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导航 >

明崇祯仿哥窑青花炉赏析

明崇祯仿哥窑青花炉赏析

瓷器鉴别 瓷砖 陶瓷文化

2020-01-20

瓷器鉴别。

仿哥窑青花炉(明崇祯)

明代崇祯皇帝朱由检继位伊始,大力整治朝纲,清除阉党,他的勤政在明朝永乐以后的历代皇帝中是很少见的。遗憾的是时局动荡,内忧外患,积重难返。闯王李自成进京,清兵入关,导致明王朝回天无力,最终覆灭。瓷器烧造业因此受到严重影响,生产工艺、产品质量大幅度下降,景德镇御窑厂基本上处于半停产歇业状态,所烧制器物下降至明代最低水平,传世官窑器物十分少见,但出现了一批优质民窑瓷器。

这尊崇祯仿哥窑青花竹节炉,是一件传世品,留有明显的长期使用的痕迹。造型古朴端庄,文雅大方。炉直径15厘米,身高12.8厘米,炉内深11厘米,炉里外满釉,三足高不到1厘米,炉底刻意留出1.5厘米宽的露胎圆圈,这样的分隔,使炉底变成了三个圆,两个空心圆中突出一个实心圆,象征着圆圆满满。炉身为直筒形,四层竹节突出,节节向上,香炉心空,正是竹精神的内涵所在,心虚而有节。竹具有君子的特征,竹本身已是一种吉祥物,在纸和绢还未被发明前,人们把信息写在竹简上,古人在远行时多用竹简传平安消息给家人,故有“竹报平安”之说。炉身布满精美的仿哥窑小开片,上面绘有蝴蝶花、缠枝花、彩蝶等青花图案,犹如沙石堆里冒出的生命,自然、清新、协调。上下两层,花和蝴蝶被大小交叉地排列成环状,互不干扰,它们文静地相处着。

崇祯朝处在明、清交替过渡之际,崇祯仿哥窑青花瓷器既保持了明瓷的特征,也蕴含着清初瓷器的韵味,开启了明末清初瓷业新貌。因为战乱等原因,官窑被迫停止烧制,原先在官窑的工匠,迫于生计,投奔民窑,还有一批画师、艺术家也加入这支队伍,他们摆脱了刻板与匠气,从根本上突破官窑器由宫廷定样制作的束缚,聪明才情得到了空前的释放。他们绘花鸟,写山水,画人物,把对祖国山水的热爱和企盼和平宁静生活的真情实感,充分倾注到瓷器创作上,创作出一批精美的民窑器。这一时期是中国民窑瓷器制作的高峰,对后世影响颇大。

鉴赏参考:青花缠枝花卉纹执壶(明)

taoci52.com扩展阅读

明崇祯青花人物笔筒欣赏


明崇祯青花人物笔筒。

在翰墨飘香的中国传统文化中,除了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之外,还包括了很多的辅助文具,笔筒就是其中的一种。从明代起,制作精致的笔筒就成为文人雅士和收藏家的宠物,至今不衰。昨日,记者在我市收藏爱好者张先生家中,见到了他收藏的不少雅致精美的笔筒。

笔筒收藏源于学习书法

走进张先生的书房,仿佛走进了笔筒的世界,书桌上、博古柜里,都摆着各种各样,形状各异的笔筒,有圆形的、扁形的、方形的、棱形的,也有梅花、葵花等造型和云头、卷书等式样的;材质大多为瓷、竹、木、漆,也有玉石、象牙、水晶、翡翠、端石等质料。仅是木质的,就有黄花梨、紫檀、鸡翅木、金丝楠木、红木、乌木、榉木等。

“我与笔筒结缘是很偶然的。”张先生说。出身书香门第的张先生,读小学起就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书法。一天,住在隔壁的一位老伯看到张先生在练书法,就对他说,我有一个青花瓷笔筒,放毛笔最好,我也没什么用,你要就五毛钱卖给你吧。张先生一看到这个绘画着花鸟的青花瓷笔筒,便十分喜欢,于是这个笔筒便成了他收藏的第一个宝贝。“但真正说收藏,还是我高中毕业进入工厂工作以后。”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张先生一个月的工资只有几十元,但只要发现有精美的笔筒,便会毫不犹豫地买下来。1989年,他到广西梧州旅游。吃早餐时,一名游客说晚上诳街时在一间小店里见到一个很漂亮的瓷笔筒。听了游客的描述,张先生立即放下碗筷前往寻觅,花了2个多小时,终于找到了那个明崇祯青花人物笔筒。2001年,他听朋友说广西桂平一藏家有一个造型颇为奇特的清代黄花梨笔筒想出手,于是马上开车前往广西,花几万元把笔筒买了回来。“那时对笔筒的痴迷,真有点像疯了一样。”张先生笑说。

犀皮漆笔筒偶然得到

在张先生收藏的笔筒中,记者见到有一个棱形的漆笔筒,高约18厘米,表面光滑,图案花纹由不同颜色的漆层构成,像行云流水,又像松树干上的皱纹,色泽灿烂,十分美观。张先生介绍说,这叫犀皮漆,根据明代漆工名匠黄成的《髹饰录》记载,犀皮漆又称“菠萝漆”、虎皮漆。制作时,是用不同颜色的稠漆堆涂在高低不平的器胎上,等漆料干燥后再打磨,从而产生出色泽亮丽、光滑异常、自然生动的艺术效果。由于这种工艺技术的要求很高,历来制作较少,而且所见也都是扇骨、捧盒等小件的器物,如此形制巨大的犀皮漆笔筒,十分罕见。“这是我收藏的笔筒中唯一的一个犀皮漆笔筒。”

提起这个犀皮漆笔筒的来历,张先生脸上露出了笑容,说是在北京无意中得到的。2002年,张先生和几个朋友到北京游玩。那天早上,他们几个人一大早就来到潘家园淘宝。但走了几个小时也一无所获,正当他们准备回去的时候,张先生发现不远处一位老人的摊档里有一个红色的东西,好像是笔筒,张先生心中一动,马上走过去一看,竟然是一个平时难得一见的犀皮漆笔筒,而且价格也相对便宜,于是马上收入囊中。

了解我国的翰墨文化

“有时候要藏到一件好东西也是不容易,这个笔筒就花了两年多的时间才获得。” 张先生拿出一个明万历时的青花瓷笔筒对记者说。1995年,张先生到广西梧州出差,听当地的一位朋友说,他的一位亲戚藏有一个明万历时的青花瓷笔筒,张先生一听,马上来了兴趣。根据资料,瓷笔筒始于明嘉靖、万历年间,分青花、五彩和粉彩等,传世品极少。张先生当即央求朋友带他去见识一下这个青花瓷笔筒。

在那位朋友的亲戚家,主人捧出来一个用锦盒装着的青花瓷笔筒,笔筒约高16.5厘米,口径约20.5厘米,筒身绘有龙、马等图案,有着典型的明青花瓷特色。张先生一见到笔筒,就被那略带夸张,非常有动感的龙马图纹吸引住了,他试探地问那位藏家想不想出手,孰料藏家想也不想就回答:无论多少钱,他都不会出手。

回到佛山后,张先生就是忘不了这个明青花瓷笔筒,于是,每隔十天半月就打个电话找那位藏家聊聊天,有时出差途经梧州,也到他家里坐坐,请他吃顿饭,但绝不开口提起那个明万历青花瓷笔筒。经过两年多的时间,那位藏家终于被张先生的诚心所打动了,主动提出把这个青花瓷笔筒让给张先生。

经过几十年的寻觅,至今张先生收藏的各种笔筒近100个。早年花一两百元购买的笔筒,现在的价格已是数千上万元,张先生说,笔筒收藏,不仅仅是一件文房用具的器物收藏,更是一种文化的收藏,一种历史的收藏。他表示,无论价钱多高,他收藏的笔筒都不会出手。如果条件许可,他会举办一个笔筒展,让更多的人通过笔筒了解我国的古文化。

明崇祯青花瓷的特点


明代青花瓷器虽不及元代青花的名气大,但是同样在中国瓷器烧造史上占据有重要地位。虽然和明代嘉靖万历时期烧制的青花瓷相比,明代崇祯时期烧制的青花瓷发色稍显暗淡,但是也还算青翠鲜艳。釉色均匀且富含变化,基本上都是蓝中泛灰,无论是色质还是图案都和以往大不相同。

明代崇祯时期的青花瓷独具特色,表面图案受当时绘画的影响很大,所涉及的题材范围十分广泛,主要以山水题材为主,画工们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传统官窑瓷器绘画的限制,运用传统的毛笔在勾勒出一幅幅精妙绝伦的画卷,于是从现存的明代崇祯青花瓷的表明,我们可以见到虎、牛、猫、虾等等动物。而部分以山水、花鸟为题材的瓷器为当时特别定制,专门销往日本等国家的。

根据史料和实证,我们可以得知明代崇祯青花瓷的器型丰富多样,基本上都是琢器。明代崇祯青花瓷主要可以分为三个大类:陈设瓷器、佛前供器、外销瓷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英国人在南中南海打捞出了一艘沉船,经过大量考证确认这艘沉船是清代顺治年间的,考古学家们在沉船上发现了一大批明代崇祯青花瓷器。这一批瓷器别具一格,表面纹饰结合了中外特色,不仅呈现了中国明代崇祯时期传统纹饰,还呈现了一些西方国家荷兰的郁金香纹饰。当时,景德镇窑烧制了销往日本的瓷器,瓷器样本是由邻国日本自己提供,故而符合日本国人审美需求和生活需求,具有浓郁的日本特色,瓷胎硬朗,画工精湛,图案多以人物、船、鹿、鸟等等为题材。瓷器在景德镇窑烧制好了,就直接运往日本市场进行销售。由于日本的茶文化和瓷器文化紧密相连,所以大多销往日本的外销瓷造型和日本茶道息息相关。

从明代崇祯青花瓷器露胎处,我们可以发现这个时期的瓷器已经显现出清代的一些典型特征。明代崇祯青花瓷器底足露胎较多,胎体坚硬细腻,胎壁厚釉层薄,釉面硬朗平滑,釉色大多都是白中泛青。

鲜少见到有落款的明代崇祯青花瓷底,在当时只有一些民窑瓷器才落款。比如说供奉在佛前的香炉上面就有明确的时间和产地。也有官窑瓷器有落款,但是寥寥无几,比如说崇祯罗汉纹炉。

明崇祯青花粥罐 上演绎“苦肉计”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章回小说中的名作,个中情节,经常被其他艺术类别沿用,尤其是明末清初时期,庶民品位引导工艺潮流,当时流行的木刻版画和青花瓷画互为影响。如图所示这件明崇祯青花“周瑜打黄盖图”粥罐,就是一个例证。

话说诸葛亮与周瑜定下火攻曹操水军大营的作战方案后,恰在此时,已投降曹操的荆州将领蔡和、蔡中兄弟,受曹操的派遣,来到周瑜大营诈降。心如明镜的周瑜将计就计,为了利用二蔡给曹操通报消息的机会,对曹操实行诈降计,周瑜与黄盖密谋了一出传唱千年的“苦肉计”。

周瑜召集诸将于大帐之中,黄盖当众“故意”打断将令。被“激怒”的周瑜随即喝令左右,将黄盖推出帐外斩首示众。在一众不明情况的文武大臣求情之下,周瑜这才松了口,将立即斩决改为重打100脊杖。黄盖被打了50脊杖已皮开肉绽,众官员见状再次苦苦求免,周瑜这才恨声不绝地退入帐中。

这只明崇祯青花粥罐,就生动地演绎了这个场景。只见黄盖上半身盔甲撩起,执杖兵士正欲挥杖抽打。只不过,周瑜和黄盖导演的双簧苦肉计,几乎瞒过了所有的文武官员。唯独一人心里清楚,他就是诸葛亮。

明崇祯瓷画“跪地吹箫”有何深意


《中国青花瓷纹饰图典》中的两幅明崇祯《品箫图》

江苏古陶瓷研究会出版的《中国青花瓷纹饰图典》人物卷(第65—67页)有明嘉靖、万历到崇祯时期的9幅《品箫图》瓷画。从这组瓷画中发现,嘉靖、万历时期的《品箫图》多是一个人在树下品箫,面江临水,品者陶醉其中,犹闻高雅清悠之音;唯独崇祯年间的《品箫图》瓷画(见图),同样是品箫,却是跪着的。自古道“男儿膝下有黄金”,有多大的困难令此人如此这般地吹箫?笔者不由得想起“吴市吹箫”的典故?

“吴市吹箫”的意思:指伍子胥在吴国的街市吹箫乞食,比喻行乞街头,用来婉指乞丐。《史记·范睢蔡泽列传》“伍子胥槖载而出昭关,夜行昼伏,至于陵水,无以糊其口,膝行蒲伏,稽首肉袒,鼓腹吹箫,乞食于吴市。”

相传,“伍员吹箫”的故事,就发生在苏州这个古老的城市里。伍员又名伍子胥,楚国名臣伍奢之次子,生得身材魁梧,勇猛过人,是个文韬武略之才。其兄伍尚,也是人中豪杰。楚平王听信倭臣费无极谗言,错杀了伍奢和伍尚,伍员逃出家门,奔往他国,欲借外力以报杀父兄之仇。史称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愁白了头发,并非虚言。楚平王为抓伍子胥在各关隘张贴伍员的画像,以便捉拿归案。在离昭关不远的地方,伍子胥遇到一个名叫东皋公的老人。他非常同情伍员的不幸遭遇,安排伍员在他家住下,等待时机设法混出昭关。几天后,东皋公找了一个相貌与伍员相似之人,让他穿上伍员的衣服出关。过关时故意装得慌慌张张,结果被守关将士抓住。守关将士以为伍员已被擒拿归案,放松了警惕,趁这个机会伍员肩扛着一只大口袋,在东皋公的掩护下混出昭关。待守关将士发觉抓错了人,伍已逃之夭夭。

伍子胥一路行乞,昼伏夜行,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来到吴国的京城。他见街市繁荣,店铺林立,舟车往来,熙熙攘攘,可是举目四望,无亲无友可以投靠,身无分文,食宿无着,回想家仇国恨,不觉悲从心来。被迫无奈,披发佯狂,手执斑竹箫一管,跪地街市乞食。悲哀地唱道:“呜,呜,呜,天大的冤屈无处诉。宋国、郑国一路跑;孤苦零丁谁帮助?杀父大仇不能报,哪有脸面做大夫?到如今吹箫要饭泪纷纷,定要吹出有心人。”

当时前吴王诸樊有个公子,叫姬光,对三叔夷昧之子僚为吴王大为不服。认为祖父有令,兄终弟及,理应轮到四子季子。季子既不肯当吴王,姬光是长房长孙,应该轮到他。从此心怀怨恨,暗地里招纳能人贤士,等待时机阴谋夺取僚之王位。公子光的谋士被离,被悲哀的箫声所打动,发现有人在街市吹箫行乞。细细听之,才知是楚臣伍奢之子伍员,就将伍员推荐给公子光。姬光素闻子胥智勇双全,就馈米栗、布帛,把他厚养在身边,视为他谋夺王位的得力助手。伍员又把日后刺杀吴王僚的专储推荐给姬光。后来伍子胥不负其望,成为吴王阖闾重臣,辅佐吴王阖闾修法度以任贤能,奖农商以实仓廪,治城廓以设守备。又推荐深通兵法的孙武为将。选练兵士,整顿军队。西破强楚,北攻徐、鲁、齐,使吴国称霸诸侯。

明崇祯浙青瓷画“状元归去马如飞”


这是一块明末崇祯浙青瓷片(见图),从构型上看应当是一只瓷碗残片。画面描画出:“一色杏花红十里,状元归去马如飞”的诗意画面。欣赏画面可以想见:在绵延数十里漫天怒放的杏花林里,新科状元郎春风得意,骑着高头大马疾驰而过,卷起的落英和尘土,在半空中飞舞;且是千里无畏,星月兼程……

这块瓷画,不由得让我想起一段文史佳话。在北宋元丰二年,那时文豪苏东坡在徐州任知州。他的同乡张师厚赴京城开封殿试途中,特来徐州拜谒苏东坡,二人相谈甚欢。时值新春,杏花虽尚未开放,但是张师厚辞别时,苏东坡特意在放鹤亭为他饯行,并赋诗两首。其中一首就是为预祝张师厚此行必定金榜题名,赢得状元归。《题云龙山放鹤亭》:“云龙山下试春衣,放鹤亭前送落晖。一色杏花三十里,新郎君去马如飞。”

宋代时,云龙山西坡的杏花,从北到南地开着,一直延伸到云龙九尾,绵延不断的杏花在苍松翠柏间映着春天落日,和着春鸟归林的啾啾鸟语,幽静而深远,成为一景。苏东坡在这里结识了看破红尘,无意仕途,隐居山上的徐州隐士张山人,山人养了两只仙鹤,朝放夕收。苏、张结为志趣朋友,常在一起饮酒作诗。并留下传颂千载的名篇《放鹤亭记》。

杏花开于农历二月,正值“应试之期”,故有“及第花”之称。苏东坡诗中的“新郎君”,是从唐代开始对新科进士的称呼,有点风情之雅意。五代时,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纪》记载:“薛监晚年厄于宦途,尝策羸赴朝,值新进士榜下,缀行而出。时进士团所由辈数十人,见逢行李萧条,前导曰:‘回避新郎君!’”所以,到了明清之际,此诗文在广为流传中又被改为:“一色杏花红十里,状元归去马如飞。”虽然,已不如原诗那样富有想象力,但是更贴近普通人的审美情趣。

“收藏品”中,有着“状元归去马如飞”佳句的瓷画作品很多,如各式木雕、绢本绘画、铜质花钱、银质项坠、铜镜,帐钩,等等。我们从这些艺术的或民俗物件之上的诗意,可以想见旧时“科举文化”是多么的兴盛。而这些物件则是见证,它们忠实寄托了古人们对功名仕途的祈求,对文化传承不竭的努力。

这块明末崇祯的浙青瓷片之“浙青”,是个专业的说法。浙料也称浙青,它出产于浙江金华绍兴一带。据《瓷史小考》记述:明代万历中期后,由于进口回青料已经使用完毕,景德镇窑厂开始选用国产青花料。《明实录》中,明万历三十四年三月乙亥记载,江西矿使太监潘相上书:“描画瓷器,须用土青,惟浙青为上,其余庐陵、永丰、玉山县所出土青,颜色浅淡,请交价以进,帝从之。”浙料是国产青花料中的上品,呈色蓝中泛灰,清丽幽雅,能烧出青翠鲜艳的青花。万历中期到清代,景德镇官窑青花器均用此料。

潘相,从万历二十七年到四十八年,执掌景德镇御器厂达22年,堪称“太监乱陶”之最。然而,潘相罪多,却屡参不倒,直至万历帝驾崩后才被召回。潘相,生年、籍贯均不详。史书上说,“潘相乃一愚鲁之人”,文化不高,品性很差,很会忽悠皇帝。他攫取御器厂管理大权,其根源在于万历皇帝太贪钱。从万历二十年起,朝廷连续用兵宁夏、朝鲜、播州,史称“三大征”,花费太大,“国用大匮”;万历帝盯上了矿业。他派太监四处开矿收税,人称“税监”。万历二十七年二月二十六日,万历帝“遣御马监奉御潘相,督理江西瓷厂”。御马监太监潘相既为江西税监,又为景德镇瓷监。一府设两监,其实是“一羊供二虎”。

潘相插手原料采买,盯上了造青花瓷所需的青料,从中牟利。当时,回青数量不足,当地土青上乘,储量丰富,足以充御窑之需。潘相却不知足。他听说庐陵、永丰、玉山等地也出产青料,虽然质量不好,制不得御器,但是可以变卖赚钱,收取矿税。潘相于是下令开采,强征老百姓服役,引得民怨沸腾,导致后来的“陶工民变”……

鉴别哥窑瓷与仿哥窑瓷


哥窑瓷器的特点是里外披釉,均匀光洁,晶莹滋润,不仅扣之瓷音清亮,而且造型挺拔大方,轮廓亦柔和流畅。属于青瓷系的哥窑器,以釉色取胜。

鉴定哥窑瓷主要从造型、胎骨、釉色等方面着眼。它的胎质呈黑色,细腻、坚实。釉面浑厚滋润,开有大小纹片。器物以瓶、炉、洗、碗、罐为主。哥窑器物以纹片著名,纹片多为黑色,俗称“金丝铁线".按颜色分有:鳝血、黑蓝、浅黄鱼子纹;按形状分有:网形纹、梅花纹、细碎纹等。哥窑开片总的特点是:平整紧密,片纹裂开成上紧下宽状;黑色纹片中有时闪蓝色。

而仿哥窑瓷与哥窑瓷相比胎体不是过重就是过轻,这是因为仿制品与真品所用胎料不同,也不可能相同。胎质、釉质一般过细。造型失去古物风格。轮廓线条生硬。无使用后的光滑感。釉面光泽太强(有些人称此种现象叫“火刺”),不细腻,比较粗松。白釉太白,白中泛蓝而不是泛青。造型方面、纹饰方面的有些特征太强烈、过分,看上去极不自然。彩太鲜,比如白彩太白,红彩太红,绿彩太绿成墨绿色,等等,没有真品的时代特色和彩色意蕴。仿品纹饰的绘画不自然,笔力拘谨,线条不流畅,有些拙劣的仿品纹饰粗糙。款识书法无力,字体做作不舒展自然,有些连边圈边框都明显不规整,线条粗细不匀。

宋哥窑盘赏析


宋哥窑盘赏析(图)

明代《宣德鼎彝谱》载:“宣德三年,内府收藏柴、汝、官、哥、钧、定各窑器皿……”由于柴窑被传为五代所烧,故后世只列五大名窑,即汝、官、哥、钧、定。 但哥窑至今窑址尚未发现。哥窑一直是考古学家、古陶瓷学家和收藏家重视、关注和研究的热门话题。哥窑瓷器非常珍贵,传世稀少,据统计全世界仅有一百余件,比元青花数量还少。

天津博物馆藏宋哥窑盘高3.2厘米、口径18.6厘米、足径5.6厘米。胎骨呈土黄色,米黄色釉,布满纵横交错、深浅不一的开片纹,“金丝铁线”纹路清晰。釉质纯厚,不甚莹澈。釉内多有气泡,如珠隐现,故通称“聚沫攒珠”。盘内外釉点明显,是气泡破裂所致,为传世哥窑的典型器物。

如今发现的真正谈到哥窑最早的文献当推明代陆深《春风堂随笔》:“哥窑,浅白断纹,号百圾碎。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处州人,主龙泉之琉田窑,生二所陶青器纯粹如美玉,为世所贵,即官窑之类,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窑。”文中明确了哥窑烧造于龙泉的琉田,琉田今名大窑,为龙泉窑的中心产区。

传世哥窑以仿三代铜器造型为主,常见的有胆式瓶、贯耳长颈瓶、弦纹瓶、八方贯耳瓶、葵花口盘、葵花口洗、双鱼耳炉、三足炉、菊瓣口盘和圆口碗、盘等。仅收藏在台北故宫、北京故宫、上海博物馆等少数博物馆。传世哥窑胎体较厚,胎质细腻,胎呈黑、深灰、浅灰、土黄等色。釉色有灰青、月白、深灰、青黄和米黄。釉质肥润,有油酥光和缩釉小坑。釉面开裂有不规则的细碎纹片,纹片呈黑、黄二色,浅黄色的为“金丝”,深黑色的为“铁线”,俗称“金丝铁线”。天津博物馆藏宋哥窑盘上述特征明显,是传世哥窑的典型器物。

(作者系天津博物馆器物研究部研究馆员)

明代崇祯青花凸显承前


明代崇祯朝战乱时期多,景德镇御窑厂基本上处于半停产歇业状态,所烧制器物下降至明代最低水平,传世官窑器物十分少见。由于这个时期为明、清过度交替之际,崇祯青花瓷器除具有明代风格外,有些还孕育着清初瓷器特征。另外,由于部分瓷器继续外销荷兰、西班牙等国,所以一些瓷器在造型和装饰上仍保持有异国风情。如何把握其鉴定要点,中国古玩收藏研究会会长卢鹤寿为读者支招。

器型:崇祯朝时局动荡,瓷器烧造业受到严重影响,生产工艺、质量大幅度下降。瓷器风格的转变开启了明末清初的制瓷新貌,既部分保持了明瓷韵味,也初创了清代器风,并且多为民窑瓷。

总体上看,崇祯青花瓷器品种明显减少,主要以花觚、香炉、烛台、净水盂等供品居多,也有葫芦瓶、莲子罐、盘、洗、碗等日常生活用器。茶具、盘类、餐具多销往日本。

胎釉:崇祯青花瓷,一般胎质淘炼不精,胎体厚重,修胎粗糙,白砂底足,常有明显的重刮削痕和放射状跳刀痕。足修齐整圆滑,胎体裸露,多有粘砂、个别前足留有明初期器底小乳头。

就釉面而言,亮青度较前减弱,有白中闪青、白中泛灰和青白多种色调。施釉均显稀薄。青花呈色夹带黑斑,多数灰暗伴随晕散,但也有发色稳定,色泽明快艳丽的,这为明末清初的时代特征。釉底的器物粘砂,有细小缩釉点。要指出的是,器物口沿普遍增加酱黄釉是崇祯民窑青花的一个显着特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