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瓷器的器形 > 导航 >

中国奇怪的瓷器器形——花觚

中国奇怪的瓷器器形——花觚

古代瓷器的器形 瓷器器形鉴别 中国古代葫芦形陶瓷器

2020-11-20

古代瓷器的器形。

觚(读作gū),是中国古代一种用于饮酒的容器,也用作礼器。圈足,敞口,长身,口部和底部都呈现为喇叭状。觚初现于二里岗文化,到西周中期已十分罕见。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早期。

花觚始于元代,主要流行于明嘉靖、万历至清乾隆这一段时期。早期的花觚除了陈设用之外,民间多用于插花,布置厅堂。花觚的造型隽秀,端庄大方,线条变化十分丰富。

早期的花觚人们通常把它描述为“尊”,它是仿青铜器造型的一种陈设用瓷。

花觚成对与烛台摆放于香炉两侧,则合称五供。是古代摆放于祠堂,庙宇的香案之上。古代先民祭天奉祖,求神拜佛所用的礼器。其材质以铜,瓷,锡等较为常见。器型端庄大方,做工都十分讲究。具备很高的收藏价值。

随着瓷器烧造技术的不断提高,瓷器的造型更加丰富,很多陈设用瓷开始有了一定的实用功能。经过明代嘉靖、万历两朝的发展,花觚的造型也更加多样化。

常见的有五彩花觚和青花花觚两种。装饰题材有人物故事、民间传说、缠枝花卉或是花鸟等。

花觚的时代特征十分明显,明代的花觚主要是三段式的,上面是喇叭口,中间是鼓腹,下部是凤尾,器型古朴典雅。我们常见的明代花觚以五彩最为贵重。一般都呈现出文饰繁密,层次分明,色彩艳丽,风格硬朗的特点。

此花觚敞口,长颈,腹部鼓出,高圈足外撇。器体胎体厚重,造型古朴大方,典雅迷人,胎质细腻致密,通体施青釉,釉汁肥厚,滋润如玉,色泽淡恬幽靓,秀美天成,具有较强的立体之感,而以手感之,且又光洁平滑,高雅素装摄人眼目,独具艺术魅力。全器造型别致,俊秀挺拔,隽雅端丽,纯净釉色与古朴之器形完美结合,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为柴窑釉器翘楚之作。

花觚作为中国瓷器器形最奇怪的一种,不得不说是我国古代装饰类陶瓷的一种伟大创造。同时,花觚的出现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的人民对艺术生活的一个注重。

taoci52.com延伸阅读

红彩花觚应为祭供器


觚为商周青铜器中的盛酒具。瓷觚出现较晚。元、明、清三朝用它插花或陈设(祭祀)之用,所以称花觚。多为各代景德镇或浙江龙泉窑产品。花觚为小腹、长身、细腰、侈口,口和底部都呈喇叭状。元代花觚体较小,明代以后体渐大,并出现四方、六方、瓜棱出戟等装饰的大型花觚。

清代花觚造型各时期略有不同,康熙时所制花觚体重,口面坡度大,中段细腰突出;雍正时的多加工边瓣、乳钉等装饰;乾隆时器型规整雅丽;到嘉庆时期,其前期基本上是乾隆瓷的继续,后期则在制瓷的质量方面显然有所减退。在器型方面基本上保持了乾隆时的传统。

嘉庆官窑器款识一般都用“大清嘉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主要为青花款。粉彩器上常见抹红款。在特殊器上,亦有施金款的。民窑器中有六字篆书方章款,也有“嘉庆年制”四字款,并且用楷书款。嘉庆瓷用的堂名款以“行有恒堂”、“嘉荫堂制”、“植本堂”等为多见。

济南市博物馆所珍藏的清嘉庆红彩花觚,通高28.8厘米,口径16厘米,底径12.5厘米。此花觚造型仿古代青铜觚造型,形制庄重大方,线条优美流畅。喇叭形口,束腰,中部突起,圈足似钟形。通体绘红彩图案,其纹饰主要是八宝(法轮、法螺、宝伞、宝盖、莲花、宝罐、金鱼、盘肠)纹,腰、圈足底部饰回纹,口沿描金,束腰处及圈足下部有许多道描金弦纹将纹饰隔开。在花觚束腰处有“大清嘉庆年制”六字篆书款。这件花觚周身满绘各样花卉,形形色色、千姿百态,上下俯仰,描彩错金,红、白色对比强烈,互相辉映,制作精细规整,造型和色彩十分精美,应为清嘉庆前期官窑上品。此器为今人研究清代嘉庆时期的陶瓷烧制工艺以及断代,提供了有参考价值的实物资料。

据笔者所考,古时花觚作为祭祀用品时,属五供之一。佛龛前的五供,一般是一只香炉、两只觚、两个烛台,明代以后被广泛使用。此花觚绘有佛教八吉祥图案,就此推断,它应为祭供器。

笔者经过分析该花觚的瓷质、成色、花纹图案、款识和造型,认为应是清代嘉庆前期景德镇官窑所制之器。

中国古代瓷器器形分类介绍


瓷器器形若按大类分:有碗、杯、盘、壶、罐、盆、瓶、炉、盒、匝、枕、洗、尊等。每一大类又有若干品种,主要有:

(一)碗

造型特点是敞口、深腹、平底或圈足,形式多种多样。如六朝时的青釉莲瓣纹碗,唐代越窑海棠式碗,邢窑的釉花口碗,以后出现的折腰碗、斗笠碗、卧足碗、敦式碗、盖碗等。

1、宫碗 口沿外撇,腹部宽深丰圆,造型端正,多为皇宫用器。明正德时烧制最为著名,有“正德碗”之称。

2、羽觞 杯的一种样式。器身椭圆、浅腹、平底。腹两侧置半月形双耳,亦有饼形足或高足。明末清初流行。碗身上往往题有信士弟子名称乞求内容、施舍时间等,多为青花瓷。

3、注碗 温洒用具,与注子配套使用。一般碗壁直而深,有的通体呈莲花形,用时碗内放适量热水。注子内盛酒置于碗中。宋代南北瓷窑均有烧造,以南方居多。

4、盏 瓷碗的一种样式,饮茶用器。敞口、斜身、深腹、圈足,体略小。宋代有黑、白、酱、青、白和青白釉茶盏,以黑釉为贵。兔毫盏、玳瑁盏为“斗茶”之上品。

5、茶船 放茶盏的用具。因形似船,帮名。明清时景德镇窑烧制有仿官釉、表花、粉彩茶船。

(二)盘

盘的尺寸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敞口、撇口、敛口、洗口、卷沿、板沿、折腰式、葵瓣式、荷叶式、方形转角式和花形攒盘等。六朝时已有青瓷刻莲花纹盘,以后又出现白、酱、黄、绿红、紫等单色釉盘。也有在单色釉上饰以印花、刻花和划花纹饰的。明清景德镇窑又烧制了斗彩、五彩、粉彩、红绿彩、矾红彩装饰的盘。

1、攒盘 用以盛放干鲜果品的用具,是由一定数量、各种式样的小盘,拼攒成一个多格的大盘。流行于清康熙年间,以素三彩和五彩器为多。式样有圆形、六方、八方形或叶形、牡丹形、梅花形、莲花形、葵花形、菱花形等多种。

2、高足盘 盘心下承以高足。一般高足盘的造型是洗口、盘心平坦,盘以下承以喇叭形高足。最早见于隋代青釉高足盘,多数在盘心印图案或朵花纹样。明清两代景德镇窑多烧制青花与釉上彩绘高足盘。

(三)杯

1、高足杯 杯身小,下承以高足,故名。饮酒用具。明代景德镇窑烧制青花高足杯、斗彩高足杯。宣德青花海水红龙纹高足杯、成化斗彩缠枝莲纹、葡萄纹高足杯是精粹之品。清代以青花高足杯居多。

2、羽觞 杯的一种样式。器身椭圆、浅腹、平底、腹两侧面置半月形双耳,亦称“耳杯”。古代饮酒用具。东汉时有绿釉陶羽觞。两晋时有大量青瓷羽觞,南北朝时羽觞数量减少,形状如两端微尖略上翘的船形。

3、压手杯 明代杯的一种式样。口平坦而外撇,腹壁近于竖直,自下腹壁内收,圈足。握于手中时,微微外撇的口沿正好压合于手缘,体积大小适中,分量轻重适度,稳贴合手,故称“压手杯”。是明永乐时独有的名贵器物。杯身绘青花缠枝莲纹饰,杯内心书“永乐年制”四字篆款。款形有花心、鸳鸯心、双狮戏球三种。

4、高士杯 明成化斗彩杯之一。饮酒用具。直口沿边微撇,口以下渐收敛,浅圈足造型小巧丰腴。所谓“高士杯”是杯身绘有文人行乐的图画,如王羲之爱鹅、陶渊明爱菊等。

5、三秋杯 明成化斗彩杯的一种,敞口、浅斜式腹壁、圈足,杯身以秋菊、蝶、草组成画面,故名三秋杯。色彩以青花色勒,草花和飞蝶轮廓,以鹅黄、紫红、姹紫点染飞蝶和花蕊。杯形秀巧,画面素雅,为明瓷珍品。

6、爵杯 酒具。仿青铜器造型,口沿外撇、圆腹略深、前尖后翘,下承三高足,口沿两侧有对称立柱,一旁有 。明清两代均有烧造,有青花、白釉、蓝釉及粉彩等品种。

(四)瓶

盛酒或供陈设用器。唐代越窑青釉瓶、邢窑白釉、工艺精细、釉色纯正。宋代南北各地瓷窑大量烧制青、白、黑、青白、白地黑花、白地褐花、三彩和黑地铁锈花等装饰的瓶。造型有玉壶春瓶、梅瓶、筋瓶、净瓶、卷口瓶、盘口瓶、直径瓶、穿带瓶、弦纹瓶、瓜棱瓶、橄榄瓶、胆式瓶、葫芦瓶、双鱼瓶、多管瓶、蟠龙瓶、贯耳瓶等。元代的八方瓶、四系扁瓶为独创之作,明代有天球瓶、葫芦扁瓶、宝月瓶、象耳折方瓶、鹅颈瓶、蒜头瓶,清代有棒槌瓶、柳叶瓶、凤尾瓶、灯笼瓶、象腿瓶,双陆瓶,转心瓶,转颈瓶等形式各异的品种。

(五)盒

一种由盖、底组合成或如抽屉的盛器,装放食物、药品或化妆品用具等。按用途分,有食品盒、香盒、粉盒、药盒、镜盒、油盒、黛盒、 盒、文具盒、棋盒等。其形制有圆形、长方、八角形、瓜形、石榴式、桃式、双鸟式、方胜式、银锭式、朵花式、镂空式、委角式、菊瓣式、筒式等。还有在大盒内套小盒的“子母盒”和多节套装的“套盒”等。唐代以后各地广为烧制。以宋代景德镇窑烧制的青白釉盒产量最大,盒底部多印有某家盒子记的作坊标记。

(六)罐

用以盛放或烹煮食物。造型特点是口径大腹丰且深,胫部内收,大底足。明清时期景德镇烧制了多种式样、多种装饰的瓷罐。如瓜棱罐、折方罐、鸡心罐、天字罐、撞罐、月牙罐、冰梅罐、蟋蟀罐、鼓式罐等等。以青釉、白釉、青花、五彩、粉彩、斗彩等装饰,精致华美。

(七)壶

汉晋时瓷质壶开始流行,历代烧制有大量有同形制的壶,如西亚的扁壶、鸡头壶、唾壶,唐代的凤头壶、皮囊壶,辽代的鸡冠壶、马镫壶等。壶式的演变是:早期壶形由口颈、腹、足构成,有的加双耳、无流与柄。六朝后盛放汁液的壶,在腹部置流和曲柄,如西晋时的鸡首流、羊首流,唐代的短颈管状流、八方流,宋代细长而弯曲的流。柄式有管形曲柄、龙柄、凤柄、龙柄、凤柄、曲带式柄等等。

(八)尊

其形制为敞口,粗颈、深腹、圜底、圈足。商代有原始青瓷尊,北朝青釉仰覆莲花尊形体高大精美,颇为富丽。宋以后瓷尊盛行,用于盛酒或做宫廷陈设用器,如汝窑三足尊、出戟尊。清景德镇窑产品丰富,有苹果尊、鱼篓尊、石榴尊、太白尊、马蹄尊、络子尊、百 尊、萝卜尊、观音尊、牛头尊等等。

(九)

古代 洗用具之一。造型为圆形,口部前侧有较宽的出水流,平底或圈足。最早见于汉代,此后历代瓷窑多有烧制。元代景德镇的蓝釉描金 、釉里红雁纹 、蓝釉白花 ,都是稀世珍品。

(十)洗

古代 洗与文房用具的统称。最早见于西晋青釉制品,敞口、宽折沿、阔腹直壁、平底。洗沿和里心多刻画水波纹。宋代以后均有烧制。如仿古铜器式样的青釉双鱼洗耳恭听、鼓钉洗、圆洗、单柄洗、葵瓣洗、委角洗、蔗段洗耳恭听、莲花洗、桃式洗、叶式洗等。

(十一)炉

焚香用具,多用做生活燃香用具或佛前供器。造型多样,西汉时有陶质熏炉和博山炉,两晋时有青瓷熏炉,宋代南北瓷窑烧有鱼耳炉、鼓钉炉、乳钉炉、莲瓣炉、烧制下班香炉,明清时期景德镇窑烧制青花米,以明宣德青花海水纹双耳三足炉为最。

(十二)灯

古代照明用具。陶、瓷制品均有。造型特点为上有油碗,中间承以支柱,下有底盘,盘下有足。灯柱的形式较多,有筒形、螺旋形、兽形等。明清时期景德镇烧制青花和彩绘高足烛台,因以蜡烛照明,故灯的造型变化较大。上有金属扦以插蜡烛。洗式小扦盘下接以长柄、中间承以洗式托盘再接以高圈足。

(十三)枕

有脉枕与生活用枕两类,后者最多。还有少数殉葬用的尸枕。唐代枕形体较小,以长方形为多。宋代南北窑广为烧制,产品多。陶与瓷制品均有,造型丰富,有长方、腰圆、云头、花瓣、椭圆、八方、银锭、鸡心以及婴孩、卧女、伏虎、双狮等形式。尤以磁州窑枕数量多,彩绘生动、民间生活气息浓郁。宋代瓷枕较唐代增多,元代瓷枕枕身更有长达40厘米以上者。瓷枕枕底一般有作坊标记。

瓷器知识:瓷器器形


中国瓷器初创于商代,真正创制于东汉,唐代时达到高度成熟,到宋代蓬勃发展、名窑涌现,在明清时工艺流程超越前代。每一件古瓷器上都显示着特定时代制瓷工艺的风格特点,浓缩着已然逝去年代的种种信息。特别是瓷器的器形,是瓷器式样传承演变的直接反映,对时代风格的反映更加清晰明了。古陶瓷鉴定家都十分重视对瓷器器形的研究工作,都把器形鉴定列为古陶瓷鉴定的第一要素。从器形特点入手,认识瓷器式样,感受时代风格,是认识、熟悉瓷器行之有效的方法。以下是对古代瓷器器型专用术语的简单介绍,希望对热爱瓷器的朋友有所裨益。

瓷器器形

中国瓷器初创于商代,真正创制于东汉,唐代时达到高度成熟,到宋代蓬勃发展、名窑涌现,在明清时工艺流程超越前代。每一件古瓷器上都显示着特定时代制瓷工艺的风格特点,浓缩着已然逝去年代的种种信息。特别是瓷器的器形,是瓷器式样传承演变的直接反映,对时代风格的反映更加清晰明了。古陶瓷鉴定家都十分重视对瓷器器形的研究工作,都把器形鉴定列为古陶瓷鉴定的第一要素。从器形特点入手,认识瓷器式样,感受时代风格,是认识、熟悉瓷器行之有效的方法。

以下是对古代瓷器器型专用术语的简单介绍,希望对热爱瓷器的朋友有所裨益。

琢器——景德镇制瓷专用术语。指不能在轮车上一次拉坯成型的器物,如瓶、尊、罐等。

圆器——景德镇制瓷专用术语。指能在轮车上一次拉坯成型的瓷器,如碗、盘、碟等。

博山炉——炉的一种式样。盛行于汉、晋,系仿铜熏炉烧制。因其炉盖高耸,象征海上蓬莱三山,故名。使用时,燃香料于炉中,香烟从盖上镂孔冒出,有如云雾缭绕。汉代一般为陶质,南北朝时有青瓷博山炉。

谷仓——一种陪葬物。下部为罐形,上部堆塑楼阁、人物、家畜、粮仓等,故名。三国至东晋时期浙江地区烧制,多为青釉。

耳杯——杯的一种式样。亦称“羽觞”。酒具。系仿汉代漆制羽觞,器身呈椭圆形,两侧有对称的小耳,故名。流行于东汉至两晋、南北朝,品种有绿釉陶、青瓷等。

压手杯——杯的一种式样。口平外撇,腹壁较直,自腹壁处内收,腹壁渐厚,圈足。握于手中有凝重之感,稳妥合手,故称压手杯。以明永乐青花压手杯最为著名。

鸡缸杯——一种洒具。敞口,浅腹,卧足。杯上以斗彩绘画雌、雄鸡及雏鸡,间以山石、兰草、牡丹,故名鸡缸杯。明成化斗彩鸡缸杯曾名噪一时,清代各朝都有仿造,尤以康熙、雍正时所仿最佳,几可乱真。

爵杯——杯的一种式样。酒具。仿青铜器造型,口沿外撇,圆腹略深,前尖后翘,下承三高足,口沿两侧有对称的立柱,一旁有二。明、清两代均有烧造,有青花、白釉、蓝釉及粉彩等品种。

高足杯——杯的一种式样。酒具。因杯身之下有高足,故名。口微撇,近底处丰满,下承高足,高足有竹节形,圆柱形、四方形等。明、清两代均有烧造,品种有青花、斗彩等。

高足碗——碗的一种式样。造型与高足杯相同,略大。元代龙泉窑、景德镇窑盛烧,明清继续烧造,品种有青釉、卵白釉、青花、釉里红等。

宫碗——碗的一种式样。口沿外撇,腹部宽深丰圆,造型端正,多为皇宫用器,故名。明正德时烧制最为著名,有“正德碗”之称。

净水碗——碗的一种式样。佛前供器。侈口,下腹宽圆,圈足,有的饼形足或高足。明末清初流行,碗身上往往题有信士弟子名称,乞求内容、施舍时间等。品种多为青花。

孔明碗——碗的一种式样。由两只碗粘合而成,两碗间中空,外碗底心有一孔,故称孔明碗,亦称诸葛碗。始于北宋龙泉窑,明代景德镇有烧制。

【延伸阅读】

紫砂泥料概述

紫砂的故事

陶瓷加盟怎么选?来陶瓷品牌严选馆

陶瓷加盟哪个品牌好?靠谱的品牌都在这里

« 1 2 3 4 5 » 全文阅读传人陶瓷

查看详细加盟信息 > 标签:传人陶瓷加盟电话

门店数量:暂未公开基本投资:面议

加盟预算索取资料

瓷器器形名称大全


中国传统瓷器器形有哪些?一般来说,若按大类分包括有碗、杯、盘、壶、罐、盆、瓶、炉、盒、匝、洗、尊等。每一大类又有若干品种,主要有:

造型特点是敞口、深腹、平底或圈足,形式多种多样。如六朝的莲瓣纹碗,唐代的海棠式碗,邢窑的釉花口碗,以后出现的折腰碗、斗笠碗、卧足碗、敦式碗、盖碗等。

1

宫碗

口沿外撇,腹部宽深丰圆,造型端正,多为皇宫用器。明正德时烧制最为著名,有“正德碗”之称。

2

注碗

温洒用具,与注子配套使用。一般碗壁直而深,有的通体呈莲花形,用时碗内放适量热水。注子内盛酒置于碗中。宋代南北瓷窑均有烧造,以南方居多。

3

瓷碗的一种样式,饮茶用器。敞口、斜身、深腹、圈足,体略小。宋代有黑、白、酱、青、白和青白釉茶盏,以黑釉为贵。兔毫盏、玳瑁盏为“斗茶”之上品。

4

茶船

放茶盏的用具。因形似船,帮名。明清时景德镇窑烧制有仿官釉、表花、粉彩茶船。

盘的尺寸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敞口、撇口、敛口、洗口、卷沿、板沿、折腰式、葵瓣式、荷叶式、方形转角式和花形攒盘等。

1

攒盘

用以盛放干鲜果品的用具,是由一定数量、各种式样的小盘,拼攒成一个多格的大盘。流行于清康熙年间,以素三彩和五彩器为多。式样有圆形、六方、八方形或叶形、牡丹形、梅花形、莲花形、葵花形、菱花形等多种。

2

高足盘

盘心下承以高足。一般高足盘的造型是洗口、盘心平坦,盘以下承以喇叭形高足。最早见于隋代青釉高足盘,多数在盘心印图案或朵花纹样。明清两代景德镇窑多烧制青花与釉上彩绘高足盘。

1

高足杯

杯身小,下承以高足,故名。饮酒用具。明代景德镇窑烧制青花高足杯、斗彩高足杯。

2

羽觞

器身椭圆、浅腹、平底、腹两侧面置半月形双耳,亦称“耳杯”。古代饮酒用具。东汉时有绿釉陶羽觞。两晋时有大量青瓷羽觞,南北朝时羽觞数量减少,形状如两端微尖略上翘的船形。

3

压手杯

明代杯的一种式样。口平坦而外撇,腹壁近于竖直,自下腹壁内收,圈足。握于手中时,微微外撇的口沿正好压合于手缘,体积大小适中,分量轻重适度,稳贴合手,故称“压手杯”。是明永乐时独有的名贵器物。杯身绘青花缠枝莲纹饰,杯内心书“永乐年制”四字篆款。款形有花心、鸳鸯心、双狮戏球三种。

4

高士杯

明成化斗彩杯之一。饮酒用具。直口沿边微撇,口以下渐收敛,浅圈足造型小巧丰腴。所谓“高士杯”是杯身绘有文人行乐的图画,如王羲之爱鹅、陶渊明爱菊等。

5

三秋杯

明成化斗彩杯的一种,敞口、浅斜式腹壁、圈足,杯身以秋菊、蝶、草组成画面,故名三秋杯。色彩以青花色勒,草花和飞蝶轮廓,以鹅黄、紫红、姹紫点染飞蝶和花蕊。杯形秀巧,画面素雅,为明瓷珍品。

6

爵杯

酒具。仿青铜器造型,口沿外撇、圆腹略深、前尖后翘,下承三高足,口沿两侧有对称立柱,一旁有。明清两代均有烧造,有青花、白釉、蓝釉及粉彩等品种。

盛酒或供陈设用器。造型多种多样。元代的八方瓶、四系扁瓶为独创之作,明代有天球瓶、葫芦扁瓶、宝月瓶、象耳折方瓶、鹅颈瓶、蒜头瓶,清代有棒槌瓶、柳叶瓶、凤尾瓶、灯笼瓶、象腿瓶,双陆瓶,转心瓶,转颈瓶等形式各异的品种。

一种由盖、底组合成或如抽屉的盛器,装放食物、药品或化妆品用具等。按用途分,有食品盒、香盒、粉盒、药盒、镜盒、油盒、黛盒、盒、文具盒、棋盒等。其形制很多。

用以盛放或烹煮食物。造型特点是口径大腹丰且深,胫部内收,大底足。明清时期景德镇烧制了多种式样、多种装饰的瓷罐。如瓜棱罐、折方罐、鸡心罐、天字罐、撞罐、月牙罐、冰梅罐、蟋蟀罐、鼓式罐等等。以青釉、白釉、青花、五彩、粉彩、斗彩等装饰,精致华美。

汉晋时瓷质壶开始流行,历代烧制有大量有同形制的壶,如西亚的扁壶、鸡头壶、唾壶,唐代的凤头壶、皮囊壶,辽代的鸡冠壶、马镫壶等。壶式的演变是:早期壶形由口颈、腹、足构成,有的加双耳、无流与柄。六朝后盛放汁液的壶,在腹部置流和曲柄,如西晋时的鸡首流、羊首流,唐代的短颈管状流、八方流,宋代细长而弯曲的流。柄式有管形曲柄、龙柄、凤柄、龙柄、凤柄、曲带式柄等等。

其形制为敞口,粗颈、深腹、圜底、圈足。商代有原始青瓷尊,北朝青釉仰覆莲花尊形体高大精美,颇为富丽。宋以后瓷尊盛行,用于盛酒或做宫廷陈设用器,如汝窑三足尊、出戟尊。清景德镇窑产品丰富,有苹果尊、鱼篓尊、石榴尊、太白尊、马蹄尊、络子尊、百尊、萝卜尊、观音尊、牛头尊等等。

古代 洗用具之一。造型为圆形,口部前侧有较宽的出水流,平底或圈足。最早见于汉代,此后历代瓷窑多有烧制。

古代洗与文房用具的统称。最早见于西晋青釉制品,敞口、宽折沿、阔腹直壁、平底。洗沿和里心多刻画水波纹。宋代以后均有烧制。如仿古铜器式样的青釉双鱼洗耳恭听、鼓钉洗、圆洗、单柄洗、葵瓣洗、委角洗、蔗段洗耳恭听、莲花洗、桃式洗、叶式洗等。

焚香用具,多用做生活燃香用具或佛前供器。造型多样,西汉时有陶质熏炉和博山炉,两晋时有青瓷熏炉,宋代南北瓷窑烧有鱼耳炉、鼓钉炉、乳钉炉、莲瓣炉、烧制下班香炉。

古代照明用具。陶、瓷制品均有。造型特点为上有油碗,中间承以支柱,下有底盘,盘下有足。灯柱的形式较多,有筒形、螺旋形、兽形等。明清时期景德镇烧制青花和彩绘高足烛台,因以蜡烛照明,故灯的造型变化较大。上有金属扦以插蜡烛。洗式小扦盘下接以长柄、中间承以洗式托盘再接以高圈足。

中国陶瓷传统器形——净瓶


北宋定窑白釉刻花莲瓣纹龙首净瓶 定州市博物馆

北宋定窑白釉龙首净瓶 浙江博物馆

净瓶(梵名 kalasa),指以陶或金属等制造,用以容水的器具,为比丘十八物之一,盛水供饮用或洗濯,又称水瓶或澡瓶。《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以其为千手观音四十手持物之一。

中国陶瓷传统器形——凤尾瓶


清康熙青花花卉凤尾尊 故宫博物院

喇叭状口,长颈,鼓腹,下敛,至底又广,形状略似凤尾,故名。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产品多为民窑,品种有青花、五彩等。

古瓷器器形大全


瓶子,

一样平常生存中非常紧张的盛皿,

隨著文明和物質程度的進步,

實用的瓶子越來越具有藝術性。

而在陶瓷的造型中,

瓶子是壹個很大的門類,

各式各樣的瓶子,造型繁多。

該怎样正確地稱呼壹只瓷瓶,

真是難倒了不少人吶!

【蟠龙瓶】

南宋龍泉窯粉青釉蟠龍瓶

初為明器。因瓶的頸、肩處堆塑壹條蟠龍,故名。亦稱“扳依瓶”或“招魂瓶”。長頸,有蓋,蓋頂鈕塑成虎、鳳、鶴等各種情势,圓腹、圈足。常見於宋、元明各代。

清雍正黃地畫琺瑯蟠龍瓶

【多管瓶】

北宋龍泉窯青瓷多管瓶(五管)

因器身肩部塑有向上竖立的管,故名。直口,上有花形鈕蓋,瓶身有圓筒式和多節葫蘆式。宋代南北瓷窯均有燒造,以龍泉窯成品較多,壹般為五管。北方磁州窯系也燒制,瓶體短而渾圓,肩部有竖立六管,管粗短。管中間是空的,多與瓶不通。

宋青花多管瓶(五管)

【梅瓶】

北宋繁昌窯影青釉梅瓶(二件)

梅瓶是壹種小口、短頸、豐肩,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因瓶體修長,宋時稱為“經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麗,明朝以後被稱為梅瓶。宋元時期各地瓷窯均有燒制,以元代景德鎮青花梅瓶最為精深。

南宋吉州窯黑地白花荷花紋梅瓶

【花口瓶】

清嘉慶掐絲琺瑯祥花瑞果瓜棱花口瓶

因瓶口如開放的花瓣而得名,細頸,圓腹,撇足。始見於唐,至宋代較為盛行。

清哥釉青花花草鳳紋(雙龍頭耳)花口瓶

【琮式瓶】

清光緒粉彩八卦紋棕式瓶

棕式瓶始見於宋,壹般認為始出現於南宋,至於北宋是否已有棕式瓶生產,說法尚不統壹。宋代盛行仿古之風,這種瓶式系仿照新石器時代良諸文化的玉棕形状加以變化而成。南宋官窯、龍泉窯均有這種器形。

民國粉彩萬花錦地開光山川棕式瓶

【象腿瓶】

清康熙象腿瓶

象腿瓶,即壹統瓶,瓶形為廣口外撇,短頸,肩部寬與口相若,身如直筒狀,平底,造型如粗壯的象腿,以是又名“象腿瓶”。因“筒”與“統”諧音,有“大清天下壹統”的寓意。多見於清初順治、康熙兩朝,品種有青花、五彩。

清五彩人物故事紋象腿瓶

【橄榄瓶】

清粉彩三星圖橄欖瓶

撇口,短頸,肩、頸部內收,腹部微鼓,足部外撇,口、底巨细相若,瓶體似橄欖,故名。宋代河南登封窯創制,清代仍有燒造,造型略有變化,頸部稍長,勻稱秀美。

民國粉彩花草包袱錦橄欖瓶

【凤尾瓶】

清康熙五彩開光麒麟紋鳳尾瓶(尊)

喇叭狀口,長頸,鼓腹,下斂,至底又廣,形狀略似鳳尾,故名。清代康熙景德鎮窯創制,產品多為民窯,品種有青花、五彩等。

清雍正粉彩蝶戀花鳳尾瓶(尊)

【蒜头瓶】

元代彭窯(瓜棱)蒜頭瓶

明清時期景德鎮窯常見的壹種瓶式之壹,仿自漢代青銅蒜頭壺,長頸,削肩,圓腹,圈足,瓶口似蒜頭而得名。狀如蒜頭而頸略長,亦可稱之為虎爪瓶。

明嘉靖青花五彩龍紋蒜頭瓶

【棒槌瓶】

清康熙五彩人物圖棒槌瓶

康熙早期的棒槌瓶,器形偏矮,康熙中期以後的棒槌瓶,器形趨於細長,為了與雍正時期的棒槌瓶相區別,取名硬棒槌瓶。常見的有青花、五彩、灑藍描金、五彩開光等品種。

方棒槌瓶,撇口,短頸,平肩微折,身成四筒形,長方腹上部略寬,下部稍窄,器底有方形寬足,凹底施釉。現代多叫方瓶。有青花器和三彩器。

清康熙灑藍釉五彩人物圖棒槌瓶

軟棒槌瓶,是與硬棒槌瓶相對而言,特指雍正初期燒制的壹種器形,造型不及硬棒槌瓶挺秀,口外侈,束頸,溜肩,直筒形腹,腹下略收,足尖圓滑。常見青花,五彩。清光緒及民國時期方棒槌瓶的仿品較為多見,然胎體較厚重,口邊較薄且不規整。

清雍正五彩棒槌瓶

【油锤瓶】

清豆青青花堆粉油錘瓶

小口,細長頸,圓腹,圈足,形似榨油作坊用的油錘,故名。清代康熙景德鎮窯創制,品種以青花和顏色釉多見。

清康熙釉裏紅描金異獸圖油錘瓶

【盘口瓶】

北宋瑪瑙黃釉三羊盤口瓶

盛行於北朝至隋。盤口,短頸,平底。因瓶口像淺盤而定名。北朝的花瓶,腹瘦長,最大腹徑在近底處。隋代的瓶則頸部細長,腹部較豐滿,略呈橢圓形。明清時也有燒造,品種有青花、五彩、單色釉等。

清粉彩開光人物故事紋雙耳盤口瓶

【瓜棱瓶】

明龍泉雙龍耳瓜棱瓶

宋瓷中常見的瓶式之壹。特點是瓶的腹部由凸凹的弧線組成似瓜棱式的形體。南北瓷窯均有燒制,以景德鎮成品居多。造型是撇口,直頸,長圓瓜棱形腹,圈足做花瓣式外撇。瓶體秀麗靈巧。

清茶葉末釉瓜棱瓶

【贯耳瓶】

清光緒青花花草貫耳瓶

盛行於中國宋代。器形仿漢代投壺式樣,直頸較長,腹部扁圓,圈足,頸部兩側對稱帖豎直的管狀貫耳。哥窯、官窯、龍泉窯等多有燒制。清代亦有仿制。

民國青花百花不露地粉彩海屋添籌紋貫耳瓶

【葫芦瓶】

明崇禎青花邏漢圖葫蘆瓶

形似葫蘆的瓶式,自唐以來,因其諧音"福祿",為民間所喜愛,遂成為傳統器形,及至明代嘉靖時,因天子好黃老之道,此器尤為盛行並多有變化。

清晚期綠地粉彩葫蘆瓶

【净瓶】

唐代白釉凈瓶

佛教僧侶“十八物”之壹,遊方時可隨身攜帶以儲水或凈手。他淵源於佛國印度,後隨佛教傳入中國、日本、朝鮮及南洋群島諸國。瓷質凈瓶盛行於唐,宋,遼時期。造型為管狀細長瓶,頸中部突出如圓盤,長圓腹、圈足、肩部上翹的短流多作瑞獸首形。

元-明鞏縣窯凈瓶

元,明以後器身多扁圓,頸較短,流肥碩。入清以後,這壹器形為皇家壟斷,演變為直頸、豐肩、斂腹、高圈足外撇如蓋展開、無流,成為清朝朝廷賜給西藏高級僧侶插草供佛之物,故又改稱“藏草壺”。

清綠彩二龍戲珠凈瓶

【玉壶春瓶】

明洪武釉裏紅牡丹紋玉壺春瓶

又稱玉壺賞瓶,盛行地區廣,相沿時間長,宋以後歷代各地窯場均有燒制。它的造型是由唐代寺院裏的凈水瓶演變而來。根本形制為撇口、細頸、垂腹、圈足。

清光緒青花芭蕉竹石玉壺春瓶

玉壺春瓶是壹種以變化柔和的弧線為輪廓線的瓶類。其造型上的獨特之處是:頸較細,頸部中心微微收束,頸部向下逐漸加寬過渡為杏圓狀下垂腹,曲線變化圓緩;圈足相對較大,或內斂或外撇。

清醬釉玉壺春瓶

【弦纹瓶】

南宋龍泉弦紋瓶

又稱起弦瓶,因瓶體環繞壹道道凸弦紋作裝飾而得名。宋代定窯、官窯、哥窯、龍泉窯等多有燒制。

清德化魚耳弦紋雙魚耳瓶

【洗口瓶】

元建窯洗口瓶

因瓶口似淺洗而得名,盛行於宋,以龍泉窯燒制量最大。南北各窯場所燒制的洗口瓶歸納起來可分為兩種:壹種為洗口、直頸、折肩、筒式腹、淺圈足;另壹種是洗口、長頸、扁圓腹、圈足。此類瓶大概是從油燈發展而來。

清中期三色哥釉活環洗口瓶

【鸡腿瓶】

遼奶白釉褐彩萱草紋雞腿瓶

又稱雞腿壇,遼、金時期陶瓷典范器之壹。侈口外卷,溜肩,腹部修長形如雞腿,故名。

【凤首瓶】

唐/遼白釉鳳首瓶

遼代的壹種瓷器。多作伸頸、斂翼、竖立的鳳形。花式杯口,鳳首張目曲嘴,長頸、寬肩、底足外展。

遼黃釉鳳首瓶

【连座瓶】

南宋龍泉窯連座吉字瓶

因瓶體與瓶座連為壹體而得名,盛行於元代。

【扁腹绶带葫芦瓶】

明永樂甜白扁腹綬帶葫蘆瓶

器形似扁葫蘆,頸部有對稱雙系,因腹圓若滿月,又稱“抱月瓶”或“寶月瓶”。此式瓶始見於明代洪武禦窯器,盛行於永樂、公布德兩朝,此後至明末不復出現。清代康雍乾三朝官窯有仿成品或略加變化,改稱“馬掛瓶”,為皇親國戚騎馬出行時隨身攜帶的用具。

清雍正仿汝釉扁腹綬帶葫蘆瓶

【天球瓶】

清光緒青花礬紅龍紋天球瓶

天球瓶是受西亞文化影響極深的壹種瓷器造型,創燒於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的景德鎮窯,多見青花。以海水龍紋為貴。永樂朝開始成為觀賞式瓶,宣德年間較為盛行。瓶形為小口、直頸、豐肩、假圈足、砂底微凹。因圓球腹碩大,像是從天降下來似的,故名。

清晚期墨地五彩稚雞牡丹圖天球瓶

【四方倭角瓶】

青花人物紋四方倭角瓶

明宣德年間景德鎮窯燒制的壹種瓶式,僅有青花器。器呈唇式微侈口,直頸兩側貼塑獸耳,八棱錘形方腹,深圈足外撇,內臺階式底。清代雍正官窯青花四方倭角瓶,尺寸較大,做工很好。乾隆時期仿品頸側獸耳較小,底足較矮。

清雍正白釉四方倭角瓶

【壁瓶】

專為懸於壁上或掛於轎中設計的瓶式,又稱“掛瓶”或“轎瓶”,始見於明代宣德朝。瓶體均為整體的半剖,反面平整有穿,可系繩懸掛。初掛於鳥籠之中。萬歷時大興,有蓮花、葫蘆、瓜棱、膽式等多種形制,清代乾隆官窯多有生產,造型規整,工藝精良,品種豐富,並多附禦題詩句。

清青花粉彩嬰戲圖貫耳壁瓶

【活环瓶】

清乾隆豆青釉青花哥釉雙象頭耳活環瓶

因瓶的雙耳上套有可活動的環而得名。裝飾活環是明嘉靖以來盛行的壹種造型。嘉靖時期活環造型為唇沿外撇,束頸,長腹下垂,足部較高且外撇,平底,頸部貼塑雙獸耳,並套有可活動的圓環。此類瓶式清康熙及民國時期均有燒制。

民國粉彩萬花地開光仕女雙象頭耳活環瓶 (壹對)

【胆式瓶】

清康熙青花龍紋膽式瓶

長頸,溜肩,垂腹,形若懸垂的動物膽囊。造型近似錐把瓶,差别之處在於頸部較為短粗。始見於明萬歷朝,盛行於清代。

清光緒素三彩龍紋膽式瓶

【六方瓶】

清中期虎皮釉六方瓶

又稱為六棱瓶。明中晚期盛行的瓶式之壹,因瓶體作六棱柱形而得名。

民國藍釉開光粉彩花草圖六方瓶

【荸荠扁瓶】

清乾隆青花夔鳳穿花紋荸薺扁瓶

直頸較粗,有撇口與直口之分,器腹均為扁圓,形如荸薺,圈足。清代康熙時首創,多為直頸。晚清同治、光緒時,官窯又盛行這壹造型,但均為粗短錐頸,荸薺形扁圓腹,圈足,造型千篇壹路,鮮有變化。

清光緒粉彩雲蝠紋荸薺扁瓶

【纸槌瓶】

南宋龍泉窯盤口紙槌瓶(折肩瓶)

因形似紙槌而得名,造型為小口,細長頸,豐肩,圓腹。宋代汝窯中較多。

清康熙孔雀綠釉暗刻螭龍紋紙槌瓶(折肩瓶)

【菊瓣瓶】

清康熙豇豆紅菊瓣長頸瓶

造型為撇口,長頸,溜肩,斂腹,圈足,下腹部浮雕壹周菊花瓣為飾。為清代康熙朝獨特器形之壹。

清康熙豇豆紅菊瓣(長頸)瓶(殘)

【柳叶瓶】

清光緒爐鈞釉柳葉瓶

侈口,細頸,斂腹修長,臥足。器形曲折多姿,雋秀典雅,若懸垂的柳葉,又似亭亭玉立的尤物,故又有“尤物肩”之稱。

清光緒五彩刀馬人柳葉瓶 (壹對)

【观音瓶】

清康熙青花月影梅雙清圖觀音瓶

又稱“觀音尊”,盛行於清代康熙至乾隆時期。康熙壹朝景德鎮窯燒制的瓶式许多,有時瓶、尊在稱呼上不易區分,壹般來說,凡口小腹大的均稱為瓶。觀音瓶特性是侈口,頸部較短,豐肩,肩下弧線內收,至脛部以下外撇,淺圈足,瓶體修長,線條流暢。

民國粉彩開光人物觀音瓶

【灯笼瓶】

清乾隆青釉蝠紋燈籠瓶

因形似長圓形燈籠而得名。盛行於清雍正、乾隆時期,造型為直口,短頸,豐肩,筒腹,圈足。

清雍正墨地粉彩花蝶紋燈籠瓶

【藏草瓶】

清乾隆鬥彩纏枝紋藏草瓶 (壹對)

又稱甘露瓶,是清朝廷為西藏僧侶燒制的用於插草供佛的特別器皿,故稱藏草瓶。雍正時已有燒制,乾隆時期成品為圓唇口,直頸有凸弦紋,豐肩,腹下部漸收,束脛,足部外撇。這類瓶式不書款識,壹般多認作乾隆成品。

清乾隆礬紅彩藏草瓶

【赏瓶】

清光緒祭藍釉描金纏枝花草賞瓶

清代雍正朝新創造型,壹直延續至清末宣統朝,成為官窯傳統器形。瓶呈撇口,長頸,圓腹,圈足,多以青花纏枝蓮為飾,取其“廉洁”諧音,專用於天子賞賜臣下,意在令其“為政廉洁”。

清光緒青花纏枝蓮紋賞瓶

【交泰瓶】

清晚期黃地軋道粉彩交泰瓶

器腹中段鏤雕成快意頭形,套鉤回紋或倒、正T形。瓶體上下於紋飾間相互鉤套、連為壹體,可以活動卻不能分開,寓意"天地交泰",為清代乾隆早期禦窯廠督陶官唐英和催總老格刻意制作專供乾隆天子玩賞的佳器,傳世品極少。

民國粉彩軋道八卦快意交泰瓶

【转心瓶】

清粉彩萬花轉心瓶

清代創制的壹種瓶式。在壹個鏤孔瓶內,套裝壹個可以轉動的內瓶,上繪各種紋樣。轉“轉心瓶”瓶體由內瓶、外瓶、底座分別燒制組成。內瓶上部為外露的瓶口,瓶身似筒形,上有裝飾繪畫,有四序风景、山川人物、花鳥蟲魚等。動內瓶時,通過外瓶的鏤孔,可以看見差别的畫面,猶如走馬燈。

【双联瓶】

清乾隆粉彩開光花鳥雙連(扁)瓶

形制如連體雙魚,又稱“連體瓶”、“雙魚瓶”或“合歡瓶”,在唐三彩中已出現,盛行於清代。因兩瓶聯成壹體而得名。通常是兩瓶的腹部粘連在壹起或自口至底通體相連。

清鹹豐粉彩加金寶相花雙聯瓶

中国陶瓷传统器形——琮式瓶


南宋官窑琮式瓶 国立故宫博物院

宋龙泉窑青釉琮式瓶 故宫博物院

宋龙泉窑青釉琮式瓶 国立故宫博物院

仿周代礼器玉琮烧制。圆口、方身、圈足,器形四面以凸起的线纹为饰,口与足大小相若。宋代创制,以龙泉窑、官窑多见,元、明清仍有烧制。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中国奇怪的瓷器器形——花觚》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中国奇怪的瓷器器形——花觚》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的器形

相关推荐