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怎样鉴别釉下彩瓷器 > 导航 >

“铜官窑”:釉下彩走向成熟

“铜官窑”:釉下彩走向成熟

怎样鉴别釉下彩瓷器 古代官窑瓷器 古代铜包边瓷器

2020-04-21

怎样鉴别釉下彩瓷器。

我国古代陶瓷器釉彩的历史发展规律,大体说来是从无釉到有釉,又由单色釉发展到多色釉,然后再由釉下彩发展到釉上彩,并逐步形成釉下与釉上合绘的五彩、斗彩等彩绘瓷品种。唐代陶瓷工艺的主要贡献之一,就是长沙窑釉下彩绘瓷工艺的成熟运用。虽然考古发现的我国最早的釉下彩瓷为江苏南京出土的六朝早期青瓷釉下彩盘口壶,但由于同时期的釉下彩器仅发现一件,因此它很可能是偶然现象,所以唐代长沙窑青瓷釉下彩瓷的成功制作在古陶瓷工艺发展史上无疑占有重要的地位。

长沙窑窑址位于湖南长沙市望城县铜官镇,又称“铜官窑”。早期的长沙窑继承岳州窑的特点,以烧青瓷为主。至盛唐以后,逐步烧制白釉、绿釉以及釉下彩绘瓷。其彩瓷装饰由烧制青釉褐彩,发展到烧制青釉褐绿彩,以及白釉绿彩和白釉褐绿彩。

长沙窑的瓷器造型十分丰富,除碗、盘、壶、罐、洗、枕、盏托、盒等日常用具外,还有镇纸、滴砚、笔洗、砚台等文房用具,以及鸟、狗、猪、羊、马等玩具。其器物造型,前期丰满端庄,线条柔和,后期形态趋于秀丽。以长沙窑典型器的壶为例来看,前期腹体圆浑,短颈,短流呈棱柱状,单曲柄,显得丰腴稳重。至晚唐五代时期,其腹部变为瓜棱腹,颈部细长,流呈圆管状,柄为双曲柄。而长沙窑青瓷釉下彩绘罐一般为长圆形,鼓腹,腹的最大直径在中部,肩部与颈部间,往往对称有条形或半圆形系。

长沙窑前期器物的胎质较粗松,胎色为暗红色,后期的胎质细密,胎色多呈灰白或灰青色。釉色前期黄中带青,黄的成分略重,胎釉结合不好,常有剥离现象。后期釉色青而微黄,色调稳定,胎釉结合紧密。长沙窑瓷器的胎质,由于原料含铁量较多,烧成后胎色略深,实际上不利于彩画,因此往往先施一层化装土,然后绘画,最后罩釉烧成,这种装饰方法,在南方青瓷中还不多见。

taoci52.com延伸阅读

如何识别釉上彩和釉下彩


釉上加彩是陶瓷的主要装饰技法之一,主要是使用各种彩料在已经烧成的瓷器釉面上绘制各种纹饰,然后在经过二次加工低温固化彩料而形成的,一般包括彩绘瓷、彩饰瓷、珐琅彩等、釉下彩是瓷器釉彩装饰的一种,又被称之为“窑彩”。主要用色彩在已成型晾干的素胚上绘成各种各样的纹饰,然后加上白色的透明釉或者其他浅色面釉一次烧成,主要有青花、釉里红、釉下三彩等,两种有着很大的差别,首先是产生的年代不同,其次是最主要的制作的工艺是不同的,然后是在其瓷器的外形就可以看出有着明显的差别,最后就是釉上彩和釉下彩瓷器的分类有着明显的差别,所以说两者是不同的且有非常大的区别,再加上其种类的不同其价格和收藏价值也是不同的。

首先是釉上彩和釉下彩的产生年代不同,从时间上来说釉下彩的年代更加的久远,釉下彩从宋朝开始烧制一直延续至今,而釉上彩是在明朝时期的釉下青花彩绘的基础上所创造出来的,从传承的角度上来看釉上彩源于釉下彩;其次是两者的制作过程不同,釉上彩是先通过1200-1300摄氏度的窑火烧成白瓷胚,再通过色料画好彩画装饰过后二次进窑使用800摄氏度的温度,而釉下彩是直接在生胚上直接进行创作,只是需要在色料画完之后上釉,在经过1200-1300摄氏度烧成。

然后是其器物外表是不同的,釉上彩是画在釉面上的,色彩表的颜色有几百种,绘制的技法比较的容易,但是色彩和釉料却没有融合为一体,所以绘制出的纹样突出了釉面,手感非常强,然而釉下彩是先用色料进行初步的装饰然后在进行施釉,光滑度会比釉上彩更强;最后就是釉上彩和釉下彩的分类是不同的,釉上彩色料使用的是650-800摄氏度,由于温度低,烧制出的颜色变化并不大,多用的调料是樟脑油或者松香油进行调和,但是釉下彩是使用高温烧成的,色差比较大,颜色的变化非常难以掌握,一般是用甘油、牛胶、乳香油甚至会使用茶叶水进行调和色彩,所以釉上彩和釉下彩细分有着明显的差别。

由于古代的技艺相对而言较现代相差很大,釉上彩主要是通过以洗水法为基础技法,在通过笔蘸水色在洗掉经过发福的擦洗,而釉下彩以分水法为基础技法,在勾好的轮廓线内使用色料进行填色,所以说釉上彩和釉下彩有着很大的差别。现代我国的市面上釉上彩和釉下彩的瓷器大多都是现代大批量生产的,在价格和收藏价值上差别了很多,而流传至今的釉上彩和釉下彩瓷器则很少,特别是材质、造型上收藏价值和价格都非常之高,大多都在大型拍卖会上才难得一见,所以说釉上彩和釉下彩瓷器没有好坏之分,关键还是看其类型。

乾隆瓷器之釉下彩


中国的瓷器工艺发展到清代雍正至乾隆早期,无论在生产规模上还是在制瓷技术以及产品的精美程度上,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有陶以来,未有今日之美备" 就是对这一时期瓷业成就的赞叹。

釉下彩――青花 釉里红

青花

青花瓷器是景德镇的传统名瓷,明清两代大量生产,但在许多瓷书或有关研究文章中很少谈到乾隆青花瓷器,可见乾隆青花品质平平,但结合传世品也可看出其特色。

清乾隆 青花荷花纹贯耳大瓶

清乾隆 青花八宝纹双螭耳瓶

清乾隆 青花描金蝴蝶纹三牲尊

清乾隆 青花红彩勾莲纹双耳瓶

清乾隆 青花胭脂彩云龙纹双耳扁瓶

乾隆早期青花的制作水平接近雍正时的制作水平。喜仿明代永、宣青花瓷。如仿制明永乐青花莲瓣鸡心碗、折沿盆、无档尊;仿明宣德青花把莲盘、青花地白龙高足碗等。纹饰绘画方面更是效仿永、宣"苏麻离青"的黑庇斑点和靛蓝青色相映成趣的特色。乾隆青花寿山福海纹花口瓶,腹部画面有桃、蝠、山海,工匠为了表达画面纹饰的立体感,用笔蘸上青料加重点染某些部位,以使产生酷似"苏麻离青"的艺术效果,其蓝中存白,对比强烈,形象地表现出山石硬峭、桃实丰硕的质感,这是唐英督陶时在绘瓷技法上的独创。

清乾隆 青花寿山福海纹花口瓶

清乾隆 青花八宝勾莲纹贲巴壶

清乾隆 青花穿花龙纹梅瓶

清乾隆 山水人物图胆瓶

清乾隆 青花缠枝莲纹六联瓶

清乾隆 缠枝花纹七孔方瓶

清乾隆 青花云龙纹天球瓶1

底部

清乾隆 青花龙寿纹螭耳六方瓶

局部

底部

清乾隆 青花蝙蝠纹葫芦瓶

清乾隆 青花缠枝花纹鸠耳尊

清乾隆 青花云龙纹缸

清乾隆 异兽图灯笼尊

局部

乾隆中后期的青花瓷器中,还有还有泛浆白色釉地青花、亮青釉地青花、色调青翠明亮,纹饰清晰。北京故宫博物院旧藏"乾隆丙午"款青花盘为乾隆五十一年官窑产品,可谓乾隆中后期青花瓷器的代表作。在乾隆青花瓷器中还有黄地青花、冬青地青花、洒蓝地青花等,有些为乾隆时民窑产品。

清乾隆 黄釉青花缠枝莲纹交泰转心瓶

清乾隆 黄釉青花云龙纹背壶

清乾隆 黄釉青花夔凤纹胆瓶

底部

釉里红

釉里红是元代景德镇工匠创造的一种彩绘瓷器,由于工艺上的局限性,铜红料不易烧制成功,所以元以后至晚明一直没有得到大发展。到了清代雍、乾时期,釉里红的烧制技术有很大提高,与青花一样,成为瓷器的重要装饰之一。乾隆釉里红瓷器在传世品中占一定比例,纹饰线条有的浅淡或偏暗,但其产品仍能表现出娇妍沉着、敦厚朴实的风格。更新颖的是出现了豆青地釉里红、天蓝地釉里红、黄地釉里红或青花与釉里红合绘一器的成功之作。

清乾隆 釉里红折枝三果纹梅瓶

清乾隆 釉里红桃纹玉壶春瓶

局部

清乾隆 釉里红穿花凤纹象耳方瓶

清乾隆 釉里红梅雀纹背壶

清乾隆 釉里红海水云龙纹盖罐

清雍正 天蓝釉釉里红葡萄纹十方碗

清乾隆 黄地釉里红蕉叶玉壶春瓶

清乾隆 青花釉里红九龙闹海纹梅瓶

局部

清乾隆 青花釉里红云龙纹天球瓶

清乾隆 青花釉里红去龙纹背壶

清乾隆 青花釉里红云龙纹缸

关于釉上彩与釉下彩的区别!


(一)产生的年代不同

釉下彩:最早雏形可以追溯到宋代,一直延续至今。

釉上彩:在明代从釉下青花彩绘的基础上所创造出来的。

从时间上来说,釉下彩的年代更为久远,从传承上来讲,可以说釉上彩源于釉下彩。

(二)制作歩骤、过程不同;

釉下彩:在生坯或经过烘烤后的素坯上用色料从事彩画装饰,再经过上釉,最后窑烧而成,釉彩和彩绘的纹样是一次烧成,色料充分渗透在坯釉中。

釉上彩:先要烧成白瓷胎的瓷器之后,再在瓷器的表面用色料进行彩画装饰,然后窑烧而成的,彩绘的纹样与釉彩是分开烧的。

(三)烧成的温度顺序不同:

釉下彩:在生坯上直接进行创作,只需要用色料画完后上釉,再经1200℃至1300℃左右的窑火烧成就可以了;如果是在素坯上画釉下彩绘的方法的话,则是先把泥坯用800℃烧成素坯,画完、上完釉之后再经1200℃至1300℃左右的窑火烧成。

釉上彩:先用1200℃至1300℃左右的窑火烧成白瓷坯,用色料画好彩画装饰后,再用800℃进行二次窑烧。

(四)外表不同:

釉是一种透明的、经久不易变的特殊物质。

釉下彩:先用色料进行彩画装饰,再在其上施釉,釉是在最表层的。所以釉下彩绘出来的器物色彩光润,表面平滑,渗透连绵,永不褪色,即使久经磨蚀,只要釉面完好,并不减少产品彩绘时的色泽鲜艳度。所以我们所看到的历代釉下彩绘的文物,如魏晋时期的青瓷、唐代的青瓷、三彩釉陶;宋代的北方民窑出土的黑白彩绘、红绿彩绘瓷器;元代的青花、釉里红(二者均属于釉下彩绘的分支)等虽然年代久远,却均保存的较为完好。作为日用瓷(比如杯、碗、瓢、盆等)是很安全的。

釉上彩:由于是画在釉面上的,色彩表的颜色有几百种,绘制的技法比较容易,表现力极强。但是因为色料并没有与釉料融合,所以所绘制的纹样突出釉面,摸上去有手感,不会像釉下彩那么光滑。

(五)分类不一样:

釉下彩:主要以青花、釉里红和釉下五彩为主。

青花是用一种经高温烧成后呈现蓝色的矿物质颜料绘制而成。在不表现方法上,是以同一颜色的各种深浅不同的色调来表现对象。其特点是:明快、清新、雅致、大方,装饰性很强,素为国内外人士所钟爱。并且在世界的制瓷工艺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釉里红用一种经高温烧成后呈现暗红色的矿物质颜料绘制而成。其表现内容和方法与青花无异,烧成后的沉着热情,故一般用来表达“吉祥、富贵”。高级制品中常用此法。

釉下五彩是在青花和釉里红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特点是色彩绚丽、锦绣灿烂,因为其在高温中也是变化多端,烧成不易,所以很少用来装饰日用瓷。

釉上彩绘主要包括古彩、粉彩、新彩等几种。

古彩是一种较古的传统装饰方法,其名称是有别于粉彩而言的。特点是色彩鲜艳,对比强烈,线条刚健有力,具有浓厚的民间年画的风格。

粉彩是在釉上五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色彩多样;在表现技法上,从平填进展到了明暗的洗染,风格和笔法上是传统的中国画的特征。无论工笔写意用粉彩几乎都能表现。

新彩是受外来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彩绘方法,在表现技法上用西画的方法,也可用国画的方法。

六)色料不同:

釉下彩:色料用高温烧成,色料在未烧制前与烧制后的色相变化比较大,而色料中能耐高温的不多,因此颜色的变化极难掌握。

釉上彩:色料用的是650℃——800℃的低温烧成。由于温度低,许多颜料都能经受这样的温度,故烧出来的颜色变化不大。

(七) 用的调料品不同:

釉下彩:一般来说用的是甘油、牛胶、乳香油、有的甚至用茶叶水来进行调和色彩。

釉上彩:多用的调料是樟脑油或松香油进行调和。

(八)技法不同:

釉下彩:以分水法为基础技法,即在勾好的轮廓线内,用色料填色

釉上彩:以洗水法为基础技法,即先用笔蘸“水色”往坯上塌一笔,然后将笔上的颜色洗掉,挠水反复洗擦。

综上所述为釉下彩绘与釉上彩绘的不同,外行者与初学者从表面的凹凸与光泽度就基本可以区分了。

釉上彩和​釉下彩有什么区别?


釉上彩和​釉下彩有什么区别?1.产生的年代不同

釉下彩:最早雏形可以追溯到宋代,一直延续至今。

釉上彩:在明代从釉下青花彩绘的基础上所创造出来的。

从时间上来说,釉下彩的年代更为久远,从传承上来讲,可以说釉上彩源于釉下彩。

2.制作歩骤、过程不同

釉下彩:在生坯或经过烘烤后的素坯上用色料从事彩画装饰,再经过上釉,最后窑烧而成,釉彩和彩绘的纹样是一次烧成,色料充分渗透在坯釉中。

釉上彩:先要烧成白瓷胎的瓷器之后,再在瓷器的表面用色料进行彩画装饰,然后窑烧而成的,彩绘的纹样与釉彩是分开烧的。

3.烧成的温度顺序不同

釉下彩:在生坯上直接进行创作,只需要用色料画完后上釉,再经1200℃至1300℃左右的窑火烧成就可以了;如果是在素坯上画釉下彩绘的方法的话,则是先把泥坯用800℃烧成素坯,画完、上完釉之后再经1200℃至1300℃左右的窑火烧成。

釉上彩:先用1200℃至1300℃左右的窑火烧成白瓷坯,用色料画好彩画装饰后,再用800℃进行二次窑烧。

4.外表不同

釉是一种透明的、经久不易变的特殊物质。

釉下彩:先用色料进行彩画装饰,再在其上施釉,釉是在最表层的。所以釉下彩绘出来的器物色彩光润,表面平滑,渗透连绵,永不褪色,即使久经磨蚀,只要釉面完好,并不减少产品彩绘时的色泽鲜艳度。所以我们所看到的历代釉下彩绘的文物,如魏晋时期的青瓷、唐代的青瓷、三彩釉陶;宋代的北方民窑出土的黑白彩绘、红绿彩绘瓷器;元代的青花、釉里红(二者均属于釉下彩绘的分支)等虽然年代久远,却均保存的较为完好。作为日用瓷(比如杯、碗、瓢、盆等)是很安全的。

釉上彩:由于是画在釉面上的,色彩表的颜色有几百种,绘制的技法比较容易,表现力极强。但是因为色料并没有与釉料融合,所以所绘制的纹样突出釉面,摸上去有手感,不会像釉下彩那么光滑。

5.分类不一样

釉下彩:主要以青花、釉里红和釉下五彩为主。

青花是用一种经高温烧成后呈现蓝色的矿物质颜料绘制而成。在不表现方法上,是以同一颜色的各种深浅不同的色调来表现对象。其特点是:明快、清新、雅致、大方,装饰性很强,素为国内外人士所钟爱。并且在世界的制瓷工艺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釉里红用一种经高温烧成后呈现暗红色的矿物质颜料绘制而成。其表现内容和方法与青花无异,烧成后的沉着热情,故一般用来表达“吉祥、富贵”。高级制品中常用此法。

釉下五彩是在青花和釉里红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特点是色彩绚丽、锦绣灿烂,因为其在高温中也是变化多端,烧成不易,所以很少用来装饰日用瓷。

釉上彩绘主要包括古彩、粉彩、新彩等几种。

古彩是一种较古的传统装饰方法,其名称是有别于粉彩而言的。特点是色彩鲜艳,对比强烈,线条刚健有力,具有浓厚的民间年画的风格。

粉彩是在釉上五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色彩多样;在表现技法上,从平填进展到了明暗的洗染,风格和笔法上是传统的中国画的特征。无论工笔写意用粉彩几乎都能表现。

新彩是受外来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彩绘方法,在表现技法上用西画的方法,也可用国画的方法。

6.色料不同

釉下彩:色料用高温烧成,色料在未烧制前与烧制后的色相变化比较大,而色料中能耐高温的不多,因此颜色的变化极难掌握。

釉上彩:色料用的是650℃——800℃的低温烧成。由于温度低,许多颜料都能经受这样的温度,故烧出来的颜色变化不大。

7.用的调料品不同

釉下彩:一般来说用的是甘油、牛胶、乳香油、有的甚至用茶叶水来进行调和色彩。

釉上彩:多用的调料是樟脑油或松香油进行调和。

8.技法不同

釉下彩:以分水法为基础技法,即在勾好的轮廓线内,用色料填色

釉上彩:以洗水法为基础技法,即先用笔蘸“水色”往坯上塌一笔,然后将笔上的颜色洗掉,挠水反复洗擦。

综上所述为釉下彩绘与釉上彩绘的不同,外行者与初学者从表面的凹凸与光泽度就基本可以区分了。

醴陵釉下五彩


釉下彩是指先在半成品坯上彩绘图案之后,再施釉进入高温窑焙烧而成的。烧成后的图案被一层透明的釉膜覆盖在下边,显得晶莹透亮。在最初的时期,醴陵窑瓷器使用单一的氧化钴作彩饰原料,烧成了釉下青花瓷。1907年至1908年,湖南瓷业制造公司和瓷业学堂陶画班,经过反复研制,采用自制的草青、海碧、艳黑、赭色和玛瑙红等多种釉下颜料,运用国画双勾分水填色和“三烧制”法,生产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釉下五彩瓷器。醴陵釉下五彩瓷器的瓷质极为细腻,图案画工精美,五彩缤纷,在釉层的覆盖下显得栩栩如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使用价值。

高级工艺美术师,湖南省陶瓷艺术大师,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会员,湖南省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委员。1972年出生于江西上饶,祖籍浙江江山市。1996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陶瓷艺术设计专业,得到过施于人、秦锡麟、何炳钦、李菊生、张亚玲等教授的指导,现为湖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1996年进入湖南省陶瓷研究所艺术中心工作,擅长高温釉下五彩瓷艺术及当代陶艺创作,创作手法多样,在继承传统釉下五彩装饰的基础上融合了现代陶艺设计理念极其创作手法,在艺术创新上大胆尝试陶与瓷相结合,把釉下五彩装饰引用到现代陶艺当中,发明了一种新的釉下五彩装饰技法,首创了铜官陶与高温釉下五彩瓷结合的新工艺,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和东方艺术特色,形成了独特的个人艺术风格。2002年创办小兰艺术工作室。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有多篇论文及作品在《装饰》、《中国陶艺》等核心刊物上发表,作品多次获国家级大奖并被国内外知名人士收藏。

唐朝时期陶瓷文化走向成熟


到了唐代,瓷器制作可为以蜕变到成熟的境界,而跨入真正的瓷器时代。因为陶与瓷的分野,在乎质白坚硬或半透明,而最大的关键在於火烧温度。

汉代虽有瓷器,但温度不高,质地脆弱只能算是原瓷,而发展到唐代,不但釉药发展成熟,火烧温度能达到摄氏一千度以上,所以我们说唐代是真正进入瓷器的时代。唐代最著名的窑为越窑与邢窑。

越窑

越窑在南方浙江省绍兴,主要制造青瓷;邢窑在北方河北省邢台,主要制造白瓷。越窑的青瓷明彻如冰,晶莹温润如玉,色泽是青中带绿与茶青色相近。

邢窑

邢窑所产的白瓷,土质细润,器壁坚而薄,器型稳厚、线条流畅。

唐三彩

唐代最重要的产品是驰名中外的唐三彩,一直到文明的今天还受到广泛的喜好与收藏。唐三彩是陪葬的陶器,色彩亮丽有黄、绿、青三色铅釉,故名唐三彩,但不一定每件唐三彩都三色俱全,但可利用三色交叉混合的上釉技术来制造出美丽的花朵,以及先在坯体上刻花成暗色图案,变化无穷,彩色斑斓。

唐三彩分布在长安和洛阳两地,在长安的称西窑,在洛阳的则称东窑。唐代盛行厚葬,不仅是大官贵族,百姓也如此,已形成一股风气。

唐三彩种类很多人物、动物、碗盘、水器、酒器、文具、家具、房屋,甚至装骨灰的壶坛等等。大致上较为人喜爱的是马俑,有的扬足飞奔,有的徘徊伫立,有的引颈嘶,均表现出栩栩如生的故种姿态。至於人物造型有妇女、文官、武将、胡俑、天王,根据人物的社会地位和等级,刻画出不同的性格和特徵;贵妇面部丰圆,梳成各式发髻,穿著色彩鲜艳的服装,文官彬彬有礼,武士刚烈勇猛,胡俑高深目、天王怒目威武、雄壮气概,足为我国古代雕塑的典范精品。

釉下彩基本知识


釉下彩是陶瓷器的一种主要装饰手段,是用色料在已成型晾干的素坯上绘制各种纹饰,然后罩以白色透明釉或者其他浅色面釉,入窑经高温一次烧成。它的特点是色彩保存完好,经久不退。我们通常看到的青花瓷、釉里红瓷、釉下三彩瓷、釉下五彩瓷等等就是釉下彩瓷的细分类。

釉下彩瓷的出现应追溯到汉末三国时期,不过当时只是以赫色颜料简单地点彩来装饰瓷器,还没有刻意地绘制纹饰。真正的釉下彩绘瓷应出现在唐代。当时湖南长沙窑的工匠们以氧化铁,氧化铜为彩料在素坯上绘出不同的图案,或写上文字、诗句,然后施青釉经1220℃~1270℃高温烧制。其后陕西黄堡耀州窑,浙江余姚越窑等瓷窑亦纷纷效仿,从此釉下彩广泛流行,屡屡创出惊世之作。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被世人称为“国瓷”的青花瓷了。

目前,陶瓷考古界普遍认为青花瓷出现于宋代,也有学者认为还应更早,至少应上溯到晚唐。当然这些记述还有侍考古发现的实物来加以证实。1983年扬州唐城遗址曾出土一批据认为是唐青花的标本,可惜实物太少,且缺乏完整器物。本网资料库收录一件宋影青癸口瓶,其颈上清晰地留下一片釉下蓝彩。虽不是“刻意绘制”的图案,但都足以证明宋代烧制釉下青花瓷于技术上已无任何困难了。

釉上彩和釉下彩都源于晋青瓷


像远古彩陶和唐三彩都是陶胎上彩,而高温瓷器上彩,发源于越窑晋代青瓷,那也是彩瓷的先祖。越窑青瓷有时以褐色彩斑作装饰,西晋为大彩斑,东晋为小彩斑。现在仿作晋青瓷极少有带彩斑的。因为那时含铁份而能烧成氧化铁颜色的彩料,现在并不知其具体配方。晋青瓷的彩料施于釉上,称釉上彩。而晋青瓷中笔者也发现有罕见的釉下彩,即褐色彩料直接绘在胎骨上,为胎体所吸收,再上釉料而烧成。所以说彩瓷的两大品类:釉上彩和釉下彩都源于晋青瓷。

彩瓷创作的高峰是在元明清三代。如元代产釉下彩青花瓷,是民窑所制高级瓷器,主要供外销。青花瓷用含钴份的颜料画在胎骨上,再罩以半透明的白釉烧成,纹饰显得青蓝悦目。元代蒙古人入主中原,汉族知识分子社会地位极低,有些就做了当时视为低贱的窑匠,故元代青花的纹饰多出于这些人之手,他们吸收国画的成就,使釉下彩瓷器一下子提高了艺术性。元青花精品在国际市场上价在数十万至百余万美元左右。元青花之后,明代的成化窑、宣德窑青花工艺也很精,属官窑,价可与元青花相提并论。到了清代的康熙,青花制作也很精美,价格与元及早明青花比,便要减去多半。而釉下彩的另一个品种,即釉里红,发展的情况大略与青花相同。釉下彩器的鉴定,除由造型、纹饰、窑艺等处着眼外,还讲究彩料的辨别。

彩瓷另一大类釉上彩,在明清两朝达到工艺高峰。釉上彩又分硬彩和软彩。硬彩品种以明代成化官窑最贵,绝大多数藏于台北故宫,国际市场上也久未出现。明代硬彩还有万历五彩器也为日本藏界所喜好,精品价格在十万美元之上,但远不如成化斗彩珍贵。到清代时盛产软彩瓷器,因为其彩料中调油掺粉,质地柔艳,故称软彩,也称粉彩。软彩以雍正、乾隆两朝官窑为高。而清代釉上彩器最可贵的是御用珐琅彩瓷,其彩料最初由外国进贡,呈珐琅质。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珐琅彩器同成化斗彩一样为无价之宝,也多藏于台北故宫。近年有晚清的御窑珐琅彩出现于国际市场,精品在十余万美元。釉上彩器的甄别也讲究彩料的稽核,是很专业很细致的功夫,这可参阅有关专业书籍。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铜官窑”:釉下彩走向成熟》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铜官窑”:釉下彩走向成熟》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怎样鉴别釉下彩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