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诗词 > 茶壶煮饺子的下一句 > 导航 >

唐诗:五岳寻仙不辞远下一句赏识

唐诗:五岳寻仙不辞远下一句赏识

茶壶煮饺子的下一句 每日一句 一瞥惊鸿温柔仙句

2021-08-31

茶壶煮饺子的下一句。

学习诗词是中小学语文的必备功课,诗词能够更好的帮助我们学习语文,诗词理解技巧在哪里可以学?这篇《{唐诗:五岳寻仙不辞远下一句赏识》的内容应该能够帮助到你。

摘要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出自唐代李白的《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

影落明湖青黛光。

五岳寻仙不辞远下一句

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

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

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译文

我本是像那个接舆楚狂人,

高声唱着凤歌去嘲笑孔丘。

手里拿一根镶绿玉的棍杖,

大清早辞别著名的黄鹤楼。

攀登五岳寻仙道不畏路远,

这一生就喜欢踏上名山游。

秀美的庐山挺拔在南斗旁,

九叠云屏像锦绣云霞铺张,

湖光山影相互映照泛青光。

金阙岩前双峰矗立入云端,

三叠泉如银河倒挂三石梁。

香炉峰瀑布与它遥遥相望,

重崖叠嶂耸云霄莽莽苍苍。

翠云红霞与朝阳相互辉映,

鸟儿也飞不过吴天广又长。

登高远望天地间壮观景象,

大江悠悠东流去永不回还。

天上万里黄云变动着风色,

江流波涛九道如雪山奔淌。

我喜欢为雄伟的庐山歌唱,

这兴致因庐山风光而滋长。

闲时观看石镜使心神清净,

谢灵运足迹早被青苔掩藏。

我要早服仙丹去掉尘世情,

修炼三丹和积学道已初成。

远远望见仙人正在彩云里,

手里捧着芙蓉花朝拜玉京。

早已约好神仙在九天会面,

希望迎接你一同邀游太清。

注释

谣:不合乐的歌,一种诗体。卢侍御虚舟:卢虚舟,字幼真,范阳(今北京大兴县)人,唐肃宗时曾任殿中侍御史,相传“操持有清廉之誉”(见清王琦注引李华《三贤论》),曾与李白同游庐山。

楚狂人:春秋时楚人陆通,字接舆,因不满楚昭王的政治,佯狂不仕,时人谓之“楚狂”。

凤歌笑孔丘:孔子适楚,陆通游其门而歌:“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劝孔不要做官,以免惹祸。这里,李白以陆通自比,表现对政治的不满,而要像楚狂那样游览名山过隐居的生活。

绿玉杖:镶有绿玉的杖,传为仙人所用。

五岳: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此处泛指中国名山。

南斗:星宿名,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古天文学家认为浔阳属南斗分野(古时以地上某些地区与天某些星宿相应叫分野)。这里指秀丽的庐山之高,突兀而出。

屏风九叠:指庐山五老峰东的九叠屏,因山峦叠如屏而得名。

影落:指庐山倒映在明澈的鄱阳湖中。青黛(dài代):青黑色。

金阙(què确):阙为皇宫门外的左右望楼,金阙指黄金的门楼,这里借指庐山的石门——庐山西南有铁船峰和天池山,二山对峙,形如石门。

银河:指瀑布。三石梁:一说在五老峰西,一说在简寂观侧,一说在开先寺(秀峰寺)旁,一说在紫霄峰上。近有人考证,五老峰西之说不谬。

香炉:南香炉峰。瀑布:黄岩瀑布。

迥崖沓(tà踏)嶂:曲折的山崖,重叠的山峰。凌:高出。苍苍:青色的天空。

吴天:九江春秋时属吴国。整句诗的意思:连鸟也难以飞越高峻的庐山和它辽阔的天空。

大江:长江。

黄云:昏暗的云色。

白波九道:九道河流。古书多说长江至九江附近分为九道。李白在此沿用旧说,并非实见九道河流。雪山:白色的浪花。

石镜:古代关于石镜有多种说法,诗中的石镜应指庐山东面的“石镜”——圆石,平滑如镜,可见人影。清我心:清涤心中的污浊。

谢公:谢灵运。

服:服食。还丹:道家炼丹,将丹烧成水银,积久又还成丹,故谓“还丹”。

琴心三叠:道家修炼术语,一种心神宁静的境界。

玉京:道教称元始天尊在天中心之上,名玉京山。

先期:预先约好。汗漫:仙人名,一云造物者。九垓(gāī该):九天之外。

卢敖:战国时燕国人,周游至蒙谷山,见一古怪之士迎风而舞。卢敖邀他同游,那人笑着说:“吾与汗漫期于九垓之外,不可久留。”遂纵身跳入云中。太清:太空。

其他人还在看

唐诗:平明寻白羽的下一句鉴赏


摘要

卢纶(约737-约799),字允言,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汉族,河中蒲(今山西省永济县)人。天宝末举进士,遇乱不第;代宗朝又应举, 屡试不第。大历六年,宰相元载举荐,授阌乡尉;后由王缙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升监察御史。出为陕府户曹、河南密县令。后元载、王缙获罪,遭到牵连。德宗朝复为昭应令,又任河中浑瑊元帅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有《卢户部诗集》。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出自唐代卢纶的《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平明寻白羽的下一句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野幕敞琼筵,羌戎贺劳旋。

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

调箭又呼鹰,俱闻出世能。

奔狐将迸雉,扫尽古丘陵。

亭亭七叶贵,荡荡一隅清。

他日题麟阁,唯应独不名。

译文

身佩雕羽制成的金仆姑好箭,旌旗上扎成燕尾蝥弧多鲜艳。

大将军威严地屹立发号施令,千军万马一呼百应动地惊天。

林中昏暗风吹草动令人惊,将军夜中搭箭拉弓显神勇。

天明寻找昨晚射的白羽箭,箭头深深插入巨大石块中。

死寂之夜,乌云遮月。天边惊起一群大雁。原来敌军首领趁着夜色,悄悄逃跑。

正想要率领轻骑一路追杀,纷纷大雪,已经洒满了将士的弓刀。

在野外天幕下摆设劳军盛宴,边疆兄弟民族都来祝贺我军凯旋。

喝醉酒后还穿着金甲起舞,欢腾的擂鼓声震动了周围的山川。

逐猎前将军把箭弓调整到最佳,并召唤猎鹰前来助阵。将军威风凛凛英姿焕发的一亮相,周边均感受到将军玉树临风颇具出世之能的威风。

逐猎者把胡飞乱窜的野鸡们赶得惊跳逃窜,猎手们把那些狼狈窜跳的猎物在这片古老的丘陵地带上一扫而光。

我就像挺拔而立的七叶莲,虽然独立孤行,但胸怀坦荡,品格高洁。

有一天能够功成名就,提名麒麟阁的话,也不借此沽名钓誉。

注释

张仆射:一说为张延赏,一说为张建封。塞下曲:古时的一种军歌。

鹫翎:箭尾羽毛。金仆姑:神箭名。

燕尾:旗的两角叉开,若燕尾状。蝥(máo,一说音wù)弧:旗名。

独立:犹言屹立。扬新令:扬旗下达新指令。

惊风:突然被风吹动。

引弓:拉弓,开弓,这里包含下一步的射箭。

平明:天刚亮的时候。白羽:箭杆后部的白色羽毛,这里指箭。

没:陷入,这里是钻进的意思。石棱:石头的棱角。也指多棱的山石。

月黑:没有月光。

单于(chányú):匈奴的首领。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遁:逃走。

将:率领。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逐:追赶。

弓刀:像弓一样弯曲的军刀。

野幕:野外帐篷。敞:开。琼筵:美宴。

羌戎:此泛指少数民族。

雷鼓:大鼓,以声大如雷,故称。

出世:一作“百中”。

奔狐:一作“奔猨”。

唯应独不名:一作“谁知独有名”。

唐诗:长江一帆远的下一句解析


摘要

刘长卿(约726 — 约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出自唐代刘长卿的《饯别王十一南游》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蘋。

长江一帆远的下一句

译文

望着你的小船驶向茫茫云水,频频挥手惜别泪水沾湿佩巾。

你像一只飞鸟不知归宿何处,留下这一片青山空对着行人。

江水浩浩一叶孤帆远远消失,落日下你将欣赏着五湖之美。

谁能见我伫立汀洲上怀念你,望着白蘋心中充满无限愁情。

注释

饯别:设酒食送行。王十一:名不详,排行十一。

烟水:茫茫的水面。

飞鸟:比喻远行的人。没何处:侧写作者仍在凝望。没:消失。

空向人:枉向人,意思是徒增相思。

落日:指王十一到南方后,当可看到夕照下的五湖春色。五湖:这里指太湖。此句与下面“谁见”两句均出自梁朝柳恽《江南曲》:“汀洲采白蘋,落日江南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故人何不返,春花复应晚。不道新知乐,只言行路远。”

汀(tīng)洲:水边或水中平地。

白蘋(pín):水中浮草,花白色,故名。

唐诗:露从今夜白下一句赏识


摘要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月夜忆舍弟

作者:杜甫年代:唐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露从今夜白下一句

赏析:

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2.戍鼓:军鼓。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秋边:一作“边秋”,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5.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生死: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7.长:一直,老是。

8.达:到。

9.况乃:何况是。

10.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戍楼上更鼓咚咚响,道路上行人无影踪。边城荒芜秋风凉,只听见孤雁哀鸣。今夜霜露格外白,仍是故乡的亲切,月亮也是故乡的明亮。兄弟离散各一方,家已残破,生死消息何处寻?书信久已不能抵,何况战火还没有停息。

这首诗的第一句“戍鼓断人行”,在一开始就点出了“深夜”和“战时”那种戒备森严、冷清的样子。第二句的“边秋”和“雁声”则更加说明了他在怀念他的手足时候的季节和地点。当时的季节正好是秋天,花草树木都开始凋谢,而自己又是身处在边境,再加上孤雁凄惨的哀叫声,就更令人觉得空虚寂寞了。

“露从今夜白”这一句,则是写出了当时的节气,而白露又可以和下一句的明月相互呼应,如此一来,我们就可以由“白色”这个颜色来感受出当时那种冷清的样子。最后四句,杜甫则是在描写他思念兄弟的情怀。因为战争的关系,他和自己的弟弟们都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第六句的“无家”则让人更觉得悲哀,因为他不仅和亲人分离,连老家也都因为战争的关系而破坏了。最后两句,他则描写出因为战争的关系,又收不到家书,因此对大家的安危感到十分忧心的心情;特别是第八句的“未休兵”三个字,又可以和第一句互相呼应,整首诗在情感的表达上非常的完整。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工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麈史》)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板为神奇的本领。

以上四句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实乃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诗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自然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令人不忍卒读。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读了这首诗,我们便不难明白杜甫为什么能够写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那样凝炼警策的诗句来。深刻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最深厚的源泉。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唐诗:空山不见人下一句赏识


摘要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出自唐代王维的《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空山不见人下一句

译文

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

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

注释

鹿柴(zhài):“柴”同“寨“,栅栏。此为地名。

但:只。闻:听见。

返景:夕阳返照的光。“景”古时同“影”。

照:照耀(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