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瓷砖区别 > 导航 >

笔舔和砚台的区别

笔舔和砚台的区别

瓷砖区别 贴花和印花瓷器的鉴别 瓷器灯照绿和黄的鉴别

2020-11-16

瓷砖区别。

笔墨纸砚作为四大文房用品,既可作为绘画写字的工具,又可作为文人雅客的家中珍藏。随着历史文化的发展,文房用品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样化,许多精细的文房小件也被诸多文人所使用,如笔筒、笔架、印盒、墨床、水呈、镇纸等。甚至品味高,讲究多的人亦在文房中特置笔舔,以便写字描画时,笔锋的顺畅。但是,大部分人常常无法区分笔舔和砚台,那么下面小编也为大家普及一下如何区分笔舔和砚台。

笔舔,在清代属文具小九件之一,用于毛笔蘸墨之后,在一个像小盘一样的器物上把笔尖的墨抹匀。笔舔的器物,小的器件较多,大件的很少。砚台属于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之一,是书法的必备工具。它的出现是随着笔和墨的发展而发展的。早期的砚台属石砚,石砚的质地坚固、经百年而不朽,在文人的收藏列表中,可谓珍选之物。

在材料的使用上,砚台的选材更具多样性。笔舔主要是烧窑制品,其他种类有木、玉、银等,如乾隆时期的象生瓷、雕瓷,嘉庆时期的面盆、温碗、粥罐等。砚台主要以石为主进行制作,秦汉魏晋之后,形成了以石砚为主,其他材质砚台为辅的局面,如松花石、澄泥石、洮河石、歙石、端石、红丝石、菊花石、漆沙、玉、瓷、铁、瓦 等原料制成的砚台数不胜数。

在工艺方面,笔舔的多变性更胜一筹。笔舔的形态基本不是规矩状,有荷叶形、树叶行,梅花形、蛤蜊形、獾形等,千奇百怪。施釉的图案流行有果子、百子龙灯、蝙蝠、瓜果蝴蝶等,皆取自有寓意的动画里的形象。烧造工艺有刻、印、镂空、贴、塑等,相互联结,并搭配巧匠的纤细构图和写意绘画,共同构成了一个小而精的艺术品。而砚台的绝妙之处主要在于雕刻,并辅以绘画,从而形成一类精美的工艺品。因为砚台的功能在于研磨,并且主要材料为石质,所以绘画发挥的空间较笔舔来说,相对要少一些。

在保存和收藏价值方面,砚台更加复杂。由于砚台的石质属性,需要忌高温、忌长期干燥、忌墨块残留,而瓷质的笔舔主要注意干燥洁净、忌重、忌摔。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所反映的朝代的经济文化、历史底蕴,也缔造了他们高昂的收藏价值。

taoci52.com延伸阅读

陶器和瓷器的区别


通俗地讲:用陶土烧制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烧制的器皿叫瓷器.陶瓷则是陶器,炻器和瓷器的总称.凡是用陶土和瓷土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粘土为原料,经过配料, 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流程制成的器物都可以叫陶瓷.

陶瓷包括的范围较广,有些能耐水,有些并能耐酸.广泛应用于建筑, 化工, 电力,机械等工业及日用装饰等方面.此外,用粘土以外的其它原料, 依陶瓷制造的工艺方法制成的制品,也叫做陶瓷,如块滑石瓷,金属陶瓷,电容器陶瓷, 磁性瓷等. 广泛应用于无线电,原子能,火箭,半导体等工业.目前,将所有陶瓷制品通称为"无机非金属固体材料。

陶器和瓷器是人们经常接触的日用品,有时从表面看来很相似,但是,它们毕竟各有其特色而不同。

陶器一般是用陶土作胎。烧制陶器的温度大体在900-1050℃之间。若温度太高,陶器就要被烧坏变形。陶器的胎体质地比较疏松,有不少孔隙,因而有较强的吸水性。一般的陶器表面无釉,即使有釉也是低温釉。

我国烧制陶器的历史约有1万年之久。原始社会制造陶器,开始是用手工捏制的方法制成一定器形,后来发展为将陶土搓成粗细一样的泥条,再把泥条盘筑成一定器形,将其内外用手抹平。到父系社会阶段出现了轮制法。进入封建社会后,又发明了模制法,即将陶泥填入模中,脱出器物的全形。人们推测,最原始的烧制方法是堆烧法,把晒干的陶坯放在露天柴草中烧。在六七千年前,开始使用陶窑烧制陶器。

文物考古工作者根据陶器的颜色,把陶器分为红陶、灰陶、彩陶、白陶、彩绘陶、黑陶和釉陶等系列。

红陶是原始社会最常见的一种陶器,它的颜色有如红砖色。这是在烧窑时,充分供应气体,形成氧化气氛,使陶土中的铁转化为三价铁,便呈现出红色了。

灰陶即指陶器为灰色或灰黑色。这是在烧窑后期,控制火候,形成还原气氛,由于窑中缺少氧气,陶土中铁的氧化物转化为二价铁,陶器便呈灰色或黑色了。灰陶最常见,一般都比较粗糙。

彩陶是陶器入窑前,在陶坯上进行彩绘,烧后有赭、黑、白等色。西安半坡遗址的人面鱼纹盆即为一例。

白陶,即白色的陶器,这是新石器时代后期才有的,主要是因为陶土中氧化铁含量少,排除了一些色素的干扰便呈现白色了。

彩绘陶也是带彩色的,它和彩陶的区别是陶器烧成后再着色。由于颜色没有经过焙烧,与坯体粘结不牢,很容易脱落。西安出土的秦兵马俑就属于彩绘陶。

黑陶是指光亮漆黑的陶器主要见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这是在焙烧后期用浓烟熏翳,使烟中的碳微粒渗入,充填陶器的空隙,便能呈现黑色。黑陶制品中有的壁像蛋壳一样薄,被称为“蛋壳陶”,十分珍贵。

釉陶是指陶器表面有一层石灰釉的陶器。釉的主要成分是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钙、氧化钠等,用石灰加粘土就能配制成,烧融后呈一种玻璃态。在釉中若再加进一些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铜、氧化钴等,焙烧后就会出现绿、蓝等色泽,常见的唐三彩就是釉陶。

别具风采的陶瓷砚台


砚是研墨笔的工具,相随于古时文人士大夫的写字绘画中。它起源较早,而且伴随着墨的变化而改变。

砚台的种类较多,以石砚为最,自古文人就把端砚、歙砚、洮河砚、澄泥砚定为中国的“四大名砚”。其中唯有澄泥砚不是石制的,其余三种皆为石制的砚台。

陶砚

陶砚制作始于汉代,后世多有烧制。现今仍存于世的西汉“十二峰陶砚”,奇峰竞拔,形象古朴而生动,当属现存世砚台中的精品。唐代时还烧制了三彩砚台,这在唐代墓中也多有出土。在宋代时陶制砚台的制作品加大,而且更加完美,据史料载,在宋代时曾有一制砚名匠,人称万道人,其所制的陶砚可与当时的端砚、歙砚相媲美,甚至在当时的价钱超过前两者的价钱。曾有一文人买过其制作的一方陶砚,磨研30余年仍然发墨如初,被此文人视如珍宝。

四大名砚中的澄泥砚也属于陶砚,澄泥砚的制作过程相对比较独特。制砚工匠从河水中筛得极细的泥土,做成结实的坯块,风干后雕琢成砚形,放在火中烧炼而成。其珍品性能极佳,古书上曾记载,澄泥砚可以“一匙之水,经旬不涸,一洼之墨,盛暑不干”。这些记载虽有夸张,但也说明了澄泥砚在当时文人心中的地位。其实在唐代以前,歙、端石砚还没有出现,泥砚就成为古人作书作画的唯一研墨器,澄泥砚本来就是陶砚,因其品质优良,才得以与石质的端砚、歙砚和洮河砚并列为中国的四大名砚。但因为其为人工烧制,烧制的技术也不同,所以不像石砚那样为某一方的特产,质量也会因地而异,其中虽有佳者,但劣品也不少。目前收藏普遍认为山西绛县和江苏宝山烧制的澄泥砚是相对比较好的。澄泥砚的好坏可以从颜色和斑点上看出:鳝鱼黄颜色的最好,绿头青次些;黄土有斑点,叫砂斑点,点大些的叫豆瓣砂,小的叫绿豆砂,一般大小斑点都有的是上等,很适合落墨。

澄泥砚在陶瓷材质的砚台中的市场是最好的,更多的是因为其本身的实用价值。市场中常见到的是明清时期的澄泥砚,此时的澄泥砚保存的相对比较完好,更由于此时艺术性的加强,使澄泥砚更成为文人手中的玩物。但也有一些元以前的澄泥砚由于存世量少,许多藏家不认,且难于鉴定,因此市场价位还很难确定。

除了澄泥砚之外,还有一些陶制的砚台是比较有特点的。在南北朝、隋唐时期,当时的陶瓷工匠们模仿辟雍设计出了辟雍砚。辟雍砚是极富观赏价值的艺术珍品。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制瓷业的迅速发展,陶瓷砚台大量涌现,其中以一种造型为带足圆盘的瓷砚最为流行,这也是隋唐时期辟雍砚的前身。魏晋时期多流行三足或四足的青瓷圆盘砚,南北朝变化为五足到十足不等的珠足砚、辟雍砚,到了隋唐时期,发展出了圆形多足的辟雍砚。辟雍砚的砚面居中,研堂与墨池相连,砚台中心高高隆起,砚台四周留有深槽储水,以便书画家润笔蘸墨之用,显示出它的实用功能。砚的下部用为数众多的珠足承托,足部明显突出,往往还有纹饰。辟雍砚的造型独特,显示出制作者独具的匠心。

陶砚中还有一种叫做瓦砚,也即是用古代建筑物上的瓦改制而成。瓦砚之材多取自秦汉晋宫殿殿瓦,如阿房宫、末央宫、铜雀台等。目前发现最早在唐代就开始盛行制作瓦砚之风。这种宫殿的瓦所取之土质极为细腻,烧制工艺极精,不易渗水,特别是铜雀台的瓦,瓦以土和胡桃油相拌,还掺入了黄丹,铅、锡等物,制成砚台后质地细腻,坚如石,不费笔而发墨,是一种很别致而珍贵的砚台,这是前人所始料不及的。此种砚台传世品极少,市场价值极高,但由于材料为瓦质,也有许多收藏家并不是很认识,他们鉴定不了此砚的真伪,因此许多瓦砚目前还埋没于民间收藏之中。

瓷砚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青瓷砚,此时端砚,歙砚还没有开始实用。在这个时候,瓷砚台多有足,用以加高砚身,与当时席地而坐,多用矮几的习俗相融。三国时期的砚台制作相对比较精细,砚台在此时还有盖子,多为三足,足的形状多做成力士或熊形,但砚面是比较平坦的,水与墨在砚面中不能分开,还是有缺点的。到了西晋时期的砚台,砚的足也是三足的,但足的形制多为蹄足,足部比三国时期的高,制作也比较精巧。到了东晋时期,砚台的制作则比以前要粗糙,多为蹄足,足比西晋时更高.砚面较西晋时的突起,此时砚台的足已不仅仅局限于三足了,以四足、五足者为多。南北朝时起砚面的突起现象和足的数量都较东晋更甚。此时的足一般已多至6至8个,制作则更为粗糙。

砚台在隋代还继续流行,其最大特点就是把以前的蹄形足改为水珠形滴足,使得砚面更为突出,利于水和墨的分开。到了唐代,砚有了很大的改进,一般砚面平坦,周围有了沟槽以供存水,砚面以下则是圈足,圈足外撇,圈足的周壁上往往镂孔。而有圈足与砚面之间的假足则更多,更多的是用来装饰。

宋时是瓷砚制作的高潮,出现了白中泛青的影青瓷砚,极耐磨研的龙泉瓷砚、建窑墨瓷砚和绿瓷砚等,在色泽和形制方面均有独到之处。明清时瓷砚仍不乏制作,现上海博物馆收藏有清代一方青花圆形瓷砚,代表了清代瓷砚的制作风格。

目前市场上所见的瓷砚并不少,但艺术价值较高的也不多,因此瓷砚的市场价位反而不如某些陶砚了,特别是澄泥砚.但收藏讲究的是一种乐趣,因此有时瓷砚的经济价值反而并不很重要了。在2005年的时代国际拍卖中曾有一件清乾隆石纹瓷砚被拍出9.9万元,创下了瓷砚成交的最高纪录。2004年11月份的上海嘉泰曾以2.2万元拍出一件清代的黄釉墨彩苏武牧羊图瓷砚。瓷砚到了清代还有更注重于艺术性的,同样在2004年的中国嘉德秋拍中,以近2万元的价格拍出一件清嘉庆斗彩婴戏图瓷砚,这件瓷砚不仅仅具有实用性,更重要的是它的艺术价值也极高。瓷砚还有用粉彩制作的,2005年中国嘉德的春季季拍中,一件民国的粉彩人物瓷砚以2000元拍出。到了清代末以后,一些文人也加入到瓷砚的制作中去,中国嘉德在2003年的12月份的拍卖中曾以4400元的价格拍出一件民国刘雨岑绘山水题诗瓷砚。文人的加入使瓷砚将艺术性和实用性融为了一体,提高了本身所具有的艺术性。解放后随着毛笔使用的减少,瓷砚已很少再制作,即使制作也是为了观赏或者作为礼品使用。

瓷砚的市场价位不仅与艺术价值相连,而且也受市场的制约,目前陶瓷市场中明清陶瓷市场走俏,随之瓷砚的市场价值也是这样,元以前的瓷砚市场价值较低,不仅是因为元以前的瓷砚的釉水、造型不好,更重要的是市场上收藏者更容易看到明清瓷砚的美,而元以前的瓷砚更讲究实用性。目前的市场上一些收藏者很难理解元以前瓷砚实用价值的独特性,因此市场价值相对较低。但是这更是收藏瓷砚之人的一个捡漏的机会。收藏者可以凭借自己的眼力,去寻求艺术性、实用性更强的瓷砚,因此,在瓷砚的市场中还是有很多的漏可捡的。

玻化砖和全抛釉的区别 玻化砖和抛光砖的区别


现在室内装修越来越讲究,玻化砖、抛光砖和全抛釉越来越受到装修业主的关注,可能很多人都想知道玻化砖和全抛釉的区别以及玻化砖和抛光砖的区别相关知识。接下来跟着小编的脚步一起来看看吧。

玻化砖和全抛釉的区别

玻化砖的纹理比较简单,这也是由于玻化砖的制作工艺有关。在这一方面,全抛釉明显地比玻化砖更多的选择,全抛釉的釉面纹理生产工艺要求极高,除了砖釉面经过全抛光处理,坯体制作的过程还需比一般釉面砖工序更多,不厌其烦地重复渲染,最终才烧结而成的,这也是它没玻化砖耐磨的原因。所以,在砖面纹理方面,全抛釉比玻化砖有更好的选择,但是价格相对高一点。

玻化砖和全抛釉哪个好?

显然地,玻化砖和全抛釉各有各的特色,究竟是哪个比较好,就得看个人爱好。如果是喜欢朴素淡雅一点,注重耐磨和价格方面的,可以小编建议大家选择玻化砖,这也是玻化砖长期以来备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如果你喜欢个性化和风格化设计,全抛釉瓷砖恰恰能符合你的口味,全抛釉瓷砖多种的变化纹理,显得额外的高档。

玻化砖和抛光砖的区别

一、玻化砖与抛光砖的区别主要在吸水率

吸水率低于0.5%的陶瓷被称为是玻化砖,抛光砖也属玻化砖,玻化砖进行镜面抛光后就形成抛光砖。其实“抛光砖”、“玻化砖”、“玻化石”等名称的地板砖,是同一种建材产品,只是叫法不同,学名均为瓷质砖。都是由石英砂、泥烧制而成,用磨具打磨光亮、光滑而成的。

从另一个角度看,抛光砖属于玻化砖,吸水率越低,玻化程度越好,如果抛光砖吸水率小于、等于0.1%,则属于完全玻化,是瓷砖产品中的优质产品。

抛光砖的较大特点是吸水率低,光泽度高,耐磨防滑性能好。现在在各大建材市场都有各种??品牌的抛光砖展示销售。而在家庭中、在办公室、商场,人们都能看到它通透光亮的身影。

二、玻化砖和抛光砖哪个好

抛光砖是用粘土和石材的粉末经压机压制,然后烧制而成。正面和反面色泽一致,不上釉料,烧好后,表面再经过抛光处理,这样正面就很光滑,很漂亮,背面是砖的本来面目。 因此抛光砖的第1个缺点就是不耐脏,用拖把拖过之后,会留有水的印记,因为你的拖把不可能是100%的干净嘛。第2点就是抛光转的防滑性,一旦地上有水了就非常滑;较后就是有颜色液体容易渗入,这样就容易在砖面上留下无法清理的痕迹。

玻化砖跟抛光砖类似,但是制作要求更高,要求压机更好,能够压制更高的密度,同时烧制的温度更高。玻化砖就是强化的抛光转,表面一般不再需要抛光处理就很亮了,能够一定程度解决抛光转容易脏的问题。当然,玻化砖的价格比抛光转又贵了。

玻化砖和抛光砖相比,就要显得更加的漂亮,耐磨性高,但同时也存在色泽单一、易脏、不防滑、容易渗入有色液体等缺点。

以上就是小编给大家介绍的玻化砖和全抛釉的区别和玻化砖和抛光砖的区别相关知识,希望能给大家提供帮助。

陶器和瓷器的主要区别


通俗地讲:用陶土烧制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烧制的器皿叫瓷器.陶瓷则是陶器,炻器和瓷器的总称.凡是用陶土和瓷土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粘土为原料,经过配料,

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流程制成的器物都可以叫陶瓷.陶瓷包括的范围较广,有些能耐水,有些并能耐酸.广泛应用于建筑, 化工, 电力,机械等工业及日用装饰等方面.此外,用粘土以外的其它料,依陶瓷制造的工艺方法制成的制品,也叫做陶瓷,如块滑石瓷,金属陶瓷,电容器陶瓷, 磁性瓷等. 广泛应用于无线电,原子能,火箭,半导体等工业.目前,将所有陶瓷制品通称为"无机非金属固体材料。

陶器和瓷器是人们经常接触的日用品,有时从表面看来很相似,但是,它们毕竟各有其特色而不同。

陶器一般是用陶土作胎。烧制陶器的温度大体在900-1050℃之间。若温度太高,陶器就要被烧坏变形。陶器的胎体质地比较疏松,有不少孔隙,因而有较强的吸水性。一般的陶器表面无釉,即使有釉也是低温釉。

我国烧制陶器的历史约有1万年之久。原始社会制造陶器,开始是用手工捏制的方法制成一定器形,后来发展为将陶土搓成粗细一样的泥条,再把泥条盘筑成一定器形,将其内外用手抹平。到父系社会阶段出现了轮制法。进入封建社会后,又发明了模制法,即将陶泥填入模中,脱出器物的全形。人们推测,最原始的烧制方法是堆烧法,把晒干的陶坯放在露天柴草中烧。在六七千年前,开始使用陶窑烧制陶器。

文物考古工作者根据陶器的颜色,把陶器分为红陶、灰陶、彩陶、白陶、彩绘陶、黑陶和釉陶等系列。

红陶是原始社会最常见的一种陶器,它的颜色有如红砖色。这是在烧窑时,充分供应气体,形成氧化气氛,使陶土中的铁转化为三价铁,便呈现出红色了。

灰陶即指陶器为灰色或灰黑色。这是在烧窑后期,控制火候,形成还原气氛,由于窑中缺少氧气,陶土中铁的氧化物转化为二价铁,陶器便呈灰色或黑色了。灰陶最常见,一般都比较粗糙。

彩陶是陶器入窑前,在陶坯上进行彩绘,烧后有赭、黑、白等色。西安半坡遗址的人面鱼纹盆即为一例。

白陶,即白色的陶器,这是新石器时代后期才有的,主要是因为陶土中氧化铁含量少,排除了一些色素的干扰便呈现白色了。

彩绘陶也是带彩色的,它和彩陶的区别是陶器烧成后再着色。由于颜色没有经过焙烧,与坯体粘结不牢,很容易脱落。西安出土的秦兵马俑就属于彩绘陶。

黑陶是指光亮漆黑的陶器主要见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这是在焙烧后期用浓烟熏翳,使烟中的碳微粒渗入,充填陶器的空隙,便能呈现黑色。黑陶制品中有的壁像蛋壳一样薄,被称为“蛋壳陶”,十分珍贵。釉陶是指陶器表面有一层石灰釉的陶器。釉的主要成分是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钙、氧化钠等,用石灰加粘土就能配制成,烧融后呈一种玻璃态。在釉中若再加进一些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铜、氧化钴等,焙烧后就会出现绿、蓝等色泽,常见的唐三彩就是釉陶.

洋彩和珐琅彩的区别


在历史上,洋彩和珐琅彩一直被混为一谈,甚至包括皇宫里的档案也难以将两者分清;有时候把洋彩归为珐琅彩,有时又把珐琅彩说成洋彩,有时候甚至还有把粉彩说成洋彩和珐琅彩的,因此,在如何区别洋彩和珐琅彩的问题上,就变得更加混乱不堪来。台湾省曾经出版了一本名为《华丽彩瓷 乾隆洋彩》的书籍,将洋彩和珐琅彩进行来了详细的区分。此后,针对雍正时期的洋彩和珐琅彩,该博物院还出了名为《金成旭映》的专著进行讲解。可即便如此,洋彩和珐琅彩遗留的历史问题,依然在多数人群之中存在。没有时间细看那两本书籍的藏友,依然难以将两者区分开来。下面,我们提炼出此处的重点,对洋彩和珐琅彩作出一下几点区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先说洋彩,什么是洋彩呢?它出现在康熙和雍正时期,乾隆年间得到来兴起。这个时期的彩瓷一般都是洋彩。它是一种通过模仿西方绘画技术所描绘的珐琅彩以及一些中国传统五彩的画技结合。在雍正13年,一本唐英所写的叫《陶务叙略碑记》的著作就对洋彩的西洋画法做过阐述,大致说洋彩器皿中,清朝采用模仿的方式,用它替代了原来珐琅彩所画的山水、翎毛、花卉、人物等,非常细微入神。书中对洋彩的西洋画法做了大量详细的解说。在后来的乾隆8年,唐英又在《陶冶图册》内对洋彩如何作画以及瓷器如何烧制、洋彩如何调色、与珐琅彩的色彩表现都做了大量论述。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唐英说出了洋彩在调色方面,它和珐琅彩相差不大。所以不是专业人士很难将两者分辨。

根据唐英对洋彩的描述,以及现在收藏于故宫的《洋彩》瓷器,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对洋彩和珐琅彩进行区分。第一点是在绘画上,洋彩的绘画方法采用最多的都是西方的画法,很少用流传于宫廷内的传统画法;珐琅彩因为是“土生土长”,所以采用传统画法比较多。但是在乾隆时期,因为受到宫廷画师郎世宁画风的影响,珐琅彩中也会出现一种郎世宁式的中西结合的绘画风格。

第二点是在制作地点上,洋彩多数在景德镇官窑中烧制,而珐琅彩则全都在皇宫内或者就近的京城作坊所制。第三,洋彩和珐琅彩在题诗印记上有非常明显的不同,洋彩多采用乾隆年间的印玺和乾隆御制诗,而珐琅彩则多数为青花楷款或蓝料仿宋楷款。第四,两者在纹饰上也有很大的区别,洋彩比较单一,多数都是剔锥凤尾形卷草纹,而珐琅彩则更加多样化,传统的纹饰几乎全都被采用了。

陶器茶具和瓷器茶具的区别


陶器茶具和瓷器茶具的区别。

茶具,按其狭义的范围是指茶杯、茶壶、茶碗、茶盏、茶碟、茶盘等饮茶用具。我国的茶具种类繁多,造型优美,除实用价值外,也有颇高的艺术价值,因而驰名中外,为历代饮茶爱好者所青睐。由于制作材料和产地不同而分陶瓷茶具、漆器茶具、玻璃茶具、金属茶具和竹木茶具等几大类。茶具材料多种多样,造型千姿百态,纹饰百花齐放。究竟如何选用,这要根据各地的饮茶风俗习惯和饮茶者对茶具的审美情趣,以及品饮的茶类和环境而定。

人们通常所说的陶瓷茶具其实是“陶器”与“瓷器”茶具的总称。用陶土烧制的茶具叫陶器茶具,用瓷土烧制的茶具叫瓷器茶具。陶瓷则是陶器、炻器和瓷器的总称。凡是用陶土和瓷土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粘土为原料。经过配料,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流程制成的茶具都可以叫陶瓷茶具。瓷器茶具和陶器茶具虽然是两种不同的物质,但是两者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果没有制陶术的发明及陶器制作技术不断改进所取得的经验,瓷器是不可能单独发明的。瓷器的发明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制陶过程中,不断认识原材料的性能,总结烧成技术,积累丰富经验,从而产生量变到质变的结果。

下面是陶器茶具与瓷器茶具的区别:

一、使用原料不同。陶器茶具使用一般黏土即可制坯烧成,瓷器茶具则需要选择特定的材料,以高岭上作坯。烧成温度在陶器所需要的温度阶段,则可成为陶器,例如古代的白陶就是如此烧成的。高岭土在烧制瓷器所需要的温度下,所制的坯体则成为瓷器。但是一般制作陶器的黏土制成的坯体,在烧到1200℃时,则不可能成为瓷器,会被烧熔为玻璃质。

二、烧制温度不同。陶器茶具烧成温度一般都低于瓷器,最低甚至达到800℃以下,最高可达1100℃左右;瓷器茶具的烧成温度则比较高,大都在1200℃以上,甚至有的达到1400℃左右。

三、釉料不同。陶器茶具有不挂釉和挂釉的两种,挂釉的陶器釉料在较低的烧成温度时即可熔融;瓷器茶具的釉料有两种,既可在高温下与胎体一次烧成,也可在高温素烧胎上再挂低温釉,第二次低温烧成。

四、坚硬度不同。陶器茶具烧成温度低,坯体并未完全烧结,敲击时声音发闷,胎体硬度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钢刀划出沟痕;瓷器茶具的烧成温度高,胎体基本烧结,敲击时声音清脆,胎体表面用一般钢刀很难划出沟痕。

五、透明度不同。陶器茶具的坯体即使比较薄也不具备半透明的特点。例如龙山文化的黑陶薄如蛋壳,却并不透明;瓷器茶具的胎体无论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点。

瓷片和瓷砖哪个好 瓷片和瓷砖的区别


对于购买者来说,很多朋友都不知道瓷片和瓷砖哪个好?今天将要在下文中来给大家分享一下瓷片和瓷砖的区别知识。

瓷片和瓷砖哪个好

瓷片和瓷砖有着各自的使用范围,在不同的使用范围,其表现的特性不同,各自的也是不一样的,以下就是针对瓷片和瓷砖哪个好的相关介绍:

1.在墙面瓷砖的铺贴中,使用瓷片较好。瓷片是瓷砖中的一种陶质砖制成的,它更适合于墙面铺贴所需;瓷砖则更加适用于地面,因为他是有瓷面的地砖,而瓷片是指贴墙面用的表面有瓷面的薄层贴片。

2.瓷片是墙面的表面有瓷面的薄层贴片,而瓷砖则是指有瓷面的地砖。瓷片与瓷砖面显的差异在于厚薄程度不一,厚薄明显不同,瓷砖厚,瓷片薄。

3. 瓷片的寿命很有限,一般使用寿命为七年左右。市面上瓷片吸水率一般在10%以上,用久很容易出现裂纹,甚至断裂。消费者在选购瓷砖时,可以通过重量来辨别是瓷片还是瓷砖。一般来说,瓷片都比较轻,瓷砖要比瓷片重很多。

4.瓷片与瓷砖表面要求也存在差异,瓷片越光滑越好,而瓷砖要求表面有一定的防滑性。

瓷片和瓷砖的区别

一、概念区别

瓷片是呈片状的,通常用来装饰墙面,是墙面用的表面有次面的薄层贴片,表面光滑,瓷片与墙面之间是不能直接接触的,一般都留有一定的距离。

瓷砖是呈块状的、有瓷面的地砖,多由粘土、石英沙等混合制作而成,一般也可以用于装饰墙面。瓷砖可以与墙面完全贴合,中间用水泥沙子固定即可。

二、厚度区别

厚薄程度不同是瓷片和瓷砖最明显的区别。瓷片薄,质量较轻,瓷砖厚,质量较重。厚薄的差异也决定了两者用途和粘贴方法的不同。如果瓷砖使用瓷片的粘贴方式,容易导致瓷砖掉落,如果瓷片采用瓷砖的粘贴方式,其装饰效果便会大打折扣。

三、防滑区别

一般来说,瓷片是用于装饰的,要求越光滑越好,如果瓷片的表面不光滑,则说明质量不过关。然而,瓷砖通常是用来铺地板的,因此要求其表面必须具备防滑性能。

四、属性区别

瓷片属于通体陶瓷,与花瓶、盘子的材质相同,因此属于瓷器。瓷砖属于地板,是由瓷土烧制而成。二者的制作工艺不同,使用材料不同,因此属性也不同。

五、质地区别

二者在内部质地的要求也不一样。一般瓷片的内部不能存在气泡,否则容易受冻碎裂。而瓷砖对于内部气泡则没有特别的要求。

以上就是小编告诉大家的关于瓷片和瓷砖哪个好和瓷片和瓷砖的区别相关知识,希望能给大家提供帮助。

“蛤蜊光”、“光晕”和“油光”的区别


“蛤蜊光”,是指明清五彩、粉彩瓷器彩料周围轮廓线在”白釉上“的一圈1~2mm的五彩光;或是没有彩料,仅仅是在白釉上形成的不规则圆形五彩光。其主要形成原因是因为彩料里含有“铅”,经过近百年的时光,铅被氧化所造成。蛤蜊光一般在明末(指天启往后,嘉、万五彩基本不见)、顺治五彩,老康五彩、斗彩,雍正斗彩、粉彩(官窑的比民窑多见)和乾隆的粉彩等等上都可看到。

晚清的五彩、粉彩上也看看到,但出现频率不如三代。民国一些日用粉彩瓷器上亦十分常见。“光晕”,在许多陶瓷著作上指的是由于年代久远,彩料“本身上”产生的一层彩光,不是在白釉上的。这类现象主要产生在明代五彩上(以“枣皮红”为明显)和清代、民国的五彩、斗彩和粉彩上。“油光”其实是油污之类在瓷器上的物理呈状,或在白釉上,或在彩料上。理论上讲在历代瓷器上都可以形成。第二,谈谈三者在鉴定瓷器真伪时的作用:“蛤蜊光”,按照我的经验和了解,目前景德镇还不能仿造蛤蜊光。但有蛤蜊光并不能绝对推断彩瓷为真!只能说“有蛤蜊光,极大多数的彩瓷都是老物”。(具体理在文后“补充”里赘述)“光晕”,不是鉴定真伪的依据。据笔者所知,现代景德镇所烧粉彩瓷器都有光晕。是因为烧造温度的关系。但若能细心比较、甄别和体会,能对老的光晕和新的光晕的物理表现有所区别的话,它亦不失为鉴定彩瓷真假的好依据,尤其是明代五彩。“油光”完全不是签定真伪的依据。其形成原理与瓷器本身无关。在此提及油光,主要是不要误把它当作蛤蜊光或光晕。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笔舔和砚台的区别》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笔舔和砚台的区别》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瓷砖区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