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胭脂红瓷器的鉴别 > 导航 >

单色釉探微——绚丽的郎窑红和优雅的胭脂红

单色釉探微——绚丽的郎窑红和优雅的胭脂红

胭脂红瓷器的鉴别 郎窑红瓷器特征和鉴别 雍正胭脂红瓷器鉴别

2020-11-20

胭脂红瓷器的鉴别。

郎窑红,是我国名贵铜红釉中色彩最鲜艳的一种,它的特点是:色彩绚丽,红艳鲜明,且具有一种强烈的玻璃光泽。由于釉汁厚,在高温下产生流淌,所以成品的郎红往往于口沿露出白胎,呈现出旋状白线,俗称“灯草边”。而底部边缘釉汁流垂凝聚,近于黑红色。为了流釉不过底足,工匠用刮刀在圈足外侧刮出一个二层台,阻挡流釉淌下来,这是郎窑红瓷器制作过程中一个独特的技法,世有“脱口垂足郎不流”之称。

朗窑红为我国名贵的传统红釉之一,因其于十八世纪始产于清朝督陶宫郎廷极所督烧的郎窑,故称“郎窑红”美人醉釉。又称粉红釉、孩儿脸釉、 豇豆红釉、桃花片釉等,初创于明代,清代有很大发展。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社会经济比较繁荣,制瓷工艺达到我国历史高峰。凡是明代已有的品种不仅都能烧造,而且大多有所提高或创新。

郎窑红釉观音尊

由于乾隆皇帝酷爱艺术,在他的倡导下,郎红器比康熙更成熟和多有极精的产品问世。另有,乾隆时期郎红中的薄釉器,色如鸡血,称为“鸡血红”;釉层较厚,色彩深艳,犹如初凝的牛血,称为“牛血红”。郎红釉是以铜为着色剂,用1300℃高温烧成。由于对烧成的气氛、温度要求很严,烧制一件成功的产品非常困难。因此当时有民谚说:“若要穷,烧郎红。”所以郎红器在当时就很昂贵。

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

高温铜红最早出现在唐代的长沙窑,另在唐长沙窑和宋代均窑中还作纹饰使用过。真正烧成浑然一色的铜红釉瓷器始于元代的景德镇窑,釉色为暗红色。它为后世铜红釉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到明早期的永乐、宣德年间景德镇窑才真正烧成通体鲜红的高温铜红釉瓷器。可是到明代中期这种烧造技术就失传了。直到200多年前的清代康熙朝,在郎窑中才又成功地烧制出高温铜红釉瓷器。

郎窑红釉凤尾尊

郎窑红是铜红釉中较鲜艳的一种,其釉面光洁透亮,有玻璃质感,开纹片并有牛毛纹,釉色深浅不一。色深者红艳,有""明如镜、润如玉、赤如血""的特征,其釉色莹澈浓艳,仿佛初凝的牛血一般猩红,光彩夺目。色浓者泛黑,色浅者粉红,色淡者暗褐。

郎窑红釉琵琶尊

清代康熙时,著名督窑官郎廷极,在瓷都景德镇龙珠阁御窑厂用铜红釉仿照明朝永乐,宣德二代精美红釉瓷器,烧制出又一新品种,获得巨大成功,使铜红釉烧得更加出色。从此,自明朝中期铜红釉烧造失传的技术,在200年后的康熙朝重新获得了生产,并且各方面都有进一步的发展。后人为纪念其功绩,并把其窑产品以姓氏名义加以称誉,史称“郎窑”。

清代乾隆皇帝是古瓷器收藏狂热的痴迷者,对唐宋名贵瓷器大肆收罗,再陈设于宫廷,日夜相伴赏鉴。对郎红器也情有独钟,曾赋诗赞美:“晕如雨后霁霞红,出火带加微炙工。世上朱砂非所拟,西方宝石致难同。插花应使花羞色,比尽翻嗤画是空”。

郎窑红瓷,如果我们把它比喻为刚烈的勇士,那么今天这一章节讲的“胭脂红”瓷,就是热情似火的少女了。

清雍正胭脂红盘

在陶瓷史上,胭脂红瓷,是一种以微量金(Au)为着色剂、入炉经800℃左右高温烘烧而成的低温红釉瓷器。产品色泽光亮,由于含金量多寡,呈色有深、浅之分。深者称“胭脂紫”,浅者称“胭脂水”,比胭脂水更浅淡者称“淡粉红”。

从目前清宫遗传的传世产品分析,瓶、罐、盘、碗、杯、碟等,小件居多,胎体轻薄,玲珑俊秀,多数为内白釉,外胭脂红釉,极少数为内外均施胭脂红釉;无论是单色釉、混合彩瓷,都足以令人叹为观止。胭脂红瓷是我国清康熙时期极具创新意义的代表性彩釉之一。

清雍正胭脂红小碗

清胭脂红,不同于日常生活中妇女化妆用的“姻脂红”,也不同于历史上御器厂制瓷时所用的铜红和矾红,它是一种以金着色,烧成后呈色带有紫色调的粉红色,由于釉中含金,因此,又称为“金红”。

这种将金熔入釉内进行着色的方法,并不是我国陶瓷窑工的发明,而是1650年,由西方荷兰人卡西亚(Cassias)发明,在清康熙早期引进大清皇家景德镇御窑厂,由此,胭脂红,在学术界又称为“洋红”或“洋金红”、“西洋红”。

清雍正胭脂淡粉红釉瓶

淡粉釉瓶,瓶口内敛,口形如蒜头,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敛,圈足微外撇。通体施淡粉色釉,瓶里及底均施白釉。底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款。此瓶胎质洁白细润,造型秀美,釉色均匀纯正,淡粉色如三月桃花,淡雅宜人。此瓷的烧制,在清皇家景德镇御窑传世品中亦十分罕见。

据相关文献记载,胭脂红从西洋传入景德镇前,在我国陶瓷界较长一段时期内,釉上红彩只有一种称为矾红(铁红)的彩料。胭脂红彩釉的引进,最早作为珐琅彩彩料之一,因此釉须掺入黄金,十分昂贵,在清早期,胭脂色的单色釉瓷只用于烧制小件。但是,它的引进、运用和推广,对我国釉上红彩瓷的发展却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是清清康熙时期,中西文化交流、融合、发展的典范。

胭脂红水釉小碗,撇口,弧壁,圈足。里施白釉,外壁施胭脂水釉。胎体极薄,造型优美。底足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款。此碗在制作中先烧出精致的白瓷小碗,后采用喷釉的方法将釉浆均匀地喷射其上,再入低温小炉在800℃的温度下烧成。胭脂水釉主要用于小件器,此小碗造型优雅,小巧玲珑,其底釉极白,胭脂水釉粉嫩娇艳,代表了清代这一品种的最高成就。

胭脂红釉瓷,作为我国名贵的单色釉品种,其瓷上胭脂红釉,由于此色极像女人涂抹嘴唇的胭脂,十分娇艳迷人,产品一旦问世,深得我国广大陶瓷爱好者喜爱,且在我国大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光绪等时期均有烧造;不过,胭脂红釉瓷,产品品质,以雍正年间烧造的产品最为精致;若论窑工对此工艺技术的把握、运用,则在清乾隆时期。但清乾隆之后,我国胭脂红釉瓷的生产质量明显出现下降趋势,呈色越来越差。

胭脂紫釉碗碗撇口,瘦底,圈足。碗内饰暗花双行龙及云纹两朵,外部通体胭脂紫釉,足内施白釉,青花双方框内楷书“雍正年制”四字款。此胭脂彩小碗造型秀美,小巧玲珑,色彩妩媚,红中泛紫,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为胭脂彩艺术的极品。

清胭脂红釉瓷是一个系列,有单色,也有混合彩产品。淡色,热烈、清沌,像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胭脂红,像学运中的女生,洋溢着青春的激情;胭脂水,则粉嫩淡雅,像一个成熟的少妇;胭脂紫,浓郁深沉、妩媚,更像一个从大院深处中走出来的贵族阔太。

胭脂红地开光珐琅彩花鸟纹碗,清雍正

胭脂红地开光珐琅彩花鸟纹碗,碗撇口,深腹,圈足。碗内施白釉,内壁模印鹭鸶莲花图,内底心模印“永乐年制”阴文四字篆书款。外壁以胭脂红为地,上饰三个团扇形开光,开光内分别绘“寿山福海”、“福寿万代”、“竹梅双雀”图。开光之间以绿、紫、黄等彩描绘皮球花纹。外底绘一硕桃,桃实内以胭脂红彩楷书“雍正年制”双行四字款。这种集模印、彩绘于一体的装饰方法在雍正珐琅彩瓷器中极为罕见。将年款署于一枚桃实中的作法也是非常独特的。据历史记载,康熙、雍正时珐琅彩瓷器所用白瓷胎绝大多数是由景德镇御窑厂提供的,个别的也使用宫廷遗留的明代永乐、宣德时景德镇官窑暗花白瓷胎,这件珐琅彩花鸟纹碗即为其中的一件。

不过,不论是清雍正胭脂红地开光珐琅彩花鸟纹碗(以上图)如何做工繁杂、考究,还是产品珍贵稀有,也不论清同治矾红地金“喜”字开光粉彩龙凤纹碗(以下图),如何热烈喜庆,但是,我还是独爱胭脂红釉瓷单色系列,粉得淡雅,红得干净、热烈,紫得浓郁深沉、妩媚。

矾红地金“喜”字开光粉彩龙凤纹碗清同治

矾红地金“喜”字开光粉彩龙凤纹碗碗敞口,深弧腹,圈足。足底露胎。内外壁均以矾红彩为地,内壁满书金彩双“喜”字,外壁矾红地部分点缀小朵花和蝴蝶纹,四个留白的开光内绘粉彩龙凤纹并填写双“喜”字。口沿内外、外壁近足处、足外墙均绘金彩勾连云纹。外底署矾红彩楷体“长春同庆”四字双行整体仿鼓式造型款。

保利翰海除了瓷器字画,也征集竹雕木雕佛像等,以及珠宝手表等贵重精品,欢迎藏友有需要联系。

本公司专业承接征集北京保利北京翰海2018年春拍藏品,必须经过我们和保利的初审复审,要求明清官窑精品,字画古籍等精品。有较低费用,无鉴定费图录费流拍费,详情私信。

另公司承接美国缪斯拍卖及迪拜送拍业务,字画瓷器玉器等精品均可送往国际成熟拍卖行上拍。

taoci52.com延伸阅读

胭脂红瓷器怎么鉴定


胭脂红瓷器怎么鉴定。

从大体上说,胭脂红瓷器主要是从器型、纹饰、胎釉、款识等各方面入手。

器型方面,赝品侧重于器物造型的古拙、敦厚、粗笨、秀美、玲珑、华丽等不同风格进行研究,详加分析对比,摸清其演变规律。仅举玉壶春瓶为例,自宋代始创以至晚清民国,历朝均有制作,而风格却代有变迁。如清雍正时所仿明宣德青花玉壶春瓶,虽然制作精工,但其余姑置勿论,仅造型一项的微妙差异亦可略见端倪。除整体风格外,对于不同器物,还要从口、腹、底、柄、耳、颈、流、系、足以至瓷器内部等各个局部加以观察,看看各时代有何异同。若能经常把玩和测量古瓷的器体部位,体重厚薄,熟记大小,对于鉴定工作十分有利。

纹饰方面,也同造型一样,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无论题材内容、装饰手法拟或工艺技术,不同时期的纹饰均有不同的表现,成为瓷器断代和辨伪的有力依据。例如明初永宣瓷器中的青料晕散和下凹斑痕等特有现象,后代仿品都不能准确再现,清雍正仿永宣器,常用复笔加重点染青花来刻意仿较宣青的效果,但因钴料不同,就无法克服色彩漂浮的弊病。又如成化斗彩文饰中“花无阴面,叶无反侧”;画人物衣纹不加渲染,表里不分,如着单衣。这些微妙的时代特点,往往为后世仿造者所忽略。至于施彩工艺的演变,如成化斗彩中独具的姹紫色和不施黑彩(用黑彩勾勒轮廓线最早不应早于正德);明代及清初红彩均为深枣皮红色;明代绿彩多显黄绿色;粉彩是于康熙中晚期才出现的;此类知识必须具备。另外,纹饰图案所表现的画风和笔法,也特别值得注意。如后仿清前期珐琅彩、粉彩、五彩、斗彩等器物,运笔常显拘谨、幼稚、生疏、滞断,或图案层次不清,无生动感还有的纹饰过于细腻,亦足以引起我们的怀疑。

胎釉方面,胎为骨,釉为衣。鉴别胎质时,可从器足的无釉处入手,注意胎土淘炼的纯净与烧结的缜密程度。因时代淘炼方法有别,明代以前较之清代、民国,胎土中含金属杂质为多。如著名的永宣细砂底器,露胎处可见金属自然氧化形成的黑褐色星点或火石红色;而后仿清代、民国胎体,却均因淘炼过细,没有这种氧化斑,成为赝品致命的破绽。另外明代胎体迎光透视,多显肉红色;明成化胎体透光显牙白和粉白色。而清代及民国仿品则显青白色。清康熙瓷胎质纯净、细腻、坚硬,为清末初仿品所不能及;而很多日本仿中国明清瓷器,其胎质烧结瓷化的程度又过高,以指轻扣,发声清越,就仿品之逼肖而言,亦成缺陷。至于鉴别釉面,主要应注意观察釉质的粗细,光泽的新旧,釉层的厚薄,以及气泡的大小和疏密程度。例如明代瓷器釉面都闪现不同程度的青白色,器足釉面与器身釉面多不一致;明早期釉面常有无色的自然开片及缩釉现象;明代宣德的桔皮釉,与清雍正和晚清、民国时期后仿器的小波浪纹之间,有着细微的差别;清康熙瓷器釉面具有紧密感,出现硬亮青釉,浆白釉,并有破泡现象。种种,各自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对于识破伪品最具说服力。另从釉面的新旧光泽看,很多仿作者故弄玄虚,将仿品釉面作旧:土埋,打磨,药滑,茶煮,浆沱,甚至稍加损破,以示出土状。然后这些不自然的作旧光泽,决无古瓷那种年深日久、自然形成的“酥光”现象。

最后,款识方面,历代更是千差万别。体会各代识的不同风格,可以从研究笔法入手,然后将真假瓷器款识相互比较,结合实物,反复审度字体的结构,排列的形式、落款的部位,以及款字色泽的深浅浓淡等。另外,还应注意总结同一时期早、中、晚期款识不尽相同的变化规律。

如何鉴定胭脂红瓷器


如何鉴定胭脂红瓷器,清代康、雍、乾时期是景德镇御厂彩瓷制作发展的一个历史高峰,无论是当时的单色釉、混合彩瓷都足以令人叹为观止。其中,胭脂红瓷器应算是该时期极具创新意义的代表性彩釉之一。那么如何鉴定胭脂红瓷器呢?

从大体上说,胭脂红瓷器主要是从器型、纹饰、胎釉、款识等各方面入手。

器型方面,赝品侧重于器物造型的古拙、敦厚、粗笨、秀美、玲珑、华丽等不同风格进行研究,详加分析对比,摸清其演变规律。仅举玉壶春瓶为例,自宋代始创以至晚清民国,历朝均有制作,而风格却代有变迁。如清雍正时所仿明宣德青花玉壶春瓶,虽然制作精工,但其余姑置勿论,仅造型一项的微妙差异亦可略见端倪。除整体风格外,对于不同器物,还要从口、腹、底、柄、耳、颈、流、系、足以至瓷器内部等各个局部加以观察,看看各时代有何异同。若能经常把玩和测量古瓷的器体部位,体重厚薄,熟记大小,对于鉴定工作十分有利。

纹饰方面,也同造型一样,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无论题材内容、装饰手法拟或工艺技术,不同时期的纹饰均有不同的表现,成为瓷器断代和辨伪的有力依据。例如明初永宣瓷器中的青料晕散和下凹斑痕等特有现象,后代仿品都不能准确再现,清雍正仿永宣器,常用复笔加重点染青花来刻意仿较宣青的效果,但因钴料不同,就无法克服色彩漂浮的弊病。又如成化斗彩文饰中“花无阴面,叶无反侧”;画人物衣纹不加渲染,表里不分,如着单衣。这些微妙的时代特点,往往为后世仿造者所忽略。至于施彩工艺的演变,如成化斗彩中独具的姹紫色和不施黑彩(用黑彩勾勒轮廓线最早不应早于正德);明代及清初红彩均为深枣皮红色;明代绿彩多显黄绿色;粉彩是于康熙中晚期才出现的;此类知识必须具备。另外,纹饰图案所表现的画风和笔法,也特别值得注意。如后仿清前期珐琅彩、粉彩、五彩、斗彩等器物,运笔常显拘谨、幼稚、生疏、滞断,或图案层次不清,无生动感还有的纹饰过于细腻,亦足以引起我们的怀疑。

胎釉方面,胎为骨,釉为衣。鉴别胎质时,可从器足的无釉处入手,注意胎土淘炼的纯净与烧结的缜密程度。因时代淘炼方法有别,明代以前较之清代、民国,胎土中含金属杂质为多。如著名的永宣细砂底器,露胎处可见金属自然氧化形成的黑褐色星点或火石红色;而后仿清代、民国胎体,却均因淘炼过细,没有这种氧化斑,成为赝品致命的破绽。另外明代胎体迎光透视,多显肉红色;明成化胎体透光显牙白和粉白色。而清代及民国仿品则显青白色。清康熙瓷胎质纯净、细腻、坚硬,为清末初仿品所不能及;而很多日本仿中国明清瓷器,其胎质烧结瓷化的程度又过高,以指轻扣,发声清越,就仿品之逼肖而言,亦成缺陷。至于鉴别釉面,主要应注意观察釉质的粗细,光泽的新旧,釉层的厚薄,以及气泡的大小和疏密程度。例如明代瓷器釉面都闪现不同程度的青白色,器足釉面与器身釉面多不一致;明早期釉面常有无色的自然开片及缩釉现象;明代宣德的桔皮釉,与清雍正和晚清、民国时期后仿器的小波浪纹之间,有着细微的差别;清康熙瓷器釉面具有紧密感,出现硬亮青釉,浆白釉,并有破泡现象。种种,各自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对于识破伪品最具说服力。另从釉面的新旧光泽看,很多仿作者故弄玄虚,将仿品釉面作旧:土埋,打磨,药滑,茶煮,浆沱,甚至稍加损破,以示出土状。然后这些不自然的作旧光泽,决无古瓷那种年深日久、自然形成的“酥光”现象。

最后,款识方面,历代更是千差万别。体会各代识的不同风格,可以从研究笔法入手,然后将真假瓷器款识相互比较,结合实物,反复审度字体的结构,排列的形式、落款的部位,以及款字色泽的深浅浓淡等。另外,还应注意总结同一时期早、中、晚期款识不尽相同的变化规律。

总之,辨识瓷器真伪,上述条件缺一不可。同时,也要防止草木皆兵,对所见器物一概乱加猜测。欲提高鉴定水平,首先应多看真品,其次也可以选出一些典型的伪作赝品,经反复对比,切磋揣摩、积累经验。如此,对瓷器的真伪、年代,才能作出真知灼见的判定

陶瓷名词:胭脂红


胭脂红——低温颜色釉品种之一。在烧成白瓷上,吹上一层以金为着色剂的釉料,再经800℃低温烘烤而成,釉汁匀净,色如胭脂,故名。始于清康熙景德镇窑,精于雍正、乾隆之间,器物造型小巧秀美,如小碗、小盘和小瓶等。

雍正胭脂红团龙纹小碗


纵观清代十三帝,雍正是位最具艺术品味的皇帝,所制御窑瓷器深受其影响,素以精巧淡雅清新脱俗著称。《饮流斋说瓷》赞曰:“(斗彩)康雍至精,若人物、若花卉、若鸟兽,均异采发越、清雅可爱……足为清供雅品,弥可宝贵也”。

雍正近乎苛刻的审美性格,使其非常留意宫廷艺术品的制作,对瓷器纹饰讲究“文、雅、精、细”,设色搭配参考古画,得其精髓,故能运用自如。正是如此般执着追求,令雍正官瓷以超群脱俗的形象独步于世,大放异彩。

此胭脂红团龙纹小碗为雍正时期精良之作。本品为敞口,深腹,圈足。外壁胭脂红绘八组团龙纹,云龙神态威武,身形恣意,姿态轻盈优美。底部修胎极为规整考究,胎釉浑然一体,纹饰布局清新疏朗,胭脂红纯正匀净,明亮静恬,丽质非凡,荡漾出雍正御瓷独有的阴柔婉约之气。

其碗造型规整,胎骨白中泛青,外壁饰八组团龙纹,碗心亦绘一只,内外呼应。所绘龙纹首尾相接,爪劲鳞张,须发翻飞,神色威严肃穆,间以空白相隔。碗体所罩白釉润泽,胭脂红发色浓艳,色泽独特,龙纹勾划细腻而工整,笔触气韵流畅,为雍正官窑器之上品,底书“雍正年制”青花双框双行楷书款。

此类胭脂红团龙纹碗尚有团凤纹碗与之相衬,团龙纹源于唐代,将龙的形体处理为圆形,适用性强,龙形也完整,极具装饰效果,故运用十分广泛。除了明清官窑瓷器上使用以外,也成为明清冠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团龙,还有相同表现形式的团凤、团鹤、团螭、团花等纹饰。

胭脂红瓷器鉴定如何入手


胭脂红瓷器鉴定如何入手。

从大体上说,胭脂红瓷器主要是从器型、纹饰、胎釉、款识等各方面入手。

器型方面,赝品侧重于器物造型的古拙、敦厚、粗笨、秀美、玲珑、华丽等不同风格进行研究,详加分析对比,摸清其演变规律。仅举玉壶春瓶为例,自宋代始创以至晚清民国,历朝均有制作,而风格却代有变迁。如清雍正时所仿明宣德青花玉壶春瓶,虽然制作精工,但其余姑置勿论,仅造型一项的微妙差异亦可略见端倪。除整体风格外,对于不同器物,还要从口、腹、底、柄、耳、颈、流、系、足以至瓷器内部等各个局部加以观察,看看各时代有何异同。若能经常把玩和测量古瓷的器体部位,体重厚薄,熟记大小,对于鉴定工作十分有利。

纹饰方面,也同造型一样,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无论题材内容、装饰手法拟或工艺技术,不同时期的纹饰均有不同的表现,成为瓷器断代和辨伪的有力依据。例如明初永宣瓷器中的青料晕散和下凹斑痕等特有现象,后代仿品都不能准确再现,清雍正仿永宣器,常用复笔加重点染青花来刻意仿较宣青的效果,但因钴料不同,就无法克服色彩漂浮的弊病。又如成化斗彩文饰中“花无阴面,叶无反侧”;画人物衣纹不加渲染,表里不分,如着单衣。这些微妙的时代特点,往往为后世仿造者所忽略。至于施彩工艺的演变,如成化斗彩中独具的姹紫色和不施黑彩(用黑彩勾勒轮廓线最早不应早于正德);明代及清初红彩均为深枣皮红色;明代绿彩多显黄绿色;粉彩是于康熙中晚期才出现的;此类知识必须具备。另外,纹饰图案所表现的画风和笔法,也特别值得注意。如后仿清前期珐琅彩、粉彩、五彩、斗彩等器物,运笔常显拘谨、幼稚、生疏、滞断,或图案层次不清,无生动感还有的纹饰过于细腻,亦足以引起我们的怀疑。

胎釉方面,胎为骨,釉为衣。鉴别胎质时,可从器足的无釉处入手,注意胎土淘炼的纯净与烧结的缜密程度。因时代淘炼方法有别,明代以前较之清代、民国,胎土中含金属杂质为多。如著名的永宣细砂底器,露胎处可见金属自然氧化形成的黑褐色星点或火石红色;而后仿清代、民国胎体,却均因淘炼过细,没有这种氧化斑,成为赝品致命的破绽。另外明代胎体迎光透视,多显肉红色;明成化胎体透光显牙白和粉白色。而清代及民国仿品则显青白色。清康熙瓷胎质纯净、细腻、坚硬,为清末初仿品所不能及;而很多日本仿中国明清瓷器,其胎质烧结瓷化的程度又过高,以指轻扣,发声清越,就仿品之逼肖而言,亦成缺陷。至于鉴别釉面,主要应注意观察釉质的粗细,光泽的新旧,釉层的厚薄,以及气泡的大小和疏密程度。例如明代瓷器釉面都闪现不同程度的青白色,器足釉面与器身釉面多不一致;明早期釉面常有无色的自然开片及缩釉现象;明代宣德的桔皮釉,与清雍正和晚清、民国时期后仿器的小波浪纹之间,有着细微的差别;清康熙瓷器釉面具有紧密感,出现硬亮青釉,浆白釉,并有破泡现象。种种,各自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对于识破伪品最具说服力。另从釉面的新旧光泽看,很多仿作者故弄玄虚,将仿品釉面作旧:土埋,打磨,药滑,茶煮,浆沱,甚至稍加损破,以示出土状。然后这些不自然的作旧光泽,决无古瓷那种年深日久、自然形成的“酥光”现象。

款识方面,历代更是千差万别。体会各代识的不同风格,可以从研究笔法入手,然后将真假瓷器款识相互比较,结合实物,反复审度字体的结构,排列的形式、落款的部位,以及款字色泽的深浅浓淡等。另外,还应注意总结同一时期早、中、晚期款识不尽相同的变化规律。

清雍正胭脂红釉盖杯


笔者收藏一套清雍正官窑胭脂红盖杯,虽有伤残,但仍不失当年雍容气度。

此盖杯由盖、杯、托碟3件组成.喻“天、人、地,通高9 .3厘米.盖高2.7厘米,口径8厘米,底径3.2厘米.杯高6厘米,口径9.5厘米,底径4.2厘米.托碟高2.3厘米,口径10.5厘米,底径5.9厘米。器形规正,比例协调,俊秀雅致。杯、盖修胎甚薄,迎光透视,在外面桃红色釉色的照相下,映出娇美动人的淡粉红色,托碟略厚。杯、盖底心以青花署“大清雍正年制,两行六字楷书款,青花发色纯正、深沉,字体规矩有力,托碟无款.细观其无釉礴胎之器足,可见胎质细白、坚致,几无杂质,属康雍时期典型的“播米胎。其杯、盖、托碟外部施胭脂红釉,釉面呈深桃红色,匀净明艳.娇嫩欲滴,属金红釉中色度较胭脂水浓深之胭脂红釉.内部及底皆施白釉,白中微闪青,有凝脂般的玉质感。这套盖杯应属官窑制品,伤残虽使其价值被打折扣,但其高贵的出身、亮丽的风采依然。

红色象征圆满、富足、吉祥和幸福,中国人对红色有种执著的偏爱。早在唐代,长沙窑和邓窑就开始运用高温红釉,宋金时期以河南禹州为代表烧制了大件的钧红釉产品,直到元末明初景德镇才烧制出较为纯正的红釉瓷。

中国古代红釉瓷有高温和低温之分,高温红釉以铜为呈色剂。明代的祭红.清代的郎窑红和肛豆红皆具很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低温红釉以铁作为呈色剂,称之为矾红.亦称铁红,明代用刷子涂抹釉彩于器物。釉上刷抹痕明显,又称“抹红”。清康熙时采用吹喷施釉,呈色均匀,釉色红中闪黄,极似天然珊瑚之色,故称之为“珊瑚红”。这一品种自康熙始直到晚清民国时期在民窑产品多有应用。低温红釉的另一品种则是胭脂红,属金红釉品种。金红又称“洋红~洋金红”,加人万分之一的金为呈色剂,清康熙时由西方传入配方.后用干瓷器,呈色浓淡依据加入金红的多少,分为胭脂红、胭脂水、粉红釉等不同品种.坊间亦称之为蔷旅红、玫瑰红。胭脂红为高级釉种,一般用在上等薄胎白瓷上,多为官窑制品,康熙朝传世物已十分罕见。雍正、乾隆二朝官窑器较康熙多,但仍属珍稀品。清三代金红釉器用高级白釉瓷为加工对象,以吹釉技法在器外施釉,釉层虽薄,但吹施均匀,无“雪花”瑕疵,有的釉面仅有些许微细顺粒。地釉极细白,但仍带古代白釉微青的特色,肥润且有玉质感。嘉道以后官窑瓷器生产江河日下.名贵的胭脂红也呈色路然,康、雍、乾时期的华贵之气丧失殆尽。

如何区分祭红釉和郎窑红?


如何区分祭红釉和郎红窑?祭红釉:祭红釉,釉色深沉,釉面光润,釉中无龟裂纹理,不甚透明,不流釉,不脱口,不开片。它以铜为呈色剂,用普通制釉原料,加入釉灰、氧化锡,生坯挂釉,高温还原烧成。有的祭红釉料配制时,还往往将黄金、珊瑚、玛瑙、玉石等珍贵之物碾成粉末掺入其中,不惜工本。祭红釉是利用铜在还原气氛下呈现红色烧制而成,但这种生产气氛不易控制,因而十分名贵,明中晚期曾一度失传,至清代才恢复烧造,色泽更加艳丽、多样。

郎窑红:是我国名贵铜红釉中色彩最鲜艳的一种,它的特点是:色彩绚丽,红艳鲜明,且具有一种强烈的玻璃光泽。由于釉汁厚,在高温下产生流淌,所以成品的郎红往往于口沿露出白胎,呈现出旋状白线,俗称“灯草边”。而底部边缘釉汁流垂凝聚,近于黑红色。为了流釉不过底足,工匠用刮刀在圈足外侧刮出一个二层台,阻挡流釉淌下来,这是郎窑红瓷器制作过程中一个独特的技法,世有“脱口垂足郎不流”之称。但是""郎不流""也不尽然,根据耿宝昌先生的调查统计,约有15%是流釉过足而稍加修整的,但与后世窑变釉的斩足现象又有程度不同的区别。

如何区分祭红釉和郎红窑?

1、郎红釉面玻璃光泽强烈,釉子清澈透明,光亮夺目;祭红的釉面凝厚莹润,釉子浓郁呈失透状。

2、郎红釉流动性大,口沿下因此显露出白色胎体,此“脱口”为郎红典型特征,再则,底足有一环深褐色的积釉,称“垂足”,但流釉一般不过足,故所以郎红瓷独具“脱口垂足郎不流”之风貌;祭红基本是色不脱口、釉不垂足,即使底足略微有积釉现象,由于积釉较薄、规整,亦明显有别于郎红。祭红的另一特征是器口与足根处,均有醒目而地道的“灯草边”;而郎红器要么没有“灯草边”,要么系“人为涂施的一层厚而含有粉质的白釉或浆白釉”。

3、郎红的釉色鲜红艳丽,由于流动性大,通体上下、甚至前后,釉色的变化显得活泼、灵动、多姿:器物口沿下露白,器身越往下色泽越浓重,釉色浓处好似牛血初凝,而红釉稍薄便会出现如鸡血一般鲜红,非常美妙。这艳丽的釉色,被看成一代绝品,是郎窑瓷的代表作。其近底足处又常因积釉过厚呈暗红色或黑褐色,且会出现一环呈羽翅状的黑色纹理(俗称野鸡翅),又非常奇特;祭红则釉色通体匀净、少见变化,相对而言,典型永宣祭红釉呈鲜红色,口或底边的“灯草边”较宽,在3~5毫米之间,清代红釉大多色泽凝厚深沉,口或底边的“灯草边”较窄,约1?2毫米左右。

4、用放大镜可见到,郎红的釉内气泡既细小又稀疏;清代祭红的釉泡相对较大、较稠密,而永宣祭红釉的气泡分布,则介于两者之间,不太稠密,然而,气泡却个子大,大得凭肉眼就能一目了然。

5、郎红的釉层内开有大小纹片,祭红无纹。

6、郎红的釉面光爽,釉面上的桔皮纹现象偶尔有之;祭红大部分有桔釉现象,对比之下可见,明代的桔皮纹较清代大,而清雍正桔皮纹则较乾隆朝大。

7、郎红的底足与器内,或呈米黄色或呈浅绿色,俗称米汤釉与苹果青釉,也有少数底为本色的红釉底;而祭红的器内器外,均无此特征(指米汤釉或苹果青釉或红釉底特征)。

8、康熙的官窑器自康熙十九年起大多带上款识,但郎红器均无款;而祭红器通常署有官款。

另外,郎红釉的器型以瓶与尊为主,祭红釉习见壶、碗、盘、洗、钵和瓶,瓶多为梅瓶与玉壶春瓶。器型上的这一差异,在甄别时亦不能不察。

以上是由小编搜集整理的“如何区分祭红釉和郎红窑?”的相关知识,更多收藏知识,请持续关注我们。

郎窑红|青花易得 郎红难求


青花易得 郎红难求。

朗窑红为我国名贵的传统红釉之一

因其于十八世纪始

产于清朝督陶宫郎廷极所督烧的郎窑

故称“郎窑红”美人醉釉

郎窑红的美 ,是明眼可观的,澄澈如镜,盈润如玉

赤红如血,清若琉璃,称 明如镜、润如玉、赤如血

像初凝的牛血一般猩红亮泽,得以流传的郎红均是稀世之珍。

殷妍血色染清池,淡如朝霞欲上时。

乾隆尤其痴迷那一抹殷红艳丽深沉的郎窑红,还特地题了一首诗

晕如雨后霁霞红 出火还加微炙工

世上朱砂非所拟 西方宝石致难同

插花应使花羞色 比尽翻嗤画是空

数典宣窑斯最古 谁知皇祜德尤崇

--乾隆御题

郎窑红器有单层釉和双层釉两种

双层釉是没有“脱口”现象的

单层釉者其口沿釉在高温中往往下垂流

使口沿显露胎骨之色

一般呈白色、米黄色、浅红色,或淡青色,形成了“脱口”

由于釉逐渐垂流,使器物上半部釉色浅淡

下半部釉色深艳,形成了“垂釉”

但因为制作工艺精湛和掌握好火候

使郎窑红器垂釉一般均不过足,称之“郎不流”

这是郎窑红瓷器制作过程中一个独特的技法

惟有郎窑红才能出来这种效果 统称“脱口、垂釉、郎不流”。

碧幕霞绡一缕红

红紫一齐开了

雨裛红蕖冉冉香

翠幕深庭,露红晚、闲花自发

郎窑红釉是以铜为着色剂

在1300摄氏度以上高温还原焰中烧成

深者殷红, 浓者墨黑,重者暗褐 ,浅者粉红

在烧造过程中对烧成的气氛

温度等技术指数要求很高

郎红入窑千件均为孤品,故民间有云,家有郎红 吃穿不愁。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单色釉探微——绚丽的郎窑红和优雅的胭脂红》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单色釉探微——绚丽的郎窑红和优雅的胭脂红》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胭脂红瓷器的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