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导航 >

几个主要历史时期的陶瓷文化!

几个主要历史时期的陶瓷文化!

陶瓷文化 古代瓷器历史价值 陶瓷艺术

2020-08-12

陶瓷文化。

(一) 新石器时代

原始先民在劳动中自然地创造了艺术,创造了神奇而朴素的美。原始陶器的器型、文饰等自然而鲜活地传递了当时的社会组织形式、劳动生活状态和地域环境特色等信息。

典型器物:甘肃马家窑文化舞蹈纹彩陶盆、浙江马家浜文化陶鬶、河南仰韶文化鹳鱼石斧纹彩陶罐、浙江河姆渡文化猪纹黑陶钵、浙江良渚文化红陶鱼鳍形足鼎。

(二) 商周至汉代

陶瓷特别是原始瓷,多仿制青铜器物。器型凝重又不乏精巧,大气质朴的整体气息配以独特的器型和别具时代特色的饕餮铺首、云雷水波等文饰,别具耐人寻味的高古之美,同时又不时传递着礼制社会信息,廉价易得的陶瓷远比青铜器物在民间实现了其存在价值和可持续发展力。

典型器物:商周原始瓷罐、春秋原始瓷鼎、春秋原始瓷鉴、战国原始瓷盉、战国原始瓷甬钟、西汉原始瓷青釉划花双系壶、西汉原始青瓷瓿。

(三) 晋代

两晋特别是西晋,多将瓷器造型与动物外形有机结合,极富想象力和创造力,令人耳目一新,叹为观止。此期受道教文化影响,器物表面多有飞翼刻划或羽人贴塑。

典型器物:三国—西晋越窑兔形砚滴、西晋越窑青瓷虎子、西晋越窑狮形烛台、西晋青瓷神兽尊、西晋蛙形水盂、西晋越窑堆塑罐、西晋越窑鸽形魁、西晋青釉羊首壶、西晋越窑青瓷鸡首壶、东晋青釉龟形水盂、东晋鸡首壶、东晋瓯窑牛形灯。

(四) 南北朝至隋朝

受佛教文化深入而广泛的影响,器物表面多装饰莲瓣纹。同时,受游牧民族和胡人审美文化影响,器物装饰较为繁复。

典型器物:东晋---南朝瓯窑莲纹碗、南朝鸡首壶、北朝莲瓣壶、北朝人物纹扁壶、北朝高足灯、北朝莲花尊、北朝——隋联体白釉龙柄壶、隋莲瓣纹多系罐、隋—唐白瓷博山炉。

(五) 唐、五代

唐代陶瓷充分显现了兼收并蓄、雄浑博大的时代气息与喜好丰满的审美风尚。陶瓷器物开始走出国门,流向世界,成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实物见证。此外,开创性地将民间诗歌书写在青瓷上,形成了独特的瓷诗文化。唐末宋初的江南吴越国更是创烧了“秘色瓷”,作为政治外交的独特文化产品。

典型器物:唐白釉马蹬壶、唐长沙窑褐彩胡人纹执壶、唐三彩骆驼、唐三彩马、唐三彩天王、仕女俑、唐长沙窑褐绿彩点彩罐、唐鲁山窑黑釉蓝斑腰鼓、唐长沙窑诗文壶、五代越窑秘色瓷八楞静瓶、五代秘色瓷荷花碗、唐---五代越窑青瓷盏托。

(六) 宋代

宋代瓷器工艺精湛,盛况空前,“五大名窑”受统治阶层审美喜好的影响,洋溢着浓厚的崇古怀旧色彩。民间瓷艺主流在商品经济和城市文化的影响下,体现着清雅、秀美的文人士大夫气息。宋代的瓷文化与茶文化相互影响,水乳交融。南方新兴的龙泉窑的“梅子青”、“粉青”釉堪比碧玉,景德镇的“青白瓷”也有“假玉”之美称。

典型器物:宋汝窑洗、宋官窑琮式瓶、宋 哥窑贯耳瓶宋、宋.钧窑玫瑰紫大花盆、宋钧窑出戢尊、定窑印花缠枝牡丹纹瓶、南宋龙泉窑梅子青釉龙虎瓶、宋龙泉窑舟形砚滴、宋龙泉窑鬲炉、宋青白釉茶盏、宋建窑兔毫盏、宋青白磁狮子钮盖水注、宋越窑划花人物纹壶。

(七) 元代

元代瓷器成为外销的主要产品,受蒙古族统治阶级和域外需求地生活习惯和审美文化的影响,整体器型以硕大厚重为主,并刻意追求繁密的文饰。青花成了瓷器产品的绝对主流,景德镇真正成为了全国制瓷中心。

典型器物:元青花缠枝牡兽耳大罐、元青花鱼藻纹折沿盘、元青花牡丹琛宝菱花口盘、元青花蓝地白花雉鸡牡丹花卉菱花盘、元青花人物骑马图罐、元青花缠枝牡兽耳大罐、元釉里红松竹梅纹玉壶春瓶、元釉里红玉壶春瓶、元青花釉里红开光镂花盖罐。

(八) 明、清两代

制瓷技艺在继承中不断创新发展,特别是除经典的青花瓷外,各类各种釉色名目繁多,争奇斗艳。其中的御用官窑器物更是制作精良,极尽华美。但眼花缭乱中失去了可贵的自然质朴,高贵的外表往往掩饰不住精神的空虚和内里的庸俗。反尔是民间器物倒无所拘束,自由洒脱,成了记录民俗文化的独特载体。

典型器物:明永乐青花蟠龙天球瓶、明宣德红釉描金云龙纹碗、明弘治黄釉罐、明正德孔雀绿釉碗、明嘉靖外东青里回青釉划花云龙纹碗、明成化斗彩“天”字款龙纹盖罐、明嘉靖五彩鱼藻纹大罐、清康熙青花抚婴图盖罐、康熙珐琅彩胭脂红地牡丹纹碗、雍正粉彩过枝九桃图大盘、清乾隆粉彩镂空花卉纹葫芦转心瓶、清嘉庆粉彩粉地勾莲纹雕螭龙瓶、清道光绿彩龙纹盖碗。

小编推荐

中国各历史时期及现今的青花呈色特征对比


青花的呈色主要是用氧化钴,由于钴土矿来源的不同,以及釉料,烧成气氛,操作手法的差异,致使各历史时期及现今生产上的青花呈色各有不周的特色大致上可分以下几种典型色调:

1.永乐宣德青花的深蓝色凸青色比较凝重,透骨,色彩效果,上比较庄重有分量。一九五六年景德镇陶研所曾为国家用瓷制作过这种色调的青花瓷器,效果很好。

2.成化,正德青花的淡蓝色。青色比较清淡,雅致,匀净,秀美。适宜于装饰精细轻薄的瓷器,在雍正及清代末期都曾经大量仿制过这种淡蓝色的青花瓷器,也有不少精美的作品。现在,在大量生产的高级日用瓷及精细的艺术瓷上,仍有成功的运用。

3.嘉靖青花的浓艳泛紫的色调口青色浓艳强烈,尚不露火气,远效果比较好,适宜于大件粗壮的作品,青料调制不当,容易接近于纯氧化钻的色调。

4.万历青花的多样色泽:有的深重艳丽,蓝中泛紫;有的青灰沉滞,发色渐浅;也有少数靛青雅丽,色阶清晰。

5.康熙青花的鲜蓝色。青色明净,鲜丽,清朗不浑,艳而不俗,鲜蓝而不火气,是理想的我国特有珠明料的色调。现在生产上配料,一般以这种色调为标准。

6.纯氧化钴的蓝色。青色浓蓝而泛红紫,比较刺眼而浮浑。所以不用于高级青花瓷器的生产。但由于青料配制简单,发色明显,仍大量应用于普通青花蓝边碗的生产上。

其它,釉下五彩中使用的海碧,天蓝等与青花呈色比较,其色鲜艳,轻快有余而沉厚不足,不够含蓄而少韵致,其区别是显而易见的。还有国外某些青花瓷的呈色,大多接近纯氧化钴的蓝色,显得浮燥火气,缺乏深幽,明净的美感。同时,青花效果的好坏,对选择白色瓷质,釉料有很大关系。这种清洁、素静的蓝,和光洁,莹润的白瓷相结合所产生的特殊彩色效果,是青花瓷器的一个鲜明的特色。

明清时期泉州陶瓷历史文化


明、清时期,封建王朝实行海禁、迁界,泉州港处于衰落时期,但由于手工业和商业资本有了萌芽,私商仍然活跃于海上,加上泉州经历唐、宋、元海外交通的繁荣,陶瓷盛名久为外人仰慕,行销势头不可抑止,因此泉州的制瓷技术仍有新的提高,产品仍然大量输出,促进泉州陶瓷业向新的高度发展。

明初(1368—1398年),晋江人吴复在江苏溧阳当县令,告老还乡时,请来宜兴陶师罗明,到晋江磁灶传授制陶技术,并和磁灶原有的技艺揉合起来,研制坩、钵、缸、瓮等大件陶制品,获得成功,以后一直成为磁灶陶器特有的优良产品。

明代,德化窑炉砌建技术有新的创造,在全国首先出现装烧容量大、节省燃料、易于控制烧成火焰的半倒式的阶级窑。

明末,蛋式窑在德化诞生。蛋式窑又称阶级窑、德化窑。阶级窑窑体高大,由4—5级组成,每级之间有隔墙,下放通火孔,窑室顶部作圆拱形。外形如蛋壳,每室均开窑门。燃料全用松柴。一座四间的蛋式窑,每次可装430担瓷器,用8个熟练工人装七天,烧68小时,耗松柴约2.85万斤(14.25吨)。

日本人铃木已代著的《窑炉》一书指出:“阶级窑在德化最早发现,同时也最著名。日本的窑是深受德化的影响而设计,所以日本人把福建德化窑估计为串窑的始祖。”

阶级窑的出现,使德化创于宋、元的建白瓷技术趋于成熟。建白瓷瓷色白中闪黄,犹如凝脂,宛如象牙。且因烧成温度、气氛、保温条件的不同,可得纯白如乳、白中闪红等多种瓷色。国内外根据其不同瓷质釉色,分别赋予象牙白、猪油白、乳油白、珍珠白、天鹅绒白、虾须白等雅称。其瓷质纯洁细腻致密,釉色优美柔和,坯釉结合紧密,半透明度高,在灯光背景下,更见雅致。整体腻滑若脂、温润似玉、莹明如镜、凝重淡雅,享有“国际瓷坛明珠”殊誉,成为中国白瓷的代表,欧美称为“中国白”(BLANGDECHINE)。1997年在法国打捞出来的一艘明代中国商船,从沉船中挖掘整理出1000多件明代德化象牙白瓷器,有茶壶、碗碟以及观音、弥勒佛等,现存巴黎博物馆开设专馆展示。清朝中叶,建白瓷烧制技术失传,一直到现代才又恢复。

装饰上,明代开始有贴花、堆花工艺,均属白瓷本色装饰。

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用钴蓝手彩的釉下青花瓷进入装饰领域,成为德化窑一大地方特色。正德青花蓝中带黑,多作花草,绘法古朴。

德化瓷雕源于佛、道宗教的神仙佛像,始于宋,北宋即有篾划剖花技术;盛于元,至明代形成独特风格而誉满天下。明·嘉靖、万历间,德化瓷雕艺术出现了以何朝宗(1522-1600年,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dnscn.cn《泉州人名录·何朝宗》)为代表的高峰。他的瓷塑作品,被誉为“东方艺术精品”。他吸收泥塑、木雕和石刻造像的各种技法,结合瓷土特性,博取各家之长,形成独具一格的“何派”艺术,胎釉材料以质地美取胜,美如脂玉,质感强。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其雕塑“盘膝观音”、“达摩”,泉州市文管会收藏其“渡海观音”,均列为国家一级文物珍品。国外发现的“坐式观音”,和民国时代由莆田县流落日本的2尊瓷观音、1尊达摩,被美国掠走的伏虎祖师,以及保留在莆田县民间3尊瓷观音和文昌帝君像,均为上乘珍品。

彩瓷、烤花,一直沿用砖瓦结构、同木炭为燃料的小炉。

至清代,德化釉下青花大量发展,达到全盛。清代青花蓝中泛青,描绘精细,浓淡分明,题材广泛。进入民国,青花色调浅淡,画法简朴,多作花鸟山水,或兰竹花草,画技逊于前代。

自清代始,德化自制多色的釉上彩绘颜料,所绘古彩瓷,画工精细,色彩考究。清末,手工彩绘成为主要装饰方法。民国间,釉下青花渐被釉上新彩所取代。但手工彩绘技术难于掌握,花样规格不一,工效较低,无法使用大批量生产的需要。

明清时期,许多华侨出国,泉州沿海一带的陶瓷工匠也出国谋生,他们不仅带去当地生产的陶瓷器,而且把陶瓷制作技术传播到侨居国。晋江磁灶吴姓工匠,于西班牙占领菲律宾以前,在菲律宾南怡罗戈省美岸社传授制造一种叫“文奈”的中国瓮。据说现在美岸制造的“文奈”还具有明代瓷器工艺的影响。直至清末和解放前,还有许多磁灶工匠到菲律宾、新加坡等地经营陶瓷业。磁灶工匠为中菲两国科技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德化窑的乳白釉瓷器流传至欧洲时,欧洲瓷业正处于萌芽时期,工艺技术较多地师从了德化白瓷的风范。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法国人波特拉特在鲁昂设立瓷厂,是为法国瓷厂的先驱。法王给了他特许证说:(赋予)制造像中国瓷器盘、碗、壶、瓶等专利权。法国的圣科得和钱蒂蕾工厂、丹麦的哥本哈根皇家瓷器工厂,也都吸收了德化的工艺技术。

据解放后考古调查,晋江地区所属10县(市),发现明、清古窑址284处,占全部古窑址440处的60.5%。其中南安境内4处、安溪119处。

从明、清古窑址分布来看,山区的安溪、德化占80%,沿海的晋江、南安仅占20%。这是因为宋、元时泉州海外贸易十分繁盛,为适应瓷器大量外销的需要,沿海的窑场普遍兴起。明、清以降,泉州海外交通衰落,瓷器外销受到打击,加以沿海地区的瓷土、燃料来源不足,成本高,而山区有些地方瓷土丰富,林木燃料充足,特别是德化县的浔中、三班、盖德等地,瓷业都持续发展。字串9

德化陶瓷的烧制技术,既保留历代科技成就,在明、清时期又有所创新和发展。其工艺精湛、质地优良、风格独特,驰名中外,曾与江西景德镇、湖南灃陵并列“中国三大瓷都”。

唐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到了唐代,瓷器制作可为以蜕变到成熟的境界,而跨入真正的瓷器时代。因为陶与瓷的分野,在乎质白坚硬或半透明,而最大的关键在於火烧温度。

汉代虽有瓷器,但温度不高,质地脆弱只能算是原瓷,而发展到唐代,不但釉药发展成熟,火烧温度能达到摄氏一千度以上,所以我们说唐代是真正进入瓷器的时代。唐代最著名的窑为越窑与邢窑。

越窑

越窑在南方浙江省绍兴,主要制造青瓷;邢窑在北方河北省邢台,主要制造白瓷。越窑的青瓷明彻如冰,晶莹温润如玉,色泽是青中带绿与茶青色相近。

邢窑

邢窑所产的白瓷,土质细润,器壁坚而薄,器型稳厚、线条流畅。

唐三彩

唐代最重要的产品是驰名中外的唐三彩,一直到文明的今天还受到广泛的喜好与收藏。唐三彩是陪葬的陶器,色彩亮丽有黄、绿、青三色铅釉,故名唐三彩,但不一定每件唐三彩都三色俱全,但可利用三色交叉混合的上釉技术来制造出美丽的花朵,以及先在坯体上刻花成暗色图案,变化无穷,彩色斑斓。

唐三彩分布在长安和洛阳两地,在长安的称西窑,在洛阳的则称东窑。唐代盛行厚葬,不仅是大官贵族,百姓也如此,已形成一股风气。

唐三彩种类很多人物、动物、碗盘、水器、酒器、文具、家具、房屋,甚至装骨灰的壶坛等等。大致上较为人喜爱的是马俑,有的扬足飞奔,有的徘徊伫立,有的引颈嘶,均表现出栩栩如生的故种姿态。至於人物造型有妇女、文官、武将、胡俑、天王,根据人物的社会地位和等级,刻画出不同的性格和特徵;贵妇面部丰圆,梳成各式发髻,穿著色彩鲜艳的服装,文官彬彬有礼,武士刚烈勇猛,胡俑高深目、天王怒目威武、雄壮气概,足为我国古代雕塑的典范精品。

明代时期的陶瓷文化


我国的陶艺发展到了明代又进入一个新的旅程,明代以前的瓷器以青瓷为主,而明代之后以主特别是青花、五彩成明代白瓷的主要产品,而景德镇更成为主要的窑厂,规模最大,一直延续明清两代五、六百年而不衰,描写当时盛况为“昼间白烟掩空,夜间红焰烧天”。

永乐宣德时期为青花瓷器的早期,虽然比不上甜白、脱胎的精致,但由于苏泥渤青钴料的输入使用,使这时期的青花大放异彩;画工的艺术修养很高,利用青料的散晕,作末骨花卉的笔法,产生水墨的趣味;有的利用线条上不同浓淡,产生活泼的变化,显得更为生动有力。

元代以来回教的输入也给此时带来丰富的图案,加上中国绘画的运用,布局内容清晰明朗,感觉出他的雄浑古朴。

成化、正德为青花瓷的中期,此时苏泥渤青已用完,改用平等青,色淡比不上苏青的浓郁,更无散晕水墨效果,所以另外朝著加彩或细致的表现方面发展,绘画手法力求精练,细描匀染,加上白瓷薄胎,达到精致的目标。

嘉靖、万历年间为青花瓷之晚期,回青的使用,给嘉靖诸窑带来盛况,色彩浓艳而强烈。此时产量较大,并由荷兰船运往欧洲。

万历年间有名的、斗彩、成为后世彩瓷发展的基础,甚至日本伊万里古瓷也是根据这时期的斗彩发展出来,“万历彩”也就在史上成名。同时又有红地黄彩、蓝地黄花、红地青花、黄地青花五彩、描红等等各式彩磁及前代各窑之大成,图案更是千变万化、增加许多。

明代开始,窑址都趋于集中在无论官窑或民窑都偏向于彩绘瓷器,宋瓷前都以单色釉为主,而明代後走入了彩绘世界,瓷胎也趋向薄、细、白的需求,在坯身上记住款式也从此开始,年代、堂号、人名都有,使研究考据有更确实的辨认。成化瓷采用斗彩,先用青花料描出轮廓,釉烧之后,再加上釉上彩,填入五色,增加艳丽,极为有名,成为后世争相仿制的对象。正德年间采用回青,淡而暗,胎质也欠洁白较不如成化碗盘之类较多,渣斗是其独特的地方。 

新闻来源:

元朝时期陶瓷文化


元代入主中原九十一年,瓷业较宋代为衰落,然而这时期也有新的发展,如青花和釉里红的兴起,彩瓷大量的流行,白瓷成为瓷器的主流,釉色白 泛青,带动以後明清两代的瓷器发展,得到很高的成就。

枢府窑

元代在景德镇设计官窑,制作精美,装饰花纹中常有「枢府」二字,因而又称枢府窑,景德镇渐形成全国瓷器制造中心也是从元代开始。

青花

青花是在白瓷上用钴料画成图案烧制而成,只用一种蓝色,但颜料的浓淡、层次,都可以呈现出极其丰富多样的艺术效果。青花简朴而又华美,既复杂又统一,如同蓝印花布一样,具有质朴、淳厚、典雅的特色,成为瓷器中的主要品种。

釉红

釉红是以氧化代替钴料,做法与青花属釉下彩绘,由於还原成雪红色,釉透红,故名釉红,元代继钧窑之後所出现的另一种红色表现方法,烧成不易,是烧制瓷器较难的一种,往往呈灰红色或暗褐色,相当不稳定,产量不多,传世更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