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无釉陶胎瓷器 > 导航 >

硬质釉陶—瓷器的源头

硬质釉陶—瓷器的源头

古代无釉陶胎瓷器 古代的瓷器的名字 瓷器的化学金的鉴别

2020-07-25

古代无釉陶胎瓷器。

瓷器的起源,从广义上讲是由陶器进化而来的。陶器在我国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比较著名的有距今约五千余年的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它主要分布在黄河上、中游地区,几乎同时在南方的长江下游地区,如浙江的余姚、绍兴一带也出现了良渚文化的“灰陶”。嗣后,黄河下游和东部沿海地区,人们制造了黑色的陶器,它胎薄如蛋壳,修饰光洁,称之谓“黑陶”,以山东济南龙山镇城子崖地区的制作精良,最早发现,因而又名“龙山文化”。

殷商时期(公元前1766至公元前1121年)陶器的烧造技艺有了显著的进步,人们选用含有微量铁元素,近似于高岭土的陶土制成白色的陶器,质地坚密,胎色清白,烧制时的温度也升高了很多。比较显著的特征是该类白陶的器型与纹饰和同时代(早期)的青铜器几乎完全一致,不过白陶至今出土完整的很少。同时殷商时期还发明了釉陶,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施釉的方法,在陶器的外侧表面施涂一层浅绿色和姜黄色的釉,因此大大地降低了陶胎的吸水率。

我们知道陶器和瓷器的主要区别在于胚胎的土质和烧结的程度不同。陶器胚胎的原料是粘土,烧造时的温度较低约500℃至800℃,胚体没有烧结;瓷器胚胎的原料是高岭土,烧造的温度较高约1200℃至1500℃左右,胚体基本完全烧结。因此瓷器的气孔率、吸水率都比陶器小,而硬度、重量都比陶器高和重,且扣击之发出的声音也比陶器脆越清亮。

对比上述的彩陶、黑陶、白陶、硬质釉陶四种陶器,只有白陶和硬质釉陶其胚胎的质量中含有相当的高岭土的成分,尤其是硬质釉陶,因为烧制的温度较高,所以才能具有瓷器的一些特征,可以说硬质釉陶具备了发展成瓷器的基本条件。

当然,我们在理解硬质釉陶发展成青釉瓷时,要注意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间经历了数百年进化和半陶半瓷的过程,它决不是一夜一刻之间的立时蜕变。在至西周时期(公元前770至公元前221年)由于胎质釉和施釉技术的进一步提高,胎土淘锻成灰白色,所施的青釉也趋向纯净透明,至此硬质釉陶便发展进化为早期的青釉瓷。然而,我国真正的青釉瓷的成熟应该是在东周。可以说青釉瓷的产生在我国陶瓷的发展史上,开创了光辉璀璨的新纪元。

taoci52.com编辑推荐

朴素古拙话釉陶


所谓釉陶,一般指的是低温铅釉表面有釉的陶器,胎质较坚硬,胎作灰白色,表面有一层灰白或青黄色的透明釉,火候高达千度左右,叩之有金石声,不易吸水,接近瓷器,因此也被称之为原始瓷器,它既比陶器大大地前进了一步,但又与真正的瓷器有所区别。

究竟我国釉陶的发展历程如何?据近年来田野考古发掘资料表明,一些商代墓葬出土的釉陶,其胎骨就已相当细致坚硬,不吸水,在有些破碎釉陶胎的横断面上,可以清楚地看到细小石英砂粒,胎质不厚,胎色灰白,釉色有灰白、青绿、青黄、浅褐等色。火候在千度以上,有的釉面比较呆滞,凹凸不平,甚至有流釉积聚而成“泪痕”釉。到了周代以至春秋战国时期,釉陶的烧造技术有了大大地提高。到两汉时期,釉陶已发展到了较高阶段,正在向瓷器过渡,烧造器物渐多精致,而且开始使用铅釉,这时便出现有北方窑口和南方窑口之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釉陶则逐渐为瓷器所代替,这时由于当时社会的普遍需求,烧造技术提高,瓷器的生产和使用日益广泛,生产也逐渐扩大。

晋潘岳笙赋曾描述了当时瓷器的釉色“状黄色以授甘,倾缥瓷以酌 ”,缥是碧色,可见这时瓷器烧造已渐趋成熟,为人们所喜爱。这种青瓷就是在原始青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釉陶同样也是受原始青瓷的影响而产生的。因此说,釉陶与青瓷之间有着一种渊源的关系,它们各具特色,各有千秋。由于釉陶朴实无华、历尽沧桑,能够完整地保存下来,实属不易,当我们今天面对这些朴素古拙的釉陶时,它那自然、庄重、灵秀、古朴之美,不禁使我们深深地感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智慧和才富。

这里介绍的一件釉陶壶就是1986年秋安徽望江县境内一座汉代墓葬出土的,现为该县博物馆藏品。该壶高15.4厘米,口径8厘米,底径12厘米,口微撇,稍缺,长弧颈,椭圆腹,腹上两侧有一系,腹下部斜收,平底,青黄釉色,稍有脱釉,胎骨较坚硬,薄胎,腹上部有弦纹数圈,造型古拙典雅,端庄大方,具有鲜明的汉代釉陶器皿的风格,弥足珍稀。这件釉陶壶对进一步研究我国古代釉陶的发展和烧造技术等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汉代釉陶艺术


艺术陶瓷收藏

艺术陶瓷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是不仅仅是有艺术的价值而且更有的是收藏价值。特别是汉代釉陶艺术的出现更是让中国的文化产物达到了高潮。艺术陶瓷汉代釉陶它不仅在造型上面独特,给人以非常端庄典雅的感觉,而且烧制的线条非常的简洁明了,最主要的就是强调的实用。特别是汉代釉的腹部的两个铺首更是显得非常的高大,非常的宏伟。它的釉层则是有光泽透明的。而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其釉色的色彩华美。

而汉代釉陶更是把当时的时代与生活相结合的一种产物,在当时看来也是相当具有时代气息的产物,也就成为了当时人们最具有价值的陶瓷艺术。而艺术陶瓷则是通过陶瓷的方法将各个时代的人物都可以塑造出来。所以汉代釉的艺术把人物们当时的精神状态刻画的相当的生动,而且将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可见当时的陶瓷艺术是如此的进步。

艺术陶瓷的出现让本来只是泥土的物质,将它塑造成各种形态的动物,人物等,给予了生命,将所有的一切都能刻画的如此的动人,可谓人们的技艺是如此的高超。可见工匠们是需要经过多年的经验,是需要通过长时间的操劳,才会创造出如此美好的作品。所以艺术陶瓷成为了人们具有收藏价值的产物,但是在收藏的时候一定要学会鉴赏,不要让赝品而蒙蔽了眼睛,一定要找到具有收藏价值的艺术陶瓷。

找准源头 卫生间巧除异味


地漏是卫生间异味来源之一,使用质量好的防臭地漏可以避免臭味溢出。

卫生间的异味源可能是马桶、地漏,甚至通风口的排风扇使用不当,要消除异味也必须对症下药。而除了解决异味源头,还应该多清理、多检查,必要时使用合适的除臭剂,彻底去除异味。

马桶位移加倍密封

异味源头:很多家庭在装修时改动了马桶的位置,导致马桶不是直接对着下水口,下水过慢,容易积存杂物,于是出现返味的现象。还有可能是改动过程中没有密封好,导致一部分臭味渗出来。

解决方法:可以在马桶与地面连接的边缘上再打一圈玻璃胶,尤其是马桶的后面,是最容易忽略的地方,一定要密封严实。虽然马桶也带有起密封作用的密封圈,但密封圈毕竟是一种成型的材料,玻璃胶能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作变化,密封效果更好。

如果玻璃胶密封效果不好,消费者可更换具有防臭作用的马桶,或将马桶的位置移回原来的下水口处,但这样做又增加了难度。所以通常装修不建议改动马桶的位置。

地漏返味用防臭地漏

异味源头:无论是新房子还是老房子的卫生间都有可能因为地漏而返臭,所以地漏的材质、工艺会对卫生间造成很大的影响。目前,市场上出售的地漏多是具有防臭作用的,但是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有的虽然有防臭装置,但也极易损坏。

解决方法:如果发现臭味来自地漏,且原来的地漏本身有腐烂或者防臭装置破坏等现象,建议更换质量更好的防臭地漏。多数地漏的防臭原理都与下水管道一样,通过水封层防止臭味从下水道中倒灌。质量较好的地漏单只价格在100元左右,建议消费者谨慎选择。

管道臭味更换换气扇

异味源头:如果房间里的臭源都没有臭味释放,但是卫生间还是有异味,那臭气就有可能是从外面飘散而来,需仔细检查卫生间的通风口。比如楼房卫生间的排风口如果是从一层通到顶层的通风管道,可检查这个管道有没有出现堵塞,密闭性有没有问题。如果管道密闭性不好,臭味渗出也有可能飘散到室内。

汉代黄釉陶楼赏析


汉代黄釉陶楼:汉代陶瓷,闲收藏于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此陶楼于1984年出土于扬州邗江县甘泉乡,陶楼通高38.5厘米、面阔20厘米、进深15厘米,分为上下两层,单开间,底楼中间置两扇对开门,门上饰有兽衔环铺首各一件,门前置有三级台阶,两层楼间置筒瓦飞檐。二楼正面置两扇单开窗子,两窗之间的外墙上饰一兽面衔环铺首。楼顶作庑殿式。陶楼屋檐、屋面均用简瓦。陶胎红色,外施黄釉,屋檐、门窗、台阶等部分釉色青绿。汉代黄釉陶楼是作为墓主人死后用的冥器而入葬的。是当时地面建筑的缩影,它是东汉时期房屋建筑的式样、结构、风格等诸方面的实物例证。 

《古诗十九首》中的“阿阁三重阶”汉代黄釉陶楼

两汉时期的扬州先后有十几位王侯分封于此,境内物产丰富,交通发达,百工汇集,是当时东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古诗十九首》中有诗云: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在汉代地面土木结构建筑难以保存的今天,今人很难想象诗中的汉代高楼究竟长啥样?对此,考古出土的陶楼成为了解当时建筑式样和技术的一个较为直观的途径。在扬州考古发掘出的汉代墓葬中,形式多样的陶楼是常见陪葬品,但完好无缺的并不多见。现在扬州博物馆展出的汉代黄釉陶楼是其中保存较为完整的一件。

 汉代,人们是视死如生,认为灵魂不灭,死后的世界和生前是一样的,因此,汉代墓葬中常见仿照现世事物制成的形状相同、但体积缩小数倍的器物,没有实用功能,多为竹、木、陶土等材质的随葬品。早在中国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专 供随葬的模型,战国至汉早期盛行厚葬之风,许多王公贵族死后往往将大批生前用过的奴仆、器物陪葬。

汉后期,随着厚葬之风逐渐衰弱,慢慢出现专用于陪葬的实物替代品,如陶狗、陶壶、陶楼、陶灶等等,这时候才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明器。明器往往能帮助我们了解祖先的生活习惯及当时的文化、社 会风俗。例如陶楼、陶仓等再现了当时建筑模式与结构,陶俑则可以提供当时人们衣着发饰的信息,而陶灶台、陶猪圈等直接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生活场景。

对汉代陶楼的研究,除了可以向世人展示汉代楼阁建筑式样,同时也反映出汉代的社会生活、人文理念。利用这些考古资料我们就能最大可能地还原当时社会的生活、经济、风俗等各个方面,成为我们现在了解当时历史的可靠依据。

名词解释

釉:覆盖在陶瓷、搪瓷表面的玻璃质薄层。

陶:用黏土烧制的器物。

楼:两层和两层以上的房屋;亦指建筑物的上层部分或有上层结构的,或指楼房的一层。

中温色釉陶瓷


中温色釉陶瓷按其烧结温度和产品吸水率等几个指标来划分,应该属于炻器的范畴。它采用比普通日用细瓷较劣质的原料制坯,在经过一系列工艺之后并采用比普通日用细瓷较低的温度煅烧而成。其色釉着色剂大多采用事先经过合成的色基;花色有黄色、绿色、黑色、红色、蓝色、咖啡色及很多的复合色;产品器型有圆口的、六角形或八角形的盘、碟类、各种形状的奶杯、咖啡杯、啤酒杯、茶杯及各种形状的壶类,可配成20头西餐具、15头咖啡具、15头茶具等成套产品或单杯单碟进行销售,产品主要销往欧美、中东、日本等地。

1、采用的工艺技术

1.1 严格色釉配方和制釉工艺

色釉的釉料配方和制釉工艺是制作色釉产品的关键,也就是说色釉釉料配方的好坏和制釉过程中的各种工艺参数关系到色釉产品的质量好坏。对此,我们是非常重视的,特意安排一名工程技术人员专门从事色釉的釉料配方和工艺控制的工作,准确称料,科学配方;对各种着色剂的使用我们做到认定商标,决不乱用;釉浆出磨后要经过三次过筛(180目、200目和250目各一次)、三次除铁;釉浆浓度:内釉控制在54~55波美度,外釉控制在53~54波美度之间。

 1.2 采用先进工艺成形

我们开发的中温色釉产品大多具有日用和艺术欣赏两方面的价值(如:六角形或八角形的盘、碟和半月形的啤酒杯等),如果采用通常的辘轳刮出坯和低位注浆成形的方法,产品收缩较大,变形也较大,难以满足外商的质量要求。对此,我们采用目前国内较先进的成形工艺,即:盘、碟类产品采用阳模滚压成形,坯泥含水量控制在20%~21%之间,杯类产品采用阴模滚压成形,坯泥含水量控制在22%~23%之间;壶类等异型产品采用高位压力注浆成形,泥浆水分控制在32%~33%之间。滚压头全部采用塑料王制作,滚压出来的产品表面光滑,半成品密度大,收缩较小,变形也较小。

1.3 采用半干法接耳工艺

杯类及壶类产品大多都有耳,刚开始我们采用干法接耳,结果烧制出来的产品毛病百出,不是裂耳就是掉耳,合格率很低。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进行了分析,找出了产生缺陷的主要原因,即杯身与杯耳是用不同的方法成形的,它们在烧成时产生不一致的收缩。在经过若干次试验后,我们改用半干法接耳工艺,即在杯身与杯耳脱模后就进行对接,并在接耳泥上作些改进,成功地解决了上述问题,使杯、壶类产品合格率由原来的50%左右提高到90%以上。

1.4 采用清水擦洗坯体

刚开始时,我们采用以往的习惯做法,每个过水工人每天端一盆水在那里擦洗坯体,有的人一盆水用上一天,有的人一盆水用上几天,水越用越浑浊,越用越脏,擦洗后的坯体带有很多脏点,烧成后的产品经常出现缩釉、掉釉或针孔等缺陷。后来我们改用清水擦洗坯体,即让自来水从盆的上方慢慢流下,擦洗过的脏水从盆的四周不断溢出,上午、下午下班时把盆里的脏水全部倒掉,这样就有效地克服或者大大减少了上述缺陷。

1.5 认真施好内外釉

配釉和制釉是关健,但是施釉也不能马虎。中温色釉杯类产品的内釉采用皮球或板车内胎压缩喷釉,内釉喷好后要让其余釉顺着杯口方向自然流掉或甩掉,不能流向杯底,否则会造成重釉,烧后产生深浅色,半成品外表面因施内釉而造成污染的釉浆也要及时擦洗干净;施外釉时,一改以往的单手浸釉方法,采用双手浸釉方法,工效提高了一倍。对于盘、碟类产品,内釉采用辘轳离心浇釉法施釉,外釉采用浸釉法施釉。对壶类产品,内釉采用人工荡釉法施釉,外釉采用浸釉法施釉。对杯类、壶类产品的耳、嘴与身若要施以不同色彩的釉时,则要先把耳、嘴的釉施好后才能施身的釉。不管什么产品,不论采用哪种方法施釉,对10件产品施釉后都要对釉浆搅拌一次,以防止釉浆沉淀、分层,否则将导致产品烧后色彩不稳定。每个施釉工每天上午或下午上班时要把盆里的釉浆过200目筛,下班时要把釉盆盖好,防止粉尘污染。

1.6 采用小型隧道窑煅烧

对于色釉产品,外商要求每一种颜色的色泽要一致,不能有明显的色差,这个质量要求用一般的窑炉来煅烧是达不到的。我们在经过向有关陶瓷专家咨询、请教和对国内几个主要产瓷区考察的基础上,建造了一座36m长的小型隧道窑,专门烧制中温色釉产品。这种窑炉以轻柴油为燃料,燃烧完全,较易维持产品所需要的氧化气氛;窑内通道截面较小,高度较矮,上下左右温差较小,烧制出来的产品色泽基本一致。

在实际生产中,我们要求窑炉操作人员认真负责,做到勤观察、勤调节,保持所有喷枪正常燃烧,千万不能让其个别喷枪熄火,如若熄火便要及时修理,及时点燃,使最高温控制在1240~1250℃之间。燃料在炉膛内要经完全燃烧后才能进入窑内通道,千万不能让带烟的火焰直接进入窑内通道,确保色釉发色所需要的氧化气氛。

2、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目前我们生产的中温色釉产品的花色还比较单调,每件产品基本是一种颜色。建议今后继续研究开发更多的新花面、新颜色,如亚光的色釉产品、有光和亚光组合或相间装饰的色釉产品、由不同颜色组成的具有花纹或图案的色釉产品、中温色釉煅烧后再经低温加彩的产品等等,使色釉产品及釉面更加丰富多彩,更有艺术魅力。

用氧化气氛煅烧中温色釉产品,对碳化硅窑具及车面砖损耗较大,增加了工厂成本。建议改为莫来石质的棚板、柱子和车面砖,以提高这些材料的使用寿命。

3、结 束

采用小型隧道窑煅烧,并在色釉配方、制釉、成形、接耳、过水、施釉等一系列工艺上做到精工细作,可以生产出色泽均一、质量上乘的单件或成套的中温色釉陶瓷产品。

中温色釉陶瓷产品投产三年来供不应求。在此基础上继续创新并逐渐形成系列化,其市场前景将更加广阔。

中温色釉陶瓷产品与普通日用细瓷相比,虽然生产成本增加了85.29%,但产值增加了1.27倍,利税增加了3.07倍,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非常可观的。

珐华(低温釉陶)溯源


“法花之品萌芽于元,盛行于明”这是清代学者许之衡在他的论著《饮流斋说瓷》“说花绘“一节中对珐华器发展状况的简单概括。 

珐华,又叫法花,粉花,是一种低温釉陶,因晋南口音,“粉”“法”相近,乃被古玩商讹传为“法花”,相传已久。⑴也有的直接把珐华,法花,粉花,看作一种陶瓷的装饰技法,直接称为“法花三彩”⑵或“三彩法华”⑶但现在人们已习惯称其为珐华了。

实际上,珐华这种低温釉陶,无论是在工艺上,还是在釉色上都与历史上早已出现的琉璃极为相似,因而,也就有了珐华是在琉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即为琉璃的派生的说法,有时亦很难和琉璃区别。

琉璃,早在东周时代即已出现,最初并无固定的名称,玻璃与琉璃常被认为是同一品种,很难界定。⑷此外,三彩,金银釉,缭瓦也均被称为过琉璃,究其命名之源,是沿用了魏晋时代从海市进入的色玻璃类的琉璃而得名的。⑸后来,人们又把玻璃类的琉璃叫做料器或烧料,而琉璃之名,才逐渐地成为了铅釉陶器的专称。但那时的琉璃质料不纯,釉色也极为单调。

北魏,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型的生产琉璃的场所,仅建筑用的琉璃产品,就可以装修一座“容百余人”的行殿。⑹但这个专为北魏统治集团服务的琉璃工场,持续的时间并不长,与北魏政权相始而终,可谓历史上的昙花一现。

在此之后的北魏、北齐、北周,连年的战争,对手工业的生产破坏极其严重。琉璃的生产也几乎停滞了,史书也无记载。一直到隋代,才在《隋书· 何稠传》中发现了一些零星的叙述:“时中国久绝琉璃之作,匠人无敢措意。稠以绿瓷为之,与真不异”。(7)何稠用绿瓷充当琉璃,却只能做到外观上的相似,以此博得隋文帝杨坚一时的高兴。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很少接触琉璃,对琉璃的生产工艺更是不够了解,所以觉得何稠用来充作琉璃的绿瓷“与真不异”。由此可窥见当时琉璃的生产状况。

发展到了唐代,琉璃的生产再度兴起,并逐渐在民间普遍开来,釉色增加到了蓝、黄、赭、白等色。明代顾起元在他的《客座赞语说略》中写道“唐末尚琉璃钗钏”。说明当时的琉璃工艺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而且当时在景德镇又修建了琉璃窑,专门生产琉璃。

元代,琉璃工艺在寺庙和宫殿的建筑上取得了普遍的应用,有了长足的进展,它主要被应用在宫殿和寺庙建筑的屋脊上。“琉璃瓦饰檐脊”(8)据《元史·百官志》记载:“中统四年,设置琉璃局,管理制作琉璃的事物”(9)元至元十三年,在大都又建造了四个窑场,制作素白琉璃。(10)可见,当时的琉璃制作也有了高超的技术水平,达到了成熟的阶段。除用于建筑,元代的琉璃还用来制作工艺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元至正元年的琉璃香炉。(11)便是典型一例,它炉身前面凸雕一枝牡丹花,后面两枝,前后面各有一条龙,上面凸雕莲花,三足上还凸出为兽面,它做工精细,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品。由此可以看出,元代的琉璃制作工艺以及装饰风格均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并且发展也是较为成熟的。

中温色釉陶瓷的工艺技术介绍


中温色釉陶瓷按其烧结温度和产品吸水率等几个指标来划分,应该属于炻器的范畴。它采用比普通日用细瓷较劣质的原料制坯,在经过一系列工艺之后并采用比普通日用细瓷较低的温度煅烧而成。其色釉着色剂大多采用事先经过合成的色基;花色有黄色、绿色、黑色、红色、蓝色、咖啡色及很多的复合色;产品器型有圆口的、六角形或八角形的盘、碟类、各种形状的奶杯、咖啡杯、啤酒杯、茶杯及各种形状的壶类,可配成20头西餐具、15头咖啡具、15头茶具等成套产品或单杯单碟进行销售,产品主要销往欧美、中东、日本等地。

1、采用的工艺技术

1.1严格色釉配方和制釉工艺

色釉的釉料配方和制釉工艺是制作色釉产品的关键,也就是说色釉釉料配方的好坏和制釉过程中的各种工艺参数关系到色釉产品的质量好坏。对此,我们是非常重视的,特意安排一名工程技术人员专门从事色釉的釉料配方和工艺控制的工作,准确称料,科学配方;对各种着色剂的使用我们做到认定商标,决不乱用;釉浆出磨后要经过三次过筛(180目、200目和250目各一次)、三次除铁;釉浆浓度:内釉控制在54~55波美度,外釉控制在53~54波美度之间。

1.2采用先进工艺成形

我们开发的中温色釉产品大多具有日用和艺术欣赏两方面的价值(如:六角形或八角形的盘、碟和半月形的啤酒杯等),如果采用通常的辘轳刮出坯和低位注浆成形的方法,产品收缩较大,变形也较大,难以满足外商的质量要求。对此,我们采用目前国内较先进的成形工艺,即:盘、碟类产品采用阳模滚压成形,坯泥含水量控制在20%~21%之间,杯类产品采用阴模滚压成形,坯泥含水量控制在22%~23%之间;壶类等异型产品采用高位压力注浆成形,泥浆水分控制在32%~33%之间。滚压头全部采用塑料王制作,滚压出来的产品表面光滑,半成品密度大,收缩较小,变形也较小。

1.3采用半干法接耳工艺

杯类及壶类产品大多都有耳,刚开始我们采用干法接耳,结果烧制出来的产品毛病百出,不是裂耳就是掉耳,合格率很低。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进行了分析,找出了产生缺陷的主要原因,即杯身与杯耳是用不同的方法成形的,它们在烧成时产生不一致的收缩。在经过若干次试验后,我们改用半干法接耳工艺,即在杯身与杯耳脱模后就进行对接,并在接耳泥上作些改进,成功地解决了上述问题,使杯、壶类产品合格率由原来的50%左右提高到90%以上。

1.4采用清水擦洗坯体

刚开始时,我们采用以往的习惯做法,每个过水工人每天端一盆水在那里擦洗坯体,有的人一盆水用上一天,有的人一盆水用上几天,水越用越浑浊,越用越脏,擦洗后的坯体带有很多脏点,烧成后的产品经常出现缩釉、掉釉或针孔等缺陷。后来我们改用清水擦洗坯体,即让自来水从盆的上方慢慢流下,擦洗过的脏水从盆的四周不断溢出,上午、下午下班时把盆里的脏水全部倒掉,这样就有效地克服或者大大减少了上述缺陷。

1.5认真施好内外釉

配釉和制釉是关健,但是施釉也不能马虎。中温色釉杯类产品的内釉采用皮球或板车内胎压缩喷釉,内釉喷好后要让其余釉顺着杯口方向自然流掉或甩掉,不能流向杯底,否则会造成重釉,烧后产生深浅色,半成品外表面因施内釉而造成污染的釉浆也要及时擦洗干净;施外釉时,一改以往的单手浸釉方法,采用双手浸釉方法,工效提高了一倍。对于盘、碟类产品,内釉采用辘轳离心浇釉法施釉,外釉采用浸釉法施釉。对壶类产品,内釉采用人工荡釉法施釉,外釉采用浸釉法施釉。对杯类、壶类产品的耳、嘴与身若要施以不同色彩的釉时,则要先把耳、嘴的釉施好后才能施身的釉。不管什么产品,不论采用哪种方法施釉,对10件产品施釉后都要对釉浆搅拌一次,以防止釉浆沉淀、分层,否则将导致产品烧后色彩不稳定。每个施釉工每天上午或下午上班时要把盆里的釉浆过200目筛,下班时要把釉盆盖好,防止粉尘污染。

1.6采用小型隧道窑煅烧

对于色釉产品,外商要求每一种颜色的色泽要一致,不能有明显的色差,这个质量要求用一般的窑炉来煅烧是达不到的。我们在经过向有关陶瓷专家咨询、请教和对国内几个主要产瓷区考察的基础上,建造了一座36m长的小型隧道窑,专门烧制中温色釉产品。这种窑炉以轻柴油为燃料,燃烧完全,较易维持产品所需要的氧化气氛;窑内通道截面较小,高度较矮,上下左右温差较小,烧制出来的产品色泽基本一致。

在实际生产中,我们要求窑炉操作人员认真负责,做到勤观察、勤调节,保持所有喷枪正常燃烧,千万不能让其个别喷枪熄火,如若熄火便要及时修理,及时点燃,使最高温控制在1240~1250℃之间。燃料在炉膛内要经完全燃烧后才能进入窑内通道,千万不能让带烟的火焰直接进入窑内通道,确保色釉发色所需要的氧化气氛。

2、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目前我们生产的中温色釉产品的花色还比较单调,每件产品基本是一种颜色。建议今后继续研究开发更多的新花面、新颜色,如亚光的色釉产品、有光和亚光组合或相间装饰的色釉产品、由不同颜色组成的具有花纹或图案的色釉产品、中温色釉煅烧后再经低温加彩的产品等等,使色釉产品及釉面更加丰富多彩,更有艺术魅力。

用氧化气氛煅烧中温色釉产品,对碳化硅窑具及车面砖损耗较大,增加了工厂成本。建议改为莫来石质的棚板、柱子和车面砖,以提高这些材料的使用寿命。

3、结束

采用小型隧道窑煅烧,并在色釉配方、制釉、成形、接耳、过水、施釉等一系列工艺上做到精工细作,可以生产出色泽均一、质量上乘的单件或成套的中温色釉陶瓷产品。

中温色釉陶瓷产品投产三年来供不应求。在此基础上继续创新并逐渐形成系列化,其市场前景将更加广阔。

中温色釉陶瓷产品与普通日用细瓷相比,虽然生产成本增加了85.29%,但产值增加了1.27倍,利税增加了3.07倍,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非常可观的。

彩釉陶瓷餐具的安全选购


陶瓷餐具的烧制和应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造型多样、色彩斑斓、手感清凉细滑,容易洗涤,深受国人喜爱。殊不知挑选和使用陶瓷餐具大有学问,一旦疏忽,这日日不离、餐餐必用的“家伙式”会像微量毒药一样,逐渐影响着我们的身体健康。

陶瓷餐具的制作方法分为釉上彩、釉下彩、釉中彩三种。

釉上彩陶瓷用颜料制成花纸贴在釉面上或直接以颜料绘于产品表面,再经低温烤烧而成,由于烤烧温度达不到釉层熔融的程度,所以花面不能沉入釉中。用手触摸釉上彩陶瓷,感觉花面有明显的凹凸感;

釉中彩陶瓷的烤烧温度可令釉料熔融,颜料可沉入釉中,冷却后被釉层覆盖,制品表面平滑,手触无明显凹凸感;

釉下彩陶瓷全部彩饰在瓷坯上进行,施釉后经高温一次烧成,花面被釉层覆盖,看上去光亮、平整,手感光滑。

我们所强调的重金属毒素主要来源于釉上彩的颜料。专家指出,釉上彩陶瓷中铅化合物能被酸渗解,当食物与画面接触时,铅就可能被食物中的有机酸渗解出来。当然,釉上彩如果设计合理,烧烤工艺得当,是可以避免超铅的。陶瓷制品中若含有害成分,在600℃~800℃高温下可能溢出,因此人们在使用微波炉时,最好放入白胎碗或釉下彩碗。相比之下,目前市场上销售的釉下彩、釉中彩和白瓷不含铅,较为安全。

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有些小陶瓷厂家为了降低成本,采购铅镉含量高、性能不稳定的廉价原材料。在生产过程中,由于装饰面积过大、烤花温度不够或工人工艺处理不当等因素,都会造成陶瓷制品铅溶出量不符合标准。一些个体、私营企业为了多盈利,随意缩短烤花时间或降低烤花温度,甚至使用完全靠工人经验的老式烤花炉,严重制约了陶瓷餐具的质量。不容乐观的还不止这些,国家日用陶瓷质检中心的调查结果表明,我国日用陶瓷饮食器具市场上的主流产品是档次较低的产品,中高档陶瓷餐具处于滞销状况。

专家提醒消费者,不知道买回家的餐具是不是安全,可以在第一次使用前进行消毒处理,用开水煮5分钟或用白醋浸泡一两个小时,就可以把里面的有害物质溶解出来。

选购小窍门:

●在大商场里先决定购买档次,再挑选喜爱的花色,然后在待定品种中,先看外形是否周正,再一件件里外查看,是否有破损、斑点、气泡,是否光滑。

●用手指或小物件轻轻敲几下,声音清脆,说明质量好;如声音沉闷或沙哑,则是劣质品。

●看装饰花面是否色调和谐,挑选有金、银装饰的瓷器时,还要用手擦一擦,不退色才是上品。

●选购成套陶瓷制品时,要看每件的釉色、画面、光泽、式样是否一致匀称、协调。

●薄胎陶瓷制品在太阳光或灯光下照看,要有透明感,既薄又轻,且厚度均匀。

●釉上彩陶瓷的画面不及釉面光亮,手感欠平滑、画面边缘有凸起感就是不合格产品。

●微波炉用瓷必须选用标注“微波炉用”字样的制品,以免在使用中发生炸裂。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硬质釉陶—瓷器的源头》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硬质釉陶—瓷器的源头》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无釉陶胎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