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瓷器瓶 > 导航 >

残瓷破瓶亦可珍

残瓷破瓶亦可珍

古代瓷器瓶 瓷砖墙面 古代破瓷器值钱吗

2020-07-22

古代瓷器瓶。

在我的书房案头上摆着一只高21cm,口径8cm,足径15cm,底书青花“成化年制”款识的青花浆胎山水纹饰观音瓶。虽然其高不盈尺,且瓶口唇沿已有近三分之二破损,但其造型秀美,青花发色纯正艳丽。

该瓶瓶腹绘以一幅高士隐居读书山水图景。其近景为巨岩坡石横卧,长松杂树俨然;中景屋舍楼阁虚实相应,半隐其间,画面正中一高士临窗弓背抱卷而读;远景则重峦叠嶂,云山雾罩,画面生动,用笔干脆有力,意境荒远高古,颇具清初“四王”山水画风格特征。

山水题材是明清瓷器较常见的纹饰。清顺治、康熙、雍正至乾隆朝中前期之青花山水纹饰绘画,多以临摹效仿宋、元、明以来的传统技法为宗旨的清初“四王”(王时敏、王鉴、王 、王原祁)的作品笔意为时尚,题材有四季风光、远近山水,反映的内容有读书、观瀑、漫游、待渡、泛舟、访友等。

著名古瓷鉴定家耿宝昌先生在《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中对观音瓶这一特定器型的发展过程有这样的论述:观音瓶器型始自康熙,延续至乾隆,其间造型略有变化;康熙时敦厚庄重的宽大浅圈足,为足平面砂底;雍正时的隽秀柔润,撇足高深,内呈光滑的细砂底;乾隆时的器型规整,肩部逐渐隆起,外撇圈足较前朝直径略小。对照耿宝昌先生的论述及其所著录的图式,笔者这只侈口,短颈,丰肩,肩下渐收,卧足收底。瓶足底露胎处以30~40倍光学放大镜观之,可见其晶莹细糯、坚硬如玉的胎质,瓶口唇沿厚仅0.15cm,迎光而视,光可透骨。胎体釉面粉白莹润,微微发黄,开有细密黄色纹片。瓶之表面欠平整,以手摸之有疙瘩之感。瓶器修足整齐工整,具备乾隆瓷器之器足泥鳅背之特征。

乾隆朝是清代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此时景德镇会聚了一批名师巧匠,他们在总结和发扬康熙、雍正瓷器艺术的基础上把清代制瓷业推向了一个创造性的阶段,无论产品的数量还是质量及艺术水平都达到了历史的顶峰。因此,乾隆瓷器不管是官窑还是民窑,无论其造型,还是彩釉、青花或图案纹饰均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笔者这只乾隆青花浆胎山水纹饰观音瓶,虽残但不失其美,虽破但不失其应有的研究参考价值,它展示了乾隆时代的社会生活和制瓷工艺特点,令人回味无穷。

taoci52.com编辑推荐

全与残怎选择?全品具价值 精品残瓷亦可藏


前不久,北京举办了一场特殊的拍卖会,这场以“犹珍”为名的拍卖会上,唱主角的是一些或残或缺的古瓷。在这次残瓷专场拍卖中,158件拍品取得了688万元的骄人业绩,这样的结果让不少业内人士对残瓷不得不另眼相看。一时之间,“全与残到底该如何选择”、“残瓷到底值不值得玩”成了众藏家热议的焦点话题。

全品最具收藏价值

不只是拍卖场上的残瓷拍品,我想对于所有精美而稀少的古代残瓷来说,都可以用“虽残犹珍”四个字来形容。但是,依我之见,如果作为收藏来说,还是应该关注品相完整的瓷器,因为全品相瓷器不仅具有历史价值、文物价值、艺术价值,而且其收藏价值和增值空间有着绝对优势。

收藏者对藏品完美的追求,乃人心所向,于是,品相就成了判别藏品价值高低的关键依据,而且从市场价格上看,完整器与伤残器确实有着天壤之别。常看到有专家认为,同一件瓷器完整的与伤残的价格要差出10倍,但在市场上我们看到的实际价差可往往不止10倍。“要收就收完整的”,这一观念不仅是许多行家里手所倡导的,而且对于大多数收藏者来说早已是根深蒂固了。

对瓷器品相的高要求,在一些实力雄厚的高端藏家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哪怕是一点小磕、一条小冲,他们都非常挑剔。比如,当我有了瓷器要推荐给一些高端买家时,他们往往最先问到的就是“有没有毛病”、“是不是全品”,如果不是全品,某些极端的藏家甚至连看都不会看上一眼。对于这部分藏家来说,他们宁可花100万元买一件完整器,也不愿意花10万元买10件残器。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因为实际情况往往是,当需要出售藏品的时候,一件完整器可能很容易就卖出,而残器不仅很难出手,就算费尽周折出了手也远远达不到藏家心理价位,相信这样的经历很多人都遇到过。所以,对于博物馆陈列、专业研究或纯粹的个人欣赏来说,那些难得一见的残器确实值得收藏。而从投资的角度去看,全品相瓷器应该是收藏者的最佳选择。

旷世奇珍哥窑瓷


乾隆在哥窑瓷器上的御题诗

左为乾隆仿哥螭龙柄花口杯,右为明宣德仿哥葵口洗

哥窑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稀世珍品,明代文献中记载的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与汝窑并为南北瓷王。哥窑历来受到收藏家、鉴赏家、考古学家等专家学者的重视和关注,对哥窑的课题研究从未间断且方兴未艾。因为官方说法迄今未找到确切窑址,令哥窑瓷器变得更具有神秘色彩。据统计,全世界现存可确定的宋元哥窑器物一百余件,远少于元青花的存世数量。

妒忌生奇宝

关于哥窑由来的传说

哥窑的名称由来,相传宋代龙泉章氏兄弟各主窑事,哥者称哥窑,为宋代名窑之一。关于哥窑器物上的金丝铁线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宋代龙泉县,有一位很出名的制瓷艺人,姓章,名村根,他便是传说中的章生一、章生二的父亲。章村根因擅长制青瓷而闻名遐迩,生一、生二兄弟俩自小随父学艺,老大章生一厚道、肯学、吃苦,深得其父真传,章生二亦有绝技在身。章村根去世后,兄弟分家,各开窑厂。

老大章生一所开的窑厂即为哥窑,老二章生二所开的窑厂即为弟窑。兄弟俩都烧造青瓷,都各有成就。但老大技高一筹,烧出“紫口铁足”的青瓷,一时名满天下,其声名传至皇帝,龙颜大悦,钦定指名要章生一为其烧造青瓷。老二心生妒意,趁其兄不注意,把粘土扔进了章生一的釉缸中,老大用掺了粘土的釉施在坯上,烧成后一开窑,他惊呆了,满窑的瓷器表面的釉面全都开裂了,裂纹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有曲有直,且形状各异,有的像鱼子,有的像柳叶,有的像蟹爪。他欲哭无泪,痛定思痛之后,他重新振作精神,他泡了一杯茶,把浓浓的茶水涂在瓷器上,裂纹马上变成茶色线条,又把墨汁涂上去,裂纹立即变成黑色线条,这样,不经意中形成“金丝铁线”。

神秘的哥窑

至今烧造地窑址难寻

作为五大名窑之一的哥窑,随着文献资料的不断发现和考古资料的不断充实,对哥窑的认识已渐趋清晰。然而,由于缺乏同代文献,且后代文献常是一鳞半爪,有的还互相矛盾,仍无法揭开哥窑的层层面纱,呈现它的真实面目。

据已知可考资料来看,哥窑的特征为:胎色黑褐,釉层冰裂,釉色多为粉青或灰青。由于胎色较黑及高温下器物口沿釉汁流泻而隐显胎色,故有紫口铁足之说,釉层开片有粗有细。

根据文献提供的线索,人们在浙江龙泉的大窑和溪口找到了生产类似器物的窑址。其产品为黑胎开片,釉色以粉青和灰青为主,单色纹线,应为入土所致,用垫饼垫烧。不过,中国古陶瓷2006年会暨青瓷学术研讨会上,杭州市考古所副所长唐俊杰向大家展示了一张照片:那是一个出土于杭州老虎洞窑址的瓷器,上面赫然刻着一排暗色的小字—“修内司窑置庚子年”,这也证明了老虎洞窑就是修内司窑。

同样,在老虎洞窑址周边,也出现过类似哥窑的瓷片标本,这也让大家对哥窑窑址所在地有了新的猜测。

后朝的仿制

技术提高后佳器辈出

乾隆辛丑年(1781)新年,乾隆帝已过古稀之年,还饶有兴致地写过一首有关哥窑的诗,这首诗也被刻在一件哥窑葵瓣口碗的底部:哥窑百圾破,铁足独称珍。恰似标坯相,而能完谧神。宣成后精巧,柴李昔清淳。此是酌中者,休论器尚新。文中就提到,“哥窑瓷器都开片,并以铁足为珍;宣德成化以后的哥窑器(仿哥)最为精巧;我说你们就别研究了,这东西就是宋朝之物。”尽管乾隆爷这种把御题诗刻在瓷器上的行为是破坏文物的做法,但也足以看出他对哥窑瓷器的欣赏。

的确,明末和清代,论及哥窑的文献越来越多,仿制的器物也是越来越精巧。本期有两件读者藏品,一件为明宣德仿哥葵口洗,一件为乾隆仿哥螭龙柄花口杯。两件仿哥佳器都已经呈现了宋元哥窑金丝铁线的特征,开片自然,釉面温润。其中明宣德仿哥葵口洗几乎是对宋代哥窑葵口洗一对一的仿制,在明清时期足能以假乱真。而乾隆仿哥螭龙柄花口杯虽然在造型上较宋元哥窑有所突破,但其开片和发色也给人以宋元哥窑之美。两件瓷器一件呈现灰白釉,一件呈现青绿釉,代表了哥窑瓷器釉色之美。虽然这两件藏品是仿前朝哥窑,但因为其工艺精湛,匠心独具,也具有非常高的收藏价值。

精珍名瓷典雅逸丽 清乾隆青花葫芦扁瓶赏析


15周年庆典拍卖会,翰海萃集各家珍藏至宝、流传有序的重要文物,首度推出“宫廷御用”专场。

专场将推出一件典雅逸丽的“清乾隆青花海水红彩龙纹八吉祥如意耳葫芦扁瓶”。

此瓶青花红彩为饰,青花绘海水纹,红彩绘龙纹、藏传佛教吉祥图案八宝纹中的宝伞纹、金鱼纹。汹涌澎湃的海水,红彩蛟龙闹海,飞腾其间,勇猛矫健,有叱咤风云之势。器辅以青花绘缠枝花卉纹、回纹等。外底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此瓶造型仿自西亚阿拉伯铜器,又称为“抱月瓶”或“宝月瓶”。明代洪武时期御窑厂开始烧制此器物,有青花器。永乐宣德时期有青花与白釉品种。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有仿烧,改称“马挂瓶”,为皇亲国戚骑马出行时随身携带的用具。

青花加红彩装饰是明清瓷器品种之一,始于明代宣德年间,其制作工艺是在烧制好的青花器上,以氧化铁为着色剂的红彩辅以描绘纹样,低温烘烤而成,在青花的衬托下,矾红彩愈显艳丽夺目,极富装饰效果。

本器庄重典雅,构图疏密有致,纹饰清晰,釉彩搭配协调,令人赏心悦目。点阅海内外之遗珍,类此者寥寥,而以其工丽精致之状貌,则青花红彩器中罕有出其右者。

宁波残瓷收藏文化初具雏形 汝窑残瓷单片值数万


宁波残瓷爱好者在鉴赏会上相互交流。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昨日,记者真切体会到歌词《青花瓷》里的美丽意境,宁波的10多位残瓷爱好者在张苍水故居的金桂树下举行了精品瓷片鉴赏会,以越窑青瓷为主的上千片历代瓷器碎片在细雨的洗涤下更显釉色莹润,不动声色地诉说着历史,“自顾自美丽”。

本地藏友热衷收藏越窑残瓷

“这是定窑白瓷,鉴定标准主要有两个,一是釉面有泪痕,二是可见刷丝痕”,“这是成化斗彩,是釉上彩和釉下彩的结合,有争奇斗艳的含义”……看到记者来采访,几位藏友暂时搁置下专业术语的讨论,饶有兴趣地向我们介绍起了散放在桌上的精美瓷片。

本次鉴赏会的组织者、云适堂古代茶具博物馆策划人陈钢告诉记者,本次鉴赏会展示的瓷片多为越窑青瓷瓷片,其次是高丽国(今韩国)进贡到南宋小朝廷的高丽瓷瓷片,再者是宋代五大名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以及元青花的瓷器残片。“在历代瓷器中,汝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首,一是因为稀缺性,汝窑存世时间最短,只有20多年,二是因为最具美学价值,代表着中国瓷器工艺的最高水准;其次是钧窑,钧窑釉上加入铜呈红色,色泽亮丽,相当漂亮,大多出自河南省;而我们本地的越窑青瓷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瓷器之一,是世界公认的‘窑母’,我们这些本地藏友收藏它自然是件义不容辞的事情。”

苏玉柱主要收集的是高丽瓷残片,他笑称“入门晚,比不过这些老藏家,只能另辟蹊径了”。说起自己收藏的高丽瓷,他立马滔滔不绝,“古人云,高丽翡色天下第一,因为高丽瓷是汲取了中国几大名窑优点的产物,它的意境之美被认为已经超过了五大名窑。”苏玉柱带来的高丽瓷残片得到了在场藏友的交口称赞,有几件被认为整器已经达到了顶级水准。

汝窑残瓷单片价值数万元

残瓷破陶也有收藏价值?对于瓷器收藏者来说,这是花最少代价、最快入门的好办法。“瓷片是古瓷的标准器,结合资料图书把玩碎瓷片,能够帮你练就一副火眼金睛,碎瓷片看得多了,整器是真是假,一眼就看得出”,陈钢告诉记者。

此外,残瓷的考古价值也不小:一个最近的例证是,从前考古界一直认为越窑青瓷止于北宋末期,然而去年在杭州南宋皇城遗址发掘出大量的越窑青瓷碎片显示,越窑青瓷一直延续到南宋时期,而且由于给南宋小朝廷贡品,其品相比北宋时期更佳;宁波残瓷收藏“元老”朱勇伟曾把自己最珍爱的一块高丽瓷瓷片捐献给了宁波博物馆,“上面刻着体育竞技的图案,至今在韩国都没有发现有类似图案的瓷器,极有考古价值,很多年前就有日本人拿在当时价格不菲的照相机来换,我没有答应,这是我们宁波人的宝贝,就应该放在我们宁波的博物馆里”。

残瓷收藏古来有之,民间流传着“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说法,民国时期有达官贵人将钧窑瓷片拼成对联放家里,倍显名贵。如今,虽然它的投资价值无法与古瓷整器相媲美,但已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它的收藏价值,2010年上半年,北京举办了一场以‘犹珍’为名的特殊拍卖会,158件或残或缺的古瓷斩获688万元佳绩。“一片成化斗彩残片价值在几百元到上千元左右,如果能拼起90%左右,就能卖到五六万元;一片元青花瓷片能卖到万把块;一片高丽瓷瓷片价格在两三千元左右;而汝窑瓷片的价格最高,一块品相较好的可以卖到几万元。”

从“挖片族”到“淘市族”

宁波的残瓷收藏者不多,经常在一起切磋的只有20几人,藏品以本地出土的越窑青瓷为主,而在北京、杭州等城市,残瓷收藏者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庞大的群体。收藏界把残瓷收藏者称为“挖片族”,几乎每个人都有在建筑工地上蹲点的经历。陈钢还记得自己的第一件瓷片藏品就是从工地里淘得的明青花瓷片,“在中央花园的建筑工地上蹲了好久,然后跟着倒土的工程车一直到高桥,在土堆上一眼见着这块瓷片,这不就和自己已经背得滚瓜烂熟的明青花资料里描述的一模一样么。”捡回家后,陈钢高兴了整整两天,“如今家里的明青花整器也有好几十件了,但那种喜悦劲却再也找不回来了。”

朱勇伟在20多年里收藏了上万块瓷片,主要以宁波本地出土的越窑青瓷为主。三江口的工地、镇海口海防遗址等古城宁波发源地是他最爱跑的几个地方,尤其是三江口和义路一带,以前是码头,又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土里埋着的越窑青瓷瓷片很多,每逢这些地方大兴土木,他就废寝忘食地在工地上蹲点。此外,上林湖和东钱湖也密布着数百个越窑青瓷窑址,这次鉴赏会上就有从东钱湖挖得的越窑窑址的瓷片。“南方的土软软的,肉肉的,自己挖根本挖不动,只能等着工程车挖,或者等着雨水冲刷。”

如今,随着残瓷收藏群体的不断增多,残瓷收藏又有了新途径,就是到全国各地的残瓷交易市场去淘。几年里,苏玉柱遵循着“周六去杭州,周日跑范宅”的雷打不变的作息时间,这让入门较晚的他事半功倍地搜集了不少高价值的精品瓷片。

“宁波的建设高峰期已经过去,新建筑已然立起,地铁开挖的土层又太深,里面没有瓷片,因此可挖掘的瓷片越来越少,我们手里的这些瓷片藏品就显得格外珍贵了。”朱勇伟认为。

瓷片鉴赏讲究“以见知影”

残瓷收藏者老秦告诉记者,衡量瓷片的真伪和优劣主要从胎体、釉面、形制、款识、纹饰等几个方面判断。以越窑青瓷为例:胎体要轻薄;釉面要莹润;当时的宁波理学盛行,讲究内心的沉静,因此青瓷的纹饰多为牡丹、荷花、菊花等典雅含蓄的图案;在瓷器的底部或其他部位,往往有表明年代、窑名、人名、堂名,或者表示赞颂、祝愿等内容的文字,也有的器底或器里有某种识别性的图案,这些款识都能帮你认定它的价值;瓷片收藏需要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想象力,讲究“以残知全,以见知影”,顾名思义,就是能够通过残片想象出整器形状,以所见感知整体,因此“有天有地”(有顶部和底部)的残片价值就高。“例如这个定窑的残片,它的整器是一个套盒,要得出这个判断,除了要有足够的想象力,充分的历史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老秦拿起一片形状略显方形的白瓷瓷片举例。

整器市场造假盛行,残瓷市场出现仿品也无可避免。“造好仿制的整器,再打碎一两个角,就拿到市场上去卖了。”因此对于初学者来说,多研究文史资料,多看多实践,才能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精品残瓷收藏热潮高涨


在瓷器收藏中,一般人为了认识和研究古瓷的各种特征,以提高“眼力”,往往从收藏瓷片开始。

前不久,北京举办了一场以“犹珍”为名的特殊拍卖会,158件或残或缺的古瓷斩获688万元佳绩,让业内对残瓷不得不刮目相看。记者注意到,精品残瓷价格正日益上涨,用其加工的各种首饰也在网上热卖。“残瓷热”已由南京走向全国。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南京在全国最早兴起捡瓷片的热潮。江苏省古陶瓷研究会会长李绍斌就是发起人之一,秦淮河畔、建筑工地、郊区小路,到处活跃着他的身影,他捡的各种古瓷片多达几千枚。后来,越来越多的收藏爱好者加入到“瓷片族”行列,也有来自镇江、无锡、苏州等周边城市的,“瓷片族”进而带动了西安、北京等地残瓷收藏热。

在李绍斌看来,“残瓷热”与精品瓷器价格走高有直接关系。“收藏界一直都崇尚完整器,但随着精品瓷器价位逐年攀升,普通藏家很难接触到品相好又完整的精品瓷器了,许多人就把目光转向精品残瓷。”他表示,精美残瓷本身也很有价值,“纵有万贯家财,不敌汝瓷一片”,说的就是名窑瓷片的珍贵性。“收藏关键要‘上手’,但对普通人来说,名贵瓷器连看一眼都不容易,何谈上手?通过钻研瓷片,可积累良好的手感。”李绍斌说,初入门者,通过残瓷断面可深入了解胎釉成分,南京不少“瓷片族”拥有好几吨瓷片,在积累过程中,他们逐渐在瓷器鉴定领域拥有一定的发言权。

据悉,江苏省古陶瓷研究会就是“瓷片族”自发成立的,研究会通过办展览、写文章、搞讲座、出会刊、开展鉴赏活动,将古瓷片逐渐推向全国。如今,瓷片收藏在各地已成气候,甚至有人以买卖瓷片作为谋生手段,现在每周仍有景德镇、上海、浙江等地藏家专程来南京捡瓷片。

与此同时,残瓷价格也越来越高。李绍斌告诉记者,自己当年买一块精美瓷片,也就块把钱,现在涨到好几百块了,优质青花瓷片可达上万元,“都有点吃不消了!”

精品残瓷除具有收藏价值外,也颇具装饰功效。记者注意到,有人对瓷片加以设计,镶嵌成各种戒指、胸针、手镯、耳环等首饰,在网上热卖,也有人收集瓷片后,自己动手取片、打磨,炮制出别具创意的饰品。

保利春拍锁定明代珍瓷


北京保利目前正积极筹备“大明·格古”专场各项事宜,重量级拍品已陆续就位。明初钧瓷以厚润艳丽的釉色及优美雅致的器形而著称,一直得到明清各朝帝王的宠爱。另外,今年春拍专场中将增加鼻烟壶专场,预计将成为新的亮点

4月的北京暖春伊始,保利春季大拍古董珍玩部分格局已初见雏形。据了解,北京保利目前正积极筹备“大明·格古”专场各项事宜,重量级拍品已陆续到位。此系列专场将目光锁定明代各类艺术精品,努力打造中国古董珍玩拍卖的高端专场。

钧瓷窑变独一无二“钧瓷无对,窑变无双”。钧窑之美在于其独一无二、变化无测,明初钧瓷以厚润艳丽的釉色及优美雅致的器型而著称,一直得到明清各朝帝王的宠爱。

在此次专场中,一件明初钧窑天青釉花盆可谓珍品,其盆底刻“五”字款,是同类中极少见的大器,釉面质朴自然,造型端庄优美,轮廓线条分明,色彩古朴淡雅,宛如一朵盛开的葵花,充分展现了当时瓷器的制作水平。器下配雕琢精致的青白玉底座,体现了皇家御用陈设器豪华而高贵的气魄。本品曾为“一代船王”赵从衍先生旧藏,曾于1999年在伦敦苏富比秋拍中上拍,由香港徐氏艺术馆收藏,传承有序。

永乐青花绽奇葩“发前古之未有,开一代之奇葩”。永宣两朝是青花瓷器发展的巅峰时期,富丽堂皇的纹饰、如同水墨般晕散的青料呈色、千姿百态的造型,恢弘雄奇,动人心魄,具有不可替代的震撼力。

本次春拍北京保利征得两件永乐时期的青花佳作。一件是明永乐青花缠枝莲执壶,形制端庄隽秀,胎薄体轻。此器造型仿西亚地区铜器式样,永乐宣德时期烧造的典型器物之一。其胎质洁白细腻,青花选用“苏麻离青”料,色调幽靓浓艳,纹样生动活泼,线条舒展柔美,充分展现出永乐青花瓷典雅秀美的艺术气韵,为永乐瓷器的精品。另一件是明永乐青花缠枝花卉玉壶,青花发色浓重,富有时代特征,犹如水墨画的浑融之美;运笔流畅,写意自然;釉质莹润清澈,通体遍布小开片。此器造型优美,亭亭玉立,尽得玉壶春瓶之妙韵。

明代嘉靖时期青花瓷器的纹饰,因受嘉靖帝崇奉道教的影响,内容多为道教色彩,如八仙、三星、葫芦等。其中,一件明嘉靖青花三羊开泰铃铛碗可谓此时佳作,器内外均施青花,外壁绘典型的嘉靖时期的猴脸羊,呈长角弯卷,侧首顾盼,短尾上翘,四肢如在行走,形态稚拙可爱,具有三阳开泰的吉祥寓意,当为嘉靖之宝物。

鼻烟壶亮点频现明清宫廷艺术专场历来是北京保利古董珍玩拍卖的最大看点。此专场首创于2007年。今年春拍专场中增加鼻烟壶专场,预计将成为新的亮点。鼻烟壶这一专门盛装鼻烟的寸小之器,可谓集中国历代工艺美术之大成者。

其中,一件是清乾隆铜胎画珐琅西洋人物烟壶,扁瓶形,圈足,铜镀金錾花盖。壶体两面开光内以珐琅彩绘西洋人物戏犬场景,人物突出,仪态端庄;远处绘山脉连绵,建筑矗立。开光外两侧面敷赭石色,所绘瓶底落“乾隆年制”楷书款。此壶色彩柔和淡雅,方寸之间准确描绘了人物形象和西洋建筑,体现了宫廷画家高超的绘画技巧和扎实的艺术功底。

另一件清玻璃胎珐琅彩花卉图鼻烟壶为扁瓶形,椭圆形足,银錾花盖。乳白玻璃胎上施珐琅彩。壶体绘通景梅、兰、竹、菊及湖石,底署“古月轩”款。此壶纹饰疏朗清雅,与同类常见之秾华更显秀美规整,品位不俗。

而与纯属西洋进口的珐琅料相比,玉石类鼻烟壶更体现着中国传统审美观念,其中的代表作便是“苏作”鼻烟壶。其中,一件清苏作人物白玉鼻烟壶,玉质莹润如脂,扁平形,垂肩,平底。壶体正面绘山水之间的高士行旅或卧游,童子烹茶,鹤鸟盘旋,意境空灵深远。整器用料丰硕,碾琢精细,掏膛匀净,为盛清苏作的精彩之作。

吴忠信:残瓷镶银朽化神奇


吴忠信和他收藏的瓷片标本

吴忠信的残瓷镶银

吴忠信的残瓷镶银

收藏四五千片残瓷碎片,这不足为奇。难的是,年逾古稀的吴忠信竟独辟蹊径,设计制作了400余件镶银瓷片,化残缺为艺术。他觉得:“残存的瓷片都不美,只有搞陶瓷研究的人会喜欢它,但是瓷器残件就整体而言,它是残件,就残件上的某个花纹来讲,它又是完整的。我就想像摄像机的特写镜头,放大取材,再配以银线装饰。管中窥豹,以小见大,这样,更宜于超越时空与古人对话。”

吴忠信喜欢收藏残瓷碎片,这不足为奇。难的是,年逾古稀的吴老竟独辟蹊径,设计制作了400余件镶银瓷片,化残缺为艺术,美妙绝伦。

江西省东北昌河边的小城,是73岁的吴忠信老人每个星期必定要光顾的城市。吴忠信在一处处被挖掘出来的民窑旧址上,痴迷地拾掇着残瓷碎片。老人掏钱把这些在他人眼里毫无价值的碎瓷片尽可能地带回家,日复一日,几十年来已经收集了四五千片。

这四五千片瓷片标本,左一箱,右一箱遍布吴忠信老人家的桌上、床下、阳台、书橱。吴老说,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发明,都被外国人发扬光大,推动了人类的科技进步。唯独瓷器,时至今日,还能一枝独秀。

吴老本是九江瓷厂员工,在瓷厂工作了大半辈子,虽然不是陶瓷工艺美术师,但长期浸淫其中自然而生出对瓷器特别的喜爱。

景德镇是闻名遐迩的瓷都,瓷器在艺术品市场上已被炒到天价,吴忠信却选择收藏不名一文的残瓷碎片,甚至卖掉自己早期所藏的、具有巨大升值潜力的名家作品来支持现在对碎瓷片的收藏爱好,这令许多人百思不解。

对于这个,吴老自有考量。他说,完整器的收藏需要耗费巨大的资金,非一般人的财力所能承受。他收藏瓷片,不为着投资挣钱,若从考古、研究、赏析角度出发,不论碎瓷还是其他瓷器,其内在的人文与历史价值并无巨大差别,都共同反映了一段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和人们对艺术的认识与追求。

相较于官窑,吴老更钟情于表现平民历史的民窑。“官窑更注重器形,民窑则没有那么多的讲究,我更欣赏民间艺人在表达创作上的个性化和多样性。”近几年,出土的瓷片中,民窑青花瓷片数量居多,再加上他对青花瓷碎片上的明代画法情有独钟,因而,最终选定的收藏方向为景德镇明代和清三代的民窑青花瓷片。

“我玩瓷片,主要是从民窑青花的绘画上去学习和研究。从洪武到崇祯,明代的民窑青花,它的技巧、它的风格、它的流派、它的内容,是景德镇陶瓷史上空前的个性化的现实主义杰作。这大群瓷画家,一人一物、一花一鸟、一山一水、一树一石,白描也好、工笔也好、写意也好、泼墨也好,总是在无拘无束,似与不似之间挥洒神来之笔。”

吴老收藏到的瓷片,其上的绘画图案基本有五大系列,有人物、山水、花鸟、草虫、走兽。每个图案都蕴含着不同的历史故事或寓意,而他自己玩瓷片几十年,还有很多瓷片所包含的信息量是他所不能了解的。他说,收藏瓷片是很费心和费精力的一件事,别人替代不了。每周,他都会穿着最朴素的衣服,从九江到景德镇的瓷片市场,跟摊贩们聊天、交朋友。摊贩们去吃面条,他也跟着去吃上一碗面条,摊贩们去窑口,他也坐在摩的后面跟着上窑口。

吴老收藏瓷片,到了痴迷的程度。他在跟我们展示一只带“野猪”图案的瓷片时,回忆起自己曾错失一只“家猪”的故事,至今还扼腕叹息。他说,明代250年是朱家的历史,为避讳,极少有在瓷片上绘制猪的图案。吴老为了集齐以12生肖为图案的瓷片,到处去找猪,而且以家猪为上,但遍寻不可得。一次在小摊上看到一明晚期民窑瓷片,绘着一只家猪,欣喜若狂。后来因为被摊贩的一句话惹恼,心气甚高的吴老竟拂袖而去。等到想吃回头草的时候,唯一一个家猪已被人买走。吴老至今耿耿于怀,称其为收藏生涯中最遗憾的故事。家猪至今没找着,后来拖朋友辗转了五六个城市,只找到这头野猪。

吴老从1996年开始玩瓷,两年后,他竟从中玩出了另一番境界,这是他自己和其他藏友都未尝料想到的。

1998年,当吴忠信的藏友千里迢迢从江苏跑到九江看他时,惊奇地发现吴忠信从锦盒中取出的一件件青花瓷片,面貌已迥然不同。材质还是那些不规整的明、清残瓷碎片,经过精心切割打磨,一人一物,一山一石,一鳞一爪,一花一朵,一鸟一虫,皆剪裁成一幅幅独立而又完整的瓷画图案。不仅如此,每件瓷片还作了镶银装饰,成了一件件无与伦比的艺术品。

吴老不知道自己真有把残缺变成完美,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他最初萌生这个念头,只是为了瓷片能更易于被大家接受。“残存的瓷片都不美,只有搞陶瓷研究的人会喜欢它,但是瓷器残件就整体而言,它是残件,就残件上的某个花纹来讲,它又是完整的。我就想像摄像机的特写镜头,放大取材,再配以银线装饰。管中窥豹,以小见大,这样,更宜于超越时空与古人对话。”

从最初有这个奇思妙想已10年有余,吴老一边继续收藏碎瓷片,一边已经以银装饰了400多件。大的可以作屏,作摆件;小的可以作挂件,作项链、手链、耳饰。一件件形状各异的精美之物摆在面前,令人们目不暇接,正是读懂了碎瓷的内涵,吴老才决定让碎瓷重新焕发生命。这样做,既是老人玩瓷的必然结果,也是对历史的另类解读。吴老说,在他眼里,碎瓷都是生命的造化,教他知识,明其眼力,润其心田,悟其人生。“玩”得他不知老之已至。

在旁人看来,吴老非但爱“玩”,他对收藏的态度也近乎执拗,“很多了不起的收藏家,家缠万贯,最后一贫如洗,这是典范。”他说。

“整器收藏不如残瓷。整器太大带不走,我临终前手里必定是要握着瓷片的。”他不避讳死亡,竟饶有兴致地说。

Q&A

收藏十问

Q:你最喜欢的藏品是什么?

A:瓷片。

Q:你记忆中最早的藏品是什么?

A:青花釉里红鲤鱼盘。

Q:你怎么走上收藏之路?

A:先有爱好,后才有收藏意识。

Q:你的“收藏之道”是什么?

A:独辟蹊径,化平凡为神奇。

Q:你的藏品主要通过什么渠道购买?

A:景德镇瓷片市场。

Q:知道自己有多少藏品吗?

A:4000到5000件。

Q:你觉得自己是收藏家吗?

A:爱好者。

Q:有一天你能放弃你的藏品或捐出吗?

A:捐给能保存留传下来的人。

Q:你觉得收藏带给你的最大乐趣是什么?

A:养眼、养情、养心。

Q:收藏中遇到过赝品或挫折吗?

A:上当受骗经常有。所以,有一块钱眼力就买一块钱东西。

单色釉:流失海外的珍瓷


南北朝白釉温酒壶南宋龙泉窑碗宋代湖田窑文殊骑狮、普贤骑象雕塑坐在从荷兰小城马斯特里赫特回上海的飞机上,心里却仍然惦念着那些如珍珠断线般散落在国外古董堆里的中国古陶瓷,虽然它们的乳名还叫china,可早已炫如窗外时暗时明的星星,在人家的星空下闪烁,但愿它们能早点回家。还是第一次来参加已办了二十五届的世界古董博览会(TEFAF),展会的隆重和展厅的精致充分显示出世界各国人民对历史的尊重和热爱。刚踏进展厅就身陷其中却宛若华丽之梦境。尤其是展会上那道单色釉的光芒吸引了很多中国的参观者,更让我诧异的是居然还有那么多老外围着这些高古瓷,费劲却可爱地说着:“唐代、宋代……定窑、湖田窑……”高古瓷,乍看平淡如水的单色釉,多少年来都是收藏家眼中最绚丽的色彩,是许多人倾囊终身而追求的永恒光芒,它在纷扰的斑斓世界里,以它最独特的色彩,从远古闪耀到当代。那神秘莫测的珍稀官窑,那变化万千的纯朴民窑,仿若蜿蜒的不肯离去的历史长河,久久围绕在现代人的身旁,让你感受博大精深的同时,更让你感受太平盛世收藏人的幸福和满足。三年多来我收藏的分明是历史的标识和记忆,让自己无法不以虔诚的心去捧、去品……从西周、春秋、战国、两汉的原始青瓷,到三国、两晋、南北朝、隋代的六朝青瓷;从唐代的北白南青,到宋代各大窑口的极致精品,乃至延伸至金元时期的各类瓷器,一步步将高古瓷的生命之春推向高潮,收藏知识有限的我无法用言语将它们的好有序地一一道出,只能支离破碎地将我对它们的美的理解娓娓道来。湖田窑,好听的名字,它是景德镇瓷的鼻祖,更是宋代人的骄傲,一声怆然的呼唤,就将中国以china的名义传得好远,那薄如纸、声如磬的赞美说的是你吗?小巧精美的荷叶粉盒啊,你让我想起《韩熙载夜宴图》中美女们出场前涂脂抹粉的场景。无论是娃娃壶身的精美,还是温酒壶身的饱满,都展示着宋代人生活的精致和内涵。瞧,一对小小的雕塑竟带给我无比的神韵和几多的佛教知识,文殊骑狮,普贤骑象,一个是来自远古五台山的智慧,一个是来自远古峨眉山的力量,它们不再是简单的古董,它们承载佛教的那份神韵随单色釉的光芒传至千秋万代。五代东窑温酒壶,是我收藏的骄傲,它曾是一场老窑百壶展会上的佼佼者,它周身饱满的高浮雕牡丹花,向人们展示了宋代人的富足和高贵。生活在江南的我原来对西北人总有几许的陌生感,一把酒壶却完全让我领略到北方人不仅有的粗犷和同样拥有的细腻,好感激缘分,展主居然同意将此份美轮美奂转让给我让它陪伴我身旁。每当藏友相聚,它总会被我虔诚地捧出,并变成我们不老的话题,谈它那神奇的美,谈它那出奇的极致,和被中央电视台寻宝栏目评为“国宝奖”的佳话。一经进入单色釉的世界,就宛若进入万花筒的世界,不知深浅却深陷其中,我无法像很多大收藏家那样把祖国几千年的历史用一道单色釉串成一串美丽的珠链,我只能捧起我收藏不多的心爱,去和历史对话,去和历史相拥。龙泉,以它妖娆的浓郁走过宋元明,十六世纪的浪漫之都巴黎遇上漂洋过海的中国龙泉曾情不自禁地喊出“雪拉同”的呼声,那是一部著名舞剧的男主角的名字,因那釉色如他的华服一样流青滴翠,从此Celadon就成了中国青瓷的代名词。小水盂、鬲式炉、琮式瓶,以及各类雕塑都那样给人圆润细腻的感受,友人曾指导我收过一个南宋龙泉窑碗,莲花瓣,粉青色,釉开片,再烫的水注入,捧在手中也是温润,神奇唯美!有人说它很像官窑,有人说不到官,无所谓,因为它在我心中已是最好的。五十知天命的我同时还幸运地知晓了高古瓷,那一道美丽的单色釉如晚霞般把我心照耀,随着那道永恒的光芒,我深深眷恋祖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深深地热爱那历史文化的璀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