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陶瓷艺术 > 导航 >

看细节辨古陶瓷

看细节辨古陶瓷

陶瓷艺术 陶瓷文化 陶瓷瓷砖

2020-07-27

陶瓷艺术。

清乾隆五彩在当时虽不算最名贵的瓷彩,但由于清三代瓷器工艺普遍精湛,因而它们在中国瓷品收藏历史上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如果有幸觅得存世极少的孤品,价格会因此连翻好几倍。

佛山市民冼先生收藏着一件轻易不示人的“镇宅之宝”:不怒而威的剑眉、狭长的星目、高挺的鼻梁……神态安详的唐太宗身穿青色龙袍,手握酒杯盘腿斜倚在龙榻上面。

据冼先生介绍,这尊名“唐太宗”的清乾隆五彩瓷器精品,全部由硬彩制作,从其衣服纹饰来看,胸口、背后以及肩膀的衣服上,均有盘龙缠绕,可以肯定是皇帝身份。而从这尊瓷像的制作及完美程度来判断,可能是件孤品。

从朋友处淘得“镇宅之宝”

谈起这件宝贝的来历,冼先生说它是在2002年时从朋友处淘来的,当时的价格是9500元。

他说判断古代瓷器的价值,主要应该看工艺与存世数量,一般观赏性较强的工艺品,价格比普通用具要贵很多,且数量越稀有越珍贵。如目前一件批量生产的瓷碗,市场价格在1万多元左右,而如果是花瓶,40~50cm的应该就可以卖到2~3万元,但如果是孤品,价格则可以翻3~4倍以上。

硬彩制作泛出玻璃光泽

乾隆时期五彩纹饰,主要以龙凤、花卉为主,基本都是采用硬彩制作,且立体感非常强,手摸上去有凹凸感。

据陶瓷收藏业内人士梁先生介绍,乾隆五彩比当时最名贵的宫廷御用珐琅彩要低一个档次,颜色也不如珐琅彩漂亮,但经历过数百年的自然氧化之后,乾隆五彩一般都会透出一种晶莹温润的玻璃光泽。

据梁先生介绍,当时珐琅彩的釉料全部由国外进口,只为皇家烧制瓷器,而民间只能使用国产釉料加工的硬彩和粉彩等。而当时的硬彩釉料虽不是从国外进口,但也是用矿物质与植物混合而成后,再放到柴炉中烧制,较之现代瓷器,烧出来的云朵、草木更加逼真、更加鲜艳,且釉料多出了一股温润天成的玻璃质感。

古陶瓷胎瓷密度高

仿品与真品,价值相差巨大,收藏者该如何鉴别真假呢?专业人士建议收藏者,鉴别陶瓷首先要了解当时的文化、纹饰风格,其次是看釉料、色泽,再看胎瓷,一般古陶瓷胎瓷密度高,普遍比现代仿制品要重,且多采用松脂柴炉烧制,因而釉料的油润感要强。

“纹饰可以模仿,但釉料与胎瓷是绝对没法模仿的。”陶瓷鉴别专家梁先生说,他说古陶瓷釉料经过数百年氧化后,光泽会发生自然改变,如乾隆五彩会出现玻璃光泽,珐琅彩会出现自然“裂璧”等,这是现代陶瓷无法模仿到的。

因此,在进行鉴别时,收藏爱好者一定要多看、细观,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且还要深刻了解当时的文化,如以上的“唐太宗”乾隆五彩,绝对不是普通民窑能大批量制作的,很有可能就是大户人家制作的,这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关。

taoci52.com精选阅读

看古陶瓷就没走过眼


“陶瓷迷”们有福啦,8月23日,北京故宫博物院退休专家应“信·典藏艺术俱乐部”之邀,再度来青鉴宝。此次俱乐部邀请到陶瓷界泰斗、一代宗师故宫博物院古陶瓷学者孙瀛洲的嫡系传人孙洪琦先生,为俱乐部会员开设陶瓷鉴赏专场。本次活动除了为陶瓷断代估价之外,还将开设大讲堂,专家将细致讲解陶瓷鉴赏技巧,与会员面对面交流陶瓷收藏文化,报名电话80889318。

看古陶瓷就没走过眼

知道明成化斗彩鸡缸杯的人,一定也知道明成化斗彩三秋杯的价值。明成化斗彩鸡缸杯以2.8亿港元的成交价刷新了中国瓷器世界拍卖纪录,明成化斗彩三秋杯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而后者文物的拥有人便是中国陶瓷界泰斗孙瀛洲。孙瀛洲将自己毕生收藏的3000余件文物捐献给了故宫博物院,其中2000多件陶瓷。包括明成化斗彩三秋杯在内的25件瓷器被定为一级文物。

孙洪琦是孙瀛洲之子,从小便耳濡目染学习陶瓷知识、把玩古董陶瓷。1960年中期,他凭借自己努力,考上了北京市文物局第一期文物培训班,开始了正规的文物鉴定学习。他20多岁在文物局工作时,眼力就不一般,“基本上没有看走眼的东西”。如今72岁的孙洪琦作为孙瀛洲的嫡系传人,仍活跃在陶瓷收藏的各个领域。担任中国文物学会会员、中国古陶瓷学会会员、浙江电视台《宝藏》栏目专家顾问等职务。此次孙洪琦应邀来青,为陶瓷爱好者进行陶瓷鉴赏,“主要是互相交流,谈谈各自的想法。”他说。他不赞成将陶瓷分为真和假,而是觉得应该分为历代艺术品和现代艺术品,“倒代的精品陶瓷有时候也会有较高的欣赏价值。”他说。

开设陶瓷知识大讲堂

很多人都觉得陶瓷的“水”太深,不敢涉足。有的即使想深入学习,这上千年的文化积累着实不知道如何下手。历朝历代的陶瓷,从器型、用料、胎质、釉面,到底款、重量、纹饰等都有所差异。如何更好地学习陶瓷?陶瓷究竟应该如何鉴赏?陶瓷断代是否有简洁的途径?

孙洪琦先生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老气的东西自己会说话。摸得久了看得多了,就像自己的家人一样,听到声音就知道是你。他的父亲孙瀛洲先生就曾练就这般绝活,“一看一摸一掂量”便能知道是哪个朝代什么窑口的陶瓷。父亲从小便教育孙洪琦,看东西要静下心来,自然会感受到古陶瓷特有的气息。

8月23日、24日,信·典藏艺术俱乐部邀请孙洪琦先生来青岛举行陶瓷鉴定、鉴赏大会。陶瓷爱好者们可以带着自己陶瓷藏品让孙洪琦帮忙“掌眼”,在鉴宝大会上近距离观看权威专家如何对陶瓷进行鉴定。鉴宝大会之后,将开设陶瓷知识大讲堂,把握陶瓷历史肌理、探寻陶瓷千年文化蕴含、学习陶瓷收藏鉴赏技巧,感兴趣的收藏爱好者可以提前报名参加,报名热线0532—80889318。记者孙晓琳(来源:半岛网-城市信报)

古瓷“火石红”辨


《收藏》杂志2001年第9期以显著位置刊登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许明研究员撰写的长篇文章《通往托普卡比的梦幻之路》,文中说:“托普卡比宫里的元青花还有一个让教科书哑口无言的证据:不少青花瓷器的底部竟然没有火石红,这也是大跌不少中国瓷器专家的眼镜的”①。

的确,诸多中国古瓷专家所写的教科书、专著或论文,把“火石红”的存在不但当作元代青花瓷的一种普遍特征,用作鉴定标准之一,甚至也当成明代青花瓷器特别是明代民窑青花瓷器的普遍特征和鉴定标准。人们不禁会问:“火石红”是怎样产生的?它有哪些不同的表现形式?不同成因的“火石红”怎样区别?对瓷器上的“火石红”怎样辨别真伪?“火石红”能否成为鉴定古瓷器的标准?

笔者不揣浅陋,愿将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摆出来同古瓷专家和收藏爱好者共同研讨,权为引玉之砖。

“火石红”分类及其不同成因

研究问题,应当从现象到本质,再从本质到现象。即从观察、研究和分析事物大量的外部表象出发,通过思维的加工整理,提炼出对事物本质的认识,然后再拿这种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去观察去理解更多的现象。这样我们就能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新的感性认识的两次认识上的飞跃。对古瓷器上“火石红”的研究,也应当遵循这种科学的认识方法和道路,才能达到正确的彼岸。

“火石红”,有人把它称作“窑红”、“黄溢子”、“黄衣子”或“火石釉”,都是指古代瓷器特别是元明以来景德镇瓷器和龙泉窑瓷器露胎处所显现的桔红色或橙黄色的现象(其他古瓷窑产品中也有,不赘述)。

通过对大量有“火石红”的古瓷标本和有假“火石红”的现代仿古瓷器的观察对比,笔者发现真假“火石红”在瓷器上的表现形式,和产生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而我们现在对“火石红”的称呼过于笼统。如果不加区别地把瓷器露胎处或者薄釉处显现出来的桔红、橙黄色现象都称作“火石红”,不但在内外因关系上无法区别“火石红”的成因,也无法有效地揭示真伪“火石红”的本质区别,对于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古瓷器中“火石红”出现的自然条件和工艺原因以及通过“火石红”来辨别古瓷器的真伪,都会产生认识上的局限性,甚至出现判断上的错误。

笔者认为应当从形成“火石红“的内外因关系上和自然产生与人工制作的区别上,把“火石红”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即胎红、窑红、刷红、假红。

一、胎红

顾名思义,这种火石红的成因是与瓷器的胎土直接有关的,是瓷胎内因作用造成的。“火石红是由于胎中的铁质和可溶性盐类在干燥过程中在露胎的器底处富集,在烧窑结束后的冷却过程中由于二次氧化便出现这种色调”②。这种解释是通过实验研究总结出的科学结论,应当是有权威性的。人们无法在瓷器烧制过程中直接观察到这种变化情况,但我们可以通过化学原理分析认识到:当瓷器胎土中含有较多的铁的氧化物(如氧化铁Fe2O3)和铁的非金属化合物(如青矾Feso4·7H2O)等,在高温还原焰气氛中发生分解,铁原素脱离其化合物中的其他元素,以离子状态游离于熔融的胎中,并向瓷器的露胎处富集和向外逸出;或者氧化铁被高温分解出极不稳定氧化亚铁(FeO),通过窑温冷却过程中的析晶变化而富集于无釉的胎面。它们被二次氧化并附着于瓷器的胎釉接合处,就形成了薄薄的桔红或橙黄色火石红结晶层。这种关于胎红现象产生原理的解释,从两个方面得到实物标本的确证:一是笔者发现这种类型的火石红结晶都有一个共同的分布特点,甚至是一种规律性,即同胎面釉面结合圈成平行的、宽窄不同的火石红圈,在火石红晶体密度分布上是浓淡不一的。越靠近瓷器表面的胎釉结合线,火石红晶体密度越大,颜色就越浓重,然后随着向釉面的远离,在露胎部位火石红晶体的密度和颜色逐渐稀浅以至消失。它就象电影刚散场时人群走出影院时的密度分布一样,影院出口处观众的密度最大,随着同影院距离的增大,观众的密度越来越小。笔者把这种现象称作“散场效应”。表现在瓷器上的火石红的“散场效应”,正是瓷胎中铁的化合物在高温分解后铁离子向胎釉结合处富集并逸去,或者高温分解出的氧化亚铁从釉下胎体中向露胎处析晶过程中,它们被二次氧化的真实反映。这种呈“散场效应”式的胎红不但广泛存在于有火石红的民窑瓷器中(图1),甚至也存在于一些官窑瓷器中。尽管在官窑瓷器中这种胎红现象仅一线之宽,但它的存在却是不争的事实(图2)。二是在明清民窑瓷器甚至官窑瓷器施白釉的圈足内,往往出现一种胎红的特殊表现形式,就是在瓷器露胎部位没有明显的胎红痕迹,但在接近胎釉结合线的釉面下却呈现出胎红的浅淡桔红颜色(图3)。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圈足内施白釉的器物中,有的不仅仅在临近胎釉结合线的釉下出现浅淡的胎红色,甚至在离胎釉结合线较远但釉层十分稀薄的釉面下,也出现浅淡的火石红色,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釉下胎红”(图4)。“釉下胎红”不但存在于元明清景德镇瓷器中,也十分普遍地存在于宋元耀州窑瓷和宋元明龙泉窑及其他一些瓷窑的产品中。虽然笔者在陶瓷化学方面的知识十分浅薄,但从直观的观察分析,这种薄釉下的“釉下胎红”除非是铁的氧化物所呈现出的色泽外,是无法别作解释的。至于为什么在较厚的釉层下不会出现“釉下胎红”,而在稀薄的釉下铁离子或氧化亚铁会二次氧化而出现“釉下胎红”,这是需要请陶瓷化学专家来为我们启迪愚钝的。

古陶瓷识真辨伪的“秘诀”


据统计,我国的艺术品收藏者和投资者已经增长到7000多万,每年的交易额超过人民币400亿元,以至少每年10%到20%的速度迅速递增。业界人士称,艺术品收藏将成为今后最赚钱的投资之一,艺术品收藏是继股票、房地产热之后的第三大投资热点。

现在正是收藏的好时候。不少收藏家都这样感叹。

但是随着收藏的日益火爆,古玩市场上的古瓷器赝品越来越多,大有“铺天盖地”之势,令人防不胜防。对于广大瓷器收藏爱好者来讲,该如何鉴定古瓷器呢?

辨认古玩瓷器真伪的“秘诀”

要能在古玩市场的茫茫大海里寻找到有价值的古瓷器、古玩,不经磨难,不历练出一双目光如炬的“慧眼”,是很难识别的。而且由于历代传统文化的推崇,中国历代都有文物仿造,到现今作伪手段不断翻新、提高,利用高科技制作的古玩,连很多行家都会上当。那么,初涉收藏界的朋友应该从何下手呢?

第一招:富有美感。艺术性越强的瓷器越值得收藏。古代的瓷器,特别是官窑瓷器的制作都是不顾成本,追求最高端的艺术效果,因此好的古玩无论从造型、工艺、色彩、图案等各方面都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因此,选择收藏瓷器,首先就是要选在视觉上能给人以较高审美享受的。从另外一方面说,收藏最基本的就是要带给人精神上的审美愉悦感。如果非常喜欢一件瓷器,哪怕不是真正的古玩,能带给人很高的审美愉悦,也是一件美事。这样的收藏能让自己获得快乐。抱着这样的心态去学习收藏,会让学习的过程更轻松和自在。

第二招:随身携带放大10倍的放大镜,看瓷器表面的“气泡”。如果“气泡”完全大小均匀,则是现代的电窑和煤气窑烧制的。而真正的用柴窑烧制的古瓷器表面应该有大小不等的气泡,还会出现颗粒非常大的“破泡”,这是由于年代久远的瓷器本身的物理变化,无法仿制的。要注意的是,用放大镜看的时候,最好是看瓷器表面“青花”花纹,在有颜色的衬托下,能看得比较明显。

第三招:用手指弹器皿,听其声。此招适用于大盘子、大碗之类的较大体型的瓷器。一只手悬空托住瓷器底部,另一只手用手指轻弹瓷器边缘。若是好的古瓷器,你将听到如钟声一般悠远悦耳的声音,而且余音袅袅,回旋声将持续很久,非一般瓷器可比。

要学习收藏,一定要熟知历史知识。每件器物的材质、绘画艺术等都有它的时代特征。当你对那些重大时代的背景、典故、人物乃至技术工艺能力都了如指掌的时候,你才能发掘到古玩真正的价值所在。而且很多声名显赫的知名古玩所具有的收藏价值,也都是依靠独具慧眼的收藏大师所发现的。

鉴定古瓷器年代的方法

在瓷器方面,目前最为藏家欢迎的是宋代五大名窑,明代成化、永乐、宣德等年代的瓷器,清代最精的则是雍正年间、然后是康熙和乾隆年间的,这些年代产的瓷器也是历代藏家所追求的。

那么如何来辨别古陶瓷的年代呢?古陶瓷鉴定是一非常复杂而又综合的技术,要掌握它,需要下一番功夫。有能力的鉴定师都要对中国几千年各地陶瓷的生产了如指掌,才能从胎质、釉色、造型、纹饰、款式甚至重量等方面作出准确的判断。而对初学者来说,可以通过掌握一些古陶瓷的鉴别方法,继而循序渐进地来掌握诀窍。

简单地说,就是要根据各期陶瓷胎质、釉色的特点来判断。

一般来说,从胎质、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窑口。例如,距今25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的青釉瓷器,又称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级阶段,其胎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质坚硬,瓷化程度较高;其釉色青,釉层较薄,厚薄不均。这是因为当时采用沥釉方法进行施釉的缘故。

五代时的釉色为天青色。据传说,五代后周柴世宗指雨过天晴的天空,对向他请示御用瓷釉色的官员说:“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所以,五代的瓷釉便被钦定为天青色。这种釉釉色莹润,施釉较薄,青中闪着淡淡的蓝色。

宋代龙泉窑的梅子青釉。这是宋代龙泉的最佳色,是青釉中的代表作。其色可与高级翡翠媲美。釉层较厚,釉面光亮,玻化程度高,釉面不开纹片,质莹如玉,其色近似梅树中生长着的“梅子”。

明代永乐、宣德、清代康熙的江西瓷器的胎釉各具特色。永乐时期白釉最负盛名,釉质肥厚,润如堆脂,纯白似玉,釉面光净晶莹;胎色纯白,胎质细腻,并且有厚薄不均现象。如在强光下透视可以看到胎釉呈一种粉红、肉红或虾红色的倾向。这一特征,是其它瓷器中所没有的。

明代宣德年间,与明永乐年间时间虽近,

但瓷胎釉色却迥然不同。同一器皿,永乐胎厚,宣德胎薄。宣德时大件琢器底部多无釉,露胎处常有红色点,俗称“火石红斑”,还有铁锈斑点。清康熙、雍正时的仿宣德瓷器则无此特征。

清代康熙时瓷器的胎釉,胎色细白,胎质纯净,细腻坚硬,与各朝代的同一器皿相比,它的胎体最重。此外,这一时期的同一件器,往往施两种白釉,器内、口缘、器外底施粉白釉,其釉较稀薄,往往见有小缩釉现象;底部还现有坯胎中旋纹痕迹。器身施亮青釉,其釉莹润光亮,胎釉结合极坚密。一件器皿施两种釉,是清代康熙年间生产的瓷器的最大特点。

此外,近年来,利用科学仪器检测技术来鉴别古陶瓷的年代也成为了一种常用的重要手段。

古瓷的底足很关键

根据鉴定专家的经验,要鉴定古瓷的真伪,底足是很关键的。底足是古瓷所含信息量最大的地方。透过底足,可以见其胎、其釉,可以见其胎釉结合情况、烧造工艺、老化程度等。那么,如何从底足鉴定古瓷真伪呢?首先也是要掌握各个朝代瓷器的特征,如足的形状,胎的质量等,还可从以下几方面鉴定古瓷真伪。

首先,底足是否有粘沙现象。明代以前的器物多有不同程度的粘沙现象,明清瓷器足内积釉处也有粘沙,而仿品却很少有粘沙。虽然仿品也有少数粘沙,但不像真品那样显得老化干燥。因仿品的烧造工艺高于古时,釉也施得不是那么厚,不会造成积釉,使之极少有粘沙。

其次,看底足露胎之处胎骨磨损情况。一般来说,仿品的磨损比较平滑,没有真品那么自然。真品的露胎处显得比较干燥,而仿品显得细腻。

然后,看底足露胎之处的火石红。各个时期瓷器的火石红不同,或多或少或无。如明代民窑瓷底足处火石红特别浓郁,而其仿品的火石红就完全不同,有的是用浆釉涂抹的,显得轻浮不定,有的颜色偏黄。

最后,看底足的垫烧痕迹。明以前的瓷器时常可以清晰地看到垫烧痕迹,只不过各窑有各窑的垫烧方法。如汝窑有芝麻钉支烧,哥窑有“跌足”等。

看各时期底足的特别之处,主要是观察各个时期瓷器底足露胎处的痕迹。如南宋瓷器有旋纹;元代多有旋坯痕并有鸡心点;明代则多有放射状的跳刀痕,旋坯痕较少;清代官窑瓷几乎看不到什么痕迹。

辨真识伪古陶器


我主张打破古陶瓷收藏的神秘感,将自己弄清的告诉瓷友,将自己不懂的请教瓷友,以诚相待,互相切磋,才能与时俱进。我不迷宫窑器,崇尚唐宋瓷,兴趣老紫砂。与瓷友打交道,发现有两个极端:一是认为自己的东西件件是官窑、件件是真品;一是看别人的东西,件件是假的,不可能有官窑。实际上,这于收藏都无益。有的瓷友看东西凭感觉,判人家藏品新的却说不出道理。也有的收藏家走入了误区,投入了一二十万,没有一件真的。现在仿品遍及全国,什么地方买都一样,还是仿品。有的高仿已采用模型注浆。实际上,真假还是能看得出来。模型注浆的看起来,外观还可以,如宋代的瓷器拉坯成形,而注浆的虽也有旋痕,但与拉坯的还是有区别。只有注重细节,才能找到辨伪识真的感觉。其实东西会说话,拿着什么样的藏品,就大致可判断出对方收藏在不在状态,真假心里有数,我所做的仅是给有些瓷友善意的提醒。光请专家掌眼,眼力永远不会提高,光输血不行,要增强造血功能,才能健体。

古陶瓷片是最好的老师。说到底,我不是收藏瓷片,而是收集标本,练眼力,辨真识伪而已。实际上,从书本人手,与从瓷片人手,辨真识伪的能力是不同的。最好能从窑址直接捡到标本,这样才可比照。否则标本出了问题,会误导以后的收藏。收藏要在状态,心悟要有感受。如果有捷径的话,就是从瓷片人手,而且瓷片先要取自工地,亲手得到,等识瓷了,再举一反三。

现实中,我与不少藏家和瓷友打过交道,发现从瓷片人手的,和从书本人手的,其辨真识伪的能力明显不同。有些藏家,书读了不少,图谱也烂熟于心,从地摊上找到与图谱相同的“国宝”,自我安慰,兴奋不已。经常出示元青花整器(实为仿品),再翻出书谱,说是标准元至正型典型器。问其可有元青花瓷片标本?答曰:瓷片不集,只藏整器。我叹喟的是,连元青花瓷片都不曾上过手,怎能悟出自己收藏了仿品,我想,一般爱好者初人此道,太迷信官窑,太迷恋完整器,不注意收集研究瓷片标本,往往走眼吃药。

古玩收藏品完美无缺的越来越少,有些古陶瓷虽然小残,但韵味十足,仍有收藏价值。拥有平常心,去掉“国宝”、“值多少钱”的心理,照样可收藏出一番新天地。现在市场上不少仿宋影青的划花碗,粗看有点像,但破绽明显,主要是划花无神。宋代窑工对手划的纹饰已烂熟于心,随心所欲,一刻而就,有划上万只碗的底子。而现在模仿者充其量模仿上不了千,功底差,且要一笔笔临摹。所以划出的花纹失神,婴戏的宋孩儿像个怪胎妖怪。瓷友不妨看看,这宋人影青划花纹,蹈海戏婴的神来之笔,再去分辨地摊货,要容易得多。

观在藏家应该走精品之路,有时十件不如一件,要的就是这一件精品。藏家的精品,有三四件就行了!不凑窑口,一定要真、精、美、绝。其实,古玩收藏要有眼力、财力、心力。三力俱佳,能收到官窑完整器最好。一般工薪阶层,有眼力、有心力,少点财力,收集一点占陶瓷标本,雅玩,不亦乐平!

收藏在大多的情况下,要冷静,切忌头脑发热,有时一激动就要走眼上当吃药。我也亲身经历过二事。一次,逛本地古玩市场,在一店铺里,兜一圈,看见柜台里有一钧釉钵,是雨淋墙翠毛绿的那种。口沿有一处略残。看钵底白釉青花双圈内有“奇石宝鼎之珍”楷书款。因平时集有此类康熙青花款式的标本,略细辨,不是一般常见的电脑款,是书写款,笔画之间有浓淡,转折处也清晰可见。因与店主有点熟,便问怎么得来的。店主说是一个收旧的人送上来的,来自城区某旧房改造拆迁处。问价,店主开价两百。因手头没带钱,便急匆匆赶回家取钱,后与店主讨价还价,一百二十—元成交。以为捡了大漏。当时,另有一瓷友在场,看到这件东西,为失之交臂后悔。他说可能不到康熙,是雍正的。得知价钱后,连说便宜。

我习惯于反向思维,回家后,清洗一遍(钵内有作笔冼时的墨积垢)。看了很长一阵,款式书写应该是很到位了。但底釉不是亮青釉,这是一疑;青花双圈看不出浓淡及起始连接处,为常见仿品的手法,这是二疑。再过几天后,我便把它枪毙,判为新仿。估猜当时的主人买来后,曾作为笔洗使用,房屋拆迁时,便给了收旧的,后打听,店主吃进时为二十元。我并不忌讳自己吃假药,关键是要把自己每——件购进的藏品弄清楚为止。一百二十块钱,买一个教训,得一个见识也值。同时,我也对当今模仿者的能力表示钦佩,书写款的青花发色,已接近康熙朝的款识,并且一笔一画还像那么一回事。据说,现在景德镇有专门写款作伪的。能模写上千个款识,也烂熟于心了。此事给我的教训是,觅到再好的东西,也不要头脑发热,要冷静,要反向思维,找破绽。才能少付学费。当然,适当付些学费也在情理之中。

瓷器不是青铜器、古钱币需要包浆皮壳。我对古瓷器喜欢除去皮壳,真东西用不着残留它作为佐证。而对布满皮壳的瓷器则要多研究,以防作伪。瓷器在中华大地,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土层,所出来的面貌也不同。我们这里从水坑(古运河道)里出的瓷器瓷片,有的没有一点皮壳,光亮如新,但温润如玉,不是那种火光气扎眼。也有在土里出来的瓷器(越窑器、吉州窑器等)严重腐蚀,连釉面伞脱落了,釉面已去,何来皮壳?我们在洗瓷片肘,对有附属粘结物的,开始听信瓷友的话,用洁瓷净泡,结果附属物去了,釉面也变了色。后来,在清洗时采用钢丝球刷,用点力也能除去。对整器上的附属物(主要是瓷器,不包括低温釉的)采用刀片或美工刀,小心铲去即可。我想,自然的与人工作伪的粘附物相比较,前者粘附在瓷面上,牢一点,后者则没那么牢。有的用指甲就能刮去。至于人1作伪的粘附物,是用什么东西做的,那最好到现代作坊去参考,或者请作伪者坦白交待。我想,不是我们瓷友去精研细究的了。

有些高仿品,的确需要借助放大镜。我们也碰到一些藏家,拿着放大镜转地摊,实际上,是摆造型,唬人而已。陕西的马老师曾对瓷器的气泡作了研究,并告诉了瓷友。他发现,柴窑烧的与气窑、电炉烧的瓷器的气泡是不同的。前者因为在烧制过程中,要不断地添柴,每次添柴炉温便有所下降,反映在瓷器上釉面的气泡,大小不一,有密有疏,且有层次。而用气窑烧的瓷器,因温度高,釉面沸腾,气泡大小相同,且没有层次。他到景德镇考察时,在一些店里,很轻易地将柴窑和气窑烧的瓷器甄别出来。店主惊讶不已。后来,到高仿的店家一看,已无法区分。这些高仿者,已有所悟,人为控制窑温,研究透了,什么时候升温,什么时候适当降温。所以,用气窑烧出来的瓷器,与柴窑烧出来的瓷器别无二致。

我们洗瓷片,还有一个感觉,就是从土里出来的瓷片,放入水中清理时,有一种滑腻腻的感觉,像上了猪油一样。开始,我们拿到完整器,也在水中清洗,找这种感觉。可是,没过多少年,新仿的也有这种滑腻腻的感觉,可见,仿者也在与时俱进。我们瓷友如果固守原来的知识,不精研细究,那免不了吃药。

搞古陶瓷收藏,除了看器形、胎质、釉水、款识、痕迹、气泡等外,还有用鼻子闻的。我们不少搞老窑的瓷友均有此感受。听说,现在有一些仿者,将新品分别埋入不同的土层。如汉代瓷器,就埋入汉墓的泥土中,宋代瓷器,就找宋墓的泥土掩埋,等几个月或半年取出后,不知是否也能达到真品的那种泥土味道。

(1)关于成本。有的藏友认为100多元不可能做赔本的“元青花”。现实中有些仿品是不计成本的(小窑、农民廉价劳动力),有河南人运来两黄鱼车钧瓷,瓶、碗、盘、壶,什么都有,开始30元一件。后来二三米高的大瓶只花10元一只,小的碗只合3—5元一只。钧瓷要两次烧成,怎么这样便宜?就呈做个泥的也不止这价。朋友说,这比在当地卖得还便宜。在宜兴,紫砂壶一只,5元就买到,运到各地,二三十元一只仍有钱赚。如用“成本”来思考,都是不可能的。所以要走出用成本来判真假的误区。

(2)关于捡漏。有的藏友认为100多元买到的元青花是捡漏。据统计全世界的元青花器就 200多件,目前在国内地摊上捡漏元青花器的概率只有万分之一,这种机会不可能总让你碰上。有的藏友说他们那里这东西常有,这可能吗?捡漏要有眼力,没有眼力,上当吃药。

(3)关于参照物。买古玩光看书谱图片不行,要多看实物和标本。有的藏友手头没有元青花标本,却有元青花整器,仔细比一下,就可找出殊同。也有收藏者说,我只玩整器,不玩瓷片。那光参照书,是悟不出来的。有关元青花的论述,可以写几本书,简而言之,有三点:一是用苏麻泥青料的发色如蓝宝石,通俗一点讲,像是纯蓝墨水(玉溪窑的除外,与晚清洋蓝发邑不同);二是铁锈斑成小片状,成点状的是后来清代做铁锈斑时人为点出来的。新做的铁锈斑也有不少是人为点的。元代及明永宣铁锈斑是釉料中的颗粒没有磨碎,在烧造时自然生成的。后人刻意而为,总不自然;三是手抚釉面,绘青花处凹下不平。元青花是在半干的胎上,直接绘的,与清代的水拓法不同,

(4)关于藏友看法。有的藏友对你收藏的东西,发表看法是“友情演出”,大多出于善意。看你听得进,就多说一点,听不进就阎声大发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主意由你自己拿。搞收藏的,谁都吃过药。如果听得进别人话,有悟不迷,吃过的药,强身健体;如果听不进别人话,执迷不晤,就离不开药,没治了。

看气泡鉴古瓷


不论古代瓷还是现代瓷,都在瓷的釉下隐藏着许多极小的气泡。圆圆的、密密的布满釉下,非常好看。但是,不是所有的釉下都有一样多的气泡,有的气泡多,有的气泡少,有的甚至没有气泡。这是为什么呢?可否利用气泡的形态与分布来区别古瓷与现代瓷的不同,为古瓷断代辨真伪呢?

笔者抱着这个目的研究了许多各朝各代的真假器物,进行了仔细的比较,从中找出差别,为鉴定古瓷探索出一条新路——“气泡鉴定法”。

一、气泡的成因气泡是釉中的水分子(H2O)变来的。

在烧制瓷器时,高温会使釉层中的结晶水或液态水变成气体,当釉层厚时,气态水分子被釉膜包住释放不出来,故而形成釉下的气泡。当釉层薄时,气泡冲破了釉层膜,在釉表面形成了不少坑凹—麻点。釉中水分子多,气泡亦多,釉中水分子少,气泡亦少。如果釉中不含水分,釉下可能就没有气泡。

每个朝代各窑口釉的配方和工艺不同,器物釉下气泡的情况也不相同。这正好为鉴定古瓷提供了一种有利条件。

二、釉的分类和工艺特点

陶瓷生产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釉的制作技术。中国古陶瓷技术十分成熟,具有很长的历史,施釉有很多配方和不同的工艺方法。

依照釉的熔融性和烧成温度,可分为易熔釉(又叫软釉)、中熔釉(又叫珐琅釉)和难熔釉(又叫硬釉)。

按制造方法可分为生釉、熔块釉和挥发釉。

按上釉方法可分为浸釉法(将坯浸入釉液中)、浇釉法(将釉往坯上浇)、喷釉法、振滴法(用毛刷浸满釉再滴在坯上)、涂刷法、挥发法和撒布法等。这些工艺特点在不同时期使用不同方法。同时也与釉料的配方和粘度有关。 在古代常用釉粉撒布法,这是一种干法施釉,其中不含或很少含水分子。还有一种盐法施釉,是利用食盐加热后产生氯化钠蒸汽,挥发在制品上而成一种盐釉。

到明朝开始,这些干法施釉不采用了,取而代之的是用釉浆施于器物上,再置于窑中烧成。

这一工艺的改变过程可以证明釉下气泡的形成是因为在不同朝代有不同表现。尤其在现代仿制技术上,基本是沿用清朝的工艺——湿式调釉法,必然会出现釉下气泡过多的现象。这一特点为鉴定古瓷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

三、对宋元两朝古瓷的鉴定

宋金时期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兴盛时期。在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山东等省的瓷窑特别多,品种以秘色瓷和青白瓷为主。诸多的瓷窑中以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为首,相继有龙泉、耀州、磁州、登封诸窑。大多为朝廷服务,烧制官器,进贡朝廷。釉色极美,玉质感强,瓷品很高,为世人所珍。后仿制者大有人在,费尽全力,欲求逼真,但至今无人仿造成功。

宋朝的五大名窑中尤以官、哥、汝三种瓷仿者众多,难度最大。即便明成化、清雍正时期,帝王命“官窑”以官仿官,不惜工本也难仿成。仿制出的哥瓷貌似神离,距离甚远。何况现代仿品以民间的个人实力去仿制,虽技术条件改进许多,但配方没有掌握,故制造不出成功之作。

五大名窑中有名望的高级精品,最突出的特点是“玛瑙为釉”、“玉质光泽”、“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和“雨过天晴”等,但这些美的品质都是很难仿得出的。尽管现代技术高超,学会了以假乱真的能耐,但若用“气泡鉴定法”去辨别仿品,很容易识破庐山真面目。因为仿品尽管把外表做得与真品一样,但绝做不出釉下无一气泡的水平。撒布法釉料的配方今人更是没法挖掘出来。

笔者对汝、官、哥、钧、定几大窑的瓷品进行了全面测试(在50倍放大镜下观察),发现这些宋代名瓷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釉下没有气泡,即便有也只是极小的一两个气泡,堪称“寥若晨星”。这一点对宋瓷最有说服力。

总的来讲,鉴定古瓷(指宋代瓷)应全面比较。有釉色的“柔和美丽”、“玉质感强”、“光泽不刺眼”,有湿润“冒汗”的现象和看不到气泡等原则。有的宋瓷釉面有斑点或小麻坑均须放大50倍方可看到。

凡仿品或元代以后任何朝代制品均不可能没有气泡,只要发现釉下气泡便可证明非真正宋瓷。例如雍正的炉钧釉、明代的“广钧”和现代的“仿钧”都充满了气泡,达不到“宋钧”的特点。

对于元青花也有如此特征。元青花一般人很少见到,什么是真品,什么是仿品也难区别。正因为元青花真品不多,世人所见又少,给制仿人提供了一个好机会。从造型、工艺、绘画、釉色、修胎、火石红诸方面都难以辨别真伪,惟独从“气泡”方面可以容易区别。因为元代造瓷工艺还沿用宋代的主要工艺,上釉是用干粉配方,撒布法施釉,所以在所有青花瓷中惟独元青花釉下不存在气泡,仅凭这一点足以肯定是或不是元青花。

在青白釉厚的瓷品中其青花上的白色气泡特别多,当青白釉薄时便见到青花上有不少被气泡冲破的麻面小坑(也只能在放大50倍时才可见到),这也是它的特征。

四、明清两朝青花或釉里红的鉴别

这两个朝代的青花和釉里红特别多,仿品也多。在材料、工艺、绘画、书写款式诸方面都能仿得一模一样,惟一不好仿又没被人重视的还是釉下气泡的问题。

青花的色泽有的仿得很好,有的还有距离,辨色能力稍差就很容易“走眼”。除此之外抓住两点便可区别真伪了。 一是青花釉是否下沉?下沉入骨且有晕散现象即为真品;若漂浮而无晕散、显得死板则可能为仿品。

另一点是用50倍放大镜看气泡。若青花下沉则在青花上有许多白色气泡;若青花上浮则青花上全是麻面小坑,看不见白色气泡。在青白釉下气泡多且大,则证明青白釉层厚而肥润,此乃真品。反之,青白釉太薄则气泡很小应证明是仿品。

即使气泡鉴定很重要,但也该全面分析。笔者不主张“一点肯定论”,但赞同“一点否定论”。即有一点不对路,值得怀疑的地方就应该否决它,以免“走眼”。

学习古陶瓷鉴别知识看哪些书


近来,有些朋友或古陶瓷学习班学员们,向我提出学习古陶瓷鉴别知识,看哪些书。在这里谈点我个人的体会。

我初学古陶瓷时是上个世纪60年代前,读的用的都是几百年或几十年前写成的书,如明代《格古要论》、《天工开物》,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成书的《陶说》、《景德镇陶录》,晚清、民国时期的《陶雅》、《饮流斋说瓷》等。现代书籍只有1959年江西省轻工厅陶研所编的《景德镇史稿》。这些书是研究景德镇的制瓷工艺及瓷业历史的有价值的参考书。这些书籍为我提高古陶瓷专业水平,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可参考的还有《文物》、《考古通讯》两个专业性的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文物考古工作发展很快,层出不穷的新发现,日新月异的研究成果,都被吸收到各个门类的专业书中。以古陶瓷类而言,全国各地出了不少适合考古文博工作者阅读的专业书籍,带有专题性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但从市场上看,还有许多文物鉴赏、辨伪类的图书,质量良莠不齐,有文物部门专业工作者编辑的,也有私人自己出资编辑的,较为混乱。而“文化大革命”前,无论是刊登文章,还是出版书籍都要经单位领导和专家审阅,是件严肃认真的事。初学者如何在鱼目混珠的各类文物图书中选择,确实是个重要问题。在这里我给大家推荐几本必读书,这也是我经常要翻阅的图书。

冯先铭主编《中国陶瓷史》 学习古陶瓷知识,首先必须对我国几千年的陶瓷发展史有概括性地了解。此书对古陶瓷的历史渊源、发展、陶瓷的烧制工艺、古窑址的分布以及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成就、特点,有较清晰、科学、充分的阐述。按时代顺序,分章节介绍。读此书要精读、细读。当然,此书已出版20多年,有待修订。

叶喆民著《中国古陶瓷科学浅说》,张福康著《中国古陶瓷的科学》 研究中国陶瓷发展史和如何鉴赏古陶瓷过程中与古陶瓷的科学是分不开的。这两部书是近20年来用科学观点分析研究中国古陶瓷辉煌成就的通俗读物,为我们如何用科学的道理解释古陶瓷中的各种外观特征,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此书对陶器起源、传统制瓷的原料、瓷器发明过程、历代名窑名瓷的化学组成或特点和演变规律、烧造工艺等,都做了深入浅出的解说,是两本易读易懂的古陶瓷科技著作,也是文博工作者和古陶瓷爱好者的必读之物。

耿宝昌著《明清瓷器鉴定》 明清瓷器的鉴定与宋元以前各代瓷器比较,相对来说要有一定难度。明清两代皇室瓷器品种、制瓷工艺技术有一定承袭性,一个品种前后几个朝代均烧制,如果区别就必须对各朝代制品的风貌和特征有深入的认识。《明清瓷器鉴定》一书是耿宝昌先生从事古陶瓷鉴定几十年的经验总结。对明清两代官民窑瓷器的发展状况作了全面的介绍,囊括了国内外所能查到的重要资料。对明清两代,包括民国时期各代瓷器品种的造型、胎、釉、纹饰、款识的特征,论述周详。每个年代结尾都将如何断年定代和区分真伪的主要依据介绍给读者。这是—本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一本工具书。

叶佩兰著《元代瓷器》 元代不足百年,但在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元代景德镇创烧许多前所未有的新品种。但许多瓷器图书对元代瓷器介绍都嫌简略。此书是一部系统深入地研究和论述;元代瓷器的专门著作。图文并茂,共收录国内外元代瓷器实物照片资料700余幅。还吸收了数百篇古今中外有关元代瓷器考古研究方面的论述及相关知识成果,对元代瓷器的发展状况及南北方瓷窑各品种的特征,均作了全面细致的分析介绍。

李辉柄著《中国瓷器鉴定基础》 在今天假古董泛滥之时,如何去研究和鉴赏古陶瓷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鉴定是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每件艺术品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都有自身的文化内涵,都有精细、新旧之分。此书从中国陶瓷发展规律本身出发,概括了各个阶段的发展成就以及各时期出现的新品种及特征,略加叙述。并简要地介绍瓷器鉴定的基本访求,举例说明。此书分上下两篇,上篇讲朝代特征,下篇讲时代的依据。书后为初学者如何学习研究及提高鉴定水平的问题,提出供大学参考的意见。是一部较系统研究鉴定古陶瓷方法的新书。

汪庆正主编《简明陶瓷词典》,冯先铭主编《中国古陶瓷图典》 这两部词典是博物馆工作者和古陶瓷爱好者案边不可缺少的工具书。《简明陶瓷词典》词目2441条,词条内容极为丰富,包括陶器、瓷器各品种的基础知识解答,专有名词的解答,以及名家、名著、精品珍赏等15类。释文简明易懂,词条按笔画顺序排列,查阅方便。《中国古陶瓷图典》词目1603条,它的特点是为给读者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在排列顺序上,首先设定了类别一节,有分类概念和分期概念,然后在造型、釉彩、纹饰、窑口、款及工艺技法等方面展开释文。解说较为详尽。尤其在“缺陷、修复与作伪”一节,比《简明陶瓷词典》的内容更为丰富,是古陶瓷鉴定的重要环节,弥足珍贵。这两部古陶瓷词典资料丰富,实用性强,可对照参阅,是博物馆工作者和爱好者必备的工具书。

我建议,具有权威性的专业书,要常看,反复看,才能加强理解,提高认识,巩固学习成果。近年来国内一些出版社还出版了—一些好的丛书,如江西美术出版社《名窑名瓷名家鉴赏》,岭南美术出版社《中国古陶瓷标本》都是邀请有关专家撰写的,资料详实。另外,我还见到对地方窑瓷器研究的瓷书,如福建美术出版社《德化青花五彩瓷》、湖南美术出版社《醴陵釉下五彩》、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紫砂》等,都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瓷器鉴藏看款识 字体风格辨青花


款识是书写在青花瓷器上的文字资料。记载着器物的制作时代、地点、作者姓名或作坊牌号、定制者的姓名、堂名、画押记号等。青花瓷款识因属于釉下彩,一般与器物制作时代相同,很难后加款。中国名瓷网提醒,青花瓷款识的时代风格是鉴定器物真伪的重要依据。

从元代起出现青花瓷器款识,但目前所见者极少,仅有江西丰城县出土的“元后至元戊寅六月”铭青花釉里红四灵盖罐和楼阁式瓷仓;江西馆收藏的“戊子年”青花缠枝灵芝纹罐;英国伦敦大学大维德博物馆收藏的“至正十一年四月”青花云龙纹象耳瓶等屈指可数的几件纪年器物。

明洪武有青花云龙纹“春寿”篆书款瓶,此外还有草书“福”、“寿”等款。明代永乐官窑青花瓷器上开始出现青花款识,目前也仅见4件完整器物:一是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博物馆收藏的青花“内府”楷书款带盖梅瓶;另3件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永乐年制”篆书款青花压手杯。

从明代宣德起,在官窑瓷器上书写帝王年号款已成为一种固定的形式。宣德青花瓷器年款较多,第一个特点是无固定的书写位置,圆器的口沿、内心、琢器的肩部、腹部都可以书写款识。第二个特点是:以六字楷书款占绝大多数。第三,宣德青花的书法特点是工整、秀丽、大方。从明成化官窑起开始仿宣德款,历朝不断。成化官窑款以六宇楷书为主,字体刚劲,中锋运笔,不易模仿。嘉靖官窑以六字楷款居多,字形呈长方形,笔画生硬、棱角分明,微微向右倾斜。万历官窑款仍以六字楷书为主,并恢复用“××年制”,字体端正,敦厚刚劲,颇似颜体。

清代官窑青花瓷器也多在器底书帝王年号款。顺治、康熙、雍正三朝以楷书为主;乾隆至道光时期以篆书为主;咸丰朝以后又以楷书为主。

顺治青花瓷器官款极少,以六字楷书为主,字体刚中带柔,有崇祯款识风格。康熙官窑青花瓷器款识变化较大,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帝王年号款较少,款识字体宽大,笔画粗犷;中期帝王年号款大量出现,以六字双行楷书为主,字体秀丽;晚期款字更加秀丽、瘦长,除六字楷书外,还出现了六字篆书款。

雍正官窑青花瓷器款识最为规矩,字体秀美,仿佛是一个模子倒出来的,以六字楷书居多。乾隆官窑青花瓷器以六字篆书为主,书写工整,笔道严谨,横平竖直,颇具功力。

鉴定青花瓷器的真伪,需要从正反两方面去实践,多对照、排比、分析,经过漫长的经验积累,才能熟能生巧。

三种古瓷辨伪


很多人都喜欢瓷器,但真伪的问题也让人大伤脑筋。笔者玩瓷器已多年,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的经验,以供同好参考。

宋影青的划花碗之真伪 现在市场上有不少仿宋影青划花碗,粗看有点像,但破绽明显,主要是划花无神。宋代窑工对手划的纹饰已烂熟于心,随心所欲,有划上万只碗的底子。而模仿者划出的花纹失神。藏友不妨看看宋影青划花蹈海戏婴纹标本的神来之笔,再去分辨其他划花碗,就会容易得多。

南定北定之区别 笔者通过对不少宋代定窑及景德镇仿定窑瓷片标本细心揣摩后,基本上能将南定北定区别出来,这就是捡瓷片的乐趣。笔者从定窑瓷片感悟出,北定胎质比较坚硬,釉与胎贴骨,其中也有精细之分,且底足处理比较工整。纹饰颇多,海水纹、龙纹、狮子绣球纹等。一般釉面不怎么开片。而南定胎质比较松,釉面常开片,这主要是温度、胎质、釉水所致。其实,南定的开片,也并不是原有的,而是在地下受压力所致。至于刷丝纹,笔者观察了一下,主要在底部,而南定尤为明显。做工精致的宋北定,有的则不见刷丝纹,即便书谱上说的是刷丝纹,也不能死搬硬套。

德化瓷器之新老 明代德化、清代德化、民国德化之间的区别,除了釉色以外,还有制作工艺及手法不同。如明代德化瓷器釉色牙黄,碗杯类在灯下看,胎呈肉红色。其实古人得此结论,是由于蜡烛的光照所致,如用强光电筒照,可能看不出肉红色,而迎着日光看则胎呈肉红色。明代德化瓷塑像,身子中空,从底部的孔看,大小与清代的不同,可见竹片工具留下的痕迹及工匠的指纹。而现代仿品大多是模制的,没有上述特征。目前,市场上新仿德化瓷很多,我们要找到出土的标准器,才能举一反三,辨真识伪。如果瓷片标本是新仿,出了问题,将会影响今后的收藏。有些专业知识书中虽有介绍,但从实物标本出发,更有说服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