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陶瓷文化 > 导航 >

唐朝时期陶瓷文化走向成熟

唐朝时期陶瓷文化走向成熟

陶瓷文化 陶瓷艺术 陶瓷瓷砖

2020-08-08

陶瓷文化。

到了唐代,瓷器制作可为以蜕变到成熟的境界,而跨入真正的瓷器时代。因为陶与瓷的分野,在乎质白坚硬或半透明,而最大的关键在於火烧温度。

汉代虽有瓷器,但温度不高,质地脆弱只能算是原瓷,而发展到唐代,不但釉药发展成熟,火烧温度能达到摄氏一千度以上,所以我们说唐代是真正进入瓷器的时代。唐代最著名的窑为越窑与邢窑。

越窑

越窑在南方浙江省绍兴,主要制造青瓷;邢窑在北方河北省邢台,主要制造白瓷。越窑的青瓷明彻如冰,晶莹温润如玉,色泽是青中带绿与茶青色相近。

邢窑

邢窑所产的白瓷,土质细润,器壁坚而薄,器型稳厚、线条流畅。

唐三彩

唐代最重要的产品是驰名中外的唐三彩,一直到文明的今天还受到广泛的喜好与收藏。唐三彩是陪葬的陶器,色彩亮丽有黄、绿、青三色铅釉,故名唐三彩,但不一定每件唐三彩都三色俱全,但可利用三色交叉混合的上釉技术来制造出美丽的花朵,以及先在坯体上刻花成暗色图案,变化无穷,彩色斑斓。

唐三彩分布在长安和洛阳两地,在长安的称西窑,在洛阳的则称东窑。唐代盛行厚葬,不仅是大官贵族,百姓也如此,已形成一股风气。

唐三彩种类很多人物、动物、碗盘、水器、酒器、文具、家具、房屋,甚至装骨灰的壶坛等等。大致上较为人喜爱的是马俑,有的扬足飞奔,有的徘徊伫立,有的引颈嘶,均表现出栩栩如生的故种姿态。至於人物造型有妇女、文官、武将、胡俑、天王,根据人物的社会地位和等级,刻画出不同的性格和特徵;贵妇面部丰圆,梳成各式发髻,穿著色彩鲜艳的服装,文官彬彬有礼,武士刚烈勇猛,胡俑高深目、天王怒目威武、雄壮气概,足为我国古代雕塑的典范精品。

taoci52.com扩展阅读

“铜官窑”:釉下彩走向成熟


我国古代陶瓷器釉彩的历史发展规律,大体说来是从无釉到有釉,又由单色釉发展到多色釉,然后再由釉下彩发展到釉上彩,并逐步形成釉下与釉上合绘的五彩、斗彩等彩绘瓷品种。唐代陶瓷工艺的主要贡献之一,就是长沙窑釉下彩绘瓷工艺的成熟运用。虽然考古发现的我国最早的釉下彩瓷为江苏南京出土的六朝早期青瓷釉下彩盘口壶,但由于同时期的釉下彩器仅发现一件,因此它很可能是偶然现象,所以唐代长沙窑青瓷釉下彩瓷的成功制作在古陶瓷工艺发展史上无疑占有重要的地位。

长沙窑窑址位于湖南长沙市望城县铜官镇,又称“铜官窑”。早期的长沙窑继承岳州窑的特点,以烧青瓷为主。至盛唐以后,逐步烧制白釉、绿釉以及釉下彩绘瓷。其彩瓷装饰由烧制青釉褐彩,发展到烧制青釉褐绿彩,以及白釉绿彩和白釉褐绿彩。

长沙窑的瓷器造型十分丰富,除碗、盘、壶、罐、洗、枕、盏托、盒等日常用具外,还有镇纸、滴砚、笔洗、砚台等文房用具,以及鸟、狗、猪、羊、马等玩具。其器物造型,前期丰满端庄,线条柔和,后期形态趋于秀丽。以长沙窑典型器的壶为例来看,前期腹体圆浑,短颈,短流呈棱柱状,单曲柄,显得丰腴稳重。至晚唐五代时期,其腹部变为瓜棱腹,颈部细长,流呈圆管状,柄为双曲柄。而长沙窑青瓷釉下彩绘罐一般为长圆形,鼓腹,腹的最大直径在中部,肩部与颈部间,往往对称有条形或半圆形系。

长沙窑前期器物的胎质较粗松,胎色为暗红色,后期的胎质细密,胎色多呈灰白或灰青色。釉色前期黄中带青,黄的成分略重,胎釉结合不好,常有剥离现象。后期釉色青而微黄,色调稳定,胎釉结合紧密。长沙窑瓷器的胎质,由于原料含铁量较多,烧成后胎色略深,实际上不利于彩画,因此往往先施一层化装土,然后绘画,最后罩釉烧成,这种装饰方法,在南方青瓷中还不多见。

向新型工业化转变 中国陶瓷业真正地走向成熟


站在21世纪初的时间平台上回眸过去中国陶瓷的历程与境况,联想今天,会发出一声感叹,中国陶瓷行业开始成熟了。

存在宇宙的一切,大至星球小至微生物,都遵循一个中国人易说易懂的话,“顺者昌,逆者亡”。作为这个星球最古老的行业之一的陶瓷行业,顺着时势生存下来了,而且在宋、明、清几个朝代之后又一次达到一个高峰。其标志就是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尽管其经济总量不算很大,但很实用,很能给人的生活一种方便和亨受。当代的中国人,几乎没有不用或没听说过陶瓷的,电视台“国宝挡案”栏目很多是陶瓷话题。吃饭洗浴很多用到陶瓷,城乡商铺没有不摆设陶瓷的。总之,陶瓷已经进入社会的各个角落。不成熟的行业、产业是做不到这样的。所以,陶瓷也第一次进入国家的“十二五”了。

陶瓷业的生存发展讲究“价值重于数量规模”的观点受到认同。对企业家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带有关键性的转变。有此基础,陶瓷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可以提到日程上来,就可以讲些实事做些实事,如资源节约,降低能耗,减少排放,保护环境,等等。

陶瓷行业重视教育办学之风的兴起。二三十年前,大学本科设陶瓷(硅酸盐)专业的就只有华工、南化、清华、天大、武汉建材学院等。后来才有轻工的学院等,现在佛山市禅城区政府、湖南天欣集团、沈阳法库等产区都开始办陶瓷教育。中国陶瓷业的现代化发展要比以前更有把握了。

“环保、艺术、材料”、“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等论点在陶瓷界的高层人士、大师、专家、论坛、文章等各种场合成为一种主题。这是一个行业产业成熟的标志。

中国是对世界陶瓷业发展做出最大贡献的国家。世界陶瓷发展的轨迹走过了东学西渐、西学东渐的路途,现在的中国陶瓷又一次做到做成了全球化的产业。产品可以出口,企业可以国外办,外资可以进来,展会可以遍及全球开。

本世纪初开始的中国传统产业向新型工业化转变,向先进制造业转变的规划设想已经在中国传统陶瓷行业得到初步的体现。也标志着中国陶瓷业真正地走向成熟。

明朝时期陶瓷文化


我国的陶艺发展到了明代又进入一个新的旅程,明代以前的瓷器以青瓷为主,而明代之後以白瓷为主特别是青花、五彩成明代白瓷的主要产品,而景德镇更成为主要的窑厂,规模最大,一直延续明清两代五、六百年而不衰,描写当时盛况为「昼间白烟掩空,夜间红焰烧天」。

永乐轩德时期为青花瓷器的早期,虽然比不上甜白、脱胎的精致,但由於苏泥渤青钴料的输入使用,使这时期的青花大放异彩;画工的艺术修养很高,利用青料的散晕,作末骨花卉的笔法,产生水墨的趣味;有的利用线条上不同浓淡,产生活泼的变化,显得更为生动有力。元代以来回教的输入也给此时带来丰富的图案,加上中国绘画的运用,布局内容清晰明朗,感觉出他的雄浑古朴。

成化、正德为青花瓷的中期,此时苏泥渤青已用完,改用平等青,色淡比不上苏青的浓郁,更无散晕水墨效果,所以另外朝著加彩或细致的表现方面发展,绘画手法力求精练,细描匀染,加上白瓷薄胎,达到精致的目标。

嘉靖、万历年间为青花瓷之晚期,回青的使用,给嘉靖诸窑带来盛况,色彩浓艳而强烈。此时产量较大,并由荷兰船运往欧洲。

万历年间有名的五彩、斗彩、成为後世彩瓷发展的基础,甚至日本伊万里古瓷也是根据这时期的斗彩发展出来,「万历彩」也就在史上成名。同时又有红地黄彩、蓝地黄花、红地青花、黄地青花五彩、描红等等各式彩磁及前代各窑之大成,图案更是千变万化、增加许多。

明代开始,窑址都趋於集中在景德镇,无论官窑或民窑都偏向於彩绘瓷器,宋瓷前都以单色釉为主,而明代後走入了彩绘世界,瓷胎也趋向薄、细、白的 求,在坯身上记住款式也从此开始,年代、堂号、人名都有,使研究考据有更确实的辨认。

青花釉红

青花釉红的搭配相植,也制造出一些创新的作品。

斗彩

成化瓷采用斗彩,先用青花料描出轮廓,釉烧之後,再加上釉上彩,填入五色,增加艳丽,极为有名,成为後世争相仿制的对象。正德年间采用回青,淡而暗,胎质也欠洁白较不如成化碗盘之类较多,渣斗是其独特的地方。

中国陶机产业在国际竞争中渐走向成熟


在任何一个建陶生产大国、强国,作为陶瓷行业的上游产业,陶机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下游产业的需求拉动,世界建陶生产大国——中国也不例外。作为当今全球最大的建陶生产供应国,中国建筑陶瓷的高速发展刺激了对陶机装备的强劲需求,带动了陶机行业的急剧发展,迅速形成一个年销售总额超过60亿元人民币以上的庞大产业。

尽管中国陶机产业发展至今与意大利、西班牙等建陶强国的陶瓷行业相比尚有较大差距,但以科达、力泰、美嘉和科信达等企业为代表的中国陶机产业短短的20年时间里能在原料制造装备、成型装备、烧成装备以及智能化自由布料系统等领域取得接近甚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成绩,我们就不能否认国内陶瓷产业在国产化过程中付出的努力。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引进意大利等国的陶机制造技术到新世纪初大体实现国产化,中国陶机产业在改革开放政策大环境下通过引进、模仿和创新实现了质的飞跃。目前,30吨以下球磨机、干法造粒机、7800吨压机以及瓷质砖抛光设备等设备的技术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对于新时期正在发生转型的建筑陶瓷产业的稳步提升具有重大意义。

当然,我们从海外的各大陶机装备展会也可以了解到,国内的陶机设备与意大利、西班牙等国的在功能设计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和陶瓷产品一样,国内陶机产品本身在设计上存在技术短板,不少媒体均有报道指出,国外强国知名陶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先进的设计理念,无论是单一设备还是整体配套应用,他们都融入了自己独特而又先进的设计元素,并强调在整合资源基础上对产品质量的保障。例如在釉线设备设计上,欧洲陶机企业除了钟罩淋釉、甩釉、平面印花以外,还多了一道或多道胶辊印刷,使印刷技术增加到10次印刷以上了,再加上磨釉器、喷墨打印、打点等一系列装饰工艺技术的应用令产品丰富多彩,使得陶瓷产品的技术很难模仿。相形之下,我国装备行业配套能力不完善,设备配套没有标准,质量参差不齐,各大小企业“各自为政”,为“分一杯羹”而不惜通过拼价格等来扩大短暂的市场份额,从而最终影响陶机领域“madeinchina”品牌的国际声誉。

近年来,由于我国陶机生产制造商在政府指导下积极主动“引进来,走出去”,在扩大技术交流、拓宽出口范围方面取出长足的发展。那些企业与国际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一批出口导向性企业已形成派送由技术员、设计师和销售人员组成的队伍参加西班牙、意大利和德国等国的陶机设备展观摩学习等活动的习惯同时,国内企业借助一年一度的中国(佛山)国际陶瓷工业展览会这个高端平台广泛邀请国外商客前来展销、考察与交流,这直接吸引来自意大利等国的部分著名品牌企业着手在华投资建厂参与在中国市场的生产销售,或在中国各大主要建陶产区设立办事处。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家和陶瓷生产厂商开始转向采购物美价廉的中国陶机设备,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国内陶机制造商加大研发力度推陈出新,在设计、营销和服务等多个环节再度力求突破以解“内忧(下游建陶产业节能减排需求)外患(海外同行巨头参与国内市场竞争)”,如此反复便促使国内陶机产业在成长中走向更趋理性健康的成熟。

宋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後周赵匡胤夺取政权,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历史上称为北宋。宋代的陶瓷氏我国的鼎盛时期,「宋瓷」也是闻名世界。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为五大名窑,形制优美,高雅凝重,不但超越前人的成就,即使後人仿制也少能匹敌。

定窑

定窑又称粉定,定窑在今河北省曲阳县的灵山镇,古名定州,所以称定窑,是继唐代邢窑之後,生产白瓷最好的窑。

定窑釉分北定、南定,宋室南迁之後,一部份到了景德镇,一部份到了吉州,称为南定。在景德生产的釉色似粉,又称粉定。定窑还有如柿子般颜色的红定、紫色的紫定、黑色的黑定等等。

一般的装饰手法有划花、印花、雕花等各种图案包罗万象,其制作细腻精致、线条流畅、胎质坚细、呈乳白或象牙色,以碗盘较多,胎薄而圆正。为避免烧制变形,多采覆烧,再镶以金属作缘。

汝窑

汝窑在河南省临汝县,是北方第一个著名的青瓷窑,烧制御用宫中之器,时间很短,数量也少。器型简单,但釉色温润柔和,在半无光状态下有如羊脂玉,并截取定窑、越窑的装饰技法,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晚期在临汝县烧造的称为临汝窑,其中有「奉华」二字的是宋高宗刘妃的堂号,也有人称是後人补刻的。

钧窑

钧窑在河南省禹县,古代称为钧台,明代称钧州,所以命名为钧窑,传世不多,评价慎高。

钧窑创始於唐代,历经宋、金至元代,胎质细腻,釉色华丽夺目、种类之多不胜枚举;有玫瑰紫、海棠红、茄子紫、天蓝、胭脂、朱砂、火 红,还有窑变。器型以碗盘为多,但以花盆最为出色。

器物底部刻有一到十的号数,相传一、三、五、单数为红色,二、四、六复数为青色,但也有人说是数字越小器型越大,只是窑工为方便辨认而作的记号罢了。

官窑

官窑是在宋大观及政和年间於汴凉所造,青瓷釉色晶莹惕透,有开裂或呈冰片状,粉青紫口铁定是其特色。

宋室南移在△凰山下设立官窑,又称修内司官窑或内窑,郊坛下设立的郊坛下官窑,器形较多,有直径大过一尺的大型产品。

哥窑

哥窑创使者为浙江省处州的章氏兄弟,哥哥章生一所烧者为「哥窑」,弟弟章生二所烧者为「弟窑」,又名龙泉窑或章窑。

哥窑主要特徵是釉面裂纹开片,这种裂痕是由於釉与胎的收缩率大小的不同有的称为鱼子纹蟹爪纹,也有的称为百集碎。釉色有粉青、米色,釉中出现大小气泡,瓷胎呈黑褐色,口缘显出一道褐色边称为「紫口铁足」。

龙泉窑

龙泉窑釉色苍翠,北宋时多粉青色,南宋时呈葱青色,没有开片在器皿转折处,往往露胎呈现胎色,瓷釉厚润,装饰上很少刻花、划花,而流行用贴花、浮雕,例如在盘中常堆贴出双鱼图案,在瓶身上贴出缠枝牡丹图案。

宋代瓷业鼎盛,除上述五大名窑外,山西省平阳的平阳窑、陕西省耀州的耀州窑,福建省建安的建窑,江西省吉州的吉州窑,也都烧制相当好的瓷器。

磁州窑在今河北省磁县,是华北大窑业中心,很受日本重视,历代都有大量的瓷器销往日本,日本人也把瓷器叫磁器,是有其原因的。

陶瓷文化:西夏时期的瓷器特点


西夏瓷器生产是在中原北方诸窑系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但是所生产的瓷器毕竟与中原瓷器有所区别。区别表现在常见瓷器局部造型和装饰处理与中原不同,另一方面不少瓷器表现出浓厚的民族属性。

(一)西夏瓷器的总体特征

西夏陶瓷中的碗、盘、钵等圈足器均挖足较深(俗称“挖足过肩”),器壁近底处较厚,近口处较薄,底则更薄,这是因为碗、盘等主要用顶碗覆烧法烧制而造成的。顶碗覆烧法支撑点在圈足部,为了能撑住整个坯体,不至于坯体变形,所以近底处的器壁是最厚的地方;同时,为了减轻坯体的压力,近口处器壁略薄,器底最薄。器物外壁多挂半釉,施釉较薄。白釉碗、盘内底有沙圈,其他釉色则为涩圈。白釉瓷和剔刻花瓷在西夏瓷器中最具特色,西夏瓷胎色多呈灰白色或浅黄色,故白釉瓷均施化妆土,盖住胎色,然后挂釉。在宁夏灵武崇兴乡西夏窖藏中出土的112件西夏瓷,器物多为白釉瓷,有白瓷碗、白瓷盘和白瓷碟等,内壁光滑,外壁较粗糙,胎细壁薄,很有代表性。剔刻花瓷的剔刻花纹一般采用开光构图,巧妙地处理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使主题纹饰和地纹主次分明,疏密有序,能产生强烈的艺术感。

(二)西夏瓷的民族属性

瓷器的生产与居民的生活习俗有着密切的联系,西夏瓷在造型、装饰、用途上具有浓厚的民族性,反映出党项民族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扁壶在西夏瓷器中是比较常见的器物,产量较大,壶两侧有两耳或四耳,以便穿绳提拿或携带,它可能由游牧民族盛水的皮囊演变而来。党项民族长期生活于马背,能耐寒暑饥渴,长于骑射,而扁壶体态轻盈,形状非常适合在马背上吊挂携带。另外,如瓷钩、瓷铃是游牧民族常需的用具,牛头瓷埙是游牧民族喜爱的乐器,瓷骆驼、马、羊、狗等工艺品则与游牧民族的生活息息相关。人物塑像多作秃发状,说明景宗元昊所下“秃发令”在西夏各代均严格执行。磁窑堡窑还出土有力士、擦擦、金刚杵、如意轮、圆形花饰、伞、莲花座、数珠和摩羯鱼脊饰等,这些器物都是佛教中的吉祥物或功德物,反映出西夏境内佛教非常盛行。

艺术陶瓷的成熟壮大


艺术陶瓷的成熟壮大

从近年来的拍卖会上,我们所看到的拍卖的艺术陶瓷当中,大多数的产品的主题都不太新颖,比如说像传统的龙凤呈祥等作品仍然还是拍卖会上的焦点,这也与我们现代生活的风格等方面不能够达到和谐的地步。

比如说在我国其它的地区所产的艺术陶瓷制品,也是极其的富有地方特色的一些产品,像宜兴的紫砂,像景德镇的青花等,这些艺术陶瓷都是比较同质化的。其实引起这些方面的原因也比较多,比如说有的陶瓷企业所采用的生产的工艺还是传统的工艺,还有的是很多的工艺师傅为了方便起见,所以就会选择同一种材料,同一种工艺等进行陶瓷的制作,结果生产出来的艺术陶瓷仍然是属于同一种风格的产品,没有多大的个性化。而引起这些有另外的原因,就是我们在陶瓷的学习上面没有达到创新的水平,没有通过学习国外乃至世界上的陶瓷的技术工艺,只是要将我国的传统工艺给继承下来,并没有达到超越的地步。

而在国外对于艺术陶瓷的烧制,它们所选的材料不同,烧制的温度不同等方面的因素,就在这样情况下烧制出来最具有特色的,最具风格的,最具个性化的艺术陶瓷,像这样的艺术陶瓷的收藏价值会更高。所以说我国的陶瓷技术能够更加的成熟更加的壮大,让陶瓷产品有所创新,走向一个更加成熟的阶段,能够制作出语众不同的艺术陶瓷。

陶瓷文化:明代各时期瓷器文化特点及鉴定小常识之宣德时期


1、永乐为明代瓷器的开创和发展时期,而宣德则为鼎盛时期。陶瓷界有青花首推宣德的说法。宣德青花以其胎土精细,釉汁均净,造型工整,凝重浑厚,胎质细腻,多细砂底,器形多样,青花浓艳,纹样优美而久负盛名。琢器接口少见,胎体比永乐时厚重、坚致。

2、釉面特点为桔皮纹。青花器釉面,呈亮青,前期与后期釉面稍白,中期为青白色,釉面均很细润。

3、青花用三种色料;①进口苏泥勃青料,②国产料,③进口和国产混合料。青花自然晕散,形成浓重的凝聚结晶斑,深入胎骨。宣德青花可谓青花之冠。

4、矶红彩始于宣德,瓷釉为宣德创新品种之一,仿哥釉也是从宣德时开始的,黄釉是宣德时烧制成功的,青金兰釉又称“雪花兰”或“洒兰”,为宣德时景德镇能工巧匠又一杰作。

5、纹饰一改永乐时的纤细风格,显得粗重豪放,笔法苍劲。尤以龙纹狰狞凶猛之状,可为明、清两代之最。

6、宣德瓷器署有年款的,较永乐时显著增多。一般为六字楷书款,亦有四字的,书写部位不定,全身均可书写,亦采用篆书。曾有宣德款识“满器身”的说法。

7、彩瓷楷书写“德”字无“心”上一横,篆书写“德”字,“心”上都有一横。

8、器足、琢器多细砂底,无釉、无旋痕,泛有火石红斑。盘心微有下凹。雍正仿斜坡盘底,于足脊处滚圆如“泥锹背”状。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唐朝时期陶瓷文化走向成熟》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唐朝时期陶瓷文化走向成熟》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陶瓷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