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怎么鉴别清代青花瓷器 > 导航 >

清代顺治青花瓷器鉴赏

清代顺治青花瓷器鉴赏

怎么鉴别清代青花瓷器 清代道光青花瓷器鉴别要点 青花瓷器的鉴别

2020-07-27

怎么鉴别清代青花瓷器。

清王朝统一后,采取了一些开明措施,如减免一些赋税,对部分手工工匠废弃“匠籍”制等,使制瓷业经过1000多年的发展,到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时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除了原有的品种外,清代还创烧了许多新品种。但入清后,秀丽淡雅的青花瓷器仍是瓷器生产中最主要的产品。

顺治青花

顺冶时的瓷器胎子坚硬细密,釉面青白厚亮,有的有尘雾状黑点。立器胎体厚重,底足多细砂平底,有的有细密的旋削痕,器足向内斜削;圆器胎体轻薄、滑润,底足修成滚圆的泥鳅背,比较高深,儿乎没有塌底现象;有的大盘是双圈足或宽圈足。一般器物都有酱口,无论圆器立器,底足都露较高的无釉边。

顺冶时纹饰一般很粗犷,满绘器物。有几种纹饰是顺冶时所独有的,如常见于炉、罐上的非常粗犷的云龙,龙粗大威武,只露出头、身、尾等几截,其余部分被斑片状云遮挡,好似凶猛的恶龙从浓黑滚滚的云中腾跃而出,其身忽隐忽现。这时也会有崇祯朝式的勾勒轮廓,涂青花留白形成的“括号”云,常见于花觚、罐之上的芭蕉瑞兽,独角兽等;绘于盘、碗之上的人物故事,人物多居干庭院或室内,有一定的情节。这几种纹饰一般都画得很满,很粗犷,青花没有层次。除这些本朝特有纹饰以外,常见纹饰还有玉兰怪石、缠枝牡丹、雉鸡牡丹、四季花、山茶花、童子骑麒麟、八仙、布袋和尚、云鹤、博古等。

顺冶朝时带官窑款的瓷器很少,有双圈六字两行“大清顺治年制”款及四字两行“顺冶年制”款,字体工整。民窑供器多署干支款,一般生活用器多无款,有的署“玉堂佳器”款。

taoci52.com延伸阅读

清代雍正青花瓷器鉴赏


雍正朝的官窑青花,早期接近康熙时的瓷器,部分瓷器色调艳丽明快。中期具有本朝特点,青花色调灰暗,一部分仿宣德青花类瓷器有晕散,纹饰上有人工点出的小黑色斑点(永乐、宣德两朝青花上的黑色斑点是自然形成的),没有金属光泽,也不沉入胎体;一部分仿嘉靖、万历的青花瓷深蓝色艳,呈色稳定;还有一部分仿成化时的青花瓷,颜色淡雅闪灰。

雍正官窑青花瓷器的胎子坚致洁白,非常细润,胎体轻薄,修胎非常规整,造型俊秀,在清代瓷器中是很突出的。其釉子光润,仿永乐、成化时的瓷器釉面洁白,仿宣德时的瓷器呈橘皮釉面闪青(但这时的棕眼气泡此宜德时的要小),仿嘉靖、万历瓷的釉面则是亮青釉。此时青花纹饰的总风格是清秀雅致,常用的皮球花、过枝花(从器外壁起画,经过口沿,延续到器内壁,也叫过墙花)、过墙龙、八桃、蝠桃(取福寿意)等纹饰是这一时期开始或流行的。这时的山石用"披麻皴"技法,形成一层层的苔点,所绘人物从康熙时的大人小景变成小人大景,人物只居于景中一角。文字中用梵文装饰,有时用排列整齐的瘦体梵文满饰器面,亦是此时独有。总体看,雍正青花构图疏朗,简洁明快,人物面目洁秀,花卉则细腻纤巧。

雍正青花瓷器造型很多,除仿永乐、宣德等前朝的器型,还有一些具有本朝风格的器型,这时盘、碗的口面、底足都比较大(在清代一朝中,只有雍正、道光时的盘和碗有这一特点)。雍正青花瓷无论什么器型,线条都非常柔美、秀丽,比例协调,恰如其分,是清代造型设计最完美的瓷器。雍正青花官窑瓷器的款,字体基本一样,应是一人所写,楷款、篆款全有,字体洁秀规矩,六字二行、三行款都有。双圈画得很规矩,几乎看不出起落笔。

清代顺治瓷器收藏要点


 

顺治(1644~~1661),处于清政权建立之初,百废待兴,瓷器带有明末清初过渡时期之特点,政府无暇顾及御窑的生产,只在顺治八年、十一年、十三年烧造了三次,御窑行之以明末开始的“官搭民烧”办法,极大促进了民窑业的发展。

1,整体上看造型古朴,部分承袭前制的同时,有少量新的形式出现。北京弘钰博古玩城官窑器多圆器,民窑器以佛前供器为多。筒形瓶又称“象腿瓶”和“一统瓶”,这个时期呈直筒状,颈肩部弧度小,赋予“大清一统天下”之意,成为顺治、康熙两朝最为流行的器物。

2,器物胎体厚重,胎质比明末坚硬细洁。北京弘钰博古玩城釉色白中泛青,器物外部釉色酷似卵青;盘、碗底部近足处,呈现较淡的亮青釉;早期的粗器类釉面较为混浊。常见器物口沿涂一圈酱色,深浅不一,深者黄褐,浅者米黄,多不光亮,多数器物口部施酱黄釉之“酱口”是顺治时期瓷器的重要特征。

3,器足有平足、矮圈足、璧形足、双圈底等。圈足由明末的浅矮渐趋高深,至康熙时愈甚。明末的内外斜削的尖状足逐渐向圆足转化,俗称“泥鳅背”。明代万历出现的一种里矮外高的斜削式璧形足,此朝仍然很多,乾隆以后消失。瓶、罐等琢器底部无釉,常见有一圈密集而规则的旋纹。筒形瓶为平底,底中心微内凹。

4,顺治五彩色彩为平涂,衣褶线条较粗,具有浓厚的明瓷气息。瑞兽纹以山石芭蕉麒麟、独角兽为多。

5,顺治传世品中官窑款器物甚为罕见。北京弘钰博古玩城有款者,一般在盘、碗底部书青化“大清顺治年制”六字或“顺治年制”四字楷款,有的字体书写讲究,有的较草率。民窑器也有四字、六字楷款,但常见的是干支纪年款和文人题记,还有堂名款、吉语款等。堂名款有:维善堂、百花斋、梓桑轩、望仙楼等;吉语款有:皇帝万岁万万岁、玉堂佳器、雅等。

瓷器鉴赏:清代狮子纹青花瓷砚台


清代狮子纹青花瓷砚台

◆陈斐华

砚台与笔、墨、纸是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是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砚台不仅是文房用具,由于其性质坚固,传百世而不朽,又被历代文人作为珍玩藏品之选。

说起砚台的收藏,一般人都把中国的“四大名砚”作为收藏的重点对象。但本人自迷上收藏以后,却通过民间收购、藏市淘宝、藏友交换等方法淘来数十个玉砚、瓦砚、铁砚、瓷砚,其中一个出自清代的狮子纹青花瓷砚台却让我爱不释手。

那是在去年的下半年,我和几个同事来到郊区的某小学,看望慰问贫困学生。慰问间隙,校长便带我们到阅览室看学生的书画展。在欣赏书画展的时候,在阅览室的一角,我发现了这个青花瓷砚台。砚台总体呈长方形,长7.7厘米、宽6.9厘米、高1.8厘米。砚台的四周外延是一些简单的图案,中间则绘有三只蓝色的狮子。而在狮子的中间,则是一个蓝色的绣球,表明三只狮子在玩绣球。从画工来看,手法一流,狮子惟妙惟肖、动态感十足。见我爱不释手,校长便爽快地表示将砚台送给我。

后来,经过与藏友的综合分析,判定此砚台出自清代中后期,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此后,作为补偿,我又购买了许多学习用品送给学校。

砚是由原始社会的研磨器演变而来。初期的砚,形态原始,是用一块小研石在一面磨平的石器上压墨丸研磨成墨汁。至汉时,砚上出现了雕刻,有石盖,下带足。魏晋至隋出现了圆形瓷砚,由三足而多足。箕形砚是唐代常见的砚式,形同簸箕,砚底一端落地,一端以足支撑。唐、宋时,砚台的造型在使用中得到了多样化的发展,砚材的运用也极为广泛。其中以广东肇庆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砚、甘肃洮州的洮河砚、山西绛县的澄泥砚最为突出,称“四大名砚”。

清代青花瓷器青料特征


清代由于在景德镇设立了“御窑厂”,并屡委榷陶官督造贡瓷进御,青花瓷更加选料精细,画风臻妙!清代青花瓷的色彩呈宝石蓝,比明代的更鲜艳纯净,别具风格;釉上五彩因发明釉上蓝彩和墨彩,比明代的更丰富多彩,纹样清新,着色鲜明;清代除以景德镇的官窑为中心外,各地民窑都极为昌盛兴隆,并得到很大的成就,尤其西风渐进,陶瓷外销,西洋原料及技术的传入,受到外来影响,使陶瓷业更为丰富而多采多姿,也由於量产及仿制成风,画院追求工细纤巧,虽有惊人之作,但少创意而流於匠气。其时代特征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1)顺治~嘉庆时期

青花至明以后,又在康熙(1662-1722)年间再创巅峰。当时主要采选浙江绍兴、金华及衢州一带出产之“浙料”,加上纹饰表现手法以分水皴法绘之,因而成品发色翠蓝透亮,层次分明,富立体感。

国产的青花料中浙料为最佳,色重浓艳,轻则淡雅,有“元子,紫料,天青”等品种,其中以元子为最好。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回青料用竭,开始使用浙江产的浙料,明万历中期以后至清朝前期景德镇官窑均用此料。

1、顺治时期。其青花料基本上采用晚明的国产浙料,色调较为丰富,且开始分出浓淡和阴阳面的层次。但也有部分江西土青,呈色并非一色而有青翠、淡蓝、黑蓝、正蓝之分,缺乏永宣窑青花沁入骨到底韵味。

2、康熙时期,其青花瓷主要采用国产上好浙料,呈色以翠蓝为主,由于采取了“分水”皴染的技法,使画面富有实感,其色娇艳青翠、清新明快,层次分明,为青花装饰的高峰时期。影响深远至雍、乾、嘉时期。

(2)道光~宣统时期

道光时期青料使用无规范,故前期青花色淡雅清晰而呈灰色,无青花色料凝聚的斑点和晕散,呈色稳定;后期青花有漂浮现象,并影响至整个晚清花的时代特征。清代晚期青花瓷制作都采用国产青料,也有可能是珠明料。咸丰时期典型青花瓷颜色淡雅或者淡雅;同治末期还采用了进口青料洋蓝,烧制出的青花瓷颜色鲜亮,青中泛 紫,缺乏天然矿物青料的美感;光绪时期的国产青料采用的是浙料,民窑则用洋蓝或石子青,所产青花瓷特点是颜色漂浮在釉中;宣统时期采用国产青料,民窑则多用洋蓝,产出青花瓷颜色青翠明艳。

清代雍正青花瓷器的特点


清三代的青花瓷是跟元青花和永宣时期青花瓷相媲美的古代青花瓷器,可以说这三个时期是中国青花瓷的顶尖技术,今天浅谈一下雍正时期的青花瓷特点。雍正青花在清代青花瓷器中以仿古著称。雍正一朝仿古之风大兴,仿明永乐宣德最为常见,这与雍正帝个人喜好有关。康熙青花的青翠到了雍正已不再时兴,取而代之的是追求永宣韵味的沉着色泽。雍正一朝,虽只有十三年,但风格明显摆脱了康熙的率意,以工细见长,仿古者力求神似,创新者追求淡雅。

雍正帝是一个艺术上非常有造诣的皇帝,他对景德镇的陶瓷生产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据清宫档案记载,雍正帝对于陶瓷的生产,已具体到出样、造型、颜色、画意等等都有要求。今人看来,这似乎有些过火。其实这正是雍正时期瓷器至精至美的原因。皇帝直接干预瓷器烧造,并且细致入微,这在中国历史上非常罕见。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雍正一朝的能工巧匠,无不以讨得皇帝欢心为己任,制造出无数精美绝伦的瓷器。

仿古青花用点染方式将永宣青花苏泥勃青的缺陷美再现,这类仿古青花,以文人的眼光总结了永宣青花的优点,将自然形成的不可避免的的缺陷美变成有意追求的韵味美,曾风靡一时的岁寒三友小罐即为色调沉稳的雍正窑作品。此作品肩微溜,曲线变化圆润。在青花的色调上,以点染方式,追求永宣苏青的黑斑效果,工细有余,随意不足。纹饰自上而下分别为如意云头、云状边饰、岁寒三友三组纹饰,画法上明显工整,充分体现了雍正一朝绘工精致的特点。岁寒三友指松、竹、梅,文人赋予这三种植物不畏严寒、性格高洁之品质,在瓷器纹饰中常见。岁寒三友小罐底部款识为“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两行楷款。

另一类追求淡雅风格的青花,也颇具韵味,淡描青花以细线描绘纹饰,不再施色,这类青花作品工整纹饰为多,表现淡雅的同时展现工整的魅力,别具一格。如雍正时期的青花海潮纹方口小瓶,高不过9厘米,方寸之间,用极淡雅的青色,在洁白的釉面上,精心地绘制出层层波涛,每层波涛均用整齐的平行曲线来表示,一丝不苟。青白相映,明快悦目,使这对小瓶显得雅致不俗。

雍正青花瓷器在画意上明显与康熙时期不同,人物画片儿明显减少,尤其“刀马人”几乎不见,故事性的场面急剧减少,即使绘人物也是程式化的内容;山水的画法也有康熙的“斧劈皴”过渡为“披麻皴”。以线代染,不厌其烦;至于花鸟、花卉非常工整,逐渐程式化,而鸟则少了灵动,多了规矩。雍正青花的这些变化,表明了景德镇陶瓷生产的制约因素在增加,这是雍正帝始料未及的。

此时流行一种“过枝(过墙)”的绘法,常见的是花卉和龙纹等,由碗、盘等器皿的里部越过器口延续到外壁,似断而连。蔓延而出的图案装饰性大为增加,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这种“过枝花”或“过墙龙”开始了新的装饰风格,并以独有韵味的布局独领风骚,后期虽有同样的器物,但没有可以超过雍正一朝的。

由于雍正时期的粉彩极为出色,在某些程度上掩盖了青花瓷的光芒,但雍正青花仍是那些喜爱青花的人们眼中的佳品。这时因为,雍正的青花瓷吸引了粉彩的许多优点,如精美的绘工和雅致的画面,这些因素使雍正青花具有自己的独特韵味。

蝠桃纹橄榄瓶 清代 雍正

青花蝠桃纹橄榄瓶,器型优美,线条流畅。瓶身上共绘有八桃五蝠,八枚肥硕的大桃缀在细瘦的枝干间,相映成趣。桃子用柔和的青花平涂点染,虽只有一种颜色,但浓淡相宜,不显单调。干和叶子的绘法则更多借鉴了中国画的技法,枝干虽细,但味道十足。几只蝙蝠飞翔其间,轻灵多姿,整个画面细致流畅,渲染分明。

桃子和蝙蝠是清代流行的纹饰,暗含“福寿”之意,雍正朝的福寿图案常用八桃,乾隆朝多用九桃,故有“雍八乾九”之称。一个民俗意味浓厚的画意,被绘成了如此高雅精致的画面,显示了雍正朝制瓷艺人的高超技艺,以及当朝至上而下优雅的审美观。

由于雍正时期瓷器修胎明显规矩,而且渐渐定型,雍正青花瓷器许多如出一辙,逐渐定型生产,成为清朝历代的定式。如青花赏瓶、玉壶春瓶、蒜头瓶、梅瓶等等。其中,赏瓶是制作原因而得名,当年的宫廷常要制作一些精美的瓷器,器型和纹饰都较为固定,皇帝在节日庆典或表彰臣子时用以赏赐王公大臣,取名为“赏”,也有“天恩所赐”的意味。梅瓶造型肇始于宋,名称来源非常文学化:以此造型瓶插入一枝梅花为据,称之梅瓶。梅瓶宋代已十分流行,又称经瓶,但究其功能似乎实用超过观赏,出土和传世的梅瓶都证实了这点。比如有宋磁州窑梅瓶身上有“清沽美酒”四字,功用不言而喻。明清以后,梅瓶大量生产,这时实用性已让位于观赏性,变成了经久不衰的瓷器造型品种。

雍正瓷器由于从选料开始就把关极严,故成品质量极高,瑕疵极少,康熙青花常见的缩釉点在雍正青花中不见了。雍正青花釉色油润,亮青特点减轻,肥厚显露,二者对比十分明显。在康雍乾三期中,雍正青花的细腻是前后两朝不能比拟的。在修整器足上,雍正时期极为重视,滚圆的“泥鳅背”器足表明瓷器生产已注重看不到的细部,这是雍正制瓷工艺的进步,也是深受收藏家喜爱的一个潜在因素。所谓“明看成化,清看雍正”,正是对雍正瓷器最高的评价。

明永乐青花瓷器鉴赏


资料图片

青花瓷是明清瓷器生产的主流,以江西景德镇为中心,官窑和民窑都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明初青花瓷还带有元代粗犷豪放的遗风,色泽偏暗。永乐、宣德两朝是明代青花瓷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这两朝青花瓷典雅秀丽,色泽浓艳幽深,呈现如宝石蓝般鲜艳。

明成祖朱棣年号永乐,在位22年。这一时期因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制瓷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在洪武瓷的基础上有了更大的突破和创新,形成了典雅秀美的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永乐三年开始,郑和奉命七次下西洋,远至地中海和中非一带,不仅向外推销了中国精美的瓷器,还带回了特殊的青料“苏麻离青”。用这种青料景德镇烧制出了独具特色的青花器皿,从而使青花瓷器的制作逐渐成为景德镇瓷器生产的主流。

明永乐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

杯坦口,口唇及以下胎壁较厚,圈足较宽,足底平切,露胎处细滑。杯小而胎厚,有凝重感,故名压手杯。杯外口沿饰一周朵花,腹部饰缠枝莲纹,足饰卷枝纹,内口沿饰青花双线,杯心为五瓣葵花,花心书“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款外围以青花双圈,花外饰以单圈。压手杯为明永乐瓷器之精品,为世所珍。

河南中原收藏文化研究院供稿

光绪、宣统青花瓷器鉴赏


光绪朝青花瓷颜色既有黑褐色也有淡蓝闪灰色的,仿康熙青花颜色浓艳,但纹饰没有层次。光绪民窑青花瓷中开始出现“洋蓝”色,蓝中闪紫红,非常扎眼,青花飘在釉面之上。常见纹饰有龙凤、云鹤、花卉、花鸟、花果、狮球、八仙、八宝、博古、山水、人物、百鹿等。光绪青花瓷胎子厚重笨拙,比同治时的坚致,有的比较细密。釉面粗松稀薄,白中泛青,有的很白。常见有赏瓶、龙缸、玉壶春瓶、绣墩、灯笼尊、茶壶、蒜头瓶、天球瓶、贯耳瓶、餐具、盖罐等,造型比较规整。民窑瓷器较粗糙,大器很多,如大瓶、大罐等。

光绪青花官窑瓷器的款识多用楷书,也有篆书的,宇体修长清秀。“大洁光绪年制”六字两行或三行,以及“光绪年制”四字款均有。民窑多不署款,有署“丁未玉梅堂制”、“兴邑复古窑造”、“清华珍品”、“乐道堂主人制”、“燕赵悲歌之士、孔子后四十一癸卯制”、“嘉泰松轩”、“俭存斋”等款的。光绪仿康熙青花瓷较多,冰梅罐上的冰只平涂,并不画出冰碴;所仿的花觚、棒槌瓶、大罐等胎体均不够坚致,釉面稀薄不匀没坚硬感,胎釉结合也不紧密。纹饰虽艳,但没有层次,浮而不沉。光绪仿康熙浆胎青花瓷,手感轻飘,胎和釉均没有坚致细密感。

宣统时的青花瓷色调浓艳明快,不晕散,所绘纹饰比较精细。常见纹饰有龙凤、团龙、镶凤、流云、牡丹、缠枝莲、八卦、云鹤、海水怪兽、松竹梅三友、荷莲、宝相花、八宝、八仙、博古、五谷丰登等。宣统青花瓷胎子极细极白,瓷化程度很高,胎轻体薄,非常匀称;釉面匀薄,颜色很白很亮,高度玻璃化。因是现代化生产,胎体很规整。主要器型有赏瓶、棒褪瓶、玉壶春瓶、盖罐、碗、盘、杯等。青花官窑的款都是楷书,一般六字两行,宇体清秀工整,笔画圆润有力。民窑器有年款的多为印章式红彩款,大部分无款的和光绪青花近似,不易区分。

明代天启青花瓷器鉴赏


天启官窑是明代官窑的尾声,天启一朝,仅存 7年,明末的农民大起义即爆发于天启末年,官窑生产受到严重影响,至崇帧时官窑停产,故天启官窑传世品极少。官窑青花传世精品有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大明天启年制”款青花花鸟薄胎玲珑小杯,署“天启元年孟夏月造”款的青花花卉纹觚等。

根据传世不多的官窑青花瓷分析,其时代特点是大件产品渐少,小件产品增多大件产品规整度略差,小件产品则很精细,颇有万历遗风。共青花颜色可分4种:一、继承万历传统,呈色稳定,为鲜艳的浅蓝色,但己有浓淡深浅的层次变化,类似清初青花颜色。如日本根津美术馆所藏天启官窑款青花花篮折沿盘,即属此类。二、青花色泽清谈,青中泛浅灰色,呈色稳定。如十八罗汉纹龙纽钟及米石隐款的花觚等。三、青花呈色不稳定,有晕散现象,纹饰的线条与釉面呈熔融现象,类似永宣青花,但没有永宣那种入木三分、深入胎骨的刚健之风。此类青花多为佛前供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两件署天启元年款的青花双龙耳瓶,属于此类。四、青花色调浓重,泛蓝黑或灰黑色的,多见于胎体厚重的青花器上。以上 4种呈色,前两种属标准官窑青花,后两种多见于民窑青花。

天启官窑青花画风豪放简练,简笔写意,十分清爽,一改万历时繁满的凌乱布局,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并为后代青花开启一代良风。其造型和纹饰也显露出受日本风格的影响,尤其民窑作品中更为明显,如四方、六方、八方、花口斜方、扇面形、菱花式等各种造型及扇面纹、皮球花纹等,均与外销日本相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