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瓷器绿定 > 导航 >

紫定不紫-酱釉定器鉴定

紫定不紫-酱釉定器鉴定

古代瓷器绿定 南定瓷器鉴别特点 古代瓷器定窑黑定

2020-07-27

古代瓷器绿定。

宋代邵伯温所著的《见闻录》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宋)仁宗一日幸张贵妃阁,见定州红瓷,帝坚问曰安得此物?妃以王拱宸所献为对。帝怒曰,尝戒汝勿通臣僚馈送,不听,何也?因以所持柱斧碎之,妃愧谢久之乃已。”

请注意,这不仅仅是一则连近千年前的封建皇帝都懂得严禁身边亲眷收受贿赂的通鉴,而且对陶瓷爱好者(或者工艺发展史研究人员)来讲至少表明如下两点:一是早在北宋时期定窑就成功烧制了红瓷;二是定窑红瓷肯定非常珍贵难得,否则,有权势又有钱财的王公大臣就不会用它去讨好皇帝的宠妃了。

定窑曾为官窑,给皇家烧制御用瓷器,这在众多的文献内已有记载并成定论。但其中的“红瓷”甚为稀少,传世和出土的都极罕见,文献记载也仅有只言片语,因此人们对定窑红瓷亦即紫定的研究鉴别远不如对定窑白瓷的认识来得深入精确。紫定对许多瓷友来说是非常扑朔迷离的。本着以瓷会友的原则,现将我新近收集到的几块定窑瓷片(紫定)介绍给瓷友,以助交流。

(如图)这几块紫定片基本上是残碗遗存,从现有的残块上推测,其整体器型上有大小、深浅的差别。但施釉方式、工艺制作及呈色特点是大至相同的。具体观察结果如下:

一.高倍放大镜下观察胎质可见胎土极细白、洁净、坚硬、烧结度好,几乎没有气孔,可知是高温成型(如图),这与文献记载宋瓷之中定窑的烧成温度最高是吻合的。

二.釉色在柿红和枣红之间,或者说是酱色中泛桔红,且较一般酱色艳丽,绝无紫色气象。由残片断面观察,胎骨修制得薄而规整,与胎骨相接处的釉水呈黑色,表面上才是酱红色。旋釉薄且均匀,无开片,侧面观察釉面可见细小桔皮纹,这应是微气泡爆裂后遗留下的小坑所至。抚摸釉面,感觉细腻如玉,润滑如脂。

三.残器凡口沿处皆因釉水垂流而几乎露出胎骨,因而也造成两圈不同色泽的带边,顶部成稻米壳色,带边往下渐成一周泛黑泛黄的褐色带边,然后才是酱红色。(如图)。

四.残碗的器型有两种:一种碗为斜直微弧腹,口沿上有葵口。据现有葵口等距离推算,整碗应有六个葵口,碗高一个为5.8厘米,一个约7厘米,另一个约为6.1厘米,此类碗圈足高约0.7厘米,足内侧向外斜削,外侧竖直削,足脊平切,有的足脊平切后再略作修整,成圆楞状,断面观察足圈略呈八字形,圈足大小约为整碗口沿直径的三分之一。足心有施釉和不施釉两种(如图);另一种碗为折腰撇口浅碗,口沿有葵口,整碗应有六个葵口,碗高约4.5厘米,自碗高约二分之一处斜折向上成撇口,折撇部分有微弧度,圈足切削方式是内侧向外斜削,外侧竖直削,足脊平切后略修成圆楞状。圈足大小约为碗口直径的三分之一。足底施釉与器身釉色一致。(如图)

五.所有残片不见有芒口,亦不见有支垫烧痕,应为匣装烧制,除釉色、葵口、折腰之外,不见有其他装饰。

综合上述特征分析,可得如下结论。

1.这批酱红色釉瓷片器型特征均为六葵口碗,内斜外直平切小圈足,口大足小,腹斜直微弧,符合北宋时期碗型特征,故其产生时代应是北宋。

2.胎质细白坚硬,与同时代定窑白瓷胎质完全一致。而不同于同时代的景德镇白瓷胎质以及吉州窑胎质,也不同于福建德化、永春等窑的白瓷胎质,故其产生的窑口应为河北曲阳的定窑。

3.这些瓷片的釉色与传世的或文献记载的“定州红瓷”、“酱色釉”亦即人们常说的“紫定”相一致。对照实物残片釉色而必须指出的是,其釉色既不是“紫色”,也不是“红色”,更不是“芝麻酱色”,确切色泽介乎红色与酱色之间又略微带有一点桔黄色,明快而艳丽。如果比喻一下的话,应该比熟透的柿子色略深暗一点,比熟透的枣色略浅亮一些。称之为酱红釉较为名副其实。由此看来,紫定不紫,但从相沿成俗的角度出发,本人却同意不妨仍称其为“紫”定,以便交流。

4.紫定器制作极为精细,胎轻薄,釉均匀,其工艺水平北宋时已至巅峰,不愧为一代名窑。眼前这些虽已残损但不失美韵的紫定瓷片,足以让人想见其昔日的尊贵与辉煌。

taoci52.com延伸阅读

什么是定窑的南定、北定、粉定、土定、新定


定窑瓷器以白瓷闻名以刻花、雕花、剔花而成为北宋五大名窑之首。定窑瓷器还有南定、北定、粉定、土定、新定的分类之说,那么您知道南定、北定、粉定、土定、新定瓷器分类是怎么来的吗?

南定白瓷说法:

1,宋室南迁后,金人统治下所烧造的曲阳定窑瓷器。

2,长江以南(包括四川)历代仿定产品。

3,“靖康”之后北宋南迁,在临安(今杭州)继续烧造的仿定器。

4,景德镇和德化窑仿定产品。

5,中国古陶瓷图典:宋南渡后,景德镇所仿定器,也称宋白瓷,形式与北定相同,唯无北定之雅趣。此说法虽未明确,但大体倾向宋南渡后,景德镇所仿定器。

北定瓷器说法:

1,宋南渡前,曲阳定窑历代产品。

2,专指北宋朝曲阳定窑所烧瓷器。

3,景德镇为南定,其余均称北定。

4,长江以北地区,定窑及定窑系所有产品

5,有竹丝刷纹者曰北定。

6,中国古陶瓷图典说法:以曲阳涧磁村为中心的定窑作坊生产的瓷器。

粉定瓷器说法:

1,曲阳定窑土定进步者,胎体轻薄、致密、有泪痕、高白度的瓷器。

2,宋南迁后,在景德镇生产釉色极淡,略带粉红色的仿定器,颜色如婴儿肌肤。

3,景德镇所有仿烧定窑器。

4,中国古陶瓷图典说法:以曲阳涧磁村为中心的定窑作坊所生产白度极高的北定。

土定瓷器说法:

1,定窑初始之物,质松厚重,分互胎、陶胎两种,釉色白中闪黄或闪赤,易剥落且有大开片。

2,霍县窑仿定产品。

3,中国古陶瓷图典说法:除曲阳中心窑场以外的,如汾河、漳河流域广大地区民窑仿定产品。原料与工艺技术与定窑相同,之所以称之土定,是因为原料加工不精,胎体粗厚,叩之声音不清脆,装饰简单或无纹饰。总之,与定窑相比,各方面均显粗糙。

新定瓷器说法:

1,元以后,南北窑口所有仿定产品。

2,近现代仿品。

3,中国古陶瓷图典说法:为山西霍窑(元又称彭窑)所烧仿定产品为新定。格古要论中记载霍窑(元又称彭窑)是始于金代发展于元代,“彭君定效古定器折腰样者,基整齐,白者与定器相似。”该窑因此以专门仿定闻名于世。实际该窑产品与定窑相去甚远,但标志着定窑系元代仍在烧造且有所发展,至明代方消亡。

‘粉定’、‘泪釉’,定窑瓷器


在富豪新贵们在收藏钻石、艺术品、豪宅之后,从天上掉下来的陨石——这种稀有的天外来物正成为他们收藏的新宠。为了彰显自己的独特品位,他们把眼光放在了陨石市场。于是中国的新富阶层正在掀起一股在全球市场花高价购买陨石的热潮。对他们而言,陨石的体积越大越好。在他们眼中,汽车再高档也是由人制造的,但陨石却是地球上独一无二的,是人力无法创造的,是来自外太空的瑰宝,珍稀无比。

从目前全球的收藏市场来看,对于陨石的价格体系已经基本形成。目前的陨石市场已经全球化,但数量相对有限。在这个市场中,品相好的陨石碎片最高售价可达数十万欧元。最受追捧的是月亮陨石,市场零售价一般在500美元/克左右,最贵是25000美元/克。火星陨石的价通常在200美元/克以上,而铁陨石的价格则处于第三位,市场价格一般为15美元至150美元/克。在沙漠和两极地区发现的陨石售价更高。在国际走私物品的单价排名中,陨石价格已经打败了钻石、貂裘和冰毒,位列第一。

中国人对陨石的兴趣给陨石的高端市场带来的冲击尤其剧烈。对于中国的新富而言,拥有一块陨石比开豪车、穿时装和住豪宅更能显示其财富和特殊身份。

定窑瓷器的胎骨较薄而且精细,颜色洁净,瓷化程度很高。釉色多为白色,釉质坚密光润。定窑瓷器的白釉多闪黄,故有"粉定"之称,釉面偶尔还有垂釉的现象,由此又有了"泪釉"的别称。宋代定窑瓷器常见的器型以碗、盘、瓶、碟、盒和枕为多,罐、炉等器形则比较少。定窑瓷器的装饰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划花为主。北宋早期的定窑刻花,构图、纹样都比较简单,以重莲瓣纹居多,装饰具有浅浮雕的美感。北宋中晚期,定窑的刻花装饰精美绝伦,独具一格。

定窑是中国宋代主要瓷窑之一,后世誉为宋代五大名窑之首。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及东西燕山村。曲阳县宋属定州,故名。烧瓷始于唐,盛于北宋,元以后衰落。北宋苏轼《试院煎茶诗》、宋邵伯温《闻见录》、元刘祁《归潜志》、明曹昭《格古要论》、清朱琰《陶说》等文献,均对定窑有所记载。古陶瓷专家叶麟趾先生于20世纪20年代率先调查了定窑,确认了曲阳涧磁村窑址。

50年代以来,文物考古工作者对定窑遗址进行了多次调查与发掘,基本上弄清了定窑的烧瓷历史、烧制工艺、装饰特点、产品品种以及与邻近地区的相互关系。受定窑影响并烧制定窑风格产品的窑业,多集中在山西省境内,有平定窑、阳城窑、介休窑等。四川省的彭县窑也烧造定窑风格的白瓷。定窑瓷器传世品较多,原清宫收藏的也不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湖南长沙,浙江临安,陕西西安,江苏镇江、南京、江浦,河北曲阳、定县,河南安阳,辽宁朝阳和北京通县、丰台等地的唐、宋、辽、金墓葬、塔基、窖藏中均出土了许多定窑瓷器,仅1969年发掘的河北定县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和至道元年(995)的两座塔基,就出土了完整精美的定窑瓷器100余件。

宋代官窑瓷器鉴定:

1、器型和概貌:宋代造型。大多用来祭祀或陈设,也有部分日用品。一般概括为厚胎厚釉、厚胎薄釉、薄胎薄釉、薄胎厚釉以及胎不太厚(3.5毫米左右)釉也不太厚(0.8毫米左右)适中型等。釉色纷繁。釉质莹润如玉。釉面开片,大片纹者多。

2、胎色和胎骨:宋官窑瓷胎色从传世和窑址出土两种情况看,为黑、黑紫、灰黑、香灰、浅赭、灰(含深灰)、灰白(有的趋白)、土黄(含褐黄红)。黑胎数量有限,而相当一部分为香灰、灰、灰白等色。

3、釉层和釉质:釉层有厚薄两种,薄者小于1毫米,厚者大于1毫米,但都比哥窑瓷和汝窑瓷厚。

4、釉色:因两宋窑口多而不同,颜色纷繁复杂,粉青、虾青、米黄、蜜腊黄、翠绿、月白等色居多,其中以粉青、米黄、蜜腊黄、翠绿等色最为引人。

5、开片:分大开片、小开片,有大器小片者为贵,小器大片者为奇之说。具体分三种,第一种为开大小片,即藏家所说的文武片,即在同一器物釉表开大小两种纹片,大片很大且稀疏,小片很小而集中。

6、纹路:开片裂纹不断延长弯曲或回旋形成的纹线。最有代表性的为蟹爪纹,即纹路从一点向多方幅射延伸弯曲支展的形态。被人称做“九曲十八弯”。

7、纹色:鳝血、鱼籽黄、血黑、黑、金丝铁线、白裂等颜色。

钧窑玫瑰紫釉花盆


收藏机构: 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 高18.4cm,口径20.1cm,足径12cm

生产时代: 宋

生产窑口或产地: 钧窑瓷器

品种: 紫釉

陶瓷造型: 盆

说 明: 宋

花盆撇口,长颈,圆鼓腹,圈足外撇,足底开有五个渗水孔,并刻有数目字“六”。通体内外施窑变釉,各部位釉色有所不同。口沿至颈部以天蓝色釉为主,又散晕着玫瑰红色釉,犹如晚霞;腹部釉色以玫瑰红色为主,明亮艳丽;外底施酱色釉。此器造型端庄,色彩变化丰富,堪称钧窑瓷器中的精品。

禹县是钧窑的发源地。考古工作人员在河南禹县的古钧台找到了宋代为宫廷烧制御用钧窑瓷器的窑址。钧窑花盆、盆托、出戟尊的外底一般刻有从“一”至“十”的数目字,数字越大器物越小,反之,数字越小器物越大。此花盆底刻“六”字,说明尺寸大小适中。钧瓷以釉色取胜,其典型釉是以氧化铜为着色剂的窑变釉,在还原气氛下烧成后,釉色千变万化,素有“钧瓷无双”之说。

均窑玫瑰紫釉盆托


钧瓷起源于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那里地处山区自然资源丰富,有“南山煤,西山釉,东山瓷土处处有”之传说。据实践,生产钧瓷如果离开这些条件,在任何国家都不会成功。

钧窑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与汝、官、哥、定诸窑并驾齐驱。钧瓷造型端庄,窑变美妙,色彩艳丽,五彩缤纷,又为诸窑之冠。

钧窑创烧于唐,兴盛于宋,复烧于金元,延至明清仍继续仿制,历经千年而盛烧不衰,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钧窑系。迄今为止,在禹州境内已发现北宋钧窑遗址多达40处,尤以神垕镇大刘山下最为集中。禹州现存最早的《钧州志》中说:“瓷窑在州西大刘山下”。在禹州市神垕镇下白峪村和苌庄乡等地,先后出土黑、褐釉高温窑变花瓷,被陶瓷学家称为“唐钧”,它是宋代钧瓷的先声。宋“靖康之变”(1126年)后,宋室南迁,官钧窑停烧,钧瓷一时受挫。到金、元时代,钧瓷有了新的发展,各地争相仿制,风靡一时,钧窑播火全国。元末明初,因战乱和灾荒,钧窑生产渐衰。明、清时期,制瓷中心南移,北方诸名窑衰退,钧窑也基本停烧。清朝晚期,钧瓷复苏。到光绪三十年(1904年),神垕镇烧制钧瓷者已有10余家。民国年间,因战乱、灾荒频繁,钧瓷生产举步维艰。至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后,因大旱和政局混乱,艺人外流,钧瓷生产趋于停产状态。

钧瓷的烧制是一种复杂的高难技术,还原程度很难控制;加上过去由于使用的是松木窑,窑温难以达到均衡,从而影响到钧瓷釉彩的成色,在烧制过程中有70%的产品会报废掉,而其中的上品则更为罕见,再加上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的钧瓷,自古就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的尊贵名声,唐玄宗曾立令“钧不随葬”;宋徽宗时又成为御用珍品,诰封“神钧宝瓷”,每年钦定生产36件,禁止民间收藏,所以现在墓葬出土的钧瓷文物也甚为稀少。目前世界著名的博物馆虽有收藏,为数也寥寥无几。

钧窑的产地在河南省的禹县,禹县于北宋时名为阳翟县,金大定二十四年更名为钧州。按惯例窑以州名,钧窑之名由此而得。过去的一些研究陶瓷史的学者和著述,也就窑以州名认为钧窑始烧于金代。1974—1975年河南省博物馆的事业人员,在禹县钧台窑址的发掘中,出土有大量的钧窑瓷器的散片,从这些标本的造型来判断,它们具有鲜明的北宋时代特征。该窑址同时伴出还有“用钧瓷泥制作的‘宣和元宝’钱模”,这一重要的发现,证明宋徽宗执政时期,钧窑瓷器已达到了鼎盛时代,从而纠正了过去钧窑始烧于金代的立论。

唐代的花釉突破了一件作品一种釉色的传统规律,但这种花釉仅仅局限黑釉器物之上。到了宋代,这种复色釉的技艺已掺入到青釉制瓷工艺之中,这一突破乃钧窑制瓷匠师们对我国古代制瓷工艺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钧窑瓷器的胎色灰白浅黄,底刷浆釉,釉色有天青、月白、灰蓝、海棠红、玫瑰紫等色,出色的作品乃天青与玫瑰紫、海棠红交接在一起,给人以变幻无穷的色彩美。不少人往往借用唐人诗句:“夕阳紫翠忽成风”来形容它,可谓一点也不过分。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钧窑尊”,其口缘内施天青釉,器外则以大青、玫瑰紫和海棠红交融在一起,釉色美如朝晖晚霞,极尽绚丽璀璨之致。其实,钧窑瓷器就其瓷釉的基调来说,是浓淡不一、幽雅的天青色,而所谓到窑瓷器有月白、灰蓝之色,也只是色度上的差异而已。因此,钧窑瓷器仍属于青瓷系统,而像此尊上所闪现的海棠红色是加入铜的成份所致。铜红的烧成难度较大,铜的含量多少,会影响到呈色的效果。此外,铜红对窑温和烧成气氛也十分敏感,它必须以还原焰在1250℃以上的高温下,而且烧成气氛控制得当,才能出现美丽的红色,若稍有偏离,色泽就会随之而产生变化;至于紫色则是青釉与铜红釉互相融合的产物。钧窑复色釉瓷器的烧成,不仅使宋代的青瓷色彩尽态极妍,它所产生变幻无穷的色彩美,为宋代的官窑青瓷又开辟了一个新的美学境界。

钧窑瓷器也是一种厚釉器物,典型的作品其瓷釉常常出现一种与色地不同的、呈不规则流动状的细腺,它的形态宛如蚯蚓在泥土中游动的走泥状,过去骨董界称之为“蚯蚓走泥纹”。钧窑器物所出现的“蚯蚓走泥纹”,与哥窑、官窑瓷器存在的开片一样,也属于烧成工艺上的一种病态,其形成机理是因为钧窑瓷器都经过素烧,也就是为了避免瓷胚在高温烧造时破裂和变形,先以较低温度烧一次,以固定坯体。但它有时会促成釉层在烧窑过程中,于低温中发生裂纹,随着温度逐渐烧高,使黏度较低部份的釉流入和填补裂纹造成的空隙,就形成了和眼泪流下来一样的那种“蚯蚓走泥纹”,这种具有流动感的色丝将器物平添一种纹路美,在当时也为人们所欣赏。它作为钧窑瓷器的一个特微,由此也成为文物界鉴定钧窑器物的一点线索。

钧窑瓷器的釉色在宋代青釉中是别开生面的,禹县钧窑的异军突起,导致黄河流域不少制瓷窑场群相仿制。钧瓷的别致,自然也很快为统治者所看中。宋徽宗在位期间于禹县设置官窑专门为大内生产部份皇室用瓷,其产品有各种花式口的盆和奩、出战尊、敛口尊,鼓钉洗、炉、钵、碗、盘等,上述器皿都是按禁廷制样进行生产,这些器皿乃和当年的花石纲有直接关联。所谓‘纲’,最初是唐代玄宗朝设立漕运的‘纲运之法”,以十船为‘一纲’。到北宋末年,赵佶大肆搜括民脂民膏,纲的不同名目也就多起来了,而花石纲乃专门供奉徽宗无度挥霍的“御前纲”中最大的一种。崇宁四年十一月,为在东京(今开封)与建寿山艮狱,“以朱面领苏杭应奉局及花石纲于苏州”,“凡士庶之家,一石一木稍堪玩者,即领健卒直入其家,用黄封表示,指为御前之物”,花石纲劫往东京的“嘉花名木”、“怪石严壑”一部份要用瓷器来陈设,禹县钓台窑址出土的器物底部刻有“一、二、三……至十编号’的盆、盆托的残片,就是当年为宫廷烧造盆景所用的器皿。故宫博物院收藏“宋钧窑出戟尊”器底刻有“三”字的编号,毫无疑问它应是当年禹县钓台窑址所烧造。有人曾对数十件有数字编号的同类器物进行排比,发现标号数字和器物的尺寸相关。“一”为起始号、为最大号,因而这件出戟尊属较大型的作品。

金代钧窑瓷器的生产比北宋更为普遍,生产的范围从河南扩大到河北、山西等地。这时有圈足的器物,圈足都露胎,只是在圈足的底心施釉。金钧不如宋器,唯其青釉上所呈现的紫红色斑块,有其特殊风采。它仿佛在蔚蓝的天空忽然涌现一片红霞,比较美观。入元,钧瓷已成为北方民间比较普遍使用的瓷器。元代的窑场都烧制器形硕大、浑厚凝重的器物,这一时代的特征在钧窑产品中也不例外。与金钧一样,这时的器物也远不如宋瓷,其胎体粗松、釉面多棕眼,釉色一般为月白、天蓝,也有以红斑装饰,呈色似显呆板。但元钧也不乏精美之作,像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元钧窑贴花双耳三足炉’,通体满釉,以天蓝色为主,与月白交融,犹如蓝天白云,蔚为壮观。作为厚釉失透的钧窑瓷器,若採用刻、印花装饰,较难达到理想的效果。此炉乃以堆贴的手法,在颈部装饰专花和龙纹,腹部贴以铺首,这种装饰为宋钧所不见。

定瓷文房雅器之五——印泥盒


一幅书画作品的形成大致需要提笔、创作、盖章的过程,前两个环节是宣纸和毛笔之间的亲密接触,最后的盖章环节就是手起印章落的尘埃落定,一副作者苦心孤诣的作品从此横空出世。

当大红的印记向世人宣示其著作权的时候,承载着印泥的印泥盒静默的等待着主人将它盖好,神圣的使命业已完成,作为文房雅器之一的印泥盒仿佛只是给了世人惊鸿一瞥的机会。

印泥盒是伴随着印泥的产生而产生的,用来储存印泥,目的是防止油料的挥发,材质有玉石、玛瑙、象牙、木材、铜质、瓷质等,前人有“印色池,惟瓷器最宜。若瓦器,耗油。铜锡有锈。玉与水晶及烧料俱有潮湿之弊,大害印色。近有以石为之,亦不适用”的说法,从上述文字,我们不难理解,在众多材质中,以瓷质为最佳,因为瓷质有着不吸油的特质。

从造型来看,印泥盒分盖和底两部分,有圆有方,也有椭圆、桃子等异型,可以说造型各异,千变万化。

定瓷新品印泥盒呈圆形,盖和底严丝合缝,通体洁白,釉色均匀。盖中间刻有盛开的荷花,花瓣纹路清晰可见,层层叠叠向外伸展,体现出精湛的雕刻技巧。荷叶连连,自然向外弯曲蔓延,水波荡漾之间,荷花被衬托得尤为清新脱俗。

印泥盒作为一幅书画作品大功告成的见证者,经历了或短或长的等待,很大程度上达成了书画家庄重落款的仪式感。除了书画作者以外,很多书画鉴赏者和收藏者看到心爱的作品也忍不住盖上一方印。我们熟知的乾隆皇帝就有这样的嗜好。乾隆帝文采风流,对书画作品的热爱就体现在他收藏作品的各个印章上,这也许是他比较特殊的收藏技巧吧——172方印章在印泥盒里一次次落下提起,这样的“涂鸦”可以说是非常随心所欲了,不知道书画作者看到自己的作品上满是“十全老人”“乾隆御览之宝”等看似宣示主权的印记,会作何感想?

乾隆的任性自不必提,但一方方精致的印章确实让我们感受到了文人墨客对书画作品、对中华文化的态度。作为见证者,印泥盒是文人墨客证明自己心血和实力的最佳伙伴。

笔筒是最为常见的置笔用具,是古代文人墨客案头工具中不可替代的美器。印泥盒是一幅书画作品大功告成的见证者,在很大程度上达成了书画家庄重落款的仪式感。如今,这两样精美的文房用具早巳成为收藏市场上一道独特的风景。接下来的这个收藏故事,主人公因对瓷器没有研究,加之轻敌,与价值连城的几件笔筒、印泥盒等古瓷器失之交臂,悔之晚矣。

紫泥清韵


宜兴窑紫砂黑漆描金吉庆有余壶清乾隆

江苏宜兴紫砂创始于宋,兴盛于明清,晚明已受到宫廷重视,故宫旧藏的明“时大彬款紫砂雕漆四方壶”和一批宜均就是典型的宫廷用器。清康熙年间,造办处开始在紫砂胎上画珐琅彩。雍正年间,紫砂泥色的内蕴之美受到皇帝的青睐,色泽古朴、韵致宜人的茗壶、茶叶罐代表了雍正的审美品味。北京故宫博物院目前展出的院藏宜兴紫砂器,首次集中展示明清时期皇家使用的紫砂茗壶、茶具、文房清供、花盆、宜均陈设瓷等器物。其中一批清宫旧藏的宫廷紫砂茶具和文房用品,世间罕见,外界绝少看到。

“宫廷紫砂”特指皇帝御用紫砂,来源仅两个途径:一、由宫廷造办处出样在宜兴定制。二、由宜兴地方官根据皇帝喜好向宫廷进献。由于使用对象是“天下一人”,工艺之精湛,技巧之娴熟,显然高出一般文人用器,与市井茶肆中流行的大众用品更有天壤之别。

明代进入宫廷的紫砂器

明代紫砂茶器属初创阶段,进入宫廷的紫砂壶都是作为内胎使用的,旧藏时大彬款识的紫砂雕漆四方壶,是全世界仅有的传世珍宝。里外挂釉的宜均制品明中期以后也相当盛行,其中的上乘之作成为宫廷的高档陈设瓷。

宜兴窑仿钧天蓝釉凫式壶明

清前期宫廷御用茗壶茶具

康熙朝造办处尝试在素坯的紫砂茶具上画珐琅彩,创烧了一批精美的紫砂珐琅彩茗壶。一件珐琅彩紫砂壶残器为故宫仅存,虽已残缺,但彩色和画功均出自于宫廷,弥足珍贵。雍正皇帝崇尚素雅,迷恋紫砂陶特有的天然色泽,将陶泥的自然之美发展到极至。这些素雅的凸花茶具代表了雍正宫廷紫砂古雅温润的艺术特色。乾隆皇帝一生嗜茶,对紫砂茶具情有独钟,这些成对烧制的乾隆御题诗烹茶图茗壶、茶叶罐具有鲜明的宫廷特色,是乾隆七年开始由内廷出样在宜兴定烧的御用茶具。乾隆时期造办处漆作还生产了一批以紫砂为内胎外包描金彩漆茗壶,富丽堂皇,美轮美奂。

名人款宜兴紫砂壶

紫砂艺人在旧时地位卑微,进献宫廷的紫砂必须按内廷出样制作,不允许有任何个人创意和署名。乾隆以后宫廷停止向宜兴成批定制紫砂茶具以后,少量名家制品才开始进入宫廷,但使用对象已经由皇帝御用改为宫中茶膳房的实用器皿。故宫收藏的名家制壶数量不多,清代中后期紫砂大家杨彭年身怀绝技,与溧阳知县陈曼生合作创制出“曼生十八式”珍品茗壶,世称“曼生壶”。故宫藏的名家款茗壶,时代从清初至民国。有:项圣思、惠孟臣、陈鸣远、陈觐侯、陈殷尚、王南林、杨彭年、陈曼生、邵友兰、邵玉堂、邵任远等人的作品。

宜兴窑描金彩绘天鸡尊清乾隆

清宫旧藏紫砂花盆

紫砂花盆有良好的透气性,栽种盆景不存水、不烂根。清代宫廷十分注重利用花卉盆景装饰殿堂居室,美化生活环境。这些紫砂花盆均为清宫旧藏,以清代前期者居多,形制多样,大小不一,有圆形、椭圆、四方、长方、三角、三折、树桩等不同造型,其中最大的是乾隆蓝料彩缠枝花卉圆花盆,形体硕大,制作精良,是专门为宫廷栽种盆景特制的实用器,外界很少看到。许多紫砂花盆一直在宫中各处使用,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才逐渐入库收贮。

乾隆皇帝茶器

乾隆皇帝一生嗜茶,对中国茶文化的造诣极深,他不仅讲究茶叶、用水,对于饮茶的器具也十分讲究,曾经六次南巡,走遍江南的名川大山,走到哪里都要随身携带宜兴紫砂茶器喝茶,宫廷造办处特为乾隆外出设计制作数套考究实用茶盛装茶具。紫檀书格式茶,工艺精湛,制作讲究,正面屉盒和两侧档板都装裱有当朝宫廷大画家邹一桂、徐扬等创作的微幅山水画。紫檀雕花茶、瘿木茶构思巧妙,十分讲究。乾隆皇帝注重养生,通常在冬季喝普洱茶,故宫目前陈列的是宫内原装产自我国云南的普洱茶膏和茶陀。

宫廷紫砂文房用品

清代宫廷紫砂文房用品,多由内廷出样在宜兴烧制后,运到宫廷造办处进行第二次加工彩绘,也有少部分是宜兴地方巡抚按年例进贡的物品。雍正、乾隆时期宫廷造办处漆作加工绘制的宜兴描金彩绘大笔筒,画稿均出于宫廷画家之手,既有宫廷用器的富丽典雅又充满浓郁的书卷气。独一无二的雍正描金漆紫砂云蝠澄泥砚更是紫砂文房中的极品。乾隆时造办处在宜兴批量定制的有乾隆御题诗的宜兴澄泥套砚,是皇帝最喜爱的文房用砚之一。旧藏品中还有水丞、水盂、仿生文玩等紫砂小品控古搜奇,匠心独运,代表了清代紫砂御用文玩的高超制作水平。著名紫砂能手陈鸣远,擅长制作文玩清供,他制作的砚滴、水丞,颇有雅意,不仅受到文人的欣赏,也得到宫廷的青睐

定窑绿釉瓷器-绿定


定窑绿釉瓷器简称绿定,定窑所烧制的绿釉,被“后世”称为“绿定”,是珍贵的名品。绿釉的呈色剂为铜的氧化物,铅化物作为基本助溶剂,属二次入窑的低温铅釉(800—1000°C),先烧素胎,再挂釉低温焙烧。

定窑烧造的绿釉产品自中晚唐至金末一直大量生产,器型非常丰富。绿釉的呈色剂为铜的氧化物,铅化物作为基本助溶剂,属二次入窑的低温铅釉(800—1000°C),也许是传承了唐三彩技术,由此演变而来。现定州博物馆藏有属磁州窑风格的金代完整定窑绿釉刻花枕,该枕胎体粗,呈灰黑色,纹饰具典型定窑风格。遗址标本显示绿釉定窑产品少部分具有刻划印剔堆贴等多种精致装饰,大多光素无纹,早期均使用化妆土,呈色淡绿青翠,赏心悦目,稍有别于其他窑口的呈色。装烧多采用三岔支钉,垫饼及泥圈等,未见覆烧芒口品种。

定窑绿釉应是二次入窑烧成的800°C左右低温釉,但就其胎来讲,也未曾见过1100°C以上产品。原因也许绿定素烧器坯的界限必须具有一定的吸水率,从而保证釉水的吸附能力。那时定窑烧造技术解决不了1250°C高温素烧坯的二次挂釉问题,再者高温素胎复烧时也极易破碎。综合多种因素考虑,当时并无高温绿定存在。即使偶尔存在也不过是少量试验品,不成熟产品。所以,由于受当时技术的限制,并没有正式生产绿釉高温瓷胎的定窑品种。在宋代,只有广西容县烧造高温绿釉瓷,而南北方窑口多烧造绿釉陶器。定窑遗址尤其是燕川区,低温绿釉陶器更是俯拾皆是,在众多定窑绿釉陶瓷残片中,极少数确有定窑风格的刻划、薄胎、白胎之特点,但与高温白定洁白、坚薄的胎相比,均存在明显距离。

定窑绿釉的渊源

从起源上看,汉绿釉、南北朝多色铅釉、隋青釉、唐三彩、宋绿釉应该有着传承关系。汉绿釉也是低温铅釉,但釉色单一,只有绿、黄两种,一般为玻璃釉,个别釉色通透感较差。经过两千多年地温地压以及水土浸润,釉层大多发生变化,出土后釉面析出银白色结晶,世称银釉。釉面开片较少。经过南北朝多色釉和隋代青釉的进一步发展,到唐代形成绚丽多姿的唐三彩,色彩鲜艳,釉质通透,开片细碎,胎质也比汉代更坚致。定窑系则出现了唐黄釉瓷器,胎质较细,釉质较透,使用化妆土。从汉绿釉,经过南北朝多色釉、隋青釉、唐黄釉,到宋代定窑、磁州窑的绿釉、黄釉以及宋三彩,既是一种施釉工艺和配方的演进,也是一种文化和艺术的回归:汉代崇尚质朴,唐代崇尚奢华,宋代崇尚秀美。所以我们在欣赏汉绿釉的时候,总能寻到商周青铜器的影子,而唐三彩瓷器则向我们展示盛唐的雄浑气度,宋代瓷器却向我们诉说着一个文人时代的清丽、雅致和秀美。釉色与器型一样,同样有一个继承和演变的过程。只是到宋代,绿釉器胎质发生分化,偶尔试烧的一类超越传统的粗胎瓷器,分离成为白瓷胎绿釉定瓷;另一类则承袭以往的传统,厚重、粗胎,使用化妆土。也正因为二者并存,才使我们能够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清楚地看到它的演变过程,从中体会历代陶瓷匠人们的良苦用心。

以白定天下的定瓷,选料严格为什么还是走向衰落


定瓷天下白,虽然定瓷在宋代还烧造绿定、红定,但是因为白瓷而闻名世界。定窑以烧制白瓷为主,因瓷器上所暴露的杂质无法掩饰,所以在选料上尤其严格,原料处理须层层筛选,分级沉淀,陈腐优化,从而达到最优质的胚体用料。而在装饰技法上注重划花、刻花、印花、贴花、堆塑等。定瓷起源于北朝至隋代、发展于唐朝至五代、宋代成为北宋官窑,是定瓷的发展高峰,到了金元时代走像衰落,四个时期为什么定窑从繁荣走向衰落呢?

唐代中期定窑产品的烧造尚处在摸索经验、改进工艺的阶段,还未能烧造出真正的白釉瓷,这时候的定窑产品胎质粗松,釉质粗略,施釉不匀,呈色不稳,造型不够规整,外施半截黄釉內施白釉是这一阶段独有的特色,也有部分黑釉、褐釉等。装饰纹饰以席纹、戳纹为主,常见器型为碗、钵、罐、壶等。晚唐五代时期,烧造技术有了明显突破,烧制出较高品质的精白瓷,胎体洁白坚致,釉色光亮莹润,曾一度为宫廷、贵族、寺院等烧造带有官款的瓷器。

北宋时期的定瓷胎薄质细,釉色莹润,造型丰富,既有生活实用品又不乏佛教用品。装饰技法成熟,刻花、划花、印花,首创组合支圈覆烧法。并成为官窑,烧制“官” “新官”、“尚药局”、“尚食局”款器,彰显其为贡瓷的特殊身份。定瓷以其成熟的工艺和美仑美奂的品质跻身于宋代五大名窑之列。窑炉装烧创造出组合支圈覆烧法,大大提升了定窑彩瓷的生产效率及成品率。后来宋徽宗使用官窑瓷器取代了定窑白瓷,以及北宋南迁,开始定瓷走向衰落。

北宋定窑白釉桃形钮盖罐

北宋定窑白釉桃形钮盖罐高18.6厘米 腹径12.7厘米 足径6.8厘米,造型别致,是北宋初期的定窑珍品瓷器。瓷器胎白质细。釉白莹润匀净。采用堆贴和划花技法。桃形高蒂纽,器盖犹如覆置的浅腹碗,内壁无釉,器口周围凸起一周带纹。腹饰凸弦纹二组,纹饰简练,上腹较鼓,下腹内收,卧足。

金元时期,由于连年战乱,大量瓷业技工南迁,加之高质量瓷土逐渐减少枯竭,日用粗瓷成为主要产品,定窑由高峰下落。这个时期定瓷开始使用模具批量生产,多是平民百姓使用定窑白瓷。

定窑白釉花式钮盒

定窑白釉花式钮盒高4.3厘米 腹径6.5厘米 底径3.3厘米,釉色泛黄,有自然冰裂纹。胎质细密。盒呈椭圆形,盖顶饰瓜蒂纽,子母口。残腹,平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