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明朝瓷器鉴别 > 导航 >

世界仅存的明朝永乐内府梅瓶首现内地拍市

世界仅存的明朝永乐内府梅瓶首现内地拍市

明朝瓷器鉴别 古代瓷器瓶 永乐早期瓷器鉴别

2020-07-28

明朝瓷器鉴别。

现今所知唯一未入博物馆收藏之青花内府梅瓶——明永乐内府梅瓶,将在5月中旬举行的北京华辰春季艺术品拍卖会露面,引起了海内外文物界的关注。而今年的华辰春拍会由于推出了一系列具有相当学术研究价值的重要拍品,也成为今年中国内地春季艺术品拍卖会的一大亮点。

这件明永乐内府梅瓶,为现今所知唯一未入博物馆收藏之青花宫廷内府梅瓶,也是首次在内地拍卖市场推出的具有极高收藏和研究价值的明朝宫廷官窑瓷器珍品。此梅瓶全世界仅存四件,另外三件分别为台湾省台北故宫博物院和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馆所宝藏。

明初青花瓷收藏之重器

该梅瓶造型古朴端庄,胎体较常见的永乐器为重。其肩部以进口苏麻离青料书写“内府”楷书二字,字体饱满挺健,青花发色纯正,为永乐官窑御用之物,向被视为明初青花瓷研究和收藏之重器。

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梅瓶从未见诸正式的出版物,秘藏院内至1996年方公开展示,目前与该院其它宋明清珍品同列为常设性展品。

而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馆所藏的两件青花内府梅瓶,属于日本所藏中国艺术品中世界知名的珍品。

明永乐内府梅瓶

taoci52.com小编推荐

明朝玉壺春瓶再亮相拍賣會


曾四度在拍賣市場亮相的一件明朝釉裡紅玉壺春瓶,將於佳士得今季拍賣會中再度推出供競投,預料成交價逾八千萬港元,較九年前升值四倍。

曾被當作燈座使用

該件明洪武釉裡紅纏枝牡丹紋玉壺春瓶,一直為人津津樂道的,是該瓶曾為一對蘇格蘭夫婦所藏,他們起初以為只是件普通的中國瓷器,將其用作燈座,直至他們參觀博物館,看到一件類似瓷器,把自己的藏品交予佳士得專家鑑定,才確認它是珍罕的明朝釉裡紅瓷器。

一九八四年倫敦佳士得以四十二萬英鎊(約四百八十萬港元)拍出該瓶,創下佳士得當時東方藝術品拍賣紀錄。此後,該瓶於一九八八年在香港蘇富比以一千七百萬港元易手,一九九七年於香港佳士得亮相,又再以二千二百萬港元高價成交,相隔九年,今次推出市場,該瓶估價已升值四倍,預料成交價超過八千萬港元。

三度拍賣屢創高價

香港佳士得中國古代陶瓷及藝術品部資深專家及副總裁曾志芬表示,釉裡紅的價值近年不斷上升,二○○四年在美國加州一件相近的釉裡紅盤,以八百萬美元(約六千多萬港元)成交,而瓶一向較盤受歡迎,因此,八千萬元的估價相當合理。

是次佳士得的「中國宮廷御製藝術精品」拍賣中,另一件受注目的是清乾隆御製青花躍龍捧壽紋六方瓶,是當時景德鎮督窰官唐英為賀乾隆六十大壽親自設計的。該瓶來自美國名藏家EvelynAnnenbergHall私人珍藏,估價為四百萬至六百萬港元。

此外,還有一件明成化青花九秋圖罐,由於成化瓷器一直被收藏家視為陶瓷工藝的典範,所以該罐估價亦逾一千萬港元。而一件元代青花「歲寒三友」圖罐,估價亦達七百萬至九百萬港元。

首度在港拍賣宋古琴

除了瓷器外,今次拍賣會更首度在港推出北宋古琴供競投,該件北宋黑漆「虞廷清韻」官琴,由梧桐木製成,琴底部刻有「虞廷清韻」琴名,及「開寶戊辰」四字,意謂該琴製於宋太祖趙匡胤即位後的開寶九年,即公元九六八年,被視為宋代最早的官琴之一。該琴先後由蘇州琴師吳蘭蓀、徐少峰所藏,其後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鄭中於一九五五年在上海琴家吳振平齋中見到該琴,並於二○○○年發表於論文集中。該琴估價二百八十萬至三百五十萬元。

還有一件清乾隆御製緙絲「三星圖頌」圖軸,原為晚清北洋大臣李鴻章的舊藏,刻織均勻,精美細緻,估價三百萬至四百萬元。

是次佳士得春季拍賣會之「中國宮廷御製藝術精品」拍賣,將於五月三十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拍賣預展於五月二十六至二十九日舉行。

梅瓶


简介

梅瓶是一种小口、短颈、丰肩 、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因瓶体修长,宋时称为“经瓶”,明朝以后被称为梅瓶。梅瓶最早出现于唐代,宋辽时期较为流行,并且出现了许多新品种。近代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一书中详细地描述了梅瓶的形制、特征及名称由来:“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抵于足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关于梅瓶的用途,磁州窑系有一对为白地黑花梅瓶,瓶身一书“清沽美酒”,一书“醉乡酒海”,作盛酒的用具是明白无疑的。梅瓶既是酒器,又是一件令人爱不释手的观赏品。因此,这类器多制作精美,不但考虑到贮酒容量,还要注意造型优美。

演变

梅瓶出现于唐代,盛行在宋代。在宋朝,民间生产了很多梅瓶,一般在大小酒铺里都能见到。宋代的梅瓶,器体一般高且偏瘦,肩部向下斜,足部长而接近于直线,底部比较小,器体的最小直径在肩部之上至口下部,处理手法多样,常有棱角分明的转折。各地瓷窑都有烧制,但以景德镇青花梅瓶最为精湛。

到了明清,御窑厂大量制造各式各样的梅瓶,而且造型越来越优美。有的用来装酒,供皇帝使用。有的便成为了宫廷陈设品。

明代的梅瓶造型,比例偏低;口部圆浑厚实,没有明显的线角转折;肩部向上抬起,线条饱满而有力;腹部之下,呈垂直状,有的微向里收;在足部的结束部分,稍向外撇。有的白釉梅瓶肩部有青花楷书“内府”二字,当属宫内用器。

清乾隆的梅瓶肩部特别丰满,几乎成一条直线,腰部以下收得较直。梅瓶讲究图案化,龙纹较死板。

清嘉庆年间的梅瓶造型多样,有的向宽短型发展,有的向瘦长型发展,胎体与乾隆时期区别不大,釉色的白度较乾隆时高,而釉的质地较乾隆时有所下降。梅瓶花纹比较多样,但艺术品位较乾隆时期差。

如果说宋代的梅瓶造型挺秀、俏丽,富于女性的特征的话,那么明代的梅瓶则是雄健、敦厚,富于男性的特征。至于清代的梅瓶,由于造型比例不当,给人以不谐调和不完整的感觉,不及明代的水平。

梅瓶的奥妙


梅瓶,作为一种具有储酒实用、陈设装饰、明器陪葬等多重用途的器物,从唐代开始出现时就已受到人们的喜爱,到宋代时已很流行,元明时期随着青花瓷器的成熟而日趋风行。

梅瓶在唐代时有部分器型因腹部细瘦类如鸡腿而被称为鸡腿瓶,宋代时称其“酒经”或 “经瓶”。据文献记载,“梅瓶”之称谓晚清方始出现,因其小口仅能容一形态瘦小的梅枝而得名,而并非专用于插梅花。也有另一种说法是梅瓶多用于盛酒,常有用其盛“梅酝”酒而得名。而前一种说法更为人们所接受。

 储酒之器

关于梅瓶的用途,从文献记载、传世实物和古代绘画均可知,梅瓶从它产生时起,最初应为实用器,大多用于盛酒或其他液体物质。它的这种功用一直沿续到元明时期。梅瓶作为酒具的用途,在许多梅瓶的铭文中有所反映。如上海博物馆藏有两件件宋代磁州窑梅瓶白地黑花梅瓶,一件腹部开光书写“清沽美酒”,另一件腹部书写“醉乡酒海”。

此外,还有另外一些铭文则是从侧面反映了梅瓶的基本功能。如桂林博物馆藏有一件出土于明墓的本地民窑生产的陶梅瓶,其肩部堆雕了“天长地久”四字。“天长地久”本身带有祈福之意,同时也隐含了“天藏地酒”之谐意,这就表明了其祈福与储酒的双重功用。

 诠释文化

1972年从桂林明代靖江安肃王墓出土的青花携琴访友(携酒寻芳)梅瓶,除了其制作工艺的无比精湛外,让人难忘的还有高士马后担食的仆人。仆人肩上所担一头为一只竹编的三层食箪,另一头则是装满美酒的带盖梅瓶。可以说,这幅瓷画比任何一件写有酒意文字的梅瓶更直观地反映了梅瓶的实用性。因此,携琴访友(携酒寻芳)瓶不仅以其完美的工艺反映了明代制瓷巅峰时期的高超成就,同时也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再现了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源流。

1983年5月,温裕王墓出土青花高腰双龙抢珠带盖梅瓶时,其瓶盖被拌有糯米浆的石灰膏严严实实地封住,打开后发现,里面竟是一瓶香沁浓醇的乳鼠药酒。酒中泡有三只未长毛的乳鼠,还有各种滋补的中药材,酒色晶莹红艳。历经400余年,这瓶酒竟然还保存得这样完好,可谓弥足珍贵。据考证,这是用明代桂林三花酒制作的特产补酒乳鼠酒,对产妇产后有大补之功。广西名酒桂林三花酒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宋代时曾以“瑞露”之名进贡朝廷。因此,这瓶酒的出土不仅对研究古代桂林酒文化源流是极为难得的实物资料,同时也从另一侧面直接反映了梅瓶的储酒功能。此外,在墓穴中安放酒瓶,不外乎希望死者在冥冥之中“久久(酒)平(瓶)安”。也有人将此种现象诠释为让死者在冥界中能过上“清(青)平(瓶)长(藏)久(酒)”的太平日子。不管何种解释,都有一定道理,这也许就是中国文化精深奇妙的内涵所在。

 观赏陈设

随着社会的发展,梅瓶逐渐具有了陈设装饰的功能,甚至梅瓶还常被作为冥器随葬,桂林明代藩王陵区出土了大量的梅瓶便是明证。这些梅瓶已成为上层统治者等级地位的标志和“风水”寓意的象征。

明中晚期以后,梅瓶的观赏陈设作用则越来越明显。清代梅瓶多为传世品,这应与梅瓶此时主要用于陈设装饰有关。

梅瓶瓷器


如果说,梅瓶在古玩收藏里有一些女水妖的气质,我并不反对。

梅瓶的美,在中国瓷器史上,持续了1000多年。目前较为统一的观点,梅瓶诞生在唐朝。

唐 白釉梅瓶故宫馆藏

梅瓶,是一种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用天生丽质来形容,一点不过分。只是,唐朝的梅瓶似乎有点太丰满了。

还有一种主流的观点,说梅瓶是由契丹民族的鸡腿瓶演化而来,看起来似乎很有道理。

灰绿釉鸡腿瓶首都博物馆藏

还有一种器型的鸡腿瓶,样子和梅瓶就更接近了——

褐釉鸡腿瓶首都博物馆藏

契丹民族的兴起,差不多在北宋时期,晚于唐朝,所以梅瓶应该和鸡腿瓶没有什么亲戚关系。

当然,也有另一派专业说法:梅瓶诞生于北宋时期。

我还是宁愿相信,北宋窑工们是根据鸡腿瓶的形状,激起了某种灵感,借以改造丰满的唐朝梅瓶......全部都顺理成章了。于是,宋朝的梅瓶瘦身成功,变女神了。

北宋 定窑白釉刻花花卉纹梅瓶故宫馆藏

我们比较熟悉的宋代梅瓶,应该是磁州窑出品的——

宋 磁州窑白地黑花花卉纹梅瓶故宫馆藏

地位与磁州窑并驾齐驱的耀州窑版梅瓶,也是女神范儿十足——

宋 耀州窑青釉刻花牡丹纹梅瓶国家博物馆藏

契丹民族后来也开始迷恋梅瓶了,样子依然妩媚——

辽 缸瓦窑白釉剔花填黑梅瓶

经过宋朝文人的定性,梅瓶的文化高度已经到位,剩下来的就是细节的改变。还有功能。元朝人普遍豪饮,梅瓶本来就是装酒用的,于是,元朝的梅瓶似乎实用性超过了观赏。

元 内府铭白瓷釉梅瓶首都博物馆藏

元 内府铭白瓷釉梅瓶首都博物馆藏

梅瓶在元朝之前,是使用木塞吗?还是由于时间太长,瓶盖无法完整保存?总之,从传世和出土的文物上看,元之后的梅瓶普遍都有一个大盖子。从观赏性上看,有破坏美之嫌。

明永乐白釉暗花缠枝莲纹梅瓶

类似时装界的流行风潮,今天时兴垫肩,明天却又溜肩美了。梅瓶的细节改变,也是这样,最明显的地方也在肩部。

明嘉靖白釉暗花缠枝花卉纹梅瓶

明永乐青花竹桃纹带盖梅瓶

明天顺青花携琴访友图梅瓶

后来,随着国力的衰弱,明朝的梅瓶也越来越不讲究了,细节不论,整体结构似乎都出问题了:万历时期的梅瓶,似乎有些站立不稳,摇摇欲坠......

明万历青花缠枝番莲纹梅瓶

明万历青花穿花龙纹梅瓶

到了清朝,梅瓶的天生丽质,似乎被人工的奇技淫巧所遮盖。像今天的网红脸铺天盖地,人们再也不知道世界上还有没有第二种美了。

清雍正粉青釉梅瓶

清乾隆松石绿釉梅瓶

宋代梅瓶的特征


我国瓷器文化非常深厚,随着历代的发展,梅瓶的造型也在不停的完善当中。不同时期特点各有不同,她其实最早出现于唐代,宋代以俊俏、修长优雅的瓶身最为流行,不同于唐代的肥硕或者元代的粗犷。从上往下看,梅瓶的形状由细小的瓶口,短短的瓶颈,宽厚的瓶肩,往内凹收的的腰身,逐渐变窄的设计感觉上是头重脚轻容易倾倒,实际上创造者在设计时增加了下面材料的重量,有效预防了这样的问题。瓶身线条直非全直,弧非全弧,线条在适当的地方外撇,内弧变外弧,尽情展现柔美的魅力。

因为她的独特而成为天下第一瓷型,因细小的瓶口只够容纳梅花的瘦骨而得名“梅瓶”。但其实梅瓶"这种得名的时间其实比较晚,它一开始因为拿来盛酒,还有一个名字,叫"经瓶"。这是因为在宋代皇家的讲筵(也叫"讲经")制度有关,结束之后吃饭时候要向授课老师敬的酒,就是装在这样的瓶子里,所以它一开始其实是叫"经瓶",明代以后叫梅瓶多一点。梅瓶的小口虽然都是小口,但是各有特点。都是短束颈,但有“梯形小口”、“卷唇小敞口”、“出沿小口”等等,这些造型对后世的瓷器的造型影响都特别大。

作为传统名瓷,宋朝官窑烧制的梅瓶造型优雅古典、线条柔和,肩圆腰细,所以它的艺术鉴赏价值非常高。最惹人注目的是,钧瓷的秉性特殊窑变,使梅瓶仿佛一个穿着由绚丽的釉彩纺织成轻衫的妙龄少女,使得欣赏的人一眼便陶醉不已,还未饮酒便似醉非醉。设计者的独具匠心既照顾到了贮酒容量,还制作精美,集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于一体,古人的智慧真是无与伦比的巧妙!

我想大家一提到瓷器,青花瓷器的模样都会浮现在眼前对吧。这就是梅瓶经典造型深入人心的厉害之处。特别是景德镇的青花梅瓶。

另外即使是在宋代,梅瓶也会由于南北地域上的审美或者制作瓷器水平的差异而各有不同。其实跟北方南方的人区别很相似,南方的梅瓶高度一般在二十到三十厘米,相对低矮,而北方的瓶身一般在五十到六十厘米,高低差异明显。

梅瓶从实用器皿到艺术佳品,经历了无数匠工的用心改变,可见历代人民对艺术的追求从未停止。我国很多方面的发展都会受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陶瓷造型也不例外,特别是在外形轮廓线运用方面,体现在自由曲线是缓柔的,很少采用生硬的直线,故在形体上给人以委婉曲折、自由生动之美感。总的来说,中国传统陶瓷造型在形体上主要强调静态的展示,各类造型都追求平衡和对称,不太强调动势,故都给人以隽永淡雅含蓄之自然美感。

梅瓶的称谓与用途


梅瓶是中国古瓷中常见的一种造型,是对小口、短颈、丰肩、窄胫一类造型瓷瓶的统称。梅瓶的近足处微外撇,形成了修长优美的S形曲线,因而受到人们长久喜爱,其造型还远播到朝鲜半岛和日本。除了有大量梅瓶实物保存下来,在古代绘画和雕塑里也有一些反映古人使用梅瓶的场景,这些图象对我们准确认识梅瓶用途、造型演变很有帮助,也是鉴定古瓷的重要参照。下面就梅瓶的历史演变加以阐述,希望对藏友们提高鉴藏知识能够有所俾益。

“梅瓶”这一雅称,直到清末《陶雅》一书中才出现,其得名有几种说法,其中民国初年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较为可信,该书解释为:“梅瓶,口小而项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折,于足则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也。”

最早的梅瓶出现在宋代,最初用途可不是用来插花和欣赏的,上海博物馆收藏有两件金代白地黑花梅瓶,分别在瓶腹写有“清沽美酒”与“醉香酒海”,辽宁省博物馆收藏有明代唐寅绘制的《饮中八仙图》,被认为临摹自北宋赵公麟的作品。画面描绘了李白、贺之章、张旭等八人坐于松林间畅饮,一名侍童正把梅瓶中的酒倒在酒缸里。这些都说明梅瓶最初的用途是一种储酒、储水用具。辽宁叶茂法库台辽墓中出土有鸡腿瓶,江西瑞昌发现的南宋淳佑十年(1251年)墓中,墓主的头部顶端也放置有一对磁州窑梅瓶,南宋时期的墓葬中也出土有梅瓶,说明辽宋时期的梅瓶主要用途为实用贮酒具,但有时也被用作陪葬品。

北宋赵令畤《侯鲭录》记载:“陶人之为器,有酒经焉。晋安人盛酒似瓦壶之制,小颈,环口,修腹,受一斗,可以盛酒。凡馈人牲,兼云以酒器,书云就一经或五经焉。他境人有游于是邦,不达其义,闻五经至,束带迎于门,乃知是酒五瓶为五经焉”。很多学者认为,这种可装酒一斗、名为“酒经”的小口修腹瓷瓶,很可能就是宋代人对梅瓶的称谓,因此宋代的梅瓶也可称作“经瓶”。到了元明时期,从古人的诗文分析,此时的梅瓶可能被称为酒“樽”、“酒瓶”。

梅瓶原称应是经瓶


在中国古代瓷器类型中,有一件小口、丰肩的瓶子,约定俗成为梅瓶。其源来自民国时期许之衡所撰《饮流斋说瓷》。书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也。”这一定名,使其成为古代花瓶。史料证明,这与生产它的本来用途是不符的。

宋代赵令畦在《侯鲭录》卷三载:“陶人为器。有酒经焉,晋安人盛酒以瓦壶。其制小颈,环口、修腹,受一斗,可以盛酒,凡馈人牲兼以酒。”置书云:“酒一经,或二经至五经焉。他境人有游于是邦,不达其义,闻五经至焉,束带迎于门,所知是酒五瓶,为五经焉。”说明这种瓶是酒器。

考古发掘材料也有证明。1951年安徽白沙北宋墓甬道西壁的壁画上,画三人一马,马后立二人,后者头系蓝巾,巾上系一卷,卷上墨书“昼上崔大郎酒”六字,双手捧一黑色酒瓶,形制与今日所说的“梅瓶”相同。

为什么这种形制的酒瓶称为经瓶呢?

《宋史·职官志》载,宋代皇帝特设讲经制度,定期请大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翰林侍讲学士等熟悉四书五经的官员任讲官,设讲筵。定每年二月至端午节,八月到冬至节为讲经期,逢单日为皇帝讲经,轮流讲读。这种讲经制度,一直延续到明清。

这种讲经制度,派生出了讲筵用酒,产生了一种特殊的酒文化。筵原指竹席,是一种坐具,所以座位叫筵。宋代,给皇帝讲经的讲位称作讲筵。讲经结束后,皇帝总要设宴,款待执行讲官及参与这一活动的众官员,以表示君臣互学,团结友善的气氛。由于讲经总与酒宴联系在一起,所以讲经的筵席到后来就变成了酒宴的代称。

史载,明朝设“经宴”制度,皇帝听经完毕,都要设宴招待讲官及群臣。万历朝宰相张居正曾设定每十天举行一次经宴,他主讲,每次经宴都要上酒,装酒的瓶子,就是这种青花“梅瓶”。1958年明定陵出土8件“梅瓶”都是作为御酒陪葬。因此不能称出土的青花梅瓶为冥器。它是陪葬的生活实用品。

桂林博物馆珍藏的300多件“梅瓶”,大部分出自广西桂林明靖江王陵区。1983年自桂林尧山明代靖江温裕王朱履焘墓出土的青花双龙戏珠纹高腰带盖瓶,出土时内装滋补药酒,有三只乳鼠浸泡其中,更说明了这种瓷瓶是装酒所用。

宋人称这种“经宴”上特用的酒瓶为“经瓶”是有特定含意的。

1、这种瓶装的酒尊贵至上,对饮者是莫大的荣誉。

2、使用这种瓶酒是高雅酒宴的标志。

因此,恢复其本名“经瓶”是有必要的:

1、古代无“梅瓶”这一称谓。《饮流斋说瓷》没有考证,杜撰为“梅瓶”。将酒具误定为花瓶。

2、经瓶原有覆盖,本是帝王及贵族专用的酒瓶,盖失后,虽可插花,但不能作为定名依据。

3、恢复“经瓶”本名,则明确了其酒文化的归属范畴,有利于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

古时梅瓶的用途与文化


古时梅瓶的用途与文化。

储酒之器

关于梅瓶的用途,从文献记载、传世实物和古代绘画均可知,梅瓶从它产生时起,最初应为实用器,大多用于盛酒或其他液体物质。它的这种功用一直沿续到元明时期。梅瓶作为酒具的用途,在许多梅瓶的铭文中有所反映。如上海博物馆藏有两件件宋代磁州窑梅瓶白地黑花梅瓶,一件腹部开光书写“清沽美酒”,另一件腹部书写“醉乡酒海”。

此外,还有另外一些铭文则是从侧面反映了梅瓶的基本功能。如桂林博物馆藏有一件出土于明墓的本地民窑生产的陶梅瓶,其肩部堆雕了“天长地久”四字。“天长地久”本身带有祈福之意,同时也隐含了“天藏地酒”之谐意,这就表明了其祈福与储酒的双重功用。

诠释文化

1972年从桂林明代靖江安肃王墓出土的青花携琴访友(携酒寻芳)梅瓶,除了其制作工艺的无比精湛外,让人难忘的还有高士马后担食的仆人。仆人肩上所担一头为一只竹编的三层食箪,另一头则是装满美酒的带盖梅瓶。可以说,这幅瓷画比任何一件写有酒意文字的梅瓶更直观地反映了梅瓶的实用性。因此,携琴访友(携酒寻芳)瓶不仅以其完美的工艺反映了明代制瓷巅峰时期的高超成就,同时也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再现了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源流。

1983年5月,温裕王墓出土青花高腰双龙抢珠带盖梅瓶时,其瓶盖被拌有糯米浆的石灰膏严严实实地封住,打开后发现,里面竟是一瓶香沁浓醇的乳鼠药酒。酒中泡有三只未长毛的乳鼠,还有各种滋补的中药材,酒色晶莹红艳。历经400余年,这瓶酒竟然还保存得这样完好,可谓弥足珍贵。据考证,这是用明代桂林三花酒制作的特产补酒乳鼠酒,对产妇产后有大补之功。广西名酒桂林三花酒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宋代时曾以“瑞露”之名进贡朝廷。因此,这瓶酒的出土不仅对研究古代桂林酒文化源流是极为难得的实物资料,同时也从另一侧面直接反映了梅瓶的储酒功能。此外,在墓穴中安放酒瓶,不外乎希望死者在冥冥之中“久久(酒)平(瓶)安”。也有人将此种现象诠释为让死者在冥界中能过上“清(青)平(瓶)长(藏)久(酒)”的太平日子。不管何种解释,都有一定道理,这也许就是中国文化精深奇妙的内涵所在。

观赏陈设

随着社会的发展,梅瓶逐渐具有了陈设装饰的功能,甚至梅瓶还常被作为冥器随葬,桂林明代藩王陵区出土了大量的梅瓶便是明证。这些梅瓶已成为上层统治者等级地位的标志和“风水”寓意的象征。

明中晚期以后,梅瓶的观赏陈设作用则越来越明显。清代梅瓶多为传世品,这应与梅瓶此时主要用于陈设装饰有关。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世界仅存的明朝永乐内府梅瓶首现内地拍市》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世界仅存的明朝永乐内府梅瓶首现内地拍市》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明朝瓷器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