝,黄色是皇家御用颜色,平民老百姓是不能使用黄色的,尤其是龙纹更不能用。即使是皇后和嫔妃使用龙纹也是有严格的等级制度的。通过皇后和嫔妃日常使用的黄釉龙纹瓷器等级就能看出来清代皇宫严格的等级制度。清代官窑黄釉瓷器的用途包括:用作宫廷祭祀礼器;皇帝、后妃及其他人等日常生活的膳食用具;宗教用品;宫廷陈设用具。

清代规定,里外黄釉龙纹为皇帝所用。皇帝、皇太后、皇后用里外黄釉器;皇贵妃用外黄内白器;贵妃用黄地绿龙器;嫔妃用蓝地黄龙器;贵人用绿地紫龙器;常在用绿地红龙器;答应用各杂色瓷器,皇子、福晋用各色瓷器。皇子侧福晋用各色瓷器不分等级,后宫人都可以用。在数量上,等级越高数量配额越多。皇太后、皇后各拥有1000多件。皇贵妃占有百余件,妃、嫔、贵人不足百件,常在就更少了,30余件。

《国朝宫史》(卷一七经费条)中曾有如下记载:

皇太后“黄瓷盘二百五十,各色瓷盘百;黄瓷碟四十五,各色瓷五十;黄瓷碗百,各色瓷碗五十。”

皇后“黄瓷盘二百二十,各色瓷盘八十;黄瓷碟四十,各色瓷碟五十;黄瓷碗百,各色瓷碗五十。”

皇贵妃“白里黄瓷盘四,各色瓷盘四十;白里黄瓷碟四十,各色瓷碟十五;白里黄瓷碗四,各色瓷碗五十。”

贵妃“黄地绿龙瓷盘四,各色瓷盘三十;黄地绿龙瓷碟四,各色瓷碟十;黄地绿龙瓷碗四,各色瓷碗五十。”

嫔“蓝地黄龙瓷盘二,各色瓷盘十八;蓝地黄龙瓷碟四,各色瓷碟六;蓝地黄龙瓷碗四,各色瓷碗四十。”

贵人“绿地紫龙瓷盘二,各色瓷盘十;绿地紫龙瓷碟二,各色瓷碟四;绿地紫龙瓷碗四,各色瓷碗十八。”

常在“绿地红龙瓷盘二,各色瓷盘八;五彩红龙瓷碟二,各色瓷碟四,五彩红龙瓷碗四,各色瓷碗十。”

这几段文献记载清楚地说明了清宫等级制度的严明,可以看出从釉色、纹饰、数量上都是按等级来分配的。

明清瓷器品类众多,黄釉瓷是皇家尊严的一种体现,被宫廷垄断,严禁民间使用。黄、绿釉均为素胎上挂釉,经二次烧成的低温釉,此类作品盛行于明清二代,更成为皇朝礼制中的定烧品种。此器在传统的黄绿二色上又加入了浅绿一色,使得整体色彩更为活泼、鲜明。黄色是历朝帝王所崇尚的专属颜色,成为权利、尊贵的象征。以黄釉瓷而论,它是皇室的御用瓷,到了明清时期对黄釉瓷的管理更为严格。

黄地墨彩花蝶纹羹匙,清光绪,长16.8cm,宽5.3cm。

羹匙里施黄地墨彩花蝶纹,中心红彩书“大雅斋”3字楷书款,旁钤椭圆形红彩印章,印章内双龙环绕 “天地一家春”5字篆书款。外白地粉彩绘勾莲纹。底白釉红彩书“永庆长春” 4字楷书款。

淡绿釉暗花螭纹杯碟,清康熙,杯高3.5cm,口径5.7cm,足径2.4cm;碟高1.6cm,口径12.7cm,足径10cm。

杯、碟合为一套。杯口微撇,深腹,圈足,两侧对称置戟耳。里施白釉,外施淡绿釉。外壁暗刻四只螭虎。外底署青花“大清康熙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碟撇口,浅弧壁,圈足。碟内底有一周凸起,放置杯子时可以卡住杯足。碟心暗划二螭龙纹。足内施白釉,外底亦署青花“大清康熙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

康熙瓷器中杯碟成套的用具久副盛名,其中最典型的是黄釉器和淡绿釉器。此套杯碟小巧秀雅,这种淡绿釉是随着康熙时画珐琅料从欧洲的传入而产生的。

清代康熙瓷器淡绿釉暗花螭纹杯碟

"泥鳅背"特征的雍正黄釉莲瓣纹盘(清)


清雍正黄釉莲瓣纹盘

封建时代曾以全黄为皇家至尊之色。因此,除宫廷用器,皆不可使用全黄之色。明代黄釉瓷器产生于明代宣德年间,到明代成化、弘治时期达到了最高水平。这种黄釉以铅为溶剂,以铁为着色剂,在低温下烧成。由于黄色娇嫩欲滴,亦称“娇黄”。浙江省博物馆编《徐龙珍藏历代名瓷》收录一件“明宣德黄釉盘”,极为珍贵。

康熙时期,内务府珐琅作已使用从西洋引进的锑黄作为珐琅彩瓷器的彩料和色地。柠檬黄釉始创于清代雍正年间,由于这种黄釉的颜色比传统浇黄釉更为浅淡幽雅,故又称为“淡黄釉”。柠檬黄釉是以氧化锑为主要呈色剂的低温色釉。清代文献称之为“西洋黄”、“洋黄”。雍正十三年唐英撰《陶成纪事》记载了“岁例供御”的五十七种彩、釉,其中的“西洋黄色器皿”所指便是柠檬黄釉。

雍正黄釉器虽不像弘治时期施釉肥润,色泽明快却胜弘治一筹。此盘内外施黄釉,施釉细腻而均匀。釉色为柠檬黄色,清朗明快,是典型的“中央正色”,是传世所见雍正朝柠檬黄釉盘中质量最好的。

雍正时期的御窑瓷器达到了最精巧、最细致的境地。此盘花口,折腰,浅圈足。内外壁由口沿到足底边呈18片仰莲形,盘心亦呈18片莲瓣形,正中浅浮雕16孔莲蓬,纹饰精巧细致,别有新意。盘内外壁刻绘的线条,婉转流畅,极富动感。器型比例协调,尽显“曲线之美”。整器宛如池中盛开的一朵莲花。微风过处,仿佛送来缕缕清香。

此盘盘形规整,径29.3cm,胎质洁白、细腻,修削精细。底足处理略带圆型,具备典型的“泥鳅背”特征,同时底足的内、外墙基本处于同一平面。足内书:青花双圈“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两行楷书款。清代雍正年间,六字双行双圈款时间出现略晚。雍正官窑楷款的笔画有两种:一种横细竖粗如宋体;一种横竖粗细一致,此盘当属后一种风格。细察此款,笔画横平竖直,“清”字两右斜点后上提;“雍”字首点为短竖且向左倾斜;“衣”字略去一点;“制”字提笔和短撇相连。款识青花发色纯正,结构平稳,字体书写爽利,笔力雄健。综合分析,此盘款识当属成熟的雍正御窑款识写法。

用花形做器物造型是我国瓷器的传统装饰风格。莲花俗称“佛花”,莲瓣纹是佛教文化影响下流行的纹饰。雍正时期佛教纹饰较为常见,这与雍正皇帝笃信佛教有关,据史料记载,雍正年轻时曾雇人替自己出家,并出资修建了西山大觉寺。即位之后雍正继续尊佛,自称破尘居士、圆明居士,公开招募了十几个门徒谈佛说经,甚至直接任命寺院主持,赐佛以封号,刊刻佛经,亲自为经卷作序等。故雍正御用瓷器上用莲花纹装饰,自有其渊源和依据了。

“大清康熙年制款黄釉粉彩龙纹四棱方瓶”赏析


藏品口径:12.6cm,高:44.5cm,底径:10cm

“大清康熙年制款黄釉粉彩龙纹四棱方瓶”

“大清康熙年制款黄釉粉彩龙纹四棱方瓶”

瓷器是一种由瓷石、高岭土等组成,外表施有釉或彩绘的物器。瓷器的成形要通过在窑内经过高温(约1280℃–1400℃)烧制,最早出现于商代中晚期,瓷器表面的釉色会因为温度的不同从而发生各种化学变化。烧结的瓷器胎一般仅含3%不到的铁元素,且不透水,因其外观极为瑰丽和耐磨不透水的特性广为世界各地的民众所使用。

古往今来,我国都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瓷器大国,黄釉粉彩瓷器、青花釉里红瓷、青花瓷、官窑白瓷粉彩开窗天球瓶等闻名于世,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类文明进步,是中华民族伟大而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世界瓷器的里程碑。尤其是黄釉粉彩工艺的开发,让我国的陶瓷技术带来质般飞跃。黄釉粉彩瓷器作为中国特产奢侈品之一,千百年来瓷器通过各种贸易渠道,传到各个国家。精美的古代青花瓷器,会被视作具有收藏价值的古董,而受到大量收藏家争相收藏。

艺术品收藏市场如火如荼,势如破竹,一发而不可收拾。商界大亨皆瞄准这一生机盎然的艺术品市场。各地的活动更是风起云涌,热火朝天。尤其是书画、瓷器、奇石。据悉,目前中国大约有收藏爱好者八千万人,其中有三分之一的“捧瓷大军”扎堆在陶瓷收藏市场,艺术品市场发展潜力无可限量。

2014年艺术品市场极度惹人注目,“超级土豪刘益谦”以2.8亿元拿下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再次刷新中国瓷器世界纪录,不管是炒作还是无意为之,瓷器在古玩收藏“疯涨”已成事实,仅仅春季,据香港统计,瓷器2014年春季总成交额对比2013年春季,已经翻了数倍,让众多学者、收藏家膛目结舌。据悉,目前中国大约有收藏爱好者八千万人,其中有三分之一的“捧瓷大军”扎堆在陶瓷收藏市场,艺术品市场发展潜力无可限量。

本公司最近有幸征集了一款“大清康熙年制款黄釉粉彩龙纹四棱方瓶”,藏品:12.6cm,高:44.5cm,底径:10cm。藏品虽然经历了无情岁月的洗礼,但是如今保存依然极为完好。此款“大清康熙年制款黄釉粉彩龙纹四棱方瓶”龙纹极为精致,尽显富贵华丽,都是工笔重彩,一丝不苟,将瓶身神龙气吞山河、大气磅礴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藏品晶莹亮丽,仿佛镶嵌于釉下的黄宝石,熠熠闪光,不愧是黄釉粉彩中的精品,价值无法估量。

“大清康熙年制款黄釉粉彩龙纹四棱方瓶”,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具有强烈的美学效果和时代风格。龙纹明暗清晰,层次分明,显得质感强,犹豫一幅神龙翱翔天际水彩画,极为瑰丽,意境之美,让人如痴如醉,美得动人心魄,古往今来“大清康熙年制款黄釉粉彩龙纹四棱方瓶”都是最为名贵的瓷器,是稀世珍品。

虽然“大清康熙年制款黄釉粉彩龙纹四棱方瓶”在极受世人的钟爱,但是由于制作异常困难,本就产量不多,而且古代战争频繁,如今遗传下来的“黄釉粉彩龙纹瓷器”极为稀少,堪称国之重宝,弥足珍贵,价值无法估量。对于藏家来说,拥有一件真正的“黄釉粉彩龙纹瓷器”足以自傲,对于众多大收藏家来说,能珍藏“黄釉粉彩龙纹瓷器”,是需要缘分,那是福气!据了解,目前真正“黄釉粉彩龙纹瓷器”基本上都藏于博物馆和个别大藏家手中,市场上真品几乎绝迹。

黄釉粉彩瓷在价格平稳上升,每年约有25%成长,其中龙纹、凤凰纹、缠枝花卉纹由于存世量极为稀少,已经数年没有出现在香港了,如今“大清康熙年制款黄釉粉彩龙纹四棱方瓶”横空出世,必然会掀起瓷器收藏市场飓风,这场飓风将会卷席全场,众多大收藏家必定难以按捺,一场来自众多大收藏家激烈争夺的大戏,即将来临。

清中期民窑青花龙纹香炉


龙为古代瑞兽,鹿角蛇形,周身鳞片,张牙舞爪,雄壮威武。

这个生活在神话世界里的“百兽之长”“鳞虫之长”,有着无边的法力,按汉代文字学家许慎说法是“能幽能明,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被看作是中华民族图腾的龙,在古代有着极高的人气,流传下来的建筑构件、衣冠帽饰、器皿用具上都有它的身影。

龙的形象,原有不同版本,随着历史变迁,到了明清,它的形象逐渐明朗,并演变出翼龙、夔龙、立龙等式样,无限的变化让龙更显传奇色彩。

龙在凡尘,还是帝王权威的象征,掌握天下大权者往往被称为真龙天子,有了这层关系,龙在封建社会似乎成了皇家专用符号,民间以龙为装饰有掉脑袋的风险。不过这种说法,也并不完全成立。明代之前,历朝政权对民间龙纹使用没有太多约束,明清时期,统治者最初严禁民间有龙纹出现,但禁令阻止不了民众对龙纹的使用,最终规定五趾龙唯皇室能用,民间用三趾龙、四趾龙等图纹均可,所以留下来的民窑龙纹瓷器数量也不在少数。

龙趾数量,为判定瓷窑性质提供了佐证,但也有混淆视听者,以前见到一古玩商,拿一粗工民窑青花三趾龙碗,向顾客吹嘘说是皇宫里流出来的龙碗,回想起来,真是贻笑大方。

其实普通的民窑青花龙纹瓷器,只要品好货真,还是很有收藏价值的,就像十年前颇为常见的清代早期“过墙龙”青花盘,现在市场价格也冲到五千以上了。

惹得烫手的“过墙龙”不能引发我的兴趣,毕竟那价格里掺杂着大量水分。而逛摊淘到的这只清中期青花龙纹香炉,价格不高,器物完整,自然而然,就和我很投缘了。

香炉是敞口的钵式炉,炉壁四周,青花描绘的画意,是明眼人一看就知的“双龙戏珠”。两条蜿蜒盘旋的四趾龙(图1),正相互对视,它们的中间,是一颗火光四溢的圆状宝珠(图2)。置香炉于掌间把玩,左右来回翻转,龙也慵懒地动了起来,很和平地戏弄起宝珠。瓷器匠人笔下的龙,刻划还算到位,只是青花有些平淡晕散,笔法略为简单粗率,以致龙所具备的狰狞威猛样态没有呈现出来,这与当时国力衰退的迹象不无关系。

仅靠形体表现的四趾龙,英武不再。慢慢地品赏,却有了份和善,多了份可爱,与孩子们喜欢的卡通形象极为接近。在它一百多年的履历上,它比深锁宫廷的五趾龙更接地气,长期被士民虔诚地摆放在庙堂或厅室的香案上,梵音四起,檀香冉冉,烟雾缭绕,它也能在万民的崇敬中享受到腾云驾雾的尊荣。

有舍必有得。草根的龙,亦有别样的幸福。

黄釉描金双耳罐


收藏机构: 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 高31.6cm,口径18.8cm,底径17cm

生产时代: 弘治

生产窑口或产地: 景德镇窑

品种: 黄釉

陶瓷造型: 罐

说 明: 明弘治

罐直口,溜肩,肩以下渐敛,平底,口、肩之间置对称曲带形双耳,口、底大小相若。罐内施白釉,外施黄釉。罐身上下共有描金弦纹7道,双耳上各有青花线2条,下腹部相对的两面以金彩绘二牛。底素胎无釉。

此罐以舒缓的曲线构成丰满匀称的形体,体虽硕大,却无笨拙之感,古朴中透出俊秀之美。罐上所施黄釉色泽淡雅,浑然一色,描金弦纹熠熠生辉,装饰效果高贵典雅。

我国传统低温黄釉瓷器以明弘治时产品最负盛誉。由于弘治黄釉瓷器一般用“浇釉”的方法施釉,故有“浇黄”之称,又因其黄色浅淡娇嫩,故亦称“娇黄”。明代黄釉瓷器以盘、碗居多,黄釉描金罐唯弘治朝有。此类黄釉描金罐除置曲带式耳者外,尚有置兽耳者,也有不置耳的,均属宫廷祭祀用器。其传世品多属清宫旧藏。

弘治娇黄釉鉴识


弘治娇黄釉品种多,数量大,价值甚高,后世都以其为楷模,清以后多有仿品。鉴定时需把握的重要特征是:

一,弘治造型规整,修坯细洁,底足白釉初期与成化白色一样,中期发灰,晚期泛青色,与正德的亮青色一致。

二、弘治盘底均有塌凹现象,后仿者多为平底。

三,弘治器物底足低矮,圈足光滑,后仿者底足稍高。

四,款识中“治”字中的三点水,一般真物均低于“台”字,后仿者三点水和“台”字相齐平.

五,弘治黄釉得鸡油黄色级难仿制。成化时偏黄白色,后仿者多发深黄色。弘治黄釉二次上釉均十分精细,边沿与白釉或白胎相接的部位整齐而自然,后仿者多显拘谨。弘治以后,历代都生产黄釉,正德朝继承弘治传统,但黄色偏重,给人以老成持重之感。嘉靖朝黄釉丛浅淡到深黄均有,釉面似有不平之感,可能是笔拓法上的釉,也有釉面匀润的,估计是用吹釉法上的釉。嘉靖时习惯在黄釉上绘红彩,在低温红釉上绘黄彩。个别黄釉器底足施黄釉,均为刻官款。万历黄釉器传世较少,多为碗类,黄色深沉,已无娇黄之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