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霁红釉瓷器鉴别新老 > 导航 >

霁红釉、宝石红釉、积红釉、醉红釉都是它,这红真漂亮 ...

霁红釉、宝石红釉、积红釉、醉红釉都是它,这红真漂亮 ...

霁红釉瓷器鉴别新老 古代釉里红瓷器 古代红釉瓷器

2020-11-20

霁红釉瓷器鉴别新老。

清乾隆 霁红釉水丞

霁红釉,以铜为主要呈色剂,釉色红艳,有永宣鲜红釉和康熙红釉风韵,釉凝厚均匀,颜色纯正,青出于蓝而青于蓝。釉面密布细小的棕眼,色调深红,似暴风雨后晴空中的红霞,故称“霁红”。霁红釉盛于康、雍、干三代。康熙霁红色泽厚重,不甚均匀,釉边不齐。到雍、干时,呈色稳定,釉面有桔皮纹和棕眼;边釉整齐,呈失透状。

成熟的铜红釉烧成于明代永乐时期,因为色泽纯正鲜艳,被称为“鲜红”,改变了过去红色极不稳定的局面。宣德时期,又在永乐鲜红的基础上创烧出著名的祭红釉,因常作祭祀用品而得名。据文献记载,祭红“釉色以西红宝石为末,烧成之后,殷红灼烁,宝光耀目”,又称宝石红或霁红(雨过天晴之霞霁)。铜红釉瓷器到明代嘉靖时期失传,改用低温矾红彩,呈砖红色。直至清初康熙年间,郎廷极督烧官窑时,复烧成功,世称“郎窑红”。

清乾隆 霁红釉瓶

说明:直口,长颈,溜肩,圆腹,圈足,外壁施霁红釉,釉色均匀浓丽,内壁施白釉。

器形端正典雅,线条优美起伏。底足内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清乾隆·霁红釉玉壶春瓶

说明:玉壶春瓶创烧于北宋时期,原为酒器,后因其线条优美,适于陈设欣赏,而受世人偏爱。

瓶型承宋代式样,敞口,束颈,圆鼓腹下垂,高圈足外撇,造型秀美典雅。器口、内壁及外底满施白釉,釉汁洁白润泽,外壁尽施霁红釉,釉色红艳亮丽,有永宣鲜红釉和康熙红釉风韵,而施釉之均匀,颜色之纯正,超过前朝。底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整器烧造精良,素肌玉骨,浑然天成,为乾隆霁红釉玉壶春瓶之难得精品。

清雍正 霁红釉蒜头瓶

说明:瓶口内敛呈蒜头状,细长颈,垂鼓圆腹,高圈足外撇。外壁通体施高温铜红釉,釉色匀净滋润,明艳动人,有细致的橘皮纹,足内施白釉,略泛青,明润透亮,青花书双圈六字双行楷书「大清雍正年制」,字体端正瘦硬。

蒜头瓶器形来自秦汉青铜器,明代嘉、万历年间青花、五彩瓷器喜此造型,雍正朝御窑师古以开新,所制蒜头瓶器形最为秀逸合宜。此红釉蒜头瓶釉色鲜红,宝光尽现,与乾隆后色彩的祭红釉不同,故是在康熙豇豆红、郎窑红的成功烧制基础上,成熟掌握稳定的铜红釉烧成技术之时期的代表作。

清乾隆·霁红釉高足盘

说明:此盘敞口,高足,足身有凸起弦纹。全器光素无纹,盘内壁施白釉,光洁莹润,底足内亦施白釉,内以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单行篆书款。盘外口沿留白,外壁施以红釉,其釉水肥厚,发色艳丽。整器庄重典雅。

清雍正·霁红釉对碗

说明:此对碗造型饱满规整,周正大方,所敷施红釉釉水腴润,匀净莹亮,宝光四射,釉面见有橘皮纹。圈足所见胎骨致密,足端滚圆如泥鳅背,内里与底部均施白釉,温润微泛淡青之色。底部以青花书写双圈六字年号楷款,笔道精练有神,彰显出一份雍正御瓷独特细腻的艺术风格。

清雍正·霁红釉画缸

说明:此缸圆口内敛,鼓腹,圈足。内壁及足底施白釉,釉色润白。外壁施红釉,色如宝石,鲜艳亮泽。底落“大清雍正年制”六字 三行楷书青花款,为文房案头之雅器。

本品即为同时期唐窑霁红之代表,造型尊贵典雅,曲线优美怡人,霁红一色宝光内蕴,纯正妍丽,为雍正霁红水平之典范。

清乾隆·霁红釉敞口杯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说明:此杯撇口、斜弧腹、圈足、器型规正,胎薄质坚。造型端庄大方,凝重中见灵巧,体积、轻重适度,稳贴合手。釉色鲜红,明丽娇美,玲珑俏雅,毫无祭红釉容易出现暗红发黑之色,为祭红釉中的绝美之品。

清·霁红釉小水丞

说明:此件水丞造型别致,呈鱼篓形,小巧可人,适宜携带。外壁施祭红釉,釉色腴润艳丽,红莹浓丽。内施青白釉,足际无釉,底部楷书“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款,品相良好,值得收藏。

清乾隆 霁红釉小扁吉瓶 (一对)

taoci52.com扩展阅读

什么是红釉? 红釉有哪些种类?


什么是红釉?红釉有哪些种类?

釉里红

瓷器釉色之一,属高温颜色釉器种,首创于元代。因以铜为呈色剂的釉(含铜0.3%0.5%)施于坯体,在高温还原气氛下烧制而成,故又称“铜红釉”,是我国颜色釉中的名贵品种。由于铜在高温下易挥发,对窑室烧成气氛非常敏感,烧成技术不易掌握,故而初创阶段红釉呈色不够纯正,发色暗红。明初烧成永乐“鲜红”与宣德“宝石红”名贵品种,质料细腻、红而深沉、釉汁莹厚,器口一周洁白宛如玉带,为后人所重,有“以鲜红为宝”的评价。嘉、万时期,鲜红器多以矾红代之,这是由于铜红釉难以烧成所致。

钧红

宋代钧窑利用铜的氧化物为着色剂,是最早的陶瓷红色釉。当时的釉料配置不够精细、准确,除了铜以外,还混杂着其他金属氧化物。因此钧红釉具有红里泛紫的色调,近乎玫瑰花、海棠花的紫红色,义被称为“玫瑰紫”和“海棠红”。钧红制品中,还常出现红、蓝、紫三色互相交错、如火如霞的绚丽画面。明代的宝石红、霁红,清代的郎窑红、桃花片及一些窑变釉的出现,都与钧红有关。

霁红

铜红釉的一种,创烧于康熙后期,盛于康、雍、乾三代。是一种纯粹的深红釉,特点是:釉汁凝厚,釉面密布细小的棕眼,如同桔皮;色调深红,似暴风雨后晴空中的红霞,所以得到了“霁红”这一得意的名称。

抹红

抹红属于低温红釉,为珊瑚红的一种。它不是采用吹釉法上釉,而是刷抹釉,故称“抹红”。抹红釉层不均匀,并有刷痕,但色泽清丽、温润。抹红出现于明代,而以清康熙时的成就最为突出。

豇豆红釉

豇豆红是清康熙时的铜红品种之一,品种名贵。釉色浅红,釉面多绿苔点。这种绿色苔点本是烧成技术上的缺陷,但在浑然一体的淡红中,掺杂点点绿斑,反而显得幽雅清淡、柔和悦目。由于铜在各部分的密度不同,烧成后呈色各异:有的在匀净的粉红色中泛着深红斑点或红点密集成片,有的则在浅红色中映露着绿斑或色晕。

鲜红釉

成书于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的王世懋撰《窥天外乘》载:“永乐、宣德年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其时以棕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以鲜红为贵。”但明末以来的谈瓷之书在谈及永、宣高温铜红釉瓷时,名称比较混乱,计有“宝石红”、“祭红”、“霁红”、“宣烧”、“宣德宝烧”、“积红”、“济红”、“鸡红”、“极红”、“醉红”、“大红”、“牛(鸡)血红”等,名目繁多,实为一物,现在统称为“红釉”。曰“宝石红”,是因这种红釉闪闪发光,具有天然红宝石般美丽的色泽;曰“祭红”,是因从明代典章制度看,红釉、蓝釉、黄釉、白釉瓷器等均可派作祭祀用;曰“霁红”,盖因其釉色颇似雨过天晴之霞霁;曰“宣烧”或“宣德宝烧”,是由于宣德年间这种产品尤为突出,或因以红宝石人釉烧造。

郎窑红釉

清康熙时期仿明宣德宝石红釉所烧的一种红釉。因康熙时郎廷极督理景德镇窑务时仿烧成功,故以其姓氏命名,又称郎红。它以铜为着色剂,用1300℃以下的高温还原焰烧成,在烧造过程中对烧成的气氛、温度等技术指数要求很高,烧制一件成功的产品非常困难,所以郎窑红器价格在当时就很昂贵,民谚有“若要穷,烧郎红”的说法。郎窑红器的特点是色泽浓艳,犹如初凝的牛血一般猩红,又称牛血红。而红釉过薄,则会出现色如鸡血一般的鲜红器。郎窑红釉泡小而闪闪发亮,釉色极润,常有小白点,釉面开裂纹片,釉清澈、透亮有垂流现象,底足内呈透明的米黄或浅绿色,俗称米汤底或苹果底,也有较少的本色红釉底。口部因釉层较薄,铜分在高温下容易挥发和氧化,多露胎骨,呈现粉白、淡青或浅红色的“灯草边”。越往器体下部,红色越浓艳,这是由于釉在高温下自然流淌,集聚器下之故,但底足旋削工艺高超,流釉不过足,不会出现粘釉的缺陷,有“脱口垂失郎不流”之称。郎窑红釉色鲜艳夺目,釉面有大片裂纹,并有不规则的牛毛纹。

矾红釉

矾红釉是以青矾煅烧后得到的氧化铁加入铅粉和牛胶配合,在氧化气氛中烧制而成的低温红釉,色泽略显橙红。清蓝浦的《景德镇陶录》卷三载:“矾红釉,用青矾炼红加铅粉、广胶合成”,因此称“矾红”。矾红是一种以氧化铁为着色剂,在氧化气氛中以900℃左右温度烧制而成的低温红釉,故又称“铁红”。矾红釉虽没鲜红釉呈色浓重艳丽,但其最大特点是呈色稳定,容易烧造。

火焰釉

清雍正年间景德镇烧出的一种仿钧釉。仿钧釉中的窑变花釉,是用多种不同色釉施于一器之上,经高温焙烧后,呈现出火焰状的色彩和图案。火焰红的出现,说明花釉的颜色发展到了十分丰富的程度。故宫博物院陶瓷展出的一件雍正窑变耳瓶,就是一件杰出的成功之作。釉里散着闪红的紫斑。瓶颈至圈足,都是以火红颜色为基本釉色,其间闪青、闪黄、青白、青蓝等颜色呈针状由上向下放射,整个瓶子就像燃烧得极为旺盛的火焰一样瑰丽。

胭脂水

雍正时创烧,胎体极其薄、里釉极白,因外釉映照能发出一种美丽的粉红色,娇嫩欲滴,状如胭脂水,故名。

美人醉釉郎窑红:探秘迷人绚烂的传统红釉


郎窑红,是我国名贵铜红釉中色彩最鲜艳的一种,它的特点是:色彩绚丽,红艳鲜明,且具有一种强烈的玻璃光泽。由于釉汁厚,在高温下产生流淌,所以成品的郎红往往于口沿露出白胎,呈现出旋状白线,俗称“灯草边”。而底部边缘釉汁流垂凝聚,近于黑红色。为了流釉不过底足,工匠用刮刀在圈足外侧刮出一个二层台,阻挡流釉淌下来,这是郎窑红瓷器制作过程中一个独特的技法,世有“脱口垂足郎不流”之称。

朗窑红为我国名贵的传统红釉之一,因其于十八世纪始产于清朝督陶宫郎廷极所督烧的郎窑,故称“郎窑红”美人醉釉。又称粉红釉、孩儿脸釉、 豇豆红釉、桃花片釉等,初创于明代,清代有很大发展。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社会经济比较繁荣,制瓷工艺达到我国历史高峰。凡是明代已有的品种不仅都能烧造,而且大多有所提高或创新。

由于乾隆皇帝酷爱艺术,在他的倡导下,郎红器比康熙更成熟和多有极精的产品问世。另有,乾隆时期郎红中的薄釉器,色如鸡血,称为“鸡血红”;釉层较厚,色彩深艳,犹如初凝的牛血,称为“牛血红”。郎红釉是以铜为着色剂,用1300℃高温烧成。由于对烧成的气氛、温度要求很严,烧制一件成功的产品非常困难。因此当时有民谚说:“若要穷,烧郎红。”所以郎红器在当时就很昂贵。

高温铜红最早出现在唐代的长沙窑,另在唐长沙窑和宋代均窑中还作纹饰使用过。真正烧成浑然一色的铜红釉瓷器始于元代的景德镇窑,釉色为暗红色。它为后世铜红釉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到明早期的永乐、宣德年间景德镇窑才真正烧成通体鲜红的高温铜红釉瓷器。可是到明代中期这种烧造技术就失传了。直到200多年前的清代康熙朝,在郎窑中才又成功地烧制出高温铜红釉瓷器。

郎窑红是铜红釉中较鲜艳的一种,其釉面光洁透亮,有玻璃质感,开纹片并有牛毛纹,釉色深浅不一。色深者红艳,有“”明如镜、润如玉、赤如血“”的特征,其釉色莹澈浓艳,仿佛初凝的牛血一般猩红,光彩夺目。色浓者泛黑,色浅者粉红,色淡者暗褐。

清代康熙时,著名督窑官郎廷极,在瓷都景德镇龙珠阁御窑厂用铜红釉仿照明朝永乐,宣德二代精美红釉瓷器,烧制出又一新品种,获得巨大成功,使铜红釉烧得更加出色。从此,自明朝中期铜红釉烧造失传的技术,在200年后的康熙朝重新获得了生产,并且各方面都有进一步的发展。后人为纪念其功绩,并把其窑产品以姓氏名义加以称誉,史称“郎窑”。

清代乾隆皇帝是古瓷器收藏狂热的痴迷者,对唐宋名贵瓷器大肆收罗,再陈设于宫廷,日夜相伴赏鉴。对郎红器也情有独钟,曾赋诗赞美:“晕如雨后霁霞红,出火带加微炙工。世上朱砂非所拟,西方宝石致难同。插花应使花羞色,比尽翻嗤画是空”。

元代钴蓝,釉里红、青花釉里红


钴蓝釉瓷器是以氧化钻为釉的着色剂,在高温中一次烧成的一个新瓷器品种。传世出土较多。造型有梅瓶、碗、高足碗、盘、爵等,蓝色深沉鲜艳。蓝釉瓷器的装饰手法有两种:一种是蓝釉金彩,即蓝釉烧成后,用金粉描绘图案,低温烘烤而成;另一种是蓝地白花,常见的图案是蓝釉白龙,以蓝釉为地,上有印花白龙。

釉里红瓷器是元代景德镇新烧成的一个品种,它是在白色瓷胎上以含铜的颜料进行绘画,然后罩透明釉一次烧成,但高温铜红釉对窑室气氛要求比较严格,鲜红色最为难得。元代釉里红瓷器的怡釉特征与同期青花器物的胎釉特征一致,但器型较少。由于釉下红彩烧成难度很大,图案常有散晕现象,因此釉里红器物的纹饰也比较简单。釉里红瓷器有3种不同的装饰方法:一是釉里红线绘,二是釉里红拔白,三是釉里红涂绘。

在国内外传世的元代釉里红瓷器中,有比较可靠年代依据的是1979年江西丰城发现的青花釉里红器物 (一件是青花釉里红楼阁式瓷仓、两件为釉里红俑,其中一件有大元至元戊寅(1278)的纪年,这几件器物的釉里红,都属涂绘的方法,红料都在塑成的立体器形上着色,元代比较进步的涂绘釉里红,则是用红料涂绘出一定的图案花纹。所谓釉里红拔白装饰,是用釉里红涂地子留白纹饰,国内有江苏吴县出土的釉里红拔白龙纹盖罐、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釉里红拔白划花兔纹玉壶春瓶。这类玉壶春瓶的特点是口沿内壁往往也有釉里红色,颈下及底腹部上下各有二至三道弦纹。

关于线绘釉里红器,江西高安窑出土有釉里红开光花鸟纹大罐,国内外传世品中有多件玉壶春瓶及梅瓶,都是细线条描绘花纹的釉里红器。元代还把青花、釉里红技术结合运用,成品呈白地红、蓝花,十分真切。

景德镇窑釉里红飞雁衔芦纹匜 元 5.5X14.3X8.7厘米

一该器物敞口,底略内凹,长方槽形短流,流下有一卷方形系,口沿无釉,砂底。四外施青白釉,釉面光泽莹润。内壁的釉里红绘一周宽带纹,内刻水波纹;底心绘飞雁衔芦纹。 钴蓝釉白龙纹梅瓶 元 高24.5厘米

估 价:RMB2750000

元代是钴蓝创烧时期,蓝釉为地,留白装饰,俗称反青花,为收藏极品中的极品。此件瓷器釉色肥润纯正,瓶身硕大粗壮,是元代梅瓶典型式样。所刻白龙方头细颈,利爪长鬣,蓝白色彩对比强烈,白龙细部用划花描绘使其具有立体感。龙纹为元代的典型纹饰,凶猛灵动,潜藏杀意,观之惊心动魄,美不胜收。 青花釉里红开光楼花盖罐 元 通高41.2厘米

此大罐以覆盆式盖,顶塑一坐狮,腹部四周堆贴双勾菱花形串珠纹开光,大腹小口、短颈溜肩。肩部绘青花水波纹托衬白莲纹,盖面、腹下部绘青花莲纹,颈、肩绘牡丹纹来装饰罐面。纹饰繁而不俗。在菱花形的开光里雕镂青花夹红的花卉,朵朵釉里红的花像镶嵌的红宝石,十分美丽华贵,雕工也分外精细,是青花釉里红瓷器中的精品。

郎红釉是什么釉?


郎红釉是什么釉?郎红釉又名“牛血红”,创始于十八世纪景德镇窑,它是我国传统名贵铜红釉中色彩最鲜艳的一种。郎红釉以铜为着色剂,在平焰窑中,用松柴还原焰高火度(1300℃以上)烧成。传统的郎红釉对烧成的气氛、温度要求很严,烧制一件成功的产品非常困难,史上有“若要穷,烧郎红”之谚。

清康熙时期仿明宣德宝石红釉所烧的一种红釉。因康熙时郎廷极督理景德镇窑务时仿烧成功,故以其姓氏命名,又称郎红。而红釉过薄,则会出现色如鸡血一般的鲜红器。郎窑红釉泡小而闪闪发亮,釉色极润,常有小白点,釉面开裂纹片,釉清澈、透亮有垂流现象,底足内呈透明的米黄或浅绿色,俗称米汤或苹果绿,也有较少的本色红釉底。口部因釉层较薄,铜分在高温下容易挥发和氧化,多露胎骨,呈现粉白、淡青或浅红色“灯草边”,即“脱口”。越往器体下部,红色越浓艳,这是由于釉在高温下自然流淌,集聚器下之故,但底足旋削工艺高超,流釉不过足,不会出现粘釉的缺陷,有“脱口垂失郎不流”或“垂不流”之称。郎窑红釉色彩鲜艳夺目,釉面有大片裂纹,并有不规则的牛毛纹。郎红釉器以尊、瓶等大件陈设器居多,偶见小件器物。

郎窑红器的造型以瓶、碗、盘、盂为多见,其中笠式碗、观音尊等等,都是康熙朝的典型器。

由于康熙郎窑红器被视为珍品,物罕而价昂。因此,后世者仿者甚多,仿品首先仿其米汤底或苹果绿底,但往往碍于红釉色泽的深艳程度或器物里外开片的条件而无法仿得完美,而且在底部可能有流釉的现象,这是在鉴定上要着重注意的。

清末、民国初年,为迎合欧美市场的需要,出现了大批所谓“郎窑绿”的器物。铜在氧化气氛中能呈现绿色,这是郎窑红器果绿底的形成原因,这在郎窑中属于一种偶然现象。目前国内外传世的大量“郎窑绿”器, 绝大多数并非康熙朝制品。

以上是由小编搜集整理的“郎红釉是什么釉?”的相关知识,更多收藏知识,请持续关注我们。

明代釉里红和清代釉里红怎么区别?


明代釉里红和清代釉里红怎么区别?众所周知,釉里红是传统瓷器中的艺术珍品,元代、明代、清代均有烧制,那么,明代釉里红和清代釉里红究竟有哪些区别呢?现在大家就跟随小编一起来简单了解一下明代釉里红和清代釉里红有什么区别吧。

釉里红的制作过程十分复杂,因此真正色彩鲜艳的釉里红是极为罕见的。这一工艺虽然始于元代,但一直举步维艰,到了明代才渐渐成熟,清代以后有所发展,官窑和民窑都有所产出。

明朝洪武年间,釉里红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釉里红瓷器较,造型纹饰上颇有元代遗风,颜色浅红浅灰,很少有纯正的,尤其是洪武早期的釉里红制品大多呈黑红色,不够鲜艳,有些甚至烧成了“釉里黑”。

直到宣德年间,因为对铜红釉烧造技术掌握较好,所以出现了较纯正的红色,纹饰浓淡自如。值得注意的是,宣德釉里红瓷器主要采用涂抹法,而洪武朝盛行的细线描绘图案的釉里红瓷器却并不多见。

清三代时期,官窑中都有上乘的釉里红作品出现。和明代釉里红相比,清代釉里红在呈色上有了改进,呈色红中透紫,既没有元明釉里红的红艳,也不会因烧制问题而出现灰黑或烧飞。同时,与明代釉里红相比,清代釉里红还在呈色上出现了浓淡色阶这一明显特点。

此外,这个时期官窑釉里红大多采用白描的方法,和同期青花复杂而多样的绘画方法相比,在表现能力上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因此,在装饰手段上大多采用青花和釉里红合绘一体的方法,比如雍正官窑的八仙过海青花釉里红碗上,以青花画八仙人物、釉里红画海水,形成了强烈的色彩对比;乾隆时的云蝠纹以青花画灵芝云,以釉里红画蝙蝠,也是非常成功的创作。

红釉的介绍


红釉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北宋初年,但真正纯正、稳定的红釉是明初创烧的鲜红;到嘉靖时,又创烧了以铁为呈色剂的矾红。鲜红为高温色釉,矾红为低温色釉。

红釉的种类很多,除鲜红外,由已浓淡而严变为各种不同的品种。深者有宝石红,朱红、鸡血红、积红、抹红等。抹红带黄色的又叫杏子衫,微黄的又叫珊瑚釉,此外还有桔红和枣红。淡的一般称粉红,带灰色的叫豇豆红,灰而又暗的叫乳鼠皮;胭脂红也是粉红的一种。粉红中最艳丽的叫作美人醉。

浅谈红釉瓷器之高温红釉


红釉可分高温红釉和低温红釉,高温红釉以铜为着色剂,低温红釉以铁或金为着色剂。

高温红铜釉是中国的独特发明,烧制难度极大,明代永乐,宣德官窑烧成了鲜红釉,霁红釉后,铜红釉技术一度衰落,到清康熙时期,随着郎窑红和豇豆红烧制成功才重新振兴。

康熙时恢复了自明代一度停烧的高温铜红釉霁红的生产,此时的霁红釉不及宣德鲜艳,釉色红中泛黑,有的釉面有垂釉现象,有的有细小的橘皮纹。造型上康熙霁红釉也模仿明宣德时期器物,其中以盘,碗居多,造型远没有宣德时精巧。乾隆霁红釉瓷也是名品,仍是盘,碗,高足碗,高足盘之类的宫廷祭器,偶有玉壶春,胆式瓶,天球瓶等陈列器。盘,碗制作规整,器物口沿及底足处都呈一条整齐的白边。

郎窑红是高温铜红釉的一种,为清康熙五十一年郎廷极督管景德镇窑务时,仿宣德宝石红釉烧制的新品种,以其姓氏命名,又称郎红。釉色莹彻浓艳,玻璃质感强,开纹片并有牛毛纹。口部由于釉层较薄,高温下釉面流动,多露胎骨呈粉白色,淡青色或浅红色,称“灯草边”。底部釉层较厚,大多器身垂釉,愈往下部红色愈浓艳,但由于底足旋削工艺高超,流釉不过足,不会出现粘釉的缺陷,故有“郎不流”的说法。足内呈透明的米黄色或浅绿色,俗称米汤底或苹果底。作为红釉中的名贵品种,传世品较少,多为碗,瓶,尊,盘等常见的实用造型。

豇豆红是与郎窑红齐名的高温铜红釉,原来一直认为它是清康熙朝新创的品种,现在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康熙豇豆红是仿宣德的品种。其因釉色淡粉红犹如豇豆皮,并带有绿斑点而得名。其浅红娇艳之色,又有“娃娃脸”,“桃花片”和“美人醉”之别称。雍正时期曾经烧制过豇豆红器,但釉色灰暗,效果不理想。

希望此文对广大藏友釉帮助,欢迎阅读后订阅此头条号

如何识别矾红釉?


矾红釉——是红釉之一,属低温釉,以青矾为原料,经煅烧、漂洗制成矾红,故称矾红釉。主要着色剂为氧化铁,又名铁红,它的色泽往往带一种橙子般的红色。

烧制方法:是在已烧好的白胎上施釉,二次入窑在900℃左右烧制而成。

矾红釉在明中期开始有很大发展,因嘉靖时期麻仓土告竭和烧造铜红釉的技术衰退。矾红釉呈色没有铜红釉色泽纯正鲜艳,但其呈色稳定且易烧造。明清时作为红色彩料广泛使用,景德镇窑多用矾红与多种色彩相配描绘龙凤、花卉等各种纹饰,画工精细。

高温铜红釉瓷器自元代由景德镇窑创烧成功后,经历了明初永乐、宣德时期的辉煌,到嘉靖时已趋于没落。明黄一正《事物绀珠》记载:“嘉靖窑回青盛作,鲜红土继绝,烧法亦不如以前,惟可烧矾红色。”故景德镇御器厂改用矾红代替铜红。矾红釉呈色没有铜红釉色泽纯正鲜艳,但其呈色稳定且易烧造。

从存量较少的嘉靖铜红釉传世品中可见,其釉色已不鲜艳,色调发暗,色泽红中泛黑。此时,以氧化铁为着色剂的低温矾红釉瓷器大量出现。这种矾红釉瓷器一般要经过两次烧成,即高温烧成白瓷胎,再涂抹矾红料入窑低温焙烧成器,因而这一品种又称“抹红”。它的烧制技术相对容易,一度替代铜红釉的地位。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霁红釉、宝石红釉、积红釉、醉红釉都是它,这红真漂亮 ...》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霁红釉、宝石红釉、积红釉、醉红釉都是它,这红真漂亮 ...》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霁红釉瓷器鉴别新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