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艺术 > 红釉瓷器的鉴别 > 导航 >

抹红釉的介绍

抹红釉的介绍

红釉瓷器的鉴别 古代瓷器的介绍 古代的瓷器介绍

2020-11-25

红釉瓷器的鉴别。

抹红亦属低温红釉,为珊瑚红的一种。它不是采用吹釉法上釉,而是刷抹釉,故称“抹红”。抹红釉层不均匀,并有刷痕,并色泽显得清丽温润。抹红出现于明代,而以清康熙时的成就最为突出。

扩展阅读

胭脂水釉的介绍


胭脂水也称"金红",清康熙年间从西方引进的一种红粉低温釉。它是在烧成的薄胎白瓷上,施以含金万分之一、二的釉料,于彩炉中烘烤而成。釉汁细腻,光润匀净,色如胭脂,故名"胭脂水"。胭脂水釉的器物,都为官窑产品。它始于康熙,精于永正、乾隆之间。

釉里红工艺详解


釉里红,瓷器釉下彩名,系用铜红釉在坯胎上描绘纹饰,然后罩以透明釉,经窑内1200℃高温中一次烧成。釉里红创烧于唐代长沙窑。

釉里红,瓷器釉下彩名,系用铜红釉在坯胎上描绘纹饰,然后罩以透明釉,经窑内1200℃高温中一次烧成。釉里红创烧于唐代长沙窑,元代由景德镇发掘并成熟发展,盛行于元、明、清。纯装饰形式有线描、拔白和涂绘。明代宣德窑烧造的“釉里红三鱼”高足杯最富盛名。清代雍正窑釉里红制品达到极致,不仅发色艳丽,而且器物宏大。尤其是青花和釉里红配画于一器之上,形成釉下彩独特的艺术魅力,影响至今。由于青花与釉里红所需的窑内还原气氛差距较大,能在一窑一火中获得靖灌二妙,足见绘制者技艺之高超。各朝代釉里红工艺详解 元代 元代釉里红呈色多种,鲜红的较少,大多趋灰,有明显晕散,有温度失控而铜红料“烧飞”的变白现象,这是由于釉里红瓷对烧制温度和窑中气氛要求严格,所以大多数元代釉里红瓷偏黑灰,红艳欲滴者很少。元代釉里红大多呈灰黑色器物以碗、罐居多。装饰简单,有缠枝莲、缠枝牡丹、草叶纹。手法除采用铜红彩在胎体上绘画纹饰之外,还有用铜红单线勾勒,涂抹色地及斑块等其他装饰方法,并经常与青花、刻划花、印花堆塑等结合在一起相互作用。但其时装饰手段单一,大多用刻划涂抹的手法,这些特征都说明了元代釉里红的原始状态。而且元人尚白,汉人尚红,民族认同感也有别,所以釉里红产量一直很小,所以每一件元代釉里红都是价逾黄金的珍宝。 明代 1、明洪武朝釉里红瓷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从实物遗存量上比较,甚至比青花瓷还多。洪武釉里红的胎骨有粗松和致密两类。粗松的一种手感稍轻,瓷化程度差。致密的一种断面细腻、紧密,白中略灰。据理化测试,釉层氧化钙的含量比青花瓷高,含钾量较低,属钙碱质,高温烧成时粘度变化不会太大,较少流釉。釉面具明代青花器的特点,釉质肥厚、滋润,釉色发青白。釉层有两种:一种肥厚莹亮如堆脂,乳白色,有冰裂状或长条状开片;另一种肥润致密,釉表有极细微橘皮纹,白中含青或青灰。普遍见缩釉点或缩釉线,露胎处见窑红。玉壶春瓶、执壶及口径20厘米左右的大碗底部施釉,但是底部釉的光泽感不强,与器身玻璃化程度较高的釉面色调不一样,为白浆釉,薄处微泛黄,厚处呈乳白或青色。器身往往有开片,尤其是一些器物,大概是因火力不足,有类似浆胎的现象。釉里红呈色红艳的大多釉色乳白,呈色灰暗的大多釉色趋灰。洪武初期釉里红颜色还很难把握,制品多呈黑红,不够鲜艳,甚至有些烧成了“釉里黑”也未被打碎埋掉,其有赭红色(局部有绿苔点)、酱红色(有晕散)、赭褐色(有绿苔点和晕散)、黄褐色、黑褐色等,呈色极不稳定。后期铜红料的使用及釉里红器的烧制技术都已经成熟,从原料萃取、制作成型、绘画装饰到烧制工艺都有了突破,釉里红线绘装饰多了起来。当时的器物釉面有的有纹片,纹饰有缠枝菊纹、缠枝牡丹、缠枝莲等,与元代的人物故事、动物、鱼藻等图案相比就显得简单了。器型除了瓶、壶外.还有盘、碗、罐等,但基本不见杯盏之类的小件。洪武釉里红品种贯穿洪武朝始终,坚持不懈。这时釉里红由官窑烧制,在技术的改进上有了财力的保证,使明初釉里红技术得到很大的发展。到了洪武中晚期,釉里红的颜色多呈较纯正红色。风格古朴、厚重,器型硕大,纹饰丰满,气势夺人,充分展示了明朝开国之君的胸怀与气度。洪武时期釉里红得到急速发展,根本原因在于需求的拉动,而且主要是由于皇室的喜爱而产生需求。 2、明代釉里红技术上的改进完成于永乐和宣德两朝。到永、宣时,釉里红呈色已娇艳欲滴,釉面油润晶莹,纹饰绘画趋向简约和灵动,达到了釉里红制作的巅峰。明代永乐时景德镇窑创造成功色调纯正的鲜红釉。色泽鲜艳、匀润。而宣德时对铜红釉的烧造技术掌握得更好,红釉制品不仅在数量上有明显的增加,而且较之永乐鲜红更胜筹,出现了宝石红、祭红、积红、霁红、醉红、大红、鸡血红、牛血红等名目繁多的新品种。 以色泽而论,宣德红釉有深、略深、浅、淡四种。深者色为黑红,犹如初凝的牛血,釉质肥厚,釉内气泡较多。略深者色艳丽,釉层略薄,亦有小气泡,并伴有隐约显露的细小血丝状与小斑点。浅者釉色分外匀净,可与红宝石的晶莹相媲美。淡者呈现桃花般粉红色,俗称"桃花面";而且釉面不滑,无桔皮纹。宣德釉里红胎质细腻,釉面甜白滋润,有桔皮纹,釉层内大小气饱分布疏朗,晶莹带浊,犹如大小珍珠,红釉呈深浅淋漓斑驳现象。正是这晶莹的桔皮纹白釉与明艳的釉里红纹饰的配合,相互辉映,相得益彰,显示了这一时期釉里红瓷器的成就。宣德釉里红三鱼、三果器,均采用的没骨绘法,由大笔涂抹,看不见勾勒轮廓线条。这种做法的后果是,偶尔会造成边缘部呈蟹甲青,红釉明艳且微泛青晕,更添花趣。除了传统的白地上用釉里红绘画外,还出现了红地白花等新品种,最为成功的是一对称为宝石红的三鱼纹和三果纹高足碗。这种碗的外壁有三条小或三枚果子,以红釉填涂,红宝石般的艳红而闪亮,又微微高出白釉釉面,成为宣德官窑的一代绝品。清代 釉里红工艺明代后期几乎失传,到了清康熙、雍正、乾隆时,官窑很注重釉里红技术的恢复,这三朝官窑中都有上乘的釉里红作品。和明代相比,清代釉里红呈色有了改进,呈色红中透紫,既无元明釉里红的红艳,也无因烧制不好而出现的灰黑或烧飞。同时,清代的釉里红呈色已能分出浓淡色阶,这是又一个重要进步。清康熙时期釉里红的制作取得了仅次于青花瓷的卓越成就,基本上能掌握高温釉下铜红彩料的发色效果,釉里红发色比明代有所提高。呈色稳定,鲜艳明丽,纹饰精致,线条细劲清晰,与青花配合浓谈相宜,和谐悦目,康熙早期釉里红的色调将深浓与浅淡两种,深浓者有凝厚感,浅淡者呈粉色。细笔线条的描绘细致清晰,有的清新,有的深沉。平涂绘就的釉里红三果,三鱼可达明代宣德时期的水平。这时期的青花釉里红瓷器主要为官窑烧制,且烧造较为成功。传世品有青花釉里红摇铃尊、青花釉里红鱼藻缸、青花釉里红山水纹盘等,均为康熙时期代表作。釉里红和青花釉里红是雍正釉下彩中烧制的特别成功的品种。釉里红从康熙朝恢复烧造后,至雍正朝达到了历史的顶峰。釉里红在雍正朝又称为“宝烧红”,制作工艺比康熙时更为精细,器物呈色稳定,色调红艳。雍正御窑品种有“一仿宣德宝烧,三鱼、三果、三芝(灵芝)、五福(蝙蝠)四种。”由于釉里红的呈色技术运用娴熟,从而使这一时期的釉里红瓷器的纹饰内容较康熙时表现的题材更为广泛,所绘纹饰均清楚明晰,造型优美,同呈色鲜亮艳丽。特别以青花和釉里红同施一器的“青花釉里红”更为突出。

陶瓷讲堂--说釉之祭红釉


《景德镇陶歌》中有一首描述祭红的诗歌:“官古窑成重霁红,最难全美费良工。霜天晴昼精心合,一样搏烧百不同”。

这首诗主要是谈论祭红烧造之难。官古窑是指民窑中烧的最好的作坊,品质不输官窑,仍觉“最难”。精工细作且不论,还要看天,晴雨、冷热、气温高低,都要恰到好处。但就算万事俱备,结果仍是“百不同”。所以民谚有云:要想穷,就烧红。实际上,自永宣创祭红,有明一代,民间根本不得一见,甚至永宣之后,官窑也几成绝响。直至清康熙后,方始重烧。民间也只有极少数顶尖的高手能够烧造。即使御窑厂,每次烧红亦是大大挑战。这些当然还都是表面现像,是结果。深究一下过程,祭红的烧制更令人觉得不可思议。

现代科学的研究发现,祭红属铜红釉,铜红的呈色必须在高温流动的状态下才能完成,但祭红并不流动,或极少的流动。这在现代科学的逻辑中,是个悖论。另一个高难度的动作是烧窑。古代柴窑,一窑之内,温度、气氛差别很大,而祭红的烧造极为敏感,适合烧造的位置很少,只有一两个匣钵,故被称为“寸金地”。民间古代更有凄婉的传说:民女为烧祭红,跳入窑中祭窑,方始烧成。尽管当代科技昌明,工业发达,祭红的烧造技术比之以往,已有大大的提升,但仍非轻易能为。在传统制瓷的品类中,仍是难度系数极大的一种。

不过祭红的闻名,最根本的原因,仍是红釉之美。乾隆帝有诗云:“晕如雨后霁霞红,出火还加微炙工;世上朱砂非所拟,西方宝石致难同;插花应使花羞色,比画翻嗤画是空。”可谓鲜而不过,娇而不艳,沉静自然,芳华内敛。不过历代文人所述甚少,也难怪,几人得见?

祭红与郎红的区别:由于都是以氧化铜着色而且是一次烧成,外观也相差不太远,所以人们往往错把“郎窑红”当“祭红”,其实仔细观察“祭红”与“郎窑红”无论从色调风格,釉面特征,烧成温度均有显着的区别,如“郎窑红”呈色极为鲜红,透明度强,具有较大片裂纹,器件上部略有流釉现象。而“祭红”的红色则较深沉安定,釉面列裂纹,无浮光也没有流淌现象。最大区别就是郎红釉会流动,而祭红釉却不流动。(祭红与郎红对比)

青花釉里红艺术


青花瓷是陶瓷艺术里一个极具影响力的分支,它可清新典雅,亦可大气磅礴,无论是宫廷还是民间,都对其宠爱有加。青花釉里红则是在此基础发展而来的更为综合性的装饰手法。本文试图从其发端、工艺等多方面着手,较为深入地探讨釉里红的艺术魅力。

花卉青花釉里红鸡心瓶

一、青花釉里红定义及追溯

陶瓷在中国艺术门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有时它甚至能直接代表“中国艺术”,因为在世界眼中,中国亦是“瓷之国”。在这样的艺术国度里,青花又是最为耀眼的明珠,自元明开始,它甚至作为西方世界认识中国最重要的方式。

学术界认为,青花瓷有广义与狭义两种说法。广义的概念是,以钴元素着色、呈现蓝色花纹的瓷器都可称为青花瓷,它包括釉下青花瓷、釉上青花瓷器或釉中青花瓷器;狭义的概念是,是人们用含钴的矿物原料在瓷坯上进行彩绘,然后罩以透明釉在1300度左右高温还原气氛下烧成,在釉下呈现出蓝色花纹或相近颜色的瓷器。

传统的青花瓷通常是指狭义的釉下彩青花瓷。它大致可以总结为四个基本过程:白瓷坯胎的成型;用钴料在生坯上彩绘;罩一层高温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下烧成。在这四个基本过程中,钴料的配制技术、釉下彩绘技术和高温烧制技术又是构成青花瓷的三个基本工艺要素。

青花釉里红,又称“青花加紫”,是在青花的基础上,用釉里红加绘纹饰的一种陶瓷装饰手法。因为它是用铜作着色剂的色料在坯体上描绘各种纹样,然后施透明釉经过高温还原气氛烧成,在釉里透出铜红色的纹样,故称“釉里红”。由于青花着色剂是钴,釉里红着色剂是铜,二者性质不同,烧成温度以及对窑火气氛的要求也有差异,因此两者施于一器,达到呈色均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釉里红相对于青花而言,是一种烧制工艺的挑战,也是艺术意义的添加。将二者组合在一件瓷器上,成为一个新颖的艺术装饰手法,可以说是元代陶瓷艺人的一项创造性成就。据《宋史》记载,在宋代已有“紫花坐墩(即釉里红)的生产,但至今未见有宋代釉里红产品出土或传世,元代也不多。青花瓷发端于唐,釉里红起源于元,二者组合的历史有据可查:据文物资料,江西省“至元戊寅”款青花釉里红器(公元1338年),既是釉里红器有明确纪年的瓷器,又是青花釉里红器起源的物证。

二、釉里红的工艺发展与讲究

青花釉里红被陶艺界称之为“火中凤凰”。其工艺复杂,并且要求严格,在明朝中晚期官窑和民窑作坊都生产很少。至康熙年间,釉里红工艺得到极大提高,尤其对铜元素成色肌理有更为科学的了解,运用在瓷器的制作工艺上,把握比较准确,烧成后在釉下显色很清楚。雍正时期,釉里红工艺得到全面发展,工艺技巧达到中国制瓷上的最高水平,几乎可以和青花一样运用自如。

如雍正时期一件青花釉里红《凤穿花纹》壮罐,圆口、短颈,直腹、圈足。造型端庄沉稳,纹饰布局合理严谨,内外施透明白釉,釉面温润。画面中青花发色沉稳,釉里红发色纯正,青与红互为映衬,俨然官窑瓷器中的上乘之作。

青花釉里红工艺的繁杂性和严格的讲究,表现在青花与釉里红难于协调把握。因为釉里红颜料的涂抹只有达到一定厚度才能呈红色,而且一旦呈色,颜色均较浓,便不能有深浅层次。青花的呈色,随着颜料厚度的变化,有“青分五色”的浓淡效果。因此,青花弥补了釉里红呈色层次变化的不足,而釉里红则丰富了青花瓷的色彩。

从烧成技术上看,要得到好的釉里红和青花颜色,各自都需要在特定的烧成气氛下进行。而这个气氛往往是最难把握的,它不仅表现在古代,就是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也依然如此。如用柴窑烧制青花釉里红,仍然需要熟练的烧窑师傅才能掌握窑火气氛,并且只能小批量生产。现代用煤气烧制青花釉里红,也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经过专家科研课题组才完成的项目,仍然不能大量生产。

三、青花釉里红的艺术审美

青花釉里红瓷不仅在工艺上体现它的名贵与成就,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青花素雅大方、清新脱俗,而釉里红则沉静、内敛、明媚而不浮夸,具有含蓄深沉的特色,两者通过特殊工艺、以陶瓷为载体而结合,形成了一种青红相生、冷暖相映、动静相宜的整体性审美感知,达致绝佳的艺术效果。

一件事物的产生必定有其环境氛围,瓷都景德镇好的艺术亦是如此。从江西说起,唐、宋八大文学家,江西便有王安石、欧阳修、曾巩三家,以及临川才子之乡、南昌八大山人朱耷的书画。景德镇与徽州、江浙接壤,均是文化艺术繁盛之地。自元世祖忽必烈在珠山设浮梁瓷局始,至辛亥革命止,景德镇御窑厂缔造了长达六个多世纪的御窑文明与荣耀,一度问鼎世界瓷业巅峰地位……

在诸多先进文化艺术的熏染下,景德镇跨越了御窑三支笔、珠山八友以及大批瓷画精英。到新中国建立,景德镇陶瓷学院的陶瓷美术兴起,改变千百年师徒传授技艺的传统,用现代科学方法培育了大批陶瓷美术人才。试想,拥有如此众多优秀的文化氛围和陶瓷艺人,绘制出精美绝伦的青花釉里红艺术便是情理之中了。

青花釉里红可谓素雅与艳丽的和谐统一。它犹如牡丹,叶青花红,雍容华贵,国色天香。它的色调比重具有广泛的可变性,或浓汝淡抹,或写实写意,都意境深远,巧夺天工,这正是中国儒、释、道以及伊斯兰等各大文化融合的自然体现。

青花釉里红的画面,是寓意深刻、极富民族审美特殊的中国画面。它把国画与精美的瓷器相结合,其艺术价值显然不可小觑。在多样的陶瓷造型上,在洁白的瓷胎表面,青红对比绚丽多姿,罩上玉质感釉色美等于一器,再经过难于驾驭的火的艺术的洗礼。便是真正的火中凤凰,有风景如画的江南风光,有广袤无垠的西北大漠,装饰手法洒脱自由,艺术效果魅力迷人。

四、结语

如果说青花瓷是优雅的君子,那么青花釉里红宛如秀气的少女,能超越时空,历经千百年一直为人所钟爱。它不仅是完整的美,有时甚至残缺美的造型,饰以青花釉里红画面也无不妙趣横生。青花釉里红的造型与画面,甚至工艺的变革,均可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更新。这也是其可永久性传承发展的缘由和魅力所在。

珍贵红釉“美人醉”


“美人醉”(又称“桃花片”)是景德镇传统红釉的珍贵品种之一。明宣德年间,就已出现这种品种而以清康熙时产品最有名。美人醉的色调与钧红、祭红、郎窑红及其它铜红釉不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不是深红色而是一种浅红色,颇似桃花及海棠色调,所以又称它为桃花片或海棠红。此外还有称为美人霁及美人祭的,其实都是一个品种, 由于烧成上特别困难,其生产多为一些小件样品如印盒,笔洗,石榴罐、柳叶瓶等,虽然如此,但是真正好的样品无论是古代或现在烧制的都不多见。

由于烧成气氛的影响,美人醉的色调千变万化。有的在朦朦的粉红色当中有深红色的斑点密集;有的一部分为深红色在其周围逐渐晕散为浅红色调;有的在深红之外的较浅部分又微泛浅黄或浅绿色,.有的在深浅绿色当中泛现着不同的红晕,出现“满身苔点泛于桃花春浪间”的奇趣。真是变化多端,微妙无穷。清代诗人洪北江吟道:“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真是形象地描述了这种富有诗意的美丽釉色。

据说“美人醉”的名字是当朝一位皇帝在酒席间即兴取名的,当这位皇帝与他那美丽的贵妃饮酒作乐时,有人拿来一件景德镇刚问世的红釉花瓶,其动人的釉色酷似贵妃酒醉的美丽脸色,皇帝当即命这釉色称“杨妃色”,又叫它为‘娃娃脸‘,后来逐传开为“美人醉”。

美人醉色调的变化主要是受铜的着色特性及工艺烧成条件不同影响所致,当然配方中所引进的基础釉原料和熔剂也有关。铜既可以作为分子着色,也可以作为胶体着色。前者受浓度的影响较大,与粒度的大小关系较小;可是后者呈色情况与粒度大小有密切关系口在烧成过程中,由于温度气氛,釉料组成特性及釉料粘度变化情况不同等一系列固素影响,便使铜在釉料中所获得的粒度大小有所不同,因而色调千变万化。“美人醉”与其它红釉从表面上看起来不同,可是实际上它们之间有本质上的联系,都是由于用铜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仅仅是工艺操作上的变化而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而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