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龙泉窑瓷器 > 导航 >

宋元龙泉窑青瓷辨识

宋元龙泉窑青瓷辨识

古代龙泉窑瓷器 古代龙泉窑瓷器鉴定 古代龙泉窑观音瓷器

2020-07-27

古代龙泉窑瓷器。

宋代之时,随着越窑青瓷的渐趋衰落,浙江龙泉的青瓷则逐步兴起,最后取而代之,发展成为江南的两大窑系之一。在宋代,龙泉烧造的青瓷窑中流传得家喻户晓的有两个窑,即哥窑和和弟窑。这弟窑,也就是现在一般所谓的龙泉窑。龙泉窑和哥窑两者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点。这里主要介绍龙泉窑的辨别方法。

龙泉青瓷窑在五代时即已开始烧造,只是到了宋代才有了大的发展。不仅产量大,质量高,而且还影响着南北的其他窑口。至元代时,由于南方白瓷的不断兴盛,其他青瓷窑口渐趋衰落,唯独龙泉窑却仍有发展。www.taoCi52.cOm

要辨别龙泉窑青瓷,首先要观其胎釉。由于宋人的审美情趣比较崇尚釉色美,因此,这个时期的烧瓷均追求玉质效应。龙泉青瓷也是如此,釉面光润肥厚,釉质晶莹细腻,玉质感极强。因此,有无玉质感是首先要观察的,如釉色干枯,就要小心。这其中自然也有不同,早期施釉要稍薄于中晚期,并有流淌现象。尤其是南宋之后,使用了在高温中黏度大不易流淌的石灰碱釉,因此,产品施釉更加厚而均匀,器底施釉增多,玻化程度也较前提高,这也给鉴别提供了依据。在放大镜下,凡南宋施石灰碱釉的青瓷,釉面可见密集的大小气泡和未熔的白色石英颗粒。至元代,釉面的气泡则呈唾沫状。此外,由于宋元时期施釉较厚,因而在器物的边缘及其他凸起和转折之处,由于留釉较薄而露出白色线状胎色,俗称“出筋”。从釉色上看,宋代早期为青中闪黄,中晚期为粉青、翠青和梅子青,有少数为黄褐色釉。至元代,粉青、翠青和梅子青变成了黄绿色和个别的葱绿色,釉质也较宋时粗松,有的出现开片纹,由于施釉较厚,均有“出筋”现象。如釉色不对,且无“出筋”,就要慎重。从胎质上看,龙泉窑器物一般为灰白胎,也有少量的黑灰胎,黑灰胎大多为仿官窑产品。宋元青瓷的胎质都是较紧密精细,胎骨偏厚。细分则早期较薄,中晚期趋厚,至元则更厚且粗些。

在造型和纹饰方面,早期器物以盘、碗、壸为主,也有一些缽、洗、瓶、罐之类,器物造型都较规整精细、古朴浑厚,有不少是仿古铜器和玉器之物。均取正烧之法,故除圈足外其他部位均有釉。元代时制作不如宋代,器底和一些棱角之处修饰也较马虎,并显得生硬。在器型上,宋时多小器,元时则有不少大器出现。一般来说,青瓷的纹饰在宋代是由多变少,到元代则复由简单而变得繁复。宋代早期盛行刻、划而成的瓷纹、弦纹和莲瓣纹等,至中晚期逐渐减少,仅少数器物上刻划有莲瓣纹图案,有的瓷洗中出现模印贴花的凸起双鱼,此外,一些罐上出现堆塑盘龙,瓶、炉上则有鱼耳、凤耳、贯耳等耳饰。至元代,多花草纹。但是,须提醒的是,纹饰和造型均可仿制,因此,鉴识还是要更多地从胎釉和“旧气”上着手。

在制作上,宋器底部一般均可见刀刮之痕,而元器底部则可见乳丁状凸起,这是特征。伪品往往胎质偏白、偏粉,没有真品的古老质朴之气。釉色厚薄均匀,也缺乏玉质感,显得干枯无光或反之呈玻璃质贼光。釉色常青中夹黄或夹白,没有真品那种青翠的灵气,找不到因时间和环境造成的老旧之气。有的也有“旧气”,但仔细看可发现全系人工所为。现在制伪技术提高,有人工做出的跳刀痕、乳丁凸、腐蚀斑和未熔石英颗粒等,须特别小心鉴识。底足有被人工涂成的砖红色,却常常显得死板生硬而缺乏灵动自然的过渡。总之,只要发现上述情况之一,就须谨慎处之。

高松年,文艺评论家,文艺学研究员,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艺术与投资》杂志专家组成员,从事古陶瓷研究、收藏近30年,已发表古陶瓷鉴识文章数十篇,即将出版古陶瓷鉴识专著《古陶瓷鉴识入门》。

taoci52.com小编推荐

龙泉窑宋元雕龙残瓷启悟


龙泉青瓷肇端于北宋早期,至南宋中晚期到元时,为极盛期。笔者珍藏着一块龙泉窑宋元雕龙梅子青盘残瓷(图1、图2),这一翠颜玉质的古残瓷片,内底径21.7厘米、足径15.2厘米,具有非常完整的瓷艺烧造时代特征。

这块残瓷外腹壁刻菊瓣纹,内心坦底贴雕龙头凤尾纹及绣球,苍龙及绣球皆系同瓷盘坯泥片堆贴后,作雕、刻、划、剔等,使纹饰高于胎体,挂釉后营造了纹饰玉质釉彩下,映现出浮雕效应,烧成之器物清纯流翠、釉色莹润、纹饰俏丽。

胎装饰制作以刀为笔,在龙头上,突出张牙吐舌、突兀龙眼;在强悍的龙身,用刀剔雕四趾鹰爪、曲张龙脊、绣球,线条流畅舒展,质朴严谨、自然,此即龙泉窑独有术语:出筋;对龙之鳞甲、龙之凤尾、龙之腿毛飘逸处行剔刻,以剔阴显阳,谓之撕筋。独特夸张的工艺,使霸气十足、强悍无比的龙泉瓷上苍龙令人震撼!

宋元梅子青雕龙盘残瓷片,给龙泉青瓷收藏群体,提供了器物圈足修削两个原生态讯息:

一、露胎圈足脊应是朱砂色。严格的说,圈足脊露胎,是龙泉窑宋元青瓷独特的胎装饰的又一例证。在还原焰气氛烧成后,胎泥中含2%%以下铁质的紫金土成氧化亚铁的原真发色,便是艳而不媚的朱砂红,这是标准色。在四十倍带光放大镜下,可见柔和朱红膨化状胎体。常在市肆中有见灰黑色及涩紫黑色圈足脊,实是伪色!

二、梅子青雕龙残瓷佐证了宋元龙泉窑青瓷,器物除足脊刮釉露胎外,应为满釉———大凡盘、碗、罐、洗等,修削圈足时在圈足外斜削一刀,圈足大致内敛;圈足内墙直,大都修削过肩,足脊刮釉平整。是时,龙泉窑使用瓷垫饼(有碟形饼、镗罗饼)垫烧。

近见《中国宋元瓷器》书中有载,广东博物馆收藏的龙泉窑梅子青堆贴蟠龙盘(图3),被标定为元代,其龙头凤尾纹浮雕之出筋、撕筋瓷艺,与笔者收藏的龙纹残瓷完全一致,只是广东瓷盘少了一个绣球,足径小了1.9厘米,应该说两瓷盘不是一个版本的。笔者由此多了一个思路,企求贤达指点迷津:

一、瓷盘龙头凤尾带绣球之纹饰,是南宋中晚期、还是宋元过渡之器?其带绣球与否,有无渊源关系?

二、龙盘之绣球和明清常见的火焰龙球的演化是在什么时候……

让雕龙残器提供的原生态信息得以诠释,将会给龙泉古青瓷收藏的后来者受益匪浅。

龙泉窑宋元雕龙残瓷启悟(图)


龙泉青瓷肇端于北宋早期,至南宋中晚期到元时,为极盛期。笔者珍藏着一块龙泉窑宋元雕龙梅子青盘残瓷(图1、图2),这一翠颜玉质的古残瓷片,内底径21.7厘米、足径15.2厘米,具有非常完整的瓷艺烧造时代特征。

这块残瓷外腹壁刻菊瓣纹,内心坦底贴雕龙头凤尾纹及绣球,苍龙及绣球皆系同瓷盘坯泥片堆贴后,作雕、刻、划、剔等,使纹饰高于胎体,挂釉后营造了纹饰玉质釉彩下,映现出浮雕效应,烧成之器物清纯流翠、釉色莹润、纹饰俏丽。

胎装饰制作以刀为笔,在龙头上,突出张牙吐舌、突兀龙眼;在强悍的龙身,用刀剔雕四趾鹰爪、曲张龙脊、绣球,线条流畅舒展,质朴严谨、自然,此即龙泉窑独有术语:出筋;对龙之鳞甲、龙之凤尾、龙之腿毛飘逸处行剔刻,以剔阴显阳,谓之撕筋。独特夸张的工艺,使霸气十足、强悍无比的龙泉瓷上苍龙令人震撼!

宋元梅子青雕龙盘残瓷片,给龙泉青瓷收藏群体,提供了器物圈足修削两个原生态讯息:

一、露胎圈足脊应是朱砂色。严格的说,圈足脊露胎,是龙泉窑宋元青瓷独特的胎装饰的又一例证。在还原焰气氛烧成后,胎泥中含2%%以下铁质的紫金土成氧化亚铁的原真发色,便是艳而不媚的朱砂红,这是标准色。在四十倍带光放大镜下,可见柔和朱红膨化状胎体。常在市肆中有见灰黑色及涩紫黑色圈足脊,实是伪色!

二、梅子青雕龙残瓷佐证了宋元龙泉窑青瓷,器物除足脊刮釉露胎外,应为满釉———大凡盘、碗、罐、洗等,修削圈足时在圈足外斜削一刀,圈足大致内敛;圈足内墙直,大都修削过肩,足脊刮釉平整。是时,龙泉窑使用瓷垫饼(有碟形饼、镗罗饼)垫烧。

近见《中国宋元瓷器》书中有载,广东博物馆收藏的龙泉窑梅子青堆贴蟠龙盘(图3),被标定为元代,其龙头凤尾纹浮雕之出筋、撕筋瓷艺,与笔者收藏的龙纹残瓷完全一致,只是广东瓷盘少了一个绣球,足径小了1.9厘米,应该说两瓷盘不是一个版本的。笔者由此多了一个思路,企求贤达指点迷津:

一、瓷盘龙头凤尾带绣球之纹饰,是南宋中晚期、还是宋元过渡之器?其带绣球与否,有无渊源关系?

二、龙盘之绣球和明清常见的火焰龙球的演化是在什么时候……

让雕龙残器提供的原生态信息得以诠释,将会给龙泉古青瓷收藏的后来者受益匪浅

宋代插画用龙泉窑青瓷胆瓶


宋人四大雅事就是烧香点茶,挂画插花,通过这件素雅包浆淳厚的青瓷胆瓶就能体会到那时宋人的审美和生活哲学。

龙泉窑青瓷胆瓶高16.5厘米,口径6.7厘米,足径5.6厘米,最大腹径8.5厘米,小盘口,筒形长颈,鼓腹,圈足。内外施釉,釉色青绿,釉质凝厚,温润如玉,无开片。足端无釉,泛火石红。通体光素无纹。这件青瓷瓶是宋人所称的胆瓶,为插花之用。

宋诗证:陈与义《梅花二首》“小瓶春色一枝斜”;

严参《瓶梅》“小瓶雪水无多子,只篸[zān](注:插)横斜一两枝”;

杨万里《昌英知县叔作岁坐上,赋瓶里梅花,时坐上九》“胆样银瓶玉样梅,北枝折得未全开。为冷落寞空山里,唤入诗人几案来。

南宋龙泉窑青瓷凤耳瓶


这件青瓷凤耳瓶,颈部细长,腹部是直筒形,口沿如盘子般向外张开,两侧装饰凤形耳,器形端正大方,是南宋时期龙泉窑的作品。

南宋时,日常使用的陶瓷器有青瓷、白瓷、黑瓷等各种不同种类,龙泉窑瓷器可说是其中的主流。龙泉窑位于浙江南部,瓷场分佈广,产品种类多,在许多宋、元时期的墓葬以及窖藏中频繁出现,在海外的贸易遗址也常有发现,南宋之后,龙泉窑更成为供应海内外瓷器需求的重要窑场。

长颈盘口瓶在北宋汝窑、南宋官窑中相当常见,是官方喜爱的瓷器样式。龙泉窑则喜爱在长颈两侧加上鱼形耳或凤形耳。这件凤耳青瓷瓶的双耳表面装饰有印纹,纹路细緻,凤纹的头部以及翅膀羽毛清晰可见。釉色粉青,莹润光亮,匀淨无瑕,与两件典藏于日本,由天皇命名为「千声」和「万声」的青瓷凤耳瓶相同,都是龙泉窑中最精美绝伦,令人讚歎的作品。

现代龙泉青瓷及仿古辨识


龙泉窑于清末停烧,但其声名仍远扬在外。民国初年,日本、德国、美国等先后有人来龙泉搜罗龙泉青瓷,随后大批古董商纷至沓来。于是,盗掘古窑之风一时漫天铺地。大窑、溪口等数处著名古窑址被反复劫洗。此时一批民间制瓷艺人开始研制仿造古器。县城、八都、宝溪、木岱口等处均设立仿古作坊,产品几可乱真。1945年,宝溪制瓷艺人陈佐汉将仿古牡丹瓶、凤耳瓶等70余件产品邮寄国民政府实业部请功,获赠“艺精陶仿”匾。陈还遍访龙泉、浦城各地,将民间收藏的龙泉窑青器绘图100余幅,集成《古龙泉窑宝物图录》存世。1950年,陈将云鹤盘等3件仿古青瓷通过外交途径送往苏联,向斯大林七十寿诞献礼。

1957年7月,周恩来总理在南京召开的全国轻工业厅长会议上指示,要恢复五大名窑生产,首先要恢复龙泉窑和河南汝窑。随后,轻工业部发出《关于恢复历史名窑的决定》。1959年成立浙江省龙泉青瓷恢复委员会,并成立了科研、生产、艺术、文物考古部门专家教授组成的专家组赴龙泉进行考古和科学研究,经胎、釉试验225个配方试烧,终获成功,并于国庆十周年之际接受了烧制北京人民大会堂宴会用瓷的生产任务,从而逐步发展、创新,重新步入国际市场。

现代龙泉青瓷继承和发展了传统龙泉窑产品的特色,并博釆众长,在品种造型、装饰手法及纹饰题材上有所创新和发展。吸取青花玲珑瓷特点,运用刻花镂空和浮雕技艺制作青瓷玲珑品,如玲珑孔雀灯、双龙戏珠瓶、玲珑餐具;在继承传统哥窑产品的基础上,掌握开片规律,在釉面开出龙、凤、蟹、虾等纹片;施釉前在器物坯体上饰以红、黄、蓝等各种不同色彩的图形,形成一种独具风格的青瓷釉下彩产品;运用黑胎、白胎不同的胎色,绞胎成螺旋状图形,使碗、盘类器物充满现代气息,或用黑胎作底,用白胎作动植物象形装饰,产生具有朦胧效果的黑白胎结合纹饰,使器物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和收藏价值。

与古代龙泉窑产品一样,现代龙泉青瓷享有极高的声誉。历年来,许多名师名匠在各类陶瓷评比中获得殊荣:白胎青釉1.3米迎春大花瓶作为有史以来龙泉青瓷最大器物获1980年国家经济委员会金龙奖,并被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浙江厅;青瓷52厘米迎宾挂盘获1982年全国陶瓷美术设计评比一等奖,被陶瓷专家誉为“当今国宝”;哥窑61厘米大挂盘获1986年全国陶瓷美术没计评比一等奖,总分第一名;哥窑70厘米牛纹特大挂盘获北京首届国际博览会银奖; 白胎青釉33头云凤组合餐具获全国陶瓷美术设计评比一等奖,日用瓷总分第一名;61厘米哥窑迎宾大挂盘、仿宋哥窑贯耳瓶被分别誉为“紫光盘”、“紫光瓶”,由中南海紫光阁陈列和收藏。许多现代龙泉青瓷作品被指定为国务院国家级礼品、外交部国家级礼品及国务院总理专用礼品,一些名匠艺人的作品分别到东南亚各国及地区举办个人展览,现代龙泉青瓷产品目前远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

现代龙泉青瓷生产中有一类特殊的产品,即仿古青瓷。仿古作品历朝历代都有意无意地有所产生,但古代部分由于年代久远,即使以假乱真亦难以一一辨识,且能乱真者皆具相当水平,故仍有一定收藏价值。现代仿古从民国年闾起至今不见衰亡,仿制技术亦精益求精,许多作品鱼目混珠,充塞文物市场。由于收藏者和鉴赏者对仿古作品,亦即乱真者甚为敏感,并且辨伪也是收藏和鉴赏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故在此特别一述:仿古者的初衷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出于对古代某类器物审美情趣的投合及仿古者表现的欲望,以仿古工艺品形式问世;另一种直接出于以假乱真的需要,以古董形式投放市场。无论出自何种目的,以何种形式面市,几经周折,一部分作品会有意无意地与真古董相混淆,成为文物中的膺品,这就要求收藏者和鉴赏者具备一定的知识,增强辨伪的能力。仿古者挖空心思绞尽脑汁,运用各种手段将其作品制作得天衣无缝,以达乱真的目的,如民国时龙泉县长徐渊若青瓷专著《哥窑与弟窑》所言:“……有时颇可混珠,若用药品去新光,更于底部或边缘略碎米许,则好古者亦易上钩。盖二章之器,殆无完璧,仅损米许,已属可珍,若不故损一二,则购者必疑膺品,若毁过多,则价不能过索,故仅损米许,可使人惊喜欲狂也。”然而,制作一件成功的作品往往要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除胎、釉料配方等工艺要求外,器物的形制、细部特征及文化内涵等直接影响作品的仿制质量,而仿古者又不可能直接接触较多的被仿品,只能依靠图片、文字资料作为依据,即使亲临博物馆,也只是隔着玻璃雾里看花感受一番,加上知识水平的限制,仿古产品往往有许多破绽,有些还画蛇添足,张冠李戴,明眼人一眼就能看穿。

仿古青瓷的器形通常根据有关书刊的图形、照片、文字描述等,少有根据真品仿制的。成型采用传统的手拉、模制及捏塑等工艺手段,一般来说,精仿者以手拉为主,粗仿者多用模制。釉料一般不用化学配方,而沿袭家传的传统配方,即在瓷土中加入经选择过的植物草木灰,釉料组成较为复杂,全凭经验感觉。釉色比对以被仿者同代窑址类似器形的瓷片标本为依据。窑炉目前多用液化气方形窑,也有采用传统龙窑烧制的。窑具根据需要,分别采用垫圈、垫饼、支钉等。产品以仿南宋、元、明者居多,亦分两类,即所谓哥窑与弟窑。弟窑类,釉色常呈梅子青、粉青、豆青等。哥窑类可分两种,一种纹线全部做成黑色,器底一圈无釉,即仿“龙泉哥窑”,另一种粗纹线做成黑色,细纹线做成黄色,所谓“金丝铁线”,器底一圈无釉或满釉,满釉者底心留三至六个支钉痕,即仿“传世哥窑”。仿古产品出窑后一般均经过表面处理,即做旧,处理的目的是去掉器表“火气”、浮光,降低光洁度,使器物显得滋润、柔和、古朴。处理的方法常采用强酸腐蚀、地埋,某些古董商有时采用工业喷砂技术,将表面打毛,均能达到相同的效果。

仿古青瓷的分类识别:

“传世哥窑”类。真正的传世哥窑作品传世极少,目前仅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台湾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处少量收藏,至今尚未见墓葬出土。其特点为黑胎开片,纹线为“金丝铁线”,釉色多为炒米黄和灰青。而仿者釉色常为粉青或烟灰色,一些作品器底常有阳文露胎“官”字款,实属不伦不类。产品以瓶、炉、碗、盘类较多,器形普遍较小。因传世哥窑器物非常罕见,社会流散可能性极少,因此,所见者均可认为仿制品。

“龙泉哥窑”类。此类真品出现于南宋中晚期,后代特别是明代仿制者甚多。真品多为薄胎厚釉,釉层丰厚滋润,紫口铁足,出窑后纹线不着色,有文献载:“颇似官窑,以碎纹著名,有裂痕百条者号百圾碎,亦有作鱼子纹者,但仍以釉水纯粹无纹者为最上。”仿者纹线多着黑色,由墨水作成,纹片以几何形为主,且开片较大,大多浮光较重,某些作品浮光虽经处理,总不及真品滋润。胎色常呈淡褐色,足底之“铁足”有些是烧前着色,为淡棕红色,均不及真品深黑。多为模制成型,胎骨普遍较厚,导致器物总体厚重。另有一种专仿釉色不正者,器物形制规整,做工精巧,但釉色深灰混沌,如窑址出土的废品,惟妙惟肖,因不是“完美之物”,索价不高,故颇具诱惑力。“龙泉哥窑”大多为现代龙泉青瓷哥窑系列产品,品种齐全,数量很大,不作仿古看待。所指仿古者,为器形较小,做工精良,并经做旧处理的作品,这类真品少有墓葬出土,一般均为仿制品。

“弟窑”类。即白胎青釉类,大批生产的也是现代青瓷产品,所指仿古者,亦为做工精细,以假乱真者,以仿宋、元、明者居多。仿北宋者器物较为粗重,多为多管瓶、盘口壶等冥器,釉色一般较被仿者青绿,浮光较重,易识别。仿南宋及元代者,器形以瓶、炉类较为常见,如龙虎瓶、凤耳瓶、牡丹瓶、鬲炉等,器形规整端巧,器物釉色十分迷人,釉面有滋润感。宋元之际的产品釉料属乳浊釉,釉层中有许多细小均匀、肉眼难以看清的气泡,由于这些密集的小气泡对光线产生散射作用,使器表出现滋润如玉的效果,这种效果是从釉层深处显露出来的;而仿制品的滋润效果是由强酸处理腐蚀器表、降低光洁度而造成的,仔细体味可以感受到是停留在表面的,用放大镜可见表面呈现密集细微的凹坑。此类作品的器底一圈无釉,由垫饼垫于圈足下烧成,露胎处一般较真口粗宽,虽仿制“朱砂底”,但颜色较淡,亦有过深者,为烧前刷制的,仿明作品釉色多为豆青或深绿之类,追随明后期产品风格,一般胎重釉深,器底粗糙,底心无釉,颇似真品,较难识别,应特别注意。仿制品最普遍的破绽来自器形和规格尺寸,器物的形制不规范,比例失调,有的随意改动,有的则以龙泉窑的胎、釉仿其他窑口的器形,规格尺寸大多与原作差异甚大,仔细琢磨,不难识别。

现代龙泉青瓷及仿古瓷共有厂家、作坊120余家,多为传统家庭作坊,产品有陈设艺术瓷、仿古瓷、礼品瓷、旅游瓷、餐饮日用瓷、文具、灯具等系列2000多个品种,其中许多精品,特别是一些工艺美术大师手制的,并有署名底款的作品,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和艺术鉴赏价值,深受收藏者和鉴赏者的欢迎。

南宋龙泉窑青瓷凤耳瓶赏析


南宋龙泉窑青瓷凤耳瓶,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该瓶系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龙泉窑珍品,展现了宋代瓷器的素净优雅

广东河源 胡茂全

笔者去年国庆节去台湾旅游,在台北故宫(微博)博物院见到一件南宋龙泉窑青瓷凤耳瓶。

笔者素对历史文物感兴趣,急凑首扶镜仔细察看文字资料:瓶高25.5公分,口径9.4公分,足径9.6公分,重1270公克。该南宋龙泉窑青瓷凤耳瓶,盘口,直颈、直腹形成二阶式的瓶身,在直颈的双侧加上双凤或双龙耳,这种造型在宋朝始有之。颈与腹成二阶段平直线,呈现的是最为平实无奇的线条,但也是最扎实稳定的组合。在颈部配上由模合成型的半身立体而华丽的双凤耳,以盘口作为视线的重点,盘口外缘略凸锐,盘面积釉厚,呈现出灵巧而丰润的盘口面,使它显出无比稳重与尊贵的格调。这种造型有各种大小不同尺寸,由宋一直到明初都陆续地烧造着,唯以宋朝在造型与釉色最为精美。

回到住所,笔者又上网搜索此件宝物的来历,此类贯耳瓶为陈设用瓷,流行于宋代,造型来源于汉代贵族燕乐所用的投壶。

宋代瓷器以素净优雅为美。青瓷以河南汝窑的天青、浙江官窑的粉青、龙泉窑的梅子青、陕西耀州窑的橄榄青为主,并分别有刻花、印花的装饰,而凝敛莹泽的釉面隐现如蟹爪、如冰裂的开片,增添静穆中的雅趣。“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是唐代诗人陆龟蒙赞美越窑秘色瓷的千古佳句,但笔者认为用它来形容南宋龙泉青瓷更加贴切。

龙泉窑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窑场,以生产青瓷闻名遐迩。由于在北宋中晚期深受越窑和汝窑的影响,加上大量制瓷工匠南宋时南徙,把制瓷技艺传入龙泉山区,龙泉窑在吸收并锐意创新的基础上,无论生产规模、烧造技术还是装饰工艺等方面都达到了青瓷生产的历史高峰。特别是粉青、梅子青等莹润如玉精美瓷器的烧制问世,更使龙泉窑青瓷声名鹊起。

北宋时期龙泉青瓷尚保留着仿越窑、瓯窑和婺州窑的遗风,釉呈浅青色,薄而光亮。南宋中期以后,完全形成自身的特点,以粉青和梅子青釉著称于世,这两种釉是龙泉青瓷中最名贵的品种。从工艺学角度分析,粉青和梅子青釉是一种石灰碱釉。这种釉在高温中黏度较大,流动性较小,适宜挂厚釉。这种厚釉层中含有大量小气泡和未完全熔化的石英颗粒,当光线射入釉层时,釉面会使光线发生强烈散射,呈现出一种柔和淡雅如冰似玉的美感。

南宋时期的龙泉青瓷已走向成熟。窑工们运用多次上釉的方法,使器物呈现出一种温润滋厚的感觉,其中以粉青和梅子青为最佳釉色。粉青釉外观柔和淡雅,犹如青玉,梅子青釉外观青翠欲滴,可与翡翠媲美。在釉层失透的情况下,北宋时期盛行的刻、划花装饰不再使用,堆塑浮雕技法应运而生,这种凤耳、鱼耳便成了龙泉青瓷特有的装饰风格。

龙泉窑青瓷和景德镇青瓷的区别


龙泉窑是我国古代一座重要的青瓷窑厂,而龙泉青瓷作为一类颇具特色的青瓷器,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关于龙泉窑及其产品的地位,根据以往在文献中的记载可知,龙泉窑在北宋时期就与官方产生了联系。

处州龙泉县多佳树,地名豫章,以木而著也……又出青瓷器,谓之秘色,钱氏所供,盖取于此。宣和中,禁庭制样须索,益加工巧。

——《鸡肋编》卷上

南宋时期,龙泉青瓷是宫廷用瓷的主要产地之一,这不仅包括一般民窑场烧造的瓷器,也包括仿官窑釉色的黑胎龙泉青瓷。

元代,龙泉青瓷窑场已成为皇家用瓷的四大产地之一。

自2006年以来,随着对龙泉大窑枫洞岩窑址的发掘,从考古的角度证实了龙泉窑在明代仍与官方存在密切关系。出土的洪武、永乐时期的瓷器,和清宫旧藏的洪武永乐官窑器相同,表明了至少在那一时期龙泉窑会为皇宫烧制瓷器。

时至明成化以后,龙泉窑逐渐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之中。景德镇此时已经成为了专为宫廷烧制瓷器唯一的窑场。

自明初于景德镇设立御器厂起,其在与官方的联系上相比龙泉窑已经不在同一级别。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景德镇官窑瓷器的地位与价值自然远胜过龙泉青瓷。

从2002年景德镇御窑遗址发掘起,就出土有景德镇仿龙泉青瓷。在2014年的发掘中又见有一批这类器物。器物年代集中于明代早期,即从永乐、宣德到正统时期。通过观察出土器物不难发现,至少在明永乐时期,景德镇烧造与龙泉青瓷相似度极高的仿龙泉青瓷的现象已经非常明显。至宣德时期延续了这一做法,并于正统时期已经达到了非常好的仿烧效果,以致在垫烧方式上都有所仿效。

景德镇窑址的青釉瓷器,无论在釉色上,还是在装烧工艺上都是与大家熟知的龙泉青瓷类同。尤其是外底刮釉托烧的小碟,如果不是批量出自景德镇御窑遗址,我们很难能认出它们不是浙江龙泉窑场的瓷器。

宋元明龙泉窑从繁荣走向衰落的发展历史


龙泉窑是中国古代南方著名的民窑青瓷产地,以龙泉县境内的窑址最为密集,有300多处,其中瓷器质量最好的窑址多集中在龙泉县的大窑村一带,这里是龙泉窑的中心,故而统称为“龙泉窑”。龙泉窑烧瓷历史悠久,传世的瓷器较多,宋元时远销到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巴基斯坦、印度、埃及等国。

龙泉县位于浙江省的南部,瓯江的上游,瓷土矿藏十分丰富,河流的两岸山峦起伏,森林茂密,盛产烧瓷用的燃料——松柴。瓷窑可利用溪流的山坡选址,制瓷原料可依赖廉价的水碓粉碎并加工,成品也可从瓯江顺流而下运到温州,瓷器的输出十分方便,这些都是对瓷业生产十分有利的条件和环境。

龙泉窑创烧于北宋早期,盛极于南宋晚期,北宋至南宋初年,主要生产盘、碗、壶等日用品,制作工整,普遍使用刻花,并辅以蓖点纹、蓖划纹及波浪纹、云纹等,釉层比较薄,釉色青中泛黄。

龙泉窑青釉莲瓣纹瓷碗

龙泉窑青釉莲瓣纹瓷碗尺寸:高6.4厘米,口径15.3厘米,足径4.4厘米

龙泉窑青釉莲瓣纹瓷碗广口、浅腹、小圈足,碗壁装饰莲瓣纹,底部呈鸡心底。通身施青釉,仅圈足底部露胎,露胎处为浅红色,釉色光洁莹润,绿中泛灰,清新淡雅,釉面细腻洁净,用手触之亦觉光滑如玉,是龙泉窑所产瓷器中的精品。

到了南宋中期,出现了炉、瓶、渣斗、塑像等物,且每种器物又有多种式样,装饰以刻花为主,碗内刻云纹的较多,釉层晶亮透明,已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粉青釉和梅子青釉瓷器是龙泉青瓷的最为有名的产品,约始创于南宋晚期。釉层丰厚滋润,色泽晶莹,特别是梅子青,色调可与翡翠相媲美。此期器物的造型更加多样化,而且还出现了模仿玉器的琮,模仿铜器的鬲、觚、觯、投壶等,说明龙泉窑的青瓷已经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喜爱。

龙泉窑发展至元代,开始较多的烧制大件器物,这是制瓷技术上的重大突破。明代中期以后,由于各地制瓷业的兴起,特别是景德镇制瓷业的进一步发展,有些技工纷纷迁走,另行建窑,龙泉窑开始走向衰落。

龙泉窑青釉净瓶

龙泉窑青釉净瓶,元,高48.2cm,口径7.3cm。

净瓶直口,长颈,丰肩,肩以下渐收敛,近足处微外撇,圈足。颈下部有轮状出沿。内外施粉青色釉,釉面匀净。

这种俗称净瓶的器物,实际上是属于“军持”的一种。“军持”是梵语 “kundikā”、兴都斯坦语 “kundi”的音译,也称“君迟”、“君持”、“军迟”、“捃稚迦”等,意思是“瓶”,“水瓶”。本为印度民族的一种日常生活用具,后来被佛教徒赋予宗教涵义,用于贮水,以备云游四方时饮用、净手或饭后漱口。军持大致上可分为两口和单口两种类型,质地有陶瓷、金属等。瓷质单口军持从五代至清代皆有烧造,其基本特征是小口,长颈,丰肩,肩以下渐收敛,圈足,颈部有轮状出沿。元代龙泉窑青釉净瓶发现不少,但像这件净瓶这样体大且釉色精美者殊为少见。

龙泉窑青釉凸花缠枝莲纹尊

龙泉窑青釉凸花缠枝莲纹尊,明,高33cm,口径13cm,底径16.3cm。

瓷尊撇口卷唇,短颈,溜肩,肩以下渐收敛,圈足内凹。通体施青釉,器身满刻凸缠枝莲纹,腹下部至胫部刻菊瓣纹。足沿露胎处呈火石红色。

瓷器胎体厚重,造型规整端正,釉色呈黄绿色,釉质光洁莹亮,透明度强,具有明初龙泉窑青瓷的典型特征。

龙泉窑到了明代开始大幅走向低潮,胎骨粗糙厚重,胎色灰黄,釉面薄而带较强的光泽,纯正的粉青釉基本不见,釉色青灰到青黄,装饰以刻划为主。

清代龙泉窑和明代比较相似,釉色青绿薄而透明。由于清代封建王朝的崩溃使龙泉窑彻底熄火,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宋元明龙泉窑从繁荣走向衰落的,结束了中国封建社会瓷器辉煌的历史,进入了另一个时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