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古代瓷器 > 古代瓷器窑址承德有吗 > 导航 >

丽阳窑址瞄准“国宝”

丽阳窑址瞄准“国宝”

古代瓷器窑址承德有吗 瓷砖阳角 阳角瓷砖

2020-09-15

古代瓷器窑址承德有吗。

8月30日,距离国家文物局专家组到丽阳窑址实地查看已经过去了快一个月,昌江区文化旅游广播电视局文物管理所所长吴松涛和他的同事们,依然在焦急地等待着北京的消息———丽阳窑址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能否成功,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的意见显得异常重要!尽管早在2004年12月,丽阳窑址就已经被当地群众所发现,但当时的人们谁也没有想到,这座长眠于地下的瓷窑,数百年后竟然有机会登上大雅之堂,并有可能跻身“国宝”级行列!

当初没有“文物”概念

根据《文物保护法》“属地管理”的规定,2005年11月18日,市政府的抄告单明确:“丽阳窑址归属昌江区政府管理,同时积极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项工作最终归到了区文化旅游广播电视局。

吴松涛没有想到,自己管辖的范围内竟然出了一个古陶瓷窑址,而且影响会如此大!也就是从那时起,昌江区文化旅游广播电视局的工作重心悄然发生了转变。

2006年3月24日,吴松涛的职务也从此多了一个———昌江区文物管理所所长!他的手下共有6名工作人员。

2010年8月30日,吴松涛在办公室对记者谈起了这几年的感受。“过去我们的工作重心一直是如何繁荣群众文化生活,很少有‘文物’的概念,即便是当初得知丽阳的荒山坡发现有古窑址时,我们最初也认为那只是几座普通的民窑而已。”但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很快就随着考古人员的进入而逐渐改变。2005年7月,由故宫博物院、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考古队,对位于昌江区丽阳乡彭家村和丽阳村之间的碓臼山和瓷器山两处窑址进行了考古发掘。

发掘结果令考古人员惊叹不已!因为在碓臼山南坡和瓷器山西坡总共近800平方米的发掘现场,考古人员不仅发现了1座元代龙窑窑炉和1座明代早期葫芦形窑窑炉,而且出土了一批青瓷器、青花瓷器、白瓷器、仿龙泉釉瓷器、仿哥窑瓷器和紫金釉瓷器,器型从碗、盘、高足杯到罐、执壶、炉、盏,可谓一应俱全。

联合考古队认为,这是一处范围较大,生产时间跨度较大,景德镇市区以外一处相对集中的瓷器集中地,碓臼山南坡发现的元代龙窑窑炉形制比较特殊,是龙窑向葫芦形窑过渡的雏形,在陶瓷窑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窑炉内保存的原状匣钵排列方式也为研究和复原元代晚期窑炉每窑的装烧量、窑内匣钵平面排列和空间组合等瓷业生产提供了原始依据。

瓷器山西坡明代早期葫芦窑窑炉的发现,则填补了景德镇御窑遗址发现的明初葫芦形窑和湖田窑址发现的明代中期葫芦窑之间的时间断代,完善了葫芦形窑窑炉的演变序列。

谁也不敢打“保票”

“现在国家文物局的专家也来了,我们的申报材料也早已准备完备,就等着北京的消息!我们知道,申报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已经走出了第一步,就肯定要走出第二步、第三步,直到申报成功。”作为昌江区文物所的负责人,吴松涛觉得,虽然手头的准备工作已经停当,而且得到了省、市有关部门的认可,但是究竟能否申报成功,谁也不敢打“保票”!申报不是为了换来一顶国家级的桂冠,而是丰富景德镇陶瓷发展史。吴松涛认为,这是他从中得到的启示和认识。

从2005年开始,吴松涛所在单位就开始着手丽阳窑址的保护。2006年1月,丽阳窑址龙窑和葫芦形窑保护房计划启动,同年6月,在省文物局和昌江区政府的资助下,龙窑和葫芦形窑保护房竣工并投入使用。

2008年2月,丽阳窑址建档工作完成。2009年4月,省文物保护中心对窑址保护房维修改造进行了方案设计,同年7月,保护房进行改造并维修。

吴松涛说,这几年,他和同事们学到了不少文物保护方面的知识,这对他们今后开展文物保护工作影响巨大而深远,是一笔不小的知识财富。

必须记住的日子

请记住以下这几个时间,因为它们对丽阳窑址来说,其意义不亚于首次被发现。

2004年12月22日:在景德镇御窑从事发掘工作的北京故宫博物院王光尧、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王上海、张文江、李育远等考古人员,根据大拿工地群众提供的线索发现了丽阳窑址。

2005年3月8日: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到窑址现场进行视察,认为丽阳窑址具有重大考古价值。

2005年3月11日:陶瓷专家耿宝昌、李辉柄到窑址现场实地考察,并给予充分肯定。

2005年7月至10月:北京故宫博物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窑址进行正式发掘。

2006年12月31日:景德镇市将丽阳窑址作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对外公布。

2009年11月18日:省专家组对景德镇丽阳窑址进行了认真评估,并给出了评估意见:“丽阳窑址出土的明代仿哥釉和仿龙泉窑青釉瓷器,丰富了景德镇地区元代晚期到明代早期窑炉的变化及其特征,对建立景德镇地区民窑瓷器的断代编年、研究明代民窑生产以及景德镇地区陶瓷考古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具备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条件。”评估意见最后建议,“向国家文物局推荐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8月2日:由江西省文化厅推荐,丽阳窑址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工作正式启动。

这一切都预示着,丽阳窑址已经具备了向国家级迈步的条件。

2010年8月3日,丽阳窑址再次迎来了几位特殊客人。由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栾丰实、上海博物馆考古部主任宋健、南京大学历史系副主任水涛组成的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抵达这里。

专家组此行的目的,就是到窑址的实地察看,并形成评估意见带回去,供评审机构参考。专家组此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由于几位专家在景德镇逗留的时间只有半天,昌江区文广局工作人员必须将工作安排得相当紧凑。从这天早上开始,昌江区文广局的所有工作人员就开始进行紧张的准备工作。

而早在此前的几个月里,该局工作人员一直在为此专家考察做着精心准备。在该局的档案室里,丽阳窑址此次保护和申报的材料装订成三大本,以随时供专家们调阅。

“从申报市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成功后,我们的眼睛就开始瞄准了国家级。我们的目标就是让它成为景德镇的又一个‘国宝’!”吴松涛信心满满地说。

吴松涛的自信并非空穴来风。8月3日这天,专家们顶着三伏热浪,先后到丽阳窑址的龙窑和葫芦窑进行仔细考察,考察过程中,专家们不但看得仔细,问得也很仔细。

从专家们专注的神情,吴松涛似乎看出了一点端倪,这也暗示着,他和手下工作人员此前几年为此付出的努力,将得到丰厚的回报。

精选阅读

铜官古窑址


在铜官镇至书堂、湘江港湾和石渚湖的两岸,长沙县书堂乡古城村石渚湖瓦渣坪一带,为唐至五代时期的有名古窑之一。为中国陶瓷釉下彩的发源地。

长沙窑的时代大致可上溯到初唐,中后渐盛行,晚唐鼎盛,衰落于五代末年。窑址包括铜官镇和石渚湖两个赛区,北端依山临江,南端沿江面湖,相距5公里。铜官镇窑区沿江千米,有残存窑场多处,出土以碗最多。石渚湖窑区面积 100多万平方米,现存20多万平方米。窑址区有采掘陶土的洞坑,其中最大一处长85米,宽35米,深6.5米。有废弃窑包,现存13处。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掘取得唐元和三年(808)纪年铭文和不少釉下彩绘画、题字诗文的瓷器.1978 年50多天的调查发掘中。获得遗物 2223件,按器形分44类,款式规格在百种以上。釉下彩绘和釉下彩饰占很大比例,有413件。实用器物、窑具、工具以轮制为主。瓷器胎多灰白,胎表大多涂有白色衬釉,瓷化程度高.纹饰有人物、山水、云气、花草、鸟兽等,美观大方。唐代长沙铜官窑的产品,在唐代商业都会扬州和对外贸易港口明州(今浙江宁波),以及江淮流域的唐代遗址和墓葬中,已有不少出土,在朝鲜、日本、印尼、伊朗、埃及也都有发现。

河北省临漳“曹村窑址”系北朝窑址


近日,位于河北省临漳县习文乡曹村附近的曹村窑址,经专家一年的研究,被确认是“北朝时期制瓷手工业的中心”。

据了解,该窑址位于邺北城东城墙外约500米的漳河河床上,靠近“护堤”,遗址中心范围约万余平方米。窑址距范粹墓所在的河南省安阳县洪河屯约15公里,距东魏、北齐讲武城皇族陵区约9.3公里。由于该窑址距曹村最近,故称之为“曹村窑址”。

在以窑址为中心左、前、右3个方向约300米的半径范围内,干涸的河床上可见较早的灰陶、建筑构件以及唐、宋、金、元等历史时期的白釉、黑釉、白釉黑彩等陶瓷碎片,还有与范粹墓出土陶瓷器物相类似的器物残片、窑具、红烧土等。

记者了解到,窑址遗物主要有泥质灰陶、釉陶、瓷器以及窑渣、窑具等。泥质灰陶有青砖、瓦、瓦当和佛像底座;釉陶和瓷器标本有酱釉、青釉、青黄釉等;窑具有支钉、支柱等。圆形瓦当,模印莲纹清晰规整。佛像底均为典型的北朝时期风格,胎质较细腻。

据介绍,通过将曹村窑址标本与范粹墓出土的“白瓷”、“白釉绿彩”及讲武城墓葬出土的同类器物进行对比,二者之间的共性大于差异,存在内在联系,应属于同一类器物。鉴于范粹墓、讲武城墓葬的皇陵和贵族地位,证明曹村窑址是专门为宫廷及贵族阶层烧造高档陶瓷制品的官营窑场。

据称,曹村窑址的发现,再次印证邺城作为黄河流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及手工业的兴盛与发达,并将中国北方陶瓷生产的时间由隋朝上推至北朝,是已知漳河流域(河北段)最早窑址,它的发现填补了空白;同时丰富了邺城历史文化研究史料。

中国各地古窑址


江西湖田窑 七里镇窑 永和窑 洪州窑 枢府窑 吉州窑 景德镇窑 杨梅亭窑 郎窑 白舍窑 石虎湾窑 乐平窑 柳家湾窑 湘湖窑 白浒窑 周公窑 小南窑 丰城窑 周窑 临川窑 崔公窑 盏窑 横峰窑 弋阳窑 南丰窑 赣州窑 御土窑 壶公窑 新干窑 陶窑 浙江 余姚窑 龙泉窑系 哥窑 婺州窑 弟窑 兰溪窑 越窑 德清窑 龙泉窑 云和窑 永康窑 江山窑 衢州窑 浦江窑 上虞小仙 瓯窑 上虞窑 萧山窑 绍兴窑 西山窑 永嘉窑 黄岩窑 临海窑 吴兴窑 慈溪窑 泰顺窑 金华窑 余杭窑 温州窑 丽水窑 奉化窑 宁波窑 武义窑 龙游窑 乐清窑 东阳窑 鄞县窑 象山窑 福建 德化窑 漳州窑 安溪窑 建阳窑 同安窑 浦城窑 永春窑 磁灶窑 泉州窑 邵武窑 莆田窑 南安窑 光泽窑 宁德窑 宁化窑 泰宁窑 厦门窑 罗源窑 南平窑 建瓯窑 漳浦窑 碗窑乡窑 闽侯窑 建宁窑 仙游窑 闽清窑 福清窑 崇安窑 将口窑 连江窑

河南 新安窑 鹤壁窑 钧窑 鲁山窑 密县窑 巩县窑 当阳峪窑 郏县窑 登封窑 钧窑系 安阳窑 修武窑 临汝窑 扒村窑 内乡窑 宝丰窑 汴京官窑 邓窑 东窑 宜阳窑 淇县窑 汝窑 广东 石湾窑 西村窑 潮安窑 始兴窑 广窑 封开窑 饶平窑 海康窑 遂溪窑 高州窑 韶关窑 潮州窑 兴宁窑 惠阳窑 高明窑 惠州窑 揭阳窑 廉江窑 南海窑 博罗窑 梅县窑 英德窑 新会窑 湖南 湘阴窑 岳州窑 铜官窑 长沙窑 醴陵窑 瓦渣坪窑 常德窑 益阳窑 郴州窑 衡东窑 常宁窑 汝城窑 零陵窑 衡阳窑 衡山窑 汨罗窑 祁东窑 怀化窑 耒阳窑 衡南窑 邵阳窑 岳阳窑 山西 怀仁窑 介休窑 西窑 平定窑 浑源窑 阳城窑 盂县窑 长治窑 大同窑 彭窑 霍窑 愉次窑 临汾窑 交城窑 蒲州窑 安徽 寿州窑 繁昌窑 萧窑 淮南窑 休宁岩前 绩溪霞间 泾县窑 霍山窑 宿州窑 萧县窑 泗州窑 歙县竦口 芜湖东门 四川 琉璃厂窑 广元窑 邛窑 邛崃窑 青羊宫窑 成都窑 重庆窑 郫县窑 新津窑 彭县窑 华阳窑 灌县窑 广西 北流窑 柳城窑 永福窑 桂平窑 合浦窑 兴安窑 邕宁窑 全州窑 容县窑 藤县窑 钟山窑 宾阳窑 河北 磁州窑 定窑 曲阳窑 定窑系 邢窑 磁州窑系 隆化窑 贾壁村窑 山东 淄博窑 磁村窑 淄博寨里 曲阜窑 泗水窑 陕西 耀州窑系 耀州窑 白水窑 旬邑窑 内蒙 林东窑 赤峰窑 缸瓦窑 江苏 宜兴窑 无锡窑 均山窑 辽宁 江官屯窑 辽阳窑 湖北 武昌窑 鄂城窑 云南 玉溪窑 建水窑 北京 龙泉务窑 甘肃 安口窑 宁夏 灵武窑

安徽地区古代窑址概况


繁昌窑

今安徽繁昌县柯家冲。烧瓷于宋代,专烧青白瓷。

特征:

1、胎较薄,胎色白中闪青,釉面光润。

2、碗盘类器物施釉一般近底部,外壁旋削痕明显,底足可分三类: A、平底内凹。B、圈足平切。C、圈足壁斜切。

3、产品中以注子和注碗配套的温酒器最富特色。

4、器物大多无纹饰,碗内心饰团花纹较多见。

5、采用垫饼垫烧,器物足内无釉。

宣州窑(芜湖东门渡窑)

位于芜湖东门渡村小镇,西距县城湾沚镇 20公里。镇四周大都是圩田,仅西南方是属于敬亭山支脉的小丘陵,窑址就公布在这些小丘陵上,主要有小山、营盘山、康王山、蛤蟆地、窑头山和小竹园六处。烧瓷时间始于盛唐,盛于晚唐、五代,终于北宋。

特征:

1、器物有碗、钵、盏、灯、执壶、四系缸、双系小口瓶、缸、盆、各类俑、建筑饰件等。各窑所烧器物不尽相同,营盘山、康王山以烧注子、壶、罐为主;蛤蟆地则主要烧制碗、钵、碟等类器物;小竹园等专烧缸类器物。

2、因当地瓷土矿含铁量较高,同时又羼和大量赭红色粘土,所以产品胎质为灰黑、铁灰等色,露胎处呈铁红或褐色。釉色以青黄、酱黄、酱黑为基本色调,由于釉料中氧化亚铁含量不同,少数器物出现青灰、青绿、酱褐色。器物施釉前先上一层乳黄色石灰釉,似化妆土,然后施釉。

值得一提的是,在康王山发现一批印有“宣州官窑”款的宋代瓷罐残件,制作粗糙,似为酒器。古代文献有宣州窑的记载。至于东门渡窑与宣州窑的关系,目前意见不一,主要以下观点:一、从广义上讲古宣州境内有两个窑系;一是泾县窑头岭、窑峰以及繁昌柯家冲、骆冲窑的青白瓷系;二是东门渡窑与琴溪窑的青瓷系。从狭义上讲,宣州窑应是专指东门渡窑。因为宣州窑是为完成特殊任务而设立的窑场,是官办,而其他几处窑是民窑,以烧日用瓷为主。二、东门渡窑为民窑,钤“宣州官窑”款的器物为官府监烧的专用器皿。三、东门渡窑是早期宣州窑发源地之一,琴溪窑是宣州窑工艺水平突飞猛进的鼎盛期;繁昌柯家冲窑是宣州窑的晚期窑场。四、宣州官窑为地方官窑。究竟如何定论,有待于窑址的试掘及更多考古材料的发现。

歙县竦口窑

位于歙县桂林镇竦口村北100米处。皖南唐、宋民间瓷窑。烧瓷年代始于唐,盛于五代到北宋。

产品以青釉盘、碗、盏为主。少数釉色为青黄色或灰色。该窑烧制的青釉器物色调纯正,釉质细腻、滋润,光洁度较好,釉层薄厚均匀。釉面有细碎开片,胎釉烧结程度较好。器内外满釉,仅足圈无釉。五代碗多大口、大足,腹部弧度小,有瓜棱及五瓣葵口的造型,釉色与浙江越窑、江西黄泥头窑接近,烧法也与江西所烧器物相同,都采用支钉垫烧。

绩溪霞涧窑

位于绩溪县城(华阳镇)西北约2公里霞涧村(又名花根村)南面的山坡及高地上。1984年发现,烧瓷时间为五代至北宋的民间瓷窑。

主要品种有青釉、酱黑釉、酱黄釉及绿釉器。其中以青釉为主,器形有各式碗、壶、盘等,釉质细腻、滋润,釉层薄厚均匀,胎釉结合牢固,釉面光洁,有片纹。酱釉器质地粗厚,釉面光洁度较差。绿釉器有罐、盆等。在窑址上还采集到一些酱褐釉拍鼓标本,具有唐代风格。

此外,还有寿州窑(淮南窑)、界首窑…

江西地区古代窑址简介


景德镇窑(湘湖、湖田、杨梅亭、黄泥头)

在今江西省景德镇,故称景德镇窑,实际上由数个窑口组成,故又称景德镇窑系。自五代始烧至今,有一千多年的烧造历史,是我国烧瓷时间最长的窑址之一。

五代烧制青瓷和白瓷,产品以碗、盘类为主,青瓷釉色青中带灰,白瓷釉色较白。采用支烧法,碗、盘器内和底有一周长形支烧痕。以胜梅亭,湘湖为主。

宋代时烧青白瓷为主,有名的湖田窑就在景德镇的湖田村,器型有碗、盘、合、瓶、壶、罐、枕等。装饰上有刻花、划花、印花、篦划纹等技法。纹饰有龙纹、凤纹、婴戏纹、海水纹、缠枝花纹等。北宋后期在定窑的影响下,采用复烧法,提高了产量,也改进了质量,有“南定”之称。其中湖田窑的产品质量最好,釉色似湖水之淡绿,纹饰也精美。

元代时开始烧青花瓷、釉里红和其他品种,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同时还继续烧制青白瓷。产品有梅瓶、玉壶春瓶、罐、碗、盘、匜、炉和高足杯等。

明代时景德镇已成为瓷都,青花瓷大大发展起来,被称为“国瓷”,同时还烧有釉上彩、斗彩、五彩、素三彩和各种单色釉瓷。

清代时烧瓷技术大大提高,品种有青花三彩、粉彩、珐瑯彩,还有各类象生瓷和仿玉石、木纹、漆、铜釉色等,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洪州窑(丰城窑)

今江西丰城县,唐代属洪州。是唐代六大青瓷产地之一。始烧于东晋,终于晚唐。

特征:

1、胎骨坚硬,胎色灰白;胎体厚但匀称,旋削规整,多数器壁下端有一道规整的旋削面。

2、以青瓷为主,釉色有青绿、黄褐等色。胎釉之间敷一层化妆土,烧成后釉面光亮,青中泛白。多数器物有开片现象。

3、器形常见碗、盘、杯、豆、盏、碟和钵等日常生活用品,造型朴实,但富于变化,并具有仿金银器的特点。

4、装饰技法有刻花、划花、剔花、镂空、堆塑和模印等;纹样线条清晰,刻划纹样有莲瓣、蓖纹和水波纹;模印纹样常见重圈、梅花和宝相花纹。

5、在装烧技术上,除支烧、垫烧外,还采用匣钵装烧,钵内一般放3-5件器物,叠烧或大小套烧,故器物底足无釉,有的器内还有叠烧痕。

第三次中国文物普查在江西樟树市昌傅镇发现距今一千多年的隋唐时期大型窑址群。该大型窑址群属“洪州窑”系列,有望将洪州窑遗址的分布范围从广丰等地区拓宽到樟树地区。此处“棲梧山大型窑址群”位于樟树市昌傅镇太平村丰溪陈家组西南约 六百米处,呈多纵排列。窑址群长约五百至六百米、宽约五十米,相当于约六十个标准篮球场的大小。另外,考查人员在其中一座窑壁保存完好的窑址采集了大量青瓷碎片,以及多个保存完好的匣钵。李昆说,从棲梧山窑址结构形制和采集的青瓷碎片、匣钵标本的釉色、器形判断,可以确定棲梧山窑址为隋唐时期的古窑址,并且属于洪州窑系列。此前,洪州窑遗址主要集中在江西丰城等地区,此次在樟树发现大规模的洪州窑址群,将有望拓宽洪州窑遗址的分布范围,为研究隋唐时期江西瓷业生产提供更丰富的实物资料。据了解,洪州窑是唐代六大青瓷名窑之一,始烧于东汉,发展于两晋、南朝,鼎盛于隋唐,终烧于晚唐五代,烧造时间长达八百余年,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赣州窑

今江西赣州。始烧于宋代,烧青白瓷。

有刻花纹饰;元代烧青白瓷、黑釉及龙泉釉。发现的高足杯与柳斗杯有地区特色;杯里施釉,外部划刻柳斗纹,不施釉,颈部有凸起白色乳丁一周。1976年南朝新安海底打捞元代沉船一艘,打捞元代瓷器一万七千余件,其中不能判明窑口者二千余件,还有赣州窑柳斗杯及吉州窑白地黑花瓶等。

吉州窑

在今江西省吉安永和镇,吉安在唐宋时称吉州,故名吉州窑,也称永和窑。吉州窑创烧于唐,宋代是吉州窑的兴盛时期,而终于元代。该窑的产品种类繁多,有建窑的黑釉瓷,有定窑的白釉瓷。有景德镇的青白釉瓷,有仿“哥窑”的百圾碎瓷,还有磁州窑的白地黑花釉瓷等,虽是五花八门,但各有特色。在这些产品中应以黑釉瓷独具风格,如玳瑁斑,鹧鸪斑、剪纸贴花、木叶纹釉等最赋盛名,还有绘花、剔花、描金、堆塑和文字等,装饰技艺如书写有“福山寿海”和诗文等。

吉州窑产品的胎有两种:一是瓷胎,有土黄色、米黄色和灰青色;二是缸胎,有酱紫色和泛青的紫黑色。无论是瓷胎或缸胎,其胎质都比较粗松,胎体厚重。器物有碗、杯、盏、瓶、罐、炉、枕、盒、玩具,人物佛象等。釉色有青釉、白釉、青白釉、黑釉、绿釉、酱釉等多种。

黑釉剪纸、贴花瓷是吉州窑所独创,而木叶贴花瓷又是吉州窑的一绝,这在全国其他窑址中从未发现有这种产品。

吉州窑在装饰技艺上,除釉上彩绘外,还有一部份是釉下彩绘,这对后来的青花瓷的产生有一定的影响。

南丰窑

今江西南丰,故名。专烧青白瓷单一品种的瓷种。

最早见于元代蒋祁《陶纪路》一书,谓与景德镇竞争者有此窑。六十年代发现,七十年代再作调查,判明为专烧青白瓷单一品种的瓷种。始烧于宋代,所烧器物以盘碗为主,尚有注壶、盏托、盒子与枕,装饰以刻花居多,有剔刻月梅纹的,有酱口刻花碗,为其他青白瓷窑所不见。

乐平窑

在今江西省乐平县,故称乐平窑。该窑始烧于明代中期,以烧青花瓷器为主,产品分精、粗两类,精细者胎质轻簿,胎色洁白,釉质晶莹明亮,青花色调明快,粗者胎体厚重,胎色白中泛灰,釉色兰灰、青花色淡。

产品主要有碗、盘、杯、碟、盅、合、罐、高足杯等日用器,其中碗的产量最多。纹饰图案计有人物、奔马、花鸟、云、鱼纹、云鹤、海螺、白菜、菊花、变形梵文等。碗心有“福”、“寿”、“善”、“绿”、“光”、“正”、“梅岗”等字样,碗底有“大明年造”、“万福攸同”、“富贵佳器”、“长命富贵”、“长寿”、“福”等款识。乐平窑距景德镇很近。所产青花瓷器与景德镇窑青花瓷风格相似。

此外还有:窑里窑、熊窑、郎窑…

严和店汝窑窑址


位于汝州市城南蟒川乡严和店村北。北距城区7.5公里。自然地势北高南低,北部、西部依山坡岭;南部临蟒川河。窑址面积为8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2。5米。1983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员在此进行发掘,揭露面积50平方米。1985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员又在窑址中部进行发掘,揭露面积为400平方米。共发现宋代窑炉4座,澄泥池作坊一座,元代窑炉2座。窑址的制瓷区域,北部产印花、刻花青瓷,器形为折沿碗、斗笠碗等。花纹图案有海水游鱼、波纹海螺、团菊、六分式折枝花、缠枝花、牡丹等,少部分碗的内底花纹中间有章、吴、童等方形章块。器物胎质薄,质地紧密,施釉均匀,器形灵巧。遗址西部产兰釉色瓷器,器形笨,作工粗糙,有敛口碗、炉等。南部是生产黑瓷、白瓷的产地,产品有萝卜樽、缸、侈口碗,作工粗糙为粗瓷产地。此外,地表还散存大量的窑具、匣钵垫饼、支钉、垫圈等。宋代的窑炉,由吸风孔炉膛、烟囱、望火孔等组成,炉的材料均采用高岭土制作的砖坏砌成。元代窑炉多呈马蹄形,结构同宋代窑,窑壁则用废弃的匣体摆筑形成。1963年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点保护范围:以小北沟与蟒川河汇流处为起点,向西1750米,向北1750米。一般保护范围: 自重点保护区边线外扩100米。

中国古窑址简介


安口窑

安口窑在甘肃省的平凉,华亭的安口,因名。旧有“陇上窑”之称。

始烧于唐代,宋元时期以烧制黑瓷“铁锈花”和青瓷。至明清烧制黑陶与白陶,以粗缸,粗碗等日用器为主。

安溪窑

古代瓷窑。在福建安溪县。发现宋元青白瓷窑址二十余处,以垵园遗址面积最大,遗留标本也最丰富,有各式盘碗、瓶、壶、盒子、军持等。装饰有刻花、印花、堆贴花、釉上加酱褐彩绘等。

扒村窑

古代瓷窑。在河南禹县。始于唐,终于宋。属磁州窑系。其白地釉下黑彩与磁州窑属同一类型,黑彩浓而醇厚,笔调粗放简练。有白、黄等釉色,釉面无光泽,似白釉。胎骨坚硬,胎色深灰或发米黄。主要器型有瓶、盆、罐、枕、盘等。

白舍窑

宋、元瓷窑。窑址在江西南丰县。《南丰县志》:“白舍,宋时置官监造瓷窑,窑数处,望之如山。”产品有白瓷和青白瓷,还有少量薄胎瓷。造型、釉色与景德镇窑大体相似。白瓷精者胎质洁白细腻,釉汁晶莹润泽;粗者胎质较粗糙,色泽白中泛黄,呈蛋壳色。白舍窑产品主要是民用瓷,有碗、壶、瓶、杯、碟等器型。

白浒窑

南朝至宋代青瓷窑。窑址在江西临川县。产品有碗、壶、罐、缸、钵等,以碗为主。器物多为平底,也有部分圈足器。大部胎骨粗糙、厚重,胎土灰色。釉多青绿、酱褐色,也有少量豆青色。器内施全釉,外施釉多不及底。釉面常开细冰裂纹。纹饰较简单,多为葵花形纹样,罐类器肩部,常以“辅首”为饰。

宝丰窑

宋代陶瓷窑。窑址在河南宝丰县大营。产品有白瓷、青瓷和低温三彩陶器等。青瓷装饰有印花、刻花等。印花缠枝菊纹较多,纹饰清晰,线条细而圆润,与耀州窑风格相同。刻花器花纹轮廓用刻花法,花筋叶脉用篦划,也与耀州窑风格大致相同。

潮安窑

唐宋瓷窑。在广东潮安县。唐代所烧瓷器为白胎,浅青色玻璃釉,积釉处有白色窑变物,有并行状长开片。宋代烧制青白瓷,以碗、盘等日用瓷为主,产量很大。此外,还兼烧黑瓷。

磁灶窑

古代陶瓷窑。在福建泉州。始于南宋,终于元,南宋至元为其盛期。产品有青瓷、黑瓷和绿釉陶器等。胎体较粗,多为灰白色,也有泥黄色。装饰有划花、印花和堆花等。为适应外销需要,装饰花纹有的带有异国风味。产品曾在海外许多国家出土。

德化窑

在福建德化县。宋、元时已烧制青、白瓷。明代达到高峰,是当时著名民窑之一。以烧白瓷著称,胎、釉浑然一体,光润如白玉,被称为“象牙白”、“猪油白”、“葱根白”、“建白”、“中国白”等,为当时中国白瓷的代表作品。产品以人物塑象最为突出,如观音、达摩等。其它如梅花杯、八仙杯、仿青铜香炉、花瓶、文具等,均名传于世。清代德化窑继续烧制白瓷,但产品以日用器皿为主,釉色不似明代的白中微微闪红,而是白中透青。除白瓷外,明清德化窑还烧制青花和五彩器。建国以后,德化瓷塑继承传统手法,形象刻划深入,衣纹飘洒自如,并把传统的雕刻技法进一步运用于日用瓷和陈设瓷上,通体不加彩饰,素雅、恬淡。

德清窑

东晋瓷窑。在浙江德清县,故名。器物胎壁较薄,胎骨大多是黑褐色,也有灰白色和灰色。器内和器底多有支烧痕。青色釉普遍趋向均匀温润,也有黑褐色釉,这是我国最早的黑釉器。釉无剥落现象。挂釉不到底的作法,在这里逐渐减少,标志着制瓷技术的进一步提高。不用模印或刻划作装饰,耳和足简单朴素。一般均为日常用品。碗底改变了小而内凹的原始作风,变为宽大的平座。

登封曲河窑

宋代北方民间瓷窑。在河南登封曲河。始于晚唐,北宋为其繁盛期。珍珠地划花装饰为登封曲河窑的代表特征,器形有瓶、罐、洗和碗等。

邓窑

见“内乡大窑店窑”。

弟窑

亦称章窑。一般所谓南宋龙泉窑即指弟窑。见“龙泉窑”。

定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在河北曲阳县涧磁村、燕山村,宋属定州,故名。定窑在唐代已烧制白瓷,至宋代而著名。定窑瓷胎薄而坚致,白色微黄,釉呈米色,施釉极薄,可以见胎。产品以盘、碗为多,瓶、壶较少,瓷枕罕见。定窑以烧造白色素瓷为主。装饰图案常用印花、划花和堆花手法,秀丽典雅。印花图案,自然形态经巧妙变形,构成严谨;刻划花,较印花更活泼生动,别具一格。定窑装饰技艺的精巧,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定窑除烧白瓷外,兼烧黑、酱、紫和绿釉瓷器。除曲阳县外,山西平定窑、盂县窑、阳城窑、介休窑,四川彭县窑也烧制白瓷,风格与曲阳定窑相近,均属定窑系。定窑白瓷后中断生产。1982年开始恢复,所制孩儿枕、狮子枕、梅瓶、五足熏炉、云龙盘、双凤碗等,在瓷质、造型、装饰上都具有宋代风格,同时还新创了瓷塑等产品。

缸瓦窑

辽代官窑。在辽宁昭乌达盟赤峰市。烧造年代为辽太宗或世宗时。以烧白瓷为主,其它还有白瓷黑花器、三彩及单色釉陶器、茶叶末绿釉器和黑瓷等。白瓷和白瓷黑花器,胎质白而微黄,器皿多为杯、碗、盘、碟、壶、罐等。三彩釉为黄、绿、白三色,娇艳光洁,可与唐三彩媲美。单色黄、绿釉器,釉调厚重雅致。除茶叶末绿釉器外,其余各釉色器,胎上均施化妆土。

巩县窑

古代瓷窑。在河南巩县白冶河两岸。1957年经调查的有小黄冶、铁匠炉村、白河乡三处窑址。隋代烧制青瓷。唐代以白瓷为多,三彩次之,其它还有单色三彩、黑褐釉和绿釉器等。白瓷以碗、盘为多,还有罐、壶、枕等,碗有多种不同类型:敞口和四花瓣形等。胎骨都较厚,釉厚处碎处片微显浅青色,也有呈浅黄色的。

广窑

宋代瓷窑。在广东肇庆阳江。宋南渡后所建。胎质粗而色褐。器多天蓝色,惟不甚匀,釉厚处或作靛蓝色,釉薄处或作灰蓝色,无釉处所现之色如黄酱色。

鹤壁集窑

宋元时代北方民间瓷窑。在河南鹤壁市,故名。1963年发掘。器形有碗、盘、壶和罐等。也有玩具和瓷枕。以白釉为主,有白地黑花,加绿彩;也用绘画、刻花和剔花技法,刻画出花卉禽鱼等纹饰。器内往往写有赵、杨、张、刘等姓氏铭记。鹤壁窑唐末始创,多白釉和黄釉,北宋中期以后是其盛期,元代除烧传统品种外,还仿烧钧窑瓷器。

洪山窑

古代瓷窑。在山西介休洪山镇,故名。也叫“介休窑”。见“介休窑”。

洪州窑

唐代名窑之一。在江西丰城县赣江西岸的罗湖。始于南朝末,终于晚唐。以烧青瓷为主,釉色一般较淡,青中泛黄;色调较深沉的发褐色。也有黄褐釉瓷,胎体加工不细,与陆羽《茶经》:“洪州瓷褐”相符。另还有一种青绿釉瓷,色调较深,灰青明亮。洪州窑讲究装饰,多刻印朵花、图案形花叶,沿器物周壁对称排列。

洪武窑

明景德镇最早官窑。洪武三十五年(一说洪武二年),明朝廷于景德镇珠山创设御窑厂,烧造官窑器解京供用,开设官窑之先例。洪武窑器胎骨细腻坚致、体薄;釉质匀净,有青、黑二色,以纯素为佳;另有戗金壶盏,也很著名。装饰花纹以云龙最为常见,龙五爪,不似元瓷龙纹的凶猛,流云云脚粗短。

弘治窑

明弘治(1488—1505)时景德镇官窑。多素白器。色釉以浇黄为最著。其它如茄皮紫、青金蓝、火石红纹饰、剔花绿云龙纹也均很出色。弘治间,由于御厂停烧达十八年,故传世器很少。

壶公窑

明代景德镇著名民窑之一。万历年间浮梁人吴昊十九所烧,故名。善仿永乐、宣德和成化瓷器,精美逼真。所作卵幕杯和流霞盏等,最为著名。故宫博物院有他作的娇黄釉凸雕九龙流霞小方盂盏,精致美观。

湖田窑

景德镇著名古窑场。在景德镇市东南竟成乡湖田村。《陶记》、《南窑笔记》、《景德镇陶录》等古文献均有记载。始于五代,终于明。五代时烧制灰胎青瓷和白胎白瓷。宋代创烧了著名的青白瓷,俗称“影青”。青白瓷釉层透明度高,光泽度强,釉中气泡大而疏,多用刻花装饰,线流畅、灵活;刻线深处釉厚,呈青色,釉层薄处色淡泛白,釉色和纹样互相烘托,艺术效果极佳,为湖田窑青白瓷独特成功之处。元代创制了釉里红和卵白釉器(枢府器)等著名品种,并是青花的重要产地。明代只见青花和白瓷两种。青花多以“苏麻离青”为彩料,早期器皿多大盘,纹饰繁缛华丽,多为蓝地白花;晚期纹饰简洁、疏朗,器皿有高足杯、折腰碗等。

淮南窑

隋代青瓷窑。在安徽淮南市上窑镇。器皿种类有四系瓶、高足盘、小口罐等。胎质坚硬、细腻。胎壁较厚,有大小不同的气孔和铁质斑点。青色釉为透明玻璃质,光泽好。釉层厚薄不均,有些釉色青中带绿或青中带黄。器物一般只施半釉。釉面常有小开片,积釉处往往产生一种紫翠色的窑变釉。瓶和罐上有装饰纹样,装饰方法有印花、划花、贴花三种。

浑源窑

唐代瓷窑。在山西浑源。《大明一统志》和《浑源州志》中提到的浑源瓷窑有青磁窑、大磁窑、磁窑口和磁窑峡等。产品以白瓷为主,有许多外施黑褐釉、里为白釉的碗;此外还烧制黄褐釉席纹小罐。

吉州窑

宋代南方著名民间瓷窑。窑址在江西吉安永和镇。隋至宋,吉安称吉州,故名。又因烧造地点在永和镇,也称“永和窑”。始于五代,盛于宋代,至元代衰落。有青釉、绿釉、白釉、黑釉和彩绘等。白釉相传以舒翁及其女儿舒娇所制的最佳。黑釉花色较多,有滴珠、鹧鸪斑、玳瑁斑,有绘龙凤纹的。技法应用洒釉、贴花、剔花和印花等。新创的木叶贴花和剪纸贴印手法,具有民间艺术的独特风格,是吉州窑的代表产品。同时烧造出了萌芽状态的青花器和玩具及人物瓷雕等。

东窑

宋代北方著名民窑。亦称“董窑”。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以东的陈留县,故名。但未发现窑址。以东青器见著,与官窑、哥窑并列。盛于北宋。东青器亦称“青东器”、“青冬器”。胎骨细致,釉色淡青,有深浅两种,近似“汝器”,但无蟹爪纹,多紫口铁足。

哥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纹片著称。《格古要论》对哥窑产品作了描述。其特征可归纳为:黑胎厚釉,紫口铁足,釉面开大小纹片。在浙江龙泉的溪口、瓦窑墙等地发现有符合上述特征的窑址。产品造型及釉色与南宋郊坛下官窑相近。《格古要论》认为是仿官窑的作品,并定名为乌泥窑。与官窑区别在于:不用支钉式托具支烧,釉面略现浮光,另有一种珍贵的传世哥窑瓷器,流传在世界各地,也具有上述特征。这种瓷器厚胎;釉的乳浊性较好,色调淡雅,多为米色或粉青色;纹片用人工着色,有“金丝铁线”之称;用支钉式托具支烧。文献记载的哥窑窑址至今未找到。

崔公窑

明代景德镇著名民窑之一。据记载,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崔国懋,善仿宣德、成化年间瓷器,著名一时。他所仿的宣、成器物,盏式较宣、成窑为大,颇为精美。其它青花和彩色也一样。为当时民窑之冠。世称“崔公窑”。

柴窑

古代著名瓷窑。窑址传帮带在今河南郑州一带,但迄今未发现。传为周世宗(柴荣)时所烧造,故名。据文献记载,所烧瓷器有“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赞誉。

建安窑

见“建窑”。

建窑

宋代名窑之一。亦称“建安窑”、“乌泥窑”。窑址在福建建阳县水吉镇。以烧黑釉瓷闻名于世。小碗最多,胎骨乌泥色,釉面多条状结晶纹,细如兔毛,称“兔毫盏”。也有烧成“鹧鸪斑”和“银星斑”的,别致美观。釉下毫纹,是利用酸性釉料所后成的酸化痕迹作装饰,因建窑瓷皆仰烧,釉水下垂,成品口缘釉色浅。由于器壁斜度不同,流速快,成纤细毫纹,流速稍慢则粗,就成兔毫之状。有的器底,刻有“供御”和“进”琖等字样,为贡瓷。

江官屯窑

辽、金民窑。在辽宁辽阳市江官屯。始于辽晚期,盛于金。窑场很大。以烧白釉粗瓷为主,也烧制白釉黑花器、黑釉器和三彩器等,所烧器物,均施化妆土。白釉色白而微黄,多杯、碗、盘、碟、瓶、罐等;黑釉色纯黑,多粗糙大器

阶级窑

陶瓷窑炉的一种。以福建德化地区出现最早,也最著名。日本瓷窑受德化阶级窑影响很大,并把其“估计为串窑的始祖”。阶级窑依山按10~20°倾斜砌筑,长15~20米。最初形式为宋代的分室龙窑,至明代演变为一个个单独的窑室。一窑约有五至七室,后室窑底高于前室窑底,隔墙下部有通火孔。烧前室时,火焰自窑顶倒向窑底,经通火孔依次通过后面各室,最后自窑尾排走。所以全窑就是一个大龙窑,而每一室又是一个个半倒馒头窑,它既有龙窑的优点,又比单个馒头窑优越。

介休窑

古代瓷窑。窑址在山西介休洪山镇。亦称“洪山窑”。创烧于宋初,历金、元、明、清数代,烧瓷历史达千年之久,为北方瓷窑所少见。宋代烧瓷品种较丰富,除白釉瓷外,还有黑釉和白釉釉下褐彩瓷等。装饰技法有印花、划花、剔花、釉下彩绘和镂雕等。白釉印花大都受定窑影响,纹饰布局完整,线条清晰,但不讲求均衡对称。褐釉盘、碗、洗等器物也大量运用印花装饰,盘洗器饰以婴戏荡船纹,为介休窑独出。介休窑还受磁州窑影响,烧制白釉划花、剔花、釉下黑彩划花、釉下褐彩器和白釉釉下褐彩器等。另有一种白地红花器,色彩异常美丽,为介休窑绝精之作。

景德镇窑

陶瓷窑炉的一种。亦称“蛋形窑”。可能是从龙窑和参考北方馒头窑,又根据烧松柴的特点发展起来的。窑身如半个瓮俯覆,又似半个蛋形覆置,也象一个前高后低的隧道。全长15~20米。窑底前端略低,倾斜度3°左右。窑头有火箱,火焰经窑体至窑尾,废气由蛋形截面的烟囱排出。容积大,约150~200立方米。窑墙与护墙之间填以砂土作隔热层,热利用率较好。在同一窑内,根据各部位温度的不同,可以同时装烧品种不同的制品。适应景德镇附近制瓷原料的特性和瓷器的传统风格。在控制烧成气氛和瓷器质量以及燃料消耗等方面,均较龙窑、阶级窑和馒头窑等为优。明清以来景德镇制瓷所取得的成就,是和这种窑的采用分不开的。

均山窑

古代青瓷窑。在江苏宜兴丁蜀镇。烧造年代为东吴后期至西晋。是在汉釉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常见青瓷品种有钵、碗、盏、洗、壶、罐等。青釉常作豆绿色,微泛黄,器里满釉,器外施釉多不到底。装饰花纹有弦纹、水波纹、斜方格网纹、联珠纹和铺首,耳面常印有人字纹。

钧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亦称“均窑”、“钧州窑”。在河南禹县古钧台和神垕镇一带,古称钧州,故名。胎质细、性坚,体较重,釉具五色,浑厚浓润。釉色分两种,一曰细平釉,一曰橘皮釉。以烧制色釉“窑变”为其特色。基本釉色是通体天青与紫红斑块相间。有绿中微显蓝色光泽的,也有呈紫红色彩的;蓝呈月白、或是蔚蓝一色;紫呈玫瑰般紫红,或似晚霞一片;有的斑斑点点,青蓝与紫红相间,错综复杂,绚烂多彩,非常艳丽。这是利用氧化铜、铁呈色不同这一特性所烧成。其中佳品,底部刻有数目字(一说系北宋末为宫廷所烧)。钧窑为北宋初期创建,金、元继续烧造,除禹县外,邻近的临汝、郏县、登封、新安、汤阴、安阳和河北磁县等瓷窑,都仿烧钧窑瓷器,形成了一个钧窑体系。1955年,禹县陶瓷厂开始研制、探索湮没已久的钧瓷胎釉的基本配方与烧成技术,不仅烧制出玫瑰紫,海棠红、天青、月白等传统色釉,还发展了十多种花釉,并增加了现代日用器皿、艺术陈设瓷等新品种。

乐平窑

明代瓷窑。在江西乐平县。烧造年代在嘉靖前后。所烧青花器分粗细两种,粗者胎质厚重,釉汁呈蓝灰色,青花较淡;细者胎质白而薄,釉色晶莹,青花色调清新明晰。器物多为碗、盘、碟、盅之类,而以碗为大宗。

丽水窑

古代瓷窑。在浙江丽水县。旧属处州。元代烧龙泉釉,碗里印八思巴文字。属龙泉窑系统。

两宋官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相传北宋大观、政和年间,在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附近设立窑场,专烧宫廷用瓷器,即“北宋官窑”。《负暄杂录·窑器》:“宣、政年间,京师自置烧造,名曰官窑。”这是有关“官窑”的最早记载。南宋时置窑于修内司,在今浙江杭州凤凰山,沿袭旧制仿烧,称“修内司官窑”。这两个窑址迄今未发现。后于郊坛另设新窑,在今杭州乌龟山,叫“郊坛下官窑”,窑址范围很大。1956年作了部分发掘。郊坛下官窑烧造的青瓷:胎薄,呈灰、褐、黑三色;施釉厚,以粉青色釉最佳,晶莹润泽,犹如美玉;釉面多有纹片;器口及底部露胎处,呈灰或铁色,称“紫口铁足”。造型优美,是南宋瓷器中的优秀作品。

辽上京窑

辽代晚期官窑。在辽宁昭乌达盟巴林左旗林东镇的辽上京临潢府故城的皇城内。窑场规模小,但所烧瓷器较精。遗存瓷片,瓷胎很细,纯白,不上化妆土,瓷化程度高,无吸水性。色釉多纯白,偶有淡青和闪青色,也有黑釉和低温的绿釉器。器皿有杯口长颈瓶、长把执壶器、海棠花式长盘和方盘等。也有仿定窑器,有盘、碗、瓶、罐、盂、盒等,都极精细。

临汝窑

宋、元民间瓷窑。在河南临汝县。烧制耀州窑系青瓷列号以盘碗为多,有的光素无纹饰,有的饰以印花,另有少数刻花器。印花中的海水纹具有临汝窑独特的风格。所烧钧窑系青瓷,既有汝窑特征,又有钧窑特色。釉色有玫瑰紫。青绿月白、天蓝等;另有一种淡月白釉中带红色斑点的,为其它钧窑系瓷窑所没有,很是名贵。

琉璃窑

唐代景德镇瓷窑之一。盛氏烧制。瓷多绿色,有绿玉之称。

龙泉窑

宋代名窑之一。在浙江龙泉县,故名。南宋有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龙泉设窑厂,生一所烧的窑名“琉田窑”,又名“哥窑”;生二所烧的窑名“龙泉窑”,又名“弟窑”。龙泉窑特点是胎薄如纸,釉色以翠青、梅子青和粉青最佳。莹润清澈,色泽柔和,似玉一般。器形复杂,除一般日用器皿外,还烧制各种文具和仿古瓶、觚、鼎、炉等。装饰有堆塑和贴花,别具一格。哥窑利用胎坯和釉料膨胀系数的不同,以釉质“开片”的疏密和粗细,形成“百圾碎”和“鱼子纹”等花纹,产生不同的装饰效果。龙泉窑始于五代烧制青瓷。南宋时达盛期,除在今龙泉县境内有众多窑场外,并旁及邻境的庆元、遂昌、云和等县,形成继越窑之后的一个新的青瓷窑系。元代,瓷窑范围扩大至丽水和永嘉等地,瓷器大量运销海外。明代继续烧造,清中期逐渐衰落。1959年后恢复生产,创造了青白结合、青瓷堆花、印花、点彩等新工艺,试制成功一批高档餐具、茶具、文具、案具、陈设瓷、艺术瓷、特大花瓶等新品种。

柳空湾窑

宋代景德镇窑场之一。制品胎骨坚致细密。釉色多呈淡青,也有湖绿、粉青、浅绿、米黄等色。也有的釉面作开片,均匀细密,多为素色器。装饰以划花为主。

龙窑

陶瓷窑炉的一种。最早出现于商代。明代以前,南方各产瓷区,如江苏、浙江、广东、福建、江西和湖南等地均广泛采用。多依山坡或土堆倾斜建造成一长隧道形窑炉,约与地平线构成10~20°角。窑头角度较大,约20°,中部约15°,后部约11°。窑头有预热室,窑尾一般不设烟囱,因龙窑本身就起着烟囱的作用。窑长约20~80米,宽约1.5~2.5米,高约1.6~2米。横断面积以窑头最小,中部最大,窑尾大于窑头而小于中部。顶部有投燃料的孔。龙窑最大优点是升温快,降温也快;可以快烧,也可以维持烧造青瓷的还原焰。故有说龙窑是青瓷摇篮。影青、黑釉瓷等大都是在龙窑里烧成的。

民窑

我国历代民间经营的瓷窑,系对官窑而言。如宋代著名民窑有磁州窑、哥窑、龙泉窑、耀州窑等。民窑在设备和技术条件等方面不及官窑,但著名的民窑都有其朴实、健康、清新的艺术风格,为广大人民所喜爱。

馒头窑

陶瓷窑炉的一种。始于战国,宋代以后烧煤,为最早以煤为炉料的陶瓷窑。古代北方广泛使用馒头窑,尤以河北的峰峰等地较多。一般长约2.7米,宽约4.2米,高约5米以上,火膛和窑室合为一个馒头形,故名。点火后,火焰自火膛先喷至窑顶,再倒向窑底,流经坯体,烟气从后墙底部的吸火孔入后墙内的烟囱排出。由于馒头窑窑墙较厚,限制了瓷坯的快烧的速冷,相应地便减低了瓷器的半透明度和白度;为减少坯体变形,又使坯体加厚,因而便形成了古代北方瓷器浑厚凝重的特色。

贾壁村窑

隋代北方有代表性的青瓷窑场。在河北磁县贾壁村。所烧青瓷质可分两类:一类胎质细腻,瓷化良好,颜色灰白,胎面施透明青绿色釉,流釉现象不甚显著;另一类胎色青灰,颗粒较粗,有黑色斑点,瓷化较差,胎面施青褐色釉,常有流釉现象。品种以碗、高足盘为多。器物特征是胎体厚重,件大而不变形,器内施全釉,外部施釉不到底。装饰上除钵形器内划有花瓣纹和波浪纹外,其它均光素无纹。器物成形主要用轮制法。

郎窑

清代康熙后期景德镇官窑。康熙四十四年到五十一年(1705—1712),江西巡抚郎廷极在景德镇督造瓷器,故名。釉色以宝石红、宝石蓝、宝石绿最佳,宝石红有“郎窑红”之称。法国人称“牛血红”。在红釉中最杰出。洒蓝和霁蓝瓷,再上一道极薄釉子,然后加绘金花金彩,华丽静穆,匠心独运。素三彩创于此时。青花和斗彩也很有名。

隆庆窑

明隆庆(1567—1572)时景德镇官窑。制瓷日益繁巧。瓷胎有厚有薄。青花和五彩都有,五彩绘瓷更趋华缛。器形以碗、盘为主,其它有各种形式的盖盒,有方胜式、多角式、银锭式和和长方式等,这是隆庆时期创造的新品种。提梁壶也是这时期新创。纹饰仍沿用龙凤、鱼藻、花鸟和团螭等题材。

南安窑

宋代瓷窑。在福建南安县。有窑址近五十处。烧制青瓷及青白瓷。以盘碗器皿最多。青白瓷碗里多刻花和篦划纹饰,胎较细洁致密。

南山窑

辽代晚期民窑。在辽宁昭乌达盟巴林左旗林东镇。以烧三彩釉陶器为主,另有少量单色和低温的白釉陶器。胎质细软,淡红色。胎上皆挂化妆土。有的白釉和黄釉器上,还加少许绿彩,颇为美观。窑场规模很大,专烧茶叶末绿釉和黑釉大型粗瓷器。胎质粗黄厚重,硬度高而坚致。茶叶末绿釉器以鸡腿瓶为最多;黑釉器则多瓮、罐,其中以双耳小罐最多。

内乡大窑店窑

古代瓷窑。文献中称“邓窑”。在河南内乡县大窑店。始于唐,盛于宋,金元时继续烧造。宋代以烧青瓷为主,器皿多盘碗。装饰以印花居多,另有极少数刻花、划花器。部分青瓷光素无纹饰,施釉较厚,垂釉处如透明玻璃珠,釉色介于禹县、临汝窑之间。

年窑

清雍正年间,景德镇烧造的官窑瓷器。雍正四年(1726),年希尧以督理淮安板闸关,兼管景德镇御窑厂甸,世称年窑。雍正六年后,由唐英任驻厂协理官。选料及精,琢器多卵色,或莹素如银,皆兼青彩;或描堆暗花,工巧玲珑。这时釉色发明很多,以胭脂水釉为最著,胎骨甚薄,里釉极白,被外釉所映照,呈粉红色,娇嫩欲滴。另有油绿釉,美如碧玉,俗称“碧玉釉”。粉彩成熟于此时,所绘花卉,似恽南田、邹一桂和蒋廷锡画风,艳丽逼真,生动活泼。

鲁山窑

古代陶瓷窑。在河南鲁山县段店村。唐代以生产花瓷著名。宋、金、元时期烧制白瓷、白釉黑花瓷、黑瓷、青瓷和三彩陶器。

彭县窑

宋代瓷窑。在四川彭县磁峰乡。是现今在四川境内发现的唯一的白瓷古窑址。所烧白瓷,釉色洁白。装饰有刻花、印花、划花三种。刻花以双鱼纹最多,常刻、划并用,与定窑有共同风格;印花纹饰以花鸟为主。

彭窑

古代瓷窑。亦称“霍窑”、“霍县窑”。在山西霍县陈村。始于金,盛于元。产品主要是白瓷和少数白地黑花器。白瓷胎土细腻,釉色洁白,制作规整。器型有仿定折腰盘、洗、盏托、高足杯、盖罐等。光素无纹者多,也有少量印花装饰。由于胎中含铝量高,烧成温度不足,因此器质极脆。彭窑在古文献中也有记载,《博物要览》:“元时,彭君宝仿定窑于霍州者,名曰彭窑,又名霍窑。”

蒲州窑

元代北方著名瓷窑。在山西永济,旧属蒲州,故名。但未发现窑址。以法花器见著,胎儿骨为土定,釉色鲜艳,蓝如深宝石,紫如深色紫晶(葡萄紫),黄似透亮的金箔,而孔雀绿一色,尤为艳丽。花纹多为生物花草,也用开光法作八仙或人物故事。

七里镇窑

古代瓷窑。始烧于晚唐,盛于两宋,终于元。窑址在江西赣州市东郊。是迄今为止,在江西南部发现的一处规模最大、烧造历史最长的宋元古窑场。产品器体厚重、大多为实圈足,施釉不及底。器型有碗、盏、盘、罐、壶等。产品中还有部分外销瓷。主要品种有青釉、白釉、影青釉和黑釉等。青釉类胎质坚细,釉呈蟹壳青,也有呈暗褐色的。白釉和影青釉胎质细腻,釉质肥厚,呈乳白色。黑瓷有黑釉、酱褐釉、酱红釉、茶青釉和黑釉窑变等。

青羊宫窑

唐、五代青瓷窑。在四川成都青羊宫。器皿有碗、杯、盘、罐等。唐代除烧青瓷外,还烧制黄釉褐绿彩圆点纹瓷器。

丘州窑

唐代窑场。在湖南湘阴铁罐嘴窑头山一带,唐属岳州,故名。釉色以米黄、红棕和靛青三色为主。和湖南长沙市郊解放以来唐墓中经常发现的带青(俗称蟹壳青)、带黄的器物一致。器物造型极多,有壶、罐、碗和盘等,大小不一。胎土较粗松,故较轻。早期胎多红色或米黄色;晚期多灰白色。拉坯草率,旋削痕清晰可见。满釉支烧。

饶窑

指景德镇窑。景德镇旧属饶州府浮梁县,故旧时又有“饶窑”之称,亦称“饶州窑”。详见“景德镇窑”。

荣昌窑

在四川荣昌县。清时为著名陶窑之一。康熙年间,由甑子窑发展为长窑,最盛时达二十多座窑场。由粗陶到细陶,以细陶为著,胎骨泥色分红、白两种,土质优良;釉色有黄、绿、蓝、白、黑、黄丹、朱砂等,以釉应用最广,以红丹、锡配成的朱砂和以铜砂、黄丹、玻璃渣配成的西绿釉最著。建国后,荣昌陶器继续发展。产品以日用陶为主,泡菜坛珠整体比例协调,形式美观,造型结构符合泡菜需要,具有良好功能,是最著名的荣昌陶器产品。其它品种还有罐、坛、壶、瓶等。装饰以化妆土刻花为特点,有刻线和剔花两种,纹饰质朴自然。

汝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在河南临汝县,古称汝州,因名。北宋时创设。胎土细润,体有厚薄,釉色近于雨过天青,釉水莹润,厚若堆脂,以淡青为主,也有豆青、虾青、天青和茶叶末等色,尤以烧造的粉青色釉瓷,全身釉水更为匀净,烧造技术已完全掌握了铁还原。装饰技法,一般在釉下印花为多,刻花较少。图案内容以花鸟为主,缠枝花是汝窑最富特色的一种花纹。布局谨严,构图完美。宋元祐年初曾继定窑之后为宫廷烧造瓷器,烧瓷时间短,但质量很精。在临汝南乡和东北乡,发现另一种青瓷,专烧民用瓷器 ,烧制时间长,生产数量大,称“临汝窑”。1955年,汝瓷恢复生产,1962年产出了胎质细腻、釉厚如脂、其声如磬、晶莹润泽的汝窑产品,并取得了历史上有过的“梨皮”、“蟹爪”、“青麻花”等艺术效果。1973年新建汝瓷厂,又新增粉青、虾青、茶青、天蓝等釉色,生产了各种日用陶瓷器皿。

上虞窑

古代窑场。在浙江上虞县。已发现从西周至宋代的窑址七百多处,是浙江青瓷的重要产地。

胜梅亭窑

景德镇古窑场之一。亦称“杨梅亭窑”。始于五代,烧制青瓷和白瓷,特点与石虎湾窑同。入宋后,改烧青白瓷。

石虎湾窑

五代景德镇瓷窑之一。烧制青瓷和白瓷。青瓷胎灰色,釉色青中带黄,器皿多为盘碗。白瓷器皿有壶、盆、水盂、盘、碗等。青瓷、白瓷均用支烧法。

石湾窑

明清著名民窑之一。在广东佛山市石湾镇。始于宋。以陶塑和建筑陶瓷著称。从传世器看,器体厚重,胎骨暗灰或灰白。釉饰善于仿钧窑而有所创造,厚而滋润,彩翠披离,俗称“泥均”,又称“广均”。以蓝、玫瑰紫、黑彩、翠毛釉等色最佳。产品品种很多,有日用器皿、文具和陈设器具,瓦脊是其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品种,而以渔、樵、耕、读为主题的陶塑则是石湾窑具有典型性的品种。建国以后,传统品种和技艺得到继承和发展,除生产大量日用陶器外,陈设性陶器,尤其是具有独特风格的陶塑,在国内外受到好评。陶塑题材广泛,除传统人物外,还有现代人物和动物。釉色丰富,流动自然,不仅在陶塑上有优美的艺术效果,而且在花瓶、灯座、文具、花盆等陈设性陶器上也有丰富表现力。著名陶塑艺术家有刘传、庄稼等。

寿州窑

唐代瓷窑。窑址在安徽淮南市上窑镇、观家岗、余家沟、外窑等地。唐代属寿州,故名。隋时为淮南窑所在地,烧制青瓷。入唐后改烧黄釉瓷,《茶经》:“寿州瓷黄、茶色紫”。釉下施用化妆土,釉层透明,釉面光润,开小片纹。釉色有蜡黄、鳝鱼黄、黄绿等。器皿有碗、盏、杯、钵、注子、玩具等。胎体厚重,器多平底。坯体制作有轮制、模制、手制三种。

枢府窑

枢府窑宋代已开始烧制,当时景德镇人称为“御土窑”,色青,深浅不一,淡者号月下白,有花纹者地白花青。元代枢府窑器,亦称“枢府器”、“卵白釉器”。为景德镇民烧供御瓷器。胎体厚重,釉呈失透状,色白微青,似鹅蛋色,故称卵白,纯正的卵白釉,实为明永乐甜白釉的前身。常见器皿有盘、碗、高足碗等,式多小足。装饰以印花为主,盘、碗等器皿采用压模印花。

唐山窑

在河北唐山。始于明永乐年间,烧制粗陶。清末有发展,制作粗瓷。解放前略产细瓷。唐山盛产矾土、粘土和长石等制瓷原料,又有丰富的煤碳资源,解放后飞速发展成为全国著名的产瓷区。著名产品有细白瓷、骨灰瓷等,釉色温润,造型细长秀丽。装饰上使用喷彩方法较早,以满地喷彩为主要特色。并在继承传统的戗金、描金、彩绘加金等装饰方法基础上,制作成功雕金喷彩、腐蚀金、炙金等品种。尤其新彩一种,使用极广,绘制亦精。1982年,又和清华大学联合研制成功铁红金圈结晶釉,艺术水平很高。

唐窑

清代乾隆元年至十四年(1736—1749)、十七年于二十一年(1752—1756)九江关监督唐英掌管景德镇窑务时烧制的官窑瓷器。仿古采今,造型设计,制瓷技术,装饰方法等,工细逼真。据文献记载,高温及低温颜色釉有五十七种之多,集中了历代名窑釉色之大成。为乾隆朝代的瓷器代表。

同安窑

唐代瓷窑。在福建同安县。所烧瓷器浅黄白沙胎,浅绿玻璃釉,多大开片。碗多葵口,壁形足。

同安窑

宋代瓷窑。在福建同安县。以烧青瓷为主,兼烧青白瓷。器皿以碗为多,碗里外细线条划花及篦划纹饰。

铜官窑

唐代名窑。在湖南长沙铜官镇瓦渣坪。亦称“长沙窑”、“瓦渣坪窑”。釉色有青、黄、白等色。并首创釉下彩器和在瓷器上彩绘的装饰技法,即在青釉下用褐色或绿色斑点组成几何图案,在白釉或青黄釉下用笔绘云彩和几何纹。此外 ,还有模塑贴花、印花、刻花、堆花等装饰。造型有壶、瓶、杯、盘、碗、灯和生动可爱的鸟、狮、猪、鱼、青蛙等玩具。明代以后,铜官窑所产有大缸、酒瓮和广钵、茶壶等日用陶器。建国初期,以产绿釉、黄釉陶器为主,有水罐、壶等。以印坯和拉坯法成形,印坯模上刻有花纹,成型和印花一次完成。1966年后,发展较快,新增枣红、黑红等色釉。1976年,创制了炻瓷成套餐、茶具,胎质细腻,釉面光滑,机械强度高,有咖啡、谷黄、米白、紫金、浅蓝等釉色,饰以各种花边,亦有丝网贴花、印花、釉下复色彩绘等。

瓦渣坪窑

见“铜官窑”。

铜官窑

唐代名窑。在湖南长沙铜官镇瓦渣坪。亦称“长沙窑”、“瓦渣坪窑”。釉色有青、黄、白等色。并首创釉下彩器和在瓷器上彩绘的装饰技法,即在青釉下用褐色或绿色斑点组成几何图案,在白釉或青黄釉下用笔绘云彩和几何纹。此外 ,还有模塑贴花、印花、刻花、堆花等装饰。造型有壶、瓶、杯、盘、碗、灯和生动可爱的鸟、狮、猪、鱼、青蛙等玩具。明代以后,铜官窑所产有大缸、酒瓮和广钵、茶壶等日用陶器。建国初期,以产绿釉、黄釉陶器为主,有水罐、壶等。以印坯和拉坯法成形,印坯模上刻有花纹,成型和印花一次完成。1966年后,发展较快,新增枣红、黑红等色釉。1976年,创制了炻瓷成套餐、茶具,胎质细腻,釉面光滑,机械强度高,有咖啡、谷黄、米白、紫金、浅蓝等釉色,饰以各种花边,亦有丝网贴花、印花、釉下复色彩绘等。

碗窑乡窑

古代瓷窑。在福建泉州。始于宋,终于元。产品以青白瓷为主,并有少量青釉器。

万历窑

明万历(1573—1620)时景德镇官窑。万历明代历时最久的一朝。出品优良,青花器都按嘉靖青花瓷形式烧制,象双耳活环瓶、出戟尊和圆捧盒等。五彩瓷的发展,达到了很高的成就,鲜艳可爱,用笔虽简率,却很自然。五彩花朵中常捧回、蒙、藏等文字,以应庙宇供器的需要,俗称“真言字”和“喇嘛字”。两面夹彩也很多。器形众多,除了普通用具碗、碟、杯、盘、盏、盒外,如酒海、炉、半边葫芦瓶、花缸、醋注、花尊、水滴、笔筒和扇匣……之类,无一不备。多层套盒是这时所新创,几层叠套,每层一屉,每屉数格组成不同形式花纹。纹饰方面,不论取材和表现,比嘉靖窑更加扩大和发展。花卉山石运用较多,其间常点缀有蜻蜓、蚱蚂、蜜蜂和蝴蝶。

乌泥窑

见“建窑”。

吴兴窑

东晋瓷窑。在浙江吴兴,故名。瓷胎色灰白。器多平底。青釉,釉色内呈黄色,有的在釉上加褐彩,釉有开片。

西村窑

古代瓷窑。在广州西村。始于晚唐,盛于五代和北宋。胎色白。釉色以青釉为主,也有米黄、黑、酱色和褐色等。施釉均匀,釉不过器足。纹饰有印花和刻划花,印花纹风格与耀州窑极其相似,也有在釉上或釉下用墨绿等色绘云纹和花卉等图案的。器型有盘、碗、罐、壶和枕等,也有玩具和文具类。

西山窑

古代瓷窑。在浙江温州西山。东晋时烧制青瓷,胎为灰色和淡土黄色,质较松。釉肥厚,以淡青为主,少细开片。装饰上多在器物内外刻划莲瓣纹,也有青褐加褐彩的。深口宽底高碗为其典型作品。西山窑在唐、五代和宋时,继续烧造青瓷

西窑

见“平定窑”。

湘湖窑

宋代景德镇窑场之一。有两处:1、在窑前山,制品胎骨坚致,釉作灰青色;2、在窑栏山,制品有胎骨细腻洁白、施釉匀净的白瓷及青瓷等。

湘阴窑

隋代瓷窑。在湖南湘阴。唐时为岳州窑所在地。器皿有碗、盘、钵、高足盘、四系罐、盘口壶等。胎壁较厚。釉色有青、黄、褐、酱色等,局部釉因窑变呈紫、蓝色。青釉莹洁闪光,呈透明或半透明状,釉面多开片。器物均施半釉,釉层较薄。

萧山窑

东晋瓷窑。在浙江杭州萧山,故名。1954年7月发现。以烧青瓷为主。胎灰色,盘碗为平底足,下有大块支烧痕。器物以盆、碗、盂等大口器为多,此外有天鸡壶、四耳双铺百衔环壶、灯和盏等。特征是在盆、碗、盂等口沿上,有排列整齐的褐色斑点;有的在器物内壁或外壁釉内瓷坯上,刻划着粗健有力的莲瓣图案,线条细而有力。

萧窑

古代瓷窑。创烧于唐,终于金。窑址在安徽萧县白土镇。唐代除烧黄瓷外,兼烧白瓷和黑瓷。黄瓷产品均为平底碗,胎体厚重,胎质不纯,釉色黄中闪绿。入宋后以烧白瓷为主。金代所烧白瓷,胎质较细;釉面不平,有起泡、崩釉现象。器皿除碗外,还有枕、双耳罐等,其中底足宽而边浅、口径大而壁侈的碗,是当时一种较特殊造型。金代萧窑烧瓷除白釉外,,还有黑釉、白釉黑花、黄釉等品种。

小南窑

明代景德镇著名民窑之一。《景德镇陶录》:“镇有小南窑,明末烧造,窑独小,制如蛙伏,当时呼虾蟆窑。器粗整,土埴黄,体颇薄而坚。惟小碗一式,色白带青,有青花,花止兰朵、竹叶两种。其不画花,惟碗口周描一二青圈者,称白饭碗。又有撇坦而浅,全白者仿宋碗,皆盛行一时。”

小仙坛窑

东汉晚期瓷窑场。在浙江上虞县上浦乡,所产青瓷通体施釉,釉层比原始青瓷显著增厚,釉层透明,有较强光泽度。烧成温度达1310±20℃,显气孔率为0.62%,吸水率为0.28%,抗弯强度达710公斤/厘米2,三氧化二铁和二氧化钛含量分别为1.64%和0.97%。这些数据表明它已具备了成熟瓷器的各种条件。除青瓷外,小仙坛窑还烧造印纹陶。

新安城关窑

宋代瓷窑。1980年前后发现。在河南新安城关。产品品种较多,制作工艺水平也较高。其中青瓷以印花装饰为多。刻花器不多,但制作精美。装饰上受耀州窑影响较大。

邢窑

唐代最著名白瓷窑场。所烧白瓷,胎质细洁,色纯白而极坚硬。釉色白润,有的微微闪黄,带些乳白色。胎与釉之间,有一层护胎釉(化妆土)。器内施满釉,器外釉不到足。碗多折边,圈足厚而底平。作风朴素,不带纹饰。前人以“皎洁如玉”比邢窑之白。传窑址在河北内丘,当时属邢州,故称“邢窑”。但内丘窑址迄今尚未找到。1980年在邻近内丘的临城县祁村,发现唐白瓷窑址,证实了邢窑的存在。

修内司官窑

见“两宋官窑”。

宣德窑

明宣德(1426—1435)时景德镇官窑。是明代官窑最盛时期。烧制最优秀的是青花、祭红、甜白和霁青。青花器,瓷胎洁白细腻,青花原料用南洋输入的“苏泥勃青”,应用这种青料施于釉内,烧成后色料深入釉里,清晰明丽,具有浑然庄重的艺术效果。祭红,又名霁红、宝石红,因其为祭郊坛用器所创之色,故名;其色如雨后霁色,故又称霁红;据传用西洋红宝石入釉,所以也叫宝石红。瓷器造型多样,镂空器也很多。选料、制样、画器、题款和烧制,无一不精,所以明代瓷器以宣德窑为第一。

杨梅亭窑

见“胜梅亭窑”。

阳城窑

古代瓷窑。文献有不少记载。1980年前后在山西阳城县东关外的窑畔间发现一处窑址。以烧制白瓷为主,多为盘、碗等器,有折腰盘,显系仿定作品;定窑大量生产的盖缸等,窑址也有发现。胎色较灰,为增加白度,均敷一层白化妆土。

耀州窑

宋代名窑之一。窑址在陕西铜川市黄堡镇附近,宋属耀州,故名。是宋代北方民间青瓷的主要产区之一。唐代已开始烧造白、黑釉瓷。北宋开始烧造青瓷,北宋末为盛期。器型以碗、盘、碟、罐、盒、瓶为主,胎质灰白而薄,釉色匀净,有的青如橄榄,有的稍绿,也有的微微闪黄。花纹多为自由流畅的刻划花和结构严谨丰满的印花。内容有牡丹、菊花、莲花、鱼、鸭、龙和凤等,其中以莲花最多,风格粗放健美,笔触生动有力。同时或稍晚仿烧耀州窑青瓷的有河南临汝窑、宜阳窑、宝丰窑、新安城关窑、禹县钧台窑、内乡大窑店窑等。从而形成一个与越窑风格有别的北方青瓷窑系。金、元时期,耀州窑继续烧造,但质量已不如宋代,胎釉较粗厚,花纹也较前简单。建国以后,在恢复宋耀州窑产品的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果。

宜兴窑

在江苏宜兴,故名。烧造陶瓷历史悠久,秦汉时宜兴地区陶窑密布;两晋时在均山烧青瓷,唐初在归径等地大量烧制,至晚唐、五代成为南方民间著名青瓷窑;宋、元时期,丁蜀与西渚一带大规模烧造日用陶和早期紫砂。明清时成为当时的烧陶中心,窑场主要在丁山、蜀山和汤度(今丁蜀镇)等外,蜀山窑以紫砂为主(参见“宜兴紫砂陶”),并大量烧造黑货。丁山窑以日用陶为主,而以均陶见著(参见“均陶”)。日用陶有粗、溪、黑、黄、白、绿货等细别。粗货指大中小缸坛产品,形美、质坚、价廉;溪货指汤度的瓮头,是腌菜的重要容器;黑、黄货为小件盆罐类;白、绿货是与缸坛套烧的小件,以方斗和砂锅为著。建国后,宜兴除传统的紫砂陶、均陶有很大发展外,还恢复了青瓷生产,新创了花釉陶和精陶等产品,是我国重点陶瓷产区之一。

宜阳窑

宋代瓷窑。在河南宜阳三里庙等处。以烧青釉为主,兼烧白釉、白釉黑花及黑釉等品种。青瓷施釉稍厚,色较多样。装饰有印花、刻花等。青瓷刻花先刻出花叶轮廓线,花筋叶脉以篦状工具划刻,风格与耀州窑完全相同,碗里满刻菊瓣纹、罐盖面刻百折纹等也均与耀州窑风格相近。

永福窑

宋代瓷窑。在广西永福。产品以烧青瓷为主。有刻花和印花两种装饰。器皿有盘、碗、碟、壶、罐等。釉色以青黄、翠绿具有代表性,尤以翠绿釉色为美,翠绿釉碗中还印有耀州窑风格的缠枝菊纹。

永和窑

见“吉州窑”。

永嘉窑

古代瓷窑。在浙江永嘉县。始于东晋,经唐代迄于宋初。出产青瓷,属瓯窑系统。

永乐窑

明永乐(1403—1424)时景德镇官窑。制瓷工艺在元瓷基础上有很多创新。胎质细腻润滑,色洁白。厚胎较多,而以脱胎素白器名传于世。器物造型以优美俊秀、厚薄适度为特点。大件器皿较少,圈足较低矮。著名典型器物有压手杯、僧帽壶等。压手杯坦口折腰,沙足滑底,中心画双狮滚球,球内有“大明永乐制”或“永乐年制”小篆。色釉以甜白、鲜红、翠青等最著名。甜白釉质洁白、温润如玉、肥厚如脂;翠青釉薄而匀,色泽近于粉青,可与龙泉上品媲美。另有“影青”器,胎极薄,暗刻龙纹,表里均可映见,花纹微现青色,成就也很大。永乐窑装饰手法多样,有刻花、印花、划花、青花、青花加金彩、里印外刻等,并新创彩锥拱样。

玉溪窑

明代景德镇窑以外生产青花瓷的重要窑场。在云南玉溪县。所烧青花瓷胎质较松,釉色灰青,纹饰简单粗壮,以鱼藻、折枝花及四佛杵等花纹居多。器型有大碗、大盘等。此外还烧造青瓷。

越窑

唐、五代时最著名的青瓷窑场和青瓷系统。所烧青瓷代表了当时青瓷的最高水平。中心窑址在浙江余姚上林湖一带,越窑青瓷系统则包括绍兴、上虞、余姚、宁波、诸暨、镇海等地的青瓷窑。这一带自东汉开始,就是我国瓷器生产的主要窑场之一。唐时属越州,故名。越窑青瓷胎质坚硬、釉色莹润、纯净如翠。装饰上多为刻花和印花,纹样活泼优美,富有浓郁的诗歌情趣。唐代诗人陆羽赞越窑青瓷“类冰”、“似玉”、“越州第一”,陆龟蒙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诗句赞美它的“巧夺天工”。五代时设官监造越窑青瓷,专供宫廷使用。北宋后,越窑逐渐衰落。越窑青瓷曾大量出口,在亚、非、欧各地均有遗物发现。

正德窑

明正德(1506—1521)时景德镇官窑。彩器多黄地绿龙;五彩碗以淡青浅绿为地,釉色厚实透彻,颜色鲜艳。青花较宣德为淡,佳者古菁可赏。霁红也颇突出。在供器中有用回族文字构成的图案,称“回回花”,这种装饰前所未见。在外销瓷中,也有画西洋图案的。

周公窑

明代景德镇著名民窑之一。据记载,隆庆、万历年间,苏州人周丹泉为当时著名烧瓷高手,在景德镇烧造瓷器,人长“周公窑”和“周窑”。善仿古瓷,所仿宋代定窑非常逼真。又能烧制陶印、文具、辟邪和瓦钮等,都用火范,成色如“白定”,文体古雅,很受欢迎。

邛窑

古代名窑。亦称“邛崃窑”。窑址在今四川邛崃四方堂,古代属邛州,故名。烧造年代延续较长,上起隋代,下至宋代,以唐代最为著名。以烧制青、褐、绿釉和彩绘等器物为主,器形有盘、碗等,还生产各种瓷塑玩具。胎色甚多,有灰色、土黄色、酱黄色、黄中带褐等。胎中都有分布均匀的细砂料,胎较厚,份量较重。唐邛窑器彩绘装饰与长沙窑的许多共同之处,青釉褐绿斑和釉下彩绘品种较多。

邛崃窑

见“邛窑”。

郏县窑

唐代瓷窑。在河南郏县黑虎洞和黄道。产品以白瓷为主,黄瓷次之,此外还有黑瓷。

婺州窑

浙江境内越窑以外著名瓷窑。窑址在浙江金华。唐陆羽《茶经》列其为青瓷窑第三。始于三国,唐宋时窑场遍于金华、兰溪、东阳、永康、武义等县,至元代仍有窑场继续烧造。婺州窑西晋晚期开始使用红色粘土做坯料,烧成后胎呈深紫或深灰色。由于使用白色化妆土,釉层滋润柔和,釉色在青灰或青黄中微泛褐色。釉面开裂,并有奶黄或奶白色晶体析出,是婺州窑青瓷特有现象。宋婺州窑精品中,还有青翠、豆青、草青、粉绿等色,并有光泽感。婺州窑历代制品属民间用瓷,器类少于越窑,主要是盘口壶、罐、盆、碗、瓶等日用器皿,多数制作较为粗糙。三国西晋时曾生产猪圈、水井等明器,唐以后生产过多角瓶、堆纹瓶等明器。瓷器造型类似越窑、瓯窑,风格在朴实大方;装饰简朴,均为刻划花纹。

臧窑

清代沿明制,在景德镇设御厂,经办官窑器,但实行“官搭民烧”制。且习惯上以督窑官命官窑名,著名者均在清前期。臧窑即康熙十九年至二十七年(1680—1688),臧应选在景德镇督造的官窑。单色釉成就最大,以鲜红(豇豆红)为最著。其余诸色俱备,有蛇皮绿、鳝鱼黄、吉翠、黄斑点四种尤佳。其浇黄、浇紫、浇绿、吹红、吹青者亦美。青花和五彩瓷,虽出于宣德、成化窑作法,而更超越宣、成。

瓯窑

古代瓷窑。在浙江温州、永嘉、瑞安一带。浙江境内仅次于越窑的制瓷业集中地。始于东汉,终于宋。晋杜毓《荈赋》:“器择陶拣,出自东瓯”,潘岳《笙赋》:“披黄苞以授甘,倾缥瓷以酌醽”。瓯窑瓷胎呈色较白,胎质细腻,釉色淡青,透明度较高,时称“缥瓷”。晚唐前后,釉色纯青或青黄,滋润如玉。瓯窑品种,大多与越窑相同,且注重艺术造型。晚唐时碗、盘、壶、盏托等仿花果造型,活泼秀丽。

醴陵窑

在湖南醴陵。清代为南方著名瓷窑之一。以白瓷和釉下彩瓷见著,青花亦颇盛行。白瓷胎质细润,釉面光洁,与景德镇窑、德化窑鼎足而立。二十世纪初,创造釉下五彩瓷,胎薄腻、釉洁白,花纹晶莹润泽,不易磨损,经久不褪色,清末曾先后参加过几次博览会,均获得一等金牌奖。建国后,醴陵瓷器有了很大发展和提高。釉上色料由五种发展到二十余种,通过调配还可变成上百种复色;并发展了釉下贴花、印花、喷花等装饰新工艺。六十年代初成立了专烧釉下五彩瓷的群力瓷厂。1979年,醴陵釉下五彩餐、茶具获国有金质奖。除日用瓷外,陈设瓷品种也很丰富,有大型瓷板画屏风、大型花瓶、大小挂盘、薄胎瓷等。另外还有瓷塑人物和动物。

盏窑

南宋民间瓷窑。在江西铅山县新安乡盏窑里。“盏窑里”应是古代沿用下来的乡里名称。盛产黑釉茶碗,古代称茶盏,故名盏窑。除茶盏外,也烧制一些与茶具有关的器具,如茶罐、汤壶和储水坛等。

盂县窑

古代瓷窑。文献记载最早见于《元一统志》:“石甘有窑十处在盂州。”《永乐大典》:“盂县磁窑一座,在县东南三十里。”1977年在山西盂县磁窑坡发现窑址。产品以白瓷为主。装饰有印花、刻花等,也有的以镂空装饰器足。

铁店窑遗址

铁店窑遗址位于浙江省金华县琅琊镇铁店村及其周围的山坡上,其年代上起北宋(公元960年),下至元代(公元1271年)。

铁店窑烧造的瓷器品种有青釉瓷器和乳浊釉瓷器,以乳浊釉瓷器为主。乳浊瓷器是铁店窑最具特色的产品,种类不但有碗、盘等日常生活用器,还有三足鼓钉洗、鬲式炉和花盆等。乳浊釉是一种二液相分相釉,烧成后,呈天青、天蓝、月白色,均具有茧光般幽雅的蓝色光泽,没有带铜红斑彩的,艺术效果颇佳。器物纹饰以素面为主。

铁店窑乳浊釉瓷器与北方同时期的乳浊釉瓷器有明显的区别,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其中元代烧制的乳浊釉瓷器曾远销海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